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鉴赏选修课感悟

2024-04-08

诗书画鉴赏选修课感悟(精选9篇)

篇1:诗书画鉴赏选修课感悟

我的诗书画鉴赏课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富于表达感情。选修花海千千万,独爱诗歌这一枝!诗书画鉴赏选修课令我难以忘怀。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早已与语文课无缘,与我相伴的只有复杂的函数和缭乱的公式,高中毕业之后,竟未曾想过再次静下心来,和众多同学一起品味诗歌已是奢望。在选修课列表上看到诗书画鉴赏这门课时,想到自己又能在这个纷扰的现世中享受到诗歌带来的宁静,心里竟有些激动,没有犹豫,鼠标一点,确认选报!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说实话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欣喜。高中时接触的诗歌鉴赏,都是在语文课上,由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欣赏别人的诗歌,没有想到,填报了理工科志愿来到医科院校的我,竟然有机会能跟随着一位诗人赏析她自己的诗歌!这份感觉是奇妙的,与高中语文课上赏析诗歌的感受完全不同,我能更直观的理解一首诗歌,更直观的明白一名诗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感谢生命》,这一曲捧给生命的歌,婀娜曼妙,婉转动听。“世界没有狭小/只要一息尚存,在这个世界/我都感谢你,生命对我的无限信赖”。张小平老师用她的经历谱成诗歌,教会我们感谢生命,却不仅仅是感谢生命。那一行行美丽的文,那一曲曲动人的诗,似乎带着我来到崭新的世界,那里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考试,没有烦恼,没有追名逐利,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一片宁静与温馨。

在课上,我们不仅仅能品味诗歌,正如课程的名字那样,我们还领略到的书法的苍劲以及名画的幽深。这些平时难以琢磨的高雅艺术,在老师的带领下,作为门外汉的我们,也得以些许感受到它们的魅力,这些精神上的满足感,使我们平时上的专业课程所没有给予也无法给予的。但我庆幸,我庆幸来到这所大学,选报了这门选修课,庆幸遇到张小平老师,一位诗者,更是师者。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限,既让学生有所成长,又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坚信,我仍然会选择这门课程,毕竟,诗歌,是我的挚爱啊!

感谢张小平老师,感谢诗书画鉴赏课,为我带来的温暖记忆。

姓名:

赵俊尚

专业:医学信息工程 学号:3138010058 2014年11月16日

篇2:诗书画鉴赏选修课感悟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扬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穿越岁月沧桑,破空而来,在一片深邃苍莽的林海中升腾,升腾。那些擎天的枝干亘古孑遗,那些震颤的叶片蓬勃顽强,那些繁茂的果实乐观坚忍,风撼不动,雷劈不倒,时而豪气干云,时而阴柔宛转,于百转千回中传递着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是什么,能够像音乐一样如此畅通地沟通人类与自然?是哪种生命,能够点燃人内心抗争的欲望,铮铮铁骨,生生不息?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 经过上音乐鉴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谈一下这学期所听音乐给我的一点感受。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扬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穿越岁月沧桑,破空而来,在一片深邃苍莽的林海中升腾,升腾。那些擎天的枝干亘古孑遗,那些震颤的叶片蓬勃顽强,那些繁茂的果实乐观坚忍,风撼不动,雷劈不倒,时而豪气干云,时而阴柔宛转,于百转千回中传递着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是什么,能够像音乐一样如此畅通地沟通人类与自然?是哪种生命,能够点燃人内心抗争的欲望,铮铮铁骨,生生不息?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而如今,当世人面对着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又人多少人能像贝多芬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到长城非好汉”呢?许多人无奈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诱惑,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最终把最初的理想长埋于岁月的流逝中,或平平淡淡走过一生,或碌碌无为迷失自我,有迷失的世界里无目的的继续漂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是的,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于是,我又重整一下了疲倦的心情,重新踏上追求理想,挑战命运的长征。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而如今,当世人面对着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又人多少人能像贝多芬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到长城非好汉”呢?许多人无奈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诱惑,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最终把最初的理想长埋于岁月的流逝中,或平平淡淡走过一生,或碌碌无为迷失自我,有迷失的世界里无目的的继续漂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篇3:张珍贵·书画鉴赏

