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0篇

2023-06-13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0篇

教学反思20篇

教学反思

一、《勇敢的鄂伦春》教学反思

《勇敢的鄂伦春》一课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歌词简练,情绪豪放,具有浓郁的鄂伦春民族的风格,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那活泼跳动的节奏犹如一匹匹骏马奔驰在高高的大兴安岭上,表现出了鄂伦春族少年在守护山林时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在教学中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了解鄂伦春这个民族,并明白他们保山护林的重要性。

一、成功之处: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整堂课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每一环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新课导入中的律动,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一个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然后在森林的大背景下引出了动物发生练习,衔接自然,并为学生学唱歌曲打下了基础。

2、在学唱新歌的过程中,通过欣赏视频、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手号识谱、读歌词、律动表演等各种途径,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对歌曲有了较深层次的学习,并且体会了歌曲的独特风格。在视唱歌谱时,应用了白板的特有的遮盖功能,用图片将歌曲遮盖住,学生可以直接唱歌谱,不受歌词的干扰。在找力度记号的环节中,让学生直观地画出力度记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律动环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新表现。在学生的积极发言下,采用学生创编的律动为歌曲伴舞,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并表现音乐。

3、拓展部分加入了三种乐器的演奏,丰富了这节的音乐元素。学生同时演奏三种乐器并加入律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增进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最后环节四位学生的展示更为课堂添色不少。

二、有待提高之处

1、学生的音准不够好,在练声时出现了几处音高不准的地方,需要在平时上课时多注意、多练习,并引导学生学会听钢琴,用钢琴对比音准的正确性。

2、课堂调控有待提高。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坐在两边的学生;在律动时没能顾及后排个别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乐器击奏时忽略了小部分学生没有融入课堂,用乐器当玩具玩。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仅注重全局,而且不忽视小细节。

总之,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还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孩子们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二、《打花巴掌》教学反思 这堂音乐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我从一开始就用音乐律动进教室,就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整堂课下来就投入在其中。整堂课我以打巴掌围绕主题,在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以提高他们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注重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主题鲜明。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有感情地表演了《打花巴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美中不足之处,如对学习歌曲的方法上不够多样化,还有对于歌曲教学内容上挖掘的还不够深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时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事先设计的教学构思为基础,但不受其局限,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要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一节课,就是真正这堂音乐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我从一开始就用音乐律动进教室,就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整堂课下来就投入在其中。整堂课我以打巴掌围绕主题,在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以提高他们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注重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主题鲜明。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有感情地表演了《打花巴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美中不足之处,如对学习歌曲的方法上不够多样化,还有对于歌曲教学内容上挖掘的还不够深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时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事先设计的教学构思为基础,但不受其局限,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要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一节课,就是真正成功的一节课。成功的一节课。

三、《划船》教学反思

《划船》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它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儿童在划船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心里乐开花的喜悦心情。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学习划船的动作,感受划船的情境。这一环节学生都很喜欢表现的也很积极,接下来的教唱中我更是反复的强调歌曲的优美性并多次做示范让学生模仿。这首歌曲不适合用大的音量来表达,但是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做到很好的控制音量,于是我采取模仿他们的歌声,再用柔和、适当的音量来做示范,让他们选择合适这首歌曲意境的歌声然后演唱出来。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大声的演唱是不正确的,并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演唱了。唱会了歌曲之后我在游戏环节中设计了一组为单位的划船比赛,看哪条船最整齐、表演的最到位。这个游戏是很快乐的,虽然有些小吵闹的场面但整体气氛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有些很有想法的学生还自主的邀请他人组成一只双人桨表演划船。对于这种热爱表演的同学我也会特别的给与奖励。

这一课我感觉到了学生在学习歌曲上的进步,学会了用优美的歌声、小音量的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同时由于自己时间的设计还有待提高,在游戏环节上还可以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尽情的表演,发挥孩子爱玩的天性,让音乐更多的表达快乐,表达孩子们的愉悦心情。

四、《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艺术课程把自己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人文性,强调围绕人文主题进行艺术学习;重视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强调学生在所营造的环境下学习探索艺术;重视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在明确艺术知识技能与艺术审美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强调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的品质等充满人文关爱的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彝族的乐曲、歌曲、舞蹈中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图片出示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服饰文化等,最后跳起《阿细跳月》,浓浓的民族风情贯穿始终,体现了艺术教学的美。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着不足,如语言不够简练,学生阿细跳月的舞蹈的舞步整齐。

五、《粗心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粗心的小画家》是一首很受学生欢迎的歌曲,歌曲活泼诙谐,以富有童趣的语言表现了小画家丁丁粗心大意,画动物缺腿少尾的故事情节,教育小朋友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粗心大意。针对歌曲特点,在和飞燕备课时我们以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声音很夸张幽默的表情表演歌曲、附点节奏为教学重难点,并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我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有几处教学环节的设计收到较好的效果,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值得借鉴。

导入部分采用律动——根着老师的动作模仿并猜动物名称,这个环节极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老师适当的引导加深学生对动物的形象和特征的认识。

