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社

2024-04-16

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社(通用8篇)

篇1: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社

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与市场对本稿件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接的重要纽带,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县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辐射农户##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10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回顾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持引导是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催生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完善。##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前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和漏洞。为了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东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批发大市场为舞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二)信息服务是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的得力抓手。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我们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所、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项、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村数的71.6%,占有信号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和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辟专题节目共35期,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三)多元并举是活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五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专业协会型。推行“农户+农户”模式。##镇##村圆葱协会成立于2002年,他们紧紧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在会长##的带领下,加大培训和示范力度,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一品村。二是互助合作型。推行“致富能手+农户”模式。##镇##村致富能手##,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入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今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利益共担型。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烤烟协会上连企业,下连基地,指导烟农在扣棚、播种、假植、移栽及烘烤上严格按照规范化生产标准抓好落实,使##烟叶品质逐年提高,均价连年上涨,成为省级配料烟生产基地,烟叶面积由去年的3.1万亩发展至今年的4.2万亩,成为创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四是经济联合型。推广“村组+农户”模式。##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牌A级稻米绿色标志,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斤较原来多售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五是中介服务型。推广“中介机构+农户”模式。##镇经济人联手组建流通协会,发挥本地山产品和大牲畜资源富集优势,面向吉林市场,2004年组织销售松茸、蕨菜等山产品200余吨、大牲畜2000多头,交易额5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300多元。

(四)规范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不健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当前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始化的摇摆不定的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一是规范政府行为。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

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够规范,特别是入社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过于松散,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缺乏有序管理,影响了合作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牵动能人少,协会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

三、对策及建议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树立“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促发展、保增收”发展理念,努力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农产品综合服务网络。

(一)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发展的实惠。二是提供服务。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要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搞好服务。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使其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着力做好三方面的规范。一是组织规范。坚持因地制宜方针,高层次、多样化指导,逐步从小到大,由松散变紧密,开展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二是运行规范。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要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民主推选负责人,进行民主管理。三是章程规范。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三)多种形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利用农村已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吸收农民入股,随着规模群体的扩大,通过改制将一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过渡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二是能人带头创办。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专业生产当中。三是农民自愿联办。在缺乏带动力量的村屯,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自行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四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的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主动找农民联合,创办企业与农户两利的合作组织,尽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

(四)创新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遵循客观规律。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三是切实加强指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搞好典型示范。进一步扶持发展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一批管理规范、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篇2: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农牧民专业合作、农牧民协会、村民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我旗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旗共有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81户,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专业合作社110户,出资额达11216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了53%和52%。其中较为规范的有萨拉沁民族奶食品专业合作社、顺城养殖专业合作社、五一细毛羊协会、五一马铃薯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牧民增收,推进农村牧区基层民主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才刚刚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促使其健康发展已成为推进新农村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主要作用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对内服务和对外经营并重,在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促进了生产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力的聚合,增加了对现代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力,促进了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我旗奶食品加工行业为例,过去牧民们都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自2007年以来,萨拉沁民族奶食专业合作社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对我旗传统奶食品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萨拉沁民族奶食专业合作社以赛音呼都嘎苏木贺日斯台嘎查的全体牧户为主要成员,2009年争取旗农开办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41万元,购置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提高了奶食品的精深加工能力。目前萨拉沁民族奶食品专业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10户505人,年加工鲜奶能力达20吨,2011年社员人均奶食纯收入增加500元。同时,合作社着眼于长远发展,2011,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达20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合作社和该嘎查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建立高产饲料基地300亩,投入资金60万元,引进良种西门塔尔牛140头,投入资金98万元,修建嘎查砂石路9公里投入资金90万元,为嘎查50个牧户安装了太阳能照明灯,合作社出资2万元为社员缴纳了3年的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费,使社员的生产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二)农牧民增收明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农牧民生产、实行品牌经营、开展产品促销,同时,各个专业合作社都注重于服务,通过直接参与

