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形式

2024-04-30

劳动竞赛形式(精选8篇)

篇1:劳动竞赛形式

青岛平建建筑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平度市凤台街道春天里社区项目

创新形式 打造劳动竞赛品牌 提升素质 推动和谐发展

编制人:李廷志 审核人:侯丰启 审 批人:王春歧

青岛平建建筑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平建建筑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平度市凤台街道春天里社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紧密围绕以安全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探索研究和创新劳动竞赛的新方法、新形式,不断丰富劳动竞赛内涵,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和谐有序发展。

一、围绕中心,准确定位,让劳动竞赛成为推动生产经营的“助推器” 劳动竞赛是组织群众性生产技术工作的一项传统内容,只有围绕中心,准确定位,才能使劳动竞赛成为推动项目的“助推器”,成为项目开展工作的抓手。

围绕安全生产开展劳动竞赛。项目部组织在开展“安康杯”竞赛、“安全月”活动和“查隐患,保安全,我为安全生产献一计”等活动的基础上,将安全文化活动与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密切结合,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在此基础上,项目部创新“安全日提醒、日检查”工作法,开展“安全隐患速拍”活动,广泛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用手机、相机拍摄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对速拍发现的违章现象和安全隐患,下发整改通知书,明确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到位,实现闭环管理;提出改进建议,让安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安全管理无死角。

围绕效益提升开展劳动竞赛。项目部以引导职工增强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为目标,动员和组织职工广泛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两油、一度电、一些材料和一分钱”为主要内容的 “六个一”劳动竞赛。各班组、项目积极开展修旧利废竞赛活动。

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窍门、小点子”“五小”活动,鼓

青岛平建建筑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励员工重点围绕节能减排、修旧利废、提高工效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技术攻关课题,面向全项目人员、员工“张榜悬赏”,实行重奖技术攻关人员,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围绕节能降耗开展劳动竞赛。2016年,项目为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减轻环保压力、进一步拓展项目的生存空间,全面提高竞争力,促进项目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以促进项目环保改造,倾情环保、相约绿色。

围绕技术综合升级改造,项目就成立专门班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竞赛方案与考核标准,开展了以“保安全、保工期、保质量、降消耗”为内容的“三保一降”劳动竞赛,从设计、设备到货、施工组织安排等方面倒排工期,并将工期进度分解到月、周、天,保证工程进度。

二、创新形式,深化内涵,让劳动竞赛成为提升职工素质的“主渠道” 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员工组织发挥职能作用的有效平台,也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载体。因此,项目部将劳动竞赛与“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学习培训增技能。项目部以加强员工培训为手段,提高员工操作水平和业务素质,在比中干,在干中练,以练促干,以赛促学,以学增技,造就一种“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的竞争态势,从理想信念、思想觉悟、政治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等五个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队伍的整体素质。

技术比武提素质。以“岗位练兵,提升素质,推动创新,树立品牌”为目标,重点围绕项目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找准竞赛的着力点,利用“安康杯”、“安全月”等载体开展“金刚钻”劳动竞赛创牌活动。实施“攻坚战”和“阵地战”,引导竞赛向“比技能、比效益、比创新”上转变,组织开展技术操作

青岛平建建筑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和理论知识技能竞赛、“安康杯”安全知识竞赛;在公司开展焊工、机工、电工技能竞赛;在材料部开展节约操作技能竞赛,降成本,提效益。

三、健全机制,保持长效,让劳动竞赛成为展示职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 劳动竞赛既是展示职工才智的大舞台,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有效手段。因此项目部通过健全劳动竞赛组织结构、培养和选树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模范人物,建立起一套与时代相适应的考评激励机制,以激励广大职工参加劳动竞赛的热情。

健全组织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劳动竞赛活动的领导,成立了劳动竞赛委员会,下设专项竞赛工作小组,逐步健全了“总分式”劳动竞赛机制和全面覆盖的竞赛体系。另外,项目部从实际出发,既研究制定了职工教育、岗位练兵及劳动竞赛活动的长远规划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劳动竞赛管理办法,又将工作标准量化、细化,有效地保证了劳动竞赛活动有效地深入开展。

