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2024-05-02

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2013年7月3日-4日,在结束了一周的党校理论培训后,我们踏上了65年前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赶考之路”,捕捉着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开天辟地的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痕迹,受益良多,我作为第三调研小组的代表,写了考察调研报告。

以赶考精神点燃新区开发激情

一、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

7月3日上午首先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该馆以翔实的图片、资料、文物等系统展示了党中央在西柏坡十个月期间的卓越成绩,揭示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背景。在这里,酝酿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标志着土地革命的开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所未有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人们发自内腑的呼喊毛主席万岁!在这里,召开了九月会议,紧接着在142天内以电文形式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完美收官,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在这里,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国体、政体,构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在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提出了基本方针,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当我们还沉浸在一桩桩一件件的革命硕果中的喜悦和赞叹时,又来到了复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睹物思往,当把革命硕果与伟人旧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以及屋内原貌陈设的桌椅柜床、毛毯、电话等日用品联系在一起时,巨大的反差使我们对伟人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就是在这黄土墙木屋顶下的昏暗灯光里,新中国创建先驱者们伏在破旧的木桌上,对着发黄发皱的地图指点江山,奋笔书写着治国方略,累了就着打补丁的薄被在简易的炕上睡上几小时。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办公室仅约16平米,被周恩来称作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当即将迎来全面胜利时,毛主席依旧保持清醒头脑,预言可能生长的“骄傲、功臣自居、不求进步、贪图享受”四种情绪,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从小事抓起,作出“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在党中央进入北京前,毛主席语重心长的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是为了继续干革命。

7月3日下午至7月4日,我们自西柏坡经保定宿琢州访香山双清别墅,身临其境的感受着清代保定直隶总督署的雍容华贵、双清别墅的幽雅古朴,对照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的简陋,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二、对赶考精神的理解

毛主席生动的将建国建党事业比喻为考试,把人民当作考官,把党和政府当作考生,把为人民谋福祉当作考试成绩。深刻的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赶考精神的引领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先后使中国从独立到富强到崛起,总书记又将带领全国人民缔造中国梦。历史已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找到方向不等于就能顺利走向成功,因为只要放松了警惕性,就会被无孔不入的糖衣炮弹给打倒,被妖艳的罂粟花诱离正轨。从建国初期下马的百名部级高官,到现在的“表叔”、“房婶”、“铺叔”,触目惊心的官场腐败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让群众普遍的仇官仇富,极大的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一代代领导人反复强调两个“务必”,要求广大干部加强与群众联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考察对新区开发工作的启示

自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以来,我区已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第六个国家级开发新区,在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理想新城市,引领新型城市化发展方向,这是摆在广大干部面前的一份高难度的考卷。要想考出好成绩,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艰苦奋斗,发扬拓荒精神。新区现人口仅约70万人,要想在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展为一个200多万人的城市,百业待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繁重,许多部门都是一班人马几个牌子,饱满的工作量,再加之城市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水平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要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新区开发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投入工作中,敢想会干为人民。虽然国家、省市给了优厚的政策,但不代表新区开发成功就指日可待。没有拓荒牛,就不会有丰收的良田。我们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才能收获南沙的美好明天。

(二)锐意进取,把握发展战略。上一轮的全国城市建设热潮中,大城市的弊病已经日益凸显。GDp上去了,但是城市空间拥堵、环境脏乱差、食品安全问题、上学看病难等,降低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城市要发展,但不处理好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是不行的,一味的填涌造地是不行的,让河涌发黑发臭是不行的,没有数量和质量达到群众需求的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是不行的……什么样的新区开发才是成功的?是看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吗?是看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吗?是看工业商业的繁荣吗?都不完全是,最重要的是要看是否能成为群众认可的宜居宜业的城市,是否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我们要急群众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引导群众广泛的参与到新区开发建设中来,让群众切身的享受到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才能更好的促进新区的发展。

新区开发正处于时代的转折点,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或其他省市的经验,要充分认识南沙自身的特点,将地理区位及优美环境等优势进一步扩大,把握好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理念去营造一个特色的岭南水乡、钻石水城、国际水都,最终缔造一个跨时代的国家级新区。

(三)清正廉洁,建设阳光政府。新区建设之初,也是各项管理制度急需完善的时期,如果放松自律的绳子,在制度中钻营漏洞,唯利是图,就必然将葬送自己一生的绳子套上脖子。我们站在权利的平台,谋的是社会和群众的福利,而不是一己一党之私。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我们应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公仆身份,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廉政规定,完善监督监察制度,筑起防腐铁墙,“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怪象决不能在新区一遍遍重演,让新区的发展在群众的监督下,阳光透明!

