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2024-05-07

绵阳市产业结构分析(精选6篇)

篇1:绵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绵阳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文化是承载历史文明进程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传承与弘扬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实质性载体。绵阳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民族民间文化。同时绵阳还是现代文明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灾后重建以来,科技、旅游、休闲、餐饮、房产等行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企业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百花争艳,一片繁荣。

但是,在绵阳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好趋势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各立山头,互相之间沟通交流较少,这样就无法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一个大的力度,体现出绵阳整体文明发展的优势与集约品牌化外向型延伸。

文化产业在绵阳还是一个较为薄弱的产业,产业贡献对地方经济与社会繁荣的带动尚为有限。绵阳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绵阳科技城的文化内涵与主题、标志不突出、不醒目,缺乏文化产业的带动及相关主打产品的支撑,缺乏对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包装。2.缺乏标志性的建筑与雕塑,无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广场。(绵阳的中心广场在何方?文化主题何在?)3.文化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4.缺乏有影响力的地方特产;缺乏高品位的文化休闲活动,老百姓的文化休闲活动形式单一。5.与文化相关的会展活动较少,即使有规模也很小。

篇2:绵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作者XXX

单位xxxx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沈阳 ;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沈阳市概况

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

为164平方公里。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另有洼地,占总面积的14.7%。沈阳市城区的地势,起伏很小,平均海拔45公尺左右。大东区较高,最高处海拔65公尺;铁西区较低,最低处海拔36公尺。市内最大高差为29公尺。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公尺之间。这种地势,对市区交通及基本建设都很有利。

2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2.1 沈阳市城市定位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甚至东北的核心城市,沈阳要增强对东北地区的引领、辐射和集散能力,建设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传统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性城市迈进。

2.2沈阳城市性质

辽宁省省会及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

2.3沈阳的城市规模

沈阳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060万,城镇人口92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80万。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1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710平方公里。

2.4沈阳市域城镇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依托城镇发展带,强化交通和基础设施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引导产业、人口的合理布局,构建 “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构建“一城、六轴、四带”的布局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依托复合交通走廊形成沈大、沈山、沈本、沈铁、沈抚和沈阜六条城镇发展轴。四带:指辽河生态景观带,浑河生态城市带,蒲河生态城镇带和沙河生态城镇带。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重点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形成沈抚、辽中、新民、法库、康平、新城子、空港、胡台和永安等9个新城。

2.5沈阳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中心城区用地结构的调整是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提升的保障,本轮总体规划明确了实现城市由单中心集聚增长向多中心的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发展模式转变的发展目标。在未来的城市空间拓展中将以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多中心的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为支撑,以大浑南建设为先导构建大都市空间发展结构。

城市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在加强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沈阳交通和城市组团规划布局

沈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确定沈阳以“中心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拓展新的建设空间,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卫星城、建制镇三个层次设置。即以中心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城区,在其周围设置东部辉山、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虎石台、南部苏家屯四个副城区和道义、汪家两个边缘组团[3]。非中心城区部分主要包括挑仙国际航空港副城、新城子副城、新民卫星城、康平卫星城、法库卫星城[5][6]。浑南新区、铁西新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北部新的大学园区相继建成。城区总体形态出现南北延伸的趋势,浑河南岸的浑南新区、苏家屯副城、大学城以及长白地区的开发,使得城区向浑

河南岸出现显著的空间跨越,城区南北伸展的速度和空间跨度远超过浑河北岸主城区东西向的扩展速度和空间跨度,沈阳开始形成轴向拓展多中心发展的开放式空间扩张新格局。

2.7沈阳绿化景观带规划

沈阳市政府对全市的绿化规划和实施计划进行调整,根据沈阳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形态,进一步对城市绿化建设做了如下总体规划:确立沈阳市中心城区“一山、一带、两环、五楔”的绿化框架体系。“一山”即东部棋盘山风景区;“一带”即浑河水系及两岸形成的800—1000米的带状绿化水系空间;“两环”即三环防护林带及环城水系景观绿带。在框架体系的控制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

现今沈阳战略地位和复兴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为保障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沈阳新规划了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大浑南地区、沈北地区、棋盘山风景区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规划。今后拟在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发展。

3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与现状分析

3.1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功能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城市空间形态可以看成是城市功能分化和多种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构成的一种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功能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其演替过程也是空间形态随之动态变化的过程[5]-[6]。

沈阳城市功能的演替开始于城市的建立初期,1840年以前的城市,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使城市形成城方廓圆的形态。随着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封闭发展期计划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功能外向化的增强, 城市内部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空间的需求。城市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不仅促进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

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7]。一方面在城市内部,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 完成了城市土地功能置换;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外向化,城市产业也向着城市外部、城市群体间寻求发展空间[8]。随之而来,沈阳中心城市形成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形态。

3.2沈阳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城市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沈阳市市区人口由1979年的371.3万增加到2010年的499.9万,净增128.6万,而同期的建设用地面积由199.45 km2增加到596.11 km2,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561。1979--2005年,沈阳市市区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基本保持同步的发展态势;2005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发区的不断建立,导致人口增长对沈阳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逐步削弱。沈阳城市空间扩展速度满了下来。今后沈阳城市空间结构调控方向

整合产业资源,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是打造“经济中心城市”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沈阳城市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此来整合城市空间,调整城市发展姿态,尤其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形成更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城市空间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是适应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建立成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体系,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通过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城市职能提升要求的基础设施,增强沈阳对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迅速提升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区域影响力。参考文献