市场信息和营销,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原来靠外来的小贩上门收购,农牧民利益得不到保护的状况,增强了合作社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农畜产品收益。如顺城育肥牛专业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是哈毕日嘎镇大营子村83户农牧民集资入股组成。公司主要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经营育肥牛产业,现在主要经营优良西门塔尔牛的育肥、交易、屠宰、加工、冷储、销售、技术指导等业务。主要产品有育肥牛冷鲜肉、牛排、口条、精选牛肉、风干牛肉等。2011年,顺城育肥牛专业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滚动出栏育肥牛1040头,实现盈利83万元,合作社成员农牧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多元。2012年顺城育肥牛专业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在现有员工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解决20户成员的再就业问题。使人均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每户增收3000元。

(三)提高了农畜产品质量。围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增强农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要求,按照生态、绿色、安全的要求,注重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五一种畜场曾因培育出内蒙古细毛羊而著名,细毛羊作为该场优势产业得到认可。时至今日,选育细毛羊技术力量仍有一定群众基础。场领导把握这一机遇,引得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成立细毛羊养殖协会,发展细毛羊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品种质量,实现农牧民增收致

富。协会积极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技术、引种管理、改良繁育、生产销售等问题。组织群众到南京国际羊毛拍卖会推介五一种畜场细羊毛,以每吨1.5万元价格销售到天津毛纺集团120吨,而零散户同样质量的羊毛每吨最高售价还卖不到1.2万元;河北石家庄客商在实地考察后,以每只450元价格一次性购买了该场120只母羔羊,以每只800元价格购买了3只公羔羊,比散户每只分别高出100元和300元,为群众增收近40万元。

(四)降低市场风险。五一马铃薯协会成立于2010年,由25个马铃薯种植大户组成,主要目的:种薯质量把关、化肥农药的批量购进,作为大客户对外销售,减少市场风险。

二、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带动作用偏弱

尽管近年来我旗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对于农牧户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仅占全旗农牧户10%左右。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牧户数量少,内容单一,因而对农牧业产业化、农牧民组织化和农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

(二)服务层次偏低

目前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经营活动,主要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如精深加工、销售等农牧民期盼的,对提高附加值,提高

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内容,由于受合作社经济实力薄弱及技术人才短缺等影响,开展的较少,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偏低。

(三)内部运作欠规范

多数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低,合同约束不强,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市场行情好时,表现出不合作,市场行情不好时,才会依赖合作,嘎查村领导或大户发起组建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股独大”现象较突出。尽管不少合作经济组织把销售环节中产生的利润拿出一部分来分给农牧户,因大多数会员一般只交少量股金或会员费,享受股金分配的份额也不多,且有一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未进行二次分配,流通过程中的大多数利润是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起人获得的。

三、几点建议

把握好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的着力点。当前,我旗农牧民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推动农牧民合作组织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金融部门应加强业务创新,提供便利、多样的信贷服务。结合基层信用社改革,提高农村牧区合作金融发展水平,为农牧民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其次,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应落实对农牧民合作组织的资金扶持,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把对农牧民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具体化。安排专项资

篇3: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 是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的必然,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表现在:

1. 弥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缺陷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 把广大农民从当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公社制度中解放出来,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自主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积极性,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任何时候都需给予充分肯定。

然而, 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体, 单枪匹马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这对经营上百公顷土地的美国家庭农场亦如是。因此, 只有通过合作社才能弥补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缺陷, 使承包农户扩大经营规模, 降低生产经营费用, 增加务农收入。.这是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的农业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合作社, 取消家庭农业的认识是错误的。

2. 开发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城市从农村中分离出来是古代文明的标志。现代文明则需要通过三次产业和劳动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合理布局, 使城乡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达国家中存在的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倒流农村) 趋势便是例证。然而, 开发建设农村社区的主体组织是什么?笔者认为, 行政性组织的村委会和党组织的村党支部都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因为它们本质上不具有经济机能。所以, 根植于农村的农业合作社才是农村社区城市化的主体组织。无论是北美的专业性合作社, 还是日本和韩国的综合性合作社都论证这一观点。实事求是地说, 我国财政并不宽裕, 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有限, 这更是通过合作增加对农村社会公共晶的供给。另外, 国家财政资金也只是通过合作社才能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益。

