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2024-05-25

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共9篇)

篇1: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春天到了,爸爸妈妈有时间会带着我去爬山,每到爬山的前一天的晚上,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我每次都问:“妈妈,明天都带什么吃的啊,明天爬完了山去哪吃饭啊。”妈妈每次都说同样的一句话“你就是一个小饭桶,光想着吃啊!”这样,总能把爸爸和妈妈逗得特别的`开心。

爬山的当天,一路上我特别的高兴,到了山脚下,我总是第一个往山上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总也不觉得累似的。听到山里有人喊,我也要跟着喊几声,特别好玩。可走了一半的路程以后,我就累了,就开始跟爸爸耍赖了,想让爸爸背着。这时候爸爸妈妈就鼓励我,我也坚持到了下山。

妈妈说,爬山,不仅能锻炼身体、亲近大自然,还能让我得到了磨练意志的机会。跟爸爸妈妈一起爬山真快乐。

篇2: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我们乘着漂亮的小船,河水无比清澈,几乎可以看见河底。船一靠岸,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开始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这么寒冷的冬天居然有各种颜色的野花开放,她们好像举着一个个小喇叭在对着我们高呼:“加油!加油!”林中的小鸟也唱着欢快的歌,好像运动场上激昂的进行曲,催着我们不断前进。

不一会儿,我们就累得气喘吁吁了,我独自一人走上了连大人都不敢走的地方。几个大人连声夸奖说:“这孩子真棒呀!”我听了心里感到暗暗地高兴。我们好不容易爬上了半山腰,望到了长阳县城的全景,我和章富灵异口同声地说:“哇,长阳真美呀!”我们继续爬呀爬,终于爬到了山顶,早已汗流颊背了。

我们看见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它们有的像坐椅,有的像木床,有的像圆溜溜的皮球,有的像小免子,有的像电视……我们禁不住爬上石头,高高兴兴地享受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美味的点心。

玩够了,我们继续前行,原来还有漂亮的木头房子、竹林探险……

篇3:《颜氏家训》对叙事作文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切实, 语言流畅, 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其影响不应止于家庭伦理教育, 其文风对学生学写叙事具有切实的指导价值。

“平而不诡”, 这里的“平”应为“平常”之意“, 不诡”意为“不奇异”。“平常而不奇异”, 告诉了我们叙事作文应该“写什么”, 即写平常而不奇异之事, 写自己亲身经历之事, 写自己真实的生活。《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常用自己经历之事身边周遭之事教育孩子, 如《序致》篇中写自己“便丁茶蓼”之后“肆欲轻言, 不修边幅。年十八九, 少知砥砺, 习若自然, 卒难洗荡”之事, 《慕贤》篇中“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 恃侃一人安之”之事, 《文章》篇中“近在并州, 有一士族, 好为可笑诗赋”之事等。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 真实有说服力。

诚然, 现在的学生人生阅历简单, 生活积累薄弱, 但每天都有发生在自己或周边人身上的事, 这些有限的生活积累就应成为学生写作的第一资源。叙事作文应为真实作文, 写真实生活, 抒真实情感, 淌真实思想。

叙事作文在内容上一要写平常之真事, 二要写源于真实的事。20世纪30年代日本兴起的“日常生活作文”运动中提出的“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等, 十分重视作者的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 和自然、人、社会、文化中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的统一;1942年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 脱离生活, 写作就无从谈起”, 一切写作的材料“是生活里原有的”等观点, 至今, 对于学生写作仍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启示。

学生或许会抱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好风景永远在远方”, 其实“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单调, 但并不缺少素材, 校园内有班级集体生活, 学习中的“细节决定成败”, 餐厅宿舍的“绿色生活”, 学校老师、家庭父母的“忧与爱”等, 都是自己的生活, 学生特质的生活, 都可以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蝶》取材平常, 写了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大伟”父亲在高考前夜为孩子理床铺洗脏衣切西瓜, 是很多住宿的学生经历过且极易忽视的小事, 而这位考生化繁为简, 把大伟父亲的举动比作“探险者的行为”, 将“我”内心的变化比作“蝴蝶飞向更深处”, 切题而又深刻。

在写作指导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题材或者以其为蓝本进行适度加工, 能够使学生明白写作活动中题材的源头在哪里、艺术加工的底线是什么, 从而培养去伪存真的写作态度, 促使他们将写作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另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件小事》, 为表现“细节决定成败”的主题, 写了一件发生在高考考场关于“一只蜘蛛”的小事, 我想这件事发生在高考考场上是虚构的, 但我也相信, 这一定在他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发生过, 他巧妙地以之前发生过的事为蓝本进行了再加工, 既贴合材料, 置位于高考考场又给人一种置身考场的紧张感, 令人又笑又叹, 感叹这位考生的机智与妙思。

“质而明”, 这里的“质”应为“朴实不虚浮”之意, “明”应为“明晓不晦涩”之意;“详而要”, 这里的“详”应为“详尽”之意, “要”应为“概括”之意。这两点则告诉我们叙事作文应该“怎么写”。《颜氏家训》之《教子》篇云“齐朝有一士大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 年已十七, 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 无不宠爱, 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 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亦不愿汝曹为之。”语言朴实, 但士大夫的功利心态跃然纸上, 而颜之推“俯而不答”, 鲜明态度已然表露。

诚然, 叙事作文还是质朴一点为好。鲁迅先生曾指出, “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乃作文之秘诀。《颜氏家训》的为文风格也告诉我们这一点。

