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户外活动该怎么做

2024-05-15

孩子户外活动该怎么做(共12篇)

篇1:孩子户外活动该怎么做

母亲节前夕,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田文江在武汉市图书馆举行的题为“家校互补——共同打造成功的后代”的论坛上提出,妈妈是孩子最为重要的老师,聪明的妈妈在教育孩子时要学会“四装”:装穷、装笨、装弱、装病。

田文江说,在教育孩子时,妈妈绝对不可事事亲历亲为,代替包办。要“四装”:

装穷。再穷不能穷教育,但再富不能富孩子。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往往不懂珍惜。让孩子做精神上的富翁,避免孩子形成物质上互相“攀比”的坏习惯。在物质给予上,即便是富妈也得学着在孩子面前装穷,让孩子知道东西的来之不易。

装笨。高知妈妈也别总在孩子面前显摆知识,妈妈“笨”一点,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装弱。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买菜、拎东西、做家务等。家有大事,也让孩子参与发言,听取孩子的建议和意见,这样的小孩比同龄孩子更自立。

装病。勤快妈妈包揽了一切家务,孩子并不领情,不妨偶尔装病,让孩子换位做家务,从自身体验中懂得感恩。

田文江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终身职业”。孩子的“求学期”只是人生头一步,不要在这一阶段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而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四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懂得感恩,是帮助孩子成才的重要法宝。

篇2:孩子户外活动该怎么做

1、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受到惩罚,这是孩子通过之前的体验总结出来的。家长的气愤、责怪、唠叨、抱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掩饰错误。因此,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教育、沟通等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通过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的讲话,家长可以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了解孩子是如何思考的.,进而判断孩子是不是做错了事情。如果是孩子错了,家长要和孩子好好谈谈,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对事情进行补救。

3、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是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担心大家笑话自己。作为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处理,以避免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4、对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进行表扬: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弄脏了玩具、把杯子里的水撒到了地上等,都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当孩子主动告诉父母自己这些行为时,家长可以这么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情,可见你是不小心才弄脏玩具的。妈妈希望你下次可以小心点,好吗?”如此的对话,既可以减轻孩子的内疚感,也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可以怎么做更好。

篇3:《我该怎么做》教学

人教版二下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 弄清图意, 在说的基础上为图画续上一个结尾, 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在生生、师生多维互动中, 学会认真倾听, 积极表达。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1. 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 你们有过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吗?一个人在家时, 心情怎么样?

2. 看图说话。

师:今天, 有一个叫小明的小朋友也跟你们一样, 一个人在家。他遇到了一件事情,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文插图) 请仔细看一看上面的图画, 说一说小明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生:有一天, 小明一个人在家做作业。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小明隔着门问:“谁呀?”那个人说:“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小明不知道该怎么办。

3. 师:

是啊, 小明该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小明想办法。 (出示课题:我该怎么做。)

二、小组讨论, 全班互动

1. 提出要求。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帮助别人, 你们觉得小明该怎么办?请大家分组讨论, 帮他出出主意。

2. 小组讨论。

3. 交流反馈。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如果小明不认识这个人该怎么办;如果这个人确实是爸爸的朋友, 小明也认识他, 该怎么办。

A.如果小明不认识这个人。 (引导学生懂得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师:经过讨论, 各小组肯定都有自己的办法了。请各组派代表来说。

生:我们组认为开不开门得先看小明认不认识这个人。

师:那好,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种情况。如果小明不认识这个人, 他该怎么办?

生:如果不认识, 肯定不能开门, 说不定他是坏人。

生:我也同意, 一个人在家时, 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生:我们可以想办法试探一下这个人, 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爸爸的朋友。

师:你想得真周到!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

生:我可以故意大声地叫:“爸爸, 有人来找你。”如果他是坏人, 听了肯定会逃走。

生:可以打个电话问问爸爸有没有这样一个朋友。

生:可以让他回答几个问题:我爸爸叫什么名字?他在什么地方上班?你知道爸爸的电话号码吗?如果回答得出就说明他真的是爸爸的朋友。

师:如果那个人真的是爸爸的朋友呢?要不要给他开门?

