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河长制工作讲话稿

2024-04-10

镇河长制工作讲话稿(精选7篇)

篇1:镇河长制工作讲话稿

xx镇政府积极谋划、科学利用、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辖区河流水域环境保护,积极履行河长制工作职责,现就我镇开展重点水域环境保护、落实河长制以及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xx镇基本概况

xx镇位于县境东南,东连嵩峰,南靠岭底和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西邻沙田,北接泉波,总面积为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总面积12.9%,林地占44.2%,水域占10.2%,其中广丰区主要河流支流丰溪河棠岭港从福建九牧起始穿越我镇全境,境内河道长度18公里,集水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下游段约8公里列为xx防洪工程,于底完成,河流内有拦水坝5条,其中二条为灌溉、发电多功能坝,20完成了全省重点工程俞宅水闸枢纽建设,全镇范围内有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六座,万方以上山塘221座,小山塘653座,道路、村庄和其他占32.7%。镇驻地xx距县城20公里。

全镇有xx、溪山两个居委会,深坑、高厅、后垄、王家、大洲、二渡关、蒋坞、鲍坞、下社、毛溪10个行政村,共有181个自然村,150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为8322户,总人口48800人,其中镇区人口1.5万多人。

xx境内青山秀水,风景怡人。镇区西南角紧靠九仙山景区,东面连接六石岩景区,有龙华山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百达92%,拥有碧波万顷,连绵不断的海奇观,余亩的原始森林,一入秋便满山火红的枫树温,奇特的鹰嘴峰、山藤牵织的吊桥、形似葫芦瓶的廿四厂水库、“避风湾”大坑老屋等,景区内还有百年古刹龙华寺,建于明未的老厅、石鼓大厅、茶马古道等多处极具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追寻着民间传说留下的痕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回归心灵深处的宁静。

在建的鲍坞生态文明村,与省级森林公园龙华山毗邻,该村三面环山,一面靠国道上二线,村落顶部有一座36万立方米的小(二)鲍坞水库,全村75%的生产生活及饮用水均取之。

二、深化认识,提高开展重点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

上面提到,我镇重点水域由河流、水库、山塘等组成,重点河流有棠岭港,是我镇的母亲河,也是全区人民的母亲河,县政府在我镇棠岭港xx河流组织了一场大型保护母亲河活动,主管农林水县领导亲临并作讲话,相关部门积极参加,吹响了保护水域、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号角,引领我镇提高文明建设迈开了大步。保护重点水域,义不容辞。

三、加强领导?明确开展重点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对重点水域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制定了河长制专项考核机制,健全了河道治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有力工作格局。

2、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结合我镇实际,棠岭港和小(一)廿四厂水库由党委书记王青山担任库长、河长,靖安河堤、高厅河堤、xx河堤分别由挂村镇领导担任分河长,各村(居)支书担任副分河长。镇长朱康贵担任小(二)型跃进水库库长,其它小(二)型水库均安排了我镇挂村领导担任库长。各河堤和水库均有专业安全管理员。万方以上重点山塘由村委会安排人员直接管理。

要求各相关村(居)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进一步深化实施“河、库”管理方案,从工业污染治理、人为垃圾清理到工程措施配套等一系列举措,使我镇辖区内河流、库区水域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3、加强督导、促进落实。我镇成立了一支专业巡查队,不定期对辖区水域环境保护进行督促检查,形成了微信晒亮点、污点机制,立即改整机制,形成了“你追我赶、共整家园”良好氛围。

四、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重点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在抓好辖区河流、库区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给合全镇环境整治、防汛抗旱措施、气象信息服务等内容,一边抓源头,一边抓清理,各河流、库区按线路长短配备了专业清理员。使我镇水域河流、区库水质有明显改善。

大力推进新型“生态文明村“建设,我镇第一个选择在有良好基础的鲍坞村,该村获得了江西省环境保护厅颁发的“江西省省级生态村”, 20获江西省农民用水者协会奖励。该村地理位置独特,干群意识纯高,对生态文明认识到位,当前该村小(二)型鲍坞水库已除险加固,鲍坞自然村中心地鲍坞总塘清淤、坝体加固等工程已完成,沿自然村环村小河流全长3.5公里卫生除草、石硬修复等基本完成,渠道硬化到位,其它附近山塘整治也在计划中,配套其它环卫整治建设有板有眼,一切均在提升中。

