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2024-05-16

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共9篇)

篇1: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近年来四川轻纺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以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家具等为主的轻纺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据海关统计,2008年5大类轻纺产品出口26亿美元,2009年增长到32亿美元,2010年出口近47亿美元。四川轻纺产品出口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成本增长和质量不稳定也成为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制约因素。

一、目前四川出口轻纺产业特点

以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家具等为主的5大类轻纺产品是我省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增多,轻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成为推动四川外贸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承接产业转移初见成效。随着我省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四川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沿海轻纺企业纷纷到四川投资设厂。截至目前,共有近20家出口轻纺企业落户四川。乐山金威利鞋业、尚志(四川)鞋业、成都天地福鞋业、成都万事康服装、南充嘉美印染等代表性企业转移落户四川,加上沿海订单的大量转移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最为典型的是鞋类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给我省鞋类出口带来的大幅增长和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我省鞋类出口不足1亿美元,2008年达4.2亿美元,2009年达6.6亿美元,2010年达7.5亿美元。市场从传统的以俄罗斯为主向欧美市场转移,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也逐年提高,成都女鞋已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产品之一。

(二)产业聚集效应初步凸现。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四川女鞋、儿童服装、真蜡染布和丝绸家纺用品等出口轻纺产品特色突出、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聚集效应日趋显现。成都市打造以“一都两园”为主的中国女鞋之都,在金花、簇桥一带聚集了上百家鞋类出口企业和大量配套的鞋材、制鞋设备厂,在崇州鞋业工业园聚集了近30家鞋类生产企业。服装生产方面,在金堂聚集了2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在彭州服装工业园聚集了3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在新都龙桥一带也聚集了大量服装生产加工点。此外,在绵阳三台、遂宁一线也形成了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带。轻纺出口企业产业聚集减少了上下游企业的原料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协作效率,促进了新工艺、新技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传播,推动了轻纺特色出口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据统计,上述聚集区企业的出口量占相关产业出口量的80%以上,其中聚集区的龙头企业出口量占50%以上。

(三)自主品牌出口有所突破。长期以来我省轻纺产品出口企业受基础条件差、管理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品牌出口量小,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严重不足。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纷纷意识到以自主品牌出口有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省一部分企业在实现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积累后开始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以SHEME女式品牌鞋大量出口俄罗斯和德国,南充伊格尔纺织服装公司以伊格尔品牌丝绸床上用品出口俄罗斯和美国。此外,真蜡染布和一些女式皮鞋均以自主品牌成功开拓非洲市场。据统计,2010年真蜡染布自主品牌出口已达6000多万美元,鞋类出口近4万双,同比增长7倍多。这些出口企业以创立自主品牌为契机加速提升企业质量、技术和管理水平,壮大企业实力,增加出口规模,使四川轻纺产品出口不仅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

二、目前影响四川轻纺产品出口的不利因素

(一)成本增长给四川轻纺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从总体上讲,近年来四川轻纺产品出口增幅较大,发展势头良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口轻纺产品成本不断上升,产品出口和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1.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2010年9月以来国内外轻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棉花价格一路飙升,从年初的14000元/吨涨至11月初的30000元/吨以上,涨幅达1倍多,同时棉纱、面料齐涨,导致产业链下游的印染、服装行业难以为继。我省出口鞋类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皮料和毛料也大幅上涨,中等质量的猪皮涨幅达40%,羊皮涨幅达20%。以我省大量出口的女士真皮单鞋为例,皮料上涨导致成本普遍增加了近20元,与广州、温州鞋比较缺乏价格优势。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出口轻纺产品的合约均在1个季度前签订,结汇时间往往在1个季度以上,而2010年以来1个季度以上人民币的升值往往达到了2—3%。按100万美元1票计算,汇率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每票在20万元人民币左右。即使是签约时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本应由客户承担的汇率损失也往往因要长期合作而实际成为共同买单者。

3.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受物价上涨、用工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给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轻纺企业带来了极大挑战。以鞋类企业为例,正常生产月份,2008年员工平均月工资仅有1400—1500元,2010年普遍达到2000元以上,增幅达25%左右,与沿海工资水平相差无几。尽管如此,2010年绝大部分服装、鞋类企业仍然招工不足,80%以上的企业仅有2009年70%左右的员工,员工稳定率仅50—60%。“民工荒”的现象在我省出口轻纺行业已逐渐显现,在成都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4.国外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苛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绝大部分轻纺产品列入消费品,与食品一样制定了苛刻的条件。近年来美国制定了以《消费品安全改进法》为代表的5部法规,欧盟有关限制鞋类及纺织服装的法规多达20项指令,而且在指标内容和具体标准上全面高于我国相关标准。日本也制定了《有害物质管理法》和《绿色消费及环保》规定。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俄罗斯近年来也以灰色清关、产品质量不高、非法入境等理由和借口对我出口轻纺产品加以打击和限制。仅2010年因不符合其相关指令要求而销毁、召回的我国鞋类产品案例就达100多起,企业蒙受严重损失。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措施让不少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国外进口原材料,导致成本增加。此外,2009年12月欧盟决定将针对中国产皮鞋的反倾销税再延长15个月,2010年阿根廷宣布延长反倾销调查期限,加拿大也对中国产防水鞋作出反倾销复审终裁,巴西也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鞋类产品征收每双13.85美元的反倾销税。国外的限制性措施给轻纺产品出口带来了重重障碍。