[1]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

[2]张鹏.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5-41

[3]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23-27

[4]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钟辉.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 32-35

[6]辽宁省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EB/OL].(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1999-11-03

[7]卢松.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沈阳城市空间拓展与浑南新区开发建设研究(之二)[J]

[8]黑月.沈阳战略规划组图[EB/OL].(城市规划网).2007-06-25

[9]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4-39

[10]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

[11]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3-37

[12]王厚军1,2李小玉2张祖陆1何兴元2**陈玮2陈延斌1胡建波2.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应用生态学报[J].2008,19(12)

[13]吴晓青1,2胡远满1**贺红士1,3布仁仓郗凤明.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应用生态学报11,2

篇3:绵阳市体育产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1 绵阳市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布局不平衡

绵阳市体育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基本形成体育培训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和体育器材、装备、体育服装生产、销售为主的产业形态。从绵阳市体育局调查了解到, 2009年绵阳市体育产业经营资产总量为6.5亿元, 年经营总收入约9300万元。主要创收渠道为体育场馆服务收入、体育彩票销售、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竞赛表演等各类服务收入和门票、广告收入以及体育器材、装备、服装生产、销售收入等。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核心产业滞后, 中介产业缺位。体育产业除通过市场化模式筹集一部分资金外, 仍主要依赖国家的资金投入, 没有能够实现体育产业资金自我筹措与发展。体育服务业所占比例太低。按照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 其在体育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应达到60%~70%。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一些发达城市体育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比例均超过60%。而绵阳市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总体结构中所占比重太低, 体育产业结构配置不够合理, 群众体育市场开发度不够。在绵阳体育活动长期以来作为一项福利事业来运作, 可是国家拨款又不能满足全民体育健身的需要, 群众体育市场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1.2 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低

2000年以来, 绵阳承办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型体育赛事, 如2000年10月的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 2002年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 2004年的国际职业体育舞蹈公开赛、2005年世界拳击锦标赛、第六届亚洲龙舟锦标赛等。因此, 绵阳市各类赛事组织机构应凭借举办全运会、体育舞蹈公开赛及世界拳击锦标赛的成功经验及产业资源, 摸索出一套符合绵阳市的赛事商业运作模式。

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化, 是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而绵阳市体育竞赛、健身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 体育产业自身创造的利润和价值不高, 体育的经济功能、产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相关政策尚未出台, 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多, 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很少。近年来在绵阳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 都没有很好的实行真正的市场化程度运作, 赛事带动效应不强、产业化程度较低。

1.3 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 缺乏合理规划

近年来, 我国社会发展保持高速增长, 人们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对健身、娱乐、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 导致部分项目在投资、引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如健身中心、舞蹈培训室等重复投资和建设, 导致恶性竞争,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不完全统计, 绵阳市中心城区就有健身房30余家。在这些项目投资过程中, 投资者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与预测, 过高地估计了绵阳市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 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润, 导致部分企业经营业绩不佳。

绵阳九洲体育馆位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总投资1.5亿, 工程于2005年10月竣工。这座高大气派的体育馆离市区有1 0多公里, 体育馆内除保安、保洁、值班人员外, 即使是双休日在这里也很少见到使用者。体育馆建成后除开展过几次稍大活动外, 主要是一些部门在这里举办系统内赛事, 基本上没有赢利。而九洲体育馆每年的人员工资和场馆维护费用就在上百万元。像绵阳市的体育场馆闲置现象在全国也并不少见。不少市民希望政府在建设体育设施时能多考虑普通市民的需要,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1.4 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

体育产业相关法制不完善也是制约绵阳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国家和省相关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政策法规制定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制约着绵阳市体育市场的培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 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 对管理的每个环节规定不细致, 缺乏可操作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而绵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有关绵阳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因此, 在综合性规定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制定有关实施细则, 如体育产业经营的申办条件、经营条件、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等。

2 绵阳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经济欠发达

2009年, 面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 绵阳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2亿元, 财政总收入87.98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7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绵阳市各阶层居民收入均呈增长趋势。虽然绵阳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 但是跟一些大城市比较, 绵阳经济总收入还不容乐观。数据表明, 绵阳的经济还处在一个加速发展阶段。所以经济欠发达仍然是绵阳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2.2 体育专业人才缺乏

绵阳市没有专业的体育院校, 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相对缺乏。绵阳的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宽阔, 这就需要很多的专业人才进驻绵阳。这些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绵阳的需要, 而且这些人才并不能为绵阳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帮助。所以培育一支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已成为绵阳体育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且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上升, 需要这样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2.3 体育产业运作水平低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 绵阳市体育由福利型逐渐向市场化转变, 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走向产业化和社会化。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进行合理的商业化运作。但目前, 受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 绵阳市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非常低。绵阳市的很多体育场馆、设施服务单一, 这就导致了体育场馆市场化经营效益低, 没有合理利用市场的运作方式来弥补体育场馆每年的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经费不足。而一些健身俱乐部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运作模式单一, 没有合理的利用市场效应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也是导致了绵阳体育产业发展速度慢的原因之一。

2.4 群众对体育消费认识水平低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益迫切, 体育消费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消费时尚, 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形式, 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采用现场采访发, 在绵阳城中心展开调查, 共采访2 0 0人。男性:1 2 3人;女性:7 7人。

从体育消费的承受能力方面看, 绵阳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旅游消费还处于中下水平。其中每月消费500元以下的最多, 占65.50%;每月消费500~1000元的占23.50%, 1000~2000元占5.07%, 而2000元以上的仅占2.73%。表1表明多数人的体育消费意识总体水平不高, 同时也反映了绵阳市的体育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 城镇居民主要以经济型体育消费为主。

