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委员会应当正确处理的五种关系

2024-05-18

人大工作委员会应当正确处理的五种关系(精选4篇)

篇1:人大工作委员会应当正确处理的五种关系

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应当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吴忠市人大财经委关万林

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委员会是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在市、县两级不设专门委员会的情况下,发挥好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对搞好人大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工作委员会具有服务性、工作性、协调性的特点,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处理好五种关系。

调查与监督的关系

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责,调查是实现监督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工作委员会没有直接监督“一府两院”的权力和义务,也不能直接决定任何事项,只能完成委托办理的具体事宜。但在办理委托事宜过程中需要调查研究,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的情况,并向常委会或主任会议提出意见,由常委会或主任会议决定有关事项,这就要求工作委员会要正确处理好调查与监督的关系。我认为工作委员会在调查研究中能做到早、细、深、透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对委托的工作事项早谋划,深入细致地调查,吃透委托内容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向决定事宜的常委会或主任会议提出好建议,充分体现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质量。其实,工作委员会调查研究和办理委托事项的过程,也是发挥监督作用的过程,因为向常委会或主任会议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已经包 1

含了工作委员会依法开展监督的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人大常委会应当给工作委员会更多开展调查研究的条件和机会。

督导与督查的关系

人大及其常委会形成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一府两院”不仅必须办理,还要严格按程序办理。常委会的调查、检查和视察也不同与一般的工作调研,它更严肃、更庄重、更注重依法办理的程序。工作委员会作为人代会、常委会和主任会议闭会期间的工作机构,要落实好人代会、常委会和主任会议委托办理的事项,不仅要督查“一府两院”抓落实,更要指导“一府两院”按规定、按程序落实,这就要求工作委员会要正确处理好督导与督查的关系,要在督导中体现督查,在督查中加强督导。只有处理好督导与督查的关系,才能搞好与“一府两院”的工作协调,才能把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为人代会、常委会和主任会议服务。

审议与审查的关系

审议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某一事项发表的意见和建议,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意见的充分表达,是形成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初步内容。审查是工作委员会受委托就某一事项依法进行的审核,是审议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委员会的审查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开展审议提

供参考性依据,审查意见应当服从审议意见。处理好审查与审议的关系,有利于工作委员会正确地发挥作用。

服务与服从的关系

工作委员会作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必须主动地服从人大常委会的领导,自觉地为人代会、常委会和主任会议做好服务工作,这是服务与服从的一层关系。服务与服从的另一层关系,就是工作委员要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参政、议政提供必要的服务,使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充分发表意见、行使权力。但对服务对象的个人意见不能照抄照搬、盲目服从,要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采纳正确的意见,用一定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以取得共识。对集中讨论形成的决议、决定或者审议意见,工作委员会必须服从,并为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落实提供服务,搞好协调,抓好落实。

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人大的工作委员会没有决定权,其工作从内容到程序都要服务、服从于人代会、常委会和主任会议的决议、决定。都要服务、服从于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工作委员会存在着被动性的一面。然而,这种被动性正是工作委员会必须遵守的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否则,如果工作委员会的言行超出了应当遵守的组织原则,乱表态、乱作为,那将会出现越位、错位甚至错误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代会、常委会、主

任会研究的各种草案、方案和意见大多是由工作委员会草拟提出来的,人大的各种调查、检查和视察,需要工作委员会不仅要提前介入,还要认真深入地研究,这样才能为常委会、主任会议当好参谋,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委员会又是人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工作委员会正确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就能把握好工作的原则性,掌握住工作的主动性,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该作为的要大胆、积极地有所作为,对不该作为的要守住原则,决不乱为。

篇2:人大工作委员会应当正确处理的五种关系

从稳定的角度看,既要保持法规政策和行政执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有序,又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干部队伍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保持稳定,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与服从地方党政领导的关系。质量技监部门履行职能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管理与引导、促进的关系,查处与预防的关系。对地方党委政府要尊重,思考问题的角度要站得高,要有大局和全局意识,自觉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要善于把上级质量技监部门的要求与本地实际结合好,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把部门行为提升为政府行为,从而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更好的效果。

加强队伍建设与做好质量技监执法工作的关系。质量技监监督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证。要按照为民、高效、清廉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用过硬的“一把手”带出过硬的领导班子,用过硬的领导班子带出过硬的队伍;要以信息化为主线,不断提升质量技监工作的科技含量,改革落后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通过指导加强宣传工作,指导和帮助各类生产主体增强守法生产经营和讲求诚信的意识,加强自律,营造市场主体、消费群体全方位的公平、诚信环境。