叙事作文在写法上一要凸显质朴本色, 强调“有力表达”, 二要感悟生活“常”景, 咀嚼生活韵味。李白说:“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苏轼说:“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中唐时期发起的古文运动, 反对绮靡文风的时候, 则明确提出文道并举、以道为重的主张。可以说, 重神遗形、重内轻外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仅是中国文学, 亦是中国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共识。再看美国的SAT作文, 也极力主张质朴的文风, 走的是一条返璞归真之路, 强调作文的“有力表达”。重视线索的清晰连贯, 而不是文字本身的诗情画意。多年担任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专家的何永康教授也主张学生写“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文风质 朴的文章。

以质朴本色有力表达情感、思想, 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寻觅写作内容, 按生活本来面貌去写, 用朴实的语言去表达, 用真情去打动人。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纸梯》, 全文语言质朴, “那个对母亲说‘如果你生个儿子, 我们爷俩保护你, 如果你生个女儿, 我保护你们娘俩’的男人”, 凸显了高大的负责任的父亲形象, “你曾经那么英俊”, 就像面对着父亲时舌尖滑落的低语。行文的自然和口语化创作保证了父女感情被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 丝毫没有失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如何把平常之生活, 写得有韵味, 这是要思考的。高中作文毕竟不同于小学初中作文, 不能简单地叙事, 而要挖掘生活的深度。

感悟生活“常”景, 要关注生活中的细小点。学生要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细节, 捕捉能使自己内心有所感悟和震颤的细微点, 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如有学生写到“高一开学时, 一位学生的妈妈帮他拎包上宿舍三楼, 手上被绳子勒出了一道紫痕”。这“一道紫痕”就是细微处, 就是生活的细节, 如能把握与咀嚼, 就能写出“紫痕韵”, 写出人情冷暖。就如《项脊轩志》中的娘“以指叩门扉”大母“以手阖门”的细节, 平常而有味, 事细而情深。

感悟生活“常”景, 要强化生活中的动情点。日常生活中, 不少学生对人世间的友爱视而不见, 对父母的呵护心安理得, 对师友的培养泰然视之, 常常令我们感叹, 现在的学生怎么不容易被感动了, 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在其心海里已泛不起点点涟漪。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是否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动情点, 让学生从平常生活中抓住事情的触发点, 化腐朽为神奇。上文中提到的《纸梯》写到“你陪我去购买寄宿用的衣物。结账时发现少拿了一件东西, 于是叫你守着购物车排队等着。回来时, 发现你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伏着购物车睡着了。侧仰着头, 轻声地打着鼾。往返拿趟东西只不过三分钟而已, 你竟已如此疲惫, 那一刻, 我久久站在你身边, 凝望着你, 不忍将你叫醒, 嘈杂的超市在我心里突然也寂静了”。因疲惫而睡着, 打着鼾, 这是动情点。而上文提到的“一道紫痕”既是生活的细节, 也是生活的动情点。

篇4: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关键词】 动画电影;吉卜力;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1984年,在德间康快的资助下,宫崎骏和高畑勋合伙创立了“二马力”会社,即吉卜力工作室的前身。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正式成立,开始制作《天空之城》,之后又陆续制作了《龙猫》、《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岁月童话》、《红猪》、《平成狸合战》、《侧耳倾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经典动画影片。在世界动画电影制作领域,吉卜力动画家可算是最善于叙事的。分析吉卜力动画的叙事策略,可以为我们当前动画电影叙事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主题: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成长

从手冢治虫开始,日本动画就有关注自然、关注生命的传统。手冢治虫在《森林大帝》、《火鸟》等中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索为后来的日本动画家,特别是吉卜力动画家所延续。《幽灵公主》、《平成狸合战》等都反映人类文明发展对自然造成破坏,人类与自然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冲突。其中,《幽灵公主》讲述日本室町时代,由于大兴炼铁,制造火器,以黑帽大人为首的人类开始掠夺山林,与山林的守护者犬神、猪神以及麒麟兽等发生激烈的血战,影片最后也没有大团圆结局。它是动画家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呕心沥血之作。《平成狸合战》讲述随着政府新多摩城计划的实施,狸猫们的生存空间遭到蚕食,它们企图通过复兴古老的幻术来阻止人类开发、恢复自己的家园,但用尽一切办法也没能获得成功。影片在表面的嬉闹风格下所表达的是深沉的、悲哀的控诉,探讨着现代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吉卜力动画对自然的关注几乎渗透于每部动画,表现在画面上就是对大自然景色的精细描绘,其叙事背景总不忘展现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田野、茂密的森林、广阔的大海、澄清的小河,等等,色彩鲜艳而摇曳,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吉卜力动画中,生命无论大小都被置于同一生存的水平线上,拥有同一的道德评判标准,生命的高贵尊严在这里受到重视。如《魔女宅急便》中那只会说话的黑猫、《幽灵公主》中那些沉默可爱的小树精、《龙猫》中的“黑小鬼”、《千与千寻》中的煤炭精灵以及《天空之城》中的机器人,等等,它们都是作品中活跃的生命个体,有的甚至还表现出比人类更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如《天空之城》中,穆斯卡等为了实现自己的贪欲,大施暴行,践踏生命;与之对照,守护Laputa的机器人却对弱小生命倍加爱护,与它们和谐相处。

关注成长也是吉卜力动画的重要主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少女成长的,如《魔女宅急变》、《千与千寻》、《猫的报恩》、《借东西的小人》等等。《千与千寻》讲述一个胆小、甚至有些冷漠的小女孩千寻在突如其来的奇遇中成长为勇敢、成熟的女孩的过程,当然在少女成长主题下,它也表现了对人性、教育、环保等多方面问题的思考。与《千与千寻》一样,《猫的报恩》也是以富有现代色彩的童话故事反映少女成长,它通过少女小春在猫王国的一次奇异旅程,表明真正的自我只有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实现。《红猪》则是一部关于男主人公中年成长的影片,它讲述一个由于遭受诅咒而变成猪的飞行员波鲁克在亚得里亚海上打击空贼,以及他与两位不同年龄女性的情感经历。

