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2024-04-10

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共6篇)

篇1: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0世界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形、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2、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古巴比伦、古埃及的“寺庙学校”、僧侣执教、雅典七艺“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和修辞”、雅典大学通常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国在殷周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西方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以及“智者派”成员;中国孔子和老子。

特征: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3、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及特征:主要指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大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形和特征。大约于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城市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群体组成的大学,如著名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特征: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4、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以赫胥黎、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派之间展开的长期激烈的抗衡之后,自然科学教育终于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站稳了脚跟,在其他新建的大学里得到了迅速扩展。特征:

5、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是指它的形成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进入大学教育活动领域,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特征:

6、扩张中的高等教育: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

7、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8、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

9、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

10、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11、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12、高等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而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相对于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高等教育学科而言,高等教育学又属基础学科或基本学科,它还担负起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以指导自身领域学科群的研究和丰富教育基础科学学科的理论。

13、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14、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5、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高级最普遍的方法论,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学说,是方法的方法。

16、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第一层次是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第二层次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

17、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测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

18、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1)多科学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1、对教育本质多认识,一方面取决于“正确的路径”;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还没有定论,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2、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1)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2)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内在价值;(3)人性是朝着愈来愈完美的趋向发展。

3、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1)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4、在基础上,我们认为考虑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5、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6、高等教育的概念

7、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8、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可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9、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负责的社会现象。

10、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认识的4种观点:(1)高等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因而高等教育的本质服从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它的基本特点表现在“高”与“专”上。(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不是“专”而是“高”,它是传递高层文化、研究高深学问、造就高级人才的活动。(3)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仅是“专”,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4)高等教育是“专”、“深”、“新”的综合,体现为教育目标的“专”,教育内容的“深”,教育方法、手段的“新”。

11、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12、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位价值与社会价值。

13、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14、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15、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16、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两个方面。

17、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制约、教育)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特点:阶段性、历史性、时代性、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

2、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一是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因而政治色彩较浓,属于政治性概念,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较浓,属于学术性概念。二是层次上的差别。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居于中间层次;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处于最低层次。三是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而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一旦提出,不会轻易改变;培养目标相对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稳定性要差很多,它会随教育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联系: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3、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4、教育目的的概念: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5、教育目的的作用:有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和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方面。

6、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尺度——社会需求;内在准则——个体需要;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8、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

9、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种思想教育,在这种思想倡导下的素质教育目的主要是促进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在这种思想倡导下的素质教育实践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种种条件,创造种种机会。

1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11、通才教育

12、专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

1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

14、确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15、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2、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与微观高等教育结构

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3、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4、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种看法:朱九思等提出,用三句话概括高等教育功能:“传递高级文化、探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1995年,潘元与朱国仁提出高等教育通过“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这永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本身也是高等教育的活力所在”。这一功能说的提出,标志着高等教育功能研究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性质的特点,并在理论上突破了已有的研究范式。

5、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6、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各国是有差别的。

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1)层次结构;(2)科类和专业结构;(3)形式结构;(4)地区结构。

8、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科类: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球高等学校的发展。

9、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

(1)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2)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3)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

10、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服务社会。

11、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首先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的。其次,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最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1、主体性的内涵: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潜能)、为主体所掌握并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实现主体活动目的起积极作用的情感和意志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负责整体,就是人的主体性。

2、完整的主体性涵盖的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3、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主体性的策略:(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期;(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

4、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结构。

5、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6、高等学校教师与学校关系现状:(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

7、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1)“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2)主导—主体论与双主体论;(3)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

8、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9、教育质量的前提: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调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此“双主体”的积极性。

10、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第七章

高等学校学科研究

1、高等学校学科研究的意义

(1)内部意义:人才培养意义;教师队伍建设意义;学科建设意义;经费筹措意义。(2)外部意义: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服务社会;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2)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1)从课题来源分:自主研究与立项课题研究。

