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与人生

2024-04-20

诗书画与人生(精选8篇)

篇1:诗书画与人生

诗书画与人生

张辛

一、引言

1、当今世界出问题了

——科技和资本在无情地加速度运作,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功利主义日益膨胀。

蔽于用、役于物、迷于客是当今人类基本状态。

——人类生活越来越紧张、机械和枯燥,人们失去了天真,失去了天趣、物趣和人

趣,“有了知识而不能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乏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之心。”

——于是当今国际出现了一种普遍性的思想潮流,即倡导传统,呼唤人文道德。——于是国际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国,投向孔子、老子、庄

子。

2、由“仁”说艺术

——世界可以分为三,即神世界,物世界和人文世界。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是人的文化。中国文化认为人理所当然应生活在人世界,即心世界。

——仁者,人也。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最高道德条目,是礼乐之本。仁旨在实现人与人、身与心以至天与人之间一种和谐关系。“由仁义行”才是人行为的最高自由。昧失人心,流于不仁,必然会走入唯神或唯物的黑暗。

——“仁者爱人”。爱只是人的道德底线。“仁”的主要或基本涵义是“敬”,“无敬何以别犬马乎!”。敬是实现天人、人人和身心和谐的根本所在。敬有两大涵义,一是忠,二是恕。“从容中道,圣人也”,“从容以和”,只有忠恕,只有从容,才能实现和谐,才能安顿现实生活,实现艺术人生。

——“仁者,心之宅也。”人的生活应是心的生活,人生是情感,而非智能。有心乃有情,有情则有趣。“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的快乐”,“人生快事莫如趣”。趣即生趣,即艺术。有心,有情,有趣乃君子。

——心生活是真正的和谐生活。艺术是和谐生活的产物,是真生活,真情感,真生命的体现。

3、艺术鉴赏的一般原理:意义、技术和历史演变

二、中国文化是道文化,是礼乐文化

1、道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在依据(形而上的本体论)

2、礼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和主要表征

3、礼乐乃人生大艺术

A、礼乐是中国古典社会主要支柱:其功能一是涵养理性,安顿人生;功能二是以人伦组织社会,维持社会秩序。

B、礼乐生活即心的生活,乃“以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的生活”,即“顺着自然而生活”,有序的生活,即乐天知命的艺术生活:既不听命于神,也不受制于物,而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以自己的心主宰自己:不是到彼岸世界寻找解脱,而是在此岸世界好好活着,学做圣贤;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最大满足,而是尽可能寻求心灵的愉悦,或曰不是因有所得而满足,而是即使无所得亦愉悦。使人超然物我而安和自得,而不是分别物我而唯物是取,唯利是从。这就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生活方式。

——中国文明是四季分明的农业文明。基本特点:内足、定居、长期靠天吃饭。因

此不外争、讲秩序、尚和谐。因此中国文明成为一种礼乐文明,中国古典社会

成为一种最理性的社会——不需要宗教而能维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人不能不乐,乐是天情。乐是对人的天情进行合理节制的最有效方式,而乐的精神则是和,“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特质。和就是顺着

自然而生活,和是人高尚生活的基本特性和前提,和是中国人典型的生活态度

和生命方式。于是成就了礼乐文化。于是吃穿用等各个方面都贯穿一个礼,充

满艺术情味,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于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使生活、使生命本身审美化或诗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终由秩序,而韵律,而艺术。进入生命的高境界——艺

术境界。

三、艺术与中国艺术

1、“艺术”释义

A、艺术是人生必需之才能、技艺、技术。“艺,种也”,“艺,能也”,“艺,才技

也”;“术,道也”,“术,所由也”,“术,犹法也”

B、近代所谓“艺术”,乃由日文翻译西文“art”转道而来。“art”本来也有技能、技术及学问等含义,后才被解释为超乎技能等一般活动之上的特殊的(美的)

创造性活动或能力。黑格尔“(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精神王国,艺术乃在此王国保有其位置”;尼采“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的活动”

2、中国艺术的特质

A、强调源于自然。“乐者,天地之和也”;“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乐者,乐也。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必不免也。”“夫五色相

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各适物宜”;

B、由“中”基“情”。“乐由中出,礼由外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如)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志动于中,刚柔歌咏之声发于外”;

C、是乐的产物,是身心和谐的产物。“乐者,乐也。人情所不免也;故人不能无

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声音动静合道则为艺术;

D、“法自然,师造化”为最高境界。庄子:“原天地之大美而达万物之理”;王维: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夫之:“(艺术)参造化之妙”;龚贤:“(书画)

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刘熙载:“与天为徒”

E、为人生而艺术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品格。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秀”;“人生

本体即一乐”,人生乃艺术,艺术源于真生命,真情感。真艺术得真快乐。“寻

孔颜乐处”乃中国艺术人生至最高境界。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刘熙载:“(艺)立天定人”,钱穆:“乐天知命即道义,亦艺术”

F、向内、重和、尚简、贵神是中国艺术的主要特征。

I、向内、重心,指向人生本体。而不是科学,向外、偏物、乃人生工具;钱穆:

“礼乐融人生、身心为一体,而乐在其中。礼乐即艺术,即道义,亦即人生。

故中国艺术不仅在心情娱乐上,更在道德修养上。”

II、重和。中国文明是农业文明,重时间绵延,而不重空间扩张,故重和鄙争。

孔子:“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庄子:“德者,成和之修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和是艺术的基本

性格。

III、尚简。周易之“易”有三义,第一即简易。孔子:“礼,与其奢也,宁简”;

《乐记》:“大礼必简,大乐必易”;简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维克尔曼:“高

贵的单纯,平易的伟大”;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减迹象以增内涵。

IV、贵神。形上追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孔子:“君子不器”;刘熙载:“艺,道之形也”;姜夔:“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沈括:“书画之妙,当以神

会,难以形器求也”。

于是,中国艺术用心、用情在内;含蓄、内实;非物,非外,非人生工具,非

职业。于是选择了线条,而不是面、块、和色彩;尽量以简单的形式包含更

多的内容,实现更深远的意境;重写意,重神,而不贵形,不重技巧,不倚

重工具,更忌作、怪。“平淡出真味,朴素见精神”,“色彩浓则情味淡”,艳

和俗连在一起,大和傻连在一起,重和笨连在一起,怪和丑连在一起;于是,真正的艺术“并不以其巧迷他人以求售,乃以其心感他人之心而相赏”。

3、诗书画是中国艺术之三最,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结晶,是将生活、生命本身审美化的产物。

Ⅰ、诗:

A、基本定义:“诗者,无可奈何之物也”;“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声情并至之谓诗”。

