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行政领导学试卷

2024-04-12

电大行政领导学试卷(共6篇)

篇1:电大行政领导学试卷

A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概括了九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他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手段的便利)

A按决策目标的数量分类,决策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A按决策问题的出现概率分类,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

A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决策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A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看,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的是(集权式领导)

B(健壮的身体)不属于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领导者素质的最基本结构之一

B被公认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舒尔茨)

B不属于发挥专家的团体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决策方法是(模拟决策法)

B不属于公共管理范畴的是(照章纳税)

B不属于渐进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最佳原则)

B不属于领导决策要素的是(决策前景)

C曹冲称象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横向思维)

C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C从不同的学科分析,领导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政治的本质和领导的基本职能出发,领导者是(利益的分配者)

C从长远来看,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领导力)

C促使领导从管理中分化,超越出来,并且具有独立意义的原因不包括(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

D(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D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

D邓小平认为领导的本质是(领导就是服务)

D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

D对领导者素质理论(又称特质理论)不正确的说法是(它是管理科学自19世纪产生以来始终研讨的问题)

D对于领导者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

F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领导者个人特质)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F风险决策法有(决策树法)

G各种演说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工作演说)要求观点鲜明或新颖,分析深入,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

G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一长制与委员会制)G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G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

G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G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特点,它们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G公共管理领域的危机主要是(信任危机)

G关于家长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在家内有时可以实行民主制作风)

G国内公共行政当前有两点最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是(公共行政领域的扩大)

G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对6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89%)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电子政务。

H华伦•本尼斯认为一个不败的领导人,必须依靠三条腿来支撑,这说明了领导素质具有(综合性)

J(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J(沟通方式)即是对沟通通道(媒介)的选择

J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是(目标)

J坚持对领导效能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地说要做到(分析时间因素)

J检测决策方案实施的情况与决策目标是否相一致的方法是(决策追踪)

J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直线式)组织结构

J结构理论认为,领导效能取决于(组织特性)

J决定和体现着领导的本质的是(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

K科学决策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

K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人本思想)L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最佳原则)

L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论是由以史蒂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具有(权变理论色彩)的领导理论

L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

L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L领导活动的归宿是(领导目标)

L领导具有双重属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属性)

L领导魅力的心理根源,在于(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态度)

L领导魅力结构包括(魅力链与魅力面),这些都具有可观察性,因而也是实证的 L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连的L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阶级)紧密相连的L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L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L领导体制是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系列原则的支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些原则不包括(运转协调的原则)

L领导效能测评与测评对象的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L领导行为模式的本质特征是(领导行为与目标联系的间接性)

L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又称为(俄亥俄模式)

L领导学的产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L领导艺术美的内核是(品德)

L领导艺术美的体现方式是(领导技巧)

L领导者把自己的意图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收讯者是(领导沟通)

L领导者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的行为属于(协调艺术)L领导者素质在内外环境与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走向(正负两种方向)L领导者在发展过程中采用许多方法,其中不包括(比较学习法)

L领导者在工作中的下列表现,恰当的是(既坚持原则又保持灵活性)

M美国权力主义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从心理动力方面将政治人物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实干家)不属于这个范畴

M美国学者库塞基和波斯纳的领导特质理论着重论述了排在前四位的特质,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诚实)

M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首先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他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创新”进行了论述

P培养团队选手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不包括(辞退)

Q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和领导环境的关系)

R人类的领导活动发端于(原始社会)

R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激励人的内在潜力)

R人力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的根本所在是由于它的(能动性)

R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对任务的负责程度)

S(权力)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S(横向沟通)是指同一层级的工作人员、工作群体及其领导者之间的沟通

S(守望环境)是指公共行政部门通过新闻媒体观察监测公共环境的变动,及时、灵敏地做出分析和判断

S(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

S(领导目标)是取得领导效能的前提,是领导效能的中心线

S(权力)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S(马太效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默顿在1973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S(人)是领导关系中的核心

S(语言)是人际沟通的根本特点

S生动活泼的领导艺术形象,一般都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

S事物的实际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问题)

S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梅奥)

S受X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是(重事式领导)

S思维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创新意识)

S思维的物质性根源于(思维器官的物质性)

S思维方法存在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思维方式的相对稳定性)

S思维方式中最基本、最实质的部分是(思维方法)

T提出公平理论的是(亚当斯)

T提出期望理论的是(弗洛姆)

T通过指挥渠道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属于(纵向协调)

W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专门咨询服务的是(智囊系统)

W为缩小应有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制定的总体设想是(决策目标)

W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W文化的(非自然的指向)主要用来说明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及其历史性成果。W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物质文化)

W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权利过分集中)

W我国领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

X下列(处理问题能力)不属于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的领导者必备技能之一

X下列(协议性)不属于公权力的特性

X下列(组织民主气氛不浓,领导专制倾向严重)不是实际工作中发生领导替代的三个主要条件之一

X下列对公权力的描述不当的是(权力相对集中,注重权力运行中的统一性和高效率 X下列关于权力起源的学说,除了(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X下列因素不属于费德勒权变理论的是(下属成熟度)

