粽情端午节

2024-04-17

粽情端午节(通用14篇)

篇1:粽情端午节

“粽”情端午

--------“走进我们传统的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系列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年的6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为了让学生了解端午传统节日的由来,认识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及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从中体会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国际部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传统、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系列活动一

海报评比:15SACE各班分别以端午节“历史”,“人物”,“习俗”三个主题准备3张海报参加评比,截止日期:本周四(5月29日)

系列活动二

学包粽子Rice-dumpling Wrapping:在这个中国传统节日里,各色各样的粽子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粽子虽然好吃,包起来却十分考验手艺。但是现在会包粽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有些年轻人甚至都没见过如何包粽子。本周三下午四点,在国际部大楼6楼,由学生家长,宿管,老师组成强大的师资团队,和外教,学生一起感受动手包粽的快乐,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系列活动三

爱心“粽”有您,把爱带回家。本周四下午,国际部一楼大厅将会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心粽子拍卖会。一只只粽子,传递着一份份爱心。此次所得善款将作为我们的爱心基金,为以后的爱心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江苏省前黄高中国际分校国际部

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篇2:粽情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那就肯定要想起屈原了,传说他是为了爱国才跳江的,而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遗体,所以就包了粽子让鱼虾吃,粽子也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和爸爸妈妈准备好了包粽子的食材,尝试一下第一次包粽子,心想想都有点激动呢!

首先,把翠绿的`粽叶洗干净,然后再拿两片粽叶交叉,折成漏斗形,而且底要尖尖的,不然糯米就会边包边掉,包一天也包不完。

折好了后,再往里面放一勺糯米,然后放一颗红枣,最后再放一勺糯米,并把上面的叶子包好。结果我放的红枣太大颗了,都包不下了,就像一个挺着将军肚的人,所以我就只好再多拿一片粽叶盖上去,再用力裹紧。最后,拿一根细绳把粽子紧紧绑住。大功告成后,我不禁感叹:“这甜粽,真是花了我不少的精力啊!”

放进锅里煮上几个小时后,香喷喷的粽子终于闪亮登场了。剥开粽叶,那又白又胖的糯米,搭配着红色的蜜枣,就像是雪地中绽放着一枝红梅。咬下一口,真是美味极了!

篇3:端午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 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 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于五月初五,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异常悲痛,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

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篇4:漫话端午节

端午节每个名称都有它的来历。

天中节 在吴自牧写的《梦梁录》里说道“五月五日天中节”。

浴兰令节 在《梦梁录》中曾记述:“仲夏一日,禁中宰执以下公服罗衫。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

女儿节 相传汉朝时有位著名的孝女名叫曹娥,在她14岁时,因父溺死于今日浙江省境内的一条江中,尸体沉没于江底,她沿江号哭七日,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江而死,其尸负父尸而出。当地人为了永远纪念她,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便把此江命名為曹娥江,并立碑纪之,把曹娥死的这天,定为女儿节。

端阳节 据《月令广义》载:“五月初五端阳节。”由于“午”时,正值烈日当空,阳光灿烂,故名为“端阳”。

蒲节 《幼学句解》称“端午是为蒲节”。昔日端午节用菖蒲泛酒以辟毒,故云蒲节。

千秋节 在洪迈《容斋随笔》卷一述:“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另据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午节 按照农历以地支纪月的方式: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因为节日是处在五月,故称“午节”。

重五、重午 端午节这天,正逢月日均为五,“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以称“重五”或“重午”。

端午、端五 “端”是开始,也可以说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顺号,“五”与“午”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也就是初五。《风土记》有云:“仲夏端午,初也。”

在我国民俗中,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总习惯吃粽子、饮黄酒、佩戴香包,用艾叶熏房子、插柳、插艾;临河傍水的地方,还举行龙舟竞渡等活动。在这每项活动中,又都有它的含义。

吃粽子、饮黄酒、赛龙舟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他为了挽救国家,多次向楚王提出改革内政外交的意见,楚王不但不听,反撤了他的职,并赶他出京城。后来,秦国攻破楚国京城,屈原觉得自己的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于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今日湖南省境内的汨罗江,以身报国。当地人闻讯后,争先恐后划着船去抢救,但迟了一步。人们敬仰和怀念他,便把他投江这天,定为端午节。2 000多年来年年纪念,代代相传,绵绵不息。据传,屈原投江以后,沿江群众把米、粽子和黄酒投洒在江里,一方面祭祀他,一方面喂鱼和蛟龙,希望他们吃米或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端午节赛龙舟,也是屈原投江后沿袭下来的,意在表达和重现当时人们抢救屈原的情景。