B、基本特征:“诗有三本:一曰窍,二曰骨,三曰髓”,强调韵律、声调、节奏、格式,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诗者,言之有节文者也”;“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为象为藻。以写心志,以意为情”;“诗可以言志,其体宜于文,其音通于乐”。总之:①语音之和谐;②语义之形象。“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形之画”。

C、基本表现手法:温厚和平、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本道性情,不须大厥声,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不微不婉,径直而发,不可为诗;一览而尽,言外无余,不可为诗。古人诗意在言外,故从容不迫,蕴蓄有味,所谓温厚和平也”。

D、社会功能:“雅言”;“长于质”;“诗教”:温柔敦厚;“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思无邪”;“兴、观、群、怨”;“诗以言志为体,以感人为用”。

Ⅱ、书画:

A、线条选择与形上追求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人根本的世界观。线条即道的浓缩和根本体现。线条

是万物的最基本、最内在和共性的构成。

——线条的特质:①简,②内在,③自由。

——中国书画是纯粹的表现型艺术,是形式美与情感因素的直接结合。

B、中国书画特定创作范围及其手段的特定性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有限的范围,无限的艺术可为性。

创作工具:①笔——柔与弹性,方圆粗细,使转自如。②纸——白:宇宙的结构

本色之一,无所不包的大色彩。③墨——黑:宇宙的结构本色之二,无所不包的大色彩。

创作技术:

①书法

⑴笔法①“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②中锋用笔——笔锋在笔道的适宜位置运行③有藏有出——毛笔特性的体现(“藏则含其气味,出则耀其精神”)

⑵点画——“笔笔还其本分”。笔到、力到、气到;追求笔画高质量。

⑶结体——“把晋唐人字一一录出,时相参取”。

⑷章法——行气贯通,笔断意不断

②绘画

⑴笔法——“骨法用笔”与刚柔相济

⑵墨法——干、湿、浓、淡、焦

⑶构图——不似之似与神似,虚实结合,简迹象以增内涵

⑷设色——以黑白为基本色,其他为辅助色彩

C、中国书画发展规律及其途径的特定性

——“化而裁之谓之变”

四、艺术与人生

1、艺术是人的高级生命活动,是人格完成的理想境界和最高境界。

——人是万物之灵,是心灵的动物。人的生命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生命,人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满足于本能的需要,而是要实现本能超越,把人的力量推向无限的宇宙,自觉参赞大自然化育。

——艺术可以在我们的主观体验中使瞬间成为永恒,使本能神圣化,转化生命的苦恼、失落。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愉悦,而不是物质的占有和官能的享乐。因此正好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补偿。

——艺术是指一种审美的人身态度。只有克服了本能,超越了物欲,才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天(物)对人对己。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进入一种浑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节奏,大境界。

——艺术是创造,“创造是痛苦的大救济和生命的慰藉”,“如果没有艺术的慰籍,人就会厌世和自杀。”转化生命的苦恼,不能靠宗教式的解脱,也不倚赖于物质的充足,也不是长寿的秘诀,而只能是艺术,只能是把生命、把生活本身审美化、艺术化。

2、艺术是调节心态,调整生活方式,安顿心灵的最有价值的形式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艺术生活即和谐生活,即高尚生活。高尚生活的第一标准或特征就是“自得”。向内用力,做好自己是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学者为己”,艺术为己,诗书画不是为了影响世界,影响社会,影响别人,只是为了抒发性情,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安顿自己心灵。一句话就是自得其乐。

——“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要顺着自然而生活。要有宗教情怀,要做真人,真生命,真性情,真生活。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为人要知趣、得趣、有趣。有心,有情乃有趣。情趣、乐趣、兴趣为人生所必须,趣即艺术。历史上的大家、大师,大贵、大德之人之所以成为其人就在于他们知趣、得趣、有趣。

——要学会和善于“欣赏”。“从容以和”。“佛光仙气同涵养,满目亲和万物亲”

五、结语

篇2:诗书画与人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题记

诗书是学子知识的源泉,充满着无穷的财富;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传播着珍贵的文化;诗书是历史智慧的结晶,记载着鲜为人知的秘密。人生若不与诗书齐飞,则会使生命失去应有的精彩。

诗书中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一首首唐诗,颂扬了上千年的唐人风范,余秋雨的《阳春雪》正是对它深深的解读;一篇篇宋词,歌颂了宋朝对中华文化深远的影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诗书中的精华对于我们来说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半年留客足鸡豚”体现了农家村民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的民俗民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明了岳飞精忠报国,渴望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北定中原的赤子之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反映了马致远游荡他乡,盼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游子之心。

当你体会到了生活的无聊与烦躁,不放捧起一书诗卷,细细品味古仁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意见;当你感受到了一丝丝的孤独与寂寞,何不举起一篇美文放声朗读,欣赏名家与你真诚的对话;当你发现了一些无法理解的怪异之事,为何不打开书本去探寻地球中的神秘与人生中的乐趣?诗书永远都是你最真挚的.好友,不论何时何地,都会遵守约定,陪伴着你。

清晨,伴随着洒满窗台的明媚阳光,清清嗓子,诵读一首唐诗,体味诗人的情感。午后,赏析一篇散文,探索生活中语文的神奇。深夜,再读一读美好的文学著作,大概这就是人生与诗书齐飞的日子罢了!

但这还远远不够,这种那种生活应当是沉浸在诗书中的诗书的海洋中,陶醉在知识的源泉中,无法自拔。如同绵绵细雨般的潜移默化,滋润着我的幼稚的心灵,影响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

诗书像漫漫长夜中的路标,指引着我不断前行;诗书像荒漠草原上的一粒火花,燃烧着自己为我充能;诗书如静谧之夜里的流星,悄然划过惊艳万里苍穹。

漫漫人生路,总会有诗书伴我前行,同我直至梦想的彼岸,引领着我扬帆起航!

篇3:诗书画与人生

杨勇(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杂志编辑.以下简称杨):沈先生您好!很早就读过您关于海派书法的文章,对于白蕉,您也做过深入的研究。白蕉作为中国现代书法史上“海派”书家的代表人物,其以纯正的二王书风与深刻的书学见解,为打破碑学独尊天下的格局和复兴帖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您如何看待白蕉的这一贡献?或者说,白蕉的出现对当时的书法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沈培方(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以下简称沈):清代碑学兴起后,到民国初年,帖学已经式微到快要灭亡的地步。白蕉是以帖学为审美追求的书法家,他这一代人通过对帖学的推崇和实践,使得帖学重新占据书坛主流地位,开创了碑帖并举、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像沈尹默、潘伯鹰等,白蕉也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应该说白蕉和沈尹默是两座高峰,而且是两座景致不同的高峰,沈尹默显得更峻严一点,白蕉显得更清新一些。白蕉的才情很高,只可惜在他最好的艺术阶段碰到了“文革”,他只活了62岁啊!

