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放风筝的作文

2024-05-13

二年级放风筝的作文(共14篇)

篇1:二年级放风筝的作文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积雪融化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嫩绿的小草也偷偷钻出了地面。

我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风筝,来到铺着绿色地毯的田野。一阵暖暖的微风吹来,我连忙掉头往后跑。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拽着线,风筝渐渐地随风飘荡,不一会儿就飞起来了。可爱的喜鹊欢叫着从树上飞下来,好像在说:“哇,飞起来了!”小蝴蝶停在了风筝上面,似乎把它当成翻过青山的大飞机了。

两个小伙伴蹦蹦跳跳地也来放风筝,我热情地邀请他们和我一起比赛,看谁放得高。我们踏着柔软的草地奔跑,大声地欢笑;清澈的小河“哗啦啦”地流着,它在为我们加油鼓掌。

春姑娘鼓起樱桃小嘴轻轻地吹,风筝越飞越高。我开心极了,真希望每年春天都能到美丽的田野放风筝。

篇2:二年级放风筝的作文

操场上空的风筝各种各样,色色俱全。有美丽的降落伞,精神抖擞的老鹰,长胡子的圣诞老人,机灵灵的小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老鹰,只见老鹰一会儿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一会儿像孙悟空一样翻几个跟头,不一会,便飞得高高的,风筝像凯旋的勇士一样神气十足。

我开始放飞机风筝了,我和汪童一组,汪童端端正正地把风筝高高举起,汪童把风筝一抛,我便拿着线轴迎着风,飞快得跑起来,飞机越飞越高,转眼间,庞大的飞机变成了一个小不点,但好景不长,不一会,飞机就像施了魔法一样,急速俯冲下去,冲向别人的风筝,一眨眼的工夫,两个风筝缠成一团,我和汪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解开了,我不灰心,继续放,飞机风筝飞呀飞呀,飞过树梢,飞过国旗,飞过高楼,飞过白云,我大声喊道“太棒了!太棒了!”飞机风筝像直升机一样,稳稳当当地在高高的天空中飞翔………

篇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放风筝等事例, 感受刘老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快乐、幸福及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感染、教育与影响。

3.学习体会课文注意细节刻画、托物寄情、以景衬人等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放飞风筝中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 体会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走近刘老师

1.揭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词串。

课件出示:摇摆舒展吹奏

叫喊蹦跳追赶

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1) 指名分行读, 要求读正确。边读边思考: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词描写春景, 第二行词描写刘老师, 第三行词描写风筝。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2) 指名再读, 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这些词语概括成一句话。 (刘老师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放风筝。)

(3) 齐读词语。

3.过渡:放风筝是作者回忆刘老师三件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为什么是最深的一件事呢?这风筝明明是天上的风筝, 怎么说成是理想的风筝呢?这堂课我们就要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精心选择课文中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三行词串,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复习巩固,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通过朗读想象, 整合中心画面, 勾勒出刘老师放风筝的整体形象, 继而通过设问形成主要话题, 激起阅读期待, 并直切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这是长文短教的有效方法。

二、细读品味, 走进刘老师

(一) 体悟刘老师的外貌

1. 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闻其言观其貌品其行识其人)

点拨: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文中描写他言行的语句。那么喜欢放风筝的刘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目光把镜头对准刘老师的外貌。

2. 速读课文, 找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3. 交流品悟, 体会人物特点。

(1) 指名读句。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 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2) 师激情引导:同学们, 老师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自由轻声读读, 想想:这段外貌描写什么地方同样打动了你, 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引导扣住“慈祥”、“忠厚”、“油亮”等词交流体会刘老师的特点。

(4) 小结:刘老师跟我们平常见到的老师不同, 他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 但他身残志坚, 从刘老师的外貌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乐观。 (板书)

4. 指导朗读。

点拨: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文句中,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从复习写人文章的一般特点入手, 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 利用学生感受深的地方引导对话交流, 在初步感悟人物特点激起情感的同时, 关注文本表达特色, 并为下面体悟刘老师放风筝的形象作必要铺垫。

(二)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

1.过渡:这样一位头发花白、失去一条腿的老人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呢?