影响绵阳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活动的因素: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因经济实力不足的有36人, 占18%。居民选择“经济实力不足”是影响他们未能参加体育旅游消费的原因。二是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调查结果显示, “缺乏闲暇时间”在影响绵阳市城镇居民未能参加体育旅游消费的有103人, 占51.5%。

人们对体育消费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消费的行为。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其体育消费意识较薄弱, 因而投入也非常有限。由于绵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居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改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大力引导和带动人们参与体育健身、体育旅游观赏等活动, 培养参与体育消费的意识, 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积极投入到体育消费中去。

3 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 体育服务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 绵阳市应合理规划设计出一套适合绵阳市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让各个体育产业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大对体育产业市场的开发, 积极承办个大小型赛事, 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加大体育产业总体规模, 体育中介市场的开发。

3.2 加强对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体育产业经营者的经营与决策, 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应加大对绵阳市体育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重点是加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为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也可以面向全社会引进优秀的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另外, 应多学习其他发达城市的体育产业经营模式及管理办法, 并对现有的体育专业人才进行专门的管理和考核。

3.3 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培育现代体育消费者

全民健身不仅是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和健康体魄的需要, 更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主体内容。目前, 绵阳市正大力开展全名健身活动。环仙海湖自行车比赛、绵阳市农村信用社职工运动会等。绵阳市群体工作形成了“以区市县为主、协会为辅、俱乐部为载体”的全新模式。“人人参与健身, 人人享受健康”、“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健身理念已深入人心。

绵阳市还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突破口,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 做到了经常化、多样化、科学化, 形式上以健身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为载体, 充分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六个绵阳”, 把社区体育与农村体育, 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把体育产业与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行政职能与行业协会俱乐部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把绵阳的体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 还要动员全民以实际行动打造“绵阳健身之城”, 让“体育锻炼经常化、个人健身生活化”, 从而推动我市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4 大力发展绵阳市户外运动产业

绵阳市户外运动资源十分丰富, 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加强对户外运动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如户外帐篷节、登山节、骑游活动、自行车特技表扬、钓鱼大赛等等户外赛事。

全省正在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我市正在构建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随着乐山——成都——德阳——绵阳——江油城际铁路、绵遂高速公路、成绵第二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绵九高速公路以及成兰铁路的建成, 绵阳及周边城市四通八达的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将形成, 进出绵阳旅游将更加通畅、快捷、安全。这为迅速发展的自助游、自驾游游客创造了更好的交通条件。

4 结语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它的发展对于拉动绵阳市体育消费、促进绵阳市经济进步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绵阳市的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还不够发达, 既存在供给不足的因素, 也有消费者的主观因素。因此, 要进一步发展绵阳市的体育产业, 必须转变思想意识、经营理念、市场组织行为和消费习惯等。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 及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加快体育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改革步伐, 绵阳市体育产业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佳绩和经济效益, 成为绵阳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 结合绵阳市地域经济的实际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加强对体育人才的培养, 培育体育消费者并大力发展绵阳市户外运动产业。旨在为绵阳市体育产业和谐快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为绵阳市行政部门的决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闻扬, 刘霞.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5 (3) .

[2]陈林祥, 罗普磷.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 .

[3]韩兵.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

[4]张志坚, 李仕建.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旅游消费现状[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28 (5) .

篇4:衡阳市房地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关键词:衡阳市;房地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1 衡阳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业规模偏小,投资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衡阳房地产业的规模状况总量偏小,表现在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数少,高资质企业不多;二是衡阳房地产投资规模不仅占湖南的比重低,而且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偏低。从发展速度来看,2000-2004年衡阳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26.6%)低8.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的第5位,比湘南地区的永州和郴州分别低21.5和11.7个百分点。

(2)市场供应结构仍不够合理。从衡阳的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状况来看,主要问题是中低档住房比重偏低,高档商品房比重偏高,住房超前消费现象十分突出。根据衡阳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套住房合理的建筑面积为80m2左右,而目前市场供应的主流,已经超过这个界限,电梯房与大户型供应过剩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衡阳商品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电梯房和大户型供过于求,相对应的楼梯房和小户型供需基本平衡,甚至从市场需求来看还显供应不足。市民购买大户型住宅意愿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衡阳市商品住宅消费市场基本上为自住型消费,在房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大户型住宅不但单套总价越来越高,而且后期装修使用费用也很高,对于消费日渐理性的市民来说,既不经济、购买力不足,又不实用。因此,从2007年开始,大户型商品住宅不再受市民喜爱,许多市民都愿意选择了总价相对较低、经济实用的中小户型和住宅。据调查统计,2005至2008年上半年,衡阳市144 m2以下的中小户型商品住宅供应面积216.7万m2,销售面积177.9万m2,供销比为1.2:1,供求关系基本健康。衡阳市商品房供应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电梯房供过于求和商业营业用房的有价无市。

(3)商品房价格偏高,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7年衡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80元,户均可支配收入为32040元,在全省均排第7位,而房价在全省居第5位。按照小康标准,如果一个三口之家购买一套人均居住80m2的商品房,加上公摊面积等,购房者要支付的面积总和为100m2左右,按照当前平均销售价格水平,在衡阳市区需20万元左右,全市平均价格也需15万元左右。按200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收入水平,一套房价与一个3口小康之家年可支配收入之比,衡阳城区为9.17:1,衡阳市平均7.7:1,在全省居第4位,房价与收入的反差较大。

