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舍竹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4-13

官舍竹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12篇)

篇1:官舍竹阅读训练及答案

《官舍竹》 阅读答案及翻译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字词解释:

孤贞:挺立坚贞;孤直忠贞。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翻译:

是谁在衙中种下这几百竿萧萧绿竹呢?陪伴这些透明澄澈的绿竹吟诗最适合我这做闲职的。她们不与妖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的来临。竹声萧萧拂过我的琴,顿生雅致的情趣;竹影映在棋坪上,更增加了我下棋的兴致。第二年纵然我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今年的冬天我还能在雪中看见你高洁的`清影夭艳:异常艳丽而端庄。

试题:

(1)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中的“”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3分)

答案:

(1)“拂”和“侵”。(1分)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

(2)这首诗中的“”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答对三点才给1分)诗人托物言志,(1分)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1分)

创作背景:

王禹偁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赏析:

作者因谪居而倍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一日临窗而观,忽见一片透 明澄澈的碧色,带着丝丝凉意,仿佛要染绿人的鬓发须眉,作者顿觉耳目清爽,心旷神怡, 诗 意在心中荡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了这首咏竹诗后,不禁联想起郑板桥的《竹石》。岁寒四友之一的竹,“依依似君子”,“志在干青云”,诗人看似在咏竹,实际上是在自咏。 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面对“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怎不诗兴顿发呢?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

两联对仗和前一首一样工整。颔联写竹子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气节。颈联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你看,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你看,“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你听,“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你听,“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你听,我正在和竹子说:“诗书弹琴聊自娱,古来哲士能贫贱”。特别是颈联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是这首诗最精彩的的一联,堪称名句。

尾联以想象作结。诗人有《雪夜看竹》诗云:“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是对这一境界的最好注释。同时,尾联还表现出诗人和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样的愤慨。

作者曾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从他的作品看,并非虚言。

个人资料: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篇2:官舍竹阅读训练及答案

官舍竹

(宋)王禹佃①

淮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淳化二年,诗人受小人之谤,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商州是个人穷地僻的小郡,团练副使只是个虚衔。②量移:更远更偏僻的地方。

【问题】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2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拂”和“侵”字的表达效果。(2分)

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

(1)绘声绘色、托物言志、托物抒怀皆可。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

(2)“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使人感受到竹的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篇3:《竹》阅读题及答案

①我默默地凝视着祖母屋后那片繁茂的竹林,仲秋的金风,正轻轻摇曳着潇洒的枝叶。

②那片狭长的叶子,新生的,临风吐出浅浅嫩绿;苍劲的,时而翻动成熟的灰绿。它们飘逸地、雅致地点缀在枝头,显得错落有致,矫健多姿。然而,在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翠竹丛中,躲藏着零零落落的畸形小竹:矮小、干瘪、弯曲、羸弱。这是怎样的悲哀和不幸?

③绿,生命的进行曲;竹,终生与绿结下不解之缘。春深时节,竹抖落掉的露珠流着翠绿;秋初起,竹换上墨绿的裙裾,连梦也是生命的延续――飞向山溪的箭镞、直向晴空的脚手架、农夫头顶的笠、漂洋过海的工艺竹编及诗人案头的笔筒……当数以千万计的竹因此感到充实,甚至骄傲的时候,畸竹不免要空虚和寂寞了。我想,万一有一天,屋后这块土地上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株畸竹,那时,风儿从它们勉强支撑着的摇晃的身旁轻轻掠过,不时勾起的,是OO@@的声响。啊,那是无可奈何的啜泣么?还是愤然的哀怨?

④畸竹其实也是有憧憬、有追求的。它们在湿润的泥土中扎扎实实地生了根,又奋力破土而出!它们也曾经畅饮江南的晨露,沐浴水乡的清风,时时渴望着成长。由于自然的劫难,它们在高颀伟岸的众多兄弟姐妹面前落伍了,成了竹林中的弱者,不能成材的不幸落到了它们头上。我只得替它们深深惋惜。

⑤后来我终于明白我错了。祖母孤身在乡下,她说自己是一棵扎根乡土几十年的老树,不便再移动了,不愿随我们进城。尽管她有着乡政府无微不至的关心,有着乡邻们热情周到的照顾,但她那颤颤慢挪的步子,却时刻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再次下乡时,我忽然发现祖母手上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用畸竹做成的拐杖。拄着它,祖母竟然自如地走东家、串西家了。岁月流逝,父亲也老了,身患几种疾病的他也拄起了从乡下捎来的竹杖……

⑥这几年,我还发现许多游客手中也有竹杖,这些竹杖伴随他们登泰山,爬峨眉;或疾走,或徐行。畸竹用它们不健全的身躯在峰峦丛莽间引人们向上,助人们登攀,于是,它们的青春和生命在山路上得到了延续。哦,畸竹不是弱者,它们也是一株株强健的生命。

⑦畸竹,静静地伫立在秋风之中。看起来,它们似乎缺少风韵,缺少潇洒,但是,畸竹的情操和品格比起所有株株挺立的翠竹并不逊色,不是吗?

