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吴道子画解析

2024-05-19

王维吴道子画解析(精选4篇)

篇1:王维吴道子画解析

1.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亦善画。吴道子:又名道玄,曾任唐玄宗的宫廷画师,时称“画圣”,尤擅画佛像。

2.普门、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3.手痕:手迹,即谓开元寺的东塔上有王维的画。

4.画品:画的品格、品评。

5.雄放:奔放,豪放。

6.亭亭:高高耸立。双林:吴道子画中所画的两株娑罗树。佛灭之前,曾在天竺国拘尸那城娑罗双林下说法。

7.彩晕:五彩光华。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

8.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佛。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

9.手自扪:以手捶胸,这是形容听者未解寂灭之意时的状态。

10.“蛮君”句:蛮君,天竺国的君王。《释迦谱》载释迦涅槃时,自“一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以至“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百亿恒河沙天诸婇女,千亿恒河沙诸地鬼 王,十万亿恒河沙诸天王及四天王等”纷纷前来听说法。

11.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此处形容信徒众头攒聚、伸长。

12.佩芷(zhǐ)袭芳荪(sūn):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佩、袭,穿戴。芷、荪,香草。

清且敦:风格清秀而又浑朴。

13.祇(qí)园弟子:佛徒。祇园是“祇树给孤独园”或“胜林给孤独园”的简称,位于印度西北的塞特马赫特。相传憍萨罗国给孤独长者从波斯国王子祇陀处购得此园 ,建筑精舍,献给释迦牟尼,作为居住弘法的场所。佛陀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鹤骨:形容佛徒的清瘦。

14.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此处指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断绝尘念,内心孤寂。

雪节、霜根:形容竹子内在的.清劲品格,不单指其颜色。

15.交柯:枝叶交叉。

16.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内在的精神实质,脱略形迹的悠远情韵。

17.“有如”句:以鸟飞离樊笼比喻王维画突破形似而获得神似。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谢,离开。笼樊(fán),鸟笼。

18.神俊:精神饱满,气势飞扬。

19.敛衽(liǎn rèn):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无间言:完全同意。

 

篇2:王维吴道子画解析

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开元寺有东塔,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没有谁比得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道子的画风实在雄奇奔放,浩浩荡荡如同海浪翻滚。当他下笔时灵感像疾风骤雨,画笔未到处气势已先夺人。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东升。画中间有至高无上的佛祖,在讲说寂灭的教义是超脱死生。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鬼王,互相拥挤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诗人,如佩香草诗风秀美芳芬。现在观看他的壁画,也像诗品一样朴美清淳。画中的祇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不会再温。门前的两丛竹子,霜雪般清劲竹节贯连着竹根。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还只能看作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

篇3:王维吴道子画解析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唐开元二十五年 (737) , 王维奉命以监察御使的身份, 去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首联写诗人奉命问边。“问边”, 有人释为“到边疆去视察”, 固然不错, 但这里主要是劳边的意思, 因为此时的王维虽然仍领衔监察御史, 但还将兼任节度使属下的判官。“居延”, 汉县名, 当时是唐朝属国。颔联是写景, 但景中也有情。“征蓬”有自比之意。“归雁”, 一般当是成阵的, 但联系首联中的“单车”和颈联中的“孤烟”, 似应理解为孤雁为好。以“征蓬”与孤“雁”自喻, 不仅自然贴切, 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颈联气象雄浑, 卓绝千古, 一向受到人们的激赏。那么这两句诗究竟好在哪里呢?首先, 它真实地写出了边塞所特有的风光。大漠上的烟之所以“直”, 除了客观原因外, 主要是人主观上视觉的误差。这是因为大漠浩瀚无际, 没有参照物, 只有一缕孤烟乍起, 后被风吹得曲折升腾, 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直”的。同样我们对“长河落日圆”也应作这样的理解。本来, 落日的倒影映在咆啸奔腾的黄河里, 是不会“圆”的, 但在不尽的长河参照下, 远远望去就显得“圆”了。其次, 它所描绘的景物能给人以壮阔美。塞外沙漠, 一片荒凉, 但一经诗人赋予自己的感情之后, 就变成另一番景象;大漠开阔, 天空高远, 孤烟挺拔, 长河奔流;而落日、晚霞又给这活泼的画面涂上一层五颜六色的光辉。再次, 它能给人无限想象的余地。大漠燃起烟火, 让人想到战事, 长河滚滚, 让人听到涛声……尾联转为叙事, 说前线大获全胜, 河西节度使正在燕然山勒石纪功。

