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历史人物摘录

2024-04-25

中国百年历史人物摘录(精选6篇)

篇1:中国百年历史人物摘录

历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摘录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三、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四、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五、麻风病医生肖卿福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六、黄旭华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七、刘盛兰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八、陈俊贵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九、段爱平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十、朱光亚: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十一、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藏区12年支教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十二、吴孟超: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十三、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 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十四、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篇2:中国百年历史人物摘录

历史是客观的,但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描述却是主观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各有所好。而所好不同,撷取的方式,叙述的手段自然迥异。我的感觉是,《百年中国》的编导们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放弃了对百年历史匆忙作结论、下断语的冲动,也无意沉湎于抽象概念的迷宫中来图解历史。他们发现的不仅是真实的历史,而且是有震撼力、感性的历史。在拍摄之初,陈晓卿总编导对分集编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最新发现的揭秘史料,此史料应得到学界公认。

2、极具震撼的历史镜头,应该是观众从未见到的部分。

3、重大事件的当事者言。此人的历史证言也应为观众所未闻。

4、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在当前史学体系许可的范围重新审视历史,寻找历史中有意义的巧合及诸多戏剧性因素作为结构语言的初始动机。同时,他也强调,《百年中国》应该不同于同类的其他节目,编导的个性发挥和独立思考均应得到鼓励。

为了再现历史的场景,编导们辛苦地寻觅遗迹,捕捉一个个镜头,他们寻找尘封已久的诏书、诰令、文件、档案、图书、报纸、契约、广告等,让它们为历史作证。就像总撰稿肖同庆一再强调的,我们要通过捕捉一个个鲜活生动,足以照亮岁月的历史细节,使观众体验感悟一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历史。《百年中国》还注意人物的塑造:悲情的光绪皇帝、敢为天下先的孙中山、为民主而死的宋教仁、思想锐利的陈独秀、恂恂儒者的蔡元培、农民大王彭湃、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他们的复活也是历史的复活,历史不再是历史,而融进了我们现实的人生与社会。面对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传统上的反派人物,《百年中国》也无意脸谱化的丑化,而是将他们的行为与时代环境结合起来。对主持签订《辛丑条约》的李鸿章,片中没有一味追究他个人的责任,而是从李鸿章洋务事业的叙述中,提示观众应该注意导致1900年大悲剧的苍凉背景。一个民族将一场灾难完全归罪于最后奉命签字画押的人是不可取的。值得一提的是,长达1800分钟的《百年中国》在解说词的风格上也是相当统一的,在这一点上,总撰稿肖同庆的努力恐怕功不可没,配以赵忠祥富有魅力的声音,整个片子的解说发散出的韵味是悠远而典雅的。政权的更迭不再突兀,人物的命运不再突兀,社会的发展有脉络可寻。不夸张地说,《百年中国》给二十世纪的中国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影像资料。仅从这一点,纪录片《百年中国》已经完成了它的初衷。而在年的史学界,在百年历史的回顾方面并没有影响巨大的著述,也许历史界在与电视界的合作中可以得到许多的启发,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重分析而轻描述;重文字史料,而不重视其他口述、实物、照片、影像等史料;重资料罗列,而不重视表述技巧的误区应该有所警觉了。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百年中国》在史学方面的价值就会不断显现出来,毕竟很难再有机遇重作这么浩大的工程了。同样,我也希望“影视史学”在中国会有乐观的前景。我想,这是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人都愿意看到的吧。

篇3:百年茅台的历史传承

茅台酒有着悠远的工艺、质量和地域品牌起源。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酒的最早的溯源,既有“酒星始酒”“上皇兴酒”的典故,又有“仪狄作醪”“杜康酿酒”的传说。人类酿酒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我国既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首创用酒曲发酵酿造粮食酒的国家。我国酿酒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茅台酒始于何时?当从赤水河酿酒的历史说起。赤水河发源于云南镇雄,古称大涉水、安乐水,后为赤虺河,再后称赤水河,因沿岸土壤为紫红色,雨水流入河中成红色而得名。“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赤水河,是一条美酒飘香的河,也是我国历史记载的最早酿造美酒的地区。

