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材料10

2024-04-18

高三语文阅读材料10(通用6篇)

篇1:高三语文阅读材料10

高三语文阅读材料(20)

复旦投毒者一审被判死刑该反思啥

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昨天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起投毒,两条人命,让人扼腕叹息。回顾整个事情的过程,不难发现,投毒者和被害人之间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只是在生活琐事中“互相看不惯”。就是这样鸡毛蒜皮的琐事,最终导致一起投毒惨案的发生,给两个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生活琐事演变成投毒血案,反映的是部分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智商很高、情商很低。大学生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还要学会起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领,这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宽厚容人。

宽厚容人是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长辈们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天然地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这样,当与从五湖四海来到一处的朋友相处时,小小的分歧就会引发矛盾冲突,既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又让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宽厚容人要学会接受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事情。不同的人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自然也会有差异。遇到不符合自己预期判断的事情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容忍不同观点的存在,宽容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和事,就是心智上成熟的表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不要求大学生世事洞明、人情达练,但最起码的社会道德要求和人性底线必须得遵守。

被害人永远离去,投毒者被判死刑,复旦投毒案中没有胜利者。生活中的事情远比教科书中的知识要复杂的多,大学生要养成自己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宽厚容人,不让这样的悲剧重现。

“复旦投毒案”是个例也是警钟

“复旦投毒案”近日在上海一审宣判,被告人、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因投毒杀害同寝室的黄洋,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投毒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哗然,人们惊诧于为何本应是社会栋梁的林森浩却做出如此荒唐之事,最终导致了两个家庭破裂的悲剧,也断送了自己的一

生。面对悲剧,人们不断反思,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笔者以为大学教育首当其冲。不少人认为,当前的大学教育不仅没有把一个人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反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视而不见,缺乏相关教育,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干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上千万大学生中,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概率极小。因为与室友的一点摩擦就生杀害之心,恐怕并非普通人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疾病,并不具有代表性。林森浩也在法庭上提到“目的更多的是想让黄洋吃点苦头,而不是想要他的命”,他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何性格中存在着极其矛盾的一面。其实,这种校园案件在美国也时有发生。因此,并不能将这样一个个案归咎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失败。

“复旦投毒案”虽属个别,但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也给我们的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亮起警灯,值得深刻反思。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然而在当下中国,不少家长没有尽到应有的监护义务,责任心缺失,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在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谋生,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少年儿童在成长中缺少父母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为以后成长埋下了隐患。在城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使独生子女目中无人、恃宠而骄,将来步入社会也必然会因一颗易碎的“玻璃心”而处处碰壁。

学校德育缺失或引导乏力也是导致悲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学校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教育目标的偏狭、教育内容的繁难、学业竞争的激烈,迫使学生每天围着学习、考试、分数、名次转,使得本应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植入内心的人生基本道理教育反而缺失了。即使有相关课程,也因为课程内容的空泛、乏味而导致学生并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在社会教育中,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一些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层出不穷,使部分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意识淡薄。很多媒体为吸引眼球,不顾社会责任和报道规范,对钱权的追逐、对暴力的传播,很多耸人听闻的报道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当浮躁和暴戾之风甚嚣尘上,社会都处在汪洋大海中时,学校也就不可能是孤岛。

尽管“投毒案”事发在大学阶段,但更多地折射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人格、道德培养的缺失。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合力守住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防线,加强德育还须从源头抓起。(宋伟涛)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0年10月10日,历经三个月的角逐,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冠军终于诞生,来自北京的选手,有“断臂钢琴师”之称的刘伟几乎是无悬念夺冠。因为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刘伟已经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不仅这次来沪的英美“达人”都一致认为他最“令人震撼”,各国媒体也纷纷对他进行了报道,称他是“独一无二”的。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他的人生故事也能承载起中国“达人”的梦想,即“小人物大情怀”。

请围绕“小人物大情怀”这个话题,联系历史、社会或自身作文,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小人物大情怀