(4)供销虽两旺,然隐现供给过剩。近年来,衡阳市商品房市场供应及销售都有大幅增加,这其中尤以商品住宅为甚。但是,商品房销售量的增幅要低于商品房供应量的增幅。受全国楼市大环境的影响,2008年衡阳市民住房消费观望情绪强烈,2008年衡阳市商品房销售量与2007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整个市场表现较为低迷。但同期内,衡阳市商品房供应量却仍然保持了大幅度的增加。2005至2007年,衡阳市商品房的供销比分别为1.13:1、1.26:1和1.17:1,供销较为平衡,而且年度之前的供销比也较为稳定,表明了衡阳商品房市场这三年稳定而快速地发展。但2008年上半年,衡阳市商品住宅供销比则变化为3.49:1,比值较之2007年同期提高了约381%。说明衡阳市商品房尤其是商品住宅市场当前面临着很大的供给过剩。而据调查统计,2005年到2008年上半年,衡阳市共积压商品房119.9万m2,其中商品住宅积压面积达到了115.8万m2,占比达96.6%,接近2005、2006及2008年上半年销售商品住宅的总和。

(5)商品住宅市场销售日渐萎缩。从2003年开始衡阳市告别了住房短缺时代,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24.48 m2,建筑面积突破30m2,处于我省乃至我国中等偏上水平。但随着开发量的增加,积压商品房总量也仍在继续增加,据统计:2003年末空置房面积为39.75万m2,增幅达到了112.1%。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来衡阳市商品房和商品住宅两项销售指标增长减缓的势头,商品房销售不畅,价格有所下降。以衡阳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7205元,买100 m2房屋需要12万左右计算,一个居民要15至20年才能买得起,相对城市居民收入来说房价还是有点偏高。从2003年现有空置房来看:衡阳市商品房空置量增加了112.1%,也就是说,房地产业正在出现的新一轮调整,完全是由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产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促进衡阳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目前影响衡阳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供给层面来说,一是房价高;二是质量低;三是服务差。从消费层面来说,主要是实际购买力不足。从市场管理层面来说,主要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自身管理行为不规范。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业新一轮调整,就必须从开发商、消费者和决策管理层三个层面进行相应调整。

(1)作为开发商,首先需要调整心态和观念。在目前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业和人们居住条件正在由不足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情况下,首先是要提高开发效率,其次是上项目,而且必须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建设销售各个环节进行创新。不要只去追求利润大、见效快的大项目。应该说,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发商的共同心态:热衷炒地、炒作概念,企求一夜暴富。而对如何提高企业开发效率,提高创新能力;对如何使目前过高的房价降下来,努力提高住宅的性价比毫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对开发企业的调整来说,首先是开发商心态和观念的调整。也就是说,尽管衡阳市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在衡阳市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我们告别住房短缺时代,房地产业的暴利时代也正在消失。企业要想得到稳定的投资回报,就必须通过建立企业现代制度来强健自己的“筋骨”,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开发效率,靠产品创新、靠质量过硬、靠薄利多销、靠诚信服务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2)作为消费者,则需实施住房梯级消费计划。不难看出,城镇居民个人购房者已成为推动衡阳市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到2008年的发展,应该说,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相当一部分收入有保障和收入较高的部门、行业的职工,尤其是工作年限较长的老职工都已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目前需要改善住房条件和需要买房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中低收入行业的职工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因此,要提高这部分人的住房购买能力,需要企业、政府各自采取措施,降低目前过高的住房价格;需要在加快全社会个人资信制度建立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住房金融发展,更需要进一步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改革步伐,尽快落实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企业的住房补贴发放。此外,消费者也需要改变住房“一步到位”的消费观念,从不同时期家庭收入的实际出发,实施住房梯级消费计划,买小房换大房,买旧房换新房。

(3)作为决策管理层,公正执法和规范自身行为。决策管理层面的调整,要围绕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中外投资,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严肃各项房改法规、政策和纪律,推进以住房分配货币化为主要内容住房制度的进行;进一步加快开放住房二级市场步伐,降低消费者进入二级市场的“门槛”;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改变目前开发商和消费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状。当前,最重要、也最需解决的则是决策管理层能否公正执法和规范自身行为的问题。为了多收费,房地产管理部门在存量房的转让、抵押中,强制买卖双方进行评估,并且指定自己的下属单位进行评估;根本不按法律的规定办;搞重复收费,开发商交过的费用,交易管理部门还要老百姓再交一次。其高额收费让人咋舌:买卖交易服务费、交易契税、抵押登记、预售勘察等。名目繁多的各种高额费税自然也令购房者望而却步。在房地产市场培育方面,当前要抓的问题很多,但最难解决的,也是最需要解决的是简化交易程序、减少交易收费和实行政事分开三个问题。应该说,决策管理层在规范自身的行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从开发商和百姓的呼声来看,首先要解决的仍是这三个问题,而这也是衡阳市房地产市场在调整中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4)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衡阳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衡阳房地产企业资质等级偏低,规模小,可以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托管等资产重组方式,组建房地产企业集团,综合多种企业组织形态的优势,减少不同企业和行业之间的竞争威胁,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充分发挥房地产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努力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募集国内外资金,增强衡阳房地产企业的资本实力。