(2)从课题性质分:按研究课题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程度,或是与现实联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步骤:科研选题;项目设计。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进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6、高等学校科举研究的组织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阶段、科研实施阶段、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和推广应用阶段。

7、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内容:(1)科研规划和计划;(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料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

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

(1)鉴定范围: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

(2)申请坚定的前期准备:申请渠道、请坚定的资料准备、申请鉴定的程序。(3)鉴定形式与步骤:检测鉴定及步骤;会议鉴定及其步骤;函审鉴定及其步骤。

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1)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2)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3)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4)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第八章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1)对办学方向的意义;(2)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3)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美国都市大学;专业发展学校。

3、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4、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1)教学服务

a.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正规的教学服务;b.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岗位培训;c.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2)科研服务

a.科技开发;b.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c.科技咨询;d.科技人才的直接输入。(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

a.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高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b.高校将图书馆、体育场馆和设施对外开发,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c.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作出贡献。

5、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1)社会(政府)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2)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理

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是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由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

2、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组成:高等学校的校长;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力机构。

3、高等学校内部决策领导的活动方式: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

4、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1)1950-1956年的校长负责制;(2)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3)1961-1966年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4)1971-1976年的党委“一元化”领导;(5)1978-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6)1985-1989年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7)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历次演变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发展变化的影响,高等学校不可能超出这种环境之外而生存。二是与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想联系。对这两个关系的处理,绝对地肯定或否定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经验和教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辩证的统一。三是与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密切关联;只有很好地分析和研究了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特点,才能使高等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才能与社会、经济、科技等的体制相协调。

5、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模式;(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

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阶段划分:(1)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7、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考虑的因素:我国的国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分别知道、分布推进。每一步改革都要综合考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方面。

8、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1)从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

(2)从管理层次上:有的分为校、系两级,有的则分为校、院、系三级或校、系、教研室三级,某些多校区高等学校,则会在校和院系之间多出分校一级的管理层次。

9、高等学校组织的特点:(1)组织结构的学科性和国际性;(2)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3)组织成员活动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

10、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集中的方面:(1)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2)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3)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11、高等学校管理的系统要素: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式;管理目的;管理环境。

12、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3)管理结构的多样性;(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13、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1)一般管理原则;(2)学校管理原则;(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14、高等学校比较重要的几项管理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2)教学管理;(3)科研管理;(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国家为了从组织系统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根据教育的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2、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念:是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3、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收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4、国外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美国:三级结构,第一级为两年制初级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副学士学位;第二位为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专业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三级为研究院和高级专业教育,研究生可在不同的年限与水平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2)日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本科大学。

(3)法国: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三大类,分为长期教育和短期教育两个序列。(4)德国: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大学。

(5)英国:古典大学如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本科生修业3年,学习学士学位课程,毕业后实习一年硕士学位课程,然后再进行3~4年的博士学位的研究。除古典大学外,英国大量的高等学校是近代大学和新大学,二者修业年限都为4年,但近代大学4年里包括一年的硕士课程,实行走读制,不要求天天到校;新大学实行工读交替制。

5、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1)全日制高等学校

①普通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②职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

6、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统一的入学考试;(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4)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

7、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1)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2)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3)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通过辅之以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基金等制度,保证高校招生制度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8、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9、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4)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建设

1、高等学校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1)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3)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4)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6)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

2、改善教师队伍的三大观念:(1)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2)确立“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3)确立“中西交融”的师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是从科学学和学术意义上说的,而专业建设是从教育学意义上说的。

4、学科、专业建设方略:(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3)重视学生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5、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重视课程管理。

6、课程建设的评价:(1)课程建设评价的过程;(2)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3)课程建设评价的原则;(4)课程建设评价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7、高等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1)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2)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3)共享也是一种建设。

8、高等学校教学、实验装备建设:(1)合理规划是教学、实验装备建设的基础;(2)强化项目管理是教学、实验装备建设的关键;(3)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是教学、实验装备建设的重要策略;(4)健全管理制度是教学、实验装备建设的保障。