篇2: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西柏坡考察报告

这次组织我们去西柏坡学习考察,就是要让我们切身感受西柏坡精神的震撼力,接受直观的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原则修养,增强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我们怀着一种朝圣般的虔诚开始了这段难忘的红色之旅。西柏坡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55年前,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了震撼世界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我们一行逐一参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旧居、军委作战室旧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新华社总编室旧址,防空洞等。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室里,三张长条桌,一幅地图,十几个工作人员指挥全国各个战场上的千军万马,这里不发粮饷不发枪弹,只发电报。确切地说这里曾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小的指挥所,指挥着世界战争史上最壮观、最宏大的战争,而唯一行之有效的是电报。指挥千军万马的是电报,打败了蒋介石的800万正规军的也是电报……

在西柏坡陈列展览馆里,我们参观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陈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资料,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毛主席土屋里不熄的灯光,又听到了三大战役隆隆的炮声,看到了领袖们从西柏坡走向北京城的光辉背影。在中共中央旧址,我们瞻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和军委作战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在当时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身

居陋室,决胜千里,奏出了中国几千年革命史中最波澜壮阔的一章。在革命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以一个伟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党的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的时候,毛泽东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朗声说道:“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这个声音如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作为一个党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应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主动自觉地学习,在紧密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学习,静下心来思考,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新性的科学监管的理念,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监管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食药监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实,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个人生目标,总得有个发展方向,说得再朴实点,就是总该有个谋生的依托。既然把食药监管作为终身职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就要像鱼儿爱大海,就要像蜜蜂爱鲜花,就要像万物爱太阳!怎样才能体现这份无反顾的选择:坚定信念跟党走,奉献岗位争创一流。

奉献在岗位、工作争一流,说得具体点就是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抓紧每分每秒,脚踏实地做实事,写好每一篇文稿,统计好每一份表格,接待好每一位来访者。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爱岗,这就是敬业。

篇3: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一、中共中央“一分为三”战略的出台

刘少奇率中央工委来到华北, 是与时局发展下中共中央的战略调整密不可分的。内战以来, 陕北在国民党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 并不是进攻的重点, 受到的战乱波及较小。但随着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开始, 以胡宗南为首的20多万国民党军集结于延安周围, 而“陕北的人民军队仅2万多人, 兵力只有国民党军的1/10。处于绝对劣势”[1]1578, 一时间延安上空阴云密布, 大有风雨欲来之势。在国民党大军逼近的情况下, 如何确保中共中央的安全, 保证对战争持续有效的领导, 是毛泽东和中央需要面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毛泽东纵观全局后, 决定要有策略地全力保卫延安, 不到万不得已时绝对不放弃;即使是到了最后关头, 也要作有计划的撤离, 但是中央仍要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作战。毛泽东指出:“只要延安及边区存在即能钳制大量胡军不敢东调”[2]417, 对于其他解放区军事形势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胡宗南开始进攻延安后, 在中央一些机关、学校及其他相关单位有计划地疏散撤离后,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接连发出《军委关于配合保卫延安给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关于保卫延安的命令》等指示, 调集周边部队及指挥其他解放区兵力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结果虽是中共不愿意看到的却是预料之中的, 由于实力相差悬殊, 死守延安已是不智之举;而且“我们失去延安虽有某些损失, 但中外人民和民主人士特别在退出临沂、鲁中胜利之后, 不会因为退出延安对我丧失信心, 而我们若能将胡敌大部吸引在陕甘宁而加以打击消灭, 这正便利于其他解放区打击和消灭敌人, 恢复失地”[2]427。据此,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中央机关和群众尽快地撤出延安。