建立激励机制。考评激励机制是确保劳动竞赛活动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因此项目部研究制订完善劳动竞赛奖励办法,对为项目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工人和各类能手,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关待遇,设立了技能人才队伍突出贡献奖。而且还将在晋级、竞聘、提拔等方面优先考虑,激励更多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青岛平建建筑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篇2:劳动竞赛形式

劳动竞赛和其他事物一样,总是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化,会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性。在新时期,企业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劳动竞赛的基本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方式,也应作新的调整和改进,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大限度地

发挥劳动竞赛的作用。

一、新时期劳动竞赛要实现的几个转变

(一)向提高经济效率、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的知识型、技术型转变。

时下,产量已不再是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指标。高科技的应用,人才的储备,新产品的开发才是评价企业优劣的主要条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应在这几个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劳动竞赛应跟上时代的节拍,把重点转向知识型、技术型,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向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转变。

当前,企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职工的贡献大小和经济收入挂钩,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产生了分配上的差别。多渠道的分配方式,使得职工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使得部分职工追求高质量生活目标成为可能。要想达到高质量的生活,就得付出更多的有效劳动,经济的杠杆作用在这里得到体现。如果只讲奉献,仅靠精神来激励,其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但是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也使劳动竞赛应有的激励因素弱化,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劳动竞赛的实际效果。劳动竞赛的奖励应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三)要向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劳动竞赛形式转变。

劳动竞赛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上来,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形势下,人们知识面不断拓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要求劳动竞赛的形式也要不断创新。因此,劳动竞赛形式也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力求做到目标明确、考核规范、效益显著,使劳动竞赛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要向工会牵头、各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格局转变。

过去的劳动竞赛,知识面窄,科技含量低,形式较单一。现在的劳动竞赛,知识面宽,技术复杂,形式多样,工会人员不可能方方面面都了解和掌握,显然不能单独承担,应由工会牵头,其他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如涉及到设备技术的由生产技术部门配合,有关教育培训的由教育培训部门配合、安全管理竞赛由安监部门配合等等,企业常设劳动竞赛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竞赛管理办法和长期的竞赛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竞赛的顺利开展。

二、劳动竞赛的内容和方式

一是要新。竞赛的载体要新,要结合新时期工会群众生产工作的特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劳动竞赛,一是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长线竞赛,二是以围绕企业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的短线竞赛,三是以选拔专业技术能手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技能竞赛,实施不同的形式,使竞赛显得丰富多彩,既能吸引职工参与,又能方便和满足不同层次的职工要求。

二是要快。决策要快,解决问题要快,总结奖励要快。决策快,才能抓住竞赛的最佳时机。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工作侧重点,有的工程项目工期也不过几十天,要力争在重点工作或工程项目开工初期做出决断,定下方案。竞赛过程中应深入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应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也应尽快研究解决。久拖不决,小问题就拖成大问题,增加解决的难度。总结奖励快,才能使职工尽快看到成绩,受到鼓舞,增强下次竞赛的信心,不要总把奖励放到年终总结时再进行,这样不利于新一轮竞赛的开展。

三是要准。就是要找准机会,借用载体。各级政府、上级机关组织的竞赛项目,层次高,奖励重,影响大,对职工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我们善于把本单位的竞赛和上级的竞赛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要公。考核要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做到“三公”原则,职工才会对竞赛结果服气,才能起到树立一个,激励一片的作用。严格出公平,严格考核是公平的要诀。公平、公正、公开是考核的原则,离开了严,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篇3:劳动竞赛形式

在幼儿园内开展幼儿篮球活动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及型篮球活动, 主要是通过游戏、情境、亲子活动等手段让幼儿对篮球产生兴趣, 提高幼儿参与篮球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掌握篮球活动基本技能、促进身体发育, 增强身心素质的目的。另一种称之为竞技型篮球, 竞技型篮球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幼儿个人和集体在技术、体力、智力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潜力, 是对普及型篮球活动的一个提升。

一、普及型幼儿篮球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园的作息安排, 普及型篮球活动在内容和活动时间上可以分为两块:一是户外篮球活动;二是篮球健康课程。

(一) 户外篮球活动

户外篮球活动的内容安排是以篮球趣味游戏为主, 特点在于活动自主、内容趣味性强、氛围轻松愉悦。

(二) 篮球健康课程

篮球健康课程是根据幼儿在不同阶段需达成的目标设计和组织的系列活动。

二、竞技型幼儿篮球

竞技性幼儿篮球与普及型幼儿篮球有着较大的区别。那么, 什么是竞技型幼儿篮球?竞赛内容都有哪些?幼儿篮球规则又该怎么制定?

