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打好最后“主动战”

2024-05-09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打好最后“主动战”(通用5篇)

篇1: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打好最后“主动战”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打好最后“主动战”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没有精神的人,犹如行尸走肉,是个没有希望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个软弱的民族,任人宰割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军队强大、个人成长都离不开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很多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精神。就近代来说,有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在汶川、玉树、鲁甸地震中,有一种精神被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传递着、感染着,大家知道那是什么精神吗?是的,是抗震救灾精神。那么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参加此次救灾的同志们该如何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呢?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交流的题目: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打好最后“主动战”。

一、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10月7日21时49分,这里发生6.6级地震后,同志们按照支队方案,立即响应市人民政府的号召星夜赶赴救灾一线。据了解,到目前支队参战官兵共搬运1200棉被、900件大衣、260余顶帐篷,在灾区转移群众580余人,搬运群众物资2余吨,排除危房60间,救治伤员5人,义务巡诊治疗80余名群众,慰问了3户特困户,发放了创伤、感冒抗病毒等7类51种药品。

下面就请同志们来谈一谈你参加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受和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

(参战官兵谈感受)以上大家讲的很好,从不同的角度畅叙了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下面我也来谈谈我的理解。抗震救灾精神具体到不同的人群身上,有不同的内涵。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抗震救灾精神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使命精神。地震后,在当地市委政府的部署下,全体官兵闻令而动,按照支队方案分两批次连夜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灾区芒费村委会每一所房屋、每一名遇险群众家中排查灾情。有饭群众先吃,有水群众先喝,有药群众先用,有帐篷群众先住。把人民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人民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凸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抗震救灾精神是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为防止灾区群众免受再次伤害,官兵抵达救灾一线,顾不上休息,顾不上疲惫,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深入震中芒费村那拐、亮山、大芒竜、小芒竜、那卡等5个村民小组排查灾情、抢救伤员、转移群众、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积极开展医疗救助、排危帮困,共为灾区群众转移危房物资20余吨,平整路面1500米,挖水沟1500余米,搭建救灾帐篷166顶,搬运棉被、帐篷、食品等救灾物资275吨;救治伤员9人、慰问困难群众3户,为80余户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发放药品,及时把党的温暖和子弟兵的深情厚谊送到群众心坎上。“哪里有危险,哪里就该有我们!”这铮铮誓言折射出的灿烂光辉,正是广大官兵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忠实写照。

(三)抗震救灾精神是忠于祖国、无私奉献的责任精神。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让我们再多呆一会儿,多救一个人吧!”前方的官兵可以舍小家顾大家,舍亲人救他人,舍生命救他人,正是源于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让我们再献一次血,再捐一次款吧!”后方的战友无私捐款、捐物、献血,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同样也是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谊。在巨大的灾害面前,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受灾群众,如此博大的胸襟,如此无私的情怀,正是官兵忠于祖国、无私奉献的具体体现。

前面我们谈了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二、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一)充分认清抗震救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贯彻总队首长和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指示的自觉性坚定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全力以赴抢救受伤群众,要求驻地解放军、武警部队等有关方面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妥善做好群众避险和安置工作,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统筹做好鲁甸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迅速核实灾情,全力以赴组织抢险救援和伤员救治,千方百计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保障基本生活。现省委书记李纪恒、总队王总队长迅速赶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并看望慰问灾区人民和官兵。这场地震,已造成景谷县10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1人死亡、323人受伤,受灾人口92700人,房屋严重受损6508户、19524间。广大官兵要深刻认识这次抗震救灾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救灾行动早一分钟,人民群众就能减少一分损失;深刻认识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认识总队首长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非常重要、非常正确、非常英明,充分体现了各级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首长的指示精神上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昂的战斗精神,坚决投入到抗震救灾斗争中。