(5)强化政策调控力度,规范市场行为。首先,政府必须增强对房价的调控能力,应实行“住宅价格管制”,即在“实行房价与地价分离”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实行不同的价格政策,进行分类管理,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的价格。其次,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继续重点抓住土地和资金这两个环节。1998年以来,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流动人口的增加、以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衡阳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呈现供销两旺、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从2007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来引导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投入就是土地与资金。前者可谓是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先决条件,加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政策成为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的有效杠杆。土地不仅是房地产开发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导房地产开发投资方向,促进商品房供求平衡、结构合理,有效避免地价、房价泡沫的基础性因素;政府应加强对土地供应的监督,完善土地供应计划。加强土地供应的统一管理,以土地供应为主线,制定严格的年度供应计划,引导和调控房地产规模、结构。特别对旧城区危改和企业改制后闲置土地的置换开发,要加强统一规划,及时制定控制性详规,保证开发项目规模,避免开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发挥房地产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和人口分流方面的作用。探索土地出让金合理支付方式,改革土地出让金一次交清的有关规定,减少政府批地的利益驱动,从源头上稳定房地产开发市场。目前衡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约有60%甚至更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因此,必须把好银行贷款这一关。为此应建立统一的房地产信息平台和预警制度,合理引导投资方向。政府定期公布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结构、重大开发项目、销售情况等,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童薇.基于土地储备制度的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9.

篇5:绵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2008年12月,沈阳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3470元/平方米,而2009年11月沈阳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4062.55元/平方米。这意味着沈阳房价2009年以来累计上涨17.08%。2009年11月沈阳商品房实际登记备案面积为90.2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实际登记备案面积为80.53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减少25.79%和17.59%,环比分别减少33.14%和31.33%。沈阳商品住宅房价的峰顶出现在2009年9月,当月沈阳住宅备案均价达4377元/平方米。而8月,沈阳商品住宅销售均价首度突破4000元,达4271元/平方米。受大环境及自身资金紧张影响,2009年年初以来,开发商放缓了开发速度,以及后续开工不足,不仅大大消化了商品住宅库存,也出现房源略显供应不足的态势,供应矛盾加速了沈阳房价2009年急速上扬,仍留下上涨压力。随着开发企业资本金缓和、增加拿地和开工,房价上涨压力将有望趋缓。2009年全年沈阳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88.7亿元,增长17.6%;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532.9万平方米,增长4.6%,充分发挥了拉动投资、带动消费的双重作用。2010年,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鼓励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房地产业发展对于拉动沈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沈阳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在沈阳房价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还是比较低的。保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房产供应,使刚性需求得到满足,这是房地产行业持续平稳发展的关键。另外,一个平稳健康的楼市对于人才的引入也是有利的,房价如果太高,会提高外来人口介入沈阳的门槛。从2009年一季度至今,沈阳一些品牌企业的销售业绩纷纷飘红,尤其以万科、首创、保利、金地、绿地、格林等一批品牌企业为代表。保利首季度销售房子800多套,销售金额达到3亿多元。同样,位于长白岛的远洋和深航也传出销售佳绩,远洋推出的6号楼,竟出现了彻夜排队购房的场景,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和数据都显示出这样一个事实:沈阳楼市,已经典型性复苏。2009年前五个月,沈阳房地产市场呈现“先抑后扬”态势,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购房人群中,以中老年“换房族”居多。在如今的购房群体中,换房一族占了大部分。这些人之前一直都有购房愿望,只是一直持币观望。如今,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消费者观望的心态已经逐渐消失,商品房销售恢复正常水平。据统计,2009年1月至5月,全市商品房销预售面积440.96万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除了一月份负增长以外,其他4个月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2009年1月份,受元旦、春节假期以及去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影响,全市商品房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为负增长。但从2月份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全面回暖,并且保持持续增长。2月份销售面积45.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3%;3月份销售面积120.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56%;4月份销售面积91.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94%;5月份销售面积96.0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09%。

二手房生意的火爆,着实让沈阳的房产中介获得了不少的实惠。2009年以来,房屋中介生意逐渐看好。进入4月,交易更加火爆。随着“25条房产新政”的深入落实和有效时限的作用,二手房市场也经过了观望期,出现了供销两旺的局面。1-5月份,全市存量房转让2.9万套,转让面积200.4万平方米,转让金额58.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9%、46.18%、71.19%。

2009年沈阳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将达到15%,计划完成1150亿元,1季度房地产开发建设将确保完成投资65亿元,为2009年开个牛气冲天的好头。为进一步拉动房地产投资,沈阳将全力抓好“四大环节”:拆迁、供地、施工、交易。这恰恰牢牢把握了当前形势下房地产市场的四大关键性节点——在拆迁方面,计划全年拆迁4万户,拆迁面积250万平方米;在土地供应方面,通过调整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土地出让价格评审体系,坚持配套先行,努力满足“熟地”供应的市场需求等。预计2009年沈阳房地产市场中商品住宅的供应总量将达到1200.87万平方米,较2008年下降8-9个个百分点,市场实际需求将在 1150万平方米左右,供需比大约在1:0.958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供需比平衡状态。虽然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或出于对市场消化能力的疑虑,会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延缓开工时间,拖长成品上市节奏,但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沈阳商品住宅市场基本的供需关系。2009年沈阳商品房开发施工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约在140个左右,其中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以上的项目大约为80个(包括上接转项目)左右,计划在2009年进入市场销售的项目大约在120个左右,加上上持续在售的项目,进入市场的项目总量将会达到380个以上。根据沈阳“十一五”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沈阳新增住房总量为6000万平方米,2006至2008沈阳已经供应新增住房3436万平方米左右,这也就是说,在今、明两年沈阳住房缺口大约为2500万平方米。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到目前为止,沈阳人均住房面积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游较底的水平。这也就另一角度证明,沈阳商品住宅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市场的消化能力仍将保持在高水平。

