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触目惊心的教育弊端

2024-04-27

1触目惊心的教育弊端(精选6篇)

篇1:1触目惊心的教育弊端

认清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创新教育良好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要“破旧立新”,就要首先搞清楚旧的教育模式都有哪些弊端。中国教育模式历经百余年的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特别是传统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导致教育的种种弊端短期内无法根除。例如,“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教育理念与“官本位”思想的天然结合,使得学校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为直接目的、以升学率为终极目标,形成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这种教育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记忆储存,而不注重发展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绝对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体性受到极大的抑制。另外,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也容易雷同,最终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反复的打磨,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缺乏个性、缺少思想、缺少创见。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从某种层面上说明我们的教育优势;但是建国50多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不足。这种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面临的这一尴尬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思,取长补短,必须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快步发展。

篇2:1触目惊心的教育弊端

电话行销呼叫中心行业是典型的反经济周期行业,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这个行业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良机。比如,很多耳熟能详的电视购物与目录邮购公司在这个阶段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发展,如快乐购,东方CJ,麦考林,红孩子等,高速的发展使他们赢得了很多风险投资的青睐,新一轮的“跑马圈地”正在全国各地风风火火地展开。而很多以往依赖人海战术与零售店面模式的公司也纷纷上马电话行销。但是,很多的企业在应用电话行销方面,其根本的理念还是停留在最简单的群发广告式的传统营销阶段,他们把电话行销只是当成了和人员推销,店面零售相类似的产品销售通路。所以,在具体操作方面也产生了很多误区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盲目地拨打,群发式轰炸

场景:你正坐在上海的地铁上准备回家,突然,在你的面前被人强塞进一张红色的名片。上面写着机票预订热线。等你还没看清是谁扔给你的,你就看到一张张红色的预定机票像雪片一样撒在了整个车厢…………………...相信这样的场景你肯定不会陌生,这就是典型的“群发式广告轰炸”。很多企业的电话行销何尝不是如此呢?按顺序拨打黄页上刊登的电话就是最常用的群发式广告的拨打电话方法。还有些公司利用网络搜索软件,从“阿里巴巴”或“慧聪网”下载数万条企业名单,不经过清洗和整理,就直接分配给销售人员进行工作,这都是群发式轰炸的表现。

出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企业的管理者盲目相信自己的产品是“万能钥匙”,认为所有的客户都是自己的潜在客户,只要销售人员加强技巧,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够卖出产品。他们却不懂得,对于经营一个电话行销项目来说,最核心的其实不是人员的能力,而是客户名单或数据库的质量。如果名单的质量好,即使人员的能力稍微弱化,一样能卖出好成绩。但如果名单的质量差,关联度差,即使你手下的电话销售员各个能力超群,要卖出好成绩也是非常艰难的。片面地强调销售人员的技巧和活动量,而忽视最关键的名单质量,这是很多做电话行销企业的通病。

群发式的广告轰炸只在一种情况下有效,那就是除非你选择群发的对象正好是你的目标客户群。

还是拿刚才的群发“预定机票”名片为例,上海以前各条地铁线路上都会看到有群发“预定机票”的现象,但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地铁二号线成为了垃圾小广告的重灾区,在这条线路上,人们接到这样的小广告的几率比其他的线路要高出4倍左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上海的地铁二号线所经过的站点,都是上海商业高度发达的CBD办公区,包含了浦东的张江科技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人民广场、静安寺、南京西路、江苏路、中山公园等等。地铁二号线上聚集的商业CBD之多,为各条地铁线路之最。针对公司白领的机票小广告屡屡在二号线上“天女散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请记住,在电话行销的领域里,选对市场比做对事情更为重要。

第二:市场费用与业务时间浪费严重

时间对于一个电话行销人员来说,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按普通电话坐席的标准,通常每天是8小时上班时间,按通话时间的利用率达到60%计算(通话利用率就是客服代表通电话的时间÷上班的总时间),她平均一天花在电话上的时间只有4.8个小时,60%的利用率已经算是不错的水平,经过统计,国内中小企业每个电话销售代表每天花在电话上的时间为3.5小时(包含了拨出和回拨),有的时间利用率甚至更低。

本来可利用的时间已经够少,如果你打电话的时间中还包含了寻找销售机会,判断数据准确等这些事项,那真正与目标客户沟通的时间就更少。一天打20几个电话,只接触到2,3个意向客户,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真正懂得电话行销的公司,他们非常清楚时间的宝贵,所以,不会让拥有熟练销售技巧的电话销售代表花时间在无谓的数据整理上面,而是通过购买名单,或请专人清洗,直接将准确度高达85%以上的目标客户名单分配给电话销售进行拨打。通常这样做的结果,平均把每天的电话量提高到80到150个,有效的客户接触可以增加到30-50个,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电话销售的工作效率。

把黄金的业务时间花在和客户沟通,直接达成销售上,而非浪费在数据的核实上,这才是电话销售的本职工作所在。

传统电话行销的无效率和浪费不仅仅体现在时间安排上,而且也体现在市场费用的盲目花费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企业的市场部门为配合公司的新产品推出,印刷了大量的精美目录册与介绍手册。

可结果呢?

大部分成为库存,或成批成批地被当成废品卖掉。没有事先的效果测试,更没有准确的市场预算概念,结果造成大量的费用浪费。

而最致命的是,一旦你开始依赖广告式的被动营销,你就会陷入“不做广告等死,做广告找死”的死胡同。并且,广告费用的标准被掌控在权威媒体的手上,如果你已经依赖了某些权威媒体,他只要价格涨上10%,你就必须跟进,这着实令人头疼。

为了说明这一点的危害,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PPG刚起家的时候,其创新的直销男式衬衫的商业模式使其一军突起,被誉为服装行业的DELL。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依靠数据库与电话行销模式创下日销售衬衫10000件的奇迹,而与之比较,传统男装的老大宁波雅戈尔依靠遍布全国的千家门店,积累了六年的时间,日销售衬衫才不过13000件。

