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练习题

2024-05-03

教育管理心理练习题(通用6篇)

篇1:教育管理心理练习题

(教育管理心理学)单选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2、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3、收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有各种事实和材料的基本途径是(观察法)。

4、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完善和发展本学科的方法和知识体系)。

5、在教育管理心理研究范围内,其研究的基础是(个体心理)。

6、标准化测验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的内容,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这在心理测验中称为(信度)。

7、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年代是(1879)。

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1933年出版的霍桑实验总结的书名是(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

9、最早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学者是(闵斯特伯格)。

10、闵斯特伯格提出,要使每个工人获得最大的产量及满足需要,就应当为他们创造(心理条件)。11、1958年《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管理心理学正式诞生。这本书的作者是(李维特)。12、1912年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中,作者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工业中,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他就是(闵斯特伯格)。

13、实行仁政的是(孟子)。

14、提出“性恶论”的是(荀子)。

15、提出“礼、刑”两点措施的是(荀子)。

16、社会人认为,调动生产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际关系)。

17、在奖励方式上,社会人的管理重视(集体奖励)。

18、与复杂人假设相应的理论称为(超Y理论)。

19、Y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20、“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政策属于(经济人的假设)。21.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的社会属性)。

22、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性观)。23兴趣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24、“先入为主”是一种社会认知偏见,这种社会认知偏见是(第一印象)。

25、教师由于偏爱把学生评价过高或由于不喜欢而把学生评价过低。这种认知偏见属于(情感效应)。

26、“爱屋及乌”是一种社会认知偏见的具体体现.这种社会认知偏见是(光环效应)。

27、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决执行、这种意志品质是(果断性)。

28、“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在管理工作中应做到(用人之长)。

29、下列备选答案中,不属于气质与教育管理的选项是(以职选人)。30、提出S—0一R行为公式的学者是(托尔曼)。

31、提出“S—0—B---A”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家是(梅耶)。

32、人的行为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在人们行为之间也是可以找到共同的规律和共性的。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认为,个体行为的共性是(需要动机目标)。

33、期望理论认为、实际结果若大于期望值。则激励力量(倍增)。

34、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变量的(乘积)。

35、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赫兹伯格)。

36、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不能只看其绝对值还要看他进行社会比轻时的相对值.提出这一观的学者是(亚当斯)。

37、个体将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痛苦体验和烦躁情绪,排除于记忆和意识之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方式是(压抑作用)。

38、“酸葡萄效应”是人受挫折后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属于(合理化作用)。

39、“挫折——攻击”假说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兰德)。

40、将自己身上的不良表现强加在他人身上的个体适应社会方式是(投射作用)。

41、挫折产生的内在因素是个体身心条件和(个体动机冲突)。

42、下列行选答案中,哪一项不是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压抑)。

43、一个人受挫折后不敢面对挫折情境,而是从构成挫折的情境中,退却到幻想或现实中的安全地带,尽量避免同挫折有关的人和物接触,是属于(逃避)。

44、当个体受挫折后,会为了一点小事而暴跳如雷,粗暴地对待别人,这种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是(攻击)。

45、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费斯廷格)。

46、态度的平衡理论的提出者是(海德)。

47、态度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霍夫兰德)。

48、态度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丹尼尔卡兹)。

49、接种预防法,以增强被说服者抵御有害观点的能力,属于改变态度的(中介策略)。50、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有其特定的心理成分。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51、为信息提供附加论证,直接支持和巩固其原始信息是态度改变策略的(中介策略)。52.下列选项中,不是教育群体中个体心理效应的选项是(内化)。

53、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同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是(认同)。

54、群体动力概念的提出者是(勒温)。

55、群体活动中大家公认的成约定俗成的对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是(群体规范)。

56、在影响教育群体动力的主要因素中。具有群体支柱、评价标准、群体约束和行为导向筹四种功能的因素是(群体规范)。

57、学校中的工会组织在教育群体中应属于(参与群体)。

58、下列备选答案中,属于非正教育群体对成员作用的这项是(补偿作用)。

59、非正式教育群体对组织的积极作用表现为(辅助作用)。60、人际交往的实质是(心理关系)。

61、下列备选答案中,不是人际关系组成因素的选项是(意向因素)。

62、在人际交往的不同阶段,制约人际吸引的因素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在交往初期,发挥较大作用的因素是(外在因素)。

63、在人际交往的不同阶段,制约人际吸引的因素也有不同。一般而言、随着交往的深入,发挥教大作用的因素是(内在因素)。6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人际吸引力属于(相似吸引)。

65、同桌同学交往的机会较多、容易成为好朋友,这种人际吸引力属于(邻近吸引)。66、借助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实在的心理接触和心理交换是(人际沟通)。67、把人际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其划分的标准是(沟通方式)。68、把人际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其划分的标准是(沟通方向)。69、搞好群体合作的前提是条件是(端正认识)。

70、托马斯认为,当一方牺牲自己的利益,将对方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以满足对方需要的解决冲突方式称为(顺应)。

71、国内外学者在对冲突模式的研究中。把冲突过程概括为五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冲突的解决方式)。

73、下列备选答案中,不属于教育群体竞争的条件或特征的选项是(共同的规范)。74、领导者具各一定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使被领导者对他会产生一种(敬佩感)。75、文化与符号理论认为,领导力阶层的基础是(技术力、人群力)。76、无非理性领导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佩特森)。

77、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业务技术不熟悉,也没有工作经验,成熟度很低时,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采用的领导行为是(高工作低关系)。78、文化与符号力理论的提出者是(塞吉范内)。

79、第一个把人格测量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效率的心理学家是(菲德勒)。80、改正群体决策的脑力击荡法的提出者是(奥斯邦)。

81、领导者能从大局出发,抓住机遇,在短时间内迅速形项明确的指令,这有类型的决策者属于(果断型决策者)。

8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标准是(决策的形式)。

83、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西蒙提出的决策理论是(有限理性决策)。

84、改兽群体决策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方法是把专家们隔开,背靠背地征求意见,以便于他们自由思考和发表意见,不受他人影响和干扰,这种方法是(德尔菲法)。85、“智能框架”理论的提出者是(儒索)。

86、下列选项中,与教育领导集体团结无关的是(信息的多寡)。87、教育领导集体集中群体智慧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片面认识)。

88、领导集体内各成员围绕实现共同目标而展开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心理活动是(心向一致)。

89、持忍结合、情理交融、争让相济属于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达到心理互朴)。91、不属于现代组织观念的特点的选项是(规范性)。

9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强调教育组织是一个(社会心理系统)。93、社会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称为(角色规范)。94、教育组织与一般组织相比,其独特的心理功能是(规范功能)。95、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两者密切联系,一般成(反比关系)。96、学校的教研室应属于教育组织中的(执行层组织)。97、企业文化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迪尔和肯尼迪)。

98、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所属企业都有被称为“出气室”的“精神健康俱乐部”,其设立的目的是(化解挫折心理)。

99、下列备选答案中,不属于组织文化作用的是(参与作用)。100、下列备选答案中,属于组织文化精神层的是(企业道德)。

101、下列备选答案中,不是教育组织变革的基本特征的选项是(深刻性)。102、在教育组织变革的四种变量中,最重要的变量应该是(人员)。103、作内容丰富化、工作任务扩大化的理论基础是(激励一保健理论)。

104、提出组织变革程序是诊断、执行和评估三个步骤九个方面的学者是(凯利)。

105、将学生、家长、社会看成是消费者,视教育为一种服务,在学校推行IS09000的组织发展方式应属于(组织结构的变革)。二多选题。

1、实验法是教育管理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主试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反复进行)。

2、调查法是教育管理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运用中。调查的具体方法很多,如(访问、座谈、谈话、问卷、工作成果分析)。

3、荀子主张“性恶论”,在管理方面,他主张治理天下时应采用的措施是(礼、刑)。

4、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中,强调人的本质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这些属性应包括(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人的意识属性)。

5、麦格雷戈把“经济人”概括X理论,X理论的观点是(多数人是懒惰的、多数人是自我申心的、多数人是缺乏理性的)。

6、与社会人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工作中心是管人、重视人际关系、提倡集体奖励、实行参与式管理)。

7、教育行理中常见的社会认知偏见有(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版印象、情感效应)。

8、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功能有(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教育效率、增进心理健康、加速自我成熟)。

9、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感品质有(热爱教育本业、强烈的理智感、深刻的道德感、正确的审美感)。

