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会与环保议论文

2024-05-13

青奥会与环保议论文(精选4篇)

篇1:青奥会与环保议论文

计局数据,近5 年来,南京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均达到 95% 克的根本所在。” 南京拥有高等院校 48 所,在校学生数居全国 以上。安全、稳定是城市的品牌,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 第三位。在宁科研机构众多,伟人倍出。南京重视对科研的经费 现。近几年来,南京的社会治安工作连续多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 投入,科学事业费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支出水平,居领先地位,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也不断提升。南京的平安形 分别居全国同类城市中的第二、第三位。中国共有 99 座历史文 象,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南京旅游、就业、创业。作为“城 化名城。其中,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被公认为 市文化资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南京社区建设模式独树一 六大古都。南京的这些特质与青奥会的宗旨不谋而合,这种城市

与体育赛事精神的深度融合自然会给参赛者、参观者留下深刻印 帜,广受好评。

象,提升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三)南京城市形象劣势分析

(一)借青奥会筹办机遇,推动南京城市形象塑造工程 无锡等发达城市一点都不把南京放在眼里。在长江三角洲,许多

塑造城市形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国内 国际性企业在华设置分支机构的时候,从上海到武汉沿长江逆流

而上,绕开了南京。苏南的城市抱成团儿,苏北的城市又不认为 外不少城市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举办大型体育文化活动对提升

霍尔在 《重大活动 南京是自己圈子中的成员,身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在全省的地位 城市形象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迈克尔·

处于中游,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当上海在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 与城市形象重塑战略》 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重大活动本身就是一 走在中国城市前列的时候,当苏州在复古的雅致的道路上越走越 种机制,它能够使城市“商品化”,起到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和

1.地理位置尴尬。在长江三角洲,南京比不上上海。苏南的三、对策与建议

游客数量的作用;它也能塑造出健康发展的城市形象,从而引导 宽的时候,南通的“亚上海”城市建设目标也大大削弱了南京在出居民表达对城市的一致认可。青奥会是国际性的体育盛会,其 省内的经济辐射能力,南京很难在省内确立经济中心的地位。

2.城市定位不准确。南京的城市定位始终不准确,也一直在 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体育比赛本身,成为一场文化盛宴和推进城市 变,一会儿要建国际大都市,一会儿要包装六朝古都。在城市影 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是城市对外加强文化交流,对内增强凝 响力方面,南京很难找出在全国有突出影响的地方;在城市国际 聚力的重要平台,更是城市展示自身形象、扩大影响力的难得契 化方面,外资银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较 机。

(二)充分利用特色符号在南京城市塑造中的作用 少,直接制约了南京的长远发展。南京的经济总量 70%还是靠国

城市特色符号,是人们面对一座城市时,所接受到的这个城 有经济支撑,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甚至非常薄弱,在全国个副省级中心城市中列倒数第二,仅占南京 GDP 总量的 市信息筛选后的直接感知,是人们对这座城市最突出特点的总体 10%,比江苏全省平均水平还低 12个百分点。由于工业投入少,印象或人们对城市最突出特点的心理上的认同。[5]城市特色符号 利用外资的程度低,新产品开发力度较弱,南京的工业水平明显 的确立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六朝古都”、“博爱之都”彰

显南京城市的人文气质,“大萝卜”则突出南京人憨厚、淳朴、落后于省内的苏州和无锡。

热情、朴实、可爱、包容等品质。在南京,法国梧桐成为人们直

青奥会会期最长 12 天,将于仲夏时节举办。第二届夏季青 接可见、可以亲密接触的城市个性和风格,凝聚了南京的历史风 奥会定于 2014年在南京举行,届时将有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貌。这些物化的或无形的文化符号,是南京区别于全世界其他任 运动员和奥委会官员参加。这是继 2008 年奥运会之后,全球性 何城市的不可多得的城市特色。城市形象的塑造就要在这些特色 的体育赛事,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这无疑为塑造南京城市形象 符号中确立重点,并用视觉识别系统来进行表述和塑造。当这个

突出点为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时候,就能够代表该城市的文化特 提供了绝佳机遇。

二、青奥会为城市形象重塑带来机遇

(一)大型体育赛事给南京带来持续性的全球关注

征,具有传承价值的作用,能给人以深刻印象。

会、举办青奥会以及后青奥会期间,都将吸引全球媒体的持续关 价值追求。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像一座没有灵魂的家园。城

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笔者在 2011 年 8 月 4 日,分别以 市文化塑造要强化文化意识,赋予城市形象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奥会 ”、“2014 年南京 青奥会 ”、“ The Youth Olympic 使其内秀外美,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层次,使城市成为“文化家 Games”为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百度、谷歌进行查询,发现对 园”。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恰恰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优势。源 于 3个关键词而言,符合查询要求的网页数量都在 60多页以上,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南京的一线血脉,也是南京的立市之本。

作为全球性的体育赛事,青奥会本身就是全球性媒介事件,具有很强的“聚媒”效应。[4]主办城市在申办青奥会、筹办青奥

(三)充分发挥南京文化资源优势,塑造南京城市形象

一个城市形象的文化含量,折射出这个城市的品味、水准和

这充分说明青奥会已经给南京带来了持续性的全球关注。

参考文献:

[1]成朝晖.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表述[J].新美术,2008,6):101.[2]朱永亮等.青奥会与南京城市营销: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J].南京 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

向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推介过程,也是南京借助 体育学院学报,Vol24 No.3-24.