(一) 对竞技型幼儿篮球的认识

篮球是一种竞技性比赛项目, 是高强度、高对抗性的运动。它既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也能塑造人们顽强的意志、勇敢的作风、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 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竞技型幼儿篮球就是把运动竞赛的精神融入幼儿篮球活动中, 通过各种规则, 发挥幼儿的潜力, 促进其取得成绩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 幼儿篮球竞赛内容分析

趣味篮球操

幼儿可以结合富有活力、律动的音乐, 运用篮球的基本技术动作, 经过巧妙的编排, 完成一套表演节目。趣味篮球操的特点在于参加人员广泛, 健身、娱乐性高, 幼儿参加的积极性高, 给观众展现的视觉效果明显。篮球操的队形、人数不限, 表演时间一般不超过3 分钟, 音乐风格、内容活泼向上。整套表演必须遵循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统一原则。

一分钟运球

这个项目是最能体现幼儿篮球技术的比赛项目, 每队选派5 名队员参加, 计时1 分钟, 运球场地为直径为1 米的无障碍场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球次数累计相加为全队成绩, 运球时球弹起的高度不得低于膝盖、高于肩, 否则记为无效。

绕桩运球技巧赛

这个活动项目考验幼儿的篮球基本技术、速度和灵敏性。参赛队选派6 名队员 (男女不限) , 站在比赛场地的起跑线后面。发令后, 每队的一名参赛队员运球绕桩至指定位置, 将球投放进固定球框里, 每队的参赛队员在上一名队员完成任务后方可进行, 至全队的最后一名队员将球投放进固定球框里为止。比赛以参赛队伍完成时间最短者为胜, 如图1 所示。

投篮大赛

投篮技术是考验幼儿篮球技巧较高的技术, 参赛队选派6 名队员进行投篮比赛, 每名参赛队友投篮次数为10 次, 在规定次数内完成进球个数累计相加为全队成绩。由于考虑到幼儿的身体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篮架高度, 球筐大小以及投篮区域做适当的调整。篮架高度:篮筐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175 厘米;篮筐:由坚实的铁料制成, 其内缘直径最少为45 厘米。篮筐应悬挂篮网;投篮区域为罚球线区域。场地图如图2 所示。

篮球pk赛

篮球赛是体现一个队伍整体队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篮球技战术以及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的载体。幼儿篮球赛又具有自身的运动特点和合适的规则。

场地:过大的篮球比赛场地往往会看到幼儿在比赛中只见跑, 不见运、传、投等技术, 幼儿本身耐力素质差, 容易产生疲劳, 若进行休息调整, 既影响了比赛的流畅性, 又无法让幼儿体验篮球比赛带来的乐趣。而球场较小, 容易出现拥堵、碰撞等情况。因此, 在场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方面的特点, 如设长为22 米, 宽为10 米的篮球场地。中圈半径为1.28 米, 三分球区域的设置是以端线的中心点为圆心半径为4.4 米以外的区域, 罚球区域的设置为半径为1.20 米的圆, 罚球线与同一半场底部端线距离为2 米, 限制区域的范围为与端线中心点距离1.75 米处连接起来的等腰梯形区域。篮球的型号应选择3 号球为比赛用球, 篮球架应选篮筐高为175 厘米。场地图如图3 所示。

篮球pk赛比赛规则:幼儿篮球赛的规则是以最新FIBA的篮球规则为依据, 同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而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于幼儿篮球比赛规则, 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践练习, 整理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1) 每队12 名人员 (男女不限) , 包括:运动员8 名;领队1 名;教练员1 名;工作人员2 名;

(2) 球员服装统一, 不得佩戴违规物品;

(3) 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场, 半场时间10 分钟, 全场20 分钟, 换人不限;

(4) 暂停:上下半场各有2 次暂停, 暂停时间为2 分钟;中场休息5 分钟;

(5) 无24 秒, 无防守3 秒和进攻3 秒, 无5 秒、8秒违例;

(6) 得分记为1分, 防守犯规无罚球;

(7) 每节开始实行交替球权;

