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评工作总结

2024-04-10

稳评工作总结(精选3篇)

篇1:稳评工作总结

一般来说,科学的稳评应该综合考虑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的大数据的网络工具,全面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一定要进行社会的`稳评,听取大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把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事件发生前。

基本内容

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在省档案系统范围内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为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为更好的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

篇2:稳评工作总结

关键词:重大项目,稳评管理系统,评估模块,评估方案,评估流程

西藏作为我国一个典型的民族地区,在当前情况下,创新与完善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意义重大。重大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其涉及利益主体众多、影响层面广泛、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如果重大项目决策、实施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会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变得极为复杂。2012年中办发2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下发后,全国各地均在实践中探索稳评机制的实施与操作,西藏随着稳评项目的增多,传统稳评力量不足、评估管理过程不规范等问题越发突显,西藏尝试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方法来完善与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3年以来,LZ地区7个县分别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进行项目评估。

1 西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1 稳评管理系统的建立可提高稳评的效率

当稳评成为上马项目的必要环节时,2号文件中提到,要应评尽评,可见目前需要评估的项目或决策数量之多。目前评估的现状是评估过程主要靠人工记录,或独立的电脑记录,没有形成系统地由电脑录入、捕捉与分析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急需要提高评估的速度与准确度,建立稳评系统后,通过智能通讯、智能协同、动态跟踪等功能,均可提高稳评的效率。

1.2 稳评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风险评估制度的长期建立

目前的稳评工作主要靠顶层、靠上级、靠领导来推进,现实执行工作中的困难与障碍就是评估事项数量太多、程序复杂、管理麻烦,因而稳评推动工作主动性不强。稳评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在各个层面已达成共识,但如何使这项工作能长期化、制度化,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建立稳评管理系统,使稳评工作操作程序化、简单化,可增强稳评工作的操作性与实效性,进而使稳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即通过稳评工作的制度化,增强稳评工作的实效及规范化[1]。

1.3 稳评管理系统的建立可规范评估程序

目前稳评的现状是各地评估程序不一,且评估行为表现随意,有些仅仅是走过场、应付性评估。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可在使用该系统的区域内规范评估程序,亦可通过动态跟踪、智能反馈,对稳评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同时,统一的评估程序、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增强稳评的规范化。

1.4 稳评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决策者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度,便于先期管理

在稳评过程中,评估的四性内容在评估实际过程中不能全面体现,会出现评估内容实践与理论难以一一对应的局面,因而影响稳评的效果。该系统的建立,可在稳评中利用稳评系统得出规范的评估结论,对稳评工作进行实时反映与动态管理,使各级领导在第一时间全面获取重大决策等事项的最新动态和公众的意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预案,尽可能将社会稳定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2]。

2 西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系统中风险评估的流程

依据中央及省市文件精神,以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为导向,建成具有完善的功能、实用高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管理,其支撑为网络中心与数据中心。LZ地区稳评管理系统中的风险评估流程主要分“六步走”(见图1所示)。

2.1 项目报备

在年初时,预留两个月进行“年初项目计划”录入,需要录入如下信息:项目名称、呈报时间、启动时间、项目类别(如征地拆迁)、项目性质(如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项目来源、建议评估主体、项目的状态(已报备或未报备)。项目录入完毕后,由各乡镇、各部门对项目进行报备,此时也可以在“临时项目录入”处录入临时项目。

2.2 项目报备审核

由维稳办对已经报备的项目进行审核,这里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评估程序、评估模块、联评联办、维稳办建议、确定评估主体、审核结论。

2.2.1 评估程序

可选择评估程序有“简易评估”和“一般评估”,选择一般评估即评估流程中涉及到的所有评估模块都要评估。简易评估是选择评估模块中的部分执行。

2.2.2 评估模块

该系统中的评估模块主要有:基本资料、评估小组、评估方案、民意测评、问卷调查、座谈会记录、重点走访、听证会、公示资料、分析预测风险、专家组意见、各部门意见、网络舆情、四性评估、评估小组意见、工作报告。当一个项目选择的评估程序为“简易评估”时,则在评估模块中可根据评估主体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估方案,即从评估模块中选择部分进行评估;当一个项目选择的评估程序为“一般评估”时,则评估流程涉及的所有评估模块都要评估。

2.2.3 联评联办

可选择其他部门协助评估主体给出意见,这些部门包括:地区公安处、地区维稳办、地区民政局、地区综治办、地区安监局、地区执法监督科、地区检察院、地区法院、地区司法处、地区组织部、地区宣传部、地区统战部、地区团地委、地区卫生局、地区教体委、地区人社局、地区民宗局、地区信访局、地区政治处、地区社管中心。