除了神奇的传说,历史上最早记载赤水河畔酿酒史的为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公元前130多年,汉武帝刘彻饮到夜郎(今黔北一带)所产的名酒“枸酱”,“甘美之”。以后便有了汉武帝派大将唐蒙到贵州开拓夷道,专门绕道茅台所在地仁怀的历史,有道是“汉家枸酱为何物?赚得唐蒙益部来。”为此,清代著名诗人郑珍诠释道:“枸酱乃从益部来。”茅台古称益部,而枸酱经考证为仁怀赤水河一带生产的用水果加入粮食经发酵酿制的酒。

2000多年前的汉朝,产品不可能有品牌。但赤水河畔益部(茅台)所产的地域性酒类产品“枸酱”成为茅台酒酿造技术的起源,也应该有必然联系。可以肯定的是,茅台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产自茅台的所有美酒中,最好的当数被后人以地名冠名的茅台酒。

在我国的酿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粮食经制曲酿造的白酒始于唐宋。此时赤水河畔茅台一带所产的大曲酒,就已经成为朝廷贡品。至元、明时期,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就已在茅台镇杨柳湾(今茅台酒厂一车间片区)陆续兴建,值得注意的是,茅台当时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回沙”酿酒技术工艺。所产优质白酒顺赤水河入川后经长江远销,陆路则由马帮驮运翻山越岭销往贵阳等地。

至明末清初,随着当时经济、交通的发展,仁怀地区的酿酒业已呈现出村村有作坊,户户闻酒香的兴旺景象。在此期间,茅台独有的回沙酱香型白酒已臻成型。到了1704年,茅台白酒的品牌开始出现。以“回沙茅台”“茅春”“茅台烧春”为标志的一批茅台佳酿,以优质的贵州白酒品牌而闻名遐迩。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清朝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请开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盐入黔,次年工程完工后,濒临赤水河的茅台镇便成为黔北重要交通口岸。便利的水运不仅带来了盐业的发展,也促使茅台酿酒业更加兴旺,到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镇上专门酿制回沙酱香茅台酒的烧房已有20余家,最有名的当数“偈盛酒号”和“大和烧房”。到1840年,茅台地区白酒的产量已达170余吨,创下我国酿酒史上首屈一指的生产规模。“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成为那个时期繁忙酿酒景象的历史写照。

茅台酒质量特别好,这是茅台地区在过去数百年间靠质量不断积累的产品诚信和品牌诚信。赤水河畔悠远的酿酒历史,茅台地区特殊的气候、水质,独具匠心的酿酒工艺,早为古人所知并加以总结。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这段记载,准确地描绘了当年茅台酒的品牌、酒质、制作工艺及生产规模,同时也描绘了茅台酒生产过程中的诚信行为。

到了20世纪初,茅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酒品牌。支撑品牌美誉度的关键是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恒久保证却要靠生产者的诚信行为去维护。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数百年的孜孜以求,世代相传的茅台酿酒人坚持不懈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成就了茅台酒的高品质。

靠质量最早走向世界

茅台酒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成为享誉世界的3大名酒之一。茅台为我国赢得的荣誉,其实是世界对中国优质产品的肯定。我国的自主品牌成为世界的品牌,茅台百年诚信品牌的构筑,也从这一年开始在世界的瞩目下迈步,享誉全球的茅台也由此开始对百年诚信品牌倾情呵护。

作为世界3大蒸馏名酒之一的贵州茅台酒,享誉世界的历史是从1915年开始的。

茅台走出去了,初次走出国门就一鸣惊人,首次登台亮相便享誉世界。

1915年,美国为隆重庆祝巴拿马运河这一工程的竣工,决定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为了办好这届博览会,美国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向世界各国发出邀请。45个国家参加了这次大型国际博览会。中国送去很多展品,其中就有茅台镇上成义、荣和两家烧房精心酿制的茅台酒。