10、为了发挥惩罚的激励作用,在运用中要注意(公正合理、掌握时机、区别对待、宽严结合、方式多样)。

11、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情境因素)。

1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主要有(工作责任感、个体的发展、工作的挑战性)。

1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保健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管理制度)。

14、激励也就是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在教育管理中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地,常用的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日激励、榜样激励、领导行为激励)。

15、一般而言,人们受挫折后的外部行为反应有(攻击、冷漠、倒退、固执、逃避)。

16、影响一个人挫折容忍力高低的因素有(生理条件、学习训练、个体心理品质)。

17、说服者身上影响说服的主要因素有(权威因素、可信赖因素、受欢迎因素)。

18、影响教育工作者态度形成的因素有(个人欲望的满足、新知识的接受和积累、社会环境和教育、人格特征)。

19、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有(自觉性、倾向性、明朗性、复杂性)。

20、态度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而言态度形成要经历几个阶段,即(服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21、教育群体的特点有(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结构、群体规范、相互的交流、群体意识)。

22、教育群体的功能有(整合功能、承上启下功能、满足需要功能)。

23、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协调功能、保健功能)。

24、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既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为(平等性、广泛性、规范性、教育性)。

25、教有群体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但在竞争中也会有一些消极作用。常见的有(心理压力、心理污染、小群体意识、认知偏差)。

26、教育群体竞争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强化主人公意识、缓和内部矛盾、提高工作绩效)。

27、构成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因素是(品格因素、才能因素、情感因素、知识因素)。

28、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是(方向性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原则)。

29、按照决策的性质,可以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30、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心力集中是指(注意力集中、意志力集中、情绪感染力集中)。

3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管理层次、管理幅度、技术因素、环境因素、规章制度、决策程序)。

32、在教育组织管理中,应遵循的心理原则是(目标认同原则、合理授权原则、信息沟通原则、心理平衡原则)。

33、现代的组织观点从系统论出发,认为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开放性、整合性、复杂性)。

34、良好的组织文化,其作用体现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35、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价值观念、组织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

36、塑造组织文化的方法主要有(运用心理定势、重视心理强化、利用从众心理、培养认同心理、激发模仿心理)。

37、教育组织变革由于受到教育组织自身的特点及教育组织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变革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是(复杂性、长期性、广泛性、评估难)。

38、教育组织变革也会有多方面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有(职业认同、怕担风险、权利、地位的因素、人际关系、社会的原因)。

三、解释

1、教育管理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效率服务的一门科学。

2、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行研究的方法,它有两个基本要求:即信度和效度。

3、信度:指测量的可靠性。

4、效度——指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

5、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梅奥于1927年冬应邀参加了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包括照明、福利、态度与意见调查和行为的观察研究等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物质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在于工人心理的或社会的因素。

6、经济人:(X理论、麦格雷戈、经济需要)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7、社会人:(人群关系理论、梅奥、社会需要)他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的意义,人们还有社会性的需求,人际关系对于社会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8、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映,是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

9、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家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工作中应发挥光环效应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10、社会刻版印象(定势效应):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版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11、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的印象。

12、近因效应: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体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

13、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

14、激励:指的是持续地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

15、效价(诱发力):是指目标的价值,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也就是个人对行动的结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

16、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17、挫折容忍力:指个人遭受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18、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在遭遇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行为与心理活动。

19、反向作用:指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所驱的方向是相反的。

20、合理化作用:当个人的动机或其表现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无法达到其追求的目标时,为避免心理冲突、维护个人尊严起见,总是对自已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或将自己行为的不合理性,尽量解释为事实上的需要,目的在于使别人感到有“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以此既获得别人谅解,又维护个人的自尊,从而保持与社会的适应。

21、态度:指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它抱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行为因素。

22、内化:内化指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也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

23、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24、态度的改变:是指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转变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

25、教育群体:是指在教育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有共同心理指向而协调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26、群体动力:指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27、群体规范:是指公认的或自然形成的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和评价的标准,这些标准能给群体成员提供行为指南。

28、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29、人际关系:是只人与人之间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0、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它是人们为了彼此交换意见、转达思想、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目光、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而实现的交流过程。

31、教育群体合作:是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个体或与其他群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配合,以求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32、教育群体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动机或目标同时存在而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就是冲突。

33、教育群体竞争:是指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活动。教育群体的竞争是指在教育组织内的竞争活动。

34、领导:就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它是处理人和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的信鸽过程,亦称领导行为。

35、教育领导影响力:是指教育领导者有效的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36、文化力:是指学校领导能阐明学校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信念及办学宗旨,激励部属共同维护和创造校园文化的能力。

37、符号力:是指学校领导对标志学校符号所象征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和提升能力。

38、教育领导决策心理:是指教育领导者在教育决策中的心理现象。教育领导者的心理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

39、权威主宰效应:权威主要是指领导者,上级主管或专家,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威望与权力,使他们的意见比一般成员的意见影响力要大,即领导的话往往起着主宰的引导作用。

40、教育领导集体:是指在教育组织中,有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

41、领导集体心理优势:是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

42、组织结构:是依法建立的国家正式的组织机构。它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用来连结组织中的技术、任务和人员的分工和协调的手段。它是组织中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

43、管理层次:也称管理高度。是指企业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即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多少层,管理也就分为多少层。管理层次决定了组织的纵向结构。

44、管理幅度:也称管理宽度、跨度。是指主管领导对所有直接下层实行有效管理的幅度,也就是领导对下属实行的控制幅度。

45、角色期望:是指社会或群体对扮演某种角色的人们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和希望所表现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即期待和希望与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称的行为方式。

46、组织形象:是指一个教育组织在社会公众和组织内部成员对其行为和历史的整体印象。它是教育自制的宗旨、观念、目标、行为风格的总和,体现了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面貌,是组织文化的概括。(一层次),(二层次)是指社会大众和组织成员对整个组织在哲理和观念上形成的印象。

47、理念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组织成员对整个组织在哲理和观念上形成的印象。

48、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教育组织成员起影响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总和。

49、OD:(组织发展)它是在研究组织怎样适应形势发展和生产任务扩大的要求下,从组织结构、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变革,以达到组织的最优化,最佳化,使组织成为一个拥有活力的生机盎然的组织,是实现组织变革的手段、方法和技术。

50、工作内容丰富化:来源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如果让工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工作的计划和设计,参与有关的组织工作与控制工作,自主管理,使工作具有挑战性,这样,就会增加工人的责任感,胜任感和成就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和潜力的机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51、弹性工作时间:就是指在固定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它可以让人们更主动、更灵活和更有效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真正做时间的主人。

四、问答题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基本任务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

人们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具体任务是:a、提供个体心理依据。b、提供群体心理依据。c、提供领导心理依据。d、提供组织心理依据。

2、试比较观察法与实验法的利弊——观察法的优点:客观、真实、自然;缺点:消极、偶然、被动。实验法优点:可重复、可控制、可验证;缺点:可因情绪紧张而导致结果失真。

3、霍桑实验与传统理论有何不同——a、传统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唯一因素,而梅奥提出职工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心理的需要。b、传统理论认为工作条件是决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而梅奥提出生产率主要决定职工的态度和情绪。c、传统理论只重视“正式群体”,只重视规章制度、职权划分等,而梅奥却指“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而且这种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情绪与行为对生产有相当大的影响。d、霍桑实验还指出建立新型领导、听取职工意见与沟通信息的重要性。指出新型领导的能力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

4、简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互为存在的前提,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之为人的生理基础,如果没有自然属性,那么也就不存在社会属性;但是,如果将人的社会属性抽去,尽管他的自然属性依然存在,但他却无异于动物,而不是一个人了。因此,可以说,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社会属性既是对于自然属性的突破,又是对于自然属性的深化。人性乃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二者相比较,社会属性属于本质属性。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为人,乃是由它的社会属性决定。

5、影响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因素是什么:当时的情境、被认知者的特点、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6、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何根据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差异进行管理:确定标准、以职选人;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能级合理、能职相称。

7、简述复杂人的假设和超Y理论:

薛恩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实际存在的只是在在各种情况下不同反应的“复杂人”。(超Y理论: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而加入工作组织的;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们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人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会产生不同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不同,对各种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8、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马斯洛认为,人除了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表现自我才能的欲望。

9、如何根据人的不同气质进行管理:从实际出发,知人善用;因材施教,个别施教;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10、需要——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直接推动全体行动的内部心理活动力;两者有何不同:a、概念b、需要是潜在的、淡化的,动机是现实的、指向的c、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