同时维稳办要给出建议,确定评估的主体、评估的周期以及审核结论(是否同意通过审核)。

2.3 成立评估小组

审核通过后,由维稳办指定的评估主体进行评估,并成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的成员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专家学者”“群众代表”担任。系统将录入每一位成员的详细信息:姓名、组内身份(责任领导人、直接领导人、联系人、其他等),成员类别(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等)、职务名称、手机号码、主要工作内容,这些都会详细记录于系统中。

2.4 确定评估方案

评估主体继续进行评估,由评估小组确定评估方案,此处根据评估主体的实际情况,仍可以选择“简易评估”和“一般评估”。

2.5 执行评估流程

点击项目名称开始执行评估流程,此处每一项都需要认真填写,会对评估主体在评估的过程中的每一项进行打分。在项目评估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风险源的存在,可在评估的过程中“新增风险源”。在民意测评模块,需要详细记录测评时间、涉及人数、征求意见的过程、赞成有多少人、赞成率多少、反对有多少人、反对率为多少、弃权了多少人、弃权率有多少,最后还要汇总群众的的主要意见及建议,同时要上传相关过程的文件资料等。以下几个方面是稳评中的核心环节。

2.5.1 分析预测风险

可通过系统中已有的风险源,作为这次项目评估的参考。风险源库的建立可以为类似项目的评估提供参考,同时也可节约很多资源及时间。

2.5.2 专家组意见

此处可随机选择系统专家库中不同领域的专家,并记录专家对于此处评估的意见。这里同样需要建立稳评的专家库,同时也会记录下相关专家的评估意见(专家的学历、专家的类别等,如征地拆迁专家、风险源分析专家、风险等级判断专家等)。

2.5.3 各部门意见

由LZ县公安局出具相关意见,进入该县公安局的界面,点击“部门联评联办”—“给予评估意见”,点击“处理”。维稳部门协同政法、综治、信访等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意调查,并将结果输入进稳评系统,对重大决策等事项的四性进行先期判断分析、先期管理,预测未来的社会稳定风险点,得出科学结论,进而采取相应的办法与措施加以控制。

2.5.4 四性评估

根据部门、专家出具的意见,对此次评估的项目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的评估。评估流程执行完毕后,点击“生成评估报告”。

2.6 评估结论审核

由维稳办进行项目备案审核,确定该项目属于“准予执行项目”“暂缓执行项目”“不予执行项目”“特殊流程项目”。这里特殊流程项目是指报常委会讨论的项目,对于高风险的项目所对应的评估结论为“不予执行项目”,对于中风险的项目的评估结论为“暂缓执行项目”,对于低风险的项目评估结论为“准予执行项目”。

3 完善西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的途径

西藏LZ地区稳评机制实践创新对于稳评机制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西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系统。

3.1 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话语秩序———业务架构

由于西藏稳评管理系统的投资比例比较大(西藏信息化平台投入800多万元),目前全国也仅有部分省份在使用该系统,由于经济状况存在差异,对于该系统投入的时间节点、成本等也有差异,进而影响到该系统的效果。因此,为了全国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以及考核上报机制,建议中央做好项层设计,建立统一的逻辑架构(业务架构),由中央提出统一的标准及补助措施,统一稳评的业务规范、评估流程、数据口径等,这样统一的话语秩序在智能匹配、提高稳评效率方面可进一步推进稳评信息化建设[3]。

3.2 技术力量多元化———技术架构

目前由江苏海盟金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西藏稳评管理系统提供软件设计与技术服务支持,由于该系统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建议在中央统一逻辑架构的基础上,借鉴海盟软件模式,增加或整合相关企业的技术力量,共同为全国范围内的稳评管理系统做好技术支撑与管理服务工作。但要注意系统间功能的配套问题。

3.3 不断完善稳评管理系统工作内容

一是各类平台用户的培训,如对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等(系统如何使用、各相关部门如何通过系统达到协调联动的效果);二是完善相关匹配基础数据库;三是完善资料管理库,剖析典型案例开展研究,尤其是风险源管理库、专家库与稳评案例库建设,对于未来的稳评工作可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与借鉴意义。

3.4 细化稳评内容,使稳评四性指标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评估中,大家更关注稳评的合理性,即公众的意见,对于其他三性,理论中都有,但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或者说合理性与最终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最相关,其他三项关联度不强,而稳评系统将四者均分别呈现出来了,但如何通过四性判断社会稳定风险等级,鲜有人进行专门研究[4]。因此在未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稳评的四性与社会稳定风险之间的关系探讨。

4 结束语

西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使用,提高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效率,规范了评估流程,同时所建立的风险源库与资源库尤其是案例库可为稳评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六步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流程对稳评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最后提出从业务架构、技术架构、稳评管理系统工作内容、四性指标的可操作性方面来完善西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系统,以期稳评管理系统能在西藏其他地区广泛使用,促进西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丁宁,金晓斌,李珍贵,等.征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01):20-25.

