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2024-05-18

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通用14篇)

篇1: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三甲复审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应急管理程序与规范

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应急管理程序与规范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适应医院治病救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提高医院应对突发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故障停机或紧急启用时的应急能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性设备故障应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及非战争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而造成群体人员伤害的医疗救援工作。

4、组织机构与职责

医院应急医疗保障组是科室应急保障小组的领导机构,负责医院应急保障工作的开展;科室应急保障小组负责本科室应急保障任务的执行,科主任为科室应急保障小组负责人。

二、工作体系:

突发设备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医院统一领导。设备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在突发设备事件发生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相应工作;指导和协助医院做好突发设备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工作机制:

各科室要建立应对突发设备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医院要会同有关料室,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工作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提高基层应对突发设备事件能力。各科室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设备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做好对各类突发设备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重

点设备的预测预警系统。

四、处理过程:

1、信息报告和通报 建立突发设备事件的信息通报、协调渠道,一旦出现突发大型设备事件,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通报、联系和协调。

2、先期处置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科室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设备应急的先期处置工作。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突发设备事件进行先期处置,并确定事件等级,上报现场动态信息。

3、应急响应一旦发生先期处置仍然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医院应急事件管理委员会直接决定,明确应急响应等级和范围,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五、指挥与协调: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抢修;

(2)制定并组织实施抢修和替代方案;

(3)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等;

(4)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其他部门的稳定工作;

(5)及时向医院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六、应急结束:

突发设备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因素消除后,由负责决定、发布或执行机构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

七、恢复与重建:

设备主管部门会同事发部门,对突发设备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医院作出报告。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明确程序,规范管理,组织

恢复、重建。

八、应急保障:

医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设备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工作需要,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抢修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用于突发设备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日常运作和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所需经费,通过各有关单位的预算予以落实。建立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平时分开管理、用时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医院保卫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工作。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

1、日常工作状态下应做好一定数量的应急保障器材物资的储备,以备应急状态下紧急使用。定期查看和更新储备物资,使之处于有效和正常工作状态。

2、应急状态下,设备和器材科采取先调拨、后议价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保障供应及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3、应急状态下,设备的维修保障采取先维修、后报告的方式,以满足技术保障需求。

4、应急状态下,医疗设备应急保障组可临时调配临床科室闲置设备,供应急保障使用。

九、责任与奖惩:

突发设备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突发设备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设备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医院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

篇2: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一、医院各级领导及主管职能部门要重视医学装备辐射防护安全工作,定期检查,监督落实,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对有关科室和部门的业务工作考核。各级各类工作人员都要有辐射防护安全意识,从事辐射操作工作时做好本人、病人和周围人群及环境的防护工作。

二、辐射工作人员在进行透视、摄片和其它辐射性检查和治疗工作时,必须关好机房大门,同时打开机房的红色警示灯,防止无关人员接近辐射线。

三、加强对受检者的防护工作,正确掌握对投照部位的辐射剂量,加强对非照射部位进行防护,尤其是对非照射部位的重要器官组织要进行必要的屏蔽。对妇女、儿童的照射防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四、拍片时无特殊情况不得有陪伴和其他无关人员进入机房。必须进入机房的人员应当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五、主动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辐射工作场所的监督检查,听取意见,接受指导,改进防护工作,定期组织辐射工作人员参加辐射法律法规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辐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辐射工作场所、辐射设备、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进行定期检测,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六、如发生辐射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单位的辐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篇3: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1 提高计量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医疗装备技术的不断提高, 其医疗装备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也就对医学计量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现在医学计量工作范围广、方法多、计量参数复杂, 因此也就要求计量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需要对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首先确保计量人员具有计量检定员资格, 对计量检定程序非常熟悉, 同时也需要对其相关工作的原理和测量方法有足够的了解, 能够准确的判定目前检定/校准规程适用性等等;其次还要进一步加强计量人员专业水平培训, 以对先进技术计量方法进行有效掌握, 提高其计量水平;最后提高计量人员职业素养, 加大其对计量准确性的重视程度, 对计量工作准确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2 完善医院内部计量组织机构

完善的医院内部计量组织结构是确保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想要构建晚上的内部计量组织结构, 需要从以下两个环节抓起:其一建立计量站, 为计量工作的有效实施, 提供重要的工作平台, 给予计量工作应有的计量地位;其二在各科室中, 均可以制定出一个兼职计量员, 以能够对本科室的计量器具使用以及保养工作规范性进行监督管理, 同时进一步加强其和计量站之间的联系, 对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解决, 以能够对本科室计量器具的使用正确性进行提高。以此共同为计量工作的进行而努力。

3 加强医学计量内部审核

大部分计量部门已经在长期的工作中, 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一套内部规章制度, 同时其医学计量活动实施规范性以及行为规范均已经和医院实际要求相符, 但是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对其内部审核制度进行完善和加强。可以依照医学计量内部审核的具体要求, 依照医院实际情况对其完善的《内部审核表》进行制定。同时还必须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对其认真进行研读, 对其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 以能够熟悉其工作流程和相关操作, 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 严格依照其审核标准, 对医学计量工作进行逐项审核, 以此确保医学计量工作的规范进行, 同时有效的提高医学计量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

4 建立医疗装备仪器台账

医疗装备仪器种类和数量比较多, 同时更替频繁, 想要对整个医院计量仪器数量全部进行掌握, 就需要对其计量器具管理台账进行建立, 其中所包括的内容主要为计量器具的名称、数量、型号、存放位置、出厂编号以及基本情况等等。可以在每年初由计量人员对计量仪器台账实施更新, 其中包括新增仪器设备的相关内容及资料, 同时删除已经淘汰的仪器装备资料。借助于台账的建立以及不断的更新, 对全院医学计量仪器装备相关情况, 可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而对其医学计量管理提供条件。

5 实施医学计量质量建站

医学质量建站, 即为加大先进医学计量仪器的引进, 不断的提高计量站质量层次, 显著提高其计量水平。借助于医学计量质量建站, 不但能够对其医学计量工作准确性提高, 同时还能够对医学计量检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加强, 有效保障医学器具使用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提高其计量结果准确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同时确保其医疗装备的使用安全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医学计量管理中, 需要不断的对其医疗装备先进水平和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其具体的措施即为提高计量人员综合素质、完善医院内部计量组织机构、加强医学计量内部审核、建立医疗装备仪器台账以及实施医学计量质量建站, 以此对医学计量管理工作进行强化, 提高医学计量工作安全性和准确性, 确保医学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而为有效的提高医疗装备使用安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晓英, 王晓坤, 杨晓亚.计量是确保医学装备质量的重要技术基础[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4) :118-119.