5.社保、环保和物流成本压力越来越大。2010年以来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力度加强,大部分轻纺企业的农民工流动性大,与企业签订合同时主动放弃交纳社保,导致不少企业被劳动监察部门罚款。出口服装企业的水洗、印染行业的排污、鞋类行业的除尘等均涉及一般环保内容。由于我省出口轻纺企业基础条件差,不能完全达到相关要求,许多企业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此外由于汽、柴油涨价,运输成本增长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因故赶不上船期而发生空运,一个高柜集装箱运至美国港口空运费即达20万元。

(二)质量下滑使四川轻纺产品出口面临新的挑战。据统计,目前我省有实际出口业绩的进出口轻纺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200余家。2010年四川检验检疫局实施法定检验1.7万多批,货值8亿多美元,同比增长近40%。在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我省出口轻纺产品整体质量有较大下降,经四川检验检疫局抽查检验、型式试验和监督管理发现,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项目不合格出口轻纺产品近100批次,同比增长了1倍多。我省出口轻纺产品不合格的主要为:印染布和服装色牢度不合格,纺织品成分标识错误,服装绳带安全不合格,纺织、服装和鞋类偶氮、甲醛含量超标,鞋类扣件重金属含量超标,鞋类防滑性能不合格,后跟连接强度不达标,干燥剂、防霉片富马酸二甲酯超标等。据分析,产品质量下滑主要有5方面原因:一是2010年各项成本增长较大,外销价格不同步,部分企业不得不使用低价原材料,导致品质下降。二是企业招工困难,流动性大,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员工培训不足,导致生产加工质量无法保证。三是企业普遍外发加工,监管跟不上,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四是一些长期从事俄罗斯边贸的企业转做欧盟市场,品质意识、研发水平、管理能力差距较大,导致质量达不到欧盟市场更高的要求。五是部分企业接单量大。质量要求高,时间紧,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达不到要求,导致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进口国标准。

产品质量大幅下滑使轻纺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形势更加严峻。出口轻纺企业面临着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国际信誉,保住既有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的艰巨任务。由于金融危机和美元、欧元贬值影响,欧美市场购买力下降,俄罗斯市场亟待复苏,四川出口轻纺产品必须加快提升产品附加值,主动实施市场转型,重点开拓非洲、中东、中亚、日本等新兴市场,增加出口国家和地区,变被动为主动。

三、进一步扩大四川轻纺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扶持。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有关政策的宣传,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不断发展壮大。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技改、研发、出口增长等资金政策扶持。二是进一步缩短出口退税时间,加快企业资金流动。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工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社保等情况的调研,针对实际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宣传,用好用足减免检验检疫费政策;充分利用普惠制原产地证书,使企业享受更多的进口国关税优惠;加大力度实施以风险分析、分类管理和关键点监控为主的检验监管新模式,帮助企业防范质量安全风险;推行电子化监管和区域化管理,减少企业通关成本,提高通关速度。

(二)建议行业协会加强协调促进企业自律和有序发展。行业协会加强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低价竞争、争抢工人、互挖管理和研发人员等有损行业形象的恶性行为。加强与国际行业组织和主要进口商联系和交流,研究、了解、追踪国内外市场情况的变化。开展有关贸易问题的对策研究,条件成熟时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预防进口国和地区对出口产品采取歧视性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扩大出口创造公正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建议出口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

1.着重解决质量下滑问题。一是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企业应该从自身长远利益着眼,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从生产加工源头确保出口轻纺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进一步完善自检自控体系。企业要舍得投入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大对自检自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加强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检测能力、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在目

前市场压力剧增的情况下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南充伊格尔服装、成都旭耀鞋业、艾民儿鞋业,仙美妮鞋业、精王木业等企业均靠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大量占领市场。

2.有效规避成本上升的风险。一是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我省出口轻纺产品的企业大多由手工作坊发展而来,现已发展到流水线规模化生产,应及时转变观念,大力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企业应适时把握原材料价格规律,及时存储原辅材料,规避物价上涨压力。企业可根据国内外冬季大屠宰时节皮革皮料等原辅料价格处于低谷时大量采购主要原辅材料。如进口牛皮在2010年初仅为2.2美元/平方英尺,而年底已涨至2.5美元/平方英尺,一双单鞋即可节约成本约20元人民币。

3.加强多方沟通合作,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应加强与供应商、销售商的合作,确保原材料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共同削减利润点,共渡难关,确保市场份额。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应注重实施短平快的贸易方式,大单改小单,长单改短单,灵活机动,确保再生产秩序。充分利用汇率锁定手段,降低人民币升值风险。积极跟踪了解国外市场情况的变化,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的不同需要适时组织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走差异化市场发展之路,进一步扩大新兴市场。

篇2:2008年丝绸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1 蚕丝类商品出口量略减, 单价及出口金额小幅增长