画家润格:书法1500元/每平尺

山水3000元/每平尺

淡泊自守赏音山林

在这当下异彩份呈的世界里淡泊自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珍贵兄不仅做到了, 而且还要赏音山林, 这就不能不让我敬佩。先前看到珍贵兄《在路上》这本集子中的自传体文章, 非常坦白地交待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知道了他的思考和愿望, 更加觉得了不起。过了一年, 再品味他的画作, 知道他的心很安静, 他的想法很干净, 他的行为很纯净, 写字、画画、读书, 无旁鹜、无阻滞, 仅此而已, 使我除了敬佩之外又多了层羡慕。

有人说, 人一辈子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已非常不易了, 看来珍贵兄是真心要把画画这件事做好的人。他认真对待每一次课程和作业, 刻苦研究古之大家的经典作品, 反复揣摹直至有所感悟;他近似疯狂的热爱自然, 每一次写生总是要寻找最佳角度, 以敬畏之心最真实地记录描写对象, 直至有所收获;他非常虔诚地对待每一张创作, 尺幅无论大小, 孜孜以求, 但又不是机械地再现自然, 而是经过心灵发现之后的筛选, 直至做到有感情升华和笔墨凝练。然而, 我知道, 这都是在他生活和其他条件都面临着困难的时候做出的, 真是淡泊得可以, 真是弥足珍贵的品质。他说, 每次看到自己的画, 总是能听到松涛阵阵, 流水潺潺, 我能想象得到他的那种沉醉的神情和悠然自得的惬意。但他又说, 忘形于山川丘壑, 是难以企及的境界, 我也能想象得到他那心底里的追求、渴望和他为什么能那样甘于淡泊自守而又赏音山林的原因。

一首歌词说得好, 山还是那座山, 但在珍贵兄的画里, 却增添了厚重与雄浑;树还是那些树, 却多了清雅中苍茫的韵味;人还是那个人, 却蕴含了更多的学识和修养。我以为这就是淡泊自守的结果, 也是大自然薰染的原因。

赏音山林, 惬意!

篇4: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感悟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意义;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6

2004年10月8日,全国语文教育专家聚会“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此次论坛的与会代表联合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金山宣言》。宣言的开篇之词便是“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不难看出,国学在当今语文教育当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古典诗词,以其“真善美智”的精神内涵以及超乎一般文体的潜移默化的、能作用于精神情感的力量,成为了国学当之无愧的精粹。基于上述原因,经过历年的教育改革,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新高考考试要求》当中,都明确地将古典诗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考的类别。在此影响下,“如何教好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做好高考诗歌赏析题”等一系列相关命题,一时间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诗歌赏析课的教法、学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诗歌赏析课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的重视程度是大有差别的。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其他必读、必考内容的教学效果,常常忽视诗歌选读篇目,有的干脆舍弃了古诗词鉴赏选修篇目的教学。对此,笔者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提出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课时安排紧张、重点学习内容任务繁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模式化,课堂教学基本按照“作者背景”、“思想感情”、“重点字词技法”的“三步走、老三样”模式进行,而忽略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赏析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国学气质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理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人文精神”成为了语文教育理念的核心,学生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美学感悟能力成为了开展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而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突出特质,成为了语文教学用于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形象思维不断激活、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能力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感悟力、历练学生国学气质的目的。

二、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几点尝试

在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工作中,笔者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实践证明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重心向学生倾斜,让学生真正成为诗词赏析的主体

在近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尝试一改以往诗歌赏析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而是采取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为主导开展教学的方式,从而解除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束缚。笔者安排学生分小组预习,以自己的方式讲给同学听,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透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多种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对诗歌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分组对诗歌篇目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真实的感受,并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将《长恨歌》里的故事编成了短剧;有的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创作出了绘画作品;有的学生为《虞美人》谱曲吟唱;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书愤》创作了仿古诗等。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自身对诗歌切身感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国学精髓的认同度,提升了学生的国学气质。