篇4: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关键词:井控装备 行为安全 属地管理 安全管理

1 概要

随着钻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井控装备在近几年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从装备的加工工艺、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和适用性能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支撑—井控装备检维修中心,为油田井控装备的安全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各大油田公司都相继成立了功能完善的井控装备检维修车间,能够对井控装备进行新品入场检验、服役品阶段性检验、超期服役设备定期检验以及部分欠缺装备的离线维护维修等。

人的行为是各类安全事件的主要载体,除自然突发事件外的任何安全事件脱离人的行为均不复存在。在讲安全、抓生产的历程中,特别是在实施油田井控装备检维修作业过程中,如何保障员工行为安全,进而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

2 井控装备检维修人员共性解析

油田行业常用的井控装备是一项系统装备,作为钻井现场出现溢流、井涌、井喷及钻井其他复杂情况时候的一种现场第一风险控制手段,井控装备常常包括:防喷器、钻井四通、节流压井系统、防喷器控制系统等。井控装备的检维修施工具有作业交叉多,实施方法多、流程复杂、事件突发性同比较大的特点。通过对井控装备检修现场的要素归纳,结合“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的理论分析(如图),总结出人员行为安全影响因素:①人员行为对检维修工艺的影响;②人员行为对受检设施或设备的影响;③人员行为对协作(周边)人员的影响;④人员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⑤外在因素对检测人员的影响;⑥人员对测试方法及工艺的掌握程度造成的安全影响。抓住场站检测施工的HSE共性,从上述影响因素入手开展人员行为安全分析,能够找准问题症结,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HSE管理措施,确保人员行为安全。

3 井控装备检维修人员行为安全共性分析

结合“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的分析,找到施工的HSE共性,围绕几个影响因素进行适宜性解析,找出检测实施过程的各种风险存在,并以管理措施来解决或降低风险,达到人员行为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

3.1 人员行为对检维修工艺的影响 井控设备检维修工作过程就是人员行为输出的过程,依据按照现场采用或参照的设备检维修标准进行作业,行为输出过程又是维修工艺得到实施的过程,因此,检维修工艺安全直接受到检测人员行为的影响。

3.2 人员行为对检修设施或设备的影响 检修施工人员在考虑自身安全的同时,还需要对受检设施(设备)的安全进行评估和保障。检修实施过程需要对受检设施(设备)信息进行收集和评定,然而,在收集和评定之前,往往存在行为输出的过程。例如防喷器表面打磨,涂层去除、钢圈槽修复加工等辅助工作,在这些辅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如果缺少正确判断设施(设备)状态的能力,极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因此,要解决人员行为对受检设施(设备)的安全影响,就需要从工艺安全着手进行分析,以现场实际为指导,严格遵守属地管理要求,对特殊作业过程实施监督管理。

3.3 人员行为对协作(周边)人员的影响 井控装备检修施工过程人员行为对协作(周边)人员的影响主要贯穿于检测工艺过程,例如试压检测或射线检测过程即存在对周边人员或协作人员造成伤害的潜在风险。因此,当检测工艺本身存在安全風险时,要保障检测实施过程,特别在并行作业或交叉作业状态下的挂牌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3.4 人员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检修工作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检修实施过程,防喷器试压采油、防喷器液压油、检测使用的耦合剂或辅料的使用。这些辅料的使用量很少,通常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威胁。但必须建立正确的辅料使用和回收制度,保障这些介质不进入水源或土壤,保障环境不受影响。

3.5 外在因素对检测人员的影响 排除人员行为对外部条件造成不安全影响的可能,还必须考虑外部因素对人员造成的安全威胁。如何规避场站检测条件下外在因素对人员行为安全的影响呢?对此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外部隐患识别意识,还需要通过对属地管理的严格遵守和监督管理的有效监控来保障安全,规避风险。当然,对于突发安全事件,也就是非预计风险产生的突发安全威胁,还需要以预案制定和演练给予补充,力求将风险降到可控范围。

根据上述六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制定出的风险台账与管理措施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六个影响因素的管理措施中属地管理和监督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某油田井控设备检维修安全管理

新疆地区某油田为一新型勘探开发大油田,探明储量及规模在上亿吨,为此油田近年来接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势头,加快了勘探开发步伐。钻探队伍在几年内成倍增长,因此该油田井控装备的检维修及管理被视为油田安全的重点,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

该油田的井控中心检维修车间集中,井控装备从入场、倒料、清洗、拆卸、维修、试压检验、喷漆、分批配放、发料出厂各个阶段都可能因为人员的行为造成安全风险。为此,油田公司把井控车间厂属地管理要求作为人员行为指南,以人员入场培训、班前会安全交底、作业许可、特殊作业监护等属地管理要求为载体,全面规范检测人员行为。特殊检验项目组设置HSE监督管理岗,由项目负责人指定经验丰富,安全意识强的老员工担任,负责交叉作业或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观察与沟通工作,切实发挥监督管理的功用。经近半年的运行,员工安全意识显著提升,员工行为安全得到了保障,取得了预期效果。

5 结语

以属地管理为主,监督管理为补充的两种手段提纲挈领的掌控,井控设备检维修人员行为安全管理取得进步。可以以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系统分析在野外作业或其它作业场所的人员行为安全及管理保障的问题,这样人员行为安全管理就变得清晰和具体了,对于从事HSE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提高井控装备质量、保障安全钻井作业.石油工业技术监督[J].2000(02).

