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550字作文

2024-05-04

依稀550字作文(通用9篇)

篇1:依稀550字作文

依稀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所以睡觉一直是依稀的好朋友。

依稀也有不睡的时候。“好朋友”离开之时,依稀就发呆,傻傻地45度角仰望天空和白云,带着永恒不变的微笑。

依稀不喜欢和别的小孩一起玩,他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小阁楼上读童话故事,然后就把自己想象成《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或是那只遭人嘲笑的丑小鸭。依稀最喜欢的童话人物是彼得潘,因为他们同样是不想长大的孩子。

依稀也有哭的时候,当读到《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化成泡沫时,他哭了,然后匆匆忙忙找来一瓶洗洁精和一只吸管吹起了泡泡。看者冉冉上升的泡泡,依稀笑了。他似乎又看见小美人鱼欢快的倩影。还有一次邻居叔叔家的一盆向日葵死了,依稀伤心了整整一天,只因为他曾经看见过梵高那幅如交响乐般激情摇摆的向日葵葵,那盆燃烧的金太阳。

下小雨的时候,依稀从不打伞,就这样静静的淋着,体验那种皮肤被滋润、渗透的感觉。尽管每次不慎感冒都会被妈妈骂,但依稀乐此不彼。

无人的时候,依稀也喜欢坐在树下、沐浴在那透过叶缝洒下来的柔光之中,用小手挡住眼,然后透过手指缝隙间洞察这个五彩的世界。

依稀从未想过长大后要当什么,他只想好好地享受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依稀记得,那起风的日子,你我相约在树谷之下,手拉着手,脸上绽放着微笑之花,一同仰望着满树的碧蓝秋果。

第3篇

篇2:依稀550字作文

依旧 风,依旧吹着,它却从为我停留过一秒,哪怕一秒。 天,灰沉沉的,如此纳闷,忽然,便下起了雨来,雨如此稀疏,婉若细线在空中漂泊,美丽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雨滴滴搭搭的落在乡村的瓦片上,懂得欣赏的人便觉得那声音是大自然在奏乐着,楼下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在玩水,用力的踏着水滩,贱起水花,沾在身上,然后身体湿淋淋的。他们天真,可爱,纯粹的微笑,却是那么的美? 夜里,依旧是没有很好的星光,月亮还是孤独的呆在那,浮躁起来,但月光却从比太阳不小气,依旧的散落在大地上,于是,世界便盖着银色的光芒。羡慕着大地,更羡慕着所有被照耀的东西。 梦,一个幻想,一个自己主宰的世界,自己便是世界的主人,可以在梦里遨游着飞翔在蓝天中,能在夜里,一个人飞到半圆的月亮那,坐着数星星,能一个人来到北方,在那看南方没有的雪。但,他们都太虚伪了因为他们都是梦。 南方,的冬天,依旧是没有雪,于是便羡慕着北方的人,因为有那纯粹无暇的雪。 雪,你会哭吗?雪你曾痛过吗?雪又有曾快乐过吗? 真想去一个人去北放看雪,一个人,不带行李,来到北放,亲吻着雪。 风,依旧吹着,它能为我从北方那偷一点雪来吗?

篇3:作文 依稀童年梦

仲夏夜,浅浅地入睡了,但渐渐地又清醒了。

我来到一个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那是一所破旧的乡村小学,只有两栋白粉墙已经斑驳的两层楼房,交错着蹲在杂草从中,便是学校的教学楼了。天空有点暗,似乎刚刚下过雨,操场被教学楼围住了一半,另一半则敞开着任风吹。操场不大,地面有一个又一个的小水坑,也稀稀拉拉地长着些杂草,而特别清晰的是铺在破烂操场上东一块、西一块的煤渣!也许煤渣稀缺,没有办法全部铺满吧。还记得吗,我们小时候,没有草皮,没有塑胶,甚至没有水门汀地面,煤渣操场几乎是山村学校的奢侈品。

操场上开始有人登场了。最早出场的居然是《城南旧事》中的`宋妈,正在逗英子的弟弟玩,还是那首古老的童谣。浅浅地,宋妈和小弟弟消失了。操场上走来三三两两的学生,她们穿着不知什么时代的校服,颜色深深浅浅,破旧不堪。她们三五成群,来去匆匆,又似乎在窃窃私语。而我自己在哪里呢?像在看一场古老而且怀旧的电影,又像是置身其中却不知自己何在。不知是操场边的那些树,还是操场上的那些人,亦或是哪些微微飞扬的煤渣,触动了我哪一根神经,我竟然放声大哭起来……那泪水啊,如江河奔涌,似乎要把心中的血都全部带出去;要把五脏六腑都倾倒出去,彻底换一个新我。可是,我却依然迷糊,我悲从何来?

几个男生出来打球了(篮球,他们是不会足球的)。篮球飞过,落到水坑里,溅起来的泥浆飞的很高很远,为不远处窃窃私语的女生们化了个如今流行的斑点泥妆。女生纷纷发出诱人的尖叫,左串右跳(其实跳或躲避已经毫无用处了)。一个胖胖的女生高声地骂起来,粗暴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响……我就这样被惊醒了。

醒来,才发现,我在大都市上海,乡村远在千里之外!我也头发渐白,天却仍不见白。枕巾上,真的湿了一大片!

篇4:依稀往事难忘儿时回忆高中作文

我在四岁之前,隐约只照过四五张相片吧。第一张是一百天时照的,就在家乡邻居简陋的家庭照相馆里。那时的照相多是黑白的,相机与洗印还是奢侈而专业的物什,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和特别的需要,人们是不会随意走进照相馆去的。照相馆也多是国营公办,照相师同副食品商店的销售员、粮店的雇员一般,既是公家的干部,又享受财政的补贴。照相除了记忆,还是一件郑重而有意义的纪念,一生之中去照相馆的机会,对于那个时代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能够计算出的。出生后满月或一百天时,便穿戴一新,戴一顶用手帕或绒布撮着四个角缝制,如旧时财主、员外常用的礼帽一般形状的小帽,挂上母亲熔了几件银首饰才定做而成的长命锁,坐在铺了从各家收集起来,裁成三角形状拼合整齐的百家被的高凳上,欢喜地照一张三四寸大的小相,旁边用毛笔写着百岁留念,小心地贴在相框的正中,以求长命富贵。我的小相中正是六月仲夏的景致,坐在一块杨柳楼阁的画布屏风前面,衣服穿得单薄,愈发显得瘦小,噘着嘴睁圆了眼睛,便如一只猴儿。员外的帽子上格外的缝系着福、禄、寿三个圆形的银牌,是奶奶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父亲出生时便缝在父亲的帽子上,待我百岁,家里已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奶奶突然想起,忙从箱底找出父亲的小帽,将银牌剪下,又缝在我的小帽上。直至许多年后我的孩子出生,奶奶依然买了鲜艳的锦缎布料,用模糊的眼睛细心的做了一顶小帽,银牌都已撒落,只保留下一枚,奶奶找出来,用清水刷洗许久,仍是斑驳灰白,划痕处处,却分明饱含几代人深沉摩挲过的温暖,镶在小帽的正中,依然能清晰地辨出一个“福”字。