杨:天不假年!

沈:对!假如他能活到“文革”以后,他的贡献还要大。他假如有沈尹默的寿命,那还有二三十年,对帖学复兴的贡献将难以估量。

杨:反观当下的书法展览,“帖学”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当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海派书法作品集》后,白蕉卷很快脱销。白蕉之所以受追捧,与书坛整体的审美取向是否有某种关联?

沈: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这套《海派书法作品集》,当时大多是我审稿。审读白蕉这卷,我感慨很深,我当时就预感到白蕉会受到读者欢迎。结果,白蕉受欢迎的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白蕉书风就深入人心,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学习者更容易吸收、接纳、融会白蕉书法。在此之前,展厅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王铎、米芾,大概在这套作品集出来不久,白蕉书风很快形成,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白蕉取法高,路子正。如果直接取法二王,我觉得有个问题,就是二王真迹已经没有了,即便是唐摹本,也有勾摹走样的,而且数量很少,白蕉对二王的理解很深,他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二王的桥梁。通过对白蕉的学习,再攀到二王的宫殿,我觉得蛮好。

白蕉的书法风格与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取向还是有内在关联的。当下中青年的眼界比较开阔,追求那种灵动的、个性的书风,白蕉的书法正好契合了这一点。中青年人喜爱白蕉、追捧白蕉,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的。

杨:我们看展览也好,看白蕉的作品集也好,有一点非常突出,就是他的作品以行书和草书居多,楷书较少,篆书和隶书就更少了。您认为这是他本能的回避呢,还是经过思考后所做出的选择?

沈: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知道白蕉的取法对象主要是二王,而二王留存下来的作品,包括唐摹本,就没有篆书和隶书,范本的缺失,是原因之一;第二,白蕉偶尔也写写隶书,也许他认为行书是他最擅长的,也是最能抒发性情的,作为一个明智的书法家,他的选择是对的;第三,白蕉生活的那个年代,写篆隶的书法家不少,与其和人家争地盘、凑热闹,不如静下心来写自己擅长的行书。还有一点,在古代,除了科举考试和书写碑文等严肃的场合多用楷书外,一般情况下,书写诗稿、文稿、信札等,都还是用行书。行书比较自由,便于挥洒,是非常适合像白蕉这样重情趣的书法家的。

杨:除了书法,白蕉还画画,但白蕉好像只钟情于画兰花,很少见他涉及山水和花鸟中的其他素材。

沈:书法和绘画本来就是相通的,特别是兰、竹,相传有赵孟頫的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里面就说到了画竹与书法的相通,像沈尹默喜欢画竹,有时候写完字洗笔的时候,或者有剩墨的时候,他就随手画两笔。白蕉和沈尹默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写字之余,兴之所至,随手画两笔兰花,画兰花就等于写字。另外,白蕉对兰花情有独钟,因为兰花是清高的、洒脱的、幽静的,古人把兰花比作君子,这和白蕉的性情是吻合的。另外,和白蕉的精力有关,如果什么都画,或许什么都画不好,与其这样,还不如专注于一点。所以我们看他的兰花,并不逊于专业画家所画的兰花。

杨:白蕉其实挺全面的,他还刻印,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白蕉于篆刻用工甚勤,经常与黄宾虹探讨切磋,郑逸梅也做过评价,而且评价还比较高。为何在此之后,白蕉对于篆刻就很少涉猎了呢?

沈:白蕉天分很高,可以说是个天才。我们搞艺术的人都知道,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书、画、印,一般都会去尝试。像白蕉这样才情很高的人,在学艺初期,涉猎篆刻,也在常理之中。再者,我想在他学艺之初,或许想用到很多印,求人制印不是很方便,所以不如自己动手。之后很少刻印,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还是精力的问题,他或许想把精力集中在书法方面;第二,白蕉这个人交友很广泛,邓散木和他的私交非常好,假如他需要用印的话,请这些朋友操刀也是比较便利的;第三,我们老一辈艺术家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既要避战乱,又要顾生计,他们生活是比较艰难的,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再要静下心来搞篆刻,是比较难的。另外,白蕉这个人比较懒散,他自称“天下第一懒人”,他在书法上已经投入了很大精力,如果再去搞篆刻,精力肯定会有所不济。

杨:我们看白蕉的书法也好、兰花也好,用两个字概括比较传神,一个是安静的“静”,一个是干净的“净”。您如何看待白蕉书画中所体现出的这两个字?

沈:评论书法,我们古人都是喜欢用比喻的。形容白蕉书法“静”和“净”,我觉得还是比较贴切的。第一个“静”,表现出白蕉身上那种传统文人的气质,不与世俗为伍;第二个“净”和第一个“静”有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做人的准则上,比如在日伪时期,他回到金山老家,日本人要他写字,他坚决不写,表现出一种风骨和气节,做人干干净净。白蕉一生也是这样的,他敢讲真话,不趋炎附势,他做人不设防,没有城府。因为他有那种“静”的定力,所以他有主见;因为有后面这个“净”,在遇到是非面前,他不模糊,有准则。

杨:白蕉做人很坦荡,魏晋风度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据说大夏天里他喜欢在家裸卧、吃西瓜,这和魏晋时期士人追求的潇散洒落的精神是相契合的,这与其取法二王有没有某种关联?

沈:有的。白蕉出生于中医世家,生活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交游也比较广泛,结交的都是当时比较清高的文人。白蕉是以魏晋时期的人为榜样的。你刚才说的,他大夏天裸卧、吃西瓜,确有其事。白蕉有这封信的,这封信我还依稀背得出来:“白蕉顿首,暑气毒人,不堪做事,且屏妇子谢客裸卧,真人间适意事也。扇已书就,乏人送上。此间西瓜尚存三二枚,两三日可尽,足下有意接济,可来一担。白蕉顿首。”白蕉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听白蕉的儿子跟我说,白蕉确实是有魏晋风度的,喜欢喝酒。白蕉的故居,离我小时候住的地方不远,故居弄堂门口就是一个小酒店。白蕉好多作品都是深更半夜喝醉了酒写的,而且通宵达旦。他有一方印章,刻的是“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他一写字就废寝忘食,经常会写到天亮,就像苏东坡写的,“杯盘狼藉”,“不知东方之既白”。

杨:我们看到白蕉在理论方面也是很有建树的,虽然著作并不多,但质量很高,比如我们熟知的《书法十讲》、《云间谈艺录》等。20世纪80年代初书法复兴以来,《书法十讲》影响了一大批书法学习者,由于他所谈的都是切身体会,能切中要害,所以他的文章非常受欢迎。

沈:白蕉很有才华,但蛮可惜,只活了62岁。他解放前避战乱、忙生计,解放后忙于社会工作。白蕉是很爱国的。1957年白蕉被打成右派,当时才50岁,我听和白蕉共过事的人说,被打成右派后,白蕉变得一语不发。

