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案

2024-05-24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案(精选6篇)

篇1: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都有秋天的经验,但学生的观察往往是零碎的、无意的,对秋天的景物未必有很深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收集几组色彩缤纷、硕果累累的秋景数码照片,课前让学生欣赏,为激发学生情感,更好理解诗句作铺垫。同时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朗诵积累。

教学构想

大部分城市学生没有感受到诗歌描写的秋天。因此,这一课教学可以抓住“美”这个词语展开:两层意思,一是秋天美在哪里,读懂诗歌。二是体会诗歌语言美。让学生说写的好,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

教学准备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

2、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秋天?

秋高气爽秋风萧瑟果实累累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

出示词语: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4、思考:哪些诗句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

哪些诗句介绍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5、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秋天

(金黄的)稻穗

(成熟的)向日葵

(五彩缤纷的)野菊花

(涨红了脸的)苹果

(紫色的)葡萄

(举着红缨的)玉米

(红着脸的)高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背诵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出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出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死你了。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四、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4秋天

美景

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篇2: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回忆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运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续写童话故事。

2.修改自己的续写童话,在修改中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难点:通过童话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给人以启迪。

三、前置学习活动

通过读童话故事,分享故事情节,充分了解童话就是作者通过大胆的幻想,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编织出的一个个奇异有趣,并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的故事。在童话的世界里,小鸟能说话,大树会唱歌,草丛中隐藏着好多的小精灵„„。

四、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动物图片若干张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回忆习得的方法

1.学生整体分析课文脉络,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掌握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组织语言。

2.学生分析比较人物性格特点,进一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在文中的作用。

(二)习作实践 能力展示

同学们心里都装着许多的童话故事,什么“白雪公主”、“灰姑娘”啦;什么“狐狸和乌鸦”,“丑小鸭”啦;什么“皇帝的新装”都是那样离奇有趣。

师问: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故事吗? 1.学习例文,领悟写法。

(1)教师在黑板画“小猪”简笔画

(2)师指画:它就是唏哩呼噜。想听他的故事吗?(3)师讲“唏哩呼噜”的故事。

小猪吓跑了大狼

大狼越跑越慢了,鼻子还“呼哧呼哧”地直冒白汽。小猪说:“看您满身都是汗,累死啦,让我自己走吧!”

大狼先生放下他,喘着气说:“好吧。我真饿得一点儿力气都没了,要不然,拖你这么一个小东西算得了什么?我拖过一个比我还大的小牛犊子,一路飞跑,信不信由你!”

小猪跟着大狼走。

一想到大狼要吃他,唏哩呼噜心里总是害怕,他担心地问:“您敢保证,用您那根木头棍子‘砰’一下子,咬的时候就不疼了?”

大狼先生笑起来:“傻瓜蛋,这可不是什么‘木头棍子’,这是枪!有一天,一个打猎的家伙躲在树后头用这个东西瞄准我。我一看他离我好近,反正我也逃不掉了,就朝他猛一扑。那个家伙摔倒了,把这玩意儿也扔了。他爬起来就跑,这么着,这件宝贝就归我啦!这里头还装着好几颗子弹呢。我一扣扳机——你瞧,就是这个铁钩钩儿,子弹就‘砰’一下子射出去。你还来不及疼,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小猪仔细看,那东西确实不像木棍子。小猪指着一个亮晶晶的圆筒筒儿,问大狼先生:“你说的那个死蛋,就是从这里打出去的呀?”

大狼先生说:“不是‘死蛋’,是‘子弹’。也不是从这里打出去的,是从这根长铁管子里打出去的。这个漂亮的圆筒筒儿是瞄准镜。放枪的时候,往这里头瞧,一瞧,东西就近了,打得可准啦!好比我要打一只乌鸦,我就让圆筒筒儿里头的黑十字对准乌鸦的脑壳。我一扣扳机,‘砰’一声响,子弹准打在乌鸦的脑壳上!”

小猪朝四周看看,幸好没有什么乌鸦。大狼问:“我说稀里糊涂,你找什么呢?” 小猪说:“错啦,不是‘稀里糊涂’,我叫唏哩呼噜,因为我吃东西很响——‘唏哩呼噜、唏哩呼噜’!”

