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生活散文随笔

2024-05-26

工作与生活散文随笔(共9篇)

篇1:工作与生活散文随笔

快乐工作 享受生活:

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这样说: “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载体”。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度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大概要占据人生1/3的时间。对工作的认识最容易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而这正是人的内在美的一种表现。

当一个人拥有一份工作以

后,他能否快乐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总的来说,人们对于工作的理解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把工作当做工作,第二种是把工作当做职业,第三种是把工作当做使命。这三种之间的分类标准是工作的动机、对工作的认识和期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把工作当做工作的人,工作动机是获得薪水,工作是他必须完成的事情,没有其他选择,这样的人对工作也没有什么期待,对未来的展望仅仅是期待一个假期的到来,或者一个阶段的工作早点结束。

把工作当做职业的人,会把薪水和晋升当做工作目标,他们认为工作是一场竞赛,必须立争上游。这样的人对工作的期待是得到更多的名望、财富和权力,他们渴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步步高升,进而实现下一个目标。

而把工作当做使命的人,会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成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这样的人期待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不会很在意升职之类的利益得失,而是渴望用更多的工作来充实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首先最能打动人的是信念。信念是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理解,是他们面对挫折、打击时,仍然在内心深处固守一份执著的勇气。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会真正明白拥有一份工作的意义,并真正地和这份工作融为一体。其次是淡定的心态。一种荣辱不惊、未来尽在掌握的优雅,直面困境,笑对冷语嫉妒,并以微笑感染身边的人,那种乐观与坚强让我们感受到冲破阴霾的阳光,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灿烂影响力。最后是宽广的襟怀。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几乎忘记体谅、忘记感动、忘记感恩,而他们却能胸襟宽广,经常为别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体谅别人,当然,他们也就能获得所有人的理解、支持和尊敬,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风采,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发现自己的精彩:

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们总是被沿途的各种美丽诱惑,忙于不断追求各种利益来满足物质上的种种欲望,却忘记审视内心、思考生存的意义;我们也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判别人,却忘了应该先审视自身、认识自己。许多人或许从不曾真正面对过自己,不曾认真地审视过真实的自我。

我们习惯了目光向外,习惯了先看别人再看自己,习惯了比较,习惯了自己站在高处的优越感,而我们真正需要具备的恰恰是一种反向思维,反视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看到问题的核心。也可以说,认识自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离成功的距离也就越近。

认识自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人们追逐名利,流连于声色犬马,在物欲的横流中沉浮。人们开始晕眩,开始迷失自己。

自我认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这样说过:“我必须认识我自己,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便能抛弃一切恐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生中找出自信,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到我抽象的实质,这就是生活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

完成这一使命,其意义是非凡的。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从他人、从社会角度来说,了解自己要以别人为标准,反过来,认识别人也常常要以自我为参照。如果不认识自己,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便很难理解和赏识他人。

一个真正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人,就能发现未来的路如何才能走出别样的精彩。但是,你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为,不懂得珍惜自己,会让你丧失很多稍纵即逝的机会。做一个能够发现自己的人吧,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珍惜自己,生活一定会别样精彩。

篇2:工作与生活散文随笔

风吹走了落叶,吹走了沙砾,吹走了广场上“最后”一粒土做的灰尘。我站在广场的角落中,看着眼前的空旷,突然觉得自己就像那在风中摇曳的尘埃,在各种“漩涡”中徘徊,却找不到落脚之处……我仰望天空,突然想起了很多曾经以为忘却的人或事情,想起了每天在学校接送我的方老师,想起了曾经因为挂书包而不慎摔成骨折的右臂,想起了初中时因为我是男生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想起了在日夜操劳中日益老去的父母,我的心……猛地揪了一下。

我是农村孩子,从小父母就期盼着我能好好读书,长大之后能有一番作为,至少也要能在这“洪水”般的社会中,能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而不会被“饿死”。事实也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我“光荣”的成了我们家族的第一位大学生,在这个遍地都是大学生的年代,我享受着这种“高人一等”的荣誉,心里的痛快已经不是非常二字能形容的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加,我渐渐开始觉得我原来没有那么牛气了,在家人眼中虽然我是他们的“骄傲”,在别人眼中我或许只是那躲藏在万花丛中的一根狗尾巴草罢了……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我大学毕业了。怀着失落而又激动的心情决定在那个城市好好闯荡一番,手里拿着刚出炉的简历附上自认为“最有型”的一寸照片,连续走了好多家自己中意的公司,结果都被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开始的时候我不懂,甚至我还找他们理论:“我不是专业不好,也不是不会洽谈业务,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呢?”