我镇重视河长制,重视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镇将紧跟时代节拍,为营造美丽xx而不懈努力。通过未来不断投入人力、财力,建立水质监测,相信从xx流入广丰区的水是碧绿的。

xx镇将以“发展生态旅游,打造赣东北旅游新镇”的思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努力把xx打造成一个小有特色的的心灵栖息地。成为继铜拔山又一旅游胜地。

篇2:镇河长制工作讲话稿

一、调研借鉴,编制方案

为推进河湖管理工作,20xx年县政府组织水利、农委、环保和住建等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到浙江的长兴、桐庐和桐乡等地考察学习“河长制”经验做法。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县政府在我厅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了《芜湖县“河长制”试点方案》,保障了试点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步骤有序。

二、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20xx年县人大会议,把《以河长制为抓手,治理保护水生态工程》列为“一号议案”,重点督办。县委将其列入芜湖县“十大工程”之一,予以强力推进。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担任“十大工程”政委和指挥长。河湖水生态治理保护工程由县政协主席担任组长,五位县级领导担任成员,各乡镇各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主要领导负总责,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把握契机,明确目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全国河湖管护体制创新试点为契机,坚持顶层设计,推进“河长制”实施,切实落实河湖管护责任,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结合县情,明确推行河长制“两洁两改善”的工作目标:即,水岸整洁。水体岸线无坍塌,沿岸无垃圾;水面清洁。水体表面无杂草、无废弃漂浮物。水质明显改善。全县饮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以上,农业用水达到或优于Ⅴ类以上,县域内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生态明显改善。全县水生态较好的水体得到切实保护,有污染的水体得到有效治理,河湖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持续向好。

四、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该县在推进“河长制”过程中坚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大力实施水生态治理保护“五大工程”。一是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可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监管和整改力度,控制或减少污水排放。二是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制定并实施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鼓励集中收购、集中处理;严格实行畜禽养殖规划,完善乡镇村集体水面发包办法,控制水面过度养殖造成的富营养和水污染。三是清淤护岸活水工程。每年实施100条重点骨干渠道清淤整治保洁维护工程,提高水系通畅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每年实施20公里河道生物修复生态护坡等工程。落实河湖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岸线登记、管理和养护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四是农村清洁工程。以住建部门统筹指导,交通、水利、农委等多部门配合的集河道、公路、集乡镇、农村“四位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水岸同治、一体运作,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置模式,解决农村河道水面、公路路面、集镇街区、农村废弃农药瓶、化肥袋、塑料膜的环境污染问题。五是居民生活污染治理工程。对重点水体,制定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结合美丽乡村、“三线三边”等活动,加强对集乡镇、城乡结合部、中心村等人口集聚区的环境管理,加快实施乡村改水、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面和处理能力。

“五大工程”的责任分别由县环保局、农委、水利局、城市管理局、规划建设委等单位牵头承担。

五、健全组织,落实保障

健全组织。按照“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健全“河长制”的组织体系。实行由县级领导担任河长,乡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副河长,县直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青弋江、水阳江河流河段及其支流,归口沿途各乡镇政府属地管辖。创建“1+5+5+5”的工作推进机制:即以建立“河长制”为总抓手,5位县级领导各联系1个乡镇,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水利、农业、环保、住建等5个工作推进组织。从水利局、环保局、农委、市容局各抽调一名专职人员集中办公,专门负责“三水”共治日常工作。

加大投入。20xx年计划安排和争取国家、省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金补助1.65亿元。以青弋江干流治理芜湖县河段工程为平台,专项贷款10亿元,用于青弋江滨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拆迁工作已经启动。县水利建设基金适当倾斜,切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的奖励和补助。从3000万元农田水利专项资金中,划出30%用于水生态治理保护奖补。各地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并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严格考核。县领导组采取工作调度、通报、督查、目标责任制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一旬一调度,一月一汇报,一季一检查,一年一考核。

截止目前,芜湖县专项活动共发动干部群众3000余人次,出动保洁船600余艘次,出动车辆450余辆次,清理河道、沟浜200余条,规范河长制公示牌24块,河岸绿化养护3.5万平方,限养水面养殖4650亩,禁养水面1100余亩,取缔无证渔网160条。,基本形成了河湖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落实的体制机制,初步实现了“两洁两改善”的治理、管护目标。

篇3:“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我市现有省骨干河道11条, 分别为流域性骨干河道长江, 区域性骨干河道季黄河、夏仕港, 重要跨县河道靖泰界河, 重要县域河道夹港、上六圩港、下六圩港、十圩港、罗家桥港、安宁港及横港。