11、个体行为的共性: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有动机的、有目标的。

12、运用奖励手段激励时应注意什么: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奖励要及时、奖励程度要与贡献大小挂钩、奖励的方式要变化。

13、如何根据人的动机散发积极性:提高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提出挑战性的工作任务、设置新的目标诱因、应重视生活福利和经济利益。

14、简述需要层级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上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5、期望理论: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可以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观点对他有足够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采取行动。(动机水平=效价*期望值)。

16、工平理论:亚当斯提出,他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不能只看其绝对值,还要看进行社会比较时的相对值。

17、受挫折后的心理反应:合理化作用、压抑作用、代替作用、投射作用、表同作用、反向作用。

18、教育工作者受挫折后应如何解决:a、调整组织环境,减少导致挫折的刺激情境。(自然因素、社会因素)b、进行教育和训练,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C、正确对待受挫折者(采取宽容的态度;提高认识,分清是非;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精神发泄)。d、讲究心理卫生,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19、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因素:对一类事物的态度与对待特定事物的态度不同、受其它相关态度的影响、态度与动机的矛盾、缺乏能力与技巧、为了某些特殊需要南而有意使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20、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因素(费氏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这些认知因素是:思想、信念、态度等);认知相统一(如果相关的认知之间是一致的关系,就表现为心理上的协调。如果在认知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关系,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调体验;不一致就会产生变化(认知失调会成主体的不快和心理压力,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从而驱使主体努力减少或消除失调)。

21、从众行为表里关系的表现有哪些:表里从众,内心也接受;表里从众,内心却拒绝;表里不从众,内心却接受;表里不从众,内心也不接受。

22、如何对非正式教育群体进行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教育群体,增强管理意识;区别对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是什么:外貌吸引、相似性吸引、需要互补吸引、能力吸引、熟悉吸引、相邻吸引。

24、领导者的激励功能有哪些:提高被领导者接受和执行组织目标的自觉性;激发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提高被领导者的工作效率。

25、如何提高教育领导的影响力:加强教育领导者的自我修养;缩短教育领导者影响力的力距;增强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信息的口头传递;提高教育领导者自身的工作效率。

26、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下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就感、不同的责任心与能力等条件,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在教师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领导行为也应该按照下列顺序推移: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27、简述符号与文化力理论:塞吉范内认为领导最终的意义表现在组织文化上,领导的主要目标在于组织文化。学校领导者在开展和推动学校工作时,必须具备技术、人群、教育、符号与文化五种领导力,这五种领导力是由低到到高排列,就构成了领导力价层。技术和人群力是领导力阶层的基础

28、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途径是什么:自觉增强集体意识;共同建立和谐的感情气氛;充分运用心理互补规律;坚持实行动机强化;发挥一把手的核心作用。

29、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分类和作用是怎样的:分类(按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形态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层次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按范围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作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30、校园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常规建设;精神建设)和途径(领导率先示范;舆论积极导向;骨干带头,蔚然成风;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开发校园文化资源)有哪些。

31、教育组织变革的征候有哪些:决策失灵、沟通阻塞、功能失效、缺乏创新)。

58、教育组织变革的内容: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以系统为中心的变革)。

篇2:教育管理心理练习题

——适用于姚梅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 原则、原则、原则和 原则。

3、观察法的基本形式有、、、。

4、幼儿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等几种。

二、名词解释:

1、教育

2、幼儿教育

3、观察法

三、问答题:

1、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3、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是什么?

4、观察法有何作用?有效观察的条件有哪些?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

一、填空题: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 和。

2、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 ;一是。

3、幼儿个性的差异主要通过、、等方面体现出来。

4、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5、在幼儿思维个体发展过程中,、、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

6、幼儿身体和运动机能发展是按照 和 法则来进行的。

二、名词解释: 1. 心理发展 2. 年龄特征 3. 社会性 4. 性别化 5.关键期 6.最近发展区 7.观察 8.感觉 9.知觉

10、记忆 10.想象 12.个性 13.性格 14.情绪和情感 15.思维 16.遗传素质 17.动作思维 18.具体形象思维 19.抽象思维

三、选择题: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四、简答题: 1.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为什么说幼儿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

4.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成人对幼儿的主动性或内疚感会有怎样的影响?

5.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幼儿心理发展分别起到了什么影响? 6.为什么说教育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试述幼儿言语发展特点? 8.试述幼儿记忆发展特点? 9.试述幼儿想象发展特点? 10.试述幼儿性格发展特点? 11.试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 12.试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13.试述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的发展特点? 14.幼儿时间知觉有何特点? 15.幼儿观察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6.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

五、综合分析题:

1.教幼儿儿歌或复述故事,有几种不同的教法。一种是教师教一句,幼儿跟一句;另一种是先给幼儿讲故事或看图片,然后再全文跟念,哪一种方法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说明。

2.你是如何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的?你认为过早地强迫幼儿接受正规的学科教育对幼儿有什么不良影响?

3.4岁的红红声称要画一辆汽车,可她在纸上画了3个长方形后又说,这是一个宝盒,在纸的空白处画了许多玩具、糖果,嘴里不停地叫着:“变吧,变吧!”,这些玩玩具和糖果画得比盒子还大,画完后,她一本正经地告诉小伙伴:“我们家里有一个宝盒,已经变出了好多东西”。请从这一事例中分析幼儿想象的特点。

4.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一般人都认为,幼儿园有助于幼儿发展健康的个性,但在某些情况下,幼儿园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6.两个小朋友刚刚因争执而打架,可转眼就和好了,常常眼泪未干又笑了;幼儿刚入园时,看见一个小朋友哭,大家都会哭起来,看见大人笑,他们也会莫名其妙地笑起来。试分析幼儿情感的发展特点。

7.离异家庭的幼儿莹莹随父亲和奶奶生活,他们禁止与母亲接触,可是莹莹非常想念她的母亲,于是她常常与小朋友说她常能看到她,她她给她买来了许多东西。请你从幼儿德育的角度谈谈,这位幼儿的表现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如果是幼儿园教师,该怎么帮助她?

8.为什么幼儿园体育、舞蹈等活动中,教师宜采用“镜面示范”的教学方式?

第三章 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

一、名词解释 1. 学习

2. 强化物

3. 发现学习

4. 接受学习

二、简答题

1.幼儿学习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各举一例说明? 2.举例说明应如何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3.什么是强化物?幼儿园中常用的强化物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如何? 4.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教师、同伴等对幼儿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 5.简要解释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中怎样合理地应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参考答案(第1-3章)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2.幼儿教育即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与非幼儿园教育。

3.观察法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2.客观性 发展性 实践性 综合创造

3.轶事记录 时间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 行为核查 情景观察法(情景测查法)4.观察法 访谈法 测量法 实验法 问卷法 作品分析法

三、问答题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提高幼儿教育能效

(3)提高教师素质

2.第一,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条件,即心理规律,从而使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第二,研究如何应用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去设计教育与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学原则。

3.(1)导论

(2)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3)幼儿的心理健康

(4)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4.观察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有效观察的条件: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2)做好观察记录

(3)消除观察误差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P10)

2.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社会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如何依据社会规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尊纪守规等方面的态度、观念和行为。

4.性别化即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5.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6.最近发展区即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8.感觉是人脑对环境中事物的个别性质的反映。9.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反映。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11.想象是指人脑对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加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2.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独特、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13.性格是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14.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15.思维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6.遗传素质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17.动作思维也称直觉行动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来进行,行动停止,则思维也随之停止。

18.具体形象思维既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维。

19.抽象思维指依靠语言或文字、数字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填空题:

1.保持、重现 2 遗传和生理成熟、环境

3.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 4.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5.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6.从上到下法则、从中心到边缘法则

三、选择题:

1.A 2.B 3.C 4.D 5.C 6.C

四、简答题(略)

五、综合分析题(略)第3章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表现出来。

2.强化物是指操作反应之后所给予的、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

3.发现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

4.接受学习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的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略)

第四章 幼儿游戏及其指导

一、填空题

1、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 和,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中国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陶行知、陈鹤琴,他们认为,游戏是适合 的一种独特的,也是促进幼儿 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3、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 游戏、游戏和 游戏。

4、指导游戏一般从游戏的准备工作、、三个环节入手。

5、指导游戏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游戏地点、游戏 和幼儿游戏的 等。

6.形成中国游戏理论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有、、。7.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将游戏分为两大类,、。8.游戏的主要特点有、、、、。

9.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10.角色游戏的特点是、、。11.结构游戏的特点是、。

12.表演游戏的特点是、、。

13.有规则游戏一般应包括游戏的、、和 四个部分。14.有规则游戏主要包括、、等几类。15.教师指导游戏一般从、、三个环节入手 16.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是、、。

二、名词解释:、、1、游戏:、2、创造性游戏:

3、角色游戏:

4、结构游戏:

5、表演游戏:

6、有规则游戏:

7、智力游戏:

8、平行游戏:

9、合作游戏:

10、指导游戏:

三、选择题

1、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2、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3、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4、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5.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四、是非判断题

1.剩余精力学说是英国哲学家格罗斯提出的一种有关游戏理论的学说。

2、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指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一种本能。

3、游戏的虚构性也就是游戏的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为基础,并且受集体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4、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幼儿做游戏是处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

5、智力游戏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做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6、平行游戏是教师指导游戏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

7、定型材料游戏主要包括玩沙、玩水、玩雪等》。

8、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五、简答题

1、游戏的实质是什么?