2010年沈阳市房价盘整将是基调,房价稳定在目前水平之上的同时可能小幅上升。目前房屋供应量充足,与消化量基本维持对等关系。从供应结构看,供应方与需求方均以中小户型为主,房价也占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上,如果房价过高,会逐渐偏离沈阳以自住、包括改善型需求为主的刚性购买力,而商品如果脱离了实际消费能力,势必失去市场。从投资需求来看,目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会使未来投机需求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排除个别性价比高的物业仍然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但即便个别楼盘会有上升的趋势,整体楼市的上升幅度也不会很大。2009年,沈阳房地产销售额684.4亿元;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增长20%,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沈阳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了《沈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根据《计划(草案)》,20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532.9万平方

米,增长4.6%;销售额684.4亿元,增长13.2%。存量住宅成交面积641万平方米,增长68.3%。个人消费贷款面积1533万平方米,增长121.1%;贷款金额370亿元,增长127.1%。预计沈阳市民生工程投入226.6亿元,增长13.2%。沈阳市财政投入18亿元,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津补贴政策。发放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性补贴7.4亿元。2010年,工业要实现新发展。沈阳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0%。县域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产业集群产值增长20%以上。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也是2010年的计划内容。推进世茂五里河等一批地产项目。同时提出,2010年推进地铁1号线及东延长线、2号线及北延长线建设,开展地铁4号线项目前期工作;改造城市桥梁和市政道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国行业咨询网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房地产协会、沈阳市统计局、沈阳市国土资源局、沈阳市房产管理局、沈阳市房地产经纪协会、沈阳住宅与房地产业协会、沈阳房地产信息中心、中国行业咨询网、国内外相关刊物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沈阳房地产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公司对沈阳房地产相关企业的实地调查,对沈阳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赢利水平与企业发展、投资策略与风险预警、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重点分析了沈阳房地产行业的前景与风险。报告揭示了沈阳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沈阳市经济建设热点问题调研活动

沈阳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分析

调研人:

篇6:沈阳市环保产业汇报材料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对尊敬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同时,也借此机会,向法方各位代表对中国以及沈阳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我市正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两位国家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全力开展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按照环境样板城总体工作部署,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下面我将我市相关情况向大家进行汇报

一、沈阳概况及发展优势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中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现辖九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6万人。

(一)区位特点及优势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地区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1 技术流的集聚地和扩散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形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大沈阳都市经济圈。

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二)产业特点及优势

沈阳市的工业、农业、金融、商贸、对外贸易等产业的基础非常雄厚。沈阳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装备制造业规模宏大,基础雄厚,配套能力较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目前,在我国有能力生产的24类共219种成套设备中,沈阳占三分之一。沈阳市生产的77种装备制造产品中,有44种在技术水平、市场份额方面居全国首位。

同时,沈阳具有产业发展足够的建设用地、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体制环境。在当今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沈阳作为全国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对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老工业基地调整改 造步伐的加快,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

(三)经济发展状况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沈阳经济得到长足发展,GDP年平均增长幅度保持在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实现30%以上的增幅,均位居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同时,沈阳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各银行机构票据交易量占东北三省的2/3,货币回笼量居国内各大城市之首。目前,沈阳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沈阳市环境建设样板城有关工作情况

2009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日本川崎考察时作出了要求我市“全面学习川崎市经验,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的重要指示。这一指示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是沈阳做大做强环保产业的难得机遇,对于促进我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辽宁省委、省政府和沈阳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邢凯带队的考察团赴川崎市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初步制定了沈阳市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辽宁省委、省政府专门向李 长春同志报送了《关于沈阳市全面学习川崎经验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情况的报告》,确定了以建设体现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特色的国家生态城市为总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建成国家生态市的基础上,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工业示范城、静脉产业示范城、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城、政府环境管理示范城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示范城等在全国具有五大示范意义的环境建设样板城。李长春同志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对报告进行了批示。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分别指定了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同志。沈阳市委、市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由四位市委常委任组长的环境样板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四位常委担任的工作领导小组在我市历史上从未有过,体现了我市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完成的决心。目前,环境样板城建设工作正在顺利开展,已经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规划内容,我市环境样板城建设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突出“绿色”和“样板”两大主题,将绿色经济作为基础,将环保产业和低碳城市作为支撑,将绿色政府和公众参与作为保障,最终实现环境宜居的目标。同时,我市还确定了以环保产业园区建设为首的十二类重点工程。

三、沈阳市环保产业有关情况

沈阳市环保产业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起步的。1996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环保市 场日趋升温,沈阳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市先后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经贸委命名为“全国环保产业基地”、“全国环保产业示范城市”。1998年,沈阳市统计局将环保产业正式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体系。随着环保产业领域和内涵的扩展,环保产业包括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2004年,国家环保局对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自此,辽宁省环境保护局开展了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工作。至今,已建立省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信息系统。

(一)沈阳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沈阳市的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企事业单位由2004年254家发展到2008年的355家,其中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4家,兼业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201家。2008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276人。

2008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了303.07亿元,比2007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增加了78.87亿元,由2004年至2008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140.07亿元到303.07亿元,占全省环保产业总产值的44%,位居全省第一位,期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大约在13%左右。

