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

2024-04-22

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共9篇)

篇1: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

5月16日上午,副市长伍定率市调研组来桥,调研我区岷江河长制工作。区委副书记、区长成定彬,副区长任罡,市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

“你们企业废水都在这里统一排放的吗?”“河道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开展的怎么样?”伍定一行先后来到三丁坝广场、福华农化循环产业园,看现场、听汇报,对三丁坝广场片区堤防河道整治情况、企业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情况、我区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地了解。

伍定指出,五通桥区落实“河长制”思想重视,责任明确,工作措施得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一河一策”、分段治理的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进一步督促指导企业完善环保设施,建好用好污水处理系统,做好污水处理。要强化监督考核,对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日常督查,确保河长制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成定彬表示,我区将把河长制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加快相关工程、设施建设,加强流域周边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源头污染。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加强各相关部门、镇(乡)的协调和监督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各项职责和任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篇2: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

20**年10月,我市被列为全省5个“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之一,在大陈、佛堂两个镇先后开展试点。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求,实行包河到人,实现全覆盖、无遗漏。

全市40 位市级河长、71位镇级河长、796 位村级河长共同担负起河流的“管、治、保”职责,以岗定责,实时更新,换人不换责。同时,强化了平台建设、统筹协调和机制建设,实现了河长智慧治水,推进了水岸综合治理和河长常态履职。今年1-4月,我市7个省市控断面和3个出境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Ⅲ类以上水质,其中龙潭断面达到了Ⅱ类水质。

篇3:“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我市现有省骨干河道11条, 分别为流域性骨干河道长江, 区域性骨干河道季黄河、夏仕港, 重要跨县河道靖泰界河, 重要县域河道夹港、上六圩港、下六圩港、十圩港、罗家桥港、安宁港及横港。

我市东南西三面环江, 境内长江岸线长52.3km;闸外江港堤防长95.69km, 其中主江堤50.653km, 港堤45.037km。沿江共建有通江涵、闸、站140座, 其中节制闸34座, 套闸2座, 涵洞91座;穿江、港堤排涝站13座。我市境内港道密布, 沟河纵横, 现有港道95条, 多为南北走向, 沟通长江。其中夏仕港为通南地区引排河道之一, 长13km, 沿线建有涵洞49座, 水闸3座, 提排泵站9座;夹港、上六圩港、下六圩港、十圩港、罗家桥港、安宁港及横港组成全市“六竖一横”骨干水系, 总长123km。其中夹港长14km, 涵洞60座, 排涝泵站3座;上六圩港长16km, 涵洞59座, 水闸1座, 提排泵站24座;下六圩港长17km, 涵洞92座, 水闸3座, 提排泵站69座;十圩港长22km, 涵洞54座, 提排泵站17座;罗家桥港长18km, 涵洞25座, 提排泵站5座;安宁港长10km, 涵洞13座, 提排泵站2座;横港长26km, 涵洞2座, 水闸10座, 提水泵站9座;季黄河长15.2km;靖泰界河长53.4km, 涵洞41座, 水闸9座, 提排泵站11座。

2 推行“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去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市政府出台了《靖江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实施方案》, 加强河道管理“河长制”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全市范围内河道“河长制”管理机构, 全面落实全市范围内河道“河长”。今年由于人员调整变动频繁, 及时对11条省骨干河道河长进行了调整。“河长制”实行分级管理、一河一长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市“河长制”办公室, 落实了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 制定了河长工作职责、“河长制”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今年以来, 扎实开展11条省骨干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并全面推进面上二级河道的管理。

2.2 不断完善河道管护机制

一是,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办法。出台《靖江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 制订《靖江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实施意见》和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办法, 明确了管理目标、管理标准、职责分工和考核要求, 使河道管护做到有章可循。修订完善河道保洁、工程管理等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并便于操作。二是, 基本建立全市河道管护网络。明确市堤防管理所、市江河堤闸管理处为流域性河道长江的管护单位, 市河道管理处为一、二级河道的管护单位。市河道管理处通过签订管护责任状、协议书等方式, 明确管护责任主体, 委托10个乡镇水利管理站对全市一、二级河道进行管护。全市共落实骨干河道管理人员42人、堤防、河道保洁人员61人, 巡逻艇1艘, 保洁船8艘。三是, 落实配套保障资金。2014年, 我市共落实省骨干河道和一、二级河道长效管理资金228万元, 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及省骨干河道管护经费386.9万元。四是, 全面完成“一河一档”工作。截止2014年11月底, 已按照考核内容完成11条省骨干河道“一河一档”的编制工作。河道管理处和堤防管理所等管护单位, 结合工作实际和管护归档需求, 加强巡查日记等台账资料的归档管理, 管护资料日趋完备。