PPG发展的势头是非常良好的,但是到了后期,管理层希望开始塑造其高档的品牌形象,在户外和报纸等传统广告媒介上大做广告,结果仅2007一年就砸下3亿的广告费用,PPG的首席营销官赵奕松曾说:每个平面广告就是PPG的一个个店面。长期依赖广告的结果是造成资金链紧张,以至闹出创始人卷款潜逃这样的新闻事件。

我这样说,并不代表反对传统营销,毕竟做广告是非常好的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手段。但如果你只知道做广告就是等于在大众媒体上烧钱,那就大错特错了。

广告按目的可以分成销售型广告和品牌型广告之分。PPG请吴彦祖做电视广告,就是典型的品牌广告表现形式。我们在一些垃圾时间段常见的电视购物就是典型的销售型广告,销售型广告的作用就是为了促销,通过设计很多“诱因”,如优惠活动,价格打折,客户服务承诺等,以达到拉动销售的结果。比如,大家在麦当劳里拿到的赠送优惠券,在规定的日期里消费,可以享受个别单品的优惠价格,这就是典型的销售型广告。

品牌型广告不一样,通常就为了给潜在客户群传导品牌的理念,在广告片中,你不会出现任何有关产品促销或价格的信息,你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意向的符号或标语。如大家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Adidas, 在明星代言人的运动画面中透露出其“Impossible is Nothing: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品牌理念。

如果你能够通过销售型广告精确地控制媒介投入的效果,那广告就不会出现浪费,而是真正地按效果付费。比如,你可以通过和电视台谈如何分帐,即按销售效果支付电视台佣金。对于一些不知名的电视台来说,他有大量的闲置时间段无法收到广告费用。而对于你来说,你希望通过更多的平台来推广你的产品,却不想一开始投入过多的资金。那么,这样的合作模式无疑是双赢的。

第三:依赖销售人员的个体能力,而不懂得行销系统应用

在竞争日趋激烈,营销手段同质化的今天,人海战术依然是很多电销团队切入市场的法宝之一。快速粗糙的招聘程序,以及残酷的业绩考核造成电话销售人员的频繁流动,这一点在保险,快速消费品,网络营销等行业经常看到,“数字决定位置”的企业文化造成“剩者为王”的现象令人唏嘘。

如果只是靠招到优秀的销售人员就能解决业绩的问题,那创办企业也未免太简单了。真正优秀的企业应该具备一个非常强大的行销系统,依靠系统去运转,而不是依赖某一两个TOP SALES,如果一家公司的业绩注意靠一两个人支撑,那就说明你的企业还不能算是一架真正的赚钱机器,实际是非常的危险,只要你的TOP SALES停止或不在你的公司工作,你又该如何呢?

在我多年的个人从业感受和咨询服务当中,我发现优秀公司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是依靠系统在运营,受到的人为的干扰因素相当少。这一点,在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中,最为明显。如果今天换掉一位CEO,这个公司照样运转正常。但在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如果创始人或老板更换,团队一下子就变成一盘散沙,树倒猢狲散。

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我建议各位老板或管理者,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型企业,你们一定要在企业经营时,考虑建设和逐步实现企业行销的系统化。

我在OFFICE DEPOT(位列世界500强,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用品消费提供商之一)担任直复电话行销部的总监时,亲自主持了“直复式电话行销系统”的建设和优化工作,正是通过依靠这个系统,我们创造了公司有史以来的业绩最高记录。在直复式电话行销系统里,除了电话销售人员,还包括了客户名单、使用的媒介组合(目录与电话)、定价方法、产品创意、订购反馈等多种因素。在直复式电话行销系统中,以上因素和“人员”一样,都被称之为“行销变量”。

我们曾通过测试不同质量的变量组合,来验证行销系统中各变量的影响程度。现以两个变量为例以此说明。

比如在“客户名单”变量方面,有两个指标很容易衡量出这个名单的质量。

1)准确率:即信息的准确性,通常准确度能达到85%以上就是很好的名单了;

2)接触率:即通过电话呼叫,能找得到联系人的比率。排除通话的时机因素影响,通常电话行销要求的接触率要达到35%以上;

篇3:精英教育的弊端

因为精英教育教给你的最终的一样东西是其本身的缺陷, 所以对于我来说, 花费如此长的时间才发现其缺陷一点也不吃惊。我在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二十几年使我明白, 精英大学不负责任地让它们的学生自以为进了大学就意味着万事顺利。当然, 精英教育的好处是无可否认的。至少你学会了思考的某些方式, 接触到各种能使你的生活变得富裕的机会。事实上一些机会在被创造的同时, 另外一些机会也在失去;一些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 别的能力也在削弱。一旦意识到这一点, 你会觉得震惊, 而且是不可想象的。

我谈论的不是课程或者文化战争, 不是美国精神的封闭或者开放 (译者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由艾伦·布鲁姆所著, 作者在书中对美国文化中的开放、多元化、自我中心进行了剖析与反思, 展示了人们在理性、思想自由、民主等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 不是政治正确、准则构成诸如此类, 等等。我要讨论的是这种意识对立在其中展开的整个体制。这不仅仅是常青藤盟校和其他名校, 而且是那个让你首先进入其中的机制:向这些学校输送人才的私立和富裕的公立中学, 日益增加的家庭教师和备考的课程以及配套的精英素质教育辅导项目, 整个狂乱的招生和其他一切相关的东西。在精英大学教室的周遭, 价值观被不停地灌输。当全球化使得经济不稳定日益加重时, 我们作为学生, 作为父母或者作为一个社会, 正日益束缚于教育利益的巨大装置。随着如此多的资源倾斜于精英学术圈, 如此多的人们竞相争夺这处于阶梯顶端有限的空间, 值得一问的是最后你在其中真正获得了什么, 我们都获得了什么, 因为今天的精英学生——就如他们的学校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们的——是未来的领导者。