[2]李永超.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2):5-8.

[3]陈丹.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的调查报告[J].求知,2014(01):47-49.

篇3:稳评工作总结

[关键词]社会燃烧;重大项目;稳评机制;昆明PX事件

2015年4月6日,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这一曾在2007年因项目上马引发当地公众群体性事件的重大项目再次引爆了国内舆论,随着公众、媒体对项目爆炸进展的跟进,政府与企业、公众等共同治理模式的倒逼,公众对政府风险管理能力的信任等问题不断抛出,与此同时,也将我国政府重大项目“稳评”机制推到项目实践的风尖浪口,引人深思。

目前,我国重大项目评估实践中仍存在对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如何发生、因何发展、演变,其风险关键节点在哪里及如何防控等诸多问题认识不清的状况,如何确保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双赢,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仍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此外,如何将现有稳评机制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切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即“稳评机制”)。”2,使其作为必要嵌入机制引入到重大项目推进的各个节点成为理论研究者与稳评实践者探索的热点。

本文拟从社会燃烧理论这一更为广阔的理论视角,以昆明PX重大项目为例为“稳评”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构建理论基础,破解该机制完善应对路径的难题。

1、社会燃烧理论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

1.1社会燃烧理论主要观点

社会燃烧理论最早由由中科院院士牛文元首次提出,该理论将社会风险的爆发积累与物理学中的燃烧现象、机理进行了合理类比,旨在为研究社会风险的产生、演变和预警提供依据。

自然界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助燃剂、燃点。社会稳定风险产生的三要素依次为:①可燃物:引起社会无序的基本动因,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一定的利益冲突产生的风险因素;②助燃剂:引发社会系统更加脆弱的“脆弱化作用”,如媒体的误导,谣言的传播,信息发布渠道和政治制度不完善,社会心理的放大等加大社会风险、激化矛盾的因素;③燃点: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通常一些具有规模和影响的突发性事件成为社会风险爆发的导火索,形成一种打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临界点值。3

1.2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

社会燃烧理论目前多应用于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社会稳定调控系统、及群体性事件演化的研究,而将其用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域的尚属少数。且绝大多数学者并未能将社会燃烧理论中的三要素在其研究问题中具体化,对问题的针对性较弱[4~6]。此外,这些研究多是进行定性逻辑论述,缺乏实证研究分析,未将理论应用上升到机制层面,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特点,将其中的燃烧要素作一具体化梳理(见表1),以增强理论的适用性、问题的针对性,以便更为深入的分析项目中社会燃烧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机理,并为提出“稳评”机制风险防范、化解的完善路径做好铺垫。

2、案例分析与讨论

2.1案例简介

昆明PX事件是指2013年5月4日前后,昆明市公众多次聚集游行反对在昆明市附近草铺工业园区建设1000万吨炼油(可能含剧毒物质PX项目)重大项目而而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该事件是近年来多起PX项目事件中最新的案例,其伴随着近年来PX项目社会风险因素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更具有探讨的意义。

表1 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燃烧三要素

2.2案例讨论

2.2.1昆明PX事件燃烧的可燃物

该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云南省、昆明市政府与周边公众的利益诉求相去甚远。政府在巨额GDP的价值观驱动下,在前后多次新闻发布会中称其“通过审批”、“好项目”,而公众在对PX项目对身体健康损害、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健康权利、环境保护的诉求下,认为其是“坏项目”,利益诉求的尖锐冲突成为该事件中的可燃物,为PX项目的“燃烧”奠定了基础。

