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2024-04-09

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通用10篇)

篇1: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学习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安徽宿州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自2004年4月颁布以来,特别是我省自2006年实施新教材(高中),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改。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一边学习“课程标准”,一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一些认识和体会,下面略作总结。

一、要彻底改变教学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教学课程还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主持人的角色”,起的作用是引导提示、启发点拨、营造气氛、创设情境、穿针引线、承上启下、衔接过渡、调节控制、画龙点睛、张弛有致。根据这一理念,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应是:情境设置导入课题——有关概念,法则,性质等的生成——概念,法则、性质等的应用——反馈,释疑,提高——归纳,抽象,概括,小结。以上各环节,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归纳、提炼,通过各种变化,使学生领悟和掌握,再加以应用,解决和引伸实际问题,达到提高和拓展。这个过程教师既引导,又不牵强,而是要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且不可代替、直述。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素养

“课程标准”说:“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要求学生“具 1

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面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生具有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敏锐性,进而用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个要求很高,特别是对我们高中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去实施这一理念和达到这一理念呢,我个人感觉是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感到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我们要下决心、下力气把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实验的手段,通过各种演示,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

“课程标准”说:“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述,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数学的现代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提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的本质”。

如何认识和理解本质和形式化的辩证关系?如何恰到好处的处理、驾驭和运用它,使学生既能熟练、准确地用形式化语言来表述数学内容并解决数学问题,又能理解数学本质?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重视结论的应用,对结论的生成过程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够。这也是过去一直在提倡的通法通则与技巧的关系问题,数学概念的文字表述、符号表述和图形表述等等,都要建立在概念的产生的基础上,体现概念的生成及过程,这样的表述就抓住了本质问题。如教材关于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处理,仅从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对称性给出,进而提出式子表示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f(-x)=±f(x)。而对其他的变化不再过分叙述,还有概率的概念,反复强调的就是模拟试验,告诉如何进行模拟试验和模拟试验所得到的规律就是事件的概率。可以说教材很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使我们加深了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四、强化教师教学的基本功

“课程标准”说:“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数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这些告诉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新课标新课程的要求,是现代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要求。但是也应该看到“课程标准”对传统的教学基本功不是排斥的,是要求有机结合的。因此我们现在的教师要在传统教学基本功如“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技术和常用的中学数学软件技术(如几何画板),真正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动画,形象而直现地提示数学规律和数学概念的本质,这一优势是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如函数y=ax与y=logax(a>0且 a≠1)图像交点的个数。函数y=Asin(ax+φ)+k与y=sinx的关系,圆锥曲线的形成等等,用传统的黑板很难充分显示它们的形成过程。大量的数学内容,习题的展示采用多媒体显得清晰、快捷,省去了许多繁琐的低层次的板书。但是,多媒体演示的内容有时显得零碎,反复调动和观看不同画面对学生的思维也会产生干扰,艳丽的色彩与耀眼的光线虽然能一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但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感到视觉和大脑的疲劳,对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所以应该随着教学的进展,密切配合大屏幕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出条理清晰,科学有序,简练精当的要点,黑板上的即时效果,也是大屏幕难以达到的。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有很多学校还不能完全达到多媒体进教室,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这也是不利于新课程实施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所有理念的实现都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能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水平,一是确实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并把“十大”理念和教材结合起来,在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二是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我们能否实施“课程标准”的关键。去年教“算法设计”一案时,3

我就学习了这部分的有关内容,并买来软盘在计算机上演示,自己熟了,才能更好地放手和引导学生的活动。

“课程标准”有“十大”理念,细读起来可谓“字字千金”。愿与同行们共勉。

篇2: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也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新课标结合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了很好的修改,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吃透新课标精神,把新课标的实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得出以下体会: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通过质疑,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通过释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辩错环节,教师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

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新课改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改变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本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倾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应用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奴隶,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篇3:对数学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自从教材改革以来, 各种媒体、杂志、教师……对新教材的研究、探讨、意见……从没有间断过, 特别是我们一线教师, 更需要天天面对。怎样才能使我们更快地、更好地融入教改、教材中?通过三年的具体实践, 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及认识。

一、新课标的魅力

初一开始就是空间图形, 由此新课标安排了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意在是让学生进入奇妙的数学世界中, 领略到数学的风采与它的魅力,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学会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比如, 在讲“视图”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自带一些用土豆或萝卜切成的各种立体图形, 通过学生的观察, 使他们亲自体验了“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 从课堂效果来看, 学生的情绪高涨, 人人参与, 发言踊跃,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 在随后的内容中, 出现了涉及的知识面太广, 要求过高等问题。比如“计数问题”“幻方问题”“规律问题”……针对“幻方问题”我采取了“补充”教材, 例如,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在我国的活水中浮出一只大乌龟, 乌龟背上有一个奇怪的图。

