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

2024-05-02

高中生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通用13篇)

篇1:高中生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

《摩登时代——卓别林》这一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出来。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让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就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被剥夺,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欢迎查阅。

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1

在《摩登时代》中,我看到的仅仅是硬控制,而没有看到软控制的出现。虽然我们说物质刺激很重要,只有满足了人最基础额需要才能够激发人们创造、生产、奉献的动力。可是,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人并非全部是未为经济利益而活着,并非经济利益就可以成为激励的全部内容。亚当·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并认为,在自由经济制度种,经济活动的主题是体现人类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经济人假设也就是麦格雷戈归纳的X理论中的人性假设。

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管理当局不得不越来越倚重于工人们的判断力、创造力和忠诚心。随着组织对工人们的期望的增多,企业也不得不重新审查自己对工人们所做的假设了。实际上我们看到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基于社会人假设给予职工较为充分的关怀。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是以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不单纯为追求金钱收入,还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

实际目前的企业正越来越致力于关心员工,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并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很多管理人员对于员工,尤其是生活较困难员工的个人、家庭情况都十分了解,并且时时给他们安慰、鼓励和帮助。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经理玛丽·凯说:“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要——认可和赞美”。金钱可能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力工具,但赞美可能更有力,因为它唤起了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自尊心,他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和重视,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赞美的“成本”十分“低廉”,它不但是一种最好的,而且是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管理技巧。因此,关爱员工,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你对员工的信赖、支持和关心,是使员工乐于为企业打拼的重要因素。也只有做到对员工的关怀的企业才是富有生机的企业。对员工关怀本身就是对企业的关怀。

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2

乍一看“摩登时代”,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英语单词“ModernTime”,而在我们此刻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时尚”、“现代”、“潮流”的代名词。它与舒适、奢侈、高贵的生活状态相联系,但是在1936年拍摄完成的《摩登时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这部黑白电影后,我感觉主人公夏尔洛所生活的摩登时代,无非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后给资本家带来的享乐社会,从某种好处上说,这种生产力的进步让资本家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由地主的奴隶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的动荡下,资本主义体制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美国作为此次大危机的源头,经济大萧条、银行工厂倒闭、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等让美国陷入梦魇。在美国,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流浪人员多达60多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而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持续垄断价格却把几百万头猪、几十万吨的牛奶、几百万亩棉花肆意糟蹋。这种病态的唯利主义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了这部经典的无声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尔洛就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和在经济危机摧残下的广大无产阶级的缩影。马克思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我的所有者手里。”夏尔洛为了生存,机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做着扭螺丝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为一向被雇佣者监视着,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设有大屏幕监视器,能够说工人们没有一点私人空间。马克思还说道:“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必须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光。”夏尔洛在影片中就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品,为了减少工人吃饭时光,让工人在吃饭时也能工作,资本家发明了“毕罗自动喂食机”,但是机器的崩溃无疑是对这种剥削行为的讽刺。我想,有一句话能够表达资产阶级对工人们的这种“炸血”式的剥削——“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当我看到夏尔洛被机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疯时那些滑稽的动作时,我真的笑不出来,我在心里默默祈祷,期望他能你开这个“吃人”的工厂。之后,他真的因为精神失常而进精神病院修养了一段时光,而当他穿着西装革履,带着小礼帽走出病院的时候,我感觉到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才得到了保障。之后他被误捕入狱,那段时光能够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没有机械劳作的压迫,更没有资本家的指责和监控,没想到在那个时候,“监狱”却是工人们最好、最舒服的栖身之地,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尔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睐,两人在颠沛流离、混乱窘迫、逃避追捕的环境下相依为命。感情总是能给人们与温暖,虽然无情的资本家一向在用金钱和利益冷冻着人们的心灵,但是人们心中那永不熄灭的星火却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影片最后,这对情侣携手并肩,一齐用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对完美生活的渴望支撑着彼此,坦然迈向前方。虽然我们不明白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他们,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如果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那么无产阶级将永远生活在资本家的奴役之下,那么又何来幸福、快乐可言?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又不禁联想到当今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底层工作者们的影响却是异曲同工的悲怆。正如央视记者白岩松访美时在华尔街看到的情景一样,豪华的餐馆旅店还是顾客盈门,对于中高产阶级者来说经济危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伤害,而对于无产阶级者来说,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经济的来源,好比断粮、断奶一样,他们的生活却是异常艰苦、辛酸的。

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3

影片开始的镜头时一些巨大的齿轮,人在其面前是如此的弱小和微茫,机器的力量是如此的大。在影片中更会对此侑更深的理解,机器虽然会茖人幸福生活但一开始,确实祂给了我們不断的伤痛,摧残人性,毁坏人的健康,恶化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人则成了机器的奴隶——主人公被卷进了齿轮里。這也正证明了,影片开幕时的一句话:本片讲述了工业时代,茖人企业和人类最求幸福的冲突。影片首先讲述的时工人在流水线尙的劳动。如果用词來形容的话即使:单调,机械,沉重。老板在办公室里自会整茖生产拼命加快速度,并且还试图引进“喂食机”以节省吃饭的时间來工作!這种生产方式(就资料叫做泰勒管理方式)一方面這是一种专业,快速细化的工作方式,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额财富,但同时也忽视了工人的仍尊严,于是在這种重压下主人公,一位机器劳累的工人疯掉了,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机器吧人的身心健康毁掉了,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要说忽视人格,影片正还侑很多,比如实验喂食机的过程,当众野蛮追捕女孩。這部影片确实放映了社会化大生产早期的劳资矛盾。但這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呢?這茖生产时期确实创造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为进一步社会化生产奠定基础,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但是社会,特别是工人阶级为此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犯罪……  更需要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是在二战后,工人待遇和社会福利极大提高时发生的,福利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新经济产生,民主政治极大发展……  這让人想起了前几年中国的“黑心工厂”超时加班,降低工资,毫无安全生产可言,难道這真是不可避免的么?而更让人痛心的是的地方政府却作为甚少!还侑一茖令我印象很深,主人公勿立功劳,得以提前自由,祂很不高兴(這是很显然的,外面会饿死啊!在中国也是這样,我说的不是這茖),但监狱长给了祂推荐信,就是這封信使祂在经济危机中找了几份工作!這正体现了一茖政府的公信力!甚至是在大危机时!也许這也是美国度过危机,主人公最后对未來充满信心的一茖原因吧!一茖公平的社会终会给人机会,就像祂們在酒吧里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要努力,就侑自己的生活,不过它是贫是贱……  最后,人要侑奋斗的信心,美好就在前方!