杨:精神上受到了打击。

沈:对。或许本来他还可以多写点书法方面的文章,但被打成右派就是文字惹的祸,所以没有心情了。白蕉是属于那种比较正统的旧式文人,他写东西都是那种比较简短的文言文,不像现在很多人,一动手就是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白蕉几乎没有那种空泛的文章。而且白蕉是乐于教书育人的,解放以前就在静安寺,白蕉办了一个东南书画社,我接触过一位1898年生的老先生,比白蕉还要大9岁,就去东南书画社听白蕉讲课。白蕉右派帽子摘掉以后,安徽博物馆请他去讲课,他认认真真找资料备课,《书法十讲》就是这个情况下产生的。白蕉写文章不空谈,讲的都是比较实在的东西,切合实际。

杨:刚才您在谈的过程中,数次提到沈尹默。白蕉和沈尹默都属于海派书法的代表人物,而且又都是以二王书法为宗,但他们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常常听到人们比较二者时说:白字有晋人之风韵,沈字具唐宋之笔法。

篇4:诗书画与人生

大师传承 心净如镜

陈舜今自幼就和书画相伴结缘,喜爱乃至痴迷,仿佛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一般。因此,他便踏上漫漫的探寻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绘画艺术的孜孜不倦的求索。艺术之神似乎也特别眷顾他,先后拜了潘天寿、吴湖帆、江寒汀、谢稚柳诸公为师。一人能有幸从四位大师,这在当今画坛中恐是绝无仅有之事,难怪圈内有他相龄的同行会调侃,说陈舜今是大前辈中的后辈,却又是我们的前辈。由于他的这种特殊经历,似乎把原有的“辈分”秩序搞得有些乱。他早年成名,16岁就成功举办过个展,并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新闻,被画坛誉为“神童”。

世博期间受邀作画展出,闭幕后其中一幅《九寨秋色》被主办方收藏,而后又被高价拍卖。前些日子有家国内知名拍卖公司慕名登门,欲出高价包他一年的画作(说实话,这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却被他婉言谢绝了,给出的理由是:“艺术家不是商贾。”(这是什么理论?有价格的画就不是艺术了吗?)但他却一意认为艺术是纯粹、高贵和神圣的,艺术绝不应成为金钱的奴隶。

我们且不去探讨他的“奇谈怪论”正确与否,就凭借着他的从艺资历和艺术成果,你说够不够格称之为画家?然而至今他却连美协会员都不是。和当下那些名片上有着多如牛毛的身份的人相比,他什么头衔也没有,甚至没有一张名片——他根本不在意这些表面的东西。

传道授艺 后继有人

陈舜今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喜好为人师,这种绝无谦逊之意的作为,显然与他低调做人的风格形成矛盾。身为大学美术教授的他,传道授艺是正当正道,可他还要再加带徒传教。他说这是他的传统遗存,更是他的责任。尤其是先师逝去,自觉责任加重,好像中国好汉的文化传统要靠他去承上启下,不然就会失传。在他悉心培养下,如今已有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有些已然成为当今画坛独树一帜的佼佼者,还有一些学生已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每每谈及那些弟子,他如数家珍,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欣慰无比,以为后继有人。

从艺六十余载,陈舜今跋涉于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之路,得益于四位大师的身传言教,加之自身的不懈努力,已然深得传统绘画的精髓。他“师从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师从自然又造化自然,不受成规所限,融会古代诸家之长,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勇于探索和创造,逐步形成了匠心独运的风格。他的绘画格调高古清逸、功力深厚、设色典雅、动静有致,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且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一派清丽高洁之风,给人以清泉般的美的享受。他深谙传统绘画以线为主的道理,线不附属于形,讲究线条的独立品格,有个性、有情感,千变万化,极具表现力。其次是取势,以势主形,以势取象,因势而导笔墨,从而更突出、更强烈、更完善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意趣。

永葆谦卑 超越“乱真”

陈舜今认为学艺如做学问,在浩瀚的学问面前个人只是谦卑学生,即是你天赋超凡,聪慧过人,也须脚踏实地亦步亦趋,绝无捷径可走,成才之道必然艰辛而漫长。

基于这种理念,这种扎根于心中的信仰,他决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对自己的画作就有了近乎严苛的要求,每每创作,当铺纸上桌便要沉思酝酿,待情绪所至方才命笔挥毫,从行笔、用墨、设色,到布局、构图、题款、钤印,整个过程极为认真,以致如若置身他境,完全忘我。

我们今天观赏他的山水画,远观其势,如一座移动的山峰,具有强大的震撼力。细看其质,笔调开张豁达,线条流畅劲挺,勾勒潇洒矫健,造型生动自然,足见其传统功底之深厚。对潘老严谨用笔的花卉、谢老的青绿山水,都无不心追手摹,悉心体悟,遂加以拓展,形成自己的风格。

陈舜今的花鸟画,深得江老的真传,取其灵活、墨趣、自然之味,无论工笔或写意,不是简单的摹仿,而是继承后的创造。因此他笔下的鸟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精神气十足,生命力充沛。形似更要神似,所谓李北海“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说的就是这理。他非常重视老先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再创生活的创作理念,深知师法自然,回归自然才是大道。只有真正走进自然之境,将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之人,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说到谢老,还有一段佚闻趣事跟陈舜今有关。一天,他将早年临摹谢老的册页拿去拜访,陈佩秋先生见后十分惊讶,脱口而出:“谢老的册页怎么会在你手上?”他笑而不语。陈佩秋先生反身去书柜,发现谢老那套册页后,便取出与陈舜今的画仔细对照,于是摇头感叹:“真是太像了!舜今啊,你可得了谢老的真谛!”随后提笔写下“乱真”二字。谢老也感慨,欣然为此而亲笔撰文,以表宽慰,以示勉励。

陈舜今还是一位书法家,对书法有相当的造诣。书画同源,其理一致。中国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深的内涵,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追求的是“卓尔不凡,超旷空灵”的书风,雄健、洒脱、奔放、大气。创作能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绝无丝毫做作之态,表达的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思想情感,展现的是一种人品学识的人文精神,寻找的是一种自我超然的快感愉悦。

篇5:诗书画与人生

当然,鉴定家必须懂艺术,有些艺术家同时又是鉴定专家。如今,社会上多数人更相信科班出身、有专业文凭的第一类专家,而对具有真正实践经验的兼职鉴定家不屑一顾。我们暂且不谈假专家,因为其本身不具备鉴定权威。我们只谈具有好眼力的真专家。一个真正的鉴定专家,看错书画作品也是常有的事。