三、四岁之前的事情对于我从来都没有留下任何记忆,我的故事,都只是奶奶与母亲闲聊时的往事,我曾很仔细的听着,用这些往事尝试着再一次编织起幼时的记忆。后来的变化,我都亲身经历,在我幼稚的脑中,牢牢地记住了我快乐时的许多物景。就像老屋被雨水冲刷参差而颤抖破裂的土墙,晚上睡下,便有老鼠在墙缝中欢跃奔跑,墙下枯藤老树,西风瘦马,母亲种下的豆角红色的小花,顺着院中的苹果树,一直攀上墙头。墙角古井辘轳,被岁月旋扭打磨得光滑圆润。墙侧的鸡巢中仍带着鸡腹温暖的蛋卵,被我的黑手一把抓住,欢呼奔跑着交给奶奶。我的身影,就在老屋的处处,我怀念着,就像记起当年的自己。

离开老屋时我只有三岁,随着父亲的奔波,要搬到河西戈壁一处劳改农场去,父亲为实现让我们一家辗转迁往城里的愿望,毅然背井离乡。奶奶不愿我离去,心里难过,时常在打理那么一点贫寒行囊的瞬间,眼泪便掉在破旧的包袱上。我们特意请来邻居的照相师傅,在我出生的床前,母亲抱着我,照了我的第二张相片,我歪着脑袋好奇的打量镜头,剃着小平头,眼睛漆黑明亮,穿着胸前还沾着一片没有洗掉泥污的绒线衣,胸口还绣着一只腾空的老鹰。母亲剪着齐耳的短发,微微笑着,脸上圆润而没有一丝皱纹。我的眼睛和母亲生得很像,同样透着天真淳朴的神光。她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圆头领口,盘线纽扣的夹衣,黄底蓝线的格子,是那个时候的母亲。奶奶倚着门洞哭着,我一步都不曾离开过她,即便是去十里之外的外婆家,没有奶奶也是无论怎样也熬不到天亮的。我那样懵懂未知的远去,奶奶不知曾想念了多久,母亲不知是怎样难过忐忑的心情,摸索着一条漆黑不安的路程,再不见故乡的明月。

于是就到了戈壁滩中一个叫平川农场的地方。我的故乡并不是什么秀美的山川,依然山峦层叠,黄土丘陵,却精致而温暖,无论是泥泞的深巷小道,绊住了乡人的脚步,柴门后狂吠的黄狗,苍老的门洞槐树,檐下呢喃春燕,路中横卧的灰驴,或是荒凉的远山,山涧的铃响,田里等待一场春雨的麦禾,更有山前的溪流,水中嬉戏的顽童,我只到了这里,才觉故乡是那样美好平静。戈壁上没有山峦,一眼望去的尽是无限的沙尘和低矮的土丘,无趣的天空里偶尔飞过的大雁,枯竭的太阳和月亮,时而照着几分孤寂,时而隐在黄沙的后面,只如一副老画中隐约的一滴墨点,分明只是严酷和淡漠。唯一的树木便是屋前的白杨,几块初垦的菜田,用煤渣堆成的地垄,也能长出西瓜和西红柿。西瓜只能分得几个,沙地里的产物,真是甘甜滋润。西红柿却要冷落许多,成片的长着,熟透了就腐烂在地上,只是口渴时随手摘来,在衣襟上一擦便咬,汁水流出,也是爽口异常。最吸引人的,是常停在门口的一辆三轮摩托,白色的车身,碗口大的前照明灯透着几分神气,我央母亲扶着使劲爬上座椅,还够不着车把,便使劲的在装有弹簧的座椅上蹦搭几下。一旁还有一个专门乘坐的车斗,上面安装着一只替换的轮胎,仔细地研究一番,不肯下车,就这样拍了我最喜欢的这张相片。我歪斜地戴着一顶解放军黄绿土布的帽子,皱着眉头,毫无准备的面对着镜头,脸比离家时圆润了许多,个头明显的长高了,可仍有谁不放心我,从旁边伸出一只胳膊拽住了我的右手,我的不快,不知是相机快门的.一闪,还是因着那只胳膊。

这个荒芜又广阔的天地,连云彩都少有生出些许变化。每天跟着羊群,跑野了的伙伴,穿过一阵旋风,夹杂着母亲的呼喊。无趣时便去追逐一只慌张的野兔,看成群的麻雀乱哄哄地冲向枯燥的天空。戈壁滩分明而单调的四季,只有风是无论哪里都不曾遇到过的,刮起时,天昏地暗,连小块的砖头都会跟着跑起来。把脸贴在窗户上,听砂砾击打玻璃的声音。昏黄的灯下,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着衣物。母亲的手已然粗糙,却异常灵巧,就在白天时,还干着男人们才能干得动的体力活,一手牵我,一手用一根铁夹,捡拾卡车奔驰中跌落的煤渣。结伴的妇人爽朗而愉快地开着往事的玩笑,生活的风尘打在各自的脸上,紫红色的脸颊,顺手扯下头巾,只一擦,便随风而去。