我市东南西三面环江, 境内长江岸线长52.3km;闸外江港堤防长95.69km, 其中主江堤50.653km, 港堤45.037km。沿江共建有通江涵、闸、站140座, 其中节制闸34座, 套闸2座, 涵洞91座;穿江、港堤排涝站13座。我市境内港道密布, 沟河纵横, 现有港道95条, 多为南北走向, 沟通长江。其中夏仕港为通南地区引排河道之一, 长13km, 沿线建有涵洞49座, 水闸3座, 提排泵站9座;夹港、上六圩港、下六圩港、十圩港、罗家桥港、安宁港及横港组成全市“六竖一横”骨干水系, 总长123km。其中夹港长14km, 涵洞60座, 排涝泵站3座;上六圩港长16km, 涵洞59座, 水闸1座, 提排泵站24座;下六圩港长17km, 涵洞92座, 水闸3座, 提排泵站69座;十圩港长22km, 涵洞54座, 提排泵站17座;罗家桥港长18km, 涵洞25座, 提排泵站5座;安宁港长10km, 涵洞13座, 提排泵站2座;横港长26km, 涵洞2座, 水闸10座, 提水泵站9座;季黄河长15.2km;靖泰界河长53.4km, 涵洞41座, 水闸9座, 提排泵站11座。

2 推行“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去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市政府出台了《靖江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实施方案》, 加强河道管理“河长制”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全市范围内河道“河长制”管理机构, 全面落实全市范围内河道“河长”。今年由于人员调整变动频繁, 及时对11条省骨干河道河长进行了调整。“河长制”实行分级管理、一河一长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市“河长制”办公室, 落实了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 制定了河长工作职责、“河长制”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今年以来, 扎实开展11条省骨干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并全面推进面上二级河道的管理。

2.2 不断完善河道管护机制

一是,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办法。出台《靖江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 制订《靖江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实施意见》和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办法, 明确了管理目标、管理标准、职责分工和考核要求, 使河道管护做到有章可循。修订完善河道保洁、工程管理等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并便于操作。二是, 基本建立全市河道管护网络。明确市堤防管理所、市江河堤闸管理处为流域性河道长江的管护单位, 市河道管理处为一、二级河道的管护单位。市河道管理处通过签订管护责任状、协议书等方式, 明确管护责任主体, 委托10个乡镇水利管理站对全市一、二级河道进行管护。全市共落实骨干河道管理人员42人、堤防、河道保洁人员61人, 巡逻艇1艘, 保洁船8艘。三是, 落实配套保障资金。2014年, 我市共落实省骨干河道和一、二级河道长效管理资金228万元, 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及省骨干河道管护经费386.9万元。四是, 全面完成“一河一档”工作。截止2014年11月底, 已按照考核内容完成11条省骨干河道“一河一档”的编制工作。河道管理处和堤防管理所等管护单位, 结合工作实际和管护归档需求, 加强巡查日记等台账资料的归档管理, 管护资料日趋完备。

2.3 明确河道管护标准, 坚持“五无”管理

河道管护必须做到河面无漂浮物, 无阻水障碍物;河坡石驳挡土墙无杂草, 无垃圾;河道管理范围内无耕翻种植, 无违章搭建, 无乱堆乱放, 无乱倒乱扔, 栏杆无藤蔓牵游;河道内无未达标的污水、废水排放;河道出水口流水畅通;河道工程设施 (如栏杆、挡土墙、台阶、宣传牌等) 无损坏, 启闭机械运转正常等。

2.4 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我市实行市镇村三级考核机制, 市对镇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通知督查和明查暗访, 随机抽查和杀回马枪式复核相结合。市水利局定期对各相关管理单位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市河道管理处和堤防管理所等单位积极推进“日巡、月评、季考”的监督考核机制, 将考核结果与管护报酬挂钩, 对考核不符合要求的保洁员实行末位淘汰制, 不能胜任的坚决予以辞退, 有力的促进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3“河长制”管理实施的效果

3.1 长江堤防管理力度加大

2014年共制止、拆除违章搭建26起, 清除江堤堆放物8处, 开展重载车辆上堤行驶整治52次, 实施24家单位擅自占用江堤防汛通道整治, 清除耕翻种植220亩, 清理内坡杂树杂草166亩, 清除坟包、坟头227个, 蓄意破坏江堤林木、乱搭乱建等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大力开展白蚁防治工作, 对我市33.4km白蚁危害段全面治理, 重点治理段3260米, 共清杂110556平方米, 设置引诱坑18667个, 引诱桩1352处, 埋设灭蚁药20000包, 查找到地面指示物地碳棒12处, 挖除成年蚁巢5处, 实施上九圩港至合兴港段1280米的堤防灌浆, 灌浆累计进尺3584米孔, 解决白蚁危害、堤防窨潮渗漏等隐患。