青奥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南京城市魅力的 [3]闵学勤.南京城市形象的定位分析[J].城市建设与发展,2001,:25. 过程;在承办青奥会的过程中,向世人充分展现南京独特文化内(4)

[4]庄德林,陈信康.2010 上海世博会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城市形象 涵和城市品质,使南京的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二)承办青奥会的过程,也是南京频繁亮相国际国内舞台,(三)青奥会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将极大挖掘南京城市历

史人文价值,提升南京城市形象

塑造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4):20.

[5]李琳娜.特色符号在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广中的意义[J].艺术理论,2010,(10):186.[责任编辑: 何岩] 誉主席萨马兰奇强调:“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是奥林匹克的精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认为:“文化和教育是奥林匹 供稿单位:青奥会青网

奥林匹克运动旨在“教育青年,激励社会”。国际奥委会名

篇2:青奥会与环保议论文

2010年,南京成功获得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我们通过走访个别南京市民家中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分析了南京市民对于青奥的了解程度,以及市民们在生活中是否具有“低碳”的理念。通过调查发现南京市民对青奥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对于“低碳”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是只限于比较浅的层次且能践行低碳生活习惯的人并不多。本文的研究对南京迎接青奥会和建设“低碳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正文 目的:

通过走访个别居民家中和发放问卷的方式来研究南京市民对于青奥会和“低碳”的了解程度。发现和解决市民生活中一些不够低碳的生活习惯。为建设“低碳社会”对政府、媒体、南京市民等给出一定的建议。背景:

1.2010年,南京成功获得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生活”已逐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时间:

2011年7月10日、13日——发放调查问卷 2011年7月14日——走进市民家庭 地点:

新街口、地铁上、夫子庙、南京图书馆、书店、商场、肯德基、莱迪地下街区

人员:

“绿色青奥,对话南京”环保青年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 调查手段:

1.在市民家中我们采用访问的形式了解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生活习惯。

2.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南京市民对青奥会和“低碳”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低碳的生活习惯和有何种低碳的生活习惯。发现问题:

利用假期我们暑期实践小组来到了一些居民家中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居民们在注重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主动收集废旧电池,尽量使用环保购物袋方面做的很好,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在打印时并没有采用双面打印的方式,而且一些不用的小电器没有及时关掉。为了探究南京市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如何,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青奥会的了解状况如何,我们暑期实践小组组织了一次调查问卷,问卷的结果如下:

我们“绿色青奥,低碳生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共面向南京市民发放870份问卷,收回850份有效卷,有效率97.5%,符合调查问卷回收预期要求。在受调查的市民中,男性人数占47.6%,女性人数占52.4%,从被调查者得年龄段上来看,不超过40岁的中青年人居多,由于中青年是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由他们所反映出的问题将对迎接青奥和构建低碳社会更有建设性的意义。问卷内容涉及人们对“青奥会”和“低碳”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的表现如何等。现将问卷分析结果详述如下:

1、您知道南京申办 2014 青奥会的口号吗?

A.更高,更快,更强

B.点燃青奥梦想 C.与青奥共成长 D.不知道

在调查中,有38.72%的市民选择了正确的C答案,其余的61.28%的市民没有选对或者不知道青奥会的口号,反应出人们对于青奥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2、青奥会参赛运动员年龄要求在__至__周岁。

A.12;18 B.14;18

C.16;20 D.不知道

在被调查的850人中,有34%的人选择了正确的B答案,其他的市民都不知道青奥会的参赛运动员年龄要求。

综合这两题可以看出南京市民对于青奥会的了解程度并不高,由此可见,在于对市民的宣传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有必要向市民普及青奥知识,提高市民对于青奥会的认知度。

3、下列南京市为办好青奥会所做的基础建设规划,您知道或了解的有(可多选)A.地铁三号线工程 B.雨污分流工程

C.“10纵10横6射”道路改造工程 D.禄口机场二期工程 E.“呼吸质量”改善工程 F.全部不了解

对于南京市为准备青奥会而做的基础设施建设,南京市民的了解程度如上表所示,在850份问卷中我们得出,市民对于地铁三号线的了解程度最高,有526人选择了此项,而其他的5项工程市民相对较少,大约只有1/3的市民了解。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南京市民对于青奥的关心程度还不够,同时政府建设的这些工程还未能引起市民的注意,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人们对于三号线的了解程度较高也反映出人们更关心交通建设,可见交通方面的工作可以作为建设青奥的一个重点。

4、您认为举办青奥会给南京与南京市民带来什么影响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

C.不好说

对于南京举办青奥会,72%的市民认为利大于弊,23%的市民认为不好说,只有5%的市民认为弊大于利,可见大多数市民很支持青奥会的举办。通过举办这样一次青奥会对于南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影响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总体来说,青奥会给南京带来的好处是大于其带来的不便。