虽是放弃了一座空城, 但是中央所在地和指挥全国战争的中枢被敌人占领, 对于时局的影响还是存在的。这也引起了中央的一些担忧。因而, 随后西北野战兵团在青化砭歼灭胡宗南第三十一旅近3000人的胜利则如一场及时雨, 极大地鼓舞了中共军队及群众的士气。在这种情况下, 1947年3月29日, 中共中央会议在枣林沟召开。会议主要作出了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决议: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 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负责指挥全国范围内的作战;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 前往晋西北或其他合适的地方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 负责后方工作。4月9日, 中央特别通知各地, “为着工作上的便利, 以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3]51。就此, 华北地区已悄然成为中共战略决策中的重要选择, 刘少奇肩负起了中央委托的重任。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中央何以决定要“一分为三”?在枣林沟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去向时, 坚持中央离开陕北前往安全地区的意见成为对形势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但毛泽东审时度势, 认为:“我不能走, 党中央最好也不要走。我走了, 党中央走了, 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 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 拖住胡宗南, 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4]14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 形势的严峻是不需赘言的, 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及中央机构与人员集中在一起, 毕竟不是一种长久安全之计。合理适当地进行分工分散以后, 不但使领导层安全系数增加, 而且便于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 刘少奇率中央工委来到华北是一种顺应环境与形势的选择。

二、中央工委在华北展开工作

1947年3月31日晚, 刘少奇、朱德等率领中央工委东渡黄河前往晋绥, 并于5月3日辗转到河北, 移驻平山县西柏坡村开展工作。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指示:“ (一) 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 (二) 将土地会议开好; (三) 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5]262, 中央工委在华北展开了工作, 刘少奇的诸多富有前瞻性的思考也随之得以实践。

在刘少奇看来, 军事上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抗日战争结束后, 认为和平即将到来从而放松军事准备的解放区不在少数, 晋察冀区就是其中之一。晋察冀地区是中共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在军事斗争和各项建设上成绩十分突出。但在抗战结束后, 军民都表现出了对和平的极大期盼从而出现了放松军事训练麻痹大意的现象。中共晋察冀中央局认为既有“自卫战争以前领导上存在和平思想, 战争准备不足”的原因, 又与平时“执行运动战方针不够”, “没有很好的调动敌人, 缺乏对情况的周密调查研究, 对作战计划全盘考虑商讨不够”[6]254是分不开的。因此, 刘少奇到达晋察冀后,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使军事薄弱的局面逐渐得到了扭转, 相继取得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汉路北段迫击战的胜利, 消灭了国民党的大量有生力量, 并配合了其他各区的战事进行, 特别是为华北区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环境。

刘少奇对土地问题的关注, 是与时局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内战开始后, 原有的土地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 或者可直接表述为不适应中共要动员群众支持战争的要求, 因而迫切需要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 以调整制定今后的土地政策。在撤离延安后,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的主要精力已用于全国军事工作的领导上, 因此, 中央决定由中央工委主要是刘少奇来承担这项任务。1947年7月17日, 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 刘少奇主持会议。会议分析了过去一年来土改工作的情况, 认为必须要解决由指导土改的“政策不彻底、党内不纯、官僚主义的领导”等造成的土改不彻底问题, 由此决定了要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出台。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使土改工作顿成燎原之势, 在各解放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刘少奇也时刻注意着土改工作, 并做了大量改正错误与纠正偏向的工作, 因此从“分得了土地的亿万翻身农民, 政治热情空前高涨, 积极参军参战, 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解放战争”[7]244来说, 刘少奇的工作完全称得上是“卓有成效”。

总之, 中央工委在华北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 为中共中央定址西柏坡, 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准备条件。当然, 这其中的关键内容还要谈到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所作的准备。