2008年我国蚕丝类商品出口2.61万吨, 同比下降1.62%:平均单价24.15美元/公斤, 同比增长2.55%;出口金额6.3亿美元, 同比增长0.8 9%。主要出口商品单价均比2007年有所提升, 厂丝及捻丝的出口数量、出口金额都有一定的增长。其中, 厂丝出口数量9770吨, 同比增长5.44%, 出口金额2.48亿美元, 增长9.2%, 单价25.42美元/公斤, 同比上升3.5 7%。

2 真丝绸缎出口量与2007年基本持平, 出口金额小幅增长

2008年真丝绸缎出口2.56亿米, 同比增长2.09%;金额8.24亿美元, 平均单价3.21美元/米, 同比分别增长4.56%和2.41%。主要产品中, 坯绸出口2亿米, 金额5.69亿美元, 出口数量持平, 金额增长3.3%, 出口价格整体提高, 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2.84美元/米, 同比增长3.42%;印染绸出口4918万米, 金额2.35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7.05%和6.18%;平均单价4.78美元/米, 同比下降0.8 1%。

3 丝绸制成品价格上升, 出口量下降

2008年我国丝绸制成品出口继续下降, 全年出口20.39亿美元, 同比下降7.21%。其中, 丝绸服装占丝绸制成品出口总额75.94%, 累计出口12473.31万套, 同比下降22.04%, 出口金额15.49亿美元, 下降8.75%, 单价上涨17.04%。

4 丝绸产品主要市场情况分析

4.1 印度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2008年对印度蚕丝类商品出口有小幅下降, 出口数量0.98万吨, 金额2.33亿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3.52%和2.92%:平均单价23.64美元/公斤, 同比增长0.63%, 占我国对全球蚕丝类商品的出口份额近四成。印度也是我国坯绸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2008年对其坯绸出口大幅下降, 全年出口5570万米, 金额1.28亿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22.2 5%和21.79%;平均单价2.3美元/米, 同比增长0.59%, 但单价仍然低于对全球出口的平均水平。

4.2 意大利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和坯绸出口的第二大市场, 对意大利出口略有增长, 出口量2837吨, 金额8058万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91%和7.41%, 占全球出口份额一成以上;对意大利出口坯绸大幅增长, 出口量为4260万米, 同比增长40.96%;金额1.3亿美元, 同比增长36.01%。

4.3 美国是我国丝绸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占我国丝绸服装出口总量及出口总金额的比重分别为44.18%和44.34%。对美国服装出口大幅下降, 2008年出口5510万套, 金额6.87亿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29.41%和20.86%;平均单价大幅上涨, 同比上涨12.11%, 价格上涨主要是美元贬值造成的。

2008年, 国内茧丝价格较为稳定, 但由于人民币升信、美元、印度卢比贬值等因素, 使出口成交时产品单价不得不有所提高, 导致丝绸原料产品出口量的小幅下降。

印度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也是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国。美国是中国丝绸制成品出口的最大客户, 同时也是印度丝绸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8年,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 使美国等传统丝绸消费市场的订单不仅对中国削减, 也在极大地影响到印度丝绸制成品的对美出口, 从而也抑制了印度对我国蚕丝原料的需求。

篇3: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1 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

2015年四川省农业厅组织8个省级、12个市州和22个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对全省蔬果菜、肉蛋奶、蜂蜜、鱼等农产品和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监测。一是省级农产品监测2.38万批次,其中例行监测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种植业产品样品7890个,合格率99.3%;畜禽产品5251批次,合格率99.4%;水产品样品4570个,合格率99.8%;元旦春节监督抽查、水稻及小麦等专项监测、草莓应急抽检和县域监测样品6101个,合格率98.6%。组织市县快速抽检各类农产品355.2万批次,合格率99.9%;猪牛羊尿液中“瘦肉精”337.4万头(份)、生鲜乳中三聚氰胺和黄曲霉毒素6823批次,合格率100%;水产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绿等4590个样品,合格率100%。二是省级抽检各类农业投入品14249批次,其中兽药3229批、农药360批次、饲料2548批次、种子8056个、肥料56批次。三是省级监测“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环境300.8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根据监测结果,及时组织专家会商,对存在的问题,评估分析,跟踪溯源,及时查处,定期专报通报,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风险隐患。

2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2015年初,四川省农业厅牵头组织工商、质监、法院、公安等7部门联合召开全省农资打假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视频会议,大规模开展了7个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2.29万人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721件,移送司法机关6件,罚没违法所得416.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6091万元,有效遏制了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发生。全省农资经营门店100%纳入监管范畴,农资进销台账、索票索证、高毒农药售前备案、兽药处方制度等进一步健全,生鲜乳收购站管理规范有序,高毒禁用农兽药基本得以遏制,“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均未检出。全省共检疫生猪8 479.39万头、免疫畜禽15.2亿头(只、羽)次,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101.83万头(只、羽),清理关闭不合格屠宰场点近300个,捣毁私屠滥宰窝点9个。

3 品牌农业向规模化发展

2015年,全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农业地方标准评价试点工作,出台试点方案,完成两项地方标准评价。全省累计制修订且有效的农业地方标准868项。建设IPM绿色防控园区核心示范片120万亩,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23 354个、部省级示范场732个。认定无公害种植业产品产地5 682.6万亩,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 834万亩,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167万亩,141个县已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广元、遂宁、眉山、巴中等4个市认定为“四川省农產品产地无公害化市”;认定无公害畜产品基地763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98个;认证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5 136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4 监管举措不断创新

