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监督工作机制

2024-05-14

侦查监督工作机制(共6篇)

篇1:侦查监督工作机制

侦查监督工作的机制创新

——结合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前移的实践探索

邓象伟 贾济舟 杨娟

一、侦查监督机制创新的实践需求及价值目标

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是由审查逮捕部门更名而来,名称的改变也意味着职责的变化。更名后,2000年9月召开了全国检察机关第一次侦查监督会议,会议中明确指出侦查监督工作总方向及职能就是“全面履行职责,加强配合,强化监督,引导侦查。”但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转变,仅仅依赖审查逮捕部门的原有工作模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常有“欲渡无舟楫”之惑。

(一)传统侦查监督工作方式的缺陷决定了必须进行创新探索

现有工作模式下侦查活动监督主要依靠在审查逮捕等办案活动中发现问题,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实践中往往陷入“监督线索少来源、监督效果常滞后、引导侦查欠依据、指导监督缺手段”的困境,难以真正实现工作职能向强化监督、引导侦查方向的转变。

1.监督工作的局限与困境

“侦查权力的独立性使侦查活动成为一种相对封闭的活动。” 在传统工作模式下,检察人员难以主动介入侦查活动,一般是通过书面阅卷的方式来审查案件,被动发现侦查监督线索。这种审查是一种静态审查,具有片面性,即只能看到案件材料反映出的侦查活动情况,往往难以详细把握案件的真实情况,这也就使得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时只能把重点放在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涉嫌犯罪上,而难以有效地进行侦查监督。

而且,通过办案发现线索、进行纠正,是一种事后的监督。案卷移送到检察机关时,侦查活动已经完成,此时即使发现了侦查活动中有违法行为,也不可能及时进行纠正,甚至是无法纠正,无法真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2.引导侦查职能的现实困境

应该说,“引导侦查”职能的提出不仅仅是对原有单纯办案方式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体现出检察机关对强化侦查监督及在新庭审模式下提升案件质量的新思路。即“要从重职权的行使向重监督效果发展。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改进工作方式。不仅要坚持事后监督,更要注重引导侦查。通过及时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参与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积极提出侦查建议制作详细具体的补充侦查提纲,引导侦查机关及时全面地收集、固定和补充证据。” 新庭审模式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法治的进程,对承担控诉职能的检察机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近如新律师法的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定等均体现了这一点。

(1)检警双方诉讼地位、权责、执法理念客观上存在差异,引导侦查活动有必要提前。

从权责方面看,“侦查机关仅负责侦查活动,侦查的后果——能否顺利控诉完全由没有参与侦查活动的检察机关负责,从而造成权责失衡,侦查机关权力大于责任,检察机关责任大于权力。” 这种权责的失衡使得“侦查机关的重心在于对刑事案件的侦破,尽快缉拿犯罪嫌疑人;而检察机关的着重点在于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侦查机关证据收集及侦查程序是否合法。” 虽然侦查机关也已逐步转变观念,对证据的收集、固定予以重视,但由于职能分工不同,侦查人员对审判活动缺乏切身体会,“至于批捕、起诉的证据要求,他们并不完全了解,造成侦查缺乏明确的目标。” 因此,侦查

环节收集的证据往往难以满足检察机关控诉的需要,有必要改革目前的工作模式,将开展侦查监督的时间前移到批捕之前的侦查阶段。

(2)追诉活动是主动性的司法活动,需要一定的即时性和亲历性,因此应与一线部门建立直接的联系与沟通渠道。

传统工作模式下,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的桥梁是预审部门,发现案件质量存在问题、需要收集什么证据一般均是通过预审部门“二传”给一线办案干警。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与侦查一线民警基本没有工作联系,缺乏直接的联系与沟通,更别说指引侦查。此外,新律师法实施后,检察官了解案件情况一般远在律师介入后,难以适应新诉讼模式的要求。

(3)“提前介入”并非常态工作模式,需要深化和超越。

《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据此,人民检察院在案件提请批捕前可以参与案件,即“提前介入”。但“提前介入”针对的只是个案,并非常态的指引与监督。即使个别案件通过公安预审部门提前介入,也由于没有和派出所等侦查一线部门建立直接联系而不能真正实现对侦查一线的指引和监督。有必要深化和超越,使介入模式常态化,这样才能“使介入范围和途径扩展,并且协助侦查机关侦破案件与对侦查行为进行法律监督结合,最终使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公正与效率得到有机统一。”

(二)侦查监督机制创新的价值目标

侦查监督机制的创新目标,是在职能转变要求下,对原有工作模式反思的基础上,以现行法律为依据进行可操作性的改良。侦查监督的机制创新应围绕监督与指引两大制度要求实现价值目标。

1.强化监督——规制侦查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现代刑事诉讼贯穿正当程序理念,侦查程序不仅要达致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为公诉作准备的目的,而且要担当起规范和控制侦查权力的行使、实现诉讼民主、保障公民人权的重要职责。” 但显然,侦查人员基于其立场的关系难以主动、自觉规范其侦查权力,这就需要有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对侦查活动进行规制,以“控制警察活动的合法性,摆脱警察国家的梦魇。” 基于此,“堪称德国检察官制度创始者的法学大儒萨维尼在探讨引入检察官制时尝言„警察官署的行动自始蕴含侵害民权的危险,而经验告诉我们,警察人员经常不利关系人,犯下此类侵害民权的产物。检察官的根本任务,应为杜绝此等流弊并在警察一行动时就赋予其法的基础,如此一来,此项创新(检察官)才能在人们眼中获得最好的支持。‟” 所以,侦查监督的首要价值应是规制侦查权力,“检察官作为法律的守护人使客观的法意旨贯通整个刑事诉讼,而所谓的客观法意旨,除了追诉犯罪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抱着民权。即检察官不是、也不该是片面追求打击罪犯的追诉狂,而是依法言法,客观公正的守护人,有利不利一律注意。”