端午节的清晨人们习惯拿上镰刀到野外割艾、割柳条,回来插在自己房檐下或门窗上,有人说,此风俗是为了蒙蔽天官,让他们误认为凡间疾病横行,门上和窗口都长满了野树,便不再打发病魔下凡。

端午节除纪念屈原、曹娥外,还有几种说法。第一说,认为端午节是庆祝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第二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生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民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第三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第四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第五说,认为端午节南、北方意义不同,南方纪念屈原,北方则是踏青春游的节日。第六说,认为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第七说,认为端午节是在纪念沔阳的四位劫富济贫的豪杰。

篇5:粽情端午作文

今年端午节,奶奶把我叫到厨房,让我跟着学习包粽子。奶奶从泡米开始,到把一个个飘香的三角形粽子放到锅里去煮,前前后后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我便问奶奶:“现在大街小巷都可以买到粽子,何必自己包呢?如此费时费力的工序,又何必自己完成呢?交给机器也就是了。”

听了我的`话,奶奶慈爱地对我说:“你知道粽子有多长时间的历史了吗?”我说:“有两千多年了。”奶奶说:“是啊!两千多年了,包粽子的技艺仍然被流传了下来,长辈传给的晚辈,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今天,我也教给你端午粽子的包法,你也要将这个技艺继续传下去,也是把中华文化传下去。”如今,机器能够代替我们的双手,它代替不了我们的心灵和心意。岁月如潮水般冲刷着大地,但他带不走的是我们心灵之间传承下的情感。

篇6:粽情端午活动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粽情端午活动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xx年6月17日下午13:30端午节活动正式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虽然会包粽子的`车主不是很多,但是大家都很热情,“众人拾柴火焰高”,参与是最主要的,新老车主欢聚一堂,我们为他们提供了分享的平台,大家互相交流车辆信息,形成了一股良好的氛围,在此期间讲师开始为大家分享夏季用车安全和麦收防火等小知识,让大家感觉每次来店里都有所收获,多结交了好多新朋友,对我们店非常感谢。

我们将写着礼品的小纸条放入气球中,回答问题后车主用投镖的方式随机赠送礼品,让车主感到既新鲜又有趣,恰逢一位车主生日,大家为其同唱生日快乐歌,我们还为车主单独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生日礼物,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还评选出了最佳包粽子能手和最美粽子,就这样我们和车主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在这种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活动方式中,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活动存在的不足:

包粽子比预想的要费时,来的客户不会包的居多,所以进程有点慢,煮粽子的时间相对就延长了,有个别客户有急事走了没有等到最后合影,等下次保养进店我们再补发。

下一步改善建议:

活动的时间安排上还有疏漏,多增加互动环节的内容,再把车主讲堂的内容丰富起来。

篇7:粽情端午演讲稿

端午节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人的生活,也使我们的记忆里多了很多感动和温暖。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办诗会、公祭屈原,这是端午节里的主要活动。这是看得到的端午,除了这些,还有看不到的端午,那就是端午精神。传统节日是为了加强人们的心灵沟通,文化认同。

端午是唯一具有爱国主义文化特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纪念屈原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抗战开始的,是从六朝就开始了。屈原是个功臣,分裂时代的时候需要这样的人物,所以纪念屈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的选择。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多灾多难,中国需要屈原这样的功臣,有了这样的功臣,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不倒。每当政权更替,尤其是外族外敌入侵的时候,屈原的精神价值立刻显现出来,给人们很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爱国的精神过去虽久,但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精神。在面对暴恐分子制造的各种恐怖势力氛围,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以及特警那种保卫国家,保护国家的主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精神。是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正是这种精神,才让暴恐分子成为人民心中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正是这种精神,才让人民感觉到美好生活的幸福!

端午文化高扬爱国主义的大旗,反对民族分裂,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现实意义。在民族团结月谈端午文化的现实意义,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端午节是一个和谐的节日。过端午,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在节日到来时家人团聚吃粽子,敲响欢乐的锣鼓,唱喊嘹亮的号子,举行龙舟竞渡,其中透露出的祥和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和温情。其次,端午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一盘粽子代表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紧紧的粽绳象征着民族团结,晶莹剔透的心表达我们透亮的爱国心。在我国,有29个民族都过端午节,在这个多民族和谐发展的时代,对于弘扬爱国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xx多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尤其需要端午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精神、这种力量。这是我们今天在传承端午节的过程中应该强调的。在我们xx最大的爱国主义就是加强民族团结。