仔细观察才发现, 这是由1到9这9个正整数排列成的三行三列的图, 这个图很有意思, 不管你把横着的三个数或竖着的三个数相加, 其和都等于15……

通过讲故事, 引入了“三阶幻方, 四阶幻方”, 在故事中, 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及恐慌心理,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课标的“螺旋上升”原则是改革的最大成功之处

1. 铁丝长10 cm围成长方形, 使长比宽多1.8 cm, 如何围呢?若使长等于宽, 又如何围呢?若靠墙, 如下图, 又如何围呢?

2. 周长一定时, 围成什么图形, 面积最大呢?

这是一节初一的公开课, 从这两个问题中不难发现, 渗透了初三的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鸡场最大问题”和初始圆的基础知识。新课标无论学到哪一节均感觉不陌生, 另外一大优点是如果初二特殊四边形没有学扎实, 后面初三又出现了再给一次学习的机会, 而以前的旧教材恰恰没有这一优势。

三、新课标有更大的灵活性

1. 分析化简求值

原式=……=x2+4

请你选一个喜欢的数代入求值。

2.2006年广州市新课标中考题

如下图, 某区部分街道示意图, 其中CD垂直平分AF, AB//CD, BC//DF, 从B站乘车到E站有两条路线, 路线 (1) B→D→A→E; (2) B→C→F→E

请比较两条路线的长短并证明。

而以前的旧教材, 求证BD+DA+AE=BC+CF+FE, 显然比较死板。

四、对新课标淡化的内容、删去的内容要适当补充

宁波2005年中考题:一元二次方程x2-2 (m+1) x+m2=0

(1) m=______时, 有实数解。

(2) 给m取一个整数, 使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并求出来。《新课标》书中淡化了Δ=b2-4ac的三种情况, 只在教师用书中标有b2-4ac<0。

命题人以前给某校出过类似的题, 当时认为正确率怎么也在75%左右, 结果两百多人只有6人做对, 正确率3%, 后来适当补充讲解后, 再考, 正确率上升到97%。因此, 要不失时机地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五、对新课标的编排顺序, 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 两个班级尝试了两种方法, 其中一个班按原教材顺序授课, 结果学生作图很困难, 甚至有的学生无从下手, 并且还提出了很多疑问, 而另一个班则是先讲第六节“作三角形”的知识, 再讲解第五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同样给出作图条件, 学生能轻松地做出来, 节省了大量时间,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4: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农村初中现状;学习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同时也要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以及法制意识上来,农村的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全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将新的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当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初中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除了从电视、手机上获取少量信息之外,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缺少引导、分析,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目前我所在地区的大多數学生家长,还处于知识缺乏者,大多数的家长忙于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将孩子交给学校,根本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还有家长给子女灌输“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像某某大学毕业,还不是找不到工作”“某某初中不毕业,照样会赚钱”等思想。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能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

1.课堂设疑,营造进取的课堂教学气氛

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细嚼慢咽的讲授方法,把所教授内容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怕学生没有学懂。没疑问,怎能引起学生的课后思考?对发展中的新事物不闻不问,何来的学习兴趣?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能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例:讲授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时,我上课前用湿抹布在黑板上书写了课题,然后给学生讲笑话:“从前,有一个小孩,手拿着一块冒着‘烟’的冰块,冻得支持不住,两手不停交替地拿着,却大叫:‘好热!好热!’你由此想到什么?回头一看我刚写的字‘是谁给擦了’”这个似乎简单却又包含了很多物理设疑,使学生跃跃欲试却又难以解释清楚,最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讨论式教学,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巧妙设计问题,提出悬念。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只注重教师语言,而很少给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说话的机会。使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辅助作用,让学生动脑、动口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温度”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温度”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看不见、感受得到的温度显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提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灵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不但要自己留意捕捉生活中电视、报纸杂志中的物理现象,而且要鼓励学生也这样做。或教师讲完课,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例:冬天盖棉被为什么保暖?但夏天停电时,怕冰柜里的雪糕熔化,小卖部老板有时会给冰柜盖张棉被,这是什么原因?回家观察为什么茶壶盖上面都有个小孔?农村对稻田早晚放水,是早上放进还是放出呢?等等。这些生活实际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总之,教师精心安排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引发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绝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