生:如果真的是爸爸的朋友也不能给他开门, 大人不在家时, 不能让陌生人进门。

师:那我们该怎么拒绝他呢?

生:可以说:“叔叔, 我爸爸不在家, 等他下班了您再来找他吧!”

师:你真有礼貌。

生:我也会说:“叔叔, 我爸爸不在家, 您到公司去找他吧!”

生:还可以说:“叔叔, 我爸爸刚出去, 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您有事打他电话吧!”

B.如果这个人确实是爸爸的朋友, 小明也认识他。 (引导学生学会礼貌待客)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 既保护了自己, 又显得很有礼貌。如果这个人确实是爸爸的朋友, 小明也认识他, 那该怎么办?

生:应该给叔叔开门。

生:应该请叔叔进来坐一会儿。

生:还应该给叔叔倒茶。

生:应该陪叔叔聊天, 也可以打个电话给爸爸, 让他回来, 告诉他有人找他。

三、续编故事, 开展比赛

师:小明到底该怎么做呢?大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都很有道理。请你按照自己的想法, 把图画内容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1. 自由准备。

2. 小组里讲故事, 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故事擂台评比。

4. 集体评议, 评出最佳故事、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讲故事能手。

四、情境表演, 深入交际

1. 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故事擂台赛, 很多小组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 老师还想让你们来表演表演。注意: (1) 分配好角色。 (2) 表演时加上语言、动作、表情。 (3) 注意态度要大方, 声音要响亮。

2. 学生小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3. 现场表演, 点评。

(第一组)

生: (做敲门状) 咚咚咚, 有人在家吗?

生: (从椅子上站起来, 走到门口) 谁呀?

生:我是你爸爸的朋友。

生: (搬来一张椅子, 从猫眼往外看) 我怎么不认识你呀?

生:我是你爸爸的老朋友, 你不认识我啦。快开门呀!

生: (从椅子上下来大声喊) 爸爸, 有人找你!

生:原来家里有大人, 我还是赶快溜吧! (快速离开)

生: (又从椅子上站起来看) 咦?怎么没人啦?这个人肯定是坏人, 幸亏我聪明, 没上他的当。

评议:

师:大家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明”演得好, 动作做得很好。

生:我觉得他们两个人一开始声音还可以再响亮些, 因为他们是隔着门说话的。

师:这个建议不错, 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表演的时候自己不能笑。

师:有道理。这一组中的小明用自己的机智吓跑了陌生人, 表演得非常好。

(第二组)

生: (做敲门状) 咚咚咚, 有人在家吗?

生: (从椅子上站起来, 一边走一边说“来了, 来了”) 是谁呀?

生:小明, 是我。我是王叔叔。

生: (搬来一张椅子, 从猫眼往外看) 王叔叔, 是你呀! (开门) 请进!您请坐。

生:你爸爸呢? (一边说一边坐下)

生:我爸爸刚刚出去了。王叔叔, 请喝茶。

生:谢谢你!

生:您找我爸爸有什么事吗?

生:没什么, 我就是来看看他。既然你爸爸不在, 那我就先走了。

生:那好吧!叔叔再见!

生:再见!

评议:

师:谁来做评委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非常好, 声音响亮。

生:我觉得“小明”很有礼貌, 很会招待客人。

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太精彩了, 态度大方, 声音响亮。

五、感悟故事, 拓展延伸

1. 师:说说学了这一课, 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如果有客人来家里要热情招待。

生:我懂得了如果陌生人来敲门, 不能随便给他开门。

生:我懂得了如果有人敲门, 一定要问清楚是谁, 不能随便开门。

生: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 不能让坏人给骗了。

生:遇到坏人可以向大人求助, 也可以打110报警。

篇4:孩子挨打后,父母该怎么做?

下面的问题是:孩子挨打后,父母该怎么做?

这里,我们摘编了《培养会思考孩子》一书中的一段内容。书的作者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 “美国家长评选大奖”得主、美国青少年和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专家。

其观点的关键词是: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孩子:“娜塔莉打我!”

家长:“发生什么事?她为什么打你?”

(家长审视孩子对事件的看法)

孩子:“她就是打我!”

家长:“你的意思是,她无缘无故打你?”