许多次的工作碰壁让我身心俱疲,我发誓在这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找工作是这么艰难而痛苦的事情。在别人挑着“白菜”而这棵“白菜”也在挑着他的同时,我只能默默的离开了那个叫做人才市场的地方,其实我觉得那儿叫做“人菜市场”更觉贴切。走出大厅,我看到门外广场上的那一阵风旋卷起的灰尘,深吸一口气,一头扎进了这出入冬季的寒风中。

后来通过报名来到了自己家乡,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来到了现在的单位,才觉得生活总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透,就像早上把中午吃的茄子准备好之后,到了中午又突然想吃肉了一般。如今,生活看似开始慢慢变得平静、稳定、波澜不惊,在生活的“压迫”下甚至开始忘却儿时的理想,或许那时候确实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因为要填饱肚子而工作吧。

篇3:高中作文与生活随笔

近几年来, 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 指导学生把随笔训练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基地, 巧借随笔训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以此积累写作素材。随笔就是自由作文, 写随笔是学生真正的“我口写我心”, 基本没有什么约束, 具有较大的主动性、灵活性, 非常自由, 而且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所以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有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用。

一、随笔能让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随笔可以写心之所想, 言心之所言, 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夹杂多种文式, 不用为了紧扣主题或者碍于文章篇幅架构而有过多顾及。例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不分详略集聚于一起。随笔可用于记录一些东西, 一般是记载自己的一些生活事迹, 心路历程, 个人见解等。一般出现于个人日记日志, 甚至于是随手拈来的小本子小册子, 一张纸。它不受字数的限制, 篇幅长短都行, 妙在“随便”, 有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种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轻松自然, 因而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相反, 作文是规定动作, 它要考虑如何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 主题不能偏激, 选材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 如何过渡等, 结构需要完整严谨, 语言表达必须缜密, 有字数限制, 有不同的要求规定, 是很受限制的。但随笔便不会这样, 内心的诱因迫使学生写真文, 说真话、抒真情, 它是兴之所至, 情之所至, 自由成文, 所以更易写出真情实感。

二、巧用随笔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由于缺乏积累, 每次布置作文时学生总是很苦恼, 觉得无米下锅。也曾努力把写好作文当作一个高考提高语文分数的途径, 但总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久而久之, 便也没了自信心。其实生活之源, 生生不息, 读、写、听、说、思、观……都是生活, 轻松时我们漫步校园, 轻哼小曲, 烦恼时我们欲泣欲诉, 仰天长叹, 能在流动中捕捉一瞬, “永恒便在刹那间收藏”;快速前进的社会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为写作提供最新鲜的时代活水;音乐、绘画、建筑……甚而饮食、服装都向我们传递着文化信息。让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进入写作视野, 写出的文章, 必有鲜活的生命在其中跳荡, 喷洒的是热血, 燃烧的是真情。

可见,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如一本书, 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如一幅画, 描绘着五彩的人生;如一条小溪, 流淌着酸甜苦辣;如一段乐章, 洋溢着喜怒哀乐。高中学生生活形式基本三点一线, 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在重复中发现独特, 这样他们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其实周围的每一件寻常小事都藏着生活的真谛。然后指导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就会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巧用随笔做载体, 培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高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小, 所以我常利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播放《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深度国际》、《人与自然》等视频材料, 进一步充实随笔内容。让学生通过关注影视某个经典的片断, 如音乐、摄影、图片、自然景物、社区生活等速写感想。调动他们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潜能去快乐写作, 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想办法将随笔巧妙地转化为作文素材。同时, 在写作表达技巧方面进行指导, 让学生不再讨厌写作。利用随笔这种学生喜欢的写作方式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材料可写了, 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一篇篇随笔, 就像一个个台阶, 帮助学生登上了成功的高峰。如我的学生杨植均、苏杭、梁文皇、黄祎道等同学写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来世的蜗牛》、《成功并不遥远》、《斜街的故事》等等优秀作文均刊登上了各种报刊。

篇4:工作与生活

周六一早,我出发广州大学城,一小时多点,车便开进了风景优美的大学校园。这里新兴的建筑群体,各校院建筑设计别具风格,与树影婆娑,花香鸟语,融为一体,尽显南国风光,秀色可餐,美不胜收。周末的校园,学子们三五成群漫步在绿荫环绕的小路上,我放慢车速,深怕破坏了周围的宁静。我在羡慕着他们青春美好的时光,同时也享着他们对名车投来的羡慕眼光。

到了我的公司,我跟员工们聊上几句,便跟儿子去了新装修的办公楼现场看看,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他们都认为董事长建议不错,必须照办。

午饭后,休息一会,我约好了外甥一起去番禺家具城看家具。那里的家具城规模之大,我想几天几夜也逛不完。

因为外甥是设计师,认识那些有名品牌的厂家,所以我们直接去了想要的品牌柏森家具店。哇!这家店乌金木做的家具真的好漂亮,做工特别精致,价格不菲,想到可以拿出厂价,好激动啊!但看到服务员的殷勤款待,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半天时间,把所有家具、床垫,床上用品都定好了,要訂做的,外甥也设计在厂家订做,不用我操心。真好,下周去中山买灯具,将大功告成,等待乔迁之喜。

回到大学城,煮饭的阿姨已经准备好了烧烤的材料,和一群90后的孩子们一起烧烤。烧烤完后,大家又一起去KTV。儿子不愧是校园十大歌手之一,歌唱得确实很好听。我尽情地欣赏着年轻人的优美歌声,自己融入其中,感觉又回到年轻时代。

第二天,在儿子的陪同下我去他们学校看了画展,他们学校的学生毕业作品,优秀作品,各种风格、各种创意真让我惊叹不已。那满目精致,优美逼真的佳作让我流连忘返,回到珠海已万家灯火。

本周的心情好多了,处理事情也得心应手。虽然天天加班或约客人,很晚才回到家里,有时累得坐在沙发上便进入了梦乡,但只要心不累,还算是快乐的!