2.3 明确河道管护标准, 坚持“五无”管理

河道管护必须做到河面无漂浮物, 无阻水障碍物;河坡石驳挡土墙无杂草, 无垃圾;河道管理范围内无耕翻种植, 无违章搭建, 无乱堆乱放, 无乱倒乱扔, 栏杆无藤蔓牵游;河道内无未达标的污水、废水排放;河道出水口流水畅通;河道工程设施 (如栏杆、挡土墙、台阶、宣传牌等) 无损坏, 启闭机械运转正常等。

2.4 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我市实行市镇村三级考核机制, 市对镇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通知督查和明查暗访, 随机抽查和杀回马枪式复核相结合。市水利局定期对各相关管理单位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市河道管理处和堤防管理所等单位积极推进“日巡、月评、季考”的监督考核机制, 将考核结果与管护报酬挂钩, 对考核不符合要求的保洁员实行末位淘汰制, 不能胜任的坚决予以辞退, 有力的促进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3“河长制”管理实施的效果

3.1 长江堤防管理力度加大

2014年共制止、拆除违章搭建26起, 清除江堤堆放物8处, 开展重载车辆上堤行驶整治52次, 实施24家单位擅自占用江堤防汛通道整治, 清除耕翻种植220亩, 清理内坡杂树杂草166亩, 清除坟包、坟头227个, 蓄意破坏江堤林木、乱搭乱建等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大力开展白蚁防治工作, 对我市33.4km白蚁危害段全面治理, 重点治理段3260米, 共清杂110556平方米, 设置引诱坑18667个, 引诱桩1352处, 埋设灭蚁药20000包, 查找到地面指示物地碳棒12处, 挖除成年蚁巢5处, 实施上九圩港至合兴港段1280米的堤防灌浆, 灌浆累计进尺3584米孔, 解决白蚁危害、堤防窨潮渗漏等隐患。

3.2 河道管理有效加强

全面推行“河长制”, 在省骨干河道管理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面上二级河道的管理。建立农村河道“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和“河长制”互补机制, 全市河道实现“无盲点、全覆盖、精细化”管理。重点加大了秸秆禁烧期间河道巡查力度, 及时处置村民随意向河道抛投秸秆情况。清除城区河道生活及建筑垃圾650吨、杂草1500吨, 打捞漂浮物2400吨, 清理出水口28个, 查处违章违规行为14起、损坏河道公共设施8起, 制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开乱挖10起。

3.3 依法治水工作扎实推进

依法查处水事案件11起, 确保了水事秩序稳定。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为, 组织开展打击行动65次, 拆除非法采砂船的采砂设施5条, 抓获不按规定停靠的采砂船只5条, 处理4条非法采砂船只, 有效遏制了长江非法采砂势头。

3.4 水资源管理严格有效

加强水资源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紧扣三条红线, 创新举措, 节水管理取得新突破, 饮用水源地顺利达标, 水生态建设稳步前进, 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5 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

全年组织检查活动29次, 整改安全隐患22处, 组织35人次参加各类安全生产培训, 职工安全意识得到增强。

3.6 涉水建设项目监管不断强化

今年以来对靖江市上五圩港务、新天地港务、靖江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沿江企业涉水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 对闸站、护坡、堤防连接及补偿工程等水利专项进行重点检查, 确保工程严格按水利批复要求建设。组织沿江企业涉水工程专项验收工作, 目前江苏华澄重工有限公司已具备验收条件, 正在进行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7 水情调度卓有成效

重点围绕防汛防旱、“四城同创”加强引排水工作, 全年沿江各闸共引水5.72亿立方米, 排水14.98亿立方米;十圩闸全年排污3.5亿立方米;下六圩泵站提水0.71亿立方米;城区泵站调水冲污0.63亿立方米, 确保全市骨干河道和重点区域河道水质稳定。

3.8 水质监测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河道管理工作需要, 水质监测工作成为一项基础工作, 委托泰州市水文局对本辖区内的重点区域、重点河段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定期发布河道水质监测报告, 为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4 今后的工作思路

按照全省水利工作会议要求, 进一步加快建立省骨干河道管理“河长制”, 持续深化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我市将紧扣省骨干河道“河长制”管理目标, 按照省厅市局统一部署, 以夯实基础、完善机制、规范管理、资源保护为抓手, 力争在河道基础工作上有新进展, 在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上有新突破, 在加强河道长效管理上有新成效。重点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全面推进河道管理“河长制”