看图找错误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节奏难点——由老师带领学生按节奏念歌词。

处理歌曲中采用的对比教学收到特别好的效果,学生在老师不同的范唱中明显感受到带有附点节奏的歌曲表现出丁丁的粗心与骄傲。

不足之处也存在很多:1.教师对学生演唱的评价不够到位,个别评级和小组评价差别悬殊;2.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整节课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没有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3.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广泛,只注重小部分学生的表现。4.教师的基本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学反思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选自湘教版二年级第四册教材。歌曲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这堂歌曲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演唱情绪活跃的《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乐观活泼的气氛,并能与伙伴载歌载舞;并通过歌唱表演,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音乐课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实践,所以我在音乐课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自由发挥,解决歌曲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在学习歌曲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学歌曲四步法以小组的形式,主动参与、质疑、解决难点,并学会演唱歌曲,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首富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节奏明快,舞蹈性很强,适合于边表演边歌唱。本课我不单单停留在这一首歌的教学上,而是以‚舞会‛为主线,让‚洋娃娃‛和‚小熊‛来跳舞,增加了舞蹈表演等内容,形式活泼,引导学生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并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种舞会的情景。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的学习感受音乐的美。针对儿童乐于探究、好动等年龄特点,本节课我还采用了律动、生生接龙读词、师生共同表演等活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尽人意,下面我再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做一下总结: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指导时,学生将第二句总唱成第三句,教师的处理不到位,耽误了一些教学时间。其次就是在每个乐句的结束小节135和131处,有个别学生唱错,我没能及时发现与纠正。结束部分组织学生去参加节日舞会,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但有的学生不爱表演,站在那里显得有点手足失措。 改进措施:

1、教师在引导学生演唱易错的地方时,可以加上手势动作,帮助学生区分音高的旋律走向。

2、表演环节,喜欢表演的学生表演舞蹈,不喜欢表演的就演唱歌曲。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更加清楚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也更加明白自己的不足。以后一定努力砖研,弥补自己的不足,上更多孩子们喜欢的课。

七、《‚六一‛的歌》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的旋律活泼、欢快,但是前一个乐段和后一个乐段的旋律很容易混淆,尤其是二年级学生,对音高的概念还不是很明确,这个时候让他们唱准容易混淆的旋律是不太容易的。

在前一个班级出现这种状况后,我及时的采取了应对措施:初步感受完歌曲的整体艺术形象后,我请学生听一听旋律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什么地方和前面的旋律听起来有所不同。

这个环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学生唱的时候容易出错,但是他们能在听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旋律的变化,有了这种感受后再去学习歌曲旋律就不难了,因为,提前在思想上有了准备,自然一到这个地方,学生自己就会引起注意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就一定会得到解决的好方法!

八、《咏鹅》教学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学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大有好处。想想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准备以及对自己上课的表现感慨颇深,有亮点也有存在的不足之处,现将自己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亮点:

1、上课的热情较高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美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对音乐的情感首先是上课应该要有热情,这种热情表现在表情、语音语调、范唱、演奏、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情感。只有教师先感动了,才能很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两种节奏型(ⅩⅩ∣Ⅹ0∣与ⅩⅩ︱ⅩⅩⅩ)的区分及运用。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次聆听进行区分,然后由教师示范,学生逐一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容易搞混的两句歌词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能准确的演唱。

3、情景引入教学,注重让学生展现自我: 低年级的学生总喜欢展现自己是他们的天性,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老师先用谜语导入: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教师边说谜语边用舞蹈动作表示内容)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和活动表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4、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把歌词在古筝的优美旋律中,带舞蹈动作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这样,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就会把这首古诗演唱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的表现出来。

5、真诚的赞扬随时巩固学生的自信心

真诚的赞扬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最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仔细寻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鼓励。真诚的赞扬会让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在音乐课上,以自然,亲切地微笑面对学生,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地音乐课气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音乐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二、不足:

1、这堂课上的有点乱了。特别是最后让学生去贴一幅画,没有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有些问题解决不到位,学生却缺乏动脑思考的过程,这是让人觉得课堂乱了的重要因素。

2、课堂语言不够精炼。

3、教学的调控上不够灵活。 课堂应更为开放,形式应更为多样。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音乐课如何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九、《顽皮的小杜鹃》教学反思

歌曲《顽皮的小杜鹃》是一首奥地利民歌,它结构短小简单,旋律优美流畅,情绪欢快活泼,非常适合孩子们学唱。歌曲中加入的‚咕咕‛叫声使整首歌曲充满了童趣,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感受鸟儿可爱的音乐形象,从而增强对音乐的喜爱。所以,教学目标中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和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顽皮的小杜鹃》,是活动的重点内容,而并通过模唱唱准弱起小节则是难点部分。

用律动《杜鹃圆舞曲》导入,以寻找小杜鹃和它的叫声为主线,运用多媒体课件及老师吹长笛模仿小杜鹃叫声的现场表演,直接导入新课。练习三拍子舞步,感受三拍子韵律及掌握杜鹃飞舞的特点,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直面主题,引人入胜。

在学唱部分,用‚学叫声‛掌握音准、‚找相同乐句‛学习唱谱、‚接龙念歌词‛谈对小杜鹃的感受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游戏和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很快进入情境,感受鸟儿可爱的音乐形象,从而增强对音乐的喜爱。

在难点攻克‚弱起小节‛ 的环节中,充分体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进行适当引导,及时鼓励,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并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促使学生有更进一步探索其他音乐知识的动力和决心。