2、国内外有关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3、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是什么?

4、什么是角色游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教育作用如何?

5、什么是结构游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教育作用如何?

6、什么是表演游戏?有何教育作用?

7、结构游戏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该如何指导?

六、分析论述题

2、试述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要点?

3、创编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各一,并指定游戏的目的、规则、玩法等。

第四章答案:

一、填空题

1、知识 语言 心智活动

2、幼儿特点

活动方式

心理发展

3、角色

结构

表演

4、游戏中的观察

教师介入游戏

5、时间

材料

经验准备 6.陶行知 陈鹤琴

朱智贤 7.创造性游戏

有规则游戏

8.自由性 趣味性 虚构性 社会性 实践性

9.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10.印象性 自主性 想象性

11.材料多样性 造型性

12.表演性 自娱性 自创性 13.目的 玩法 规则 结果

14.智力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15.游戏的准备工作 游戏中的观察 教师介入游戏

16.平行游戏 合作游戏 指导游戏

二、名词解释。

1、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 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游戏。

3、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4、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多种结构(如积木、积塑、沙泥、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

6、有规则游戏是指成人为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

7、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由成人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并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

8、平行游戏是指教师接近幼儿,并与幼儿使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不参加到幼儿的游戏中去。

9、合作游戏:它是指教师加人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

10、指导游戏:它是指由教师建议或开始一个游戏,教师事先定好某写角色,以部分控制游戏的进行。

三、选择题

1、C

2、B

3、A

4、B

5、A

四、是非判断题

1、非

2、非

3、非

4、是

5、非

6、非

7、非

8、是

简答题

1、游戏的实质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活动形式。

2、P36--38答:

(一)、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提出了“剩余精力说”,他认为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二)、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了游戏的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将来生活做准备。

(三)、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四)、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满足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药铺系是学习新的复杂时间的防,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也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六)、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认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七)、中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陶行知、陈鹤琴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再次,游戏是幼儿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参与、且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3:P38—40答:游戏具有以下的特点:自由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实践性 游戏的教育作用:

(一)、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二)、戏能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言语的发展。

以学习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为目的专门性游戏,对峙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加深和丰富幼儿知识的有利手段。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

首先,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学习着各种角色的优良行为。其次,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 意志、性格。总之,游戏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

(四)、游戏能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五)、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答: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其主要特点:印象性,自主性,想象性。

其主要教育作用:它不仅对主动性、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还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经验、练习手脑共同活动、发展语言和认识能力,对学习认识社会、家庭、集体和社会成员,体验各种社会人物和社会行为,提高社会合作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5、答:结构游戏它是又称“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多种结构(如积木、积塑、沙泥、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

其特点:材料多样性、造型性。

教育作用:幼儿在堆砌、排列和组合的活动中,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能,区别形体,学习空间关系的知识和整体、部分的概念,学习艺术造型的简单技能,发展感知觉、目测力、操作能力及创造力,手脑并用,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做事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团结协作的品质。

6、答: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

其教育作用: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加深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它可以更好地领会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受到正面人物品格和性格的熏陶;还有利于学习文学语言,训练口语能力和表演才能,同时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

7、答:结构游戏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定型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等)和不定型材料(如沙、水、雪等)游戏指导。

(一)、定型材料的指导

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看图样结构逐步过度到想象结构。教幼儿爱护既然够材料和结构成果,整齐地 放材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

(二)、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指导。

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加深幼儿对沙、水、雪等材料性质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玩法。建立必要的规则。

六、分析论述题

1答: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内容。

(二)、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

(三)、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

(四)、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五)、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六)、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七)、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八)、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

第五章 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

一、填空题

1、动机是指发动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 的。2、和 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

3、动机的种类有多种,就幼儿而言,常见的划分类型主要有:生理性动机与,与 与。

4、问题情境是指一种适度的,是幼儿、但需要 和 才能解决的。

5、尊重的需要包括、自重和。

6、马斯洛指出,如果人在、安全、、等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较强的,努力去探索环境、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二、名词解释

1、动机:

2、需要:

3、内部动机:

4、外部动机:

5、学习动机:

6、认知的动机:

7、附属的动机:

8、自我提高的动机:

9、问题情境:

10、诱因:

三、非判断题

1、动机的种类有好多,就幼儿而言,常见的划分类型主要有: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附属的动机与自我提高动机。

2、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3、动机产生的基础是诱因。

4、形象鲜明的小木偶等教具能引发幼儿学习动机。

5、良好的动机一定会产生好的活动结果。

6、动机可以激发活动,一般来说动机越强,付出的努力也将越大。

7、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精神需要产生的动机。

8、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的源泉,在活动中起驱力和推动作用。

四、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等)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2、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A、推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五、简答题

1、什么是动机?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动机的种类就幼儿而言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3、幼儿的社会性动机主要有哪些?举例说明。

4、什么是内部机动和外部机动?

六、分析论述题

1、假定某一幼儿不喜欢从事绘画活动,试分析导致结果的可能原因主要有哪些?

2、试引用马斯洛有关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来解释幼儿的需要满足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3、简述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4、引发幼儿学习动机可以采取那些措施?

第五章答案

一、填空题

1、维持

一定目标

动力机制 2、需要

诱因

3、社会性动机

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4、疑难情境

力所能及

一定努力

投入

问题状态

5、自尊 受人尊重

6、生理 爱和归属 尊重 学习动机

二、名词解释

1、动机是指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2、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3、内部动机是指受到内部动力驱使而活动的一种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

4、外部动机是指受到外部刺激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

5、学习动机是指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是一种社会性动机。

6、认知的动机是获取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7、附属的动机是指为了赢得他人(如教师、父母、同辈等)的赞许与认同而努力学习的动机。

8的动机是指通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获得相应地位、威望的动机。9.问题情境是指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是幼儿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和投入才能解决的问题状态。

10.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三.判断题

1、非

2、非 3.非 4.是 5.非 6.是 7.非 8.是

四、选择题

1、B

2、B

五、简答题

1、答:动机是它是指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 急智。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活动,这种内部过程经常通过外在行为或活动反映出来。

作用:

(一)、激活作用。

动机可以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活动冲无到有、从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二)、指向作用。

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的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或对象。

(三)、维持作用。

动机不仅可以激发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

2、答: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二)、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

3、答:幼儿的社会性动机以幼儿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如交往需要,归属需要。求知需要,社会赞许需要等。比如在幼儿园里,偶尔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幼儿的接受,有交往和归属的需要。

4、答:内部机动是指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受外部刺激趋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

六、分析论述题

1、答;某一幼儿不喜欢从事绘画活动可能是因为

(一)学习任务的特点

首先,与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有关。过难或过易的学习任务都无助于学习动机的产生。其次,与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平有关。形象鲜明、生动具体、活动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注意。再次,与学习任务的明确性有关。学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心中期待着一个好的成果,学习起来就觉得有目的、有意义,兴趣与投入自然增加,兴趣就很难维持。

(二)教师的行为与态度

(三)基本需要的满足

2、答: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由于幼儿学习动机处于幼儿需要满足之上所以要使幼儿产生学习动机,首先要满足幼儿需要。当幼儿需要满足时,才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努力去探索环境、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有助与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态度。

3、答:需要和诱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动机是指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促使个体活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个体的活动,并使需要能得到满足。一方面,没有需要或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则个体就不会趋向相应的目标。另一方面,没有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在同意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体的活动曲解于需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