篇4:王维诗画的静寂美

王维是唐代颇有影响的山水画大家,一直被后世推崇为南宗文人画之祖。“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大夫之画、士人画,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明确提出士人画概念,究其意思,是在强调士人画与画工画在绘画风格上的差异,即士人画观其意气。王维生活的年代,由于佛禅哲学的广泛流布,崇尚空灵淡远的画风,力倡洗去铅华而趋于冲淡清新的艺术风格,着力在绘画中追求一种“空寂中生气流行”的意境。这是古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王维诗画共同追求的境界。

王维的画现世留存不多,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山阴图》是王维山水画的代表作,画作描绘的原野远树,用笔拙朴细巧,恬淡宁静的氛围萦绕整个画面,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王维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时论提及的《雪溪图》、《江山雪霁图》有王维笔意,从中传递出的诗意禅境,实为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仿佛王维在说,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临风听蝉、月下弹琴、雨中观槿。

读王维的诗,你读到的也是“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每一句天然都是一幅山水画,高山深涧,只有松风拂面,寂月朗照,花自开落,这寂静是自然的安静又是生命的律动;是“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悠然独坐,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逍遥自在,不同于鼎沸喧扰的现实世界,此刻,心灵从躁动归于平静,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隔绝,人在无冲突的寂静中关照自己的内心,寻找真实从容的自我。自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以后,王维深感自己的仕途也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借书画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在苦闷中追求精神的解脱。他的诗画就是他(特别是在晚年)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自然流露。

唐顺之论明画家周臣《长江万里图卷》时说:“少陵诗云:‘华夷山不断,吴蜀水常通。只此二语写出长江万里之景,如在目中,可谓诗中有画。”

妙就妙在这“如在目中,可谓诗中有画”。千百年来,历代的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皓月当空,透过摇曳的松树枝桠,将如洗的月色星星点点洒在淙淙流泻的清泉上,满载清辉的渔舟从亭亭玉立的荷叶底下露出一角船头,推动着粼粼的波纹向四面扩散。这一幅光、色、影构成的秋夜图画,带着跃出画面的爽朗而悦耳的欢声笑语,冲击着你的视听。可是,如果所写景致仅仅只是让人“在目”,而不是“如在”,那么所谓的“诗中有画”就要大大折扣了。诗人通过巧妙的笔法和独特的感受完成了对画面的超越,让人感受到清新宁静的画面下那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诗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诗人苦苦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表面上看本诗只是在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物象,实际上诗人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洁净纯朴的思想感情。读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首联和颈联写景,山是苍翠的,水是流动的,落日不忍离去,炊烟唤我回家。这里,寒山、秋水、落日、孤烟,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山水田园的温情亦包孕在这一山一水、落日和孤烟之中。那个“倚杖柴门”的隐者,兀自在秋风之中听晚树鸣蝉,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将寒蝉的孤绝之音从辽远与空茫中拉回耳际。时间静止,画面定格,画中那个超然物外的诗人自己,是整幅山水的灵魂。这就是王维的山水诗,不仅是流淌光彩与天籁的一幅画,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了自己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达到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批评只求形似是比较幼稚低级的阶段,不足为法。苏轼的画论告诉我们,以形似为基础,而又不止于形似,能够让人想象描画不出来的意蕴的艺术作品,才有不尽之意趣。诗书画之所以能够相通相融,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人们思想、意志、情感的艺术表现;它们都强调诗外、书外、画外功夫,把更高的“意境”作为共同的追求。而王维在诗画中所创造的自由澄明之境,折射出古代文人对个体生存的思考,唤起无数文人志士内心的共鸣,他们在现实世界(尤其是仕途)没有实现的人生价值,在艺术和宗教中追求超越;在自然中参悟生命,在静寂中审视自我,这是中国艺术的本质,是文人的人格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只有王维可以获得如此的评价。

上一篇:机械测绘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校园防暴力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