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4-21

《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共8篇)

篇1:《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騅,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檥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节选自《语文读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营垒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8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有同情和肯定观点的两项是(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 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每题3分)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2)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参考答案:

6、B (“购”是悬赏征求的意思)

7、A(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顺承)

8、D

9、A(“四面楚歌”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10、(1)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2)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阅读题相关技巧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抵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大略阅读全文,大抵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里有数。那么我们要大抵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一、了解文章的大抵内部实质意义。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二、了解文章的大抵结构,首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士、工作、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质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搞清文章的线索、挨次、层第二等。

三、了解文章的思惟、感情、大旨。

注意事变: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边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文句。

文章中关键的文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自力成段的句子、中间句、警语、比方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怀句、议论句、重复出现的文句、重点联系瓜葛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并且…由于何况可是然而是以)等等,应出格注意那些表现作者立场不雅点、反应文章深层次内部实质意义、内涵较为富厚、形象活泼的文句。

注意文章的大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个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伎俩,相当不明显,我们也能从这些个文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搞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情势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惟内部实质意义,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搞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间思惟。从这一点来讲,搞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搞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底下几方面举行。

(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情势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搞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挨次。记叙的挨次,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挨次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工作发生、发展和了局的时间挨次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工作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工作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忙。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搞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施用质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一、找准了原文中对应标题问题的相干区域。看标题问题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二、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文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干区域,认真揣摸上下文意,就能精确抓住关键文句,大多数标题问题的谜底是可以或许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干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谜底(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一、引用原文。标题问题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谜底认真的写上。

二、抓住对应的关键文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讲,谜底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和词组、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个重要的文句,举行有效的提取、剪辑、归纳综合、重组、归纳。

三、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罗文中对应的关键文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举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精确、有条理。

但还有一些标题问题没有办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往返答,那就需要把本身的理解用本身的语言组织起来举行表述。

四、还有一些标题问题是以选择题情势出现,以是我们要了解这种题纰缪选项设置的纪律(如望文生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吹毛求疵、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干语句举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精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篇2:《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二、请学生根据注释正音、朗读课文。

三、以学生互问方式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句子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

于是:在这时

慨:同“慷慨”,情绪激昂(,慷的古字)

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四、小结

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所以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篇3:《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快速有效阅读的意义

快速阅读,简称快读或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比平常人快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一目十行”。

快速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速度尽可能加快,但绝不应是泛泛地浏览或不求甚解地走马观花。快速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速度快,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这样才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所以,快速阅读应该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简单说, 它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也是人称为“扫描式”或“跳跃式”的阅读,虽然不太准确,但比较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就是说,读者可以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引文、图标、推理过程等“省略”或者“跳跃”过去,而使目光像雷达搜索和追踪目标一样, 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所以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阅读的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获得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也就是说比较牢固地记住所看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提高对知识和信息的鉴别能力、吸收能力和存储能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快速阅读的训练策略

1.默读是一个起点

阅读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学生往往习惯于有声阅读。有声阅读是 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达到监听的作用,这样的结合虽有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的作用,但速度慢。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大脑内部默默进行, 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

阅读时出声虽然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但是经过自我约束,多数人是能够做到无声阅读的。不过,出声阅读还会以其他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唇读, 即嘴唇微动的读法;二是心读,就是在内心深处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着并听着每个字的字音。

2.丢弃逐字阅读的习惯

我们平时阅读习惯逐行逐字地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地看过去,在学习快速阅读的时候,这种拣豆式的阅读方式必须改变。事实上,我们一眼能看清的远不止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当我们看一张熟悉的脸,只需要一瞥,就能认出是谁。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身边的报纸,一瞥之下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三五个字,甚至更多。

