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发展

2024-04-09

宣城发展(精选9篇)

篇1:宣城发展

宣城地区发展有机食品生产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宣城地区发展有机食品资源潜力、市场前景、精深加工、品种资源进行优势分析,提出了全区发展有机食品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作 者:方明 黄根义 明文玉  作者单位:方明(宣城地区农技中心,24)

黄根义(宣州市农业局,242000)

明文玉(宁国市汪溪农技站,242300)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U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7(1) 分类号:F326.1 X56 关键词:有机食品   对策与措施   生态环境  

篇2:宣城发展

丁香镇茶叶考察团

宣城市共有茶园30多万亩,产茶约2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名列安徽产茶市第二位,尤其在机械化生产技术比较先进。为学习其成功经验,开拓视野,谋求丁香镇茶叶产业发展新思路,6月22日,在县茶业局的联系和陪同下,镇党委书记鲍华、镇党委委员程千志率红桃、新中、石泉三个村的主要负责人和日新茶业公司、新中茶叶合作社、镇农技站组成12人考察团,赴宣城进行为期一天的学习考察。此次活动十分顺利和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6月22日清晨6时,考察团从丁香出发,上午10时到达宣城,随及在宣城区农委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首先来到周王茶场,参观了高标准茶园基地,并观看了高效机械采茶的全过程。据周王茶场技术人员介绍,茶场拥有5500亩高标准茶园,夏秋茶生产是该茶场的主要来源,目前每亩夏秋茶收入已达2000元。夏秋茶全部实行双人弧形采茶机采摘,该机采摘效率高、成本低,单机每天可采鲜叶1万斤以上,每亩茶园一次可采500-800斤鲜叶,每斤鲜叶采摘成本在0.15元左右。

看完茶园后,我们一行来到宣城市三九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参观了各类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并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对各种机械的介绍。该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200万元,年生产茶叶加工机械3000台套,已有8种产品申报了国家专利,24种产品进入部、省级农机推广和购机补贴目录。

接着,考察团一行赶到杨柳茶树良种示范园,该示范园面积200亩,1

由一名退休农技人员承包经营,重点是培育优良无性系茶叶品种特性并研究试验现代茶叶生产方式。我们一行详细查看和询问了有关无性系良种品种特性和生产情况,同时认真参观了实行水肥一体化喷灌的无性系高标准茶园基地。

下午离开宣城赶回丁香。

二、宣城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亮点

1、茶叶生产基地集约化程度高。

⑴基地规模大。所到之处,我们没有看到一家一户的小面积茶园,单户生产茶园规模在200亩以上,集体生产面积达几千亩。

⑵基地标准化程度高。茶园全部实行标准化栽植,行距在1.5-1.8米,每行长度在100米以上。茶树长势良好,树冠采摘面大,极利于机械化采摘。

⑶机械化生产具有较高水平。在基地茶园发展的时候,就已经规划了园间道路,为机械化生产打下基础。茶园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园间管理一律实行机械化操作,夏秋茶全部采取高效采茶机采摘。机械化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节约劳动力,是实施规模化生产的第一要素。

⑷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大。2000年开始,宣城地区已开始重视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发展。我们在周王茶场看到,虽然老茶园长势较好,但该场也在分片进行改种换植,逐步将老品种茶园淘汰,改植无性系良种茶园,新发展的无性系茶园沿途也处处可见。在茶园管理上,机械耕作、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还推广了茶园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

2、重视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宣城市出台相关激励政策,积极扶持茶机生产企业的发展。目前,该区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机生产企业5家,产品远销省内外各地,20余种产品通过省级产品鉴定并进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3、茶产品丰富多样。春茶生产以绿雪等高档绿茶、乌龙茶为主,夏秋茶除少量生产红茶外,大多加工青茶,为精制绿茶提供原料。

三、丁香镇茶叶产业发展几点思考

(一)丁香镇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

1、茶叶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

丁香镇平均海拔700余米,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境内因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响,又显示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1℃。气温0℃以上持续时期为345天,作物生长期240天。日照年平均1713.6小时,无霜期年平均为237天。平均年降雨量1619.9毫米,具备良好的茶叶生长条件,特别是林茶村雾基坡、柏山村胡西、红桃村大小南、新中村九棚山等地自然条件更为优越,所产茶叶品质极佳。

2、以无性系良种茶园为主的茶叶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为改变丁香镇老茶园产量低、效益差的现状,我镇在对部分老茶园进行改植换种的基础上,利用高塝田、缓坡地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早在1986年,我镇开始了无性系茶园的种植,并获得一定的成功。近几年,在县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无性系茶园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镇无性系

茶园面积达到3000亩,约占全县无性系茶园30%。尤其是红桃村全国标准园建设效果明显,建设的500亩无性系茶园基地,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栽植质量上都为我县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无性系茶叶品种有华茶八号、迎霜、舒茶早、乌牛早、龙井

43、平阳特早、白毫早等。目前,全镇茶园总面积为7800余亩。

3、机修机采技术逐步推广

为了有效缓解采茶工的紧缺,2003年开始推广茶叶修剪和采摘机械,目前全镇拥有此类机械300余台,机械修剪率100%,机械采摘主要集中在新中、红桃两个村,全镇机采面积约500亩。

4、茶叶基地认证基础良好

目前,我镇2333亩茶园获得有机茶认证,其中红桃村2133亩获得国际有机茶认证,新中村200亩获得国内认证。2006年,我镇积极开展6500亩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创建工作,2007年全镇所有茶园都列入石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茶园。

5、茶叶产业化初见成效

全镇现有日新眉茶专业合作社、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新中茶叶专业合作社、林茶茶叶专业合作社、林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西柏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六个涉及茶叶专业的合作社组织。名优茶加工企业有红桃有机茶厂、新中茶厂、雾脊坡兄弟茶厂等。中低档茶加工企业有石台日新茶业实业有限公司。此外还有众多的红茶收购点。

(二)丁香镇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

1、强化基地建设,夯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

我镇基地建设虽然具有一点规模,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关键是基地规模小,经营零散。如红桃的标准园虽然达到较高的栽植水平,但几百亩面积的茶园,经营户却达60户以上,茶园耕作行仅10米左右,这样就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今年丁香镇党委政府决定在新发展4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前提下,要求新增两个发展百亩以上茶园大户,这一要求就符合当前茶叶发展的理念,为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发展格局应该是,以红桃标准园为中心,向石泉、新中两个村辐射,出台政策,激励大户和能人通过承包土地发展基地,动员丁香镇茶叶生产企业在两个村发展1000亩以上茶叶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企业来我镇投资发展千亩以上标准化茶园,力争5年后成片茶园达3000亩以上。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基地建设布局

根据我镇的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产业化基础、茶类分布、总体质量与发展潜力,全镇可划为两个优势区域:

一是高山名优茶区:林茶、库山、西柏、红桃四个村的高山茶园以巩固传统品种发展名优茶为主。通过茶园低改强基地,通过提高制茶水平创品牌,通过规范合作社建设促营销,大力挖掘高山茶的潜力。