1.作者为什么要替畸竹'惋惜'?

2.从修辞角度对文中画线句进行品析?

3畸竹有什么象征意义?

4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 曾经满怀理想的畸竹,却不幸成了落伍者,不能成材。

2. 这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翠竹丛中健全、美丽的竹子与畸竹对比,并将它们人格化,更突出了畸竹的弱者形象及作者对它们的深深的同情。

3. 畸竹象征了畸竹中的弱者或残疾群体,这些人凭借自己的人生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爱,默默地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4:杨巨源《池上竹》阅读及答案

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波。

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

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圆荷。

岁晏琅玕实,心期有凤过。

琅玕:传说中的仙树。[注]①婵娟:形容姿态曼妙优雅。

(1)颈联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4 分)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尾联分析。(3 分)

【参考答案】

(1)写翠竹间稀疏的.柳树相互掩映(1 分),以疏柳衬托竹子的曼妙(或优雅或婀娜 1 分)的姿态,(2)写清丽的影子拂过了圆圆的荷叶(1 分),以圆荷衬托竹子高洁(或清丽 1 分)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技巧的能力。具体分析怎样运用技巧的。即用什么衬托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尾联写在一年将尽的时候,这犹如仙树般的竹子会结果实(1 分),期望传说中的神鸟凤飞来相伴(1 分),含蓄表达出诗人清雅脱俗(1 分)的品格。

作者

篇5:《竹》阅读答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8.刘孝先的《竹》是怎样利用竹这一形象来表情达意的?(5分)

9.王维的《竹里馆》又是怎样利用竹这一形象来表情达意的?(5分)

参考答案:

8.在张诗中,作者托物言志,将竹拟人化,借竹表达持守清高气节、不慕权贵的心志,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愿。(答及手法托物言志或拟人化或借物言情意1分。效果方面能答出作者清高气节、不慕权贵意即得3分,答出作者寻觅知音意得1分。意思对即可)

篇6:枯竹阅读答案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

1.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2.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作用:

3.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5.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篇7:说竹阅读答案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

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

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玻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选自《灵性散文》有删改)

1.作者认为“月下听萧,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②“听萧”“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5分)

2.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分)

3.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6分)

4.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答案:

1.①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柔、豪爽、高远于一身”)

②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的外形相似)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听萧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

2.想为百姓做点好事,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或济天下)

3. (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篇8:枯竹阅读答案详解

2、插叙 作用: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 (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

3、C A B 4、(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方面来表现的(意近即可)(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

篇9:《中国竹,意无穷》阅读答案

答案: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然后对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文中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它往往是说明的一方面内容

16.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答案:“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做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分析文段的说明方法一定要全面,有几个就写几个。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左右能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答案: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承上启下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2分)

篇10:《锡匠》阅读训练及答案

锡匠

徽宗尝以紫流离①胆瓶十付小珰②,使命匠范金托其里。珰持示范匠,皆束手曰:“置金于中,当用铁篦熨烙之,乃妥贴,而是器颈窄不能容,又脆薄不堪手触,必治之,且破碎,宁获罪,不敢为也。”珰知不可强,漫贮箧中。他日,行廛③间,见锡工扣陶器精甚,试以一授之曰:“为我托里。”工不复拟议,但约明旦来取。至则已毕。珰曰:“吾观汝伎能,绝出禁苑诸人右,顾屈居此,得非以贫累乎?”因以实谂④之。答曰:“易事耳。”珰即与俱入而奏其事。上亦欲亲阅视,为之幸后苑,悉呼众金工列庭下,一一询之,皆如昨说。锡工者独前,取金锻冶,薄如纸,举而裹瓶外。众咄曰:“若然,谁不能?固知汝俗工,何足为此?”其人笑不应,俄剥所裹者押于银箸上,插瓶中,稍稍实以汞,掩瓶口,左右澒挏之⑤。良久,金附著满中,了无罅隙,徐以爪甲匀其上而已。众始愕眙⑥相视。其人奏言:“琉璃为器,岂复容坚物掁⑦触?独水银柔而重,徐入而不伤,虽其性必蚀金,然非目所睹处,无害也。”上大喜,厚赉赐遣之。 (洪迈《夷坚志》)

[注释]①流离:也写成琉璃,文中指玻璃。 ②小珰:小太监。 ③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住地。 ④谂:告诉,说。 ⑤左右澒挏之:大意是左右摇动瓶中的水银。澒,水银。挏,摇动。 ⑥眙(chí):直视,瞪着眼睛。 ⑦掁(chéng):碰撞,接触。

1.工匠“宁获罪,不敢为”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珰“因以实谂之”,其“谂”的内容,除了自己的身份之外,主要是告诉锡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

3.对“顾屈居此,得非以贫累乎”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看你委屈地居住在这里,莫非是因为贫穷的缘故吧?

B.只能委屈地住在这种地方,恐怕是因为贫穷的连累吧?

C.故意委屈地住在这种地方,不会是因为贫困的连累吧?