2.指引侦查——有效连接起诉,保障顺利控诉

“证据是科学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侦查和控诉的角度有所不同,对于案件事实、证据的认识和把握难免会出现分歧或偏差。“如果双方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及合作,则可能会对证据的收集和固定,造成消极的影响。” 由于从最终效果上讲 “侦查程序是在为检察机关关于决定是否应提起公诉时所作的准备工作…因此,侦查工作要有为控诉服务的意识,检警关系应能有利于追诉职能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国家追诉权的正确有效行使。” 这就需要适应新庭审模式下的检察引导侦查证据收集制度。通过“加大检察对侦查的引导、监督力度,创立最新的工作机制,对司法资源进行更为科学的调整和配置。引导侦查的核心就是提高办案效率、形成打击合力,确保案件质量。”

二、侦查监督机制创新的原则

针对上述现有工作模式的弊端,不少学者纷纷提出改革创新的应对方案,这些方案一般从检警关系入手,以期实现监督与指引并重的目标。如有相当部分学者提倡借鉴检警一体化模式,并在相关立法的学者建议稿中提出了检警一体化的立法设计。检警一体化模式在强调检察官指引侦查方面确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该模式也有背离现代检察制度创设意义、不利于侦查专业化和效能、违现行司法体制格局、现实操作会损害司法合理性与效率等理论与现实弊端。所以,我们可以借鉴该模式的一些合理思路进行机制创新,但不能简单照搬。在实务工作中进行侦查监督机制创新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现有检警关系既有体制下进行探索的原则

侦查监督体制创新不能脱离法律的明确规定。“检警关系具有法定性、强制性的特点。” 我国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刑事司法体制已经基本定格,不仅在刑事诉讼法而且在宪法层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侦查监督机制创新其实践探索不能突破现有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定位的情况下,我们不主张检警一体化的机制,监督的话要有一定的距离。” 检察机关并不仅是侦查机关的配合者,还是一个客观的监督者。检察官只应对案件提供法律适用和证据收集方面的指导,在合法履行侦查监督职能的同时不形成对侦查机关独立侦查权的干涉,否则将有悖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二)有利于实现侦查监督机制价值目标的原则

从检察官制度的形成历史看,“检察官制皆属革命风潮与启蒙时代的产物,因而有„革命之子‟及„启蒙的遗产‟的雅号。”“检察官作为法律之守护人,自创始以来,自始具有处于警察、法官两种国家权力的中介性质。” 这种定位,就要求检察官在工作机制中必须担负起监督侦查,连接控诉的价值目标。所以侦查监督机制改革应针对原有模式下的弊端,在监督“同步性”、“全面性”、“动态性”要求下,以求探索创新之路。

三、侦查监督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在实践中,较早探索侦查监督机制创新的是河南省周口市人民检察院,后北京东城区人民检察院等单位立足于检警关系对侦查监督机制创新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自2006年起,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结合本区司法活动实践及地域特点(辖区面积小,案件数量多,新型疑难案件逐年增多),逐步探索侦查监督前移案发一线的创新工作模式。

(一)以指引侦查为切入点,提高对侦查活动的参与程度

1.会签侦查指导工作文件,建立检察官前移侦查一线工作机制。

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加强侦查指引的前提条件是检察机关必须有对侦查活动的参与知情权,这里的参与并否指直接参与具体侦查活动,而是指对侦查活动的知情权。只有知情,才可能及时发现侦查活动中存在的不当或违法之处。“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参与权是实现侦查监督权的辅助性权力,也是实现检察引导侦查的必不可少的权力。没有这种参与权,侦查监督就可能落空,侦查行为的违法状态就可能难以修复,灾难性的违法侦查就可能难以避免。” 因此,强化侦查监督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对侦查活动的参与程度。然而,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参与侦查活动没有明确的规定,检察机关要参与侦查活动,必须得到侦查机关的理解和配合。在实践中如果一开始就以加强监督为由要求参与侦查活动,恐怕会引起侦查机关的抵触和反感,难以顺利实施。福田区检察院在开展侦查监督前移机制的创新探索中,正是以指引侦查为切入点,提出了由侦查监督部门派驻检察官到案发一线的基层派出所挂点开展提前介入和侦查指引,提高案件质量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公安机关的认同,建立了“驻所检察官”制度,即派出检察官驻派出所开展侦查指引活动。“驻所检察官”被命名为侦查联络检察员,简称联络员。

2.派驻业务骨干担任驻所联络员,履行培训、咨询、指引职责。

选派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业务骨干挂点1至2个派出所,由各派出所为联络员提供了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联络员的具体工作有:以专题讲座、专案剖析、参加法制例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业务培训活动,提高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和诉讼意识;应派出所要求,就一些疑难案件的定性和证据问题向派出所提供咨询和指导,注重解决案件的细节问题,从案件管辖、定性、取证证据方面提供详尽的法律指引;深入到案发的第一现场,对案件的定性和侦查方向提出指导意见,并对案发现场证据收集提供具体指引,提高证据收集的及时性和完备性,避免因证据灭失导致对犯罪嫌疑人无法批捕、起诉。

(二)以加强监督为突破口,不断调整联络员工作模式

检察官前移侦查一线工作机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侦查监督,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通过驻所工作,掌握第一手的真实信息,从而保证侦查监督活动的实效。

1.结合办案,进行侦查监督

光指引不办案,侦查建议的落实得不到跟进,办案中进行的侦查监督就缺乏必要的认知资源,产生前期介入成本的浪费。因此,联络员除对提前介入案件进行跟踪监督外,还在审查批捕阶段办理已提前介入的案件,进行重点监督。如果发现已提前介入的案件在犯罪嫌疑人刑拘时间届满后仍未提请批准逮捕,则可以对该案进行监督,审查公安机关有无违法撤案,以罚代刑的情况;在审查案件过程中,还可根据前期提前介入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是否存在违法取证等情况进行监督。