[2]何晓东.浅谈陆上石油钻井安全生产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

[3]李锋,余先友,杨谭.塔里木油田勘探井井控安全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钻采工艺.2006(05).

篇5: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一、设备情况:

特种设备:供应室压力容器正常,安全性能良好,压力表和安全阀处于安全状态。

检验科安全阀到期,于明日到双流进行检测;

制剂室安全阀到期,于明日到双流进行检测;压力表已经检测。

二、急救设备

急救设备完好,肺病科氧气设备带漏气已处理。三、一般设备

老年病科输液泵气泡报警已处理。

四、卫材库房

已经准备完善,并通知大部分各科室已领取。

篇6: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安全监测及报告制度

1、使用科室每天必须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进行检查,使之保持状态良好,时刻处于应急状态。2、使用科室发现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检修。

3、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设备的有关程序规范操作,不得随意添加或删减步骤。

4、设备物资供应科每周必须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进行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保障装备的良好状态。

5、遇重要节假日或长假,科室必须提前进行医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学装备的安全检查工作。

篇7: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校校园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具体管理责任,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特制订本制度。

一、成立校园安全监管领导小组 组 长:陈进好

副组长:李义昌

王永祥

李桂仁

成 员:于新富

高洪年

薛建国

张子和

石方玉

王成县

陈书明

二、落实校园安全监管具体措施

1.明确校园安全监管责任范围及责任人,落实安全工作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安全监管责任制。

2.每周教师例会和班会必须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全职能范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到位,做到警钟常鸣,警示不懈,时时做好应急准备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注意安全,个个参与防范的校园良好安全生产氛围。

3.有关安全监管责任人要对本监管的责任范围工作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相关责任人。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惩戒

1.如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在场的领导、教师,应首先组织学生离开事发现场,及时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保护好现场;若有伤员,以抢救伤员为主;其次安全领导小组接到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场处置,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再是稳定师生,勘察现场,制定方案,慰问受伤人员,调查事发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

2.凡责任人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责任事故的,要承担一切应负监管责任,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责任人内不能评优。

附表:校园安全监管一览表 校长室:

全校性校园安全监管

贯彻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制订相关管理方案 接到报告立即组织处理并向上级汇报 校长负主要领导责任 学生处:

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落实具体制度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等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政教主任负直接领导责任 总务处:

学校财产、校舍安全监管

学校财产、用水、用电、锅炉操作等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总务主任负直接领导责任 教导处: 教学过程安全(劳技、体育、实验)监管 实验、微机操作课、体育活动课等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教导主任负直接领导责任 各班级: 本班安全监管 安全工作全部内容

立即报告上级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各班级班主任负直接领导责任 门卫:

校内财物、校园人员流动秩序监管

外来进出人员、师生进出秩序、师生车辆、校门及节假日值班等 立即报告分管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门卫负直接领导责任

井沟镇田庄小学

篇8: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坛暨应急技术与装备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009年7月2日下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参观了展览。他强调,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能力,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张德江强调, 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年”的各项工作部署, 深入开展“三项行动”, 依靠科技进步,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基础建设, 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要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加强科学管理,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积极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和公益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 推广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促进安全发展。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完善事故防范处置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 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综合应急能力。

本届展览会的主题为“加强应急管理, 提高应急能力, 促进安全发展”, 17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劳工组织、欧盟委员会的5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国内外70多家厂商参加了展览。

篇9:浅谈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0.引言

安全生产必须贯穿于电力企业的整个过程,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网改造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电网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普遍提高,事故率大大下降。但是,电力企业时有安全事故发生。轻者损坏了一般设备,重者导致了人身伤害。所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要时时讲,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要使供电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不断强化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1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分管生产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1.2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定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1.3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1.4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幾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2.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忱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外,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

2.2坚持理论、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要求。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次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再次要坚持机制创新,关键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微机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可极大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3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在一些电力安全事故中,往往是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酿成了事故。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贪图省事,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灾难,而且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

2.4加强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其一,要求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己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到不合格的工器具一律要强制报废并破坏至不能使用。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己报废的工器具转售(租)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其二,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制度。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认真行使安全监督职能。其三,要制定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试记录、验收记录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3.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企业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应急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预案不能持续改进;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联合演习不够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尚未常态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略显不足。

4.为了全面加强和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加强电力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依据电监会即将发布的《“十一五”期间国家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电力企业要编制本单位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发展规划,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级电力应急指挥机构。

4.2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各单位要抓紧编制修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重点做好防风、防汛等自然灾害事故、防止水电站垮坝、漫坝事故的预案,并着重对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预案、电网黑启动预案和防止重要城市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的研究,经常性开展预案演练。

4.3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

加快完善电力应急平台和电力调度平台功能,形成电力监管机构、地方政府、电力企业之间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4.4加强电力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工作

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特别重大、重大电力事故,以及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电力突发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要及时、准确地向有关地方各级政府、电力监管机构报告。

5.结束语

只有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格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的科学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篇10: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2010-03-19 14:26

为加强学校校园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具体管理责任,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特制订本预案。

一、成立校园安全监管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落实校园安全监管具体措施

1、明确校园安全监管责任范围及责任人,落实安全工作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安全监管责任制,具体内容见《附表》。

2、每周教师例会和班会必须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全职能范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到位,做到警钟常鸣,警示不懈,时时做好应急准备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注意安全,个个参与防范的校园良好安全生产氛围。

3、有关安全监管责任人要对本监管的责任范围工作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相关责任人。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惩戒

1、如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在场的领导、教师,应首先组织学生离开事发现场,及时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保护好现场;若有伤员,以抢救伤员为主;其次安全领导小组接到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场处置,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再是稳定师生,勘察现场,制定方案,慰问受伤人员,调查事发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

