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安全生产论文

2022-04-20

保障房调控楼市作用被肢解湖北省建设厅日前通报,截至6月底,该省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2.4万套,占目标任务的65.5%,开工率在全国领先。这显然是一条报喜的消息,而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来推算,65.5%的建设进度,只能算勉强过线,而“开工率在全国领先”这一自我评价,却再次透露出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总体不乐观的情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障房安全生产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保障房安全生产论文 篇1:

保障房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探索

【摘要】保障房建设通过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施工和标准化运营,提高建设质量、缩短工期、控制成本,为老百姓打造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家。同时提升公司建设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施工;标准化运营

1、保障房建设“标准化”的实施背景

1.1保障房快速建设过程中保证供给的迫切需求

为了保障社会民生,政府加大了对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关注,提出“十二五”期间建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保障房是民生工程,不仅要经济实惠,更要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質量安全。然而在大量保障房入市后,出现室内空间设计不合理、交付使用后建筑质量不过关等问题,严重违背了保障房的根本意义。为提高保障房的质量和性能,降低建设成本,推进保障房建设标准化势在必行[1]。

1.2住宅产业化发展,对保障房建设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住宅产业化,是要实现住宅的工业化生产和供应,标准化则是重要前提。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心主任杨家骥在“居者有其屋”保障房标准化研讨会上表示“保障房要从设计入手,执行设计标准化、建造标准化、评价标准化和运营管理标准化的原则,保证保障房的品质。”由于保障房是由政府统一规划,与普通住房相比,保障房的户型比较简单,容易推行标准化,更有易于推进住宅产业化。

1.3标准化战略也是创新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求

随着市场形势和企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标准化是多项目开发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标准化都更加容易地掌控项目的管理、产品的品质及开发时间,也符合低碳、节能要求。

推行保障房建设的标准化则提升产品质量、缩短建设周期和节约建造成本的有效途径,是一条高效率、低成本、适用性强、推广性高、符合民众需求的研究与应用并举的道路。

2、保障房建设“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保障房建设标准化是指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实现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施工和标准化运营管理。这既是实现提高质量、缩短工期、控制成本等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住宅标准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设计的标准化管理旨在提出相对固定的规划设计程序和规范化的技术标准要求,对总体布局、建筑单体、地下车库、工程做法等进行模块化的管理,协调居住成本和居住功能的矛盾,在解决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居住质量。施工的标准化管理借鉴工业生产标准化的理念,通过引进系统理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质量管理、工程监理、队伍管理、合同履行等要素进行整合熔炼、缜密规范,并将国际通行的质量、安全、环保三大管理标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有机融入其中,优化管理流程,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运营管理的标准化是制定和实施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加强对物业管理活动企业的有效监管,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品种,保障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对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全过程的标准化动态管理,能够快速缩短建设工期,保障建设质量,提升管理品质,有助于政府实现快速增加住房供给。

图1 保障房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构成

2.1设计标准化

设计标准化是在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针对总体设计、建筑单体、地下车库、配套公建、工程做法、景观、绿建、标识导向系统等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管理。企业在总结多年保障房建设经验基础上,对于保障房设计中的问题汇总、经验总结、要点归纳,明确在标准化设计中。

2.1.1总体设计的标准化

保障房设计首先要对城市空间和内部空间营造,日照和通风,配套公建和设施布置原则,道路及交通系统,建筑高度选择,停车设置,竖向设计等做标准化设计。

城市空间和内部空间营造:住房面积小了,公共活动空间就要求大一些、多一些;绿化要适度,环境空间应宽敞清心为宜,重点要建立休闲场所以满足住户邻里交往的需要以及社区活动的需要;通讯、安防齐备,让百姓充分享受新时代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安全保障。

日照和通风:在房屋通风采光方面,要追求与商品房同质。

配套公建和设施布置原则:对商业配套,既要有街坊级的,也要有集中商业,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生活消费需要,要求距离不能远,以方便为原则。