(8) 个人累计犯规5 次, 超过5 次不得上场比赛;球队单节累计犯规超4 次, 实行罚球, 罚球次数为一次, 无篮板球;

(9) 每次投篮中篮得分后均交替控制球;

(10) 无回场球违例, 允许运动员两次运球, 但不允许三次运球。

幼儿篮球在幼儿园内开展, 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开展幼儿篮球活动应注意篮球活动的内容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富有趣味性。在开展篮球活动的组织方法上, 要遵循科学性、多样性、竞争性和趣味性原则, 不得违背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3]谭朕斌.篮球运动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莫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劳动与技术或与劳动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表中都有安排,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不仅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而且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不断减少,劳动意识缺乏,进而产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层面讲,大多数学校在教改背景下仍受应试思维桎梏,以成绩论英雄,劳动课程的课时大多被其他学科占用,场地及设备配比不足,这些使得劳动教育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从家庭层面讲,家长将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不愿让其劳动,更有甚者,以成绩为借口抵触任何必要的劳动。从社会层面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不断蔓延,并逐步侵蚀中学生的思想,使得体力劳动与生产劳动不断淡化。

劳动教育是教育中的永恒话题,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教育中积极推行劳动教育,是学校和教师教育职责所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劳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和观念误区。虽然教育部文件中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及评价做出了比较明确和详尽的解释,但一旦到了现实操作中,就极有可能走形变味。也就是说,一定要警惕劳动教育入档案成为又一种“造假教育”。因此,要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疲于应付,要从改变劳动教育观念、完善劳动课程体系两方面出发,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力量,創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首要的则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并不简单地指洗衣、做饭、扫地等具体事务,而是指创造价值的手段,是对知识的躬身修行。那么,劳动教育的意义也就在于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重塑勤劳最美价值观。

其次,完善劳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应该以“做中学”和“学中做”为基本特征,师生共同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等真实劳动项目,进行包含操作、设计、体验、探究、创造等在内的学习过程。完善的课程体系理应包括充足的课时、合理的教材、专业的师资、合理的评价制度等。就劳动课程体系而言,也应保证充足的课时,至少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不被其他课程占用;编制内容恰当且与时俱进的教材,将正确的劳动观念植入课本;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在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时不仅对劳动次数、劳动时长、劳动效果进行评价,还要重点评价劳动态度,以求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效果。

最后,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参与。劳动是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法宝,学生在社区和学校中的劳动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今后对职业的选择,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会影响其人生的价值观和幸福感。因此,劳动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从家庭层面而言,家长应鼓励引导子女主动进行劳动、快乐劳动;教会子女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尊重劳动;不要只简单地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而要更关注子女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正确人格的塑造。此外,劳动教育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劳动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学生往往在体验真正的社会劳动过程所得到的锻炼最为明显,因此社会中企业、组织、团体等应担负起这份责任,主动与学校进行合作,定期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机会。对于政府来说,也应加大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更多类似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青少年劳动体验营的劳动教育场所。

篇5:劳动合同用工形式

最佳答案

一、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来分,有固定期限用工、无固定期限用工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用工3种方式。

1.固定期限用工,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有合同的终止时间。2.无固定期限用工,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有合同无确定的终止时间。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用工,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的期限。

二、从聘用劳动者的身份来分,有固定用工、临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3种方式。

1.固定用工,称为固定工,用工手续完备,签订劳动合同,享有全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

2.临时用工,称为临时工,有的单位叫外聘工,用工手续不完备,一般不签劳动合同,规范点的签订劳务合同。工资福利待遇与固定工相差一大截,同工不同酬,没有社会保险。此种情况虽然违法,却大量存在。

3.非全日制用工,称为小时工,在用人单位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即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或者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工资按小时计发,一般不签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险。

三、从工作制度来分,有标准工时工作制用工,不定时工作制用工,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用工3种方式。

1.标准工时工作制:适于工作时间固定,即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员。例如行政人员。

2.不定时工作制:适于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需要机动作业或工作,执行弹性工作时间的人员。例如推销人员等。

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适于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需要连续作业或工作的人员。例如铁路、航空、旅游等行业的人员。

四、还有劳务派遣方式用工: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关系在用人单位。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用工单位向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等费用。篇二: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规定