篇5:精选工作生活随笔

VIP窗口呼叫业务顾问的语音响起,我丢下手中的工作,快速过去,从柜员那里得知是一个煤炭厅的客户拿他行卡在我行转账。在我行柜员非常默契的联动营销下,不到五分钟,便成功营销了480万元存款,后得知和他一起来的爱人的卡上有200多万元资金时,又通过不到一个星期的跟进营销,成功将他爱人的资金也转入了我行。

主管找到我:“胡芳,你和某某客户熟啵?他单位的财务要销企业高级版网银,要晓得现在销户是要省行审批的,你试试做下工作好吗?”望着主管殷切的眼神,在对该客户一点也不熟悉的情况下,还是死马当活马医,当即给客户打电话。客户意见非常坚决,他说,如果我行不马上销网银,那就连户头一起销。经过长时间的电话拉据战,了解到客户是因我行高版网银收费太高,个人业务收费种类太多而不满,针对企业高级版网银收费问题,我给客户仔细算了一笔工本费用账和时间账,客户对该项收费是没有什么异议了;针对个人业务收费问题,我适时给客户介绍了财富卡和私行卡的相关权益,客户非常满意,他说早知道这样应该早点办财富卡,可以省好多手续费啊。他打了个电话给财务人员,挂电话没两分钟,就通过网银从他行转入个人存款150万元。

在前台,工作所能带给我的乐趣、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在别的岗位上体会不到的。每当为客户成功推荐了适合的理财产品,客户因得到很好的收益向我表示感谢时,我会很开心;每当为客户及时防范风险,避免客户资金受到损失时,我会有一种成就感;当客户从衡阳坐高铁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赶来我行买黄金时,我会很感动……太多太多的事,让我感动着,感激着,对工作也就有着无限的激情和热情。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同样是做小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成就。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十分消极,只不过是在工作中混时间;而积极的人则会安心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加强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

工作生活随笔3:生活本是一本书

人可以寻求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法,却无法拚弃生活的本质。其实生活本是一杯水。我很喜欢一句话:“上帝给了每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饮入了生活。”

人可以追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却无法拚弃生活的本质。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有人喜欢丰富刺激的生活,把它拌成多味酱。有人喜欢苦中作乐的生活,把它搅成咖啡。有人喜欢在生活中多加点蜜,把它和成糖水。有人喜欢把生活泡成茶,细品其中的甘香。还有人什么也不加,只喜欢原汁原味的白开水。更有人不知不觉地把生活熬成苦药,甚至是毒药,亲手把自己的生活埋葬。

有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盲目地羡慕,盲目地追求,往往却总是与幸福擦身而过。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任何处境下,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把握、学会满足、学会感恩,生活就会幸福。同时,幸福也不是可以用你能得到多少财物和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健康才会让人感到真正幸福。

生活只是那一杯水,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你才能发现,原来,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

篇6:生活工作随笔:跳槽

直到听我很爽快地接上一句:“好吧,我理解,去哪里”?

小普才回过神来:“一家杂志社,是来这儿工作前我去应聘过的那家,以为早没指望,没想到,过这么久······他们录用了我”。

往下的话他不说我也能明白,对方各方面的待遇和诱惑,一准要比我们这里强出一大截。想拦都拦不住。

我抬眼习惯性地看了看窗外那栋90年代旧式居民楼——曾经京剧院的宿舍。一年前,经他们“师哥”推荐来的三位“南广”小师弟,同租了楼里的一间屋子,像三只“候鸟”,早先飞走一只,剩下两只。

眼前的这只“候鸟”算是三只中最灵活的一只。他们的“师哥”临走前,把三人的自荐履历搁在我桌上,绯红着脸,扭身走了。需要补充的是;他们的那位“师哥”,也是我在一次与南广偶然的合作中一眼相中,死乞白赖从那届毕业生中“淘”回来的。没两年,“师哥”被一家民营影视公司“挖”去了。许是为了“报答”我,不至于因为他突如其来的“跳槽”让我难堪,让我陷入窘境。“师哥”这才推荐了三位“小师弟”来顶他的缺。

闲聊时,也问过他们仨,还适应吗?住的咋样?仨小伙儿一个比一个腼腆,扭扭捏捏表示:“还可以”。

还可以什么呀,我为他们算过,连工资带奖金,每人每月也只能在单位挣得一千多,那间三人合租屋,就要开销去三千多。即便算上一些零星的补贴,也不够仨小伙的吃喝拉撒啊!

