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场消毒制度

2024-05-15

规模养殖场消毒制度(通用12篇)

篇1:规模养殖场消毒制度

1.牛场大门和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并保证有效的浓度,车辆、人员都要从消毒池经过。严格隔离饲养,杜绝带病原的人员或被污染的饲料、车辆等进入生产区;火碱每天更换一次,氯制剂每3天更换一次。场内应设有更衣室、淋浴室、消毒室、病畜隔离舍;

2.根据消毒目的、对象选择高效低毒人畜无害的消毒药,严禁使用对环境、生态及人畜有危害的消毒药;

3.经常保持圈舍卫生整洁,周围环境每周清扫一次,及时清理污物、粪便、剩余饲料等物品,保持圈舍、场地、用具及圈舍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对清理的污物、粪便、垫草及饲料通过生物发酵、焚烧、深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4.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一般圈舍和用具每周消毒2次周围环境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发病期间做到每天消毒,对转移、死亡而圈舍或疾病治愈、疫情过后,对圈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5.场内工作人员进出场须更换衣物鞋帽,严禁穿着场外的衣物鞋帽进入场内。场内衣物鞋帽严禁带出场外,并定期消毒;

6.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生产区,如需特殊情况,进出时须经过消毒室进行消毒,禁止非本单位车辆进入场区和生产区,本单位车辆须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

篇2:规模养殖场消毒制度

一、人员及车辆消毒规定

1、任何进入公司大门的人员必须在门卫室按规定严格消毒(紫外线、消毒

垫、消毒盆)。

2、任何进入公司大门的车辆必须严格消毒(高压喷雾消毒)。

3、任何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必须消毒,更换已消毒的工作服、鞋等。

4、来访人员经批准进入生产区,应消毒,更换场内提供的工服、鞋套、头

套等,并按指定路线进行参观。

5、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应彻底冲洗干净(包括车厢内),经过严格消毒处理

后在场外至少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进入生产区。

6、生产人员因工作原因需进入其它车间,进入前应先消毒,回本车间时也

应作消毒处理。

7、工作人员进入本车间应消毒;包括消毒盆洗手、脚踏消毒垫。

二、羊舍消毒规定

1、饲养员负责本车间内及羊舍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

2、在消毒时为了减少对工作人员的刺激,应配戴好口罩

3、每三天消毒一次,特殊情况由生产主管另作安排

4、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的比例配制溶液

5、每十五天更换一种消毒剂,消毒剂交替使用

6、根据猪舍面积,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适量配制消毒溶液

7、消毒覆盖面尽量达到100%,消毒效果:地面、墙面以湿润为准,羊体、羊栏以滴水珠为准。

8、消毒须在清扫冲洗圈舍且地面干燥后进行,消毒后12小时内不得冲洗

圈舍

9、及时作好消毒记录。

三、生产区环境消毒规定

1、生产主管负责生产区环境消毒工作。

2、每周消毒一次,特殊情况另作安排。

3、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的比例适量配制溶液。

4、每月更换一种消毒剂,消毒剂交替使用。

5、生产区大门的消毒池内的消毒液每周更换一次,以达到消毒效果。

6、每周六下午按时消毒,雨天顺延。

7、消毒范围包括道路、水泥地面、下水道以及各种设施等,消毒覆盖面达到100%。

8、作好消毒记录。

四、生活区消毒规定

1、后勤主管负责生活区环境消毒工作。

2、每十五天消毒一次,特殊情况根据生产主管的意见由后勤主管另作安排。

3、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的比例适量配制溶液。

4、每月十五号和月末按时消毒,雨天顺延。

5、消毒范围:道路、下水道、食堂、宿舍、公司大门、娱乐场所、厕所等生活设施,覆盖面100%。

6、及时作好消毒记录。

五、器械工具消毒规定。

1、生产工具由本车间饲养员定期消毒。

2、治疗医用器械由生产主管或其指定人员每天定时消毒。

3、消毒方式

(1)、生产工具用消毒液作喷雾消毒。

(2)、注射用具用高压蒸煮消毒。

(3)、实验室用具和器械用干燥箱消毒。

(4)、产房器械及设施用消毒液消毒和熏蒸消毒。

4、生产工具包括饲料铲、饲料车、粪铲、粪车、料箱、补料槽等。

5、注射器、针头等洗净后,每天定时送到兽医室,集中蒸煮消毒。

6、上水设备、饮水器、水箱等用漂白粉稀释成3%的溶液,浸泡或冲洗消毒。

7、配送饲料的车辆应专用,并定期严格消毒。

8、粪车在使用后应在羊舍外指定地点冲洗干净,待干燥后消毒。

六、生产消毒

1、配种消毒应先清水洗干,在消毒液消毒在清水擦干。

2、分娩母羊消毒。

3、接产、助产消毒。

七、熏蒸消毒

1、用量:每立方米需高锰酸钾6.25g,40%甲醛12.8ml。

2、计算:长×宽×高(包括凹凸部分)。

3、方法:

(1)、先打湿;如可能,使室温保持在27度左右。

(2)、每3-4米放置一平底容器;在所有容器内放入高锰酸钾,量取甲醛,从猪舍一端迅速倒入甲醛;或先倒入甲醛而后将称量好的、用纸包的高锰酸钾放入容器,这样更安全。

(3)如事先在容器内放入1倍量的水,可使反应缓和,不致使内容物溅出来。

(4)、关闭门窗熏蒸12小时以上。

(5)、进羊前至少通风24小时。

八、消毒的注意事项

1、正确使用各种消毒药物,遵循使用说明的规定和要求。

2、在配置消毒液或实施消毒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物品。

3、不得同时使用两种消毒液消毒同一部位和物品。

4、在对上水设备、饮水器、水箱消毒后,在使用前应彻底清洗干静。

5、大门、羊舍入口处的消毒池(盆)应定期更换药液(一般每周更换1-2

次)。

6、人或动物皮肤不得直接接触消毒液,一旦眼睛、皮肤上沾有药液应及时冲洗

干净,特别是使用烧碱、生石灰等腐蚀性强的药品时要注意安全。

九、清洗消毒程序

1、羊只转出后对羊舍清扫、刮干净,清除一切污物。

2、用清水将地面、羊栏、墙面、料槽、天花板等设施冲洗干净。

3、干燥。

4、用2%-3%的烧碱溶液,泼洒地面、羊栏、料槽、墙面等。

5、待干燥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

6、干燥。

7、消毒。

篇3:规模养殖场夏季消毒要点

1 消毒方法

1.1 物理消毒

是通过机械性清扫、冲洗、通风换气、高温、干燥、照射等物理方法对环境和物品中病原体的消除和杀灭。

1.2 化学消毒法

在疫苗防制过程中, 常常利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对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物品等进行清扫、浸泡、喷洒、熏蒸以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

1.3 生物消毒法

生物消毒法主要用于污染的粪便的无害处理, 通过堆积发酵、沉淀池发酵等产热或产酵, 以杀灭粪便污水、垃圾及垫草等内部病原体的方法。

2 消毒药品的选择

消毒药的选择要考虑猪场的常见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猪场条件以及本地区的猪群疫病流行情况和疫病可能的发展趋势, 选择储备和使用2种或2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消毒药物。还要定期开展消毒药物的消毒效果监测, 依据实际的消毒效果来选择较为理想的消毒药物。选效力强、生效快且持久、不易受有机物及盐类影响的药品。长期使用单一消毒剂, 细菌、病毒会产生抗药性。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消毒剂, 广谱类消毒药可替换使用, 最好是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

各个养殖场可根据自场和周边疫病流行情况, 选择消毒药, 进行预防性消毒。如猪丹毒、猪肺疫、禽流感等一般可选用10%~20%新石灰乳消毒;鸡新城疫、牛瘟、牛肺疫等, 可选用2%苛性钠溶液消毒。牛瘟、牛肺疫、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疥癣、寄生虫等, 可选用5%~10%臭药水消毒。禽类消毒时, 可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 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铁制笼具可采用火焰消毒。在选择化学消毒剂时应考虑:对病原体消毒力强, 对人、畜毒性小, 不损害被消毒物体, 易溶于水, 在环境中较稳定, 价廉易得且使用方便的药物。

3 消毒过程及消毒程序

篇4: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消毒方法

1、预防性消毒。是根据生产的需要采用各种消毒方法在生产区和牛群中进行的消毒。主要包括:日常定期对栏舍、道路、牛群的消毒,定期向消毒池内投放消毒药等:人员、车辆出入栏舍、生产区内的消毒等:饲料、饮用水乃至空气等的消毒;医疗器械,诸如体温计、注射器等的消毒。

2、随时消毒。牛群中个别牛发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时,立即对其所在栏舍进行局部强化消毒,包括对发病或死亡牛的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3、终末消毒。采用多种消毒方法对全场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清理与消毒,主要用于全进全出系统中空栏后或烈性传染病流行初期,以及疫病平息后准备解除封锁前均应进行消毒。

二、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主要包括机械清扫刷洗、高压水冲洗、通风换气、高温高热(灼烧、煮沸、烘烤、焚烧等)和干燥、光照(目光、紫外线照射等)。

2、化学消毒法。采用化学消毒剂杀灭病原是消毒常用的方法之一。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当考虑病原体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以及消毒剂的杀菌谱、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消毒对象及环境温度等。

3、生物学消毒法。对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粪便、污水、垃圾及杂草等利用生物发酵热能杀灭病原体,有条件的可将固液体分开,固体为高效有机肥,液体用于渔业养殖。同时,可在牛场内适度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

三、消毒设施和设备

消毒设施,主要包括养殖场和生产区大门的大型消毒池、牛舍入口的小型消毒池、人员进入生产区的更衣消毒室及消毒通道、消毒处理病死牛尸体坑以及粪污发酵场、发酵池等。常用的消毒设备有:喷雾器、高压清洗机、高压灭毒器、煮沸消毒器、火焰消毒器等。

四、消毒程序

根据消毒种类、对象、气温、疫病流行的规律,将多种消毒方法科学合理地加以组合而进行的消毒过程,称为消毒程序。例如,全进全出系统中的空栏大消毒的消毒程序可分为以下一些步骤:清扫-高压水冲洗-喷洒消毒剂-清洗-熏蒸-干燥或火焰消毒-喷洒消毒剂-转入牛群。

篇5:畜禽养殖场消毒制度

一、结合本合作社实际,制定消毒程序,并严格执行。

二、选择低毒、高效的消毒药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消毒。

三、场区出入口、生产区出入口、各圈舍出入口的消毒设 施、设备能正常使用定时更换消毒药,保持有效药液容量和浓度。

四、进入场区的车辆及随车物品经消毒池或消毒通道消毒后进场,随车人员经人行消通道消毒后进场;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更衣,经消毒池和消毒室消毒后进入生产区。

