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的解释及造句

2024-04-20

限制的解释及造句(精选12篇)

篇1:限制的解释及造句

1、别开得那么快!你必须把速度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2、大会可限制每一发言者的发言时间。

3、我们尽量把开销限制在原定的数目之内,但可能会超出几镑。

4、但他们将资源限制给自己。

5、他们限制了你的行动和你的生活。

6、这个脚本还是有些限制。

7、这是对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做什么的限制,而不是我们的身体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8、然而,我们将只能拥有这一运用的唯一插件,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篇文章的作用域。

9、然后,我们得到运行的限制条件。

10、当你思考“生命没有限制”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倾向,觉得自己能做任何事情。

11、那就限制你和他呆在一起的时间。

12、摄影是一门语言,它有着自己的限制和力量,但是这些是我的工具,所以我必须试着用好它们。

13、你看,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在跟我们说是什么限制了写作速度。

14、你仅仅被你的想象力所限制。

15、为什么会有这些限制呢?

16、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17、如果有人利用安全机制的.某些未知的限制破解了它,那么会怎么样?

18、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对存储的大小设了一个限制。

19、它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在这些限制平台上工作的支持方法。

20、他们有很太多的限制。

21、然而,因为您直接从命令行运行这些命令,所以对于直接使用该方法所能执行的操作,通常是有限制的。

22、因为有这个限制,数据字符串必须不包含任何换行符。

23、有谁能告诉我,为何美国总统可以赦免犯任何一种罪的任何罪犯,并且这种赦免权毫无限制?

24、因为没有正规的商务体制,你就没有希望限制你的个人责任。

25、在决定使用某个选项之前,您应该注意一些先决条件和当前限制。

26、这些限制规定了我们该如何配置数据库共享内存集中的每个内存池。

27、这是一个合理的计划,可是也有它的限制。

28、如果只允许通过一个应用程序访问信息,就会把信息的范围限制在这个应用程序的上下文中,而不是SOA所需的企业上下文。

29、你是怎样限制自己用电脑的时间的?

篇2:限制的解释及造句

限制词语的近义词

束缚 [ shù fù ]

规定 [ guī dìng ]

篇3:限制的解释及造句

关键词:股份支付,限制性股票,可撤销现金股利,不可撤销现金股利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是上市公司为了获取其职工或其他方的服务,而采用非公开发行方式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股票,由激励对象出资认购,上市公司同时规定锁定期、解锁条件和解锁期;在锁定期和解锁期内不能上市流通,如果全部和部分未达到解锁条件而失效或者作废,则有上市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进行回购。常见的解锁条件有服务期限条件和业绩条件,本文将对服务期限解锁条件下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进行探讨。

限制性股票属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以下简称解释7号)对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修订,本文在解释7号的基础上对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进行分析。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主要分几个阶段:授予日的会计处理、等待期(即锁定期)的会计处理、解锁期的会计处理,未达到解锁条件时回购股份的会计处理。

一、授予日,如果激励对象还未出资认购股份,则不作会计处理

如果授予限制性股票当日,按规定履行了注册登记等增资手续的,激励对象出资认购股份,上市公司应该按照收到的认股款和股票的面值,借记“银行存款(收到的认股款)”科目,贷记“股本(面值×限制性股票份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科目,同时,确认回购义务:借记“库存股”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科目。

这样的会计处理,能够反映业务的实质,从法律形式上看,激励对象出资买了公司股票,第一笔会计分录反映了法律形式的内容;但实质上,激励对象认购的股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锁定期,如果达不到解锁条件,上市公司还要负责将该限制性股票回购,因此上市公司收取的认股款也只能是暂收的款项,应该作为其他应付款反映,同时应该把第一笔分录当中的股本和资本公积冲减掉,第二笔分录同时冲减了确认的股本和资本公积,并反映了暂收的款项。

例1:A公司为上市公司,2014年1月1日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200名高层管理人员每人授予5万股自身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授予价格为每股6元。当日,200名管理人员全部出资认购,总款项为6 000万元。A公司履行了相关增资手续。A公司估计该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每股6元。

A公司规定,这些管理人员从2014年1月1日起在A公司连续服务满2年的,所授予股票将于2016年1月1日全部解锁;期间离职的,A公司将按照原授予价格每股6元回购。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期间,所授予股票不得上市流通或转让;激励对象因获授限制性股票而取得的现金股利由公司代管,作为应付股利在解锁时向激励对象支付;对于未能解锁的限制性股票,A公司在回购股票时应扣除激励对象已享有的该部分现金股利。

依据上述条件,A公司的会计处理为200人×5万股×6元=6 000(万元),(会计分录单位:万元,下同):

同时:

二、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

对于限制性股票应该结合锁定期和解锁期确定等待期,主要涉及等待期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以及发放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等待期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要遵循准则中关于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按照权益工具最佳估计数确定相关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依据例题中规定,A公司在锁定期内派发现金股利属于解释7号中规定的可撤销现金股利,分别按照能达到解锁条件和不能达到解锁条件的最佳估计数可以递减将来回购未达到解锁条件的股份所支付的回购款。

发放股利时,应该依据将来对可行权股份的最佳估计数,借记“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利———限制性股票股利”科目,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科目,贷记“库存股”科目。第一笔分录反映了限制性股票现金股利的分配处理,第二笔分录反映的则是可撤销的现金股利对将来承担义务的抵消。

按照将来不可解锁最佳估计数,借记“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科目,贷记“应付股利———限制性股票股利”科目。这一分录反映的是估计不可解锁股票获得的股利可以作为对回购股份支付回购款的冲减。即激励对象享有的现金股利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是可以撤销的,如果将来股份不能解锁,上市公司就不需要另外支付股利,而是将应支付股利作为回购款的一部分。

2014年度,A公司有10名管理人员离职,A公司估计2年中离职的管理人员合计为20名,当年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为每股1元(限制性股票持有人享有同等分配权利);A公司估计该限制性股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6元,当年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为每股1元(限制性股票持有人享有同等分配权利)。A公司按照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假定A公司管理人员离职均发生在年末,不考虑其他因素。

2014年度,A公司应该确认的管理费用和资本公积:(200-20)×5×6×1/2=2 700(万元)

2014年12月31日预计未来可解锁限制性股票持有者的现金股利=1×(200-20)×5=900(万元),2013年12月31日预计未来不可解锁限制性股票持有者的现金股利=1×20×5=100(万元)。

同时:

2014年12月31日,回购确定不可解锁的限制性股票,即回购10×5万份股票,每股6元,其中10×5×1用之前激励对象享有的现金股利来冲销股份回购款。共需要支付10×5×6=300(万元)。

假设2015年度A公司又有10名高层管理人员离职,当年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为每股1.2元。2015年度A公司应确认的管理费用为:(200-20-10)×5×6-2 700=2 400(万元)。

2015年12月31日,预计未来可解锁限制性股票持有者的现金股利=(1+1.2)×(200-20-10)×5-900=970(万元),预计未来不可解锁限制性股票持有者的现金股利=(1+1.2)×(20-10)×5+1×5×10-100=60(万元)。

2015年12月31日回购限制性股票:

三、解锁日的会计处理

解锁日,满足解锁条件的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通股股东,上市公司暂收的款项也成为其实实在在的资产,因此冲销原来确认的所有者权益类抵减账户:库存股。

四、上市公司发放给激励对象的限制性股票现金股利属于不可撤销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

例2:假设例1中,激励对象因获授限制性股票而取得的现金股利,不论将来是否满足可行权条件,均有权获得等待期内的现金股利,即现金股利是不可撤销的,其他条件不变,上述案例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14年1月1日,授予日会计处理同例1。

2. 等待期的资产负债表日确认费用和资本公积会计处理同例1。

等待期内上市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2014年12月31日,预计未来可以解锁部分的现金股利处理。

3.2015年12月31日,预计未来可以解锁部分的现金股利:

4.解锁日的会计处理。

五、总结

按照会计准则解释7号对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更加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尤其是授予日通过两个分录反映业务等待、期内对于上市公司宣告的现金股利要分可撤销现金股利和不可撤销现金股利两种情况来进行处理,这样更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等要素,使企业有关股份支付的披露更加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篇4:浅议目的解释法的价值和限制

关键词:法律解释;目的解释;价值;限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02—02

目的解释是指按照法律规范的目的来确定法律的最终含义的法律解释方法。目的解释方法的最早制度形式可追溯至英国16世纪的除弊规则,即法官在适用成文法时要注意到成文法所欲弥补的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当议会制定的成文法未能弥补普通法的弊端时,法官在解释成文法时就应该努力去弥补。从法律思想史来看,耶林最早在其著作《法律的目的》中论述了目的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试图将目的确定为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一些国家的法律解释法中已经承认目的解释法。