我在他们面前,足可以做他们的父亲。看上去,他们对我,天生的长相,好像总有那么几分畏惧。

其实他们错了,我根子里还算是位典型的“慈父”。看不得孩子们过如此这般的“苦”日子。要不是他们各自家里暗自的经济支撑,他们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安心工作这么些日子,还不声不吭的卖力着。

“他们社长跟我说;杂志社每月基本工资五千,奖金另算,年终还有奖励······他们还看中,让我担任一个部门的主管,考察一年后,还会······”小普看我没有打坝,阻拦的意思,索性向我竹筒倒豆子了。

他不是第一个在我面前“跳槽”的,每每这时,我总想对他

们说:“你们知道,你们单位进一个编制有多难吗?尽管它其实并不怎样,并不像所有人想象的那样,连年风风光光往上连续翻番,可是它的门槛高啊,进一个人,比你想象的不知要难多少倍!多少人削尖脑袋想往里钻啊!”。我心里知道,这些话说也是白说。除去工作,求职,年轻人,谁都想踏踏实实成家过日子。你单位的这点捉襟见肘的银两,还好意思去做人家思想工作?

傻傻望着窗外那栋旧楼,又转脸看着他。我心里打鼓的却是他“飞”走后,那栋楼里住着的那另一只“孤鸟”。用不了多长时间,那只也会“飞”走。

即使我是他们的“亲爹”,也无力阻拦儿女们的高飞和“跳槽”。因为从你身上,就在无形传导着“跳槽”的基因。

掐指一算我的“跳槽”次数,又怎么能不“难以启齿”呢?

省城这二十年,我像一只“跳蚤”,来来回回,也“跳”了好些个地方,挪了好几次“窝”。要照老话“树挪死,人挪活”的说法儿,我戏言自己的最后一“跳”和一“挪”,应该算是“半死不活”。

“跳”也“跳”了,“挪”也“挪”了。想说什么也晚了。跟着你干的小年轻们,既然你也无力回天,无心恋战,想“跳”,就让他们“跳”吧。

我们这辈人的人生,本就像是各个时代,一段段拉杂的舞蹈种类集锦。幼年时,从“丢手绢”跳起;少年时,从“忠字舞”跳起;青年时,从“霹雳舞”跳起;中年时,从“交谊舞”跳起,年老了,跳起的是轰轰烈烈的“广场舞”······

回想起来,也没白“跳”,没白“挪”。也知足了。你也更没理由去阻拦你身边的人去“跳”,去“挪”。

你要去跳的那个“槽”,挪的那个“窝”,是好是坏,是喜是悲,谁也不能先知和预知,一切随缘,一切随性,一切随心所欲吧去!

只要“跳槽”的人懂得感恩,懂得知足,懂得报恩。不管“跳”到哪里,只要基本功扎实,情商,智商都高,又能伸展出一个又一个曼妙的舞姿,高难度的雀跃,呼吸匀称的小跳。你一准会跳出一个“舞者”范儿来的。

我自己“跳”不动了,开始由衷羡慕那些“跳”得无比欢实的年轻人们。“跳槽”没什么不好,跳出节奏,跳出韵律,跳出舞感,你就会跳出《春天的芭蕾》······

作者:张波

篇7:工作于生活散文

工作于生活散文

又有朋友对我说出羡慕这个词了。

他说,我挺羡慕你们学生的,虽然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

他说,你的性格,就算是上班了,也会让我羡慕。

他说,你给我的感觉是那种无欲无求的人。

他说,而我是特别要强的那种人,好胜心大,野心也很大。

他陆陆续续还说了很多,内容无非是抱怨了生活,为难了自己,吹捧了我的人生境界。

可是他不知道,其实我不是无欲无求的,我的所求,正好是无欲无求。

这世间很少会有人真正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最多只能做到看淡。看淡欲望,看淡光阴,看淡名利。有境界高些的人,看淡生死。

大部分的人都生而矛盾,既想要平淡,又不甘于平淡;既想要知足,又不甘于停在眼前;既想要节奏缓慢,又不甘于落人后头。

就像我这位朋友,总想要朝九晚五,浪迹天涯,可是现实中却总是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连睡觉都在想着公司想着客户。甚至因为工作太忙,无力经营感情,最终选择跟女朋友分了手。

他总是将工作看成自己的全部,无法区分工作与生活。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最终的结果大都是事业有成,却也只有事业,没有家庭,没有爱情,连朋友都没几个。他们总是调侃自己是孤家寡人,其中有人跟我说:起初一心想着要努力工作要升职要创业要赚更多的钱要更好的生活,越工作越疯狂,一晃眼很多年过去,我已经是什么都不缺的状态了,这时候回头一看,才知道,自己都错过了什么。