(家长鼓励孩子思考,寻找事件的原因)

孩子:“嗯,我先打她的!”

家长:“为什么?”

孩子:“因为她不让我看她的书?”

家长:“你打娜塔莉的时候她是什么感觉?”

(引导孩子思考别人的感受)

孩子:“很生气!”

家长:“你知道她为什么不让你看她的书?”

(引导孩子了解别人的想法)

孩子:“我可以问她!”

家长:“嗯,最好能知道原因。

(鼓励孩子找出事实真相,发现问题所在)

(孩子沉默一会儿)

孩子:“她说我没有让她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不答应你了。你再想想,有什么办法让她给你看她的书?”

(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不高兴跟她玩了!”

家长:“你这么做,她会怎样?”

(引导孩子思考她的办法的后果)

孩子:“她会选择不跟我做朋友!”

家长:“你希望她做你朋友吗?”

孩子:“对!”

家长:“想想看,还有什么做法能让娜塔莉还是跟你做朋友?”

(鼓励孩子思考更多不一样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让她看一本我的书!”

家长:“这是个好主意,你不妨试试!”(书摘结束)

孩子回家说“挨打”(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妈妈却发现,其实是自己的孩子先打人(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她没有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的打人对不对的说教,而是鼓励孩子思考对方的感受以及事件的原因(看书之争)。

这位妈妈的高明在于,在母女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思考不同方法得到的不同后果。

最终,是孩子自己而非妈妈解决了问题。

其实,吃亏还是占便宜,关注的只是眼前利益。

引导孩子看清事件真相,学会化解纠纷、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让孩子立于不败之地的长远之举!

篇5:暂时离开孩子时该怎么做

1、首要的,当你离开时一定要把宝宝留给一个会照料孩子并且爱孩子的人。

2、如果是一位新保姆,可以请她早些来,指导她们彼此熟悉、适应。当你感到放心时,在保姆和孩子玩的时候,你可以试着离开一会儿。

3、保持宝宝的习惯。告诉保姆孩子平时的`起居、饮食、玩耍、爱好,这样,即使你不在家,宝宝的生活规律也不会改变。

4、在宝宝看到你要离开他而大哭时,不要表现出过分不安,因为你的神情会影响到他,不要感到对不起孩子。

5、不要不辞而别。外出时悄悄溜走对宝宝是不公平的,这会使他非常不安。有些宝宝喜欢两次告别,他们对你说过再见后,还要站在门口向你挥手告别。另外一些宝宝发明出自己的告别程序 ,例如,每次和爸爸妈妈分手时都要郑重其事地拥抱和亲吻他们。

篇6:当你的孩子被欺负 你该怎么做

当你的孩子被欺负,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更不要掺和进去。

前段时间,一则标题为《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围观和讨论。文中,父亲教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的女儿“有人打你,你要及时还手”,这位爸爸认为孩子间的打闹还手并不能算暴力,而如果孩子长期被欺负不敢还手则有可能会造成心理伤害。

说实话,我不太赞同这位父亲的做法,我觉得更恰当的方法应该是教孩子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以牙还牙”,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而且在讨论孩子被打要不要教其还手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教孩子还手的背后是不是存有你自己“气不过”的心理成分呢?是不是你在主观地判断孩子受到了欺负呢?

如果你还是觉得迷茫的话,看看下面这位智慧的妈妈是如何做的。

公园里,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4岁小女儿在公园游玩,妈妈坐在树底下看书,小女孩在草地上奔跑,孩子一边跑一边咯咯笑着,突然一声呵斥:“小妞,走开,不要挡住我们的路!”小女孩还未反应过来就被推倒了,3个嬉皮笑脸高出小女孩半个头的小男孩站在了前面。

小女孩爬起来,看书的妈妈听到吵闹声抬起头看,但没有走过去,旁边的一个大婶说:“你女儿被欺负了,你不过去帮忙?”