对法律负责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关系。对法律负责,让人民满意,必须注意防止离开党的根本宗旨讲执法,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也必须注意防止离开执法讲满意,否则就会脱离法制的轨道。要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大多数群众满意和少数人满意的关系。在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对法律负责就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只有坚持立足职能、依法行政,坚持对法律负责,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篇3:人大工作委员会应当正确处理的五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执法必严与热情服务的关系

在日常的水行政执法过程中, 从一个执法者的角度来讲, 我们要求的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任何执法人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坚决杜绝将任何形式的私人掺杂到案件处理过程中, 即便是亲生父母从事违反水法律法规的行为, 也必须做到铁面无私、按照相关对顶办事。然而执法必严不等于要冷酷执法, 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 每个执法人员都要从违法当事人的角度出发, 真心实意的帮助违法当事人了解相关水法律法规, 让其真正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并且在不违相关规定的情况下, 执法人员要为违法当事人提供一定的便利, 指导他们如何办理相关手续, 采取补救措施。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统一起来, 才能达到执法的真正目的。

例如:2012年夏, 我水政监察大队接到举报, 某电力公司在我河道管理范围内擅自搭建电力线塔, 在和当事人的接触中, 我们发现该建设项目负责同志法制观念淡薄、对河道内的建设项目审批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该单位限期补办手续, 办案人员在办理中始终坚持热情服务, 对河道条例耐心讲解、对审批程序详细介绍, 并多次主动上门服务, 最后使该项目负责人按要求办理了相关河道审批手续。

二、正确处理行使职权与接受监督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行使职权与接受监督的关系是每个执法人员权利与义务良好统一的具体表现。水行政执法是面对社会大众的管理行为, 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 这是由我国法律和权力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的法律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我们执法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行使这一权力也理应受到人民的监督。同时, 只有接受监督, 才能确保正确行使职权, 从而保证依法执法和文明执法。如果产生特权思想, 就会滥用职权, 把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 出现诸如乱罚款、乱收费和吃、拿、卡、要等问题。例如:我处自2011伊始至今, 每年都开展行风评议工作, 在各河道到管辖范围内设置意见箱, 为沿河群众提供便利, 可以及时了解群众反映的水事相关问题, 从而开展定向执法工作。同时定期向沿河群众发放行风评议意见调查表, 让沿河群众对执法人员的日常行为进行评判, 以更好的对执法人员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三、正确处理区分管理对象和讲究工作方法的关系

在日常执法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的违法人群, 针对与不同人群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违法事实, 执法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处理措施。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在处理案件之前, 要深入调查了解违法当事人的文化层次和家庭背景, 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执法行动, 而不要千篇一律的采取一种方法, 尤其在执法的过程中与当事人的语言方式, 将直接影响到执法效果。

四、正确处理追求效率和注重质量的关系

目前, 由于水政工作的特殊性和受编制的约束, 执法人员往往面临大容量、高频率和随机性很强的工作环境, 一些执法队员容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从而引发急躁情绪, 造成执法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明显下降。所以水政监察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 往往构成执法效能的前提条件, 体现出文明执法的重要环节, 必须经常提醒和告诫自己。这就要求水政监察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执法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精力, 把追求工作效率和注重工作质量有机的结合起来。当案情简单时, 能快则快;当案情复杂时, 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草率行事, 以防止事态扩大而引发严重后果。

五、正确处理坚持教育与实施处罚的关系

“教”与“罚”是水行政执法的手段, 不是水行政执法的目的。将“教”与“罚”有机的结合起来, 是做好水行政执法工作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众所周知, 违反法律就要受到处罚, 但是我们要明白, 处罚不是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水行政执法人员, 我们要在处理违法案件的同时, 对违法当事人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宣传,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所在, 并在今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避免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 甚至能够让他们向周围的群众宣传水法律法规, 带动沿河群众共同遵守法律, 维护河道安全, 从而使水行政执法工作呈现新的局面, 加快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兴水。

六、结语

当然, 全面提升执法效能, 所涉及的还不仅仅是以上“五种关系”的处理。新形势下水政监察工作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我们只有潜下心来, 认真对待问题, 正确处理关系,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实现文明执法, 促使水政监察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摘要:在水政执法过程中, 发生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 对于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做好水行政执法工作, 全面提升水行政执法效能, 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对执法过程中的五种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矛盾,统一,提升执法效能