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4

1936年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5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影片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摩登时代》以一句“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拉开了电影的序幕。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涌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之后便是一个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动作,男主人公夏尔洛是这个大工厂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了,他不断地在传送带上拧螺丝,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这一动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还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同时他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可是在大街上,他却被警察误认为是工人暴动的领袖而关入了监狱。在监狱中,他又误食海洛因导致兴奋而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发生在夏尔洛身上,最后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了。”可夏尔洛却说:“可以在多关我几天吗,我待在这里很好。”夏尔洛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似乎是人们期盼已久的自由。因为即使他出狱,重新获得自由,却仍然要进入资本主义的牢笼,不可脱身。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才有夏尔洛这样荒诞的想法。后来,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一个河边的小破木屋。他们曾经也幻想过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别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货商场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些仅仅是幻想,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堂,也仅仅是那个河边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的温馨与幸福。

影片最后,夏尔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这一章的标题是“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尔洛看到女主角紧锁着眉头,他告诉她应该笑,应该向着黎明微笑,这也是卓别林带给我们一系列艰辛,悲苦,荒诞以及黑色幽默后给我们的一丝希望。

如果仅仅看这部电影的情节,或许他并不能位列经典电影之列,并且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迷倒一批又一批的观赏者,我想真正让人觉得这部电影伟大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承载沉重的社会话题。

电影一开始那些涌出来的一大群羊象征了在工厂里被资本家向牲口一样驭使的工人们,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给工人

带来了更多的贫困生活。工人的无时不刻不再给社会创造着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全被资本家榨取走了。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一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工厂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于是带出了本片中很好笑荒诞的场景,一个发明家来工厂里想资本家兜售他发明的自动喂食的机器,以此来缩短工人们的用餐时间。而主人公夏尔洛被当作小白鼠来试验机器的作用,引发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笑果。电影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深刻而激烈的揭露,把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和摧残的丑恶面目,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觉到无所适从。

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的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同时也引起观众对“工业社会对人性异化”的反思,被机器洗脑后的工人展现给人们的永远是麻木呆板的表情。影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同时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现在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摩登时代》中,还有很多镜头在演绎着卓别林辛酸的生活。影片中卓别林被卷进了巨大的机器,在机器的力量前无所适从,在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滑行,浸透了苦涩的笑料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高中生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

篇2:高中生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这是一个关于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了以卓别林饰演的无产阶级小工人查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与个人企业的冲突。“努力,永不言弃,我们能应付一切的!”是他们对生活的追求。

电影开篇以拥挤的羊群与拥挤的人群的鲜明比较,好像人与畜无异,给人一种想笑却又觉得悲哀的感觉,同时使人对那个“机械化”的社会的深深思考。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自我是无法控制的,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被机器异化的一个。

由于工厂的各个车间一向被总裁监视着,所有工人只能拼命加快速度,即使周围有任何打扰你动作的一切,都不可忘掉正在流水线上的工作。总裁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光,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工人的时光被最大限度的开发使用。工人查理就是其中一个,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流水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而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时,很多人连饭都没有得吃,又有谁在乎工作时光的长短呢?而资本主义者正是利用这些,为了最大限度的让工人工作,促进竞争潜力,甚至有人发明了毕罗喂食机,它能够减少工人吃饭的时光,让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吃饭,以增加产量减少支出,以此残酷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查理最终失业了,阴差阳错被当成了共产党领袖而锒铛入狱,而这只是他监狱生活的开始,在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一次又一次的入狱,虽然很多次入狱都是由于他在工作上的失误导致的。但即使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流浪宝黛相濡以沫的场面很温馨,在湖边破旧的小屋里虽然状况百出,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也给人以幸福感动的感觉,焕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影片的结尾,查理和宝黛携手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他们坚信“努力,永不言弃,我们能应付一切的!”,这个画面让人振奋。

影片中,工人们无论何时总是匆匆忙忙的,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光都剥夺,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引起人们的深思。

1、查理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流水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机器卷进卷出,以及即使休息的时刻,也不停地重复着工作时的动作,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

这个镜头让我们明白:“过去的时代、此刻的时代、未来的时代,从未改变的生活”这一现象。即使时光在流逝,但是工人永远是被剥削的,只是被剥削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在影片中,那是一个“机械化”的时代,工人们被资本主义家残酷的榨取剩余价值,连休息的时光也没有,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但是此刻的时代又何尝不是悲哀的呢?改变了的是机器的先进程度,电脑的广泛应用代替了以前庞大的机器,我们中一部分人由体力劳动者变成了脑力劳动者,但是不变的是人们还是被剥削,被榨取剩余价值。“加班,加班!”是老板的口头禅,“累,好累,累死了”是工作者的“问候语”,此刻的我们依旧是永不停歇的劳动的一员,是茫茫沧海中的一粟!