道路及交通系统:首先在规划层面上要积极地与政府沟通,请政府支持,以方便市民出行,降低出行成本等等,其次确立主入口出入口设置原则、人车流线合理组织、住宅入口和道路的关系。

建筑高度选择:充分考虑不同高度采用不同结构型式和是否设置地下室,以及楼电梯形式数量,设备配置要求和数量等。

停车设置:在保证绿化率的前提下尽量布置地面停车,地下车库面积最小化,地面停车结合景观设计弱化对住区影响。

竖向设计:应合理组织排水和注意土方平衡。

2.1.2建筑单体设计的标准化

建筑单体设计的标准化主要是指对单体建筑,单体结构,单体给排水,单体电气、设备、部品选型做标准化设计。

单体建筑包括底层平面、标准层平面、建筑立面、墙身图及立面详图、门窗型材及门窗详图等。单元主入口在总平面布局时应尽可能采用北入口形式,避免底层空间浪费。保障房公共空间应尽可能体现紧凑、精细化、集约化的设计原则,减少不必要的公摊面积。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应控制在80%。空调机位设置应实用、合理、便于安装,应注重于室内机安装位置的匹配。保障房的立面形式应庄重、大气、体现地域文化和建造品质,立面应主要采用耐久性好、性价比高的材料,色彩体系应协调统一、简洁明快。

单体结构需强调结构的规整化,要方正,避免采用内天井或小凹槽等方式解决采光通风问题,既有利于工业化实施,也可大量减少钢筋、水泥等材料的使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套型的标准化,则是要求套型内部应尽量采用轻质隔墙,采用空间可变性高的大跨度空间,以便住户灵活分隔空间来满足不同居住需求,且满足居住适应性等可持续性设计的要求。厨房、卫生间则强调采用模块化,这样有利于厨卫的部品化生产与安装。

单体给排水设计中确立好设计原则、底层平面图、管井详图、公共部位管线综合原则。

设备、部品选型是对不同层数的电梯选型、信报箱、电子对讲门、单元电子对讲门、分户门、公共部位门等进行模数化管理。

2.1.3地下车库设计的标准化

地下车库的标准化设计中重点考虑建筑柱网应兼顾住宅间距和地下车库的经济尺寸,控制好地下车库面积。结构应控制好梁高,节省建筑用材。认真分析,精心设计,控制造价。给排水、电气、暖通应尽量控制设备高度,以降低地下室埋深。

2.1.4配套公建设计的标准化

配套公建主要包括门卫、围墙、变电站、垃圾房的标准化,既能满足配套要求,又能推行企业标准。

2.1.5工程做法统一标准的标准化

工程做法关系到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工程做法统一标准的标准化重点关注保温、防水的做法,尤其是外墙、屋面、地下室底板、地下室顶板、地下室侧墙的做法和室内各空间墙地顶的做法。

2.1.6景观设计的标准化

保障房的景观工程应遵循安全、优美、安静等原则,合理的组织室外景观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将整个住区乃至区域环境进行整体考虑以形成完整有机的生态环境体系。景观设计包括以下内容:硬质景观、景观软景、景观详图、小品及构筑物、标识设计、景观照明设计、室外家具等。

2.1.7绿建设计的标准化

在设计阶段对保温节能措施进行比选,达到国家节能要求,在房型设计和小区总体设计中特别强调自然通风,增强自然通风能力是最有效的节能措施。在节水方面,坚持不做人工水景,雨污水分流,减少室外硬地坪,尽可能大的增加透水地面面积等。

2.1.8标识导向系统设计和智能化设计的标准化

标识导向系统包括室外场地标识导向系统、住宅楼宇标识导向系统、地下机动车库标识导向系统。

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消防及安全防范系统(消防和安保中心、周界防范报警、主要出入口电视监控、电子巡更)、智能化中心机房、物业管理系统(停车库管理、电梯运营状态监视、区域照明、给排水系统监控、住户管理、设备维护管理、公共背景音响)。

2.2施工标准化

作为工程建筑的重要环节,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高低不仅事关工程质量安全,而且影响到建筑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影响到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施工标准化主要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控制工地标准化、施工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