(二)充分认清我军在抗震救灾中肩负的重要政治责任,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是我军的重要任务和职能。每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广大官兵总是奋勇当先,冲锋在前,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无论是宁洱“6.03”抗震救灾、’景谷威远镇抗洪抢险和今年的14次灭火作战,全体官兵都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辱人民军队的神圣使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要时刻牢记根本宗旨和职能,切实把参加抗震救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生动实践,以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再立新功。必须看到,这次地震灾情虽没有比预想的严重、但受损房屋和受灾群众不少,余震频发,情况复杂多变,容易发生灾后疫情。面对各种严峻考验,广大官兵要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传统,急灾区人民所急,想灾区人民所想,解灾区人民所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要大力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觉经受救灾环境危险、任务繁重艰巨、生活条件艰苦、心理压力较大等现实考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英勇顽强的斗志,完成担负的各项任务。要强化大局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军地之间和部队之间的密切配合,严格遵守民族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树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要严密组织、科学实施救灾,加强部队自身防护,做好防地震次生灾害和防病防疫工作,确保安全。要发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的传统,注重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心爱护,宣传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无私援助,坚定灾区群众战胜灾害的信心决心。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充分认清抗震救灾实践的特殊教育功能和作用,自觉在这场重大斗争中接受洗礼、经受锤炼。抗震救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既是对参加抗震救灾部队战斗力和建设水平的一次实际检验,也是对广大官兵思想政治素质、战斗意志和作风的一次全面砥砺。我们一定要从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汲取丰富政治营养和强大精神动力,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进一步增强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素质本领。要从党和政府领导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感悟党中央、习主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卓越领导才能和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情怀,进一步增进对党中央、习主席的信赖爱戴之情,强化听党话、跟党走的军魂意识;从举国上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生动事实中,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军民坚强团结、并肩奋战的亲身经历中,深切感悟“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始终是人民军队的价值所在和力量源泉,进一步升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每一名同志都要勇于在极端艰苦环境条件下顽强拼搏、挑战自我,培育坚定的战斗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过硬的心理素质。各级党委和领导要把抗震救灾作为落实“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的具体实践,作为“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实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主题教育的生动课堂,切实把完成抗震救灾任务的过程,变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变成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过程。

三、怎样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攻艰克难

一是长期作战不懈怠,困难面前不低头。随着救灾任务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任务需要官兵们长时间坚守和坚持,这对我们每一名官兵的战斗精神的考验也越来越大。就目前我们拆除危房任务而言,由于受损房屋较多,需要我们强化长期作战、永不懈怠的意识,始终保持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革命气节。军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与苦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条路上,有无数的光环奖杯等着我们去摘取,更有无数的劳累艰辛等着我们去克服,从日常训练到重大任务,从冬练“三九”到夏练“三伏”,苦累无不伴随着我们,当兵不是为了吃苦受累,但当兵一定要吃得起苦、受得起累,更要敢于吃大苦、受大累。特别是在任务最艰巨、环境最险恶、战斗最疲劳的关键时刻,要勇于向困难挑战、向极限挑战,做到拖不垮、累不倒、打不散,直到抗震救灾任务圆满结束。如果缺少长期作战精神,是经受不住这种严峻考验的。

二是强化团结协作意识。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协作是完成任务的重要条件。为此,每名参战官兵无论从事此次抗震什么中的什么岗位,什么角色,都要树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意识,要做到一切听从组织和中队安排。各党团组织和武警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好作用,借助“三互”、“双四一”等有效载体,广泛开展比思想、比团结、比作风等评比竞赛活动,大力宣扬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使全体官兵凝聚成一个拖不乱、打不垮的坚强集体。我想这两年来,我们支队连续夺得“精武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协作,在此次救灾任务中我们也要发扬好这一传统。要充分尊重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动与地方有关部门搞好配合,正确处理与地方群众、兄弟部队、友邻单位之间的关系,讲团结、讲友谊,不争功诿过,不互相埋怨,充分发挥军警民团结协作的整体威力。