我们在这里只匆匆地度过了一年,就传来了要撤离的消息。有人悄悄地在黄昏的灯下哭了,许多家庭依然挺立着,便如屋前那排孤独的白杨,有的家庭,却已在风中被吹得支离破散。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再一次收拾起简单的行装,各自奔往不同的前程。母亲照着父亲军装的样子赶制着我的一件新衣,鲜亮而俊俏的深绿色棱角分明,袖子和裤管做得很长,卷起来露在外面,又把父亲旧军装领口的红领章拆下来,缝在我的衣领上,我异常喜欢,背着父亲的水壶,同母亲在白杨树前照了张合影。母亲从故乡出来,依然还是当时的模样,只是那件圆口的夹衣,已然变成直角四方的狄卡式衣服了。

篇5:古城梦里依稀

孙膑。战国鲁柯邑人。即现在的山东阳谷阿城人。我以前只知道阿城是正宗阿胶的发源圣地,有真正的千年官井贡井古阿井,不曾想还出了这么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同庞涓拜师鬼谷子门下。后庞涓效力魏国(魏国:今日的河北省境内)。庞涓技不如孙膑,将其诱入魏国,削其双膑,后齐国派人将其救出为齐国效力。后将庞涓在鲁地摆下迷魂阵将庞涓活捉,乱箭射死。

以前,我总以为那是神话、那是传说。

大迷魂阵。小迷魂阵。

如今却变成两个村落。那房屋的造型与普通的房屋区别在于,普通的房屋是坐北朝南,而这里屋舍却是呈八卦造型而造,进入里面则如迷宫,方向感丧失,迷途不知归路。小商贩们进入,则须村里人领出。大迷魂阵小,小迷魂阵大。它被世界教科委组织列为世界军事史上活化石,活的教科书。

孙膑修兵书一部:《孙膑兵法》。其中最为著名一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现在阿城镇有孙氏家族,据考证为孙膑后裔。在当地流行着一种拳术:孙膑拳。为孙膑所创,现在除了东南亚一些国家之外,在世界各地也是广为流传。孙膑拳朴素简单,却非常实用,注重技击攻中有防。注重短打,以巧取胜。民国时期当地武师就凭着孙膑拳,在北京开镖局,在省城开武馆。将此拳术发扬光大。民国时期冀人王子平,曾来鲁地阿城拜师杨廷修老人学艺,一举击败来天津卫挑衅的俄国大力士。

在古河村落,在愚人街巷。这些仿佛是街头巷的谈资。

儿时的我,只认为那只是一些传说。后来思念故乡,在网络上一搜索,才忽然发现,那熟识的故乡,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熟识。并不知晓,那里曾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地方,那里曾是阿胶的发源圣地,那里居然还有这样的武林传奇?!那厚重的历史,仿佛一铁锨下去,掘上来的全是秦砖汉瓦;一频一笑举首投足之间则是唐诗宋词无曲清句。地方陈旧,古风犹存。

那是一条高高的堤坝,上面米的高高的堤坝。站在高高的堤坝上你可以看那村落是怎样的狭小,那胡通是怎样的狭窄、那房屋是怎样的小如鸡窝鸭棚。那就是所谓的古河村落,那就是所谓的愚人街巷。那些所谓的熟悉的生活,在身边时无法表述,离开了那么久,却把每条巷道一一细数,沿着那弯曲的海岸线,从南方到北方,从城市到村庄、从粗旷到清晰,逐渐脉络呈现,逐渐化作文字轻轻缓缓地演绎。

走过那村落巷道,你会发现有许许多的纸张贴在那院墙屋壁上,纸的颜色是昏黄。粗粗糙糙,凹凹凸凸。那是一种草纸,是白事的一种冥纸。习惯了使用平滑的白纸,当看到到这种精糙的纸时,觉得它是那那样的丑陋无比。却不曾知道,现代的纸在华美却也是从这种粗糙的纸张演变而来。一直到现在,蔡伦的故乡一直沿用着以前那种纯手工的造纸工艺。这就最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源头。一个普通的村落。一个简陋的巷道。我不知道,当年,那个蔡伦是怎么发明的这种造纸术。许是他站在高高的堤坝上,嘴里抽着那浓烈的烟叶,在思想着,在思索着,在探求着。北方的土地上长满着高而浓密的麦子,那些麦子历经严寒酷暑漫长的岁月方能够收获,当收获了那些麦子,留下那一垛一垛的麦秆杆。除了烧火再就是喂牛羊。剩下的就朽在那里烂在那里。一垛在麦草,一场风雨过后,倾斜倒塌在石灰的坑里,几天过后,他见这些草变成了白白的颜色,而那水却变成了黄黄的颜色,于是老蔡就把这漂白后的麦草研为桨沫,象做豆腐一样,分成一层一层,做成一页一页。把那稀稀稠稠的桨汁里的水分压出在那平整的布上相互隔离,于是当水分压干,那一张一张温润的纸就贴在地墙壁上风干渗干。历史上第一张纸就是这样的做出,历史上第一张白纸就是这样诞生。伟大的蔡伦先生,从做豆腐的灵感中悟出惊世骇俗破天荒的造纸术。不愧为一智者。许,殃殃大国一起的文化起源都是源于吃文化。从一种普通的司通的见惯的食品豆制品的加工上改造改良成就了人类伟大的创举,成就了东方第一伟人。他的辉煌创举惊世骇俗,但我们看不到在他的故乡有什么痕迹,但那古老陈旧的设备依旧。依稀存有零零碎碎的一些手工作坊。就象那阿胶的发源圣地,我们看不到什么闪光的建筑,只看到古运河、古井、那光绪帝亲笔御赐的碑亭石刻。在那里古朴依旧,伫立在那里孤独寂寞。只供人凭吊、只供人瞻仰。帝王去了、王候将相也去了,许它的风光已过,它的辉煌不再。在这个媒体为王广告铺天盖地的年代,那些百年老字号的商品没有媒体的炒作,没有背后的推手是无人问津。既使是正宗,既使是神品人们也会被那些垃圾广告折腾得混淆了事非,乱了分寸。迷乱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无从分辨。就让这些古文明从此湮没吗?这或许是人类的悲哀,这或许是国人的悲哀!