4、答:

(一)、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具。

(二)、设置问题情境。利用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这是将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

(三)、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四)、给予积极反馈,使幼儿有成功体验。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运动技能有时也称、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 构成的,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2、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将运动技能分为、和。

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运动技能划分为 和

4、根据 的不同,可以将运动技能划分为徒手型运动技能和器械型运动技能。

5、幼儿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 的发展,为幼儿从事各种活动、发展心理机能提供了保证。

6、幼儿期的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另一是。

7、对于幼儿来讲,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一般要经过 模仿、和熟练四个阶段。

8、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可以采用、练习、等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9、外反馈是指由、等提供的反馈,如教师或其他幼儿的评价,内反馈指由 或 提供的动觉反馈,是幼儿动作的自然结果。

二、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 2.动觉 3.整合 4.体育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一般的随意做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2、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3、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D、跑步时上下肢互相配合,摆臂、协调、轻松的跑。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求4—5岁的幼儿能用均匀的步伐有节奏的行走。B、要求3—4岁的幼儿两脚单脚跳着走 C、要求4—5岁的幼儿两脚能换着轻轻地跳着走 D、要求3—4岁的幼儿能从30CM的高处跳下来。

5、对幼儿来说,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阶段,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这几个阶段依次是()

A、定向、整合、模仿、熟练 B、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C、模仿、定向、整合、熟练 D、整合、定向、模信、熟练

6、动觉体验增多,依靠动觉对动作进行控制的能力有所增强,这是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A、定向 B、模仿 C、整合 D、熟练

7、()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 A、定向 B、模仿 C、整合 D、熟练

8、通过()幼儿可以获得初步的动觉经验 A、定向 B、模仿 C、整合 D、熟练

9、下列哪种教学方式在幼儿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不适合采用()A、示范与讲解 B、练习C、及时反馈与强化 D、机械重复 10.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而划分的运动技能是哪两种?

A、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B、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C、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D、徒手性运动技能与器械性运动技能 11.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的过程,使个别动作一体化。这是幼儿形成运动技能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A、定向阶段 B、模仿阶段 C、整合阶段 D、熟练阶段

四、判断题

1.像穿衣,写字,走路等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不包括运动技能.()2.当各种动作被组织起来并构成了一个连贯性的,整齐的,有明确时间性的完整动作时,则形成了运动技能.()3.骑车既是粗放型运动技能又是间断型运动技能.()4.身体活动能力强的幼儿意味着做事自信心也强.()5.各种运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为幼儿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幼儿在定向阶段没有实际地做出或练习运动技能,因此这一阶段对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作用不大.()

7.在模仿阶段,幼儿运动技能的稳定性,准确性与灵活性都较差.()8.在整合阶段,幼儿的动作已相当稳定.()9.对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中,一般讲解多与示范.()10.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被称为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11.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的划分根据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12.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而进行的划分。

()13.幼儿的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另一是下肢的身体运动技能。()14.3-4岁的幼儿能助跑跳过不少于50CM的宽度。()

五、简答题

1、什么是运动技能?常见的类型有哪些?

2、简要说明运动技能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六、论述题

1.教授幼儿使用剪刀来说明,体现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的规律以及相应的有效教学措施。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和 四个阶段。

2.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 和活动来适应环境。

3.智力是由感知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4.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 和运用 的基本能力,增进对 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初步的。

5.人们常以“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比喻来说明智育有助于幼儿 的形成。6.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巩固与 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7.是领会知识的初级阶段。

8.幼儿园中采用的直观方式主要有、模象直观和,从而获得感性认识。9.理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 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阶段,是对事物抽象概括的认识,是对 加以改造形成的。

10.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记忆的过程来完成,记忆主要包括识记、、、和回忆。11.根据人的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12.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运用 提问的方式;可以讲故事去激发联想,还可以腊助艺术教育,此外,丰富多彩的 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13.对问题作出反应时,能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考虑,而不只是拘泥,于某一个范围或维度,这描述的是创造性思维的 特点。

14.认知是指 的总称,又称,是人对 和 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15.幼儿智育是根据幼儿 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 对幼儿实施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发展、来开启幼儿 的教育。

16.认知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 与 的掌握方面。

17.知识的领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实现的过程,它分为 和 两个阶段。18.遗忘分为两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19.创造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它的特点有四个:一是,二是新颖性,三是,四是。

20.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具体方法:、、功能扩散、.二、名词解释

1、认知:

2、智力:

3、幼儿教育:

4、领会:

5、实物直观:

6、模象直观:

7、言语直观:

8、差异律:

9、活动律:

10、组合律:

11、知识系统化:

12、保持:

13、过度学习:

14、再认:

15、回忆: 16 创造性思维

二、选择题

1、对智力与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智力与知识是相同的范畴 B、智力与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C、知识可以说等于智力 D、知识丰富的孩子一定是高智商的

2、智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列不是它的具体表现是()A、有助于幼儿基本技能的形成 B、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 C、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D、有助于幼儿更快地成长

3、下列不属于知识掌握的最基本环节是()A、巩固 B、领会 C、整合 D、应用

4、为了让幼儿认识蜻蜓,教师出示了蜻蜓的标本,这采用的是()教学方式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动作直观

5、在白布上,显示紫色的茄子,这样的贴绒教具运用了()感知规律 A、相似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物直观可以使人观察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B、实物直观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C、模象直观能够让幼儿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大小比例 D、言语直观比实物直观更生动形象

7、下列对幼儿理解的特点,错误的是()

A、孤立地理解具体事物,不会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出发 B、对事物的理解主要靠具体事物的形象 C、对事物的理解都是直接理解

D、幼儿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解必须依靠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来完成。

8、()是反复认识某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多一步。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9、下列不属于影响幼儿的再认和回忆的条件是()A、幼儿的生理健康状况 B、幼儿的心理状态

C、幼儿回忆的侧性及自觉程度 D、能否运用正确的回忆方法

10、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

A、知识的理解 B、知识的领会 C、知识的巩固 D、知识的应用

11、下列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

A、连续性 B、新颖性 C、灵活性 D、精密性

1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为几岁到几岁?()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岁以后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以自我为中心来推测周围的事物是属于哪个运算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4.幼儿园教学中最常使用直观方式,其中通过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而进行的是哪种直观方式?()

A、实物直观 B、摸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15.()指在静止的背景上,是感知对象呈现活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的效果是属于哪种感知规律?()

A、差异律 B、活动律 C、感知律 D组合律

三、判断题

1.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各种感觉和活动来适应环境.()2.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已经能够从别人的观点和角度去看问题.()3.幼儿的智力发展指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要素的发展.()4.具有相同知识的孩子,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的聪明才干也是相同的.()5.认知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而在幼儿阶段,技能的掌握是最基本的.()6.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幼儿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用原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

7.从幼儿记忆的表现看,幼儿的有意识记忆占优势.()8.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9.如果幼儿记忆10遍就能记住某一材料,那么再识记10遍,则更有利于加深幼儿的记忆痕迹.()10.对幼儿来说,联想法是比较有效的回忆方法.()

11.重复性训练,即让幼儿一次又一次地感知所要记住的事情,也即机械训练.()12.一般说,儿童与成年人的创造性思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13.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四、简答题

1、认知和知识含义分别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2、简要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智力的含义是什么?怎么判断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有人说:“知识越多的人,智力水平就月高。”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4、什么是智育?智育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试述对幼儿进行至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简述幼儿形成的基本认知能力。

6、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之间有何关系?