3.2 河道管理有效加强

全面推行“河长制”, 在省骨干河道管理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面上二级河道的管理。建立农村河道“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和“河长制”互补机制, 全市河道实现“无盲点、全覆盖、精细化”管理。重点加大了秸秆禁烧期间河道巡查力度, 及时处置村民随意向河道抛投秸秆情况。清除城区河道生活及建筑垃圾650吨、杂草1500吨, 打捞漂浮物2400吨, 清理出水口28个, 查处违章违规行为14起、损坏河道公共设施8起, 制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开乱挖10起。

3.3 依法治水工作扎实推进

依法查处水事案件11起, 确保了水事秩序稳定。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为, 组织开展打击行动65次, 拆除非法采砂船的采砂设施5条, 抓获不按规定停靠的采砂船只5条, 处理4条非法采砂船只, 有效遏制了长江非法采砂势头。

3.4 水资源管理严格有效

加强水资源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紧扣三条红线, 创新举措, 节水管理取得新突破, 饮用水源地顺利达标, 水生态建设稳步前进, 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5 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

全年组织检查活动29次, 整改安全隐患22处, 组织35人次参加各类安全生产培训, 职工安全意识得到增强。

3.6 涉水建设项目监管不断强化

今年以来对靖江市上五圩港务、新天地港务、靖江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沿江企业涉水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 对闸站、护坡、堤防连接及补偿工程等水利专项进行重点检查, 确保工程严格按水利批复要求建设。组织沿江企业涉水工程专项验收工作, 目前江苏华澄重工有限公司已具备验收条件, 正在进行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7 水情调度卓有成效

重点围绕防汛防旱、“四城同创”加强引排水工作, 全年沿江各闸共引水5.72亿立方米, 排水14.98亿立方米;十圩闸全年排污3.5亿立方米;下六圩泵站提水0.71亿立方米;城区泵站调水冲污0.63亿立方米, 确保全市骨干河道和重点区域河道水质稳定。

3.8 水质监测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河道管理工作需要, 水质监测工作成为一项基础工作, 委托泰州市水文局对本辖区内的重点区域、重点河段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定期发布河道水质监测报告, 为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4 今后的工作思路

按照全省水利工作会议要求, 进一步加快建立省骨干河道管理“河长制”, 持续深化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我市将紧扣省骨干河道“河长制”管理目标, 按照省厅市局统一部署, 以夯实基础、完善机制、规范管理、资源保护为抓手, 力争在河道基础工作上有新进展, 在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上有新突破, 在加强河道长效管理上有新成效。重点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全面推进河道管理“河长制”

河道管理“河长制”是河道管理重要机制, 我市将充分发挥这一管理机制的作用, 推进全市河道长效管理。一要, 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督促各镇 (办事处) 抓紧建立二、三级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 逐条逐段落实河道“河长”, 落实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二要, 加强河道管理基础工作。认真履职, 在水利普查的基础上, 开展区域内骨干河道、二、三级河道基本情况调查, 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提出建议, 为“河长”开展工作提供支撑。三要, 抓好河道管理考核工作。加强骨干河道考核组织管理, 严格考核标准, 通过考核评估和措施跟进, 不断提升河道管理水平。四要, 加强职工培训。制定技术人员职工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落实实施。

4.2 加强河道资源管理保护

根据“先规划保护、后开发利用”原则, 针对不同河道的功能定位, 编制重点河道的保护规划。建立骨干河道巡查制度, 积极推行政府主导, 水利部门牵头, 公安、海事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 依法制止和打击侵占河道水域、岸线资源、非法采砂取土等行为。按照分级管理原则, 做好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工作。加大管护经费投入, 加强工程维修养护, 开展河道空间和河势监测, 促进河道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4.3 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公共财政对河道管护的投入, 建立长效、稳定的河道管理投入机制。及时上报年度经费预算, 严格按照批准的年度计划执行, 专款专用。

4.4 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河道管护标准

加强和完善河道管理单位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河道管理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河道管护监督控制, 提升河道管护标准, 确保河道工程安全。

