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

2024-05-04

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

滩头镇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方案

根据隆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成立县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隆政办函〔2014〕21号)文件的精神,以及县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工作部署,为切实做好我镇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对全镇农村扶贫对象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识别出农村扶贫对象,建立健全农村扶贫对象档案,为开展直接帮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在大扶贫格局下,引导教育、住建、水利、卫生、广电等部门资源及社会各界力量向农村扶贫对象倾斜,搭建通用的扶贫工作信息平台。

二、实施范围和扶贫对象

(一)实施范围。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实施范围为全镇87个行政村。

(二)扶贫对象。农村扶贫对象包括扶贫开发对象和低保对象。扶贫开发对象必须是以户为单位,家庭主要劳动力在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和较强的脱贫愿望、处于扶贫标准线2300元(2010年不变价)以下的农村家庭居民。

三、工作原则

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对农村扶贫对象逐一建档立卡。

(一)严格把握标准。农村扶贫对象包括扶贫开发对象和低保对象。扶贫开发对象必须是以户为单元,家庭主要劳动力在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和较强的脱贫愿望、处于扶贫标准线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下的农村家庭居民。民政部门已识别登记的农村低保对象,这次全部纳入扶贫对象一并建档立卡。具体识别方法“五比五看一优先十一不评”。“五比五看”: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财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条件;比贫困程度、看致贫原因。“一优先”:计划生育优先。“十一不评”:全户外出的不评,家庭有多处房产的户不评,家庭成员中有1人购置小车的不评,不符合条件强行要求、无理取闹的户不评,不遵纪守法的户不评,不执行计生政策超生严重的户不评,子女条件较好而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原则不评,阻挠公益事业建设的不评,不进行土地流转造成土地荒芜的不评,经商户不评,不在家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一律不评。

(二)规范识别程序。要召开镇、村两级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确保政策精神家喻户晓。要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审核、区县扶贫办及民政局复核、区县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进行,村委会要有扶贫对象民主评议和票决的会议记录及代表签名,镇政府、县扶贫办要有扶贫对象审核的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县扶贫办要对镇里上报的扶贫对象信息资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没有争议或争议解决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统一建立县级档案,并按要求录入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系统。

(三)公平公开公正。农村扶贫对象识别确认和建档立卡工作全程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群众参与率和社会认同感达80%以上。村级民主评议前,要对扶贫对象识别政策和建档立卡人数在村内公示,并通知每户农户家庭。参与民主评议的村民代表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各村都要成立30人以上的民主评议领导小组,评议小组中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保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代表,每组至少要有2户以上的群众参加,确保评议结果客观公正。村委会审查和镇政府、县扶贫办审核的结果,都要在当地群众主要活动场所进行公示(要有影像资料),每次公示期不少于7天,接受社会监督,严防暗箱操作。在扶贫对象确定过程中,如接到有关质疑和举报时,县扶贫办、镇政府要及时组织专人进行核实调查,确有问题的要取消其扶贫对象资格,并从得票靠前的落选农户中依次递补。

(四)直接到户到人。要把政策宣传、对象申请、情况调查、会议评议等基础工作做细做实,确保贫困农户的参与权、表达权。严禁民主评议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农户申请要由户主提出,严禁亲友代替和提供虚假承诺;要杜绝平均分配,务必突出重点、整户入选,严禁拆、分户和空挂户;到户调查要直达预选对象,严禁口头调查或推测估计;登记的扶贫对象户要有相关影像资料。

四、工作步骤

(一)对象识别阶段(元月—4月底)

1.指标分解(4月3日前完成)。根据3月24日召开的全县扶贫开发暨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动员会议精神,研究确定本镇的工作方案及识别方法,并报县扶贫办。扶贫对象指标分解切忌搞平均主义,要根据各村发展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按照比较好、一般、贫困、深度贫困四类标准对村先行分类,再按照分类分解扶贫对象指标。

2.宣传动员(4月上旬)。要充分发挥电子显示屏、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宣传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认真召开镇扶贫工作会议、村组动员会议,形成一环扣一环、一级抓一级的局面。努力营造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良好氛围。

3.群众评议(4月7日—4月25日)。各村要开好村民小组全体村民会议、村民代表评议会议,以申请农户得票多少决定其是否成为预选扶贫对象。要加强对村级评选对象情况的审核,严防条件不符者入选。村级投票情况和镇政府审核情况必须分别在行政村和镇政府公示7天。

(二)建档立卡阶段(4月26日—5月底)。要按照全省统一制定的表格,采集汇总扶贫对象家庭情况,做到一户一卡、一村一册。档案资料要做到真实、全面,并由扶贫对象、采集人、审核人共同签名确认。镇政府要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及时更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三)信息化管理阶段(6月—8月)。扶贫对象档案数据安排专人负责,按时录入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汇总分析、动态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以镇长罗运河同志为组长的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全镇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全面性工作,按照要求搞好对象识别、信息录入、完善档案资料、落实帮扶措施。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确保工作经费。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民心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根据主管部门要求,镇财政安排专项中心工作工作经费用于开展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必需的培训、表格印制、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信息录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开支。