在最后的欣赏部分,教师演奏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让学生近距离观赏器乐的演奏技巧模拟鸟鸣的音色和翅膀飞舞的动作,使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声音模仿现实或自然界中的其他声音。《空山鸟语》便是民族乐器中典型的用乐器模仿鸟鸣的佳作,即通过声音模仿声音。学生被老师的演奏深深吸引,马上模仿起演奏中的动作,欣赏活动的气氛非常活跃。这个环境和活动开始时长笛模仿鸟鸣的环境相呼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模仿的手法而引起的联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但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唱‘咕咕’的叫声‘ 5 3 ’两个小音符的音准还是不够好,既然是重点部分就应该反复强调音准,而不应该为了完成教学步骤而降低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唱歌、喜欢表现自己,容易拔直了嗓门唱歌,这即个坏习惯一定要加以纠正,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唱歌方法,学会保护嗓子、正确发音,这一点至关重要。

十、《春来了》教学反思

《春来了》 春来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 式,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歌曲,感受、听唱歌曲,并使学生能根据歌曲特点,灵活的创作。纵 观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活动注意学习的感悟、体验,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突破达到教学目标。在导课 中,请学生跳三拍子的基本舞步和教师的范唱,是让学生对歌曲的提前感受,紧接着让学生 打三拍子的指挥拍, 自由表现三拍子和跳华尔兹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将注意力集中 到歌曲的内容上。同时,使学生在不止不觉中学习了歌曲,也不会感觉枯燥。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这首歌曲教师没 有教唱旋律, 但在导课和教师的范唱以及表现歌曲三拍子节奏、 相互问答式的歌曲的哼唱中, 都在逐层深入的深化歌曲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律动中有意识的有 目的学习了歌曲。

3、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如在导课中,我先让学生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和跳 三拍子基本舞步的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 也体现了音乐课的特点。 紧接着放《春来了》 歌曲导课,将学生带入到》‚春天‛这个特殊的情景,启发学生说春天到了,引起周围变化 的愿望。最后,请学生用贴春天图画、朗诵春天诗歌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春 天的美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将美术、语文学科的相关的内容和音乐课内容融合了 起来。

4、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体验教学。在创作中,给学生了充分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的机会,通过用歌曲旋律,创作夏、秋、冬之歌,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歌曲的旋律, (本节课通过学生跳、教师范唱,反复听、学生唱和创作时听歌曲伴奏,学生共听了歌曲 不止八次),而且,也让学生在创作过趁中,锻炼了自己交流沟通、合作和观察的能力, 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5、多媒体的使用也受到了恰当的效果,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

总之,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考虑到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出发,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体验成功的感觉。

十一、《小骆驼》教学反思

《小骆驼》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歌曲,其旋律简单易学,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听完范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这首歌曲。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

在教室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学谱知识与技能顺利的学会了歌曲旋律;

2、

在熟悉了旋律之后,我鼓励学生用‚音字对位法‛四人一组进行填唱歌词,填唱效果很好;

3、

在唱完歌曲之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渗透八分休止符的认识与学习:

1)

在歌曲中多次出现了什么才使歌曲有那么多的停顿?(因为休止符)

2)

那是几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

3)

它的作用是什么?(休息半拍)

4)

谁能写一个八分休止符和它的拍子图示?(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写)

5)

针对出现的书写方面的问题,师生一起评价并改正。

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八分休止符的外形、写法和作用,使学生进一步

感受、认识了八分休止符,为今后的歌曲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适当的引导加上真诚的鼓励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老师们,把我们的爱留给每一个学生吧,让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你的爱,让他们因为你的爱而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十二、《我是小音乐家》教学反思

一、注重创设情境 从精彩纷呈的音乐会,到班级小乐手的精彩展示,从我们举办自己的音乐会,到我们都来做小音乐家,整堂课始终围绕在这个特定的情境当中,学生在很愉快、美好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二、注重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学生才是在这一堂课的主人。因此不管是歌曲动作的设计,歌曲重难点的解决,还是到进一步打开思路,自编歌词,都是学生自我尝试探究后,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会了歌曲,解决了难点,有感情的表演唱了歌曲,又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

三、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在创编活动中,我通过学生互动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听、模仿、唱‛等要素,让学生去体验音乐的情绪。自由创编时间结束,大家争着要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也兴奋得红扑扑的,三年级的彪轶辰独具匠心的表演,让我想到了很多,这就是我要看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一直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放松的、活跃的心里状态,因此整堂课中,充分体现出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由于自己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缺乏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我在表演唱云南的葫芦丝中,用了实物演示,如果再能表演一段葫芦丝曲,课堂气氛又会推向一个高潮。在乐器发出的声音,如果我用书本中没有出现的象声词,我想我们班会出现很多像彪轶辰那样独具匠心的创造。

第二、表扬学生显得有些单一,空洞,语言不够精练,准确。 第

三、在课堂中,难点出现在一些节奏方面,这是我意料之中的。我精心设计了通过听、说、唱、想等多项活动来熟悉歌曲,解决难点。所以,第三乐句的难点,通过听在创编活动时自然解决,效果很好;可后半拍起拍的难点,我设计的问题不是很好,我的讲解有些不适合三年级的孩子,略显专业枯燥,使课堂气氛冷了下来,学生觉得回答有难度,但在休止符的实践情况还可以:一字多音的乐句,处理不够精准,我进行了多次范唱,学生唱得都很正确,但在整体表演唱中仍然可以听见个别学生节奏上仍有错误,经课后评课同事善意的提醒发现,只要‚跳呦‛的中间加一个‚哦‛,变成跳(哦)呦,这个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

第四、在简谱和五线谱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课后教导处老师提出了宝贵意见,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找出一种适合儿童学唱乐谱的科学教学法.