5、您认为南京青奥会应当如何贯彻“环保低碳”精神?(可多选)A.利用现有场馆,避免重复建设 B.建筑物应用节能环保材料 C.使用绿色能源,完善废物处理 D.使用氢燃料车等环保公共交通工具 E.建设零碳样板社区 F.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在收回的问卷中有大约3/4的人认为南京青奥会可以通过利用现有场馆,避免重复建设、应用节能环保材料、使用绿色能源,完善废物处理的方法来实现低碳的目的,可见市民们认为节约是实现低碳青奥的关键词。另外有一半的人选择了使用氢燃料车等环保公共交通工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低碳青奥,可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可以考虑开放环保公共交通,并且实行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

6、您听说过“低碳生活”的理念吗? A.知道具体内涵

B.听说过,但不清楚具体内涵

C.没听说过

在收回的问卷中我们统计发现,只有3%的人不知道“低碳生活”的概念,可见南京市对“低碳”概念的宣传还是很到位,市民们的了解程度很高。但是在听说过“低碳生活”概念的97%的人中有63%的人并不知道“低碳生活”的具体内涵,因而在对“低碳”的理解程度上南京市民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所以我们应当普及“低碳”的知识,以提高南京市民对于“低碳”的理解度。

7、您认为,在构建低碳生活的过程中,谁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

】 A.政府以及政策法规 B.媒体舆论的倡导 C.老百姓自己 D.环保工作者 E.其它

对于在构建低碳生活的过程中,谁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的问题,有大约45%的人认为应当由政府以及政策法规来做指导,也有近40%的认为是由老百姓自己来作为实践低碳的主体,可见在构建低碳生活的过程中,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同时还应积极号召群众自己行动起来,共同构建“低碳社会”。

8、您觉得“低碳”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A、关系到地球气候恶化影响,我正在采取行动减排对碳排放 B、觉得我有必要有所行动,但还没有采取行动 C、没有什么关系,“低碳”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调查的群众中只有6%的人认为“低碳”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有15%的人觉得我有必要有所行动,但还没有采取行动,79%的人认为关系到地球气候恶化影响,正在采取行动减排对碳排放。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南京市民绝大多数都相信“低碳”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同时很多人也正在采取行动努力减少碳排放,南京市民对于碳减排的积极性很高,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9、在炎热的夏天,你在办公室工作或在家里休息时一般把空调调到多少度? A、28 以上 B、25-27 C、20-24 D、20 以下(单位:摄氏度)

我们知道在夏季空调开在26度以上是比较节能环保的,在调查的群众中夏季将空调温度调至25度以上的占77%,由此可见在空调方面南京市民的使用方式很环保低碳,这是一个好现象。

10、您在家里会把垃圾分类后再投入带有分类回收标志的垃圾桶吗? A.当然会,尽最大的可能细分

B.偶尔会

C.不会,只一起丢弃

在对于垃圾是否分类后再投入带有分类回收标志的垃圾桶内群众的回答是这样:有29%的人会尽可能地细分,有45%的人偶尔会,有26%的人不会。由此可见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南京市民还有提高的空间,应该加强对群众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同时相关的设施如有分类的垃圾筒也应当覆盖到所有生活区。

11、您去超市购物是否优先选择无包装产品? A.是,无包装产品会更节能环保

B.否,我不会刻意挑选无包装产品

在收回的问卷中,在超市购物时,有近2/3的人不会刻意挑选没有包装的产品,原因可能是市民在购物时对于包装产生的浪费和污染认识不够,也有可能是他们对于没有包装的产品的卫生有所担忧。我们要做的是宣传群众在有卫生保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无包装或简单包装的物品,杜绝购买那些过度包装的产品。

12、您在购物时是否习惯于使用自带的购物袋(环保袋)A.是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

B.不,我一般不会自带环保袋购物 C.偶尔会的,因为总会忘记携带

对于购物时是否习惯使用自带购物袋的问题有43%的人一直习惯携带,有23%的人不会自带环保购物袋,有34%的人偶尔会带。由此我们看出绝大多数的市民是有带环保购物袋的意识但是一直有这样习惯的人并不到一半。限塑令实施以来人们在环保购物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不足,我们下面应当继续宣传使用环保购物袋,最终使大多数的市民能有使用环保购物袋的习惯,所有市民都有使用环保购物袋的意识。

13、您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 A.非机动车类(如自行车、步行、电动车等)B.公共交通类(公交汽车、地铁等)C.其他(私家车、出租车、摩托车等)

在市民的交通工具方面,使用非机动车的大约有3/8左右,乘坐公共交通的大约有一半,而使用汽车、摩托车的不到1/8,可见南京市民在交通方面是比较低碳的。

14、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常常进行废物利用(如塑料瓶制作储物盒等)A.是的,废物利用省钱又环保

B.否,我没有精力与能力实现废物利用 在日常生活中,大约有一半的市民能够做到废物利用,对于此,我们可以加强对市民废物利用的观念,多宣传废物利用的好处,倡导市民尽可能地进行废物利用。

15、您知晓“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吗? A.是的,我了解”哥本哈根气候会议” B.听说过 但不是很了解 C.没听说过