2.开展对立案活动的监督,扩展监督新途径

对一些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不应当立案的案件,检察院可以通过不批准逮捕或不起诉的方式对案件把关,促使公安机关撤案。但是刑事立案程序一旦启动,就不可避免的要侵犯当事人的权益。与其在批捕、起诉阶段再进行纠正,不如在前期就进行纠正,尽量减少对当事人权益的侵害,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侦查联络检察员在派出所一线了解到案件情况后,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进行了法律适用指引及监督,促使侦查机关对一些不应当作为犯罪处理的案件及时处理,有效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以深化监督为落脚点,突出重点,探索专业化、常态化的指导监督机制。

通过侦查监督机制创新,检察官前移案发一线,使检察机关及时了解最新治安动态,进一步提高了对整体刑事犯罪活动和规律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的能力,为突出重点,延伸监督领域,深化监督奠定了基础。

1.加强对新型案件侦查的指导和监督。

“检察官系刑事程序进程中决定性的过滤器。” 因此,检察官应不断寻找不同社会时期严厉打击与宽大处理的平衡点,达到既最大限度的保护法益又最大限度的保障自由。实践中对专业性较强的新型案件,基层办案部门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存在消极对待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犯罪。对此,检察机关在对基层治安状况动态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有必要及时引导侦查机关将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及时纳入侦查范围,这是法律监督的题中之义。2009年,联络员在办案一线了解到华强北出现大量利用POS机帮助他人套现,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新问题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该行为属于《刑法修正案七》中涉嫌非法经营罪的“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据此建议侦查机关予以打击。后福田区检察院以涉嫌非法经营罪批准逮捕涉案犯罪嫌疑人,并顺利起诉,在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前即成功办理了该类案件,实现了“三个效果”的统一。

2.实现个人指导和专业化办案组指导相结合。

办案一线情况复杂,突发事件频发,面对办案民警的咨询,回复时间要求紧,疑难复杂案件凭联络员的个人能力难于在短时间内妥善处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医院的运作模式给了我们启发。一般病人就诊时都是先到门诊,门诊不能即时诊疗的病人会转到各专科住院,由专科医生诊疗。借鉴此模式,可将办案检察官分为几个专业小组,办理不同类型的案件。如此一来,侦查联络检察员就好比是办案门诊,在侦查一线提供侦查指引,而专业小组就是办案专科,当出现侦查联络检察员解决不了的疑难复杂案件时,就由专业小组以专业知识来共同指引。这样各位检察官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彻底改变之前各检察官“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提高检察业务水平的合力。自成立专业组以来,侦查联络检察员和专业小组成员联手成功介入了多起案件,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侦查效果。

3.完善指引侦查的常态机制——重大敏感事项全面通报

联络员的提前介入,有效地加强了侦检合作,提高了侦查效率,对妥善解决案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提前介入机制仍存在缺陷,特别是对立案前侦查活动指导、监督不足,一些重大、敏感事项事发后、立案前处理不当,对往后的侦查、诉讼造成巨大障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增强,重大、敏感事项发生后一旦处理不当,则可能激化社会矛盾,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为了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确保案件质量,进一步共同维护辖区稳定,福田区人民检察院和区公安分局在联络员制度基础上于2010年6月进一步建立了重大敏感事项通报机制,明确了通报范围、通报时间和通报程序。和重大案件提前介入机制相比,重大敏感事项的通报时间从立案后提前到了立案前,即在事件发生后,不论是否已立案,均要在短时间内通报给侦查联络检察员。重大敏感事项通报机制是对侦查监督前移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有利于侦检双方就辖区内重大、敏感事项的处理进行及时、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完善了对构成刑事犯罪事项的侦查活动全程监督的链条,切实保障侦查活动的合法性,对提高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指引、监督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结语

三年来,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机制创新已由最初的大胆设想发展成有一套较完整的运作机制的工作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机制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如联络员梯队建设有待加强,驻所联络中对侦查机关办案信息的获取渠道有待扩展等等。尤其是现有的机制创新由于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支持,机制运作更多地依赖与公安机关的协调,和侦查机关“达成共识”,更多的类似于“行政合同”,而没有强行法的效力。要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侦查监督部门职能的真正转变,还有待于由上而下具有法律效力的创新举措,对此,希望福田区检察院的创新探索能为此提供一些有益的素材与营养。

篇2:侦查监督工作机制

侦查系二中队

王明

命案是指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和致人死亡的爆炸、投毒、放火、抢劫、强奸、绑架八种案件①。命案侦查工作机制是指规范、稳定、可操作和可考核的命案侦查的规章制度,以解决命案侦查工作做什么、由谁来做、怎么去做、做得怎样等问题。命案是社会治安的一块晴雨表,***同志曾深刻指出“命案是社会治安状况的综合反映”。做好命案侦查工作至关重要,全国各地都将命案侦查置于 刑事侦查的突出位置,以促进命案侦破工作。以山东为例。2007年全省共立八类命案1355起,破1288起,破案率达到95.05%,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攻破命案积案247起,同比增长70%,抓获外省命案在逃人员237名,破获外省命案110起,同比增长20%和210%。但是在命案侦破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确保命案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命案侦查领导指挥机制、协作机制、保障机制、督促及奖惩机制以及人力资源优化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命案侦查的领导指挥机制

(一)、全面落实“一长双责制”和“五长到案”制

“一长双责制”,即局长领导下的专案组长负责制和形式技术部门负责人负责制。“长”就是各级公安机关一把手对本地侦破命案工作负总责,负责抓好侦破命案的警力、装备、经费的保障工作;“双责”是指:实行刑事技术部门负责人负责制和专案组长负责制,刑事技术部门负责人要对命案现场勘验检查、鉴定负责到底。“一长双责制”明确了命案侦查工作的领导责任,可以提高领导命案到场率,从而对命案的侦查工作起到保障及督促的作用,促进命案的侦破。

“五长到案制”,即凡是发生命案的市县区的局长、分管刑侦的副局长、刑警大队长、刑警中队长、派出所长,这“五长”必须赶赴现场组织勘查,共同分析案情,部署侦查工作。五长到案制可以有效的促进命案侦查工作中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行动、联合作战,确保命案侦查工作良好有序的进行。