河道管理“河长制”是河道管理重要机制, 我市将充分发挥这一管理机制的作用, 推进全市河道长效管理。一要, 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督促各镇 (办事处) 抓紧建立二、三级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 逐条逐段落实河道“河长”, 落实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二要, 加强河道管理基础工作。认真履职, 在水利普查的基础上, 开展区域内骨干河道、二、三级河道基本情况调查, 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提出建议, 为“河长”开展工作提供支撑。三要, 抓好河道管理考核工作。加强骨干河道考核组织管理, 严格考核标准, 通过考核评估和措施跟进, 不断提升河道管理水平。四要, 加强职工培训。制定技术人员职工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落实实施。

4.2 加强河道资源管理保护

根据“先规划保护、后开发利用”原则, 针对不同河道的功能定位, 编制重点河道的保护规划。建立骨干河道巡查制度, 积极推行政府主导, 水利部门牵头, 公安、海事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 依法制止和打击侵占河道水域、岸线资源、非法采砂取土等行为。按照分级管理原则, 做好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工作。加大管护经费投入, 加强工程维修养护, 开展河道空间和河势监测, 促进河道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4.3 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公共财政对河道管护的投入, 建立长效、稳定的河道管理投入机制。及时上报年度经费预算, 严格按照批准的年度计划执行, 专款专用。

4.4 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河道管护标准

加强和完善河道管理单位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河道管理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河道管护监督控制, 提升河道管护标准, 确保河道工程安全。

4.5 完善河道蓝线管理, 明确河道管护范围和管护标准, 确保水面积率

篇4: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

一、把软功做硬:政府“一把手”当河长

恩施州委州政府作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决定》后,恩施市积极行动,按照要求确立了市、乡、村三级行政负责人担任“河长”,对所辖河段水质、生态负总责。这一看似简单的做法,变“一把手”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总负责的软号召为硬约束,实现了“河长上岗,水质变样”的嬗变。

(一)亮明了政府重视环保、强化责任的态度

认真贯彻《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州、市政府的决策和行動对各乡镇政府形成冲击和震撼,使大家清醒的认识到,重视水生态环保是大势所趋,要想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上打折扣、搞变通是行不通的。“县官不如现管”,乡镇一把手担任河长,亲自督导跟进“水更绿”专项行动,收到了立竿见影之效。“河长制”运行一年来,全市共查处水事水保案件33件,取缔水布垭库区网箱养殖46户、1295口、37000平方米。

(二)提升了政府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能力

随着市、乡两级“一把手”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总负责的实行,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各级各部门自觉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保护水生态环境,一些过去不好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在政策支持、人员编制、物质保障等方面得到明显加强。目前,市、乡、村分别成立了“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及河道管理办公室,逐条逐段落实了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

(三)打赢了水质达标的保卫战

“河长制”实施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河流污染,恩施市果断出击,在市长的统一号令下,水利、住建、环保、林业等部门与相关乡镇联合采取行动,对境内干流127公里、集水面积3541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注销了清江屯堡段、大龙潭段、龙凤镇辖区河段、太阳河乡辖区茶山河段17家河道采砂许可证,关停未设置生态流量设施的水电站6座。向大龙潭库区投放花白鲢鱼种108万尾,利用鱼类净化库区浮游生物,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开展绿满荆楚行动,造林绿化河道64万亩。目前,根据州、市水环境质量所检测河段水质达标率为100%。

二、把虚功做实:细化治河护水的责任和措施

“河长”不是行政序列中的官职,不少人把它视作握有实权者挂的一个“虚衔”,何况市长和乡镇长们抓发展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河长制”能否收到实效?恩施市围绕压实治河护水的责任和措施找准关键点,落细落小,化虚为实,变问号为惊叹号。

(一)落实责任到人

在河长所管辖河段设立公示牌,上面有河长名字和手机号码,河道名称、起止位置、河道长度。一是明确河长职责。其职责主要包括水域管理,堤岸养护,河道疏浚,河面保洁,绿化维护,清障拆违。二是明确治河目标。做到水净,河畅,岸绿,景美。在政府政务公开栏公开分管副职和职能部门治河护水的权责清单,建立河长巡查、信息公开、考核奖惩、投诉举报受理、部门联席例会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长效运维、执法监管等机制。三是强化问责。在问效问责方面建立跟踪管理台账,实行责任倒查,对水环境污染治理不力,未完成河流水质达标任务的责任人实施“一票否决”。

(二)推行一河一策

在“河长”治河中,市乡两级政府按照自身职责,采取“一河一策”的方法,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及措施。水利部门大力开展全市水域及堤防岸线现状调研,为河长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河长制”实施以来,恩施市市长牵头对清江源头的龙洞河进行治理,共清理沿岸排污口75个,对27家违法排污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关闭龙洞河源头违法排污企业1家。目前,沿岸80%以上的排污口已与污水处理管网对接。城区“三办”河长联手施治清江恩施城区河段,拆除东门橡胶坝,改建钢板坝,改造橡胶坝水电站厂房景观建筑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疏浚施州大桥至连珠大桥河段及龙洞河入口段,新建7处亲水景观走廊。