2.默读课文, 找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句段 (6~9节) 。抓住关键词语圈画批注, 特别是写动作的词语。思考: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

课件出示句1: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 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1) 抓住“总是”、“喊”、“拉动”等词, 联系下文“甜蜜”一词, 体会刘老师放风筝时动作的娴熟、心情的欢乐, 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影响自己的情绪, 没有悲观绝望。

(2) 看, 那风筝怎么样?引读词语: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师:风筝姿态优美, 灵活自如, 自由自在, 寥寥三个词语, 就把风筝写活了。

(3) 假如你就是此刻的刘老师, 你会想什么呢?

想象练习:

我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想:________________。

(4) 指导朗读。

(5) 引读:看到这儿, “我”有什么感受?引读句子: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课件出示句2:

有一次,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 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这一段又有什么地方打动你?

抓住动词作随机点拨, 进一步感受刘老师身上表现出的快乐、高兴、幸福、充满活力和富有朝气, 体悟他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抓住“笑”进行引导:这是第几次笑?还有什么地方写到笑?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图文对照, 激情引读。

看, 尽管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已是满头白发, 年过半百, 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蹦跳着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一头白发, 身有残疾, 不便于奔跑, 也不便于追赶, 但他依然在奔跑, 在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3) 小结。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幕啊!从这一段“放风筝”的叙写中, 你对刘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热爱生活生命顽强)

(4) 引读“我”的感受, 体会表达方法。

点拨:这里具体描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场景, 写得非常生动细腻,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值得好好体会。同时, 还写了“我”观看时的感受, 这种方法叫夹叙夹议, 这样可使读者读来更觉亲切和真实。

齐读“放风筝”一段。

设计意图:教者根据课文特点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 大胆重组, 把“放风筝”一节作为研读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重点句段, 通过“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这一提问, 凸显主题意识, 紧扣关键词语展开互动对话, 进行个性交流, 在多形式的层层朗读中想象画面, 深入品味形象, 体悟情感, 努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情感共鸣, 并相机揭示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以求言意兼而得之。

三、总结拓展, 升华刘老师

1.小结板书, 联系拓展:刘老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联系上下文, 从文中其他事例中去品读。

点拨:阅读要瞻前顾后。

2.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谈腿疾”、“写板书”两个事例进一步感悟刘老师, 丰满人物形象。)

板书:风趣幽默、热爱工作……

3.质疑:课文写刘老师, 为什么不重点写他的课堂教学, 而写了他放风筝呢?

点拨:作者精心选择材料, 匠心独具。刘老师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

4.配乐范读最后2节。思考交流:你从这两段体会到了什么?

感受两个“永远”, 体会作者对刘老师充满了思念、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体会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巨大……

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5.知识拓展, 简介苏叔阳。 (图示)

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6.回归课题, 揭示内涵。

(1) 课文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刘老师放上去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放飞了什么?

(2) 体会课题的内涵。 (风筝代表着刘老师一颗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心;刘老师的风筝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深受影响。)

(3) 小结, 齐读课题。作者借风筝抒发自己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这种写法叫——托物寄情。 (板书)

设计意图:从“放风筝”一事辐射全课, 以点带面, 整合鲜活的人物形象, 回归整体。拓展介绍作者概况,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且进一步体会本课刻画人物的独特方法。

四、课堂练笔, 铭记刘老师

1.过渡:春天又到了, 你看刘老师又在放风筝啦!

2.指名读课文1、2节。探究:这儿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有没有什么深意, 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结: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板书:以景衬人)

3.练笔:蓝天上, 老师亲手制作的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 你会写什么?请你来写一写!