3.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或农业一体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性。前几年有人提出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笔者以为, 这一农业产业化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 在市场经济下, 公司和农户都是独立的经济体, 所以各自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 这由市场竞争规律所决定。公司和农户博弈结局往往是不欢而散。有的农民说, 这一模式是“狼和羊的结合”。具体地说, 公司这只“狼”总想吃掉农户这个“羊”;农户这个“羊”时常还撕毁与公司这只“狼”签订的合同。因此, 农业产业化的最佳模式应是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模式。另外, 应将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改造成为公司+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合作社向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下, 这一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4. 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放活”农民、农业、农村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必然要求。因此, 政府应对“三农”“多予少取”, 尽可能少干预或不干预上亿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保障他们的自主决策。其主要方法是, 适时适地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 加之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支出, 以引导“三农”按照宏观计划和规划的方向运行。另外, 全国取消农业税后, 乡镇财政拮据, 有可能出现农村社会公共物品更为短缺, 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难度更大, 这只有通过合作杜才能得到缓解或解决。

5. 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职工有工会, 它维护和保障职工的正当利益。但至今农民则没有像工会这样的组织, 许多农民往往有苦难言。在资本主义民主下, 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较多, 其中合作社组织起主导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理应比资本主义民主更为先进, 但农民民主的现实不尽的人意。如农民兄弟在城市就业难, 即使就业了也往往不能按期得到用汗水换来的应得工资, 等等。农民的这些正当利益只有通过合作社及其全国性联合社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程回顾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萌发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农村私有产权制度的恢复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 一些农民在当地技术能手、专业大户等的带领下, 在发展商品生产中, 自发组成各类民间技术协会, 开展技术交流, 技术服务以及新技术推广, 形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

第二,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伴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开始由民间自发、零星、松散为主的活动, 逐步向产前、产后等领域扩展。此间, 农民购买难。卖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对合作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 一批以经营实体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 一些经纪能人、专业大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 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村集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也相继介入进来, 形成了组织形式日趋紧密、活动范围逐步扩大的多元化的合作经济组织领办者。

第三,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农产品买方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加入世贸组织后,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广大农村, 特别是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涌现出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些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投资, 兴建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经济实体, 成为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同时, 人们日益认识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立法呼声日益高涨, 政府日益支持其发展。

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趋势

1. 规范化趋势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育期, 但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降低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的“门槛”。许多地方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位、登记管理、扶持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出台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政策, 摸索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山东省按照“把握原则, 放宽政策、示范引导, 优化环境”的方针,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 对纳入登记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年检、培训, 协助组织部门加强党建工作, 指导建立健全财务管理, 民主决策等工作制度, 完善自律机制;对一些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 实行“备案管理”制度, “先培育, 后吸收”, 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2. 民间化趋势

所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民间化, 就是通过“政事分开”, 达到“非政府化”。一段时间以来, 各地行政部门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介入过多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 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也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行政负责人完全退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岗位已经成为必然。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办实体, 增强实力, 减少对政府的依赖, 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 一步步向民间化目标迈进。

3. 自律化趋势

加强自律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些年来, 一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充分运用经济杠杆, 强化契约管理,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 与龙头企业结成良好的伙伴关系, 保证了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湖北省嘉鱼县九湾蔬菜专业合作社在2002年白菜销售旺季, 针对少数社员违约高价出售产品的行为, 在内部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及时, 果断查处违规行为,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教育惩处, 保证合同履约率达到100%, 依靠良好的信誉为合作社建立起了稳定的产销渠道。

4. 集团化趋势

集团化即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联合重组, 扩大经营项目和服务内容, 扩大经营规模, 逐步从量的增加过渡到质的提升, 逐步形成合作社集团。中介组织, 专业技术协会由原来的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交流以及信息服务等咨询性业务服务, 转变为开展农产品销售, 储藏、初加工等经营性业务, 大大增强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能力。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结盟, 上联公司, 下联农户, 形成名副其实的产业化链条, 由分散走向联合,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另外, 按照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原则, 国内外合作经济组织以不同方式和内容日趋交流协作。

参考文献

[1]汤玉权, 吴月英,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与新型农民培养.安徽行政学院学.2010-12-25.