4.1 监管示范县创建引领效果凸显

2015年新启动省级监管示范县创建27个,带动7个县自主创建。对36个创建县开展技术核查,对13个首批授牌县进行资格复审、动态管理。截至目前,省政府已认定授牌33个县,另有30个县积极推进创建,3个市(成都、南充、广安)整市推进。成都市、安县、苍溪县、西充县、邻水县被顺利推荐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进一步扩展了示范引领面。

4.2 追溯管理系统应用面不断扩大

132个县、659家企业的3288个产品入驻省农产品追溯系统,使用追溯码1.64亿张,接受网上查询126万人次。以畜禽耳标、脚环为载体,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畜禽免疫标识和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年使用追溯标识超7100万套;开通省级动物检疫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电子联网出证。

5 条件保障稳步提升

5.1 “监管、检测、执法”三大工作体系基本健全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全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365个,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全部设立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大队)和动物卫生监管所,完成屠宰监管职责职能调整,现有执法人员4702人,配备执法车350辆,取证设备1491台套;已建8个部省级、21个市州级和128个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站),认证58个,实验室总面积9万余平方米,检测设备1.1万余台(套),可检类别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及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等,可检项目涵盖农兽药残留、违禁物质、重金属含量及品质等。

5.2 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主体责任基本落实

2015年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推动政府属地责任落地,全省基本形成“行政首长统筹,分管领导主抓”工作格局。涉农县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占67.4%,县、乡、村三级监管责任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实现“村有人看、乡有人管、县有人查”。生产主体主动落实法定责任,推行生产管控、生产记录、包装标识等内控措施,逐步实现由被动监管向行为自律的根本性转变。

5.3 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基本形成

2015年省财政投入1亿元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市(州)平均投入80万元,74.7%的涉农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平均投入33万元,乡镇逐步落实专项经费,重点村(社)每月落实协管员补助100~300元不等,保障监管服务工作。

5.4 宣传培训进一步加强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纳入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培训范畴,深入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讲座)121期,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开设《田园四川》专栏、举办“2015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验室公众开放日”等,组织实地采风,系列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知识,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消费信心逐步增强。

篇4: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一、新疆向中亚出口农机产品概况

( 一) 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

2008—2013 年,新疆对中亚农机产品的出口额由810 万美元增至1604 万美元,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4. 64% ,占新疆农机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8 年的69. 43% 增至2013 年的70. 76% ,其中2009 年占比最高为85. 47% 。新疆农机产品占中亚农机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0. 91% 增至2013 年的2. 39% ,新疆出口份额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速度为9. 22% 。新疆农机产品在中亚市场发展趋势良好,双方贸易合作空间巨大。

( 二) 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新疆向中亚国家出口的农机产品主要包括农业及园林机械、家禽饲养机械和食品加工机械。按照国际贸易HS1996 的农业机械产品类别划分标准,HS8432 表示农业、园林业用整地或耕作机械; 草坪及运动场地滚压机; HS8433 是收割机、脱粒机、割草机或农产品的清洁、分选、分级机器; HS8434 是挤奶机及乳品加工机器;HS845 是制酒或饮料用的压榨机、轧碎机等机器; HS8436是动物饲养业或其他农、林业用机器; HS8437 是种子、谷物的清洁、分选或分级机器; 谷物加工机器,但农业用机器除外; HS8438 是其他食品、饮料工业用的生产或加工机器。

2008—2013 年,新疆对中亚出口的各类农机产品除HS8437 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外,其他六类农机产品基本保持稳健上行走势,在中亚农机市场的份额呈增长态势。出口额最大的是H8433 和HS8438 两类农机产品,贸易额分别由2008 年的280. 5 万美元、233. 8 万美元增至2013 年的608. 5 万美元、537. 9 万美元,占中亚农机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0. 59% 、2. 23% 增加到2. 35% 、4. 46%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 84% 和15. 43% 。HS843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小,不足4% ,但该类农机产品的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率为18. 09% ,截至2013 年在中亚的市场份额达2. 09% 。新疆对中亚出口的HS8435 贸易额较少,贸易额最高为2013 年的8. 72 万美元,仅占新疆出口中亚农机总额的0. 54% ,但占中亚农机总进口额的比重是1. 70% ,说明中亚国家进口的HS8435 类农机产品的贸易量较小,对该类农机产品的需求不强烈。

二、新疆农机产品在中亚市场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 一) 出口比重

出口比重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 对他国( 地区) 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在该国( 地区) 某种商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EII = Xij/ Xi。

Xij是指i国( 地区) 对j国( 地区) 某种产品出口额,Xi是指i国( 地区) 某种产品出口总额,反映一国( 地区)对他国某种产品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乌鲁木齐海关整理计算所得。

从表1 可以看出,2008—2013 年,新疆农机产品对中亚国家的出口比重虽呈波动变化,但整体不断提高。

1. 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出口农机产品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8 年的4358% 升至2011 年的46. 55% ,又降至2013 年的41. 34% ,出口额从508. 35 万美元增至937. 01 万美元,占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总额的56% 以上。