那个下午,某个瞬间,我的眼光忽然死死盯在了电视屏幕上。你,一身白衣,袖管空空,黑色三脚架钢琴的琴键上,你的脚趾灵巧地游动,弹唱着《寂寞的季节》,你的声音具有十分特别的质感,就像是叶子轻微摩擦,微妙又动听。沉浸在音乐世界里的你,像极了落入凡间的折翼天使。而我,已完全被你创造出的旋律俘获,渐渐沉醉。最后一个音符完美谢幕,你优雅地起身,微笑。你出现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千万人惊叹于你的不幸遭遇:8岁时由于意外失去双臂,被学校拒绝招收;学习游泳取得成绩却在冲击残奥会前夕染上过敏性紫癜,被迫放弃„„

我清楚地看到你人生的坎坷,眼前浮现出你痛苦的泪水、咬牙坚持的面容、训练时身体上的伤痕„„然而,它们都是模糊的,真正清晰的,只有你用脚趾演奏时身体的弧度,只有你面对观众、面对人生乐观微笑着的侧脸,只有评委高晓松说的“刘伟是真正的中国达人”,只有你说的那句“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你是中国的达人,是最好的榜样,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乐观的心态、坚定的意志,社会看到了你不畏艰难的勇气,中国看到了你追逐梦想的强大信念和你用汗水泪水缔造的闪闪发亮的人生。

你用优美的琴声告诉人们,纵使身体残缺也能用心灵飞翔!你用你的成绩宣告,小人物一样有着生命的尊严,一样精心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之歌,一样能够获得别人的尊敬。

在这世上有多少人因为生活中的小小不愉快就怨天尤人,有多少人在一点障碍面前退缩,有多少人被人生的坎坷吓倒,从此一蹶不振。然而,又有千千万万如刘伟一样的人,纵使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却毅然选择拖着残缺的身体

继续前行。因为,他们的心是完整的,是坚强的,是乐观的,他们是不甘于被打倒的,是不惮于前驱的!

有人说,在你身上看到了“中国梦”,我理解为那是一种刚强的姿态——不会被困难打倒,在泥淖中前进,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渺小的身躯中,跳动的是伟大而坚强的心,这就是刘伟,这就是小人物大情怀。

点评:文章主题清新、明快,以“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作为切入点,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蓬勃向上的情怀,反映了当代中学生执著进取,激情昂扬的精神面貌。文笔细腻,情感内敛,使整篇文章读起来如汩汩泉水,清澈明净。文章叙述貌似平静,但情感却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此外,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利于表情达意;语言优美而不浮华,准确恰当,值得大家借鉴。

二、“中国首善”陈光标承诺“裸捐”

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2010年9月5日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陈光标在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

陈光标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陈光标——这个被总理称为“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因拥有“中国首善”的美誉而为国人所熟知。如今他又主动致信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只积累财富,不懂得分享,在巨富中死去,是件可耻的事。”而与此同时,面对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来中国举办慈善晚宴的消息,那些怕被劝捐的富翁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的财富被人攫走。二者可谓判若云泥,妍媸自别。现在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先富起来的人不带头行善,何谈先富带动后富,让所有人都富起来?那些缺乏怜悯之心的富豪们再不醒醒,恐怕我们离自己理想的伊甸园就会越来越远了!

财富本乃身外之物,多做些慈善,与大家分享财富,何尝不是人生的另一笔财富呢?这是精神生活的财富!正如2007年巴菲特在德克萨斯州举行的慈善晚宴的主题演讲中所说的那样——“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要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些精神匮乏,只知为钱奔波的富商不会懂得慈善的意义,也不会感到慈善为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这个角度上讲,把慈善作为事业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的人!

篇2:高三语文阅读材料10

[小引]

由“三鹿“奶粉等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暴,震动了全国,也波及了全世界。有关这一事件的陈述是尴尬的,思考是沉痛的。●多层面思考●

“三鹿事件”危害之分析

一是直接危害,危害国民的身体健康,威胁国民的生命安全。钟南山院士告诉我们:“由于近年来食品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男性的精子浓度比40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钟院士所言,极有震撼力。]

二是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极度受损。这次“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中国食品出口的信誉大大受损,也不仅使中国制造的信誉进一步受损,更使党和国家的形象,使民族形象受到负面影响。这些天来,中国出口食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性道德壁垒,那些反华反共势力也为自己找到了攻击中国的口实而手舞足蹈,痛乎!哀乎!中国政府数年苦心经营出来的光辉的奥运形象,短短几天就在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事件中抵消大半,悲乎!恨乎![注意此处的“四乎”,评事言理,岂可毫无感情?]