X下列因素不属于早期特质理论中的个性特质的是(记忆力)

X下列属于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传递信息的一定手段)

X下列属于领导艺术的创造性的有(有效性)

X现代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高度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

X信息流动的途径是指(沟通网络)

X形成团队文化,需要(设立共同的目标)

Y要建设成功的团队首先要(了解团队的作用)

Y要建设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要(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

Y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和善于自处,应(乐于自省,解剖自己)

Y一般情况下,领导幅度应以(二八律)为宜

Y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气质)

Y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性格)

Y以下属于领导艺术审美特征的是(适度性)

Y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满意原则)

Y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发生的方法是(危机预警)

Y运用同态模型的原理进行决策的方法是(模拟决策法)

Z(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ZZ理论在领导方式上的表现是(人事并重式)

Z在(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Z在《新管理模式》一书中把领导方式归纳为四种基本模式的作者是(利克特)

Z在伯恩斯编制的测量超越型领导的问卷MLQ中,超越型领导包括三个子维度,分别是领导魅力、个性化关怀和(智能激发)

Z在领导生态系统中,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其中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

Z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性影响力)Z在团队建设中,让每个成员都能做到各尽其才的方法是(合理建构)

Z在我国,按照国家公务员的领导职务序列,公共行政领导者可分为(10个)职务等次。Z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有(90%)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Z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Z在协调工作中,必须协调的对象有(协调群体中的个人)

Z在专家式领导中,“软专家”是指(擅长领导与管理的专家)

Z在组织文化中,最基本、最具有持久性因素是(核心价值)

Z造成传送障碍的原因是(非语言障碍)

Z战略环境分析有(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Z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管理学)

Z战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预测)

Z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长期效应原则)

Z真正意义上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出现在19世纪,它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

Z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爱民)

Z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Z追随者的对抗权主要来自(领导者必须依赖追随者)

Z纵向联想是联想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决定纵向联想能力强弱的因素是(对偶然事件的敏感程度)

Z组织的公共沟通首先必须(分析相关利益者)

Z组织内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丢失的现象,属于(信道障碍)

Z作为领导者在工作中对下属可以(批评下属时,可以强调其工作的重要性)

篇2:电大行政领导学试卷

领导者要组织好集体决策,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影响集体决策质量的各种心理因素保持清醒头脑,并且明确自己的领导责任。

影响集体决策质量的心理因素

1.从众心理

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参与者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免感到孤立,而当参与者的态度和见解与其他成员一致时,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或者是参与者对讨论的问题不了解,吃不准,心中无数,缺乏主见,因而在有人发言之后,不认真考虑也跟着附和;或者是参与者看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看法,可是担心讲出来不为大家接受,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干脆随大流,人云亦云。从众心理的负效应在于:一方面,当多数人的不正确认识误导集体决策时,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如果有预谋的少数人抢先发言或拿出方案,会使不明真相的大多数人轻易赞同,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集体决策

2.群体压力

从众心理一般起源于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得每个群体成员不得不顺从群体的行为。集体决策的顺利进行需要正式的群体规范如议事规则等约束参与者的言行,而由习惯、先例等构成的非正式群体规范也要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反应。并且,非正式群体规范产生的群体压力常常更大。例如,一些集体讨论的发言顺序总是会按照职务等级要么自高而低,要么由下而上,这不是明文规定的要求,而是习惯造成的结果,谁不按惯例打乱顺序发言,马上就会感到群体压力迫使其回归原位。虽然群体压力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难以违抗。这就使集体决策的参与者在与多数人发生意见分歧时,迫于强大的群体压力,容易选择沉默不语或放弃己见。在一边倒的情况下做出的集体决策,其正确性和可行性都将大打折扣。

3.个人控制

如果决策集体被一个有才干的人所掌握,他可能是主要领导者,德高望重,可能是个性坚强者,很有个人魅力,可能是敢于说话者,能言善辩,总之,他可以左右整个决策集体,对其他人产生个人控制。这样一来,集体决策就会出现如下现象:谁职务高谁说了算,谁资格老谁说了算,谁敢抢先说谁说了算,谁霸道谁说了算。虽然个人控制者的特征没有一个是作出集体决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些外在因素与集体决策质量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却容易制人。而且,个人控制在集体决策中的负效应非常突出,会起到抑制集体讨论、降低其他成员的创造力和妨碍其他成员作出贡献的消极作用。

4.小团体意识

小团体意识是指在集体决策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向。一旦集体决策被小团体意识所支配,集体决策参与者们就会片面地不遗余力地追求一致而忽视集体决策的质量。他们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为了达成形式上的团结统一,有不同意见不愿说,怕伤害彼此和气,有问题不愿争论,怕影响彼此感情,强调大家抱团,什么都要一致,甚至在表面一致赞同的假象下强行通过不正确的集体决策方案。小团体意识最大的弊端是排斥不利于自己意见的信息,按照固定模式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听不进群众和智囊团的不同意见,因而导致阻断决策信息、压抑创造精神和破坏集体决策功能的后果。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对领导者的要求