偶回故乡,只见那千年的古阿井历代官井御井依旧;只见那古朴的石亭碑刻依旧。在那广阔的旷野的确有一种荒凉之感、寂寞之感。心底有些酸楚有些悲凉。

古城。

古城岭。

古运河。

古井。

这仿佛是我古城的符号,浮现在眼前脑际久久让我梦绕魂牵。

古文明的发祥地。

篇6:抒情散文《依稀过去》

明天我又要从西安返回绥德了。其实每年也只回去一两次而已。其实路程就5个小时而已。用一个“又”字,或许你可以感受到我的心情。因为每次出发或者归去,我都颇有感想。

一年又结束了,一年又开始了。在这样的交集时刻,往往会让我回忆过去。而这一切,我只能用“依稀”二字形容。

最近的两年,我感觉“生老病死”这个词对于我来说颇有体会。前两年奶奶去世,去年外公去世。然而时常让我感慨不能的是两位与我关系不密切的同龄人。

第一位是我邻居。我在一个叫海坬沟的村庄长大。他是我的邻居,叫马亚雄。当和熟悉他的人议论他的时候,我们都会感觉他的人生充满“喜剧”性。能带给我们笑。可是我现在想想,对于他来说,真的是“悲剧”。事实上,他也是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他出生刚会走路的时候,就掉进茅厕。要不是另一位邻居叔叔碰巧上厕所,他就肯定被淹死了。大家知道农村的茅厕很深,比较大。这就是他“戏剧”人生的开始。

我清晰的记得,吵架的时候,很多同龄人拿这个来刺激他。往往非常管用。让他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cnfla:www.cnfla.com )

他本身长的也很“喜剧”。明明是中国人,却长的和非洲人似得。黑黑的,壮壮的。我妈还经常对他说:“你跟煤窑里出来的吧。”和他相比,我倒是出奇的白。

再长大些的时候,他有一次从窑洞的房檐上摔了下来。坐在院子,而不是趴着,耳朵里出了血,但是却没事。

还有一次他在树上摘杏,我就在旁边。树枝突然折了,他就像石头一样,掉下树。最悲哀的是树就长在山崖边。

我清楚的记得,我看到他倒在下面一动不动,耳朵出血,无知觉。我就傻了。急忙奔回去,叫了他爸爸。他爸爸哭了抱起他,颤抖道:“亚雄!亚雄!”不停的叫。然后就抱回了家。

两天过后,我又看见他了。所以我们姊妹仨说他是打不死的螳螂。其实我对他有一种愧疚感。我想这是我经常想起他的原因。也是敬佩他的原因。

如果我没有记错那应该是小学2年级的时候。我应该是9岁吧。他比我还小1岁。有一次在河对面,我们走到一块花生地。他跟我说:“这花生是我爷爷种的。你随便吃。”

当时是夏天吧。花生并没有熟。我虽然知道,却也试着挖开找花生。花生没有吃着,毁了十几棵花生苗子。

当我们第二天到学校时候。老师叫我呢。这个老师是女老师,当时在我眼里是非常凶的。因为我学习一塌糊涂。是哪种经常被打的对象。见到老师都感觉脊背发凉。

当老师问我:“知道那是谁家的花生吗?”我说:“亚雄爷爷家的。”

同时我也吃惊,老师怎么会知道。当老师说是她家的花生的时候,我就傻眼了。我记得她给了我两个耳光,当时心里别提有多害怕了。老师责问我“拔了多少?”

我随便说了数字。之后亚雄也被叫了出来。当老师问他:“你拔了多少棵?”

他说:“没有。”

老师打了一个耳光。再次问:“到底拔了没有?不要倔强!”他依然斩钉截铁的说:“没有拔!”

老师转头问我:“他拔了没有?”我迟疑了一下说:“拔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可能想找个垫背的,也或许是不想一个人出丑。当时全班的同学都看着。

老师火冒三丈。伸手就是几个响亮的耳光。打的他直捂着脸。打完老师再次严厉问:“到底拔没有拔!”

他没有哭,还是坚持说:“真没有!”接下来发生事,让我没有想到。老师挥着手,左一个耳光,右一个耳光,啪啪的扇在他的脸上。至少十几个耳光吧。再次严厉问道:“拔没拔。承认了就放过去。”

他流泪依然道:“没有”。又是耳光声。我偷偷看到他鼻血都出来了,黑脸都泛着红肿。最后我回到座位了。他被罚站到教室外,直到下午放学。

这件事对我刺激蛮大的。我相信对他也是。自从那以后,我和他不如以前那么好了。但是我们毕竟小,这件事不到半年就过去了。

我们又到一起玩了。还有一次我和他,还有村里一个女孩去挖一种中药材。那时候村里人都挖。在一个山坡上,他在上面挖,我在他下面挖。不知道怎么的,我一下子锄头砍到了他的肩膀上。

顿时他血汩汩的往出冒,都能看到肩膀的骨头,那片肉也翻了起来。那女孩赶紧撕衣服,绑着肩膀,又给流血的地方,撒上干净的泥土止血。

回去之后,我告诉母亲。母亲赶紧提了鸡蛋去看了。后来不久伤好了。但是让触动的是,被我砍了那么深的口子。一路往回走,他没有哭,也没有叫。我现在想想,这对于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是什么概念。

他还有更让人不解的事情呢。谁家死人了,下葬后。他在夜里就去坟堆上吃东西,喝酒。喝醉之后满山打滚,大叫。这样做村里的人极其讨厌。为此他父亲用绳子抽他。

他确实是山里人。像山一样,平时话不多。但是坚韧,无畏。从不惧怕鬼神。而我小时,看鬼片看的多了,就会害怕。夜里上厕所,都得找人跟着。村里的老人说他:“魂福重。”所以不怕。

关于他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这件事的发生,我没有亲眼见。好像就是前几年的事情。我已经在大学了。我是听我母亲说的。

他放羊,不注意,羊吃了我邻居叔叔家的庄稼。这个叔叔就是我上面提到过的,把他从茅厕里救上来的那个叔叔。他姓王,是我的本家叔叔。脾气极其不好。

这个叔叔就到他家训话。嚷嚷着要赔。他坐在灶火旁一动不动的听着。我那个得理不饶人的叔叔,说个没完。我都可以想象他当时指着鼻子,大嗓门指责和批评是怎么样的情景。

亚雄的爸爸,气不过来。站起大声骂他:“你给老子一天光惹事。人家来了。你给人家赔。没脑子!”总之就是这样的一类话。

亚雄听了,突然抓起灶台上的菜刀,手起刀落,砍在自己手上。血汩汩的流,手指都快断了。他大声道:“这样行了吧。我陪给你!”。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震惊了。那是得有多大的憋屈才会那样啊。