2008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总额为 1143.21亿元,比2007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总额增加了709.39亿元,相当于2007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总额2.64倍;2008年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59.65亿元,是2007年沈阳市环保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8倍;2008年内环保技术开发投资总额36.74亿元,是2007年内环保技术开发投资总额2.56倍;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188.45亿元,是2007年利润总额7.41倍。同时,2008年具有独立开发环保技术项目339项,获环保技术专利102项,197个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33个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

以上数字显示,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已形成了信息交流、科技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利用、工程治理、环保服务等较为完善的环保产业体系,为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沈阳市环境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业有关情况 2008年沈阳市环境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0多亿元,环保产业领域由过去以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和大气治理技术与设备,向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等多个领域发展,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作为沈阳市的主导产品,其中一些关键设备,如:污泥处理设备、潜水泵设备、单级高速风机、大型除尘脱硫设施、PM10控制技术、煤的清洁燃烧 技术与设备等均处于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

(三)沈阳市可再生资源(废物)产业有关情况 据初步统计,仅沈阳市每年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达350多万吨,分五大类、200多个品种,居东北第一位。其中包括报废汽车8000多辆,各类废家电135万台(件),废金属139万吨,废纸101万吨,废塑料63万吨,废轮胎及橡胶14.4万吨,其它废旧物资50万吨,总价值约100多亿元,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还将以3%至5%的速度增加。同时,沈阳市经济区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周边六个城市,辽宁中部城市群总体资源量巨大,为我市静脉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废旧物资回收站2116个;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专业市场6个,市场营业面积50多万平方米,摊位1500多个;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186户,主要利用再生资源品种有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旧橡胶、轮胎等。

虽然我市可再生资源数量巨大,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工艺较为落后,全市目前有效利用的再生资源只有30%左右,具有很大的挖潜提升空间。

四、沈阳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情况

(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法环保产业园”规划 该园区规划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大道,位于沈西工业走廊、沈西开发大道南侧,东临沈阳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南接沈(阳)—盘(锦)国道,南通沈阳桃仙国际机场25分钟可视距离,西行100公里可达营口港。

1、环保产业园区定位

以环保产业为龙头,以装备制造业、模具、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产业和一般加工业为辅,打造易于世界先进环保企业投资、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便于环保产业集群的产业区域。

工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8平方公里为产业聚集区,计划引进100家以上世界先进环保企业,投资额达到20亿美元以上;1平方公里配套设施服务区,完善包含物流、物业管理、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实验室等功能设施的配套服务区;1平方公里生活功能服务区,拟建成包含双语小学、医院、康体中心、各类运动场(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齐全的生活服务区域。把园区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最适宜国内外先进环保企业投资发展的、能够为其提供最大便利的投资环境。

2、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中法环保产业园”的有利因素

一是开发区土地资源储备充足、规范。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有工业用地资源充足,办理土地使用权的手续合法 规范,能够保证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二是基础设施完善。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并承诺能够及时为环保产业园区项目用地提供“八通一平”的基础设施条件。

三是优良的工业配套条件和雄厚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开发区的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区内拥有法国米其林、比利时贝卡尔特钢丝帘线、三洋空调压缩机、普利斯通钢丝帘线、普利斯通轮胎、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沈阳东药集团、化工集团聚碳酸酯等一批百亿企业。

四是交通便利。开发区位于沈阳市城区的西南,距市中心18公里。目前开发区内已有新加坡胜宝旺、香港中外运、中铁物流等5家专业物流公司,同时在位于“沈西工业走廊”接点处引进美国著名的物流企业普罗斯物流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为企业服务。

五是具有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开发区有独立海关和商检机构。海关设立了专门为大企业、知名企业的绿色通道,通关率为0.4,单笔进口货物通关只需4个小时,出口货物通关只需3个小时。

六是投资前期服务周到。为了做好“中法环保产业园”的投资服务工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了工业园专门服务机构,配有4名专门负责人员,并将设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工 业园管理公司,可为进入工业园投资的法国企业提供如下服务:1)协助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前期市场策划和调研,投资方案的策划和论证;2)协助企业办理从项目立项到建成投产期间的各类审批手续;3)协助企业办理银行、保险、人员招聘等与设立企业相关的各项事务;4)提供与投资相关的各类咨询服务。

七是人力资源雄厚。开发区拥有沈阳工业大学和沈阳化工学院两所专门培养各类工科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储备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余万人,拥有30多万名具有制造业专业技能的各类产业工人。

(二)辽中近海经济区“中法环保产业园”规划 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的总体发展构想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导,紧紧围绕沈阳市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市总体目标,按照静脉产业与生态工业“双示范产业园区”定位,充分发挥沈阳近海经济区要素资源优势,建设全国一流循环经济和静脉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全国最大“城市矿山”,构筑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体系,服务沈阳乃至辽宁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沈阳近海经济区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1、沈阳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布局

在产业布局上,基地重点规划两大功能区、四个产业组团、九个产业园区。1)两大功能区:

一是配套服务功能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科技孵化、会展交易、人才培训、金融服务、现代商务、国际信息、现代物流中心。

二是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重点打造循环经济和资源再生综合利用产业。

2)四个产业组团:

一是拆解产业组团。按照国内和国外两个分区进行建设。进口拆解产业分区,规划面积7590亩,主要依托国家环保部批准的辽宁沈阳进口可利用废旧物再生示范园区A园和B园进行建设。国内拆解产业分区,规划建设面积4500亩,重点消化沈阳、辽宁产生的可利用废旧资源。把中钢北方金属资源加工及配送基地作为拆解产业龙头,形成“一个龙头”带“双区”的格局。

