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建新农村典型材料

2024-04-13

包建新农村典型材料(通用2篇)

篇1:包建新农村典型材料

发挥优势积极协调

努力做好新农村包建工作

榆树台村位于古城镇西南岭,属纯山岭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全村总土地面积6250亩,其中耕地1200亩,退耕还林地2700亩,基本农田1420亩。全村辖米老庄、榆树台、大庄科3个村民小组,共86户401人,其中劳力170人,党员15人,有五保户2户,特困户1户,享受低保43人,合作医疗参与率100%。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00元。现有三年制小学1所,有民办教师1名,在校生14名。目前,该村三个村小组均已实现移民搬迁,路、电、水、通讯、收视条件较好。

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下发以后,全县上下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迅速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我办负责包建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古城镇榆树台村。在一年的包建工作中,我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产业开发为依托,以促进村组经济发展为目标,统筹全村各项事业,榆树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农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榆树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成-1-

为古城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立足村情理思路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是搞好包村工作的基础。接到包村通知后,我办立即召开了办公室主任会议,成立了包村工作组织机构,明确了主要领导为包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包抓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包村人员为具体执行人,对包村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使榆树台村各项事业得到了新发展。同时,主要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带领办公室全体领导及包村人员先后3次进村入户调研并与村民座谈,详细了解该村的人口、农民收入、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情况。发现该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不高,生活普遍贫困,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过大家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包建古城镇榆树台村三年规划暨2007年工作计划》,明确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以养猪、养鸡为主的养殖产业,兼顾发展以香谷米、土豆为主的小杂粮产业和以弓棚为主的棚载业的产业开发思路,并对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同时确定了2007要努力办好的5件实事,为包扶工作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多措并举,强化投入谋发展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我办坚持从村情实际

出发,力求多办利农实事,多解困农愁事,给予榆树台村诸多方面的投入与支持。为了兑现承诺、强化投入,为该村发展增添活力,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几件实事:一是先后为该村捐助化肥13吨、良种谷籽200斤,用于小杂粮、棚栽蔬菜的生产;二是捐助仔猪75头,并在农机中心为全村协调配送多功能粉碎机20台;三是积极协调,为该村争取并新修了200亩基本农田;四是落实包扶资金5万元,帮助村民发展生产;五是为2007年新建的大庄科村小组赠送太阳能热水器24套,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目前,米老庄、榆树台两个移民村组均已达到户均养两头猪、百只鸡的养殖规模,全村小杂粮种植达到人均2亩,发展弓棚20棚,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三、优化教育,增强发展添活力

针对榆树台村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实际,我们配合宣传、农业部门及镇党委、镇政府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以中央1号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农民教育读本》、“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卫生公约、清远文明三字歌、新农村新风尚的宣传,显著提高了农民道德文化素质。2007年,全村评选出好媳妇、好公婆、好家庭各1户,并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二是以捐赠仪式为契机,开展农民教育活动,我办主要领导作专题辅导,使农民增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三是结合冬春农民教育活动,积极宣讲十七大精神,重点对十七大报告中涉及“三农”问题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种养技能。四是建成了407平方米的宣传长廊一处,使宣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四、真情无限,扶残助学献爱心

真情相牵,爱心无价。在切实做好包村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我们不忘关心困难群众、关注弱势群体,积极献爱心、送温暖。由于此前榆树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发展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为了努力转变农民发展教育的观念,我们为在村小学就读的14名小学生每生捐助价值150元的学习用品,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引导家长重视和发展教育。在得知大庄科村小组儿童杨涛涛患有先天性唇颚裂、全家为此背负六七万元债务的情况后,我们立即召开全体会议,号召全系统干部职工献爱心,积极为残疾儿童捐款。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踊跃捐款,到目前为止,共计捐款7204元。同时,积极协调古城镇党委、政府及县民政局、合疗办等部门为该儿童提供援助。目前,杨涛涛已经成功做了手术,一切进展顺利。

五、协调配合,合力共建新榆树台

我办通过积极协调,配合古城镇党委、政府及县直相关部门在榆树台大力实施了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新村建设。一是完成移民

村组的硬化、绿化、美化。共硬化街道及广场1849平方米,绿化、美化村办公场所、花园1600平方米,栽植各类树木2.2万株;二是新建沼气池64口,配置太阳能热水器49套;三是完成了13.2公里通村油路建设,实施了6.5公里村组道路拓宽;四是建成村卫生室两层共四间;五是完成了大庄科村小组新村建设、基础配套和移民搬迁。

此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各项常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后,我办全体干部职工将与榆树台村干部群众一道,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共建美丽、富有活力的和谐新榆树台。

篇2:包建新农村典型材料

2010年的3月,地处沙地南缘的县沙金台乡姜家风口,仍看不到一点春天的迹象。狂风裹着细沙,在肃杀的荒野上尽情地肆虐。不毛的沙地,在风魔的百般摧残下,已干瘪得近乎一片死区。市林业局局长赵奎礼带着所在党支部的13名党员从春节前就时常来到这里,住在附近的几户农户家,断断续续快