2.2.1工地标准化

工地标准化主要包括驻地和施工现场的标准化。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施工、监理驻地和试验室及施工更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充分发挥集约化施工的优势,规范施工现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按照标准化要求規范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识及其他各类临时设施设置,消除隐患,文明施工。

2.2.2施工标准化

按照规范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优化施工工艺,严格工艺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实体工程质量。规范质量检验与控制,强化各类验证试验和标准试验,做到检测项目完整齐全、检测频率符合要求、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加强对关键工序的过程控制和验收,确保工程各项指标抽检合格率达到规范要求。

2.2.3管理标准化

健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把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落实到施工全过程,实现工程进度合理均衡,节能环保措施到位,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信息化管理手段,搭建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管理过程的全控制。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统一从业人员持证和着装。

2.3运营管理标准化

企业通过对运营管理标准化的建立,制定统一标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减低管理者的管理难度。

2.3.1建立业主合约和业主委员会制度

对于建成的保障房住区,拟定完善、公正的业主合约(或房屋使用公约),进一步指导协助各个居住小区成立健全的业主委员会组织。业主委员会有自由选择物业管理公司的权利,直接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促使物业公司提高自身综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公约在交纳管理费、遵守秩序和公德方面也对内部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

2.3.2明确物业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一是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中要对楼盘、户型、住户、房产、租售情况、物业设备等基本资料有明确的登记,便于今后管理过程中的遇到问题及时查找解决。

二是对物管中心来说住户的报修,住户的投诉及处理的结果信息的反馈、小区内停车场的管理、各项设备的维修等都需要考虑到。规范物业管理制度,要求住户报修管理需要仔细的记录报修的内容,接待的人员,日期,维修的人员,费用,住户对于维修后情况的反馈等各项情况资料。投诉管理需要记录投诉人资料、投诉内容及处理过程。对于小区内车辆要有车位编号、停车户主、车位位置等记录。

2.3.3加强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采用高标准化的专业管理模式

物业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是在物业管理行业内,包括与相关行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也就是将管理内容细化后发包给清洁、安保、设备维修等专业化公司,然后由物业服务公司对专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验收,从而达到对物业进行管理的目的,提高管理效率和专业服务水平这一目标。

2.3.4建立考核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对物业公司进行综合管理,制定对清洁、维修等各专业公司的考核机制,要求物业公司定期对专业公司的工作内容进行考核与汇报,以加强多物业运营管理的管理效率和专业服务水平。

结语:

保障房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推进了抉择机制规范化,促进公司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高欣,魏贵琳.保障房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1.

作者:陈锋

保障房安全生产论文 篇2:

莫让保障房真的“无保障”

保障房调控楼市作用被肢解

湖北省建设厅日前通报,截至6月底,该省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2.4万套,占目标任务的65.5%,开工率在全国领先。这显然是一条报喜的消息,而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来推算,65.5%的建设进度,只能算勉强过线,而“开工率在全国领先”这一自我评价,却再次透露出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总体不乐观的情况。据住建部调查统计,截至5月底,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实际开工率仅为34%,其中,超过70%的城市开工率不到20%,这使得很多地方后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压力大增。不济的建设力度,拖沓的建设工期,忧心的建筑质量等,使得保障性住房这个曾被部分购房者寄予太多厚望的楼市调控的“美味佳肴”,如今正成为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千万保障性住房供应这一曾经被形容为最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对楼市的调控作用正被肢解、抵消。

保障性住房到底怎么了?一方面,我们有已见雏形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两限房等名目繁多的保障性住房种类,为什么发挥不了人们最初预想的调控效果?另一方面,不缺市场需求、不需要高端技术支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何这么困难?“无资金、无土地”,地方政府的理由看似很充分,考虑到在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完成率不甚理想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要好于上半年的可能几乎是微乎其微。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无利可图,这句话并不仅仅是某些政府的心声。万科等一些大型开发商明确表示,他们准备投资保障房项目,但希望至少能够取得盈亏平衡,“哪怕只有一块钱利润,万科也愿意建保障房”。这句话的潜台词则是,如果没有利润,他们就不愿意做。