总之,自然的不可侵犯、生命意识的张扬、生存的困惑以及成长的烦恼等,是吉卜力动画家坚持不懈探讨的主题,几乎贯穿于他们制作的所有动画之中。吉卜力动画家坚持自然关怀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立场,使其作品内涵上升到一定的形而上层面,获得了某种超越性意味,这或许是他们创作的动画不仅深受广大小观众喜爱,连成年人也看得津津有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情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魔幻与现实的交融

几乎每一部吉卜力动画情节中都会出现“神魔”或“小精灵”,它们大多来源于传统的神话和传说。如,在日本传统文化和神话传说中有不少關于猫的神奇魔力与“灵性”的美丽故事,所以,在吉卜力动画中,“猫”也是经常出现的角色。《龙猫》中TOTORO(龙猫)的故事,就来源于宫崎骏幼年时在家乡听到的传说;《平成狸合战》中的狸猫会使障眼术和能幻化成人形,高畑勋也是参考了日本各地的传说;还有,《魔女宅急便》中会说话的小黑猫积积、《侧耳倾听》中把月岛滴滴逗引到“地球屋”的肥猫以及《猫的报恩》中神奇的猫王国,等等。另外,由于日本人对自然和森林充满着敬畏,认为自然界的东西都有某种神灵在护佑着,因而,在《幽灵公主》中就出现了野猪神、犬神以及麒麟神等森林的守护者;而《千与千寻》中在汤婆婆的浴场更是聚集了日本民间信奉的萝卜神、鸡仔神、春日神等众多神明,成为日本民俗文化的大展示。

但吉卜力动画家也不是简单地把这些传统元素排列于故事情节之中,他们善于将它们加以现代性的转化,并融于现实的叙事语境之中。《龙猫》、《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猫的报恩》等虽然在表面上呈现出类似童话或神话的魔幻主义特色,但它们本质上都是指向现实的,其主要情节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经历。《龙猫》创作的最大目的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包括梽月与小米间的姐妹情、姐妹与父母间的亲情、梽月与乡下小男孩勘太间的友情,而“只有小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到它们的形迹”的龙猫,不仅在影片中成为联系这些情感的重要纽带,而且正因为有它们的出现,才使乡下田园生活显得更加静谧和美好。《千与千寻》中,千寻一家误入一个神奇的浴场,父母因经不住食物的诱惑而变成了猪,千寻也因名字被汤婆婆剥夺而迷失自我。影片用现代童话故事,目的是要警示世人,片中除了父母,千寻在浴场遇到的各类神魔也都有所寓意:魔女汤婆婆不仅是一个利益熏心的浴场经营者,也是一个宠溺孩子的失职的母亲;本性善良的少年白龙因沉迷于学习魔法而被汤婆婆利用去干坏事;无脸男因贪欲的无限膨胀而丧失自我……他们都是对现实存在的各类型人物的画像,汤婆婆的浴场实际上就是日本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而这些情节元素的设置也使千寻完成“找到自我并拯救他人”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类似这样巧妙地将传统元素融于情节的手法,还见于《幽灵公主》、《平成狸合战》等片中。尤其是《平成狸合战》中狸猫们为了阻止人类开发而进行了一场抗议游行活动,其鲜艳的色彩、变幻多端的节目表演,实际上也是一场日本民俗文化的盛宴,但最终这场精彩的表演活动被一位有经济头脑的主题公园老板所利用,狸猫们的无畏抗争又一次被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nlc202309031431

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展示着日本传统民族文化,而且由于动画家在它们的基础上又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扩大了作品的幻想空间;但另一方面,由于吉卜力动画叙事的终极目的指向现实的生活,指向真实的情感,又拉近了与观众的审美心理距离。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魔幻与现实的交融极大地增强了吉卜力动画的叙事张力,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三、细节:丰富剧情,深化主题,加强结构

吉卜力动画家对细节的设置非常讲究,他们善于充分发挥细节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千与千寻》中围绕千寻的成长,安排了很多精妙的细节。首先在影片开头,就通过千寻的神情、她对父母谈话的漠不关心以及她过门洞时的害怕等一系列细节描写交待出千寻原本是一个非常胆小、冷漠的小女孩。之后除了通过一些大事件,影片还利用许多小细节表现千寻逐渐从被认为“没教养”(汤婆婆语)、“笨手笨脚”(小玲语)发展到懂得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如,影片三次刻画千寻与锅炉房中搬运煤块的小精灵之间的交往:第一次是千寻冒冒失失地闯入锅炉房找工作,无意中笨手笨脚地帮助一个被煤块压住的小精灵搬运煤块,其他小精灵见了,也纷纷用煤块压住自己以求得千寻的帮助,千寻不知所措;第二次是清晨千寻去寻找父母路过锅炉房,小精灵们主动搬出替她保管好的鞋子,千寻对它们表示感谢,并与它们挥手告别;第三次是白龙受伤摔落到锅炉房,千寻拿出河神给她的珍贵的丸子替白龙解除身上的魔咒,小精灵们也纷纷出来帮忙。这些细节的设置既赋予剧情一定的趣味性,又与千寻的成长紧相关联。