一、目的解释法的价值

目的解释法把法律规范的目的作为阐释和说明法律含义的指导,因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法律的字面含义,可以修正形式主义法学的不足。形式主义法学以维护严格法治为目标,认为法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规范体系,任何法律问题都可以在这个法律体系内找到答案,法官的推理过程也被简化为单一的三段论推理。但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法律并不如形式主义法学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实际上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语言本身的有限性,法律不可避免地具有种种缺陷和弊端。首先法律具有滞后性,法律是为人们未来行为设置的规范,因此法律从公布之日起就有滞后的危险;其次,法律具有僵化性,法律是概括抽象的,而社会生活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中的,面对鲜活的生活,法律难免始料不及;再次,法律具有模糊性,语言本具有多义性,再加上立法者对语言驾驭能力的有限和立法者的疏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法律就可能出现词不达意、歧义的情形。以上缺陷都导致如果墨守法律条文的文字含义,法律问题将无法解决或得不到适当的解决。而其他法律解释方法如原则解释法、当然解释法、体系解释法、社会科学解释法、比较解释法都是以法律的文义为基础,目的解释因其对文义一定程度的超越便具有其他法律解释方法不具有的功能。它可以使法律解释者参照法律规范的目的,快速排除各种不适当的解释,确定法律的最佳解释。具体而言,目的解释具有以下功能:

首先,目的解释法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能。法律漏洞的出现可能有多重原因,如立法者的疏忽和局限或者社会生活的发展超出了法律的涵盖范围。此时,如果法官牵强地运用文义解释方法的话,可能使法律的解释结果严重脱离文字的通常含义,给人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和强词夺理的感觉,这是不利于法律的权威和法律信仰的培养的。运用目的解释法的话,“法官等法律人能确立符合正义的目的时,目的直接就成了法源,直接起漏洞补充的作用。”[1]

其次,消除条文的不确定性含义的功能。在法律条文含义不清、适用文义解释又不能厘清时,目的解释法可以帮助法官等解释者从多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一种适合本案的含义。法律条文含义不清有以下两种情况:1)法律条文作出的是原则性解释,从中可以发现多种解释,具体内容必须由法官根据事实确定。例如,法律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守善良风俗,但在一个案件中存在多个善良风俗,具体在本案中应该实用哪一个则可以由法官根據法律规范的目的作出选择。2)条文含义含混不清,甚至可能包含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法官根据法律目的进行解释可以厘清法律的含义。

再次,目的解释法具有在个案中修正文字含义的功能。在少数情况下,法律虽有规定,而且含义清楚,但由于案情特殊,严格适用的话将导致个案不公。“法律常常在获得一般正义的同时丧失了个别正义。”[2]协调这种矛盾可以用多种方法,但目的解释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三段论的说服力仅仅在于其形式上的有效性,它并不能解决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的冲突。这就是说三段论的形式理性可能与法律目的及法律外的其他目的发生冲突。为了使判决不背离法律的目的,就要求法官平衡正义与法律的部分冲突。法律规则的严格性有时可能与法律的目的对立。为了使正义最终获得实现,就需要法官等运用目的解释的方法来完成。

二、目的解释法的缺陷与限制

因为目的解释方法根据法律的目的对法律进行解释,而法律的目的是多样的,有法律的目的、立法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所以目的解释方法赋予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不确定的目的成为了判决的依据,因此目的解释方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对法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有必要对法官运用目的解释方法作出合理的限制。对目的解释法的限制有多种,以是否表现为正式的制度为标准可分为两类:目的解释法的制度性限制和非制度性限制。

(一)目的解释的制度性限制

对目的解释法进行有效限制的首要方法是制度,因为制度是正式的、长效的、有保障的规范机制。目的解释法的具体制度性限制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权力制度的分工配合机制。“如果法院致力于完善的民主政权,即法院遵循法治原则,得到公众的普遍支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允许根据其他领域制定的规则作出各种判断,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权力是合法的。”[3]现代法治国家中,权力制衡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且在一系列制度中得到了贯彻。具体就目的解释而言,立法者通过成文法所直接表述的规范条文,本身就是一种对司法权的限制,也能够形成对目的解释范围的限制。第二,诉讼程序中的制度运行。诉讼程序在现代法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对诉讼外因素的阻隔和内部各方平等协商对话实现案件的公正解决。对目的解释而言,诉讼过程中律师、检方、当事人各抒己见,他们的言论一方面可以使法官兼听则明,不至于走极端。另一方面,律师、检察官、当事人的意见如果合法合理,必然会对法官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法官固执己见,不考虑其他方的意见,其他方不能接受法官的目的解释,就可以行使上诉权或申诉权,通过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判决进行审查监督,这是司法权力内部的制约。可见诉讼程序内部是一个诸因素相互制约的整体,法官虽然最后可以作出独断的决定,但在决定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因素以使自己的判决能够说服各方,而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第三,司法权其他制度的间接作用。虽然判决是由司法权的运作直接产生的,但司法权相关配套机制也会间接地影响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比如法官高薪制,法官不易受金钱诱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良心独立作出目的解释。