4.5 完善河道蓝线管理, 明确河道管护范围和管护标准, 确保水面积率

篇4:镇河长制工作总结汇报

一年以来,我镇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认真呵护一方碧水青山,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更加坚实的生态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党委、镇政府就该项工作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对河长制工作就进行了全面细致部署,明确了由镇党委书记担任镇级总河长并对X镇辖区内所有河流每周巡查一次(含嘉陵江X段),镇长、人大主席为镇二级河长分别对管辖的环山河与小洄溪保证每月至少四次巡查。

村(社区)支部书记、村(社区)主任任村(社区)级河长每天巡查一次的河长制,形成了镇、村(社区)两级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立了镇、村两级河(段)长责任体系,制定了X镇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及相关河长制工作。实行党政问责,构建组织体系,加强各村联动。

二、制定工作方案。

为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镇党委、镇政府制定了《X镇河长制工作X项制度》、《镇全面推进河长制的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工作制度,细化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为河长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三、认真摸底调查。

全面对X镇境内河流、塘库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进行调查、综合评价河库健康状况等问题,建立目标、问题、任务、责任四个清单,根据建立的问题清单制定相应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了《镇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建立了一河一档,编制了一河一策方案,形成了问题台账,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工作目标,为河长制工作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扎实开展工作。

X、组织开展巡河。由镇党委书记X、镇长X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及村(社区)级河长多次开展巡河检查,形成巡河记录,对查出的问题立即整改。镇级河长做到了一周一巡河,各村(社区)河段长做到了一天一巡河,并认真填写了巡河日志薄,同时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到目前为止,岸边保洁做到了基本常态化。

X、进行河道清理。由各村(社区)组织人员X余人次,就辖区河道岸边垃圾进行清理,打捞河道漂浮物近X吨,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近X吨。

X、强化宣传政策,树立增强环保意识,每月都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积极学习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河长制工作做到了有条不紊的开展,通过村级广播、定期巡河和进村入户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意识,河流爱护责任意识。

X、落实河道保洁人员。由沿江各村(社区)设置河道保洁员对河道进行定期保洁。

X、开展污水整治,坚持立行立改,防止污水直排入河。

五、存在的问题,虽然我镇在河长制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工作经费不够、河道保洁不彻底、河道漂浮物打捞不彻底,沿江砂石料场较多、采砂船污染,农村(社区)面临污染等问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X、加强宣传引导势头。

以村为单位,以村民为载体,做到全面参与,要多形式,多角度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增强居民爱河护河的自觉性,让群众及时了解河长制工作及其重要性,引导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

X、加大河流治理力度。着力整治污水直排、垃圾乱倒、河岸违法建设等问题,确保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X、深化河长制工作机制。继续按照县河长办相关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创新工作思路,确保河长制工作稳步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到实处。

篇5:木引镇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和省、地、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明确各村、各有关单位流域保护管理责任,促进流域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结合实际,制定木引镇“河长制”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面推行“河长制”,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通过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管,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砂、乱截流等“四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突发水环境事件得以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河流断面水质、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努力实现“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妥善处理河流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河流休养生息,维护河流生态功能。

(二)坚持党政领导,统筹协调。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实行党政同责,构建组织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加强部门联动;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将流域作为管理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提高综合治理成效。(三)坚持问题导向,属地管理。针对区域和流域实际,加强分类指导,突出“一河一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解决河流保护管理突出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协调各方力量,落实属地责任。

(四)坚持强化监督,全员参与。依法治水管水,加强督察考核,严肃责任追究,强化社会监督;把绿色发展新理念纳入村规民约、文明守则,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保护河流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控制排污总量和污染项目审批。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8%以上;乡镇所在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强化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二)加强水污染防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防治目标和任务,实行水陆统筹,强化联防联控,加强综合治理和入河污染源排查,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以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为重点,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提高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当季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充满达到80%以上。

(三)加强水环境治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落实空间管控,构建武陵溪、交溪流域科学合理岸线格局,加强武陵溪、交溪流域管理保护,依法划定河流管理范围,严禁侵占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加强黑臭水体治理、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清理,推进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到2020年,全镇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整治,实现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56%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完成武陵溪、交溪流域和重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砂、乱截流等“四乱”现象有效遏制,河流断面水质、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省级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6%以上,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全镇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

(四)加强水生态修复。推进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城镇平原河网和农村小微河道“毛细血管”治理,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配合县委、县政府完成辖区内河流的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划定工作。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湖生态环境。