1.创造宽松心理气氛

集体决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决策。然而,要使集体决策的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集体决策的参与者们觉得不怕讲话,因而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敢于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只有当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集体决策才能汇聚最新知识、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创造宽松心理气氛不仅需要领导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有啥说啥,也要求领导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集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

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决策讨论,大胆直抒己见

2.有效控制决策过程

耗时多是集体决策的一个弱点,而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议而不决更会拖长集体决策的时间。例如,有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持有不同见解,可是担心直截了当说出来会得罪人,于是就绕着圈子发表意见,说了半天可能还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时间却已经流逝。尤其是当研究重大问题时,许多人害怕说错话被人视为愚蠢或被人笑话,就保持沉默,不表态,不置可否,但当涉及到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他们自信胸有成竹,发言热烈,海阔天空,可遗憾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为了提高集体决策的效率,领导者应当有效控制决策过程,这不是要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而是要在决策过程中保证集体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问题上,始终紧扣和抓住核心问题讨论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出决定。

3.灵敏捕捉闪光思想

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集体决策必须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能借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应当看到,好的决策方案总是由个别人先提出来。虽然个别人声音微弱,但有价值的思想是很有生命力的。任何高质量的集体决策都会充满每一个参与者的闪光思想,都要充分吸纳每一个参与者有价值的见解。因此,领导者能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捕捉住集体决策参与者们的闪光的思想火花,并将其融入最终的决策方案,对提高集体决策质量至关重要。这也就要求领导者时刻注意接受好思想,一发现某人有好的想法,就应让他详细陈述意见,然后再交大家讨论,集中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吸收、扩展、完善好的思想的过程

4.开发利用不同观点

集体决策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交锋是正常现象,是优势所在,是大好事情。如果没有任何不同意见就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一定是好决策,过早一致达成的决策常常隐藏着重大灾难。高质量的集体决策离不开反向思维,欢迎不同意见的争论。为什么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许多重点项目决策的正确性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因为每个项目都是反复讨论的结果,要是没有不同意见,领导者要自己站在反面提意见讨论,要是提不出意见,先放一下,让大家再考虑,看能不能提出不同意见,经过反复考虑才最终拍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这就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组织对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时,必须高度重视不同意见,要积极开发利用不同观点,不能把不同观点视为麻烦,而是应该看成财富,要鼓励、启发人们提出更多的不同观点,以利于打开决策思路,扩展决策视野,防止决策疏漏,提高决策质量。

5.善于提炼归纳总结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提炼、归纳、总结。如果有十个决策方案提交领导者选择,高明的领导者往往不会选定其中之一,而是提炼十个方案的精华,将每个方案的独到之处归纳起来,加以整合,再造一个高于原有十个方案的更为理想的决策方案。这样做既能够吸纳所有的好思想、好观点,使选定的决策方案真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能够避免制订方案者因为落选而产生失败感、挫折感,让他们看到最后方案有自己的贡献而感到自己也是赢家。当然,这有利于集体决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有利于集体决策更好地贯彻落实。

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产生效益、成就未来、决定命运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因此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就成了每一位学习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学习的本质有一个重新的解读,以推动教学和学习的高效能。

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全面地理解。

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都会发生的活动。广义的学习不仅有人类的学习,而且还包括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人类的学习。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的学习是人积极主动地进行的活动,而动物的学习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

第二,学习是一种凭借经验而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经过反复的练习后发生的行为变化,个体的成熟乃至衰老使其行为发生变化的改变不能称之为学习。第三,学习所引发的变化既包括行为的变化,又包括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所引发的结果不仅有外显的行为变化,而且还有内隐的变化。所谓内隐的变化,指的是那些不一定在人们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变化。

二、新课程新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教育不但关注人的文化素养,而且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考虑到了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培养完整的人格。由此反映出新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扬人性,完善人。

2.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经验。新课程要形成新的课程内容,即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纳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的知识,不再将科学世界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唯一来源,而要将生活经验也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重要背景和来源,充分体现学生课程内容与经验相联系的要求。

3.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以看出,新课改的教育评价不仅要发挥其选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重视学生的发展,而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选拔适应教育的儿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应儿童的教育。

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中的这些理念与我们所理解的学习的实质是相符的,可见,我们所说的重新解读,不是要改变学习的本质,而是对学习本质的一个回归。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地让学习的实质得以回归,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注重人性化教育。既然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不同,新课程又提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那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要注重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学生主体性不强和教学质量低下应该说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差异性教育,从而扭转这种教育方向上的不平衡状态。

(2)师生关系应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任教师灌输,师生关系也被比喻成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猫和老鼠的关系,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不和谐。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如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注重生活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观下,课程就是教科书,我们是重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科书”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