精英教育的第一个弊端是, 它让你无法与你不一样人交流 (这是我那天在自家厨房里突然意识到的一点) 。精英学校骄傲于它们的多元化, 但是那样的多元化完全是种族或者民族方面的。从阶层的角度来看, 这些学校大部分正日益同质化。参观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任意一个精英校园, 你可能会激动于这温馨的场景:白人商人和专业人士的子女与黑人、亚裔、拉丁裔商人和专业人士的子女一起学习和娱乐。同时, 由于这些学校倾向于培养自由主义思想, 倡导为工人阶层代言, 然而它们的学生却不能与他们其中的任意一个进行简单的对话, 所以它们把学生置身于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从两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和克里的身上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一位来自哈佛, 一位来自耶鲁, 他们诚实、行事得体而聪明, 但最后都无法与大部分选民进行交流。

但这不仅仅是阶层的问题。我所受的教育让我去相信那些非“常青藤盟校”或其他名校的学生不值得去搭理, 不管其来自哪个阶层。学校向我们传达一个再也明确不过的信息:那些人就是低我们一等。这些精英学校喜欢挂在嘴边的是, 我们是“出类拔萃的人”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译者注:《出类拔萃的人》一书由美国普利策奖得主、资深记者戴维·哈伯斯塔姆所写, 文中作者以反讽的笔调, 讲述和反思了肯尼迪政府里的那些绝顶聪明的哈佛精英使美国深陷越战泥淖) , 别的人都不如我们, 如此等等。当人们告诉我他们上的学校并不怎么出名时, 我学会了礼节性地点点头, 发出“哦”的一声, 表示轻微的同情。 (如果我上的是哈佛, 当被问及在哪里上学的时候, 我学会了如此的回答, “在波士顿”——那是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剑桥说法。) 我从来不知道由于阶层的原因, 那些没有上过精英大学的人当中同样有着聪明的人;我从来不知道那些根本没上过大学的人当中同样也有聪明的人。

我也不知道聪明的人也有不“聪明”的。智力的多样性存在已经是一个常识, 但是无论精英大学如何喜欢以一些演员或者小提琴手点缀每一届新生, 他们选择和发展的仍然是一种形式的智力:分析能力。而这正是所有大学的真实情况, 精英学校尤其如此, 由于他们的学生 (以及老师和管理人员) 高度拥有这种形式的智力, 所以更易于忽视别的形式的智力的价值。人们一般更倾向于珍视自己最擅长的和对自己最有利的东西。但是社会智力和情感智力以及创造性智力, 这三种智力在教育精英群体中并不突出。所谓最好和最聪明仅仅是就某一个狭窄意义而言。要意识到这一点, 就必须跳出教育精英这个群体。

那么那些在任何方面都不聪明的人们怎么办呢?我有一个朋友, 她毕业于一所非常一般的普通公立中学, 毕业后上了常青藤盟校。她曾经说过, 在这个如此平庸的学校, 她学会了与不聪明的人打交道。有的人从精英大学角度来看是聪明的, 有的人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是聪明的, 还有些人根本就不聪明。如果说认识他们只有通过交流这条唯一的通道, 那么不知道如何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交流都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情。精英高校应该提供人文主义的教育, 但是这种教育第一要义就是古罗马剧作家特伦斯 (Terence) 所说的“与人相关的就和我有关 (nothing human is alien to me) ”, 然而精英教育的第一个弊端却是它使得你与别人产生隔阂。

精英教育的第二个弊端, 实际上上述就已经暗示了, 就是它灌输给人以错误的自我估价感。考进名牌大学, 在名牌大学学习, 从名牌大学毕业等等都卷入了数字上的排名:学术能力测验 (SAT) , 平均绩点 (GPA) , 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GRE) 。你学会了根据这些数字来看待自己。它们不仅决定你的命运, 而且表明了你的身份, 不仅表明了你的身份, 而且决定了你的价值。据说那些考试真正衡量的是你应试的能力, 即使它们能够衡量一些真实的东西, 也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问题就出在这里, 学生们被教会去忘记这个事实, 学习成绩成了主导, 在某一方面较好成了在所有方面都好。

当然, 以自己的智力和学识自豪并无什么不对, 错误的是从接到入学通知的厚信封那一刻起的那种由精英学校所纵容的沾沾自喜和自鸣得意。从入学到毕业, 有一个信息暗含于每一个语调和充斥于每个人的头脑, 每一个名校的传统, 学生的每一篇文章以及系主任的每一个演讲。这个信息就是:欢迎加入这个俱乐部。言下之意是:你和这里代表的一切相称。当人们说精英学校的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权利感, 那意思就是说这些学生认为由于自己SAT分数高所以就应该获得比别人更多。

在耶鲁——毫无疑问在别的地方也同样如此——这种优越感如此直白得让人尴尬。大学的有形结构——其书院或者学院, 有着哥特式的石头建筑和铸铁的大门——由紧锁的大门所构成, 那些大门镶嵌于环绕的城墙中。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决定他们进入哪个大门的门卡。这个大门, 换句话说, 就是一种治理的隐喻——因为大学的社会结构, 当然也包括每个精英学校, 也是以这种相同的方式而构成。精英大学是一个个被紧锁的大门所护卫着的堡垒, 只有入选者才能获得许可进入。学生渴望着在那些大门里面建立更多的大门, 建立更大排他性的特殊王国, 这种渴望所展示的才能就是他们从其中学来的。在耶鲁, 存在着许多著名的秘密社团, 或者它们应该被称为众人皆知的学生秘密社团, 因为真正秘密的话反而达不到他们凸现成员身份的目的。把人们排除在外毫无意义, 除非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被排除了。

然而精英教育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它让你觉得智力和学术成就在某种道德或抽象意义上能够衡量一切价值,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精英学校的毕业生并不比所谓愚蠢的或者平庸的, 甚而懒惰的人更有价值。他们的痛苦并不比别人更深, 他们的灵魂和别人一样。如果我信教的话, 我会说, 上帝并没有爱他们更多。政治上的含意应该很明确。就像英国学者和美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 (John Ruskin) 告诉一年长的精英人士, 凭借大脑的优势攫取所能获得的并不比凭借拳头的优势去获取来得更加高尚。“工作总是必须有人做”, 罗斯金说, “而且工作总是需要有人指挥……但是在成为工作指挥者和获取工作的利益之间大不相同”。