《天空之城》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之一,无疑是守护Laputa的机器人轻轻拿开希达和巴斯的飞行器,去保护压在下面的鸟巢。这个微妙的细节对深化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该片中,希达的飞行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由于飞行石具有使人在空中飞升的神奇功效,而使希达两次幸免于难;由于飞行石的作用,天空之城上的机器人坠毁到地球上得以复活;飞行石可以指引天空之城的方位,也是开启天空之城的钥匙;飞行石还是机器人辨認主人、保护主人的标记;希达最终借助于飞行石的力量将被穆斯卡控制的天空之城毁灭。可见,飞行石在这里不仅贯穿着整个故事,而且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类似的还有《萤火虫之墓》中的糖罐:阿泰临终怀里仍然揣着一个糖罐,清洁工人将糖罐扔到一边,里面撒出的是妹妹的骨灰,于是由糖罐引出故事;故事结尾,妹妹被火化后,在幻觉中美丽的萤火虫的映衬下,妹妹拿着糖罐又来到哥哥面前,依偎着哥哥的膝盖,在旷野中睡着了。糖罐在这里首尾照应,使故事结构更加紧凑。当然不仅如此,糖罐在影片中一次次的出现还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从阿泰捡到糖罐送给妹妹时,妹妹的欣喜,她抱着糖罐蹦蹦跳跳的动作,都可以看出妹妹的天真可爱。而在战争中吃完糖块后,妹妹把糖罐倒上水浸泡,品尝残余的甜味,还说味道真不错;后来妹妹由于饥饿,在昏迷中咀嚼着糖罐里的玩具玻子……这些都给故事蒙上一层浓浓的感伤色彩。

吉卜力动画中,像以上精心的细节设置还有很多,这里仅略举一二。吉卜力动画家从不把观众当作低龄儿童,他们总是认真地雕琢,以精益求精的、生动有趣的细节吸引观众,而其所要传达的理念则隐藏于细节背后。对于观众来说,细节考究的作品显然比细节粗略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只有细节丰富,剧情丰富,作品才更值得玩味,更值得深入挖掘。

四、多样的叙事风格,多样的叙事模式

与其他优秀的日本动画一样,吉卜力动画整体上也都表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它们不仅在画面上展示着丰富的日本民俗文化,在内涵上也传达着深厚的日本民族精神。但具体到每部动画作品,其叙事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如《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龙猫》和《岁月童话》具有浓郁的乡土抒情风格,《千与千寻》和《猫的报恩》具有鲜明的奇幻色彩,《侧耳倾听》和《听到涛声》是纯洁唯美的中学生爱情剧,《平成狸合战》和《红猪》整体诙谐幽默,《萤火虫之墓》则是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

不可否认,任何一部成功的长篇叙事动画,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符合受众审美心理的内在叙事结构和“起承转合”的规律,但在具体的叙事模式上又可以有多样创新,吉卜力动画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同样是描写乡下田园生活,《龙猫》和《岁月童话》的叙事模式是不一样的:前者完全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后者则在现时事件的发生中不时地穿插闪回片段,现实和回忆交错进行而以回忆为主。同样是表现少女成长,《魔女宅急变》和《千与千寻》也不一样:前者是一位拥有魔法的女孩到现实的人类世界去修行;后者则是一位来自人类世界的平凡女孩到一个神魔聚集的场所去冒险。同样是反映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如果说《侧耳倾听》还在现实故事中还带有一点魔幻色彩,《听到涛声》则完全是现实的故事,它没有高潮,也没有低谷,始终保持一种恒定的叙述温度,让人静静地看完;两者的叙述角度也不一样,前者以一个少女的视角展开,而后者以一个男生的视角展开。此外,还有如《萤火虫之墓》采用倒叙式的开头,由死去的阿泰讲述自己和妹妹在战争中的遭遇;而《魔女宅急变》的结尾还创造性地借用了好莱坞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模式,等等。

吉卜力动画多样的叙事风格和多样的叙事模式,使人们即使在观看那些故事、主题有些类似的电影时也不会觉得生厌。相反,正是因为它们不断地变化采用新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才使观众觉得新鲜,更能激发他们的观赏兴趣。可见,对于长篇叙事动画来说,除了要有一个好的故事,讲故事的技巧和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语

毫无疑问,故事和技术是当今商业动画长片的两大看点,一些动画制作公司也总喜欢从这两个方面来宣传自己的动画作品。这两者之中,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忽视技术的作用,但故事应该是更为根本的。相比美国动画的大量采用先进科技,吉卜力动画更倾力于打造精彩的故事情节,其对叙事的高度重视使其成为全球动画中高品质的象征。

在当前中国动画电影沉迷于模仿美日动画、越来越丧失自己独特性的情况下,吉卜力动画在叙事上取得的成就的确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以上我们主要从主题、情节、细节以及风格与叙述模式等方面对吉卜力动画的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动画要发展,在叙事策略上至少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力避主题低幼,要关注人类现实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要加强作品的人文关怀深度,赋予作品一定的超越性内涵;(二)要善于利用丰厚的传统文化,使它们成为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对它们适当加以现代性的转化,并使它们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与情感;(三)要力求把动画作品所传达的理念隐藏于丰富的细节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细节来展现,避免空洞的、直白的、生硬的说教;(四)动画作品要想持续不断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除了要善于变幻其故事情节,还要努力探索适应观众审美心理的新的叙事模式。

当然,通过对吉卜力动画叙事策略的分析,我们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还在于:当前中国动画要想在国际上重新树立自己的独特地位,除了要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还必须在叙事上坚持民族化道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亦步亦趋地模仿别国动画是不可能得以长远的发展与进步的。

参考文献:

[1]易欣欣,生喜.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沈黎晖,尹丽川.宫崎骏的感官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3]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前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叙事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114)。

作者简介:万书荣,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艺苑》杂志编辑。

篇5: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有一天,我和同学一起来到学校一边的墙角处。忽然我看到了一片绿色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大片碧绿的爬山虎。远看那一串串爬山虎,碧绿碧绿的,好像一条条项链挂在了雪白的墙壁上面。

阳光温柔地洒了下来,落在了爬山虎的叶子上面,此刻爬山虎折射出迷人的嫩绿的光芒,点点金光,仿佛在告诉我们,在阳光下也要健康快乐的成长,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近看爬山虎的叶子,像嫩绿嫩绿的手掌,忽然一阵微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像在游泳。瞧,那一双双小手,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似乎正在为我的到来热烈的鼓掌呢!