五、场内工作服、鞋帽、手套实行专人专用,并定期清、消毒,不得带出。

六、所有生产资料进入生产区都必须严格消毒;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在装载和卸载后,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七、定期对圈舍、场地、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清扫、冲洗 和消毒,必要时带畜(禽)消毒同时,结合环境消毒,消灭老鼠,割除杂草、填干水坑,防止蚊、蝇孪生,消灭传播媒介。

八、发生一般性疫病或动物突然死亡时,立即对圈舍、处 理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强化毒。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按重大 动物疫情处置规定进行消毒。

九、按规定做好消毒记录。

免疫制度

一、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切合本合作社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并按程序实施免疫,建立免疫档案。

二、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进行免疫效果评估,适时调整免疫程序,保证免疫科学。

三、按照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做好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工作,并自觉接受兽医主管部门和机构的监督检查和监测。

四、对体弱、有病、发育较差的畜禽,在病愈、体况健康后,及时补针免疫;对新补栏的畜禽,在隔离观察结束后进行一次强化补针免疫。

五、遵守国家兽用生物制品管理规定,使用来自合法渠道的合法疫苗产品,不使用实验产品或中试产品。

六、经向本地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自行采购或政府发放的强制免疫疫苗只限本场使用,不向场外销售。

七、建立疫苗出入库制度,严格按要求储存、运输疫苗,保证疫苗质量。

八、免疫接种时,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使用疫苗。疫苗开启后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使用注射用疫苗时,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九、对失效、使用残余的疫苗,以及用过的疫苗瓶、药棉等废弃物,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真实记录疫苗采购、使用情况,记录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2年。

疫情报告制度

一、本合作社兽医定期对动物群体进行系统检查,观察群体健康状况,做好检查记录,并自觉配合本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病监测工作。

二、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立即向本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在报告动物疫情的同时,采取隔离患病动物、禁止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出场、限制人员进出等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并保存完整动物尸体备检。

四、报告动物疫情时,以书面形式真实报告发病的时间和地点,发病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报告疫情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紧急情况时用电话报告。

五、不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六、确诊为一般动物疫病的,在本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采取隔离、治疗、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确诊为重大动物疫情的,配合本地政府按照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求,采取强制措施,迅速控制、扑灭疫情。

七、按规定做好动物疫情报告和诊断记录。

用药制度

一、严格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养生产企业审查办法》、《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严把兽药饲料产品质量关,对所使用的兽药饲料产品要从正规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购进,进货时严格审查产品相关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产品标签等内容,确保产品质量。

三、建立健全兽药饲料产品进货、使用登记备案制度,对兽药饲料的购进、使用和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如实记录下来,为溯源制度的实施打好基础。

四、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物、违禁药物、非法兽用生物制品和其他违禁物质。不使用假劣饲料和“瘦肉精”、“蛋白精”、安定等违禁物质;发现有使用经销“瘦肉精”、“蛋白精”、安定等违禁物质和假劣饲料的行为,及时向兽药饲料主管部门举报。

五、严格执行《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业部193号公告)、《部分国家及地区明令禁用或重点监控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业部265号公告)、《兽药国家标准和部分品种的停药期规定》(农业部278号公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农业部168号公告)、《兽药地方标准废止目录》(农业部560号公告)、《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农业部658号公告)和《陕西省关于在畜禽生产中禁止使用违禁药物的决定》等兽药饲料管理规定,确保安全

用药用料。

六、严格依法使用兽药饲料产品,自觉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质量抽检。

检疫申报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简称《动物防疫法》)和《陕西省动物防疫条例》(简称《条例》)及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国家对动物检疫实行检疫申报制度,动物检疫申报由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受理。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在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售或调离产地前,应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二、需提前进行检疫申报的,应依以下规定时间进行申报:动物产品、供屠宰或者育肥的动物提前3天;种用、乳用或者役用动物提前15天;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出售、调运和携带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随报随检。

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检疫申报后,应做好检疫申报登记并及时派出官方兽医(动物检疫员,下同)到场(户)或到指定的地点实施现场检疫。

四、官方兽医应当依照相关最新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检疫规程,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检疫。经检疫合格的,出具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施检疫标志;检疫不合格的,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理,其处理费用由畜(货)主承担。

五、官方兽医要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禁止吃、拿、卡、要,不得刁难报检单位和个人。

六、检疫申报人故意制造障碍或阻碍检疫人员实施动物检疫的(如已将数量较大的动物先装满车后才申报等),检疫

人员有权责令消除障碍或给予配合,否则不予受理。

七、严禁转让、卖买检疫证明,严禁检疫不出证或不见畜禽开证。违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畜禽养殖场(户)应购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

二、对病死畜禽应及时化制或焚烧后深埋,禁止乱扬乱 放病死畜禽,更不得将病死畜禽销售、贩卖或食用。

三、化制池内的消毒液要保持足够的消毒量及浓度,确保消毒彻底。

四、处理病死畜禽做好记录,并注明死亡原因。

标识管理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畜禽标识是指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

二、畜禽养殖者应当向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领畜禽标识,并按照下列规定对畜禽加施畜禽标识;