(二)、建立各级领导的专案分工负责机制

专案分工负责机制是指专案指挥长或专案组长对专案的侦查、追逃、提请逮捕、移送起诉和办案质量负全权责任,专案指挥部或专案组应该组织参战民警认真讨论案情,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确保正确意见得到采纳。发上死亡2人以上的命案或杀人碎尸案由市公安局刑侦部门牵头,辖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参与侦查,市局分管副局长,发案地公安分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刑侦大队长必须立即赶赴现场,迅速成立命案侦破工作领导小组,一般应由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辖区公安分局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要做到各司其职,刑侦部门对命案侦查工作负主要责任。

二、完善以刑侦部门为主体的命案侦查协作机制

命案侦查协作属于一项专门业务对策,其主体为公安机关的刑侦部门,侦查协作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此,主要讨论的是公安机关内部的侦查协作。

(一)、加强公安机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命案侦查协作,实现多警联勤

公安机关侦查部门与公安机关自身各职能部门的协作, 是侦查协作的一种横向形式。其主要包括:

1、侦查部门与审讯、看守、治安、户籍管理、内部保卫等部门的协作

2、侦查部门与指挥中心、综合决策、调研、信息情报等部门的协作

3、侦查部门与巡警、特警、交警等部门的协作

4、侦查部门与外事管理、出人境管理等部门的协作

5、侦查部门与政工、法制、后勤保障、等部门的协作

6、侦查部门与武警部队的协作, 等等。

在公安机关侦查部门与公安机关自身各职能部门开展命案侦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全警参战的多警联勤机制。多警联勤是一种日常的勤务,它有别于临时进行的多警种联动,是长效机制的基础,在命案侦查的多警联勤机制中,各警种要各司其职,以刑侦部门为主体,派出所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主动为刑侦部门提供线索和情报,充分发挥基层基础工作的作用;行动技术、网监部门要建立与 2 刑侦部门同步上案的工作机制,即使捕捉线索,充分发挥侦查手段作用;交警、巡警在执勤中,要强化侦查意识,提高发现和打击命案犯罪的能力,建立重大杀人案件的堵截盘查机制;治安、经侦、禁毒等部门在社会面控制、行业管理、打击防范工作中,主动发现线索,发挥配合作用;法制部门应积极参与疑难案件的研究,为刑侦部门提供法律帮助;监所管理部门在开展狱内攻势的同时,积极配合刑侦部门搞好狱内侦查工作,充分发挥“第二战场”的作用。

(二)、加强公安机关上下级侦查部门的协作

在我国, 公安机关实行的是“ 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 的管理体制。从侦查业务角度上说, 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侦查部门进行逐级指导, 公安部的刑侦局、省级公安厅的刑侦总队和地市一级的刑警支队以及县区一级的刑警大队构成纵向的全国统一的侦查体系。有了这样一个侦查体系, 对于部署统一行动, 实施全国性的战略决策, 协调下级公安机关侦查部门的关系, 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组织作用。各级侦查部门是侦查大协作的载体。为了搞好这种协作,上级侦查部门应加强宏观指导, 加强调查研究, 对下级侦查部门进行科学的指导协调, 真正发挥业务指导的作用。与此同时, 下级侦查部门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业务情况, 取得指导和支持, 特别是对重特大案件的侦查, 更应及时汇报, 服从统一指挥, 积极支持协助上级侦查部门的侦查活动, 以求得侦查协作的良好效益。当前, 正处在侦查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更必须加强和重视这种带有指导与被指导性质的纵向侦查协作关系。

(三)、加强各地公安机关侦查部门之间的协作

这种侦查协作是典型的横向协作。具体是指两个以上不同地区的同级侦查部门的协作。如省与省、地市与地市、县与县、区与区之间, 为了侦查工作的需要相互配合的业务方式。这类协作主要应用于:

1、通报案情、通报犯罪信息、通报侦查线索

2、通缉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3、协查无名尸体

4、组织并案侦查

5、对疑难重大、特大案件进行“ 会诊”

6、物证检验鉴定的复核协作

7、重大、特大案件的侦查力量支援, 等等。

在实施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侦查对策当中, 这一侦查协作形式对于提高侦查工作的整体效率, 实现侦查工作的最优化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一系列完备的命案侦查保障机制

(一)、重视命案情报的研究,完善“信息主导侦查”机制

信息主导侦查首创于西方的警察机构,信息主导侦查不单是一种侦查模式、侦查制度,更是一种命案侦查工作的新思维,信息主导侦查自引入我国以来理论日趋成熟,其内容更为丰富。仅从以下三个具体方面阐述在命案侦查工作中完善信息主导侦查机制。

首先,加强公安网络建设,完善各类情报信息系统。目前,在我国公安机关已经基本建立了从上到下的部、省、地、县四级主干公安网,要利用四级公安信息中心构建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全警全网信息研判平台,不断丰富公安网的内容,加强刑事技术信息系统建设,如金盾工程、刑侦综合信息、失踪人员信息、未知名尸体信息、现场指纹信息在逃人员信息、侦破命案信息等情报系统,建立杀人案件侦破信息网,以公安部的内外网站为一级信息平台,收集和利用警务信息资源,打造网上信息共享和研判平台,构建网侦机制,将信息资源转化成案件侦破实力。

其次,不断完善命案的串并机制。命案的串并机制主要应用于系列杀人案件,系列杀人案件有着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而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社会治安焦点,因此健全系列杀人案件的串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健全高效的系列杀人案件串并侦破机制应当由以下信息采集单元、信息研判单元和信息检核单元三部分组成②。