2、男主人公查理与女主人公宝黛在湖边破旧的小木屋里,虽然状况百出,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也给人以幸福感动的感觉,焕发着人性美的光辉的镜头。

在如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夫妻之间还是这种共患难的真情?由于身处的环境的变化,机会多了,诱惑也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变的更快了,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很少见了,充斥在人与人之间的是欺骗、是谎言、是虚情假意,那种纯粹的感情还有么?

3、影片的结尾,查理和宝黛携手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他们坚信“努力,永不言弃,我们能应付一切的!”,这个画面让人振奋。

没有人的人生旅途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暗礁、浅滩,甚至是狂风暴雨,让我们前行的航船无法前进甚至迷失方向,但是航船迷失方向不要紧,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盏明灯,我们总能找到彼岸。这就如同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是无法选取的,但是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有自我的目标,他们坚信“努力,永不言弃,我们能应付一切的!”,那么他们的航船必不会迷失,彼岸在向他们招手!他们在那样的时代,都敢于追求完美的未来,那么我们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就应树立自我的目标,坚定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最后,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忙乱而无助,资本家揭开了面具,露出了惟利是图的本质,劳动者则顺理成章的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

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他透过两位主角来暗喻当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卓别林自我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篇3:高中生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

1 《摩登时代》电影概述

《摩登时代》的故事背景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虽然影片一开始用了丰富的内容表现了工厂里没有喘息的、重复性的流水线工作,但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多么辛苦能有工作还是幸福的,因为当时有大批的工人失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卓别林很敏锐的看到了当时资产阶级机器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个人幸福之间的矛盾,创造了这样一部“摩登时代”,影片中有许多他个人表演的经典段落都来自于卓别林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提升, 比如:卓别林扭零件扭到发疯,所有生活中的六边形他都想扭,还有他想躲在厕所抽烟休息却马上被经理发现,这些细节非常生活化又让人会心一笑。影片不仅简洁流畅而且摄像机和表演配合的精确性很高,卓别林和身边的环境、道具产生了层出不穷的噱头,比如:主人公查理在餐馆端烤鸭时,摄像机有节制地俯瞰着跳舞的人潮上面主人公勉力托举的那只托盘;还有查理和女主角进入到破旧小木屋后,他一关门,房梁掉下来, 刚想坐一下,桌子塌了,一拿扫帚,房顶塌了下来,一靠墙,直接跌进河里…… 这一连串的肢体语言的表现力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精巧构思都具有难以逾越的精确,而表演和道具的精准配合想必也是经过反复的测算和多条的拍摄才得以完成的。

2 《摩登时代》表现出的艺术风格

2.1夸张手法的运用

任何一部影片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夸张的成分,没有夸张艺术就失去了张力。 喜剧本身也能体现夸张,但是与其他电影形式存在差异,喜剧的夸张更多的是营造 “笑点”让人看了以后开怀大笑,借此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在《摩登时代》 中,查理因为长时间在繁忙的流水线重复同一个动作,终于不堪重负神经失常,只要看到六边形的东西就想扭,甚至去拧女人衣服上的纽扣,这个夸张的设计,不仅让人捧腹,并且很符合电影逻辑。因为查理在车间中整天在流水线上反反复复的拧螺钉,让他几乎崩溃,他发疯后的举动也不足为奇,这种出于职业的本能与病态趋向,让影片更加真实。本片中查理那些能戳中笑点的夸张举动都是来自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映照,是“由外而内, 再由内而外”的演绎。

2.2营造喜剧情景,人在囧途

卓别林是以表现小人物而闻名的喜剧大师。无论他经典的流浪汉形象还是对社会现实的种种批判,都是极为生活化接地气的。而且他是一位非常善于营造喜剧情景的大师。

卓别林电影中的一个基本手法是先营造一个背景环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揭示出影片主题。一个电影之所以具有喜剧性, 是因为内心向往与所处环境相悖,不适应或者不服从这一环境,这样就容易与社会发生矛盾,出现各种囧事。《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就营造了一个特定的背景环境:无数的工人涌进工厂,工厂里始终飞速运转的流水线,经理监视工人的大屏幕无处不在,连厕所也有监视, 工人除了吃饭已经没有丝毫休息了,但是经理仍然觉得速度可以更快,效率应该更高,种种不平衡一步步展现了人物与环境的矛盾以及产生的窘境,进而能够与人物性格的塑造遥相呼应。被工厂开除后,查理又经历了进监狱、给百货大楼看门、重回工厂、餐厅表演、被警察通缉等种种窘境,中间发生了各种囧事,让人捧腹中又夹杂着泪水。

2.3讽刺的运用

机械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沦为了重复劳动力,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使一切都要更快、更有效率,而在追求过程中种种对人类自身生活的忽视导致了很多问题,也催生了卓别林的这部 《摩登时代》,这是一出带有深刻社会性的讽刺剧,它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内心需求,为人们无处抒发的困惑和苦闷找到表达的出口。比如:影片中多处对于当时这个“摩登时代”的讽刺。看似随着科技发展,人类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机器大工业时代,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进入了幸福时代。影片一开头就出现了羊群与工人的相似蒙太奇,工人这个完全泯灭个性和个人意志的群体,就像任人宰割的绵羊,只是机器和资本家的奴隶。 而之后自动吃饭机的段落更是反映出资本家为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不顾一切,尽一切可能压缩工人的休息时间,主人公查理被吃饭机搞到发疯的囧态虽然好笑, 但更引起了人们的思索。

3 《摩登时代》的现代性意义

3.1喜与悲平衡中的现代性叙事

卓别林是一位天才的电影大师,他平衡喜剧和悲剧元素的能力令人称赞, 其中很多段落都是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喜剧的分寸感始终把握的很好。卓别林的表演主要是滑稽且略带超现实的影像风格,这使带有批判性的喜剧性影像在戏剧化情节的进展中呈现出严肃的悲剧性气氛。