1个多月了。他们在等待,等待去年在秋季埋干造林时埋下的枝条,能否在风口区尽快出芽破土。人们已记不得这是他们两年来第几次在姜家风口了。

2010年,市林业局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服务基层活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局长赵奎礼同志在活动动员大会上号召:防沙治沙工程就是我们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要把作风建设延伸到生态建设的最前沿。于是全局56名党员,组成了8个小分队,深入到我市与内蒙沙地边界一带的22个风口,防沙治沙服务示范工程就此启动。

一、在沙地筑起绿色屏障

县地处沙地南部,全县沙化土地面积达8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6.7%,趋于沙化土地面积达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8%,并且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扩展,其中尤以境内22处风口中的6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最为严重,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一年到头打不了几斤粮食,风口区的群众用这样的顺口溜形容种地的艰难:“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因风沙危害,全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低下,干旱等自然灾害连年发生。

市林业局的8个小分队来到风口所在各个乡镇后,协助当地政府采取“封造结合”的办法,封沙恢复生态和三步走造林相结合,在过去10年治沙的基础上,填平补齐,完善体系,经过这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筑起一道长128.9公里、宽1000米的辽蒙边界阻沙带。同时,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及防风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开展了6个重点工程建设,即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边界防风阻沙带工程、风口造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到2010年,全县有林面积已达到106.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农田林网化达到80%,草原超载率小于1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61.5%。

二、把处务会开到沙区农民的炕头上

防沙治沙作为长远大计,关键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沙区群众中形成一种观念,栽树种草远水解不了近渴,地薄多种,得一斤算一斤,进而形成了风沙越大越开荒,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同时部分党员干部在风沙治理上也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为此,市林业局8个小分队的同志以处室为单位,与小城子小城子村、山东屯乡的辽阳窝堡村、柳树乡的三嘎甲村等21个村党支部联合召开生活会,倾听意见,讲解政策、敞开心扉。

处务会上,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活动,使市林业局的机关干部对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和工作的难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些机关干部也做了自我批评,他们动情地说:我们下来是一时的,你们则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最基层,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习惯于布置任务,习惯于各种检查,而服务意识则亟待提高。通过谈心交心,基层干部也深受教育,树立起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治理风沙的信心。

三、把政策送到生态建设的最前沿

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县小城子镇的肖家风口,风口宽度约两公里,过去被称为距离最近的风沙源地,不仅直接威胁农田面积达5500亩,更为严重的是沙地的流沙通过这里吹向、鞍山等中部城市群,黄沙阵阵,恰似一条条“黄龙”。

2010年3月,市林业局资源林政处小分队来到这里,协助村里及时改革营林机制,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本着“卖、送、补”的原则和“先予、后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宜林沙荒、“四旁”的转制力度,对集中连片的沙荒实行低价转让;零星荒地、林间空地、村屯隙地及不可利用地实行无偿或有偿转让;凡是农民个人投资植树造林的,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应补贴标准,给予苗木补贴;农民进行“四旁”植树和种植桑树、寒富苹果等经济林,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无偿给农民提供苗木。同时,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私人造林,实现林定权、树定根,让群众吃上“定心丸”,坚决不造无主林。目前,全村的林木98%以上都是个体造林。

小分队的同志给村委会当参谋,在全村9000亩耕地上退耕4500亩用于治沙造林,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办法实施造林。并选用抗旱能力强的哲林四号等优质树种作为主栽品种,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位,树木成活率年年都在95%以上。树木长势良好,目前,肖家风口已得到基本治理。

四、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心里。

由果树站、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组成的三个防沙治沙服务小分队以“寒富苹果科技服务大篷车”和“防

沙治沙服务讲师团”的形式,带着20万本科技小册子,深入到风口所在村,现场指导果树生产,苗木培育和草方格栽植技术。由计划财务处党支部组成的防沙治沙小分队深入风口所在的3个国营林场苗圃,逐个分析、逐个解剖,通过分类施策,鼓励引导林业场圃练好自身内功,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将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了这3个贫困林场的危房600平

米。

在一年多的包风口,防沙治沙服务示范工程中,8个小分队的干部下去尽量不惊动基层,住在村里,食宿全部自理。不断以实际行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五、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共产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爱丽同志整个春季没有休息,来到风沙最严重的村,无偿为农民传授防病防虫技术,足迹遍布沙区的乡乡镇镇。在海州乡密不透风的灌木丛中,指导农户防病,多次晕倒在现场,沙区群众亲切地叫她“虫子大姐”、“林农群众的啄木鸟”。

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工程师,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康德忠同志,身患癌症,仍然战斗在林果技术推广一线,无偿为沙区群众传授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人们戏称他是非洲人,除了脸上皱褶和牙齿是白的,其余都是黑的。他说:有了病,趁现在还能走路,就更应该多为群众做点事情。

上一篇:干部作风转变活动剖析材料下一篇:老干部支部党员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