保障房建设成了政治硬任务

7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是今年的硬任务,必须完成。人们或许会认为,这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在个别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今年已经超额完成的情况下。可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让我们明白一点,不少地方政府是有底线的,大多数地方政府似乎都在守着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既得利益。

其实,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留给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对于北方大部分城市而言,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率能否按期完成,并不用等到今年年末,由于供暖期的限制,最晚在11月底前便可见结果,因此从现在算起,最多或许只有5个月时间。

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一下,当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由一项措施成为政治任务,而且是政治硬任务时,完成目标无望的城市如何避免受到惩罚,住建部并不乐观的数据或者便是最好的答案,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差距较大的大量城市存在,极有可能出现“抱团不达标”,以期达到“法不责众”的结果;另一种可能就是出现数字做假情况。

不出所料,虽然住建部之前的调查显示5 月底还有超过70%的城市开工率不到20%,但8月12日,同是住建部公布的2011年1~7月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开工率一下子提高到72%。从6月下旬开始,从各地对外公开的数字看,情况喜人,辽宁、山西等地的开工率已达九成左右,而更突出的陕西省,开工项目总数甚至占目标任务项目数的101.1%。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会发生如此巨变!

保障房建设因何频陷“质量门”

今年4月,总投资8亿元的青海省最大拆迁移民安置工程“康川新城”被曝出存在严重质量问题;7月,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最大拆迁安置小区龙安商贸小区的房屋被曝存在承重梁、屋面、外墙裂缝和渗水等现象,部分住户甚至出现楼板踩穿、房屋沉降等严重现象。安居房变成“闹心房”,不少人有家难宿,顶着酷暑借住在外。

据悉,造成保障房质量差的原因不少,但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低成本建设中的“跑冒滴漏”。此前的一份数据显示,2011年准备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按照每套住房60平方米的面积计算的,住建部计算总投入需要1.3万亿元,折合每平方米的成本仅为2166元。而这样的成本,包含了税费、土地成本和资金成本等。低成本投入,让不少参与企业仅能获得微薄利润,容易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就直言,保障房建设利润偏低,企业缺乏建设的积极性,容易出现预算不足、投入过低情况。此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报的检查情况显示,部分保障性住房质量情况堪忧,其中,建筑材料出现质量问题成为本次督查中发现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广西曾出现“瘦身钢筋”的问题。另一方面,短时间内要求完成任务,这容易造成赶工期、求速度的结果。保障房建设任务繁重,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少项目不排除匆忙上马的可能,甚至有业内人士说“边开工边办手续”。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管理制度缺乏、监理人员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带来的结果就是,只顾眼前、不及长远,只重速度、不顾质量。

质量低劣的保障房不如不建

不可否认的是,今年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使得“速度”的重要性凸显。提速、提速、再提速,成为地方政府为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的工作重点。仅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住建委表示,截至7月底,全市保障性住房已开工约14.2万套,完成全年建设任务的71%。并力争9月底前,提前2个月实现20万套保障房全面开工建设。这也就意味着,8、9月份,保障性住房月平均开工量必须达到2.9万套。有的城市更是把所有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列为“应急工程”,将对“速度”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代表“速度”的高速列车脱离轨道时,大多数人才开始意识到“速度”也有其危险的一面,并真正关注起“速度”以外的事物,例如:安全、质量。千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快速开工,是否会加速保障性住房原有“质量痼疾”的恶化?毕竟在过去几年时间内,“瘦钢筋”、“薄墙壁”等“质量门”事件一直困扰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且延续至今没有根治。

确保工程质量,无论对参与建设的企业还是各级政府而言都至关重要。对企业来说,参建保障房尽管利润不高,但不管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还是为了获得稳定收入,确保工程质量都是必须的,否则一旦出现问题,何谈企业形象?对于各级政府而言,保障房建设作为政府主导的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本是一件得民心的好事,如果因为质量不过关,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反而失去民心,影响政府公信力,岂不得不偿失?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质量门”,无疑为当前保障房建设再次敲响警钟。如果建造的是质量低劣的房子,那真是既浪费资源又伤了民心,还不如不建。