在剧情发展方面,尽管主人公查理自己也有很多糟心事,但当他第一次遇到女主角时,还是毫不犹豫的就帮助了她,尽管他是有着自己的目的,但也说明查理本身是善良和温暖的,尤其在遇到女主角后,两人的对手戏更是令性格更加丰满起来。两人有着对于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虽然他们无处安身,但是不妨碍幻想一下漂亮豪华的小家。紧接着,从幻想中的豪宅来到了现实中的破旧木屋,画面反差巨大,但是当女主角兴高采烈的带着查理一起来到小木屋面前时,字幕上出现了“It’s paradise”,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幻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但是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的欣喜若狂,由此观众被由衷地被打动了。 这种情绪的起伏,悲喜的切换自然真实, 对于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无法掌控,包括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难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3.2小人物的黑色幽默

不论是在什么时代,小人物永远是存在的,他们以被压迫的身份和及其无奈的社会处境,制造一种黑色幽默式的对抗。卓别林塑造的流浪汉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在他的影片中,以滑稽的喜剧方式为载体表现严肃的悲剧主题,进而歌颂小人物的真诚和善良。 同时他在电影中运用了种种反讽式的艺术手法,讽刺社会现实与不拘于现状的 “疯子”,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将社会中各种不公平以及丑陋揭示出来。相对于机器,相对于工厂主,主人公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而之后的种种阴差阳错, 被警察误抓,在监狱里意外成为英雄, 种种遭遇充分说明作为小人物的查理是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这也表现了一个工人劳动者身处社会最底层,不能凭借意愿,只能苟且生存,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创造价值。但是小人物也不是一味忍受,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有打不倒的小强精神。在本片中,查理更不是一味忍受,虽然在结尾和女主角两人又一次面临无处安身的窘境,但是查理鼓励女主角不要放弃,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两人微笑着鼓起勇气重新上路了。

3.3影像风格与内在节奏的把控

无声电影的形式类似于哑剧,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营造喜剧气氛,因为没有对话,有时候关键性的内容交待就通过“间幕对白”表示。在本片中,有些比较关键性的对白会显示出来。“It’s paradise” 、“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 这些字幕一打,一方面是默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调节节奏、推进叙事的作品,不过在现在看来,这种间幕更凸显了默片独有的视觉风格。不过这样的间幕在影片中的运用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情况下,卓别林主要还是依靠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传达人物思想,这里要特别表扬一下影片的音乐,本片的音乐由大卫·瑞克森创作,但卓别林也亲自参与了背景音乐的创作。卓别林本身会演奏小提琴,但他并没有系统的学过作曲,所以他一想到什么曲调就让瑞克森马上记录下来, 然后瑞克森再根据剧情将这些模糊的曲调编配成流畅的原声音乐。整部影片的配乐叙事性极强,与剪辑、情节的配合衔接天衣无缝。卓别林曾说:“在我的影片中,音乐和主旋律将变成动作的主要基础,和戏剧性表演本身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除了《摩登时代》,他的很多电影配乐也都由自己挑选各种古典音乐小品或自己根据情节创作完成。

在《摩登时代》中,绝大部分镜头使用全景。卓别林曾经说过,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则是个喜剧,即全景和远景适合表现喜剧,特写通过对面部表情的描绘更适合表现悲剧。所以在本片中,比如结尾卓别林在餐厅的歌舞表演就是用了长时间的人全景别,充分展现了卓别林的天才表演。虽然《摩登时代》 整部影片并不是强情节的,卓别林也不太使用剪辑来切换节奏,但是在他大段的个人表演段落中,都有着内在节奏的把控,比如:卓别林在百货大楼溜冰的场景,他常常溜着溜着就到了没有栏杆的二楼边缘,观众的心理非常紧张,而卓别林却悠然自得,可以说他的个人表演段落中内在节奏都没有散掉,反而牢牢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再比如:自动吃饭机的段落,当机器突然失控,虽然卓别林表演的非常滑稽,可是内在心理情绪是非常紧张的,这种机械对人造成的“异化”可以说让人的每一根神经都变得紧绷。卓别林的影片不是靠语言, 而是靠情节、动作来发展叙事,所以全世界不论男女老幼,有没有对白,懂不懂英语,都能被他的表演所打动。

在本片中,经常可以看到卓别林的动作明显加快,因为当时拍摄的画面是每秒16格或20格,所以按照正常速度放映时,就会变成快动作,这样就加强了视觉冲击力,也带来了喜剧效果,比如:卓别林看到招工启事后奔向工厂的段落,带有强烈叙事功能的音乐配合上卓别林快速的飞跑速度,他以神一般的速度在最后一秒挤进了工厂大门。

4结语

《摩登时代》主要突出了现代化过程中机器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普通劳动者的冲击,这样的经典放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当中看,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在本片中主人公追求传统价值观,追求家庭温暖,而在面对现代化进程的种种无奈和矛盾就契合了当代人的情怀,戳中了当代社会的软肋。卓别林的电影风格非常突出,包括《摩登时代》这部影片,本质上其实还是一部流浪汉的个人电影,“称得上是唯一充分再现了20世纪人类面对社会和技术机械时的彷徨感的电影寓言”(安德烈·巴赞语)。

卓别林的电影影响了许许多多后来的电影人们,他的艺术风格带有他自己鲜明的烙印,并给世界电影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2016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唯一的舞蹈节目《爵舞奇迹》选择了五部影片演绎,第一部致敬影片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当扮演卓别林的舞者从天而降时,80年前的这部老电影重又散发着古典的魅力。向卓别林致敬,希望每一次对他的作品的回顾都能有不一样的启发。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诞生至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声、黑白到彩色、有声,再到今日电影特技的无所不能,电影技术的发展确实突破了很多人的想象。但无论技术如何变迁,电影记录世界、记录生命的本质从未改变,传递情感的能力更没有变。《摩登时代》就是这样一部打动人心并且散发着独具一格艺术魅力的影片,本文将从剧情及拍摄手法等方面分析影片的艺术风格,展现电影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摩登时代,卓别林,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梅尔文·赫利泽.喜剧技巧[M].古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库卡尔金.卓别林评传[M].芮鹤九,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3]卓别林.卓别林自传[M].叶冬心,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4]王志钦.巴赞论卓别林[J].电影艺术,2009(1).