9、高等学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1)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2)教育、实习基地的建立和管理。

10、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

11、校园文化的意义:(1)校园文化辐射社会精神文明;(2)校园文化养成大学生素质;(3)校园文化奠基教育现代化。

12、校园文化的特征:认同与超越、交融与批判、吸收与辐射、教育与自我教育、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

13、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目标;启迪智慧;塑造人格;规范行为。

14、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1)共创校园精神;(2)发展职能结构;(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

1、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1)高等教育的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2)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多层次、低重心;(3)学科和课程结构日益综合化。

2、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对高等教育的指导意义;(2)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1)办学主体多元化;(2)高教结构多样化;(3)专业设置多样化;(4)民办高教规范化。

5、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6、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2)国际化的培养目标;(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4)人员的国际交流;(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

7、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是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方式发展的要求和必然产物。

8、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9、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1)传统文化限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2)现实国情制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法。

10、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高等教育由于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可直接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理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江泽民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阐述了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1998年5月4日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2001年4月29日,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江泽民的这一论述,是对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的高度概括。

11、实施科教兴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1)首要的事确保高等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2)重点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3)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

12、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是我国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落后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命运。这项伟大举措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吸引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创造性的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来。可以说,国家创新体系有赖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13、高等教育在国加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1)首先,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担着开展基础研究、进行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的任务,是国家组织实施创新工程的支柱系统之一。

(2)其次,由于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每一个部分,就其运转来说都离不开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参与。

(3)再次,当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条件,创新则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实干、敢于承担风险、乐于交流以及对环境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等品质。

(4)最后,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还以其多学科的融合、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的便利、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等特殊的优势,为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创新氛围,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14、高等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共生共荣、相辅相成、因此应当携手共进、共谋发展。

15、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先导。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篇2: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2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派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莫依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名称是莫依曼提出的。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比纳和西蒙。1905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美国),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分别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1)以大量学习实验与测量材料为基础;(2)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清静”)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与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方法:(1)哲学方法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科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3)学科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等。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3.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的含义

广义: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2)尝试错误的观点;(3)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1)操作条件发射的含义(2)强化的观点

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1)顿悟的含义: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2)顿悟产生的条件:

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认知结构:即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特征:发生较早、发现学习的内容是尚无定论的实际材料、学习的过程较为复杂。

9、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未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符号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

10、建构主义学习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相对论;(2)建构主义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3)建构主义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2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4奥苏泊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

(1)同化的相互作用观:是同化论的核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新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2)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①下位学习(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型和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②上位学习;③并列结合学习。

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产生式;(2)产生式系统。

6、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简单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接触到的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认为的,也可以是非认为的。

精细加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界定: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

(1)按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把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特殊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中去。(2)按迁移的水平分: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加涅将一般迁移又分横向(水平)迁移和纵向(垂直)迁移。横向迁移:是处于概括水平同等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纵向迁移:是处于不同概括水平不同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1)按迁移的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将迁移顺序和迁移效果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形成顺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正迁移、逆向负迁移。(2)按迁移对学习的影响分: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促进另一种学习。

负迁移:一种学习妨碍另一种学习。

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必然的影响。

通常习惯于用迁移一词指代正迁移。

3、形式训练说基本观点:是一种古老的学习迁移理论,来自于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的心理是由诸如意志、记忆、推理等官能构成,这些官能经过训练即得以发展;某些特定学科的学习或教育正是这种训练,它可以增强人的官能;训练的效果与训练难度有关。

4.共同要素说基本观点:(1)心理学家C.H.贾德(Judd,C.H.)在批评相同要素说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一种学习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概括,就可以把它们用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在这里,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因素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学生能够概括出一般原理是迁移的关键所在。(2)根据此种理论,在学校教学中,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概括。如果这种概括化能结合实际进行,那么正迁移的出现就会有更大的保证。5经验类化说基本观点:

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8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将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由给定、目标、障碍三要素构成)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5、奥苏泊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的模式:(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

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8、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知识与创造、智力与创造)(2)创造力的开发(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②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③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界定: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3、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4)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线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任务较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ªDodson Low,1908)(简称倒U曲线规律)。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基本观点:论为人类行为动力取决于先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的联系。(2)成就动机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划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②代表人物:默瑞、麦克兰德、阿特金森。(3)归因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的归因(内部与外部、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可控制与不可控制)与行为责任的六个因素(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②代表人物

海德(F.Heider,1958)的观点:环境归因(situatial attribution)个人归因(person attribution)罗特(T.B.Rotter,1966)的观点: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内控型 外控型 韦纳(B.Weine)的观点:三维归因理论

③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a.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b.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c.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4)自我效能感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②代表人物:班杜拉

5、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5)利用竞争与合作;(6)增强自我效能感;(7)进行归因训练。第九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3、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1)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3)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4、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1)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2)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

篇3: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1 改革背景下对教育学教学提出的新思考

教学目标突出实践导向。改革后新大纲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 全国统考增加了教育实践能力测试, 考核申请者教学实践能力。要求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目标在重视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时, 突出为小学、幼儿园服务实践能力培养, 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教育现象提出教育问题的教育思维能力, 运用教育学相关原理方法有效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教育实践能力, 突出师范院校职业性, 为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岗位对接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着重代表性和全面性。新考试大纲重视知识的融合性, 要求在继承培养单位长期积累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借鉴优秀教师教育教材成果, 参考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教材, 完善教学内容。授课内容选择从枯燥的理论知识向实例解释性知识转变, 教学内容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兴趣需要。

2 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含义。比较学者对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的概念可发现定义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国外学者强调:"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 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我国学者指出:"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笔者认为, 案例教学法是以静心设计的, 既有教学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 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 讨论, 探究的教学情景案例为载体, 通过教师有效引导, 帮助学习者到达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案例教学特点。 (1) 教学目标实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传统讲授教学侧重知识识记, 案例教学关注学生兴趣,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力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案例教学提供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机会, 在教学过程体验到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就感, 学生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突出了高师教学中的实践导向。 (2) 有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学习教育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用教育的思维解释教育现象问题, 发现教育规律, 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过程学生中每天都能遇到新的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极为重要。教师讲学生听, 虽然有助于教学效率, 但同时也付出了打开学生思路, 从更多角度看问题, 解决问题的成本。案例教学通过提高教师精心的案例,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的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 教学过程重视双向交流。案例教学魅力在于其生成性。生产性则源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交流。例如在讲解影响个体发展因素讲解过程中以往讲课是逐一讲解影响人个体发展的各个要素分别举例, 不仅教师任务量大, 学生兴致也不高。

3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精心选择案例。案例选择要体现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经历, 有实践意义, 符合学生年龄心理认识发展规律, 有一定的开发性。案例可以选取实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编写。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课前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设计好案例呈现形式, 预设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主要问题, 并列举案例教学的主要争论观点, 对可能出现情况进行预测。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 并指导学生为案例准备相应的资料。

案例教学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 合理引导, 及时评价, 注意培育自由、积极、碰撞、启迪的氛围, 发动同学广泛参与, 避免一方压倒性优势, 把握讨论主要方向, 抓住启发学生切入点。

教师点评总结阶段。对教学中的闪光点不足及时总结, 总结学习主要成果, 对学习成果呈现形式及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并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向课下及未来工作中延伸。

案例教学有助于在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提高高教育学教学质量, 但物极必反, 案例教学不应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发挥多种教学方法优势, 扬长避短, 才是最优策略。