三是干部、骨干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干部骨干是中队的“主心骨”,表率作用直接影响着参战官兵的工作热情和精神状态,关系着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此次任务,因此每名干部骨干要做到带头勇上一线、带头吃苦在前、带头遵守纪律、带头完成任务,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一个干部就是一标杆”,始终叫响“看我的,跟我来”的口号。

篇2: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打好最后“主动战”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能为跨越坎坷赋予“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回旋韧性,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势蓄力 积厚成势、蓄势待发、谋势而动,考验着把握规律的智慧、洞察世界的眼界和果断决策的魄力 《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使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些短板弱项。“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

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风险挑战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各方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从经济下行的“压力测试”,到疫情汛情的“突发加试”,再到外部环境的“逆风逆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在于我们有百年大党淬炼的强大优势、70 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宝贵经验、40 多年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基础,还在于这些年,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能为跨越坎坷赋予“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回旋韧性,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势蓄力。

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领导干部必须善于识变求变应变。近段时间以来,湖北出台“1+N”系列文件,立足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浙江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既助企纾困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东要求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制度体系,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地级市以上全覆盖……各地密集打出深化改革“组合拳”,既是因应变化、立足当下的应对之策,又是危中寻机、着眼长远的主动作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

生,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瞄准经济社会运行中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改革就有了靶心和方向。

下好化危为机“先手棋”、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领导干部也要善于积势蓄势谋势。积厚成势、蓄势待发、谋势而动,考验着把握规律的智慧、洞察世界的眼界和果断决策的魄力。应对“三期叠加”,如何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两个大局”,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实现长远、全局目标,解决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要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使各项改革朝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才能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拥有一支能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队伍至关重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练就改革创新本领、破除因循守旧弊病,磨砺担当尽责的“头雁精神”、避免推诿塞责的“鸵鸟心态”,方能确保改革在愈进愈难之际步步前进,在愈进愈险时履险如夷。

篇3: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打好最后“主动战”

本刊讯5月12日,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召开“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大会, 沉痛哀悼在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 总结回顾全省一年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主要历程和工作成效, 动员全省电信干部员工, 从抗震救灾的艰苦奋争中汲取前进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 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夺取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和企业转型发展新的突破。

省公司领导及本部全体干部员工, 川通服领导和员工代表, 各市、州、县分公司、直属单位、信产、号百等分公司干部员工参加会议。

篇4: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打好最后“主动战”

8月4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温州市慈善总会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市汶川地震慈善赈灾捐赠表彰大会》,到会的每一位朋友都怀着经历了鏖战后胜利归来的满腔豪情和阳光般的好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这个意义非同寻常的会议。会上,有651个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这在温州慈善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一个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表彰大会!是一个歌颂支持慈善光荣、参与慈善高尚的表彰大会!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一德,温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德康,温州市人大副主任张林出席表彰大会,为抗震赈灾的英雄们颁奖;副市长黄德康在表彰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在这抗震救灾惊心动魄的两个多月里,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挥下,有着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传统美德的温州人民纷纷涌向各地慈善总会踊跃捐款、捐物,爱在瓯越大地上如潮般涌动着,数以数百万计仁慈善良的人们爱心感天动地!社会各界抗震赈灾的捐赠热情使全市各地慈善总会都成了汹涌澎湃的爱的海洋!各界人士的爱心故事举不胜举,感人的故事天天在涌现,我们慈善工作者也被深深地感动着!被强烈地震撼着!这种爱的感动和震撼令我们终身难忘!这也是全市慈善工作者在不寻常的抗震赈灾战斗中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强大动力!