大狼说:“那就‘唏哩呼噜’好了——喂,唏哩呼噜,你是不是想找一只乌鸦试试?” 小猪连忙说:“谢谢您,我不要试!您的这件东西,一点儿都不好玩!”

大狼先生最怕人家说他的宝贝不好。他不服气地说:“你又没试,怎么知道不好玩?” 他举起枪,瞄着前面的灌木丛说:“你瞧,要是没有瞄准镜,你光看见一片绿。可是往瞄准镜里看,你就能看见一个一个的大叶片,对啦,还有一颗红色的大草莓!我要是现在开枪,准能把它打飞!”

小猪往灌木丛那边看,什么红色的东西都没有。他说:“那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草莓’!” 大狼先生得意地说:“看不见吧?你过来!” 他把枪放到小猪手里:“好!现在你再往那个„„” 2.激发兴趣,了解写法。师问:你们为什么笑了?

师问:在这些童话中,哪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发现故事中描写人物的什么最多?(板书:对话、动作、心理)师:这些构成了故事的经过,使故事更有趣。

他们为什么说起那把枪呢?这就是故事的起因。结果怎样?(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条件来编故事。(板书课题:编童话故事)3.创设情境,大胆想象。

这位朋友已经熟悉了,你又带来了哪些动物朋友?举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老师也带来了几位小动物,喊出他们的名字。(出示图片)

它们建议大家编故事时,可以选你的动物,也可以选我的动物,还可以选其他的。但别缺少了它们的对话、动作、心理。

4.大胆构想,确定内容。

(1)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好内容,思考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并认真构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构思故事时可以大胆、自由地想象,要尽可能地使故事过程具体些。

(2)指导拟题

同学们,我们可以给自己的故事拟个题目。(以事情的内容为题,以事情发生的地点为题,以人物语言为题,以事情结果为题,以人物为题)

你想给自己的故事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童话故事。(4)各小组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所编的童话故事。

对于优秀的要肯定优点,给同学作示范;对于中等及较差的要多鼓励,少挑毛病,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保护他们编写童话故事的积极性,并组织同学们讨论,帮助完善故事。

5.依据提纲,完成初稿。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奇妙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把你的童话故事写下来。

(三)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把写好的文章读一读,对照要求自己修改。投影出示

(1)有无错别字和病句。(2)童话故事是否完整。

(3)想象是否合理有趣,情感是否具体生动。(4)读了后是否能给人以启发。

2.按要求四人小组互批互改。(师下小组巡视和参与)3.抄正。

六、板书设计

编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起因

篇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案

研讨完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线”之后,数学组对后续课“认识平行”进行了教学研讨,课后围绕四大环节,带着问题进行了分析反思与教学建构。

一、图形归类:如何使分类更具理性化?

【教学回放】

师(屏幕呈现五幅图):观察这里的五幅图,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分好后同桌互相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组织集体交流。(学生用手凌空比画,言语表述不清)

师: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集体观看屏幕动画(5)号和(4)号的延长)

师(总结):(5)号的两条直线延长相交,所以(5)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4)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教学效果】

此处分类只是学生的感性观察,仅仅停留在“眼、口”之上,所以在集体交流反馈时,学生对于(4)号无所争议,但对于(5)号到底如何处理争议较大,数学语言表达产生困难,缺失延长直线的操作而“口说无凭”,一些学生陷入了(5)号也是不相交的“感性直观误区”。教师虽然早有预设,进行课件延长直线的展示,明确了(5)号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但学生仍缺乏理性体验,教学费时,暴露出“媒体替代”思维。

【评价反思】

分类能够从一系列事件中逐步抽象出部分事件的相同属性,达成对知识的高度归属与认同。分类,可以借助直观达成,但分类本身更多具备理性思考的特质。

既然在教学“认识垂线”时学生就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经历了探究过程,所以导入部分的分类,唤起已有经验,为研究互相平行做铺垫,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分类时就能够“理性地观察思考”呢?如何让学生更有话语权和便利的表达方式,不再受替代思维之惑?既然(5)号的争议焦点就在“直线可向两端无限延长”,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有机会将思考的过程落实到笔头上呢?