三、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作准备

在和平的曙光已可预见的时候, 刘少奇已经在思考未来的中央人民政府的若干问题,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的决策过程很好地反映了刘少奇高瞻远瞩的思考。早在1948年2月12日的中央工委财政经济座谈会上, 刘少奇提出要有利于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干部南调工作和太原作战工作, “可考虑先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中央局合并起, 先统一晋察冀与晋冀鲁豫和西北, 而后再及其他”[8]129。这是党内关于两区合并在公开场合的首次发表意见, 并且提出了一个由华北进而其他各区的统一模式。

在进一步的思考后, 刘少奇于2月16日致电彭真、聂荣臻、薄一波并报中共中央:“我想提议: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完全合并, 邯郸局与五台局合并, 成立华北中央局, 管辖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冀中、北岳六个区党委。”[8]130这里提出了对华北局的设想, 也是在为统一的华北政府的成立作组织上的准备。

在酝酿华北局成立的过程中, 刘少奇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时空的局限, 他在主持中央工委会议时指出:“成立华北局不是临时的, 而是一直达到全国胜利。中央要吸收这种太平区域的管理国家的经验, 以便将来管理国家。两区合并后必须一切统一, 一直统一到村, 为将来中央的全部统一打下基础。”[8]134很明显, 无论是华北局还是华北人民政府, 在酝酿成立的时候已经被赋予了为不远的将来在全国范围内的执政进行政权建设实践的任务。

这一指导思想在随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明确化、清晰化。3月25日至26日, 刘少奇在中央工委会议上作关于形势诸问题的报告。他指出目前的形势是准备和争取全国的胜利, 不要只在口头上、思想上、精神上来准备, 而且要在组织上、政策上、干部上、机构上、具体办法上来准备。刘少奇明确指出:“战争、生产、土改、整党、建政、统一全中国管理全中国、供给全党干部, 要靠华北;整党、土改、建政, 人民法庭、人民代表会等等一套办法和经验, 也要靠华北”[8]142, 对华北党政工作所寄予的重望已溢于言表。在刘少奇5月20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 这一精神得到了比较完整的阐述:“中央工作主要是华北局工作, 华北工作带全国性意义。我们从陕北出发, 落脚华北, 今天又从华北出发, 走向全国。我们要逐步走向正规化, 强调集中统一, 反对分散主义、无政府状态。”[8]148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 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印证了刘少奇作为一位卓越领导人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毋庸置疑, 西柏坡时期刘少奇在华北地区重要作用之发挥, 除了其作为中央高层领导人的角色外, 还源于三方面的原因:其在根据地长期工作的经验;中央“一分为三”时工作重心的确定;中央工委期间在华北进行多项开创性工作的基础。因此, 对刘少奇在华北工作的历史进行回顾与探究, 不仅仅有利于了解刘少奇的思想发展轨迹, 更有利于理解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这一转折年代的历史印迹。

参考文献

[1]黄修荣.国共关系七十年 (下卷) [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6册) (1946—1947)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3]中央档案馆等.中共中央在西柏坡[M].海天出版社, 1998.

[4]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M].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8.

[5]毛泽东书信选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6]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M].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

[7]黄峥.刘少奇一生[M].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篇4:山西学校考察报告

一、三所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极其到位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极其到位,在三所学校随处可见教育学生的标语,校园内、走廊里、教室里等等。只要学生看得见的地方就会有。如:“大胆表达,勇于质疑,让思想碰撞,让心灵交流,频频闪烁智慧的火花”,“态度决定高度,习惯决定命运”,“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时尚比德行”,“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多彩课堂缔造希望,合作创新尽显风彩”等等。“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来说具有多么大的教育意义。学生时刻能比较自己的行为。

