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转让税务问题

2024-05-07

股权转让税务问题(共8篇)

篇1:股权转让税务问题

股权转让税务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上市公司中自然人股东、企业股东进行股权转让的行为越来越多。股权转让行为是否要纳税、要纳哪些税、如何计算缴纳,不少纳税人在发生该行为时容易疏忽,以致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本文整理了相关税收政策,供大家参考。

一、变更税务登记义务

股权转让行为必然产生公司股东的变更。不少公司知道股东变更要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但疏忽了到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规定,纳税人已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如实提供下列证件、资料,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一)工商登记变更表及工商营业执照;

(二)纳税人变更登记内容的有关证明文件;

(三)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登记证正、副本和登记表等);

(四)其他有关资料。

二、股权转让纳税义务

1、印花税

股权转让行为发生频率不高,不少纳税人尚不知道股权转让书据需要贴花。而实际上,印花税作为一种行为税,只要纳税人书立、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应税凭证,就必须贴花。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便属于印花税征税税目。

(1)适用税目。

根据国税发[1991]155号《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第十条解释,企业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属于“产权转移书据”税目中“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的征税范围。

(2)税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附件规定,产权转移书据的税率为: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五贴花。

(3)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为立据人,即转让人和受让人。

(4)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应纳税凭证应当于书立或者领受时贴花。

(5)纳税举例。

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原有自然人股东A、B两个人,出资额分别为100万元、150万元,2011年5月6日分别于C自然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采取平价转让,约定A将其中的50万元转让给C,B将全部150万元转让给C,则A、B、C三人分别应纳印花税50×5=250元、150×5=750元、(50+150)×5=1000元。

2、个人所得税

不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于股权转让环节可能涉及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认识较为片面,以为只要自然人股东采取平价或低价形式转让股权,便没有所得,无须申报缴纳或扣缴个人所得税;甚至有的受让人不知道在向转让人(原自然人股东)支付股权转让款项时有扣缴其个人所得税的义务,从而给征纳双方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损失。现就相关政策作一梳理。

(1)适用税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九项规定,财产转让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八条第九项规定,股权转让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项目。

(2)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财产转让所得按照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就股权转让所得而言,其应纳税所得额=股权转让价-股权计税成本-与股权转让相关的印花税等税费。

自然人股东股权转让价是自然人股东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以其实际成交价为股权转让价。股权转让对价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但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或者无凭证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

自然人股东股权转让完成后,转让方个人因受让方未按规定期限支付价款而取得的违约金收入,属于因股权转让而产生的收入。

股权计税成本是指自然人股东投资入股时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价金额。

(3)税率。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条第五项规定,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税率。

(4)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对于股权转让来说,即以受让人为扣缴义务人。

(5)纳税申报。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款项时,应当依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按时缴库,并专项记载备查。同时,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应当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第一条规定,股权交易各方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并完成股权转让交易以后至企业变更股权登记之前,负有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义务的转让方或受让方,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扣缴)申报,并持税务机关开具的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第二条规定,股权交易各方已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但未完成股权转让交易的,企业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股权变更登记时,应填写《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6)主管税务机关。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第三条规定,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发生股权变更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

(7)平价、低价转让的税收政策。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

对于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如何判定、何为正当理由、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如何核定,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7号分别在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予以明确。

第二条第一项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无正当理由的,可视为计税依据明显偏低:

1.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初始投资成本或低于取得该股权所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的;

2.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对应的净资产份额的;

3.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一企业同一股东或其他股东股权转让价格的;

4.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类行业的企业股权转让价格的;

5.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条第二项规定正当理由是指以下情形:

1.所投资企业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亏损;

2.因国家政策调整的原因而低价转让股权;

3.将股权转让给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对转让人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4.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的其他合理情形。

第三条规定,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可采取以下核定方法:

(一)参照每股净资产或纳税人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股权转让收入。对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房屋、探矿权、采矿权、股权等合计占资产总额比例达50%以上的企业,净资产额须经中介机构评估核实。

(二)参照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一企业同一股东或其他股东股权转让价格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三)参照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类行业的企业股权转让价格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四)纳税人对主管税务机关采取的上述核定方法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属实后,可采取其他合理的核定方法。

(8)纳税举例。

接上例,设该公司股权变更前的2011年4月净资产总额为270万元,A、B两人分别C均不存在国家规定的亲属关系及赡养、扶养关系,则该次平价转让行为就属于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按A、B在该公司享有的净资产份额核定股权转让收入为270×100÷(100+150)=108万元、270×150÷(100+150)=112万元。股权计税成本分别为100万元、150万元,可以扣除的税费分别为250元、750元,A、B分别应纳个人所得税(1080000-1000000-250)×20%=15950元、(1120000-1000000-750)×20%=23850元。若

A、B按超过270万元净资产的价格转让给C,则股权转让价按实际成交价计算。

3、企业所得税。

企业股东转让股权,会涉及企业所得税。

(1)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规定,转让财产收入列入企业收入总额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企业转让股权取得的收入属于转让财产收入。

(2)扣除。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就股权转让来说,股权计税成本及与股权转让相关的印花税等税费可以扣除。

(3)应纳税所得额。等于股权转让收入减去股权计税成本后的余额。

(4)税率: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源文档 <>

一、股权转让的税收特点

一是企业股权转让税收流失现象较严重。企业股权转让行为是否要纳税、要纳哪些税、如何计算缴纳,不少纳税人在发生该行为时容易疏忽。

二是股权转让行为具有偶发性。股权转让对企业而言是一项重大变更,不是每个企业都会发生,对一个企业而言,股权转让在通常情况下也不会经常发生,因而无论是对企业还是税务机关来说,股权转让的涉税业务都不是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偶发性。

三是股权转让行为具有隐蔽性。部分纳税人对股权转让纳税义务不甚了解,未及时主动地对股权转让的应税行为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不能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的股权转让行为;也有

相当一部分股权转让者纳税意识不强,还抱有侥幸心理,为规避税收有意隐瞒股权转让行为,而税企信息不对称造成税务机关难以组织有效的事前监控,税收监管往往滞后。

四是股权转让价格往往具有虚假性。因为股权转让的价格直接关系到股权转让人的切身利益,股权转让人主观上存在着隐瞒股权转让价格的动机,对于税务机关而言,需要对股权转让价格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目前我国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评估机制。