也就在这届国际博览会上,参展的茅台酒虽然其貌不扬,但经过各国评委反复比较、品评,一致认为其色、香、味俱佳,堪为世界名酒,于是,茅台酒与法国的科涅克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共同被评为世界3大蒸馏酒,并授与金牌和获奖证书。茅台酒从此走上世界舞台,高居世界3大名酒之列。

茅台酒获得国际金奖,成为世界名酒,偶然中蕴涵着必然,这个“必然”,就是茅台酒佳韵天成的独特风味和亘古相传的卓越品质,在这背后,是茅台酿造人世世代代对产品的挚爱和诚信。而茅台百年诚信品牌的构筑,也从1915年开始在世界的瞩目下迈步。

1935年3月16日,红军攻占茅台地区。为了保护闻名遐迩的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根据军委领导的指示,军委政治部分别在茅台镇上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荣和、恒兴3家酒坊门口贴上布告,不让任何人闯入酒坊,严格加以保护。布告写道:“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今天,从茅台国酒文化城中陈列的这张布告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红军对知名产品的高度重视。

此外,对于当时的红军队伍来说,茅台酒恢复疲劳的功能和治病疗伤作用更是终生难忘。著名作家成仿吾在其《长征回忆录》中写道:“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用来擦脚,解除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基于上述原因,1949年末,中央就来电,要求贵州省委、仁怀县委正确执行党的工商业政策,保护好茅台酒厂的生产设备,继续进行生产。贵州省根据中央的指示,对成义、荣和、恒兴3家烧房在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帮助其发展。对烧房经营者还给予较高的政治待遇。1951年,贵州省将最大的成义烧房收购,并将另外两家烧房合并进来,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政府随即调入得力干部,投入大量资金扩大生产规模,茅台酒从此开始了快速发展的时代。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晚宴在北京饭店举行,主菜为21道淮扬名菜,主酒为茅台。茅台酒开始成为国宴用酒,茅台品牌从此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高端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1952年9月,全国第一届评酒会在北京举行。中央领导再三叮嘱,要认真组织,严格把关,评出好酒。评酒会由中国专卖事业总公司主持,全国各地送来了上万种参评样酒,到评酒会正式开幕前,已筛选出103种酒样供评酒会品评。经过来自全国的酿造专家、评酒专家及学者的认真品评,最终选出并命名了中国8大名酒,茅台酒名列榜首,被公推为“国酒”。

从此以后,茅台酒不仅成为规格最高、彰显高贵的国宴酒、外交礼仪酒,而且也成为市场上弥足珍贵的上乘佳品。同时,国家对茅台酒的生产和质量保证也给予了高度重视。1956年、1958年国务院领导曾经两次指示,“茅台河水不容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茅台酒更是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大步走向国际舞台,发挥着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我国与世界沟通最多的品牌。

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来华访问的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都在中国喝过茅台酒。我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经常赠送的礼品是茅台酒。我国驻世界各国大使馆礼仪用酒是茅台酒。在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国际交往,在我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生活的重大时刻,茅台酒都扮演了重要的外交角色。茅台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国礼酒,代表了我国产品的高品质。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到国酒茅台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末,茅台酒连续14次荣获国际金奖。从1953年开始通过香港、澳门转口销往国际市场以来,茅台酒已销售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外销近3亿元,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大、外销国家最多、吨酒创汇率最高的高端白酒类商品。

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昔日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产品,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之后,到今天大部分已不见踪迹,像中国茅台这样,成长为一流白酒企业的更是凤毛麟角。2006年,茅台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价值品牌20强之一,并以13.2亿美元排名第八;同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25家“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茅台是白酒行业惟一的上榜企业。去年,胡润中国品牌榜,茅台以440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九。也就在去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一举跨越100亿元,企业效益、品牌价值、发展前景均成为我国白酒行业和证券市场上的翘楚。