二、三所学校课堂改革学案实用、教学模式新型

灵石二中学科采用学案教学,学案的设计分为:“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反馈——拓展提升”四大板块。学案给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内容方法,它是架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自主学习、学案引领;小组合作、互助共赢;展示反馈、张扬个性;拓展提升、激励成功。”四个环节。其核心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亲历探求知识的过程。形成学习经验,内化为自学能力。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创作加工,集体备课设计而成。学案让学生在学习前便了解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成为沟通教与学、学生与教材的一座桥梁。它同时又是教案,师生课堂共同操作,教学案一体化。学案教学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方式,进而可以解决学生厌学等课堂教学问题。“学案教学”明显提升了学生自学、参与、合作、交流、表达、质疑、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的团队精神、意志、毅力、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也都得到了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山西省新绛中学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和“山西省示范高中”,是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的百年名校,但在2004年以后,学校一度遭遇办学危机:面对生源质量下滑、教师流失严重的双重困境,学校选择了革故鼎新。2008年,该校开始实施以深化优化“学案课堂”为核心的全面课堂改革,充分发挥“学案”的目标引领作用,大胆采取半天授课制,学生半天上课,半天自主学习。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摆脱了困境,创造了历史,如今的新绛中学,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素质教育有声有色,高考成绩突飞猛进。新绛中学的课改是从课堂开始的,改革的重点也是推行“学案课堂”。“学案课堂”的内涵:编好学案是前提,完成报告是基础,课堂展示是提升,自主学习是灵魂,综合提升是目的。学案课堂八字方针:教师——编、验、点、导,学生——学、做、展、悟。通过两种课型:自主课和展示课加以落实。

新绛中学的课堂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六至七个小组,每个组八至九人,实行“环形座位”,同时教室四面均有黑板,教师和学生随时使用。还有整个教学楼随处可见黑板,黑板上呈现的是每班同学的“学习报告”。消灭课后作业,成立“导师”引领下的“半天授课制”。新绛中学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基本是由学生答疑主讲,教师只是解决学生疑惑的主要问题。学生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体现课堂的民主和谐。

在运城市人民路实验学校,观看了介绍学校的纪录片,听了两节课。它的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它的上课是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无论是第一环节中的基础达标,还是以后环节中的设问导读、巩固训练、拓展延伸,它的学生思维一直在动,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做到了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能学不教。教师定位准确,不越俎代庖,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中学生紧跟导学案积极学习,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期间教师巡查点拨,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能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多次感悟;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说、勇于说、乐于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可以说他们的课堂是高效学习的课堂,主动探究的课堂,合作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评价,评价语言朴实、准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让课堂回归常态,让课堂流露真情。他们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真正做到了“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三、扎实有效的学校管理是三所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根据三所学校的介绍,他们每一年级都责任到分管年级的副校长和年级主任,各司其责。对教师的考核,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达标数作为考核标准,教师不分等级,同科同年级教师捆绑考核,得同样的奖金。教师之间不留一手,而是毫无保留相互共赢,我认为这样能极大地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为共赢而献计献策。对学生的管理,更是责任到人。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小组长的作用很明显,人人抢着争当小组长,参与性较高。几乎每个学生管一样,事无巨细,有管纪律的、卫生的、个人卫生的、卫生角的、讲桌整洁的、课桌摆放的等等。这样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者,相互之间可以换位思考可以相互理解,工作好做多了。从而学习秩序有条不紊、生活环境清新怡人,每个小组有自己的黑板并可以自己设计,画上喜欢的花边,起个好听的名字,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室大相径庭,处处彰显了人文教育、和谐发展。整个学校体现出来的是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参观学习,三所学校容校貌、严谨的师风、学风,严格的教育管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很深,思考颇多:

打造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从我们参观的三所学校来看,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已是必然趋势,通过课堂改革最终实现学生的低负担、课堂的高效益,是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效结合的实践平台,是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教学行为的有效举措。

篇5: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考 察 报 告

滦平三中

党务主任

鲍晓龙

2011年9月24日至25日,经县纪委和教体局党委批准,按照县、市、局党委和学校《三提一转、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关于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深入开展对标学习活动的总体要求,学校62名党员教师在校党支部精心策划和组织下,由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靳文虎带队,对西柏坡和九门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本次对标学习考察活动,组织严谨、内容丰富、效果良好、收获颇丰、启示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学习“西柏坡”精神 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发展