对于“哥本哈根”会议只有19%的市民不知道,在剩下的市民中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的居多,可见市民对于“低碳”的关心程度比较高,但是了解程度还不够。

16、您有下列的低碳生活习惯吗?(可多选)A.多走楼梯,少乘电梯 B.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具等绿色环保电器 D.合理点菜,吃不完的打包带走 E.双面打印,节约用纸

F.不用的时候,随手关灯,关闭电源 G.购买小排量,节油性汽车 H.坚持淋浴,避免浴缸沐浴

在市民生活的低碳细节中,有3/4的人能够做到不用的时候,随手关灯,关闭电源。大约5/8的人能做到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具等绿色环保电器、合理点菜,吃不完的打包带走、坚持淋浴,避免浴缸沐浴。有一半的人能做到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双面打印,节约用纸。有1/4的人能购买小排量,节油性汽车。由此看出,一半以上的市民都能意识到生活中节能的细节,特别在家居生活中,如随手关灯等做的很不错。对于只有1/4的人能购买小排量节油型的汽车,我们认为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只乘公交并未考虑过买私家车,于是人数相对较少。解决方案:

一、青奥会

1.从问卷中我们得知市民对于南京青奥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对此我们暑期实践小组有以下建议: ①政府:政府应当起到引导的地位,指导青奥会的宣传工作,可以成立青奥宣传小组,专门负责青奥会的宣传工作;

②媒体:媒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诸如制作青奥宣传短片等来向大众宣传青奥会;

③青奥委员会:青奥会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青奥纪念品的义卖等来提高青奥的知名度 ④南京市民: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南京市民对于青奥会的支持率是非常高的,那么在青奥的宣传工作中南京市民就可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市民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们宣传南京青奥会。2.从这份问卷中我们看出南京的市民们对于青奥会时期的交通问题很关心,这对于政府部门有着启示意义。在青奥会之前政府应当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交通质量,在青奥会期间也要调度适当以保证交通的顺畅。

3.在问卷中市民反映了对于青奥会建设的如下建议: ①政府:政府部门在青奥会的建设规化方面应当全面合理的考虑,尽量使用已有的场馆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在交通方面可以加大对低碳交通的投资譬如增设氢燃料公交等。在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寻求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

②青奥场馆的承建单位:在建设青奥会相关设施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使用节能材料,妥善处理好废弃物,并尽量使用绿色的能源。

二、“低碳”理念

1.从问卷中反映出市民对“低碳”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高但理解的不够全面。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媒体应当加大宣传积极倡导“低碳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向市民介绍“低碳”的具体含义以及一些低碳的生活方式,譬如鼓励多走楼梯,双面打印等等

2.市民认为构建一个低碳的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和百姓,因而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来保障“低碳”社会的构建,对于百姓而言应当注重自身的日常生活逐渐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3.从问卷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绝大数的市民认为“低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大一部分市民已经在积极行动中。这对于政府部门的启示是在制定相关低碳政策是会很少阻碍,对于一些媒体而言则需要对市民积极引导使他们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来参与“低碳”社会的建设,使市民对低碳的热情能够转变成行动。

4.在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我们发现在节约能源方面市民们做的很不错,但在垃圾分类回收、选用无包装产品、废物利用方面则有些不足。对于垃圾分类回收:

①政府可以投资相关设施的改建,将无分类的垃圾箱全部淘汰改换成有分类的垃圾箱,同时对民众进行积极的教育。

②媒体则应当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以及垃圾分类的标准以保证市民能正确的进行垃圾分类。对于无包装产品:

①政府:可对一些无包装的产品进行一系列补贴。②生产厂商:应自觉减少包装消耗,杜绝多度包装。

③市民:在日常购物的过程中尽量购买无包装的产品,杜绝过度包装的商品。废物利用方面:

①政府、媒体等应积极宣传废物利用的好处。②透过一些途径向民众传授一些废物利用的方法。

同时,在问卷中也反映出超市环保袋的使用率还有待提高,因而政府、媒体应当对环保袋进行再次宣传,鼓励市民多用环保袋,少用塑料袋。在公共交通方面,政府应当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及安全,因为绝大多数的市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他们出行的方式。并且,为呼应将南京建设成为低碳城市还需要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的公共交通系统。谢词:

值此调研报告完成之际,我代表我们社会实践团队向所有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市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一直以来给我们帮助和鼓励的指导老师江桥和胡小武,他们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帮助我们完成调查问卷主题的确定。感谢在家中接受我们采访的市民,帮助我们完成生活中低碳细节的调查。感谢所有参与调查问卷填写的市民,是你们的真诚和认真确保了问卷的准确和质量。参考文献:

篇3:青奥会与南京城市形象提升研究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与意义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城市环境比较单一, 多元化的城市设计缺乏。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对于城市软实力——城市形象的重视正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涌现出的新诉求。

城市形象即城市给予居住者及外来者带来的感受和印象。“作为国家形象的子系统,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看法、观念及由此形成的可视具象或镜像, 由精神形象、行为形象与视觉表象三个层次组成。”[1]城市形象既包括具体可感的物态层面, 也包括隐形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个性, 而城市形象的精心打造必须依赖强有力的传播机制, 达成构建积极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