4.出示课始词串, 再次朗读。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和课始设计遥相呼应, 使全课结构浑然一体。针对年段特点, 通过环境描写的初步体悟让学生对写人类文章的表达特质有新的认识, 和更高段的学习相衔接。自主练笔实践则把读与写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和迁移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优美词语。

2.找出文中用了省略号的句子, 读一读, 再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寻找苏叔阳的文章阅读。如:春天的梦。

篇4: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理想的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s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中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选编这篇课文首先在于鼓励学生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是学习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

设计理念:1.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中体验,在探究中阅读,在体验中反思。2. 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3. 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典型事例,感悟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3.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借景抒情、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作者通过抓典型事例来表现工作中的刘老师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别是哪几个典型事例呢?

2. (指名学生汇报)笑谈掉腿、激情上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师相机板书:刘老师→典型事例)

3. 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第⑧至⑩自然段,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并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品味细节,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1. 在同学们默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非常认真、细致,他们边读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了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接下来,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2.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句子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从“决不肯”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C、师:是啊,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2)句子②: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在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深深地触动了你?(笑、叫、拄)

C、这是刘老师哪些方面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描写,体会刘老师坚强乐观、像个小孩子一样,等等。)

D、除了这些词语之外,还有哪些句子同样触动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体会刘老师顽强执著的精神)

3. 指导朗读以上句子。

4. 小结:同学们的朗读以及作者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乐观积极、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

5. 假如你就是站在这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身边的一名学生,亲眼目睹了他放飞风筝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纯朴而强烈的爱与追求,应该像他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热爱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生命的意义。)

6. 师小结: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是那样乐观。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一直有一只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种照应文题的写作方法。(板书:照应文题)

三、领悟写法,学以致用

1. 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过刘老师放风筝,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就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情景,那是因为作者善于抓住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2. 出示学生劳动的画面,学生动笔。

3. 师巡视。指名展示自己的描写片段,生评价、师评。

四、体会文章结构,升华文章中心

1. 刚才读了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知道了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在文章的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出示①②③自然段)

A、配乐齐读。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你感受到了什么?(嫩绿的柳枝、举起金黄小喇叭的连翘花、一只只与白云玩耍的风筝,体会春天的美丽景色。)

B、你还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C、多美的春天啊!谁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D、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春天的美景?(借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

2、对,作者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想到了刘老师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么美的句子,我们试着把它背诵积累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热爱生活、挑战困难、与命运抗争的刘老师,还学习了细致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以及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的表达方法。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

篇5:放风筝的二年级作文250字

春天里的一个早晨,小明在公园里放风筝。

小红看见了,说:“我能和你一起放风筝吗?”小明回答:“可以,不过你得让我再放一会儿。”小红说:“我等你放完,我再放。”小明放完了,很快到小红了。可小红一不小心被绊倒了,风筝落在了树上。小明想到了办法,他回家去拿梯子,爬到了树上去拿风筝。小明拿到了风筝,将风筝递给了小红。小红把风筝又放上了天。风筝在天上看着小红和小明,好像在对他们说:“你们也上来看看地下的景色吧。真美丽呀!”小红和小明想:我们也想上天上看看地下的风景呀!如果我们也像风筝这样,能飞上天,那该多好呀!

篇6:放风筝二年级作文

天来了,太阳暧洋洋的,照在身上可舒服了,我和爸爸妈妈准备去公园放风筝。

到了公园,只见广场上已经有很多小朋友们在放风筝了。天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的像老鹰,有的像燕子,还有的像蝴蝶········可好看了!我连忙拿出我的“愤怒的小鸟”放起来,我左手拿着线团,右手将风筝用力地扔出去小学二年级优秀作文,还一边飞快地往前跑,随着一阵风儿,风筝飞起来了。我高兴地大喊道:“哇!快看呀!我的风筝飞起来啦!”大家都为我喝彩。

我兴奋地牵着线,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心里美极了。

篇7:二年级放风筝作文

我非常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二次放风筝了!