二、企业股权转让的纳税义务

(一)印花税

股权转让行为发生频率不高,不少纳税人尚不知道股权转让书据需要贴花。而实际上,印花税作为一种行为税,只要纳税人书立、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应税凭证,就必须贴花。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属于印花税征税税目,即 “产权转移书据”税目中“财产所有权”,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五贴花。

(二)个人所得税

不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于股权转让环节可能涉及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认识较为片面,以为只要自然人股东采取平价或低价形式转让股权,便没有所得,无须申报缴纳或扣缴个人所得税;甚至有的受让人不知道在向转让人(原自然人股东)支付股权转让款项时有扣缴其个人所得税的义务,从而给征纳双方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损失。现就相关政策作一梳理。

1、适用税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九项规定,财产转让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八条第九项规定,股权转让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项目。

2、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财产转让所得按照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就股权转让所得而言,其应纳税所得额=股权转让价-股权计税成本-与股权转让相关的印花税等税费。

3、税率。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条第五项规定,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税率。

4、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对于股权转让来说,即以受让人为扣缴义务人。

5、纳税申报。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款项时,应当依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按时缴库,并专项记载备查。同时,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应当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6、主管税务机关。文件第三条规定,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发生股权变更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

7、平价、低价转让的税收政策。文件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

(三)企业所得税。

企业股东转让股权,还要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1、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规定,转让财产收入列入企业收入总额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企业转让股权取得的收入属于转让财产收入。

2、扣除。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就股权转让来说,股权计税成本及与股权转让相关的印花税等税费可以扣除。

3、应纳税所得额。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

4、税率。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财税[2009]133号、财税[2011]4号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财税

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5、税务处理

(1)一般性税务处理:被收购方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收购方取得股权或资产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例一】A公司向C公司转让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1000万,转让价为2000万。A公司确认所得2000-1000=1000(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25%=250(万元)。C公司以实际支付的2000万元作为计税基础。

(2)特殊性税务处理: 如果购买企业购买的股权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75%,且收购企业在该股权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本企业或其控股企业的股权股份)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且同时符合特殊处理的其他条件,则股权交易中股权支付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其非股权支付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

【例二】A公司以本企业20%的股权(股本1000万,公允价值为5700万元)和300万元现金作为支付对价,收购C公司持有的B公司80%的股权(计税基础1000万元,公允价值6000万元)。假设C公司不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

由于A公司收购C公司股权的比例大于75%,股权支付占交易总额比例:5700÷6000=95%,大于85%,假定同时符合特殊处理的其他条件。依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C公司可暂不确认转让B公司股权的全部转让所得,但应确认取得非股权支付额300万元现金对应的股权转让所得,即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6000-1000)×(300÷6000)=250(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250×25%=62.5(万元)。

源文档 <>

篇2:股权转让税务问题

一、股权转让:

1.营业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国税函[2000]961号)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的规定,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2.契税:根据《契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的规定,股权转让不征收契税。

3.印花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1】55号)的规定,企业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属于“产权转移书据”税目中“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的征税范围。转让方和受让方应按书据所载金额的万分之五缴纳印花税。

4.增值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的规定,股权转让不征收增值税。

5.企业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企业转让股权取得收入应作为企业的收入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为股权转让收入减去股权计税成本后的余额。如能符合财税【2009】第59号文中特殊税务处理要求的,可按特殊税务处理。

二、股权等非货币资产出资设立公司涉及的税务问题

1.增值税及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13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51号),均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不动产、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因此,可在与当地税务部门沟通的前提下,免交增值税和营业税。如果仅涉及以股权出资设立公司,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以及增值税条例的相关规定,不征收营业税,也不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2.契税: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规定,国有控股公司以部分资产投资组建新公司,且该国有控股公司占新公司股份超过85%的,对新公司承受该国有控股公司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如仅以股权出资,不涉及股权以外资产转移的,不属于契税征税范围。

3.印花税

根据《印花说暂行条例》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此类问题的回复,资产出资,涉及合同、账簿、产权转移等需缴纳印花税。如仅以股权出资,因其不同于股权转让,不缴纳印花税。

4.所得税

篇3:股权转让税务问题

(一) 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应用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以股票期权作为激励的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中早已成为一种惯例。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股份支付准则) 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 它明确了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属于薪酬费用, 应当在企业的损益表中确认, 而不是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列支。

(二) 股票期权企业所得税扣除的问题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

我国“股份支付”准则的颁布进一步缩小了对于股权激励会计处理与国际上的差异。但是企业授予员工股票期权是否能作为费用扣除;如果能扣除, 扣除额如何确定;在什么时间扣除等等问题, 目前税务局的答复是不能税前扣除, 因为没有文件规定。

(三) 外资企业股权激励为海外上市公司的股权, 向海外支付此类费用时无税务处理依据

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增多,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外上市公司采用股票期权计划形式激励其国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出于配比原则的考虑, 总公司通常会把这部分国内任职的高管的股权激励费用要求在国内子公司列支, 子公司需将这部分费用支付给境外母公司。这样的情况目前税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可循。另一个与此相关的是外汇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外管政策对于外资企业如何向母公司支付这部分股权激励费用却完全没有规定, 使得外资企业的股权激励费用无法支付给母公司。

二、股权激励费用税务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一) 允许股权激励费用税前列支

1、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

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第十条所列明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的支出项目, 其中并不包含股权激励费用项目。

2、尽管员工行使股票期权、虚拟股票时, 最终的收益取决

于市场, 但是股权激励实质上是一种报酬费用, 企业有权将其作为职工薪酬予以扣除。如果不允许企业将实施股票期权的费用在税前扣除, 假设其他情况不变, 企业在应用新《企业会计准则》作会计处理后, 财务报告上利润被减少, 但还是要像以前一样支付同样多的所得税, 这可能会使企业减少股票期权的实施。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个人股票期