三是造害者的自伤和毁灭,如三鹿集团这次就等于是自杀了,连“一蹶不振”这个词也没机会用了,目前正等着被并购。蒙牛、伊利、光明等名牌虽无毁业之忧,已现“砸牌”之虞。[三鹿固然自作自受,民族奶业遭此重创,也是国家之大挫。]

四是民众的心理恐慌和信任危机。2004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根据一项调查,有82%的中国民众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还发现,有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最令人担心,其次是假冒知名品牌的食品,也有人担心过了保质期却还在销售的食品。这项调查是当年五六月份进行的,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另据权威部门透露:国内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均低于50%。[权威数据最有说服力。物质的损失有底,心理恐慌和信任危机属于精神的伤害,医治它们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原因之分析

■体制层面■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规范不“规”。尽管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有几十部之多,但这些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很差。很多法规和政策都是不同部门追逐利益的产物,因此数量众多的法律规范并没有构成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规则系统。[健全规则,遵守规则,规范过程,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二是执行混乱。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存在明显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包括工商、卫生、海关、公安、质量监督、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9个部门都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职责,但不同部门仅负责食品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这种部门众多、分段执法的监管权分配和行使体制,不仅增加了食品监管执法成本,而且容易导致明显的执法漏洞,大大削弱了食品监管的有效性。老百姓对此类现象有一种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猫多不欺鼠”。[根子可能在于有利则猛争,无利则冷漠,有责则躲避。]

三是地方保护。中央和地方多层级的执法权配置结构,进一步使食品监管有效性受到侵蚀。一些地方政府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甚至对食品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质上是一种以群体形式,以政府面目出现的狭隘和自私。]

四是忽视常态。在执法手段上,现有执法体制过分依赖非常规化的“运动式执法”,缺乏日常化的、可持续的执法技术,造成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泛滥——打击——问题缓解——再度泛滥——再打击”的轮回。[何时能彻底消除“运动情结”,回归常恒?]

五是出祸拜佛。对危害食品安全的隐患不能严防于前,只是重惩于后(何况有的还是轻处),不重堵源,只顾截流。不出事情人人清闲,出了事情个个头大。[重于“防”需要投入成本,重于“防”,就得正常性地勤政。]

六是技术落伍。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18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1 700多人,死亡1人。据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处负责人讲:他们现行的对猪肉流通领域的管理还是沿用50年代、60年代兽医卫生检验的规则,而没有把猪的一些饲料添加物的残留作为强制性检验的范围,还没有列入进去。具有“东方明珠”之称的国际大都会这样,其他地方的状况可想而知。

食品监管规范、执法体系和检验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是现实中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些“病根”和不时发作的各种各样的“症状”,凸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体制性缺陷。

■文化层面■

“民以食为天”,是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吃”和“食”在日常生活与历史传统中的重要地位的一种妥帖而形象的表达。“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就是毛泽东在初出茅庐时对中国社会的认知。而现在中国的13亿人口,面对毛泽东所讲的最大问题“吃”却到了谈食色变的地步,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中华食文化的堕落和悲哀。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以被指为贵族情结,但“因食丢命”是否走得太远了? 中国的食文化中本来就有“食洁心纯”的优质因子,后来受佛教素食主义影响,也有过“素食清心”“食必清毒,心必涤秽”的纯良成分。但后来随着皇家奢侈之风的弥散扩衍,食物文化中便掺入了一味追求“满汉全席”的摆阔风气,掺入了一味追求“珍异野味”的猎奇风气。虽然“非典”病毒与果子狸是否有必然联系,至今尚在探讨,但“乱食不洁”导致“病从口入”,乃种种食祸的重要原因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制食者丧失良知,罔顾民生,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而且国民对此也渐渐适应,甚至有些职能部门,不是惩治肇祸者,而是反复教诲百姓学会识假辨毒之技,似乎不把国人培养成食品鉴定专家不肯罢休。中国的食文化确有“霉变”之忧,国人应当警惕自守。[知晓文化“霉变”之迹,警钟应当常敲。]