爸爸带着线跑得很快,然后风筝飞得很慢,然后他拉着线,拉着地。风筝时而高时而低,就像一只羽毛丰满的小鸟和妈妈一起练习飞翔。

过了一会儿,风筝飞得越来越高,像一只长着翅膀的大鸟。公园里的游客正在观看。

时间快到了,因为要上钢琴课,所以只能勉强让爸爸拉下风筝。

篇8:二年级放风筝的作文

1.在第一课时初步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分层探究, 扣事品人, 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2.在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中学文悟情, 体味刘老师的乐观、顽强对“我”的影响。

3.领悟作者见物思人、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读导入, 情感预热

1.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每逢春天到来时, “我”就会——— (引读) “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 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我”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

出示: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指导读出思念之情。

[评析:让学生迅速找到文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 并由朗读指导展开课文教学, 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之效。同时, 情感预热, 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阅读期待。]

二、分层探究, 扣事品人

(一) 一位残疾老师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深切地思念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源-怨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读后交流, 了解刘老师的“三件事”。

1. 笑谈腿疾

(1) 播放刘老师“笑谈腿疾”的课文录音。

听读后交流:你是怎么从“笑谈腿疾”这件事看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的?

(2) 出示: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找出两个写学生的感受的词。

给句式说话:

淤“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是因为_____________。

于“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又是因为____________。

指名读句子, 体味同学们既难过又尊敬的心情, 品味刘老师的坚强乐观。

(3) (教师引读) 多么坚强乐观的刘老师啊, 难怪事隔近30年, 作者仍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酸涩”, 通过听读、品读、引读等方法, 为学生搭建阅读实践的平台, 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对文本有一个比较深入的思考, 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加深了解。]

2. 艰难板书

(1) 读一读, 算一算:第5自然段让你从哪儿感受到刘老师的顽强?

如果刘老师员节课板书5次, 就要转10次圈;1天上源节课, 就要转次____________;1周 (5天) 转__________次;1个月 (4周) 转_________次;1年 (9个月) 转___________次;30年转_______次。

(2) 谈一谈, 悟一悟:说说自己课前单脚转圈的感受。

看看这些数字, 想想刘老师板书时转圈的动作,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这种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 (配乐引读第5自然段) 此时, 同学们的心里仅仅是激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敬佩, 再次深情地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用课前单脚转圈的体验和课上估算出的令人惊讶的数字, 让学生深刻体会刘老师板书时的艰难, 并用描述、引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 感知语言的精彩, 感知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 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尽在琅琅书声中。]

3. 乐放风筝

(1) 默读第7-9自然段, 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 细读慢品, 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 交流, 并相机品读重点句, 体会刘老师顽强自信、挑战自我、热爱生活的精神。

银出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 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指名读。讨论:听了他的朗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相机再次练读)

女生齐读。

银出示: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漾”用我们这儿的方言可以怎么说?刘老师为什么笑得这么甜蜜、这么充盈呢? (相机练读)

引说:老人走路常是慢吞吞的, 更何况是一位腿有残疾的老人!可刘老师不畏困难, 从不肯——— (生答) 所以我们和作者都觉得他像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少年。刘老师真是一个这样的人?

带着感受齐读。

银出示: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

读一读, 找一找表示刘老师动作的词语。

银引读:“他气喘吁吁……力量。”

给句式说话:此时, 刘老师觉得很幸福, 很充实, 因为他______________。

读出这样的意境来。 (相机指导朗读)

在学生们的心里, 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同桌讨论后, 全班交流。)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次发出深情的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理解体验, 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这一环节, 学生自主读书, 并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句式练习和课文朗读, 自主表达感受, 自由发表见解, 从而实现多元解读。]

三、资源链接, 情感升华

1.引读第10自然段, 体会“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2.转眼30年过去了, 30年里, 刘老师的言行举止, 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课文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 (出示苏叔阳的简介)

学生默读, 思考:作者苏叔阳从刘老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3.刘老师的风筝不仅放飞上了蓝天, 也放飞到了他的学生心中, 使他们从中得到了启迪, 创造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同学们, 你又从刘老师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迪呢?