“不用,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对付得来!”不理会旁人吃惊的表情,年轻妈妈继续微笑着看几个争吵的小孩子。

小女孩看了看妈妈,见妈妈没反应,当三个小男孩又想推自己时,小女孩大喝一声:“你们给我住手!我可以宽容你们刚才的无礼,但是如果继续无礼冒犯我,我发誓一定会反击的!但如果你们肯跟我一起玩,我将我兜里面的糖都分给你!”没一会,4个小朋友就开始在玩老鹰捉小鸡了,玩得不亦乐乎!

原来,这个妈妈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尝试应对各种麻烦,只要没发现比如孩子拿着刀枪等危险因素,妈妈一般不插手。

当你的孩子被欺负,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更不要掺和进去。常见到有不少家庭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总是担忧孩子吃亏,他们可能会冲到孩子堆里,阻止暴力游戏的发生,更有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甚至会护犊帮孩子打人,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帮孩子打架的那些父母,可以说是心智还未够成熟。

在孩子看来,他们与其他小朋友的冲突很可能只是一场游戏,但如果父母冲进去帮孩子打架,就演变成了成人的暴力事件,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来说,都是不好的影响。

这种父母容易让孩子养成暴力习惯,靠暴力解决问题。有一个孩子很聪明,但父亲很溺爱,每次跟人打架吃亏,父亲都帮忙打回去,由于有父亲撑腰,这个孩子不害怕打架,相反还经常无事生非,甚至挑逗别人跟他打架。

那么,当孩子被欺负时,爸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当孩子被欺负时,父母首先的做法是不理会,让孩子自己解决。因为这是孩子在学习如何跟人交往,当他们跟小伙伴发生冲突,更是他们学习如何应对困境的绝好时机,但是你的阻止或帮忙,肯能会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其自然。简单的跟孩子说“你不能打”和“你必须打回去”,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被欺负后向父母寻求帮助时,比较正确的办法,是父母鼓励孩子阻止暴力的发生。

“你不能打”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懦弱,“你必须打回去”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暴力。

如果孩子通过想办法,将暴力阻止在酝酿阶段,孩子不仅没被欺负,相反孩子通过解决冲突还能找到自信,最重要的好处是,孩子知道了解决冲突可以通过小脑袋。

如果孩子不够聪明,或者对方太暴力,那么妈妈就要让孩子自己变得强大了,比如让孩子学习武术或者跆拳道,让孩子有自信去阻止暴力的发生,或者给对方造成威慑作用。

篇7:孩子户外活动该怎么做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那就是很多青少年都沉迷游戏,因此也荒废了学业,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下面这几个好办法家长可以一起来看看!

篇8:教给孩子该怎样做

一天, 我正在办公室里写材料, 一个小女孩无声无息地走进来, 径直向着临桌老师的座位走去。当她伸手在桌上翻找的时候, 我喊住了她:“孩子, 你忘记了什么?”她翻然醒悟, “啊, 我忘了敲门。”“还有吗?”她瞪着天真的大眼睛望着我, 迷惑地摇了摇头。“孩子, 你应该在敲门之后, 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来, 然后告诉我你要做什么, 再次得到我的允许之后再去做这件事。”她恍然大悟, 赶紧说明了理由, 我表扬了她聪明懂事。可是, 她找完老师要的东西之后回头就走, 我再次喊住了她, 问她这回又忘记了什么, “老师再见!”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 我也报以微笑, 说了句:“再见, 你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不一会儿, 她再次返回, 轻轻地敲着门, 望着我, 得到了我的允许, 她主动告诉我刚才帮老师找的材料不对, 需要重新找, 我便和她一起找了起来, 找到后, 她拿好材料清晰地说了声“老师再见!”转身就走, 我第三次喊住了她, 问她, 我帮她找到了东西, 她还应该怎样说?这会儿, 她立即报以清晰的回答:“谢谢老师, 老师再见!”我欣慰地笑了, 并称赞她说:“你真是个文明可爱的好孩子!”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采, 高兴地走了。