答:认知能力的形成包括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与知识应用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

7、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感知效果。

8、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取得最佳识记效果的条件。

四、分析论述题

1.举例说明培养幼儿求知兴趣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2、简述培养幼儿智力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第六章答案

一、填空题

1.操作技能 肌肉动作

2.细微型运动技能 粗放型运动技能 3.闭合型运动技能 开放型运动技能 4.操作对象 5.健康个性

6.全身性的身体运动技能 7.定向 整合

8.示范与讲解 及时反馈与强化 9.视觉 听觉 肌肉 关节

二、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2.动觉是一种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内部感觉.3、整合是指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使个别动作一体化。

4、体育是发展体力、增强健康、增强体质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及卫生保健,以增强人们的体质;狭义的体育则专指在体育机构中进行的,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智育、德育、美育的基础。

三、选择题

1.A 2.B 3.D 4.C 5.B 6.C 7.D 8.B 9.D 10.C 11.C

四、判断题

1.非 2.是 3.非 4.非 5.是 6.非 7.是 8.非 9.非 10.非 11.非 12.非 13.非 14.非

五、简答题

1答: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类型: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这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而划分的;

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这是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而进行的; 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这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2、(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运动技能对于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使幼儿身体承受适宜的生理负荷,从而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得到一定的完善与提高。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对生理机能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1)促进认知发展。

首先,适当的运动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其次,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的外部动作是人的内部认知发展的起点,儿童的嫩部思维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再次,由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对事物的认识。

(2)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

由于幼儿运动机能的不断增强,这为他们独立活动、扩展活动的范围都提供了基础,对个性的形成也具有积极影响。各种运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为幼儿良好的社会能力不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第七章答案

一、填空题

1.感知运动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感觉

3.注意力 想象力

5.感官 语言交往 环境 动手能力 5.基本技能 6.领会 应用 7.感知认识阶段 8.实物直观 言语直观 9.本质特征 感性材料 10.保持 再认 11.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12.启发式 游戏活动 13.灵活性

14.全部认识过程 认识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注意 思维 言语 15.身心发展 逻辑特点 语言 传授知识技能 智慧 16.知识 技能

17.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8.永久性遗忘 暂时性遗忘

19.思维过程 流畅性 灵活性 精密性 20.材料扩散 结构扩散 组合扩散

二、名词解释

1、认知是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趁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2.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形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幼儿教育是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特点对个体实施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发展语言、传授知识技能来开启个体智慧的教育。

4.领会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应过程。5.实物直观是指通过对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进行的

6、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实际事物的模型和图象的感知进行的。

7、言语直观是指通过形象化的言语描述,引起幼儿的回忆、联想,使有关的表象恢复或激起幼儿的想象活动而实现的

8差异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

9.活动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使感知对象呈现活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的效果。10.组合律是指从背景中分出对象,使感知对象在内容上或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11.知识系统化是指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12.保持是指对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13.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

14.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识记过的。15.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以适当的方式把它重新呈现出来。16.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三、选择题

1.B 2.D 3.C 4.A 5.B 6.B 7.C 8.A 9.C 10.D 11.A 12.C 13.B 14.A 15.B

四、判断题

1.是 2.非 3.是 4.非 5.非 6.是 7.非 8.是 9.非 10.是 11.非 12.非 13.是

五、简答题

1、答:认知是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趁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知识是人们在创造世界的时间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关系:知识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已有的知识又是认识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智力或思维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感觉和活动来适应环境。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来推测周围的事物。认知的主要发展是能够运用语言、符号、图画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能够通过游戏来模仿见过的人或重演经历过的事在

具体的运算阶段,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的帮助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出现了逻辑思维。思维是可逆的。在形式运算阶段,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运算。

皮亚杰认为,以上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他们之间的顺序不会颠倒,也不会省略。

3、答: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形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构成智力的各个成分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它们不是互不相关观、独立存在的,也不是机械的想加,相反是互为条件、互为依存、互为制约的一个整体。所以智力的发展是指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成分或要素的发展。

有人说:“知识越多的人,智力水平就越高。”这句话不对。

因为:智力和知识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相互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更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知识并不等于智力。具有相同知识的孩子,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的聪明才干,往往水很不 相同的。智力水平高的孩子,不仅能够迅速而广泛地吸收大量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答:答:幼儿智育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特点对个体事实的一种教育,(1)是通过发展语言、传授知识技能来开启个体智慧的教育。

(2)智育有助于幼儿基本技能的形成。智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智力。

智育能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生理的发展和成熟,为智育提供了可能性。

幼儿期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大脑皮层细胞的分化在晚期以基本晚场。婴幼儿时期的大脑结构和技能的迅速发展,为幼儿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从幼儿认识发展的情况来看,注意、记忆、想象等都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抽象概括能力差。对事物的认识多半是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发生的获得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对此,则需要成人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育。逐步地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促进智力的发展。

(三)、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对幼儿进行智育。

5答:(1)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能初步掌握并积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探索。(2)幼儿能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回根据物体的名称及某一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分类,并逐步过度到会丛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4)学会比较事物(人、动物、植物等)的不同点或物体见两的差异。

(5)幼儿能用语言表达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 发现,并能根据某些事物表象进行的初步猜想。

6、答:认知能力的形成包括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与知识应用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关系: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与知识应用有密切关系。知识的领会和知识的巩固是知识应用的前提,知识的应用又使知识的领会和知识巩固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是在掌握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

7、答:各种感知规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它有助于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足够的强度,使幼儿能察觉到、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如教师说话的声音不宜太大和太小,是每个幼儿都能听的到即可。

要考虑知觉的选择性,提高感知速度。如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易被感知。教师在上课、板书、制作挂图、运营焦距时都应当遵循感知规律。

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增强理解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来充实幼儿的表象,丰富幼儿各反复面的生活经验,为理解打下基础。如组织幼儿参观、游览、扩大幼儿视野。

8、答:要保持对识记材料的记忆,防止遗忘,其主要方法就是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等的,即先快后慢。为了避免一开始的大量遗忘。应及时,复习的次数先多后少少,复习间隔的时间由短到长。

六、分析论述题

1、答:培养幼儿求知兴趣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幼儿的直接兴趣向间接的有意兴趣发展,提高兴趣的稳定性,为日后树立定向的学习兴趣大下基础。具体可考虑以下措施与方法:

(一)、设置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二)、正确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一道的求知兴趣更持久更深入地发展。体温是幼儿求知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教师要耐心认真地听取幼儿体温,对体温的幼儿要机遇鼓励并要正确机智地解答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幼儿提问。

(三)、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故事、猜谜语、小实验、游戏等,以及在生活中灵活的方式方法等,激发幼儿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

(四)、供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培养幼儿的兴趣。

(五)、各种各样的直观材料、玩具是帮助幼儿探索、主动发现的工具。

2、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要选择有效途径,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幼儿的求知兴趣,b)培养幼儿感知观察力。

措施和方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正确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幼儿的求知兴趣更持久更深入地发展。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故事、猜谜语、小实验、游戏等,以及在生活中灵活的方式方法等,激发幼儿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

提供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培养幼儿的兴趣。

各种各样的直观材料、玩具是帮助幼儿探索、主动发现的工具。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措施和方法:

要注意保护和及早训练幼儿的感官,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

要有目的、有条理的进行观察。

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培养幼儿记忆力的措施和方法: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积极的思维活动能高度的集中注意,所以体温的防止能电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措施:建立自由创造的环境。爱护幼儿的创造萌芽。

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应用多种训练方法。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一、填空:

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或者、等都是 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 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 的准绳。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的主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4、幼儿的最先交往的对象是,父母、、、的等,都可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

5、社会规范应该是 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

的必要条件。

6、规范行为的 与 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7、品德是一个人 和 的简称,人的品德反映了、是 的组成部分。

8、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幼儿期是构建 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9、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 做起,在 中进行;以 为主,以 为辅。

10、讲解要在 中进行,、,这样易于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

11、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服从行为特点:、。

二、名词解释:

1、社会规范:

2、是非观:

3、社会化:

4、品德:

5、规范行为:

6、他律:

7、自律:

8、德育:

三、问答题:

1、社会规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在理解品德概念时,应把握哪几点?

3、教师应帮助幼儿接受哪些方面的规范?

4、幼儿接受社会规范,应对幼儿提出哪写具体的行为要求?

5、怎样促进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八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法律规范 家庭规范 学校规范 各种类型

2、幼儿各行 自己各行

3、道德认识 道德判断

4、父母 人格 信仰 价值观 行为方式

5、幼儿素质教育 健全人格

6、稳定性 社会规范

7、品行 德性 价值观 人生观 人格

8、心理品质 品德结构

9、具体的小事 日常生活 塑造 纠偏

10、良好的气氛 情景交融 情理交融

11、主动性 模糊性 次稳定性 盲目、被动性 工具性

第九章 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一、填空:

1、美既不是 的属性,也不是人的 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 中产生的。

2、美的特征: 性、性、性、性、3、美的表现形态有、、三种形式。

4、美感的特征:、、、。

5、音乐教育是让幼儿在既 又 的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和,以此获得、、、的良好发展。

6、美术活动包括、、等,其中 是基本内容。

7、审美心理层次有审美的、审美的、审美的。

8、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是 就有的,而是由 的教育影响和 的认识能力提高所决定的。

9、幼儿美感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性、性、性、性、性、性。

10、美育是对幼儿形成 的教育过程,它培养幼儿、和 的能力教育。幼儿美感的形成受、、、等心理因素影响。

11、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必须保护好幼儿的,通过 来训练幼儿的,充分发展幼儿的。

12、为使幼儿真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

,观察 和 的情景,为幼儿 的发展提供 的土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

二、名词解释:

1、艺术美:

2、美感:

3、美育:

4、表象: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美具有社会性?