(三)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切实让工作人员全面、准确把握相关政策原则、指标要求、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严格监督检查。为确保贫困对象识别准确,确保不发生大的上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建立四项工作制度:进度报告制度、包片负责制度、交叉检查制度、举报调查制度。成立专门的督查组,督促指导各村按要求开展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滩头镇人民政府

二O一四年四月一日

篇2: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

乡(镇)人民政府:

本村辖自然村个,共有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为%,2013年喷人均纯收入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各村可根据本村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现状、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情况进行简要说明)

特申请为贫困村。

村委会(盖章)年月日

乡镇(街道)省级重点贫困村

农户精准识别工作

乡镇(街道)人民政府

二O一四年五月

乡镇省级重点贫困村农户

精准识别工作责任状

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农户精准识别工作要求,乡镇(街道)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特与各村签订责任状。

一、提高认识。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精准识别,全面建立起“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 有档案”的基础数据,为下步实现全国数据联网、有针对性地落实扶贫政策奠定坚实基础。此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村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尽快组织开展,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二、明确责任。支部书记是本村农户精准识别工作第一责任人,村主任是直接责任人,村两委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确保入户调查顺利进行。

三、严格程序。要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定的入户调查的程序和步骤开展工作,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走过场等行为,要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表不漏项、项不出错”,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合理。

四、严肃纪律。各村在组织进村入户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中央和地方厉行勤俭节约有关规定,严禁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不得擅自将各村、各户调查数

据对外公布、提供、泄露。

本责任状一式三份,县、乡(镇、街道)、村各一份。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村委会

签字人:

签字人: 2014年5月日

附件11:

篇3: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

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一般应分为三个阶段, 即政策形成与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价。而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常常会影响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史密斯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 他在《政策执行过程》 (1973)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 他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 (l) 理性化的政策; (2) 执行机构; (3) 目标群体; (4) 环境因素。

根据史密斯过程模型理论, 公共政策本身、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环境以及目标群体这四大影响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即: (1) 来自于政策方面的干扰因素指来自于政策本身的缺陷; (2) 来自于执行者方面的因素是指可能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方面因素; (3) 来自于目标团体的干扰是源自于其对于政策所持的态度, 对于政策的最终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公共政策行动要求产生于政策环境, 并从政策环境传到政策系统。

一、黑龙江省部分农村贫困的现状

目前, 黑龙江省部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处于贫困之中。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黑龙江省政府确立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当中, 其贫困呈现自身的特点。

(一) 贫困地区人口分布集中与自然灾害频繁

从人数看, 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贫困县 (市) 。其中2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工作重点县,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全省绝对贫困人口的70%左右, 即全省2/3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全省农村人口1/3的贫困县。按相对贫困县计算, 这些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30%。从地区看, 这些贫困县 (市) 多数分布于东部低涝、易涝区和嫩江、松花江沿岸洪涝区、边境地区等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灾害频繁, 旱涝、早霜、冰雹等灾害的抵抗能力差。仅2007年, 全省受灾面积达3790千公顷, 居全国第二, 成灾面积达1087千公顷。

(二) 低收入人口比重高

2009年底, 按全国农村低收入标准1196元计算, 全省仍有10%以上的低收入人口。而在2008年黑龙江省对2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的统计中, 共有15654个贫困自然屯, 702718个贫困户, 贫困户占贫困村总户数的45.69%, 贫困人口数为2626017人, 占贫困村总人数的42.67%, 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4.52%。

(三) 农村贫富差距呈拉大趋势

据统计, 1982年黑龙江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收入与农民收入比例为1∶2.29, 1992年为1∶2.92, 2002年扩大到1∶6.85。而从衡量农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上分析, 1996年黑龙江省农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13, 1997年为0.3287, 1998年为0.353, 2000年为0.3364, 2005年为0.357, 2007年为0.37。衡量农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农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而且接近了国际认可的0.4警戒线。

(四) 农村基础教育落后

在2009年, 黑龙江省对2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的统计中, 其中3.5732个屯拥有一所小学, 按人数测算, 则1, 404人拥有一所小学。另据调查表明, 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者的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比;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具有中专、大专文化的劳动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五) 生产结构不合理, 收入来源单一化

黑龙江省农村生产结构单一。贫困县绝大多数农户从事种植业生产 (种植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 2006年为66.03%, 2007年为65.54%, 2008年为68.8%) 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