政治上的含意并不仅限于此。精英教育不仅仅把你引领进更高的阶层, 而且教你如何适应那种生活。我是通过自己的经历甚至我的学生的经历与一位上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的朋友的经历进行对比才明白这一点的。在耶鲁这样的学校, 虽然也有如期交作业和不旷课的要求, 但没有人把这当一回事。可以申请延期交作业;因为旷课而扣分的警告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兑现。换句话说, 在耶鲁这样的学校, 学生永远有数不清的第二次机会。但是在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这样的学校, 学生就没有这样幸运。我的朋友当时在外面兼职, 因为时间冲突期末论文晚交了一个小时, 这导致她的那门课程只得了个D, 尽管她以前在该门课的各种测验都是A。

这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在精英学校是不可想象的。不可想象的还有, 就是她找不到诉求对象。作为耶鲁这样学校的学生, 他们有着一群顾问和导师以及系主任来为他们迟交作业而说情, 在他们需要额外的帮助时给以援手, 在摔倒时来给他们以搀扶。但是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这一类学校的学生就没有这样幸运, 他们获得的是来自于漠不关心的管理机构批发的教育, 他们面对的是冷冰冰的职员。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来访的要人以及与名流共进晚餐, 然而这些对耶鲁这样学校的学生来说很寻常。他们也很少有那种特别的研究资助, 而在耶鲁这样的学校却是名目繁多:旅行资助、研究资助和各种成果奖励。在我所任教的系每年都向学生提供大笔的现金奖励, 从新生论文到大四学生的研究课题, 名目繁多。今年, 仅仅在一个系, 这些奖励额就超过9万美元。

克里夫兰州立这类大学的学生也不可能仅仅因为做了功课就能获得A-。一直以来就存在人为的分数膨胀现象, 这已经成了丑闻, 但更令人不齿的是分数膨胀的不平衡。40年前, 公立和私立大学的平均GPA都是2.6左右, 仍然接近传统的B-/C+曲线。但是从那以后, 各个大学的平均GPA就有一直上升的势头, 当然并不是以相同的数字攀升。现在公立大学的平均GPA是3.0, 也就是B;而私立大学大约是3.3, 略低于B+;在常青藤大学, 该数字则接近于3.4。但是大学里总是有学生完不成作业;或者为了好玩和完成要求而选修跟自己专业差异很大的课程;或者一开始就是通过运动特长和家庭关系而进的大学的学生, 其条件达不到学校的入学标准。然而不管如何, 像耶鲁这样的学校, 学生只要上了课并认真完成了作业, 基本上都能获得A-。

简而言之, 大学是按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拥有的社会地位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克里夫兰州立这样的大学, 它们的学生毕业后所处在的是整个社会阶层体系的中间位置, 或者某个官僚体制的中间部位。他们的生活中很少有第二次机会, 很少有延期, 很少有支持, 机会面也很狭窄, 那是一种从属的、监管和控制的生活, 有期限而无指引的生活。而耶鲁这样的学校, 情况正好相反。精英都习惯认为自己是属于能者, 居高位理所当然, 也许这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精英大学的入学非常难, 但是你一旦进入了, 就基本上不再有被踢出门的危险。即使是最卑鄙的学术失败, 最可耻的剽窃行为, 甚至是对同学的肢体伤害的威胁——这三种情况我都曾听说过——都不足以使他们被开除。这感觉就是:哎呀, 这不公平。换句话就是, 这是精英家庭出身的男生间的相互提携 (尽管现在也有女生加入) 。精英学校培育了卓越, 但它们也培育了正如我认识的一位前耶鲁毕业生所说的“有资格的平庸”。A是卓越的标志, 而A-则是“有资格的平庸”的标志。这与其说是一个分数不如说是一个承诺, 它有另外一个喻意。这意味着, 别着急, 我们会罩着你。你可能不是最优秀, 但你已经足够好了。

大学里的一切也反映了成人社会的行事方式。对于精英, 总是会有另外一个延期——得到高层的救助、原谅和在疗养院修养——总是有许多人脉和特别的津贴——乡村俱乐部、会议和年终奖金以及分红。如果说戈尔和克里代表了精英教育的特色产品之一, 布什则代表了另外一种。布什就是“有资格的平庸” 的典范, 他入读于耶鲁决不是巧合。“有资格的平庸”正是他那届政府的运行原则, 但是像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以及发生在2000年左右网络行业泡沫化期间的其他丑闻所显示的, 则是作为公司化美国的运行原则。那些平庸的公司CEO们拿着优厚的薪水则说明了成人世界的A-现象。任何还记得安然公司CEO 肯尼斯·莱 (Kenneth Lay) 面对多方指责时表现出来的委屈和假惺惺的诚意都对这种心态深有所悟——即只要你进入了这个俱乐部, 就意味着你拥有上帝所赐给的永远待在这个俱乐部的权利。当然你也没必要去记住肯尼斯·莱这个人, 因为路易斯·利比 (Lewis Libby, 绰号Scooter, 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的特别助理) 事件中 (译者注:“情报门”丑闻) , 这整个一幕又重新上演, 他也是耶鲁的毕业生。

如果说精英教育的不利之一是其诱使平庸, 另外一个则是其诱生安全感。当父母们解释为什么拼命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时, 他们大多都会说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所带来的机遇。但是他们能同时明白这样的教育所不能给孩子带来的那些机会么?精英教育给你创造成为富人的机会——基本上这正是我们所谈论的东西——但是, 这也同时拿走了不成为富人的机会。而且后者是美国人一直珍视的最伟大的机会之一。我们生活的当下社会, 其本身的财富足以为整个社会各个阶层提供一种体面的生活, 而在别的国家或者在更早的时期生活中还有贫穷和并不体面的现象存在。在美国, 不管你是学校老师, 还是社区组织者, 不管你是人权律师还是艺术家, 都可以生活得舒适, 只要舒适这个词的定义合理。你不得不居住在一个普通的房子里而不是曼哈顿的一个公寓里或者洛杉矶的豪宅里;你不得不开本田而不是宝马或者悍马;你不得不在佛罗里达度假而不是在巴巴多斯岛 (barbados) 或者巴黎。但是当你日常生活中失去做你信仰的工作, 做你适合的工作以及做你喜爱的工作的机会时, 上面这样的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这确实是精英教育所无法给予的机会。我怎么能做中小学老师呢——对于我昂贵的教育那不是一种浪费么?难道我不是在浪费我父母辛辛苦苦提供的机会么?我的那些朋友会怎么想呢?当同学个个是纽约富裕的律师或者要人时, 我将怎么去面对20年的同学聚会呢?所有这些的后面其实就是一个这样的问题:这怎么能和我相称呢?因此, 所有的可能性都关上了门, 你错过了你内心真实的呼唤。