回顾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音乐是轻松的,但教学是严谨的,今后我在歌曲学唱中多抓住音乐的特点来学唱。通过这次课,我意识到了:首先教师不要把问题想得很复杂,不必要把理论的东西分析得很透彻,应该多想想怎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趣,这样的音乐课一定会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十

三、《春晓》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教学中紧紧围绕‚春‛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说春天,唱春天的来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春天。上完课,我就有很多的感触。最大的感触是——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勇敢、踊跃的表现自己,我也努力来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因为只有课堂上真正做到民主了,学生才会感觉到心理的安全,才会愿意由衷地和你配合。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不仅课堂中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周密考虑,教学时还要善于调控好整个教学局面。 十

四、《土风舞》教学反思

《土风舞》是一首热情,充满丰收喜悦的捷克民歌.曲调简洁,节奏明快,是带扩充性的一段体,整首歌曲比较平稳,没有特别大起伏但是连断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音是本首歌的难点,尤其在后半部分"啦"音上,而且切分节奏占了很多的比重,所以节奏和连断音对与这首歌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学生在切分音的处理上把握得非常好。

在设计这堂课中,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了,如:土风舞这首歌曲中,其实就是切分节奏与附点节奏两个节奏型,只要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练习、感受的过程出示本节课的重点节奏,给学生一种直观的东西,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并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然后再下一环节中让学生看图说话,把创编的词填入节奏中,在进行有节奏地朗读,熟悉之后就加入歌谱,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没有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整首歌曲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而我却运用了大量的动作,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意境,这对4年级的学生,尤其没有一点舞蹈基础学生来说,难度就非常大了,在反复聆听音乐,创编动作,来巩固歌曲,学生就失去了兴趣。 十

五、《蜗牛与黄鹂鸟》教学反思

本周我们学习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儿歌,这首儿歌节奏轻松、欢快,歌曲诙谐、幽默。在学习这首歌曲时,我先设计了一个flash小故事,通过讲解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明白歌曲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又能对记忆歌词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唱读歌词来记忆歌词。歌词的记忆是我们学校学生的难点,他们的智力情况决定了他们很难记住复杂、很长的句子。但是如果记不住歌词,唱歌更无从谈起了。我采取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记忆歌词,例如:随节奏唱读歌词,句子接龙。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记住了歌词。

本节课的表演,我让学生自己想了小蜗牛、黄鹂鸟的动作,让学生随音乐边唱边表演。学生们开始比较拘谨,动作也有点僵硬。通过我的表扬、鼓励,学生们兴趣越来越浓厚,最后都能自如的表演节目了。 十

六、《《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歌曲的歌词,文章的意思不难理解,但由现在的学生离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较为久远,我在课的开始,通过图片,录音、录相,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学生对那个年代也有了一种感性认识。在走近课文的过程中,我用一个大问题‚课文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引领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合作,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心中感情,通过交流,走进了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散而神不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本思路:

一、歌曲导入,介绍背景。

由于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今天较远,现在的孩子对那一段历史非常陌生,所以教师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能帮助孩子进入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非常有感情,读到悲伤处,教师的眼圈都红了,这时整个教室安静极了,同学们都沉浸在低沉、哀婉、痛惜的氛围中。这堂课中,教师的范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既帮助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情感,又运用听读法初步扫清了生字障碍。

2. 学生自读,巩固字词,了解故事内容。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时,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综合运用识字方法,来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有了‚五分钟‛时间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更投入,更专注,效率更高。

三、观察插图,学习生字。

[运用插图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又理解了词语,还图文结合,相当于读了课文一样。]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人物特点老师没做任何介绍,只是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感受,去了解。这一环节,学生非常活跃,学得很主动,很愉快,学生把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个性化感受在同学面前充分地表达,通过交流、合作,大家对王二小的英雄故事以及他的机智勇敢有了全面的了解。 十

七、《编花篮》教学反思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所以最初设计本课时,我的想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我要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河南民歌的主题,我设计了一个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教学歌曲时,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创设每个情境,始终有主线贯穿始终。 在歌曲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荗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韵味表现了出来,让孩子觉得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的。这时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点,教孩子们说河南方言‚编,编,编花篮‛,从而让学生做到地方方言对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在读歌词中找出民歌的另一个特点,押韵与衬词是民歌歌词创作的基本特点,并让孩子们更了解民歌的文化与特点。

这节音乐课基本达到了我的心愿,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投入歌唱和表演,大胆的想像和创编,课堂上我是投入的,和孩子们融为一体,给孩子们自信和想像的空间。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在聆听凤凰传奇的《编花篮》后,学生的创作能力还没有更好地发挥,这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想的。通过这节的教学,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

十八、《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作于1955年,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船北海公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全曲语言活泼流畅,节奏感强,歌词读起来琅琅上口,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很熟悉。

第一乐段描绘了少年儿童泛船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色彩鲜艳和谐,让人心醉。第二乐段抒发少年儿童荡船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这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看着我们游玩,听我们歌唱。第三乐段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创设了情境,以 ‚音乐之旅‛的方式开始我这节课的行程。我强调学生用有感情的声音朗读歌词,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现的内涵;在歌曲的学唱中,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进行演唱,教会学生连贯而优美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倾听和参与中获得对歌曲的初步认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聆听,跟随音乐轻轻摇摆、轻声哼唱等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怀,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通过欣赏课件和歌曲的学唱,感受歌曲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

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放手给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但是如果学生遇到了他们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时,还是需要教师去教,去引导。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努力让每个孩子在音乐的天地里畅游,让每个孩子爱上音乐。 十