一是规范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规定只有依法设立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且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以承担对被派遣劳动者义务的公司法人才能专门从事劳务派遣经营。

二是对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作出特别规定。尤其是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从而防止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联合起来随意解除劳动合同,侵害被派遣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权益。

三是针对存在劳动关系三方主体的特殊情形,除了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承担用人单位义务外,还规定了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用工单位应当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应当按照劳务派遣协议使用被派遣劳动者,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 他用人单位。

四是明确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 报酬。

五是针对劳务派遣的特殊性,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作了一些特别规定。包括规定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六是限定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七是规定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发展中,用工单位处于主导地位,是最大的推动力量。为了防止用工单位规避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促使用工单位只有在真正符合社会化分工需要时才采用劳务派遣形式用工,并且与规范的劳务派遣单位合作、督促劳务派遣单位依法履行义务,《劳动合同法》规定,在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篇三:当前劳动用工形式分析 中国现行用工形式的比较分析

按照现今的劳动法律、法规来讲,目前中国企业可以采用的用工方式主要有哪些? 从法律、法规这个层面来讲,我们企业可以采用的用工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首先我们按照企业是否自主招聘这个角度入手,企业的用工可分为企业自主招聘和劳务派遣用工。而同时从企业自主招聘这方面进行细化,我们又可以是否签订需要工作时间的不同,分为非全日制工和全日制工。

在全日制用工方面,我们又可以根据劳动合同的期限和工时制度进行划分。如根据劳动合同的期限,我们在用工方面可分为签订固定劳动合同期限的用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工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劳动合同期限的用工。

而从工时制度方面,我们又可以分为标准工时用工、综合工时用工和不定时工时用工。然后将这三种以劳动合同期限为标准划分的用工方式,与以工时制度为标准划分的用工方式进行结合,那样在企业自主招聘方面,我国企业就有9种用工方式,再加上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和非全日制用工,我国企业总体上来说有11种合法的用工方式。

11种用工方式,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企业的用工方式,保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对每一种用工方式的使用条件、使用环境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现在能否请你谈谈每一种用工方式应当满足的法律条件? 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宗旨就是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所以针对这数量高达11种的用工方式,在法律、法规层面自然就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规定,一方面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是规范企业的用工方式。具体说来,详细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谈谈劳务派遣用工。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只有岗位同时满足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这三个条件时,企业才可以在这类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用工这种方式。而且针对这个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国家也进行了细化。如工作连续性是在半年之内才能称为临时性岗位、非主营业务才能称为辅助性、原来有人做,只是因为原有劳动者暂时不能在岗才能称为替代性;

其二是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主要是根据对其用工时间来规定的,只是那些工作时间很短的岗位才能采用非全日制用工,如每天不能超过4小时,每周不能超过24小时。如果公司有岗位符合这种工作时间特征,企业就可以采用非全日制用工。否则,就不能采用非全日制用工。其三是关于其他9种用工方式的实施问题,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劳资双方共同约定的。当然,这里说的只是通常情况。因为在这9种用工方式中有3种比较特殊,主要为无固定劳动合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工时制。比如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种用工方式,在首次用工时,企业和劳动者就可以约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是如果劳动者在企业连续工作十年以上,劳动者就有权单方面要求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不是约定的问题了。同时,通常情形下,当企业与劳动者连续签订了两次固定期限合同后,企业也应该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就是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工时制,这两种用工方式之所以特殊,关键就在于采用这两种用工方式不是企业与劳动者约定了就可以执行的。企业需要将采用这两种用工方式的岗位和人员报送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和备案之后,企业才能对报送的岗位采用这两种用工方式,否则就不能采用这两种方式。这几种用工方式的法律风险问题?