从制度上根治保障房“无保障”

我们不要求已在楼市热潮中赚得盆满钵满的房地产企业应该尽一下社会责任,我们只希望地方政府踏踏实实地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执行好。毕竟地方政府不是开发商,不应该有牟利的想法。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布局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的注意力也明显地被吸引了过去,当购房者已经视供给不力的保障性住房为“鸡肋”时,抱有侥幸心理,企图通过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地方政府,时间也可以证明他们所做的一切。

刚刚发生不久的动车追尾事故,已经触动了国人脆弱的神经,其背后暴露的积弊之多,令人动容。其中,高速飞奔的发展步伐,在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对于质量问题频频的保障房,这何尝不是一个警示。

保障房关系房地产调控全局,其质量问题牵涉面极广,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有丝毫懈怠,受损的不仅仅是群众生命财产,更是各级政府的形象。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如果长期无法落实,就会产生“狼来了”后果,彻底让民众失去耐心。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特别强调,所谓质量,就是从设计、施工、监理到验收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要确保每根钢筋的使用、每块混凝土的浇注、每个门窗的安装都要达到安全要求。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河北省石家庄考察时也指出,各地都要尽快制定落实保障房质量监管办法,在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对存在的问题、隐患发现一起,整改一起。住建部也于8月初在其网站上的一份公告中要求各级政府“深刻吸取‘7·23’甬温线动车追尾等事故教训,做好保障性住房和市政工程的建设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

面对各地仍然不断曝光的质量堪忧问题,当务之急是如何从根子上解决。从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行动看,一是出台了系列法规;二是纳入地方考核,建立约谈制度。如在地方政府层面,长春市下发了《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回迁房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对保障房质量控制链条上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逐一提出约束性要求;湖北省与安徽省也各自出台了保障房质量管理办法及建设导则。国家相关部委层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将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纳入地方任务考核,并将对发生质量问题的市县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

这些规定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其关键在于人,而实际上,除了上述“软约束”外,更应通过立法建立“硬约束”,以此来保障保障房质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曾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通过立法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为保障房保驾护航。可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才能对相关责任人真正有制度约束。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对保障房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质量出了问题,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都要追究其责任。

根据有关部门安排,8月份将开展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质量大检查。人们期待着这次检查能够排查出房屋隐患,督促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强化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理念,将保障房建设这项民心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作者单位:江苏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陈萍

保障房安全生产论文 篇3:

PPP模式下保障房建设的税务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保障房建设规模日益增大,单纯依靠政府的融资模式造成政府债务居高不下,引入并大力发展PPP模式刻不容缓。 本文将从PPP模式下保障房建设的意义、路径、各环节涉税分析、政策建议等方面入手,阐述税务机关建立健全系统性、体系化针对PPP模式下保障房税收政策的重要性。

[关键词] PPP;保障房;税务探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3. 051

1 绪 论

我国新型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要达到23%以上,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就对我国保障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保障房建设融资模式包括政府投资、政府性融资平台融资、银行融资、村集体融资和社会资本融资等。政府投资给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而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负债率高,责任主体不明确,资金运用经济效率低的问题。大量依靠银行的融资方式不仅增加了项目的风险,且银行中短期的吸储资金和城镇化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易造成资金的错配。村集体融资模式要求村集体有足够的财力,可以维持整个改造重建过程的正常运行,现实条件是大部分进行改造的村落都比较穷,造成此种模式难以大规模推行。

新型城镇化造成大量资金缺口,政府方面债务压力大,银行方面风险高。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方法便是吸收社会资本,大力推行PPP模式。PPP具有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功能,不但能减轻财政压力,还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供服务水平、优化风险承担机制的优势。

虽然PPP有诸多优势,现实中却存在PPP项目真正落地实施率不高,民营资本准入门槛仍然较高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社会资本参与核心项目和高盈利的项目仍有顾忌,更在于PPP项目采用公司化运营模式,承担较多纳税义务,低利润的现实阻碍了民间资本的进入。