回想一下。也是的。他从小家里穷。父母都是农民。做错事,动不动就打。小学毕业十几岁就开始打工,务农。受的苦和大人一样。

我妈常说我:“人家亚雄,一天能干的活,是你的10倍。你就是软软。还是好好学习,靠脑力吃饭吧。”

在家不得好,在外打工不得好,受外人气的时候,家人还不向着他。他如何能好受。

后来勉强治好了手。他又去打工了。因为哥哥结婚,家里欠了好几万贷款。我记得我们家借给他们家钱了。我还跟我爸说,一定不要去要这个钱。

出去打工的地方在陕北府谷,是工地上的活。一天他接到哥哥电话。说他开车撞死人了。我不知道亚雄听了是怎么回复自己的哥哥的。总之一定是很无助。我自己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时候,我是深深的叹息。祸不单行啊。本来家庭困难,哥哥贷款娶媳妇,媳妇还是有心脏病。现在又哥哥开货车把人撞死了。真是雪上加霜!

听说他和老板提前结了点工资,买了喝酒。然后在黄河里游泳。最后给淹死了。那时候的他,不到25岁!

我听到他淹死了的`消息。半天说不出话,眼睛和鼻子都是酸涩难忍。因为在我看来,他不可能被淹死。整个村里,他都是水里的高手。一个猛子扎到水里,他可以游十几米不露头。憋气也是高手。夏天我们几乎天天泡在河里。怎么可能淹死。是自己想找死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是自杀的。

他是累了,他是觉得没有希望了。所以才这样的。这是他的悲剧,这是整个农村“粗放式”的悲剧。

我觉得现在很多农民工,因为要工资,闹出很多悲剧。可能城里人会笑。觉得他们笨。为什么不找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我想说的是,他不懂法。有时候农村人会觉得跟法沾边,没有好事。有时候想找,也不知道去哪找。你得找人,你得找关系,你得懂。可是他们什么都不懂。

但是他们懂,开发商肯定比他们有关系,比他们懂法。所以法律是属于懂法律的人的特权,法律有时候钟爱于溺爱它的人。而农民工,农村人从来不会溺爱法律。这是一种不对等的较量,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女孩,我这几天也想起了。就是我的小学同桌。她的名字和我姐姐名字是一样的,叫王瑞。

我第一次告诉她。她以为我是骗她呢。她留着短发,很开朗的一个女孩。也很热情。我有不会的作业,经常抄她的。

小学毕业,初中我们还在一个学校。但是不在一个班里。她是重点班,我是普通班。

有一次我在体育场见到她。我们简单的聊了几句。我问她:“在这干什么?”她指了指操场踢球的同学道:“看我们班同学踢球。”

她问我:“现在还经常回农村吗?”因为我小学时候,隔一段时候,还回去农村。比如帮家里种地之类的。我说:“现在不回去了。山地都造林了。”我记得她比较喜欢听农村的事情。掏鸟啊,抓鱼啊之类的。

那之后,我们就没有再见过,算是老同学的永别吧。

没过几天突然就听说她得了脑瘤。到西安去治疗了。可是好像治疗不好。又拉回来了。没有过几天就死了。那时候我才初一。是第一次听到同学死了。

我压根没有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都很年轻。我们才十几岁。

她的死对我影响也很大。可是没有人知道。从那时候起我就在思考人生到底为什么而活。也估计是那时候起开始有了杞人忧天的性格。

后来我发觉最纯粹的东西,可能就是知识,可能就是探索。不会让你感觉勾心斗角,不会让你感觉社会怎么了,别人怎么了。这是属于你的世界。无论是什么,都好像能吸引我。去看看,去摸摸,好像我不去,万一哪天就看不到了。摸不到了。

现在每天都看着很多新闻。什么地震,什么飞机失事,什么恐怖分子,什么战争。都是在说死人。都是在说人道。我不知道我会变的更敏感,还是麻木。

但就像臧克家在诗歌里说的。“我从不说过去是个谎。”对我也是。我好像清楚的记得过去很多。事实上很模糊了。但是这样的依稀,这样的模糊,深刻的影响了我。

明天回家,我或许会回农村去走一圈。不知道又会看到什么。我不知道。

依稀过去,过去依稀。面对依稀过去,现在我只能唏嘘不已。平淡或者不平淡,与我来说,都是好的吧。

篇7:梦里依稀故人来散文

初冬的阴历十月一日,是祭奠逝去的亲人的日子,在一年中如此的日子里,逝去的亲人们总会在我梦里不约而至地出现,一次次,一遍遍。

梦里的他们或许是单一地来,或许是一起来,在梦里,他们依如从前,梦中重逢的激动与温馨,让我喜笑颜开,依稀的泪别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些日子,爷爷奶奶父亲,他们仨是常客,偶尔也会有其他的亲人闯进梦里,那都是插曲,最主要的是能经常在梦里见到我的三位至亲的人,我是如此地幸运,有时会从梦里笑醒,有时也会哭醒。

爷爷,一个不善言语,懂得宽容的人。奶奶,一个坚强能吃苦慈眉善目的老人,父亲,是一个口快心直,愿意奉献自己包容他人的汉子。爷爷去世了,奶奶去世了,父亲去世4年多了。可他们对于我来说,一直从未走远,他们经常在我梦里脑海里出现,在我悲伤的时候,在我无助的时候,在我开心的时候,想起他们是一种暖,一种幸福,一种力量,还有一种责任在里面。是我太怀念他们,或许是他们也十分想念牵挂着我,所以他们不曾远离我,总在不远处看着我,守候着我,当我想他们了,他们会到梦里来看我。