关于几种用工方式的法律风险问题,其实大致是注意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采用劳务派遣用工。在采用劳务派遣用工的时候,企业一定要仔细审核劳务派遣公司的资质和实力,签订明确和细化的劳务派遣协议,并同时审核企业用工岗位是否符合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为什么要认真审核劳务派遣公司资质和明确派遣协议呢?因为《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当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时,一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了劳动纠纷,(一旦因劳务派遣单位的违法行为致使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要承担连带责任。为了避免承担这种连带责任(规避此类法律风险),企业就务必要重视这两个方面;

篇6:百科知识竞赛初赛形式

(一)报名

1、队伍编制为每队一名负责人及三名队员(共四名);

2、两系主席团邀请各系参加活动,3月8、9、12号三天中午在中区、南区食堂门口设点宣传报名;

3、必须留下的报名信息为队伍负责人、队员的姓名、学号、联系方式等;

(二)初赛参赛要求

1、参赛队伍必须在比赛开始前自行拟定队名及口号;

2、参赛队队员参赛前自行阅读竞赛流程,不扰乱现场秩序;

3、各参赛队必须于每场比赛前10分钟到达比赛地点。

(三)初赛流程

1、根据报名人数,按每个教室六队把参赛者分配到多个教室进行比赛;

2、参赛顺序:各参赛队伍到达固定教室后,开始抽签,确定答题顺序;

3、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介绍比赛流程,进入竞赛环节(5分钟);

4、团队展示:各参赛队伍进行自我介绍,展示比赛口号(每队最多1分钟,共6分钟);

5、竞赛环节:

 必答题:有6组题供选手选择,每组题有10道题(包含学院概况、生活常识、经济政治、绿色环保、体育文艺、文学知识、地理知识、历史典故、法律法规),其中含有7道选择题、2道判断题、1道填空题,每题10分总共10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按抽签顺序进行选择题组和答题,答题前每队要选出一个代表进行答题,在主持人念完题目后答题者可以和队友讨论(5秒)后再做出答案(每队5分钟,共30分钟);

 记忆题:30秒内在屏幕上会出现80个数字平分四组(每个队伍的数

字各不一样),30秒后整个队伍四个人一起上黑板写下各自记的数字,若选手没能准确按顺序默写出数字者不能得分,默写出数字但顺序不对者也不能得分,一个人答对加10分,总共40分,记忆期

间若发现用任何工具记录数字的队伍此环节整支队伍不能得分;(15

分钟)

 风险题:本题型设置20分、30分、50分三种分值,每种分值里面

都有6道题,答对加相应分数答错扣相应分数,进入本题型前各支

队伍须在纸上写上所要回答的分值,之后再选该分值中的题目,20

分值题有6道“你来比划我来猜”题(选手在规定的1分钟内要猜

对10个词语中的5个才能得分否则扣分,并且只有3次喊“过”的机会),30分值题有6道“找茬”题(选手在规定的1分钟内找出两

幅图的所有不同之处才能得分否则扣分),50分值题有6道视频题

(视频截取经典动画、电影、电视剧里的片段,并把字幕和声音处

理掉,让选手看完之后把台词补上——写在纸上,完全正确者得分

否则扣分);(15分钟)

6、加时赛:若同一赛场有同一分数的队伍则进入此环节,此环节设置一题视

频题,看哪支队伍能又快又准确做好,以答案完整性为准,若都完整就看哪支队伍提交答案快

篇7:签订劳动合同的作用和形式

劳动合同是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劳动者同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使用劳动力,增强企业活力,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劳动合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劳动权是劳动者获得职业的权利。它是劳动者生存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劳动者实现劳动权。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法律形式。它可以将国家规定的客观劳动权变为劳动者的主观劳动权。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意味着劳动权的实现,劳动者在合同期限内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用人单位不得无故解除劳动合同。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保障劳动者实现劳动权。

(2)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或工作需要确定招收录用劳动者的时间、条件、方式和数量,并且通过与劳动者签订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发挥劳动者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合理使用劳动力。用人单位享有依法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自主权,劳动者能进能出,可以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合同规定劳动者必须遵守其所在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有利于巩固劳动纪律。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用人单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就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劳动合同是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同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会产生矛盾,发生劳动争议。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提高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促使他们正确地行使权利,严格地履行义务。这样,就可以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

二、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

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当事人用口头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灵活、简便,但不便于履行和监督、检查,特别是发生劳动争议时,往往因空口无凭而难以处理。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严肃、慎重、明确,便于履行和监督、检查,一旦发生劳动争议,便于当事人举证,也便于有关部门处理。因此,许多国家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

我国《劳动法》第16条和第19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这里的“应当”是“必须”的含义,也就是说法律已明确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必须依照《劳动法》的规定,并具有劳动合同的要件形式,才能建立劳动关系。根据法理,这应该属于强制性条款,意味着我国现行《劳动法》只承认书面劳动合同而排除口头劳动合同。在处理劳动争议时也以是否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为主要的受理与不受理的依据,因此,书面劳动合同才是双方当事人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合法形式。由此可见,我国《劳动法》是不承认口头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的。