所以,此处的分类,不能简单地用“看”和“说”进行推进,而应加入“动手操作”让学生有机会“沉”下来,落实到笔头上,得到尝试将(5)号延长的机会,再在交流反馈时解释为什么这么分的标准,分两层并列投影呈现差异资源,第一层:(1)(2)(3)和(4)(5)、(1)(2)(3)(5)和(4),聚焦疑点(5)号;第二层:(4)号和(5)号没有画延长线和画了延长线,积累基本方法。通过直观的投影,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直观的(5)号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的图像”,达成意会和顿悟。最后让没有延长操作经历的学生再将(4)号和(5)号进行延长,产生切身的操作体验,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教学重构】

师(屏幕呈现问题):看一看下面五组直线,先独立想一想,再在纸上分一分,并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类:()第二类:()

并列投影第一层学生作品:第一类:(1)(2)(3)和(4)(5);第二类:(1)(2)(3)(5)和(4)。

观察思考:你同意哪一种?(停顿)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两位同学为什么这么分。

并列投影第二层学生作品(能将(5)号和(4)号画出延长线):好在哪?

学生操作:分别延长(5)号和(4)号,又有什么结论?

屏幕: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

总结:(5)号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所以(5)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4)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揭示概念:如何让教学更具结构化?

通过第一环节的理性分类,在第二环节及时把平行纳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回放】

师(指着(4)号图):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如果我把这条直线叫作直线a,这条直线叫作直线b,你能像说垂直一样,说一说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独立试说、同桌互说、集体交流。(三种说法都比较顺畅)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生:图1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所以它们互相平行。

生:图2一看就相交了,图4延长后也相交,所以它们都不互相平行。

生:图3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它们也互相平行。

【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表述方式总体比较流畅,说明前一课“认识垂线”的教学较为到位,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迁移与应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但是面对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时,一时用言语难以表述清楚,于是学生只能借助手势辅助,只是“都是这样斜的”的表述也不科学严谨,这表明学生对“为什么平行”的解释有障碍。

【评价反思】

1.结构化语言的思考。由于前面学过垂线的知识,学生对垂直的三句话“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牢记于心。所以有关平行的三句话,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完全采用“用结构”的方式,放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去寻求答案,进行自主建构与语言表达。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做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得了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这一活动板块较为成功。

2“.同一平面内”的思考。旧教材中,对平行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于在小学阶段,“同一平面”对学生较为抽象深奥,因此新教材的要求有所降低,改版为描述性概念:“‘’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范图”+“像这样”+“结语”,完成对平行现象的描述定义,而没有具体说明怎样的“不相交”。“像这样”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一是和范图一样在同一张纸上,即“在同一平面内”,二是永不相交,不能不这样。对于这样的描述性概念内容,立足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为什么的道理往往难以说清,不宜进行追问“为什么平行”,只需追问“是什么位置关系”或“是不是互相平行”。对于找或画平行线时,也只要追问怎么找或怎么画即可。关于同一平面的问题,到底需不需要明讲,有所争议。最后达成一致观点:如果不在教学中明示“同一平面”,则在数学表达时要用“像……一样”作引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结语,通过类似模糊数学的方式对“同一平面”加以渗透暗示。到了初中,还将用定义性概念方式再次对平行进行深化。

鉴于此,只需对“判断”这一活动进行教学重构。

【教学重构】

快速反应: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用手势比画,是的打“√”,不是的打“×”。

一张图一张图地呈现,学生只判断,不说理。

三、寻找平行:如何使过程更具方法化?

【教学回放】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瞧,你能找出图中有几组平行的线段吗?拿出练习纸。我们比一比谁找得全。

生:长方形的两条长互相平行,两条宽也互相平行。

生:梯形的两条竖着的边互相平行。

生:平行四边形横着的两条边互相平行。

生:我有补充,平行四边形的两条斜着的边也互相平行。

生:六边形有三组平行线,分别是……分别是……我能上台说吗?(上台后)是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还有……(摸头挠耳)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

生:这一条和这一条是互相平行的。

师(追问):把最上面一条叫作第一条,它的平行线还有吗?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师:其实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这里面就藏着许多平行的例子呢?