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7号, 下称27号公告) 。这几个文件对相关企业的员工获得股权收益后如何缴纳个税做出了明确规定:个人因任职、受雇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 由上市公司或其境内机构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和股票期权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 依法扣缴其个人所得税。既然员工获得的差价收益已经纳税, 那么企业将其在应税所得中扣除也符合公平原则。

4、股票期权作为一种对应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产

生的代理问题而设计的薪酬激励机制, 对于一些缺乏资金并急需人才的高新技术公司来说, 其所发挥的治理公司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因此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企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 关于股权激励费用税前列支的时间

按照《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 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无论权益结算 (股票期权等) 或者现金结算 (股票增值权等) 的股份支付, 都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按公允价值计提了成本和费用。从所得税的角度, 因其尚未实际支付, 不得在税前扣除, 需作纳税调增处理;而实际行权时, 则应视同发放工资薪金, 据实扣除, 作纳税调减处理。

之所以建议公司股票期权的纳税调减环节在股票期权行权日, 是因为这部分扣除额实际上是期权行权时的内在价值, 即作为员工个人收入纳税的部分。这种方法既符合国际上的一些做法, 能够避免在税收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大的差异;又使企业免去了用其他方法计算扣除额的不便;同时, 企业在员工行权时计算税收抵扣额, 比在授予时按照预计行权数量确定扣除额提高了准确性。

(三) 允许外资企业向母公司支付本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费用

首先, 根据27号公告, 从5月1日起, 只要上市公司 (含境内、境外上市公司) 持股比例不低于30%, 其所有层级的子公司员工以股权激励方式取得的股权收益, 都可以按照优惠计税方式计算缴纳个税。作为母公司在境外上市的外资企业, 只要持股比例符合27号文的要求, 被激励的外资企业员工可以按照上述规定计算个人所得税。其次,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出台显示着我国正一步步与国际接轨, 外资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应该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因此关于外资企业参与境外母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的税务处理制度应该尽快出台, 外资企业向母公司支付这部分股权激励费用的相关规定上的空白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此费用作为薪资福利的一种外管局应将其作为经常项目下的管理事项, 并与税务局约定相关的税务证明及条件, 使外资企业也能够合理合法地完成股权激励费用的相关税务处理和费用的支付。

三、结语

总之, 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中, 对企业的股权激励费用的税务管理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所以, 对于在这一方面国家应该要不断的加强立法力度, 尽早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摘要: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已经成为了企业家所关注的员工价值诉求以及构建和谐团队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股权激励制度的效果却不是很好, 股权激励的税务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以外资企业股权激励费用的列支和税前扣除为例, 分析了股权激励费用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资,企业,股权激励,税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雪梅.浅议股权激励机制[J].现代商业, 2007, 16.

篇4:股权转让税务筹划分析

一、股权转让收益税务筹划

例:A公司与B公司于2007年共同出资设立AB公司,AB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A公司出资3000万元,持股比例60%;B公司出资2000万元,持股比例为40%。三家公司都属于内资企业。截至2010年12月31日,AB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65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5000万元,盈余公积500万元,未分配利润1000万元。AB公司从成立后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2011年1月,A公司将持有的AB公司股权以4000万元的价款全部转让给B公司,并与受让方签订转让协议(自协议签订之日起生效),2011年2月完成股权的变更手续。

方案一:A公司在AB公司没有向股东分配利润的情况下转让股权。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局公告2010年第19号)有关规定,因为股权转让所得属于财产转让会的的增值部分,所以必须将股权转让所得全额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A公司的投资成本为3000万元,根据国税函[2010]79号文件的规定,A公司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

股权转让所得=4000-3000=1000(万元)

应交企业所得税=1000×25%=250(万元)

方案二:AB公司向股东分配利润后A公司转让股权。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税法对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规定为免税收入。本例中,AB公司于2010年12月将未分配利润1000万元向股东进行分配后,A公司再进行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所得=4000-(1000×60%)-3000=400(万元)

应交企业所得税=400×25%=100(万元)

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二节税150万元(250万元-100万元)。

分析:体现在留存收益中的税后利润,对居民企业来说,虽然为免税收入,但是如果不进行利润分配而随着股权一并转让,就不被视为免税收入。因此,在A公司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的4000万元中,所含的股息、红利收益600万元(1000×60%),也由免税收入变成了应税收入。

二、股权转让损失税务筹划

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规定: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以下简称股权)投资所发生的损失,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年度,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

接上例,A公司2010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不包括转让AB公司股权的损失),AB公司2010年12月会计账面未分配利润1000万元。2011年1月,由于A公司尚有其他不良资产,只能将持有的AB公司股权以2950万元的价款转让给B公司。假设A公司与B公司在年度内签订转让协议并完成股权的变更手续。

方案一:A公司在AB公司未向股东分配利润情况下转让股权。

股权转让所得=2950-3000=-5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1000-50=95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950×25%=237.50(万元)

方案二:A公司在AB公司分配利润后转让股权。

股权转让所得=2950-(1000×60%)-3000=-650

應纳税所得额=1000-650=35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350×25%=87.50(万元)

采用利润分配后再转让股权的方案二,比采用利润分配前转让股权的方案一,少缴企业所得税150万元(237.50-87.50)。

有关股权转让所得不得扣除留存收益的规定,为股权投资转让业务提供了税务筹划空间。如果在股权转让之前先将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就可以将这部分分配的红利由应税收入转化为免税收入,从而达到收益最大化。企业转让股权时,除了利用未分配利润进行税务筹划外,还可以将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增加计税基础的筹划。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相当于被投资企业先对股东分红,投资企业(股东)再将分红用于追加投资。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要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按照《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的规定,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

可见,即使各个企业的股权结构千差万别,在进行股权转让的税务筹划时,也应在符合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采用先向股东分配利润后再进行股权转让的方案,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纳税负担。当然,上述税务筹划的制定,取决于利润分配能否得到董事会的同意,同时在应用中还要综合考虑各种相关成本和具体的税收政策,不死搬硬套,以免弄巧成拙,导致税收筹划失败,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祖艳:《股权转让中所得税税务筹划》,《财会通讯》2010年第20期。

(编辑 向玉章)