九、《红蜻蜓》教学反思

是一首曲调深情、优美,歌词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情动人、以情促学,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情动人、以情促学

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课前导入时,伴随音乐我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回忆童年的故事,再让学生听歌曲看图片,他们听的入神,看的目不转睛,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

二、自主学习、突破重点

在歌曲中出现一些音乐知识点,如:歌曲情绪的处理、附点音符、一字多音的唱法、和力度记号(渐强、渐弱)等,需要学生理解、感受、表达出来。为此,在教学过程,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突破歌曲教学的重点难点:1.通过聆听歌曲、观看动画思考,并回忆的童年,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感,激起学生对于自己的童年回忆,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2.学唱歌词时,学生先分小组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注意换气记号,休止符的运用),教师再用拍节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节奏,突破难点教学。

3、歌曲情绪处理时,我运用对比法教学,让学生边听、边唱、自主总结出活泼与深情两种不同情绪在力度与速度上的变化,达到了预设的歌唱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了美,表现出了歌曲的艺术美。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平等、和谐、自主快乐的学习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还要多思考、多学习,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

十、《七色光之歌》教学反思

七色光之歌》这首歌曲,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歌曲,描述孩子们在阳光下幸福地成长。我围绕音乐课标里的‚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助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平等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记得在我儿童时候,这首歌曲在我脑海中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在这个夏天,高兴的学会这首充满活力的《七色光之歌》。整个教学过程以听、学、表演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歌曲的旋律也非常朗朗上口所以孩子们和我想象的一样,学习的很认真也很开心,基本上达到了我要求的效果。

对于课堂导入语言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导入语言的艺术性。导入应简洁明了、具有针对性;要新颖、趣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符合自身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才能起到激发学生趣味,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效果。

课改理念有这么一句话:‚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还能使一节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将是我有待提高的地方。针对这节课,如何上好高年级音乐课为题做个简短的反思,如何使孩子们从被动转为主动,如何帮助他们去除心理的‚不敢表现‛变为‚我要变现‛这是我一直追求专业发展的目标。

第二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20篇

《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 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要找的规律是什么?研读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师用书,我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教学把图形沿着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其实平移比规律更重要,只要有了平移,就有了规律。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平,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方框按顺序平移,体会对应关系,是更为本质的规律。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哪些关于这节课的学习的经验可以支撑他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呢?

研读教材,以例题中第一个问题为例,这道题陈述的内容也就是:从10个数中,每次框出相邻的两个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我感觉,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但这样的转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好像在这个转折点上,不少学生都绕不过弯来。于是我直接从最简单的掰手指做铺垫教学,让学生理解相邻,如何掰相邻的两个手指。然后设计悬念400个手指并排怎么办?引出课题。从这节课让我深深明白:智慧的培育,需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其后的设计,我又想怎样过渡到像例题这样的“框数字”问题呢?眼睛突然一亮,就再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得出9种方法,再通过平移,给学生的示范作用。而没有教师继续框3个、4个等,接着把框更多的数字的情况交给学生探究,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给学生学习的机会。为了不让学生发现表面的数字规律,我特意打乱数字的顺序,有意让学生真正的去发现总数、要框的数、每次框的个数和共有几种方法的关系或规律。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也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接着让学生尽情的交流,然后小结规律。

接下来,在10张数字卡片增加5张,每次框几张各有几组,先设计平移了几次,共有几组,弄清平移和共有几组的关系。其后总数增加都100个、400个,教学进入了高潮,在这里解决400个手指相邻的两个为一组的问题。学生以为我都会了,甚至总数增加到一万我也会,就在这时来个360度的转弯,只出现5~15个数字,学生一时愣了,我马上追问:如果我请个同学回答,他可能会在那里出问题?引出总数变了,总数并不是最后一个数。

其后设计了生活问题,主要在小方和小英坐在礼堂的那一题, 连续设计了3个问题,其中如果14个座位围成圈形,学生自觉议论开来,教师再次利用卡片围成圈形,让学生直观思维。紧接着,“那个信息可以不要”“为什么要把13乘2?”最后的请假问题,难了!不是从1号开始请假,而是从5号开始请假,再次安排给予时间,交流、讨论。整节课没有将规律作板书,也没有规律公式化,更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按算式来解答。事实上,学生在此即提出算法。有学生用“算”的方法,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没有形象支撑,我觉得学生难以理解,也许最后就演变为套模式解题,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往往总结出“算法”,这是否意味着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抽象?这是否标志着学生新的重要的进步?为什么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求解会归结为某种算法的应用?学生为何会思考“算法”?是否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存在着数学问题是需要计算作出解答的潜在观念? “算法”的抽象,应建立在形象的模型的基础之上。因而我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建构数据排列、再框出相关的数的解决问题的模型。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一共有多少种框法,与框内的第一个数对应。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应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齐头并进

5.《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习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 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习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习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2 6.《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于是产生认知冲突。再次观察,形成新的猜想,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利用这一结论,验证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3的倍数的特征,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其他数的倍数的特征。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7.《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在“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深:

1、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

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惊醒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家庭,任何不成熟的想法在共同的交流中是可以成熟的,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

4、活动环节较多,一节课完成显得有些紧张,因此,有些内容还不能作深入的交流。

5、虽然我的这节课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

8.《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小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难度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从刚才找4的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让学生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时,主要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用一般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研究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列举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及时巩固练习,有层次,有趣味。