2.什么是美感?请举例说明它的特性?

3.什么是美育?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什么是美?美的特征和表现形态有哪些? 5.简述幼儿应形成哪些基本美感?

第九章参考答案:

1、天生自然 主观意识 社会实践

2、形象 感染 社会 创造

3、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4、个人直觉性 社会功利性 愉悦性 多样性

5、美好 有趣 创作 表达 欣赏 身体 精神 个性

社会性

6、绘画 手工 美术欣赏 绘画

7、感知 情感 创造

8、先天 成人 幼儿本身

9、情绪 差导 多样 表面 行动 直率

10、美感 感受美 爱好美 表现美 感知觉 表象

思维 情感

11、各种感官 各种途径 感知觉 感知能力

12、日常生活 自然 社会 创造思维 丰富 创造力

第十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

一.填空

1.1908年3月,美国人比尔斯出版了根据自身经历编写的著作《_______________》.此书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使得心理卫生运动在全球逐步开展起来.2.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层次,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面向全体幼儿.4.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次级预防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诊断和治疗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社会环境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幼儿所依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二、词解释 1. 心理卫生

2. 心理健康 三.简答题

1.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衡量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又有哪些?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基本原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哪些? 3.家长应如何塑造孩子的自信心? 4.家长应如何将孩子培养成快乐的孩子? 5.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6.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交朋友? 7.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8.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9.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 10.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四.论述题

篇3:瑜伽练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瑜伽,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生理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育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由于学习、择业、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精神负担过重,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形式对心理健康会有不同的影响,而且相互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瑜伽融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于一体,以其独具的特色和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以人体自身为对象,按照人体解剖特点和身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改善身体的机能,增强体质、塑造形体、提高素质。本文试以瑜伽影响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产生的原因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国家教委在2005年对12.6万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20.23%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2004年对深圳大学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的结果显示,34.8%的大学生存在着轻度心理障碍,8.72%有中度心理障碍;2001年湖南某大学对职教学院431名大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发现,19.2%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而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被迫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64.4%。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心理学知识的缺乏,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没有正确的认识;

2、没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和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引发身体上的疾病,从而导致心理上的疾病;

3、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

4、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二、瑜伽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不是没有疾病或衰老的状态,而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如何有效缓解、遏制和改善各种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用何方法能够有效快速减轻释放人们因生活、工作、学习、社会竞争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瑜伽运动中,随着音乐轻柔的变化,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肢体动作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或比赛,营造团队群体竞争、协作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释放自我。提高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体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从忧郁、焦虑、自卑、彷徨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改善情绪,提高智力,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从体育社会价值看,瑜伽练习又是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方式。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经常参加瑜伽练习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明显高于不常参加瑜伽练习的大学生。瑜伽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控制等方面的积极效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审美意识,提高自控力

瑜伽是讲究艺术性的运动项目,从事瑜伽的练习,要求在练习中展现肢体美和动作美;在欣赏音乐中,提升品位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形体练习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追求形体美,塑造形体。此外,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竞争与挑战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储备。

2、提高表现力,增强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

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而来。”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着因人际关系复杂而惧怕走出校门的不良心态,羞于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通过肢体语言直接或间接的沟通,交流心声,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情感,使得原本紧张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和睦相处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提高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提高挫折的承受力,培养坚强的意志

瑜伽练习有时会因为自身素质低、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差或动作难度过大等原因无法完成,造成心理障碍,产生挫折心理。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挑战极限,挑战自我,学会激励自己,勇于拼搏,用辩证思维坦然的面对挫折和失败,有利于理智的、科学的对待人生、社会和生活,提升耐挫能力,学会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磨炼意志。

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课的宗旨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而具有较强锻炼功效及难度适宜、使其全身心的投入练习,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

情绪状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指标。当今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冲击着校园,学校对学生择优培养的制度,加重了学生对繁多考试、未来就业的担忧,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经常从事瑜伽练习,令人心情愉快,不仅可以排除紧张、郁闷的情绪,还可以使人的心灵和性情得到陶冶和改善,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压力、挫折,可能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自闭等心理障碍。近几年来,有氧运动的健心效果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所证实,既可以降低抑郁,又对长期中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有治疗作用。

5、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智力是指在完成学习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认识能力的综合体,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而正常的智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瑜伽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机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养分,有利于大脑的记忆和形象思维。同时,能够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完成瑜伽的体式。

三、结束语

篇4:理解孩子的“重复练习”心理

故事讲了N遍,问题也回答了N遍,但安安仍不满足。妈妈知道,还有第N+1遍在等着她。

专家分析: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孩子不仅喜欢重复听同一个故事,还喜欢重复做某一件事,如玩同一个玩具、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部动画片等。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当碰上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没完没了地重复做这件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对于幼儿来说,“重复做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

幼儿之所以会出现“常同行为”,首先是因为孩子接触的世界还比较小,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都还很有限,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讲是不可知的,会带来不安全的感觉。而重复做同一件事,如家长重复讲同一个故事,代表的是已经经历过的“已知”——已知的故事情节、已知的角色、已知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已知的快乐体验。孩子一再要求反复讲的,肯定是他们特别喜欢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故事是可以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在听家长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验到安全、快乐以及来自家长的关爱。

其次,细心的家长会观察到,孩子重复做某一件事时,他们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就像成年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一樣,孩子,尤其是幼儿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学习,熟悉的事物可以带来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可以使他们身心放松,从而发现原来被自己忽略的细节,这也是孩子在听故事时会提出许多问题的原因。同时,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重复带来的变化是创造性的。随着重复的进行,孩子会逐渐累积各种富有意义的变化,这些累积起来的变化最终将促成孩子的成长。

实际上,孩子重复做某一件事情,说明已经能相当程度地将注意力控制到一个点上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注意力集中。玛丽亚·蒙台梭利通过实践研究发现,重复做事对意志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复操作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她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重复做事和孩子智力发展的关系。

专家建议:作为家长,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必要的育儿心理学。还以重复听故事为例,这种很容易被成年人认为“没意思”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是莫大的享受,同时也是健康成长必经的过程。要知道,一个孩子可以对一个故事痴迷到百读不厌、精益求精的程度,真是难能可贵。试想一下,倘若孩子把这份痴迷保持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那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因此,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孩子的规则”去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不厌其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篇5:教育管理心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A、“执法为民”理念 B、“依法治国”理念 C、“公平正义”理念 D、“服务大众”理念

2、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

A、“公平正义”理念 B、“依法治国”理念 C、“服务大众”理念 D、“执法为民”理念

3、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A、公平正义 B、依法治国 C、执法为民 D、党的领导

4、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A、公平正义 B、依法治国 C、执法为民 D、服务大局

5、社会主义法治的的根本保证是()A、公平正义 B、依法治国 C、执法为民 D、党的领导

6、依法治国的主体是()。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人民群众

7、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 B、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 C、守法是公平正义的前提 D、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8、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又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思想元素和文化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法治理念直接延续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

B、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有进步意义和合理价值的思想已融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呈现出民族特色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批判吸收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坚决反对和摒弃封建人治思想

9、下列有关法律的观点错误的是()。A.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B.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 C.法律产生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D.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0、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宪政制度 D、义务本位

11、法治思维不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

A、权力至上的原则 B、严刑峻罚的原则 C、法律至上的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

12、法律的重要使命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一个国家直接反映人权保障状况的是()

A、宪法保障 B、立法保障 C、司法救济 D、行政保护

13、法律的重要使命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是()

A、宪法保障 B、立法保障 C、司法救济 D、行政保护

14、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社会主义法治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和性质 B、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C、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D、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同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

15、法治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更改思维方式。

A.条文 B.规范 C.原则 D.精神

16、法律权威是指法的()。A.强制性 B.不可违抗性 C.神圣性 D.国家政治性

17、()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A.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B.法治观念 C.法治理念 D.法治精神 18.保障法律权威的重要机构是()A.立法 B.司法 C.执法 D.公安

19、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机关是()。A.公安部门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国家行政机关

20、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是的机关是()。A.公安部门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国家行政机关