——2011年9月滦平三中党员教师赴西柏坡对标学习

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目的、意义

安排这次学习考察活动既是按照县、市、局党委和学校《三提一转、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继续在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中深入开展对标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也是进行党性教育,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高党员教师为学生服务,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良好契机。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开展“三提一转、创先争优”活动形式多样化的一种新要求。学校党支部经过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认真讨论,确定此次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的主题和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柏坡’精神 推动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科学发展”。

二、学习考察的内容

2011年9月24日,我校党员教师一行62人在党支部书记、校长靳文虎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全体党员教师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举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进一步了解了西柏坡的革命历史。深刻认识到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中,我们的党产生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打破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

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向前进。二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虚心学习各种新知识,努力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尽量减少因意气用事、盲目决策而导致的失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课堂让学生做主

——2011年9月滦平三中党员教师赴九门中学对标学习考察报告

2011年9月25日,滦平三中党员教师一行62人,在校长靳文虎的带领下,到河北省藁城市九门中学进行了学习考察。这次考察之行,通过该校校长介绍,随堂听课、查阅资料、与师生接触等,进一步加深了对九门中学的认识,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踏入九门中学的校门,老师们被充满着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所吸引。藁城市九门回族中学创办于1983年,至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该校始终坚持“学校规范加特色,教师达标加特点,学生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方针,秉承“求真、尚善、唯美、乐群”的校训和“关注人、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的发展理念,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大胆尝试,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现已形成独具特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一个以“独立体”为学生管理基本单位,以“学科组”为教学教研基本单位,以“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分级管理、合作高效、目标明确、职权统一”的学校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一、九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以“独立体”为标志的班级目标责任承包制

九门中学大胆突破学科限制,实行首席班主任制,权利下放,构建起以五名学科教师联合承包两个班的班级目标承包制。“独立体”成为学校管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在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综合评价,将责、权、利集于一身,利益捆绑式的评价方式大大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学科教学目标责任制

为了弥补“独立体”之间相互封闭的缺陷,九门中学加大了对学科组的管理与考评力度,以本年级本学科的总平均分作为学科组主要的考评依据,促进了学科内部教师们的互帮互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起到了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化管理机制

首先是聘任过程,每年暑假学校都要对教师进行重新组合,科学分工,根据实际动态对人员进行最佳配置,根据学校教学班级制的特点和主课老师一般任两个班课的实际情况,学校以两个平行班为基本单位,组建教学团队。

第一步组合九年级教学团队,保证学校的精英、骨干充实到九年级。先由学校确定首席班主任,然后他自行组合另一名班主任报学校同意后,两人共同商定组合其他学科教师,形成学科完备的教学独立体。

第二步组合七、八年级教师,与九年级组合不同之处在于,七、八年级各团队的首席班主任学校同时确定,然后同时结对组合第二班主任,再组合其他任课教师,以确保各团队之间的力量均衡。在组合过程中,学校只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放权到一线,通过教师之间的自由选聘,组成教师责、权、利统一的团队。

2.奖励团队,强化合作。

学校采取一年一评价,一年一考核。学校的奖惩制度明确规定评模选优倾向于一线教师,80%的指标产生在团队教师身上,学年度奖金90%发放给一线教师。谁的贡献大谁就能得到重奖,谁的成绩高就能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所以教师们都不甘落后,勇挑重担,争抢到一线,到任务最繁重的岗位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发展学校。

3.动态管理,适时调整。

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团体,如果不及时和外部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就会僵化落后。为有效防止这一弊端,学校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重组,避免学校工作效率整体下降,给学校带来损失。为此学校采取一年一组合,并且规定原来团队的五位成员在重新组合时只能留下两位,保证了学校范围内经验的交流传播和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增进了彼此友谊,和谐了同事关系,避免了小团体的形成,同时保证了学校范围内教师的均衡发展。

(三)班级管理:均衡分班、责任承包 1.均衡分班,公平竞争。

每年一次分班,拉平竞跑起点。经过一年时间,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同年级平行班之间会在各个方面形成差异。相对落后的班级学生和教师会底气不足,容易灰心丧气,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相对优秀班级的师生也容易沾沾自喜,减弱努力的程度。所以,在每年暑假升级时,学校都要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结果、性别差异等各个纬度,重新综合分班,把各个班级拉到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重新开始赛程一年的竞争。这种措施一方面保证了班级间持续竞争的后劲,也保证了学生的均衡发展。