学生做全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会归纳总结。

9.《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通过老师讲生活小故事的方式引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分析等式含有的规律。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将例题 “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作分母或指定分子作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进行整装,通过“希希想要吃到5块蛋糕,婷婷想要吃到6块蛋糕,我将龙龙的蛋糕平均分成了48块时,该怎么分才公平?”这一情境来进行教学。

10.《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反思

1、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学习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在宣布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对分数的大小比较都自主学习了,其实我也根本没有让学生预习,数学课也不需要学生预习,这都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而主动预习的,他们小组聚在一起讨论、分析,当教师给他们组加“星”时,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这种教学行为已经是学生主动实施了,不需要老师在后面督促,它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它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会延伸到课前,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学生都想为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所以课堂的学习已经自觉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预习,也为下一堂课的复习做好了充分的准,所以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2、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 上课以后我感觉到了,那些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后

3 进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后进学生也举手发言了,因为哪一小组举手发言多,哪一组还能得到“星”。所以组长不知辛苦地帮忙后进生,后进生也拼命的学习,这是学生可爱之处,这样老师再也不要为学生的厌学而犯愁了。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当然用这种形式上课时,只要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老师也会给鼓励的,这点很重要的。在上课时,竟然有学生曹旭建告诉我:“曹老师,我从小就没回答问题,今天才知道回答问题是那样的爽。”我惊喜,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学习方式吗?合作才能成功,互助才能胜出,孩子们已经开始明白了这一点了!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喜欢这样的学习内容,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也是我新课程理念下尝试的一种有效课堂调控教学模式,效果不错。

1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成了“维修工”,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1、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13.《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反思

1.凸显计算算理。分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统一分数单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找到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第二步通过图式的对比与沟通,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时,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应用挖掘新知识,在新知中拓展思维。引导学生看四色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时产生分数加法计算,在复习旧知中引出新知,在新知解决的过程中,加强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逐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4.《画出美丽的图案》的教学反思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画出美丽的图案”是结合圆的认识,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在加深对圆的认识的同时,体会创造美的愉悦。真正让学生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15.求“圆环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求圆环的面积”之前,我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尝试:让学生独立计算书本P106例10(已知外圆内圆的半径,求环形的面积)。结果班上58位同学中有40多位能正确地解答,其余学生通过自学之后也能求圆环的面积。于是第二天的数学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学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尤其活跃,不断闪出智慧的火花,而且思维的深刻性也可见一斑。反思上述的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关键在与“找准了起点,注重了学生的发展”。

4 1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求圆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我事先已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了环形,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能求环形的面积了,但同学们对环形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本节泐的教学重点我从认识环形的特征入手。让学生把做环形的过程说出来,在表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说出了圆环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

2 深入钻研教材,挖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环形之后,我有意让学生比较几个环形面积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认识到句顶环形面积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内、外圆的半径。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16.《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研究表明,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简单的吸收的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荷兰数学家弗顿登塔尔甚至说:“教育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再创造。”学习者应自主积极地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经过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获得蕴育在其中的数学活动体验,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

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变教材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认识结构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材的最大作用是为师生指明教与学的大方向,学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不应该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依据课标的新理念,在全面驾驭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开发和创造。

一般传统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都是按照基础训练: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②把两个分数通分;新课教学:出示例1,让学生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总结计算方法,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例2,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课堂训练;课堂小结。这样的组织教学,虽然也使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上的,是浅薄苍白的,不具有生命活力。这节课中,教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计算小明同学走哪条路线到学校比较省时,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这样不是教师要学生学什么知识,而是学生积极地去寻求解题方法的结果,逐步科学、完善。实践证明,教师对教材做这样的处理,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吸引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2012年6月7日

17.《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

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 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8.《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

5 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19.《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2012年6月21日

20.《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觉得本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二点:①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②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一)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知道的。因此,我在教学中,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方格去测量面积,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有哪些呢?我不直接说明,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教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估一估、摸、摸、量一量、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让学生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

第三篇:高中历史每月4篇教学反思(共16篇)

3月5号教学反思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3月12日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3月19日教学反思

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男人吸鸦片,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3月26日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文本,但教师仅仅局限于文本,也是不能拓展教学宽度的。社会历史教学资源众多,乡土教材、影视资料等,都为历史学习提供生动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关注其他学科历史素材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涉猎了其他认知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渠道众多,电影、电视、网络等,到处都有历史素材的展示,虽然这些影视作品有虚构有夸张,但历史因素的深度渗透不可阻挡。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历史认知会更自然更生动,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联系社会生活有诸多便利条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新课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意识影响,还要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系,启动学生社会认知体系,用生活事实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历史崭新认知,提升人文素质。

4月3日教学反思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重智轻情”,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最终结果是教学效果比较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有些教师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但是,人文教育是蕴含着丰富营养的,也是助于推进历史教学的最好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不要只是流于形式,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上面,要确立情感目标的教学目的性。例如,在设计《抗日战争》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意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性,既能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月10日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勤奋好学、尊师敬长和勤劳节俭、励精图治的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热情讴歌无数仁人志士及先辈高尚品德的传统美德史,所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蕴涵着丰厚人文资源的学科。比如,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到农人戴月荷锄归等。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历史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扬,如华盛顿、林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绍,注重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发展,组织学生多学习他们的一些思想、品格及胸怀和境界,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探究一些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时,也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诸如詹天佑、李四光等人的爱国情怀。