2. 新疆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比重呈整体波动下降趋势,2010 年最高,超过15% ,2013 年下降到的10. 11% 。

3. 新疆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比重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08 年的3. 91% 、7. 05% 增至2013 年的7. 05% 、12. 2% ,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对农机产品需求强劲,为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鼓励从国外进口先进的农机设备,减免了一些农机设备及其零件的进口关税,预计未来几年新疆对两国的出口依存度将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4. 新疆对土库曼斯坦也出口农机产品,但出口额和出口品种都较少,2008—2013 年农机产品的出口总额只有13. 35 万美元,其中HS8436、HS8437 两类农机产品出口几乎为零,其他类农机产品出口也不连续。原因是土库曼斯坦主要从美国和欧洲国家进口农机设备。该国急需采棉机、粮食加工器、农牧林果等机械产品,农机市场极具潜力,新疆未来应积极开拓土库曼斯坦的农机市场。

( 二) 双边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主要反映一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贸易的模式,通过对一国产品相对出口的定量描述,揭示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出口竞争力。本文主要研究新疆与中亚国家农机产品的双边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CAixjk表示i地区对j国出口k类农机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Xijk表示i地区对j国k类农机产品的出口额; Xij表示i地区对j国所有农机产品的出口额; Xiwk表示i地区k类农机产品的出口额; Xiw表示i地区所有农机产品的出口额。当RCAixjk .> 1,表示i地区k类农机产品在j国具有比较优势,当RCAixjk <1,表示i地区k类农机产品在j国不具有比较优势。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乌鲁木齐海关整理计算所得。

如表2 所示,新疆农机产品在中亚市场的显性比较优势不明显,只有HS8432、HS8433 和HS8437 三大类农机产品的RCA指数大于1,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 其中HS8432 和HS8437 两类农机产品的RCA指数呈波动性下降趋势,表明这两类农机产品在中亚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减弱的趋势; 而HS8433 类产品的RCA指数则呈波动上升趋势。HS8435 类产品的RCA指数值呈趋势性下降,由2008 年的1. 44 下降至2013 年的0. 47,该类农机产品由出口比较优势向出口劣势转变。HS8434、HS8436和HS8438 三类产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不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具体变动如下: HS8434 的RCA指数呈正“U”型变化,出口比较劣势有弱化的趋势,HS8436 的RCA指数值由0. 91 下降至0. 68,呈趋势性下降,说明其在中亚国家的出口比较劣势增强,HS8438 的RCA指数在1 附近波动,表现出较弱的出口比较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1. 新疆对中亚农机产品的出口比重较大,说明中亚已成为新疆主要的农机出口市场; 从新疆的进口额占中亚国家农机进口市场份额的比重较小,但新疆因独特地缘优势和适中的产品价格,以9. 22% 的年均增长速度进入中亚市场。新疆与中亚国家在农机产品贸易方面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贸易前景广阔。

2. 新疆农机产品出口结构不平衡,出口商品集中于收割机、脱粒机、割草机( HS8433) 、其他食品、饮料工业用的生产或加工机器( HS8438) 和种子; 挤奶机及乳品加工机器( HS8434) 、制酒或饮料用机器( HS8435) 和动物饲养业( HS8436) 等农畜牧用机械的出口额虽然小,但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新疆农机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除HS8437 外,其他六大类农机产品的市场份额都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在中亚农机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加强。

3. 新疆对中亚农机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占比超过93% 以上,对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的出口比重较小。新疆应避免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积极调整农机产品营销策略,加大对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两国的产品推广。

4. 双边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 挤奶机及乳品加工机器( HS8434) 、动物饲养机械( HS8436) 均不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制酒、果汁类机械( HS845) 由出口优势转变成出口劣势,说明新疆的林果、畜牧等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产品的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高端产品匮乏,无法满足中亚市场需求。新疆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机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具有新疆特色与资源优势的农机设备,提高新疆畜牧、林果机械化水平,并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所需的各种加工机械。

( 二) 建议

篇5: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柬埔寨商业大臣孙占托于8月13日在北京会见中国检质总局局长支树平时,双方就协助柬埔寨提升植物卫生质检能力及扩大柬埔寨出口至中国农产品种类,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换意见。

孙占托对中国检质总局协助柬埔寨和中国于2010年签署两项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备忘录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告诉支树平,柬埔寨还生产大量胡椒、芒果、香蕉、腰果、大豆和橡胶,希望能直接出口到中国市场。他希望中国检质总局能支持及允许上述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协助柬埔寨加强植物卫生检疫能力。支树平响应,将优先处理柬埔寨的要求,并希望柬埔寨提出申请,以便他能够尽快处理。双方还同意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以配套方式为相关农产品制定植物卫生检疫要求,以便未来只纳入一份备忘录中。支树平也同意孙占托的要求,修改2010年大米检疫备忘录,将碎米加入其中。双方计划在今年9月20日于缅甸举行的农业部长会议上,签署修订的大米检疫备忘录,以允许柬埔寨向中国出口碎米。

(摘自《柬埔寨星洲日报》2014-08-16)