■道德层面■

食物是人类赖以存活与繁衍的必备物质,同时也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前这种食品安全的现状,都是我们多年来疯狂透支的必然结果:透支信仰、透支环境、透支亲情、透支信任„„透支使有些人失去了道德底线,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这也是导致食品安全日异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道德透支的结果,必然需要付出几倍的“利息”!] 不久前,康师傅饮用矿物质水深陷“水源门”,扯出了瓶装饮用水生产行业的一个内幕:用自来水生产矿物质水或纯净水是该行业普遍现象。这就是潜规则。所有的恶性“潜规则”都是集体性的道德滑坡所致。广义的“三鹿事件”不是偶然事件,不是个别商家丧心病狂的举动,22家婴幼儿奶粉厂家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的事实,让人们为社会道德的集体自杀而震惊。[联想到演艺界那龌龊的“潜规则”,我们不能不为道德的集体沦陷而悲哀。令人更为震惊的是,在几年前的一次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三鹿集团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荣誉称号,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田文华被授予“全国食品安全优秀管理个人”。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最大的讽刺剧和滑稽剧,总是由历史导演的。]

追根究底,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渗透在相当多人的灵魂之中。现在,为了利润,为了赚钱,连人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也不顾了,这不可怕吗?有人说“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三鹿奶粉”事件正是给了我们基石不稳的警示。[是官场劣迹污染社会风气,还是社会歪风劣化官场生态,还是交叉感染,值得深思。]

■人性层面■

市场经济天生具有如下弊端:一是将人性自私的一面极端调动起来,导致私欲膨胀、物欲横流;二是为了赚最多的钱不择手段,导致社会价值观畸变,犯罪增加。饲料经销商、奶农、收奶的商家,往食品中填加有毒的化学品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也是人性的劣化和堕落。[市场发展和人性变化是互动的,关键是互动的方向,而方向要靠人去把握。]

目前,涉嫌犯罪的正定县耿氏兄弟,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耿氏兄弟自2007年底开始,从行唐县一化工商店购进三聚氰胺,勾兑后掺入销往三鹿集团的牛奶中。以后每天生产、销售这种掺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约3吨。耿某接受警方讯问时供认,他本人清楚“三鹿集团要的是纯的鲜牛奶,不能掺任何东西,而且这些牛奶是要加工给人吃的,化工原料不是人吃的东西”。当被警方问及是否知道这种行为的后果时,耿某说:“没问过,也没想过,只知道对人体无益。”耿某同时承认,他本人和家人从不食用这种掺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9月16日《中国青年报》)自己不吃给别人吃,这就是耿氏兄弟的人性逻辑!这些人利欲熏心,丧尽天良,将毒手伸向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弱小生命在商业利益的黑手下痛苦啼哭,骇人听闻。[这无疑于谋财害命,人性泯灭,天良丧尽。]

篇3:高三语文教学如何引领经典阅读

一.高三语文经典阅读鉴赏的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经典阅读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当然首先应该是要有积极的鉴赏经典阅读的态度。具体到一篇文章, 我们仅仅知道它写的什么内容, 用的什么表达形式, 这些还不够, 我们只有深入到文章的里面, 运用想像再现文章所表现的情境, 这样才能称之为鉴赏。因此教学的最大目的是通过阅读使学生具备内容和对表达技巧进行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

二.高三语文经典阅读鉴赏的方法

高三语文经典阅读方法的把握是关系到如何又快又好地认真阅读一篇文章的最关键步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都会采取一些良好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主要采用的阅读方法有:

1. 诵读法。

通过反复快速的朗读文章熟悉文章的内容, 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直到把文章的意思全部理解清楚为止。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或者通俗易懂的散文。