篇5:股权投资基金税务问题总结

一、增值税

增值税的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其中一般纳税人标准为:工业企业,销售额超过50万;商业企业,销售额要超过80万;营改增的试点企业目前标准是500万。其余为一般纳税人。另外,公司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的,只要公司会计核算健全,具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也可以自主申请为一般纳税人。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类型有公司型、合伙型和契约型三种。其中公司型和合伙型基金以公司章程为法律依据,二者的增值税纳税主体为缴纳增值税的单位,故纳税情况相似;而契约型基金其法律依据为合同契约,因此无法确定它的纳税主体。

(一)公司型和合伙型基金增值税 1.销项税

1.1 股权转让缴纳的增值税

根据营改增政策的延续性和国家领导层的指示,纯股权转让,没有通过像新三板这样的交易平台,其股权转让是不征收增值税的。如果股权是通过新三板进转让,它即具有了金融商品属性,可以按照金融商品转让的增值税目来征收增值税。

另外,股权基金在退出时经过新三板的转让,是否交增值税现在国家税务总局尚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政策也各不相同。

1.2 管理费部分缴纳的增值税

企业或组织作为基金管理人,主要收入为募集总金额2%的管理费。需要缴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6%,小规模纳税人按照3%。个人作为管理人,统一按照小规模纳税人3%来缴纳增值税。咨询收入一般纳税人按照6%,小规模按3%的比例来缴纳增值税。

1.3 收益部分的增值税

收益为投资收益,则不需缴纳增值税,只缴纳所得税。为类似于服务、劳务的收益,除了缴纳所得税之外,还要缴纳增值税。

因此,建议各公司,将收益在会计处理和合同签订上都体现为投资收益的概念来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税负。2.进项税

购买固定资产、购买的办公楼等、办公用品,办公场所,水电费,以及法律、会计,或者是税务、咨询服务的购买,均属于进项范围。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二)契约型基金增值税

契约型基金是多方通过基金合同的形式组成,不确认它为纳税主体,所以,按照目前的政策来讲,契约型基金本身不缴纳增值税。

二、营业税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营业税应按照对外提供外汇、有价证券、期货等金融商品买卖业务服务或转让土地使用权、销售不动产是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的5%征收,但“营改增”全面完成后,营业税将取消。

三、所得税

(一)公司型基金所得税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来缴纳企业所得税,与一般公司缴税的方式一样。(二)合伙制基金所得税

《合伙企业法》第六条:“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其中,合伙企业包括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因此,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在基金层面上不缴纳所得税。1.投资者层面的所得税

计税基础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合伙企业分配给所有合伙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

1.1 投资者为自然人(1)利息、股息、红利收入

作为投资者个人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按“利息、股息、红利”缴纳个人所得税,即按20%税率交税。

(2)股权退出收益

针对股权退出收益所得税,国发[2000]16号文件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停止对合伙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其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自然人投资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5%~35%的个人所得税。自2011 年9 月开始,合伙企业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时,费用扣除标准统一确定为42000 元/年。扣除费用后,按照最新的税率表,自然人投资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超过10 万元以上的部分要按35%的税率征税。

针对个人投资者收益的不同来源适用的税率是不同的。但目前按照天津和北京等地方政策,则可以按照“财产转让所得”税目统一适用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上海修订了2008年发布的《关于本市股权投资企业工商登记等事项的通知》,仅规定“以合伙企业形式设立的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及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由合伙人作为纳税人,按照“先分后税”原则,分别缴纳所得税。

(3)关于代扣代缴

以自然人身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合伙人,应以支付其所得的合伙企业为扣缴义务人。

《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第二十条规定:投资者应向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投资者从合伙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由合伙企业向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投资者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并将个人所得税申报表抄送投资者。

1.2 投资者为企业

(1)利息、股息、红利的企业所得税

按“先分后税”原则,企业投资者在获取基金收益后要按照25%的企业所得税率交税。

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除持续持有期间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外,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投资人通过有限合伙企业间接投资于标的公司,不属于直接投资,故不能享受免税优惠。

(2)股权退出收益所得税

就这部分收入按照自身所得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3)关于代扣代缴

“先分后税”的“分”是在税收处理上,将合伙企业的利润按一定原则算到每个合伙人头上,以合伙人作为纳税主体缴税(自然人需要合伙企业代扣代缴)。

对于法人及其他组织投资者,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合伙企业具有代扣代缴义务,只具有代为申报义务(区分意义在于,合伙企业代为申报违规,税务机关将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而代扣代缴违规,税务机关将处以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在实务当中,部分地区税务局建议合伙企业代扣代缴。

1.3 投资者为信托、券商资管等资管计划

资管计划不是纳税主体,在投资者层面,自然人投资者按20%的税率交税,企业投资者税率为25%。2.管理人层面纳税

管理人为公司,按企业税率缴纳所得税。管理人为合伙企业,按“先分后税”原则,由合伙人直接交税。2.1 个人作为管理人缴税方式

(1)按照20%,股息红利,或者投资收益这样来交所得税。

(2)按照生产经营所得,个体工商户的5%到35%的税率来缴纳个人所得税。2.2 国家曾面对自然人合伙人税务处理规定

(1)财税[2000]91号文件规定,个人生产经营所得为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2)国税函[2001]84号文件规定,以合伙企业名义对外投资分回利息或者股息、红利的,应确定各个投资者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20%的个人所得税率。

(3)京金融办[2009]5号文件规定,合伙制股权基金中个人合伙人取得的收益,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或者“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不区分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

(4)津政发[2009]45号文件规定,自然人有限合伙人,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或“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适用20%;自然人普通合伙人,既执行合伙业务又为基金的出资人的,取得的所得能划分清楚时,对其中的投资收益或股权转让收益部分,税率适用20%。即,区分普通合伙人的投资/股权转让收益与执行合伙业务收入。

(5)沪金融办通[2011]10号文件规定,按照“先分后税”原则,由合伙人作为纳税人。普通合伙人,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企业取得的股权投资收益,依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税收优惠(一)税收返还