二是低山平地中低档茶区:省道沿线各村(丁香、新中、石泉三村为主)以发展红茶、炒青等中低档茶为主,重点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强已建无性系茶园的管理,加大规模茶园的建设力度,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大量生产红茶及炒青,充分发挥单位产量高的优势。

3、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市场等产业化建设

在发展基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与茶叶相关连的企业、合作社、市场等产业化体系建设。

企业建设方面:一是重点以日新茶叶实业公司为龙头,联合红桃茶厂、新中茶厂等茶叶初制厂,加大中低档茶叶的收购的生产规模,应对我镇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园的形势。二是提高高山名优茶厂的生产水平,加强茶产品的研发,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进一步提升高山茶的经济效益。

合作社建设方面:首先是要规范现有合作社的运作,改变部分合作社流行形式的现状,要让合作社正常能够带动茶农增收。其次是要整合些合作社,如林茶村组建两个合作社,各自为阵,这不利于一个村发展要求,应该整合为一个合作社。

市场建设方面:在基地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考虑建设一个镇区小型茶叶交易市场,改变农户露天交易的现状。

篇3:宣城市绿色资源发展研究

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美好”的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即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秀美宣城”、“建设美好乡村”的宏伟倡议, 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强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

2 绿色发展为建设美好宣城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 宣城市林业立足山区优势,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近年来, 转变林业发展理念, 坚持“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走绿色发展道路, 使林业在绿起来、活起来的基础上, 逐步走向富起来。

2.1 森林资源不断盘活

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 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完成林权勘界951.5万亩, 完成发放证面积950万亩。市本级和各县 (市、区) 均组建了林权管理、森林资产评估机构, 宁国、宣州还组建了森林资源收储和林权抵押担保中心。市林业局与市邮储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使参与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发展到6家, 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41笔, 累放资金12.80亿元。全市流转山林5250起、面积57万亩, 实际成交额5.73亿元。成功完成宁国市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 并在该市开展了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前期工作。走出了具有宣城特色的林业创新发展之路。

2.2 生态屏障建设不断加强

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公益林288万亩, 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26%;完成造林更新56万亩、林木抚育100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800万株, 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90%以上。新建绿色长廊300km。根据森林资源调查统计, 全市有林地面积984万亩, 比“十五”增加44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739万m3, 比“十五”增长15.2%, 创历史新高;森林覆盖率55.6%, 林木绿化率58.3%, 分别增加2.7%和2.0%, 实现了林业用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2.3 林农增收能力不断提高

林业产业发展迅速, 初步形成木竹深加工、森林食品、生物制药、森林旅游、花卉苗木、野生动物驯养六大主导产业。全市培育省级以上林业重点龙头企业98家、林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2家、森林旅游人家16个、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个。2012年, 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11.8亿元, 全市农村人均林业总收入3770元, 人均林业纯收入2540元, 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8.9%, 林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1.0%。

2.4 城镇园林绿化步伐加快

近年来, 宣城市以创建“安徽省园林城市”为契机, 大力开展老居住小区绿化改造、居民庭院、阳台绿化美化活动;大力推进创建园林式单位 (小区) 工作;大力提倡社会各界、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认建、认养城市绿地, 建设“青年林”、“三八林”、“红领巾林”、“国防林”、“纪念林”等特色主题绿地, 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 宣城市新建绿地255.92万m2, 完善城市道路绿化和街头巷尾绿化, 对已建成的道路实施绿化, 提高绿化品位和景观效果。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 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2.5 林业安全管理不断强化

宣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若干意见》, 全市建立森林武警消防支队1支, 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21支, 义务扑火队161支。完成国家级重点林区火险综合治理项目, 建成19个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工程, 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均控制在1‰以内。实施了“黄山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建设项目”,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得到提升。开发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应用推广。共调处山林纠纷8400起, 解决纠纷山林面积31.2万亩, 有力地推进了“平安林区”建设。

3 建设美好宣城的条件分析

3.1 生态文明和生态强省深入人心

十八大报告强调, 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笔者认为, 这实质上确立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基础作用, 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每年财政投入160亿元用于林业。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对林业的投入, 形成了较好的生态林业发展的外在环境。

3.2 宣城市土地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850万亩, 占国土总面积的59%。有41%的农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用于退耕还林和营造城镇园林和村庄庭院绿化。

4 建设美好宣城的科学策略

按照宣城市委、市政府“建设美好宣城”的总体要求, 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 围绕“资源增长、林农增收”两个目标, 推进三大工程, 即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五大项目, 即继续做好敬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绿化、保护工作, 加快建设宣城市野生动物园, 积极筹建宣城木业商贸物流城, 谋划宣城市植博园项目, 超前谋划南漪湖湿地公园项目;培育八大产业, 即竹木深加工业、森林食品工业、生物制药产业、制浆造纸工业、花卉苗木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林下经济产业、森林文化产业。

林业不仅为生态环境发展建设核心, 同时也为生态安全提供了优质保障, 是现代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的主要标志。其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以及林业产品资源供给的重要任务, 在人类文明发展以及自然和谐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绿色纽带作用。

4.1 推进改革创新, 显现林业发展建设活力

为激发林业发展建设活力, 应强化银林合作, 创建良好的管理机制, 吸引并给与各类金融单位有效支持, 令他们积极组织发展林业贷款服务业务, 令行业融资渠道全面拓宽, 积极引入创新形式的贷款模式。同时, 应做好生态公益林业资源的贷款担保服务, 强化商品林进行直接抵押的批复贷款力度, 令林权抵押各项贷款总量全面扩充。积极创新发展合理的林业经营管理制度, 做好新型林业经营管理主体的建设培育。全面发展林业主导型产业, 科学培养组建更为专业的合作形式林场、机构、股份林场等丰富组织。应持续的提供更为优质的林地流转管理服务, 推动林地实现规模化的管理经营, 创设显著的规模效益。

4.2 做好科学规划, 细化分析产业布局

立足宣城生态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 结合国家《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和省《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 将对林产品的丰富需求作为核心目标, 力争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发展生态林业产业。森林经营也应向着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推进林产工业建设, 发展龙头化森林资源旅游服务, 推进林业各级产业的大范围升级, 令产业结构实现真正的优化调节与科学整合。再者, 应主力发展花卉苗木、各类中药材、珍惜动物培育、现代化林业服务以及林下经济, 提升新型林业产业的核心竞争潜能。加快以宣城木业商贸物流城为龙头的现代流通业发展, 拓展全市1100万亩林地发展空间。重点做好“三大基地”的发展建设, 直至2015年应发展建设百万亩可靠优质的竹林基地以及更为珍惜树种, 发展大径材的资源基地、油茶项目, 发掘山中价值化资源。应持续的推进林业产业各类优质资源的全面汇总, 着力建设产业集群基地和全市统一的森林休闲旅游基地。