生(举着物品,边指边说):这一条和这一条互相平行,还有这条和这条……

【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找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但并不高效。交流表达时的语焉不详,“这条”“那条”“还有”等的话语系统,表明学生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少困顿,没能有效经历抽象化过程,也缺少了寻找过程方法化的支撑,所以儿童化的模糊语言难以上升至清晰的数学语言。

【反思评价】

寻找平行线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交流平行线在哪,而是“你是怎么找到的”,在“认识垂线”一课中,学生已经历了寻找过程的方法化:先确定一条直线,再找与它互相垂直的直线。因此找平行线只需迁移。片段一的价值不但可以唤醒寻找垂线的方式,规范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而且也是对寻找过程方法化的再次巩固与强化:先明确以哪条线为基线,再有序寻找它的平行线,那么指认正六边形的平行线就会顺畅许多。片段二描述五线谱中互相平行的例子时,就有了方法支撑,要求“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就会更加自然。寻找身边物品中的平行线呈现出差异资源,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逐步规范数学语言,达成方法的结构化。

【教学重构】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你打算怎么找呢?分别能找到几组呢?先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再找给同桌看一看,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引导(边指图形边说,以长方形为例):先确定它的这一条边(长),再找到它的另一条长就是它的平行线。我再确定这一条边(宽),那么这一条边(另一条宽)就是它的平行线。

学生互相评价补充。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又该怎么找呢?

提示:分别给五条直线标号1、2、3、4、5。

交流:先确定1号直线,找到2号直线是它的平行线,3号也是它的平行线,还有4号直线和5号直线都是它的平行线。

追问:所以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结论?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追问:还可以怎么找?

交流:先确定2号直线,……

提问: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有没有平行的例子呢?你能找给同桌看一看吗?

同桌交流(举着物品,边指边说):先确定……找到……是它的平行线。

指名交流、补充,然后进行评价。

四、创作平行:如何使方法更具多样化?

【教学回放】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工具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绝大多数呈现的是方格纸中的横向平行线、竖向平行线,少有斜向平行线,用直尺画的不多,画出两组平行线的更少。

师(追问):还有吗?

生面面相觑……

【教学效果】

创作平行线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总是打不开,局限于应用同一种工具,如直尺或方格纸等进行操作,而且满足于画完一组平行线就停止了思考。工具单一、方法单一、结论单一,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如果横向平行与竖向平行的思维不能过渡到“斜向平行”的话,学生就难以避免“这就会造成平行线都是水平的或垂直的错误印象”。

【反思评价】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画平行线时方法与工具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路。不妨先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独立画一画,1~2分钟后,收半成品资源开展交流,进行鼓励,或给予学生言语暗示:“有同学画了一种,还在想第二种方法呢。”此时学生半成品资源的呈现,必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多角度思考,形成头脑风暴。通过这样的过程介入,再结合足够的操作时间和空间,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放手中形成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构】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想办法画出几组平行线吗?(1~2分钟后)

过程介入:有的同学画完一种,还在想另外一种呢,而且还用了不同的工具。

投影两种半成品资源:方格纸中斜向的、使用直尺以外工具的。

提出要求:下面让我们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多,谁用的工具丰富。

全班通过实物投影主要交流两项内容:一是用的工具,二是同种工具不同的画法。

“认识平行”这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对“认识垂线”基础上的深入理解,从分类开始,有序有度拓展,重在方法的提升,依次经历了“认识平行”“寻找平行”“创作平行”的过程,对平行的理解逐步深入,思维水平也不断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结构上的通融性和结构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同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重建,预设各个环节的教学推进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摘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增强发现和提出教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以“认识平行”一课为例,围绕“图形归类理性化、揭示概念结构化、寻找平行方法化、创作平行多样化”四方面进行教学问题分析与追思,可以有效探寻教学重构的路径。

关键词:问题分析,教学重构,路径驱动,平行

参考文献

篇4: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篇5: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案

四(3)班 张国菊

【教学目标】

1.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教学重点】

学会在习作时使用象声词,使习作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教学难点】

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象声词。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鼓励模仿发音或记录下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识象声词 你听:

2.师述:用来表示这些声音的词语就是象声词。(板书:象声词)象声词一般都要加上引号。3.象声词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积累体验,学用象声词