并不是说精英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不敢从事风险更高、经济回报更低的职业, 但是即使他们敢, 他们也比别人倾向于更快地放弃。 (我们不讨论那些来自特权家庭的子弟不上大学或者延迟几年入学的情况, 因为无论这些选择有时如何适宜, 我们僵硬的教育心理已经把他们置于可能性之外——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孩子在上大学时就像梦游一样, 对自己的举动一无所知。) 这看起来似乎无法理解, 尤其是因为精英学校的学生毕业时一般很少有债务在身而且更有可能用家里的钱过渡。我是听到系里的一对研究生 (两人的本科学校一个是哈佛, 另一个是耶鲁) 的谈论才意识到这个现象。他们正在讨论关于写诗的尝试, 他们大学的朋友在一两年内就放弃了, 而他们认识的来自于更不出名的学校学生却还在坚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精英学校的学生期望成功而且立刻就想成功。在他们的字典里, 他们的自我感是围绕成功的能力而构建的, 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别的东西。失败的想法让他们恐惧, 使他们迷失方向并击垮了他们。他们的整个生活被失败的恐惧——通常来说, 首先是他们父母对其失败的恐惧——所驱使。当我第一次考试失败的时候, 我走出房间感觉我不再认识自己。第二次失败后, 感觉要放松得多;我开始明白失败并不是世界的末日。

但是假如你害怕失败, 你就不敢去冒险, 这是精英教育最后而且最让人感觉可怕的弊端:这完全是反知识 (智) 的, 而且是反直觉的。至少在狭义的学术意义上, 精英学校的孩子难道不是周围人群中最聪明的一群?难道他们学习没有别人努力——甚至比他们上一代努力?他们是的, 而且也比别人甚至比他们上一代更努力。但是, 智慧和智力并不是一回事, 增长智慧不仅仅要完成功课。

如果那么多大学新生不明白这个道理, 那也难怪。他们是体制的产物, 这个体制除了布置下一个任务, 很少叫他们去思考更大的问题。这个体制忘记要教给他们, 在通往著名的大学和赚钱的工作的路上, 最重要的成就并不是一封推荐信, 一个数字 (分数) 或者一个名字 (学校名字) 就能衡量的,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塑造灵魂而不是传授谋生之道。

成为一个智者, 首要的是对思想有热情——而不仅仅是为了打发一个个学期, 为了取悦老师或者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我的一位在康涅狄格 (connecticut) 大学任教的朋友曾经跟我抱怨道, 他的学生不为他们自己思考。我的回答是, 耶鲁的学生会为自己思考, 但仅仅是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希望他们如此。我在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有许多很好的学生, 他们聪明, 善于思考而且富有创造力, 与他们一起讨论和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他们中大多数看起来满足于教育为他们划定的框框。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把教育看成是更为宽广的精神旅行, 他们以虔诚的灵魂去跋涉思想的旅途。很少有学生去奇思异想,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大学本身得到的支持非常少。在我看来, 像耶鲁这类大学并不有助于探索者。

耶鲁这种地方不是简单地为帮助学生去提出大问题而设立的。我并不认为在美国的大学曾经有过知识主义的黄金时期, 但是在19世纪学生至少可以有机会去听到这样的问题, 在小教堂或者当时流行校园的各种文学社团、辩论俱乐部, 这样的问题经常被问起。整个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 随着人文主义理念在美国大学的兴盛, 在拥有很强的教学使命感的教授课堂里学生本来可以邂逅到这些大问题。虽然这样的教授在这个国家仍然存在, 但是学术的高度职业化使得他们在今天的精英大学里几乎灭绝。在一流研究型大学里, 对教授的评估几乎都是基于他们的学术进行的;花精力于教学等于是浪费时间。如果学生想在大学里体验人生的转变, 他们最好去四年制文理学院。

当精英大学吹嘘它们教学生如何思考, 那意思实际上是教给学生在法律、医学、科学和商业方面取得成功必需的分析能力和修辞技能 (口才) 。但是人文教育应该不仅限于此, 应该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然而大学只是稍稍理会这一点。因此当学生刚进入大学时, 他们听到的许多演讲告诉他们要勇于提出大的问题;毕业典礼时, 他们听到更多的告诉他们去提大问题的演讲。然而在这两者之间, 他们把四年的时间花在课程上, 而这些课程训练他们去问小问题——专业课程由专业的教授来上, 瞄准的是专业的学生。尽管宽博观念暗含于自由艺术教育的真正的理念中, 但是招生过程却是日益选择那些已经开始从专业角度设计自己未来的学生——成为记者、天文学者、语言专才。我们正漫不经心地迈向被美化的职业培训之路, 精英学校也不能免俗。

实际上, 这正是那些学校所想要的。精英学校鼓吹培养领袖而不是思考者——权力的拥有者而不是批判者——是有原因的。独立的思想意味着拒绝效忠, 而预算资金大量来自于校友捐赠的精英学校, 正被更加强烈地要求培养对机构的忠诚。我的一个跟其祖辈和父辈一样就读耶鲁的朋友说过, 耶鲁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耶鲁校友。当然, 为了使这个系统运转, 那些校友需要钱。在耶鲁, 学生从人文学科或者基础科学专业转向更实用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的现象长期以来被学校行政部门的漠不关心所纵容。对于那些对法律、医学或者商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 耶鲁的职业咨询办公室毫无用处。精英大学对于大批涌向华尔街的毕业生也毫无谏言。事实上, 他们正在把他们引向这条路。文理综合性大学正在成为公司化大学, 它的重心正转向技术领域, 在这些领域学者的专门知识可以转变为赚钱的商业机会。