第一部分是由各个属地公安机关的刑侦部门组成的信息采集单元。这一单元的主要任务有两点, 一是对本地区杀人案件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并根据信息研判单元制订的信息上报标准将信息加以规范后上报, 其功能相当于人的眼、耳、鼻、舌, 专司将外界信息收集汇总于大脑。二是在信息研判单元的组织指导下, 对确定系列杀人案件和疑似系列杀人案件进行侦查, 其功能如同手足, 根据大脑的指令, 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第二部分是由较高级别公安机关专设的信息研判单元, 其任务有四。一是对信息采集单元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研究判断, 并 从中发现系列案件的特点和规律。二是将有硬件条件的案件信息交由信息检核单元进行核对认定, 并收集核对的结果。三是将分析的结果和核对的结论反馈于信息采集单元开展工作, 对于跨地区的案件, 还要负责有关属地公安机关的组织协调工作。四是根据分析掌握的案件规律向有关属地公安机关发出预警。信息研判单元的功能如同大脑, 对信息分析、研究、形成判断并发出指令。第三部分是由痕迹检验部门、法医部门、技侦部门和系统外的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信息检核单元。其功能相当于大脑的记忆库, 根据大脑的要求随时对库内的信息进行检索比对,进行硬件串并, 进而认定系列杀人案件, 并将情况反馈。

第三,构建命案信息批露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对重大杀人案件的披露都实行“不破不报”的惯例,这种惯例不仅不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加快破案进度,而且很容易让具有严重犯罪倾向的犯罪分子流入社会,危害那些毫无防备的无辜公民,因此,公安机关应当主动披露重大杀人案件信息。信息披露应当坚持两个原则: 5 一是明确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义务,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对于违反公开义务的,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国务院《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草案)》规定,政府部门有“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如“故意不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将受到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二是设置实施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命案信息披露的方法可以实行双轨制,一方面,公安部门可以通过自己机关的新闻发言人直接定期向外界公布案件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间接向公众发布案件的有关信息。

(二)、建立命案侦查支撑有力的物质保障机制

建立支撑有力的命案侦查物质保障机制是加快推进刑侦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构建现代社会命案侦查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费保障、装备保障、科技保障、警力保障是建立支撑有力的保障机制的关键内容。命案是大事也是难事,侦破命案要舍得投入。做到经费往命案上投,要拿出一笔经费建立“命案侦破基金”,用于破案追逃,做到命案侦破要车给车,要物给物,要钱给钱,彻底改变命案侦破中后勤无保障的局面;坚持装备往命案上用,加强通讯、防护、车辆等装备建设,加强照相机、微机、勘查箱等设备的投入;坚持科技往命案上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侦破命案的第一战斗力,借助现代化的现场勘查手段和高科技装备,服务于命案侦破工作,实现科技强侦;坚持警力往命案上上,侦查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法律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定要加强对命案侦查的警力配备。

四、建立命案侦查的督促及奖惩机制

(一)、实施专案督办制度

专案督办是指公安机关对现行命案、重大积案以及命案逃犯要实行挂牌督办、督捕。省、市公安机关帮助各县(市)区公安(分)局对挂牌督办的命案逐一进行研究, 制定侦查方案, 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侦查, 并帮助解决侦查、技术等困难, 促进案件尽快侦破。对现行发生的命案, 一律确定为市局的挂牌督办和规划案件, 层层明确分工, 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专案专办, 案件不破,人员不撤, 专班不散, 力度不减, 形成重点出击之势。命案发生后各地都把破案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民警身上, 做到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切实落实侦办责任人内部挂牌通报,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督促办理的制度,按照命案的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危害 程度的大小分为部挂、省挂等层次,部挂由国家公安部挂牌督办,省挂由省公安厅挂牌督捕督办。

(二)、建立命案侦破激励机制

激励是以人的需要为切入点, 以现实条件为支撑点, 朝着预定目标, 施加一定的外力, 对肯定的思想行为进行激发、激励, 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是激发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的行为过程是靠激励的杠杆去启动的。并且激励的目标越能满足需要,积极性越高, 激发的力量就越大, 效用越持久。激励方式很多, 有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这里, 我们重点谈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案命侦破工作中的作用。物质激励是物质利益原则在命案侦破工作中的具体作用。物质利益的需求和满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马克思说过,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比以往更注重物质利益, 因而在命案侦破过程中正确认识并恰当运用必要的物质激励, 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在侦查实践中, 公安机关已将物质激励方法运用到破案工作中, 不足的是未将物质激励方式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精神激励, 就是运用表扬先进、给予荣誉等形式来激发命案侦破人员的上进心。

(三)、建立命案侦查工作的责任倒查机制

责任倒查是指在命案侦破后对于在命案发生中,巡逻失控、管理不到位,调处群众矛盾纠纷不深入、不及时而导致命案的;命案侦破中,对接警处警反应不迅速,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应及时抓获的案犯而未抓获的;命案办理中,发生刑讯逼供等行为而造成错案的等,事后倒查责任,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的一种问责制度。在当前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警力和财力, 公安机关只能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素质, 向管理要战斗力。责任倒查机制可以使广大公安干警提高警惕,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公安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战斗力。

五、建立命案侦查人力资源优化机制,全面提高刑警素质

命案侦查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法律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知法守法懂法、具有较强实战能力的刑警队伍才行。全面贯彻落实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方针,以专业化建设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下大力气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特别能战斗的的刑 警队伍,在命案侦查工作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首先要狠抓刑警培训,一是请进来,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公安院校、培训中心举办命案侦破指挥员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并开展本地区内命案侦查工作的研讨会,提高指挥员侦查破案的指挥水平,提高侦查人员命案侦查的业务水平。二是走出去,组织侦查人员赴一些命案侦破工作机制比较完善的地区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做法和经验,借鉴提高。刑警培训的主要内容用有:

1、刑警法律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刑警对刑法和刑诉法的学习。提高刑警依法办案的能力,提高刑警根据刑法对犯罪性质的准确认定能力以及根据刑诉法而履行遵守侦查程序的能力。

2、刑警侦查技能的培训。提高刑警的侦查业务素质,加强刑警公安法律文书制作的水平,以及获取证据的能力,加强与侦查活动紧密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侦查中的技术性问题。

3、建立日常练兵制度。全面开展政治、理论、效能、科技、业务、法律、技能、体能、实战等大练兵活动,在依法办案水平,纪律作风建设、综合实战技能、科技应用能力和整体形象提升等方面发生大的改变。

另外,在公安机关要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要有人才选拔、晋升、竞争、淘汰的公正机制,有了这样的体制,命案侦查工作才有了人力资源的基础,从局长到侦查员,从警长到警员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了这样的体制,命案侦查工作机制才有其内在动力与能源储备。