也许,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细小的事情;也许, 我们或因为忙碌, 或因为懒惰, 或因为事情太小而忽视了教育。或者直接批评, 或者只纠正一次, 正因为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或者, 我们丢掉了教育的最佳时机, 反过来埋怨孩子怎么不知道敲门吗?怎么就做了这个那个而对身边的老师、长辈熟视无睹?想来, 孩子本是一张白纸, 我们大人知道的礼节也许很简单, 但没有人告诉过他们, 订正过他们, 严格要求过他们, 因此, 他们不知道, 或者没有这样良好的习惯。所以, 我们成人尤其是老师, 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能只用简单的批评和责令来教他们, 要用真心去手把手地教他们, 用恒心去反反复复地帮他们, 用耐心去帮助他们在反复的遗忘和错误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让教育生活化, 人性化, 点点滴滴, 流淌在生活里, 温润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让教育的痕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清晰看得见。

篇9:孩子抽筋时家长该怎么做

惊厥是一种原因繁多的症状,那么同样惊厥的孩子,他的结果好坏,全靠查明病因,并且治疗方针也要依照病因而决定。所以,帮助医师尽快查明病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家长要赶快将病儿送到医院,并且:

一,详细告诉医师病童的年龄,起病情况,有没有发热、呕吐,大小便是否正常,平时的营养状况,是否吃过有毒食物,最近是否患过疾病等,家属中有无患同样疾病的人,等等。

比如说,有发热、呕吐的惊厥,医师就要想到各种急性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大便稀或有脓血的,就要考虑急性痢疾。小便不正常的,要考虑肾炎。吃过、咬过可疑东西的(如白果或铅制的玩具等),要考虑中毒……

二、要让医师好好做体格检查。从头到脚都要检查,还要检查血液,检查白细胞的多少和分类,看血液里有没有寄生虫。或者要做血培养,需要时抽血做血糖,血钙试验,必要时还要抽脑脊液来检查……

篇10:父母该怎么称赞孩子?

赞美是儿童行为发展中,最强效的正向增强物。

孩子只要做了快乐的事,讲了美善的语言等,父母就要立即给予大量真诚的赞美。对孩子而言,赞美意味着得到父母的认证一一确认孩子的价值以及学习、尝试错误、行为操作的发展方向。对孩子而言,做快乐的事、做好事、做对事,却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没有得到父母的赞美,就是一种惩罚,一种否定。那么“好的行为”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 如果我说谎、说坏话、做不快乐的事,和诚实、说好话、做快乐的事一样,父母都没有反应,好像也不怎么在意我......那“坏的行为”继续做也没关系不是吗? 赞美的技术,不仅只是说一堆好话来夸奖孩子,而须有效运用下面三种技巧。

01

给孩子三次赞美

父母必须细心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做快乐的事、做好事、做对事,“第一时间”给予即时的“第一次赞美”,而且还要司机给予“第二次赞美”。父亲或母亲要把赞美的事件,在另一个时间告诉儿童的其他重要他人,并请被告知的家人或亲友,再给予孩子“第二次赞美”。再者,还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其他家人、亲友、外人,引以为荣地给予“第三次赞美”。赞美的目的不是要取悦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多么地引以为乐,以及外在环境对他的绝对肯定。赞美最美好的价值,更在于帮助孩子建立快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每一个快乐的念头,都能够得到“三次赞美”,他一定会变成快乐的孩子。

02

赞美的目的在于肯定

赞美的终极目的,在于肯定。每一个父母必须学会赞美孩子的行为,更要学会肯定行为背后好的动机、好的德行、好的人格和好的能力。这样,孩子不只养成快乐的行为,更会涵养自我意象,肯定自己的德行、人格与能力。终极的赞美分成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一赞美其言行: 正向的、优良的、快乐的行为表现。

第二阶段一一肯定其人格: 因为你是一个XXX的人。

【例】豪豪好乖哦!自动去帮奶奶找拖鞋,因为豪豪是个喜欢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对不对!来,抱抱,爸爸亲一下!

父母对于子女行为现象的多元赞美,聚焦于某些人格特质与能力的肯定。这种来自父母与家人“赞美一肯定一赞美一肯定.....。”的连续性过程,能够协助子女发展出“自我观”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会产生一种价值观一一一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后再发展出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一我应该主动去做哪些事。

03

教孩子学会赞美别人

父母不但要赞美子女,还要教子女学习如何赞美别人,孩子必须学会赞美别人的技巧,养成赞美别人的态度和习惯。掌声给予孩子学习的动力,若要从掌声中走出来,孩子就必须拥有赞美别人的能力。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第三只眼,帮他观看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一旦发现别的家人或外人说好话、做好事、想快乐的念头,就立刻邀约孩子一起赞美对方。

【例一】豪豪你看,大哥主动帮助二哥,而且还很小心地保护二哥,大哥好棒哦! 二哥赶快谢谢大哥呀! 来,豪豪,大家一起给大哥鼓掌!