新疆、西藏地方补助的力度比较大。西藏地区税收政策的自主权比较大,企业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税率15%,一些地方可按一定比例进行税收返还,一部分园区所得税综合税率可低至9%。(二)税收政策

篇6:股权转让税务问题

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京国税函[2005]595号

颁布时间:2005-11-12发文单位:北京市国家税务局 东城、西城、宣武、海淀区国家税务局:

现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由于总局在下发此文时漏发我局,因此,自2003年1月1日起,对已征收营业税的股权转让等业务,应办理退税手续。

2005年11月22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近来,部分地区反映对股权转让中涉及的无形资产、不动产转让如何征收营业税问题不够清楚,要求明确。经研究,现对股权转让的营业税问题通知如下:

一、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二、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三、《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国税发[1993]149号)第八、九条中与本通知内容不符的规定废止。

本通知自2003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篇7:股权转让税务问题

法规背景

以下一系列法规为中国VC/PE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并有力地促进了内外资VC/PE在中国的成长。

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于2003年、2005年出台了《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分别对外资、内资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经营进行了规范。2006年7月,商务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降低了外资在华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包括“法人制”和“非法人制”两种组织形式)的门槛,并放宽了其经营范围,在要求其资金主要用于对所投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同时,还允许对中国的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

2006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伙企业法》),明确了法人之间有限合伙的企业形式,为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前的《合伙企业法》只允许自然人之间的合伙企业,不允许法人和法人之间的合伙。

而为配合《合伙企业法》的实施,商务部也于2007年1月出台了《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管理办法(送审稿)》,根据该送审稿,外国企业可以作为中国合伙企业的合伙人。若该法案能够最终通过审议,则将为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由政府设立政策性基金,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并鼓励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VC/PE的组织形式和投资方式

从组织形式来看,目前世界各国VC/PE普遍采取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有限合伙制和公司制。有限合伙制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VC/PE的组织形式,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按当地有关合伙企业法共同设立而成,而公司制VC/PE则依据当地有关的公司法而设立。目前在中国进行投资的VC/PE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组织形式: 形式一:离岸基金

在该形式下,VC/PE通常在一些低税或无税的国家或地区(如:开曼群岛,英属处女群岛,巴巴多斯等)设立离岸基金,投资于中国境内企业的原始股东在境外设立的拟上市主体,然后该拟上市主体通过中间持股公司间接持有境内公司的股权。另一种方式则是离岸基金直接在与中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境外中间持股公司,持有境内公司的股权。若被投资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存在外资准入限制,则往往通过在外商独资企业与从事实质业务的内资企业之间安排协议控制与关联交易(例如提供服务)的方式,实现对内资企业的实质控制,即所谓的新浪模式(控制性协议模式)。

在这种形式下,VC/PE通常需要在中国境内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其在境内的投资业务进行管理,以尽可能降低其委派人员到中国境内履行管理事务而在中

国构成常设机构或被认定为居民企业,从而产生中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风险。

此外,当将来VC/PE退出时,也可通过在境外转让拟上市公司股权或中间控股公司的方式予以实现。由于该转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规避高额的中国资本利得税负担,并可避免繁琐的境内审批手续,因此本形式为VC/PE提供了灵活的退出机制。

然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05年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包括9号文、11号文以及75号文),另外商务部等六部委于2006年8月8日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使传统意义上的返程投资和红筹上市模式因审批程序繁琐等原因难以实施,从而给离岸基金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和退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境外VC/PE开始积极考虑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的人民币基金。形式二:中国公司制VC/PE

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单独针对PE颁布相关的法律规定,VC/PE一般都依据国家创业投资企业的规定或部分省市颁布的关于股权投资基金的地方性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司制创投企业和股权基金,通过设立的创投企业或股权基金投资于中国境内企业。

较为可行的模式是,境外投资人直接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创投企业或股权基金,或与境内其他投资者共同在境内设立法人制中外合资创投企业或股权基金。内资投资人则单独或与境内其他投资者共同设立纯内资公司制创投企业或股权基金。

根据前述《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司制外资创投企业的投资者人数在2人以上50以下,应至少拥有一个符合相关经验资质等要求的必备投资者。创投企业最低资本要求为500万美元。除必备投资者外,每个投资者的最低认缴出资额不得低于100万美元。该文件还规定外商投资创投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融资方式提高融资能力。其中,认缴出资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的,其融资额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的四倍;认缴出资额不低于3000万美元的,其融资额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的六倍。需要注意的是,该文件还规定设立外资创投企业需要经过商务部和科技部的审批,这是由于该文件是针对主要投资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外资创投企业而制定的。

而根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内资创投企业投资者人数不得超过50人。实收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或者首期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全体投资者承诺在注册后的5年内补足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实收资本。单个投资者的投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国家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省级相应管理部门分级进行备案管理的制度。

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较为超前的地方性规定。比如,北京市金融办等五部门在2009年1月20日联合颁布了京金融办[2009]5号文。该文件明确规定允许在京注册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这就为境外PE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司制股权投资基金提供了地方性法律依据。

在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下,VC/PE可以其在创投企业/股权基金中的全部出资为限,对创投企业/股权基金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并按照其在创投企业/股权基金中的投资比例取得红利。将来一般可以通过在中国境内转让其所持被投资企业股权的方式实现退出投资项目的目的,但需承担相应的中国企业所得税负。形式三:中国非法人制(中外合作)VC/PE

非法人制(中外合作)外商投资创投企业是一种相对较为特殊的契约型企业形式,其存在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的第九章“关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的特别规定”,以及《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关于采取“非法人制”形式的创投企业的规定。根据《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非法人制外资创投企业投资者认缴出资总额的最低限额为1000万美元,投资者可以根据创业投资进度分期向创投企业注入认缴出资,最长不得超过5年。前述公司制创投企业的设立审批要求和债权融资方式的规定也同样适用于非法人制创投企业。