(二)目的解释的非制度性限制

上面分析了在司法制度内一些因素对目的解释的各种限制,事实上一切可能作用于法官本人身心的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法律解释以及司法判决,正可谓“一切皆有可能”。下面几方面的制度外的因素也会对目的解释构成制约。

第一,立法目的的限制。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试图通过将要制定出来的法律达到的效果。立法目的有的明确规定在法律条文中或者可以通过具体条款推导出来,有的则需要根据立法准备资料或其他辅助资料去发现。根据权力制约理论,作为司法过程的目的解释應当遵守立法的目的。而且相对于司法中解释的不确定性,立法目的较为明确。当然,通过立法目的来限制司法过程中的目的解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立法目的可能有多个而且这多个之间可能对立冲突,因此让守法的法官无从下手同时给了腐败的法官以可乘之机。

第二,法律解释方法之间关系的限制。目的解释法只是众多法律解释方法中的一种,面对众多的法律解释方法法官应该如何选择,学者们还没有设计出一套理论,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固定的做法。但普遍认为文义解释法应优先于目的解释法,只有通过文义解释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时,法官才应考虑目的解释法。“法律解释必须首先从文义解释入手,且所作解释原则上不得超出可能的文义。这是维护法律稳定及权威的必要手段。”[4]文义解释在整个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中具有优先性,这一点已经成为研究的共识。

第三,民意和媒体对司法的影响和干预。在交通和通信发达的今天,舆论和媒体的影响已经成为法院和法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众多案件中我们也看到了民意对司法的影响是如何深远,司法独立在强大的舆论面前是如何脆弱。“公众舆论的背后是人类的欲望、希望和要求,它们通过人类本身使人类感到它们的存在,并使它们在司法中、在撰写法律著作和立法史中有所作用。这样,如果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它的话,我们就不能忽视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行为的人。”[5]司法从功能上看是国家公权力制度化地解决社会纠纷的方式,如果判决与社会舆论差距太大,司法解决纠纷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且长此以往司法权威也会受到消极影响。但司法并不能唯社会舆论是从,因为民众对案件的了解是片面的,而且从思维方式上看,民众习惯性的是进行情绪表达和道德审判,而这与理性和法律的司法过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对法官综合素养的考验了。

三、结语

目的解释法是一个利弊都十分明显的法律解释方法,从积极方面讲,它可以弥补法律漏洞,纠正法律在个案中的不公;从消极方面看,它赋予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判决结果的可预测性下降。因此需要多种因素共同限制,才能合理发挥目的解释的功能。无论是从正式制度还是利用制度外因素限制目的解释,都需要各个因素之间以一种和谐共进的态度处理相互关系,整体性地指向同一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目的解释法的优势并克服其弊端。

参考文献:

[1]陈金钊.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J].法律科学,2004,(5):12.

[2]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孙斯坦.法律推理与政治冲突[M].金朝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任成印.民法方法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5]龙世友.适用与限制——法律解释法中的目的解释法[J].政法学刊,2009,(2):36.

篇5:枕头的解释及造句

枕头造句:

1、她把脸埋在枕头里。

2、我闻到家中她的枕头味儿。

3、她把枕头抖摇膨松后,躺在了床上。

4、如果你有一个支撑或者一些枕头,将你的下半身靠在这些支撑上。

5、在许多情况下,你可以躺下,然后用枕头支撑受伤的部位来做这个。

6、他看到猫在他脑袋边的枕头上,看到他明亮的金黄色的眼睛还有鼻子和耳朵上深褐色的毛发。

7、如果你想要增加一些明亮的色彩,就要把它用在附件上,如在枕头或小垫子上。

8、我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我在渴望她,我梦到过她,以为我能够触摸到她的身体,直到我意识到,我竟在紧紧抓住枕头或毯子。

9、对于喜欢毛茸茸的东西的人,这种枕头真的是难以抗拒。

10、上周我们在阳台上竖起了一个帐篷,将我们找到的毛绒绒的毯子、枕头和羽绒被带了进去。

11、她靠着医院的枕头对迈克尔说,要是没有他们,她会憎恨自己,她会发疯。

12、这些枕头能让你在自己家里再造出一条布鲁克林大街。

13、如果您在床上或座椅上,并且无法移动,请使用毯子和枕头保护自己,避免掉落物砸伤。

14、你可以去参加武术班,去海滩上或是对着一个枕头大声说话。

15、他不知道母亲是否听见他的话,但是当他帮母亲睡下时,她躺在枕头上看着他说,“你不该为那个女孩心烦意乱。”