我不禁回忆起冬日,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同时那风也打在了爬山虎上,爬山虎的叶子虽然枯萎了,但是藤脉仍然昂着头,挺起胸,咬紧牙关毫不认输地看着这样的爬山虎,让我感觉到了它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看着这些爬山虎,我的思绪被拉到了曾经一次的考试,当时最后一道题我不会做,很容易就放弃了,最后交了上去,结果就差那点分就能考到100了,如果我能够像爬山虎一样坚持不懈,我会把这道题解答出来的,这样就能得高分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像爬山虎一样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努力向上。

评语:详细描述了爬山虎,并从它身上得到了启示,有所感悟,观察仔细,思考认真,非常不错。

篇6: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刚到那里,我就看见三座高峰盘旋于彩云之上。山上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几级石阶,窄窄的,蜿蜒而上,不见终点,我上得去吗?

我们开始爬了,路边无数的大树,它们伸出那苍绿的手,拍着我的脑袋。我穿梭于其间,那绿衣盎然的叶子,仿佛给我涂上了一层清凉油。我们很快到了一线天,我觉得,原来爬山那么简单呀!一线天,在两座山之间,那两旁的石壁上长满了苔藓,让人有阴森森之感。我走在两山之间,仰望天空,只看见窄窄的一道,漏下些许阳光,而两侧的山仿佛要倒下来。我忐忑不安地走出一线天,回望来时的路,还惊惧不已。

在平台上我们休息了一下,补充了能量,又开始爬郎峰了。最惊险的就是爬郎峰。一条人工开凿的“之”字形小道,盘旋于石壁之间,非常险要。我开始爬了,刚开始,我爬得很轻松,慢慢地,我只能攀着栏杆,弓着背向前爬行。大豆般的汗水像水珠一样滚落下来,背上湿了,脚上湿了,脚也酸了,痛了。我真的不想爬了。犹豫之间,我猛然想起每年都有不少人到西藏去爬喜马拉雅山,甚至有人不顾生命危险、忍着极寒都要爬到山顶,而我这点小事算什么?我重新挺起身子手扶栏杆,抬起脚,踩上一级台阶,一步,两步……终于到了山顶。这时,我已经汗流浃背了。

到了山顶,我觉得自己仿佛在仙境中,无数云雾在我身边缭绕。清风袭来,整个人似乎在自由飞翔,无拘无束。我闭上双眼,让心也一起感受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过了一会,我睁开眼睛,环视左右,四面美景尽收眼底,好美呀!

篇7: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爬山的启示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从这些困难中,我们也会获得一些启示,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爬山的经历: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乡下大姨家玩,站在大姨家的小院里,我向四处看看,发现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山不算高,但坡却很陡。我问:“爸爸妈妈,我看到了一座小山,咱们去爬山好吗?”爸爸妈妈爽朗地回答道:“没问题,吃了饭就去!”

吃完饭,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望着高高的山峰,我心想:这么高,我能爬上去吗?爸爸回头朝我使了个眼色,好像在对我说:儿子,加油!你一定行!我们每人戴上了一副手套,防止爬山途中划伤手。我们开始爬山了,起先爸爸在最前面,妈妈在中间,我在最后。爬着爬着,妈妈追上了爸爸,而我还跟在最后,爬到一半时,我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衣衫都湿透了。爸爸扭头看看我,对我说:“儿子,别放弃,坚持就是胜利!”我咬咬牙,继续爬,太阳热辣辣的,烤得我头昏昏呼呼,像是中暑了一样。但每当我想放弃时,就会想起爸爸说的话:坚持就是胜利!所以不论太阳多么毒辣,天气多么炎热,我都把它们当空气。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和爸爸的`不断鼓励下,我总算到达了山顶,在上顶上,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凉爽的清风,好高兴啊!爬山给我的启示是: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还有爸爸那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篇8: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关键词:儿童叙事视角,写作教学,构思技巧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写作的片面理解、对学生的认知缺乏科学的研究, 使得我国的写作教学一直将一般写法作为研究的重点, 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目前, 我国的写作教学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生, 但这类群体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却存在着两个很普遍的问题, 一是心智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以成人的视角说“假话”, 他们并没有将其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写作有效地表露出来, 这使得文章往往缺乏新意;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构思技巧使得作文像流水账一般空洞乏味, 因而难以实现必要的审美价值。而在儿童视角的叙事性作品中, 作者主要运用儿童或青少年的话语系统进行叙事, 达到了特有的艺术效果。因此, 本文试图将儿童叙事视角这一创作手法与写作教学相比照, 通过对儿童叙述视角的理论探讨, 提出针对写作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儿童叙事视角概述

所谓的叙述视角也就是叙述角度, 是指故事的叙述者与被叙述的事件之间对应的位置关系, 即是“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进行叙述。对于文本的创作者来说, 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进行叙述会收获不同的艺术效果, 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接受程度。叙述视角的确定并不仅仅局限于故事叙述的方便与否, 更重要的是看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是什么, 希望通过文本传达给读者什么。