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家的鉴定水平和眼光所限,确实看走眼了,从而把假说成真,将真说成假,但这不是专家的主观故意;另一种是由于鉴定专家受金钱、人情和权势的左右,有意将假说成真,或将真说成假,这都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是鉴定专家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失去良知、人格和职业道德的表现。

在目前的书画鉴定领域,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那就是部分鉴定专家不珍惜自己的职业声誉,在利益和金钱面前职业操守不是很好,鉴定极不负责任,给钱就说真。有些真正的鉴定专家,有时也与拍卖行或卖家联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专家的“权威嘴”,使赝品变成“真迹”,这些事例已经不是个别,甚至已经很普遍。

篇6:诗书画与人生

首届农民书画节开幕式的欢迎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镇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安海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以较大幅度递增,崇尚文明、富而思乐成为XX镇农民的新追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XX镇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步入新世纪的XX更加强烈地迸发出与时俱进的勇气和智慧,举镇上下呈现出开拓创新的宏大气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精神,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书画艺术,促进XX赤店龙山书画院的形成与发展。由XX市文化体育局、XX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XX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XX市文化馆、XX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具体承办,XX市书法协会、XX市美术协会联合协办的XX市首届(XX)农民书画节今天开幕了。首届农民书画节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贯彻,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基层群众对农民书画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空前踊跃。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入的层面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先进文化,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的和文化繁荣。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水乳交融中激发艺术灵感与冲动,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符合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

XX镇政府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工作的 的的精神力量。

最后祝广大文艺工作者身体健康,祝我们的文化事业繁荣兴旺!谢谢大家!

首届农民书画节开幕词

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xx逢盛会,书坛播佳音。今天我们相聚在xx龙山书院,共同举办xx市首届农民书画节。在这一刻,请允许我代表本届书画节组委会向前来参加的各位领导、来宾,向在座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xx镇是我市的文化古镇,位于xx东南沿海,土地面积55.72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人口11.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安海镇以乡镇企业、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村镇建设日新月异。去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9.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4亿元,工商税收入库3.180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366元。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几年保持在xx省十强镇的前列,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十五”第一批“全国星火小城镇示范镇”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被省政府确定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中心城镇之一。全镇现有企业XX多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企业35家,超五千元企业7家,超亿元企业10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xx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全镇拥有南音、灯谜、武术、信鸽、盆景等民间文体协会40个,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迎来建党83周年之际,我们举办首届农民书画节,就是要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农民书画艺术的大交流,丰富农民生活,展示艺术风采;提高文明素养,振奋精神风貌。更进一步促进我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书画节开幕之际,我代表组委会向前来参加的各位领导、来宾,向在座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篇7: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主讲:本院专任教授、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梅墨生

我想先说明的是,我所说的艺术,仅限于中国书画,仅限于发展中的中国书画,它的下线基本截止到现代的已故的中国书画家。现在的中国书画名家多如牛毛,我无力去研究,也无兴趣去研究,不在我的事业之内,那我就不谈了。我谈已故的,他们已经做作为古代,成为历史了,那这个时候我们更明智,更客观,但也许我偶然会谈到某位现在的先生,但这不是我要说的,作为古代的中国书画部分,非我研究的重点,也不放在我的重点之中。

我再想说明的一点就是,我有什么样的方法呢?我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我的出发点是:我不知道我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专家,我只知道我就是我,一个热爱中国书画艺术的人,我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从我的知识积累,从我的一点艺术体验,从我的一点理论兴趣,综合的打造成了我的一点观念,仅此而已。所以呢,我的观点实在算不上什么,但是我很注重在别人能说服我之前,我一般不改变自己的原态。所以我有一点蔑视权威的性质,但我并不是一种反判的人,这是一点。我认同主旋律,认同正统思想,但是我不简单的认同;我赞同人类的自由精神,但是不因为这个而设席例外。再回到我所谓的方法,我是没方法的方法,先凭我的直觉,由于我的知识积累,有了一些我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我是一个庸学无根的人,所以我的观点,有兴趣的人可以听听;愿意指教的,我们找各种方式交流。

我今天要讲的是中国传统的书画,他究竟魅力何在?他在今天究竟还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传统的中国书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神气、就在于他的意境、就在于他的气语、就在于他的笔墨。这里边反映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所有基奠,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他们看世界的所有方法、态度,至于价值的判断,也就是中国人的活法,都在这个里面。比如说,“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或“十日画一树”都是中国文明的家业所造成的,它要有闲,不像现在人类这样匆忙。这里手机响,那里坐机响,都在赶场一样。若干年前,我受一个出版社邀请写一个系列的小说《闲话中国人》,我写的这篇中国人比较悠闲,我在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中国人都在忙,忙活儿,忙于生活,中国人已经被经济这个杠杆抬起来了。现代人类,都已经没有闲了,无暇去欣赏大自然,欣赏存在的那个伟大神妙的自然。”所在在北大的会上我说,在这个科学主义时尚的时代,艺术与艺术家,诗人已被冷落在街边。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何在?我今天上午跟北京的一位忘年交的老陈先生,还另约了一位中年人,去中华世纪坛看林散之先生的书法展。一起拜访了林散之,去朝拜了林散之,这是林散之的那一点魅力,如果他没这个魅力,到中华世纪坛要开一个小时十分钟的车,我绝对不去的。我们三个分手的时候在展厅里交流了一点体会的事,老先生说:“还是不太过瘾。”中年的这位先生说:“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有几张好,陈先生你觉得有几张还有印象吗?”陈先生说:“嗯,就有两三张吧。”我不禁涌上一股悲凉,林散之先生活了92岁,他是地地道道的诗人,从诗一生,从师于黄宾鸿先生,还有张立安先生,但是最后竟让我们这三个人物说了大概有三四张不错吧。陈先生在路上说,咱们得掌嘴三下,我说没关系,朝林先生的照片鞠三个躬吧,这是什么魅力?林散之不是什么官僚,林散之也不是什么大学者,也不是在世的哪位政界的要人领导,但我还是鞠躬,尽管有点失望。林散之主要是书法家,他的书法的魅力在哪呢,就在那个椎形的柔软的毛笔上,就通过这杆毛笔,他在纸面上,画出了、写出了一些痕迹,让我们在那里品头论足,让我们觉得这半天还可以、还值,虽然没有吃的太饱,但是觉得还不错。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我在十年前对他崇拜的不得了,我在五年前对他打了点折扣,我在今天对他有崇拜之心,但也还总觉得他有点遗憾,至少跟黄宾鸿,跟齐白石比还是有差距的,当然林先生在八十岁以后名声已经是很大了。他是真艺术家,真实的。我想说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这个笔墨,太难太难了,假若你只活到四十岁,那算坏了,假如你只活到五十岁,那也不够啊,活到一百岁就够了吗?不一定,我原来十年前崇拜朱子安先生,等到我到朱先生的故居看完以后,我是大失所望。但我反过来又一想,朱先生一百零五岁才能到美国去举办自己画展,参加开幕式,人活一百岁已经成仙了,成神了,我就再回头看他的作品,总还有一股老辣苍茫。所以我想说的一个小小的结论是,我以为中国的书画艺术,又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文化道路、生存方式的一个结论,古人称之为修养,那一点魅力就在于笔下博览。