(1)改变课程内容。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实际来看,教材内容学术性、工具性强,生活性、现实性差,科学性强、人文性差,造成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师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实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任何课程内容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入课堂。

(2)优化课堂设计。新课程观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还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设计,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发展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的要义在于其“发展的观点”,发展性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体现了高度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发展性教育的理念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精加工、深加工和再加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价值,这就需要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增长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知识以“爆炸”的速度增长,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类时代更换的速度,人们已经无法用“多学”、“快学”取得发展上的优势,人们必须用“创新”求得发展。

篇3:电大行政领导学试卷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而在诸多类型的人才资源中, 领导型人才又是最高端、最难培养和获得的一种资源。“为了不被21世纪淘汰, 我们就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 而不是管理者。”[1]事实上, 国际各著名大学也深谙上述道理, 早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宗旨, 并且贯彻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因此, 各主要著名大学都在培养体系中着重了对学生的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学》课更应当更好地回应当今世界对于领导型人才的诉求。基于此, 目前国际上《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 课程定位为培养能驾驭未来变革浪潮的领导人才;第二, 课程设计以形成领导者各层次的能力为导向;第三, 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 从而产生最具含金量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知识与洞察力。在这种新的教学趋势下, 有必要对我国现在《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再设计 (redesign) 。

二、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现代的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传入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重新复办。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公共行政学》课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概括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学科性质来说, 公共行政学应该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但是, 目前《公共行政学》课程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 却离公共管理实践有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一来, 导致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 课堂内容与学生收获相脱节。

在课程的设计方面, 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既定的教科书理论, 而很少考虑到如何针对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如此一来, 学生的需求被忽视, 学习积极性被抑制, 从课程中得到的收获也就少得可怜了。

3. 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相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严重的一点, 在于没有在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机制。由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条件所限, 《公共行政学》的讲授常常只限于传播知识, 使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缺乏落脚点, 课程体系的设计缺少灵魂。这样的教学现状, 显然不利于《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长此以往, 《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地位堪忧。因此, 有必要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改革, 转变《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范式, 提升课程的整体价值。

三、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针对前述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结合当今各著名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本文提出应当构建一种聚焦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重塑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此, 本文就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

1. 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理念。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公共行政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 本科生层次的领导能力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种能力, 即:专业研究能力 (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 、口头表达能力 (Capability of Talking) 、管理实践能力 (Capability of Practicing) , 也就是RTP型的能力结构。其中, 专业研究能力并不是局限于科学研究, 而是一种普适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才能;管理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管理情景时, 可以较快地形成管理方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上述三种能力是最基本的领导能力构成, 是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组合。

2. 具体的教学活动构成。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围绕RTP型领导人才的培养, 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多种新颖的教学活动, 来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已有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 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策划大赛五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 论文写作主要训练学生选择问题、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形成思路、运用材料, 并最后形成书面表达成果的能力;课堂讨论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既定题目, 组合搭配成员, 分工协作, 当众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能力;角色扮演主要训练学生在模拟的公共管理环境下, 针对既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全面展示个人的思维、决策和表达、辩论的能力;案例分析则主要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大赛则主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创新能力, 无预设题目与条件, 完全由学生设想全新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项目, 并各自组成团队进行策划, 最后在全体同学前展示。这五种教学活动, 全方位地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基本领导能力。

3. 价值与意义。

(1) 有助于探索领导型人才的培养之道。为社会培养领导型人才是世界各著名大学的共同定位与主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许多国内大学也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服务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 究竟应该怎样将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融入微观的课程教学中, 则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对开发领导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有利于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 国内《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 如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如何将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的三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以便从整体上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有助于本科生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新的时代, 高校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方面, 还体现在作为高校“产品”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评价上。本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有助于他们形成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 但同时又因为现代性所内蕴的风险性而存在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 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2]在这种情况下, 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导型人才真正担负起领导者的角色。而对于行使公共权力, 对全社会进行治理的公共组织而言, 培养和拥有领导型人才则更是十分关键。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这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此, 本文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弊端, 将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提出了富有特色的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必将对今后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有所助益。

摘要:未来社会的领导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研究能力 (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 、口头表达能力 (Capabilityof Talking) 和管理实践能力 (Capability of Practicing) , 即RTP型能力结构。国内以往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较为忽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的能力提升不足, 难以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本文从反思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出发, 以培养领导型人才为目标, 以构建学生的RTP能力结构为中心, 初步探索了新型《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领导人才,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沃伦·本尼斯.21世纪的领导[C]//[美]肯·谢尔顿.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4.