儿童叙述视角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 在文本中主要体现为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世界, 这种手法的运用同样收获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白先勇在其成名作《玉卿嫂》中便巧妙地运用了儿童叙述视角, 文中的“我”是一个十岁左右, 正在上学的小少爷荣哥儿。作品透过文中荣哥儿的眼睛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恬静、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莫言在其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也运用了儿童叙事视角, 他设定了一个叫黑孩儿的人物, 这个孩子受着周围人的歧视和欺辱, 但却有着灵异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 如:“黑孩听到头上响起一阵风声, 感到有一个带棱角的巴掌在自己头皮上扇过去, 紧接着听到一个很脆的响, 像在地上摔死一只青蛙。”读者通过黑孩儿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文学创作者将文中的叙述者“我”设定为不谙世事的孩童, 而不是一个成年人作为聚焦人物, 其达到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采用儿童视角叙事可以避免浓重的道德伦理价值判断。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往往是通过直觉来认知周遭的事物与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评判标准还没有或者还未完全渗透到他的价值观中, 他只能“就事论事”, 因而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以及事实的真相。《玉卿嫂》中玉卿嫂与庆生之间暧昧的关系, 文中没有直接告知, 而是通过荣哥儿所见所感表露出来的, 如:初次见到庆生时, “庆生一脸通红, 连耳根子都涨得血红的……他一笑就脸红, 一讲话也爱脸红, 嗫嗫嚅嚅, 腼腼腆腆的, 好有意思!”孩子眼中庆生的局促会使读者领会到一些“言外之意”。

其次, 可以造成一定的意义空白, 增加故事的悬念。由于孩子的思维局限, 孩子不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因而使得文本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读者只有加入自己的理解,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由于荣哥儿是个孩子, 他只能讲出他所看到的, 如庆生的局促、玉卿嫂对庆生近乎压迫性的关爱、以及两人无言的隔阂, 面对以上的种种, 他也仅仅是得出“不知怎的, 我老觉得这两人有点奇怪, 跟他人不一样”。而对于大部分成人读者来说, 依据丰富的生活经验便可以推断出玉卿嫂与庆生的关系。

再次, 透过儿童视角, 使得读者能够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意向。薛容的《回家》同样是一篇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的作品, 文中通过一个十四五岁少年的视角讲述了姐姐携其男友回家的故事, 文中的“我”由于识破姐姐的男友的伪善嘴脸, 在晚上拿过世的爸爸编了些唬人的谎话, 从而让其在夜晚落荒而逃, 使姐姐从爱情的骗局中解脱出来。文中的“我”对姐姐男友的厌恶之情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从文中姐姐男友的结局的狼狈就可以看出, 极具讽刺意味。

通过以上的论述探讨, 作品中朴实无华近乎直白的儿童话语, 并没有使得作品流于浅白, 相反却使得作品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原因就在于简单的儿童话语背后是创作者对生命对生活深刻的体察与编排。儿童视角本质上是成人自己观察和反映世界的隐喻与载体。在这类作品中, 儿童视角是表象, 其背后隐藏的实质是成人批判的目光, 作品中的叙述声音是蕴含着两种声音的复调。因此, 这类作品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二.儿童叙述视角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儿童视角的叙事作品的最大亮点在于通过孩童质朴单纯的话语系统, 作品为我们最大限度地揭示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命的本质, 而这种艺术效果的实现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文本情节的巧妙安排。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充斥着孩子直白简单话语的作品读起来并不像白开水般乏味。

反观我国目前课堂写作教学的教学成果, 创作者对“儿童叙事视角”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对我国的写作教学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首先, 写作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写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儿童视角的叙事性作品的出现告诉我们, 好的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文采斐然的, 只要所揭示出的主题是深刻的、有感染力的, 即使是平实简单的语言, 也称得上是一部好的作品。因此,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写出他们眼中的世界, 写出他们心底的声音, 而不是完成任务般地写出成人向他们描绘出的世界。

其次,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有意地训练学生将“生活真实”浓缩升华为“艺术真实”。“生活真实”指的是生活中真正存在过和发生过的人和事, 而“艺术真实”指的是具备存在和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的人和事。在儿童视角的叙事性作品中, 作者就很好地将孩子眼中的“生活真实”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巧妙的情节设置实现了“艺术真实”。作品中孩子近乎表浅的语言和心理独白经过作者的编排设置就使得作品情节曲折生动起来。因此, 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导其进行有效地构思, 巧妙地设置作品的情节。在实际操练中, 鉴于学生认知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有限,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反映“生活真实”的人物轶事让学生自己构思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在保证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写, 相信长此以往,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结论

写作是在情感的催化下所进行的一种向外界传递信息的生命实践活动, 写作的过程是个人情感迸发的过程, 其实质是文本创作者对外界的认知过程。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讲到的, “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真正的写作是感物起情, 因情而作的, 人与外界进行的情感互动是写作活动赖以发生的基础。写作最直接的目的便是抒发情感。儿童视角的叙事作品在给予我们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也变相地告诉我们儿童孩子有着特定的话语权, 儿童简单直白的语言经过巧妙细致的谋划也可以成为一篇具有深刻主题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因此, 在推进写作教学改革的进程中, 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写出他们自己的心声,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巧妙地设置情节和叙事节奏, 写出他们自己认为真实、有价值的东西, 这样的写作才是高品质的写作, 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2]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李俊龙:《浅论叙事性作品中不同叙述视角的优缺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 第8期。