我是爷爷奶奶看着长大的,他们宠我,爱我,我就象他们的最小的一个孩子,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我,他们也不允许家人和任何人欺负我。从小身体很弱,记得他们曾说过,刚出生就抱我进了医院。他们很爱我,那时一大家子人家,父亲是老大,姑叔们都小,家境不是很好,可爷爷奶奶会舍得抱我去照个像,那是一张我七个月大时的照片,他们为我留下了我小时候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一个瞪着大大眼睛,白白胖胖,一笑两个深深酒窝的可爱小娃娃的留影。照片上没有爷爷奶奶,只我一个。记得从小就是他们的跟屁虫,特别是奶奶,她走哪里我跟哪里,一看不到就哭着找。奶奶也乐意带我,因为她的孙女从小人见人爱。晚上都是奶奶搂着睡,直到很大也是。就算以后上了学,我也会隔不长时间去他们那儿去住一晚。奶奶胖点,爱笑,她总把认为好的东西藏起来给我吃。爷爷很瘦,说话就笑,但爷爷不爱说,却不严厉,很亲切,爷爷爱看书,懂很多,他没事就给我讲书里的事,也是受他的熏陶,我从小特喜欢看书。我的名字还是他老人家给起的`呢,他希望我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爷爷的爱无言,经常在出门回家时,给我带回一个个惊喜,一块糖,一把彩色的皮筋,一朵美丽的头花,过年时一个漂亮的纸糊的灯笼,这是他老人家必不可少的。小时候父母支撑一个大家,很少顾及我,说实在的和他们真没多少感情,总以为自己是捡来的。在他们面前我不自在,更不开心,因为我在家老挨打,所以我不把他们的家当家,那么小的孩子,我会一个人偷偷地哭。只有到了爷爷奶奶那里,我才有家的感觉。慢慢地我在爷爷奶奶地呵护下长大,开始懂得了他们的艰辛,可很多的事我只能看在眼里,无能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回到了父母这里,慢慢地溶入到这个所谓的新家,也开始慢慢体谅到父母的辛苦,我长大了,懂事了,伴着爱,伴着说不出的辛酸,因为他们的苦我无法替代,他们的事我无力插手,我无力报答任何一个,只能眼睁睁这样看着,尽我全力去做好我自己该做的一切。

爷爷因为生活困难时受累,坐下了痨病,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每天都会咳,到了冬天更是厉害,每听到这咳声,我的心都会被扯得生疼。爷爷在他65岁的时候,由于陈病和其它的原因,病情加重,他明白自己时日不长,早把一切偷偷写下来交待给了父亲,在一个闷热的深夜没留一言地安静地走了。他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他还没有看到我结婚生子,享受我给他的爱。那夜,我哭了好久好久,我的心碎了。爷爷走了,从此奶奶也少了笑容。奶奶在爷爷去世不久,由于忧郁和生气也身染重疾,慢慢地一病不起。奶奶在生病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我们家,我几乎每天都去陪陪她,她依然是笑眯眯地看着我。就这样,在爷爷去世后的第十年,奶奶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那时子夜刚过,凌晨的12点多,她从此永远地离开了我。那夜,我没在奶奶的身边,等我明天去的时候,摸到的是奶奶冰凉的手,看到的是她永远合不上的口,奶奶有好多话要说,亲人中,她最爱的孙女没在,我是她最牵挂的人,她一定有好多话想对我说。我久久地握着奶奶的手,长跪不起,只有无声的泪知道我们如此的情深。说爷爷的去世对父亲的打击虽不小,但他担着爷爷的嘱托,他再怎么也不能垮,因为还有奶奶,只是不久他也得了场重病。这次奶奶的去世,彻底打垮了父亲。沉默的父亲经常一个人呆在奶奶的屋里,一呆就是半天,看书或写字,身体也眼看着不及以前。不久,他又被一次重病击倒了。看到他心事很重,我就鼓励他出去走走,养养花,养养小动物,父亲还算听我话,真的喜欢上了这。可多次重病的打击,还有生活中说不出的苦,让他的身体也慢慢垮下来,就在他看着自己的楼房竣工的同时,他也突然地倒下了,从此再也没起来。至今我都埋怨自己,是我天天陪在他身边,虽关心,照顾,可就没想到他会这样离开我们,每逢看到他拖着病体没命干活的时候,我总是象训孩子样让他注意身体,可他总是憨憨一笑,“傻闺女,你爹没事,你照顾好自己就行,改改你脾气,说话不会小声点嘛”。其实在他病倒之前,他早就把自己保存的奶奶爷爷的一些东西交给了我好好保管,或许那时他已在冥冥之中感觉到了什么,只是不说,可我傻乎乎的却毫无察觉,想想真恨自己。就在他躺下的20多天里,我还奢望他能再次站起来,我再多陪陪他,那时我会慢慢地和他说话,掺着走路,给他捶背,按摩,他说疼,我就轻点,再不会烦。可就在那个离他60岁生日还有几天的初秋的凌晨,雨在哗哗地下着,父亲带着笑容永远离开了我,他是那样地安祥。那夜,我再也抑制不住的撕心裂肺的哭喊打破了整个雨夜村庄的宁静。在他死后,手一直是温的,身体是软的,脸上还带着红润,所以我一直侥幸地认为他是睡着了,我一直在他身边守候,寸步不离,生怕别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把他带走,可我还是没挡住别人把他强行带走。从此,他就只有出现在我的幻觉里,我的梦里。生生地疼!