可造成这一后果的却也是自己。

我拿别人的结果笑这个朋友,说再这样下去,你最后真的就只剩下工作了,除了工作之外,将一无所有。

他说这结果并不是他想要的,可是当我问他想要的.是什么时,他却说不清。

我说,我掐指一算,你需要一场旅行,一场十天以上的旅行。

他说,我一直都想去旅行,可是却放不下工作。

有时候洒脱是种理想主义,往往说得到做不到。工作固然重要,但也得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该休息的时候就要休息。

工作毕竟只是工作,跟生活不同。人要懂得区分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别将工作的压力带到私人生活中,也别将生活过成工作的模式,更别让工作成为你生活的的全部。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活不该只为工作而活;忙碌是为了让生活更充实,而生活的真谛却不该是忙碌。这就有点像是生活和吃饭的关系,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却不仅仅是为了吃饭,除了吃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你去做。

朋友说造成如今这样痛苦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占有欲太强,野心太大,抱负太大。

其实我觉得,拥有占有欲很正常,有野心有抱负也很正常,但如果让这些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就不正常了。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野心和抱负,很大一个原因是他太在意别人的目光,总是将自己跟别人作比较,看着别人一直在走上坡路,自然会不甘心。

他心底有一个淡然的世外桃源,但他却不敢前往,只将自己困在高楼大厦里,日日远眺世外桃源而无奈流泪。

何必将自己弄得那么狼狈。

人的生活状态多种多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模式,没人逼你一定要活成别人的样子,你又何必为了活成别人的样子而为难自己。

你只知他功成名就,却不知他众叛亲离,公务缠身终日不得自由。

你只知他碌碌无为,却不知他淡泊名利,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或许有人能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但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活在工作里。就拿我来说,工作组就是工作组,生活组就是生活组,两个组是两个不同世界,我一直都分得很开。最好的证明就是我拒绝了一个相识将近十年的好友的加微信好友的请求。

都说我是一个理智到近乎残忍的人,所以拒绝一个好友的请求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不愿将自己的圈子弄混淆,哪一个是生活圈,哪一个是工作圈,哪一个是娱乐圈,我总是分的很清楚。我是一个很不喜欢主动去整理圈子的人,所以就让所有人规规矩矩待在原来的圈子就可以。

生活圈里的人只会让我想到生活,工作圈里的人也只会让我想到工作。分清楚了工作圈和生活圈,就不会将繁杂的工作带到生活里,不会让悠闲随意的生活态度影响到工作,也不会因为将各圈子里的事情牵扯在一起而手足无措。

我不知道这世上有多少人会同我一样将自己所处的圈子分的清清楚楚,我觉得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自我认为这没什么不好,这样清晰明了的界限,这样一个清晰明了的世界,让我可以打从心底地觉得安心。

这就够了,不是吗。

至于欲望与所求,我实在是没什么伟大的所想所求。

篇8:工作与生活散文随笔

一、QWL提出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QWL的出现是人追求自身和谐的结果。人自身的和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生命的存在,主要指生命实体及维持其存在的途径即工作,它既是人生存资料的来源,也是人生命价值的基本内容;另一个是生活质量,也可称为生存的质量。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中人的存在,人类对两者和谐状态的追求有着漫长的历史。

追求和谐的第一阶段是追求人与工作的和谐。这种观点改变了工业经济初期资金重于一切的观点,人在工作生产中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资本与能源的利用。19世纪上半期,一些先驱开始注意到人在生产中的作用,罗伯特·欧文根据自己长期的观察,把工人称为“有声机器”,以示与无声机器的区别,认为“养好”人这一“有声机器”能获得更多的利益。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他提出我们要研究工人操作的动作,但也要“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人在劳动中的作用,以及人作为另一种资源的潜力和可塑性。而同一时代的亨利·法约尔则把研究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劳动者身上,他提出完成工作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有基本的内涵,包括身体、智力、道德、一般文化、专业知识、经验六种要素,为此后的人力资源研究作了铺垫。乔治·埃尔顿·梅奥的霍桑实验将工作中的经济人观点转化为社会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推动了激励理论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劳动者社会、心理方面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跳出了人在工作中作用的固有思维,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主张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不仅投资在生产所需要的培训上,也投资在医疗保健、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

美国管理学者布莱克和英顿提出的管理风格理论,进一步研究了工作效率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1]在这个阶段,人在工作中的作用跃升出来,逐渐成为工作的重要因素。在利润的驱动下,人与工作中其他因素的和谐问题得到了明确的认识。

追求和谐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对劳动者自身工作与生活和谐的追求。对人在工作生产中作用的认识,引发了当时社会对劳动各方面情况的审视,其中包含了对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关注。一般认为,QWL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采矿业,后由美国的汽车工会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很快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接受。比较明确的记载是1960年受雇于通用汽车公司的布鲁斯通(Irving Bluestone)首次使用了QWL的概念,第一次允许工人决定他们的工作条件,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工人的生产力。