①在此所指的命案范围出自《公安机关关于实行“侦破命案工作机制”的通知》(公通字[2006]45号)

②引自《系列杀人案件的侦破工作机制和方法》 杨阳 《公安研究》2006年第3期(总第137期)79-80

篇3: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制约机制研究

一、现行检察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 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1. 侦、捕、诉分工制约机制。

人民检察院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案件的受理、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工作由不同内设机构承担, 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审查逮捕部门承担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是否决定逮捕的审查工作, 公诉部门承担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是否提起公诉的工作。同时实行不同的分管检察长负责制, 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

2. 监所检察部门的制约。

侦查部门应当将决定、变更、撤销逮捕措施的情况书面通知本院监所检察部门。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对是否超期羁押的审查, 对侦查部门在办案中违反法定羁押期限的情况, 有权提出纠正意见。

3. 上级检察机关的制约监督。

省级以下检察院对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决定立案或者逮捕的,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上一级检察院备案审查。省级以下检察院对职务犯罪案件拟作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的, 应当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此外, 内部制约监督机制还包括本院纪检、监察部门的制约监督。

(二) 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1. 审判机关的监督制约。

审判机关的制约是指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案件对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形成的证据进行实体和程序审查, 对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予以排除, 或者对其他非法证据要求补强, 或者宣告无罪, 以督促侦查人员严格执法, 文明办案。

2. 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的监督制约。

刑事诉讼法规定, 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享有聘请、会见律师, 申请取保候审、要求解除强制措施等权利。对侦查人员侵害犯罪嫌疑人权利的行为, 犯罪嫌疑人可以申诉或控告。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 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 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情况。

3.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制约。

为了维护司法公正, 最高人民检察院从2003年9月开始, 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经民主推荐、征得本人同意、考察后确认。这一制度是检察机关在探索接受人民群众参与检察工作、监督检察工作、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办案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现行检察职务犯罪侦查权监督制约机制的缺陷

1.监督法律规范的欠缺性。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 虽在刑事诉讼法原则中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并专节规定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制度, 但在仅有的5个法条中根本没有提及自侦案件的监督问题, 相关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对自侦部门的侦查活动进行侦查监督。现行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监督制约机制主要是依靠检察机关自身制定的司法解释及司法性文件予以创制的。

2.监督范围的狭窄性。在侦查阶段, 自侦部门除逮捕犯罪嫌疑人必须提请侦监部门批准外, 其它涉及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强制性措施, 如拘留、搜查、扣押、冻结、查询等, 都未纳入到侦查监督范围。针对立案监督, 刑事诉讼法仅把公安机关列为立案监督的对象, 而把检察院自侦案件的立案排除在外。

3.监督效果的有限性。高检院制定的刑事诉讼规则中规定, 检察机关内部发现自侦部门侦查活动中有违法行为时, 可以提出纠正意见, 而对于“纠正意见”提出的方式和效力均无规定, 也未明确自侦部门拒不纠正错误时的法律后果。再说, 自侦案件的立案、提请逮捕均由同一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审查批准。

三、检察职务犯罪侦查权监督制约机制的重构

为真正保障人权、有效打击职务犯罪, 维护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维护正当程序、适应司法改革的需要, 应立足于我国宪政和基本国情, 创建既具有中国特色, 又符合世界司法发展规律的, 科学、公正、高效的现代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

(一) 树立观念

1. 从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

要从过去那种消极的、形式的被动监督中走出来, 不断增强职务犯罪侦查监督的主动性, 以强烈的监督意识、清晰的监督思路、周密的监督模式, 实现自侦监督机制的更新和完善。

2. 从事后监督向同步监督转变。

以往的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多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纠正性监督, 而自行侦查权一旦没有进行监督对当事人所造成的侵害往往难以弥补, 因而要改变和消除事后监督的弊端, 必须选择和建立同步监督的方式, 将事前防范性监督、事中过程性监督、事后纠正性监督结合起来, 形成自侦监督的同步监督机制。

3. 从表象监督向内在监督转变。

目前的社会监督限于各种因素和条件, 多为表面监督, 很少能触及深层的问题和原因。因此需要深入自侦活动的办案层面, 围绕侦查行进的程序, 实行对办案流程的全方位监督, 以保证监督的深化和实效。

(二) 内部监督机制构想

1. 完善侦查指挥中心制度。

可将侦查指挥中心从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分离出来, 从院中选派专门人才充实到其中, 可以改善目前的监督机制, 提高监督效能。

2. 充分运用提前介入, 引导侦查机制。

侦查监督部门和审查起诉部门在重大、疑难、复杂的职务犯罪案件中, 完全可以引导侦查部门取证, 将后续工作向前延伸, 务求在侦查阶段夯实证据基础, 有利于对职务犯罪侦查的动态监督, 避免事后监督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可对侦查人员收集证据的范围、形式、方法、途径、证明内容进行引导, 以期达到明确证明标准、排除非法证据、保证人权的目的。

3. 形成纪检监察同步机制。

在侦查活动开始之初, 由纪检监察部门同步行使监督权, 在向犯罪嫌疑人告知权利等阶段, 纪检监察部门到场, 听取犯罪嫌疑人的意见, 将投诉的情况认真审核, 如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汇报。

(三) 外部监督机制构想

1. 扩展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

目前,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对象只限于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的立案、撤案、逮捕和不起诉决定等, 监督的案件范围较小, 这就难以实现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行使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也难以体现检察机关接受社会监督的决心和诚意。在我国目前法治资源条件下, 笔者认为, 至少应将所有侦查强制措施纳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

2. 注重律师监督权利。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引入西方刑事法律中已成熟的律师讯问在场制度, 同时保障律师的了解案情权、审讯监督权、提出意见权和阅读签名权。并且刑事诉讼法应设专条规定, 对所有强制性侦查措施, 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都有权向法院申诉, 要求法院对这些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 并对那些已被确定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侦查措施采取程序性制裁措施。