2. 研讨法。

每个人的思想总是有限的, 只有通过组织学生或者老师和学生一起双面对话和讨论, 对对方的观点加以评论, 从而完善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研讨的成员主要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 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 缺点是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3. 比较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者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与阅读,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关联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 找出文章的相似和区别之处, 从而培养读者对结构体系知识的了解和内在构成方式的把握, 建立前后联系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高三语文经典阅读鉴赏的具体步骤

经典阅读是高三语文教学过程的核心, 通过经典阅读,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原则方法才能得以体现和评价, 同时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素养和知识技能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得到完善和提高。因此, 要提高高三语文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经典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

1.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阅读文学作品最关键的就是要以文章的语言感知为基础, 这样才能唤起人们的情感, 引起人们的想象和共鸣, 最后促进人们的理解和思考。当然文学作品的欣赏不能仅仅的停留在语言的感知上还应该在感知作品的同时, 通过语言的刺激去联想和体会写作者直观形象背后的韵味, 并在通过感官揭示作品意味的同时通过积极地组织和建构对大脑中作品新的构建赋予新的含义, 从而产生审美的直观性与创造性, 在两者的结合上去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

2.品味语言, 再造想象。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特征, 是一种先天的潜能。同时, 语言构思成一段话以后将是作者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志的体现, 它能反应作者的内心世界。哲学上对想象的定义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再生出来的, 文学作品只有借助于想象才能产生美。经典阅读的一个最大的方法就是把阅读中的文字转换成为自己头脑中的想象, 并且展示出生动具体的意象。因此阅读者在阅读经典文章的时候, 除了要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外还应该, 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回顾, 加入某种想像进行必要的补充。

篇4:高三语文也要重视阅读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读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而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高三,经过低年级的语文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明确,学生也可能不自知。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

二、寻找一切朗读机会

已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

1.抓好早读

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1~5册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指导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

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作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只有反复朗读,充分熟悉文本,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把握。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的心情和情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获得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茅塞顿开,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无论从应试还是从培养语文鉴赏能力,早读、多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用好课前五分钟

高三复习课,课堂上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要么是学生埋头苦做,而且往往一上课,师生就仿佛进入了临战状态,气氛很压抑。为了改变这种气氛,我特意从《时文精粹》、《意林》、《读者》等杂志上选取短小精美的散文,如《改变命运的“A”计划》、《理想的高度》、《一生干好一件事》等,自己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或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3.将朗读用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

指导诗歌鉴赏,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这可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大凡诗歌,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韵味无穷。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指导诗歌鉴赏时,所提供的诗歌材料,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材料,模拟试卷中的精彩时文也是好的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齐声读或分组读,声情并茂地读,抑扬顿挫地读,读中思,思中读,并且安排学生潜心揣摩要点——内容、思想、思路、语言等,在读书思索中加强体味,是可以极大的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激情人生》、《菜花》、《说荷》、《报秋》、《梧桐树》等,这些散文虽篇幅略长,但学生朗读起来,兴味盎然,充满激情。

写作课上,我们也可以常常朗读范文,使学生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的习作,老师千改万改,学生不一定认真看,很难收到效果,选几篇让其自己读,或请其他同学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

三、加强朗读方法指导

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可以在语文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多花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是相当及时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替代的,是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使朗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

篇5:高三语文阅读材料10

易错成语

121.豕突狼奔:猪和狼东奔西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122.矢志不移:发誓立志,永不改变。

123.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

124.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125.韬(tāo)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弓或剑的套子,比喻隐藏。

12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的花和果实会把人吸引过去,树下踩出小路来。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127.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恢恢,形容非常广大。

128.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旧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129.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130.玩物丧志:沉迷于玩赏所喜好的东西而消磨掉志气。

131.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32.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133.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势力。傅,添加。

134.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到丛林中去了。后来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135.未雨绸缪:天还没下雨,就先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古典诗词鉴赏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译文】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⑹山:一作“关”。迥:远。⑺海:一作“塞”。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作品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新华视点】

2017,不遗憾;2018,不辜负!