4.3 坚持项目支撑, 推进生态体系建设

应着力打造建设生态公益林, 发展迹地更新项目, 巩固村庄绿化, 建设良好的森林生态绿化屏障。同时, 市本级重点抓好敬亭山森林公园续建工程和宣城市动物园建设工程和宣城植博园谋划工程三大龙头项目, 令宣城整体品位全面升华, 将以往森林围城扭转发展成森林进城, 积极构建山上森林发展模式, 发展景观林格局, 创建人和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良好居住氛围。

4.4 大力发展科技兴林, 优化林业质量

积极组织建设富民兴林项目, 打造现代化园区以及模范基地, 强化投入管理。应提升林产品安全监督与产品质量管理力度, 打造标准化林业, 实施集约化管理。应全面开发研究竹木休闲产品, 绿色板材以及精密加工制品、做好加工园区管理发展。大力做好重点项目培育建设, 把握共性手段与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自主创新、积极进行林业产业科技推广。还应着力繁育良种, 积极进行推广应用, 可做好乡土树种的科学选育, 完善良种基地发展建设, 全面升华珍贵物种以及油茶的选育种苗整体质量水平。

4.5 依法治林, 优化林业管理

科学研究学习并领会有关《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 优化林地管控以及应用机制。应树立节约集约应用资源的科学目标, 全面履行定额林地应用体制, 研究履行预审管理机制。进一步做好林地保护设计规划, 履行可行性评估报告管理体制, 科学应用开发林地珍贵资源。应积极尝试应用林地价值化资源流转应用的科学制度, 强化服务经济管理。另外, 应做好森林采伐的科学管控, 创新工作机制, 依据严格管理公益林, 令商品林逐步放活的科学原则, 创建基于森林经营发展方案为根本的可持续管理新制度。经营规模较大、有条件场地应组织森林经营管理认证, 强化林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取主动。还可积极探索森林火灾救援预警、有害物预防管理以及资源管控的新制度, 多措并举, 打造可靠、优质、安全的林区环境。

摘要:从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角度出发, 指出了坚持绿色发展, 是发挥宣城市资源优势, 建设生态屏障, 实现跨越发展, 建设美好宣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绿色,美好,产业

参考文献

[1]谭世明, 李岍, 邢美华.后林改时期林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研究[J].求实, 2012 (1) .

[2]张晖, 秦涛.林业合作组织在林业融资中的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9) .

篇4:宣城发展

谈宣城风光:最能代表皖南特色

“宣城是有许多好山好水的富集区,徽文化、传统民俗、明清建筑太多,但这些很多都是待在闺中无人知。”如今,宣城已是全省交通投资的主战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情况将逐渐好转。

韩军介绍,去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大部分都投在了宣城,去年和今年全省高速公路新增里程也主要是在宣城。据统计,2014年宣城完成交通建设投资86亿元,高速公路投资占全省近四分之一。新增高速公路76公里、一级公路55公里。完成国省道路面改善128公里,公路路况指标进入全省前四名。宣城、郎溪客运总站开工建设,宁国长途汽车站基本建成。改善县乡公路路面125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62座。杭黄铁路绩溪段开工建设,皖赣铁路芜宣段扩能改造有序推进。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9亿元。

“真正的皖南特色,我觉的在宣城体现的比黄山好,黄山是大川,江南特色在宣城。”说起宣城的山水人文资源,韩军表示在未来2年内,宣城将全力推进再创建一个国家5A旅游景区,修编大桃花潭旅游区总体规划,将现有的桃花潭风景名胜区,与周边的查济古建筑群景区、太平湖景区等景区、景点进行串联,形成大桃花潭景区格局。同时启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桃花潭打造成集文化休闲、运动休闲、养生休闲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

今年合福高铁将通车,合福高铁是京福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华中与华南地区的一条大能力客运通道,在宣城经过3个县,长170多公里,“宣城一下就变成合肥后花园了,从合肥到宣城只要40多分钟。”韩军说,不仅如此,泾县、绩溪、旌德的皖南风光还可以进一步吸引北京地区的旅游爱好者,通车后将会大大推动宣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篇5:宣城发展

一、“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要求。按照“讲大局、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的基本思路,服从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完善体系、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拓展领域,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全县民政工作水平,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二)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民政系统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双拥优抚安置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民政基础设施体系,力争到2015年,民政法制建设更加健全,财力保障更加有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民政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和规范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力争“十二五”末,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与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居)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低保听证票决制度,规范申请、审批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动态管理。科学制定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保持保障标准居全省中上游水平。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保障对象信息化管理,保障资金社会化发放。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到2015年末,五保集中供养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3000元,分散供养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2000元。强化农村敬老院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力争集中供养率达到60 %。大力推进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建设,将1—2所农村敬老院建设成综合性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辖区老人提供自费代养以及文体活动服务。三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修订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规范和简化操作程序,坚持“医前、医中、医后”相结合的救助办法,扩大施救范围。积极做好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衔接,探索建立城乡特大病医疗统筹基金,多渠道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难问题。四是加强救灾减灾工作。要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广泛开展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城乡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进一步规范救灾捐赠工作,在乡镇建立接收捐赠物资站点,建立捐赠物资接收管理制度,推进救灾工作的经常化和社会化。

(二)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普惠型福利服务,逐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以孤儿养育、老年人服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孤儿救助制度。适时调整孤儿的供养标准,使机构供养的儿童生活标准不低于本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二是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全方位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逐步扩展老龄服务项目,确保全县老年人老有所养、养有保障。各乡镇建立健全老年活动中心,各村(居)成立老年协会,面向社会开展专业优质服务。三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建立政府倡导、民政牵头、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抓好县、乡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形成上下互动机制,提高慈善机构的劝募能力。拓宽服务捐助渠道,健立覆盖全县乡镇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四是扩大福利彩票销售额。大力宣传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发行宗旨,积极探索发行方式,规范运作,增加销量,积极推进中福在线即开票,力争福利彩票销量年递增不少于10%。

(三)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一是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力争 “全省双拥模范县” 命名。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拥军优属活动,加强军地双方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全省双拥模范县”创建水平。二是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三是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行以自谋职业为主、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加强退役士兵就业培训工作,帮助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四)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一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化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严格执行选举程序,按时完成第八、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选举权。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全面完成现有“难点村”治理任务。二是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以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为出发点,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协调新社区的规划和设立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各项服务管理制度。并积极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完善注册登记制度。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三是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全面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督促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自律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依法自主开展活动。四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完成县、乡地名规划编制及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完善县地名信息库的录入、完善和更新工作。五是加强殡葬管理。完善南长岭公墓管理,建设凤形山公墓,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与管理模式,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需求。此外,做好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深入贯彻《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继续提高婚姻登记规范化水平,积极创建民政系统行业文明窗口单位,为登记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依法开展收养登记。

(五)加快民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预计投入资金2亿元,到“十二五”末,建成布局科学合理的民政基础设施体系。

1、县民政服务中心:集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库于一体,占地面积4.5亩,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总投资约500万元。