罗拉(Lawler)认为由于二战后工作环境的非人性化,很多研究者开始对QWL感兴趣,他们的研究包括工人稳定增长的教育水平、美国的财政问题对生产策略的影响等。有学者对自1973年至2002年的国内外关于QWL的研究进行了文献调查,发现从1973年到1979年,每年平均有12篇关于QWL的文章发表。1980年到1984年有26篇,1985年到1989年有54篇,1990年到1994年有42篇,1995年到2002年有44篇。[2]理论研究繁荣的结果是1972年9月美国在纽约召开关于QWL的国际会议,成立了国际QWL委员会,并授权该委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以及传播有关工作中精神健康的研究信息。自此出现了一批研究和从事这一工作的人。真正受到重视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ng&Development,简称ASTD)成立QWL小组为标志。在这个阶段,人逐渐成为工作的主体,工作与生活都是人存在的客观因素,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下,人如何才能使工作与生活和谐发展成为时代的焦点话题。

二、工作生活质量(QWL)的内涵

(一)工作生活质量(QWL)

不同的组织因为追求的目标不同,对QWL的理解也存在差异。ASTD认为,QWL对于工作组织来讲是一个过程,它使该组织能让处于各个级别的成员积极地参与、营造组织环境,塑造组织模式,产生组织成果。这个基本过程基于两个孪生的目标:提高组织效率和改善雇员工作生活质量。[3]这个定义接受范围最广。

我国学者贾海薇提出了本土化的概念,认为“工作生活质量就是一个组织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促使员工更多地发挥创造力,增强责任感与主人翁精神,获取更高境界的满意感,从而实现组织目标高效的完成”。[4]于静提出QWL是指工作环境与工作所有者之间的匹配程度。[5]宋联可则认为,QWL是营造和谐氛围,促使员工与工作环境匹配,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绩效,降低甚至消除工作给员工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最终实现组织和谐的过程。[6]

综上所述,工作生活质量是将人本化思想融入企业管理之中,综合而全面地关注工作的各项因素,是为达到组织目标的高效完成,提高员工与组织的协调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趋向组织与员工双赢发展的努力过程。

(二)教师QWL

在界定教师QWL时,国内许多研究以调查研究为主,对QWL做概念性的界定,一部分是以原有的QWL研究为基础,一部分人用要素取代定义,还有的一部分就采用了字面理解,研究趋向了生活质量的研究。在本人所查阅到的文献中,学者王宏曾明确提出,教师QWL是指学校这一组织中所有的教师,通过与学校这种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的交流渠道,有机会参与与其工作相关的决策,对其工作环境具有实质性影响,进而导致教师更多的参与感、更多的工作满意度和更少的精神压力。[7]

我们认为,教师QWL就是为学校目标的高效完成,学校提高教师与学校的协调性,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趋向学校与教师双赢发展的努力过程。

三、QWL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衡量工作与生活是否和谐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沃尔顿(Walton)认为以下八个方面可以体现员工的QWL:1.公平而充裕的报酬;2.安全而健康的工作环境;3.发挥和发展员工能力的机会;4.职业未来能够持续发展与安全的机会;5.工作组织中的社交整体;6.组织中的规章制度;7.工作与家庭的平衡;8.工作生活的社会关联性。[8]《国际社会经济学》杂志的视野更加开阔,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十五个二级指标,重点放在了获取工作的途径和工作本身的吸引力方面。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获取工作的途径,工作本身的吸引力,个体对工作的知觉、态度与反应,相关群体及其关系。[9]图尔克特(Turcotte)提出了工作自身的特性、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组织环境四个维度。[10]瑟吉(M.Joseph Sirgy)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满意理论的QWL测量方法。[11]而西肖尔(Seashore)提出,客观和稳定的工作条件可以解释40%的QWL,也可以解释一部分的行为,比如说旷工、疾病和没有效率的反应等,其他50%可以被解释为不稳定的个人因素,比如个性,也就是说QWL的测量既有相对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12]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借用国际指标体系进行测查的多,对有关理论介绍的多,而对于QWL本身所作的研究则比较少。贾海薇对影响QWL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含三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又细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生存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包括感情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自我的需要。关于教师QWL的研究,目前已有的结果大多属于调查研究,比如刘庆对武汉高校青年教师调查设立了五个因素,常彦君对河北省高校教师进行的生活质量调查,涉及了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环境和综合领域六个维度。束从敏对安徽芜湖100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调研,涉及了社会地位、家长态度、职业周期、教学管理、职业特性等方面。

这些评价体系均涉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方面,表现出对于QWL测查指标的自主性,同时也展现了QWL研究的针对性。因为很多对QWL感兴趣的研究小组都是在公司的组织里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如一些人关注的是安全的工作环境,而其他一些人则关注工人的动机对生产力的影响。[13]我们认为分析教师QWL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级:一是教师工作环境,如教师从事工作的硬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基本材料等)和软环境(教师生活区域的文化氛围等);二是教师专业生活质量,如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教师的发展与自我发展、教师的身心健康等;三是教师业余生活质量,如教师的娱乐休闲等。[14]