[5]肖模.卓别林与情节喜剧[J].世界电影,1996(2).

篇4: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

影片描述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超多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查理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查理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但是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忙的那个女孩的爱。现实生活虽然困苦,但要怀抱期望的去生活。因而,影片结尾之处夏尔洛示意女孩改变一脸严肃的神情,满怀期望与喜悦的和他去寻找新的生活。

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应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还有查理第一次从监狱里被放出后的流浪生活,在大部分人都失业的状况下,找一份工作难上加难,因而查理想再一次进入那个能够免费吃住的地方—监狱。这是何等的无奈和辛酸啊。然而查理和那个受他帮忙的女孩始终没有丧失对生活的期望,他们梦想着有一个美丽的家,过上一个不用挨饿的日子。

影片透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述,运用夸张滑稽的行为动作,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陷入一种对社会残酷现实的反思。看过影片之后,我开始感到我们此刻的生活的多么的幸福。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时代,然而我们此刻的发展也沿用了很多资本主义的模式。因而《摩登时代》所体现出来的好处就应使每个人都要反思。虽然说不上“居安思危”,但是我们也就应为了创造出完美和平的社会而努力吧。

篇5: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

影片一开始,有这样的一段字幕:“modern times.”a story of industry , of individual enterprise—humanity crusading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我想这段话可以这么理解,一个关于工业化和资本企业在追求发展过程中扭曲人性的故事。这句话很经典也很深刻,无情且绝对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黑暗。

然后呈现的情景是绵羊簇拥而行,工人蜂拥而至,人类已与动物无异,在巨大的资本剥削面前,人性扭曲,毫无尊严。可为了生活他们又不得不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关于这点,后面我们会提到关键原因在于以广大劳动工人为代表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过程被称作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接着流水线工作呈现在眼前,在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方式。依据教材内容,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条件,片中资本家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给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变相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择手段想出了自动喂食机,妄图压榨工人最起码的休息权,希望工人吃饭时也能工作,可以说资本家为了金钱也丧失了人性。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最终卓别林饰演的夏洛尔不堪重负,精神失常,竟将别人的鼻子,纽扣都当成螺栓,被送进的精神病院。在此期间,我们还要留意这样一个镜头,就是工友们追逐精神失常的夏洛尔时,当看见传送带转动时本能地回到流水线旁,放弃追捕,我们概之以“条件反射。”能形成这样的结果,我既感到悲哀,更为之同情。

篇6: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战后美国进入经济大危机,主人公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医院,进监狱,遇到流浪女等一系列事情。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羊群,然后出现人群,人们在模式化的管理下模式化地走着,打卡。老板坐在办公室里很轻松,偶尔打开监视器,查看流水线的运作,不时地让员工加快某一流程的速度。工作效率确实得到了提高,但是查理却临近崩溃。随着老板越来越要求加快速度,查理最后还是崩溃了,一直在拧着六角螺丝帽的他,不停地重复着工作时的动作,而且看到和螺丝帽相同形状的东西就会不由自主地上去拧,最后他被送进医院治疗,当他康复出来时,已经变成了经济大危机里的一位失业者,刚出院还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工人运动的领袖,被抓进了监狱。当查理被告知自己可以自由出狱时,他甚至不想出狱,他觉得监狱生活很享受。出狱后,查理想尽一切办法重回监狱,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遇到了流浪女,两个人开始为了美好的生活努力,但是查理找了很多份工作,都被开除了,后来,工厂重新开工了,查理幸运地成为了得到工作的一员,但是还没开工多久,工厂就又关闭了,查理又意外地进了监狱,在他入狱期间,流浪女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工作,并把之后出狱的查理介绍去做服务员,经过很多意外,二人不得不离开餐馆。最后查理鼓励流浪女,永远都不要放弃!这部影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开头的那一段对于流水线的操控还有自动喂食机那段。老板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控制着整个流水线,所有的流程他都可以通过监视器观察到,甚至连某个员工偷个懒他也能看到。不得不说,这种管理方式确实让工人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增长,为工厂创造了很高的效益,但是,老板却直接忽视了工人本身,直接把工人当做了可以不断干活的机器,甚至后面有人来推销自动喂食机,老板为了节约时间成本,让查理试用,确实是有些荒.唐的。老板通过显示屏向员工传达指令,要求哪一部分加快速度,整个流水线的速度是被完全只知道追求利益的老板控制,也难怪查理后面会精神崩溃。模式化地管理确实可以提高工人工作效率,但是却不可以忽视合理性,不可以为了追求利益而一味地加快速度,超过人正常能承受的范围

篇7:《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800字

看卓别林的默片,总是让人忘了台词的必要性而专注于他不停地手舞足蹈,仿佛他天生有着释放不完的能量。写到这里情不自禁对比了一下春晚里的相声小品和他的喜剧片,同样让人笑,他却是异常严肃地不仅仅是表演,而是在担任着这个角色。让人在快乐的同时却不忘记思考。

三个工人的流水线作业,稍有不慎就被工头责骂,只要流水线开动着,他们就无暇去顾及任何事情。企业家可以在办公室里玩着拼图、打开监视器看着每个角落的动态,即使是厕所。增加产量减少支出,这就是推销员推销那所谓的自动喂食机的最好理由,同样也是因为它不实用,不能很好的增加产量减少支出,这个自动喂食机没有得到企业主的垂青。看着卓别林瘦小的身躯被架在冰冷的金属机器上,慌张地迎接着自动送上的食物和等不及你下咽就扑面而来的擦嘴器。我想笑却笑不出来。