2、凡责任人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责任事故的,要承担一切应负监管责任,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责任人内不能评优。

附表:校园安全监管一览表

校长室

全校性校园安全监管

贯彻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制订相关管理方案

接到报告立即到场领导组织处理并向上级汇报

校长:

负主要领导责任

政教处

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落实具体制度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等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政教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总务处

学校财产、校舍安全监管

学校财产、用水、用电、锅炉操作等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总务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教务处

教学过程安全(劳技、体育、实验)监管

实验操作过程体育活动课等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教务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教研处现代教育技术处

教学过程安全(计算机课)监管

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教研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各班级

本班安全监管

安全工作全部内容

立即报告上级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各班级班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门卫科

校内财物、校园人员流动秩序监管

外来进出人员、师生进出秩序、师生车辆、校门及节假日值班等立即报告分管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门卫:各值班人员

篇11: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1.医院应当设置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并依据机构规模、管理任务配备数量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本院的医学装备管理。.

2.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倒》、《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3.凡属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设备器械和医用耗材,均由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统一负责计划、购置、供应、管理、维修、质控、安全质量监测和评估、处置等技术保障工作。

4.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相关的规范要求制订出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落实和执行。

5.结合本院的功能、任务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6.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临床服务的理念,开展临床使用人员培训和应用质量保证工作,确保设备安全有效,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7.加强本专业的学科建设,组织本部门的各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在职培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全体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篇12: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1

斗门街办落水小学

2009年10月

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为加强学校校园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具体管理责任,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特制订本预案。

一、成立校园安全监管领导小组

组 长:张军利

副组长:王世栋

成 员:李来斌冯强伍鹏程齐军婵

二、落实校园安全监管具体措施

1.明确校园安全监管责任范围及责任人,落实安全工作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安全监管责任制。

2.每周教师例会和班会必须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全职能范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到位,做到警钟常鸣,警示不懈,时时做好应急准备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注意安全,个个参与防范的校园良好安全生产氛围。

3.有关安全监管责任人要对本监管的责任范围工作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相关责任人。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惩戒

1.如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在场的领导、教师,应首先组织学生离开事发现场,及时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保护好现场;若有伤员,以抢救伤员为主;其次安全领导小组接到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场处置,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

报;再是稳定师生,勘察现场,制定方案,慰问受伤人员,调查事发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

2.凡责任人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责任事故的,要承担一切应负监管责任,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责任人内不能评优。

附表:校园安全监管一览表

校长室

全校性校园安全监管

贯彻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制订相关管理方案

接到报告立即组织处理并向上级汇报

校长负主要领导责任

教导处

教学过程安全(劳技、体育、实验)监管

实验、微机操作课、体育活动课等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教导主任负直接领导责任

各班级

本班安全监管

安全工作全部内容

立即报告上级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各班级班主任负直接领导责任

门卫

校内财物、校园人员流动秩序监管

外来进出人员、师生进出秩序、师生车辆、校门及节假日值班等

立即报告分管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篇13:医学装备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意外应急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 医学装备约占医院固定资产的40%左右, 是医院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装备是现代医院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结合点, 管理得当,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和物的效能, 经济效益明显, 而且收效快。因此, 加强医学装备经济管理, 使这部分资产保值, 进而增值, 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装备是商品, 即具有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医学装备的管理必然受价值规律所支配, 因此, 遵循价值规律对医学装备实行经济管理, 是调节装备管理的重要杠杆, 也是装备自身商品属性所决定的。

2 经济管理内容

医学装备经济管理的原则是以合理的投入, 发挥装备最佳效能, 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学装备经济管理是对装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按时间顺序主要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研究, 中期的运行管理, 后期的残值回收和贯穿全过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内部审计。

前期, 首要任务是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拟选装备进行成本效益预测是决策引进装备的重要依据。市场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学装备需求的调查研究, 包括社会需求, 如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内, 当地经济及人们经济收入状况, 收费标准、人口密度、病人数量及常发病、周边医院引进装备的现状及布局。二是拟引进装备的生产厂 (商) 家, 装备的性能价格、安全性、先进性、寿命周期、售后服务、能源、材料消耗、环保要求、技术人员等。成本效益预测其实质是对装备投入成本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下, 与该装备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预测出正负效益的资金盈亏数值, 保证装备引进决策不失误。

装备引进后, 经安装、调试、验收合格, 即进入使用期, 此期间经济管理内容主要有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和保证装备运行费等。

装备按规定报废、报损后, 应及时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 尽量提高残值回收率。处理时, 少数需特殊管理的装备, 如带有放射源的装备,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医学装备审计是医院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审计内容包括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和经济效益, 装备审计工作贯穿装备经济管理的全过程。现阶段, 我国医院大多数实行内部审计, 因此装备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 实事求是的为审计部门提供有关信息;审计部门要主动熟悉医学装备管理的规律, 注意收集审计信息, 甚至参与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 如大型医用设备的可行性论证、采购、事故处理等。

3 经济管理方法

3.1 融资渠道

装备引进和运行, 都需充足的资金保证, 特别是引进大型精密贵重装备, 初始投资量大, 因此装备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融资。现阶段, 融资渠道主要有: (1) 医院基金。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化, 医院收入, (主要是业务收入) 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会愈来愈大。因此, 医院的发展基金中对装备的投资也应逐步提高, 以保证医学装备的扩大再生产。 (2) 政府投资。包括卫生事业费 (含装备项目的专项资金) 和科学研究费 (争取到的政府投资的各类科学研究基金) 。 (3) 贷款。当医院急需装备又缺乏资金时, 在医院无负债率 (某一时点医院负债总额与医院资产总额之比, 比率愈小, 偿还能力愈强) 或负债率容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贷款方式筹措资金。贷款有国内信贷和国际贷款。国内信贷由医院与选择的银行直接进行。国内信贷随机方便, 但利率较高;国际贷款目前主要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外政府贷款。国际贷款无利率或利率较低, 但由政府统一管理, 不能随机选择, 特别是国外政府贷款, 一般要求购买提供贷款国的产品, 医院选择装备的自主权受较大限制。 (4) 捐赠。利用医院优势, 争取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的捐款或捐赠装备。 (5) 折旧费和残值。在装备寿命周期内, 将装备原值减去残值后的价值, 按有效年限分期支出的费用即为装备折旧费。通常采用年限总折合法进行计算。提取折旧费和回收残值, 目的是装备保值。待装备报废、报损后再新购同类装备, 以保证重复再生产。 (6) 实物融资。主要是指在装备初始投资时, 医院无需一次性投资, 采用装备租赁、有偿占用等方法, 直接从所有权方获得装备, 尔后用装备产出的经济收入或科学研究成果对所有权方进行补偿。实物融资的优势是可缓解医院财务流动资金不足, 提前引进先进的医疗诊治装备。