3. 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实现诗歌赏析技巧的融会贯通

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之后,笔者要求各组之间、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不足,进一步拓展诗歌赏析的分析视角,丰富诗歌的理解层面。待学生点评完毕后,笔者会对学生的互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看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疏漏的重点进行补充。特别是理论性强的观点,比如诗词中涉及到的艺术手法,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加以分析归类。

4. 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锻炼学生归纳“求同”、辨证“求异”、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会根据选读诗歌篇目的特点,选择一些相关诗词篇目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例如,对于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的边塞诗歌,在学习高适的《燕歌行》时,笔者会选择风格近似的作品《边塞》、《塞上曲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分析作者因为人生境遇不同而在不同时期作诗的风格变化,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独有的风格特点,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归纳“求同”鉴赏能力的目的。同时,笔者还会选择与高适风格迥异的篇目,比如李白的《塞上曲·大汉无中策》与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带领学生通过辨证比较,结合两位作者的时代背景、身份背景分析其表达手法、情感风格、叙事角度等细节差异,以达到提高学生辨证“求异”鉴赏能力的目的。

总之,鉴赏诗歌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课的授课方式也是千变万化。教师要在纷繁复杂的方式中寻找最适合学生的鉴赏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体味古典文学的真正魅力。

篇5:我对诗书画鉴赏课堂的感想

诗书画鉴赏这门选修课,也许很多人看来是一门再无聊不过的课程。去那就根本学不了什么。当然当我当时也有点觉得是这样。之所以选他,并不是因为我对这方面感兴趣,相反我想挑战一下我不太喜欢的东西。说实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是属于人文社会学的,为了学分的。但是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想说的是这次我捡到了,我学到了很多。当然我也想和大家说的是:诗书画鉴赏课并不是像大家想像那样无聊,相反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我们在其他课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礼仪方面,做人方面等等

最让我深刻的是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从中学到的很多。第一节课,我清晰记得当时张力平老师匆忙的感到教室,还换了一件褂子,蛮有一番女诗人的风采。她洪亮且带有湖南口音的话语让人听起来不由的产生一种亲切感,您和我们分享了您的人生和对生活的感悟,在这节课里,您为我们讲述了您敬仰的几种境界:1上善若水2,海纳百川 3,天生我才;4 我乃布衣。简单的几个字讲述了一种宽广的胸襟,不卑不弃品质和清廉的人格;您告诉我们:每一个地方都有生长的条件,只要有你们的所在,就会有魔力的出现。您告诉我们:人生要始需二字—情;人生要贯穿二字——志气;人生要树立二字——拼搏;人生要明白二字——生死。中间的课程有时您没有来,但是同样为我们带来许多美好的实话,带领我们领略各种诗情画意,带我们走进诗画世界。最后一节课,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好的对联:大佛寺死个和尚,天竺国添一如来;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年,江流千年;映月井,映月影,映月井上映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您还教会了我们作为一名学子所懂得的礼仪,对待老师和同学应该以什么的态度等等,带给我们人生又一宝贵财富。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诗书画鉴赏课堂让我感到一种无比的轻松与自由。在这个课堂上,你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领略各种时期的不同文化风味,可以提高你的文化内涵,是展示和发展你们的文采的好地方,因为这里不仅有学术氛围,而且还有一个博学的好老师。这几节课真的很值,我没有后悔反而幸运自己的选择。唯一遗憾的是就是听张老师的课太少了。小生不才,想向老师说一下对这个课堂的建议和看法。首先我觉得课堂上就是缺少互动,我觉得老师讲得再好,都不够师生一起探讨的好。其次课堂上应该插入一点现代化的元素,这样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才能使学生更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的文化。最后的就是我觉得课堂上可以请一些同学上去讲一下自己看法,展示一下他们的文采,锻炼一下他们。

篇6:书画作品的鉴赏心得

学习鉴定,首先要丰富知识。不论是喜欢古代书画还是喜欢现、当代书画,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产生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我们不妨先读些美术史。这些知识是必备的,因为鉴定真伪与欣赏优劣都需要这方面的修养。