人在阅读时,眼睛只能处于两种状态,即固定状态和移动状态。人的眼睛一天所固定的次数大约可达10万次。孩子在看书时,眼睛每小时停留在书本上的时间大约为57分钟。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实质,就是提高眼睛在停顿的单位时间里接收的信息量和减少眼停的次数。在阅读时,我们不妨将眼睛的注视停顿放在几个字的中间,争取一瞥之下能同时理解停顿点左右两边的几个字, 吸收一个字群或有意义的字群, 这样只需要三四个注视停顿就可以阅读完一行字。眼睛移动的时间减少了, 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字数增加了,阅读速度就显著提高了。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将会突飞猛进。

3.让阅读在轻松快乐中进行

有些人在阅读时心情之所以不能保持轻松,主要的原因是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特别是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上班族、从事商业工作的生意人,就连学生也不例外。有时候适度的压力能提高学习效果, 强迫自己不断地接收、再接收,但是,如果长时间置身于压力中, 不仅心理上会出现郁郁寡欢,对周围事物提不起精神,连身体也会生病。

阅读时能否保持一种轻松自在的好心情极为重要,怀着一种轻松的好心情阅读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让信息更快速而有效地被吸收。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站起来深深地吸一口气 ,呼———吸———呼———吸 ,直到感觉 心跳平稳、呼吸顺畅为止,然后再回到书桌前继续奋斗。

轮换读书也能提高阅读效率。马克思每天要读大量的书报文件,轮换读书是他消除疲劳、提高阅读效率的好办法。 他非常喜欢阅读名家的小说,他往往两三本小说同时开始,轮换阅读。或者有时快速阅读一会儿小说,而后又大声朗读或背诵一会儿诗歌。

篇4:《垓下之围》读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人无完人,霸王项羽当然也无能幸免。缺乏政治远见,而以武力经营天下,便是他值得遗憾的地方。但我们也要看到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他,看到他刚柔相济、忠厚豁达、个性鲜明的一面·垓下一战,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说,项羽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劳,伟大业绩吗?不能!

篇5:垓下之围读后感

项羽,一代枭雄。霸王别姬之景纵横泪下,在四面楚歌的夜里思往日悲歌。

率八百骑兵突破重围,到达阴陵时被一田夫欺骗,而陷入一片沼泽,而追兵却愈加不减。项王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大将的骄傲自负在“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狂言,狂者之言,狂者之所以狂,乃真正有资本狂!“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此项羽之威武与勇猛。勇者谓其王,故称之项王。虽项羽终未称王,司马迁却将他一同编入《史记》,足矣肯定了项羽的功绩不凡。

项羽终究逃不过“天要亡我”的宿命,遥想当初“带领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乌江。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淡定从容,此乃一般人所不及。

篇6:《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1.主要的阅读模式

阅读模式主要有三种: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以及交互式阅读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是指阅读者对文章中的逐个单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单位进行理解, 通过组合这些不同的语言单位进而得到整个句子或者整篇文章的含义。这种阅读模式中, 读者处于被动地位, 只能被动接受来自文章的内容, 缺乏主动性。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只需抓住最有用的信息, 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预测和推断, 并在随后的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各种预测进行证实或者修正 (Goodman, 1967) 。这种阅读模式在总结归纳文章主旨, 把握篇章结构以及段落结构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而交互式的阅读模式则是在阅读过程中对前两者的结合。

随着发展, 阅读逐渐被赋予了社会性。我们读到的任何文章都是反映着身处特定社会环境中作者的观念、感情以及价值观 (Hedge, 2000) 。同时,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读者也是带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文章中所反映出的观点以及价值观。因此, 这种批判式阅读也被看作成作者、文章和读者三方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这些阅读理论的发展不仅让我们对阅读的过程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阅读模式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引作用

当前中国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和改革, 但仍然还保持着英语精读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大部分课堂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 对课文的讲解也往往局限在词汇、语法等知识点上。课堂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阅读的练习, 但形式很单调, 通常是由老师根据文章提几个相关问题, 然后由学生阅读文章后来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是封闭式的, 也就是说, 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在回答此类的问题时, 也只是被动接受来自文章的信息或者作者的观点, 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对所学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中。综上, 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弊端, 例如:过多地使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以及忽视了学生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主动性。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 尝试把上文所述的阅读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去。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Text A The Icy Defender为例, 来谈谈如何把不同的阅读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1加强大学英语课堂内自上而下阅读模式训练