为什么近百年的国际荣誉茅台品牌能够一以贯之?茅台集团8个大字的企业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这就是“爱我茅台,为国争光”。

结合茅台集团多年所推行的百年诚信品牌构筑措施,企业总结了其中的重要几点:坚定不移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坚持不懈地推进企业诚信文化和诚信品牌建设;坚持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恪守质量诚信、企业诚信和品牌诚信的发展宗旨,真诚地用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为广大消费者“酿造”高品位的生活。

篇4:中国百年历史人物摘录

大陆学界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似乎已经到了顶峰,解构开始在某些枝节、某些具体问题上悄悄进行,从去年底到近期,在中山、广州举行的几次相关学术会议上,出现了关于辛亥革命研究的话语系统问题的争论。一些中年一代的学者不满于辛亥革命叙事的话语系统多年来没有更新,老一辈学者对此则有不同看法。还有,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传统命题,过去有国外学者和台湾学者提出质疑,现在大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也有人针对传统结论提出了不同观点。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还有对清政府宪政改革的评价,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等问题。所有领导人中,只有孙中山在国外待的时间最长,当然他是被迫流亡,但这也使他广泛了解国外革命的实际状况,以至于能够提出“以社会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策略——克服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毕其功于一役。应该说,辛亥革命的叙述、话语建构及遗产都是非常丰富的,可以从政府、政党、民间社会等不同层面来考察,这方面我们过去关注比较少,现正在努力进行。近代史研究中还有一个缺陷:我们总是局限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段,而不去考虑它与当下的关系、对现在的影响,虽然我们总说要加强长时段的研究,但是实际做得还不够。

关于百年以来辛亥革命的历史叙事,也值得回顾与梳理。从武昌起义后不久即出版的苏生著《中国革命史》问世,以及民国初年首次以辛亥革命命名的渤海寿民编《辛亥革命始末记》出版,对辛亥革命历史的叙事也经历了整整一百年的发展演变。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的早期相关著作,大多仅限于罗列资料,记述史实,学术性不强,但也较少受党派意识形态的影响。国民革命期间至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辛亥革命历史叙事则较为明显地在国民党意识形态影响下而不断地再建构,并很快形成了“辛亥”叙事中居主导地位的“正统学派”,其特点是大力宣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缔造了中华民国,“以中国国民党所组织之合法政府为正统”。稍后出版的冯自由著《革命逸史》、邹鲁著《中国国民党史稿》、罗香林著《国父之大学时代》等著作,虽不乏学术参考价值,但均在很大程度上囿于党派成见,带有某种官方色彩,打上了国民党正统史观的烙印。“写组织源流,以兴中会—中国国民党为正统;写革命领导人,以孙中山为中心;以一党一人画线,衡量是非,褒贬人物,不乏删削史实、涂饰功过之弊。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由于突出湖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历史功绩,竟被国民党政府以不符事实为由查禁。”(严昌洪、马敏:《二十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历史研究》二○○○年第三期)一九四九年国民党退居台湾一隅,为配合“反攻大陆”仍继续加强国民党统治正统性的宣传。“正统学派”的主要代表性学者,也都跟随国民党到台湾,在此特定政治背景之下台湾的辛亥革命历史叙事,依然基本上承袭了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的所谓“正统观念”,由此也使原有“正统学派”的辛亥革命历史叙事得以继续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期至六十年代上半期,在毛泽东发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给以高度评价以后,大陆史学界也开始重视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一批较有影响的资料集、专著、论文陆续出版和发表,逐渐形成被西方史学界所称之辛亥革命历史叙事中的“新正统学派”,即主要强调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其重要地位与作用应予充分肯定,但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最终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借鉴了辛亥革命的宝贵经验教训,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革命任务。在西方与港台学界看来,这种对辛亥革命历史叙事的新解释体系,也难免蕴含着论证中国共产党大陆统治合法性的政治意味。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台湾史学界的辛亥革命历史叙事有所变化,开始在许多方面明显突破了以往“正统学派”的传统研究格局,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这一时期虽然早先的“正统”性研究成果仍占有相当比例,但做出的评价却相对平实客观,学术性更强,政治性则开始有所减弱。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辛亥革命史研究“一元化”时代不能入流的诸多研究内容,均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与此相反,大陆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不久就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停滞期,辛亥革命历史叙事也难免受到所谓“影射史学”的影响。“文革”时期的“儒法斗争”同样贯穿于辛亥革命史,被贴上“反儒尊法”标签的辛亥人物章太炎大受称赞,甚至出现抑“孙”扬“章”之情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均被“立足于批”而予以否定。