16、除此之外,透过另一扇开着的门,可以看到像是饭店房间里的大床——铺着米黄色的被子,床头板上竖直靠着许多枕头。

17、即使没有银色刺绣和枕头状的发型,这也是一种新式的着装方式。

18、如果把一个苹果放到枕头下,你就会梦到未来的丈夫。

19、和2等舱一样,晚上列车员会分发枕头、床单及毛毯。

20、她的脸颊下方塞着一个枕头,一个钢制的支架安装在他的前额上来保证他的头完全的静止。

21、在露营用品部,搭一个帐篷;告诉其他人,除非他们床上用品部拿来枕头,否则不会邀请他们一起露营。

22、枕头和毯子的清洗周期也能达到如此之长。

23、晚间不要把手机放在身体附近,比如枕头下或者床头柜上,怀孕女性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4、用可循环利用的棉布袋或者枕头套来收集糖果,而不是塑料袋。

25、真实之中,有些人作声,可能叫唤或呻吟,其他某些人则可能用枕头把骚声闷住,还有一些人则可能不单是叽咕叽咕喃呢作声。

篇6:背包的解释及造句

背包解释

【意思】:行军或外出时背在背上的衣被包裹。

背包造句:

1、他飞快地跑了进去,拿回了我的背包。

2、背包沉重地压在他肩上。

3、老人收留迷路的背包客在家里过夜。

4、是去上大学还是去欧洲背包游?

5、所以即使把那些你藏在背包秘密处用来应急的香烟也要扔掉,还有你的烟灰缸和打灰机也要扔掉。

6、他对这个会发光的小球很痴迷,于是用刺刀把它割了下来,放进自己的背包,他觉得这样他就可以把光带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了。

7、我蹲在胡同的墙根,从背包里拿出一本最近出版的小开本的书。

8、我们再一次被命令倒空我们的背包并解释每一样物品,这似乎让他们平静了下来。

9、所以当他再次打开运货车的后面时我让步了,我把背包扔了进去。

10、你爬山的时候会把所有不必要的东西从背包里拿出来.11、我试图用背包来盖住我的光腿。

12、用户只需控制便携的无线遥控器就可以在背包的背面显示行驶方向和紧急信号。

13、得冠的团队说,背包不仅可以减少对不健康的煤油灯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尤其是在女学生中间。

14、如果要紧急疏散,将你所有的袋子、背包和财产留在机上。

15、我基本上放弃了搭便车背包旅行的日子,一方面原因是恋家,另一方面是我陷入了没有时间和金钱出游的沮丧。所以我愿意让这个世界走向我。

16、但东京的女孩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在以拎纸质购物袋代替背包和手提袋的潮流中更加得到满足。

17、蓄电池中的电力不仅可以用来给电子设备充电,而且还可以点亮背包内部的光导纤维。

18、那里有近30人看我们划着船,放掉皮筏的气,将其捆在背包上。

19、也许在家里的时候你的背包看上去并不重,但是一旦在热带的太阳底下行走六个街区后,你就会非常痛苦。

20、我们都苦于决择,去上大学还是背包徒步到欧洲旅行?

21、如果我们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以背包客的方式去旅行,我们的钱希望足够维持约一年的开销。

22、在徒步途中,导游为我们指出各种树木和植物,还有可恶的猴子,它们会从树上拉下枝条向我们的背包发起攻击,偷出包中的瓶装水。

23、然后,他重新装好背包,在候机楼里踱着步子,直到他看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人。

24、一天,我跑下楼越过他,想把我的背包扔进他的白色柴油梅赛德斯里,然后我看见:一个巨大,闪闪发光的彩旗贴纸。

篇7:枯黄的解释及造句

2、他现在只剩下了一副枯黄的骨架,因此他觉得他们的差别太大了,认为他的样子让苔丝讨厌了。

3、它越往深处去,就更源源地通向蛮荒野地,每走一步,人们就会越看不清它,直到再走不多久,枯黄的落叶上便不见白人的足迹了。

4、在生长缓慢的时期,草色变得灰暗,如果天气干燥,则会变得枯黄。

5、这是一个秋天,树叶正在枯黄。

6、但紫罗兰会凋谢,玫瑰会枯黄,糖碗空空如也,和你的脑袋一样。

7、寒风刺骨,长春藤的叶子被风吹得枯萎了、枯黄了,不停地互相拍打着,把她的神经刺激得烦躁不安。

8、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在悦目的色彩中,还有零星的枯黄,那是残冬留下的痕迹。

9、原来有点枯黄的小草,也坚强的抬起头,固执的在秋天里留下最后一抹绿色。

10、秋天,别的树木大多都枯萎了,但是杉树的叶子并没有枯萎,只是个别有点枯黄了。

11、出于好奇,我也走了过去,捡起一片树叶细细端详:叶片略显枯黄,叶柄与叶片较长,有一层白白的绒毛覆盖在上面。

12、秋天悄无声息的来了,带着她冷艳的气质,某种萧瑟,某种枯黄,以及明亮和清澈的神情。

13、小草从那枯黄、死去的母亲身边钻了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浅浅的、又短又细、像是几根很短的绿丝线簇成的。