篇4: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社

关键词:经济环境;合作组织;农村经济

一、我国新型农业的合作发展现状

我国新型的农村合作模式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农民的合作程度,可分为农村的专业经济组织、股份经济以及专业合作模式。农村经济合作模式是专业的模式类型,这是农民组织中最典型的模式,这是一种实体性质,规范化的管理与农民的联系息息相关,这是劳动者共同经营的合作体。股份经济合作模式指的是合作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模式,将按劳与按股结合。

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合作组织是在五四前后,自我党成立后,组织了工人以及农民运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经济合作发展的萌芽期,农民对于土地开始有了自主权,而八十年代至当前是农村合作的起步期。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实施的市场调节使得农业领域涌现了大量的新兴产业。20世纪末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农业市场化的提高使得内部制度逐步完善。

二、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环境以及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当前的制度环境使得制度创新成本逐步降低,从新型的农村合作模式为看,制度环境需要改善。新型的农村经济模式多样化,需要更多的法律支持。当前的新型经济组织法律地位比较明确,这需要相应的合作机构进行登记,在参加活动的时候需要具备相应的独立资格,给予农村合作社一定的支持。从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的农产品环境不够明朗,这就使得不少农村地区因为交通方面的供给不足,导致缺乏将特产运送到市场的能力。再者,新型经济合作组织融资困难,农民能力有限,内部资金短缺,新型农村合作模式就资金的获得上需要很长时间的审批时间。我国的金融体制不够完善,新型农村经济需要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新型的农村合作模式规模不高,市场运作能力不高,利润比较少。在新型合作组织中的资金缺乏导致活动很难正常开展,这就降低了服务的质量。

2.农村合作产权不够明晰,内部制度不健全

当前的新农村合作组织对于产权的界定不明,改革费用较高,尚未能从源头上解决组织产权问题。新型的农村组织模式是属于全体成员共有的财产,实践中需要政府的组织牵头,这需要工商部以及民政部的审核。当前,现阶段的农村合作需要一定的资金盈余进行分配,在组织成员的主体缺失中阻碍了产品成员的发展。

当前的农村经济合作模式重点在于农村合作组织模式需要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内部缺乏系统性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条款。此外,农村合作经济中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章程。再者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缺乏组织管理氛围。在组织发展的项目决策中不够民主,这使得会员的参与程度不高。

3.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规模不大、数量较小。而新型的农村合作模式由于自身的实力不强,不少都停留于生产阶段,市场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很难发挥当前的职能。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中,政府需要鼓励龙头企业,帮助农民成立合作社,使得组织范围能够扩大,这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也保护了居民的利息。当前的很多城市存在了农产品与超市对接的项目,国家鼓励产品的对接,这省去了不少的中间环节,使得居民以及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三、如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

1.改善制度环境,完善经济环境

当前针对新型的农村合作环境,应该出台更多的法规政策,给予农村组织的发展更好的机会。而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民在合作发展中的教育宣传,加强对于干部的培训工作,普及相应的专业知识。此外,构建健全的法律法规,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法规政策,使得农村合作组织在运营中能够合法、合规。其次,政府对于新型的农村合作形式应加强政策支持,稳定产品的价格,加强职业培训建设,为新型的农民提供相应的保障。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环境,需要进行及时的优化,改变融资环境,解决农村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构建新型农村的优惠政策,加强新型农村的组织制度。在相应的政府部门新增农村合作社,简化申请程序,缩短农村的合作组织时间。

2.明晰组织产权,健全内部管理

为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产权不明的问题,我们应出台更多相配备的法律法规,解决合作组织中的相应问题。首先,只有解决经济合作中的产权问题,才能做到有法必依,再者,继续加强农村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农村合作组织更加独立与完善。针对农村经济组织中的发展程度,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的组织规章,明确当前的组织宗旨。首先,应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建立规范的人事任用制度,再者应构建完善的监督制度,避免人事中常常涉及的走关系。明确组织内部的工作范围,使得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享受一定的权利。再者,严格秉持组织合作中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管理。在组织运行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到核算以及利益的及时分配。

3.加强组织程度,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

首先,应当调动群众的积极、创造性以及主动性,使得农民能够独立的开展相关的活动,解放生产力。再者,应立足市场,重视细节,因地制宜进行产品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构建农村组织合作。坚持经济性的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收入原则,尽量取得可观的收入效益。

若是从发起人以及创办人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多角度鼓励人们进行农村合作,鼓励农民之间的互帮互助,鼓励一些农业大户创办农村合作组织,带领本地农民兴办实体,鼓励农村集体组织创办相应的组织活动,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相应优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分配进行调节,提高农民收入。

四、结语

新型的农村合作在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而由于政策环境以及农村合作组织的原因,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法律的不完善,组织合作关系比较松散,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等。从制度供给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环境,强化民主管理,增强农村的合作的专业化,提高科学文化程度,加强宣传,激发农民的合作积极性,改变农村的合作数量,完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邱琦,陈震钢,王闰等.商业保险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6):415-418.