构建积极正面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形成良好的城市口碑, 成为城市的名片、品牌和隐形财富, 产生比经济效益更显著的综合影响力;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能提升城市公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更能增强城市的内在凝聚力;良好的城市形象还有利于争取更多的外部发展机会, 关系到城市未来的整体发展。

二、青奥会构建南京特色的城市形象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 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军事、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作为长三角经济重镇, 南京又是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的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市被称为“博爱之都”, 博爱是南京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的象征。在青奥会的举办过程中, 南京构建了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青春、既科技又人文的城市形象。

(1) 物态层面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嫁接。城市的硬件设施是城市形象的直接载体, 也是外来者对于城市的直观感知, 形成了最初的城市形象。作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城市, 南京市对赛事场地的选择力求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现代化赛事进行结合。例如, 铁人三项项目的比赛被安排在东吴时代即为水师操练地的玄武湖公园, 高尔夫项目的比赛被安排在最具人文历史底蕴的钟山风景区, 山地自行车比赛被安排在江苏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从物态层面向全世界展现了南京市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古迹。青奥期间, 河西新城的合理规划和商业氛围展现了南京现代化金融城市的形象, 而奥林匹克中心、青奥村、体育公园的启用则展现了体育硬件设施的成熟, 多条新地铁线路的开通展现了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南京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基础设施、体育硬件等物态层面的展示, 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嫁接, 构建了优良的初步城市形象。

(2) 公共服务能力折射政府管理水平。青奥会在南京的举办进一步激活了南京旅游市场, 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居民,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均能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形成强烈的刺激源。就本地居民而言, 大型体育赛事引发的限制性举措 (限号、限行、限购、限时等) 会对城市形象带来负效应, 青奥会期间并未采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措施, 也不设置青奥车辆单独享用车道, 公共交通科学接驳、增强地铁运力、灵活安检、持票免费换乘等措施将赛事对本地居民生活的干扰度降到最低, 体现了南京市政府科学的公共管理水平。大型体育赛事的安保工作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青奥安保团队在公安部、省公安厅的协调指挥下, 建立了反恐、交通、治安等各条线的联动机制, 确保了“六个绝对不发生”的安保目标, 是一次安保工作与国际化接轨的成功尝试, 构建了“平安南京”的城市形象, 折射出南京市政府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此外, “清廉青奥、节俭青奥”口号的传播, 塑造了廉洁政府的正面形象, 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形象的提升。

(3) 城市文化与青奥文化水乳交融。青奥会是一项专门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 与奥运会激烈的竞技氛围不同的是, 青奥会更注重青年人在参与、互动、共享的氛围中传播奥运精神, 并促进世界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南京青奥会的口号为“分享青春, 共筑未来”, 青春文化和共享文化体现突出。在展现南京“博爱”城市文化的基础上, 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青奥文化有机结合, 借力青奥会构建了既古老又青春的城市形象。“以往经验表明, 主办城市在施行‘奥林匹克文化计划’方面, 申办与主办的承诺差距最大……在真正文化计划实施中却变成以宣传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为主。”[2]对于以往国际奥委会察觉的上述问题, 南京青奥会突出青年奥运会的青春文化, 为15至18岁的世界各国的青年参赛者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比赛氛围;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旨在促进全球青少年精神的交融、文化的碰撞和友谊的传递, 并借助青奥会契机预备将南京市打造成“青年时尚文化之都”, 为南京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创造良机, 人文、青春气息浓郁。

(4) 智慧传播助力城市形象营销。在展现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同时, 南京青奥会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等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 使得青奥会既是体育赛事、文化盛会, 又是智慧赛场。40路高清视频会议跨场馆召开、4G快速传输免流量收看电视新闻直播、高效云端打印等高科技的使用, 鲜明地构建了智慧南京的现代化城市形象。基于媒介融合的传播生态, 网络火炬传播、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应用成为此次青奥会传播的亮点, 也更符合青年人的收受习惯。据国际奥委会提供的数据, 在南京青奥会开幕后的24小时里, 青奥会的内容在社交网络上被广泛分享, 转发3500万次, 传播触及4.5亿人。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令青奥会的传播突破了新闻报道的地域界限, 传播力更强。符合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令吉祥物砳砳的形象迅速完成了从批评到接受的舆情转向。此次南京青奥会科技的传播手段、全新的传播方式构建了既科技又人文的“智慧南京”的良好城市形象。南京市承办的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展现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并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完美无缺”的高度评价。

值得反思的是:后青奥时代政府施政的延续性和对青奥文化的延续保护是持续提升城市形象的应有之义。例如, 青奥会出现的空气质量反弹问题、吉祥物砳砳无人打理, 长成“毛猴”的报道均对良好的城市形象产生对冲效应。政府管理理应改运动战为持久战, 强调政策的延续性, 避免巨大反差的出现损害城市形象。其次, 要加强青奥文化的长期维护。第三, 后青奥时代必须重视舆论引导, 譬如将雾霾治理从猛烈批评引导到理性反思与真诚期待上去, 避免舆论反弹对城市形象造成损害。

摘要: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简称青奥会) 是一项专门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2014年8月16日, 第二届青奥会在中国南京召开。本文通过从物态层面、管理机制、文化个性和大众传播层面的阐述, 分析讨论青奥会对于南京城市形象的提升;并结合后青奥时代的反思, 辩证看待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形象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形象,软实力,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J].现代传播, 2010 (8) .