八十年代是海峡两岸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在大陆,辛亥革命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势头虽有所减缓,但至今也仍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与之相伴随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叙事内容更为丰富,新领域、新课题不断开拓,新观点、新见解也层见叠出。起初是对辛亥革命时期的商会与资产阶级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清末“新政”、立宪派与立宪运动有了不同的认识与评价,随后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乃至整个社会,也都有比较扎实的专题研究,对辛亥革命是否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也出现了争议,甚至还有个别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负面作用与影响也不应忽视。

篇5:中国百年历史人物摘录

每每想到七月,总有一番独特的风景。江南,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南湖上的一叶小船,承载了一份特殊的使命。然而就在这烟雨江南,水波轻漾的南湖,12双手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诞生。它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国人民前行的道路。

鲜红的旗帜上一把镰刀和铁锤似的图案——便是党的旗帜。它凝聚了多少人的鲜血与汗水,多少中国人民铿锵的誓言。

回眸党的历程,它是艰辛的,是坎坷不平的。同样是时光的道路,那段光阴却是洒满了鲜血。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铁索桥锁链支支吾吾的声响,言说着往日的艰辛;100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狰狞的面孔,寒光闪闪的刀,他坚毅地喊出:“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还有监狱中的叶挺,尽管敌人百般诱惑,他却轻蔑地说:“人的身躯怎么能从狗洞中爬出!”

多少像他们一样的华夏儿女,为了争取民族的自由和人民的解放,抛却头颅,洒尽鲜血,奏响了一曲曲英雄凯歌!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那些峥嵘的记忆,怎么会忘怀,恍若已经深深的铭刻在脑海中,永不褪去。

有人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_年的浴血奋战,1949年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横空出世,东方的雄鸡,开始惊天震地。而今天,中华民族燃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复兴之梦,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20_年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到20_年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20_年的奥运会,到20_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仪式;从20_年亚运会在中国举行,到20_年的天空一号发射成功……华夏儿女的成绩赫然可见。

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党的诞生,那么也就不会出现,甚至说,中国这颗明珠,还被层层烟雾所覆盖。

所以,请记住党的历程,将党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在不久的将来,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

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心得感悟范例五篇【二】

写好党史学习教育“融”字文章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站位,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立足实际、守正创新,这是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所在,重点要把学习党史教育融入实地实境中,融入本领锻造中,融入为民服务中,“融”出实效,激发党员干部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融入实地实境中,解决“怎么学”的问题。百年党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教科书,蕴藏着党领导革命、执政兴国的政治智慧。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关键在“怎么学”上下功夫,才能让党员干部更好汲取力量、获取智慧。要注重学习方式方法创新,将党史学习融入实地实境中,让党员干部在实地实境中回顾党史、触摸“初心”,使宝贵的党史资源从“静态”转化为“动态”、由“抽象模糊”变为“生动具体”,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抓住不同教育群体的特点,开发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学习教育需要的现场课、情景课,创作出更多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增强实地实境的直观性、互动性,提高党员干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融入本领锻造中,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是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的法宝之一。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唯有锻造过硬的本领,才能“乘风破浪”,“犇”跑起来。要借党史学习教育的东风,深入学习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找出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解题招式”,不断增强敢于直面问题的斗争意识,提升勇于解决难题的斗争本领。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第一能力,就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责任。