3.2 合理配置资源

医学装备是经济资源。有限的经济资源与无限的需求是永恒的矛盾, 合理配置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和重要方法。装备配置合理就是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能。合理配置装备的关键是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和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装备年度计划。计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后果极其严重。因此, 年度计划要充分论证, 准确做出需求评价和成本效益预测, 排列轻重缓急;严防盲目采购的短期行为, 切实提高装备投入的效益。

3.3 成本效益分析

装备成本指在装备寿命周期内投入的全部物质资源和劳动资源, 并用货币计量。装备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是选好装备、合理分配装备、充分利用装备的常用方法。由于社会效益在微观上带有非经济性或不可能准确使用经济尺度进行计量的特征, 因此, 成本效益分析其实质是经济投入和经济效益的比较。它是装备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但不是惟一的依据。

4 经济效益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医学装备管理及全院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院总体经济效益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医院综合效益评估的一个子系统。开展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认识过去, 说明现在, 预测未来, 以便全面提高医学装备的综合效益。评估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院整体经济管理素质, 加强经营管理, 实现效益最大化, 而且能够对医学装备的各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推动装备自身管理, 挖掘装备潜力, 提高医院的总体竞争力。同时, 也有利于医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推动科技进步;有利于装备资产的保值与增殖;有利于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效益评估通常采用比较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 综合指标评析法。

4.1 经济效益评估的特点

在进行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时, 通常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效果分析、效益分析、效用分析。经济效益的评估只是其中之一。衡量经济效益不能只看到效率而不看到效果。综合使用多种有效手段, 才能全面反映装备的使用效益, 促进装备的科学化管理。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是要求用货币形式分析装备所产生的各项服务内容及结果。因为医疗服务的复杂性, 有些医学装备的服务及结果很难用货币形式来表示, 就需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后才能应用。

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工作始终是在医院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中展开的。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结果除了支持装备自身的管理外, 更需要与医院总体的管理活动紧密相连, 要能够支持医院一定时期内管理目标的实现。

4.2 经济效益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2.1 要有科学理论基础。

目前, 对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有多种, 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应以管理需要为前提作好评估方法科学性的论证工作。

4.2.2 注重可操作性。

在制定效益评估体系的过程中, 面对大量的基础数据, 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易于采集和处理的可操作性数据。

4.2.3 要实践中验证。

因为医院之间的差异, 造成对评估结果的需求不同。又由于我国医院经济管理起步较晚, 特别在装备管理上, 目前尚无经济效益评估统一的标准。所以,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制定出来的标准, 要在本单位的管理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并不断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修正。

4.2.4 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对于目前尚没有参与统计的指标, 应该大胆尝试。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医学装备经济效益评估指标的建立和方法一定会更加完善。

4.2.5 投资评估与使用评估要相互印证。

装备在进入医院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最终选择的方案是否达到了医院总体效益要求, 必须通过实际的经济效益分析。同时, 正在进行的经济效益评估工作也应反馈到下一次的投资分析工作中。

5 技术效率评估

技术效率是评估医学装备服务负荷程度、潜力、供给合理性和分布合理性的一项敏感指标, 也是当前医院评估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提高医院技术效率, 建立起以适宜性、高效率和安全有效的医学装备系统, 以效率性, 经济型增长方式, 才能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技术效率评估的主要步骤为: (1) 查阅资料评估医学装备品目及目的确定后, 就需查阅国内外有关这个品目装备资料。如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国内外应用情况、有关评估资料、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推广应用情况等。 (2) 确定评估方案, 确定评估方法和内容, 评估时间安排、人员及分工、经费等。 (3) 撰写评估报告, 根据确定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写出评估报告, 包括医学装备的技术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能发生的社会影响等, 提出政策性建议供决策时参考。

6 成本与价格

无论对非营利性医院, 还是对营利性医院, 医学装备的成本和与该装备相关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都是关系到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 明确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和“过程方法”的原则, 要求全面理解顾客对产品、价格、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要求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 追求过程中人员、装备、方法和材料的有效使用, 以便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医院可否参考这些原则在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中, 降低成本, 合理定价,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为病人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可以探讨。

6.1 医学装备成本的定义和内容

医学装备成本是指医院为保证该装备进行正常诊疗服务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大修费 (包括医学装备、房屋、被服等) 、医用材料费 (包括试剂、卫生材料等) 、低质易耗品消耗费、业务费 (水电费、印刷品费、医疗杂支费等) 、公务费 (相关科室办公费等) 、劳务费 (相关人员的各项支出, 包括工资奖金、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中单位承担的部分及其他补贴等) 。根据研究的需要, 按成本与所发生服务的关系, 总成本为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而按成本与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为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

直接成本:医学装备在医疗服务项目中耗用的可直接计入该项目的成本。包括装备本身及辅助设备折旧、所用房屋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劳务费、水电费、医用材料费、维修费等。

间接成本:为使用装备的部门提供服务而发生、并分摊到医疗服务项目或部门的费用。包括医院行政后勤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维修费等。可按受益原则分摊到装备成本中。