2、救灾物资储备点:新建3处乡镇储备点,总投资约100万元。

3、农村敬老院:新建3所乡镇敬老院,新增床位150张,总投资约450万元。

4、老年公寓:新建2所老年公寓,总床位1000张,总投资约1亿元。

5、县儿童福利中心:建设床位50张,总投资300万元。

6、社会救助站:救助能力达20人,总投资约300万元,新增事业编制管理人员6人。

7、凤形山(龙盘山)公墓:规划总面积1000亩,新建墓穴60000穴,总投资约8000万元。

(六)加快民政干部队伍建设

1、全力推进基层民政所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位培训活动。逐步改善基层民政所办公条件,满足新形势下民政工作信息化需求。“十二五”期间,所有乡镇民政所均达到市级规范化水平,使之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亮丽的形象窗口。

2、进一步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充实局机关干部队伍,加强干部教育学习,不断提高干部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效能,逐步改善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弘扬优良作风,提升机关工作效能,打造一支廉洁高效、勤政为民的民政行业队伍,为旌德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民政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部门的责任,扩大社会的参与。各级政府应责无旁贷地从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推动民政事业发展。

(一)努力把握机遇,主动融入全局。

随着民政部和省政府《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协议》及民政厅和市政府《关于加强民政基层基础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设“实力旌德、秀美旌德、幸福旌德”的总体目标,同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我县民政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进入党委、政府的工作全局。要根据面临的形势,加强对民政工作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准民政工作与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及时通报情况,促进其对民政工作的了解,加强对民政工作的支持;还要加强民政系统的上下联动,大力帮助基层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基层也要以积极的作为求得应有地位、赢得必要支持。二是要推动民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把加大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快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等主要保障措施作为保民生的重要方面,作为促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推动民政事业快速发展。三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民生问题涉及人的生老病死,民政解决的是民生问题的基础环节。只有把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才能有所为、有其位。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兜底作用;要资助困难群众参与医疗保险,提供医疗救助,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造基础条件,并为教育、就业、住房、司法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提供基础数据;要通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壮大社会事业发展力量,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二)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

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民政工作取得新的发展。一是要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工作的深层次矛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寻找民政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用思想的解放推进发展思路的转变,实现发展难题的破解,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要大胆实验。要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敢于试验,积极应对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多做对民政制度创新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同时又符合民政事业发展规律的尝试。三是要完善制度。首先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低保分类救助、临时困难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加强各类社会救助制度之间及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益。同时,还要努力增强制度的操作性。要着眼于推进民政管理和服务的程序化、标准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灾害救援、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损赠等方面的工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体制规范,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补助水平的科学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优待抚恤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联动机制,规范养老、婚姻、殡葬、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务标准。

(三)坚持求真务实,着力狠抓落实。

篇6:宣城发展

送人往宣城

作者:潘佑朝代:唐体裁:五绝 江畔送行人,千山生暮氛。

篇7:宣城发展

赠宣城麋明府

作者:杜荀鹤朝代:唐体裁:五律 天下为官者,无君一轴诗。数联同我得,当代遇谁知?

篇8:宣城市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

1 宣城市渔业资源状况

宣城市渔业资源丰富, 总水面6.87万hm2, 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56%, 池塘、水库、湖泊、河沟各种类型水域均有。201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17万hm2, 水产品总产量达10.15万t, 渔业总产值19.02亿元, 其中渔业养殖产值达11.99亿元, 占总产值的63.04%[1]。截至2011年底, 全市有6个渔业村, 全市从事渔业生产的户数达7 901户, 渔业人口74 473人;渔业从业人员54 340人, 专业劳动力人口中从事捕捞专业的人数3 045人, 从事养殖专业的人数28 530人[1]。

2 宣城市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宣城市渔业坚持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总目标, 大力推进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养殖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深度开发各类渔业资源, 大力实施水产龙头企业和水产专业合作社带动战略, 以规模养殖为主, 逐步向水产品流通业、加工及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延伸, 促进全市渔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1 水产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宣城市水产养殖虽起步较晚, 但由于近几年资源的开发利用, 结构的优化, 淡水养殖潜力的挖掘及水产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渔业发展较为迅速。2011年全市新建池塘面积1 800 hm2, 投入5 743万元;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826.67 hm2, 投入1 568万元;随着稻田养殖、集约化养殖等特色养殖方式的兴起, 不仅拓宽了水产养殖领域, 而且更好地促进宣城市水产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据渔业统计年鉴显示, 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0 381 hm2, 池塘养殖面积7 445 hm2[2];2011年水产养殖总面积已达31 703 hm2, 池塘养殖面积12 621 hm2[1]。

2.2 水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由于地方政府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当地渔政机构的逐步完善, 使捕捞得到严格控制, 产量稳中有降;加之各县市区农村人工挖掘的塘口大量增加, 也相应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使水产养殖产量稳步增长。据渔业统计调查显示, 2011年宣城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01 545 t, 相比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增加了71 460 t;其中养殖产量从63 548 t增加到86 226 t, 增幅为36%, 捕捞产量由2006年的18 093 t逐步减少到2011年的15 319 t, 负增长15%[1,2]。

2.3 水产养殖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常规品种养殖成本的增加以及效益的下滑, 养殖户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市渔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调研, 立足各县资源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制定出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一是稳定捕捞业。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是发展特色养殖业。宣城市渔业主管部门通过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 积极引导农民选择名特优新品种, 提高特种水产品的养殖比例, 形成以常规鱼养殖为基础, 以名优新品种养殖为重点的新格局。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的选择养殖品种, 抓特色养殖板块建设, 如宣州区以养殖河蟹为主, 山区县旌德主要以龟鳖养殖为主等,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截至目前, 宣城市2011年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规模1.80万hm2, 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6%;宣州区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1.43万hm2, 占水产总面积的93%[3]。三是继续开拓休闲渔业。宣城市渔业资源丰富, 盛产南漪湖大闸蟹、青虾、银鱼、清水小龙虾等地方特产, 是发展休闲渔业的好地方。渔业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1年宣城市的休闲渔业发展迅速, 其中2011年最高产值达6 938.44万元[1]。

2.4 水产品质量可控

宣城市在积极开发各类水产资源、调整养殖品种的同时, 十分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开展一系列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工作, 使水产品安全质量意识深入到水产苗种、养殖、流通各个环节。截至目前, 宣城市共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家, 其中宣州区4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个, 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 无公害产品12个, 有机产品6个, 绿色产品4个。

2.5 水产产业化初具雏形

近几年, 在省渔业局、市政府、市农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宣城市投资渔业的社会资本越来越多, 省级、市级水产龙头企业逐步由规模养殖、良种繁育向水产品流通、加工以及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延伸。宣城市虽然水产产业化已初具雏形, 但由于受政策、资源等各种条件制约, 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仍较缓慢。据统计, 全市共有省级水产龙头企业1家, 市级龙头企业共6家;水产专业合作社达37家。

3 存在的问题

3.1 水产养殖结构不尽合理

近几年, 宣城市立足当地资源, 不断调整和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大多数养殖户的品牌意识淡薄, 存在品质差、附加值低、名优品种推广力度不够、产量比重小等问题, 从而影响了养殖结构的调整力度。