我国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很多学生认为, 要全面了解一篇英语文章, 必须仔细地逐字逐句进行阅读, 从而加重了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回读、指读、出声读等阅读坏习惯 (杜丽红, 2011) 。不仅阅读速度很慢, 往往在“精读”完后, 对文章的理解是“懵懵懂懂”。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加强自上而下阅读技能的训练。

自上而下阅读技能包括预测、推断、总结课文大意以及识别篇章结构等。

以预测为例,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一篇新文章之前, 根据课文的标题 (包括小标题) 来预测和推断文章主题及大概内容。

通过The Icy Defender一文中的这个大标题中的Icy, 可以推断出文章主题可能和Ice有关, 再提醒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大主题—forces of nature, 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推断造成冰和雪的自然力有可能是下雪天气以及低温。进而推测文章中所述内容应该是发生在冬季。再结合标题中的defender, 可以推测出文章中的出现的“守卫者”有可能是通过下雪或者低温天气来守护某个人或者地区。或者只有在冬天才会出现的“守卫者”。

这篇文章中共有三个小标题:Napoleon’s Campaign, Hitler’s Invasion以及Russia’s Icy Defender.学生通过浏览前两个小标题, 可以轻松判断出文章是一篇记叙历史事件的文章。同时通过浏览这两个小标题, 文章的篇章结构也随即清晰可见。结合文章的大标题以及三个小标题, 学生可以推测判断出文章中讲到的历史事件都和俄国/苏联有关, 并且都发生在冬季。这时, 老师结合大标题和几个小标题, 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How is Napoleon and Hitler related to the icy defender and forces of nature?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的兴趣和推测。有些同学甚至大胆预测由拿破仑和希特勒领导的两场战争, 由于俄国/苏联的冰雪卫士的保护, 都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每段的首句, 他们可以判断出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尤其是前两个小标题下的段落中, 基本都会提到在某个时间段内发生的某个战役。

通过这几个步骤 (对课文主题, 篇章结构以及段落结构的预测和推断) , 学生可以相对较好地对课文有一定宏观的理解, 可以避免在之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也就避免了阅读完文章后仍然“懵懵懂懂”的情况。

2.2尝试开展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批判式阅读

批判式阅读强调读者、文章以及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 注重读者对所读文章的分析和评价。笔者在此单元的教学中尝试以问题讨论的形式进行批判式阅读的训练。根据Hedge (2000) 书中的建议, 批判式阅读中, 问题可以涉及讨论作者态度, 分析及评析文章论点以及论据等。

在上述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提出以下问题:

1)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a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Hitler and Napoleon’s failure?

2) In your opinion, what led to Napoleon and Hitler’s failure?

问题1是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的, 可以直接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找到答案:Napoleon and Hitler both underestimated the severity of the Russian winter.Snow, ice and freezing temperatures took their toll on both invading armies.

问题2引起了一定的讨论。有同学认为俄罗斯地域广阔, 和中国很相似, 所以要想侵略和占领俄罗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并且有同学提到了课文中俄罗斯人民的抗敌策略—“hitand-run”和中国的游击战很相似, 而中国抗战就是通过各种游击战获得胜利, 所以学生认为即使没有“冰雪卫士”, 靠这个作战策略应该也能击退侵略者。还有同学认为两个侵略者过于自大, 而“骄兵必败”。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 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更主动地思考, 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答案。

3结语

阅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了自下而上的逐一解析, 更包含了自上而下的预测和推断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文章和作者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重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以及批判阅读能力的培养, 逐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摘要:我国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也逐渐显露出诸多问题。结合阅读的主要理论和模式, 文章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的文章为例 (The Icy Defender) , 探讨了在课堂内如何把不同的阅读模式运用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去。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批判式阅读

参考文献

[1]Goodman K 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 (6) .

[2]Hedge 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杜丽红.大学生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7) :104, 112.