【导读:你可以爱一个人到尘埃里,但没有人爱尘埃里的你。你只有到达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才会遇到想遇到的人„„】

01 有人说一年很快,有人说一年很慢,而我说,一年很扎实。

是的,2017这一年,我很累,很累,但却是我行年至此最充实的一年。每一个清晨,我都带着期待醒来,每一个夜晚,我都带着微笑睡去。

有人说,当把兴趣变成工作的时候,你很快就会厌倦,就像,把情人变成了妻子,失去了最初的激情。并没有。我日日与文字缠绵,总是沉溺其中,每每忘了身在何处,己为何物。这一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供我们去追求,但唯热爱,才值得终其一生。

我无比狂热地爱文字,它带给我太多太多的快乐,牵引着我的手,让我,看到满天星辰、满园芬芳。

02 最近,特别流行一个词:佛系。

还有朋友专门来找我探讨这个词,说现在的九零后心态很好啊,有佛性,无欲无求,不争不抢。我笑,这算哪门子无欲无求,是不求上进好吗?佛是智慧的意思,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他们所谓的佛,只指不为。

就像我们部门的小李,两年前我从学校的招聘会上把她招来,她的初试复试都没有问题,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原来以为是她脾气好,性格随和,后来发现是什么都无所谓。

就连谈恋爱都是这样的态度,谈也行,不谈也行。

她本来有男朋友,是她大学同学,她本科毕业来了我市,她男朋友考上了研究生。开始的时候,经常听到两个人煲电话粥,后来就没有声音了,问她,才知道两个人已经分了。

小李说她男友整天给她灌鸡汤,让她考研什么的,她说自己就想平平淡淡地活着,三观不同,两个人谈着谈着就走不下去了。

我问她,你爱他吗?

小李叹了口气:当然爱了,我们在一起好几年了,感情很深,分手后我哭过很多次,可我俩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活法不一样,只能分道扬镳了。我找对象,不能找嫌弃我的人吧,哪怕我再爱他。

我没再说话。

想起电视剧《离婚律师》里的一句话:我认真做人,努力工作,为的就是当站在我爱的人身边,不管他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我都可以张开手坦然拥抱他。他富有,我不用觉得自己高攀;他贫穷,我们也不至于落魄。

是的,你可以爱一个人到尘埃里,但没有人爱尘埃里的你。你只有到达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才会遇到想遇到的人。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等人老了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排在第一位的是:这一生没有为喜欢的事去努力。

我想,这个喜欢的事,不仅仅是指事业,还指追求自己爱的人。

如果,心底的那个最爱从来都没有得到,那么,便会埋下一颗“爱而不得”的种子,让多少个午夜梦回,心心念念,辗转难眠。

03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就是“我本可以,但却没有”吗?

青春年少时,我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当我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年过而立才明白,自己曾经豪情万丈的梦想,恐怕今生都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可,我想拼一把。

只是,我当时的工作非常非常忙,在公司担任高层,每天一睁眼就有无数件工作等着我去落实。我是那种做事行动力强的人,一旦决定的事,就是再难,也要实现。

只要有空隙,我就写写写,那几年,我为文字付出和承受了很多,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冷嘲热讽和明枪暗箭。

小报告一个个打到总经理那里,再开明的领导也不愿下属工作分心,我被一次次警告。而我,只能装作无感,还不能辞职,因为彼时,文字还养活不了我。

那段时间,是我最受煎熬的阶段,真的是,一边不想活,一边又告诉自己要拼尽全力。只顾耕耘,不问收获。

上个月,有读者专门截了两个图给我,一张是我公众号跻身全网公号情感类文章转载量top10,一张是我的新书销量打入当当新书榜前十强。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想起小时候唱过的一首歌: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万水千山走过,曾以为走不出的日子,不知不觉中也熬过来了。感恩岁月的眷顾,感恩每一位读者的喜欢,我跋山涉水一路跌跌撞撞而来,终于,与你们遇见。