摘要:师范生参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激发了师范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模式的动力, 形成了以考促改的有效机制。在统一考取教师资格试点省份的不断增加背景下, 侧重知识忽视能力的公共教育学基础在培养人才标准实现、授课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力不从心。为应对新挑战与要求, 在高师教育学基础授课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考试改革,教育学,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篇4: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以下简称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试。

第三条 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分别参加相关类别的教师资格考试。

第四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坚持科学、公平、安全、规范的原则。

第二章 报考条件

第五条 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且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符合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

(四)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五)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五年级学生,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全日制在校三年级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到就读学校所地报考。

第六条 申请人应在户籍或人事关系所在地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第七条 2016年以前(含2016年)入学的全日制师范教育类学生、全日制教育硕士,可按规定提供相关材料直接申请认定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教师资格。2017年以后(含2017年)入学的全日制师范教育类学生、全日制教育硕士,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均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第八条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考试内容与形式

第九条 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考试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笔试和面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笔试和面试不统一指定教材,考生可通过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网址:www.ntce.cn)下载《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大纲知识点自行复习、备考。

第十条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条 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进行。现暂只采用纸笔考试方式。

第十二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参见表格2)

第十三条 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第十四条 笔试各科成绩均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考生,方可参加面试。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

第十五条 申请面试学科(学段)应与笔试学科(学段)一致。(参见表格3)

第十六条 笔试由国家统一制卷、阅卷,并确定笔试成绩合格线,省教育厅确定本省面试成绩合格线。

第十七条 考生在笔试和面试成绩公布后,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查询本人的考试成绩。考生如对本人的考试成绩有异议,可在考试成绩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笔试向省招生考试院提出复核申请,面试向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提出复核申请。

第十八条 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为2年。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是考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第四章 考试报名

第十九条 网上报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均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http://www.ntce.cn/),按照栏目指引进行网上报名,步骤如下:

(一)登录。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www.ntce.cn)。

(二)注册。未注册考生需首先进行注册。注册时要求考生填写姓名、选择证件类型、填写证件号码等信息。在完成注册后,按照流程填写个人信息、上传电子照片。

照片要求:本人近6个月以内的免冠正面证件照;照片大小:格式为jpg/jpeg,不大于200K;照片中显示考生头部和肩的上部,黑白或彩色均可,建议选用白色背景。

(三)报名。考生根据本人情况可就近选择考区和考试科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考区指定的地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

第二十条 现场确认:网上报名结束后,考生须到指定地点进行现场审核确认, 并现场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遵守考试纪律,违反考试纪律时,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接受考试机构的处理。

第二十一条 笔试现场审核时,须递交考生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户籍材料原件和复印件或人事关系证明。

第二十二条 面试现场审核时,要递交如下材料:

(一)考生现场审核时,均须递交考生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户籍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学历原件和复印件。

(二)人事档案在我省,但户籍不在我省的考生须补充递交人事档案关系证明材料;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五年级学生,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全日制在校三年级学生报考,须补充递交考生就读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

(三)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考生还应出具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的证书原件、复印件。

第二十三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网上在线支付考试费。逾期未在网上缴纳考试费的考生,报名系统将自动取消该生当次报名考试资格。

第二十四条 考生按要求办理完报名审核和缴费手续后,可在网上查询报名是否成功。报名成功的考生于考试前一周在报名网上下载并打印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准考证,按准考证上的要求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第五章 考试实施

第二十五条 我省教师资格考试暂定一年组织一次,其中笔试一般在每年11月份举行,面试一般在次年的1月份举行,之后将根据需要增加考试次数。

第二十六条 云南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实施教师资格考试。云南省招生考试院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机考考务细则》组织开展笔试考务工作;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规程》,制定面试实施细则,组织开展面试工作。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承担本地的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

第二十七条 笔试和面试机考软件系统的使用实行首席技术负责人制度,采取分级培训方式进行。

第二十八条 面试一般按学科分组进行。每个考评组由不少于3名考官组成,设主考官一名。

第二十九条 面试考官由高校专家、中小学和幼儿园优秀教师、教研机构专家等组成。面试考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教师资格考试相关政策;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公道正派,身体健康;