3.2 基层推广机构不完善, 资金短缺

宣城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薄弱, 机构不健全, 并且基层大部分地方水产站和渔政站合署办公, 只能应付繁琐的日常事务;县、乡水产站工作条件较差, 尤其是乡镇综合站, 其工作条件与国家要求的“五有站”标准相差甚远。渔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宣城市渔业生产的投入资金不足, 渔业发展受阻, 较难形成规模效益, 给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3 水产品品牌意识淡薄, 水产品加工企业少

宣城市水产品市场上的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大多数水产品实行的是无品牌经营, 无论是企业、合作社还是养殖大户都未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目前, 宣城市仅有2家水产品加工企业, 规模偏小, 辐射带动力弱, 加工水平较低, 劳动力和和竞争力不强。

4 对策

4.1 继续调优水产养殖结构, 强化健康生态养殖

水产养殖结构的优化及名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直接关系到渔业的增效以及农民的增收, 是宣城市水产实现新突破的关键所在。宣城市要因地制宜, 依据山区渔业资源优势, 走“专而深”、“小而精”渔业生产发展道路, 适当开发具有山区渔业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品种。进一步调整养殖区域布局, 优化品种结构, 不断扩大河蟹、青虾、小龙虾、黄鳝等主要品种的养殖规模。

4.2 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试验、示范以及推广先进实用的养殖技术和模式。二是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渔业科技入户工程,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渔业生产者科技水平和带动辐射能力。

4.3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营造良好的水产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水产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除了省财政每年安排的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 市县两级财政应多安排渔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建议享受所得税优惠范围从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到省级、市级, 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减免优惠政策。

4.4 树立水产品牌意识

一是鼓励水产协会、专业合作社及水产龙头企业承担品牌建设主体, 并按照“一产业一品牌、一品牌多产业”的建设思路, 培育省、市知名品牌。二是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水产品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 因此加快包括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内容的认证工作, 严格按照水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模式化标准对各类水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和认证, 积极使用授权的相关标志, 明确其优质名牌的身份, 提高知名度。三是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好农博会、招商会、展览会等平台, 积极参加政府组织举办的农产品推介会、品尝会、展销会, 展示自己的产品, 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3,4]。

4.5 大力发展渔业二、三产业, 延长水产产业链

一是大力招商引资, 搞好水产板块建设。继续坚持“特色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工作思路, 着力改造基地生产条件, 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二是突破水产加工, 提高渔业产业化程度。根据现有资源优势和条件, 转变经营理念, 大力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水产品加工要从现有的冰鲜、冷冻、鱼糜等向综合加工开发方面发展, 不断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龚忠智.宣城市宣州区狠抓示范区建设促进渔业经济快速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 2007 (5) :7-8.

[2]安徽省渔业局.2006年度安徽省渔业统计年鉴[M].合肥:[出版者不详], 2006.

[3]陈佳, 陈栋.对哈尔滨市寒地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开发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水产, 2010 (6) :15-17.

篇9:自古宣城诗人地

凡文化名城,大都有名楼古塔,残碑断碣,也应该有荒寺古刹,斜阳一抹,衰草蔓烟。走近它,一股苍凉的意蕴扑面而来,使你顿然感到时光的幽邃,岁月的悠远。读读石碑上被风雨侵蚀而漫漶的字迹,再翻一翻纸页发黄的地方志,你眼前总会幻化出几个文化名人的身影来,飘然的衣衫,浪漫的诗情,使你感到小城文化底蕴的丰厚。

宣城是一座诗城,它浑身上下都挂满古代诗人的残句断章。

皖南是一朵花,宣城是花之蕊,妍丽,芳香,引得唐宋诗人纷至沓来。把满腔的诗情、哀怨、喜怒哀乐倾演给这片山环水复的土地,无意间还弄出许多千古绝唱,使这片山水扬名于世,人称之“自古宣城诗人地”。

从南齐至明清的文人雅士游历羁旅宣城者不下三百余人,或揽胜怀古,斗酒赋诗,或寄情山水,低吟浅唱;或相互酬答,挥毫泼墨;或寻访旧踪,发思古之幽情,留下诗篇数以百计。试问敻敻华夏,有几处山水能使这些风流人物如此心驰神往?有几处风光能使文人雅士如此缠绵迷恋?

终于来到宣城。

一走进这座皖南小城就隐隐听到苍老的吟哦之声:“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这是谢朓的声音,沙哑、低缓,透出一种淡淡的苍凉,是长期压抑后得到释放的舒畅啸然之气。

谢朓是宣城最老的诗魂,他在南齐明帝建武年间来宣城任太守,政绩卓著,为官清廉,世称“谢宣城”。谢朓留下的诗不多,薄薄的一本《谢宣城集》,其中四分之一的诗篇写于宣城。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风,他的同代人沈约赞扬道:“三百年来无此作也”;连诗仙李白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生低首谢宣城。”宣城因谢朓而辉煌,历代名士贤达,慕名纷然而至,因此也诗化了宣城,宣城的山山水水也成了他们诗词歌赋的载体。

谢朓“高斋视事”成为宣城一带的佳话。谢朓在宣城任太守时期,在治所之北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为起居理事之用。后人将高斋改建,取名“谢朓楼”,成了流韵千古的一大景观。

谢朓公余闲暇就在高斋吟诗弄文。登楼远眺,临风抒怀。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在观山观水中,在与大自然对接中,他超越了时空,生命也超越了自我,因此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自谢朓以来,先后直接写宣城的诗歌有六百多篇。无论你的视线在何处停落,都有一页清纯的风景。脚下的宛溪水,吸收了多少幽谷兰露,接纳了多少桃花流水,山花落水时,鱼鹰惊梦;青鸟点足处,尺水兴波。紫燕掠过楼头,撒一天呢喃;柳絮飞落槛格,敷一方清雪。远眺山景白云悠悠,丘壑中雾岚袅袅。从深山峪谷的寺庙传来的晨钟暮鼓,穿过葱茏林木,一声一声,悠长而深远。

中国古代官场有个奇怪的现象,诗人都曾经雄心万丈,自诩有天经纬地之才,一旦仕途蹇涩,官场不得意,便寄怀山水,放浪江湖,而且似乎越不得意,诗越写得好。

而谢朓的老叔谢灵运正是这种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不同于陶渊明吟咏在自己一亩三分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的视野一直囿圄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瓜田秧圃,栖身垄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典型的耕读人家,是封建农业社会最完整的一个细胞。人生归道,以求自安,这是陶渊明隐居之后,能够抵御世俗的诱惑,安于贫困,与田园相伴终身的人格之源。“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充满这一画面的是宁静与自足,而这一切皆来自诗人超然的情怀。