篇5: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社

摘要:文章根据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目前盐津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盐津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程度,共同组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县、乡、村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协调和指导力度,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分为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种,盐津县存在的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本现状

自2007年以来,县政府全力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全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得到规范,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截止2016年年底,盐津县已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5个,今年新发展了127个,其中种植业118个、畜牧业254个、渔业25个、林业44个、其他14个,覆盖全县10个乡镇。农户加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后,资源、技术、市场共享,经济实力逐步壮大,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过去单家独户散、小、弱的生产经营,渐渐形成1+1>2的局面。目前,有2个合作社获国家级示范社称号,1个获农业部示范社称号,7个合作社获省级示范社称号,14个合作社获市级示范社称号。

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需要统一

部分职能部门和乡村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性质、地位、作用和潜力缺乏足够了解。同时相当多的农户不懂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发展这种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之甚少,不敢尝试,心存疑意。

2.2 行政管理需要强化

全县上下还没有真正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业务主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与市级主管不一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职责不归口,办事人员来回奔走,疲于协调、报告;在规范、扶持发展中,职能部门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信贷、扶持、支持、补助措施各行其是,没有强有力的调节整合,发挥最大效益;部分乡镇政府只讲形式、不求质量,只做表面文章、不求实质效果,或者只管建立,不管发展、宣传、指导、扶持和服务。

2.3 服务能力需要提升

全县基层服务指导力量薄弱,没有一个真正懂得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全县信息服务疲软,仅有县农业局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平台,不能满足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需求。同时,社员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领头人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兼任,缺乏生产经营带头“能人”,服务社员的能力较弱,全县急需组织社员培训,拓展经营领域,开展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经营品牌化建设等服务,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保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4 组建运行需要规范

全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程度比较低,有的没有登记注册,有的登记没有章程,虽然大部分制定了章程,但许多流于形式,不易于操作;很多新型?r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办公场所,靠租房或者挂靠在村委会开展日常活动;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日常经营决策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缺乏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大部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二次返利”比例较小,有的甚至没有盈利;有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销衔接不够紧密,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部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挂羊头卖狗肉”,名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则属于公司性质或者种养殖大户,农户只有土地流转收益或者劳务收益,没有参与生产和经营,以及利、损均沾。

2.5 壮大发展需要扶持

由于金融部门没有具体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借贷细则》,加上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属于“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风险”的行业,多数银行不愿意开展资金信贷。全县大多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投入资金主要是靠自筹、金融部门的个人贷款和少量的贴息贷款,经营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多,公共服务资金短缺,导致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组织水平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2.6 市场空间需要拓展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基本是原材料,成本较高,销售渠道狭窄,没有体现产品的附加值,利润较低,做强做大有局限性。

意见建议

3.1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盐津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3〕60号)的执行力度,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应该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引导、指导服务、规范运营等职能职责归口农业部门,组建“盐津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局”,一并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职责,招聘专业对口人才,或者培训组织一支通晓业务的队伍开展日常工作。乡、村两级也要相应设置管理机构,配备人员,落实经费。

3.2 进一步规范组建运行,强化示范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得触及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必须坚持自愿、民主、开放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县政府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盐津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意见》要求,制定清理、规范盐津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方案,彻底净化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维护合法者权益。职能部门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的审查审核标准,严把审批关;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积极开展税收知识、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增强依法办社、办会的意识;要完善《盐津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建立年度考核奖励机制;要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制度、组织机构、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盈余分配、服务内容、档案管理,加大组建指导力度,加强协调沟通,全力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完善章程,建立健全支撑资金机制、自我服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强化民主管理,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人事、劳动、财务、营销等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3.3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县政府应该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的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应该加大整合涉农资金力度,重点向规范性、带动型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可以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示范、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入户、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等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委托有条件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应该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办点示范和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技术引进、产品认证、展示展销、成员培训等工作,以及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应该设立服务贷款担保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用评估体系。财政部门要加强建设项目监管,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防止套用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应主动进行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接,对符合条件的开展授信活动,重点支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加工企业和仓储设施、购买农产品运销设备等,财政可适当给予贴息;保险机构应积极探索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实行保险,增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方面的实力。同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应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侵害其权利,不得向其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