(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或研究工作5年以上,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五)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组织的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第三十条 云南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资格考试机构不得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第三十一条 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后,原云南省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省考)笔试全部合格的,可在有效期内按原规定参加各认定机构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合格的可申请认定相应教师资格。

第六章 考试安全与违规处罚

第三十二条 省招生考试院和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急处置预案实施办法(试行)》处置和应对考试期间的突发事件。

第三十三条 对试题命制、考务管理、监考等考试相关人员发生的违规行为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对考生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认定和处理。

第七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五条 教育部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订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组织审定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教师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考试标准拟定考试大纲;

(二)组织命制笔试和面试试题,建设题库;

(三)制定考务管理规定,研发和维护考试管理系统;

(四)组织考务工作,培训技术人员;

(五)组织阅卷,负责考试成绩管理与评价;

(六)指导、监督、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实施工作。

第三十六条 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在云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负责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务组织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云南省笔试考务管理具体措施;

(二)组织笔试考务工作;

(三)组织笔试技术人员及考务工作人员培训;

(四)管理、指导、监督各考区笔试工作;

(五)负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安全保密工作。

第三十七条 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在云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负责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考务组织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做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咨询;

(二)制定云南省面试考务管理具体措施;

(三)组织面试考务工作;

(四)组织面试考官、技术人员及考务工作人员培训;

(五)管理、指导、监督各考区面试工作;

(六)负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安全保密工作。

第三十八条 云南省教育厅委托云南省具备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教学科研能力的学校,在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领导下,具体负责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面试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面试的命题工作;

(二)组织开展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面试考务工作;

(三)负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面试考官的选聘工作;

(四)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培训;

(五)负责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面试的安全保密工作。

第三十九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以州市为单位设立考区,由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主要工作职责:

(一)根据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符合需要的原则,建立、设置笔试和面试考点,安排考场;

(二)做好政策宣传,面试考官推荐和组织面试考官参加培训的工作;

(三)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和面试;

(四)负责组织本地区技术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培训;

(五)负责本地区考场的安全工作;

(六)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安全保密工作。

第四十条 教师资格考试费用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收取教师资格考试考务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2〕41号)和云南省的有关规定收取。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云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篇5: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教育学(小学)

一、选择题:

1、以下选项不属于《四书》内容的是(B)A、《大学》 B、《中学》 C、《论语》 D、《孟子》

2、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C)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布鲁纳

3、我国义务教育的对象是(C)A、儿童 B、少年

C、适龄儿童和少年 D、适龄儿童和青少年

4、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A、教育内容 B、学生 C、教育目的 D、各种标准

5、在有关人的身心发展动力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持外铄论的人物是(A)A、洛克 B、孟子 C、庄子 D、斯宾塞

6、人身权中最基本的权力是(D)A、人身自由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教学原则

7、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B)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思想 D、教学原则

8、在班级授课制要求下,课程表的编制依据是(A)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原则

9、以下关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论述错误的是(D)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 D、掌握了知识也就必然发展了智力

10、《学记》中要求:“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B)A、巩固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1、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 D、个别教学

12、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B)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贯性原则

13、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D)A、小组 B、年级 C、少先队 D、班级

14、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基本途径是(C)A、课外活动 B、班主任工作

C、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 D、少先队活动

15、根据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将课外活动分为(B)A、科技活动、学科活动、体育活动 B、个人活动、群众活动、小组活动 C、参观、访问和调查 D、报告、讲座和集会

二、填空题:

16、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1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小学教育通常是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为(初等)教育。

19、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

20、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矛盾,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1、儿童的身心发展性在 关键(或最佳)期,错过了这个时期,教育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

2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 化)。

23、我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教师能否合格履行教师角色,根本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24、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5、为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我国小学课程改革中应加强课程的(综合 性)。