谢灵运则不然,这与他是纨绔子弟、贵族出身有关。他生于东晋王、谢两大门阀世族的谢家,曾叔祖是东晋宰相谢安,祖父是名将、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谢玄。十八岁的谢灵运就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从小就养成一种放浪、奢靡的生活习性。谢家的庄园也相当恢宏壮观,且不说丹阶玉墀,琼楼高阁,舞台水榭,一应俱全,而且风景极佳:“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汲吐,款跨纡萦。”“山纵横以布护,水回沉而萦邑”,这是一座极富匠心的园林。园内园外之景相连在一起,构成深远、苍茫、缥缈之境,他从小生活在这种诗天画地之中,能不与物俯仰,神思焕发,诗潮澎湃?可以说既有士族居住之地必有的园林,也有文人生存的人工之境,所以谢家旺族,不仅出宰相、将军,也必然出诗人作家。

王、谢两族是东晋王朝门阀世族的领袖,谢灵运处在门阀、军阀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官运时起时伏,再加上他本人的门第优越感和个性的特别强烈,一生仕途迍邅,后来外放永嘉做了太守。

这位风流太守童仆成群,婢妾簇拥,常常不事政务,浪迹山水,染上一种狂热的山水癖。每次外出,“四人拖衣裙,三人提坐席”,恃才傲物,臧否人物,指点江山,狎山戏水,达到嚣张的地步。有一次,他为游玩竟然从上虞始宁的南山伐木开道,一直到达临海,所带奴仆达数百人之多。临海太守王绣起初以为是山贼抢劫,大为惊恐,后来知道是谢灵运,才放下心来。谢灵运一玩起来,往往几十天不归,既不报告,不请假,也不怕弹劾。他到处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他还发明了一种“谢公履”,为防登山打滑,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谢朓虽不及他叔叔放诞,但山水诗却继承了他叔叔的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谢朓生活的时代是山水诗走向成熟的时代,也是最狂热的时代,玄学思潮弥漫士林,人们对世界乃至宇宙的思考出现了质的飞跃,诗歌作为“哲学的表象”自然承受了这种辉煌,也就是说进入了哲理的时代。谢朓的《始之宣城郡》《游山》《游敬亭山》等明显地带有这种痕迹。但是谢朓的诗又超脱了山水加情理的模式,把山水诗写得更加“流转圆美”,熔景情于一炉,开拓了山水诗雅致淡远、引人遐思的审美空间。所以李白对小谢极其崇拜,“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常自比小谢,更流露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我去谢朓楼正遇雨天。江南的春雨,霏霏、沥沥、淅淅,如烟似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勾人魂魄。公园正在维修,因雨又停工,没有游人,也没施工的工人,一片静寂。谢朓楼不知何时修建,已破败不堪,油漆剥落,木质皲裂,瓦当也有破碎。冷落,萧条。

一个谢宣城引来三百多位诗文大家前来吟山咏水,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还是一种艺术的魅力?李白是心绪烦苦、忧愤悒郁来到宣城,寻找前贤倾泻心中块垒,倘若谢朓地下有知,也该出来会见一下这位后世大名鼎鼎的诗仙,痛饮三百杯,一浇万古愁!

我穿行在宣城“九街十八巷”,小城四月,到处弥漫着青春的朝气,生命的元气。街道旁古樟新桐,青翠欲滴,家家庭院竹影斑斑,绿意惹人;水阳江犹如一匹绿绸束在宣城的腰部,又如一枚银簪插入小城的云鬓雾鬟。城郊是逶迤蜿蜒的山浪。山苍苍,水茫茫;树苍苍,云茫茫。莽莽苍苍茫茫,一种寥廓、旷达、深远、缈缥的意境。走在这大街小巷,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罅隙里依然露出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的一角,显示出小城的古典与沧桑。我走遍大街小巷除了雷同化的店铺、酒肆、茶坊,还有歌舞厅、咖啡馆,但却不见大唐诗人们的踪影,连弱宋文人骚客的衣袂也难寻觅!我茫然四顾,恍恍惚惚,觉得李白就应该在前面的小酒馆狂饮浪醉,嘴里念念叨叨:“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还有那浪荡公子杜牧,像是刚从哪家秦楼楚馆走出来似的,衣衫不整,步子趔趄,一脸酒气,也是这烟雨四月,嘴里不经意地吟道:“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水村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寥寥几句,把江南的风光写得如此淋漓,成了千古华章!

唐朝的诗人最先追寻谢朓足迹来宣城的当数孟浩然。孟浩然也是李白最尊崇的诗人,他曾称赞:“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一生不仕。四十岁前,他隐逸故乡,吟山咏水,四十岁进京科考,结果名落孙山,铩羽而归,从此心境更加灰黯,仕途更加渺茫,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放浪山水、浪迹江湖。孟浩然于开元年间有吴越之游,曾来宣城。那正是大唐盛世年华,诗化的大唐王朝,往往一首好诗能使大地抖颤,朝野震惊。他认识李白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山水诗人,他长李白十二岁。李白赠诗孟浩然,最有名的是那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太平盛世,又是物阜繁华的扬州,又是烟花三月,从黄鹤楼到扬州,必定一路繁花似锦。孟浩然沉浸在“烟花三月” 扬州的春色里,一时拔不出腿来去浪游宣城,他只到过宣城边界便匆匆而回。随后便是李白,接着大唐诸多大诗人纷沓而至,有爱写边塞诗的高适,以山水诗见长的“韦苏州”——韦应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以写竹枝词而闻名于世的刘禹锡,还有放浪不羁的杜牧。唐以后,历代诗人更是络绎不绝,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梅尧臣,还有李煜也驾临宣城,极言赞叹这里的乱山、烟江、浩浪、轻舸。光荣啊,宣城,华山夏水,有几处引得如此众多的文学大师们的青睐?

这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

山是宣城的主体化。

水是宣城的液态化。

万物的排列,跌宕有致,一轴苏醒的大地和山水的感性画卷。

你走进宣城的山山水水、村村巷巷,处处都是一片令人动情的风景:远山雾岚,近水烟村,村野山径,断桥残垣,蛩鸣鸟语,落日夕照,风丝雨片,山泉的呜咽,溪流的歌吟,还有雨落草叶令人悸动的一阵阵战栗,风过林梢小鸟一声声让人心疼的叹息,一切都蒸腾出一缕诗意,令你沉思,令你想象,让你心驰;你若将耳朵贴近大地山野,你会感到温热的气息,听到大地血管热烈的脉跳, 听到无穷无尽的诉说。

水阳江是长江的一条小小的支流,虽然平静、安详,当你俯耳静听,汩汩的涛韵依然传导着大江巨澜的轰鸣声,一种神秘性,一种私密性。这平静的土地依然蕴涵着灵性的骚动,丰沛的激情。

在这里,阳光晒干你心灵的霉斑,雨露会打湿你的梦呓,风会启开你的心扉,时间在这里已改弦更张,消失而又生长无限。

宣城,是诗人的伊甸园。李白写宣城诗七十余首,杜牧写宣城诗四十首,许浑二十二首……一个个诗人把这么多的感情倾泄给了一个小城,可见这里的艺术魅力。这正中了王国维那句话:“因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纯真来自天道自然。