(一)新出生畜禽,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从国外引进畜禽,在畜禽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畜禽标识。

(二)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的,在右耳中部加施。

三、畜禽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四、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当查验畜禽标识。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五、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畜禽屠宰前,查验、登记畜禽标识。

畜禽屠宰经营者应当在畜禽屠宰时回收畜禽标识,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保存、销毁。

六、畜禽经屠宰检疫合格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畜禽产品检疫标志中注明畜禽标识编码。

七、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养殖档案制度

一、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各进出场日期。

二、饲料、饲养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

三、检疫、免疫、消毒情况。

四、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篇6:养殖场动物消毒管理制度

一、装卸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在装前、卸后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开展消毒工作。

二、动物及动物产品要严格按照GB/16548-2006进行消毒。

三、存放动物的圈舍、动物的屠宰车间,每天坚持清扫、消毒一次。

四、对规模养殖场、散养户必须按照固定消毒管理流程、程序进行严格消毒。

五、对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员、污染场所进行严格消毒。

篇7:规模养殖场管理制度 定稿

(一)建立完整的兽药购进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兽药品名、批准文号、剂型、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进数量、购货日期。

(二)兽药质量验收:包括兽药外观、内外包装及标识的检查,主要内容有:品名、规格、主要成分、批准文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三)搬运、装卸兽药时应轻拿轻放、严格按照兽药外包装标志要求分区分类存放。

(四)兽药仓库专仓专用、专人专管。在仓库内不得堆放其他杂物,特别是易燃易爆物品。兽药按剂量或用途及储存要求分类存放,陈列药品的货柜或厨子应保持清洁和干燥。地面必须保持整洁,非相关人员不得进入。

(五)兽药出库应开具《兽药领用记录》,详细填写品种、剂型、规格、数量、使用日期、使用人员、何处使用,需在技术员指导下使用,并做好记录,严格遵守停药期。

(六)不得向无兽药经营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购买兽药,应选用有生产批准文号且在有效期内的兽药和兽药添加剂。严禁添加、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物质。规模养殖场(小区)待出售的畜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使用药物,未达到休药期的畜禽不得进入市场。

(七)用药实行处方管理制度,处方内容包括:兽药名称、剂量、使用方法、使用频率、用药目的,处方需经过监督员签字审核,确保不使用禁用兽药和不明成分的药物,领药者凭用药处方领药使用。

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动物产地检疫实施申报制度。

(二)本场内的动物、动物产品在屠宰、出售或运输之前,要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三)检疫申报方式有申报点填报、传真和电话等。

(四)申报检疫时,应提供货主(申报人)姓名(名称)、地址、报检动物种类、数量、约定检疫时间、用途、去向、联系电话等信息。同时还应提供养殖档案。

(五)申报检疫时,必须填写检疫申报单。电话申报的,在现场补填检疫申报单。并按下列时间规定进行申报检疫:

1.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提前3天;

2.出售、运输种用动物的提前15天;

3.屠宰动物的,提前6小时;急宰的,随时申报。

畜禽标识管理制度

(一)新出生畜禽,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

(二)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在右耳中部加施。

(三)畜禽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四)猪、牛、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接种后必须加施畜禽标识,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运出养殖场。

(五)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动物疫情。

(一)义务报告人:驻场兽医、饲养员或其他人员当怀疑发生国家规定需要紧急报告的动物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站或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报告。其他动物疫病应每月向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报告1次。

(二)临时性措施:

1.将可疑传染病病畜隔离,派人专管和看护。

2.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

3.病畜死亡时,应将其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

4.在法定疫病认定人到来之前,不得随意急宰,病畜的皮、肉、内脏未经兽医检查不许食用。

5.发生可疑需要封锁的传染病时,禁止畜禽进出养殖场。

6.限制人员流动。

(三)报告内容:

1.发病的时间和地点。

2.发病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四)报告方式:书面报告或电话报告、紧急情况时应电话报告。

消毒制度

(一)制定适合本场实际的消毒计划和程序,确定消毒剂种类及其使用浓度、方法,确定专人负责消毒工作。

(二)做好人员、车辆消毒。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场区的人员、车辆等均应进行严格消毒。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鞋、帽。

(三)规模养殖场入口处设有消毒池、消毒室或消毒通道。场区大门均应设置供出入车辆消毒与大门同宽、长8米、深0.3~0.5米的水泥结构消毒池,用2%烧碱溶液、1%菌毒敌、或3%来苏儿溶液等消毒剂,冬季使用生石灰,定期向消毒池投放消毒剂,保持其有效浓度,饲料和排泄物运输车辆进出必须走消毒池,外来车辆不得进入;消毒室屋顶及左右墙壁安装紫外线灯,地面铺设草垫或麻袋并用2%火碱消毒液洒湿。进场人员必须在消毒室内紫外线消毒5-10分钟并换上本场备用工作服和胶鞋,方可进入。

(三)搞好场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和生活(或生产)垃圾,粪便、垫料等要堆放到指定地点堆积发酵。

(四)规模养殖场应在生产区入口处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牌,上面写有“防疫重地,谢绝参观”或“养殖区域,谢绝入内”等字样。生产区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特殊情况下每周两次。选用烧碱、复合酚、氯制剂、季铵盐类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每月更换一次消毒剂。