篇5: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随笔:学习初中英语新课标的几点感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学生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感受”。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一,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我们要在备课上多花工夫,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却很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2、上课: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测的因素,即便我们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不仅要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还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个人并不赞同初中英语学习的课堂总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有些重复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老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展示老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可以鼓励开放性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我想这样的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样也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饱满高涨.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生学法

篇6: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这两天,我认真研读了

2011版语文新课标,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实际教学体会,得到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认识。

一、在传统语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新课标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与习惯。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视方法与习惯的一种改进。学生学到了什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学生是怎样学到的,为什么要这样学,并且养成这种学习的习惯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这点与“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明晰的指出该改革的方向。因此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学习习惯上要加强训练,如让学生先学而后教,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去研读文本,课后让学生加强巩固和拓展延伸。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又高效。

二、课标将“钻研教材”明确地提出,并且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很明确的要求。首先“钻研教材”,便是要求教师要重视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读,只有真正深入钻研了教材,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合理地运用文本,实现文本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细读文本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求教师对课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的课堂流程要有基本的把握,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对文本的细读及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作为基本的教学常规来要求。

三、课标提出“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这里传递一个信息:对文本的1 细读绝不是老师的事情,学生也必须要参与到对文本的细读过程中来。教师的文本细读,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文本,所以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就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其实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是一脉相传的,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研读新课标后,让我深深明白了慎用“集体讨论”,重视“个人阅读”的理念,受益匪浅。

四、新课标渗透了以“生”为主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

通过深入学习新课标,我更清晰的认识到:学生地位应该主人化;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角色应该多重化;学生评价应该全面化。面对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和要求,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最重要的是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如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篇7: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英语

初中英语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具体的现状和情况,进行合理的、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为了更好的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我们英语组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了新课标的知识。学习之后,我对新课标的最大的体会是: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摈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落后观念.在课堂上我注重追求“有效”的境界,现在说说我的想法:

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汇量大,生词特别多。这当然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但压力终归是压力,英语还是必须要学好的:中考需要它,未来的交际与发展也需要它。这就要求师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词汇的积累,要分散、要重复,经过多次、重复性地学习,可适当地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而且还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课程的教授,在方法上要灵活多变,不落俗套,不封建保守。同时要相时而动,以动制变,以动为活,以活变通,以通变达,最终完成英语课程的教与学,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要时刻做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所有的一切,都应当以清醒和善思的头脑为前提。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要精通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硬碰硬,才能胜任新课标的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其需求。教师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更能领悟新课标的精髓之所在。从而更愿意从事新课改的工作。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务必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时刻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学生,进而时刻引导学生不断求知、求新,不断进步,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不断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各种能量,成为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人才。

当然,新课标的精神远非以上本人所能言尽,相信有更多的精神和要求等待进一步的学习与领悟,本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尝试,争取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全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学生。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现代课程价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换句话说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就是在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这实际上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自信,具有不同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比教法更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自身的学习和听课的体验告诉我,认真听完一堂课是非常累的,那么是否听课认真就能代表有效率呢?况且还存在着遗忘率的问题。我喜欢轻松愉快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我尽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如果学生过于认真我反而会紧张。我也不喜欢沉默,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缺乏对话意识和表现欲,对英语教学来说是一种伤害。如果学生说错了,我会给他们一个善意的微笑;如果答对了,就给他们掌声的鼓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和关注的欲望,桃李愁风雨,一笑晴万里。

篇8:关于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几点感悟

1. 注重与现实周边生活联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人教A版教材主编刘绍学说过:“数学是自然的、是亲切的、是有用的。”新课标中多采用了身边的一些实例, 比如, 必修3中《概率应用》这一节中例1介绍了英文中某些字母出现的概率大小, 鉴于此在设置电脑键盘时, 空格键不仅最大, 而且放在使用方便的位置, 学生们恍然大悟, 原来数学应用在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再比如, 必修4中《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正弦型函数y=sin (wx+Ф) 》这两节中, 新课的引入都采用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观览车为例。这些问题的出现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符号游戏, 不再离我们遥远, 以身边经常发生的一些生活实例为引例, 让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 做起来兴趣高涨。

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 因此新课程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比如, 必修1《函数应用》例4, 问题:我国199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万亿元) , 如下表所示:

(1) 画出函数图形, 猜想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近似的写出一个函数关系式。 (2) 利用得出的关系式求生产总值与表中实际生产总值比较。 (3) 利用关系式估计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此例, 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建模思想, 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建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2. 新课标问题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必修1, P58, T8, 已知偶函数f (x) 和奇函数f (x) 在y轴右边的一部分图像, 试根据偶函数和奇函数的性质, 分别作出它们在轴右边的图像 (图略)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准确完成上述作图, 在训练的过程中至少强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a.巩固加深了对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理解。b.掌握了函数图像作图的常用方法——特殊点法。c.在做出图像以后可以得到奇函数和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图像特征的一种直观认识,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和对数学美的一种感悟。