我国当前还没有系统性、体系化的针对PPP项目的税收政策,现存的税收优惠散落在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国家鼓励性行业中,零散的税收优惠不能对社会资本起到有效激励,也不利于税务机关管理。所以对现行PPP中涉及的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建议便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2 PPP模式下保障房建设的路径分析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PPP模式下保障房运作阐述了PPP在保障房建设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政府通过竞争性磋商确定社会资本合作资格,授权政府性投资公司与社会资本联合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通过城镇化基金、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提供资金,SPV公司或單独成立的子公司负责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建设运营工作。

根据SPV公司与咨询、设计、建设、管理、监管等单位的关系,可以分为自行管理、EPC、PM、PMC、代建模式。

2.1 自行管理模式

即由SPV公司分别单独与咨询公司、设计公司、建设单位签订合同。

2.2 EPC模式

SPV公司将设计、采购、建设的全部工作交给EPC公司。EPC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EPC模式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2.2.1 交钥匙总承包(EPC)

EPC公司负责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总承包商最终是向项目公司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项目。该种模式是典型的EPC总承包模式。

2.2.2 设计、施工总承包(DB)

设计、施工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在该种模式下,建设工程涉及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采购工作,由SPV公司发包人来完成。

2.2.3 建设、转让总承包(BT)

建设、转让总承包是指有投融资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商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实现全过程总承包,同时工程总承包商自行承担工程的全部投资,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后,业主向工程总承包商支付总承包价。

2.2.4 设计、采购总承包(EP)

在该种模式下,承包商负责设计和采购工作,而建设等工作由业主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完成。

2.2.5 采购、施工总承包(PC)

承包商完成采购施工工作,设计规划由业主自行或委托他方完成。

2.3 PM模式

此模式下,业主分别与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咨询单位以业主的名义工作,介入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但由于其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没有合同关系,因此在涉及各种方案时需要业主做决策。

2.4 PMC模式

咨询单位在进行全面前期工作之后,将项目的目标体系做好,然后将项目委托给EPC公司,由咨询公司与EPC公司签订合同。

2.5 代建模式

此模式下,代建单位以业主的名义工作,介入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代建单位进行招标选择供应方,然后由业主分别与设计单位、采购单位、施工单位签订合同。

3 PPP模式下保障房涉税分析

PPP模式下保障房建设可分为融资、建设、运营和退出环节。以下对各个环节的涉税情况进行分析。

3.1 融资环节

3.1.1 股东融资

(1)股东投资。股东以货币性资产出资,无增值税、所得税纳税义务;股东以非货币性资产出资,实质上可以拆解成资产出售和以货币出资两个环节,即股东先将非货币性财产出售给公司,再以出售资产所获取的现金对公司缴付出资。因此,非货币型资产出资在视同出售环节负有所得税、增值税纳税义务。为避免股东缴付税款的资金压力,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递延纳税。

(2)股东借款。股东借款给公司,由于股东和公司属于关联利益方,要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交易。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范围且股东借款数额不超过股东实缴出资的两倍部分对应的利息支出可以税前扣除。股东提供借款给公司,股东按提供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SPV公司购买贷款服务所取得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3) 混合型投资。满足条件的混合型投资,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企业支付的利息应于被投资企业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被投资企业应于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利息支出,并按税法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一条的规定,进行税前扣除;对于被投资企业赎回的投资,投资双方应于赎回时将赎价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益,分别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3.1.2 企业集团以统借统还形式借款

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在统借统还业务中,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及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免征增值税;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的,应全额缴纳增值税。所得税方面,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地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

3.1.3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可以分为直租型融资租赁和融资性售后回租两类,两类融资租赁的税务处理并不相同。在增值税方面,直租型融资租赁的出租人应按动产租赁服务税目缴纳增值税,公司可就取得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的出租人应按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所取得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除。所得税方面,直租型融资租赁的出租人就取得的租金收入逐年缴纳所得税,SPV公司作为承租人按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缔约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按年计提折旧;在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SPV公司出售资产的行为不确认为销售收入,仍按出售前原账面价值对出售资产计提折旧,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出租人就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款项按贷款服务收入缴纳所得税。