同时该文件还规定,“可以在创投企业合同中约定在非法人制创投企业资产不足以清偿该债务时,由第七条所述的必备投资者承担连带责任,其他投资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因此,与公司制外商投资创投企业相比,非法人制(中外合作)外商投资创投企业的必备投资者需要对该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在非法人制的中外合作创投企业退出境内投资项目时,可以通过转让其所持被投资企业股权的方式实现。其股权转让收益的中国企业所得税影响则取决于非法人制创投企业的投资各方是否分别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形式四:中国有限合伙制VC/PE 根据《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和《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创投企业可以采取非法人制的组织形式设立。但是由于外商作为境内合伙企业合伙人的立法滞后,目前中国尚未出现外商投资的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不过,从2006年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2007年1月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管理办法(送审稿)》来看,外商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将有可能成为法律所允许的企业形式,这也就为将来境外VC/PE在中国境内设立有限合伙形式的创投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

尽管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为支持本地股权投资业的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例如:上海市在2008年8月11日出台的《关于本市股权投资企业工商登记等事项的通知》中明确,从事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的企业应当以公司或合伙的形式设立,而投资者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既可以是境内的,也可以是境外的。京金融办[2009]5号文也有类似的规定。这就表明在上海和北京可以设立有限合伙制的外资股权基金,外资人民币基金的法律结构基本能被确定。

有限合伙制形式允许有限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出资承担有限责任,从而有利于降低有限合伙人的风险,进一步激励创投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在将来合伙企业退出投资项目时,同样可以在中国境内转让其所持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但相应的中国企业所得税可由合伙人分别缴纳。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有限合伙企业至少应当拥有一个普通合伙人。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的关键区别在于,有限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投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而普通合伙人则需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VC/PE的中国税务问题

中国政府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VC/PE 产业的税收政策规定,对不同组织形式的VC/PE 适用的税收政策进行了明确。以下,我们将按上述四种组织形式,对VC/PE面临的中国税务问题进行探讨:

1.离岸基金的税务问题

根据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如果境外设立的离岸基金的实际管理控制地位于中国境内,则该离岸基金属于中国居民企业,需就其全球所得缴纳25%的中国企业所得税。如果离岸基金被认定为在中国境内设立了机构、场所(如:委派人员到境内管理投资业务,达到税法所规定的机构、场所认定条件),则该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都需要缴纳25%的中国企业所得税。

离岸基金一般会通过境外中间持股公司间接投资于境内企业,则在退出时可以转让中间持股公司的股权。由于该转让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外,导致中国资本利得税负担的可能性较小,但近期中国某些省市的税务机关开始关注上述境外股权转让行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境外母公司转让境外中间持股公司获得的资本利得也属于来源于中国的所得,需要缴纳中国预提所得税。

若离岸基金直接转让中国境内企业的股权,则其资本利得需按照10%的法定税率(或按照其所在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大陆的税收协定或安排的规定)缴纳中国预提所得税。

另外,根据国税函发[1997]第207号文,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如果离岸基金将所持被投资企业的股份转让给集团内成员企业,可按股权成本价转让,由于不产生股权转让收益或损失,所以无企业所得税负。但是新税法实施后,国税函发[1997]第207号是否继续有效仍不确定,正在酝酿出台的《企业重组与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办法》对涉及股权转让的企业重组区分了特殊重组和普通重组,规定境内特殊重组可以享受一定的所得税优惠,但跨境股权转让很可能需要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股权转让收益,缴纳中国所得税。

需要指出的是,当被投资公司向离岸基金分配股息时,离岸基金需要承担中国预提所得税税负。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境内公司向海外分配股息,一般应当按照10%的税率(或根据所在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大陆的税收协定或安排所规定的预提税税率)缴纳中国预提所得税。2.中国公司制创投企业的税务问题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制创投企业,其中国税务居民企业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需就其全球所得缴纳中国企业所得税,但是其从投资于中国境内企业取得的股息收入一般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同时,境内成立的公司制创投企业还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一条以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七条的规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投企业,可按该创投企业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 年的当年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认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条件是企业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2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2亿元。

比较离岸基金和境内公司制创投企业而言,如果离岸基金直接从境外对中国企业进行投资,虽然无法享受投资额70%抵免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而且取得股息收入需要承担10%(或者其所在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大陆的税收协定或安排所规定的税率,例如香港是5%)的预提所得税,但在恰当的架构安排下,境外间接转让股权有可能不产生中国预提所得税影响。而境内公司制创投企业虽然股息收入可以免税,并且能够按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其应纳税所

得额,但是所取得的股权转让收益在上述抵扣完之后的差额仍然需要缴纳25%的所得税。举例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非预计未来股息收入远高于股权转让所得,否则境内公司制创投企业的整体税负将高于离岸基金。

但是,由于上述投资抵免的税收优惠的存在,如果境内公司制创投企业的投资额足够大,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且境内公司制创投企业可以在境内利用免税的股息收入进行再投资。因此VC/PE需要根据未来的发展战略和盈利预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其组织形式和投资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具备法人地位的创投企业有时会面临双重征税问题。创投企业需就其自身经营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从其所投资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除外),之后分配其外国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股息仍需交纳所得税。与此进一步相关的问题是,中国公司制创投企业的不同投资者就其从创投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面临不同的税收待遇。境外法人投资者须就其从境内创投企业收取的股息分配缴纳10%中国预提所得税(境内法人投资者从创投企业取得的的投资收益可豁免缴纳企业所得税),而自然人投资者则可能须就其从创投企业取得的股息缴纳20%个人所得税。可见目前税法的规定并不利于境外法人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直接投资于中国公司制创投企业。

3.中国非法人制(中外合作)创投企业的税务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境内创投企业可以采用非法人制形式。从理论上看,非法人制企业包括非法人形式的中外合作企业以及有限合伙企业,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中国外资有限合伙立法滞后,中外方经常采用非法人形式的中外合作企业在境内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根据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下发布的国税发[2003]61号文件规定,非法人的外资创投企业,可由投资各方分别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也可以由该创投企业统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分别纳税模式,国税发[2003]61号规定如下:

非法人创投企业投资各方采取分别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对外方投资者应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公司,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如果外国投资者将经营权授予其他创投企业,则其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管理、咨询等业务,对此类创投企业的外方,可按在中国境内没有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即按照10%或税收协定或安排规定的税率缴纳预提所得税。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外国投资方是否在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是按25%所得税税率还是10%预提税税率纳税,取决于其是否将其日常投资经营权授予一家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或另一家创投企业进行管理运作。