04 2017,有欢笑,有泪水,有收获,有喜悦,但无论多么好,也已是过去式,已渐行渐远,成为我身后一抹浓浓的底色。

虽然,我内心很平静温和,却从不推崇所谓的佛系。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也不是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更不是拿着卡随便买买买,而是:在奔赴梦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汗水;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只有经历过淬炼的人生,才能轻舟走过万重山。

从前,每到年末岁尾我都会焦灼不安,主要是因为我荒废了光阴,却良知未泯,每每看到自己又长一岁,便生出无限恐慌。而现在,我再也没有那种心境了,因为,这一年,每一天我都不曾虚度,也没有什么遗憾。

每一个踏踏实实的现在,都预示一个明媚耀眼的未来。2017,已经远去,2018,我们,会更好!【美文欣赏】

美好是美好者的通行证

【导读:我相信美好是通行证,我不相信丑恶是通行证。那些相信丑恶是通行证的人,他们必定是践踏道德和法律的人。他们践踏道德和法律,可以一时得逞,但也可能会永世不得翻身。】

北岛有句著名的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句诗曾产生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篡改著名诗人的诗句,真感觉有点对不住这位大诗人。我这样做,是否也有借助名人效应的动机在呢?也许吧。但似乎更有点故意与名人唱反调的意思吧。无论怎样,我尊重北岛,也热爱他,但我还是想说自己的话,只不过借了他的一个说话的模子,对不起。

我们之所以活得美好,是因为我们认为生活是美好的。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的丑陋我们可以視而不见。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认为生活是丑陋的,那么在我们的眼中,生活无一不丑。我们将看见的一切都印上丑陋的印章,哪怕是那些本来应该是美好的东西。视角一旦扭曲,则所见无一不丑。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人,或者在一个人的人生中的某一个阶段。

的确是这样,将看见的一切统统视为丑陋而大加挞伐,似乎生活已经毫无美感可言。说老实话,我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人生阶段。那时候,我的确将北岛的那句诗奉为神明,仿佛只有丑恶才能大行其道,善良永远只能把人引向死胡同。但事实证明,这种人生观让我非常不快乐。

经历了好多挫折和屈辱后,我开始明白,其实丑恶永远就在那里,但丑恶不是生活的全部。换个角度,善不是生活的填充物,而是生活的底色和基调。孔子说:“绘事后素。”其实,善就是那匹素绢,那么清白,那么纯净,铺在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让我们拿起画笔,去描绘。在如此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这匹素绢上面,如果我们描绘出的,全是涂鸦般的丑恶,那只能说,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不会对恶视而不见,但可贵的是,他始终对这个世界怀抱善念。怀抱善念的人,也许打不败恶,但绝对可以让恶绕道而行。这是我这些年形成的基本信念。我觉得,我应该怀抱这种信念去生活。

相信美好是美好者的通行证,就意味着你必须用自己的美好去打开世界的大门,而不是用恶,用蛮横、冲动和暴力。这个世界上,蛮横、冲动、暴力,只能把世界的大门砸碎,不可能把它打开。这个世界的铁律是,只有你展示了你全部的美好,这个世界的大门才会自动为你开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有钱,有文凭,有人脉资源,有家庭背景,有超越常人的智商或者情商,这个世界就会自动青睐我们,把最美好的机会送给我们,但其实我们想错了。

重要的是展示我们全部的美好,把灵魂深处的每一个皱褶中的美好都翻出来,展示给人们,我们才是无冕之王。就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才能说:“仁者无敌。”问题是,我们有勇气把我们的灵魂翻出来给人看吗,更别说灵魂深处的那些隐秘的皱褶了。老实说,我自己根本没有这样的勇气。

我虽没有这样的勇气,但我还是要试着去尝试,像卢梭写《忏悔录》,像巴金写《随想录》,打开自己的美好,连带丑恶。让丑恶在打开的过程中,自然净化。丑恶只有打开,才能有向美好转化的可能。我相信美好是通行证,我不相信丑恶是通行证。那些相信丑恶是通行证的人,他们必定是践踏道德和法律的人。他们践踏道德和法律,可以一时得逞,但也可能会永世不得翻身。