篇4:电大行政领导学试卷

关键词:领导人才;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9-03

一、领导者时代的到来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而在诸多类型的人才资源中,领导型人才又是最高端、最难培养和获得的一种资源。“为了不被21世纪淘汰,我们就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1]事实上,国际各著名大学也深谙上述道理,早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宗旨,并且贯彻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各主要著名大学都在培养体系中着重了对学生的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学》课更应当更好地回应当今世界对于领导型人才的诉求。基于此,目前国际上《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课程定位为培养能驾驭未来变革浪潮的领导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以形成领导者各层次的能力为导向;第三,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从而产生最具含金量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知识与洞察力。在这种新的教学趋势下,有必要对我国现在《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再设计(redesign)。

二、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现代的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传入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重新复办。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公共行政学》课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学科性质来说,公共行政学应该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但是,目前《公共行政学》课程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却离公共管理实践有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一来,导致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课堂内容与学生收获相脱节。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既定的教科书理论,而很少考虑到如何针对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如此一来,学生的需求被忽视,学习积极性被抑制,从课程中得到的收获也就少得可怜了。

3.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相脱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严重的一点,在于没有在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机制。由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条件所限,《公共行政学》的讲授常常只限于传播知识,使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缺乏落脚点,课程体系的设计缺少灵魂。这样的教学现状,显然不利于《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长此以往,《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地位堪忧。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改革,转变《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范式,提升课程的整体价值。

三、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针对前述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结合当今各著名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应当构建一种聚焦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重塑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此,本文就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

1.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理念。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本科生层次的领导能力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种能力,即:专业研究能力(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口头表达能力(Capability of Talking)、管理实践能力(Capability of Practicing),也就是RTP型的能力结构。其中,专业研究能力并不是局限于科学研究,而是一种普适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才能;管理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管理情景时,可以较快地形成管理方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上述三种能力是最基本的领导能力构成,是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组合。

2.具体的教学活动构成。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围绕RTP型领导人才的培养,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多种新颖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已有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策划大赛五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论文写作主要训练学生选择问题、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形成思路、运用材料,并最后形成书面表达成果的能力;课堂讨论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既定题目,组合搭配成员,分工协作,当众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能力;角色扮演主要训练学生在模拟的公共管理环境下,针对既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全面展示个人的思维、决策和表达、辩论的能力;案例分析则主要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大赛则主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创新能力,无预设题目与条件,完全由学生设想全新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项目,并各自组成团队进行策划,最后在全体同学前展示。这五种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基本领导能力。

3.价值与意义。①有助于探索领导型人才的培养之道。为社会培养领导型人才是世界各著名大学的共同定位与主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国内大学也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服务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将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融入微观的课程教学中,则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对开发领导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②有利于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国内《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如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如何将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的三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以便从整体上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③有助于本科生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新的时代,高校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方面,还体现在作为高校“产品”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评价上。本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有助于他们形成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但同时又因为现代性所内蕴的风险性而存在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2]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导型人才真正担负起领导者的角色。而对于行使公共权力,对全社会进行治理的公共组织而言,培养和拥有领导型人才则更是十分关键。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这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此,本文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弊端,将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出了富有特色的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必将对今后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美]沃伦·本尼斯.21世纪的领导[C]//[美]肯·谢尔顿.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2][德]乌尔里奇·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项目《基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篇5:电大行政领导学试卷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柔性领导理论。柔性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思想与动机上的互动的过程,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领导者推动的。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沟通、协调、激励等方法,依靠其非权力影响力实现下属内心的服从和认同,实现平等、理解、尊重基础上的心灵感召和互动。

2、文化。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条件、方式、状态和结果的综合体。

3、不充分授权。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等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4、矩阵式。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二、判断题

1、在专家式领导中,“软专家”是指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

2、从长远来看,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军事力。(×)

3、对领导者的研究和对领导活动的研究是彼此独立,毫不相关的。(×)

4、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无关。(×)

5、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超前性原则。(×)

6、领导环境是领导活动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集合。(×)

7、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力的主体、客体和目标。(×)

8、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正式授权和非正式授权。(×)

9、智能式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10、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适应性、系统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三、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内部领导环境的内容。

答:内部领导环境的内容:(1)组织的性质与类型(2)职位权力(3)任务结构(4)领导者的特质(5)组织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6)领导关系。

2、简述领导权力的结构。

答: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且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它主要包括领导权力主体、领导权力客体和领导权力载体三种构成要素。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四、论述题(含案例分析题)

1、你认为领导最核心的功能是哪些?请列举三项,并做简要分析。

答:[功能写全,选择其中三项分析则可](1)规划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指按照目标合理地设置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等;(3)指挥功能。指挥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4)控制功能。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有授权而没有控制,是很难达成目标的。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以保证组织相对的稳定和有序发展,防止组织的失控或瓦解。(5)协调功能。协调是为了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做的调整过程。(6)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激励功能是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7)教育功能。教育成为获取、保持、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必然要求,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一项重要领导功能。

2、试述新时期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与内容。答: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1)、环境适应原则;(2)、民主法治原则;(3)、公平正义原则;(4)、效能与效率原则;(5)、全责相应原则。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1)、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提升民主参与的效能;(2)、加强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是加强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3)、建立健全司法体制,持续维护公平正义;(4)、进一步深化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提高领导效能。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2、领导形象。是指组织成员或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外在风度、气质,一级通过领导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和形成的整体印象。