我们xx有13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各民族的大融合,铸就了我们xx各民族相互交汇的文化底蕴。xx各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离不开谁的统一体,今年我们民族团结月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从我做起”,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端午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将它落实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建设和谐xx的具体行动中。

xxx

篇8:端午节的传说

纪念屈原

传说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于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亡,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因此, 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 化为涛神, 世人哀而祭之, 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 楚国人,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投奔吴国, 带吴伐楚, 五战五胜, 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 其孙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 百战百胜, 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请和, 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 应彻底消灭越国, 夫差不听, 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 谗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之, 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 视死如归, 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 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 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 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 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 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纪念孝女

此传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 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令度尚为之立碑,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 在今浙江绍兴,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恶日禁忌

篇9:韩式端午节

我和韩国的朋友从首尔驾车出发,三个多小时后就到了江陵市区。端午祭的主要活动都在端午场举行,端午场是沿河两岸搭建的舞台和帐篷,绵延一公里左右。

朋友告诉我,端午祭的祭祀仪式,从四月初五的“谨酿神酒”开始,到活动结束后“送神”,要历时一个月之久。主要的祭祀活动,则集中在五月初四到初七,初五被称为“上日”,意思为神的日子。

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政府官员或有名望的人奉读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主要是为民祈福。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好赶上儒祭之后的“巫俗祭仪”。“巫俗祭仪”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官奴假面具”最具特色,据说它是韩国现存的唯一一种无声假面具表演,而且只能在江陵端午祭中才能观赏到。

我们刚好赶上了“官奴假面具”表演。只见演员们穿着演出服戴着面具,通过生动传神的肢体语言,向观众诉说着一对贵族夫妻的爱情故事。我正沉浸在引人入胜的剧情里,穿着白衣、戴着黑色尖帽子、拿着扇子的演员走过来,伸手拉我上台与他一起表演。我随着演员的手势,和着乐师的节拍,笨拙地跳起了滑稽的舞步,惹来观众善意的笑声。表演的结局是欢天喜地大团圆,演员卸下面具谢幕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演员都是女的。

除了“官奴假面具”表演,端午场还有城隍祭祀、四物农乐表演、跆拳道表演、摔跤比赛、荡秋千……在临时搭建的市场里,我们还买了一些手工制品。看完了假面具表演,我们就在各个表演场所和摊点之间马不停蹄地穿梭,不久就觉得饥肠辘辘。端午场里吃饭的地方不少,有韩国料理也有中式面馆和西餐厅。我们找了一家韩国料理用餐,饭食很是美味,价格却有些贵。

天色渐晚,我们启程回首尔。回首端午场,我觉得和我们的庙会有些相似。江陵的端午祭,除了与我们的端午节是同一个时间,节日习俗却与我们的赛龙舟、吃粽子大相径庭。

然而,不论是韩式端午节还是中式端午节,都是民众通过一些民俗活动来传承文化,感受生活乐趣的方式,都值得保护和弘扬。

篇10:粽情端午节

1. 红豆洗净浸泡一晚。

2. 糯米洗净浸泡数小时。

3. 浸泡好的糯米、红豆沥水搅拌在一起,加入食用碱拌匀。

4. 取洗净粽叶两片,卷成漏斗状。

5. 装入拌好的米料压实。

6. 用手指按压粽叶两边。

7. 将上面的粽叶折下盖住米料,并用手指按紧两边的粽叶。

8. 将长出的粽叶反折上去。

9. 用棕麻绑扎好粽子。

10. 剪去多余的粽叶。

篇11: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其伤害屈大夫。后来为避免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今天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自尽。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到了第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负父尸而浮出江面。就此传为神话,后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羲之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将曹娥殉父之处命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称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 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入汉族, 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 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篇12:端午节“起源”

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大自然有阴阳,人也要讲究阴阳的消长平衡。按“天人相应”的精神,人体也应适应大自然的节律。

中国传统节日便在这“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

邻近夏至,白昼在一年中达到最长。这日阳气最旺,阳极会伤身,需要避毒。《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仲夏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人们需要一个全民的迎夏“卫生防疫节”——端午节。

在古代物质条件下,端午节时,人们会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

富有民俗特征的还有“艾虎”和“蒲剑”。艾,入中药可以祛寒湿,干艾搓成绳点燃可以驱蚊蝇,艾绒做成炙条可以治病。将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贴在虎形彩纸上,就叫“艾虎”,人们佩戴或张挂,祈以避邪驱瘴。蒲,即菖蒲,含挥发性芳香油,叶子中间有脊线,状如宝剑,用菖蒲作剑,或插或贴于门楣。“蒲剑”可以散发芳香,清除污浊空气,还可通窍醒脑,驱赶飞虫。这些都是利用自然资源防疫防病。