[4]刘波:《论叙述视角在文本中的双重性》, 《文学自由谈》, 2008年6月。

[5]杨邦俊:《从写作的本质看作文教学的改革》, 《写作教学与研究》, 2006年6月。

篇9:爬山的启示叙事作文

鲁迅写于1911年冬天的小说《怀旧》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小说”②,它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全知成人视角模式,以一个九岁的学童“吾”的口吻来讲述发生的故事。这种叙事手法的出现以五四时期“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为背景,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完成了“从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转变过程”③,开启了此后文本叙事的新思路,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都是运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

出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了儿童视角的命题,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心声》等。其中不全是小说或童话这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比如在《春酒》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与思念,其中浙江乡下喝春酒吃会酒的场景明显是以童年的自己的口吻来描述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在后半段回忆儿时打鸭蛋络子、吃鸭蛋、做蛋灯的事情时口吻完全儿童化了,“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好看极了!”完全不同于前半部分文白夹杂的叙述风格,反而浅显化、童稚化了。人教版教材中选文共109篇(不包括文言文和诗歌),涉及到儿童视角这种叙述方式的不下20篇,也就是说以儿童视角进行写作的作品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考虑这种特殊的创作视角对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文本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适合儿童学习本国的语言和文学的典范作品,其中一些以儿童视角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送给儿童的精神礼物。它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和他们精神生命的成长”④,不仅选择的是儿童喜闻乐见的题材,而且创作者以儿童的目光观察生活,情节结构和语言特色儿童化,展现的也是童真和童趣,其作品必然为儿童所喜爱和愿意亲近。这些作品在主题和艺术手法上具备了“通过艺术化的形象性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民族未来性格”⑤的重要价值。

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这些文本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这类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要把这些普世价值和美好的品德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儿童。我们应摈弃违反童真童心的成人化的解读,不能盲目地把一些成人世界中的价值观甚至是圆滑世故的处事原则强行教给学生。比如在《羚羊木雕》中,有的教师会让学生反复讨论“羚羊该不该要回来”,非要孩子说出文中的“我”到底错在何处,或者让大家出谋划策“应该找一个怎样的借口把羚羊要回来”,这些教学设计都是不合适的。因为童心是纯真的,不掺杂任何成人的功利的价值观,“我”和万芳不会去考虑这只羚羊到底用多少钱买来的,该不该作为礼物赠送,因为在她们的心目中纯真的友谊是无价的,这就是童真的体现。虽然爸爸妈妈坚持把羚羊要回来有自己的理由,看起来也合理,但这篇文章本来表现的就是两代人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这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作者自己也说:“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送礼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小说,礼物就是眼前这只比较贵重的羚羊木雕。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财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⑥显然,作者认为童心和财富相比,前者更为贵重。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散步》中引导学生非要说出文中的孩子错了,他不应该如此任性,给父亲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如果父亲和奶奶不顾全大局,这家人非发生争吵不可,这种解读也是违反儿童的心灵特点的。

我们总在哀叹童年的短暂,感慨童真过早失去,可是我们在教学中有没有注意保护孩子的童真与童心呢?我们是不是总想着怎么把活泼稚拙的孩子教成我们所谓的“好孩子”、“乖孩子”,像小大人一样,能够顾全大局、沉稳内敛、出口成章甚至功利世故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待童心,保护童真,离孩子的心近一点,离模式化的解读少一点,我们就能利用这些作品内在的丰富价值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给予正确地引导。

二、把握叙事特点,落实文本的阅读价值

利用儿童视角进行叙事的作品,大体在叙事上会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1.叙事口吻的单纯、稚拙和清新能给读者一种新颖的审美体验。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一旦作者根据创作的需要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他所采用的观察方法、情节结构和语言方式就都是儿童化的。儿童看世界不像成人一般理性、深刻、充满逻辑和思辨,他们是感性的、直观的,细节化、零碎化的。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石井栏的触感,桑葚和菜畦的颜色,黄蜂伏在菜花上和叫天子从草间窜到云霄里的姿态,听油蛉和蟋蟀的歌声,这些都体现了一个孩子细致的观察力,也只有孩子会按住斑蝥的脊梁,常常牵连不断地把何首乌的藤拔起来只为找一种像人形的根。正是由于这种对自然的与生俱来的亲近和游戏式的个性使看似普通的百草园在儿时的鲁迅眼中变成了一个神奇的令他念念不忘的“乐园”。

儿童讲述故事又往往是缺乏内在的逻辑的,所以《孔乙己》在叙述孔乙己的遭遇时完全是片段式的,缺乏传统小说中环环相扣的情节叙述,而这种没有顺序又不合逻辑的叙述恰恰是符合小伙计的年龄特点,这种种需要填补的空白恰恰给读者以很多思考的空间。当然这并不绝对,在《最后一课》中,作者虽然采用小弗朗士的视角进行观察,但叙事完全透露出一个成熟的写作者的老练与节制。

2.在指向成人生活的作品中,以儿童的质朴单纯的生命更冷静、客观、深刻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复杂。儿童作为叙述者其质朴单纯的叙述目光完全不做任何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反而更容易发现生活的真相。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会说:“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城南旧事》中的英子也会问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当然在这些作品中出现的儿童形象,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有一部分作品为了主题的需要会对童心进行异化。《故乡》中,少年闰土由小英雄向木偶人的转变使人不寒而栗,不禁让我们想起鲁迅的“礼教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呐喊,《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也和众人一般,对孔乙己的可怜遭遇视若无睹,他的冷漠无情更衬托出整个社会的自私残忍。这种童心的丢失与异化往往带来一种沉重的悲凉感,就如《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寄寓着作者的希望一般,如果连希望都破灭了,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便只能让人绝望。