3.4 进一步开展行业服务,增加农民收入

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服务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指导员联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定人定点开展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要重视科技信息服务、购销服务、经营管理服务平台的建立,尤其要重视农副产品市场交易价格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在《盐津新闻》滚动播报相关信息、在《手机报》发布信息等,积极提供销售渠道,帮助拓展市场空间;要开展种养殖环境执法监测和农药、饲料监测服务,保障生产绿色环保,尤其是庙坝乡白水江水体的检测迫在眉睫,确保整个白水江淡水鱼养殖质量。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服务社员。要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成员需要什么服务,就依法提供什么服务,减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多次增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最终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组织。

篇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实施细则

一:新农合补肋对象:

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符合划生育政策的住院分娩孕产妇。

二:住院分娩新农合补助标准:

(一):平产按单病种定额补偿(基本服务项目范围内):县内县级医院每例补助550元,乡镇中心卫生院每例补助300元,县外医院每例补助300元。

(二):剖宫产按单病种定额补偿(基本服务项目范围内):县内县级医院每例补助1000元,乡镇中心卫生院每例补助700元,县外医院每例补助600元。

(三):不管平产或剖宫产财政定额补助300元。

(四):病理产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和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须赴上级医院抢救治疗并办理了转诊转院手续的,仍按新农合原来规定的有关补偿标准进行补助。

三:住院分娩新农合补助程序:

(一):在县内定点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凭县住院分娩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发的<<双峰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经费凭证>>的第四联到所在定点医院新农合补偿兑付窗口办理补助手续, 还需提供的其他补偿兑付资料按新农合补助的要求不变。

篇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医疗,是个讲不完的话题,也是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健康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但疾病也一路伴随人生,但看不看得起病却是个难题。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且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在城镇,先后经历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在农村,伴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努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而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多样化进行探索与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20000元。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好评。在国内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了农民的卫生健康,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改变了农民的就医观念,树立和提升了党和政府踏实为民办事的形象;带动、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实现了制度创新,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资金筹集、统筹层次、合作方式、管理方式、配套改革上有了很大进步。

没有什么政策在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首先便是资金不足。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补贴标准过低。筹资问题是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主要障碍。更重要的是,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存在漏洞。然后就是保障水平低。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即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再来就是宣传不到位。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它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这导致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还有程序过于繁琐等。这些直接导致了最后这个问题:社会满意度低。

发现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想出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各方面也总结出如下对策:

1.深入总结试点经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2.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结算使用,合理制定基金的起付线和补偿比;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有效整合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5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扩大救助对象数量,增加救助受益面,以使贫困农民切实得到医疗救助实惠;6加快农村医疗保障立法,毕竟法律才是最好最可靠的保障。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这里就举两个实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赣榆模式:滚动式预缴费制度。

众所周知,筹资问题是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拦路虎”,在实际试点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合作医疗的专项拨款或是财政支持有限江苏赣榆县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在这一方面取得的经验值得借鉴。滚动式预缴费制度是指参合农民

结报医药费时,本着自愿的原则,用报销所得的费用,向所在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预缴该户次年医疗资金的制度。这种制度现场预缴手续简便,可操作性强,容易让农民接受。而且这种方式减轻了收费任务,减少了会议、宣传等费用,降低了筹资成本。据估算,这种方式较传统模式可节约75%左右的成本。

新乡模式:管办分离管理资金。

目前,许多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运用不得当、未建立有效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加强对合作医疗资金管理方面,“新乡模式”值得参考。2004年4月,河南新乡市政府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资金运行风险,将原来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合作医疗资金,全部划转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新乡分公司,以“政府出钱购买中介服务”的形式,委托保险公司负责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和支付业务。这种管办分离的资金管理运行机制是:新乡市各级政府仍然承担合作医疗的政策制定、宣传发动、资金征集、监督等工作;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负责审核和支付业务。新乡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尝试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解决资金管理问题。政府财政花钱买中介服务,不仅避免了资金运行风险,也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鼓励保险业参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由于中国农业人口多、底子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不断完善,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需要整合全社会资源,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彻底改变“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的现象。