篇4:青奥会与环保议论文

1 我国体育特色发展之路

1.1 经济基础制约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经济基础为客观条件的。经济的落后和物资的缺乏, 使温饱问题一直困扰着人口众多的中国很多年, 体育运动只能存在于一小部分人之间, 生存问题使人们无暇顾及体育的参与和发展, 信息的闭塞和文化认识的落后使体育的功能和意义也容易被人忽视, 体育的生存空间狭小。国民体质的强弱一方面需要营养的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劳作与体育锻炼;新中国成立前, 长期的战乱导致人们营养缺乏、过度劳累, 国民体质非常虚弱, 再加上医疗条件的落后, 处于病态和病死状态的人数较多。据1948年 (民国37年) 的调查资料显示, 当年壮丁体检19800人, 有明显病残的不合格者竟有12150人, 占被检查人数的61.4%,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35岁, 死亡率高达31.9‰[2]。1952年6月10日,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 为我国体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3]。随着我国物质生产的丰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据1990年统计, 人口死亡率已由1948年31.9‰, 下降到4.75‰, 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2岁[4]。结果显示, 建国初期, 对人们体质影响最大的仍然是温饱问题与医疗条件等国家基本保障, 体育锻炼的功能和意义并未凸显。

1.2 体育与政治结合紧密

我国体育的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与政治任务相关联的。在《我们的奥林匹克》大型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讲述:“1919年, 张伯苓先生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 提出“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 强我种族, 体育为先”的观点, 每天下午三点半之后必须参与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垒球等体育活动, ”可见, 当时体育的重要作用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救国。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在全国推行, 而后不断完善肢体动作和运动强度, 成为了当时全国最为流行的健身方式, 在火热的建设年代政府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锻炼身体是手段, 目标是更好的投入工作, 这是革命的需要。从1932年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到1984年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的突破, 中国体育历经艰辛, 竞技体育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肩负着民族责任, 成为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一场普通的比赛就能唤醒全国人民的激情。据1984年华侨欢迎会委员周传钧回忆道:当时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是对“东亚病夫”耻辱称号的一种彻底摆脱。

1.3“举国体制”效应明显, 但存在“舍本逐末”现象

“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应该坚持, 但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中国体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多呈现“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现象, 短时期内为赶超世界体育强国, 实现体育大国的国际地位, 一味增加金牌数量, 很多冷门项目受到发展与重用, 而这些项目没有群众基础, 群众参与性差, 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我国与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不在于国家的投入多少, 而在于群众参与程度的高低, 也就是群众体育发展状况, 目前, 我国体育人口中, 青少年和老人参与较多, 中年人参与率较低。根据华东师大体育学院张洪潭教授的观点:“实际上, 我国的体育人口, 如果不算在校学生, 那就连10%都达不到[5]。然而, 在一些国家中, 体育人口比重惊人, 比如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体育人口达到了70%以上”[6]。这些数据凸显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漏洞。因此, 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要避免“舍本逐末”现象, 一味的追求结果而不重视基础, 只会事倍功半。2013年6月15日, 在安徽合肥奥体中心中国足球队和泰国队进行了一场热身赛, 最终国足1-5惨败对手, 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无论是“换帅”还是“换队员”, 中国足球都背负了太重的包袱[7]。足球强国的典型特征就是足球人口多, 竞赛体系完善, 训练方法先进, 如日本U12-15的注册人数近25万, U15-18的注册人数近17万, U12以下的足球人口超过30万。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0年12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座谈会上说:“目前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仅7000人, 后备人才如此匮乏, 我们焉能不深刻反省?……”[8]。对于足球国人多以一种轻视或娱乐性的语言来评价, 但试问有多少人经常参与足球锻炼, 有多少人经常带着孩子家人参加足球活动?体育不仅仅只有比赛和竞技,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才是竞技体育进步的基础, 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一步。

2 体育强国建设之梦

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群众体育的短板便是其中因素之一。2008年9月2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对中国体育的优异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发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9]。体育强国不是“面子工程”, 不能仅仅靠金牌数量来表现, 需要雄厚的群众体育基础, 较大比例的体育人口数量等全面进步。1988年, 新华社年轻体育记者高殿民在美国留学期间, 在阿肯色州采风之际, 他住进了一户村民家中, 屋前是一望无际的棉花地, 屋后却是一个简易篮球场, 孩子们用灌篮打发闲暇时光, 乐此不疲。“美国的老百姓会利用一切机会, 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 从这一侧面就可以充分说明, 美国称得上体育强国[10]。”体育强国的建设不能好高骛远, 并不会因为一项政策的颁布而变强, 也不会因为一项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而提高, 政策的颁布和健身路径设施的投入不一定代表真实的群众体育健身水平, 融入生活的健身理念才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 体育强国建设还需要从群众体育做起, 这是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发展的根基所在。南京青奥会是在我国本土举行的一项文化教育活动, 不能把它作为一项赛事来完成, 应该作为体育强国复兴的重要支撑点。