四、QWL对工作生活和谐的效用研究

关于QWL对工作生活和谐的效用,最早提出QWL的ASTD明确表示,QWL的研究具有双重目标,二者不分轻重主次,都是QWL共同追求的目标。

国内学者大多从理论层面对QWL的研究效用进行探讨。王宏、汪洋针对教师QWL研究提出,只有以更多的参与感、更多的工作满意度和更少的精神压力为追求目标,才能加强教师责任感,提高教师主人翁精神,防止优秀教师流失。[15]马宗国认为,QWL研究对组织的发展至少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1)工作生活质量活动把工作看成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工作生活也有质量问题,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拓宽了视野,增加了新的手段。(2)工作生活质量活动使人们认识到,组织中的员工除了要求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之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追求目标,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在工作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3)工作生活质量活动促使民主思想和观念真正进入到工作领域,进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4)工作生活质量活动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中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体,或者只强调个体而忽视组织整体的倾向。[16]袁媛的研究认为QWL对员工绩效有统计学上的预测意义,也可以帮助组织进行管理反思,在关注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员工方面的反应,为组织改善招聘、选拔、培训等管理环节和提高员工绩效作参照。[17]

一些追踪性的实践研究也证明了研究的实效。根据哈维洛维克(Stephen J.Havlovic)为期10年的研究,QWL可明显减少缺勤与抱怨、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离职率;[18]刘(Lau)和梅(May)通过研究发现,较好实施QWL计划的公司,其销售收入、资产和利润率均有较大的增长。他们于1999年通过实证研究再次发现,QWL实施效果与公司业绩特别是财务指标呈正相关。[19]宋联可对中电电气集团的研究表明,公司应该关注员工QWL,使员工感受到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梦想的通路。[20]瑞典沙布斯卡尼阿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美国底特律汽车工厂、日本三菱公司饭田工厂等开展的QWL活动,在改善工人劳动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精神状态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1]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从1995年至今一直设有专门的QWL机构,主要目标为支持员工不断协调工作要求与个人生活,促进健康和富裕,认可并宣传员工对大学所做出的贡献。[22]

国内对于教师QWL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拓展。贾海薇对高校教师的研究细致地分析了各因素与教师工作质量之间的关系。[23]刘庆和冯兰的研究揭示出,收入、对发展前景的认识、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自我才能的实现、福利保障满意度与工作满意度呈较高的正相关,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在关注工作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的“保障型”因素(收入和福利保障)的同时,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个人才能的自我实现和发展前景等“提升型”因素。[24]束从敏和姚国荣对幼儿教师的QWL研究表明,如果未受到相应的关注,教师会高度紧张,职业衰退期会提前到来,职业发展的黄金期也会持续缩短。[25]

五、对现有QWL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一)QWL是追求工作与生活和谐的努力过程

组织将个体的职业生涯与组织的目标规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组织专题的目标统筹个体的职业规划,个体在组织的规划内求取个人生涯发展,QWL成为组织与个体的连接纽带,随着双方需要的不断变化而相互协调,以此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获得满足感。

(二)QWL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和谐,达到员工与组织的双赢

良好的工作绩效,既需要强调工作目标、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规章制度、重奖严罚等,更需要关注职业精神、职务奉献、工作主动性、职业认知。在绩效管理中,对工作任务的关注称为任务绩效,属于因组织的规定唤起的规定性行为;而对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关注则称为关系绩效,是组织员工自发的角色行为,对组织来讲,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任务绩效,是QWL关注的重要方面。教师工作有高度的自主性,提高工作绩效,必须既关注任务绩效,也关注关系绩效,让教师成为工作的主体,享受工作的快乐。QWL研究使我们关注的目标超越了单纯的工作,把工作看作教师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教师视为学校的第一资源,将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双赢看作学校发展的关键。

(三)国内教师QWL研究的局限性

1. 调查研究多而理论研究少。

对教师QWL的研究大多属于现状调查的研究,研究的模式基本上是选择QWL测量标准,实施调查,揭示了一定范围内QWL的现状,但是对于QWL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2. 对高校教师的QWL研究多于其他阶段的教师。

在近几年国内关于教师QWL的6篇研究文章中,有4篇是关于大学教师的,2篇涉及幼儿教师。只有教师有了和谐的生活,才能用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点燃学生的和谐生活,因此应该加强对各级各类教师QWL的研究。

3. 对于QWL与教师绩效相关度的研究还比较少。

篇9:工作与生活整合

解放工作时、解放工作地

在今年“50佳第一工作场所”评选的问卷中,在问及Young Professionals工作三年后对自己的期许时,30%的人选择了“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金融危机下,没有人知道自己明天还能不能保住饭碗,你以为大家都该废寝忘食地干活了吧?不,根据企业执行委员会(CorporateExeculive Board)咨询机构不久前一项针对全球超过五万名员工的调查显示,那些感觉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取得平衡的员工,比那些不太平衡的员工工作时平均多出21%的努力。