3、决策树法。“决策树”法是风险决策的一般性方法,即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结果点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4、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二、判断题

1、物质性是真正把人与人在内在条件上拉开档次的地方。(×)

2、领导素质与领导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领导素质不是一种重要的领导力。(×)

3、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可以消除领导班子的内耗。(√)

4、气质具有先天性、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变性。(√)

5、就控制意识而言,内控型的领导者比外控型的领导者更可能选择一个具有风险和创新性的组织。(√)

6、最佳原则是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

7、科学决策的第一步是确立目标。(×)

8、危机决策的过程有危机控制阶段、危机持平阶段、危机解决阶段、危机消除阶段。(×)

9、现代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高度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

10、纵向联想是联想思维的重要方式,决定纵向联想能力强弱的因素是对事件的敏感程度。(√)

三、简答题

1、简述领导群体的基本功能。

答: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应当具备如下这些基本功能:(1)群体感应功能(2)群体互补功能(3)群体功率放大功能(4)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2、如何认识领导决策的公正原则? 答:社会公共利益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在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比如,对于非营利性的政府组织来讲,就面临着对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即“决策使谁受益”,涉及的是分配公平的问题;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讲,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的问题,如保护环境、提供安全服务以及保障劳动安全等问题。社会公正问题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实践问题。

四、论述题

1、试述领导魅力、领导形象以及领导绩效的关系。

答:领导魅力不仅涉及领导者自身的品质和修养,涉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也涉及整个公共部门的发展。(1)、破除领导魅力神话,培养领导的魅力;(2)、有助于领导者运用好权力,提高领导绩效;(3)、获得和培养魅力型领导,有助于组织的发展;(4)、发挥领导魅力的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作用。

2、结合具体的领导工作,讨论如何培养和开发领导思维创新。

答:

一、学习能力 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

二、分析能力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三、综合能力 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四、想像能力 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出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

五、批判能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六、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七、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问题解决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实践能力 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九、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十、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合理制订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手段和方法,实现组织岗位与员工的合理匹配,并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模拟测评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进入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模拟造作,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果来评价他的领导效能。

4、网络时代。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迅速、综合、广域性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

二、判断题

1、权力和命令是领导关系的实质。(×)

2、领导关系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分为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

3、非正式组织不是因为完成组织任务而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领导者不应该承认非正式组织。(×)

4、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领导人才问题是决定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5、考核人才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

6、领导效能是一个单一指标体系。(×)

7、领导效能分为正效能与负效能。(√)

8、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9、“一有突发事件发生老百姓就期待撤一个官员,不论这个事这个官员负有多少责任,他认为只要撤了官才能解气,才能解恨。”这是舆论传播中问责效应的表现。(√)

10、在当代社会,政府执行力下降使舆论引导变得异常困难。(×)

二、简答题

1、简述领导角色的主要特征。

答:(1)导向性(2)服务性(3)感染性(4)非我性(5)多重性。

2、简述网络舆情的生成基础。

答:网络舆情的生成是基于网络舆情的特点,其特点决定了舆情的产生、发展、走向等。(1)自由性;(2)交互性;(3)多元性;(4)偏差性;(5)突发性。

四、论述题

1、试论领导的用人原则。答:领导在用人的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1)峰区年龄原则;(2)扬长避短原则;(3)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4)诚信不疑原则;(5)明责授权原则;(6)环境原则;(7)数量原则;(8)用养并重原则;(9)流动原则。

2、试论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

答:对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有:(1)领导效能测评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2)领导效能测评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尺;(3)领导效能测评是改善领导者素质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4)领导效能测评是正确使用与科学培训领导者的重要依据;(5)领导效能测评是对领导活动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作业4

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总要与各种各样的领导相处,你心目中最称职的领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认为领导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在不同的领导班子搭建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上述问题,你可以选取其中之一,结合实践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或者仅就某一点看法深入分析,形成一篇小论文,字数在1500字左右。

另外,你也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理论和只是详细分析发生在你或你周围的某个有关领导学的典型案例,字数在1500字左右。

领导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一名出类拔萃的领导者,必须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具备过硬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必须成为所有员工的理想楷模。这不仅是指通常所理解的“德”,而且也是指同样重要的“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基本素质,正所谓:“愚”将手下无强兵,“智”将手下无弱兵。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一、只是的领导者

1、加强理论学习。作为领导者,只有理论上清醒、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坚定,从而保证自身领导力的正确导向。平时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掌握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用发展的马列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据工作的需要,广泛学习现代经济、管理、教育、科技、法律、邮政、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广泛的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创新思维、增强科学决策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3、注重学习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努力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设定阶段目标,营造出开松、和谐、进取的团队氛围,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使团队效能得到最佳释放。领导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知识与能力,才能持续增强自身素质。而只有经常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才能更好地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组织事业的发展。