(五)医疗器械(注射器、针头、手术刀、手术剪、手术钳等)用后要及时冲洗干净,然后再进行高温消毒。

(六)饲养人员与工作人员要勤换、勤洗工作服、胶鞋等,饲养用具要做到专栏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无害化处理制度

为及时清除污染源,防止疫情传播和流行,确保养殖业安全生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特制定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养殖场畜禽发病死亡时,必须坚持“五不一处理”原则:即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二)在场内下风口建设一处无害化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区应设有焚化炉或化尸井,以及污水池、贮粪场。

(三)当养殖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除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还应根据动物防疫主管部门的决定,对同群或染疫的动物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养殖场发生畜禽传染病时,严禁上市交易,应就地隔离观察和治疗。

(五)无害化处理过程必须在驻场兽医或上级防疫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并详细记载处理的畜禽数量、死因、体重及处理方法、时间等。

(六)无害化处理完后,必须对其圈舍、用具、道路等进行彻底消毒以清除污染源。

(七)掩埋地应设立明显的标志,当土开裂或下陷时,应及时填土,防止污染物渗漏。

(八)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及疫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染给人。

免疫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执行国家免疫政策,根据国家要求并结合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确定其他免疫病种,制定适合本场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上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疫苗的保存、运输和使用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操作,废弃的疫苗及包装物等应按规定作无害化处理并记录。

(三)场内兽医具体安排免疫工作,并做详细免疫记录、免疫档案。

(四)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因病 设防,规范免疫接种程序。注射器械和注射部位严格消毒,保证一 畜一个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五)每年对全场畜禽进行定期寄生虫驱治,合理安排驱虫时 间。

(六)全场抓好常年灭蝇、灭蚊、灭鼠工作。

引进、调出和隔离观察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当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需引进的畜禽应当来自非疫区,经检疫确定为健康的并有动物检验合格证的畜禽。

(二)引进畜禽时,规模养殖场负责人应按照《甘肃省动物经营运输防疫管理办法》在调运前3日向调入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报告,跨省引进用于饲养的非乳用、非种用动物的货主或者承运人应当在到达目的地之后24小时内向调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经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混群饲养。

(三)跨省调入种用、乳用动物及精液、胚胎、种蛋前,应当到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调入动物到达后,应

立即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大型动物隔离45天,小型动物隔离30天,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四)调出(出售)畜禽时,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经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取得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调出(出售)。实行一个批次全出制度,出售动物应当在固定的交易场地完成。凡进入交易场地没有销售完的动物不能立即投入原饲养圈舍饲养,隔离观察15天无异常情况方可入圈。每批次畜禽出栏后,圈舍应空置14天以上,并对全场或空舍的单元、饲养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防疫重地

谢绝参观

篇8:规模养殖场如何实施有效消毒

1场内硬件不到位, 设施不齐全, 无法进行消毒

1.1农村养殖场从场地选择、布局、建造都不够规范, 养殖场门口无消毒池, 栏舍内存在大量污物、残渣, 杂物, 有些规模场建设时没有按照要求建设, 污净道不分, 导致场内道路上污物、粪便随处可见, 即使开展正常的消毒工作, 也无法确保消毒工作真正有效。

1.2有些规模场没有严格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 病死畜禽随处乱扔, 导致病源自由微生物扩散, 影响消毒效果。

1.3有些养殖场 (户) 没有必要的消毒器械, 用小型喷雾器或农用小型农药喷雾器进行消毒, 喷雾消毒时不按使用量喷雾或不均匀喷雾的, 往往达不到应有效果。

2消毒程序不合理, 制度不健全, 消毒不彻底

2.1消毒前不做彻底有效的清洗, 消毒工作程序不正确。许多养殖场只是空栏清扫后用大量的清水简单冲洗, 就开始消毒, 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消毒药物作用的发挥, 必须使药物接触到病原微生物, 经过简单冲洗的消毒现场或多或少存在甚至不易被烧碱清除的有机物, 如血液、动物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油脂等, 这些有机物中藏匿着大量病原微生物, 消毒药是难以渗透其中发挥作用的。这样, 本栋舍上批畜禽遗留下来的病原又给下一批畜禽带来安全隐患。另外, 消毒药物与有机物, 尤其是蛋白质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 可以结合成不溶性的化合物, 并阻碍消毒药物作用的发挥, 严重降低了消毒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说, 彻底的清洁是有效消毒的前提。

2.2重视发病时的消毒, 轻平时消毒, 消毒无计划。虽然平时没有发生传染病, 但外界环境可能已存在传染源, 传染源会排出病原体。如果此时没有采取严密的消毒措施, 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等传播途径, 入侵易感畜禽, 引起疫病发生。消毒通常分为定期消毒和临时消毒。定期消毒是针对当地常发生的疫病种类、畜禽种类、不同季节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安排, 并要制订一套周密的消毒计划, 切不可随心所欲。定期消毒对行政区和生产区有不同的要求, 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程序和要求进行消毒, 许多养殖场对外来人员要求严, 对本场人员要求松的“外紧内松”、“偷工减料”现象常有发生。临时消毒是指在受到某种疫情威胁或已发生疫情时,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临时消毒计划, 必须全面彻底的进行全方位大扫、大消毒, 并反复数次进行。