四、组织形式

(一)乡镇级河长。木引镇的河长由镇人民政府镇长罗德光同志担任,其中交河流域的分段的宜龙村、罗坪村、速进村分别由镇纪委书记黎斌、副镇长田孟刚、副镇长石力负责。各村驻村干部,村支两委成员,水务站工作人员具体抓好日常管理工作。

(二)村级专管员。河道专管员由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担任,负责村所辖河道的日常巡查与信息反馈、配合相关部门现场执法和涉水纠纷调处、引导公众参与等工作。河道保洁与涉河工程管护等工作可由河道专管员承担,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原则上每名河道专管员负责一个或若干个村河道管理,辖区内河道多、任务重的地方可视情调整配置。

(三)河长制办公室。设置河长制办公室,负责河长制工作的具体运行,开展综合协调、政策研究、督导检查、考核考评等日常工作,协调组织执法检查、监测发布和相关突出问题的清理整治等工作。

(四)镇河长制办公室。镇河长制办公室设主任一名,由木引镇分管水利副镇长李祖军同志兼任,设成员若干,由党政办公室、国土所、村建中心、农业服务中心、水利工作站、城管中队等部门负责人兼任。镇河长制办公室日常事务由镇水利工作站承担。

(五)镇河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职责。

水利工作站负责指导、监督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监测,推进安全生态水系、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河湖划界确权,河道采砂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堤防工程管护和河湖水工程建设,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协助上级相关部门开展河道内执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运输行为。

镇城管队办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组织实施跨乡镇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涉水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指导协调推进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开展涉水建设项目的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督,组织实施全镇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监测,协助上级相关部门监管和推进渡口码头污染防治。

村建中心负责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会同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加强镇黑臭水体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牵头工作,督促指导可养区生猪养殖场的改造升级,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负责渔业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查处水产养殖污染及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

镇派出所负责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协助专项监督检查。

镇财政所负责落实镇河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河流保护管理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镇国土所负责指导各地做好河流治理项目用地保障;监督指导做好地下水环境监测、矿产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镇林业站负责指导、监督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

五、工作机制

(一)建立集中统一的协调机制。木引镇参照县级河长制办公室设置办法,组建河长制办公室。强化集中办公,使协调工作日常化,切实形成综合治水格局。建立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河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及时汇总情况,研究对策,明确责权,提出建议,下达指令,监督落实。

(二)建立全域治理的责任机制。木引镇党委、木引镇人民政府是本辖区流域整治责任主体,要制定综合治水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治理任务、进度要求、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镇有关单位、各村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依法履行流域保护管理的相关职责。各流域要突出重点,细化任务,实行“一河一档”、“一河一策”,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生态治理,提高流域综合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科学严密监测机制。坚持统一规划、优化整合、合理布局,镇有关单位、各村要分部门按职责开展流域水环境质量、渔业水环境质量、水功能区水质等水环境监测。对行政区交界面、干支流交界面、功能区交界面和主要入河排污口,科学设置监测点,做到点位互补,细化加密监测。依托省水环境统一监测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监测数据有效汇聚和相关部门监测数据互联共享共融机制,健全数据库。对监测发现的情况,由河长制办公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向有关方面通报发布,对相关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加强会商研判、科学分析,发现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查找根源、落实整改。

(四)建立齐抓共管的督导机制。河长制办公室每年年底要编制次年河长制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责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重大涉河项目专项检查,对督察稽查情况进行通报,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督办、限期整改、验收反馈。建立“智慧河流”平台,运用明查暗访、“河长微信群”,借助第三方监察,鼓励“企业河长”、“民间河长”、“社会监督员”、“河道志愿者”、“巾帼护水岗”等,对河流保护管理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五)建立协同联动的执法机制。河长办公室要科学统筹、协调部署相关部门,对涉河涉水重要事件联合开展综合执法或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河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相关部门要坚持执法主体不变、执法权能不变、执法体系不变的原则,加强河流日常动态监管,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根据河长制相关制度意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索建立流域执法指挥平台,加强河流综合执法,优化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配置。

篇6:镇河长制信息共享制度

为切实加强我镇河长制工作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服务和支撑河长制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根据《肥东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肥东县全面推行河长制信息共享制度(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信息公开

(一)公开内容

1、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相关的政府、职责部门及行业发布的政策性文件、规章制度、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2、镇、村级河长名单和联系电话及各级河长制办公室联系电话、办公地点、河长职责、河长制工作动态、河湖管理保护范围、河湖管理保护落实情况。

3、与公众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内容。

4、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依法不予公开及未经相关部门确认的信息不予公开。

(二)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的信息,应通过政府公报、官方门户网站、报刊、广播、公示牌及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三)公开时限