14、我蜷缩在床上,眼睛却眺望窗外湛蓝的天空和枯黄的树干。

15、秋天更是残酷的,因为在醉人的喜庆祝酒会降幕后,剩下的.却是枯黄的枝桠和满地的落叶。

16、夹在书中的枫叶,已经枯黄;而友谊之花,却在我们心中长久地开放,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17、而在另一个地方,十公里长的海岸带受了明显的损害,草叶枯黄凋萎。

18、春天开始,出现了叶芽,抑郁的人早就开始害怕枯黄,然后从树上落下的叶子了。

19、“我担心这是由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斯威士兰国家灾害管理局局长BenNsibandze指着枯黄焦灼的四周说。

20、一片枯黄的世界,奄奄一息。

21、芦苇轻轻地扭动着腰身,让芦花随着轻风飘走,然后在冬寒中枯黄,在春风中再次苏醒、发芽。

22、紫花苜蓿缺硼:复叶一般是嫩桔黄色或粉红色(枯黄病),但是在幼枝和顶点更显著。

23、走到银杏树下,抬头望去,银杏的树叶像一把把嫩绿的小扇子,只不过边缘部分有些枯黄。

24、我要把最后一点枯黄的血液,回报给我的母亲。

25、蜥蜴,蝎子,秃鹫和掠食性的鸟类以及半人马帮并不罕见,还有一个地精的小分队在枯黄盆地里开采石油。

26、秋天树木枯黄,花朵凋零,恰逢绵绵秋雨,天空一片灰蒙蒙,让人不觉心生荒凉的意境。

篇8:限制的解释及造句

1.“霸王条款”的社会危害性

(1) 如果经营者具有合同的“最终解释权”, 等于说经营者既是行为的当事人, 又是出现合同纠纷时的裁决人, 一旦出现危及其自身利益的时候, 就会失去公正性, “本公司具有最终解释权”之类的霸王条款就变成了经营者免除自身责任、排除用户权利的寻常借口。

(2) 假如用户认同“最终解释权归厂商所有”, 厂商就会认为, 根据契约自由原则, 消费者既然接受了这一要约, 就要按照要约的内容执行, 一旦用户提出异议, 厂商可能反诬用户“无理取闹”, 让消费者欲辩无言。

(3) 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当合同上列明的义务不能兑现时, 厂商常常以“最终解释权”来自圆其说。为此,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曾经发布专门声明, 指出凡是牵涉到消费者利益的各种促销活动, 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厂商应当将活动的具体内容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尽量不让消费者产生歧义或误解。如果不得不解释一番, 充其量是厂商保留的一种解释机会, 肯定不是最终裁决。也就是说, 所谓“最终解释权”只是厂商应尽的义务, 当在经营活动中与消费者发生消费纠纷时, 厂商无权对谁该负责任、负什么责任进行解释, 需要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和处理。

(4) 损害了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平等主体地位。国家法律之所以要对交易活动加以规范和限制, 是因为合同本来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行为。但是, 在我国现实的市场交易活动中,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常常有不平等现象, 一方时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当事人之间不能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 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不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 “霸王条款”实际上是一种厂商利用合同实施对交易秩序、社会弱势群体等造成危害的行为。

总之, 交易活动中的“霸王条款”不仅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而且严重影响市场交易的安全和效率, 干扰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2. 最新法规对“霸王条款”的限制

2010年10月1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 这个《办法》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的规定, 进一步加大了对“霸王条款”的限制力度。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 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免除自己的下列责任:

(1) 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的责任;

(2)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的责任;

(3) 对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依法应当承担的保证责任;

(4) 因违约依法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

(5) 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10条又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 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加重消费者下列责任:

(1) 违约金或者损害赔偿金超过法定数额或者合理数额;

(2) 承担应当由格式条款提供方承担的经营风险责任;

(3) 其他依照法律法规不应由消费者承担的责任。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11条还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 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下列权利:

(1) 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2) 请求支付违约金的权利;

(3) 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4) 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

(5) 就格式条款争议提起诉讼的权利;