二、黑龙江省农村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市场竞争使黑龙江农村地区日趋边缘化

市场机制对贫困和反贫困也是一把双刃剑。黑龙江地区区域自然条件恶劣, 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经济基础薄弱, 劳动力素质极度低下, “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使得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严重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欠发达地区稀缺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由于资源占有不平衡所带来的贫困状况日趋加剧。

(二)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但农村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 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 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 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 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村贫困人口增多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影响农民脱贫, 一是疾病影响农户的生产, 进而影响收入。在以人力劳作为主的农村贫困地区, 体力劣势意味效率不足和效益低下。二是目前国家虽然取消了“两税”, 农民表面负担减轻,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性费用不断攀升, 如化肥、农药、种子、柴油等价格不断上涨;教育、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等原因, 使农民所得的政策实惠明显被生产性费用、教育和医疗费用上涨因素所消化。

(四) 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 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 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 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 一旦重陷贫困境地, 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 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提高黑龙江省农村扶贫政策实施效率的对策

(一) 加快扶贫政策创新, 提高农村的市场竞争力

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在管理体制上, 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 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 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 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 发挥效益, 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 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 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在运行机制上, 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 着力增强扶贫能力, 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 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 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二) 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

脱贫应充分发挥当地的土地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特种作物等资源, 凸显当地的资源优势。如开展特种作物培育, 发展特色养殖业、绿色种植业、山特产品与绿色食品养殖加工业等。

黑龙江位于祖国北疆, 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北与俄罗斯接壤, 边境贸易得天独厚;西与内蒙古接壤, 并能辐射蒙古国;南与吉林接壤;向东能覆盖朝鲜、韩国、日本, 国际市场潜力巨大。脱贫工作应利用绿色农产品优势, 凸显区域特色, 积极开拓东北亚市场。

(三)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改变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薄弱的现状。城填医疗机构应经常开展下乡活动, 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 进行医疗支农活动, 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医疗服务。

(四) 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 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 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 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 走进城市, 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五) 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 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 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 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 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 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 扩展其精神空间, 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梁.新时期黑龙江农村反贫困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6 (6) :12-13

[2]林洪涛, 孙浩进.黑龙江农村贫困地区农民的脆弱性风险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0-21

[3]迟宝旭, 刘家富.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现状与成因[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4) :17-18

[4]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07-16

篇4: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关键词:贵阳;精准扶贫;农村电商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22-02

一、贵阳市精准扶贫之贵阳市贫困情况

(一)农村山区贫困是贵阳市农村贫困的核心。精准扶贫,主要针对识别出来的贫困对象,精准扶贫重点,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调和“村、户、人”三位一体精准扶贫的开发新常态。

从贫困区域环境角度看,调研贵阳市的贫困户发现,绝大部分贫困户都处于山地区域,农村山区贫困是贵阳市农村贫困的核心。贵阳市农村扶贫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贫困人口进一步向山区地区集中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农村贫困人口多处在交通偏远,土地贫瘠,信息传播受限的山地。在山地这样大的贫困区域环境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绝大部分的致贫情况基本同质化。

(二)贵阳市山地农村贫困化特点。农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调整结构路径不够宽,普遍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市场、重规模轻效益,特色产业分散,规模较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贵阳市农村山区经济具有强烈的自给自足,或者说是半自给自足的性质,农村山区贫困户在经济社会中的分工非常单一,他们长时间与市场供需失去直接联系,即无可能又无压力去获得农产品市场供求的真实信息,更谈不上去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很多山地农村贫困户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由于山区农业生产大多不具备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收入只能依靠山地特色农业,但由于这些特色农产品缺乏市场的导航,再加上农产品生产力水平低,市场竞争里不强,交易效率低下,导致山地贫困户交易个体参与分工所得收益不能补偿交易成本,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二、贵阳市农村山区贫困需要精准扶贫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山区农业特色不明显,需要知道抓住怎样的特色会受到市场欢迎。

(二)农村山区有特色的农产品,没有产量,没有形成品牌。

(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比高,第一产业创造的附加值低,且,第一产业又偏重种植业,第二产业数量少,规模小,第三产业弱,导致山区贫困户在经济社会中的分工非常单一。

(四)山区农村产业转型缺乏后劲。很多贫困户只掌握祖辈传下来的传统农耕技术和经验,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普遍缺乏。

三、农村电商作用于贵阳山地农村贫困的精准扶贫之——政策建议

精准扶贫需要针对当地特殊的贫困发生机制,寻求更加有效的减贫策略。农村电商即农村电子商务,它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服务民生的有效途径,是改变“三农”的强大引擎。在互联网时代,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作用于帮扶对象,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家庭脱贫致富,很多平原地区的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电商作用于贵阳山地农村贫困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的特殊性是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准备的。

(一)农村电商问题现状。

目前的农村电商主要是“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而农村电商首先要解决卖什么的问题,才能谈如何扶贫?解决农村电商卖什么获利的问题,才是解决精准扶贫的重点。