(三)设立专项资金

肯不肯“出血”,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水生态建设,敢不敢“割肉”,关停淘汰或改造升级落后的老项目,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去年,编制完成了《恩施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全市“十三五”规划项目中,已争取亚洲开发银行项目贷款6000万元,建设城区37公里截污主管道和117公里污水支管,新建高井河中途提升泵站、大沙坝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扩建红庙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实施河道清淤、河道生态修复和生态护坡护岸等工程。坚持“以钱养事”,按照每公里8000元标准安排保洁费,不超过5公里配备1名保洁员,对河流保洁实行社会化服务。今年,市财政预算河道管护资金400万元,用于对“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推进及奖惩。

三、把弱项做强:切准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职能定位

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恩施市“河长制”实施方案》,从组织架构、目标责任、措施手段、责任追究等多个层面提出系统要求,力促部门职责不清、多头治水、治标不治本等难点问题的解决,推动“河长制”真正从“试水”走向成熟。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

“河长制”提出全市河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树立了“上下游共同治理”、“标本兼治”的鲜明导向。总体方案中明确“三步走”的总体目标:2015年,在城区及屯堡乡试行“河长制”,确保河道污水无直排、水域无障碍、堤岸无损毁、河面无垃圾、绿化无破坏、岸线无违章等; 2016年,对5公里以上的乡镇集镇河道实行“河长制”,基本解决河道黑臭问题;到2017年,全面实行“河长制”,彻底消除“垃圾河”、“污水河”、“五乱河”(乱开挖、乱采砂、乱改道、乱建设、乱养殖),确保全市水功能区交界断面水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围绕三步走目标,制定考评细则和推进措施,对全市159条河流上下游联动、协调配合提出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和河道等级相结合的原则,划分并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治水责任。目前全市共设置9位市级河长、17位乡镇级河长、170位村级河长。所有河长牵头对辖区内河道造册建档,每条河落实截污、清淤、河容整治、两岸绿化等措施,做好图文影像等全面记录,没有谁在治水大业上“拖后腿”。标本兼治,不玩花架子成为各地干部的自觉意识。

(二)明确了基层党政领导对水环境质量负总责

“河长制”明确了基层党政领导对水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对环境保护的职能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的审视。长期以来,对水环境质量的指责或肯定,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水利和环保部门的。水环境问题,牵涉领域众多,包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水利、环保部门由于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對于涉及环境的各方面掌控、调度往往力不从心。“河长制”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通过各级行政力量的协调、调度,有力有效地管理关乎水污染的各个层面。全市总体方案明确,河长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牵头组织所管河道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对断面水质达标负首要责任。目前,市委成立了“河长制”工作考评领导小组,采用定期考核、日常抽查、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检查考评,将河道水质的考核得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得分靠后且所属河道水质恶化的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

(三)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

“河长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了过去“多头治水”的不足,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客观地说,在环境问题上“人人都是排污者”,但长期以来,“人人都是治污者”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谈到水臭了、河黑了,政府部门之间、社会普通群众眼睛更多地看向环保、水利等部门,对自身的追问却很少。“河长制”力求改变这种风气。从现有组织架构来看,纵向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系在一根绳上”的还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横向从市委、市政府开始,水利、环保、发改、财政、规划、住建、国土、城管、工商、公安等15个部门都各有分工、各具使命,谁都不能在水环境治理上缺位。这个办法,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弥补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河长制”的层层推进,还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治水。最明显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沿河的企业放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超标排污企业被关停,有环保自觉的企业家开始寻求清洁生产方式,循环经济得到发展。“河长制”还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开展水情教育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关注、支持、参与和监督河道管理与保护,机关干部、党团员、青年学生中宣传环保的积极性高涨,家庭妇女也广泛参与,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空前良好。

篇5:那楠乡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

今年以来,那楠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对“河长制”的宣传、谋划和落实,将河长制工作作为推动全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切实推进“河长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定那楠乡河长制工作方案,成立由乡长任总河长、相关乡班子成员及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召开乡、村两级河长制工作部署会,设立乡、村级、屯级河长共28名,明确乡、村两级工作职责,压实管、治、保“三位一体”责任,强化措施落实,做到情况明、责任清、措施实、督得严。

二、强化监管,维护河道秩序。严格落实巡河机制,切实抓好河道彩砂整治工作,全面整治和维护良好河道管理秩序。继续加大沿线垃圾清理及污水排放管控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积极整改,整合力量,共同保护好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定期巡察河岸绿化、生态环境、卫生等情况,督促各村级河长切实履行职责,对辖区河道进行密切巡查,做好巡河记录,建好巡河台账,真真正正将“河长制”转变为“河常制”。截止目前,共开展河道非法彩砂整治工作3次,统一巡河约120人次。