在字画收藏中应有一定的判断和研究水平,因为收藏大家的作品,在当今国家繁荣稳定、市场经济逐渐成熟时期,其应有的市场价较高。个别作品由于市场炒作和作者在艺坛的地位,其作品升值的空间已经很小,有的作品甚至会因画家在艺术界位置的变动,价格还有下滑的可能。

收藏者应注意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根基及发展趋势,可将他们的作品在低价位收藏作为长线投资。纵观艺术品市场拍卖情况,收藏的作品尺幅不宜过大。作为个人收藏,作品的.尺寸不宜超过六尺,收藏四尺整张、斗方或四尺三裁的作品为宜。

众所周知,名家的作品大多价位较高,以平方尺论价,作品太大,价位会过高,不利于作品在市场的流通,也不便于一般私人收藏。从创作水平上看,大作品一般精品很少,如果其拍价很低,作品将失去收藏者对它的兴趣。收藏品也不宜太小,画幅小价位自然不会高,另外作品也失去了展示悬挂的效果。

再有就是进入收藏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平和的心态,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是在鉴藏活动中逐渐修炼出来的。面对一件藏品,只有心气平和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奥妙,获得自己满意的作品。

书画知识讲堂(一)中国国的艺术追求

中国艺术不同历史时期造型样式不同,但艺术思维及艺术追求是一致的,即“象”的思维意识及造型观念,“象”的造型追求“朴、无形与自然”。

“形”是对客观的理解与认识。六法中讲“应物象形”,这并非单纯的形似,而是要“法像于物,成象于形”。“形”要“真”,要有“生命”。

1、首先是为人“真诚”,中国画讲“画如其人”,为人要真,要素朴,而唯有“朴”才“真”才“美”,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重主体内心的真诚及感觉的真实,不重视觉的形似,“正确未必真实”。

2、客体之真不是“形似之真”而是“神似之真”。面对客体要“度物象而取其真”。不要先入为主的认识自然,要放下自我的偏见,以虚静之心体认万物。“真”是蕴藏在物象内部的本质,“真”乃物之“质”。

3、在技法上。抛弃风格,忘掉技巧,画面不见“法”,是被“真”所感动到心底,这时一切技巧都已到了完满的地步,正所谓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中国艺术之“技”不同于西方艺术模仿客体之“科技”,中国艺术之“技”近乎“道”。

意与象在造型中是两个分开的概念。

首先,意是心意、是情,指主体内在的心意与情思。即主观情思、主体生命的表达。心,“于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即得无形忘有形,忘形是突破形似。有情、有物、用心处,“总包万虑谓之心”,“意”主体内心所产生的情感、性情。情感要与主体的内在心里及精神相一致,要“情发于中”。

其次,客体的“意”,在具体作品中与表现时靠“象”来具体落实。

我们近百年的中国画关注的是“形”,而不是“象”,“形”是处于“像”的层面,并非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像”是代表实像的,“象”是代表抽象的。”像”重视视觉效法与模仿,“象”则诉诸心灵的感悟。

1、同“道”,老子以道喻象,由“象”显道。

2、“象”是认识万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认识,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有文化的共识,也有个人的体验。首先是象的概括性,象以简来概括万物之“理”。

3、象是“人心营构之象”。是由记忆与心灵感知体验的。

4、象追求的是“自然”,追求素朴、不雕琢,这同“逸格”的目标是一致的。

5、类,触类而长之,属象征范畴,是在物象中寻求一物与他物相仿或相类的生命“感觉”,取象时不住于象“异类而求之”。

中国艺术的三品、四格、五等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逸格”,也即“自然”的境界。笔者认为逸格可为三解:

1、不拘常法。

首先是作画过程的自然状态,其次是艺术作品本身不拘常法。

2、简与自然。

超越形似与人为的雕琢,即“不求形似”,“逸品”是相对于“精、能”而言的,“笔简形具”其目的不在于形,而在于“笔简意繁”“得之自然”;