经调研,一方面,很多驻村扶贫小组,对农村山区农业特色不明显的村,大都采取指定种植农产品的方法,但指定的依据没有参考市场信息,仅是相邻地域生产的一种照搬。这样就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产品与竞争同质化,交易效率上不去,贫困户不受益,看似扶贫,仍然造贫。这是政策性扶贫没有真正依托电商平台资源开展扶贫的一个典型现象。政策性扶贫首先得把自己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然后才能考虑如何把互联网的终端与贫困户接通,将其纳入大数据的体系,才能去谈产业,才能让贫困户的获益。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政府和贫困户的目标与电商企业的目标还需要更大程度的契合。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各大电商平台的针对扶贫的实践,战略很宏大,但从贫困户的角度看,仍然仅是集中在让农民消费的层面,“工业品”下乡卖到农村的多,扶持农民卖出去的少。一些电商在基层村落的服务站出现卖方市场“有门店无货源”的现象。

(二)政策建议。

1.依托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汇聚与应用。

依托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中国农产品促销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农业部的网络平台,结合贵阳市扶贫办2016年工作中“建成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的安排,贵阳市要着力开发建设自由公益性农村电商平台,整合区域农产品流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汇聚与应用。

自由公益性农村电商平台,承载三层服务功能,由低到高,第一层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信息的“交流”、“连接“;第二层中级功能,提供财务分析、市场调研、生产谋划等多项商业活动;第三层是高级功能,极力推动农产品销售相关的附属产业,包括金融、运输和通信,促进服务产业的进步。政府主导开发建设区域性自由公益性农村电商平台,能很好地引导本区域农业信息化体系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建设,针对贵阳山地农村贫困的实际情况,全面完善地做好贵阳市农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利用打造区域性自由公益性农村电商平台,尽最大可能重合政府和贫困户与电商企业的目标,开通贵阳市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的渠道,加快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这里包括贵阳市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农产品设计市场、农业资金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农产品储存运输以及包装市场。

在这个平台上,落实到村一级的扶贫小组,可以科学地查找到相匹配的市场信息,从而在贵阳山地农村农特产品的项目中,找到最适合本村种植的农产品,从而做好“一村一品”的规划引导。通过自由公益性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可以对处于电商供应链条下游的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真正受益增收的数据,有持续的监控,从而可以规避电商企业网上红火,下游农民收入不增的情况发生,有效做到精准扶贫。

2.积极做好“一村一品”,深度推进特色资源开发。

只停留在“卖货”的思维层面上,不能彻底改变山区贫困户在经济社会中的分工非常单一的致贫机理。积极做好“一村一品”的同时,实现“一户一业”的村级农村多元化参与分工,还要让电商扶贫成为贵阳市供给侧改革的新动力,农村电商还可以在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开发方面深度推进。政府要在打造电商扶贫生态上积极与之配合,激发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创造力。如果不能从贫困地区特有资源上进行开发,只是简单地依托电商服务站进行货物买卖,分工的单一,很容易造成贫困户返贫。现在的农村电商必须跨越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专项扶贫的工作思路,要具有一定综合性。

3.释放贵阳山地农村贫困地区的“新供给”。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依托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以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推进山地农村特色体验式旅游。一言以蔽之,供给侧改革就是政府不能再像过去,一味在刺激需求上下功夫,而是要反思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以新供给催生新需求,重点在创新、降低成本通过政府的,释放贫困地区的“新供给”。

要大力在贵阳山地农村贫困村落挖掘“新供给“,首先要从我们具备的思路上做文章,“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贵阳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而多元,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单一化旅游方式以及千篇一律的服务,逐步被淘汰。体验式旅游方式和个性化服务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运用电商平台的精准市场定位,已然成为一个大的利润点和商业市场。

当下,全球旅游电子商务已经连续6年,每年以35%以上的速度发展,这个数据已经接近电子商务产业的一半。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旅游市场在40亿元—50亿元,仅占旅游市场的1%左右,也就是说以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推进山地农村特色体验式旅游,刚刚起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体验式旅游特点是注重个性化,强调参与性,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贵阳山地农村贫困村落有很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加上山地特色农业的开发,完全具备体验式旅游所需要的“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等必要条件。联合以旅游产品为主的电商平台,例如携程,途牛,去哪儿等,结合贵阳山地农村贫困村落特有资源,通过全方位设计体验项目,从旅游者的亲身感受出发,追求建立一种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为旅游者提供差异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服务;依赖无形条件,把山地农村特有的景区、设施等物质条件设计成为一种道具,为顾客提供扮演角色的场所和环境;为旅游者创造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简而言之,在贵阳山地农村贫困村落挖掘“新供给“,结合旅游电商平台,开发基于体验的旅游经济,就是要以服务为依托,以旅游产品为载体,凸显山地贫困地区的优势,绕开山地贫困地区的劣势。由于体验在开发中起主导作用,具体的贫困户个体也能通过自身生活特色在开发中,发挥作用。贫困村落也可以一对一地与电商企业协同设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在现有的旅游电商平台上,已经有周边游这个选择设计,进一步个性化定制特色体验式旅游的选项,完全可以从贵阳山地农村开始。