(6) 消费者依法应当享有的其他权利。

篇9:新闻的自由及法制限制

瑞典制定世界上最早新闻出版自由和信息公开制度的《新闻出版自由法》可以追溯至两百多年前;上世纪60年代“水门事件”由本不引人关注演变为全球关注的政治事件,正是归功于《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连续深度报道;2003年“孙志刚案”最初由《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披露,随即三名高校博士联名上书建议人大常委会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审查,从而掀开了中国司法改革的一个新起点;前不久的“三聚氢胺事件”,新闻媒体的报道早于政府的信息公开,再一次有力地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新闻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其具备了对大众的文化政治教育功能,缓和了各种社会群体掌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且通过信息的传播推进了民众对政治生活的民主参与。

新闻自由作为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物,源于各国宪法中所规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公民基本权利。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联邦德国基本法、日本现行宪法无一例外均将此条列于其中,我国现行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同时,新闻自由的确立也极大满足了公民的另两项宪法性权利——知情权和参与权。尽管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中衍生而来,但是新闻自由始终与传媒和记者的职业身份紧密联系,在宪法性文件和信息传播领域专门法典赋予媒体新闻自由的权利的同时,英美法系的经典判例和大陆法系的专门性法律文件折射出权利和限制并举的倾向。我国虽然尚无新闻法出台,但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解答》等一些法律文件中也不难看出力图将新闻工作自由和法制化的意图。

一、基于公民人格权的限制

公民除言论出版自由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外,还享有人格权这一基本权利。人格权指依法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权利主体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人格权的专属性、绝对性都是由于其与权利主体密不可分而决定的。人格权涵盖了与人格利益有关的诸种权利,主要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新闻报道必然涉及公民的个人信息,新闻舆论的导向易于影响公众对当事人的评价,新闻图片往往包含着公民的肖像,尽管这些均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无法避免,但是新闻自由倘若没有边界,伴随着新闻报道自由的无限深入,那么必然严重侵犯公民合法的人格权益。

在新闻自由与公民人格权的博弈中,不得不提已被广泛采用的隐性采访。隐性采访作为一种不公开的采访,指记者隐瞒真实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相比传统的显性采访,具备更强的客观性、真实性,在新闻实践中频频显现奇效。《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国内很多优秀的报纸均经常采取这种方式针砭时事。1971年和1974年连续两届的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均是隐性采访基础上创作出的新闻作品,但1979年评奖时,《芝加哥太阳时报》两名记者利用微型摄像头取得政府官吏的贪污行为的报道却因评委会最终“不赞成这种做法中包含的价值理念”的评定而落选。隐性采访不仅仅是一个新闻学的概念,而是属于新闻学和法学的交叉领域共同调整的,较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关于隐性采访的法律规定尚属空白。不能否认隐性采访推动了法制的进程,披露了许多原本被掩盖的社会现象,但是部分作品的成功不能片面的表明隐性采访的绝对合理和合法。隐性采访主要可以通过隐瞒身份、冒充身份、非法闯入等方式进行。新闻工作者隐瞒真实身份会涉及侵犯他人的言论自由的可能,被采访者在进行言论时看似“自由”,实则不知对方身份而有违背意愿的可能;冒充身份时可能产生侵害他人合法的姓名权的民事责任,若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还可能产生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的刑事责任;非法闯入则显然需要承担非法行为相应的法律责任。

隐性采访的法律调整需要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公共利益原则”。当隐性采访所披露的信息所侵害的公民权利远小于其所维护的公共利益,宜认定采访采取的特殊方法是有必要的、合法的;反之,其侵害的公民的权利等于或大于维护的公共利益,宜认定隐性采访不存在法律上必要性,是非法的。英国新闻业务准则规定“在侦察或揭露罪行或严重的卑劣行为时,个人隐私应服从公众利益”。在呼吁国内立法的同时,立法中关于公共利益原则的运用以及具体衡量权益大小的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基于国家利益的限制

作为新闻自由背景下的产物,消息来源保密权虽在我国尚缺明确的法律规范确认,但由于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记者职业道德上的义务以及消息提供和接受双方民事契约诚信的要求,消息来源保密权早已被视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性权利,我国新闻工作者行业性自律文件也体现出了这一倾向。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拥有的,在处理不愿透露身份的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时,已核实或已证实其新闻价值,决定发表,但依法不向外界透露新闻来源提供者身份及其他情况的权利即为消息来源保密权。新闻工作者往往认为自己有保密消息来源的权利,西方很多记者甚至把消息来源保密权视作自己第一生命。《华盛顿邮报》当年对“水门事件”的报道正是得益于一位至今不知真面目的匿名人士提供的消息,后该报道荣膺普利策新闻奖。可见,出于保护消息提供者考虑,记者隐匿消息来源无可厚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权是有限制的。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国颁布《新闻检查法》,对新闻报道实施严格控制,严防泄密;瑞典现行《出版自由法》在规定了对消息来源的保护制度的同时也规定当消息的收集和泄露构成或涉及严重叛国、间谍或其他相关行为以及严重犯罪时,这项保护制度就不得适用。究其根源,新闻的自由绝不能严重违背国家利益。信息公开是近代各国行政基本原则,但同时其也都有基于国家秘密的豁免条款。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也是国家其他权利实现的保障,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义务。《新闻出版保密规定》中的条款规定也是为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现,其第9条规定:“被采访单位、被采访人向新闻出版单位的采编人员提供有关信息时,对其中确因工作需要而又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应当事先按照有关程序的规定批准,并向采编人员申明;新闻出版单位及其采编人员对被采访单位、被采访人申明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不得公开报道、出版;对涉及国家秘密但确需公开报道、出版的信息,新闻出版单位应该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解密或采取删节、改编、隐去等保密措施,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定”。