可是有人问我,我是画家,我是艺术家,我是大写意画家,于是乎丈

二、丈六、六尺整纸,八尺整纸,越画越大,大写意嘛。墨汁改成泼,脸盆都上来了,但写什么意呢?你有什么意可写呢?你胸中有多少意可写呀?你写的是哪一种的意呀?是诗经的意呀?还是离骚的意呀?还是汉赋的意呀?还是唐诗宋词的意呀?还是现代知识分子的那一点思想呢?你有吗?如你没有,你大写什么意呀?不过是王朔所谓的“无知者无畏”的那种大胆。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我的切身故事,小的时候我爱中国的武术。拜访了一位在我们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武师,跟他学长拳,学大刀,自以为耍的了得。大概两年以后,我在家陪一个退休隐居下棋的老先生,下了半年棋。忽然有一天,他托着一排我们北方包的水饺,夏天是竹帘子门帘,我在前面挑,硬不好挑,挑起来以后走的慢了,他从后面啪一下托我的腰,一下子就给我扔到屋里去了,一下子那惯力收不住,被冲到北方那种火炕上去了。从门口到火炕大概有一丈远,从炕边到炕里大概也有一丈远,我让他扔出去足有一丈五尺远以上。我回头吓的一缩脖,我说大伯,你这么大劲,他说这不是劲,这是功夫。我那时候崇拜侠客崇拜的不得了,我当时一听他说会武术,我说那好,我跟你学。他说,小子你这一生不是吃武术饭的,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一种玄虚你不知道,我说那我吃什么饭的呢?他说你是吃文化饭的,那我说我不能喜欢这个吗?他说你小子不是也练过两天吗?我说你怎么知道?我看出来了,你有时候不是还抖漏两下吗,那不中用,明天早上起早来吧。我于是第二天早上凌晨三、四点钟兴致勃勃的就去了,老头说给练两下看看什么叫功夫。他当时拿了一块建筑物用的红色的砖,啪,就像切菜一样,两半了,剩下这一半,又啪一下,又折了,一直到最后,切了六七下以后,剩了这么大一块,放在手心里,两手心就这样一碾,碾为细粉,都是碎渣。然后他说,小子,朝肚子这打,我一看他六十左右岁,我不敢往那打,就打了

一、两下,到第三下,搂足了啪一下往那一打,扑哧我就感觉好像进去了,吓了我一跳,等我再用力要拔,我这个拳头被吸在那里,不管我怎么蹦我这拳头下不来了。老爷子说了一句,知道什么叫内功了吗?我说知道了,这个手被他肚皮吸在那里是非常疼的,他突然发了一声喊,我被他这个声一下弹出去了一丈多远,我于是起来,过去就给他磕头。他说行了行了你起来吧,我告

诉你,你这一生不会在这方面登峰造极,有所成就的,但是你不给我磕个头,我也不能教你,因为那我们没有师徒的缘分,我们老师说过不是师徒不聚缘,所以怎么办呢?你就当挂名的弟子吧,我于是磕了一个头,就是挂名的弟子了。他练的是道家武术,我在这里不是光给大家讲故事,我是在说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整体,如果当你从这一个领域钻不进去的时候,你不防左右试一下,如果说我对中国文化艺术还有一点点体悟,我在这里非常诚恳的跟诸位说,来自于我从小到今天的所有跟中国文化传统的吸附,如果我舍去了这些方面,我不会有对艺术的理解。

大概我跟他学了三四年,我考上了美校,我走了。大概六年以后,我分到秦皇岛工作,在北戴河,碰到了我第二个武术的仁师,中国著名太极拳家,我前一个老师是无名的,连我们城里的人没有人知道他会武术,他的三儿子,三个女儿,他一个都没教过,可是我第二个老师是鼎鼎大名的,那在中国的现代武术届,可以说听起来无人不知,那我拜在他的门下,三年他才收我,教我纯粹的吴式太极,我在这里跟大家讲的言外这意就是说,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的门类,或者说传统的学问,他是讲门派的,他是讲原由的,即便他同是高深的学问,他也是分门类的。解放前有一位大学者叫李常之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文化是一整个,那么就说中国的文化讲“通”才好,而西方学术和现代学术,更强调于分科,我想分与合各有其比,过分强调分,过分强调合,大概都不太好。中国古代的书画有传统的鉴定望气法,据说徐邦达先生也用望气说鉴定书画,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小时候,学中医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第一诊就是望。活了这么多年见了不少人,我带着这种眼光鉴定,鉴定人。我忽然发现中国古代玄学中的相学就来源于中医的望气说,非常有道理,绝不能轻意的把他否掉了,现在我们的科学占领了所有领域以后,就讲这东西太玄妙了,没法掌握,荒诞不经。不然,名老中医,一看你的气色,一看你的五官,一看你的舌苔,基本上,就判定了你的脏腑盛衰,这是科学的依据。只不过这种科学的依据,不依赖于西方实验室的解剖学,西方的文化有实在性,我们的文化比较直觉,比较经验,是所谓的感悟,但是,因为科学就把所有的感悟否掉,这是人类对自己功能本能的否认。扁鹊见蔡桓公,发现他病入膏肓,你不信,不信你看七日后必死,七日以后病重了,再让他来治,他说,治不了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中国文化体现在医学这个领域,或玄念之术,中国古代鉴人要鉴相,那么与中国字画的鉴定的呢,有没有关系呢?我在这抖胆一说,我以为有,非常有关系。我们打开一张有历史岁月的画,扑面而来的一种东西,当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现在人造出来的一种气息,一种是他与生俱带的,这个东西需要再判别,所以这是有难度的,在书画界,盛赞张大千的造假技术,如何如何仿石涛、仿八大,但说实话,无论是在香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我见到张大千造的这个石涛、八大我可以抖胆说,我一眼就看的出来,他绝对没有八大和石涛的苍凉,他的笔要比他们笔圆润温馨多了,他的生活太滋润了,他画不来太苍凉的笔道,张大千的笔道是锦衣玉食,有珠圆玉润,干净明爽,没有石涛的狼籍苍茫,他也没有八大的圆浑,以后可以多看他们的画迹去比照,他得到了他们清气而没有得到他们的魂绪,不一样。说一样,那是神话故事,是夸大的,被艺术史夸大了的。那么我们回到我想说的那个话,就是每个人真的有气象吗?你说没有吗?我看过一个记录片,毛泽