篇6: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1 数据的选择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取自1991—2006年的年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五十年》和《新疆统计年鉴2007》, 农产品出口额根据当年汇率水平折算为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贸易额。根据可获得的数据资料, 我们用第一产业GDP的统计数据代表农业经济, 以符号Y表示;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涵盖了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草、非食用原料、动物油脂及腊四项内容, 以符号X1表示。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变换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的对数形式表示为LnY, LnX1。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是时间序列模型,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产生, 需要在回归分析之前对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即扩展的迪基—富勒检验法, 我们可以得出如表1的结果。

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原水平序列LnY和LnX1的ADF值均大于10%置信水平的临界值, 表现出非平稳;但它们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DLnY, DLnX1的ADF值均小于10%置信水平的临界值, 表现出平稳的特征, 即LnY和LnX1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换言之, 它们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因此, 不能够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来构建模型, 为此, 使用协整理论来研究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注:D代表的是相关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

2.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是:两个 (或两个以上)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若它们是同阶单整的, 则变量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 即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常有两种方法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一种是EG两步法;一种是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采用EG两步法, 样本容量必须充分大, 否则得到的协整参数估计量将是有偏的, 而且样本容量越小, 偏差越大。本文中用于分析的有效样本相对较小, 故为克服小样本条件下EG两步法参数估计的不足, 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在进行检验之前, 首先对建立的VAR系统确立合理的滞后期, 这里根据无约束VAR模型的残差分析和AIC准则确定其最优滞后期为2, 由于协整检验选择的滞后阶数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 因此, 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对LnY和LnX1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当Ho:r=0时, 似然比统计量的值为22.62987, 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5.41, 所以拒绝零假设Ho:r=0, 即认为Ln Y和Ln X1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进一步检验, 因为r≤1时, 似然比统计量等于0.433503, 小于临界值3.76, 所以接受零假设r≤1, 因此, 在5%的显著水平上, 变量之间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关系, 对应的协整回归方程为:

LnY=0.6073LnX1+3.7293+μt (2.1558) (4.4383)

对残差项μt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说明:ADF的统计量小于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 序列项μt是平稳的。因此, 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关系。

根据Granger定理, 如果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在上述协整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ECM) 为:

ΔY=0.0979+0.0439*ΔX1-0.1744*Et-1 (3.0619) (1.5669) (2.0764)

该误差修正模型中, 各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 且误差修正项ECM的回归系数为负值,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 短期内X1的变化将引起Y同方向变化, 如果X1变化1%将引起Y变动0.04%;长期来看, 如果本期的X1偏离长期均衡值, 那么到下一时期这一偏离度将有17.44%得到修正。

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还需进一步检验。本文借助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基于系统向量自回归 (VAR) 来定义, 假定每一变量的预测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中。检验中涉及到滞后阶的选取, 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对各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检验结果拒绝了LnX1不是LnY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 接受了LnY不是LnX1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 表明农产品出口贸易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而农业经济增长推动农产品出口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疆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 即新疆的农产品出口属于出口导向型。

3 结论及建议

从总体上看,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在这种均衡关系中, 农产品出口的产出弹性为0.6, 表明农产品出口每增长1%, 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0.6%。由于受上年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值将偏离其长期均衡值, 那么在下一年里, 这种偏离度将大约有17.44%得到修正。农产品出口贸易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而农业经济增长推动农产品出口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 这说明新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没有实现对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规模经济效应, 农产品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外经济政策决定的。

综合以上的研究结论, 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进一步重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 更应重视其在提高农民收入上的独特作用, 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 继续发挥和提高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充分发挥新疆农业的比较优势, 继续扩大蔬菜水果, 食用动物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 抓住当前有利时机, 增强竞争实力, 迎接农业国际化的挑战。一方面, 应增加对农业科研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 以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 从而破除国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 应开拓国际出口市场,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 但是, 由于制度僵化, 市场分散, 地理位置又远离交易地点, 交易效率远低于东部地区, 影响建立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机制, 也限制了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形成和提高。因此, 要大力拓展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空间, 调整和改善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 实施全球贸易战略, 长久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从而持久稳定地推动新疆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杜红梅, 安龙送.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4) :53-58.

[2]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 1999, (12) :26-30.

[3]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文博.计量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篇7:1-4月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谷物进出口量均降三成

1-4月,谷物进口96.4万吨,同比下降28.9%;进口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4.9%。出口34.5万吨,同比下降30.4%;出口额2.3亿美元,同比下降16.9%。

小麦:进口26.1万吨,同比下降48.3%。

玉米:进口1.2万吨,同比下降34.3%。出口2.0万吨,同比下降63.6%;

稻谷和大米:进口21.2万吨,同比增长80.1%。出口14.1万吨,同比下降51.4%;

大麦:进口45.1万吨,同比下降33.1%。

棉花进口量降一成,食糖进口量增一倍多

棉花:1-4月,进口115.6万吨,同比下降10.8%;进口额32.9亿美元,同比增长56.9%。

食糖:1-4月,进口23.7万吨,同比增长124.1%;进口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6%。出口2.2万吨,同比下降53.3%;出口额1717.7万美元,同比下降47.5%。