参考文献

[1]何家弘.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篇4:人大工作委员会应当正确处理的五种关系

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汗说:“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课堂提问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不合时宜,不分难易,不看对象的乱问、满堂问,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问”出课堂实效,不仅是能力,更是艺术。

一、精选问点,正确处理“度”与“量”的关系

如果说学习过程是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发展的过程,那么课堂提问就是联系二者之间并寻找“知识生长点”的过程。问题过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过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

前不久,我校陈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济南的冬天》,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文眼,是哪一句?”学生顿时一片茫然。我们也经常听到“课文写了什么?”“写作方法是什么?”“语言特色是什么?”这类假大空的问题,学生启而不发,听而不思也在意料之中了。

上学期,听了由黄老师执教的《陌上桑》第二课时,现摘录开头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是不是学习了《陌上桑》第一课时?”生:“是。”

师:“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了解了吗?”生:“了解了。”

师:“大家想不想从更深处来了解罗敷?”

生:“想。”

师:“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觉得罗敷美吗?”

生:“美!”

师:“课文是从哪里体现罗敷的美?”……

如此一问一答,看似热热闹闹,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得很愉快,但细细品味,只觉得有太多的苦涩!“满堂问”、“群言堂”,“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老师提出的一大堆“问题”,到底有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所谓的“问题”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大大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抓住核心,正确处理“激趣”与“启智”的关系

“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反馈信息,集中注意力……在这种种作用中,启发学生智慧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启发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

在组织学习完《三峡》这一课基本知识时,笔者便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课文既写山又写水,主要写什么?2、三峡风光主要在山水之美,为何却只用了少量文字写山,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水?作者用意是什么?”如此问题设计,学生如不再次开动脑筋、通读课文是答不出来的。问题提出后,大部分同学都和着说:“是呀,老师,是为什么呀?我们好像也有同感哦!”笔者故意卖个关子,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学生再次沉浸在思索之中。

三、新颖别致,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提问力争做到新颖别致,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充分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情智。

再以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为例。笔者在上这一课时,碰巧遇到学校进行学生仪容仪表检查,班里有四个男生由于头发较长被列入“整改”名单,但这几个学生都表示不愿“整改”。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便在第二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外在美重要吗?为什么?2、内在美重要吗?为什么?3、内在美与外在美谁更重要?4、中学生具有怎样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才最美?5、男生留长发美不美?”问题一出,课堂上顿时“开了锅”,特别是针对“男生留长发美不美?”这一问题,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仍不肯罢休。

四、相机而问,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老师正确把握好相机诱导的课堂时机。“预设”与“生成”从来都是教学过程中矛盾而统一的孪生姐妹,相机而问才能有效处理好课堂“生成“问题。

去年笔者到洋思中学听了由凌老师执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课堂上,凌老师就非常善于抓住课堂提问、追问时机。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介绍了母亲的那几件往事?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问题一出,有一个同学大声说道:“老师,今天是母亲节!”听到此话,凌老师迅速改变教学思路,并追问道:“既然今天是母亲节,那我们就说说我们的母亲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感念母亲?”虽然凌老师没有完成预设教学目标,但是孩子们却收获着另类的“精彩”。

五、面向全体,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深者得之深,浅者得其浅。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有一种学生主体意识,力争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能力提出不同问题,不搞“一刀切”、“一群问”。在课堂提问时,力争做到:基础题让“后进生”,中等题给“中层生”,难度题发问“优生”。这样,既可以照顾“中层生”,又兼顾了“两头生”。从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

在上学期开学后不久,笔者听了朱老师一节课,课题是鲁迅先生的《风筝》,朱老师是这样做的:“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随后指名“后进生”回答,中层学生评述刚才学生答案。师又问:“作者写北京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此问题有一定难度,于是朱老师叫了一位成绩较好学生回答,随后叫了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评述答案。师接着问:“在第一段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朱老师叫了语文科代表来回答,随后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从以上几个问题的设置到提问不同层次学生回答,再到较高层次学生对答案的点评,可以看出朱老师不仅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学情都作了深入的研究,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闫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4]林晶,徐玉华.课堂提问漫谈[J].现代教学,2009,(Z1).

上一篇:深情又激励人的句子下一篇:2016副厨师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