东在延河边上,走的那两步,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你看那小偷走的那两步,他绝对走不出毛泽东的那个形象,真的走不出来,长年的生活习惯,长年的精神状态,就会影响他的外在,这是肯定的,我们夸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出场,气度不凡,为什么?他的内在精神、修养不一样。

讲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最具代表的就是李可染先生,李先生是一个站在古今、中西、新旧之间的人,他的绘画具有特殊的意义。我曾经在写他的一本书里写过这样的一句话,李先生亲近了20世纪四位他的师长,林风眠(新派、留法派)、齐白石(传统里的新派)、黄宾鸿(传统里的正统派)、徐悲鸿(新派留法派,然而他的留法派、新派和林风眠的正相反),他亲近的这四个人,前三个是他的老师,后面的徐先生他可能不以老师称,但也尊为是他的长辈。那么这四位,都对他发生重要的影响,这四位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所以无论如何的跟时代结合,无论怎样想创新中国画,李先生不放弃是中国的笔墨,传统的笔墨,只不过,他是希望把传统的笔墨做现代的阐释,做他个人的演绎。这是他高明之处。李先生喜欢京剧,本人能操胡琴,他的太极拳也打的很好,据说他每天都打,而且每天都还做气功,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都非常的喜欢,我们看李先生画树的用笔,沉着、凝重、老练,他是内外两家兼有,记得当时他亲口跟我说了一句话,要想画好中国画,一定要写书法,中国书法一定要写北碑。他的思想在这方面受齐白石的影响。他在文革时期,不断的在写北碑,写了很多的书纸,先生说基本功是终生的,他的艺术除了前四位之外,还受一位人的影响,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他跟他的关系很好,他非常佩服盖叫天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这个说法。他说,他们在西湖边喝茶,盖叫天把这个袍子撩起来,在下面压腿,喝茶的同时还在练功。李可染的用笔,相比于张大千的飘逸,相比于八大山人的那种圆弧,相比于石涛的那种浪漫,他自有他的一种狠,他说过要动、拙、大、稳、准、狠,所以他用笔,宁重不轻,宁拙不乏,要非常肯定,李先生的素描画的一流,他画的风景素描很好,积累了几千张,松树、山、水、船、房子,没有一个国画家下过他那样对景写生的功夫,可惜的是,李先生没来的及把他这些所有的积奠,生活的积累,转化为作品艺术,这是很遗憾的事,李先生活到了八十二岁,李先生的画,他的书法,他的艺术用笔,用易经里的四象来说,“太阴”。过于阴,过于重,过于沉,齐白石是一辈子画光明,但他不是“太阳”,是“少阳”。黄宾鸿是“少阴”,在中国画里,“太阳”型的人物,是徐渭和吴昌硕。

篇8:中国书画鉴定与书画经纪人浅谈

关键词:书画经纪人,中国书画鉴定,书画拍卖市场,艺术品投资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与伦比的。著名艺术大师毕加索就诚恳地说过, 真正的艺术在中国, 他的绘画, 特别是草虫、耕牛之类, 摹拟了中国画的笔法。著名画家梵高, 在他的绘画中, 也吸取了中国画线条的技法。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起步晚, 但起点高, 发展快, 成套地引进国际拍卖市场的规则、操作办法, 又不生搬硬套, 而是结合中华民族的特点进行改造, 制定出中国特色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规则和操作办法, 实现了从商品的价位到买、卖双方遵循的规则, 与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都一次性接轨成功。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都与文化经纪人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他们直接参与到艺术品的拍卖过程中, 为艺术品拍卖市场规则的制定, 成为联系艺术家和竞买人的桥梁。但在书画拍卖的过程中, 虽然不断创造了新的纪录价位, 同时也引发了种种问题。

一、中国书画的鉴定

当谈及中国书画的拍卖时, 最为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辨别它的真伪。一幅作品的真伪对其价格和是否值得收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 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

1.时代风格。

所谓时代风格, 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在书画创作中留下的特征及痕迹。它包括每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穿着打扮、建筑样式和审美倾向。二是特殊书体和画风都有其来源和基础。

2.个人风格。

每个书画家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导致了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而其各具特色的性格修养, 不同的师承关系和审美观, 以及使用工具和运笔用墨习惯的不同, 都使作品反映出多姿多彩的个人及流派特色。

3.笔法。

指书画作品中点与线运行的形态和方法。从形式上看, 笔法可以分为中锋、侧锋、逆锋、偏锋、拖锋、回锋等。又由于每位书画家执笔与下笔的不同, 会产生轻重、徐急、偏正、曲折、方圆和虚实的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及流派在用笔和用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4.墨法。

即指用墨的方法。它包括浓墨、淡墨、泼墨、破墨、积墨、焦墨和宿墨等。概括的说, 就是在水的作用下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程度的变化。和笔法一样, 每位书画家所处的时代的影响和个性爱好不同, 对墨的使用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习惯, 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墨法特征。

5.设色法。

主要分为青绿色、金碧法、浅绛法之别。不同的年代对设色有不同的喜好, 收藏者应充分了解不同时代主流色彩的变化, 从而在收藏时对书画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

6.结构章法。

它包含书法的结体、布局和行款, 绘画的构图、布置和剪裁。

总体上来讲, 书画的鉴定带有很强的时代性, 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都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不论是书画经纪人, 还是书画收藏者, 在进行书画鉴定前应对不同时期书画的主要特征具备一定量的知识储备。

(二) 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

书画鉴定的辅助工具很多, 一般来说, 它包括款识、题跋、印章、纸绢、装裱、著录等。这些主要是根据书画作品的外围内容, 作为主要依据之外的旁证。

二、中国书画经纪人现状

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 成熟完善的经纪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优秀的书画精品要进入书画市场进行流通、保值和升值, 就需要艺术家背后的经纪人和专业机构来进行操作。职业书画家通常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中, 并不了解市场的需求, 而职业书画经纪人更为了解书画市场环境和主流需求, 可以对书画家的作品、出席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有计划地通过其安排展会、出画册等手段提升或保持艺术家的知名度。书画经纪人的出现使书画家从自我作品经营过程中解脱出来, 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 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 书画经纪人的含义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书画经纪人立法, 根据《辞海》中对经纪人的界定, 书画经纪人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在书画市场上为交易双方充当中介而收取佣金的人。他不是一个直接的经营者, 而靠为双方服务抽取佣金。书画经纪人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自然人也可以是经济组织。