三、加大宣传,营造舆论氛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歌坡节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单、标语、信息发送等方式,深入群众宣传河道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造福群众的长久性民生工程,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年来,共设立村级河长公示牌13块,河长管理制度牌6块,发放宣传标语39条,信息宣传5期。

篇6: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

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落实“河长制”决策部署,桐梓县教育局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

强宣传造氛围。一是充分利用“桐梓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公布我县河长名录和举报电话,全面提高广大家长和师生对河长制工作的知晓率,引导全社会参与河流管理保护,并发挥全社会对河流管理保护的宣传、监督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少团工委各类少团队活动、校园广播电视台、每周一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家长会、宣传栏、黑板报、LED屏等开展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教育,向广大师生和家长宣讲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保护母亲河家乡河等知识,营造了全社会关爱河流、珍惜河流、保护河流的浓厚氛围。

进校园抓教育。一是保证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落实。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课程,利用专题教育课开展环境教育,其中水资源内容每学期不得少于2课时。学校开展水资源教育做到“六有”,有课程、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作业、有测试。二是组织全县69间学校,35000多名学生开展“河长制进校园”活动,在学校扎实开展以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禁渔宣讲”等活动。三是在全县开展节水型学校评选活动,从2016年开展,我局与水务局联合开展县级节水型学校创建活动,目前楚米镇中心学校、燎原镇中心学校等10所学校评选为县级节水型示范校,正筹备向市级推报桐梓县第二中学、桐梓县娄山中学两所市级节水型学校。

篇7: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

第一篇:

xx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宣传工作方案

按照《xx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宣传工作方案》,为增强公众对河湖保护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特制定本方案。

一、宣传重点

(一)大力宣传全面推行河长制对xx镇发展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的制度保障。

(二)大力宣传我镇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谋划的理念思路。

(三)大力宣传我镇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在举措、进展成效。

提倡全民参与,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公众河湖保护意识。

二、宣传安排

(一)标语宣传。

在场镇及主要路口悬挂宣传标语或利用LED显示屏滚动播出宣传标语,营造浓厚保护河湖,热爱家乡的氛围。

(二)宣传栏宣传。

利用政府、村(社区)宣传栏,大力宣传河长制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和有关政策法规,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把绿色生态和推动发展结合起来,教育引导群众自觉爱护河流环境。

(三)网络宣传。

充分利用村通响、微信群、QQ群等积极宣传河长制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和有关政策法规。宣传我镇河长制工作重大举措、特色亮点工作。

(四)会议宣传。

利用院坝会、群众会及民情大走访等形式聚焦我镇提倡全民参与,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河长制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率。

(五)舆论监督报道。

要不定期曝光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和典型问题、典型案例,对整改情况及时回访报道,充分发挥警示作用,推动问题解决。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精心组织实施。

(二)统筹策划、营造氛围。

各村(社区)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大力开展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把握原则,严守纪律。

严守宣传纪律,恪守职业道德,重要报道要按程序送审,拿不准的问题及时请示,不能为曝光而曝光,对整改情况及时回访报道。

第二篇:

XX

乡全面推行河长制宣传工作方案

按照省、市、县全面落实河长制要求,为增强公众对河库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河库、保护河库的良好氛围,特制定本方案。

一、宣传重点

(一)宣传我乡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大意义。

宣传我乡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乡复杂水问题、维护河库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宣传我乡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维护河库健康生命、实现河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的制度保障。

(二)宣传我乡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总体部署。

宣传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推行河长制的决策部署;宣传我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谋划的理念思路;宣传我乡积极构建河库健康生命、实现河库功能永续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水环境

污染防治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三)宣传我乡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进展成效。

宣传我乡出台的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工作措施,制定的着力解决河库管理保护突出问题的方案措施和长效机制;宣传我乡及各地实行河长制后,在保护水资源、加强河库水域岸线管理、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宣传我乡提倡全民参与,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公众河库保护意识,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巨大变化。

二、宣传安排

(一)协调市、县媒体宣传

协调遂宁日报.蓬溪专刊,以动态报道与专题报道相结合方式,报道我乡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维护河库健康生命、实现河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的创新举措和制度保障。

(二)搞好乡级宣传

1.开展动态信息报道。对河长制工作部署、落实情况进行持续动态报道。

2.利用广播对河长制工作进行报道。

3.利用

LED

屏幕进行宣传。通过

LED

屏对各村(社区)河长制工作的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进行滚动播放

4、利用发放宣传标语、张贴横幅等方式进行宣传。

5.召开乡村级培训会。

三、工作要求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村(社区)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充分利用广播、LED