篇5: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国家《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 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新时期我县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15 年,我县农村残疾人生活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生产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建立,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扶持1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增强发展能力。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农村残疾人,农村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残疾人按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帮助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国家‚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扶持一批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引导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

——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优先纳入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试点实施范围,完成国家和自治区、柳州市下达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

——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为1800人次贫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初步建立起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框架,农村残疾人托养工作有较快发展。

——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为1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实施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工程,为100 名成年贫困残障者免费适配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等辅助器具。为400名(次)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住院,给予1000名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住院。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大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特殊扶助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救助力度,特别是及时救济和帮助因病、因灾导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逐步建立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制度,不断提高福利水平。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由政府按最低缴费档次标准为其全额代缴养老保险费。在实施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时,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其中,保障其基本生活。将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残疾人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人群,给予重点扶持,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二)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根据残疾人个体需求和身体条件,开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多形式实用技术培训,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注重培训效果,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或家庭成员至少有1 人掌握1 至2 门实用技术。政府直接举办或间接补助的培训项目要免费培训有意愿和条件参与的贫困残疾人。

(三)加大扶贫基地建设,提高辐射示范作用。

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创建1到2个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的扶贫基地,带动和引导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加大住房改造力度,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

逐步建立农村残疾危旧房改造和新建住房补贴制度,鼓励广大残疾人努力改善居住条件。结合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逐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户和无房户的住房困难问题。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扶贫异地搬迁、农民进城落户、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要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

(五)切实做好托养服务工作。

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服务,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逐步提高托养服务的补助标准。积极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每年补助30 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六)建立和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政策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实施贫困残障成年人适配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等康复辅助器具公益性项目。

(七)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倡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驻军、武警部门以及领导干部、党团员、志愿者和社会人士积极开展‚帮、包、带、扶‛结对活动,扶助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鼓励社会各种合作组织、互助组织吸收贫困残疾人共同发展。鼓励信贷保险机构优先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项目安排及经费保障

(一)中央资金。争取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我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

(二)地方资金。争取自治区、市每年安排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县人民政府每年安排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政府各部门所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和民生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残疾人倾斜投入。

2012 年至2015 年,组织实施6 个项目,总共投入850万元。

1.‚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广西‘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二期)’‛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扶持农村残疾人家庭1600户(每年400户),每户补助0.1 万元,总共补助160万元(每年补助40 万元)。

2.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补助资金。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2012 年至2015 年建立一个集实用技术培训、安臵残疾人就业、培育发放种苗于一体的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1个,争取自治区补助20 万元。

3.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补助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培训1000人(每年培训250人),每人每年补助0.1万元,共补助100万元(每年补助25万元)。

4.‚阳光家园计划‛补助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为1800(每年450名)名贫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补助,自治区每人补助0.1 万元,共补助180万元(每年补助45 万元)。

5.‚居家无障碍改造项目‛专项补助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为1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每年改造30户,自治区每户补助0.4 万元,共补助48万元(每年补助12万元)。

6.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工程补助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为我县贫困成人残障者免费适配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等辅助器具100例(每年25 例),自治区每例补助1 万元,共补助100万元(每年补助25 万元)。

(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联会同财政部门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和实用技术培训,扩大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人数。

(四)社会资金。通过慈善捐款,社会募集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将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配臵资源。各单位部门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清晰,指标量化,责任明确,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各部门要将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列入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管理。

(二)制定并实施全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切实把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措施和扶贫开发政策落到实处。

篇6: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以下简称“两项制度”),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精神。根据西藏自治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和《XX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结合XX镇实际情况,特制订此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扶贫开发,发挥两项制度的整体效益,建立符合XX镇实际的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管理运行机制,逐步解决失地、少地群众的贫困问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户有帐、村有册、乡有簿”,提高农村最低生

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水平,稳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他们逐步脱贫致富。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9月14日至9月31日)。制定XX镇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工作计划,成立领导机构和村民评议小组(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本村各级人大代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群众代表等9到15人组成),并与9月30日前上报XX县XX镇两项制度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宣传动员、培训阶段(9月24日至10月5日)。

1、配合县扶贫和各相关单位,指派XX镇负责进行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9月24日至9月28日);

2、以动员大会等形式运行宣传发动。镇、村两级分别召开动员大会,同时利用《全县深入宣讲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普及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期,进一步宣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等相关惠农、支农、扶农政策,做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9月28日至10月5日)。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10月6日至12月15日)。