D.看你委屈地居住在这里,又怎么能不贫困而劳累呢?

4.工匠为胆瓶托里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锡工为胆瓶托里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5.请推测一下,锡工为“胆瓶”“托其里”,为什么先要“取金锻冶,薄如纸,举而裹瓶外”,然后才“剥所裹者押于银箸上,插瓶中”?这与“胆瓶”托里有什么相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

1.①瓶口太窄小,无法使用托里的工具;②胆瓶又脆又薄,十分易碎(共2分,各1分)

2.皇宫里的工匠没有办法为胆瓶托里的情况(2分)

3.B (2分)

4.置金于中,当用铁篦熨烙之;稍稍实以汞,掩瓶口,左右澒挏之(共4分,各2分)

篇11:《岳飞》阅读训练及答案

满江红·登黄鹤楼①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②前珠翠绕,蓬壶殿③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④。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因相传仙人乘黄鹤过此而得名。

②万岁山:北宋京城汴梁内皇帝营造的精美宏伟的假山。

③蓬壶殿:汴梁内宫殿名。④膏锋锷:血肉浸透刀剑。

(1)从本词语言及内容看,属_____词(词派)。该词派宋代最杰出的代表是_____、_____。(2分)

(2)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3)简要归纳本词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2分)豪放词 苏轼 辛弃疾(答对两空给1分,答对三空给2分)

(2)(4分)参考答案一: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珠翠绕”“笙歌作”等写出了昔日歌舞不断、富庶升平的景象,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

参考答案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作者先通过“荒烟”和破败的城郭,抒写了作者对国家残破的伤悲;然后通过“花”“柳”“珠翠”“笙歌”等意象描绘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最后写敌人铁骑践踏国土,含蓄地表达了对金人入侵的愤怒。

篇12:“听雨”阅读训练及答案

听雨是一种享受----心灵上无与伦比的、愉悦的、平和的、自然美的享受。

有雨的日子,我就听雨

听春雨的_________,听夏雨的_______,听秋雨的_______,听冬雨的___________,听雨的低语,听雨的轻诉,听雨的呜咽,听雨的微笑,听雨的呤唱,听雨的呐喊,听雨的怒吼。

“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甘润如酥,“润物细无声”的初春细雨。那又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无声似有声,有声似无声地在心中奏成一曲优美的歌是具有春之魅力的温柔雨声?仿佛是听那遥远的星星甜美的呢语,又似绿叶吻着花瓣的柔情。

(1)春雨是柔情,夏雨是豪放而不拘一格。

(2)它有时心平气和,温情脉脉;它有时怒气冲冲,喊叫连天。于是便有晴天小雨,于是又有了“黄梅时节家家雨”,于是还有了倾盆大雨,于是更有了铺天盖地暴雨。这就是夏雨。----一种淋漓尽致无所畏惧的雨!

(3)听着夏雨,才恍然惊觉生命是如此多姿多彩而又壮丽辉煌!

(4)秋雨,原该是一种婉约的风韵,但在那已飘过的秋雨中,却染透了无穷的哀愁、孤寂与挥之不去的满笔愁绪。

(5)“哪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秋夜残灯灭,细雨缠绵,该是一份何等凄婉的哀怒和忧寂啊!夜雨敲窗急,玉人伤心泣,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哀怨啊!淅淅沥沥的秋雨却是一份深深的感伤!

(6)秋雨依旧,年代却已不再,我们心中一份秋雨声又是怎样的呢?

(7)“质本洁来还洁去”。伴雪而来,随风而去,不知是飘逸,还是深沉。哦,这就是冬雨么?或许是一年的思虑俱在寒冬堆积,于是冬雨也无语而沉思。听冬雨之声,是听远方一声低语,一种思念,一句祝福,一份安慰,一缕温馨,在这飘雪的寒冬,为我易冻的心燃一堆圣火,于是便看见春天向我起来。

(8)哦,听雨,仿佛是读一首隽永的小诗,听一曲悠扬的古乐。听雨,原来是在一种美的意境中,寻求一分诗意。

(9)听雨,是一种享受----享受自然与我!

① 文中写了一年四季的雨。写春雨的是第__________自然段,写夏雨的是第_____自然段,写秋雨的是第_____自然段,写冬雨的是第_____自然段。(2分)

② 下面是形容不同季节雨的特点的词语,阅读第(3)自然段,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填在横线上。(2分)

A、豪放B、婉约C、温柔D、深沉

③ 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听雨的低语,听雨的轻诉,听雨的呜咽„”还可以听雨的什么?请你展开联想或结合短文内容,写一写。(4分)

④ 作者为了确切、生动地描写雨,先后五处引用了诗句烘托意境,请你将所引用的诗句摘抄下来,并选择一句,写写它的意思。(5分)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第______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章前后都说“听雨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文中有多处描写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和听雨的不同感受的语句,请将你最喜欢的一句摘抄下来。并说说为什么。(2分)

上一篇:先进教学理念学习体会下一篇:爱的小学作文:感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