出示:刘老师啊, ______________。

学生练写, 交流。

4.遐想联翩, 思绪万千, 都化成了对刘老师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思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次深情地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5.推荐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许许多多像刘老师那样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 如张海迪、霍金、史铁生……还有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一陆永康。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读他们的故事, 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评析:让学生在深情呼唤中体会“我”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在真情练写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强烈共鸣, 并在互动交流中升华对刘老师尊敬、敬佩、敬爱的情感。而资源的扩充, 促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 这不仅是知识的拓展, 也是情感的深化。]

四、迁移运用, 情文相生

同学们,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 一定也有一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后回忆一下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人, 选择其一两件最能打动人的事例写下来, 再互相交流交流。

篇9:二年级放风筝的作文

师: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生:(读第一组词语)我想到了刘老师笑谈腿疾这件事。

生:(读第二组词语,两个“转”字读不好,教师引导纠正)读这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旋转板书这件事。

生:(读第三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

生:(读第四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追风筝这件事。

师:这是刘老师放风筝这个事件中的一个特写镜头。

【点评】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此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第8~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点评】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长文短教”,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采用了直扑中心,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二、 学习第8~9自然段,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师:(课件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生:决不肯。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生:可见他很自信,他不肯放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风筝送上蓝天.。

生:亲手制作,亲自送上蓝天,那份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读)

师:(课件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也许他会想,风筝啊,飞吧,载着我的梦想高飞吧。

生:也许他希望他的学生像这青黑色的燕子一样在理想的天空展翅翱翔。

生:也许他想,我虽然腿有残疾,但我还是要亲手放飞风筝,这就是生活。

生:他也许在想象自己也像风筝一样翱翔在蓝天,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风筝中去了。

生:刘老师不为身体的缺陷而难过,尽情地享受着放风筝的快乐,这就是对生活的热爱。

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生:我们一般用“流露”或者“洋溢”。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感受这笑容是刘老师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笑。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师:(课件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被刘老师勇于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精神感染了。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生:“故意撒脱”和“任”。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指导个别读、齐读)

师:(课件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生: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生: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刘老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生:他像孩子一样天真,是一个老顽童。

师:是啊,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师:(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撼?

生:“蹦跳着”,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的腿疾,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著来! (指名读,齐读)

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师: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著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可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間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中,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 品读第4~5自然段,感受幽默、敬业

师: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生:刘老师将自己腿残疾这件事通过女娲造人传说巧妙告诉学生。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生:有趣,更能衬托刘老师的幽默与开朗,因为他虽然丢了腿,但他却不愿把伤心事告诉学生。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一个笑对人生的老师,否则他不会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的,他会把自己的悲伤告诉同学们的。

生:一个身残志坚的老师。

生:一个耐得起折磨的强者。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请注意他的神态。

师: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课件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_。)

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位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师: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师:(课件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映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

生:刘老师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

生: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工作,深爱着学生。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生:是靠他顽强的毅力。

生:是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是他对挚爱事业的执著追求。

生:是靠他的敬业精神。

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点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的过程中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著、自强不息。

四、 品味心聲,深化主旨

1. 师:(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虽然是残疾人,但他希望自己能自由、快乐,和常人一样地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刘老师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课件出示作家苏叔阳感慨,学生齐读)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点评】挖掘相关背景资料,找准了焊接点,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五、 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乐观坚强。

生:为了理想的实现要不懈追求。

生:我想对刘老师和作家苏叔阳说“感谢你们让我懂得了人生要笑对坎坷,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不要悲观退缩。”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点评】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篇10:二年级放风筝作文

中午,我骑着红色自行车去了黑龙江大学广场。哦!广场上已经有几只漂亮的风筝了。飞机风筝,水母风筝,蝴蝶风筝。风筝一会儿在天空中高高地爬,一会儿一跃而下,一会儿飞到这里,一会儿飞到那里,一只风筝几乎飞入云端。

我有两个风筝,一个轰炸机和一个三角帆。可惜,今天没带!