注入屈子精魂

中华传统节日的规律为“因天人相应而立,孕人文精神而丰”。

传统节日节俗虽可溯源至原始社会部落某些遗风,例如,清明节前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然而,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环境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人往往模糊了先民的意图,据自己的时代意识和地域特征,作出合乎己身的解说。

因地域有异,各地区“解说”往往与本地先贤挂钩。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在节日习俗中得以传扬。

经过历代的选择,纪念屈原之说越来越突出,甚至被说成是端午节“起源”。纵然不是“起源”,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仍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诗人,以自身高洁的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深沉!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恶浊世风习染,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

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融入在节日的习俗中,参与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

既是诗人节又是体育日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因此,端午节又称为“诗人节”。端午节前后,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为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既合传统又合时宜。

端午之另一项重要习俗——划龙舟,由远古龙图腾而来,又演绎出追悼屈原的文化意义,在水网区域形成盛大的娱乐竞技活动。代表各乡、村、单位的龙舟间开展竞赛,成千上万的群众沿水呐喊助威……群众的热情得到极大调动,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激发,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昂扬精神得到彰显。

端午节逐步成为了“龙舟节”“民俗体育节”。

篇13:端午节精彩短信赏析

(1) 粽子香, 香厨房;艾叶香, 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采用民歌的形式, 既形象地写出了端午节的众多习俗, 同时也采用了顶真的修辞, 如“粽子香, 香厨房”“艾叶香, 香满堂”, 这样首尾顶接, 联结而下, 既贯通语气, 又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2) “端”起你的幸福, “端”起你的健康, “端”起你的成功, 让我们一起来, 一起“午”起来吧, 来吧, 来吧, 一起“快乐”吧, 端午节快乐吧!

赏析:这则短信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它巧妙地采用谐音的修辞, 即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产生辞趣。如短信中以“午”来代“舞”, 这样既与“端午”联系起来, 同时这个字在新的语境中又具有一种新的意义, 乍一看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3) 端午已至, 奉上粽子。配料:五颗快乐枣, 一把关心米, 三钱友情水, 用幽默捆扎。保质期:五月初五前。

赏析:这是一则值得品读的上好短信, 作者思路开阔, 想像丰富, 在粽子的相关配料前面加上了修饰语:快乐、关心、友情, 不仅表现了端午节特定的内涵, 同时也使祝福更富人情味, 令人印象深刻。

(4) 万水千山粽是情, 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 粽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叶煮, 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让人倍感温馨, 它除了具有浓浓的祝福之情外, 在写作上也有鲜明的特色, 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押韵的手法, 如前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情”“行”“香”“情”, 这里押的是“ing”音。这样就使得这则短信具有音乐感, 读起来既顺口, 又悦耳动听, 增强了感染力。

(5) 我是粽叶你是米, 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 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 代表我有多想你。记得给我发消息, 不然粽子噎死你!

赏析:看了这样的短信, 相信每个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记得给我发消息, 不然粽子噎死你!”这一句玩笑话, 让人看了既感到好笑, 也感到有一种暖暖的阳光在心头荡漾。另外这则短信的前四句“我是粽叶你是米, 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 香香甜甜粘住你”巧妙地化用了“你是风儿我是沙, 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歌词, 既表达了自己的祝福, 又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 由此可见作者匠心独运。

(6) 桃儿红, 杏儿黄, 五月初五是端阳, 粽子香, 包五粮, 剥个粽子裹上糖, 幸福生活万年长, 祝您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虽不长, 但内蕴却相当丰富。“桃儿红, 杏儿黄, 五月初五是端阳”交待了端午的时间和季候特征;“粽子香, 包五粮, 剥个粽子裹上糖”介绍了粽子的做法和吃法;“幸福生活万年长, 祝您端午节快乐!”则表达了祝福者诚挚的心意。这则短信虽然语言质朴, 但祝福者的一片心意却溢于言表, 这可能就是“天然去雕饰, 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

(7) 端午到了, 我送你一个爱心粽子, 第一层, 体贴!第二层, 关怀!第三层, 浪漫!第四层, 温馨!中间夹层, 甜蜜!祝你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赏析:这则短信想像丰富, 它由人们端午时常吃的粽子联想到极富人情味的爱心粽子, 从而十分巧妙地把体贴、关怀、浪漫、温馨、甜蜜送给收信人, 让人读了之后心里暖暖的。这则短信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地取材, 就地发挥, 作者的这种写作机智值得我们学习。

(8) 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 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 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 包一颗香甜的粽子, 装入真情的信息里, 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篇14:国外端午节习俗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都会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是在水中健壮的游泳。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每逢端午节,插菖蒲、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所以我们在日本过端午节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使江陵市这一民间节日成为它文化的标志,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

上一篇:11月份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报告下一篇:海尔的文化手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