2.导师挂帅,小组包干。

在班级管理上大胆创新,引进了导师承包制和小组竞争机制,把每个班内学生根据性格、成绩、学科等均分为四个分部,每个分部一

由,使学科小组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学校或请教县教研室、网上专家寻求解决办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参加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

2、实践反思,行为跟进。

抓实践反思,促成教师不断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思考与改进。抓课例研讨,通过同伴互助找到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抓行为跟进,采取循环式教研方式,即“发现问题——进行研讨——提出解决方案——授课实践——发现新问题——探究新办法”,把研讨会上的合理设想落实为实践行为。

3.有效课堂,模式灵活。

围绕师生教学效益高、品德素养培养好的高效课堂要求,丰富教学模式。

如“自学、讲评”式课堂学习模式,就是一种“教师掌舵、学生划船”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掌舵要把握好方向(学习目标),学生划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要把课堂真正变为 “学堂”,通过鼓励、督促、小组竞争等各种手段,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学习效益最大化。该校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学课、讨论课、阅读学习课、讲评训练课、主题学习课等各种形式,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六)教学改革:以学定教、有效教学 1.以学定教。

教师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最有效引导学生自学。这就要对学生的认知前提深入了解。要学的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比较模糊?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什么样的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方案,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教师备课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2.先学后教。

先学有方。上课开始,教师或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明示教学目标和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后教有法。“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己之间能教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教的方式,都是让已经掌握的学生先讲,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

当前,对教师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教师的过程性考核。一项新的制度、新的措施的实施,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引导,更重要的还是制度的规范,用制度来规范人。

(二)让教师“动”起来

1、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教育的现实状况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优秀学生的成绩提高,放弃低分学生的个性教育。一句话,没有实行公平教育,没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对九门中学的管理特色的考察分析来看,他们不挑剔学生、不选择学生,而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尽心的老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充满了教育关怀的学生观。我们学习九门,就是要学九门的办学思想:“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2、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的课堂,是学生不仅要被动地听,而且还要做大量的笔记,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测验、月考或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才能看出来,学习上的问题自然会一天天地积累,甚至会积重难返。这种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一种机器来进行“填鸭式”灌输,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3、改变教师的备课模式。

要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一个教育引导者,功夫还在备课上。我们发现教师在备课时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只是教师心中的重难点,并不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有的教师的教案只是教材的翻版,体现不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创新理念,教师的备课应是教师对教材的全面诠释,对学生的现实基础与实际接受能力的全面了解而定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学生“练”,要充分考虑“差生”,把练习设计为层次型或说是递进型的,让学生能够感觉成功的喜阅,同时还要针对优生设计拓展型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人人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动”起来

目前,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大多忽视了更新学生学习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容忽视。

1、让学生想“动”。课堂要活起来,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调动起来?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不歧视任何差生,充分尊重学生,多找“双差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成功信心。

篇6:革命圣地西柏坡考察学习计划

活动计划

6月29日

5:00:文安乘车出发赴西柏坡。

9:30:抵达西柏坡,然后进入西柏坡革命圣地进行学习参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旧居,解放军总部旧址,以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以及中共中央接见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和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旧址。

12:00:去餐厅(走路约6分钟)用餐(餐标每位30元),餐后稍作休息。

13:00:返回西柏坡继续学习瞻仰。

15:30:乘车返程。

篇7:西柏坡调研报告

导语:

西柏坡是我党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将要开始的交汇点。新中国是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时期培育产生的西柏坡精神,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思想。

一、形势转折:时代特征

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两种不同国情条件下形成的,前者是在西柏坡时期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革命的衔按期间所形成的,后者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形成。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与199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是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思想集中的体现。形势的转变是这两次会议相同或相似之处:西柏坡精神处于社会转折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西柏坡时期形势有三大转折。一是武装斗争转向生产建设。二是乡村转向城市。三是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二、继承发扬:时代精神