宣城是视觉的抽象,是艺术和诗的具象。宣城,已经成为诗性的文本。

春雨洗过的树、草、竹格外鲜绿,像涂了油彩,使这个古老的文化名城格外年轻。我在一个古色古香的茶坊里品茗,碧翠翠的茶叶在杯子里缓缓舒展,悠然飘落,使人生出由躁到静、由俗到雅的感觉。这茶坊有一副很古怪的楹联:“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身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不知是古人所撰,还是今人所题。这楹联反映的徽州人文关怀的暖暖温情,也说明徽州典型的儒家文化里渗透着佛道之气。茶坊门外麻石铺就的小街,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浸润着历史的风雨,闪耀着大地的慧光,让生活和时光那么安详地走来走去……

我脑海里随意翻阅着宣城这部线装的古书,许多人物从书页走出来,或唐或宋,或明或清,衣着异样,脸靥不同,但却有着文人落拓不羁的浪漫、潇洒。

李白年轻时期,裘马轻狂,纵酒狎妓,结交僧道,浪迹江湖。到了晚年定居皖南。他七次来宣城,七次登上谢公楼,临风长啸;他七次走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他七次来到开元寺,聆听晨钟梵音;七次过五溪游历新安江,观赏江山美景,赋诗言情。皖南大地留下他重重叠叠的脚印,皖南的山山水水收藏了他多少散落的残页断章。

李白一生尊崇的是谢朓,向往的是魏晋风度建安风骨。魏晋风度中最富于美丽诗意的就是审美精神。魏晋时代是人性解放、个性张扬、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任性不羁,高扬自我人格,追求个性自由,正是那个时代文人高擎的旗帜。《世说新语》说嵇康“风度卓卓”“岩岩若孤松之独立”,随之而来的是山水诗的蓬勃兴起,纯粹老庄玄言逐渐转变为借助山水的得意忘形,哲思开始向审美感悟转化。

游山玩水已经积淀为诗人们获得永恒自由的愿望,消释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李白愤世嫉俗,恃才傲物,对现实生活中为常人所习惯、适应的一切,均投以不屑和迥然不同的眼光,决意追求一种与世态人情相悖的超越。他选择宣城,其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清山秀水。这里山温水暖,这里竹风樵雨,这里佳木繁荫,这里泉声溪韵,很像他的故乡四川绵州昌隆县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看到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怎能不思念巴山蜀水?

他第一次来宣城就一头扎进敬亭山,坐在山路旁一块石头上远眺近瞻,陶醉于山川的秀丽,发出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感叹。自谢玄晖的老叔谢灵运以来,中国文人对山水便产生了一种宗教似的崇拜和敬畏,认为一切神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山水观念。诗人们摆脱了功名的束缚,仕途的羁勒,散怀山水,感悟了山水悟道的生命乐趣、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取向。他们的审美情绪和意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李白对一座山如此钟情,在他大量诗作里实属罕见。是敬亭山那苍苍松柏,婷婷竹篁撩拨着他缠绵的情思?是那汩汩山泉溪流滋润他灵感的原野?是那山峰一缕孤云袅娜在他的诗心?山为名胜者,原因很多,或雄浑博大,群峰跌宕,苍苍莽莽;或千峰如笏,幽壑如渊,上有飞瀑,下有流泉;或山不在高,却也岩石磊磊,树木森森,花草虫蝶,鸟兽云雾,一派仙境禅意,让人流连忘返。这是永恒的静和美。所有构成人间天堂的因素它都具备,敬亭山就是这样的山。

敬亭山因李白“看不厌”而雀噪于世,名扬天下。

李白第七次也是他最后一次来游宣城,寻找他曾饮酒的小酒馆。八年战乱,宣城遍地疮痍,满目废墟,一片荒草披离,哪里还有老春酒馆?纪叟早殁于战乱之中,连尸骨都难寻觅。李白能不悲痛号啕?

悲痛的长啸划过一千年的时空,传至今日仍然让人心酸,恨不得拉起李白,为他拭一把泪水。

何曾见过一位诗人对一位酿酒老人感情如此至深?李白在宣城神交最深的当数谢玄晖。狂妄不羁、恃才傲世的李白一生看得起几人?他却“一生俯首谢玄晖”。每次来宣城都要登临谢朓楼,或在楼上徘徊,或凭栏远瞩,或借酒浇愁,或临风长啸,或与诗友话别。谢朓楼成了诗人的一种情结:“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心有灵犀,同气相求,李白独崇谢朓楼正是追慕谢朓“不染人世污浊”“不苟庸俗”的清风明月般的人格,徜徉山水,放纵江湖,饮风餐月,寄兴林泉,一颗傲岸不羁的灵魂,一种超越时空的理想,一种奇警华赡、驰骋八极、思接千载的想象,在宣城得到了宣泄。

现在该说一说另外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他在宣城度过最浪漫的青春时期。白居易二十八岁时,在他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宣城溧水县令)引荐下来到宣城拜见了时任宣歙观察史的崔衍。崔衍很赏识他的才华,对他很器重,于是白居易便居宣城。当年秋季,崔衍举荐白居易参加了宣城州试,不想,这小子一举应贡进士。宣城是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是他命运飞黄腾达的起点,是他走向仕途的跳板。他非常怀念宣城,直到他六十九岁任太子少傅时,还写诗怀念宣城:“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

白居易在宣城时常出入青楼楚馆,选色征歌,浅斟低唱;他游敬亭山,泛舟南漪湖,观赏湖光山色,寻觅谢李遗迹。当然也深入民间,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他写宣城最有名的诗是《红线毯》和《紫毫笔》,一直流传至今:“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直白、犀利,这简直像一张大字报糊在太守门上。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尤其他未踏上仕途时,他关心民瘼,同情下层劳动者,文学史对他评价很高,特别是近代几乎把他抬升到与李白、杜甫并肩的唐代“三大诗人”。我查了有关资料,过去史料笔记,从没有提过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说法,是近代人提升了他的地位。古人对唐代诗人搞过排行榜,即使有“唐代三大诗人”之说,也应该是天才李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维,而非白居易。但论实力白居易也算得上名列前茅的人物了,他存诗三千多首,其原因一是他活了个大年纪,二是他平时注意搜集自己的诗作,及时编辑成册,没有散失。

白居易从水阳江乘舟拔锚起碇,开始了他人生的远航,京官,地方官,做了一大堆,偏偏没有到宣城来做官,也未曾再来冶游宣城山水,一去音信杳无。

唐宋时期诗人来宣城吟山咏水的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诗人们云集名山胜水,放歌咏唱,并不为奇,中国文学史有一半的章节是山水赋予的,中国文人,特别是那些仕途蹭蹬、官场侘傺,在政治舞台上经不起狂风骤雨吹打的凋零者,往往来到宣城,神交古人,放浪山水,汲清风,餐明月,在这风光旖旎的地方,一吐胸中块垒。虽然得到短暂的喜悦,却是生命的超越,他们的灵魂得到自然之光、天光、云光、化境之光的烛照,分泌出一些很美但很伤感,甚至带有病态的诗。

歪打正着,这些山水也因文人的诗词而张扬于世。试想没有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谁人知道宣州泾县这个极其普通的一汪水潭呢?而且这汪潭水一直波涌在文学史上,千百年来滋润着文人士子的情怀。这些千古绝唱大都是文人在官场失意之后所创作的。倘若李白当了宰相,哪怕当了什么侍郎,出车入辇,还能写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吗?如果杜甫当了御史,还会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吗?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一切取决于政治地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清知府们”哪个不是进士及第?那身居丹墀玉阶、琼楼玉宇的人,有几个不是饱读诗书的士子?而又有几人先忧后忧呢?