1、摸清贫困户底数,对全镇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按照自治区人均纯收入1700元以下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1300以下低保标准,综合其他指标,测算对象规模。贫困户分为:生产困难型、能力缺乏型、环境恶劣型和身体残疾型四种类型,实施到户政策。

2、在县政府统一组织下,抽派人员与县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一起进村入户开展登记工作,识别对象,并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此项工作。对象识别要通过村民个人申请(村委会推荐)、村组评议(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本村各级人大代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群众代表等9到15人组成)、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程序最总敲定。首先由贫困户提出申请,村委会集中组织进行民主评议,村委会主任签字,镇政府同意进行公示把关,最后报县扶贫办、民政局联合审批。

3、完善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农村低保和扶持对象资料要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一户一档,资料齐全。XX镇两项制度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最终公示对象资料要统一录入信息库,并在12月15日前将所有数据上报县两项制度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根据不同对象,落实帮扶措施。农村低保、扶贫对象识别出来后,低保对象由民政部门发放低保金,扶贫对象由扶贫部门实施到户扶持。镇、村两项制度工作人员要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和措施,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中残疾人、妇女儿童家庭提供重点扶持,切实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16日至12月31日)。镇、村进行自验、总结经验,申请上级部门验收。

五、重点要求

对象识别要通过村民个人申请(村委会推荐)、村组评议(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本村各级人大代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群众代表等9到15人组成)、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程序最总敲定。在此过程中,镇、村两级务必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对象,杜绝群众上访事件发生。首先由贫困户提出申请,村委会集中组织进行民主评议,村委会主任签字,镇政府同意进行公示把关,最后报县扶贫办、民政局联合审批。

六、组织领导

根据XX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议和县“两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结合XX镇实际,为开展好全镇低保户、贫困户的调查、申报工作,切实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经XX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XX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领导小组要加强督促检查,下设办公室在镇机关行政办公室,由普布卓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相关工作人员、村民评议小组成员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将此项工作作为落实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精神实际行动,善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篇7: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

来源:宜府办发[2010]041号

【摘要】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三是坚持群众参与,公开公正。四是坚持符合条件,农民自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将符合条件的确定为扶持对象。

工作步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本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从2010年5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结束。具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5月上旬至5月底)。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制定实施方案。二是确定对象规模。三是搞好宣传发动。第二阶段,对象识别阶段(5月底至6月底)。这一阶段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户主申请。二是民主评议。三是乡镇审核。四是县级审批。第三阶段,落实帮扶措施和信息采集阶段(6月底至11月中旬)。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登记造册。二是信息录入。三是落实低保政策和扶贫项目资金及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

关键措施:(一)明确低保救助和扶贫扶持对象。(二)科学设置对象识别指标。(三)严格规范对象识别程序。(四)认真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五)实行动态管理。

组织领导:(一)成立领导小组。(二)落实部门责任。(三)提供资金保障。(四)搭建信息平台。(五)掌握工作动态。(六)加大督导力度。

宜昌市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来源:宜府办发[2010]041号

秭归县人民政府,长阳、五峰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宜昌市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县级人民政府是本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请你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总体要求,加强舆论宣传,严格程序标准,强化保障措施,确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顺利展开。

二○一○年六月十二日

宜昌市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省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湖北省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鄂政扶发〔2010〕20号)及全省扩大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切实做好2010年我市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同时,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扶贫开发,发挥“两项制度”的整体效益,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比较复杂,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做好先期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贫困状况、成因以及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别,实行分类指导。三是坚持群众参与,公开公正。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做到民主评议与集中决策相结合,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并张榜公示,接受监督,确保真正的贫困户进入扶持范围。四是坚持符合条件,农民自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将符合条件的确定为扶持对象。

三、总体目标

“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是一项让低收入人口全面得到实惠的工作创新,必须吃透精神,落实政策,发挥效益,平稳推进。通过建立和完善低收入人口的识别机制,摸清低收入人口规模、分布、构成、特点,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作用,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低收入以下符合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对低收入以下符合扶贫标准具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项目开发,实现增收脱贫,做到应扶尽扶。