二、当“领头羊”的领导者

只有管理方式正确、工作氛围良好、员工就会全力以赴地工作。优秀的企业需要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管理者是成功企业发展的基础。选择什么样的人进入企业管理队伍,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特点。要在企业组织内部培养和灌输一种清晰的目标,创造一种激动人心的工作氛围。企业管理者必须与员工打成一片,决不能搞个人崇拜。这是因为,许多员工对企业组织内一手遮天的管理者非常反感。要让员工以自己的企业为荣,满腔热忱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以自己的热情带动员工,引导他们各施其才。要善于引发内部竞争机制,激发员工的活力。一个热忱的人会很快乐地工作,他能辐射出一种健康的心态,散步到周围的人身上,使他们也变成更有效率的工作者。

三、塑造自身的品格魅力

泰国曼谷东方饭店曾先后四次被美国《国际投资者》杂志评为“世界最佳饭店”。饭店管理的巨大成功与总经理库特·瓦赫特法伊特尔是密不可分的。库特先生像管理一个大家庭那样来经营东方饭店,其管理饭店的秘诀就是“大家办饭店”。库特先生除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之外,他的人格魅力也使他在管理这个世界著名饭店时得心应手。他虽然当了数十年的总经理,是主宰饭店一切的最高负责人,但却从不摆架子,对一般员工也是和蔼可亲。哪个员工有了困难或疑问,都可以直接找他面谈。他在泰国很有声望,曾被泰国秘书联合会数度评为“本年度最佳经理”。为了联络员工的感情,是大家为饭店效力,库特先生经常为员工及其家属举办各种活动,如生日舞会、运动会、佛教仪式等等。这些活动无形中缩小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对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改进饭店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东方饭店,从看门人到出纳员,全体员工都有一个办好饭店的荣誉感。员工们除了有较丰厚的工资外,还享有许多福利待遇,如免费就餐、年终“红包”、紧急贷款、医疗费用、年终休假、职业保险等。这些对于员工来说无疑是一种促使他们积极为饭店效力的及其重要的措施。榜样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什么是榜样激励的核心问题呢?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事实证明,企业管理者的一举一动往往影响着员工的积极性,会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不少企业里,都开展评先进、树典型活动,为员工树立了榜样,使企业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做遵守制度的典范是身教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领导者,决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如果领导者能自觉地遵守制度,员工就不会轻易地违反制度。如果领导者自己不遵守制度,下级就会步步效法。口是心非是管理的大忌。作为领导者,言行一致、直言不讳更能得到员工的尊敬与信赖。很多时候,言行不一会严重影响你的管理成效。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你却拐弯抹角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甚至毫无原则地表扬他,就会使犯错误的人摸不着头脑。言行不一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会受到鄙视,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优秀的领导应该尽量赞赏下属的才干与成就,要尽可能地把荣誉让给下级,把自己摆在后面,这样下级就会为你尽心竭力。如果自己的虚荣心太强,处处压抑下级,就必然引起下级的普遍反感。一个人只要工作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成人错误和改正错误。领导者用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那他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事实上,敢于成人错误、改正错误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篇6:行政l领导学模拟测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领导环境的发展

2.领导幅度

3.重事式领导方式

4.电子政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第一位的。A.能力素质 B.知识素质 C.政治索质 D.道德素质 2.按决策目标的数量分类有(). A.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B.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C.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D.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3.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自然性影响力 B.强制性影响力 C.权利性影响力 D.个人魅力 4.()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A.领导目标 B.领导效能 C.领导效率 D.领导效果

5.领导者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的行为属于().

A.运筹艺术 B.协调艺术 C.决策艺术 D.沟通艺术 6.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在()。

A.不同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对领导绩效的影响 B.领导者的个性特质

C.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和领导环境的关系 D.领导者的影响力

7.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A.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 B.领导法规缺失 C.权力过分集中 D.领导素质不高

8.在领导生态系统中,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其中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是()。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 B.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作用 C.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D.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9.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看,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的是()。

A.集权式领导 B.专断式领导

C.仁慈式集权领导 D.剥夺式集权领导 10.领导体制的核心是(). A.人事制度 B.领导层次与幅度 C.组织结构的设置

D.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A.智能结构 B.年龄结构 C.体质结构 D.知识结构 E.心理素质结构

2.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认为之所以要推行渐进决策是因为()。A.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 B.现实政治是渐进的 C.技术上有困难 D.历史进程是不可阻挡的 E.现行政策的巨额成本

3.影响思维广阔性的因素包括()。

A.经验是否丰富 B.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C.知识水平D.思维者意识域的大小 E.坚强的意志

4.领导微观效能主要包括()。A.决策效能 B.时间效能

C.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 D.办事效能 E.用人效能

5.领导协调的种类有()。A.纵向协调 B.人际协调 C.横向协调 D.组织协调

E.关系协调

四、简答题(含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2.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特征。

3.非正式群体不是因为完成组织任务而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领导者不应该承认非正式群体。

五、论述题(含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实际分析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至少列举五点)。