篇11:二年级放风筝作文

一天,阳光明媚,狗高兴地来到绿草地放风筝。这时,小猫来了。小猫盯着小猫放风筝,想玩。他对小猫说:“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小狗真的很小气,说:“不,不,我只是玩了一会儿!”小狗正在玩耍,风筝突然挂在了高高的树上。小狗着急地哭了。小狗赶紧跑过去安慰小狗:“别哭了,小狗,我帮你把它拿下来了。”小狗跳到树上,取下了风筝。小狗感激地说:“你真好,小猫,你帮了我很多。”

从此,小狗小猫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玩耍,一起放风筝。

篇12:二年级放风筝作文

它开始飞了起来,许多风筝在空中翱翔。有的人坐着玩,有的人跑着玩。但是不一会儿,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的和别人的风筝纠缠在一起;有的人只看天上的风筝,和别人碰撞,风筝就摇摇欲坠。

我自己的大金鱼被人鱼和老虎缠住了,但我熟练地把风筝拉了出来。我又试着飞起来,我的大金鱼超越了所有的风筝,在空中游啊游,最后变得和米粒一样小。

篇13:二年级放风筝的作文

◎教学目标

基于知识建构理论, 以博客群为教学平台, 穿插利用平板电脑等硬件, 通过真实的任务和活动, 个人、小组及全班集体合作完成校园花圃的设计与施工项目;让学生经历搜集资料、亲身体验、交流互动、合作学习、学习成果汇报等过程, 完成多种形式的观察日记的撰写与评论;使得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平台选择

“博客” (Blog) 是“Web Log (网络日志) ”的缩写。通常定义为:博客是一个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 是网站应用的一种新方式, 它是一个网站, 它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信息发布、知识交流的传播平台, 博客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用文字、链接、影音、图片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网络世界。其具有“零技术”、“零成本”等特点, 学生只要会打字, 有邮箱, 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 登录方便, 是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上手的技术。

◎教学对象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二年级3班学生, 共26人, 其中男生14人, 女生12人。在计算机使用方面, 除了不太会使用特殊字符和需要多键组合的字符外, 打字速度不快但也基本无障碍;对于博客使用不多也不熟悉, 在家长的协助下注册了账号, 经过前期培训学习, 可以自行登录。读说听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 学生到了二年级, 已经有了一定字词量的积累, 也出现了看图写话的要求, 培养他们基础的文字表达能力成为必要;观察日记就是建立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其写作能力的一个好的开始。

◎教学过程

1. 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从二年级上学期末 (2013年1月中旬) 就已经开始了, 中间横跨了一个寒假。假期的时间成为实施新教学的一个缓冲期, 刚好也为学生练习打字, 熟悉计算机和博客的使用赢得了时间。因为结合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校园花圃设计与施工—种植日记”项目化学习的准备阶段分为技术准备和课程内容准备两个方面。技术层面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要求每个学生注册并拥有一个网易博客账号;多数学生是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此项任务的, 部分学生能自行申请, 也有个别学生原本就有自己的博客。教师在寒假前就建立了班级博客群, 教师陆续给每位学生发出邀请, 学生接受邀请, 于是所有学生和授课教师就组建了一个班级博客群, 搭建起e学习的教学平台。技术方面的准备还包括技能准备, 教师要求学生在假期进行打字练习。学科内容层面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教师初步拟定教学方案, 做到心有教学框架;准备教学引入材料——《种子的一生》绘本, 向学生初步介绍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思考对课程的想法——“我想做什么?” (如表1)

2. 活动实施阶段

寒假一结束, 天气逐渐暖和起来, 是种植植物的大好时机, 我们的课程也跟着正式展开了, 并以“周”为时间单位向前推进。学习活动由线下和线上两部分构成, 学生一边忙着照顾好他们自己的花园, 一边细心观察园圃中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 进行拍照记录。具体学习安排如表2所示。

3.成果展示阶段

经过“校园花圃设计与施工—种植日记”这一项目主题的学习之后, 学生可见的学习成果有:花圃的测量数据、花圃的设计方案、博客中的日记记录、观察时拍摄的花圃照片和可能拍摄的一些视频资料。这些都将依据学习的进展情况和学生的兴趣, 共同决定是否对这些原始的成果资料进行后期的分类、整理和加工, 以便进行展示活动。在项目学习进行过程中, 根据植物生长变化情况, 会不定期地进行小组汇报, 孩子们就近段时间观察到的结果进行交流, 讨论在观察中遇见的问题。根据种子发芽的情况, 定期举行集体讨论, 孩子将这段时间观察到的结果进行交流。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成果, 设定为整理形成一本关于观察日记的儿童书籍或者主题网站。