四、主要内容

在大规模开展农村低保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深入调查统计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以及家庭、个人情况,摸清农村低收入人口底数,准确掌握农村低收入人口信息,全面了解县乡村的贫困现状,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的识别机制、瞄准机制和动态监管进退机制,探索建立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和有效衔接办法,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工作步骤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从2010年5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结束。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5月上旬至5月底)。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制定实施方案。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明确工任目标、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步骤和工作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确定对象规模。省政府决定,今年各试点县低收入人口识别规模控制在2009年底存量数之内,全省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2009年底建档立卡存量低收入人口(含农村低保对象及五保户)为37803万人。省里确认我市秭归、长阳、五峰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9年底低收入人口存量数为2945万人,由各试点县分解到各乡镇及村。三是搞好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并由各县印制统一的《致全县农村低收入人口的一封公开信》发至每一个贫困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对象识别阶段(5月底至6月底)。对象识别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核心,民主评议是准确识别对象的重中之重。这一阶段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户主申请。由户主本人提出申请并签名确认后,交村民委员会。二是民主评议。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代表,或由村民小组组织群众民主评议,并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将评议通过的申请对象张榜公示。三是乡镇审核。经民主评议公示无异议后的申请对象,由村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将结果张榜公示。四是县级审批。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扶贫办和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和民政局经过充分沟通,在征求残联等有关部门意见后,将审批结果张榜公示。

第三阶段,落实帮扶措施和信息采集阶段(6月底至11月中旬)。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登记造册。所有低收入对象(含五保户、低保对象、扶贫对象),都要分类登记造册,如实填写有关信息。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电子档案、县有软件管理系统,创造条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有关方式向社会公布审批结果。二是信息录入。由县扶贫办组织人员,将登记造册的低收入对象录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低收入户信息管理系统》。三是落实低保政策和扶贫项目资金及帮扶责任人。经审批的低保和扶贫对象,县、乡镇人民政府对低保对象及时落实低保政策,对扶贫对象要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制定帮扶计划,选准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并明确帮扶责任人。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班,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单位,督促其整改完善。二是试点县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将总结材料报送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向省有关部门上报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六、关键措施

(一)明确低保救助和扶贫扶持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都是农村低收入人口,但在具体政策上有所区别。农村低保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农村扶贫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

(二)科学设置对象识别指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识别指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规定执行。农村扶贫对象的识别指标,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统一规定进行登记。

(三)严格规范对象识别程序。扶贫、民政和残联等部门要严格把关,按照区分标准、控制规模、农户申请、组织核查、民主评议、公平公示和规范审核审批程序的要求,准确认定农村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对于农村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员,经扶贫部门确认,可列为扶贫对象。

(四)认真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对于识别出的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民政部门与扶贫部门按照职能各负其责。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民政部门按照农村低保政策规定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扶贫对象,由扶贫部门针对贫困成因和扶贫对象特点,以户为单元,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实行分类、分批有序扶持。扶持到户要以实施整村推进规划为平台,结合贫困户所处的立地条件、资源优势、人力素质等状况,因地因户制宜,安排不同的扶贫项目。对需要发展产业的扶贫对象,安排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适合农户脱贫增收的具体项目,帮助他们建立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对富余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雨露计划”给予资助,对留守在家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提高脱贫致富的本领。对需要改善人居环境的扶贫对象,实施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一建三改”、安全饮水等项目,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扶贫到户工作中,应立足于扶贫对象的实际,对贫困户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提高贫困户实施扶贫项目的补助标准,确保实现“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工作目标。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残联要提供重点帮扶。

(五)实行动态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根据建档立卡台帐,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了解救助和扶持对象的生活情况。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于实现脱贫致富的对象,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无异议后,要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于收入下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农村人口,要适时地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于返贫人口,要适时地将其列为农村扶贫对象。

七、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王国斌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全新、市扶贫办主任刘克兢任副组长,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建伟、市财政局副局长卢发泉、市扶贫办副主任刘传钢、市残联副理事长李孝灯、市统计局农调队队长汪振、国家统计局宜昌调查队副队长代圣明等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办,刘克兢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落实部门责任。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在“两项制度”衔接中发挥积极作用。扶贫部门要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牵头工作,重点研究并提出工作方案,明确识别对象机制、“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和扶贫对象到户帮扶政策,同时对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提出完善建议。民政部门负责低保对象的认定和落实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统计部门及时提供贫困监测数据,参与制定“两项制度”扶持对象识别的相关指标。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对残疾人有关情况,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提供重点帮扶。

(三)提供资金保障。各试点县人民政府是本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应保障试点必要的项目经费和工作经费。要加强试点资金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发挥资金效益。

(四)搭建信息平台。在现有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农村五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整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有针对性制定扶贫措施奠定基础。在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低收入户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出台后,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试点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程序培训。

(五)掌握工作动态。要知晓上情,吃透下情,了解周边地区情况,全面掌握“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动态。在每个试点县的试点工作范围内,选择一个村作为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联系点,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参与,准确掌握联系点工作情况,通过“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对各试点县工作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把握工作进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完善意见,指导面上工作。