2.2.2昆明PX事件燃烧的助燃剂

(1)风险沟通:①谣言或小道消息:2012年11月,公众获知该项目的存在是来自小道消息的传播,之后,因无官方消息的公开及与官方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公众只好借助于网络发声质疑项目中风险情况,政府风险管理等,期望得到政府答疑。直至2013年3月底,政府才迫于舆论压力,召开新闻发布会。但在此风险沟通过程中,政府并未就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具体细节做出回答,而是简单的介绍项目。缺乏风险沟通机制,风险沟通的效果不尽人意。②媒体传播:学者赵玲等7曾对该事件中自5月1日~5月20日的微博舆情进行关注,由其分析数据不难看出,在网络资源发达的大数据时代,新闻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特别是QQ、微博等线上实时性裂变式传播能够对事件进行快速直播,使更广范围里的人了解微博事件的发展状况,对线下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易引起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从而造成大范围影响,成为社会风险爆发强有力的助燃剂。(2)公众与政府风险感知差异;政府在推进对其主导或支持的PX项目时,对项目的风险感知是较低的,他们更多是出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公众生活,因此感知到的利益高于风险,认为是真正的好项目;相反,当地的许多公众却对政府眼中的“好项目”不认可、不答应,两者之间的风险感知差异巨大,随之由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风险应对行为8,感知差异的助燃作用使得原本可以化解的社会风险不断放大。(3)公众参与制度欠缺;在对昆明PX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评主体为政府部门与第三方主体中石油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而第三方主体的公正性尚遭受质疑。整个评價过程中缺乏公众这一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参与。尽管昆明本地环保组织作为公众代表,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调查,但政府所称“环评报告有密级,核准过程的关键环节公众可参与”及“论证结束后会有民意咨询过程”,最终均是不了了之。公众参与制度欠缺,激发了公众对参与权利缺失的不满,推动事件不断恶化。(4)公众对政府信任缺失;从发布会具体调查细节的缺乏,政府的一步步避而不答,到恳谈会走过场;从对项目是否含有PX项目的质疑,到对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项目风险能力的怀疑,再到实地考察“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不信任,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逐步加强。而这种不信任更使两者间的风险沟通、风险化解措施受制,加速了群体性事件的产生。(5)机制、体制的不配套;①项目的环评和稳评脱节;云南省环保厅作为项目环境审批部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始终没有将环评具体内容予以公开;本应由重大项目上马审批部门—发改部门牵头的前置性程序—项目的“稳评”没有在事件中体现;②“稳评”尚没有进入法律程序,还未能作为项目上马的刚性前置程序。由此,激烈的利益冲突缺乏合法化解渠道,矛盾愈发突出。

2.2.3昆明PX事件燃烧的燃点

昆明PX重大项目所酝酿的两次群体性抗议事件先后发生,且在第一次群体性事件之后,仍然被动的风险管理措施,再次引发抗议事件,使得社会稳定平衡点被打破。

2.3结论

总之,昆明PX项目中可燃物的存在,助燃剂的多样性形成强大的助推合力,最终社会风险超过阈值达到燃点,形成了民众聚集抗议的结果。

3、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的政策建议

(一)拓宽稳评机制中风险沟通渠道,加强风险沟通:

(1)公开官方消息,及时解答公众疑惑:政府在项目推进的各个阶段要拓宽与公众线上、线下多种风险沟通渠道,定期、及时以官方形式公开正式消息,公开透明的消息稳定人心;

(2)借助大数据平台,引领正确的舆论传播导向:以大数据为平台,在项目规划前期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及时把握舆论动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使评估信息公开、透明;

(二)重视公众与政府风险感知差异,缩小感知差异距离:

稳评中应高度重视风险感知差异的存在,并加强如风险分析、风险分析评估环节中的风险感知调查、公众与政府座谈意见表达等,增加对项目的共识,缩小感知差异的距离;

(三)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深公众参与程度:

积极将公众参与引入到稳评机制评估程序中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公众实地考察、公众意见表达、公众意见反馈等,使得公众成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评估主体,对项目决策产生影响;

(四)提升政府风险应对能力,增强政府信任:

在项目的科学合理规划之下,提升政府对项目运行中风险的监测、监督、应急能力等,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加对项目的支持度,有利于化解项目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

(五)完善配套措施,发挥机制效力:

(1)完善重大项目与环评制度,使二者配套,并细化各项目领域机制,使项目的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得到双重评估,降低风险爆发的可能性;(2)加快稳评机制的立法进程,使其拥有合法地位,拥有更高的法律效力,成为重大项目上马的前置性、刚性程序。

总之,本文借助社会燃烧理论,提出重大项目“稳评”机制的完善路径,为该项工作纵身发展的创新提供了一些思路。而如何结合项目稳评实际,充分发挥机制在科学决策、源头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需要稳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继续探索。

作者简介

1白鹭,女,1990年生,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與危机管理。

注释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13.

3牛文元.社会物理学:学科意义与应用价值[J]科学论坛,2001,54(3):32-35.

4李开孟.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讲座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的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管理(六) [J].中国工程咨询,2013,07:73-75.

5杨芳勇.论社会燃烧理论在“重大事项”上的应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模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04:106-111.

6单飞跃,高景芳.群体性事件成因的社会物理学解释——社会燃烧理论的引入[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06:26-33.

7微博对群体性事件助燃的动力学机制分析——以“昆明PX事件”为例.情报杂志.2013年8月第32卷第8期:50-56.

上一篇:高考一轮复习教案圆下一篇:“查尽责、除隐患、保安全”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