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相对固定, 不随工作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劳务费等。

变动成本:成本总额随工作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费用。包括试剂费、卫生材料费等。

混合成本:即总额有变动, 但其变化量与工作量的变化不成正比, 如科室劳务费等。

除以上成本分类外, 还可以按成本控制与否, 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按成本平均程度可分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质量成本是为保证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 以及当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时所遭受的损失。质量成本包括四个方面: (1) 检查成本。通常包括检验人员的成本, 装备成本及管理检查部门的间接成本。 (2) 预防成本。主要包括员工培训费用等。 (3) 失误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内部失误成本, 即产品废弃、返工和与保修有关的费用;二是外部失误成本, 即顾客不买产品所招致的损失。 (4) 实施成本。系指建立一个质量系统的成本, 包括人员成本、文件费用、文具费、印刷费、注册费和审计费等。质量成本管理是指导与质量职能有关的部门和职工对质量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分析、控制、报告和改善的一系列活动。

为使医学装备具有合理的成本, 又保持在良好的服务状态, 必须确定装备的标准配置。装备标准配置是在保证装备能正常进行医疗服务的前提下, 对人员数量及职称结构、房屋面积、家具被服、辅助设备等所提出的最经济有效的配置, 它来源于对装备的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标准配置是进行标准成本核算的基础。

6.2 成本核算的概念及意义

医学装备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核算医院在投资或使用医学装备的过程中将发生 (投资预测) 或已发生 (投入使用) 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及有关费用的数额和构成, 其目的是预测和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医学装备的成本核算主要有以下作用: (1) 通过成本核算, 促进医院遵循和应用价值规律, 合理利用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提高装备的使用率和利润率, 降低装备的使用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 (2) 通过成本核算, 合理制定医院内部和外部的收费标准, 向政府物价部门提供定价依据, 处理好病人满意和医院生存发展两者的关系。 (3) 通过成本核算, 对医院的经济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分析和考核, 以便分清责任, 把握盈亏, 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并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投资决策依据。

6.3 成本核算方法

医学装备的成本核算, 实际上是对使用该装备进行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 即核算装备的使用成本。

装备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6.4 医学装备服务项目价格

6.4.1 医学装备服务项目的定价依据。

(1) 医学装备的标准成本。医学装备的标准成本是根据专家咨询和专项调查的结果, 对有关指标标化和量化后获得的。需要标化和量化的指标如下:主机折旧年限、大修基金提取率、各职称人员各项收入总和、装备单项服务的标准工作量及单项服务的占机时间 (不含准备时间) 等, 再按照装备的标准配置核算出标准成本。装备的标准成本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可作为医院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的依据, 是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途径之一。装备标准成本的计算方法与前述成本的算法相同, 只是不计入医用材料成本。由于非营利医院享受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 因此制定收费标准时应从标准成本中扣除政府补贴部分。 (2) 医学装备的标准工作量。医学装备的工作量是政府物价部门和医院制定收费标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必须确定科学的工作量。按照卫生部关于大型设备使用率的要求, 每周工作时间为8小时 (每周5个工作日, 全年按200个工作日计算) 。故可以根据装备的额定工作时间, 以及某项医疗服务每一例的平均时间, 核算出该项目的诊疗人次数, 作为该医疗装备的标准工作量。

6.4.2 公立医院参照政府指导价。

非营利性医院的收费标准执行政府指导价, 同时享受免征税收的待遇。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行价格体系中, 有的医学装备服务项目成本高于收费, 有的是成本低于收费, 但收费标准总体偏低。政府将在全国制定医疗服务项目的基准价, 并对不同等级的医院、医生实行分级定价, 优质优价。医院可根据医学装备的标准配置、标准成本、标准工作量核算出收费参考值, 提供给政府物价部门, 以期得到适应成本和市场的政府指导价。

综上所述, 处理好医学装备的成本和价格的关系, 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疗服务要求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 让病人满意, 但医疗机构尚存差距。这一方面是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成本管理还保持在回顾性的核算水平或单纯讲求经济效益, 停留在算奖金的水平上。另一方面是我国实行的医疗收费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

当前, 我国的一些医院正在进行ISO质量体系的达标和认证工作, 有的医院已经得到认证, 并按照ISO国际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进行质量成本核算, 实行了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成本核算, 有效地提高了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评价的水平。降低了医疗成本, 提高了医疗质量, 获得了良好的成本效益。

在医疗收费制度改革方面, 如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 应用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等正在发展和探索阶段, 将成为今后收费制度改革的方向。

7 设备购置资金的估算、筹集和投资回收预测

7.1 资金的估算

正确地估算需购置设备的金额数, 有利于领导决策及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计划和调度资金。仪器设备按其规模大小、复杂、精密程度, 投资估算的方法是不同的。一般中小型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简单, 甚至没有, 因此, 仪器设备投资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主机的价格。而大型设备, 则配套设施多, 要求高, 资金占有量可观。例如:要装备一台MRI, 则要配套房屋, 要建造磁屏蔽室, 要具备空气的冷暖及湿度调节, 要保证电力的供应及稳压和不间断供电等等。因此, 对大型设备的总投资估算, 除主机外, 还应包括配套设施费、运费、安装费、人员上岗培训费等等。

7.2 资金的筹集

目前, 购置仪器设备的资金可来自以下5个方面:

(1) 本单位:

本单位的自筹资金来源于大型设备的大修理更新基金、折旧基金及创收利润。

(2) 政府方面:

财政拨款, 部分设备的免税指标, 国外低息、无息贷款等。

(3) 捐款:

国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的捐赠及国内厂家或有关人士的资助。

(4) 金融机构:

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

(5) 社会方面:

通过租赁方式投放设备或组织股份购设备等。

(6) 供货商或厂家:

提供分期付款的付款方式, 以缓解医院在购置设备时资金暂时紧张的矛盾。在具体实施时慎重考虑分期年限、支付比例、设备价格和利息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7.3 投资回收期预测