1.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到83页,默读,迅速地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请一生读)投影出示写作要求:请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象声词

2.请大家仔细观察书下方的图,是怎样的场景,你能用一段话完整地说一说?在几个个场景中你会听到哪些声音? 雷阵雨(片段)

忽然,天暗了下去了,“咔嚓咔嚓”几道闪电划破了天空,雷声“轰隆隆” 地传来,风“呼呼”地刮着,树叶沙沙作响。紧接着,黄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了。只听得一阵阵“哗哗”的雨声,雨顺着树叶滑下来“滴答滴答”地落在行人的伞上。不一会儿,太阳公公又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小鸟在碧绿的枝头“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

3.小结:这个片段我们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进行有序地叙述,加上准确的象声词后,文章便有声有色了。

三、出示写作要求

1)通过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个场景,用上几个象声词;(2)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想象,写两三段内容不相同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

四、独立写作

五、合作修改

篇6: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教案

孙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 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2.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五副春联的意思。

2.了解春联的特点:内容美、对仗美、声律美。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读书人。他家门前有一片财主的竹林。春节时,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上联是“门对千颗竹”,下联是“家藏万卷书”。财主看了心中不服,夜里就把自家屋后这一片竹子拦腰截断,竹子变短了,心想,这下看你怎么写。第二天,这位读书人见此情景就将上下联各添了一个字,变成“门对千颗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看了非常生气,到了夜里,干脆把屋后的竹子连根刨掉了。便暗自得意,这次看你还有什么能耐。这位读书人第二天看见后又将上下联各添了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命,家藏万卷书长 ”。请你们想想,这位读书人在下联的结尾处加上了什么字呢?先想一想,不回答。

同学们,春节的时候,家家都要张贴对联,这种对联,我们又叫做——春联。一起读课题——春联。咱们学习完这一课,同学们有了春联的相关知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下联的这个字想出来。

二、新课讲授

(一)活动一:初步感知春联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你读到的四副春联,用“~~~~”画出这些春联所描绘的内容。

2.同桌合作,一人读春联的内容,一人读春联,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如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二)活动二:读春联,谈感受

这些都是作者的感受,你有什么感受呢?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这四副春联,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读“,”这副春联,我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来汇报,谁来说一说?(这副春联,我仿佛看到了春天那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仿佛看见了一些在外打工的工人回到家,家人都很开心。我仿佛看到了红花绿草,千红万紫的百花园。我知道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和希望。我仿佛看到了春天那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仿佛看到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教师:这就是你们读这些春联独特的感受。让老师觉得春联是歌,吟诵着美好的生活;春联是画,描绘着秀丽的春光;春联是梦,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希望。既然春联这么美,让我们尝试背诵一下好不好。

学生结合图片回忆春联内容,背诵春联。

教师:你们读的投入,谈的真实,千百年来,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春联的海洋中。春节时,如果能自创一副春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那是多有情趣的事儿呀!到底怎样写春联、春联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三)活动三:了解春联特点

1.默读第2、3自然段,划出文中表示春联特点的词。字数相等、此类相当——对仗美 抑扬顿挫、和谐动听——音律美

为了让同学们容易理解,文中列出了一副春联“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它字数相等吗?上联是多少个字,词类相当又怎么理解?文中怎么说的?(“绿柳” 对 “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

经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春联的对仗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咱们进行一些游戏——(1)给春联找朋友;(2)帮春联填填字;(3)学着对春联。

(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春联的音律美怎样通过平仄音来体现的?(平仄相间、则起平收)

三、复习巩固

感受音律美之后进行诵读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春联课文中出现的几副春联。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并诵读。

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春联。同学们,在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还流传着很多脍炙人口的春联。

最后,我们回到课前的小故事。根据今天所学的春联的对仗和声律的特点,“门对千竿竹短命,家藏万卷书长 ”?(存)

四、课堂小结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副春联——诵春联生活处处皆学问;求新知祖国岁岁添良才;开卷有益。

五、布置作业

尝试着自己独立创作一副春联,过春节时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上,也可以送给亲戚、朋友。

六、板书

春联

内容美

对仗美

上一篇:司法行政工作的调研报告下一篇:公司业务证明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