4月17日教学反思

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单一,他们绝大多数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课堂上的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参加课堂的交流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在探究北宋的变法时,教师可以结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能够以先贤作为榜样树立远大的志向,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素养的提升。

4月24日教学反思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危害地球生命的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基于此,环境教育也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就需要历史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待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也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一项神圣的使命。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和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把生态环境的教育观念引入到历史教学当中。此外,历史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和环境教育有关的资料,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进而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5月4日教学反思

古人有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关心国家大事上面。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又能强化学生的政治思维。此外,教师结合时事进行教学也能为历史课堂带来时代的活力,还能够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当前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历史课提供了大量丰富且生动的素材,基于此,历史教学要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并且在把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在分析近代史中国台湾被日本侵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当前中国和日本在钩鱼岛上的摩擦,以及中国和越南在南沙群岛之争的时事教学,分析小国为何对大国如此咄咄逼人的背景,再结合国际形势加以讲解、分析,有利于把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还任重道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明确自身肩负着的重大责任,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5月11日教学反思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笔者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倡导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矩,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确实让他们吃惊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月18日教学反思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习有理解记忆部分,有强化记忆部分。对于强化记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记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记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该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有趣,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知识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积极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知识,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5月25日教学反思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密切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认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6月4日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历史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作为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猜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当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6月11日

应当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多元评价也不就是什么一两年的事情了,但在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问题,有几位老师在运用多元评价去评价学生?我们的任课老师没有去从内心形成多元评价的理念,也是大家多去怕麻烦所致。因此,努力形成教师多元性评价的理念已是相当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平时,笔者注意搜集相关多元性学习评价的资料,研读相关多元性评价的文献,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确定一定的评价手段和具体的评价策略。经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可以说是心明眼亮。我们再也不能去走那些单一评价的老路了,应当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努力思考自己对学生学习历史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努力思考在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去进行评价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平时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比较有意义地看到,每当我们注意着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更为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就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学生学习之过程的气氛活跃方法先进有效,充满着创新创造,更为学生建立起比较良好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的价值观。平时的评价多元的诸多实践也让我感到:教学的多元评价,虽然起先是比较麻烦一点,但只要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实施起来,磨刀是永远多不会去误砍柴工的,实施好了,师生之间都形成起一定的习惯,反而会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加的省时和省力,让人感到历史教学是那样的事倍功半。

6月18日教学反思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阐述评价之具体内容时,尤其为我们提供了多重意义上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策略,应当说都是相当切实可行的。但是,作为课程教学,倘若我们不假思索地死板硬套,肯定是不可能去获取好效果的。虽然其评价策略可以是多多的益善,但也不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多多益善,有时粗制烂糙地在评价的多元上也是那样的“滥竽充数”,也会去形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运用多元评价是必需,科学运用是根本,灵活运用是方向。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比较思考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家长甚至一些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作为自己则是切实探究多元性评价的组织者、引领者,尤其注意在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上做文章,做实和做好文章。譬如,在评价上让学生去做历史学习档案,则获取了一定意义上的促进效果,尤其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有着比较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当我们比较好地坚持让学生去正常性的加强自己的学习档案的建设,那将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平时的学习档案的建立和实施中,笔者还注意去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怎样动用自己浑身的解数,利用自己的智慧,给学生学习档案上的建设去注入新的活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辩中,努力看到学生闪光处,这所闪出来的光,哪怕时间是那样的短暂,哪怕那光就是那么一点,都去比较有意义地进行褒扬。多元性的评价,教师为学生学习档案注入进一定意义上的活力,还真能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效果。

6月25日教学反思

现行历史教材,在学生的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分层要求,即有有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必修和选修都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去量身裁衣的,作为教学必须教好必修的课程,必须多鼓励过多的学生去选修相关的学习内容,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从一定层面上去说,这也应当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历史的拓展延伸性的学习中,比较好地践行多元评价的理论。践行多元评价的理论,需要我们去实现呈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譬如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历史习作,让学生用自己的文笔去撰写历史,不但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探究性,还完全可以去体现学生历史学习自我评价。一个个学生便通过自己去书写历史,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共同提高。我们说一个个家庭则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在践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照片,如父母亲、爷爷奶奶的不同时期的相片。让学生去了解自身房舍建筑方面的变化,进而真实了解每个家庭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了解到家庭的历史,再去进行一些家庭人物变化的习作,学生则比较好地实现着因小见大地书写着社会变迁的良好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第四篇:运用“20+20”教学模式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除了遵循《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外,我校还结合自身的办学情况,从实际出发,适时提出了极富新马特色的《“20+20”高效课堂建设方案》。针对新马的教学实际,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既强调学生学的精彩,也强调教师讲的精当;既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也强调个体独立思考;既强调理解,也强调运用,努力寻求学与教之间的动态平衡。随着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能会延长,教师点拨的时间可能会缩短,但“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的核心目标不会变,追求学生学习高效的初衷不会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心不会变。努力实践《魅力新马行动计划》,建设效率新马;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创设幸福的学习生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师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运用于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为学生创设一种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和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获得和提高语文的能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各地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出来,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步伐很快,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我校也有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努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能更新,因此,改革的步伐不大,成绩不明显,跟不上先进地区的改革步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校提出《“20+20”高效课堂建设方案》,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现在我们教师的现状:

1、每次考完试之后,总要听到有些老师这样的叹气:“这些题目我上课都讲过了,学生还是不会,真不知怎么教了。”“唉,这道题我没讲,不知学生会不会做?”为什么有这样的叹气,值得我们思考。