应公开的信息自该信息形成或变更20个工作日内对外公布。因法定事由不能按时发布的,待原因消除后依规定对外发布。

二、信息共享

(一)共享内容

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相关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五个方面的制度、规划、现状、治理、监测及监管等有关信息。

1、水资源保护信息。镇域内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水功能区监管情况。

2、河湖水域岸线管护信息。镇域内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及土地确权情况;河湖岸线动态监管及功能分区管控情况;河道管理范围内水事活动管理情况。

3、水污染防治信息。镇域内入河排污口、入河污染物情况;工业污染、城镇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船舶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情况;水污染联防联控情况。

4、水环境治理信息。镇域内河湖主要监测控制断面水质情况;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建设情况;备用水源地建设与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情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情况。

5、水生态修复信息。镇域内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情况,湿地保护及修复情况,河湖水系连通及生态用水保障情况;水土流失治理、造林绿化、涵养水源、改善生态情况;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情况。

(二)共享范围

镇、村两级河长,镇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

(三)共享责任

篇7:镇河长制工作讲话稿

1.1“河长制”的实践探索

“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境保护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 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 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的制度[1], 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针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具体制度。

“河长制”的最初实践源于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政府于2007年8月23日印发了《无锡市河 (湖、库、荡、氿) 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 (试行) 》, 2008年9月又发布了《关于全面建立“河 (湖、库、荡、氿) 长制”全面加强河 (湖、库、荡、氿) 综合整治和治理的决定》, 形成了以领导干部责任制形式确定河流治理目标责任的河流治理新模式, 随后江苏省率先在太湖流域实行“双河长制”。云南省昆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河流整治“河长制”[2], 把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综合环境控制等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明确到每位市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地区主要负责人身上。

1.2“河长制”的相关立法

早在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下称《环保法》) 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 采取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2014年新修订的《环保法》将其调整为第二十八条, 并进一步表述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 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该法以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地方政府成为该辖区内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辖区内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果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订, 新的《环保法》调整篇章结构, 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将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 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 强化监督管理措施, 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 在关于地方政府环境责任部分有了重大的突破, 该法第四条与修订前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3相比, 对地方政府环境责任作了细化和补充[4]。该法第五条与前述第四条规定共同加大了地方政府保护水环境的责任。因此, “河长制”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责任负责的一种具体形式, 《水污染防治法》则为这一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反思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

“河长制”作为地方政府人民政府环境责任的具体实现形式, 传达出了地方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 将多年来没有被具体实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到每一级地方政府行政首长, 在此过程中确实提高了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能力, 整合了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的执行力, 弥补了早年“多头治水”的不足, 完成了地方政府为应对河流污染在权力系统内部所做的新的制度动员。但“河长制”对河流治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恰恰折射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作为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实现的保障方式, 其目的既在于保证和促进地方政府履行其法律法规所明确的环境保护职责, 又是对政府环境责任抽象责任的细化及环境责任履行方式的明确。

2.1 责任制度主体的缺失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通过对社会资源的调控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目标。但目前环境问题一旦出现, 人们的关注点往往止于企业的环境保护义务而忽视了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义务;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常以制裁者的身份出现, 通过行政处罚等手段实现其环境保护职责, 但却忽视了自己对辖区整体环境从预防到治理的综合责任。

2.2 考核标准、约束机制的缺失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GDP增速作为考核“政绩”的唯一标准, 较长时期以来, 政府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 很少将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缺乏宏观约束机制的条件下, 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往往被动且消极, 部分地区甚至认为排污减排、建设项目环评等环境保护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阻碍, 轻则坐视不管, 重则故意逾越, 客观上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对此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以及干部考核体制的改变是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 设立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与约束机制, 既是政府环境责任之所在, 更是科学发展之本。

2.3 政策执行力的缺失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履行其自身职责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是履行环境责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保障。目前我国一些严重的水污染事件背后, 都多多少少地存在“多头管理, 多龙治水”的问题, 要真正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突破, 建立统一协调的符合水的自然属性的管理体制。据《水污染防治法》规定, 我们目前拥有水资源管理权的部门涉及环境保护部、水利、建设、交通、卫生、渔业、农业、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 形成了所谓“九龙治水”的格局, 虽然表面上体现的是多个部门的齐心协力、多管齐下, 但事实却是各部门只注重各自局部利益及单一治水目标的实现, 弱化了水资源的整体管理能力, 现行管理制度实施的结果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保障水安全的目标。实践证明“九龙治水”模式收效甚微, 究其根源仍旧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缺失。