西柏坡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对今天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其重大的促进作用。

1.艰苦创业精神

中国共产党素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建党初力量弱小的时期,还是井冈山、长征、延安艰难困苦的时期,党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力量强大的国内外敌人和千难万险。当民主革命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就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历史证明,发扬西柏坡的艰苦创业精神,我们党克服了一个个难关,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支持和鼓舞,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倡的“五种精神”,就是江泽民同志所提倡的新时期“64字创业精神”。即使在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仍然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2.彻底革命精神

是将革命半途而废,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当时社会大转折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要经得起生死考验,在和平建设中又要经得起执政考验。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又在全会所作结论中把“力戒骄傲”作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之一,提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3.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敢于打大仗,敢于进行战略决战,这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集中表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超凡的勇气、胆略和指挥艺术,于历史的紧要关头,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役”,这是中外古今战争史上打破常规的新创造,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我军的“小米加步枪”最终打败了敌人的“飞机加坦克”。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医治战争的创伤,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4.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条件。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上作了深刻的分析:“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究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毛泽东坚定地回答说:“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这充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精神。

三、具体落实:时代要求

西柏坡精神既是河北人民又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中央对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是非常重视的。江泽民同志在西柏坡参观时题词:“坚持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李瑞环同志来西柏坡时曾说:“要组织人们到这里看一看,让大家知道,革命是怎么过来的,共和国的创建是多么不容易,从而激发斗志,把我们今大的工作做更好些。”杨尚昆同志重返西柏坡,参观后为平山人民赠言:“发扬西柏坡精神,加快平山建设步伐。”河北省作为西柏坡精神的发源地,首先有义务、有责任对西柏坡精神很好地进行学习、研究和宣传。

1.增强发扬西柏坡精神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西柏坡精神是加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珍贵精神财富和巨大优势,广泛深入地开展西柏坡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发挥西柏坡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营造更加浓厚的发扬西柏坡精神的氛围十分必要。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的宣传教育相比,同党和人民对发扬西柏坡精神的要求,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就河北而言,有些党组织和群众还弄不清什么是西柏坡精神,就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了。我省的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担负起宣传西柏坡精神的重任,使其入耳入脑,弘扬光大。今天,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和国际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发扬西柏坡精神,就是要更好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就是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种干劲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西柏坡精神今天不会过时,今后也不会过时,让西柏坡精神在全省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让西柏坡精神成为鼓舞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力量。

2.把发扬西柏坡精神作为加强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发扬西柏坡精神要结合本省实际,有针对注、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出河北省的特色。河北省驻军多、军校多、烈军属多,这有利于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双拥共建等精神文明活动,促进新时期军民、军政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河北省革命老区多、革命遗址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这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

育活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的作用。河北地处首都北京的周围,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河北省就是祖国的“胸膛”,河北省主动地实施“护城河工程”,从而为北京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全省在创建文明城市竞赛中,不同类型城市倡导和树立带有本市特色的城市精神,塑造本市良好形象的独特模式,如文化式的旅游文明城市,花园式的沿海文明城市,现代式的新兴文明城市等等。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研究是学习和宣传西柏坡精神的基础,进一步深化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研究,有利于西柏坡精神的学习、宣传、继承、发扬。研究的成果应及时研讨交流,扩大影响,增强效益,解决目前只有在纪念活动日才开研讨会的状态。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上,使西柏坡精神的研究更紧密地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研究和解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扬西柏坡精神,发扬西柏坡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西柏坡精神与加快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等重大课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西柏坡精神,发挥表率作用,那么这种无穷的精神资源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石家庄学院 计算机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西柏坡征文04-09

西柏坡感想范文05-21

走出西柏坡范文05-22

走进西柏坡范文05-22

西柏坡学习心得04-10

谈西柏坡精神04-30

游西柏坡有感05-18

参观西柏坡有感范文06-07

参观西柏坡感受范文06-07

参观西柏坡感悟范文06-07

上一篇:名中医用药心得总结下一篇:赴汉学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