由于国税发[2003]61号在旧税法体系下出台,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此并未作出规定,因而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但根据我们与国家税务总局的讨论,上述政策很有可能会延续下去。因此境外机构在中国设立中外合作创投企业时,需要综合考虑投资架构和经营模式的安排,尽可能在降低税负的同时,避免相应的税务风险。

在纳税申报和税收优惠上,统一纳税的中外合作创投企业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后可以按照居民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与境内公司制创投企业的所得税处理相似,但是,投资总额70%抵免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能否适用,仍然尚未明确,需要与当地税务机关确认。而分别纳税的非法人制(中外合作)创投企业则通常难以适用上述投资抵免的优惠政策。4.中国有限合伙制VC/PE的税务问题

根据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规定,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所产生的收益,应当由其自然人投资方和法人投资方按照各自所分得的收益,分别缴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最近出台的财税[2008]159号通知则在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体系下明确了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原则,规定合伙企业应当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此规定避免了公司制VC/PE可能出现的重复征税问题。

其实,在财税[2008]159号通知出台以前,部分省市的税务机关对有限合伙制VC/PE的税务问题已经按照合伙企业“先分后税”的原则出台了一些地方性规定。比如,上海市和北京市均规定,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的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应当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这些地方性规定与财税[2008]159号通知的规定基本上一致。

由此可见,已出台的法律和法规包括地方性规定对合伙企业“透明纳税实体”待遇的确认以及对合伙企业所得“先分后税”的处理原则已接近大多数成熟市场国家的合伙企业税务处理规定。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仍有许多问题在财税[2008]159号通知中未作具体的规定,例如:

有限合伙制的创投企业或其有限合伙人能否及如何享受投资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抵免税收优惠政策?

合伙人来源于合伙企业的所得的性质按照一般的理解,若法人合伙人是中国居民企业,则应根据其应享有的收益(包括合伙企业分配给合伙人的所得和合伙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按照适用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股息收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然而,由于合伙企业自身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因此,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股息收益经由合伙企业分配给境内法人合伙人是否可免税需要进一步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京金融办[2009]5号文明确合伙制股权基金取得的股息等投资性收益,属于已纳企业所得税的税后收益,似乎可以理解为该收益在分配给法人合伙人时可根据规定享受上述免税待遇。

合伙企业的亏损如何弥补特别是对于境外投资者作为合伙人在境内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是否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是否能够参照适用国税发[2003]61号和财税[2008]159号文执行,尚待进一步明确。不过,如果根据前述国税发[2003] 61号和各地方对于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进行区别对待的精神,境外投资者根据其作为普通合伙人还是有限合伙人,税务处理也应当有所不同。

股息和资本利得的税收协定待遇问题-境外合伙人若在中国无其它应税活动,根据其所在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大陆的税收协定或安排的规定,在取得股息时,有可能只须缴纳10% 或5% 的预提所得税;而在取得股权转让的财产收益时,则有可能豁免中国大陆的预提所得税。当然,境外合伙人在选择以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法人加入境内有限合伙企业时,也要留意中国税务当局在反避税和反滥用税收协定领域的新动向。结语

可以看出,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法律地位和税务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随着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如何建立既在法律上可行又在税收上优化的VC/PE投资架构和业务模式,密切关注中国不断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其实际执行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篇8:股权激励中的税务及会计问题探究

关键词:股权激励,税务问题,会计处理,企业经营

企业在经营管理当中天然存在“委托———代理”的矛盾, 因此我国广大理论界与实务界也在不断提出方案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目的在于减少股东利益损失、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实现股东权益与管理层利益的有机统一。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股权激励这一方式对且有管理层进行奖励, 希望将管理层利益绑定在企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如果股权激励方案设置良好必然会引导企业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早在2006年我国证监会就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对这一现象予以引导和矫正, 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也得到了顺利的开展与实施, 这一举措将极大的促进企业股权激励方式的完善, 同时在研究股权激励的税务及会计问题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股权激励所涉及的会计问题

(一) 股权激励的设计差异

所谓股权激励即企业或股东采用股权作为激励对象的激励物品, 这样一来能够让激励对象享受到股权带来的相应收益, 这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一般而言, 股权激励的方式非常多样, 但就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激烈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即股票增值权、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四大类。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的激励类型在施行模式与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四种激励类型在实际操作中各有侧重点。

1. 股票增值权。

绝大多数情况下, 股票增值权并不会设计到股权股份转移的相关问题, 只需要未来股票上涨时那么激励对象便可以获得股价上涨所带来的股价收益, 而且在采用此法激励员工时, 员工无需支付任何现金因此也并无过大的资金压力。

2. 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是公司将公司股份加以划分交予员工来出资认购, 然后通过公司行为集中管理来对所募集的股权资金进行管理。

3. 限制性股票。

此种激励模式在激励员工时通常需要激励对象来支付相应的现金后方可授予员工股权、获得相应数额的股票, 一般授予价约为股票均价 (前20日) 的50%左右。因半价甚至低价授予激励对象, 因此即使激励对象有再大的资金压力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4. 股票期权。

此种激励模式是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常用的股权激励模式, 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 公司一般会授予被激励对象对公司的认股权利, 然后激励对象便可在公司规定的时限内购入一定数额的公司股票。一般采用股票增值权激励员工时无需激励对象支付相应的现金, 也不会对原有持股股东产生任何收益上的影响。

(二) 股权激励所涉及的会计规定

我国企业股权激励会计规定主要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文件, 在这一文件当中, 公司股权激励主要所通过支付员工薪酬的方式来获得员工服务为公司带来的利益产出, 因此文件中也明确规定了激励对象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将此摊销。而需要提到的是,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规定我国上市公司规定股权激励的行权必须在3年之内完成既定目标。