3 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之重构

我国以往的环境立法片面地强调企业的污染防治义务, 而忽视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其实, 就现代国家而言, 环境保护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或责任。政府环境责任作为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借助环境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河长制”作为环境目标责任制在水环境目标责任上的具体制度, 其实施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水环境责任履行的过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在地方开展起来的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并层层落实的管理制度, 其在1989年的全国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被确立为八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之一。该项制度是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 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3.1 强化政府环境监管责任

完成河流污染治理任务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责任。在实践中可以分别借用行政和立法的手段加以完善, 在行政体系方面, 首先可借鉴“河长制”对各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成功经验, 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合作;其次, 以“河长制”为模式创建河流污染治理的专门机构, 该机构在河流污染治理方面充分享有各河流管理部门的行政职权, 实现河流的统一监管;最后, 应当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力, 从制度上完成国家到地方的垂直领导体系, 避免当地政府因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部门的干预, 从行政处罚力度上加强, 避免“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情况。在立法上应完善以“污染排放物总量, 排污许可证数量”为核心的双重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创新行政代执行制度。

3.2 深化政府环境问责机制

新修订的《环境法》第六十八条明确了九种问责情形, 结合《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条所设定的政府对于水环境保护的职责, 联系各级地方政府在河流污染防治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 要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必须权衡好地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环境问责机制是环境治理行为良好运行的保证。

3.2.1 加强行政问责机制

对政府环境责任履行进行问责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政府担当起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满足公众对于公共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问责也是实现政府环境责任的保障:首先应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监督与政府环境绩效考核相结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把环境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政府环境绩效的考评体系。其次鉴于环境保护的专业性, 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监察部门联合起来, 有益于实现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行政问责。

3.2.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公众作为河流的直接使用者同时也是河流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对河流的治理情况享有当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河流治理责任进行问责, 虽然没有国家监督的规范性和严格性, 其监督的法律后果也不具有强制性, 但社会公众问责具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不具备的优势, 即主动、客观和实效。公众对河流污染有最直观且最及时的感知, 且作为与行政内部问责相对应的外部问责机制, 可以排除权力系统内部的繁杂监督流程, 从各个方面完善问责机制。

3.3 完善河流信息公开制度

河流信息公开属于环境信息公开的组成部分, 是政府环境责任的外在表现。环境信息公开这一原则在国际上由1998年6月的《奥胡斯公约[5]》所确定。在我国, 2008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新《环保法》设专门章节规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对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公开听证等强制性要求。因此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框架内创设河流信息公开制度, 在立方层面已经没有问题, 并且河流信息的公开可以对河流治理情况有直观的监督, 为公众查询河流水质状况提供平台。

3.4 建立环境污染预防制度

3.4.1 设立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只是规定了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的环评, 政策和法律草案暂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众所周知, 政策是政府影响公众行为的措施, 政策的实施对公众的行为有引导作用, 尤其是宏观政策, 一项不当的政策或立法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可能大大超过某项规划或某个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4.2 前移现有政府环境责任

政府环境责任不应仅停留在对已有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更应该是对未被污染环境的保护及对潜在污染的预防, 将环境责任前移就是对政府环境责任的补充。我们以为, 可以以“河长制”模式为例, 对目前尚未被污染或河流水质达标的河流同样设定“河长”,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发生。此“河长”的作用在于对污染源的提前截流, 将对未被污染河流水质的维持和提升同样作为“河长”的职责, 进行考评。其理由在于河流污染的特殊性更加要求污染预防的重要性, 首先, 河流污染不可能仅限于某一具体区域或断面, 污染物质会随着水体的流动不断变化;其次, 水体遭到污染以后, 污染物不仅会对水体自身造成污染, 还会附积在水中的动、植物或沉积载底泥中, 造成更为严重和持久的环境, 故河流水质重新达标后其生态重建的过程是远远长于水质达标过程的。因此, 对河流污染以“河长制”模式积极进行事前防御意义重大。

摘要:“河长制”作为目前较为有效的河流治理制度, 通过明确地方行政首长责任的方式, 提高了区域河流水质治理的效果, 但“河长制”对于河流治理的积极效果恰好反映出了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 本文拟通过对现行“河长制”的考察, 反思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 并对我国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河长制,河流治理,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孙海佑.水污染防治法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 2008, (03) .

上一篇:天使落下的一片叶子散文下一篇:企业观摩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