从5月13日到7月29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市慈善总会共接受了来自温州全市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街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海内外温籍侨胞、侨商、还有在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的救灾款达3.07亿元,这个了不起的数字是温州人民爱心和责任的结晶!其中温州市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7280.2829万元;鹿城区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3260万元;瓯海区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3719.36198万元;龙湾区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1874.278253万元;瑞安市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2750万元;乐清市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6590.8941万元;永嘉县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310.35658万元;平阳县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1277.57404万元;苍南县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2364万元;文成县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546.04093万元;泰顺县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398.8万元;洞头县慈善总会接受赈灾款330.135553万元。

为了把社会各界向慈善总会的赈灾捐赠款物和慈善总会对赈灾款物的管理和发放情况向全社会作一次公开的、全面的汇报,我们在6月25日召开了《温州市慈善总会接受社会各界对汶川地震赈灾款物情况通报会》,社会各界都反映这个会议开得很好,使大家对抗震救灾款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很明白、很清楚、很放心。目前,温州全市12个慈善总会已拨到灾区的救灾款共有5423.73931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对于全市慈善系统其余的两亿五千多万元赈灾款,温州市慈善总会将在温州市对口援建的清溪镇灾后重建规划中确定一些项目后及时送达到灾区,认真负责地把温州人民关怀灾区同胞的千万颗爱心永远播撒在灾区大地上!

支持慈善光荣,参与慈善高尚。慈善事业是社会事业,她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社会氛围,也就是说,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这场抗震赈灾的战役不仅考验和锻炼了温州市各个慈善总会的社会公信度和组织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工作能力,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慈善意识,社会慈善价值观有了空前的增强。在温州市慈善系统受到表彰的651个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正是790万温州人民抗震救灾爱心的代表和缩影,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温州慈善史上千古流芳;而在抗震救灾中为灾区同胞送去关爱和援助的广大温州人民,他们的仁慈爱心和高尚品德也将永远记录在温州慈善史上世代传颂!

慈善总会肩挑着凝聚社会力量,履行扶贫济困、帮孤助残、赈灾救助的社会责任。我们十分珍惜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爱心捐赠者和捐赠单位,特别是受到表彰的651个荣获汶川地震慈善赈灾捐赠爱心奖、奉献奖、突出奉献奖、杰出奉献奖以及荣获组织奖、优秀组织奖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模范作用,他们是发展温州慈善事业的骨干,也是发展温州慈善事业的宝贵资源,更是温州市各地慈善总会开展各项慈善活动的重要力量。温州市慈善总会决定在这次表彰大会上发展、增补了一批慈善会员、团体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和常务理事。有了他们的加入,温州慈善事业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仁慈的“爱心温州”慈善品牌一定会赋予温州市无限荣耀和自豪!

经过这场抗震救灾特大暴风雨的磨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已经在温州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构筑“爱心温州”慈善品牌正在成为温州人民的自觉行动。温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慈善总会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积极履行宗旨,快速到位,努力工作所取得的优异赈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高度赞扬了广大温州人民心系灾区、踊跃赈灾捐赠的崇高品德和自觉投身到慈善事业中去的高尚行为。

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正在逐渐远去,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鏖战引发的在中国大地上涌动的爱的春潮却永远在人们的心中激荡!我们每一个慈善工作者都愿意做鸣翠的慈善鸟,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四处鸣叫,送去温暖和关爱!

篇5:弘扬抗震精神 彰显防灾特色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防灾科技学院作为特殊行业——地震及其他防灾减灾教育领域的唯一高校,以独特的专业特征在中国高教领域独树一帜。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世人对地震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防灾科技学院也通过此次抗震救灾工作的参与,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

多年的发展表明,要建设防灾减灾类高水平大学,培养高质量的主打地震系统的人才,就需要有一流的、富有防灾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精神支持,而建设彰显防灾特色、弘扬抗震精神的校园文化则是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色为先 抗震精神与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高校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此,学校领导班子指出,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载体,它的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本精神是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 汶川地震让所有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抗震救灾就是对人性关怀的最简单的表现。在以防灾减灾为培养专业的防灾科技学院,能够展现和践行校园文化的最简单形式,就是要在师生员工中牢固树立一种价值观:人的生命是无上的,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珍重是一切价值的起源。因此,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抗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出发点。防灾科技学院应该比其他任何高校更加重视校园文化中生命和生存教育的倡导和形成。引导师生员工肯定并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也要让他们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的践踏,更要让他们建立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这种大爱精神的倡导,无疑又超越了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的人本精神,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展现人性本善的人性教育。