(四) 听证审查制度的构想

听证源于英美普通法“自然公正原则”, 是一种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程序。构想中的职务犯罪侦查案件监督听证程序, 是指在侦查过程中, 当被控人就某项侦查措施提出异议时, 在上一级检察院主持下, 充分听取侦查人员、被控人及其代理人的意见后, 由上一级检察院作出决定的程序。对于听证的范围, 应当是那些严重影响人身、财产权利且对权益的影响呈持续状态的侦查行为, 即在现有条件下可对逮捕、羁押期延长和扣押等三项措施, 在当事人提出申诉时开展听证审查。程序上, 在执行逮捕、羁押期延长以及扣押时, 侦查人员应当告知被追诉人如果不服有权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听证由上一级检察院主持, 听证的参加人包括申诉人及其律师、侦查人员、特派检察官。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后, 在多轮陈述和论辩充分阐明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 由主持人当场或择日作出听证决定。经过听证发现侦查措施不当或者有违纪违法情况的, 上一级检察院有权作出改变或纠正的决定, 以确保职务犯罪侦查活动始终健康有序进行。

篇4:如何完善侦查监督机制

1.侦查监督的概念和范围

1.1侦查监督的概念

侦查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处于刑事诉讼程序起始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整个刑事诉讼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对侦查权的监督也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赋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权。关于侦查监督的概念,笔者认为,侦查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对案件的审查以及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的监督。

1.2侦查监督的范围

侦查监督包括审查批捕、对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的监督等三项内容。因为立案是对侦查权的发动和侦查程序的开启,它与侦查过程紧密相联,而且实践中确实存在刑事立案的违法操作现象。对刑事立案进行监督,不仅是程序上的必然,也是司法实践的要求。另外,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提请批捕的案件进行审查,不但是检察机关的职责范围,而且是进行侦查监督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2.我国现行侦查监督机制存在的缺陷

2.1刑事诉讼环节规定的不足

2.1.1对侦查监督的内容、范围规定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都规定了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合法性可以进行监督,但这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监督的阶段范围、具体内容都没有明确,导致进行监督时缺乏可操作性,继而出现监督的程度、宽严把握不一,监督的方式不规范、难以统一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問题:(1)监督与不监督的随意性。由于法律对侦查监督的情形规定得不明确,只有一些大的框架,导致检察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能时比较模糊,不知道是否属于检察机关监督的范围。(2)监督方式的随意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了侦查活动监督的方法有口头通知纠正和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情节的轻重。但哪些情况属于情节较轻,哪些情况属于情节较重又未作规定,所以在侦查监督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3)监督期限的不确定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刑事立案监督的程序和期限作了较简单的规定,但对侦查活动监督却未作出任何期限上的规定。以上情况的存在,影响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和及时性。只有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明确侦查监督的具体操作规程和具体内容,才能为侦查监督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才能保证侦查监督的顺利实施,达到监督的目的和效果。

2.1.2法律规定公检两家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机制使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尽管法律规定了检察机关享有法律监督权,但公检两家处于相互制约的关系,监督的职能具有逆向性和交错性(如刑诉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具有决定逮捕的权力,同时又赋予了公安机关可以变更逮捕决定的权力),这大大削弱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侦查权力在某些方面的失控,使侦查监督工作步履维艰。如批准逮捕权虽然在检察机关,而对检察机关已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可以在不征得检察机关同意的情况下对其变更强制措施(只是事后告知),检察机关发现情况后,即使对公安机关的行为采取监督,也只是一种事后的、不具有强制性的监督。

2.2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2.1监督方式滞后、被动,难以预防和及时纠正侦查中的违法行为

目前,实践中侦查监督的做法主要表现为事后监督的形式,即在侦查机关的侦查工作中出现了违法情况后,才予以口头或书面的监督,而且监督的渠道主要是从侦查机关报送的案件材料中发现线索,但侦查中的违法情况一般很少反映在案件材料中,即使有所反映,待检察机关审查发现时,有的也是时过境迁,监督难以达到实效。

2.2.2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情权不够

鉴于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很少也很难针对侦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督,知情渠道不畅通是侦查监督不力的一大障碍。

3.完善我国刑事侦查监督的机制的思考

3.1完善刑事诉讼环节的立法

要切实履行好刑事侦查监督职能,首先要解决好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完善问题。一是要从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检察监督的法律体系。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侦查监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第76条、第87条、第137条。另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1条至390条规定了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但实践中仍然存在应当监督的情形没有法律依据或者监督达不到效果的被动局面,所以,笔者建议增加侦查监督的程序性保障规定。完善法律监督体系,通过立法尽快补充完善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中关于侦查监督的程序性保障规定。监督措施的效果不理想,主要是法律没有明确检察机关的具体操作程序,也没有规定具体的义务和职责。对检察机关发出的《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法律文书,没有具体规定公安机关不及时纠正的处罚程序和责任,缺乏执行力,导致实践中个别公安机关置若罔闻,久拖不决,使侦查监督流于形式,得不到纠正违法的效果。

3.2与公安机关建立“互相配合、引导侦查”机制

篇5:侦查监督工作机制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促进检察干警公正廉洁执法,我院注重找准控牢廉政风险点,对在执法办案活动中的风险部位、环节适时进行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对廉政风险的排查、预警、化解和处置工作,实现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几年来,我院始终把检察干警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从查办案件工作的实际出发,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内控作用,突出长效性,并在执法办案工作中全面推行。一是注重把干警管理、案件监督两条线相融合。侦查监督科在抓办案质量中跟进廉政教育,在廉政教育中提高干警队伍的战斗力。以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契机,以院周例会学习和主题学教活动为抓手,开展常态化地廉政教育,把教育作为防控廉政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紧密结合广大干警的思想实际和廉洁状况,开展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风险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检察人员的自我防范和自律意识。坚持做好对检察干警的“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教育,经常性地组织全体检察干警学习“十佳”、“十杰”活动,组织学习全国、全省检察机关有关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案件通报,组织观看反腐倡廉典型案例警示教育 1