“青春花园——种植日记”主题活动, 开设网易博客群, 为课题开展提供教学平台。在校园一角亲自开发、培育和管理花圃, 观察记录, 到最终进行成果的展示。学生通过参与该项目, 不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自然的美, 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都将有相应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 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具有一定意义。

◎总结

本次基于博客的项目化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1.准备时间长, 横跨两个学期

由于教学对象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虽然现今社会, 孩子们在很小便开始接触各种电子设备, 但多是用来玩游戏, 而对用这些设备练习打字还比较陌生, 更别说将博客系统应用于教学平台了。所以间隔的一个寒假刚好可以用来做这些技术层面的准备工作。

2. 参与人员多, “智囊团”支持

虽然表面上看来项目参与人员只有1名教师和26名学生, 但是教学的实施还得到了学校教师团队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张义兵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两周一次的例会, 帮助教师及时解决疑虑和困惑。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教学管理工作, 也可以得到研究生们的帮忙。

3. 教学配备全, 应用移动学习

篇14:小学二年级作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作文素养;培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建议,学生写作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想象的事物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以及感想。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是其整个语文写作的开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产生更多的兴趣,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让这一阶段的写作更有价值,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培养二年级学生的作文素养浅谈以下几点:

一、作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二年级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正处在人生语言的基本塑造期,可塑造的空间非常大,作文素养是学生后天语言能力一种表现形式,是小学生发现世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创造自我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素养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的作文分數,大而言之关系到以后学生的学业发展甚至人生规划,所以小学生作文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二、作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1.提高对写作的兴趣

有相关研究表明,兴趣是个体积极认知、探究事物或者从事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作文创作、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创作,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写作上来,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组织写作比赛,奖励写作优秀者。

2.扩大阅读面,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相互配合

学生的阅读量会局限学生的创作水平,所以增加知识的储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化早已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增加学生的阅读面有很多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看电视动画、图片、图书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而更加能够表达出生活的感受。

阅读和写作一直是相辅相成存在的,好的阅读能力是写作的基础,好的写作能力有助于阅读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积累资料,将其发挥在写作上,此之谓学以致用,也可以通过写作深化对于词汇的理解,加深认识,最终达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

3.夯实作文教学的基石

由于小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有限,在提高写作的前提下必须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书写量,而字、词和句是构成作文的基本要素,通过加强学生对字、词和句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对字、词和句的运用能力,可以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词语的造句和行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这样不仅发掘了学生的词语运用和句式运用的能力,还塑造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此外,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识字场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学习生字并非一定要在学校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进行识字的练习。建立识字场景可以用动作表演来认识生字、利用汉字的形状记生字、编儿歌的方法识记生字、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记生字,这样枯燥的识字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记忆;日常生活识字包括课间识字、课外识字、阅读识字和电视识字等等。

4.开展活动,增加学生的创造力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其书面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的展现形式,比如可以进行自我介绍、讲故事和唱儿歌等活动,这样不仅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更加丰富,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写作的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

5.加强学生作文的写作指导工作

学生的写作最能够表现出学生的内心世界、映射出学生的人格品质、体现出学生的作文素养。加强学生写作的指导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其次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独立写作、支持学生运用语言资料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增加了师生沟通的机会,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小学二年级作文写作存在着众多问题,例如学生情感的缺失、写作模块化不会变通、抄袭现象严重等等,所以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主动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互动合作式等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写作中“支架问题”对于上述问题有良好的指引作用,支架问题是指通过相关问题的探究能够使学生写作时思路更加清晰,比如写给谁、写什么、如何写等,最终确立真实准确的表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二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件重要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要求教师饱含极大的热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积极置身于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和能力的实践中去,提高小学生作文的方法有很多种,需要人们坚持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光军.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1):95-97.

上一篇:电力施工作业安全措施下一篇:供水营销管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