篇7:《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常见小学语文阅读题考察要点及题型表现方式。

从上表中, 可以看出, 语文阅读题的解答, 应该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分析判断推理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既有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 又有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后灵活运用的成分, 是主客观性试题的结合。而考试中具体的题型又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比如词义的考试, 既可以是按上下文释义, 也可以是近反意词的选择与判断, 还可以是词义正误的判断, 还可以是关键词表达特定事物, 还可以用词造句等等。

二、学生解答语文阅读题时, 容易出现的失误很多,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该识记的东西记不住, 缺乏较为广泛的、必需的知识积累。

如对字词的音、形、义把握不住, 模模糊糊, 释义不准, 应该掌握的作家作品, 古诗古词, 精彩片段没能掌握, 常用短语, 格言、谚语, 名言, 成语, 词汇积累不多。修辞法, 标点, 说明方法等易混淆。导致解题时遇到的一些客观性试题无法做。

2、判断思路不清晰, 概念不明, 缺乏必要的推理能力。

例1, 《穿破鞋的大学生》“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 不仅讽刺他, 而且栽污他这双皮鞋是他偷来的。问题: (1) 解释:装束、讽刺、栽污的意思。 (2) 联系上下文解释它们的意思。题意很接近, 细致起来有区别。有些同学把文段的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含混, 不知道文章的主题思想, 还应该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有的把文章的总体结构与层次段落顺序安排混淆起来, 搞不清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和区别。有的对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子理解不透, 前后连接不起。

3、综合概括能力差, 文字表达能力不强。

多数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准确地解题, 特别是自然段意、全文内容、主题思想、作者写作特色的优点的归纳, 理解浮浅。即便是有些领悟, 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往往点到为止, 要点不齐。

4、

联系实际谈感想, 心得、体会、收获时, 许多学生要么撇掉文段内容思想, 光说自己的事, 要么只摘录原文句子, 联系不到自己学习生活实际, 使原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两张皮。

5、阅读态度问题。

有些同学面对阅读题, 不愿认真读原文, 照着简单的题就做。有些同学做阅读题马虎了事, 不愿动脑筋去想, 东看一下, 西看一下, 完不成的题就丢。有些同学是阅读的方法和答题技巧不行, 造成不当失分。

三、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减少解题失分现象

语文老师应该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 从量和质上下一些工夫, 注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多读、善思, 坚持训练学生的阅读韧性, 和分析归纳的思维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 这个数字, 很多同学都没有达到。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 重点不在于达到某个数量, 而在于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推荐经典的优秀的篇目和书籍。

更重要的是将多读和善思结合起来。思什么?思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思作者安排内容的方法, 思作者提炼主题的高妙, 思文章的语言特色, 思作者运用修辞变换句子的技巧, 思文章的开头结尾……阅读有时是枯燥的, 训练是痛苦的, 因此, 阅读训练还需要师生的韧性。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可先把一个自然段拆散, 看它怎么起句, 怎么承接, 怎么扩展, 怎么结尾, 怎么列举, 怎么深入, 怎么提高, 用什么句式, 用什么修辞, 用什么标点, 用了那些成语, 格言, 引用了那些名人名言等。就像小孩玩积木, 一会拆散, 一会又合拢一样。然后从段到篇, 长期练习, 必有好处。

2、善于抓住文段重点地方, 学会直奔题意的方法。

所谓文段重点, 一般是指题目, 中心句, 过渡句、段, 尾结句 (总结句) , 描写句、段, 修辞句, 每一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抒情句、段, 议论句、段, 成语。教学指导时, 可以叫学生常常抓住这些地方, 重点把握, 把它们勾画圈点起来, 阅读问题往往就从这些地方提出来。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积累得多, 用时便会手到擒来。

阅读训练题中的客观性部分, 需要学生把平常识记的东西运用上来, 所以,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办法, 让学生多记一些东西。到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4、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摘录法, 直接摘录文段中的句子回答;抓关键词句法, 抓文中关键词句, 结合理解回答;自主归纳法, 综合文章内容, 归纳问题后解答。