今夜,他们想我了,来到了我梦里,我又见到了我久违的亲人。梦里,童年在这里长大,一个被潺潺溪水和绿柳环绕的小院,它的院子里也树荫斑驳。屋里,我正穿着奶奶的衣服,戴着奶奶的帽子,在炕上跳舞。爷爷说“我孙女穿啥也好看”,奶奶这时已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屋外的树叶也被我们的笑声感染地在风中唱起了欢快的歌。接着我被他们领着来到小溪边,溪水在明媚的阳光泛着鱼鳞般的金光。爷爷开始为我做柳哨,柳灯,编草帽,我在一旁采花,奶奶则轻轻地把鱼缸下到了水里。做好了,我把花嵌在柳帽上,爷爷把它给我轻轻戴头上,还说“以后谁娶了我孙女是他的福气”,我手提着爷爷为我做的柳灯,嘴里吹着口哨,围着房前屋后一圈圈地跑。这时,那些调皮好事的鱼儿却在闻到香味,又想游来看热闹时不知不觉被收到了鱼缸里,该做饭的时候到了,奶奶慢慢收起鱼缸,我们相牵着回家。今天,我又有美味的鱼儿吃了。我终于长大了,参加了工作,但却不能天天见到奶奶了。发工资了,我给奶奶买了件漂亮的衣服,奶奶穿上漂亮年轻了好多,这时我看到她眼里有泪光闪烁。奶奶看到我在看她,急忙转身走到一个箱子前,从里面摸出一个白布包,一层层打开,拿出几块柿饼,说是别人给的,没舍得吃,给我留着的。我接过柿饼,一块放到奶奶的嘴里,自己拿一块咬了一小口,细细地咀嚼着,甜甜的,凉丝丝的,软软的,怎么还有咸涩的味道,原来是自己的眼泪早已顺着脸颊流到了嘴里,奶奶看到说“傻闺女从小就爱掉眼泪”。在梦中,好似在穿越。我又梦到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病痛又开始折磨着我的身体。“咚咚咚”,这么熟悉的脚步声,这不是父亲的脚步声吗?我挣扎着下床,开门,果然是父亲来了,他已累得气喘吁吁,多年的病体和生活的艰辛,已让年轻帅气的他驼了背,眼窝也有点陷,他明显得瘦了。看到我那病样子,他的脸几乎皱成了一团。我赶紧去接父亲手里的东西,并有气无力地说“这么远,你身体不好,还出来做什么?”父亲说“你好几天没回家,就知道你又病了,你娘让我来看看你,顺便给你带点菜和干粮。”父亲说着,眉皱得更紧了。我说“我没事,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特别是你的身体,自己多注意点”可父亲却说“傻闺女,你爹我没事,小小的孩子,身体这么差,好好照顾自己,改改那脾气,别自己找气生,你好好的,我走了。”我答应着。父亲就这样,每次到我家,总是这样站会就走,总让我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在我的新家里,奶奶,爷爷,父亲突然一起来了,他们这里看看,那里瞅瞅,个个乐呵呵的,“看傻闺女这样,我们就放心了”,我急着让他们坐,他们说只看看,一会儿就走,我赶紧给他们拿家里好吃的,想让他们带着,可当我出来,他们 已不见了人影,我向窗外寻去,他们正挥手和我告别呢。我赶紧去开门,想去送送他们,可门怎么也打不开,我急得喊着他们“爷爷,奶奶,爹,你们等等我”可越急越打不开,眼看着他们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哭得泣不成声。醒来,四下寻找,夜很静,很黑,谁也不曾来过。原来是一场梦,一场温馨的梦,一场多年来长在心头的梦,而泪,却已打湿了半边枕。

篇8:风景依稀是当年散文

站在古国枞川最高的汉武阁上,目光作渡,心笔为桨,俯视八百里辽阔的皖江,我诞生的地方,也是纯棉、桑麻和芦苇的故乡。一株株红莲迎着灿烂的阳光,一支支芦苇铺成着秋水天长,青石小桥古径人家,江花绿水如诗如画。美丽的皖枞大地,浮山夕照,气象万千……

夕阳隐去,夜幕开始垂下,莲花湖畔,树梢上那高高挂起的盏盏红灯笼,招摇地挑开枞川夜色的面纱,长巷短弄,黑色的瓦,白色的墙,墨青色的古屋长巷,撩拨古镇温润遥远的记忆,抬眼回眸间,时光在仿若倒转——

明清时期枞阳的板图上,分布着许多私塾书院,庙宇祠堂,茶楼酒肆。青黛色的山体,起起落落的河泽。从汉武帝南巡于寻阳浮江射蛟,作《盛唐枞阳之歌》始,两千多年来,这片灵秀的山水,浸染着厚重的人文色彩。静默的苍烟下,射蛟台、陶公祠、吕蒙城、北山楼,那些古朴的前朝遗迹,如同出土于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凝聚着斑驳锈绿的色调,漫溢着历史悠然的陈香。

思绪在桃李夹岸的渡口徘徊,目光久久地萦纡于秀水明山之上,枞川如锦的华年在三月的枝头招蜂引蝶,柔媚的东风点明了春的主题。隐隐的白鹤峰下有之乎者也的童音传来,修竹千竿淹映黛瓦粉墙的白鹤书院,朱门、雕窗。学堂内着布衣长衫的老先生,方步横踱,一字一句地解读着桐城派那深奥的古文文字。那些十五六岁的怀春少年,看似凝神静坐,心的目光却从那一堆堆墨色的线装书里偷偷地寻觅着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

水响飞音,一溪莲声清韵的飞歌唱醒了古镇繁华的梦境,青石街面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临湖的枞川茶楼里人声鼎沸,着黑布长衫的说书人,生动传神、绘声绘色的讲叙着明清曲艺杂谈与清末的游仙小说,还有各种波澜起伏的侠义传奇,曲折离奇的民间故事。茶客们三五成群侃着京城里奇闻异事,端着白底蓝花的青瓷碗,品着土产的绿茶,嘴里嚼着油条、五香豆,悠闲自在的消磨着午后闲逸的时光。

雕梁画栋,庭院深深,名媛诗社的.才女们,读倦了风骚歌赋,怀里揣着《牡丹亭》或《西厢记》,三三两两站在玲珑的书楼之上,或对诗、或猜谜、或凭栏遥望长街窄巷中行走的书生、茶客、盐商和穿着皂靴的官差们,对城墙外的世界内心充满想往。在草长莺飞的暖春里,谁家的少年,桃花马上玉树临风,悠悠的穿过长街短巷,耀足了风流。珠帘屏风遮亦不住才女们一点芳心正漫。

避开热闹的市井,由小弄堂深入,隐隐于市的北山楼,南临江水,背靠北山。原木的主干建筑,其黑如砚,其白如宣,暗红的木门内敛而深沉。老先生钱澄之负枚蹑履,逍遥自乐。以三亩薄地裁花果,二亩种蔬菜,四清壁旷,空渚所有。闲时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或浅酌一杯,以诗词易经自娱。每每月满之夜老先生总喜执古琴一把,坐在惜荫亭里对着浩浩东去江水而弹,琴声丰盈了枞川的山水,枞川的山水浸润着他的琴声,先生与山水合二为一。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声而去,随水而流。