2.3不重视消毒药物作用时间, 只求已经消毒。消毒药必须与微生物有充分的接触和作用时间, 周围环境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 才能将微生物杀灭, 有些场消毒后不考虑作用时间, 消毒后就用清水冲洗, 严重影响消毒效果, 所以消毒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作用时间。如含游离碘0.005%的碘溶液, 在1 min内能杀死大部分致病菌, 若想杀死芽孢, 约需要15 min;0.5%的氯胺杀死大肠杆菌仅需1 min, 但若要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 则需要30 min;漂白粉对新城疫病毒很有效, 消毒作用能维持30 min, 但消毒效力比较持久, 2 h后仍然会有作用;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鸡舍时, 消毒时间不应少于12 h。

3消毒工作不全面, 方法不正确, 影响消毒效果

3.1消毒时要根据消毒对象选用合适的消毒方式。如对病禽垫草、污染物、饲料残渣等物品消毒, 采用火焰焚烧方式较简便, 效果也较好;对小件玻璃用具、工作衣物等消毒, 则采用煮沸的方式较好;对畜禽舍内空气消毒, 适于采用化学消毒药喷雾和熏蒸的消毒方式;对粪便的消毒, 则适于采用生物热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实际消毒中往往是多种方式联合使用, 比如化学药品消毒前先要清扫污物, 以减少有机物存在, 这样既能提高消毒效果, 又能节约消毒药用量。

3.2不注意对饮水的消毒。畜禽疾病传播的很重要途径是饮水, 较多畜禽场的饮水中大肠杆菌、霉菌、病毒往往超标。也有较多场的饮水中加维生素、抗菌素粉制剂, 这些维生素和抗菌素会造成管道水线堵塞和生物膜大量形成, 影响畜禽饮水。所以应选择对畜禽肠道有益且能杀灭生物膜内所有病原的消毒药作为饮水消毒药。

3.3不考虑水质和环境温度对消毒剂的影响。各地水的盐度和软硬度 (水中钙、镁离子浓度) 不一样, 钙、镁离子易与某些消毒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如碘) 发生反应, 影响消毒剂的效果。一些消毒剂, 尤其是含有醛或碘的消毒剂, 在寒冷的季节 (20℃以下) 对同一病毒的消毒作用大大下降, 且为达到有效消毒时间即与病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所以消毒时要了解自己的水质, 适当增加消毒剂量或选择不受水质影响的消毒剂。

3.4不考虑泥土或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影响。泥土是酸性, 且含有大量有机物, 它们容易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 (如碘) , 所以在环境、车辆、过道、空栏消毒时要高度重视选择不怕泥土或有机物的消毒剂。

3.5不采用带畜 (禽) 进行空气雾化消毒。带畜 (禽) 消毒的着眼点不应仅限于畜禽的体表, 而应包括整个畜禽的空间和环境, 因为许多病原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不进行空气消毒, 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畜禽发生某些疾病。带畜 (禽) 消毒应将喷雾器喷头高举空气空中, 喷嘴向上喷出雾粒 (雾粒直径大小控制在80~120μm) 。这样, 一方面可以减少消毒剂的用量, 另一方面雾粒在空中缓缓下降过程中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接触时可杀灭悬浮在尘埃中的病原, 此外还有除尘、净化空气、减少臭味、夏季降温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空气雾化消毒应选择杀菌谱广、刺激性小且对人畜 (禽) 安全无害的消毒剂, 同时还要选择使用专用电雾化喷雾器。

4消毒药物使用不当, 浓度不准确, 影响消毒效果

4.1消毒池中的消毒液不勤换、不保持有效浓度。许多养殖场门卫消毒池用烧碱, 浓度根本没有仔细称量换算, 有效浓度达不到3%, 也不考虑空气、阳光这些因素对其消毒效果的影响, 更没有做到2 d更换药水1次, 因为, 烧碱的水溶液只能维持2 d的有效消毒效果, 2 d后药已失效, 根本达不到消毒效果。

4.2没有正确理解不同的消毒药物的作用机理, 而盲目使用消毒药。有些畜 (禽) 场频繁轮换消毒药, 理由是避免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使用消毒药要根据消毒场所、目的、疫病种类、动物种类、使用方法以及季节而定, 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调换, 既要考虑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又要考虑对人畜无害、副作用小, 同时还要考虑对芽孢、真菌等病原的杀灭有协同作用, 甚至有些场只知道换商品名, 没有考虑到消毒药物的实际成份, 盲目乱用、乱换消毒药物, 而起不到消毒效果。

4.3忽视消毒液要现配现用。有些消毒药物要现配现用, 否则可能会发生化学变化。

4.4过分依赖甲醛或福尔马林消毒和熏蒸。甲醛或福尔马林是一种有很强烈气味的气体, 甲醛对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包括芽孢和真菌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但它有穿透力差、作用缓慢的缺点, 而且在低温下可生成絮状的三聚甲醛, 致使杀菌力下降。甲醛溶液最常用作熏蒸消毒, 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很大, 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温度每升高10℃, 消毒力可提高2~4倍。在温度为0℃的环境下, 几乎没有消毒作用, 所以应保持在20℃以上使用。还要注意, 所说的温度是指被消毒物品表面的温度, 而不是空气的温度, 也不是使用甲醛时短时期内的温度。

篇9:养殖场消毒工作九大误区

一、对消毒药的浓度过度依赖

养殖场使用的消毒药的浓度调配应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并非药水浓度高更有利于清洁工作。浓度过高会造成药水残留,养殖人员应严格控制合理的消毒药浓度调配。