解题思路一:先通览全文, 熟悉大致内容, 再带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 复杂文章再读一篇, 再答题。

解题思路二:在初读文章前, 就把问题默记于心, 带着问题读文段, 这种方法对于简单的阅读题, 要节省时间些。

解题思路三:先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题, 再去读原文做题。

5、教师在训练时, 注意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 还要对内容和形式的领会。

篇8:《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调查方法

1.对象:本人执教的初二学生 100 多 人。 (所执教学校属于城乡结合地带)

2.手段: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法。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主要涉及:阅读自主性、选材及题型设计、阅读策略, 以及该调查所反映的问题。

3.实验教材:《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精选阅读材料, 培养阅读兴趣。

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课堂教学。学生局限于学“课本英语”或“考试英语”, 这潜在地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作了极大的制约。调查显示:仅有4.8% 的学生对阅读非常有兴趣, 而却有21.7% 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在回答“除了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外, 还会找其他的材料进行阅读吗?”这个问题时, 47.1%的学生选择了“不会”。事实上, 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培养阅读兴趣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故事型题材最感兴趣 (54%) , 其次为科普文章 (26.1%) 和社会文化类 (14.2%) 。因此, 笔者从阅读材料着手, 精选阅读材料 (如幽默动画、童话故事等) 。

2.阅读题型设计。

笔者认为, 阅读的练习是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难度适当的材料对提高阅读水平最为有利。在实践期间, 我建议学生阅读《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有80.1%的学生认为该书阅读材料的难度适中。目前国内大多数的语言测试中, 阅读理解的题型设计大致相同, 即在每篇短文后设置几个问题, 每个问题后提供四个选项, 目的是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从实践中看出, 所给选择的项目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同时, 给了学生盲目猜中的比率。调查显示, 39.5%的学生喜欢做选择题, 而仅有10.1%的学生喜欢做问答题。这削弱了测试本身所要求的可信度。而《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多样化的题型设计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初级的看图配话、趣味学用、拼字游戏等到较深层的读前思考。

3.阅读策略。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从阅读技巧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 特别要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首先, 要牢固基础知识, 扩大知识面。词汇是阅读的基石。我们在阅读时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词语障碍。调查显示, 32.9% 的学生遇到生词会立即查词典。因此, 第一, 掌握课本单词, 适量扩充课外词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第二,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要过多依赖词典, 应利用派生词、合成词等构词法来猜词。第三, 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良好习惯。至于文章中的非关键性生词, 可以不予理会。

其次, 要加强阅读技巧指导。调查显示23%的学生会指字阅读, 31%的人进行有声阅读, 46.9%的学生会回视。因此, 第一, 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掌握阅读技巧, 如略读、预测、跳读、查读、组读等。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至于阅读的方法, 提倡整体阅读, 即一口气读下去, 巧妙绕开生词, 切不可在个别难懂的词句上磨蹭, 对于生词则可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去猜测, 去推断。第二,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锻炼推理能力。字面的理解只不过是阅读的一个初级层次,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推理能力, 即在对文章的细节、主旨、大意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的分析能力。第三, 紧抓主题句, 快速理解全文。

再次,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都有不良的阅读习惯。23% 的学生会指字阅读, 31%的学生会有声阅读, 46.9%的学生会回视。这样既影响速度又影响质量。当然要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并非易事, 得下一番苦功, 平时要注意不良的阅读习惯, 如阅读时不要出声, 练习默读, 不要用手指着单词一个个地去读, 而要抓住意群关系, 一句句地去读, 尽力减少眼停次数, 扩大视力范围, 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 提高阅读速度。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阅读时要去除杂念, 精神专一, 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 就心烦意乱, 失去自控能力。

三、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实验, 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来说有了进步, 但是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有效的阅读策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笔者将在今后的实验中努力教学,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摘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策略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我执教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作了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调查问卷,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龚亚夫.2008.阅读空间.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感恩趁青春作文下一篇:监理细则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