屏、宣传标语大力开展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三篇:

教育局全面推行河长制宣传工作方案

按据《xx市xx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宣传工作方案》,为增强公众对河湖保护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特制定本方案。

一、宣传重点

(一)大力宣传全面推行河长制对xx发展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的制度保障。

(二)大力宣传我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谋划的理念思路。

(三)大力宣传我区千湖之城建设成效,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用水三位一体,实施增水、活水、见水、碧水、甜水“五水”工程取得的效果。

(四)大力宣传我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在举措、进展成效。

提倡全民参与,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公众河湖保护意识。

二、宣传安排

(一)标语宣传。

在校门口悬挂宣传标语或利用LED显示屏滚动播出宣传标语,营造浓厚保护河湖,热爱家乡的氛围。

(二)设立宣传栏。

各学校要设立宣传栏,大力宣传河长制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和有关政策法规,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把绿色生态和推动发展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及家长自觉爱护河流环境。

(三)DM单宣传。

一是印制小型画册式或文字宣传单,由学校负责分发到学生手中;二是印制大型宣传画,张贴在学校大门口醒目位置。

(四)主题班会宣传。

召开“珍爱河湖,保护生态”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河湖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五)主题板报宣传。

举办“保护美丽河湖,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板报评比活动。通过班级板报宣传保护河湖、建设家园的重要意义。

(六)致家长一封信宣传。

各学校要将《致家长一封信》发放到每一位家长手中,倡议学生和家长自觉保护美丽河湖,维护良好生态,建设美好家园。

(七)国旗下讲话宣传。

以“保护河湖”为主题,通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学生宣传保护河湖的重要意义,号召全体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八)网络宣传。

各学校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等积极宣传河长制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和有关政策法规。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精心组织实施。各学校工作开展情况请于xx月xx日前报局办公室,工作开展情况必须附xx张反映不同宣传内容的照片。

(二)统筹策划、营造氛围。

各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大力开展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篇8: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

1.1“河长制”的实践探索

“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境保护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 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 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的制度[1], 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针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具体制度。

“河长制”的最初实践源于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政府于2007年8月23日印发了《无锡市河 (湖、库、荡、氿) 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 (试行) 》, 2008年9月又发布了《关于全面建立“河 (湖、库、荡、氿) 长制”全面加强河 (湖、库、荡、氿) 综合整治和治理的决定》, 形成了以领导干部责任制形式确定河流治理目标责任的河流治理新模式, 随后江苏省率先在太湖流域实行“双河长制”。云南省昆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河流整治“河长制”[2], 把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综合环境控制等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明确到每位市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地区主要负责人身上。

1.2“河长制”的相关立法

早在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下称《环保法》) 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 采取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2014年新修订的《环保法》将其调整为第二十八条, 并进一步表述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 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该法以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地方政府成为该辖区内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辖区内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果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订, 新的《环保法》调整篇章结构, 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将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 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 强化监督管理措施, 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 在关于地方政府环境责任部分有了重大的突破, 该法第四条与修订前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3相比, 对地方政府环境责任作了细化和补充[4]。该法第五条与前述第四条规定共同加大了地方政府保护水环境的责任。因此, “河长制”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责任负责的一种具体形式, 《水污染防治法》则为这一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反思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

“河长制”作为地方政府人民政府环境责任的具体实现形式, 传达出了地方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 将多年来没有被具体实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到每一级地方政府行政首长, 在此过程中确实提高了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能力, 整合了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的执行力, 弥补了早年“多头治水”的不足, 完成了地方政府为应对河流污染在权力系统内部所做的新的制度动员。但“河长制”对河流治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恰恰折射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作为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实现的保障方式, 其目的既在于保证和促进地方政府履行其法律法规所明确的环境保护职责, 又是对政府环境责任抽象责任的细化及环境责任履行方式的明确。

2.1 责任制度主体的缺失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通过对社会资源的调控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目标。但目前环境问题一旦出现, 人们的关注点往往止于企业的环境保护义务而忽视了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义务;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常以制裁者的身份出现, 通过行政处罚等手段实现其环境保护职责, 但却忽视了自己对辖区整体环境从预防到治理的综合责任。

2.2 考核标准、约束机制的缺失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GDP增速作为考核“政绩”的唯一标准, 较长时期以来, 政府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 很少将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缺乏宏观约束机制的条件下, 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往往被动且消极, 部分地区甚至认为排污减排、建设项目环评等环境保护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阻碍, 轻则坐视不管, 重则故意逾越, 客观上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对此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以及干部考核体制的改变是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 设立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与约束机制, 既是政府环境责任之所在, 更是科学发展之本。

