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堂堂正正真男儿5则范文

2024-05-18

天地间堂堂正正真男儿5则范文(通用1篇)

篇1:天地间堂堂正正真男儿5则范文

天地间堂堂正正真男儿

——浅析历史小说《曾国藩》中曾国藩的形象

作者:沈德俊 指导老师:李贵银

摘要:曾国藩是晚清的重要历史人物。从晚清到当代,历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争议颇多,褒贬不一。当代作家唐浩明所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以曾国藩四十一岁到六十一岁的人生经历为轴线,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刻画了一个集忠臣、知识分子、军事家、改革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有血有肉的、堂堂正正的真男儿——曾国藩的形象。

关键词:《曾国藩》 形象 忠臣 军事家 改革家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省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颇深,很多大人物的以他为精神导师。梁启超对曾国藩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1]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盛赞他“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2]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则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斥为“汉奸侩子手”,[3]我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历史教科书上也是类似的评价。

唐浩明在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历史小说《曾国藩》对曾国藩做了比较真实的表述,是一部全方位全视角的作品。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诠释再现一个生活化的曾国藩。大家看了作品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曾国藩是这样的。笔者结合历史上和当今史学界的普遍认识,浅要分析一下唐浩明历史小说《曾国藩》塑造的集忠臣、知识分子、军事家、改革家于一身的,堂堂正正浩然正气的真男儿的曾国藩形象。

一、曾国藩是清政府的忠臣也是中兴之臣

《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同治十一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4]“曾文正公”是曾国藩离世后清政府赐予他的谥号。“文”和“正”二字概括了他的一生。依照古代谥法,“ 经天纬地 ”曰“文”,一个“文”字,说出了曾国藩的文人本质,他对文学,书法,理学的造诣颇深,是当时中国的文人领袖,是士大夫推崇的对象;一个“正”字,道出了曾国藩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大气凛然的形象。正之为字,从一从止,止于一者,唯一之义也。由唯一之义,衍生为:首长、主体、中心、本位、方整、真实、永久、光明等意义。晚清的三大汉族重臣,曾国藩谥号“曾文正公”;左宗棠谥号“左文襄公”;李鸿章谥号“李文忠公”,三个“文”字说出了他们的共性,一个“正”字却是曾国藩特有的性格和气质。“文正”二字虽然简单,却也贴切,恰如其分; “曾文正公”成了曾国藩的代名词。

因为清政府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曾国藩效忠于朝廷,就有了曾国藩是“汉奸”说法。曾国藩在建湘军之初,回避了敏感的民族问题。而是以恢复“孔孟礼教”的名义起兵,引起了汉族的知识分子的共鸣。曾国藩对朝廷真可谓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在一八**年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团队拥有全国最有实力的军事力量。他的弟弟曾国荃和部下,不止一次的“劝进”。“大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自古如此。赵匡胤都能黄袍登基,大人功德巍巍,天下归心,何不趁此机会,光复汉家江山”“放肆!来人,把这个胆大包天的乱臣贼子抓起来” [5]这是一段精彩的对白,背景是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占领南京,平息了长达十四年的战争,功成名就以后,面对各种“诱惑”,没有动一点造反当皇帝的心。而是深刻地认识到长期的战乱对社会秩序、社会生产的破坏,如果自己再起兵造反,则国无宁日,民不堪忧。他急流勇退,拆撤湘军,恢复南京的秩序和建设,恢复了太平天国时期在南方各省中断的科举考试,实现了他“明礼教、维护孔孟礼法”的初衷。

二、曾国藩是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

曾国藩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旧式知识分子,他更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对社会的服务性。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无论是生活体的诗文、对联、祭文,家书,还是公文体的奏折、檄文写得都是有声有色。“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6]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还是一个重视人才,也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伯乐”。他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养、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省级官员就有四十多人。他的晚年,全国的高级官员有半数是湘系和溯源湘系的。一个人有本事不难,他却领导了一个知识分子团队,这些人才成就了他的大事业,曾国藩走得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他打破封建等级观念,看到落榜士子薛福成进言的“两江治理八条”心中欢喜,击掌叫好。“这样的人才,居然没有中式,可惜!”,然后欣然接见。老少见面时的气氛很融洽,曾国藩的眼睛里流出和蔼温暖的光芒,“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闳通的见识,确实难得” [7]他不存在旧文人的保守思想,当时被大多数人看成是怪人的海归派人才,断发易服的容闳,曾国藩能对其大胆启用,支持他的思想和政策,这是当时一般人做不到的。

三.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武装的先河,而且还是中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他看惯了八旗兵和绿营兵的互相掣肘,在长期无战事的情况下,导致兵吃空饷,战场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胜者争功,败不相救已是一种常态。他招募的士兵都是普通的农民,而且是同省同县甚至是同乡,很多是亲戚关系,在战时能发挥互助的精神。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忠君爱国精神的军队,他作《爱民歌》广为传唱,“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 [8]军歌嘹亮,湘军声威大震。这样的战前动员,打动了读书人,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投到湘军的麾下。他的军官大部分是有功名的知识分子,湘军的队伍里有了总政治部和总参谋部的雏形。最终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曾国藩也重视军队的物质建设,创建水师,引进外国进口的火炮,自创安庆的兵工厂制造武器装备军队;设置厘卡局,充实粮台,统一分配战略物质,对军官和士兵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政策在当时都是先进的。湘军具备了总装备部和总后勤部的雏形。他审时度势,利用敌我矛盾,大胆地策反和瓦解太平军的高级将领,并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利用降将,直接作用于战场。对待俘虏的政策不是简单的杀掉,而是区别对待,酌情处理,为己所用。