二、消毒液配比标准模糊

饲养人员在养殖场工作中,对消毒液的配制没有明确的配比标准,随意按照个人喜好配制,缺乏标准化的配制容器和称量工具,造成消毒液的浓度不均匀,影响其在养殖场的使用效果。

三、消毒药和消毒方式选择不当

在选用消毒药时应根据消毒的对象、目的和预防疫病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药物及消毒方式。

四、消毒方法不规范

养殖人员在养殖工作中的消毒没有标准化的工作制度,使得工作人员忽略消毒工作在养殖中的重要性,没有科学、规范的消毒方法,使养殖环境的消毒程度和效果不足,影响养殖工作的效率。

五、消毒不及时

养殖场应科学合理地制定对养殖环境和畜禽的定期定时消毒制度。消毒工作虽耗时较少,但对于大规模养殖场的养殖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能在养殖场中进行不定时的消毒,否则会使细菌和病毒扩散到未消毒的圈舍,达不到消毒效果。应定期在养殖场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完整过程消毒,提高消毒效果,减少病毒和细菌的扩散。

六、对养殖场来往人员、车辆和设备消毒不全面

由于封闭式管理制度在一些大规模的养殖场中不够严格,对来往的人员、车辆和设备消毒不够全面,导致细菌和病毒从外部被带入养殖场,影响养殖场的消毒效果和养殖效果。

七、消毒设施准备及利用不足

当前许多大规模养殖场的消毒设施都是基础消毒设施,对新型消毒设备引进和准备不够充分。虽然部分养殖场准备有紫外消毒灯和员工消毒脚池,但在消毒工作中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紫外消毒灯平时关闭或照射时间不足,养殖人员不用消毒池进行消毒或消毒池内药水更换频率较低,达不到充分的消毒效果。

八、空舍清扫工作不全面

在空舍消毒前应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工作已成为养殖场防疫中的基本常识。清扫前,先用合适的消毒液进行喷洒。但包括粪污和垫料在内的圈舍却极易被很多养殖场忽视,未经喷洒消毒的畜禽粪污、垫料等被清扫出栏舍后,如不及时规范处理,很容易成为各种病原长期存活滋生的源头,给养殖场带来疫病发生的风险。

九、对饮水消毒的误区

消毒液使用说明中推荐的饮水消毒是对畜禽饮水的消毒,是指消毒液将饮水中的微生物杀灭,从而达到净化饮水中微生物的目的。而有些养殖户则认为饮水消毒是通过饮用消毒液杀灭和控制畜禽体内的微生物,可起到控制和预防病情的作用,从而形成对饮水消毒的误区,有的用户长期使用,甚至盲目加大消毒液的浓度,给畜禽直接饮用,从而造成畜禽消化道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平衡失调等不必要的麻烦。

篇10:规模养殖场.防疫制度doc

一、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设和生产管理应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动物疫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二、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工程布局设计图纸,应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同意后,办理有关建设审批手续,项目竣工后,报经原批准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验收合格,颁发《动物防疫合格证》后,方可投产使用。

三、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的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一)场址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无污染,用电方便的地方,距铁路,公路交通干线不少于1千米;距一般道路不少于500米;距其他动物饲养场(小区)、屠宰场(厂、点)、牲畜交易市场、垃圾和污水处理场所等不少于2千米以上;距居民区,工厂、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不少于3千米,并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处。

(二)场(小区)内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饲养区),隔离区应用围墙、林带、栅栏或弱电网等相互隔离分开,布局合理,生活管理区应位于场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处或侧风处,且应在紧邻场区大门内侧集中布置.隔离区主要布置兽医室,隔离舍和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设施,应位于场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和场区地势最低处,且与生产区有专有通道相

通,与场外有专用大门相通。场(小区)内道路、运动场应平坦、坚硬,无积水,便于清洗,消毒。

(三)生产区内根据功能不同,将生产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小区,单元之间应有防疫隔离设施。

(四)生产区内的饲养房(舍)应选择坐北朝南方向,坚固耐用,宽敞明亮,采光、通风、排气良好,供水,排水畅通,每栋饲养房(舍)间距10米以上。

(五)场区、生产区大门口均要设置供出入车辆消毒的宽同大门、长6米、深0,5米的水泥结构消毒池,同时要设置供出入人员更衣淋浴,消毒的更衣消毒室和值班室,每个单元门口、每栋饲养房(舍)门口、兽医室及病畜(禽)隔离区门口、挤奶站门口等均要设置宽同门口、长1.5米的消毒池或设置消毒盆。

(六)生产区内道路应分污道、净道,并不重叠和交叉。

篇11:规模化养殖场养殖环节监督制度1

1、遵守《动物防疫法》,按市级兽医主管部门的统一布置和要求,认真做好口蹄疫、高致病蓝耳病、猪瘟等强制性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严格按场内制定的免疫程序做好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严格免疫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

2、场内预防性或治疗性用药,必须由兽医决定,其它人员不得擅自使用。兽医使用兽药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使用非法产品。必须遵守国家关于休药期的规定,未满休药期的生猪不得出售、屠宰,不得用于食品消费。树立合理科学用药观念,不乱用药。不擅自改变给药途径、投药方法及使用时间等。