3、画外之境。

“逸格”的艺术作品,必有“境”。“意到笔不到处”、“笔简形具”、“比才一二,象已生焉”皆是在追求“象外之象”。

这里主要探讨画面所引起的神思及怎样的形式能唤起一种象外之象

1、借有形物象——唤起想象。

2、借笔法的抽象符号——唤起想象,借“纵横有可象者”的生命形式唤起想象。

3、借“无形”、“无象”唤起想象。

篇7:中国古代书画名家名作鉴赏

中国古代书画名家名作鉴赏

书法名家名作:

东晋 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帖》《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朝 智永 的《真草千字文》

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唐代 颜真卿 的《多宝塔碑》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一说为琅琊临沂人。玄宗开元进士,出为平原太守。肃宗时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刑部尚书,累进封鲁郡公。颜真卿家学渊源,精於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此碑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西安碑林。

唐代 柳公权 的《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碑额篆字排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碑正文楷书28 行,满行54字,总(1302)字。《玄秘 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唐代 欧阳询 的《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陕西宝鸡麟游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唐代 孙过庭 的《书谱》

书谱卷,纸本,纵:26.5 公分,横:900.8 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唐代 怀素 的《自叙帖》

《自叙帖》,纸本墨迹卷,怀素书于公元777年(唐大历十二年)。大草(狂草)书,凡一百二十六行,首六行早损,由宋代苏舜钦补成。《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

唐代颜真卿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宋代 苏轼 的《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宋代 米芾 的《蜀素帖》

《蜀素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今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蜀素”指的是这卷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东方所织造的名贵绢。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

元代 赵孟頫 的《胆巴碑》

《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碑稿为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400厘米,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

名家绘画名作:

东晋 顾恺之 的 《女史箴图卷》

《女史箴图卷》是西晋广武侯张华所写,文字内容是关于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训诫为目的。顾恺之将文中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加以描绘,使之通俗易懂。现存《女史箴图》最早的画本是唐代摹本,原为清宫旧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此卷为宋人摹本,全图有画11段,分别为“樊姬感庄”、“卫女矫桓”、“冯婕妤挡熊”、“班婕妤辞辇”、“防微虑远”、“知饰其性”、“出其言善”、“灵监无象”、“欢不可以渎”、“静恭自思”、“女史司箴”。本卷为白描人物,笔法流利,线条细劲连绵,比高古游丝描又多了几份挺健,更接近李公麟一派。人物形象有古意,此卷宋摹本较唐摹本画面内容多两段,对了解《女史箴图》母本及其流传,以及早期人物画法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 韩 晃 的 《五牛图卷》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画中五只不同形态的牛,从琐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这幅《五牛图》是一幅纸本设色画,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唐 阎立本 的 《步辇图卷》

《步辇图卷》乃唐操阎立本所画。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所画题材广泛,除宗教画外,人物、马车、山水、台阁皆擅。《步辇图卷》,绢本设色、纵962.5px、横3225px,是一幅真实记录并再现一千多年前古代藏族与中原地区友好往来的历史画卷。

南宋 梁 楷 的 《泼墨仙人图轴》

梁楷,南宋画家,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从贾师古学画,山水、人物、花鸟兼善,但今人多见其传世之人物画,其《八高僧故事卷》及《释迦出山图》中的树石山水,显示其山水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宋宁宗嘉泰(1201-1204)时为画院待诏,并赐佩金带。然其性格豪放不羁,“敝屐尊荣,一杯在手,笑傲王侯”,不能忍受画院的规矩,遂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人称“梁风(疯)子”。多作释道、鬼神,有两种几乎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细笔”,取法吴道子、李公麟,衣褶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称“折芦描”;一种是“减笔”,继承五代石恪的简括,以寥寥数笔横扫,墨色淋漓飘逸,对后世简笔写意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泼墨仙人图》(见图)便是其传世名作。此画以高度集中概括的简练手法,用蘸墨大笔,寥寥几笔,如墨泼纸,信笔而成,描绘出一个醉醺醺的神仙形象来。此画极为生动,堪称神定气足,达到了水墨画的极致。画上有题诗云:“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琼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梁楷的这种泼墨画法为后世禅宗画开了先河。此画曾经乾隆、嘉庆两朝内府收藏。

元 黄公望 的 《富春山居图卷》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元 倪 赞 的 《六君子图轴》