个人的命运永远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浮世绘。卓别林误打误撞参与工人运动、女主角父亲被枪击、商场遭到打劫……凡此种.种都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截面。让我颇为影响深刻的配角是这部影片中的警察,这一在本片中贯穿始终的角色一反香港片中警察总是最后出现、荣膺最无用团体的作风,堪称无处不在。也许是电影情节的需要,但却让我真实感到那个年代社会的不稳定、矛盾冲突的尖锐。当男女主角终于拥有了一个可以画上一个大大的“拆”字但却可以称作家的危房的时候,他们的欣喜让人高兴在同他们一起高兴的同时也有着感慨。虽然同一时间,卓别林不停地用意外的动作逗人发笑。

在这场次贷危机还没有成为历史时,肯定已经有人将它与历次的经济危机对比,自然也会对比到那所谓的“摩登时代”——大萧条。可惜不是学经济的,没有什么学术的分析。但也似乎看到了一些相同点。《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时提及,资本积累加速了对工人的排挤,造成了工人的“相对过剩”和“资本主义的人口过剩”。这使得资本主义异常迅速地扩大生产。生产过剩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危机。大萧条的产生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产能过剩。而这次的次贷危机同样是因为监管不力,使得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而过剩,最终导致了资金链断裂。一场拆东墙补西墙的危险游戏在给世人炫目的经济增长后泡沫破裂。历次经济危机,最终受到巨大损失的依旧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华尔街的高管可以在社会的谴责下心安理得地踏着破产的企业拿着丰厚的报酬。而“摩登时代”时的企业家也未见去为生计而打劫商店。卓别林看管商场时遇到的只能是曾经的工友而不是上司。

影片开篇的字幕上打出:“摩登时代:工业时代的故事。讲述个人企业和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企业无法给人以幸福,可在为了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当听到工厂恢复生产时,主角还是在人海中挣扎着抓到了工作的机会。一个有力讽刺,也是一个无力的事实。

卓别林此片未必想控诉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给我们一个绝佳的角度去管窥到西方社会的全豹。但同时社会也是在变化发展,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经济危机,能和《摩登时代》中划等号的地方并不多。西方国家通过提高福利、加强监管等各种“罗斯福新政”去干预国家的乃至世界的经济生活,新的形式下的新情况,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分析。

写到这里忍不住对影片的手法的结构多嘴几句。全片中蒙太奇手法使用似乎只有一处,即开篇的羊出羊圈而人们奔波工作相对比。让人影响深刻,可惜数量太少。从卓别林坚持固守黑白无声影片导致他在彩色有声片时代的没落,让人很自然理解他对新技术采用的排斥心理。镜头很少移动使得全片几乎聚焦在卓别林的个人表演上。对卓别林个人表演的关注也导致了本片结构有些松散。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有些相像,两片同样都是用许多关联度不大的“小品”串成的喜剧。《摩登时代》中的一些表演非常精彩,但似乎和主题联系不大。

也许是想印证中国俗语“傻人有傻福”,卓别林表现的有些疯癫的单身汉总会有貌美的女子青睐。两人之间的爱情也是本片的一条线索,经历了许多挫折,希望变成失望。最后两人挽着手昂首走在那空无一人的大道上,片中打出来的标题是黎明。虽然根本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至少在那一刻,他们有着可以战胜一切的斗志、有着无比美好的向往。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扬声器里传来了陈奕迅的《好久不见》,一首非常让人沉重的歌曲,MV中却是歌者穿起卓别林那经典的行头,在那里一个人挥动着手杖,孤独地舞蹈。悲伤的歌曲用喜剧的表演者来演绎,却又是显得那么浑然一体。也许是歌者看到了卓别林轻快的幽默中那心酸的泪水吧。

篇8:高中生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

——简评《摩登时代》

黑白影像,寥寥台词,一颗小小螺丝钉的无奈是那样鲜活生动又微不足道。《摩登时代》带我们回到了二十年代的美国,高速运转却掩不住颓势的经济萧条时期里,人似乎已经简单地物化成了一件工具,一项物品,成为了社会大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每个个体的喜怒哀乐不再重要,他的精神、情感都是被忽略的,一颗螺丝钉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个替上。正如片中的卓别林,因为配合越来越快的生产线装螺丝钉而至疯魔,好不容易病好了,却失业了。后来工厂重新开张,卓别林挤破头得到一个职位,又因为工人罢工而失业了。社会似乎总是以一种冷漠的形象矗立,高高在上,不近人情,而小人物也都带有宿命的意味,他们或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或努力抗争,却扭打不过命运的巨手,只能被它推搡着向前,直至头破血流。

片中的卓别林正是这样一颗小螺丝钉,他是千千万万被压迫剥削,挣扎求生的小人物的缩影,也是行为荒诞,奇遇连连的超脱于小人物之外的奇迹。他在流水线上拧螺丝,他在监狱里服刑,他去船厂卖苦力……他做着无数经济萧条时期小人物在做甚至想做却做不上的事情;他把女人身上的纽扣当螺丝拧,他误食毒品反而帮了警察大忙,他想捡楔子反而把未完工的船放出船坞……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太多滑稽又真实,荒诞又合理的巧合,让人捧腹之余又不由得沉思:一颗不荒诞的螺丝钉,又能具有多大的能量呢?它不如片中的卓别林那样奇遇连连,也许就在社会大机器中慢慢磨损,一生沉寂,抑或是如女主人公的父亲一样,在一声枪响后结束自己平凡又苦难的一生。