3. 在问题设置中, 讲究循序渐进, 为后续知识不时埋下伏笔, 做好铺垫。

必修1, 《函数表示法》中例3, 已知函数y=f (x) , 满足f (0) =1, 且f (n) =nf (n-1) , n∈N+, 求f (1) , f (2) , f (3) , f (4) , f (5) 。此例中所运用的运算是递归运算, 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 而且在必修3算法中继续运用, 此例的引出为后面更好学习算法埋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这些例子都为后来学习数列、揭示某些数列项与项之间的递推关系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 必修3, 例4, 已知n个正整数排成一行, 如下所示:a1, a2, a3……, an-1, an。其中下脚码表示n个数的排列位置, 这一行数满足条件a1=1, a2=1, an=an-2+an-1 (n≥3, n∈N) 画出计算第n项的程序框图。

4. 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为此新课程大力加强了信息技术在数学中应用。比如, 增加了算法。算法不但向学生介绍了它在数学及其应用科学中的作用, 还向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 上机操作自己所设计的程序, 可谓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通过计算机做许多用笔和纸不敢做的数学题, 为今后在数学的学习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书上从各个不同方面介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 加强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的力量。

5. 新课程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知识的讲解最好要留有回旋余地, 要尽力达到一种“余音绕梁, 三日未绝”的境界。新教材就尽力体现了这一原则。在必修4《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这一节的“思考与讨论中”, α=x (rad) , 且于是x、sinx、tanx都是实数, 请你给x一个具体的值, 比较这三个实数的大小, 然后想一想, 你得到的大小关系是否对区间上的任意x都成立。此题目设置是以“扶着学生走”的方式呈现, 学生完成此题过程中, 通过特殊值, 确定x、sinx、tanx的关系, 显然他们并不会满足这一特殊值法, “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可见, 教材给学生的这根“拐杖”就是要激起学生自动产生“脱离拐杖”的愿望, 这样知识与能力的升华就显得“润物细无声”。

6. 提供“数学文化学习”机会, 激发爱国热情。

篇9:实践新课标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物理中“快与慢”的教学,笔者在课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块秒表,2个学生记时,2个学生沿着200米跑道跑一圈,再让他们交换进行。回到课堂上,先让他们处理自己测量的数据。学生发现都是跑200米,所用的时间各不相同:跑得快的所用时间少,跑得慢的所用时间多。这时再引导他们运动的“快与慢”怎样来表述,很自然地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计算对方或自己的速度大小,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继续引导学生:如果用自己的速度跑5分钟,可以跑多少路程?学生由此得出路程的计算式。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以自己的速度跑完1 000米,需要多少时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要用路程去除速度,这样就得到时间的计算式。通过这2个问题,公式变形的教学也就完成。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阴影中走出来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在讲清要领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实验时笔者观察各组实验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笔者先是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学生的结果,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个章节时,先引导学生探索物体在产生声音的过程中是否与振动有关?教材中举了4个例子,其中蟋蟀的鸣叫不可能在课堂上研究,要研究也是在课余有条件时进行;扬声器和音叉的震动也不是每个学生能够进行的;唯一能够探究的是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为了使学生感受产生声音的过程,笔者上课时每2个学生发一根橡皮筋,让一个学生用两手绷紧橡皮筋,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或手指弹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振动。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发声的原因。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教材中编入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在教摩擦力时,先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笔者把它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的资料,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学生阅读。这样做既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这个标准以后,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光的反射”,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笔者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平面镜成像感受,再自己动手反复对平面镜成像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笔者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时的体会。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

篇10:学习新课标的点滴心得体会

成中小学:于丽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生才能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构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想”自主学习、“能”自主学习、“会”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怎样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呢?

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从站在讲台上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要关心爱护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态,营造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伙伴,与他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并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品尝成功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调控时间和节奏,做到讲练结合,张弛有度。该讲的一定讲,该“导”的必须导,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科学地设计教法,优化教学过程。“讲”在关键处,“导”在迷茫处,老师不忙评价,而是因势利导。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学生就不可能有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了。

再次,教师的指导必须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教师的“导”,课堂上一切活动的设计都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而具体到数学这门学科,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新课程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充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公充分展示自我。

四、游戏学习,体验新知。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

上一篇:杨庄村驻村帮扶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婚内财产约定与离婚协议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