在进行医疗设备投资回收期预测时, 可采用下列简便公式, 即:设备投资回收期 (年) =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其中设备投资总额主要是设备购置的费用, 同时也应考虑使用中的维持费用以及由于采用该设备所带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能源、原材料消耗等的年度开支节约额。当设备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收益累计值达到自购入以来的投入总和值时, 这段使用时间, 称为该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回收期的长短直接表示了医院购置医疗设备经济效益的高低。达到投资回收期的医疗设备, 很可能正值它的“黄金时期”, 距设备的更新还有较长的一段时期, 这样的医疗设备才是高效益的设备。对中小型设备而言, 一般希望的投资回收期以1~2年为宜, 对大型设备最好控制在5年之内。

8 医疗设备折旧管理

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包括仪器设备进行折旧管理, 是指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 把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医疗成本中去, 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有利于医疗成本核算, 有助于物价部门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 力求医院按成本收费, 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8.1 折旧依据及影响因素

8.1.1 折旧依据。

仪器设备的折旧取决于仪器设备的耗损程度。这种耗损又分为有形耗损和无形耗损两种。有形耗损是指仪器设备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 即机械磨损、元件性能下降等。而无形损耗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仪器设备的损失, 即技术性能上的损失。所以仪器设备的折旧必须考虑其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 以正确反映折旧费的计算提取。

8.1.2 影响仪器设备折旧的因素。

(1) 应计提折旧仪器设备的原始价值。 (2) 折旧的年限:确定折旧年限的原则是:既要考虑仪器设备使用状况引起的有形损耗, 又要考虑技术进步而引起的无形损耗。《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并提出了折旧年限的弹性区间。但在卫生系统还没有提出统一的折旧规定和折旧年限, 各单位正在摸索试行。如有的医院以仪器设备原值的10%一15%提取设备更新和维修费用, 实质上其类似于折旧费。 (3) 仪器设备净残值:是指预计的仪器设备报废时可以收回的残余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数额。 (4) 折旧额的计算方法。

8.1.3 仪器设备折旧计算。

仪器设备的折旧计算, 实质上是确定如何将仪器设备的原值分摊到医疗成本中去。目前通行的折旧方法有:使用年限法, 工作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四种, 其中后两种属于加速折旧法。

(1) 使用年限法:是按照仪器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仪器设备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公式如下:

仪器设备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仪器设备原值×月折旧率;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明了, 计算容易, 每年计提的折旧额相等, 主要适用于有形损耗大, 且这种损耗又是逐年发生的仪器设备, 如贵重仪器设备及机械类设备。

(2) 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按仪器设备完成后的工作时数、工作次数或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每次 (小时) 折旧额=原值 (1-预计净残值率) 工作总次 (小时) ;

月折旧额=每次 (小时) 折旧额×当月工作次数 (小时数) ;

此法适用于折旧额与工作量的负荷成正比的仪器设备, 如纤维内镜、救护车等。以上两种计算折旧的方法是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使用次数平均求得折旧额, 通常称为直线法。它在各个年限和月份上其折旧额都是相等的, 基本上反映仪器设备的平均损耗程度, 但没有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技术过时而引起的无形损耗。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仪器设备, 用直线折旧则有些不妥, 应采用加速折旧法, 一般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以实现在使用早期提取折旧费多一些, 使用晚期提取折旧费少一些的目的。

(3) 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使用年限法计算的折旧率的2倍, 乘以逐年递减的仪器设备帐面净值来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期初仪器设备帐面折余价值×双倍直线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仪器设备帐面净值×月折旧率或年折旧额/12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是各年折旧额从大到小呈递减趋势。仪器设备最初投入使用时, 折旧额很大, 而后年限增大, 折旧变小, 属于加速折旧法。主要用于无形损耗大的仪器设备, 特别适用于高科技的电子医疗设备。

(4) 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将仪器设备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类, 来计算每年的折1日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为该项仪器设备尚可使用的年限, 分母为全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和。例如某项设备的使用年限为5年,

则其分母为l+2+3+4+5=15, 其分子依序为5、4、3、2、1, 各年的折旧率即为5/15、4/15、3/15、2/15、1/15。将此折旧率乘以该项设备应折旧的价值, 即得各年的应折旧额。

9 医疗设备效益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医疗服务的价格也在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 正在摆脱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逐步改变以往价格严重背离成本的扭曲局面, 逐渐走上按成本收费的轨道。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收费标准作了一些调整, 但仍然存在着收费标准与成本偏离甚大的现象。因此, 无论从控制成本上涨角度出发, 还是从单位内部效益分析的目的出发, 开展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9.1 成本分类及结构

(1) 固定成本。

即固定资产的折旧, 是指那些不因诊疗例数变化而变化的磨损和消耗。如设备折旧、房屋折旧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但单位固定成本则随着诊疗例数的增加而减小。

(2) 变动成本。

即随着诊疗例数变化而变化的消耗和支出, 如材料费、劳务费、水电费、维修费和管理费, 还包括某些按工作量法折旧的设备折旧费。但单位变动成本则是固定不变的, 不随诊疗例数的变化而变化。

(3) 直接成本。

指提供诊疗时直接消耗的部分, 是设备直接占用或消耗的成本, 如设备 (包括主机、辅助设备、共用设备等) 折旧、设备主机用房和辅助用房的房屋折旧、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医用材料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等。

(4) 间接成本。

指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消耗, 也就是间接为病人服务的消耗, 如设备、房屋的折旧, 劳务费, 维持医院运行的费用等。

(5) 设备总成本的结构:

设备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或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

9.2 成本构成分析

(1)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通过对某些设备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比例关系的分析发现, 可以把设备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材料消耗为主 (变动成本比例较高) 的设备, 其固定成本、主机折旧占总成本的比重较低;另一类是以磨损为主 (固定成本比例较高) 的设备, 其主机的折旧占总成本的首位。