(三) 股权激励所涉及的会计处理

一般情况下, 股权激励无非涉及到股权授予、行权等待、股权出售等环节。在授予激励对象股权的过程当中, 由于受到各项行权条件的限制, 股权授权并不能够立即可以行权。不论是采用现金结算或是权益结算的方式, 在授予激励对象股权的当期阶段并不会展开会计处理工作, 只需要在授予激励对象股权之日确定公允价值即可。公允价格通常由市场报价所决定, 如果市场无报价则需采用BS模型或参考现价位、利率、波动率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确定, 此后只需根据股权授予的人数、数量、支付还需要对相应的成本费用进行计算, 以确定后期摊销总额。

在行权等待期阶段, 公司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可行权条件进行必要的分析工作, 一般可行权条件除了包含服务期限、业绩条件等必要因素, 公司还需要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将日前所定下的成本费用予以均摊并确认相应的所有者权益、负债。但需要注意的是, 若公司采用权益性结算的股权激励, 则需要在等待期内将各资产负债表日中的相关费用与资本公司进行计算;对于现金结算的股权激励则需重新参考各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 从而确定出具体的负债与相应费用。除此之外, 如果激励对象出现了退休、离职乃至亡故的问题, 也同样需要采用权益工具对相关费用进行重新计算。

可行权阶段之后公司通常会根据激励对象的实际行权数量做出会计处理, 但对于使用权益结算工具的股权激励模式在可行权之日后通常不需要进行过多调整, 只需根据行权数量确定资本公积与股本即可, 最终再结转前期所确认的资本公积。需要重视的是, 如果股权激励模式采用现金结算的模式, 那么企业除了要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算之外还应该将资产负债纳入到当期损益中的公允价值变动范围。

二、股权激励所涉及的税务问题

(一) 股权激励所涉及的个人所得税

股权激励所得税的个人所得税应将其分为股权激励模式与激励对象两方面分别分析。但从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控股企业员工所设计的股权激励方案来看, 部分激励对象还是能够享受股权激励所得及个人所得税的相应优惠政策。但如果不是上述上市公司及控股企业的员工就无法采取这种优惠计税的手段, 在计算过程中应直接将此转入个人当期所需承担的相应税费, 通常条件下, 上市公司或控股企业占公司股权比例不得低于30%。同时, 在不同激励模式下、激励对象下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项目、金额均存在一定差异。

1. 股票增值权。

股票增值权股权激励通常不会涉及股份转移的问题, 在会计处理中大多体现在现金支出、收入两方面。从这一角度来看, 其实股票增值权的个人所得税计税更为简便, 仅需要激励对象在兑现股票时按照薪资所得计算即可得出准确的税费。

2. 员工持股计划。

同理, 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个人所得税同股票增值权也并不明显差异, 同其他激励方式相比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来源有所却别, 即激励对象出资从二级市场买入股份, 由于买入时并未涉及个人所得税, 因此相较于公司、大股东转赠的方式, 激励对象无需在获得股权时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从这一方面来看, 员工持股计划在股权转让、利润分配上同限制性股票的计税方法基本一致。但需要看到的是, 由于我国证监会针对员工持股计划并没有下发明确的管理文件, 很多具体细节仍然在与多个部门进行沟通, 所以现阶段在员工持股计划的个人所得税问题上并无有效的实施政策作为参考。

3. 限制性股票。

限制性股票的个人所得税税务及会计处理基本同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处理方式一致, 此二者的主要差异主要是在于股票期权需要在激励对象在首次行权时便征收个人所得税, 但限制性股票则是在每一批次股票解锁时对个人所得税机械能计算, 因为只有股票解锁行权人才获得了相应股票的处置权利。

4. 股票期权。

一般股票期权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税点较高, 且出了授权时不征收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之外在其他时间节点上都有所涉及和考虑。因此在行权时需要严格按照计税公式确认纳税所得。在行权后出售股份时也应该根据股权出售时的价格与行权价格、数量的差价缴纳财产转让所得, 如存有未出售的股票与利润, 此部分应按照规定减半收取。

(二) 股权激励所涉及的企业所得税

财税第18号公告中对股权激励所设计的企业所得税有明文规定, 从总体上来看股权激励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资本公积减少用以变相支付员工的薪酬, 公司并以此获取员工在合同期内的有偿服务, 因此本质上股权激励也就是支付员工薪资, 从而公司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及会计处理工作中就应该根据支付薪酬的模式在税前对相关费用予以扣除。

但对于一部分股权激励可立即行权的激励方式来说, 公司在实施此类方案支出就应该根据实施前的公允价值、价格差异来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然后再根据财税税法所规定的计算方法测算并加以抵扣。但不可忽视的是, 由于行权等待期内的股权激励会计处理会分摊相应的成本费用, 且此类费用是无法在税前加以扣除的, 而只有等到股权激励方案开始行权之后才可计算、扣除。除此之外, 公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还应该结合股权激励行权时的公允价值、价格差异与数量对当期的薪资支出进行计算, 然后再于税法范围内的成本费用相互抵扣, 因为此类成本费用需要公司承担并给出实际支出, 所以也无法将此作为参考。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或上市公司都将员工持股计划交由相应的委托机构代管, 因此, 减持时代持公司必须缴纳税法所规定的25%的企业所得税。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公司采用股权激励的措施是非常有利于公司发展壮大的, 但公司所承担的税务负担较为繁重。考虑到不少公司在对激励对象实行股权激励方案时通常选择股票价格相对较低的时间点, 这样一来公司也更加容易的实现企业预设的目标,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股票价格也必然会保持一定的上涨趋势。但由于大多数激励对象如若按照工资薪酬缴纳往往会触及较高的税率, 甚至出现税率达到40%的现象。因此, 由于不少激励对象所获得的行权资金均为借贷所得, 所以我国税务部门有且有必要减少对企业股权激励的重复征税现象, 或者针对不同企业、不同激励对象、不同股权激励方案施行差异化的减税、免税措施, 从而切实减少公司、员工的税务负担, 推动股权激励手段的进一步发展, 这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飞虎.国有控股企业股权激励对象选择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 (02) .

[2]张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象选择的理论分析[J].财会月刊.2006 (36) .

[3]许文珊.关于现代企业激励制度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 (03) .

[4]李奎东.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处理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 (12) .

上一篇:学前大班工作计划下一篇:给父亲感谢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