篇8:劳动竞赛形式

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对句式、段式或篇章结构写法的了解。比如教学《颐和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教师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昆明湖的美的呢?学生回答说: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昆明湖说成了镜子和碧玉。教师马上肯定:对,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湖的美,这样的写法值得学习,今后我们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用比喻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此教学,就把原本灵动的“表达方式” 视为静态的、僵化的、枯燥的语文知识,获得的仅仅是空泛的、概念化的语言形式的名称,于语言能力的提升无补。

有的教师盲目选择学习内容,不管具体的语言形式适不适合迁移,是否有模仿运用的价值和必要, 也不管语文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都要安排练习。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采取了“总分”写法,告诉人们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后,就让同学们以第三自然段的小艇内部陈设为内容,进行先概括后分述的写法迁移,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总分”段式结构是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已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 到了五年级再进行这类仿写,显然是不适合的。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一学必仿”“一学即用”。比如《泉水》(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5自然段分别写泉水说的话:“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 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 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这四句话内容相近,句式相同,一位教师让学生学着说说泉水还会说什么,结果学生绞尽脑汁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多”“清”“甜”“美”基本涵盖了水的特点,二年级学生还能说出什么来?我们认为,模仿课文中典型的语言形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能力,但并不等于一学就要用。

有的教师过于相信“读”的作用,片面地认为多读是领悟表达方法的主要途径,于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傻读”“死读”,但学生依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其实,语言感悟离不开“读”,但仅靠“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读”与 “品评”“想象”“比较”“还原”“揣摩”和“追索”等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语言形象的激活中,领悟作者精妙的遣词造句、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当的表达方式、精美的文学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艺术,把“表达方法”这一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读写技能。

由此看来,要改变这种形式化、概念化的语言形式教学现状,就必须透过语言形式本身,深入到语言形式的“内容”上,并在对语言形式内容的过程性揣摩和体验中,体味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与独特,获得语言美感的陶冶与锤炼,促进“语言图式”的建立与丰富,从而真正实现语言形式教学应有的“再生”价值、 “增值”功能和“繁衍”作用。

一、由表及里,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之类的名称都是耳熟能详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懂得应该在什么内容、什么语境、什么情况下使用比喻、拟人、排比,或怎样用比喻、拟人、排比才是最为妥帖,最为得体的。从这一角度说,“怎么写”其实包含着“用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正因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才提出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年级要“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学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评、朗读等手段,穿透“两层”(语表层与内蕴层),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语言,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 的神奇效果,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理由,从而把语言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充分地内化于学生的语言图式之中。

比如《惊弓之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有这么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 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故事的高潮,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妙手之笔。从内容上说,这是更羸向魏王讲述自己不用箭却能射下雁的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它的语言表达。这个句群结构比较复杂,按“观察—分析—推断”的顺序有序展开,并且多次运用了包括因果式倒装句在内的因果关系句,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极为少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是需要学生领会的。教学时,可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出示句式: “大雁因为,所以飞得慢;因为,所以叫得很悲惨;因为,所以它一听到弦声,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伤口又裂开了;因为,所以就掉下来了”。把这段话变成常见的“因为……所以……”的句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这段话的因果式表达特点。之后,以“如果随意抽去其中的一个句子可以吗?为什么?”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明白更羸从观察到分析再到推断这一严密的思维过程和环环相扣的表达顺序。接着深入研究,弄懂第二句用因果式倒装句,强调的是“因”,这样更能凸出更羸的分析,第三、四句不出现因果句,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最后通过师生或生生分读因果句,进一步感悟到这样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强化思维严密性和推理说服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由悟到仿,追求语言形式与表达情感的融合