2、我们老师都很勤。你看我们老师们:讲课勤说、练习勤印、练习勤讲,作业勤改,测试勤测;辅导勤、抢时间勤。这些勤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了吗?没有,换来的只是一个字“累”。你看,作业改好发回去,测试改完发回去,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是分数,看完分数就往抽屉一扔,你说:“我们这么勤改作业、测试到底换来啥?”练习一大堆,整天题海战,学生整天忙着做练习,他们拿什么时

间来思考、质疑、归纳、总结?不会思考的学生那还不成“书呆子”一个?在社会里,“书呆子”能把学习搞好吗?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特别是高考的压力,高中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还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作为导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以学生为活动中心的同时老师还要扮演好参与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这一教学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寻求知识。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拥有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语文教学中长期使用“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他们的能力发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给予学生文化熏陶。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中心”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增加语文知识的吸收,提高语文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组长余少波长期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研究和新教材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副组长宋时巧有二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骨干成员李雪生多年从事课堂教学效率和评价研究,参加新课程标准专题学习,撰写相关论文多篇。骨干成员李张锋在写作教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思考。

2、课题组成员为了搞好本课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组内重新组织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进行多次集体讨论;到图书馆或在互联网借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比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思想录》《互动教学》《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高中所有必修、选修教材;购买了相关的教学光盘;查阅有关国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的文章。

3、本课题研究资料的获得途径包括校图书馆、查阅网上资料。研究经费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每年除向课题组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料外,还同意课题组购买相关资料予以报销,而且提供一部分经费。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以外抽出时间进行集体讨论、分头撰写论文,并定期召开例会;在假期里集中时间进行课题研究,按照分工撰写论文。此外,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并进行定期总结。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平台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科学的学法指导、师生互动来实施教学的活动。而“高中语文”对其作了学段和学科上的限定。

本课题所说的“实效性”不是简单狭隘的分数量化,而是以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素养的生成量为主要参照,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语言等与学生的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和谐性和一致性为旨归,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养、思维素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2)支撑性理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高中语文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江苏省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嬗变;新旧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比较;新旧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比较。

(2)高中语文分领域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主要包括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必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和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单位时间内(课时)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素养的生成量;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语言等与教学内容的高度一致性;

第三,单位时间内(课时)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高度一致性;

第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效果;

第五,课堂教学实效性评价研究。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研究思路和过程:

本课题预定用二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申报阶段、比较研究阶段、分领域研究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共四个阶段。

申报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比较研究阶段(2008年8月-2009年2月):重点研究新旧课堂教学在目标、理念、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

分领域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1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阅读、作文、必修课、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工作;进行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完成中期各子课题研究报告。

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刻录研究课光盘。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比较研究法。对新旧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类研究法。将总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4)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课堂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课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教学心得

6、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2月宋时巧

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5月孙彪

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8月李雪生

必修课、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10月 王海燕王平

课堂教学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12月 王评吴红娟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报告 总结报告 2010年2月闫新华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集 论文集 2009年4月 洪业剑张杰

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光盘 光盘 2009年5月李张锋

第五篇:11-20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写法一课教学反思

由于一年级娃年纪小,我在讲述这节课时主要通过摆一摆、扎一扎、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达到会认、会读、会数、会写、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在写数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班周玉娇在上完这节课后居然把十三写成了103,十八写成了108。我想她有可能是受数位的影响,十位、个位两个数位学习了以后,她一听十位,脑子里出现的是数字10,于是在写数时,很自然的先写上10,再添写上数字3,这样就出现三位数了。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白一点,个位上是一个数字,十位上也是一个数字。因此,在后续的授课和练习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这个错误。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把已知条件弄明白,符号看准确;其次是对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公式、定理的训练,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了,计算的准确率会很大地提高;还有就是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无论简单题还是复杂题,都要有做完就检查的习惯,看已知条件是否应用正确,符号是否应用正确;最后是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对一些计算过程中的错误要及时反思、总结,避免多次犯同样的错误。

具体训练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如每天五至十道题,还有就是讲题时帮助学生分析计算过程,而且千万要注意在平时的考试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避免学生养成急躁、毛草的习惯。 今年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初次担任一年级我觉得很吃力。因为一年级不同于高年级。爱说爱动,上课注意力难以持久是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如何上好这节课,在实践和探索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让学生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 、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如教师说“

1、

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请坐端”。 “小嘴巴,不说话”。“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会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会坐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合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对一年级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在上《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时,开头我采用了猜谜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学生对于这种方式通常很感兴趣,当谜底手揭示的时候,我在手之前加了个(),让他们在里面填上合适的形容词,于是“美丽的”、“可爱的”之类的形容词就有好多,当有一个学生提到“胖乎乎的”时候,我抓住了这个词语将其导入进今天的课文中,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我用的这个课前导入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此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能轻松愉快地理解、掌握课文,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还有,上《四个太阳》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利用课文中的四幅插图创设情景,学生一看到这四幅图,就马上举手问:“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红色的,小画家为什么要把它画成不同的颜色呢?”“是呀,赶快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学生带着问题立刻津津有味地读起了课文,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课文找到答案。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充分运用儿童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幼稚活泼。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使用儿童语言, 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鼓励性;说话平易近人, 态度和蔼可亲;讲述要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

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它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时,老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学生齐说“棒棒棒,你真棒,下次我要比你强” 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增强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辛勤的努力,一定会换来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10篇下一篇:面试自我介绍30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