3.1.4 城镇化基金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城镇化基金可采用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和契约制等不同组织形式。组织形式不同,税收政策也不同。公司制基金需就自身经营所得缴纳25%的税率,若有个人投资者,在利润分配环节,个人投资者缴纳20%的个税;合伙制基金采用先分后税的模式,自然人合伙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法人合伙人缴纳企业所得税。

3.2 建设阶段

SPV公司在PPP建设阶段的主要税收是增值税,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造成大量的进项税额,如:咨询设计服务进项、建筑服务进项、监理工程服务的进项。另外,项目公司在建设阶段取得少量甚至不取得收入,销项税额较少。与大量进项相比的是少量的销项,这会造成大量长期留抵税额。税额的错配占用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负担。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针对性税收政策,通过退税等形式解决。

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若项目公司与建筑服务提供商约定采用甲供工程或清包工工程,意味着建筑服务商无法就原材料的进项进行抵扣,而营改增后建筑业服务增值税税率是11%,为了避免给建筑商造成大量负担,《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和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即建筑公司既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也可以选择一般计税方法。如果建筑公司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则该项目本身所发生的成本中的增值税进项税不可以抵扣;如果选择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则该项目本身所发生的成本中的增值税进项税可以抵扣。

3.3 运营阶段

在保障房运营环节,现行税法存在很多税收优惠,PPP项目各方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自己的税负。增值税方面,很多经营项目是免税、减税、即征即退的。如: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类产品和服务,符合相关标准条件的,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国家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收取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所得税方面,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授予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印花税方面,对公租房经营管理单位免征印花税;公共租赁住房经营管理单位购买住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免征契税和印花税。房产税方面,对按政府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

运营阶段的优惠还体现在政府性补贴收入。对于SPV公司取得的补贴收入,满足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单独核算支出,且拨付资金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条件的免税。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4 退出环节

SPV公司可以通过股权出让或资产移交等方式收回投资,实现退出。

股权出让区分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一般性税务处理的所得额是公允价值减去计税基础。特殊性税务处理對交易中股权支付的部分,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对交易中非股权支付部分应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

项目公司将建成的保障房移交给政府指定单位,政府付费给项目公司。对于社会资本和政府之间资产交易产生的所得,项目公司要交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和所得税,这给项目公司带来了大量税收负担。

4 完善PPP中保障房建设相关建议

从上一章各环节的涉税分析可以看出,现行税收法规没有体系化系统性针对PPP模式下保障房的相应政策,少数零散的优惠也只是体现在保障房建设的印花税、房产税和契税方面。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如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行业的三免三减半只适用于保障房中的部分项目,作为项目公司收入主要来源的租赁和资产出让则没有涉及。对于政府参与的资产交易计价偏低或者不计价的,是否按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没有明确规定。增值税方面的优惠,如:对资源综合利用类产品和服务,符合相关标准条件的,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同样也只适用于部分项目。在项目建设阶段,项目公司有大量留抵税额,占用了大量资金,在一定意义上也加重了税收的负担。对于保障房建设中的缴纳税额较大的土地增值税也没有相应的优惠。

我国在PPP保障房中税收法规的不健全造成了项目落地率低、民间资本进入难的现象。税务机关应完善顶层设计,从项目生命全周期进行考虑,制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指引、规范民间资本的参与。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河.城镇廉租房建设的 PPP 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0.

[2]叶晓甦,吴书霞,单雪芹.我国PPP项目合作关系中的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9):36-39.

[3]邓世虎. 政府投资项目中的 BT 模式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亓霞,柯永健,王守清.基于案例的中国PPP 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107-113.

[5]孙杰,黄金芳.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

[6]秦虹.城市建设融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7]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82-95.

作者:韩春明 夏新东 李少聪 赵晨辉

上一篇:创造性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音乐教学中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