2.3 政策执行力的缺失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履行其自身职责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是履行环境责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保障。目前我国一些严重的水污染事件背后, 都多多少少地存在“多头管理, 多龙治水”的问题, 要真正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突破, 建立统一协调的符合水的自然属性的管理体制。据《水污染防治法》规定, 我们目前拥有水资源管理权的部门涉及环境保护部、水利、建设、交通、卫生、渔业、农业、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 形成了所谓“九龙治水”的格局, 虽然表面上体现的是多个部门的齐心协力、多管齐下, 但事实却是各部门只注重各自局部利益及单一治水目标的实现, 弱化了水资源的整体管理能力, 现行管理制度实施的结果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保障水安全的目标。实践证明“九龙治水”模式收效甚微, 究其根源仍旧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缺失。

3 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之重构

我国以往的环境立法片面地强调企业的污染防治义务, 而忽视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其实, 就现代国家而言, 环境保护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或责任。政府环境责任作为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借助环境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河长制”作为环境目标责任制在水环境目标责任上的具体制度, 其实施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水环境责任履行的过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在地方开展起来的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并层层落实的管理制度, 其在1989年的全国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被确立为八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之一。该项制度是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 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3.1 强化政府环境监管责任

完成河流污染治理任务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责任。在实践中可以分别借用行政和立法的手段加以完善, 在行政体系方面, 首先可借鉴“河长制”对各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成功经验, 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合作;其次, 以“河长制”为模式创建河流污染治理的专门机构, 该机构在河流污染治理方面充分享有各河流管理部门的行政职权, 实现河流的统一监管;最后, 应当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力, 从制度上完成国家到地方的垂直领导体系, 避免当地政府因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部门的干预, 从行政处罚力度上加强, 避免“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情况。在立法上应完善以“污染排放物总量, 排污许可证数量”为核心的双重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创新行政代执行制度。

3.2 深化政府环境问责机制

新修订的《环境法》第六十八条明确了九种问责情形, 结合《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条所设定的政府对于水环境保护的职责, 联系各级地方政府在河流污染防治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 要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必须权衡好地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环境问责机制是环境治理行为良好运行的保证。

3.2.1 加强行政问责机制

对政府环境责任履行进行问责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政府担当起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满足公众对于公共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问责也是实现政府环境责任的保障:首先应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监督与政府环境绩效考核相结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把环境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政府环境绩效的考评体系。其次鉴于环境保护的专业性, 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监察部门联合起来, 有益于实现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行政问责。

3.2.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公众作为河流的直接使用者同时也是河流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对河流的治理情况享有当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河流治理责任进行问责, 虽然没有国家监督的规范性和严格性, 其监督的法律后果也不具有强制性, 但社会公众问责具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不具备的优势, 即主动、客观和实效。公众对河流污染有最直观且最及时的感知, 且作为与行政内部问责相对应的外部问责机制, 可以排除权力系统内部的繁杂监督流程, 从各个方面完善问责机制。

3.3 完善河流信息公开制度

河流信息公开属于环境信息公开的组成部分, 是政府环境责任的外在表现。环境信息公开这一原则在国际上由1998年6月的《奥胡斯公约[5]》所确定。在我国, 2008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新《环保法》设专门章节规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对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公开听证等强制性要求。因此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框架内创设河流信息公开制度, 在立方层面已经没有问题, 并且河流信息的公开可以对河流治理情况有直观的监督, 为公众查询河流水质状况提供平台。

3.4 建立环境污染预防制度

3.4.1 设立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只是规定了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的环评, 政策和法律草案暂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众所周知, 政策是政府影响公众行为的措施, 政策的实施对公众的行为有引导作用, 尤其是宏观政策, 一项不当的政策或立法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可能大大超过某项规划或某个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4.2 前移现有政府环境责任

政府环境责任不应仅停留在对已有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更应该是对未被污染环境的保护及对潜在污染的预防, 将环境责任前移就是对政府环境责任的补充。我们以为, 可以以“河长制”模式为例, 对目前尚未被污染或河流水质达标的河流同样设定“河长”,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发生。此“河长”的作用在于对污染源的提前截流, 将对未被污染河流水质的维持和提升同样作为“河长”的职责, 进行考评。其理由在于河流污染的特殊性更加要求污染预防的重要性, 首先, 河流污染不可能仅限于某一具体区域或断面, 污染物质会随着水体的流动不断变化;其次, 水体遭到污染以后, 污染物不仅会对水体自身造成污染, 还会附积在水中的动、植物或沉积载底泥中, 造成更为严重和持久的环境, 故河流水质重新达标后其生态重建的过程是远远长于水质达标过程的。因此, 对河流污染以“河长制”模式积极进行事前防御意义重大。

摘要:“河长制”作为目前较为有效的河流治理制度, 通过明确地方行政首长责任的方式, 提高了区域河流水质治理的效果, 但“河长制”对于河流治理的积极效果恰好反映出了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 本文拟通过对现行“河长制”的考察, 反思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 并对我国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河长制,河流治理,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孙海佑.水污染防治法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 2008, (03) .