融入为民服务中,解决“两张皮”问题。解决学习与工作“两张皮”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读懂百年党史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演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学习、认真研读党的奋斗史,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要把学习党史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要敢于正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勇于解决群众的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心得感悟范例五篇【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100年的岁月了,她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2020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100岁华诞。100年风雨砥砺,100年沧海桑田,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她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伟大的变革,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唯有初心不改,才能永葆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承载中国发展的责任担当,引领13亿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庆祝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热爱工作,将党和人民厚望转化成拳拳之心,用燃烧的生命之火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火红的誓言。要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时刻牢记入党誓词,以时代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履行好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庄重承诺,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全部青春和力量!

历史赋予重任,时代催人奋进。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牢记肩头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勇立发展潮头,勇挑发展重担,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铸造企业发展新优势,成就公司各项事业新辉煌,向党的100岁生日献礼!

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心得感悟范例五篇【四】

告别了难忘的2020年,我们迎来了2021年,2021年也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启的第一个年头,还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尚未成功,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我们都知道发展的道路是曲折前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新征程的道路上充满着许多的未知数,我们需要有强大的思想精神来支撑,才能坚定信念,砥砺奋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百年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向前的一门“必修课”,这门功课每个人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也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重温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是对全体人员的一次深刻思想洗礼,有利于教育引导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我们要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必须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学习党史是我们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学习党的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洞察祖国从站起来、富裕起来到强大起来的发展“秘诀”,科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它能鼓舞我们的斗志,坚定我们的信念,启迪我们的智慧,指导我们的行动。

在长期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党涌现了许多鼓舞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防疫精神、扶贫精神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光辉伟大精神,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食粮和前进动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真理探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辉事迹,带领人民在硝烟中描绘了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壮丽画卷,并在改革开放中书写了“百万亿元”经济总量的伟大答卷。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强弱,无论时局好坏,始终不改初衷,始终不懈怠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使命。

开创新局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善于在危机中培育机遇,在变化中开创新局面。要取得巨大成功,首先要观察大局;要开创新局面,首先要了解形势的变化。“十三五”规划圆满结束,“十四五”规划锐意进取,新征程带来新挑战、新问题、新考验更多,这就要求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带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断积极创新,主动出击,在漫长的征程中勇敢开创新局面。

让我们用心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从中汲取出新使命、前行力量,实干笃行,甘于奉献,哪怕困难重重,哪怕寂寂无名,也要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心的满意答卷。

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心得感悟范例五篇【五】

走好党史学习之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讲话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对全体党员来说,开展好党史教育,既是寻根之旅,也是铸魂之旅、开拓之旅,唯有真正学深悟透,才能从中汲取丰富滋养,厚植发展基础,以历史智慧注入前进的精神动力。

“活学”为基,走好“寻根”之旅。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历史是生命之源,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就是千千万万党员前赴后继、不畏艰难地努力奋斗之根基所在。学习党史,要善于打破“为学而学”的桎梏,以“活学”为基,深入结合传承党的传统革命优良作风和先进的经验理论,既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革命精神,也要学习他们在革命中寻求真理、开拓进取的理想信念,更要学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珍贵理论,这些都是党的历史之根系、精神、智慧所在。唯有牢记这个“根”,才能在历史的波涛中踏浪前行。

“深悟”为要,走好“铸魂”之旅。史乃“述往以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学习党史,是一次与先辈们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流之旅。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于变局之中开新局、于危机之中育新机,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方法、理论,有着丰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参考。学习党史,要以“深悟”为要,以党史中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智慧强化理论武装,开拓眼界,增强党性修养,提升思想素质。要深入领会党的思想理论的高度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把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贯通,在学思践悟中运用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在纷繁问题和复杂局面中把握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一般和特殊、两点论和重点论等辩证关系,培养好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让“血肉”更加丰满、“党魂”更加凝实。

篇6:中国百年历史人物摘录

当今世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我决定放弃你了的句子下一篇:2011年综合股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