那些对思想充满热情的少数学生会发现自己越发感到孤立和困惑, 这丝毫也不奇怪。去年我与他们中的一个谈论起关于他对德国浪漫的教养 (bildung) 思想 (灵魂的构建) 的兴趣。然而, 他的回答是——那时他已经是个大四学生了——当你周边的人都在为换取工作出卖灵魂的时候, 你很难去塑造你自己的灵魂。

然而高于对思想充满热情的知识生活还有一个维度, 尽管我们的文化已经被彻底地清洗过, 即使是我的最机警的学生也难以理解它。这也一点都不奇怪。自从18世纪出现知识理念以来, 在其核心, 对社会变迁的承诺一直存在。成为智者意味着朝一个好的社会的方向进行思考, 然后通过向权力解释真理试图去实现好的社会。这意味着精神上的放逐, 意味着在孤独的自由中发誓放弃你对上帝、对国家、对耶鲁的忠诚。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需要想象力和勇气。Stepher dedalus说, “我不害怕犯错误”, “即使是一个大错误, 一个终身的错误, 也或许是永恒的错误”。

成为智者开始于用你的假设之外的方式和迫使你遵从的制度之外的方式思考。但是进入精英学校的学生正是那些在制度内游刃有余的人, 因此让他们去看制度之外或者去明白制度本身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前很久, 他们使自己变成一流的跳铁环者 (顺从者) 和讨老师欢心者, 在每一门课上都争取得A, 不管该老师的课是如何乏味或者主题是如何漫无目的;完成八到十种课外活动, 不管自己是多么想用这些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相反的, 与那些最著名的大学相比, 第二层次的学校可能形势要好些, 特别在自由艺术学院。一些学生最后选择第二层次的学校, 是因为他们几乎跟哈佛或者耶鲁的学生是一模一样的, 只是少些天赋或者驱动。但是另外的一些学生选择这些学校是因为他们有着更独立的精神。他们没有全优是因为他们懒得去迎合每一堂课。他们专心于那些对他们最有意义的或者以简单而持久的热情专注于一个课外活动或者那些与学校无关甚而与大学申请无关的项目。也许他们只是坐在屋子里, 读大量的书和写作。他们是一些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大学, 他们很可能对人文精神要比对学校精神更感兴趣, 很可能去考虑的是带着问题离开大学而不是带着简历。

在耶鲁期间, 我很吃惊于每个人都如此的相似。在这个20世纪80年代曾经以同性恋闻名于常青藤盟校的大学, 你几乎看不见嬉皮士和朋克以及艺校类型的学生, 更不用说女同性恋等等。“极客” (geeks) 看起来并没那么极端或者令人讨厌;时尚青年开始追求朴素的优雅。三十二种味道, 几乎都是香草味。这些最精英的学校成了一些维持狭窄而令人窒息的常规的地方。每个人都感到了维持这种与成绩相伴随的状况的压力, 你要获得好成绩, 你就得老老实实。根据我长期做导师的经验, 我知道并不是每个耶鲁学生都是合时宜的或者完全适应这种环境的, 但是表面上看来, 他们都中规中矩, 这正是让我着急的方面。在他们的生活中, 标准 (规则) 的暴政无所不在。这样的一个结果是, 那些无法适应的 (他们一般倾向于来自更贫困的家庭) 就经常走向相反的极端:极端的不满和自毁;而另外一个结果是, 大量的顺从制度的学生出现。

几年前我在一个班上讨论过有关友谊的主题。一天我们正在讨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波浪》, 小说跟踪了一群从孩提时代到中年的朋友。在高中, 他们中的一个爱上了另外一个男孩。他想, “我能向谁袒露我自己迫切的爱情呢?……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在这些灰色的拱形建筑中, 鸽子咕咕低吟, 欢跃的各种游戏, 传统和竞争, 所有这些都如此熟练地组织着以防孤独感。”这是一个对精英校园相当精彩的描述, 包括这个有关从不允许孤独的部分。我想知道我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上一个从来不会让你感到孤独的学校意味着什么?他们中的一个回答说, 单独坐在房间里确实让我感到不舒服, 甚至当我必须写文章的时候, 我还是更愿意与一个朋友待在一起。同一天, 另外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做爱默生有关友谊方面论文的报告。他说, 爱默生认为友谊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你避免孤独。当我问他们是如何看这一话题的, 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打断我的话说, 为什么你首先需要孤独呢?你能亲自做哪些和朋友一起不能做的事情吗?

这就是他们:一个是失去了独处能力的年轻人, 另外一个则看不到孤独的意义。以后有关隐私的讨论还有很多, 但不幸的结果都是:孤独的丧失。过去常常是你不可能总与朋友们聚在一起, 尽管你很想。而现在学生经常通过电子通讯保持联系, 从来不会遇到互相找不着的情况。但他们必修的交际似乎并不能使他们建立更深的友谊。“我能向谁袒露我自己迫切的爱情呢?”我的学生在她朋友的房间写着论文, 但是他们却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她很可能没有时间;的确, 别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发现自己的同伴太忙了, 根本就没有为亲近留有空间。

当繁忙和交际没有为独处留有空间时将会发生什么呢?那天我跟学生要说明的是, 进行内省的能力是过知识生活的基本前提, 而内省的基本前提就是独处。他们听到这个后沉默了片刻, 然后其中一个带着一点刚刚萌生的自我意识感说, “你的意思是我们所有的人就像一群真正优秀的绵羊 (胆小鬼) ?”嗯,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 思想的生命在于某一时刻的思索:孤独、怀疑、抵抗的思索。孕育它的最好地方并不在教育体制内, 这种教育体制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再生产阶级。

篇4:1触目惊心的教育弊端

商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体现,也是人民基本生活品质和生活状况的直接体现。一个社会的商业发展良好,产品丰富,品质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品质就高。商业状态恶劣,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横行,山寨遍地,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即便产品丰富,生活品质也会非常低下,时时、处处提心吊胆,稍不小心就落入各种各样的消费陷阱,轻则钱财损失,重则危及健康,散失生命。因而,商业环境的基本状况与生活息息相关,半点马虎不得。