习得了语言形式,感悟到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充其量只是语言运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不说明可以自如表达了,这是因为,表达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一方面,语言形式往往受制于语言主体的心灵模式和思维方式,受制于语言内容,不同的语言主体和语言内容,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可借鉴、可模仿的语言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 “别人”的,要把“别人”的语言形式纳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当然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另一方面,言为心声,表达主体如果缺乏表达的动机和欲望,缺失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行为就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理想化的仿写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形式的正确模仿和合理摹写,更不是为仿写而仿写,而是借助语言形式把学生想表露的心声和情感生动、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语言形式与自我情感的和谐交融。因此,我们在重视语式迁移运用的同时,更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经验背景、表达情感的充分调动和激活,让仿写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如《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是一篇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其显著特点是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以志愿军的口吻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 “劝慰———举例———抒情”的形式构段。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有些教师让学生试着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模仿这样的段落结构写一段话,但效果并不好。事实上,此时还不宜马上安排模仿迁移练习,因为虽然学生课前已收集了一些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一切的相关材料, 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中也隐藏着这样的内容,但此时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还没有深切的体会,情不动辞何发?只有通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再进行深情描述,推波助澜:看着即将启动的列车、看着即将分别的志愿军战士,前来送别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她们心中有多少话想说呀,你能学着前三个自然段的样子,替她们说一说吗?此时,学生感情达到了高潮,心中想说的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自然写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此时的表达已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更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

当然,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语言感悟;再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为了提高迁移训练的语言品质,应尽量给学生搭建一个循序渐进的迁移平台,让学生在由低到高的思维坡度上前行,实现从“悟”到“仿”、“仿”中求“新”。比如《画家与牧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理解了“一……就……”的句式特点与作用后,先让学生结合本段语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完成口头练习:“看画的人一,就。”“有钱的人一, 就。”在此基础上,再用“一……就……”自由说说生活中的人或事。这样从句式学习到句子改写再到自由说话,从文本内容到生活见闻,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学生经历了“模仿—迁移—创新”的训练过程。

三、由浅入深,迁移运用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

语言形式教学不能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感受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和写法模仿上,如果我们还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如何关注语言形式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和技能,那么他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课外阅读了。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总分段阅读为例。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大量选编了不少含有“总分”段式的课文。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总分”段,成了中年级段落教学必须完成的训练项目。怎么进行这一项目训练呢?笔者在教学 《珍珠泉》(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时,根据本文描写“泉水”和“水泡”这两个重要段落都采用了“总分”的段式结构这一特点,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三个教学流程:首先提示方法。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归纳“总分”段阅读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找出中心句中的关键词;二是理清段落的层次(围绕中心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三是找重点词句,边读边体会,并以“‘总分’段阅读小秘笈”的方式投影出示,为接下来的阅读提供必要的拐杖和支架。其次是范例引路。以“泉水”一段为样本,指导学生依照这三个步骤。按部就班地一一落实、严格练习,并对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欣赏。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这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最后是独立运用。学生或独立或合作,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水泡”一段, 再全班汇报交流,评价提高。这样从“示法”到“范例” 再到“运用”,在真实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当场学、当场练、当场用,有效地实现了读法迁移、学以致用,效果相当明显。

四、由暗变明,促进学生“心理图式”的丰富和建构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透视的“暗箱”,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自己身边不乏能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本的阅读高手或迅速组织材料下笔成文的写作高手,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个完善的阅读认知结构或写作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心理图式”。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范例来建构和丰富学生的“心理图式”?倘若如此,语文教学岂不变“暗里摸索”为“明里寻求”,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文,多次运用了“实在加联想”的方法描写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为了让这种方法被学生熟练而牢固地掌握,一位教师重点做了四件事:一是认识写法。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句话就是采取了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才把青年画鱼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二是巩固写法。先让学生从本文中找出两处同样写法的语句,再回忆之前学过的 《全神贯注》中的四个类似语句,这样有意识地把散落在各篇课文中的相同语言现象集中起来,使得学生在不断的信息刺激中,强化了对语言现象的印象,同时也明晰了这一写法既可用于写人,也可用于写事,还可用于写物,扩大了对语言表现力的认识,促进语言“心理图式”的深化。三是内化写法。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写法的两个写作“秘诀”:第一,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两者之间要有联系,第二,要用 ““仿佛”“好象”“似乎”之类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习得并内化语言表达的规则和技巧,进而实现“心理图式”的建立和丰富。四是迁移写法。教师出示一段以“跳绳”为内容的、只有看到的没有想到的习作片段,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给这段话中的相关语句添加上想象到的。果然,凭借着业已建立的语言图式,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囊萤映雪成语翻译下一篇:执业医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