二是再制造产业组团。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建设废旧有色金属、废旧橡胶和塑料、废旧溶剂及废旧纸精深加工以及新型再生材料产业园区。形成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支柱。

三是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组团。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打造生态园区和生态沈阳。

四是不可利用和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组团。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服务沈阳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市。3)九个产业园区:

一是国内可利用废旧物拆解加工产业园区。以投资84亿元的中钢北方金属资源基地为龙头,建设占地4500亩的国内可利用废旧物拆解加工园区。

二是进口可利用废旧物拆解加工产业园区。分A、B两园建设,重点从事进口第七类废旧物资拆解加工(主要是废电机、废电线电缆、废五金、废汽车压件)。

三是再生纸业园区。以投资20亿元、占地400亩、年产量100万吨的大连金洋再生纸业为龙头,全面启动沈阳市22家、年具有38.84万吨生产能力的再生纸业企业入园建设。

四是化工废料再生产业园区。以东药集团投资2亿元、占地100亩、年产值1.5亿元、年具有13.6万吨废甲乙醇、氧化铝酸、古龙酸母液等7种废溶剂和8000吨釜残自行回收综合利用项目为龙头,并吸引同类和相关企业入园。

五是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园区。通过政策引导沈阳市现有30家重点环保企业入园建设。

六是危险固废无害化处置和利用产业园区。着力推进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沈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发电处置项目建设,启动年处理能力1000吨的阳极泥综合利用项目、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及其它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项目入区建设。

七是新能源产业园区。以沈阳润通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投资3亿元、占地150亩、产值4亿元的光伏电池生产项目为龙头,并引进同类和相关产业入园建设。

八是再生橡胶和塑料产业园区。通过政策引导沈阳市近60家塑料和橡胶再生利用和深加工企业入园建设。

九是再生新型材料产业园区。以现有年需废铜30万吨沈阳九星铜业集团为龙头,并引进同类和相关企业。

2、总体发展目标

我们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最具条件产业率先突破的发展战略,远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基地产值1000亿元;近期目标分三步走,一年起好步,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

第一步,2010年,入区各类利废企业达到50家,包括循环经济链条产业形成年产值50亿元的能力,使沈阳资源循环利用率、可利用废旧物处理率等循环经济主要指标达到50%以上。

第二步,2012年,入区各类利废企业达到200家,包括循环经济链条产业形成年产值200亿元的能力,使沈阳资源循环利用率、可利用废旧物处理率等循环经济主要指标达到70%以上,基本形成静脉产业与生态工业双示范区的框架。

第三步,2015年,入区各类利废企业达到300家,形成拆解加工和产品再制造年产值“双五百亿元”的能力,使沈阳资源循环利用率、可利用废旧物处理率等循环经济主要 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发展循环式和低碳型经济的样板区。

五、沈阳市发展环保产业具有的优势

(一)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正是通过视察日本静脉产业时,做出了“沈阳市要全面学习川崎经验,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的指示。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领导对我市环境样板城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要沈阳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静脉产业)。中央领导的关注将为我市环保产业在今后发展中,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等支持方面占得了先机。

(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体制机遇

今年4月,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个城市,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9万人,城市化率65%,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元。

沈阳经济区是我国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唯一的一家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容的试验区。成都和重庆虽 然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他们是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试验区。由于战略定位不同,因此国家在政策等支持方面也会不同。我们沈阳市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容的试验区,而新型工业化目的就是要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模式,其中“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特征就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可以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我市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一条必由之路,因此我市已经决定要将环保产业作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大力培育。同时,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市在发展环保产业等新型工业化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权利,这对全国其他城市来讲是独一无二的优势,也为我市与法方合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空间。

(三)沈阳市再生资源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正如前面介绍,我市目前每年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达350多万吨,总价值约100多亿元,居东北第一位。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还将以3%至5%的速度增加。但目前全市有效利用的再生资源只有30%左右,具有很大的挖潜提升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部署的进一步实施,我市环保产业基地也将提升为国家级环保产 业基地,届时我市将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区域,环保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六、关于合作建设“中法环保工业园”的建议

(一)重点合作领域

一是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碳减排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对于核能的开发利用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而法国在核能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建议加强此领域合作;生物质能和风能在沈阳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每年我市都产生大量的秸秆等农业废物,同时,我市法库县和康平县都具有很好的风力资源,2009年法库县在我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排名第九。二是废旧物资拆解、加工、再利用和再制造产业。据前面介绍,我市每年产生大量的报废交通工具、废家电和废金属等废旧物资,由于受再生利用工艺水平等因素所限,该部分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危险和不可再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2008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为48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8.1万吨,由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对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威胁,建议加大此领域合作,引进安全可靠的处置利用技术。四是环境治理设备及治理技术的合作。“十 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污染减排控制因子将由“十一五”期间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拓展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四项指标,同时国家将出台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这将对我国以及我市现行的环境治理设备和治理技术提出严峻挑战。五是以再生资源为材料的制造产业。目前我市有效利用的再生资源只有30%左右,利用水平较低,因此建议此部分也作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二)合作方式

我们初步提出以下两种方式以供探讨。一是参照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模式,由中法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中法环保产业园区开发股份公司,负责环保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等工作,双方共同招商、共同受益。二是由法方独资经营,中方负责出土地和优惠政策,由法方规划投资建设环保产业园,并负责项目的引进、摆布和管理。

上一篇: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活动下一篇:移动部主管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