组员: 计算机网络0833班梁擎宇

计算机网络0835班许婷

篇8: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社

(一)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农村分户经营以后, 由农民自发地按合作的原则组织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与商品专业化生产相联系的, 以为其成员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宗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采用合作制形式, 绝非中国首创, 它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和实践。早在1844年, 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 提出了著名的“罗虚代尔原则”, 成为尔后公认的合作原则。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又提出了六条原则, 作为国际合作社运动的指南, 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 它们是:入社自由;民主管理;资本报酬适度;盈余返还;合作社的教育;合作社之间应加强合作。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 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社不断发展, 到20世纪60~70年代基本完成了农业产业化,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20世纪中国农村经历了几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 从农户经营到合作社, 又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现在面临重大的制度变迁, 其突出表现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就是一个曲折的合作经济发展历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从新中国建立以来, 大至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 从建国后完成土地改革到1956年的互助合作社。这一阶段将分得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生产合作社, 避免了当时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 同时通过农村供销社组织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购销, 以巩固工农联盟。第二阶段, 实行集体化及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化”。这一阶段无论是从所有制形式, 还是从决策、分配和对外经济联系方式来考察, 其间的集体经济已经嬗变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虽然这种集体经济有助于农业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 但由于违背了合作经济关于自愿进出、社员主体、民主管理、利润返还等原则, 形成了产权不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 背离了社员的意愿和利益, 最终导致了这种集体经济的解体。第三阶段, 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实施到目前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竞相发展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特别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具备了按真正的合作社原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一方面, 商品经济的利益机制得到有效的启动, 按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体制得以确立, 农户获得相对独立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产权和经营权, 激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户经济的分散、弱小、市场信息不灵和对外经济联系的渠道不畅,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又产生了互助合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于是农村各种合作经济又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 数量由少到多, 规模从小到大, 形式从单一到多样, 合作程度由松散到紧密, 经济效益由低效到高效, 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二)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 合作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超越小农自然经济的一种先进的经营组织方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 绝不是要回复到生产资料“归大堆”的老路上去, 而是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专业化、组织化进程的本质要求, 以更好地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认为:组织化的企业之所以存在, 就是因为市场交易中存在大量成本, 节省下来的市场交易成本大于组织企业的成本, 那么企业就有存在的价值。组织化的企业可以将某些原本由市场交易的资源转化为组织资源, 在企业内通过行政方式代替市场交易, 从而大幅度减少社会总的交易成本, 这就是企业存在的原因。这个原理同样基本适用于对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分析, 以此而论, 一种合作经济组织, 如果其主体的组织化成本小于分散农户市场交易成本, 则应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与依据。其次,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的单一性、封闭性和经营的分散性。与此相适应, 农户在生产经营中成为主体, 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 以谋求经营效益为目标, 将种、养、加结合起来, 把产、供、销等环节串联起来营运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 从而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 实现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由此可见, 组织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要求。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主体必须由农户提升为企业, 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而要增强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 关键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的农民自我服务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它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为适应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它依托组织优势, 实施产销或产加 (工) 销优势一体化的经营, 在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经营规模、发展产后加工等方面, 解决了一家一户的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弥补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缺陷和不足, 实现了“统”“分”的有机结合。在经营体制上, 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润返还、风险共但, 提升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 扩大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是农民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由其产业链条和内在的经济利益所联结起来形成的新的利益共同体。各地的实践表明,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生产、加工、运销、市场等几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改善了农业的弱质性, 提高了资源配置和市场效益, 是当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也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出现的必要性

(一) 通过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业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体制性成果, 就是使农户获得了承包集体土地和在承包地上自主经营的权利, 确立了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取向, 激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但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这种经营体制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突出表现在, 家庭承包经营虽然确立了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 提供了“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可能性, 但因经营规模小, 信息渠道少, 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市场带来的风险, 也无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增值效益, 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 就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的反映, 这充分说明了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必要性。