金融又是商业发展的命脉,金融状况会直接关乎到商业的发展,更关乎到每一个家庭。财为养命之源。混乱的金融环境会让财富毫无安全感,价值不确定、不安全,时刻处在各种危机之中。要么挣不到钱,要么挣到的钱不值钱,要么虽然挣到钱,无法保值,要么骗子横行,稍不小心就落入各种金融陷阱,辛苦赚来的财富瞬间灰飞烟灭。

这两大社会核心领域直接关乎每个家庭的生活,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让全世界瞩目。但是,细看一下,我们是商业大国,金融大国,消费大国,却算不上商业强国,金融强国……离这个“强”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甚至,这个还不是主要的,最让人担忧的是,这几年,整个中国商业状况和金融状况恶化。最直接的体现是各种行业乱象,已经到了匪夷所思,触目惊心的地步。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骗子横行,傻子明显不够用。各种商业欺诈,金融骗局,已经到了影响社会安定的地步。

商业状况越来越糟糕,山寨横行,假冒伪劣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饮食、饮水、医药、教育、文化……各行业都到了谈假色变的地步,似乎商业的基本价值观完全变成了捞钱,至于产品是否害人,服务是否让人满意,这些都不在考量的范畴,赚到真金白银才是真理,哪管馒头上沾着人的血。

金融乱象越演越烈,各种非法集资,P2P互联网金融,这样互助,那样资本运作,都是冲着钱。全民族似乎都陷进了一夜暴富,高额回报,人人可能被骗,人人也在骗人的不堪境地。从爆发出来的案件情况看,动辄可以涉及到数万人,数十万人,金额可达百亿,千亿……天天有这样的案例上演。

人们似乎已经完全无视商业的基本准则: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赚取合理的利润。也完全置金融的基本规律于不顾,期望一家什么产品都没有,什么服务也不到位的圈钱公司,一个月就可以给你30%,50%,100%,300%……的巨额利润回报,为此不惜投入所有的积蓄。结果当然是注定的血本无归,谁也不能违背商业和经济的基本规律。

经营企业者,以这样的心态,自然只能做短命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各领风骚三五个月,然后玩失踪,玩倒闭,玩破产……

剩下的是上当受骗的消费者、投资者欲哭无泪,投诉无门。

深入核心寻找根源

如此惨烈的商融乱象,原因在哪里?

听到过一句话,算是一句直击心灵的总结:男人缺钙,女人缺爱,普遍缺信仰。缺钙则没有了骨气,丧失了尊严,只要能捞到钱,不管用哪种方式。缺爱则到处寻求爱,见人就示爱,然后,道德底线一而再的击穿,乱了心智,毁了婚姻,散了家庭。缺信仰则没有敬畏,不敬,则心中没有规则持守,不畏则可以胡作非为。

因而,各种商业乱象和金融乱象,甚至家庭乱象都是有根源的。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懂得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看到种种乱象,每个层级的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从政府层面,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了社会正能量的治国方略。

习近平主席倡导正能量。李克强总理则直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企业家面临着艰难抉择,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的重建。要开始一次凤凰涅槃的蜕变和超越。

重塑商融价值观,开启爱+诚信商融时代是时候厘清商融价值观了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

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的:“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记者反问。

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你们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因而,最终由德国来领航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工业4.0。听了这样的价值观,不能不感到震撼。

中国商融界人士应该大跌眼镜了。从企业目标到利润观念,到创业价值观念,完全不一样。竟然核心不是钱?!

原来,企业不完全围绕利润,不见得就做不好。恰恰相反,德国制造是世界性的品牌。德国有众多百年企业,有众多世界级的公司。

我们的经济到了低谷,我们的商业规则面临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必须翻转。

否则,我们的企业只有两三年平均寿命的状况很难改变。

爱联商融教育应运而生面对种种的商融乱象,怎样突围?

爱商大系统(LQ)创始人上官长风先生的意见是: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爱商(LQ),提升社会责任感(CSR),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企业。爱增加,财富就增加。中国企业家必须要参与一场厘清爱与财富观念的洗礼,彻底重塑价值观。

nlc202309091013

按照爱联商融教育创始人王大山先生的意见:大力推进商融教育,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这个历史阶段也将通过大幅度、大力度的商融教育来开启,这是历史的呐喊,也是历史的机会,更是历史赋予的责任。相信通过我们的实践与探索,将会开启创造百年企业的历史之门,让我们自己也成为最重要的商融教育力量。

金融专家葛昱菲老师则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的才华,推进“系统+正统+实战+实用”的商融教育。他指出,中国目前商融教育的现状是半桶水式的、盲人摸象式的、变种的、践踏人性的、“钓愚”的……这一切造成了整个商融行业的乱象。要纠正这种乱象,就必须大刀阔斧地开展正确的商融教育模式:商融必须是以实体产业为根基,注入金融新思维,虚实结合+企业家的精神+金融家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商融。商融还得有良心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信仰教育。唯有“正统+系统+实战+实用”的商融教育,才能创造中国商融的真正腾飞。

基于改善中国商融现状的共识,爱联商融教育的七位联合创始人,包括爱联商融教育首席执行官王大山、爱商大系统(LQ)创始人上官长风、爱商智慧投资银行首席合伙人文浩、塔木德财智思维董事长葛昱菲、消费保创始人兼CEO王福山、恩典涌泉教育集团创办人廖书宜、中德国际人力发展集团总教练崔红梅,因着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要打造一家最专业、最实战、最有精神价值的商融教育平台。

爱联商融教育以“改善中国商融环境,推动中国商融进步”为使命,以爱为出发点设计出“爱+财富直通车”、“爱+财富加速器”、“爱+财富核裂变”、“爱+商融奇迹私董会”等系列《爱与财富》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教育模式,运用“系统+正统+实战+实用”的商融实操体系,融人、融智、融资,帮助企业拓展商融思维,突破瓶颈,打开商融结合的新路径,创造可持续增长的财富传奇!