3 南京青奥会对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帮助与推动

3.1 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

竞技体育是一种显性力量, 是体育魅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强弱, 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观念存在盲目性, 许多运动员从小是以“牺牲”教育为代价的, 文化素质偏低, 家长的价值观使很多运动员背负着太多的希望和压力, 体育成为了穷人家孩子的救命稻草, 这些都将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对比赛的认识和阅读。2013年, 法国教练奥马尔-特鲁西埃在接受日本媒体“narinari.com”特派记者采访谈到中日足球时说道:“若只看亚冠的赛绩, 中国队实力确实增强了。但是, 作为在日本和中国都有执教经验的我来说, 仍认为日本队实力较强。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有20年的差距。例如, 中国基层足球组织的文化还未形成。除广州、北京等个别城市外, 没有良好的供年轻选手成长的环境[11]。”家长的期待、教练员的不科学培养以及各种利益的驱使, 使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弊端。南京青奥会的参与运动员主要是青少年, 这些运动员是我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希望, 青奥精神在他们身上传播, 能够使他们学会尊重对手, 发扬公共体育精神。

顾拜旦先生在回忆录中谈到“新奥林匹克主义”时, 阐述:“要想百人投身体育, 就需五十人进行体育运动。要想五十人进行体育运动, 就需二十人专业化。要想二十人专业化, 就需五人表现出能力惊人的成绩”[12]。由此可见, 竞技体育依然是引领体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南京青奥会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补充与延续, 丰富了体育精神内涵。南京青奥会比赛的重头戏仍然是竞技体育比赛, 青奥会确定将设置28个大项、222个小项, 预计将有3808名运动员参赛, 获胜不再是比赛的全部, 自我超越、尊重对手和与人和睦相处等教育意义将会充满竞赛的各个角落。在青奥会的比赛中, 青年人学会阅读比赛将会更加有力的排斥和削弱竞技“异化”现象, 参与比赛不一定必须获胜, 人们不应该为金牌服务, 培养青年人的体育公共意识, 使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的比赛意义更加直接的在青年人中间传播。“举国体制”办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特色, 当继续发扬其优势, 南京青奥会能够为我国的青少年运动员带来一种全新模式的体育“聚会”, 这种“聚会”能够使青少年运动员放下备战的压力、放下夺标任务的包袱, 而体会竞技体育比赛之外更为重要的东西, 学会与人交往、体会人生意义、找出自我差距、重新认识体育的内在魅力, 不断开拓视野, 以平和而发自内心的热爱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

3.2 摆脱青少年健康新危机

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建国初期由于温饱问题和医疗水平的困扰, 我国青少年营养不良, 体质水平较差。然而, 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短时间内的快速提高, 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饮食结构失衡、体育锻炼意识低下等现象, 出现了过度肥胖、肌肉力量下降、近视、耐力差等新问题, 青少年体质健康仍然不容乐观。微博、微信、网络游戏、触屏手机、ipad等高科技信息产物使青少年学生体质又一次陷入了健康新危机。近年来, 很多学校运动会学生晕倒现象严重, 其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体质虚弱, 平时参加运动的时间过少, 运动量和强度不够。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上网、玩手机成为了新的放松方式, 事实证明玩手机、玩游戏要比学习的强度更大, 休息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挤占, 学生体质急剧下滑。

南京青奥会文化教育活动将围绕奥林匹克主义、技能发展、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五大主题, 面向运动员、观众和社会群体, 奥林匹克文化节和开幕式前的欢迎晚会将会以PARTY和游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 文化表演、体育启蒙使青少年感受与普通体育竞赛不同的氛围, 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与向往意向。“体育与教育平衡”和“时间管理”课堂将展示优秀的运动员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每一天时间达到最大利用率, 以及如何在运动和学习中找到最佳的平衡, 使运动员和普通青少年观众学会如何健康的生活[13]。南京青奥会期间的文化教育活动将会为我国青少年带来三大改变:一是启迪青少年的健康意识, 使青少年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二是使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调节学习与运动;三是解决青少年健康新危机。无论是广播体操、课间操的练习, 还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很多体育锻炼活动都带有强制性, 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较差, 对体育健康的认识需求不够, 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缺乏持续性。长期以来, 人们谈到健康问题多是针对老年人, 对青少年的关注不多, 很少甚至从未在中小学校开展针对性的体育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活动, 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不足, 也制约着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南京青奥会为我国青少年带来了一次针对性的体育健康教育活动, 不仅使青少年学会体育技能、了解运动健康知识、树立体育健康形象, 而且还能感受大赛氛围, 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最终目的, 南京青奥会对于青少年摆脱健康新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提升“弱势”群体的健康意识