为了降低成本, 对前一类设备必须在增加检查例数和节约材料消耗上进行控制。对后一类设备必须加强维护、保养, 在延长使用年限上努力。

(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价值越高的设备其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大, 而且直接成本对总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材料消耗则是影响直接成本的第二个因素。间接成本中的管理费用是影响间接成本的主要因素。

为了降低成本, 对于直接成本高的大型设备, 要加强管理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及材料消耗;控制间接成本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管理费用, 这些管理费用的主要内容是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 全院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和维持医院运转的公务费等。

(3) 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通过企业有效经营应该达到的平均社会成本, 它考虑了正常的损耗和不可避免的损失。

标准成本管理是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 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 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成本偏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找出发生差异的原因, 明确经济责任, 为管理决策提供资料, 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在分析仪器设备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时发现, 这个差异实质上转换了实际工作量与标准工作量之间的差异, 造成固定成本分摊时的差异。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抓住工作量这个要点, 即提高设备利用率。

9.3 设备成本影响因素

(1) 成本变动因素。

主要来自社会的且不易控制的因素, 如材料费、维修费、水电费以及全社会工资指数变化的影响。

(2) 工作量的变动。

诊疗例数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成本的升降。在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诊疗例数少, 分摊的折旧额必然就多;反之, 诊疗例数多, 分摊的折旧额就少, 成本就会降低。

(3) 变动成本指数的变动。

变动成本的主要成分是材料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设备维修费、水电费和管理费。在变动成本的五要素中, 劳务费和管理费用增长较快。

(4) 折旧率。

不同的折旧率将直接引起固定资产年折旧额的增减, 因而导致成本的上升或下降。假设增加一个折旧年限将导致设备成本降低, 降低的程度因固定资产价值的高低和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大小而有差异。其规律是固定资产价值高, 成本降低程度大;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 成本降低程度大, 是线性关系。

1 0 提高设备经济效益方法探索

1 0.1 大型、通用医疗设备中心化管理制

医疗设备结构精密、价格昂贵、技术管理复杂, 不可能分散布局, 特别是大型、通用的医疗设备, 只有实行中心化管理制, 集中装备, 统一管理, 实行内外开放性服务, 才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1 0.2 专用特需设备专管共用制

医院科研、教学仪器设备, 来自专款专用的拨款渠道, 仅为其任务而服务, 往往利用率不高, 经济效益不大, 完好率也难以保障。为了提高其效益, 在保证科研、教学特定任务的前提下, 大力提倡开放服务的专管共用制。

1 0.3 特种医疗设备施行有偿占用制

对于一些医疗上迫切需要, 使用率较高, 肯定有较大经济效益的特种医疗设备, 在购置前就应明确是属于医院直属管理的设备。使用科室应与医院签订有偿占用的协议, 把设备使用的额定机时、折旧年限和折旧费、收费标准、成本核算、两个效益及奖罚措施等以量化的形式规定下来。充分调动医技人员积极性, 挖掘设备使用的潜力, 更好地为医疗服务, 产生较大的效益。

1 0.4 高效医疗设备探索社会化租赁合同制

篇14: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关键词】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现状;原则;重要内容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确立的抓好安全生产“五项要素”的落实、建设“六个支撑体系”的总体工作思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矿山应急救援工作,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全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要求。

一、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长,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健全有效的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能有效地抵御事故蔓延并减少危害后果。因此,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计划,妥善处理事故,实事求是进行事故评价,这有利于拯救生命、确保矿山正常运营、促进经济发展。

二、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矿山安全事故应急体系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对

安全事故发生存在侥幸麻痹的心理,重事前、轻事后,重处理、轻应急的倾向。(2)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缺乏具体的思路及工作计划,应急力量分散,没有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体系。(3)未建立相关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不完善,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缺乏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临时抱“佛脚”。(4)矿山企业缺乏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注重对应急设备和安全生产系统级器材的更新和维修,在发生重大事故时,很难有效的发挥应急能力,往往扩大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原则

在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中以预防为主,加强统一领导、分级落实责任、区域自我完善为主、矿山企业自主救援与其他社会力量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以安全事故的预防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注重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应急设备的更新和维修,落实各项应急工作的各项准备,努力做到反应快速、判断准确、应变及时、措施有力。

四、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内容

(1)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及其职责;(2)有关部门的职责及其分工;(3)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组织的建设;(4)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训练和演习;(5)事故预警和应急响应;(6)事故的现场控制、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医疗急救、工程抢险等应急措施;(7)安全事故应急设施、设备、器械、交通工具及其他物资的储备调用;(8)安全事故应急的通讯保障;(9)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经费保障;(10)安全事故应急信息的发布。

五、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内容

(1)建立健全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责任制。矿山企业在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中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职责,将安全事故应急职责与个人政绩挂钩,确保做到各司其职、各就各位、协调指挥。(2)完善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构。矿山企业根据现实需求及条件建立专门的安全事故应急机构,全力保证应急经费、装备和人员,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3)加强检查和演练。为确保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落实,矿产企业应进行经常性、突发性的检查,加强平常演练,确保安全事故应急组织、人员、装备常备不懈。(4)确保报警及通告程序的畅通。报警在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矿产企业要确保任何矿工都能拉响警报(大多数采用声音报警),要求任何工作人员在听到报警后能明确知道自己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必要的防护措施)。(5)充分发挥现场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根据具体的事故报告情况,安排相关安全技术人员实地进行安全事故危害估算,并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指导应急队伍和医疗人员的行动。(6)实事求是进行事故评价。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中,指挥中心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事故后果以及可能发展的趋势、应急的等级与规模进行评价,这样才有利于调配相关人力、物力,合理部署相关应急计划。

完善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牵涉到生命安全和经济稳定,然而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也是很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救援”的应急工作方针,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应急及时、准备完善、决策科学、措施有效,把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上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X].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4)

[2]刑娟娟等.企业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与预案编制[X].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6)

上一篇:检验科年度医疗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低压配电柜安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