3.有些作者特别善于用成人叙述和儿童叙述两种话语系统交织的方式使整个叙事结构充满张力。在《我的早年生活》中丘吉尔一方面用自嘲的口吻调侃自己求学时期的笨拙、无知,另一方面又常常用一种成人化的眼光去总结成长中的经验和教训。“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这句话中丘吉尔用优秀学生早年学习的辉煌和步入社会后的窘困作对比,体现的是他对学校教育的反思,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社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有时并不一致。由此他是这样表达对威尔登博士的感激:“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敬他。”他其实在暗暗表达对教学评价机制的不满,学校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教师以分数取人,不问学生的人格素养,而考试成绩并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就如丘吉尔说的“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这段回忆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含蓄地批评了学校教育的缺失,他以幽默的口吻勉励孩子们,兴趣是学习永不衰竭的动力,不要轻易被外在的批评击垮,发展自己的所长,勤奋的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差生”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鲁迅在用一种童稚的口吻叙述阿长种种粗鄙愚昧的毛病给自己带来困扰时,又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来调侃阿长,她的“大”字睡相、新年一早郑重其事的拜托、由长毛的故事引发的“空前的敬意”,让人读来不仅不生厌,甚至妙趣横生,这包含着成年鲁迅对这样一个没有受到任何文化教育、一辈子身处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理解和悲悯,没有底层的身份,阿长的善和爱不会如此的弥足珍贵。

由两种话语系统交织形成的复调结构形成的叙事的张力在于一边以儿童的口吻来细致客观地交代故事,另一方面又以成年的口吻来对这个故事发表议论,将主题引向更深刻的层面。了解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性,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实行有效教学

在以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作品中,如何发挥这类作品的审美价值,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深邃的思索、含蓄的表达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而对学生进行机械地灌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类文本的价值不在于读出了什么,而在于怎么采用适合学生读的方式读。如何实现用适合学生读的方法教学生学会读呢?这里笔者总结了三点:

1.在文本空白处补充追问,从无中读出有来。儿童的目光看社会是简单的、直觉化的,不存在任何理性化的描述与评论,这就在文本中形成了很多意义上的空白,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填补和追问,从无中读出有,由直中读出曲来。

如孔乙己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所有人只知道嘲笑孔乙己没有考中,但我们可以追问他考不中为什么不愿意务农经商,自食其力,即使不能挣下一份家业最起码能养活自己;大家都嘲笑孔乙己偷书可恶,但我们也应该质疑对他打断腿的惩罚是否残忍;连小伙计都嘲笑孔乙己“茴”字的四种写法在实际生活中并无用处,为什么教育却没有告诉孔乙己,他更应该掌握哪些能够帮助他安身立命的知识;短衣帮的人嘲笑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实则无能无用,我们可以反过头来想一想短衣帮的命运又是如何;掌柜的只是关心孔乙己欠的十九个钱有没有还,为什么从不问孔乙己是生还是死?小伙计说的话符合他这个年龄段吗?如此追问下去,一个等级森严、贫富悬殊、冷漠无情、残酷的吃人的社会就会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仅仅对文本做浅表化的阅读是难看出人物可笑中的可悲的。

再如《王几何》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童稚化的眼光回忆了自己初一的几何老师的一节妙趣横生的几何课,从学生听课的感受上说是老师的幽默风趣征服了所有的孩子们,但如果从老师的教学设计的角度去看,他为什么哑笑呢?他交代绰号仅仅是博得大家一笑吗?他为什么非激大家上台跟他比一比谁的画图能力强呢?他的种种另类举动是性格使然还是精心设计呢?如此追问下去,自然就发现,这位几何老师不仅是一位业务能力强、为人幽默风趣的好老师,还是一位深谙学生心理,有着平等的学生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学会学习的好老师。这开学第一课所产生的巨大的教学效益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

2.对文本的关键句重锤敲打,从浅处读出深来。没有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浸染,儿童看生活是本真的,他们往往能够敏锐地体察出生活的真相,这些真相经过写作者高明地处理,往往成为解读文本的关键,《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在明白韩麦尔先生隆重的穿戴的原因后称他为“可怜的人”,还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心里讽刺普鲁士士兵们“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些句子分明表现他在最后一课上被韩麦尔先生感动了,理解了他并且自己心中也涌出一股对祖国的爱,对侵略者的恨来。从浅处读出深来,把握文本言外之意才能探究出深层意蕴。

3.在文本描写的段落上反复咀嚼,从细部读出美来。《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盲孩子用耳朵听世界的各种声音的几段文字写得细腻唯美、富有诗的韵律;《心声》中将李京京读到万卡给爷爷的信想起了自己和爷爷在乡下的美好生活描绘得淳朴动人;《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的心里话在稚拙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勇敢;《社戏》中的夜景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灵秀;《竹影》中“我”看到红日西沉金乌初上的景象充满艺术的美感。我们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语段,让文字在舌尖上跳动,去体会童真背后的纯美,让学生真正收益。

“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⑦李贽在《童心说》里有这样的句子:“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出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若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⑧我们不仅应该利用儿童视角蕴藏着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把它作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抓手,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儿童体验,贴近儿童教学,让童年和童真成为每个孩子精神成长的故乡。

————————

注释

①吴晓东:《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6期。

②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③谭君强:《论<怀旧>在鲁迅小说叙事模式转换中的意义》,《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

④⑤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1页。

⑥张之路:《关于羚羊木雕》,《语文学习》,2007年10月第50页。

⑦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页。

⑧李贽:《焚书·续焚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97页。

上一篇:《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如何做好下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