26、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27、小学教学的任务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首要)任务。

28、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这是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29、根据一定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现场教学)。

30、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课的类型可分为(单一 课)和综合课。

31、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德育方法是(锻炼 法)。

32、德育工作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是德育工作的(疏导)原则。

33、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与教育者。

34、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观察法、(谈话 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以及调查访问。

35、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

三、简答题:

3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答:①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37、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①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③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8、简述教师的人格特征。

答:①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②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③心胸开阔,兼容并定

39、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③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0、什么是启发性原则?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用于实际

41、班主任如何做好先进生的教育工作?

答:先进生是指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四、论述题:

42、有人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仍然是未知的,仍然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请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及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这一观点。答案要点:

答:(1)教学过程是指都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2)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①间接性②引导性③简捷性④交往性

4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请论述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原则? 答案要点:

篇6: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试试卷教育学(中学)

一、选择题:

1、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布卢姆 D、夸美纽斯

2、教学过程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辅导 D、检查

3、教育目的观上,“个人本位论”的代表是()。A、柏拉图 B、梁启超 C、孔子 D、卢梭

4、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为()。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文雅教育

5、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教学与交往 B、活动与交往 C、教学与活动 D、修养与交往

6、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育

C、主张因材施教 D、提倡自然教育

7、通过人工控制因子,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和结果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比较法

8、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B、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改革的方向 C、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D、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决定作用

9、沈从文小时候特别喜欢逃学,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

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10、教师随意私拆、学生的信件、日记属于侵犯学生()的行为。A、人身自由权 B、身心健康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11、以下对师生关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B、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C、本质上是朋友关系 D、道德是促进关系

12、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1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常常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情境或者设置模拟情境,这主要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特点。

A、知情意的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4、“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孟子》

15、以下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B、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D、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二、填空题:

16、首创“助产术”的哲学家shi_____________。

17、终身教育概念是以 生活、________、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

18、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______________的作者是赫尔巴特。

19、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20、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所谓“教育” 活动的本质区别。

2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________________。

23、德育过程由教育者、__________、德育内容和_________ 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24、_________________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以及与政治经济制度等发展的______________。

26、一个9岁的儿狼孩被救后,研究人员花了几年的时间也只教会了她几个单词,这个事实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__,这个狼孩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性。

27、_____________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28、班级平等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的“_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思想。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__________、引导性、___________和简捷性。

30、教材的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________” 发展,这是当代教材发展的新动向。

31、美国的《2061计划》主张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只学十几门精选课程,这反映出国外课程改革的______________趋势。

32、根据_______________原则,进行教学时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3、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________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4、魏书生老师要求他班级的学生每天要做一定数量的仰卧起坐或者在操场跑圈,从不间断。他采取的德育方法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____。35、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学者瓦·根舍因首创的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

3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7、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育活动观等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等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8、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①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

②课程综合化趋势 ③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趋势 ④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

⑤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趋势

39、简述运用说服法的要求。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4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四、论述题:

41、材料分析

我国某高二学生考过这样一道历史试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公元哪一年?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上也有这样的历史事实,考法却是这样: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要取消考试,请你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原理并结合以上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① 素质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活动等。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② 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③ 结合材料分析:

“应 试教育”的特点是一切教育与学习活动都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考试成为了指挥棒,导致了现实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片面发展等问题。这 是素质教育所反对的。但是素质教育并不否认考试的作用。当然,考试只是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关键在于怎么考。如材料中所示,同样的考核 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材料中美国的考试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2、案例分析 某中学有位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也能主动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也看了许多教学视频。但是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她将那些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好。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说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 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 选择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于对具体的教学中多个因素的分析,包括:

第一,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三,学生特点

第四,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第五,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

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案例中的老师尽管教学态度认真,也乐于学习,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正在于此。

选择题答案:

上一篇:小学生7月15日鬼节作文下一篇:英语口语考试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