一片花瓣的飘落,划破了原本模糊的记忆。眼前的梦境越发清晰了,穿过历史长长的回廊,石板路跨过时光的断桥之后,这里便是青瓦粉墙的双溪古戏楼。名满江南的阮家班,平素上演的都是阮大诚编剧的《燕子笺》或《春灯谜》。此时戏台上,霍都梁与名妓华行云,字字珠玑的唱词在古筝、琵琶、二胡、竹笛伴奏下,犹如行水流水滑过看客的耳际,如泣如诉,似梦似幻。细腻婉转的唱腔,饱含着欲说还休的情感,令人听来,缠绵悱恻不已。“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那声那叹牵动着浓浓人生感慨,青丝悲白发,让人堕入不知今夕何夕,岁月也朦胧的幻境。

莲湖荷香,漫飘十里。走进枞川就像走进一个庞大的文化道场,整个枞川就浸没在无边无际的诗情墨意之中,包围在清丽的书法和浑润碑刻之间。饱饮文墨的莲湖水刚写完大明的练潭秋月、孔城暮雪,又流淌着晚清的栖林烟雨、竹湖落雁。颜筋柳骨是古浮山耸立的脊梁,隶书曲笔是白荡湖含蓄的情怀。淡墨渲染是枞阳灵秀的山水,而那滚滚江涛与段段飞碧的流泉侧散作高高底底,星星点点的树木、村庄、湖泊。

隔光阴一程,今夜我坐在绵绵的秋雨声中,斜依半盏清茶,时间宛若泻入一方静潭,一寸一寸的地度,缓慢缓慢地消磨。连日的阴雨里,瓦屋窗台之上长满了苔痕,一切都无声无息地远去。只余下那些黑白的过往云烟,依旧隔着影影绰绰的昨天,清清亮亮。

篇9:往事依稀读后感

过年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就听说三婶要写一本书,一直很期待,盼着这本书能早日问世,终于在5月的一天的下午接到三叔电话,电话里说书已经出版了,并把赠阅放在岳父家里,于是我下班后急着去取,当我看到书的封面,深秋的背景,那泛黄枫叶映衬下的一把空椅上面写着《往事依稀》的时候,我的内心油然生出一种对故人无限的思念,对故乡无比的眷恋,心里觉得空落落的,思绪里多了一丝伤感......打开书的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序《绿叶对根的眷恋》,表达了作者对心灵故乡的那份魂牵梦绕,读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间。

书中国共产党十一个章节,细腻的笔锋娓娓道来,详尽的阐述了王家四代人的历史变迁,详细的记载了王家祖辈从老家原平走西口到大同这一路的辛酸历程,最后在大同安营扎寨,繁衍了四代人,作者细心的统计了,现有的33口人里,有12个生肖,12个姓氏,并把每个人的生日、结婚日以及其他重要的日子和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让人觉得温暖,感动之余更多了一份敬意与爱戴。

从书中读出祖爷爷是个头脑灵活,精打细算,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给王家奠定了基础,找了个精明强干、爱憎分明、心直口快的祖祖,祖祖对孩子们的关照与呵护无微不至,只是身上满满的爱却只拉大爷爷一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爷爷仪表堂堂,才华出众,能力超凡,那冷峻、不苟言笑的性格塑造出特有的威严,爷爷事业上的辉煌让我们后代感到骄傲,直到现在也无人超越,能有这样的成就也和奶奶的鼎力支持与后勤保障是分不开的,奶奶睿智,思维缜密,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对爷爷的那份情感内敛而深沉,就像卓琳深爱邓小平,相互之间有一种独有的魅力吸引对方,爷爷忙于事业,把家里所有的事都交给奶奶,源于彼此足够的信任与默契。奶奶生了岳父和五个叔叔,这一代继续传承了祖辈们的优良传统,家庭和睦,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这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这代人,让我们受益非浅。

叔叔们的孝顺在这本书里处处都能感受得到,孔子说:孝顺,最难做到的是“色难”,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经济发达了,总想着给父母换房,领着下大吃饭,旅游等,这是孝顺的一种方式,但对父母能轻声细语,和颜悦色,润物无声、静下心倾听父母的倾诉,经常陪陪父母,能做到这些更为可贵,这一点叔叔们做得非常好,是我们的榜样。

书中作者有好多心声没有表达出来,情感没有尽情抒发,我给予尊重与理解,作者17岁母亲去世,父亲的情感几经波折与变故,老人家对孩子们有一种亏欠的爱,也因此在表达爱的时候有些难以把控,孩子从小和父母建立起的情感决定了他一生与人相处的方式,溺爱的孩子情感总处在饥渴,匮乏状态,所以就会和最亲近的人讨要索取甚至折磨,他也身不由自己,施予者也不由自己,但接受者更被动,作者这一生没能尽情表达和释放,比较矛盾,三叔习惯塑造出出理性,谨慎、律己,自食其力的性格,这种习惯上的不同,对

一些事的观点和看法不尽相同。

三婶骨子里有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追求完美,特别让人钦佩的是每天清晨4点起床练书法,读书,学习,写作,数十年如一日,学无止境,让人敬佩。

我们这代人很平凡,有句名言: 生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上帝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不要刻意要求,不要建立标准,其实说这话的时候已经不客观了,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的,像斯琴高娃让她的女儿像他一样抛头露面,给女儿创造了好多机会,可她女儿甘愿“平庸”,只到有一天她终于读懂了女儿,小S说过一句话,她说她的女儿长大后也要和她一样当演员,她担心女儿以后没有她那么红,还得她给撑面,后来他说我为什么要干涉女儿的人生呢!她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是她的人生。

亲人是血浓于水,在你受委屈,遭遇险情会有本能的反应,但情感还需要经营,大家都在付出,自然会有念想,内心有一种感召力。

给孩子一个自信的未来,比给孩子留下多少资产更有意义,对未来的自信,他这一生都会安定、从容,总担心他老了怎么办,他这一生都会诚惶诚恐的,让孩子懂得分享,多体会、多感受、比幸运更有意义!周立波说过你有五个苹果分给五个人吃,你就会吃到五种水果,因为别人都会给你其他水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依稀550字作文】相关文章:

依稀的反义词04-11

学会宽容作文550字-500字作文04-15

浮萍作文550字04-07

550字作文范文05-23

作文550字大全06-20

550字初中作文06-21

椰子作文550字04-09

猫作文550字04-10

踢球作文550字04-10

她作文550字04-11

上一篇:幼儿园见习听课记录下一篇:阿司匹林肠溶片(白敬宇)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