篇8: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

1.1 概况

1) 金华镇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连片区开发财政扶贫项目中农村产业发展财政扶贫资金620万元, 项目实施时间为2012年至2014年。项目类别:冬桃项目20万;大棚蔬菜建设项目210万;中药材33.33hm2项目20万;200头奶牛项目10万;文华村刺绣机项目100台 (25万) ;梅园村石雕交易场项目20万。后备母猪1000头 (100万) 。200头奶牛项目 (100万) , 250只山羊扶持项目, 项目资金25万元。该项目今年10月份已全面完成;

2) 2012年度第二批产业扶持资金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向前村、龙营村2个行政村, 项目内容为向前生猪养殖场地、剑川高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40hm2续断建设项目、金华镇 (龙营) 东片区生态养殖场, 项目总资金150万, 项目已实施完成。

3) 2013年第一批产业扶持项目:2013年第一批产业扶贫项目为种植300hm2中药材续断、养殖5万只特色土鸡、种植66.67hm2檧木, 项目资金为130万元。目前该项目除特色土鸡项目未完成外, 其余已经完成, 计划在2015年内完成。

4) 2013年第二批产业扶持项目。项目为高原优质地方鸡养殖项目, 项目资金100万元, 其中:扶持贫困养殖户购买鸡苗6万羽, 项目资金60万, 农户鸡舍等设施补助30万, 示范基地建设补助资金8万, 养殖户养殖技术培训费2万, 目前, 项目已实施完成。

5) 2013年度扶贫新农村建设项目。项目为龙凤村喜乐自然村和登凤自然村, 项目资金每个自然村60万共120万。项目主要为大棚蔬菜、发展生猪、实用技术培训等。目前已实施完成。

6) 2014年整村推进扶持项目。项目涉及向前村和邑平村, 项目资金为每村100万。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蔬菜大棚建设、道路硬化、水利设施建设, 大棚蔬菜建设正在实施中。

7) 2014年第二批产业扶贫项目。2014年第二批产业扶贫项目为种植66.67hm2玛咖, 项目资金为50万元。项目在庆华、清坪、双河村实施, 现在正组织实施。

1.2 成效

1) 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金华镇是全县第一大镇,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帮助贫困地区改善贫困落后状况。二是通过种植业的发展, 各项产业项目陆续建成, 延长了产业链。同时利于全县招商引资, 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将入驻金华镇。

2)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通过农村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 种植业约增收了3 000多万元, 养殖业约增收了1 200多万元, 解决农民群众致富途径单一的问题。二是通过项目的实施, 有利于找准高原特色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子, 可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林果业的发展, 增加了森林面积, 减少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3) 是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项目实施使“帮眼前”与“扶长远”两个有效结合, 真正践行深入贯彻落实走群众路线, 是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农村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管理粗放, 技术薄弱, 生产与销售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产业链, 使个别扶贫产业项目没有收到预期目标, 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养殖业发展不平衡, 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 养殖业分布于部分村, 家庭零星养殖占大部分, 疫病防控困难, 项目产出受市场影响大, 影响项目的推广。加之部分群众综合素质不高, 没有远见, 使扶持项目流产。

3) 金华镇辖区面积广, 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民自主脱贫意识不强, 贫困群众多且基础设施薄弱, 到户项目资金补贴量少, 群众自筹资金难度大, 引资融资能力较弱, 因而现有产业规模小, 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拉动, 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 产业化进程迟缓。

4) 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迈出新步伐, 但项目实施地域分布多样, 受当地条件、基础设施、投入标准、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产业经济效益不高。个别产业, 因为前期缺少经济带头人或缺乏资金注入等原因导致“流产”, 打不开局面, 形不成规模, 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5)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组织松散,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承载品牌能力差;如刺绣手工业, 统筹发展和品牌意识不强, 主打产品单一产业投资不足、生产技术不高和宣传促销滞后, 市场竞争力不强。

3 思考和建议

1) 合理布局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富村、基础强村”的发展思路, 农村产业发展实施布局:城区重点是古城保护与开发、旅游小城镇建设, 非公经济发展;山区重点在脱毒马铃署、肉牛肉羊、中药材种植、花椒种植等产业培植。

2) 重点扶持高原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 巩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做大做强高原生态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反季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和高原特色养殖产业。

3) 推进农村产业现代化、标准化发展。主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按现代化、标准化, 发展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社, 建立行业协会。

4) 加大农业投入, 强化基础地位。继续坚持金融扶持、增强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贷款, 通过对贷款的用途、方向限制、扶持农户扩大生产规模, 引导其产业化发展, 弥补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不足。

5) 做好主打产业、特色产业品牌创建和营销。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剑川的特色品牌, 同时赋予剑川的白族文化, 打造2~3个产业品牌, 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在抓好产品推介宣传, 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 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 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 向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网上洽谈运行机制发展。

6) 以产业为支撑, 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指导, 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逐步培植支柱产业群体。强化科技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三大体系”, 实施农业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 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尼泊尔地震作文600字:地震,不是灾难下一篇:国外煤矿安全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