(二) 中国书画经纪人现状

在艺术市场中, 艺术家与艺术经纪人的合作是多方位的。随着我国书画收藏拍卖市场的不断完善, 书画经纪人制度将会成为市场规范运行的必备条件。书画经纪人的存在保证了书画市场上流通作品的质量。就目前而言, 主要的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收藏鉴定拍卖公司有本土的北京嘉德, 北京荣宝, 上海敬华和外资的苏富比佳士得等。这些公司作为书画经纪人在整体上对书画作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做报关, 并对艺术品进行包装。

但由于我国收藏市场的起步较晚, 专业书画经纪人的数量极少, 行业内部整体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仍有待进一步发展。经纪人通常为艺术家的亲属或朋友传播, 专业的公共关系、营销知识匮乏, 且系统的运作经验不足,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也较为淡薄。在未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应大力提升整体的行业法规、定价标准及对书画经纪人的专业要求。

三、书画经纪人的作用

在书画市场中, 书画经纪人是属于书画市场运作的关键环节, 他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双方, 传递彼此的需求, 促使书画这种艺术品的市场化, 保证书画所有权发生合理转移。在书画收藏交易过程中, 书画经纪人为交易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1.书画经纪人的出现架设了艺术家与市场的桥梁。

一方面, 由于经纪人长期活跃于书画收藏市场, 他们更了解在每一个固定时期最主流的书画主体及风格, 经纪人的存在让书画家更好地了解市场, 创作出能满足大众期待的作品。另一方面, 书画经纪人也自主地塑造和影响着主流审美。当书画经纪人推出艺术家时, 通常会对其进行大量的包装和炒作, 通过其宣传,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会引起收藏投资的风潮, 因此经纪人是书画市场的润滑剂。

2.书画经纪人为市场挖掘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书画家。

由于艺术家更注重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和造诣, 常不注重对自身作品的经营炒作。职业书画经纪人的出现, 为市场发掘出优秀的艺术家, 实现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为其谋取了经济效益, 此外, 不同书画风格的发掘和宣传有利于我国书画界的百花齐放, 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文化市场百家争鸣的良好状态。

3.职业书画经纪人的出现提升了书画鉴定市场的专业性。

就目前国内的书画市场而言, 仍非常混乱, 对书画买卖管理的法律等还不够完善。书画作为纸面艺术, 被临摹仿造的难度较低, 很多赝品充斥市场, 很多收藏者在投资过程中“打眼”。而通过专业书画经纪人购买艺术品时, 经纪人需与客户签订保真协议, 以此对收藏者的权益进行保护。

四、书画经纪人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书画经纪人所经营服务的对象是书画艺术家、收藏家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艺术品。书画收藏市场的繁荣发展, 给书画经纪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书画作为艺术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而书画收藏者通常为社会中上层人士, 这就对书画经纪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 对书画的鉴定和理解水平

由于书画比较容易临摹和伪造, 这就要求书画经纪人必须具备较为专业的书画鉴定技巧, 即对书画风格的发展沿革历史的了解, 对不同时期书画作品章法、笔法和墨法的熟练掌握, 以及常见仿造方法的积累。除此之外, 经纪人还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和欣赏能力。通过艺术感悟力的提升, 书画经纪人需要能够敏锐地发现一幅作品的买点并成熟地将其推销出去。

经纪人不应盲目追求西方艺术, 过度炒作西方作品的价格, 而是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利用自身的艺术修养, 经纪人可充分发掘本土优秀的书画家及一些具有现代时尚张力的艺术作品, 促进本土文化的活跃。

(二) 较高的公关推广能力和诚实经营的态度

作为艺术家与消费者之间连接的纽带, 书画经纪人需积累广泛的人脉关系, 从而对书画作品进行有效推广。书画经纪人应积极建立起与主要目标受众即与购买力强劲的消费者和主流推广媒体之间的关系, 利用现在化的新媒体手段在网络和传统平台上推广书画家的艺术作品, 在维护老客户的基础上开拓更为宽广的客户群体。经纪人在实践中应不断积累和改善自身的沟通技巧和灵活变通能力, 协调处理艺术家、消费者及自身的利益关系。经纪人可为艺术家在博客、微博和一些艺术品拍卖网站开设个人账户, 为艺术家与消费者搭建直接沟通的平台, 打破艺术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感, 为艺术家打造更具社会性的良好形象。

此外, 遵纪守法、讲究信誉、遵守职业道德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信用是经纪人的生命, 在书画艺术行业一样如此。书画作品尤其是名家和年代久远的艺术品通常价格昂贵, 这就要求经纪人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保证所经营书画作品的真实度, 同时适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合法经营, 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艺术家的名誉。

(三) 对书画作品和艺术家的发掘和管理能力

在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操作过程中, 书画经纪人可根据自身对艺术的理解, 结合对市场需要的了解自主的选择经纪经营的对象。经纪人需在市场中敏锐的把艺术家的创作亮点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合理为艺术家造势。同时, 时刻关注书画收藏市场最新流行动向, 预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及时与艺术家沟通, 确保其可以长时间的保持艺术风潮的第一阶梯地位。

艺术的价值贵在创造。书画经纪人应鼓励签约画家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创新, 发掘有不同特色的艺术作品。在对书画产品进行经营管理时, 应注意到书画作为艺术创作过程, 不能进行模范的工厂式标准化生产, 正是由于书画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才导致了其较高的艺术和经济价值。在经营时, 经纪人还应充分把握市场经济规律, 对书画作品进行合理定价, 保证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合理对等交换。对作品进行销售时, 书画经纪人应担负起保证作品收藏价值的责任。

五、结语

随着中国书画拍卖不断创下新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来关注这一市场。书画经纪人作为书画拍卖收藏市场的催化剂和中转者, 成功地联系其买卖双方, 传递彼此在市场行为中的需求, 促成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转换。一方面, 书画经纪人把大量各具特色的艺术品带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作品的真实性和收藏价值做出保证。另一方面, 市场上的消费者通过书画经纪人的发掘, 找到称心如意的投资产品。

书画经纪人在书画作品交易中的巨大作用要求其具备市场经济学和相当量的文化积累, 并运用现代化的公关手段建立强大的人脉关系网, 遵循职业道德, 促进书画市场和理性健康发展,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 保障其多元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东.艺术品拍卖市场热从何来.艺术市场, 2006, (12) .

[2]王林花.浅析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科技智囊, 2007, (1) .

[3]张新建, 李蕊.热市场, 冷思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态势.中外文化交流, 2006, (9) .

[4]刘尚勇.艺术品拍卖市场步入品牌竞争时代.书画世界, 2006, (5) .

[5]周祥.浅析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的问题.北方经贸, 2006, (12) .

[6]张延华.正直崛起的艺术品拍卖业.中国拍卖, 2006, (7) .

[7]祝君波.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局限.上海艺术家, 2007, (3) .

[8]祝君波.艺术品拍卖与投资实战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秋季运动会日记下一篇:c类申论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