当然这样设想或许太过悲观,实际影片想要传达的应该是暗沉中隐隐透出微光的希望。就像影片结尾,男主让女主笑起来,他们手牵手充满希望又坚定地走向远方,电影主题呼之欲出。却丝毫不显生硬,因为自始至终男主面对苦难的单纯和阳光早就一点一点的滴注进每一个细节,哪怕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对时代的无奈和残酷看得清楚,但这时候显得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回到影片的制作,本片的制作编写演出都是卓别林,他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充满极富张力的动感却又不仅仅沦于表演。他拧动螺丝时身体上下一致的弹动,既贴合动作生活实际,又富有喜剧表演所需的夸张与荒诞;他的道具和场面的设计十分天马行空,那似乎煞有其事却十足废铁一堆的自动喂饭机器,那浩浩荡荡的罢工游行队伍中手握红旗却只是想追回旗主的男主人公……他的一思一行,让影片即使画面是黑白的也掩盖不住本身的精巧。

“可以让我在里边多住几天吗,我觉得这样的日子挺好。”这是男主人公在得知自己即将被放出狱时恳求管理人的话,原来对自由的渴望也抵挡不住生活的穷苦困窘;柏油马路上,男女主角尽管面对的是生活未知的恐怖,却依旧坚定地携手同行,原来即使生活再困窘无助,也依旧有一种力量,可以支撑着我们向前走去,无惧此去艰险。

篇9:摩登时代电影观看感慨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令人哭笑不得。

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太短暂了,流浪女被警察通缉,好不容易两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却不得不因为警察的追捕而逃走,二人互相打气,在笔直的公路上互相搀扶,走向前方。

七十多年过去了,《摩登时代》所具备的前瞻性在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过时,时代的步伐有时或许太快,让人们无所适从,在巨大的社会机械中被压的喘不过气来。影片中那巨大的齿轮,嘈杂的机器声,以及工厂里夸张重复的劳动,在今天看来也能引起共鸣。

人在社会的变革中是最渺小的个体,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风浪中我们显得很无助,就像片中的流浪绅士与流浪女孩,只有找到能够彼此慰藉,彼此依靠的人时,才能说自己是幸运的。

影片中有一组经典的蒙太奇,前一个镜头是一群羊争先恐后的挤出羊圈,而后一个镜头则是一群工人争先恐后的走出了工厂,或许其中一只羊就是我们自己...

《摩登时代》还讲述了一种人与机器的奇妙关系,在影片中,人像是被机器所控制,或者说,人在那个环境中就是一部机器,毫无人性可言的悲哀充斥着影片的每个角落。由此联想到如今的世界中,人们不也是被网络、手机所束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慢慢变成了数字信号,情感的表达成了毫不值钱的二进制编码,如今的摩登时代,人们依然在不断重复着过去。

篇10:观电影摩登时代有感900字

“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者爱德华·罗斯首先使用的,但是,当初他所指的是控制人的动物本能。后来,社会学家们将这一概念扩展开来,反之控制人的各种行为。而组织控制,即使组织利用组织规范对其成员的组织行为事实约束的全部过程。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为了保证其组织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方向性,以期达到组织目标,都必须以各种方式对其成员进行控制。

在《摩登时代》这部影片中,为了让每个工人都发挥充分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打卡——要求每个工人按时到岗,coffeebreak(工余小憩)——适当的休息能提高工作效率,夏尔洛抽烟被训——上班时间要完全工作······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为了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组织对任何可能影响组织效率的个人行为进行控制。而根据是否会对组织产生直接的影响,个人行为可以分为组织性的个人行为和个人性的个人行为。前者是组织控制的对象,后一般不受到组织的控制。我们通常会说一句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组织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规范化,而最主要额规范化是两大类:一类是角色的规范化,另一类是组织的规范化。

篇11:《摩登时代》观后感

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演绎了一个衣衫褴褛、穷困落魄的流浪汉的形象。他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当时跌美国对外面临着克服全球经济危机,对内面临着整治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的混乱治安的沉重任务。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治安混乱,工人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别是美国的下层阶级更是难以承受资本家夜以继日的赤裸裸的剥削。卓别林演的夏洛克就是这样混乱时代下层小人物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厂里不断加快的传代式的工作线,最终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出院后经历了很多事与愿违的事情,使他觉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监狱。我觉得,他想法设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的一系列场景设计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这是一个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场景设计啊。可笑的是卓别林那无奈的表情和行为举止,可悲的是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新兴强国的美国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本来监狱的开设是为了减少犯罪,稳定社会治安的,现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样饱受欺压、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心仪向往的好地方。夏洛克从一个被压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后成为要为温饱而甘愿进监狱的流浪者,这不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吗?从一个受尽压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会的黑暗,资本主义的罪恶。而这部电影正是选择了这样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来诠释流浪者的悲哀,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角度虽小,给人的震撼力却很强。这样的设计真是一针见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结局并不是悲剧,流浪者夏洛克因为好心在一次次帮助了一位身世可怜的女孩之后赢得了女孩的芳心,结局部分他因为帮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狱,当再次出狱时,他和女主角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弱小却充满希望的身影。他虽生在乱世,虽受尽压迫,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败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也会气愤的用他的小拐杖进行还击,即使最后希望和梦想再次破灭,他还是只要轻轻耸一下瘦弱的肩膀,转身离去,继续寻找下一个机遇。在我看来,他这是多么坚强而又充满智慧的流浪者,只是生活在了那个罪恶的制度下,饱受煎熬。尽管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但是他那种不会轻易放弃的精神和毅力,不仅仅激励了当时的很多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而且更成为感动观众,震撼荧屏的一股精神力量,至今我们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仍会情不自禁的发笑之余,为夏洛克的精神和毅力而心生敬佩和感动。