利缘道取,财自爱生。

商融教育任重道远

只有用纯粹的商融之道,以爱的精神引导企业,将文化传承下去,才能逐渐改善商融环境,大量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恶劣商业行为才能大幅度收敛。

一句话:以爱为本,以人为本。利缘道取,财自爱生。

财富不够多,是因为爱不够多。

爱增加,客户就增加,收入就增加,价值就增加……爱增加,财富就增加。

只有不断提高商融从业者的素质,境界,让百姓也接受普惠商融教育,才能让整个社会商融环境有本质的改善。傻子少了,骗子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只有企业家遵循商道,利缘道取。百姓有很强的辨识能力,不贪心,不想占尽天下的便宜的时候,才有和谐健康的商融环境,幸福感才能提升。

我们这一代的商融从业者任重道远。

篇5:「教育智慧」当今教育的弊端

「教育智慧」当今教育的弊端

看一看时下的学生生活,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他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试想,时下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德彪西、柴科夫斯基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可以这样说,教育一旦丧失人生的幸福,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的活性,甚至可能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     (摘自/5/28《教育文摘周报》6  陈明华、秦志强)

篇6: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

具有操作意义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主体观、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观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教育的积极成份;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重视能力发展,更加重视自主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提出了“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活动建构为本”的主张。二是多维度的培养目标。基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主张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提出了“新基础观”、“新文明人观”、“新德育观”、“新能力观”、“新素质观”。三是个性化学校课程。课程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健康发展搭建教育平台。四是开放性课堂教学。以活动建构教学论为指导,主张营造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科学的、民主的“课堂文化”,创设由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作业组成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为依托,形成了以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四类教学范型。五是多元教育评价。建立了创新性教师评价,师生课堂表现评价,自主设计作业评价,开放式作业评价,实践性作业评价,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评价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模式。六是自主学校管理。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了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包括自主管理战略、自主管理机制、自主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开发、课程管理、教学制度创新、班级自主管理在内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等。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创新教育由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对旧的教育范式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2012年上半年

《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小结

(中小学美术)

课题组成员 张昌赋

按照《“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实证研究”(中小学美术)课题实验计划与实施方案》,根据2011——2012第二学期研究计划开展了一些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小学美术和初中美术学科研究情况小结如下:

一、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结合,努力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3月,我参加课题组实地调研,先后到滨海九小、十中、二十七小、琼山二小、玉沙学校、一中等学校,对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学习、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等几项内容进行直面调研,根据回收的86份纸质调查问卷和网上各学校的调查问卷292份等第一手资料,针对性地在城郊地区学校,了解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情况,了解对“整合”培训的需求。

4月,我结合网络手段进行了调查,设计《海口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情况调查问卷(ID:1487160)》,这是一份配合专题在线研讨的调查问卷(共10小题),旨在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了解,不涉及具体学校的绩效评价,只是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该问卷调查是为配合2012年上半年菜单培训专题在线研讨同步进行的;系统共收到调查问卷326份并自动做了统计与分析。(统计与分析结果见:海口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情况调查分析)

二、根据调研统计与分析情况,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专题培训

自4月至7月,根据“2012年上半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地培训(送训到校)时间安排 ”,我开设了《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和《如何建设

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专题培训。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教师提供菜单式培训与在线研讨。到2012.6.1为止,2012.4所报名的38个单位,共56个(次)专题,尚有海南侨中合计117人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安排培训,其他的全部完成培训并录入学分。(见:2012年上半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地培训(送训到校)时间安排),报名培训合计(2457人)。其中:专题一总人数:49人 ;专题二总人数:1474人,专题三总人数:934人 ;已经参加培训:(2643人),其中:(到2012.6.1为止);专题一总人数:35人 ;专题二总人数:1101人,专题三总人数:797人。

三、跟踪指导,提供网络交流平台

4月24日至7月10日,我分别组织教师参加 “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专题,阅读341, 评论75;“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专题阅读885, 评论357,“如何建设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 阅读2377, 评论1241;“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系列专题在线研讨合计阅读量共3603次;评论数共16783条。

四、结合下校听课和各种比赛现场听课,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

理论支撑是课题深入研究的保障和基础。本学期,我加强网络学习和现场听课研究。

一方面,我参加课题组部分活动,查阅文献资料,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等方面略有研究;我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在我的“教

育行动”和“教育思考”两大网站,在原来的C2 国家课题研训基础上,开辟了资源管理、项目培训、课题研训三大半板快,有:讲座课件、网络技术、中外教育、案例研究;教育技术、未来教育、数码讲述、菜单下校、信息教育、远程培训、研训视频;课程整合、创新教法(2011-2013)、网校建设(2005-2015)、读书叙事、西洋艺术和青联美协工作等专栏,不间断的进行项目学习。

另一方面,我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听课等专题活动,在3月28日至30日分别在市第二十五小学(海甸校区)、海口实验中学(初中部)和海南华侨中学(高中部)分别举行的2012年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我注意中小学英语、中学地理、中学生物学科听课,总结老师们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教育情况。

再一方面,我参加在各学科摄影、录象等协调性工作中听课,注意参加本院物理、政治、思品、英语等各种比赛现场听课多节。

五、不足之处有待加强

2012年03月04日发布的“课题《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2012年上学期下校安排”里提出上半年研究内容:

1、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

2、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3、如何共享共建中小学美术教育资源网:

4、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适应性的研究。

5、研究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认识情况。

6、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7、探讨信息技术

环境下如何开展网络教研。

8、菜单培训专题讲座:(按照申报情况具体安排基地培训或下校培训)专题一:《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专题二:《如何建设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专题三:《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第1、3、5、6、7、8项基本完成,特别是第8项认为重,覆盖面大,但也完成得很好。

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以上第2、4项没有完成好;

二是虽然参加多学科比赛课、展示课等听课和其他工作,但缺少真正意义的听课。特别是原下校安排到市一中高中部、市四中初中部、市灵山中学、市九小、英才小学听课没有落实。

上一篇:一箱中华烟多少条下一篇:心灵之钥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