南俊杰·幸福的周三

“我写代码的时候喜欢小猫在边上,它也喜欢在我笔记本风扇附近睡觉,打呼噜。我大幅度编译的时候风扇狂转,小猫会睁开一只眼睛看一下什么事,然后翻个身就又睡了。我曾经写过一个叫Chinchilla的程序,提交到了Alphaworks。Chinchilla名字是龙猫,却属于鼠科。如果它是猫可以和我的小猫玩,如果它是鼠,也可以和我的小猫玩——我喜欢这种放松的工作状态,我的小猫也喜欢。它喜欢亲昵地在我手上蹭来蹭去,它在想什么?想加入IBM吗?和人相比,它智力有点低,可能学不会编程序;也许可以做做管理;但它管理的经验少些,推荐起来比较困难……”

写下上面这席话的人叫南俊杰,是IBM(中国)的资深软件工程师,他现在一周至少会有一天在家工作,旁边陪伴他的是那只也许可以“走走管理路线”的小猫。

南俊杰喜欢把这一天的“居家办公”安排在周三,“也许有的人说应该选周一,因为容易有‘星期一综合症’,但这对程序员来说是一个例外,程序员的特点是有放松之后会更加精力充沛。所以效率最高的反而是周一周二。通常到周三的时候我会觉得疲惫,那就会选择在家工作一天,这样不用在路上奔波。而且可以穿得非常随便,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好处。这样周四再到公司,就好像过了一个短周末一样,工作状态和情绪都更加饱满。”

“相比工作时脑子的使用状态,做其他事情基本上都是不费脑子的,比如做饭、喂猫、打扫房间、逛街。所以我在家的时候,可以边干活儿边想工作,反而有利于我找到工作上的突破口。”南俊杰说。他曾经遇到一个很棘手的关于数图转换的问题。“客户急切地想要,我们项目经理也急切地想把它做出来,但这个过程中确实有难解决的问题,这事儿困扰了我一个星期。后来我有一天在家办公,事实上当时我正在拖地,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想法,我就把其中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解决了。”对于现在这种工作状态,南俊杰也比较满意,“在家办公那天我还可以给我爱人做做饭,六点钟做饭,她七点钟回来正好可以吃,家庭更和谐了。对员工个人来说,企业这种管理方式会让我们的幸福指数更高一些。”

事实上,“IBM全球的员工基本上已经有50%的人可以实现这种‘移动办公’的工作方式了,在中国也基本达到了这~比例。”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本管理总监白艳说,“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不在传统的地方工作,作为企业,我们发现员工自己做出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作用,那这就达成了我们的目的。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出现?这不重要。”

生活总是让我们措手不及,但现在企业开始着手帮助你处理它了。

如果何巧是在别的公司工作,也许她会很挣扎。因为她需要照顾78岁的母亲和一个三岁的孩子——“老人家生病后意识比较模糊,不肯吃药、不肯吃饭,而且总往浴室跑,也不记得自己已经洗过澡了,我就要来回地拽她,虽然请了两个阿姨,还是会不放心,而我的孩子最近得了流感。也非常需要人照顾。”

不过,好在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弹性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工作时间就变成阶段性的了,通常早晨先送孩子去幼儿园,然后回书房工作,下午四点去接孩子回家,然后照顾母亲,喂她吃饭、吃药、做按摩。晚上九点开始和美国开会。”这样的安排她很满意。

“我们提倡移动办公、弹性办公也好,提倡工作与生活的整合也罢,其实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不是把他的精力分散掉。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分配上的刚性需要,比如年轻的父母一定会操心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IBM有专职的团队去帮助他们分担这方面的精力,比如我们去跟各地的优秀幼儿园谈合作,促成员工子女优先入园;还会请业界专家给年轻的父母提供育儿经验,不只是员工,员工的父母和阿姨都可以来。”加入IBM已有15年之久的IBM人力资源部中国区总经理胡劲松介绍。

“我们接受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设身处地地为满足员工不同需求着想,这是IBM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也是实现全球整合下的多元文化做出的努力。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还有什么比给他们一个多元文化的氛围更重要的呢?”胡劲松说。

何巧,IBM大中华区销售运作部销售激励项经理。她在照顾78岁生病母亲和患流感孩子后,还可以调配出时间和美国团队开会。

与工作一生活平衡有关的福利待遇有:弹性工时、远程办公、压缩的工作周等。

许多雇主认为,像在公司设立健身房、为员工提供额外医疗服务等“看得见”的福利更有效,他们宁可花费大把钞票在此类项目上,也不愿意采用弹性工时、远程办公等手段。然而事实上,只有不到20%的员工会注意到那些“物质条件”。

很多雇主往往看到员工对这些跟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政策实际使用率不高,就急匆匆地取消了政策。但根据调查,员工只要知道公司有提供这项福利就是极大的鼓舞,他们的满意度和是否使用这条福利相关度不大。

上一篇:西游记小学读后感500字左右下一篇:感悟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