21、下列有关法律知识的观点错误的是()。

A.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B.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 C.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D.只要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就能领会法律精神

22、下列有关法律权威的观点错误的是()。

A.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B.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C.只有依赖外在强制力,才能形成真正的法律权威 D.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形势下大学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A、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B、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C、有利于了解法律制度 D、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行为习惯

2、依法治国是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3、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上的必然反映,其基本要求是()

A、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法律主体地位,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B、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C、全民守法 D、文明执法,执法的过程和方式符合法定要求

4、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 B、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 C、守法是公平正义的前提 D、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5、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其基本要求包括()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 C、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D、以人为本,保障人权

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

A、依法治国 B、公平正义 C、执政为民、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7、法律、权力、权利、程序是所有治国理政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四个基本要素,法治思维对待和处理这些基本要素的态度和方式包括()

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人权保障 D、正当程序

8、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力的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

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受追究

9、法律上的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A.无约束地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B.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C.权力义务相对等的观念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10、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A.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B.内容上的对应关系 C.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D.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11、培育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有()。A.学习法律知识 B.掌握法律方法 C.参与法律实践 D.维护法律权威

12、对大学生来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至少应做到()。A.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B.掌握法律方法

C.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 D.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3、下列有关自由与平等关系的观点正确的有()。A.自由与平等是对立的

B、自由与平等之间既存在相容和一致的方面,也存在对立和冲突的方面 C、法律上的自由观念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

D、平等的观念是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改选法律义务。

14、下列有关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观点正确的有()。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法律通过规定义务,使人们承受某种约束或负担 C.每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法定界限 D.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不等值的

15、按照法治思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A、权力来源于权利 B、权力服务于权利

C、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 D、权力必须受到权利的制约

16、按照法治思维,实体与程序之间的关系是()

A、重实体,轻程序 B、实体法与程序法是法律体系两部分不可或缺的内容 C、重程序,轻实体 D、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法律公正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

三、是非判断题

1、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

2、“法治”与“法制”,从内涵上讲,没有区别。()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5、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所以为了国家的利益,应当牺牲人民的利益。()

6、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又为社会主义理念提供了思想元素和文化资源,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直接延续和对其的继承。()

7、国家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为人民而行使,因此权力的运行不必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8、法律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程序问题较实体问题更重要。()

9、权利源于权力,即权力创造和批准了权利。()

10.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1.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1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是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首先提出的。()13.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义务就是指不作为义务。()14.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15.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

16.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就是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

17.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育法治思维方式的重点与关键。()

18、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感性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CDD 6-10:DCABB 11-15: CDBAC 16-20: BABBC 21-22:D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3.ABD 4.ABD 5.BC 6.ABCD 7.ABCD 8.ABCD 9.BD 10.ACD 11.ABC 12.ACD 13.BCD 14.ABC

15、ABCD

篇6:教育管理心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现代社会认为健康应包括 和。

2、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两层意思: 。

3、划分心理

准的依

几种: ; ; ; 。

4、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

5、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将学习障碍分为 与。

6、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有两种形式: 。

7、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角色扮演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等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2、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逐渐提高其对所恐惧的事物的刺激强度,使其对惧怕的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的心理治疗方法是()A、强化 B、消退 C、系统脱敏 D、自由联想

3、可采用()来治疗对动物的恐惧反应。

A、系统脱敏法;B、肌肉松弛法;C、代币奖励法;D、强化法

4、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5、关于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事先预防比事后补救效果好

B、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学生相对较少关心的问题

C、教师应该以客观、公正、理性、平等、睿智、成熟和坦诚的态度和形象来面对学生,处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D、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

6、理性情绪法的创始人是()

A、罗杰斯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埃利斯

7、理性情绪法认为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A、个体遇到的生活事件; B、错误的思维方式或非理性信念; C、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D、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程度

三、多项选择题

1、判定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有()。A、主观经验规范; B、道德判断规范; C、统计学规范; D、社会适应规范; E、价值观规范; F、生理学规范

2、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A、生理疾病; B、互联网的发展;

C、家庭教养方式; D、社会风气; E、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3、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包括()。

A、师生关系问题;B、同伴关系问题;C、亲子关系问题;D、恋爱关系问题

四、判断题

1、“魔术商店”是一种角色扮演形式。()

2、角色扮演技术没有负面效应。()

3、角色扮演可以促进学生对他人的理解。()

4、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内的全校的全体学生。()

6、教师要切忌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知识的灌输课。()

7、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干扰正常的学科教学。()

8、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9、无病即健康。()

10、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便于分析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也是最科学的。()

分析: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11.系统脱敏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快速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的目的。()分析:缓慢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五、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 学习障碍 学习疲劳 考试焦虑 攻击行为

六、简答: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2、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3、中小学生中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4、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

七、案例分析: 案例一:

李某,女,现某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初中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2004年7月以683分(分数线633分)的优异成绩升入某重点高中,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正如该生自己述说的:“进入这所重点中学,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的要求高了,家庭的希望大了,心理不知不觉就变得沉甸甸的,我对此感受很深。我从进校门的那一刻,学习就相当刻苦,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刚开始,我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我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越这样,我就越紧张,唯恐出现失误,对不起家长和老师,对不起自己的努力,害怕同学们瞧不起。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却不能自拨,成绩也每况愈下”。试分析该生的心理和行为并提出心理辅导措施。

参考答案:

这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症心理。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诸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面红耳赤等生理反应,在心理上多表现为忧虑、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慌乱等情绪体验。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有:(1)生理的原因。如个别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2)主要是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如社会普遍的大学观,认为上大学时唯一出路,过分关注成绩,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学生持续紧张学习,开夜车,休息不足;有的学生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等。(可根据此内容适当发挥)

心理辅导措施:(1)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压力。(2)改变认知,端正考试动机。(3)掌握应试技巧。(4)掌握调控紧张情绪的技巧。

案例二:

李键上初一时阳光、健康、学习好,还担任了班长,学会上网后逐渐成瘾,并且有了早恋的女友,再没有心思安心学习。当过兵的父亲气极而怒,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李键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一次和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后,用榔头锤杀了生养他的爸爸妈妈。当太原刑警到大同抓捕李键时,他依旧安然地坐在网吧里上网。

请从客观方面和学生客观方面分析李键形成网瘾的可能原因。如果你是一面老师,如何对陷入网瘾的学生进行矫治? 参考答案:

1、李键自身方面的原因:(1)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本案例中的李键本来是一个阳光健康的初一男生,而且还担任的班长,但是面对网络上各种信息如游戏,电影,色情网站等的诱惑,却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而且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了早恋现象。长时间和网络的接触使他对网络产生了心理依赖,这种心理依赖形成以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变得更弱。此时恶性循环就产生了,最终导致了他人格的改变。

(2)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由于李键正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同时也是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期。这一特定时期决定了他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差,对于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干扰,他没有采取远离摒弃的行为,而是采取了接触,亲近的行为。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使得他频繁接触和接受不良信息的侵扰,最终导致网络成瘾,不能自拔。

(3)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面对父母的劝阻,李键没有理性的接受和思考而采取了激情杀人行为。这是由他成长的特定时期决定的。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发展成熟。不成熟的心理使得他们遇到事情时不能冷静的思考解决办法,而是盲目冲动的采取行动,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4)人格结构发生改变

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键没有沉迷于网络之前是一个阳光健康的学生,而且既然他能当上班长说明他在品质,性格方面都是很好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沉迷和依赖网络,使得他的人格结构发生了改变,从懂事变得叛逆,从健康阳光变得冷漠残忍。人格的改变使他能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下毒手,使他在杀死父母后没有基本的罪责感和同情心。这也是网络成瘾最大的危害所在。

2、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从本案例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李键的父亲当过兵,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打骂为主。而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叛逆心理和行为更加严重。现在很多家长仍然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谬论,对待孩子的错误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要么异常懦弱退缩,要么冲动粗暴。长期的打骂可能会使他们习惯被欺负和容忍,遇到问题采取回避退缩的行为。也可能使他们形成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因此面对冲突矛盾时就会以简单粗暴的武力来解决问题。本案例中李键残忍的杀人方式与其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请他还可从学校、社会等方面寻找可能的原因 网络成瘾的矫治:

(1)找出学生网络成瘾的内部原因。(2)增强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免疫力。

(3)运用契约法、自我激励法、认知矫正、行为矫正等多种心理干预方法。

上一篇:神逻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广武中心小学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及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