(二)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农户, 带动力是龙头企业, 连接的纽带则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可以在许多重要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外联市场, 内联农户, 承担着带动农户生产, 帮助农民增收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最高宗旨就是盈利,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不例外。当前,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周期性、不稳定性, 导致了农业的弱质性, 而农产品生产者的产品单一性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的不适应, 使得农产品市场要么某种产品供过于求, 要么供不应求, 农产品价格的过渡波动, 很容易对农民增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联性不强, 多数停留在一般的买卖关系上, 难以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他们之间的连接, 虽然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但在利益分配上很难与农民分享平均利润;由于农民的弱组织性, 适应市场的能力在总体上仍然比较差, 在规模和实力因素等方面, 分散的农民与龙头企业不是对等主体, 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较低的谈判地位, 很难与龙头企业讨价还价。因此, 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各种“交易”过程中, 极易出现较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需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 嵌入一种作为中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各方认可、农民拥护合作经济组织, 以起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实现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托组织优势, 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发挥协调、组织作用, 这只是介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较低层次。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 是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 而且还要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目前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初级产品较多地采取一次性买断的办法, 农民难以分享加工、销售的利润。这种方法只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 而没有妥善解决农民和龙头企业利益连接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培育与农户有直接利益关联的龙头企业,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独立或者联合兴办加工、运销等龙头企业, 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使农民社员在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中获取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也可以采取合作经济组织向现有龙头企业参股的办法, 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 使双方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对发展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政府的引导、农户的积极参与下, 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 新建的合作组织日益规范, 原有的组织也在不断的调整, 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在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对合作行为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区别认识不够;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各种形态之间的区别认识不够;对传统集体经济的全盘否定等。为此, 在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过程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我们应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展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 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力度, 营造农村新型合作组织良好的外部环境。

1. 政策引导。

紧紧围绕各县 (区) 特色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培养, 制定鼓励扶持发展的政策, 提供产业发展的规划, 强化组织引导, 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发展方向, 搞好发展定位, 确定其生产经营的主导产品和服务范围。

2. 资金扶持。

建立小额信贷扶持制度、会员资金融通制度和财政补助支持制度, 认真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特别是起步价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完善的投资融资机制, 对外吸纳资本金, 对内开展资金合作, 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 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潜力, 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3. 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把追求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效益相统一, 使扶持政策在订单中得到体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 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与龙头企业签总单, 与个体农户签分单, 形成稳定的产购销关系, 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引导会员和农户积极签单、履约, 提高信誉水准, 以诚实信用依托龙头企业求发展。

4. 搞好协调指导。

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适时建立党组织, 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党员和致富能手的辐射带动作用。领导抓好协调指导, 部门搞好协调服务,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理顺生产经营与利益分配关系, 及时调解出现的矛盾纠纷。

(二) 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保证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1. 民主管理机制。

采取普选制, 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 坚持成员一人一票制, 选举公道正派的能人当家, 同时健全决策组织和监督机构, 防止少数人当家, 同时健全决策组织和监督机构, 防止少数人决策失误, 把民主决策落到实处。

2. 制度约束机制。

用制度保证民主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强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群众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建立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 在财务收支、经营核算、盈余返还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明确合作制不同于资本制, 必须坚持为全体成员服务、利益均沾的原则, 按照盈余返还的规定, 自愿聚集资金滚动发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和经营自主权。

3. 利益分配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农户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供销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规范双方的生产和经营行为, 根据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具体合作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4. 风险调节机制。

采取成员筹资的办法, 积累发展资金, 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 将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对农户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上,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中, 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风险储备基金, 以弥补经营活动中的亏损。

(三) 利用多种途径,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1. 培训、引导创办。

通过有计划地对各级干部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的培训, 培养一批能把握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工作骨干, 引导农民合作专业经济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过渡、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过渡、由独立型向联合型过渡, 使其逐步走向规模花、规范化、实体化、市场化和产业集团化。

2. 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创建。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或鼓励科研单位到农村创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或“科研单位+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3. 围绕主导产业兴办。

围绕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经济、资源优势、名牌产品、绿色产品, 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

4. 培育和扶持能人大户示范带办。

培育农村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带领广大农民创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综上所述,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规模、数量和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但它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是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举,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和发展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有效组织形式。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我国农业发展到历史新阶段的必然趋势, 更是我国农业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 是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阐述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并就如何发展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几点初步思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陈立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程及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 2006, 5

[2].马艳.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理论探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5

上一篇:建瓯发展休闲渔业 建设下一篇:你如何开展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