2.什么是领导决策体制?科学的领导决策体制应该如何设置?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领导环境的发展;是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2.领导幅度: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3.重事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

4.电子政务:就是以构建一个高效、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C 2.B 3.A 4.B 5.B 6.C 7.C 8.A 9.A 10.D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ABDE 2.BCE 3.ABCD 4.ABCDE 5.AC

四、简答题(含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1)儒家.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3分)(2)道家。道貌岸然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3分)(3)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以力服人,依靠严刑峻法.(2分)(4)兵家。兵家以谋略著称。(2分)2.(1)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足以权谋私;(2)权力腐败的主要内容为寻租与造租;(3)权力腐败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4)权力腐败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5)权力腐败的新形势不断涌现。(每点2分)3.错误。(2分)非正式群体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群体类型。(2分)在领导活动中,作为领导行为主体的领导者不但要对正式群体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的领导,而且要对正式群体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2分)对待非正式群体,领导者首先的和根本的就是要承认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承认其作用和能量对工作的影响,并将其列入管理范围,决不能视而不见或放任自流。(2分)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的无知或鸵鸟政策是极其有害的.(2分)

五、论述题(含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晕轮效应;(2)投射效应;(3)相互回报心理;(4)嫉妒心理;(5)首因效应;(6)近因效应;(7)偏见效应;(8)马太效应;(9)戴维现象。(至少列举五点,每点3分)2.所谓领导决策体制,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5分)领导决策体制在宏观上完整的结构,一般由以下五大系统所组成;(1)决策中枢系统,(2分)(2)智囊系统;(2分)(3)信息系统;(2分)(4)执行系统,(2分)(5)监督系统。(2分)(论述题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只答要点,酌情减分)行政管理专业《行政领导学》模拟试题1 刘焱 2013年06月18日 文章浏览次数:26922

资源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行政领导学》模拟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领导手段

2.职能式

3.领导文化

4.非正式群体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一般情况下,领导幅度应以()为宜。A.三七律 B.**律 C.二八律 D.五五律

2.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A.马斯洛 B.梅奥

C.弗洛伊德 D.赫茨伯格

3.不属于领导决策要素的是()。A.决策前景 B.决策信息 C.决策备选方案 D.决策者

4.纵向联想是联想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决定纵向联想能力强弱的因素是().

A.思维的广阔程度 B.对偶然事件的敏感程度 C.思维的深刻程度 D.对事件的敏感程度

5.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A.领导者 B.领导者个人特质 C.领导组织 D.领导效益

6.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对62个国家(39个发展中国家,23个发达国家)进行的调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电子政务。A.69% B.79% C.89% D.98%

7.领导效能测评与测评对象的关系,就是()的关系。A.主观与客观 B.反应与被反应 C.反映与被反映 D.主体与客体 8.提出公平理论的是()。

A.洛克 B.杜拉德 C.弗洛姆 D.亚当斯

9.检测决策方案实施的情况与决策目标是否相一致的方法是()。A.决策追踪 B.决策检查 C.方案修正 D.慎重实施 10.领导体制的核心是()。A.人事制度

B.领导层次与幅度 C.组织结构的设置 D.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2分,共lo分。每小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 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根据内隐领导理论,领导概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分别是()。

A.才能多面性 B.人际能力 C.个人品质 D.目标有效性 E.职业经验

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A.服从关系 B.利益关系 C.阶级关系 D.人际关系 E.社会关系

3.领导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

A.连锁性与定向性的统一 B.多样性与类别性的统——

C.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D.客观实在性与部分可塑性的统一 E.常规性与突发性的统一

4.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主要包括()。A.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B.监督 C.工作的富有成就 D.职务 E.工资

5.领导者的自然性影响力包括()。A。职位因素 B.才能因素 C.品格因素 D.知识因素 E.情感因素

四、简答题(含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领导授权需要遵循的原则。

2.危机就是机会。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论领导个体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

2.论述创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的方法。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

2.职能式组织结构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3.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对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4.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C 2.B 3.A 4.B 5.B 6.C 7.C 8.D 9.A 10.D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ABCD 2.BCE 3.ABCDE 4.AC 5.BCDE

四、简答题(含辨析题。每小题lo分,共20分1 1.(1)适当原则;(2)责任原则;(3)可控原则;(4)信任原则,(5)考绩原则。(每点2分)2.这种看法是错误的。(2分)这是一种比较绝对的观点,但任何事务的发展都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因素。就危机而言,危机并不是绝对的坏事,危机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机会。(4分)在汉语中.“危机”是“危”与“机”这两个不同词义的组合,“危”具有困难、危险的含义,泛指事件来得突然,事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和既定的阈值,给人以很大压力。“机”具有机会、时机、契机的含义,指事情变化的枢纽与重要关系的环节.危机具有双重性,只有抓住时机,危机才是机会。(4分)

上一篇: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期中考试2012-09-02-16-58-2下一篇:试用期工资转正工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