故事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想像的空间,不知道究竟夏洛克和女主角后来过得怎么样?但是看着他们充满希望的背影,我知道结局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卓别林演的夏洛克的流浪汉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引入观众的脑海里,事实证明,卓别林的名字已经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

篇12:摩登时代观后感

比成年女人更加亲民的一种女性是萝莉。她们或许聪明,但不会用心计,或许美貌,但这美貌绝对不是诱惑男人的毒饵,而是上天赋予人类完美禀赋的视觉呈现。萝莉的眼睛是负责照亮世界的。

萝莉在西方源于法语词汇trèsjoli,译为太可爱了,十分漂亮,常用来形容孩子,现常被用来形容形貌可爱看起来比较萌的女孩子。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在1955年发表了小说《洛丽塔》,该小说的另外一个译名叫做《一树梨花压海棠》,足见其口味之重。Lolita的概念就此突破了西方视野,推向东方,萝莉从天使的童话舞台上走进现代社会。

几十年前,萝莉成为日本漫画业所着迷的对象,第一个被世人公认的萝莉主角是1982年推出的「甜甜仙子」里的主角Momo公主。第一代萝莉萌王是「魔卡少女樱」里的主角木之本樱(《美少女战士》似乎更早?)。东方漫画里的萝莉们穿上了富有欧洲古典色彩的“萝莉服”,比女童多了一丝性感,而本性依然是爱与正义的使者。我们此刻对萝莉的认识,大致来自于这两个路数。

《这个杀手不太冷》在电影世界里开了萝莉配大叔的先河,它遵循了《洛丽塔》小说所传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让无数影迷赤裸裸地感受到人类善良的本性在欲望横行的现代社会里脆弱、甜美、壮烈的挣扎。可是玛蒂达是个早熟的女孩儿,人物本身就携带有很多儿童所不具有的成人特征——社会赋予菊花很多种功用,同样也赋予萝莉很多不单纯的阴影。那是一部变了个花样的成人感情电影。

另一类萝莉电影比如法国电影《蝴蝶》,严格恪守了《洛丽塔》出现前女童纯真完美的形象,女孩儿、爷爷与蝴蝶,成为经典。《摩登年代》里的丢丢继承的应当是这一股血脉,当菊花只是菊花,萝莉才是真正的萝莉。

《摩登年代》从立意角度还是甄选了最简单的儿童视角,即便丢丢是个孤儿,受到过社会的不公对待,但她依然是一个中正的,善良的,乐观的,活泼的儿童,她不会抽烟,穿奇怪的衣服,讲不合口味的脏字,她就是每个爸爸妈妈所喜欢的那个爱的化身,就像秀兰邓波一样,这样的影片,能够给都市丛林里的成年人一次回归的旅程,旅程中还能够携带儿童放心观赏,孩子在领略丢丢所经历的一切时,即便不明白,也会被丢丢的正能量所感染,而不会学到玛蒂达那样叛逆的孩童所携带的成人缺陷。

篇13:摩登时代观后感

生命科学学院 09生甲 刘倩 09507209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讲述了一个无权无势无才的小人物在modern time的遭遇。而这部喜剧在带给观众笑声的同时,也带来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影片主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社会大生产的现实。一开始便是上工大潮如群羊一般涌入工厂。卓别林扮演的小工人,从事的工作是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终日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而他的老板所想的只是如何作大限度的利用工人,减少“浪费”的时间,甚至觊觎午饭时间。

在那时的工业生产,流水线等机械化设备得到了广泛运用,资本家为提高生产率、获取更多的利益,大量工人则被训练得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流水线或机器设备的一部分。工人简单劳动与机器紧密结合是当时典型的生产方式。在管理模式方面,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主导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将工人视为简简单单的经济人,在管理中去除了每个工人的个性和情感。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极大限度的压榨和激发着工人的体能极限。长此以往,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乃至身心都遭会到严重的挫伤。《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拧螺丝工则被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毫无间隙的工作,逼至神经衰弱!

泰勒制,并不将人当作资源,而是工具。在当时,短期内的确及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人的潜能。但物极必反,霍桑效应便是典型的体现。人性的激发和制度规则本身是一对矛盾。对企业而言,制度、程序、规则是必须的,是企业运行的基础。而人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关键在于在进行制度和流程设计的时候,要以人作为出发点,要从人的特性及人的需求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流程设计得考虑人的需求,要尊重人格,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工人也有经济层次以上的需求,并且并不会满足于简单沉重的机械化工作及其带来的与工作强度不成比例的微薄的经济报酬。如果资本家还是一成不变的以传统而粗暴的方式剥削和压榨工人,便会产生例如“霍桑效应”一样的士气底下的生产关系上的矛盾。以至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当矛盾激化,泰勒制再也不能起到提高生产力的作用。管理者只得开始关注人的需求。心理学界则出现了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的划分使管理者了解了雇员的心理需求。工人不再被视为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人,雇主与雇员的雇用关系也得到了缓和,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摩登时代》中体现的有关管理的思想还有很多。如卓别林所饰查理因故入狱,出狱后得到某大人物的介绍信,证明“此人乃诚信忠义之人”,此信好像令牌一般,查理找工作屡试不爽。当然,由于查理本人除了拧螺丝外无任何才能,所以每份工作的尝试都已失败告终。

且不说查理的能力问题。当时的管理人员仅凭一封证明诚信忠义介绍信就可将工作付与他从未谋面、并不了解的人,不能不说是非常莽撞的。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对人才的要求标准都应该是适合自己企业方向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诚信忠义”就可以以此可见,现代企业的择人标准应该是“最满意”、“最合适”。而传统上的“最优秀”和“有关系”则是非常不可取的。

上一篇:内心强大是一种什么感觉美文下一篇:初三想象作文:浮沉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