这些人官没做好,却点化了名山大川,使之名垂千古。

我穿行在宣城的大街小巷,想寻觅那浪荡才子杜牧的身影却不得。到处是拥挤的车流,喧嚣的市声,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处是奔驶的载重卡车,轰鸣的推土机,那些徽州风格的古建筑也改造成了咖啡厅、舞厅、网吧,还有肯德基、麦当劳什么的,大唐的诗人呢?一个也看不到!

杜牧与宣城缘分很深,感情也笃,他写宣城的诗就多达四十余首,仅次于李白。大和四年(830)九月,他随江西观察使沈传师来到宣州。这是杜牧第一次来宣州。这期间,杜牧文学创作年表上头等大事是给李贺诗集作序。在《李贺集序》里,他一连用了九个比喻称赞李贺的诗,最后指出李贺的诗辞采有独到之处,但内容不足。

杜牧刚直有节,敢论大事,但行为放达,风情不节为当世不容。一生壮志飘零,人才落魄,只得以空文自见。杜牧作诗不依傍古人,也不矜于时尚,而是独辟蹊径,善于用拗峭之笔,见俊爽之致,创造出一种清新峻拔的艺术风格。他题宣城开元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又题道:“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杜牧十年幕府生涯,在宣城就长达六年。

杜牧第一次逗留宣城当了三年幕僚,后被扬州刺史牛僧孺聘作掌书记。杜牧第二次来宣城是唐开成二年(837),也是做幕僚。常陪府主或邀同僚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哲圣贤的踪迹。那是烟雨四月,江南的雨霏霏潇潇,淅淅沥沥,远山近野浸淫在一片如梦如幻的扑朔迷离中,他陪同观察史登临谢朓楼,驰目远山,放眼烟村雾树,面对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随口吟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脍炙人口的诗篇,流播大江南北,成了千古绝唱。前后登临谢朓楼并以谢朓楼为题写诗最多的人,除了李白的“举杯浇愁愁更愁”,有谁压倒杜牧?我登谢朓楼的那天也是烟雨霏霏四月天,风,还是唐朝的风,雨,似乎和唐朝的雨并无异样。我登上巍巍烟楼,放牧视线,青山数朵,时花簇簇,绿树丛中依稀粉墙黛瓦的人家,顿时也体会到《江南春》恬静的诗意。烟雨中传来悠悠的湿漉漉的梵钟声,更感到山野的远阔和深邃,细雨的动情和迷离,给人一种朦胧宏丽的遐想。

我来寻觅摭拾唐宋诗人的踪迹,不见了李白的狂放恣肆,诗酒风流,不见了白居易的忧郁愤懑,不见了边塞诗人高适的豪放雄旷,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的诗情细腻,含蕴幽远;更不见刘禹锡的气骨高迈。连许浑醉卧谢朓楼的狼藉醉态也不见了,他本来设宴谢公亭为友送别,客人走了,他还酒醉如泥,鼾声如雷,当酒醒后才发觉“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历史远去了,唐风宋雨里只留一些断韵残章,一串珠玑华赡的诗文,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人文精神。没有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题咏,再美的山水也是野性的山水,纯自然的山水。注入了文化流韵,山才显得巍峨,水才显得丰盈;山有诗的晨夕,水有书的春秋。

走在水阳江畔,夕阳西下,晚霞飘落在水面上,像撒满一河的玫瑰花瓣,闻一闻,会有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两岸田园,一片片散散淡淡的风景,错落有致,炊烟袅袅,遥村远树。山朦胧,逶迤,遥远;水清冽,清幽,清碧。

诗人喜欢的地方总是富有浪漫的色彩,富有想象的空间。宣城的古典很多,宣城人杰地灵,才子文士层出不穷,世有“宣城梅”“绩溪胡”“泾县吴”之称。“宣城梅”是指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的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是近代史名震遐迩的风云人物,他们开创的业绩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来,历代士子如林,近代史上有名闻天下的作家艺术家吴玉如、吴小如、 吴半农、吴组缃、 吴作人等一大批文化名流,他们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造诣深邃。

宣城成为人文荟萃、才星俊驰之地,留下了满山遍野的诗词歌赋。走进宣城,哪一条古街古巷、古宅古墙、砖缝里、石隙间不渗露一缕文气?哪条流水不曾流淌过浓浓的诗情?哪一座山崖、峰峦不缭绕过诗韵?谢朓前面是范晔,李白后面是白居易、杜牧,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欧阳修;怒发冲冠的岳飞,满怀壮志,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也曾在这里仰天长啸过;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曾用宣城的“文房四宝”奋笔疾书,为民请命,留下一页清官廉吏的佳话;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据说曾在这里起草,这是集前人科学成就之大成的科学巨著。沈括身后,戏剧家汤显祖,画家石涛,漫游宣城山川,观赏皖陵胜景,挥洒翰墨,涂山抹水,在敬亭山上吟诗作画,石涛的《敬亭山采茶图》《敬亭山下农耕图》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国之瑰宝。

我漫步在敬亭山山野里,徜徉诗山画水中,不管视线扫描到何处,都是一片清新之景:云雾起幽谷,如梦如幻;风吹松涛声,如箫声琴韵;古树千章,沉静如神;白云一卷,息于潭心。悠悠。幽幽。禅意顿生。

我走近一条山溪,掬水洗尘,坐在石头上,忽感清凉沁人,清风绕膝,仿佛进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这里只有诗,没有长剑和战火;这里只有画,没有杀戮和奴役;这里只有美,人世间的丑恶和肮脏,都得到水的过滤和山的隔绝,所以李白对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有了宣城,有了敬亭山,这里锦山秀水丰腴了多少诗人骚客的精神,点燃了他们灵感的火光,激起他们才情的惊涛狂澜,他们激扬文字,笔走龙蛇,长歌当啸,临风抒怀,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绘画,璀璨辉煌,光照千古,为逶迤跌宕的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史增添了多少熠熠闪光的篇章!

这是宣城的大功大德,大奉大献!

郭保林,山东冠县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曾任山东省散文协会副会长,中国散文与旅游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编审。著有散文集《青春的橄榄树》《阅读大西北》《千古墨客》《郭保林经典散文》等22部,长篇纪实文学《高原雪魂——孔繁森》《塔克拉玛干:红黄黑》及小说集等7部。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首届冰心散文(集)奖、第二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首届齐鲁文学奖等奖项。多篇散文选入各级语文教材。

上一篇:2011年机关办公室工作计划下一篇:县学生资助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