坚守抗震精神的文化价值,巩固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教育功能 实践中,学校抓住抗震救灾精神建设的契机,对师生展现出的高尚精神与可贵品质进行因势利导,积极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彰显人文关怀,为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丰富抗震精神的时代感,提升防灾减灾教育的时代认同力 抗震精神是一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这种精神中,公民国家责任意识高度增强,社会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的不断创新,显示了人们科学理性与公开自信的高度统一。这种精神还体现了开放、合作、科学、民主、发展、和谐的时代精神。防灾减灾教育要体现其自身的创造力,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抓好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自信、合作、和谐精神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的获取,没有与之配套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无法完成的。

与时俱进 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成果显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防灾减灾教育事业将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所行业背景清晰、特色鲜明的高校,在已经形成的独特鲜明的风格和文化中,防灾科技学院在防灾抗震精神的引领下,创造性地建设具有时代精神、抗震精神的特色校园文化,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弘扬抗震精神,发展行业文化 一是传承抗震精神,构建防灾文化。在已经形成的“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防灾校训的指导下,学校经历两次搬迁、三次创业,形成了“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防灾校园精神,它应对了防灾办学的格局,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抗震精神的及时传播,又为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源泉,防灾科技学院师生员工秉承抗震精神,以构建富于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的防灾文化为切入点,实现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并赋予它坚实的实体内容。

二是突出“防灾”文化氛围。防灾科技学院是以地震学科为主体的高校,地震科学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加强地震科学文化建设能够激发广大学子的自豪感,树立献身地震科学事业的志向。

这种文化氛围凸显了防灾减灾的特色,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以防灾科技学院校史馆的建立为例,校史馆集中展现了我国地震科学建立和发展的轨迹和历史,以详细的资料和实物展现了防灾科技学院的发展历史,尤其突出地介绍了防灾科技学院为中国的地震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地震行业的一系列英模事迹等。

强化地震元素,彰显张衡文化 发挥校园自然景观的育人作用,寓教于景,环境育人。

自然景观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置等方面,防灾科技学院注重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与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和谐、一致。原来学校只有喷泉公园和5号教学楼前的小公园,近几年,学校加大了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先后整顿和维修了校园马路、草坪,更是重新设计并建设了一个以张衡地动仪为主题的主题雕塑公园。

这个主题公园醒目地建在主教学楼前,每年新生入校时,它是主要的迎新场地,对于所有防灾学生和家长而言,都是一个无声的鼓励和引领。对于5号教学楼前的小花园也重新改造,从全国的地质遗址和地震遗址运来标志性的矿石等地震元素实物,重新装扮整个校园。校园的整个自然景观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强调突出“精神和引领”,全员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防灾科技学院位于北京边缘的类似城郊地带,是在没有任何人文北京和文化底蕴的“文化沙漠地带”建立起来的,虽然有不断新建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富于现代气息的建筑,但缺少沉淀防灾办学历史、包含防灾校园文化精神、并能潜移默化影响和感召全员师生的标志性校园物质文化载体。

因此,防灾学院师生在建设防灾特色校园文化中,结合防灾地震科学的特点,大力加强地震科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以“地震科学”元素为基点,以抗震精神为核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出以抗震精神为引领的地震科技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迎送交替、口口相传,都是防灾特色校园文化最基本的践行方式。除此之外,对地震专业知识的扎实学习、在毕业就业岗位上的默默奉献和富于专业精神的地震行业工作业绩,都是对防灾特色校园文化的点滴积累。

上一篇:3分钟植树节演讲稿下一篇:三年级下册的单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