篇11:孩子犟嘴该怎么教育

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发现,善于“犟嘴”的孩子,一般思维敏捷,语言流畅,知识丰富,但他们往往个性强,引导不好会出现蛮横、任性等不良行为。为此,孩子“犟嘴”既不能简单的制止、训斥,也不能放任自流,任期自然,做为父母、老师要正确引导。一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认识观,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鼓励孩子与大人“犟嘴”,与同伴争辩,消除他们与大人“犟嘴”是的紧张感,使他们能心情舒畅地与大人辨是非、明事理;另一方面,孩子与在大人“犟嘴”的过程中,父母、老师要引势利导,既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不能迁就纵容,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理服人,使孩子在与大人“犟嘴”过程中,得到满足,提高对某事物的认识,使幼儿的情感、语言不断地得到健康发展。

孩子为什么犟嘴

1、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犟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解”。这时候,父母应该耐心听取孩子的辩解,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予以表达。试想,这种尊重事实、不向权威屈服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大人所赞誉和追求的吗?怎么当它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时,我们反而受不了了呢?

2、有时,孩子是为了掩盖过失而“犟嘴”的。在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容忍孩子的这种“犟嘴”。有许多父母在这时往往会以拳头代替教育。因为在父母看来,这种“犟嘴”就是撒谎。如果我们能冷静地分析一下,也能从这种“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缘由”。

幼儿心理学认为,当儿童开始掩饰自己过失时,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学会拿它来和自己的行为相对比,作出初步的道德评价。又由于幼儿期的道德观念并不十分稳定: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事后,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起作用了。他们往往知道自己错了,可又怕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怕被权威――大人认为是“坏孩子”,于是就通过“犟嘴”来掩饰过失,力图保住“好孩子”的形象。

遇到这种情况,做父母的绝不可犯急躁情绪,应该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使之认识到: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已经犯了错误,为了掩盖它再犯另外的错误(撒谎)是错上加错。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个犯了错误的“好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孩子“犟嘴”的根源,也是孩子今后改正错误的动力。

有时,孩子“犟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犟嘴”。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孩子却不让小客人玩自己的玩具,大人说他,他还认为自己的玩具就有权不给别人玩。这样情况说明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这不是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图书、讲故事等来帮助孩子提高道德认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另外,提出要求后,又没有坚决执行,也会使孩子觉得有空子可钻。现在教育的办法只能是每当对孩子提出一项要求时,与他一起讨论制定和执行这项要求的意义,然后就坚决执行。这样就会逐渐减少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

另外,静下来想一想,孩子是否有道理,不能要求我们一提要求孩子马上就得服从,要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其实孩子会犟嘴不是坏事,这至少说明他对很多问题有想法,同时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说什么他是什么,什么想法也没有,那才可怕呢,等他长大了肯定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主张。

怎样教育爱犟嘴的孩子们

不要以暴制暴

孩子叛逆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暴力可以解决,因为暴力只会让他们心里对你心存芥蒂而不愿意和你沟通。

以柔克刚

对于这样的孩子,硬着来会适得其反,如果你有耐心用温柔的语言,说不定他会愿意和你沟通,而让自己了解他,掌握他。

反省自己

看看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不妥,让孩子对你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出现这样的叛逆。

改变自己

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重亲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沟通

那么渐渐地孩子就会接受你,而愿意和你进行沟通,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可以因材适教。

篇12:家长该怎么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一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

性格是人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习惯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至三岁前为个性萌芽时期;二是学前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休。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孩子们自“哇吐”堕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后就会哭、吃奶,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当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长起来,就会表现出:有的聪明、伶俐、智慧才能出众,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一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二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

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

这一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

上一篇:教师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目标与理想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