篇9:江西全境实施“河长制”

河流穿过村庄、集镇、城市汇入江河湖海,这个过程中,河水可能变脏、变臭……谁来防止水生态“悲剧”的发生?在坐拥鄱阳湖流域的江西,由政府任命的“河长”们正在扮演这样的角色。他们担负起责任,保“一湖清水”注入长江。

“五级河长”共筑河湖保护网

钟有国是江西省靖安县双溪镇副镇长,也是鄱阳湖五大河流之一修河支流北潦河的“副河段长”,负责辖区内7.5公里河道的水质和污染源调查。

“我每天要巡查河道和河堤,如果发现排放污染物、非法捕捞等情况,要马上制止,或者向县里反映。”钟有国说,除了他之外,还有4名村干部兼任河道巡查员和4名专职河道保洁员。

因为深谙水性,双溪镇大桥村村民甘立林被聘为河道保洁员。每天上午或者傍晚,他都撑着竹筏,在河道里打捞垃圾。“遇到湍急的水流或者浅滩,就用卡车轮胎内胆,人坐在中间,一边划水一边捞垃圾,比竹筏灵活。”

钟有国和甘立林每天都要把巡查河道的场景拍照发到工作群。这个群里,有4名县级“河长”、11名乡镇“河长”、50名村级“河长”,还有100多名河道保洁员,他们组成靖安县河流的保护网络。

目前,江西已在全境构建出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体系。“五河一湖一江”由7位省领导担任省级“河长”,其他河流则按流域由88名“市河长”、822名“县河长”和万余名“乡、村河长”层层包干。

在水域面积约占市域面积30%的“水都”南昌,南昌市长郭安认为,治水是个系统性工作,单靠管农业、水利和城建的部门,力量单薄。

“以前九龙治水,有矛盾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沟通缺失,导致问题搁置。现在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河长来协调、调度和监督。”江西省水利厅厅长罗小云说。

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河长制”的责任主体是“河长”,实质是党政首长负责制。通过“河长制”,本来无人愿管、被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河流的管理已纳入各级“河长”的政绩考核。

现在,不时浏览工作群已经成为靖安县副县长兼“副河长”胡勇的习惯,“只要巡查员报告哪里有破坏河道、水资源的情况,我就要立刻协调水务、环保、公安、林业、农业等21个单位,必要时采取联合执法。”

实施“河长制”仅半年时间,靖安县的河流就发生了改变。“现在基本捞不到塑料袋、塑料瓶等白色垃圾了。”甘立林提起干瘪的垃圾袋说,原来一天捞到的垃圾能装满两袋子。

江西水生态良好,但河道采砂问题是痼疾。郭安担任赣江南昌段“河长”后,啃下了河道非法采砂这块“硬骨头”。

“断腕治砂。”郭安说,他们一方面肃清牵涉其中的体制内执法人员,一方面关停清理400多家砂场。最终查明涉事人员30余人,直接移交司法审判。再加上明确各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河道非法采砂问题基本得以整治。

罗小云说,江西特别注重依靠制度建设有序推进“河长制”。一方面是与“河长制”推进相关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联席会议制度、问题督办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是与加强河湖保护管理有关的长效机制,如建立河湖健康评价体系、水域占用补偿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探索市县综合执法试点等。

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江西通过实施“河长制”提高环保标准,加强环保监管,改变了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倒逼江河沿岸产业转型升级。

湖口县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环保任务艰巨。湖口县委副书记鲍成庚介绍,如今,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项目坚决不引进;正在建设的不支持继续发展;对老企业也用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倒逼他们引进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今后县里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

据统计,2015年,湖口县共清理违规建设项目97个,责令停止试生产或停止建设的企业4家,关停取缔3家。总投资26亿元的12个环境污染性项目落户遭到一票否决。

“沿江靠湖是我们招商引资的主要优势,以往对一些企业的环保要求并不是那么严格。现在看来,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才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政府必须改变发展思路。”鲍成庚说。

今年上半年,南昌全市为治理河湖污染而拆除、搬迁的畜禽养殖面积达185万平方米,关停并转了1000多家养猪场,基本切断农业污染。南昌市副市长朱志群说:“‘河长制’倒逼了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化,促进了农业转型发展。”

编辑/张玉荣

上一篇:超实用绩效考核工具下一篇:X年个人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