油料进口量减额增,饼粕进口额增八成

食用油籽:1-4月,进口1533.2万吨,同比下降3.9%;进口额9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出口35.1万吨,同比增长11.3%;出口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33.3%。贸易逆差85.0亿美元,同比扩大22.3%。其中,大豆进口1484.4万吨,同比下降2.5%。油菜籽进口26.0万吨,同比下降44.9%。

食用植物油:1-4月,进口215.0万吨,同比下降12.2%;进口额24.2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出口3.5万吨,同比增长20.1%;出口额5933.0美元,同比增长53.2%。贸易逆差23.6亿美元,同比扩大23.2%。其中,棕榈油进口153.0万吨,同比下降24.3%。豆油进口35.2万吨,同比增长121.6%。菜油进口23.9万吨,同比增长18.9%。

饼粕:1-4月,进口80.3万吨,同比增长14.6%;进口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8%。出口19.4万吨,同比下降60.4%;出口额8200.0万美元,同比下降57.5%。

蔬菜出口量约增二成,水果出口量略降

蔬菜:1-4月,出口294.0万吨,同比增长18.0%;出口额39.5亿美元,同比增长45.9%。进口5.2万吨,同比增长19.8%;进口额9354.4万美元,同比增长23.7%。贸易顺差38.6亿美元,同比扩大46.5%。

水果:1-4月,出口165.3万吨,同比下降2.9%;出口额18.5亿美元,同比增长41.4%。进口123.5万吨,同比增长22.0%;进口额10.0亿美元,同比增长46.8%。贸易顺差8.5亿美元,同比扩大35.5%。

畜产品逆差与水产品顺差均增近七成

畜产品:1-4月,进口额43.3亿美元,同比增长49.9%;出口额17.0亿美元,同比增长30.3%;贸易逆差26.3亿美元,同比扩大66.1%。

篇8:四川出口轻纺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分析报告

1 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

2015 年四川省农业厅组织8 个省级、12 个市州和22 个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对全省蔬果菜、肉蛋奶、蜂蜜、鱼等农产品和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监测。一是省级农产品监测2.38 万批次, 其中例行监测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种植业产品样品7890 个, 合格率99.3%;畜禽产品5251 批次, 合格率99.4%;水产品样品4570 个, 合格率99.8%;元旦春节监督抽查、水稻及小麦等专项监测、草莓应急抽检和县域监测样品6101 个, 合格率98.6%。组织市县快速抽检各类农产品355.2 万批次, 合格率99.9%;猪牛羊尿液中“瘦肉精”337.4 万头 (份) 、生鲜乳中三聚氰胺和黄曲霉毒素6 823 批次, 合格率100%;水产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绿等4590 个样品, 合格率100%。二是省级抽检各类农业投入品14 249 批次, 其中兽药3 229 批、农药360 批次、饲料2 548批次、种子8056 个、肥料56 批次。三是省级监测“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环境300.8 万亩 (1 亩=667平方米, 下同) 。根据监测结果, 及时组织专家会商, 对存在的问题, 评估分析, 跟踪溯源, 及时查处, 定期专报通报, 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风险隐患。

2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2015 年初, 四川省农业厅牵头组织工商、质监、法院、公安等7 部门联合召开全省农资打假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视频会议, 大规模开展了7 个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2.29 万人次, 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 721 件, 移送司法机关6 件, 罚没违法所得416.8 万元, 挽回经济损失6 091 万元, 有效遏制了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发生。全省农资经营门店100%纳入监管范畴, 农资进销台账、索票索证、高毒农药售前备案、兽药处方制度等进一步健全, 生鲜乳收购站管理规范有序, 高毒禁用农兽药基本得以遏制, “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均未检出。全省共检疫生猪8 479.39 万头、免疫畜禽15.2 亿头 (只、羽) 次, 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101.83 万头 (只、羽) , 清理关闭不合格屠宰场点近300 个, 捣毁私屠滥宰窝点9 个。

3 品牌农业向规模化发展

2015 年, 全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农业地方标准评价试点工作, 出台试点方案, 完成两项地方标准评价。全省累计制修订且有效的农业地方标准868 项。建设IPM绿色防控园区核心示范片120 万亩, 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4.8%,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23 354 个、部省级示范场732 个。认定无公害种植业产品产地5 682.6 万亩, 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 834 万亩, 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167 万亩, 141 个县已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 广元、遂宁、眉山、巴中等4 个市认定为“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认定无公害畜产品基地763 个, 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98 个;认证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5 136 个, 居全国前列, 西部第一。

4 监管举措不断创新

4.1 监管示范县创建引领效果凸显2015 年新启动省级监管示范县创建27 个, 带动7 个县自主创建。对36 个创建县开展技术核查, 对13 个首批授牌县进行资格复审、动态管理。截至目前, 省政府已认定授牌33 个县, 另有30 个县积极推进创建, 3 个市 (成都、南充、广安) 整市推进。成都市、安县、苍溪县、西充县、邻水县被顺利推荐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 进一步扩展了示范引领面。