篇8:刘武宏·书画鉴赏

刘武宏:男, 汉族, 1946年生人, 祖籍河南南阳。毕业于西安美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西部文化艺术交流联谊会会长。师从著名国画大师:石鲁、赵望云、刘文西、靳之林先生。自幼酷爱丹青, 研古习今, 博采众长, 扎根陕北, 深入生活, 深研陕北窑洞文化, 形成一派画风——窑洞画派, 其独特的风格为业内人士所认同及喜爱, 被国外誉为“中国陕北窑洞文化的歌手”, 尊崇为“窑洞画派创始人”。

近年来应邀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成功举办画展。作品从70年代入选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 作品先后被海内外十多个国家艺术博物馆及友人收藏。出版有《西部风情集》、《刘武宏精选作品集》等多部著作。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 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特作专题报道。同年多幅作品收藏在国务院。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刘武宏作品集》由中国邮政出版社作为明信片出版发行。2001年被授予“新世纪文化创作风采人物”。

作品入选201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古今画坛名家与名画》艺术专辑, 2011年作品入选《九十年九大家》 (吴冠中、张仃、赵无极、范曾、沈鹏、刘大为、欧阳中石、刘武宏、李铎) 艺术作品专辑。

作品润格:4.5万元/平方尺

篇9:书画鉴赏札记二则

曾有一位历史教授谈及萧云从的书画水平,说是水平很一般。问及原因,理由是:“乾隆很推崇萧云从。”我表示不解,他说:“乾隆一点鉴赏水平都没有,《富春山居图》他不就看错了吗?他欣赏的肯定就很一般。”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推理。

萧云从的书画水平很高,这是公认的,弘仁、梅清皆求教于他,切磋画艺。乾隆推崇萧云从确是基于对萧云从书画水平的欣赏,仅因他曾误判过几件或几十件作品的真伪,就否定他一生的收藏和艺术修养,是不公正的。再捎带上萧云从,就更不对了。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来讥讽乾隆在书画鉴赏上的水平,其实是很可笑的。现当代的人之所以可以这么说,是因为手头有大量的资料,特别是图片影像资料,便于进行归纳、类比的研究,而且现今众多博物馆的开放,让人们有了更多直接接触、欣赏原作真迹的机会。而在古代,只有不多的文字记载,没有多少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对比自己古老的书画高仿品发生错误的判断,是常有的事情。应该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鉴藏大家,面对比自己古老的书画作品的顶级高仿品,如没有原作可资比较,想作出准确的判断都是极难的。所以相比今人,对有着很大局限性的古人进行苛责是不公正的。出于皇帝无上权威、“金口玉言”的考虑,乾隆不愿承认《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为原作真迹,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能用重金买下“无用师卷”,并入《石渠宝笈》慎重收藏的做法,就证明了他是颇具艺术鉴赏力的,眼光也是不差的,他的这种权宜之计,保留下了让后人评说的机会和实证。何况乾隆朝的书画收藏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书画最杰出的作品,而且他还做了系统的编目《石渠宝笈》,成为后世研究中国书画艺术极为重要的文字资料,这些不都是鉴赏水平的表现吗?鉴赏水平高如吴湖帆、徐邦达先生,也是在真、伪两卷的对比中辨出真伪,重新评说,所以,功仍在乾隆。

“艺无涯”与“艺有涯”

今年5月3日,我专程到江苏省美术馆,看了“艺无涯——陈大羽百年艺术展”。展览中近200件书画、篆刻作品,勾划出大羽先生的艺术人生。一上午三个展厅慢慢看下来,深有感触。现将几点观感写下。