毛泽东主席在军事思想上与曾国藩异曲同工,更具有时代性和独创性。党指挥枪,政治思想工作是军队的灵魂。仿照《爱民歌》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简单易学,广为传唱。老百姓也热爱这样的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让军人知道为什么打仗,在为谁打仗。这就是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我们的人民军队也重视自身的经济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天我们拥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其渊源是曾国藩的军事理论。

四、曾国藩是一个远见卓识的改革家

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发起人是曾国藩。包括物质基础的建设和实用新型人才的培养。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用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曾国藩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认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购买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在办理天津教案的涉外活动后,指出在内忧外患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沉缅于所谓的传统文化是没有出路的,死读“圣贤书”是不会创造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曾国藩一方面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的“洋务”运动。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曾国藩高瞻远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向海外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其中包括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当然还有后来淮系北洋水师的海军人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曾国藩希望培养人才来强国富民,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是,留学生学习科技的同时,也带来革命的思想,曾国藩为清政府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五、曾国藩是和谐社会的典范

曾国藩在家里是集好儿子、好丈夫、好兄长、好父亲于一身的标准好男人,是时代乃至后代的道德楷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的最高精神理想,曾国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9]的古训曾国藩都做到了。

作品的第一部的第一章和第九章分别描述了曾国藩母亲和父亲的丧事,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父母亲的孝敬。曾国藩身为高官能做到不贪污腐化、不奢侈堕落,对老伴欧阳夫人甚为关心,虽然长期在外,却依然做到了丈夫的责任;曾国藩是最好的兄长,对诸弟,特别是对曾国荃的教育影响很大,曾国荃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成功离不开兄长;曾国藩更是仁慈而又严厉的父亲,是子女的好榜样,自己言传身教,从做人做事上影响子女,曾家的后代更是人才济济,没有辜负曾国藩的期望。

曾国藩很会协调庭关系,长子曾纪泽无嗣,曾国藩便征求儿子儿媳的意见,最终选中了次子曾纪鸿的儿子的广铨,过继给长房。曾国藩亲自为孙子举办了隆重过房的仪式,并对儿子们说:“过房是好事,若作活动的,今后便容易生麻烦,今后纪泽不管再生几个儿子,广铨总在长房,不再回二房,你们兄弟同意不同意?”“同意。”纪泽、纪鸿异口同声。“那你们兄弟一起,在祖宗牌位面前订个约吧!” [10]曾国藩这么处理就化解了家庭潜在的内部矛盾,让家庭成员和睦的相处,多么有人情味的老父亲啊!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曾国藩却妥善处理好了家事,也做到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给家人的书信选集。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曾国藩家书》既是实用性的书信,也是精彩的文学作品,笔下是对亲人对晚辈的亲情。是曾国藩对中国社会和全人类的贡献,是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精神财富。这和现在倡导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

唐浩明在政治内容上并没有原则性的翻案,不是简单的否定太平天国,赞扬曾国藩,而是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现代生活的启示和豁达大度的历史胸怀,客观地评价曾国藩,以唯物的发展的历史观来塑造人物。唐浩明说:“我动手写小说之初,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写这部小说,不是敷陈上世纪中国所发生的几件大事,而是要浓墨重彩,甚至可以说是要用千钧之力塑造出一个文学人物来”,作品也刻画出曾国藩复杂的个性,而非脸谱化的形象。“既魄力宏大,又胆气薄弱;既冷酷残忍,又忧谗畏讥;既自强自立,又相信命运;既严肃端谨,又诙谐风趣” [11]

经过唐浩明先生的再创作,真实再现了一个曾国藩,而不是《清史稿》中,一个古板的老夫子形象。一个慈祥朴素相貌平平的老者,在我们心中忽然变得高大起来。他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人物,和《正气歌》中描述书写的人物一样,都是人民歌颂和学习的对象。我想曾国藩再也不是过去我们心目中的曾国藩,他是一个神奇而伟岸的人物。立德立言可以继承孔子孟子;文章才学可以效仿韩愈苏轼;智慧才能可比张良孔明;改革创新超越王安石张居正;军事才干有过之岳飞戚继光。这么多的优点集一身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的典型形象了。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他所处的时代就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前夜。他是经天纬地的大英雄,他是天地间堂堂正正的真男儿。

注释: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新民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3页 [2]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致黎锦熙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第36页 [3]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5页 [4]赵尔巽:《清史稿.曾国藩传》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754页 [5]唐浩明:《曾国藩》第二部,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页,[6]赵尔巽:《清史稿.曾国藩传》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755页 [7]唐浩明:《曾国藩》第二部,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8]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9]孟子:《白话四书.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403页 [10]唐浩明:《曾国藩》第三部,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49页,[11]唐浩明:《文学评论》1993年第六期,北京,第57 页,参考文献:

[1]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2] 蔡葵:《中华文学通史》第九卷,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3] 赵尔巽:《清史稿.曾国藩传》,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4] 唐浩明:《曾国藩》第一、二、三部,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上一篇: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设计下一篇:申请核定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交哪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