4.2 追溯管理系统应用面不断扩大132 个县、659 家企业的3 288 个产品入驻省农产品追溯系统, 使用追溯码1.64 亿张, 接受网上查询126 万人次。以畜禽耳标、脚环为载体, 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畜禽免疫标识和动物疫病追溯体系, 年使用追溯标识超7 100 万套;开通省级动物检疫信息平台, 全面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电子联网出证。

5 条件保障稳步提升

5.1 “监管、检测、执法”三大工作体系基本健全以机构改革为契机, 全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365 个, 21 个市 (州) 183 个县 (市、区) 全部设立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大队) 和动物卫生监管所, 完成屠宰监管职责职能调整, 现有执法人员4 702 人, 配备执法车350 辆, 取证设备1 491台套;已建8 个部省级、21 个市州级和128 个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 (站) , 认证58 个, 实验室总面积9 万余平方米, 检测设备1.1 万余台 (套) , 可检类别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及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等, 可检项目涵盖农兽药残留、违禁物质、重金属含量及品质等。

5.2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主体责任基本落实2015年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 推动政府属地责任落地, 全省基本形成“行政首长统筹, 分管领导主抓”工作格局。涉农县中,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占67.4%, 县、乡、村三级监管责任体系基本健全, 初步实现“村有人看、乡有人管、县有人查”。生产主体主动落实法定责任, 推行生产管控、生产记录、包装标识等内控措施, 逐步实现由被动监管向行为自律的根本性转变。

5.3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基本形成2015年省财政投入1亿元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市 (州) 平均投入80万元, 74.7%的涉农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平均投入33万元, 乡镇逐步落实专项经费, 重点村 (社) 每月落实协管员补助100~300元不等, 保障监管服务工作。

5.4 宣传培训进一步加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纳入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培训范畴, 深入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 (讲座) 121 期, 累计培训6 000 余人次,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开设《田园四川》专栏、举办“2015 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验室公众开放日”等, 组织实地采风, 系列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知识, 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消费信心逐步增强。

2016 年, 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者主体责任, 继续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专项整治, 建立健全问题发现处理机制, 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发展, 完善质量追溯, 推行产地准出。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探索建立网格化和收贮运环节监管机制,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努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篇9:1-5月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谷物进口量下降三成,出口量下降近两成

1-5月,谷物进口130.2万吨,同比下降33.1%;进口额5.4亿美元,同比略降0.2%。出口49.2万吨,同比下降17.0%;出口额3.3亿美元,同比下降2.9%。

小麦:进口27.1万吨,同比下降61.0%。

玉米:进口2.4万吨,同比增长3.2%。出口4.7万吨,同比下降33.1%;

稻谷和大米:进口29.8万吨,同比增长101.4%。出口20.9万吨,同比下降35.7%;

大麦:进口67.2万吨,同比下降34.5%。

棉花进口量降一成,食糖进口量增八成

棉花:1-5月,进口131.9万吨,同比下降13.3%;进口额37.7亿美元,同比增长52.7%。

食糖:1-5月,进口41.0万吨,同比增长84.4%;进口额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3.4%。出口2.8万吨,同比下降47.2%;出口额2278.2万美元,同比下降38.2%。

油料进口量减额增,饼粕进口额增七成

食用油籽:1-5月,进口1994.5万吨,同比下降2.8%;进口额11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出口42.5万吨,同比增长5.4%;出口额6.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贸易逆差110.7亿美元,同比扩大25.2%。其中,大豆进口1940.8万吨,同比下降1.0%。油菜籽进口26.1万吨,同比下降55.3%。

食用植物油:1-5月,进口263.7万吨,同比下降15.1%;进口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出口5.2万吨,同比增长27.7%;出口额8764.6万美元,同比增长66.5%。贸易逆差29.3亿美元,同比扩大19.1%。其中,棕榈油进口197.3万吨,同比下降20.8%。豆油进口35.2万吨,同比增长82.3%。菜油进口27.1万吨,同比下降7.3%。

饼粕:1-5月,进口102.7万吨,同比增长17.3%;进口额3.2亿美元,同比增长75.2%。出口24.7万吨,同比下降58.8%;出口额1.1万美元,同比下降54.8%。玉米酒糟蛋白DDG进口64.5万吨,同比下降24.6%;进口额1.8亿美元,同比下降12.8%。

蔬菜出口量增一成,水果出口量略降

蔬菜:1-5月,出口364.0万吨,同比增长15.3%;出口额48.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进口6.8万吨,同比增长21.6%;进口额1.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贸易顺差47.4亿美元,同比扩大42.8%。

水果:1-5月,出口191.8万吨,同比下降5.7%;出口额21.9亿美元,同比增长37.4%。进口157.2万吨,同比增长24.5%;进口额13.4亿美元,同比增长46.8%。贸易顺差8.5亿美元,同比扩大25.0%。

畜产品进口增长五成,水产品出口增长三成多

畜产品:1-5月,进口额54.6亿美元,同比增长47.3%;出口额22.2亿美元,同比增长29.7%;贸易逆差32.4亿美元,同比扩大62.0%。

水产品:1-5月,出口额64.7亿美元,同比增长34.1%;进口额28.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贸易顺差为36.5亿美元,同比增长60.8%。

上一篇:《小学生礼仪》教学计划下一篇:医学院系主任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