活动,加强对干警办案纪律、公正廉洁执法等职业道德教育,做到不唯情、不唯钱,只唯法,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善于化解干扰办案的各种因素,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特别注重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形象建设,严防官僚主义、霸道作风的滋生蔓延,严禁向群众或机关企事业单位吃卡拿要报的现象存在,牢固筑起防腐蚀一尘不染,注重培养检察干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抵制各种不良倾向和利益驱动的诱惑力,进一步规范检察干警公正廉洁执法的行为。通过加强执法办案业务流程控制和廉政监督管理,避免了查办案件过程中的泛化和虚化,弥补了案件管理、干警监督两条线分离造成的诸多不足,以公正廉洁执法办案来确保案件优质高效,以案件质量杜绝廉政隐患。

二是结合案件流程和岗位职责双向排查廉政风险。一方面,从纵向依据案件进程查找出案件线索筛选、初查、立案调查、暂扣封存涉案款物、移送犯罪线索等工作环节的廉政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几率、危害程度、形成原因等评估风险属性和等级,便于加强案件进程监督管理。健全完善各类案件进程监督管理制度规定,督促各部门建立廉政建设岗位责任制,给每位干警统一制作办案工作流程图板,使办公办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针对岗位职责的不同,从横向上查找每个岗位的风险。对职务犯罪案件查办部门的负责人、案件主办人、案件协办人、案件专项任务

承办人等不同岗位职责,逐一查找特定人的廉政风险,切实把风险点找准、找全、固定、控牢。

三是同步贯彻案件质量管理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各项规定。

案件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质量意识为前提,把查处的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不出问题,对案件质量要经得起检查验收和时间的推敲,对逮捕的案件要做到定性准确,诉得出去、并作出有罪判决。我侦查监督科坚持深入贯彻案件质量管理的各项规定,对办理案件的各步骤、各关口公正廉洁执法行为的公正性和案件质量进行管控,并在贯彻案件质量管理规定的同时,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具体工作流程,区分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客观分析风险点位、风险属性、风险等级及预控措施,各科室局队均制定相应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廉政风险防控预警机制,让执法办案干警知道危险、不敢冒险、力求保险,促进检察干警通过执法办案不断成长进步和安全防范。

四是并行形成案件卷宗和办案人员执法档案备查。在执法办案工作的实践中,我侦查监督科逐步形成了每查办理完一个案件,对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细节统一汇报,并备案保存,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公信力的廉政风险自律保障。如实记载每一起案件的处理结果、案件质量评查结论、执法讲评情况、廉洁自律表现等,进一步激发执法

干警自省、自警、自律意识,通过更加廉洁勤政、公正执法的办案活动,提升法律监督工作的公信度,将每一位干警的执法瑕疵、执法过错等执法情况统一汇总,客观全面反映其执法规范程度和办案质量绩效,督促检察干警谨慎履职,用心办案,确保检察干警执法活动始终在依法规范的框架内进行,有利于强化检察队伍专业素能和职业道德,以水平促公信。案件卷宗是案件质量的重要载体和保障,而检察干警执法档案建设,则是严格依纪依法办案和廉洁办案的有力体现,切实做到了风险关口、风险岗位都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如实记载办案过程,主动接受社会以及当事人的评价和监督。

篇6:侦查监督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思考2010-06-29 18:58:4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思考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思考(2)

当前,职务犯罪表现出案情错综复杂、利益交织错节、手段更新隐蔽,危害更加严重等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更新思想理念,创新查办案件工作机制,适应新形势下查办职务犯罪工作需要,整合有限的侦查资源,有效快速地突破案件,提高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我市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是检

察机关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现行检察体制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发挥上下级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优势,建立以市级检察院为龙头,以基层检察院为基础,在案件线索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统一办理,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新机制。结合我市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实际,我就全市检察机关如何完善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全市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科学、持续发展,实现全市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新的突破,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我市检察机关推行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现状

自高检院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在组织上、制度上、保障上及具体措施上,都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区检院结合全区检察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我

区的侦查一体化建设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实践证明,侦查一体化是实现案源区域共享,强化办案监督指导,有效排除办案阻力,优化办案力量,快速突破案件,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形成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合力的一项新的有效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在上级院和市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设立了大要案侦查指挥中心,办案模式上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向统一协调管理的大指挥格局的转变。

当前,职务犯罪一方面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检察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日趋严重,同时旧的办案模式与新形势下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人员数量、办案能力与快速查办、有效突破案件的需要不相适应。为适应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需要,市院设立了大要案侦查指挥中心。对本区域内

有重大影响、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大或者社会反映强烈、下级院侦查确有困难的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实行统一组织、指挥协调、调配力量等,初步形成了整体作战、上下联动、区域互动的“大侦查”工作格局。并积极引导各基层院采取有效措施,使有侦查权的反贪、反渎、监所等部门协同作战,进行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做到分岗不分家,以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较好地解决了侦查力量严重不足、跨区域调查取证、异地羁押等困扰办案工作的问题,为顺利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提高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如 “”脱逃案件发生后,市院迅速抽调反贪、反渎、监所等部门干警成立专案组,就查办、追逃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多部门、多人员分头连续协同作战,使案件在极短时间内得以成功告破,5名涉案人员被立案查处,取得了良好的办案效果。

二是建立案件线索集中统一管理机制,线索管理上实现了自行管理向市

院集中管理的线索平台的转变。

2005年以来,我们实行了案件线索的统一管理,由市院对全市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实行统一的受理、管理、分流和跟踪监督,使案件线索在全市范围内得以合理流转和有效利用,解决了个别院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少,案件查办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的突出问题,实现了案件线索和案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杜绝了有案无人查、有人无案查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对一些有成案可能的线索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观察,从而大大提高了线索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了案件线索数量逐年上升、线索利用率明显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是灵活运用一体化办案机制,查办案件上实现了干扰阻力大向办案环境正常化的转变。

在查办案件工作中,充分发挥市院的主导地位,以侦查指挥中心为依托,因人而异、因案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灵活运用督办、提办、交办、参

上一篇:关心爱护白衣天使医务人员心得下一篇:答辩状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