我国群众体育健身人群基数对比中, 青少年学生和老年人是主力军, 而0-6岁幼儿和中年人则成为了“弱势”群体。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退休后的老年人为保持身体健康和打发退休时光, 一般较多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青少年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开展的主体, 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时间较为固定。中年人应该是健身“弱势”群体的主要人群, 忙于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很少能够参与体育锻炼, 缺乏健康意识, 锻炼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而0-6岁的幼儿处于生长期阶段, 如何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体育健身习惯也变得尤为重要。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南京青奥会文化教育活动五大主题之一, 这一理念的传递需要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幸福;这一理念的受益者不仅仅是运动员本身, 还包括非运动员参与者、观众、当地青年、运动员父母等受众群体。群众体育是以人们大众为主体, 利用业余时间以增强体质、丰富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核心内容。南京青奥会的文化教育活动向青少年家长展示了体育竞赛深层的教育意义和对人们价值观的修正, 体育不仅仅只有获胜, 创造健康幸福的生活也是体育的功能意义所在。幼儿处于生长阶段, 不应该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通过启发和体育锻炼活动使其保持身体健康、心智全面发展, 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当然作为青少年家长的中年人应当肩负重要的责任, 在自身保持运动习惯、以身作则的同时, 还应该督促和引导孩子更多的参与体育运动, 形成家庭的健身习惯和传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全民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从婴幼儿抓起, 通过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和形成习惯等方式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通过竞赛培养理解、竞争、团结和坚韧的教育观,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成长打好基础。

3.4 丰富我国体育文化内涵

东西方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进步也是在五大洲文化的不断交融和作用下促成的。希腊、罗马崇尚“武化”, 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分出胜负;中国的文化主要是追求“修身养性, 天人合一”, 凡事“以和为贵”用“含蓄”的方式解决事情并且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而这种做事的“灵活性”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为什么赛场上那么多黑哨、假球和兴奋剂等“暗箱操作”现象的原因所在。世界是运动着的, 不是静止不动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 但是各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交流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才能求得进步, “闭关锁国”只能造就落后;因而我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尊重并努力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美国NBA篮球文化表现出西方文化的精粹, 是世界篮球文化较好的升华, 也是体育界管理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种良好的结合, 其市场操作方式和打造经营方式都注入了世界先进文化的血液, 有成功的商业化运作, 用“人文”的方式来管理, 了解现实中人的私欲和需求, 以“人”为本。在比赛中虽然有强烈的对抗, 但一直是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因而其魅力也打造了市场与民众思想感情的良好结合。2012年NBA马刺队当家球星邓肯“降薪事件”应该引起体育界的关注, 为了给球队腾出薪金空间, 增强球队的实力, 当家球星主动要求降薪, 这不仅是个人的慷慨, 这应该代表着世界篮球优秀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今为金钱和权益所弥漫的世界, 能不为金钱所动, 追逐真正的竞技, 这是一种团队精神, 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元素”。

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承至今依然欣欣向荣, 主要原因是其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包容性, 南京青奥会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成员, 把世界各国的青少年聚集到一起, 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能够使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及观众相互了解, 在碰撞中使青少年运动员看到自身的不足, 如英语的交流能力、对竞技比赛的理解、胜利与失败时的心理认识和运动员价值观念等, 丰富青少年思想文化内涵, 填补文化短缺, 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

3.5 促进传播媒体重心的转移

传播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或工具, 主要具有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四大功能, 大家日常接触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方式。当今社会化和商业化运作下, 大型的体育比赛都伴随着各大媒体的宣传、造势和报道, 更多的人了解和观看比赛都是通过媒体转播或互联网信息的方式获得, 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体育比赛的一部分。然而,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其他世界大型比赛, 媒体转播的内容主要是比赛过程, 观众接受到的主要是比赛结果, 对于比赛前后的一些文化教育活动转播机会很少, 对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很少关注。传播媒体作为公众的信息来源, 转播体育比赛不应该局限于比赛过程、结果和对获胜运动员的采访等, 应该适度的播放一些教学视频、训练营活动、文化节、社区体育指导、明星运动员参加公益活动等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将远远大于比赛过程。南京青奥会作为我国本土举行的世界青少年比赛盛会, 不应该只局限于运动员或到现场观看的观众, 全国各大媒体应该多参与报道一些奥林匹克文化节、明星运动员与青少年的互动等活动, 这样南京青奥会就会被全国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关注, 南京青奥会的教育意义才会彰显价值。如果全国各大媒体都不去转播和关注青奥会, 那么南京青奥会对青少年的教育范围将局限于南京, 也只是一个小型的比赛罢了。

近年来, 大中小学出现多例学生长跑后猝死现象, 很多学校运动会随即取消了3000米、5000米等长跑项目, 铅球、体操等危险项目也早已取消, 安全成为体育课第一要素,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体质大幅下降, 正因为此才会出现恶性循环。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才具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 而家长更是说教在先, 并没有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南京青奥会还将向学生家长展示, 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会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无论是运动员之间的生活环境、训练方法和比赛观念的内部交流, 还是南京青奥会向全国人民展示的与众不同的比赛形式, 都需要通过媒体这一工具传播开来, 转移媒体传播重点将为青少年学生及运动员带来全新的视野。青少年具有超前的意识和活跃的思维, 南京青奥会期间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实时传播将会具有更好的效果。2013年, 江苏移动将全力加速TD-LTE (4G) 网络的建设与运营, 南京青奥会之前, 南京主城区和奥体区域将实现4G全覆盖, 这将会增强媒体传播实力, 有利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4]。

4 结束语

上一篇:争优活动总结若干篇下一篇:民营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