就像我们在泥泞的大地上鋪上一条碎石小路,大家都会沿着这条小路前行。美好就是这样的一条碎石小路,让我们在上面走,不再惧怕泥泞。用武力夺取的土地,必须用心去坚守。善引导善,善开拓善的领地。记住:美好是美好者的通行证。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此路不通,不是我们心中的善不对,而是这个世界不对。如果我们觉得是善不对,而走向恶,那么,我们就与这个世界的恶沆瀣一气。沆瀣一气的结果是,路看起来通了,但是,有两点我们一定要记牢:

(一)那条看起来畅通无阻的路,最终会把我们引向死地。

篇6:高三语文阅读材料10

(七)成语积累

71、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顺口溜总结】鲍鱼之肆环境差。

72、河东狮吼:不是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婆的男人。【顺口溜总结】河东狮吼妻太强。

73、手眼通天:①形容手段高超,善于钻营。②比喻跟有权势的高层人物交往。【顺口溜总结】手眼通天手段高、交权贵。

74、甚嚣尘上:甚嚣,十分喧闹。尘上,地上尘土飞扬起来。原指军营中人声喧哗,尘土飞扬的忙乱状态。后形容消息盛传,议论纷纷。现多用来指某种倾向或言论传播得非常快,闹得人声喧嚷。【顺口溜总结】甚嚣尘上议传闻。

75、体无完肤:①形容浑身受伤。②比喻论点被全部驳倒或文章被删改得很多。【顺口溜总结】体无完肤浑身伤、论点倒、删改多。

76、江河日下: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对象为一个国家或一个集体。【顺口溜总结】江河日下言国家或集体。

77、高山流水:形容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顺口溜】高山流水喻知音、言曲妙。78、津津有味:对象只能是吃或读等动作。【顺口溜总结】津津有味读或吃。79、反戈一击:只能是来自自已原来的阵营或支持过自己的人。【顺口溜】反戈一击人背叛。80、叹为观止:对象只能是精妙之极、完美之至的美好事物。【顺口溜】叹为观止事物美。文言文实词积累

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 ①驾,坐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③冒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2)介词,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殽之战》)

--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12.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13.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作文指导

论据分析之二:假设分析法

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例:

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就不应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要怀着执著的信念,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不断超越自己。

世界球王贝利一生共踢进两千多个球,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射门。然而当人们问他所进的球哪一个最漂亮时,他却说:“下一个。”

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他所导演的影片多次获金鸡奖、百花奖,有的还得了国际奖。而当人们问他对哪一部电影最满意时,他的回答却是:“下一部。”

正面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推论:

假设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更多的人像谢晋那样,永不满足,永远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那么,我们就将拥有全世界最多最优秀的人才。而谁赢得人才,谁就将赢得未来,那时我们还有什么大业不能成就,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也可以反面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推论:

反面推论:试想,假如缺乏这种执著的信念和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贝利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头号球星的,谢晋也成不了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那将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

又如: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或“为什么”,能使论证更深入。如:

在论证“信念”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司马迁的例子,说他受了腐刑之后,“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

接着分析:

“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如: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范。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

倘使邯郸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会„„”“假若„„会„„”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练习:

论点——“立志” 重要。

分析——如果王羲之没有想过要当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用“如果没有„„就没有”

细节定成败

如果没有仔细勘察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就没有刑侦专家李昌珏成功侦破千起疑难案件;如果没有偶然发现并紧紧抓住一棵水稻的抗病性,就没有袁隆平顺利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如果没有留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就没有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惊世壮举。事情的成败往往由细节决定的,抓住细节,就能走向成功。

论点:尝试

用“如果„„却„„ 就不会„„” 假设 + 反向

+ 结果

如果雏鹰梦想自由翱翔,却不敢尝试第一次的跌落,它就不会投入蓝天的怀抱;如果蚯蚓梦想在土壤中自由穿行,却不敢尝试掘土的痛苦,它就不会做到食土饮泉,任意驰骋;

上一篇:表三验收组意见下一篇:2022开学军训新生闭营式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