5、做好用药记录,包括:动物品种、年龄、性别、用药时间、药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号、剂量、用药原因、疗程、反应 及休药期。必要时应付医嘱:用药动物种类、休药期及医嘱等。

6、驻场(小区)兽医当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畜牧兽医站报告。

7、养殖场(小区)大门和圈舍门前必须设消毒池,并保证有效的消毒液;场内还应设更衣室、淋浴室、消毒室、病畜隔离舍。

8、养殖场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扫、冲洗、光照和使用化学药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消毒。圈舍每天清扫1至2次,周围环境每周清扫一次,及时清理污物、粪便、剩余饲料等物品,保持圈舍、场地、用具及圈舍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对清理的污物、粪便、垫草及饲料残留物应通过生物发酵、焚烧、深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9、当养殖场的生猪发生疫病死亡时,必须坚持“五不一处理”原则:即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10、养殖场(小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1、生猪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2、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

3、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

4、生猪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5、生猪养殖代码。

篇12:规模养殖场消毒制度

(一)免疫制度

1、遵守《动物防疫法》,按市县级兽医主管部门的统一布臵和要求,认真做好口蹄疫、高致病蓝耳病、猪瘟等强制性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

2、严格按场内制定的免疫程序做好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严格免疫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

3、遵守国家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规定,使用来自于合法渠道的合法疫苗产品,不使用实验产品或中试产品。

4、在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根据本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遵守。

5、建立疫苗出入库制度,严格按照要求贮运疫苗,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6、废弃疫苗按照国家规定无害化处理,不乱丢乱弃疫苗及疫苗包袋物。

7、疫苗接种及反应处臵由取得合法资质的兽医进行或在其指导下进行。

8、遵守操作规程、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并严格消毒,防止带毒或交叉感染。

9、疫苗接种后,按规定佩戴免疫标识,并详细记入免疫档案。

10、免疫接种人员按国家规定作好个人防护。

11、定期对主要病种进行免疫效价监测,及时改进免疫计划,完善免疫程序,使本场的免疫工作更科学更实效。

(二)疫情报告制度

1、义务报告人:驻场(小区)兽医当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畜牧兽医站报告。

2、临时性措施:(1)将可疑传染病病畜隔离,派人专管和看护。

(2)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3)病畜死亡时,应将其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

(4)在法定疫病认定人到来之前,不得随意急宰,病畜的皮、肉、内脏未经兽医检查不许食用。

(5)发生可疑需要封锁的传染病时,禁止畜禽进出养殖场(小区)。

(6)限制人员流动。

3、报告内容:

(1)发病的时间和地点。

(2)发病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4、报告方式:书面报告或电话报告、紧急情况时应电话报告。

(三)消毒制度

1、养殖场(小区)大门和圈舍门前必须设消毒池,并保证有效的消毒液;场内还应设更衣室、淋浴室、消毒室、病畜隔离舍。

2、养殖场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扫、冲洗、光照和使用化学药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消毒。

3、选择高效低毒、人畜无害的消毒药品,消毒药应根据消毒目的、对象选择贮备,对环境、生态及动物有危害的药物不得选择。

4、圈舍每天清扫1至2次,周围环境每周清扫一次,及时清理污物、粪便、剩余饲料等物品,保持圈舍、场地、用具及圈舍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对清理的污物、粪便、垫草及饲料残留物应通过生物发酵、焚烧、深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5、定期进行消毒灭源工作,一般圈舍和用具一周消毒一次,周围环境一月消毒一次。发病期间做到一天一次消毒。疾病发生后进行彻底消毒。

6、场内工作人员进出场要更换衣服和鞋,场外的衣物鞋帽不得穿入场内,场内使用的外套、衣物不得带出场外,同时定期进行消毒。

7、所有人员进入养殖区必须经过消毒池和消毒室,并对手、鞋消毒。消毒池的药液每周至少更换一次。

8、产房消毒:进入产房前,地面和设备应冲洗干净并严格消毒,母猪全身洗刷干净并消毒后进入产房,分娩前必须严格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完毕,再用消毒药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及时清洗产房。

9、养殖场实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排放,干粪实行发酵处理利用,尿污进入沼气池沼化处理利用,防止粪尿污染环境。

(四)无害化处理制度

1、当养殖场的生猪发生疫病死亡时,必须坚持“五不一处理”原则:即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2、养殖场必须根据养殖规模在场内下风口修一个无害化处理化尸池。

3、当养殖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除对病死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还应根据动物防疫主管部门的决定,对同群或染疫的生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4、当养殖场的生猪发生传染病时,一律不允许交易、贩运,就地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5、无害化处理过程必须在驻场兽医和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并认真对无害化处理的生猪数量、死因、体重及处理方法、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记载。

6、无害化处理完后,必须彻底对其圈舍、用具、道路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7、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及疫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染给人。

(五)畜禽标识制度

1、新出生生猪,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

2、猪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从外地引进的生猪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在右耳中部加施。

3、生猪的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4、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运出养殖场。

5、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六)养殖档案制度

(一)养殖场(小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1、生猪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2、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

3、免疫、监测、消毒情况;

4、生猪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5、生猪养殖代码;

(二)养殖场(小区)应当依法向市畜牧食品局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作为养殖档案编号。

(三)饲养种猪应当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

生猪调运时应当在个体养殖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地,个体养殖档案应当随同调运。

上一篇:烦恼伴随雨下下一篇:在路上师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