一、大羽先生是出名的花鸟画家,以前很少见到他的山水作品,这次展览展示了多件先生不同时期的山水作品,对我来说可谓饱了眼福。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山水作品,水平很高,有几张甚至可以说不亚于同时代的大家李可染先生同时期的写生山水作品,不但构图精致,色调典雅,境趣清新,用笔、用墨也特别灵动活泼。画中国画,没有笔墨,不以笔墨来造型、来写意、来状物,那就不是中国画,不能笔精墨妙就不是好的中国画。虽然真实山水里是没有笔墨的,但画者要自己组织成笔墨,这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山川千古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画者去写生的这些地方,可能有些古代的名家作品中也画过,这就需要去研究古人是如何把这个真实的景象转换成他的笔墨的,等于你来印证他是否尊重了这个地方,是否把山川的特色、风貌和意韵画出来了,在这些方面大羽先生这一时期的写生作品是做得很好的。但可惜的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包括整个晚年,他的山水画水平几乎没有升华提高,以我观之,比以前的水平还差了很多,不但构图一般,笔、墨也呆板、僵死,笔不灵,墨不活,色亦不美,如《庐山》、《迎客松》等作品,皆是如此。什么原因所致不得而知,不过或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后来不以山水画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先生是睿智的。

二、大羽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画过一些人物画,可能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所作,应该是时代风气使然。先生虽有西法基础,但这些作品的整体水平却明显一般。倒是后来他偶尔用旧稿画的一幅戏剧人物《张飞审瓜》,笔墨轻松,情趣盎然,颇具水准。

三、大羽先生的篆刻与书法,虽先学吴派、后承齐翁,但细观之,似主要以白石老人为宗,这其中篆书落笔雄迈,水平为最高,印则次之,行草书一般。

四、大羽先生的花鸟画,早年即显露出大气之格调,白石老人见其所作极赞之,虽曰“赵吴以后,独见陈君”似为过誉,但“大羽弟应得大名”之说却是极准确的判断。后来大羽先生又对工笔花鸟有所涉猎,故中年和晚年前期之作,能于沉酣浑穆中寓严谨,笔、墨、色、构图俱精到,尤其是用笔大胆,具篆书线条之质感与行草书的灵性之美,如《霜酣》等作品;特别是他那招牌之作——大公鸡,更是神完气足,做到了合理的夸张。所以,人们常把他的大公鸡,和白石的虾、悲鸿的马、苦禅的鹰、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并称。可以说,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写意花鸟画,是他能列身于二十世纪书画大家之中的根本。但先生晚年,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则人与画俱老,用笔时有支离破碎之感,形、色也皆不能尽意了;可能是因眼疾的困扰,出于求变的想法,先生晚年在泼彩上似对刘海粟有所借鉴,但仅得近似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这一切其实都是生理原因所致,视力和控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做减法了,光靠笔力雄强,有时过了就会有外强中干、随性而为之嫌。因为中国画的笔墨讲究苍润并济,苍者厚重,如干裂秋风,风骨刚健;润者华滋,如涓涓春雨,情致柔美;苍润并济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古代画论有“墨分五色”之说,用墨宜干净清爽,用笔应松毛而不草率,如能润而不浮、厚而不滞、放而不野、柔而不弱,并结构有序、疏密有致,方可称是一幅苍润并济的好画。可先生晚年的作品,明显就达不到这个标准了。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曾在先生家中亲见其作画,在作细部描绘、上色和写款时,因视力原因,人几乎伏在画案之上,脸快要贴近画纸了,有时勾上几笔或上点颜色后,还要把纸拿起来,对光照着看一下位置和状态如何,可想而知,此时大构图显然是凭感觉来画了。当然,有人会说这种凭感觉来画,不是造就了黄宾虹晚年的辉煌吗?但我认为,黄宾虹先生的个案,是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因为,有些偶然性的东西,在此时、此地、于此人,可以成为奇迹;换了时间、地点、人物,可能即是谬误,或至少成为不了奇迹。所以,才会有被称之为不世出之奇才的人。

由此,说句悲观的话,人生有涯艺必有涯,艺术大家也是如此,只能说真正的艺术家心中对艺术境界的追求是无涯的。当然,这些感触是仅就此次画展所陈列的作品观后,我个人得出的一己之印象,说得不一定正确,但内心绝无贬低前辈大家艺术成就的意思。可能是应了董桥的一句话:“心中学问越小笔里胆子越大。”祈望大羽先生的在天之灵原谅后生晚辈的无知。

(责任编辑:李珍萍)

上一篇:你知道什么是STEAM教育吗下一篇:乡平安创建工作情况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