三、基于司法公正和审判权独立行使的限制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司法的基本制度,是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产物。我国司法独立是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政体而发展而来。资产阶级司法独立指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权,而我国司法独立指审判、检查独立于人民政府以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相互独立。司法独立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审判程序和制度,体现了司法的公正性,保障了司法程序的公正。

我国近些年大力倡导舆论监督司法权力的行使,新闻中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并且收到了很好的监督成效。但是,其实在西方,舆论对司法的监督是不被肯定的。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具有一致性,它们都关注民权、追求公正,进而均可不同程度保障人权。可是同时,它们的冲突性不可避免。新闻自由的无边界行使会对司法独立权构成威胁,部分报道可能影响法官、陪审团或合议庭成員独立的思考和最终的裁决。美国1966年著名的谢颇得案(She-ppard v.Maxwell[1966]384U.S.333),初审由于事先被媒体过度介入而影响了陪审团得独立判断,最终被最高法院撤消进行重审。

司法工作者应当具备独立公正审判案件的能力,并能运用自身职业素养和法律储备知识抵御外界干扰,所以解决此两者的冲突的关键还是在于司法体制良好完备的制度保障。不过,若可以对新闻自由加以合理限制将大大有助于司法工作的良性运作。具体而言,新闻工作须以不干扰司法公正为前提;其次,新闻应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报道;再次,新闻报道不得擅自作有罪推定,定罪与否只可依赖司法的裁决;最后,对司法工作者的工作不宜过度主观臆断,更不能由此定性他们的人品。

篇10:全球的解释及造句

2、这个地址必须在全球都是唯一的。

3、我们的产品饮誉全球。

4、我们不对付全球变暖的斗争,因为以这样做是徒劳的。

5、他们想要他们全球的,销售办公室都安装我们的存储系统,并不是所有的办公室,而是一些比较大型的。

6、在他的模型中,这只会对全球的福利产生些许影响;但我们对之能够相信多少?

7、这些成就显示了决心和全球团结的力量,但它们还提醒我们关注种种挑战。

8、当你回顾全球最顶尖人物的一生之后,你会发现他们都曾经为世界创造过某些价值。

9、到那时,也只有到那时,中国或许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

10、您如何看待在全球发展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

11、总之,如果有选择的话那将是全球经济系统被毁,所以他们没有选择。

12、我们有机会让全球关注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每个母亲、每个儿童都是重要的。

13、一年当中的`每一天,大型的货船驶入全球各个港口,但几乎没机会被我们这些天天依赖其运送的货物的人注意到。

14、除了煤炭之外,一些当地人对别的机会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风也能产生能源,也没有渠道去了解他们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15、我们来到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点,不仅对欧洲如此,对全球也是如此。

16、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个代表席位,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在全球层面,在各国之间。

17、纵观全球,森林与它们脚下的土壤能吸收大约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

18、因此,全球力量将加快向巴西、俄国、印度和中国这些国家转移,如果有何不同的话。

篇11:液态的解释及造句

2、细菌把牛奶分解成固态和液态成分。

3、我们有高速中子反应堆,那使用一个液态金属,以钠或者铅的形式。

4、你如何避免夏季液态饮食增加体重呢?

5、在铁的铝热剂还原反应中,铁的氧化物与铝反应,从而生成液态铁。

6、在宽敞的环境中,这种植物每周会大量吸收液态肥料和钾来维持生命力。

7、然而,潮流已经转变,它远离了液态食物改向研究你的日常饮食,包括你吃什么以及你喝什么。

8、政府研究人员对在全国范围内采用这项技术保持谨慎,因为液态煤排放的气体比等量的石油多50%至100%。

9、它是气态还是液态的呢?

10、然而我的理解是,“混合动力”火箭引擎同时使用固体燃料和液态或气态推进剂。

11、如果这些发自即将衰亡的恒星的射线能够辐射至那些一度冰冻的卫星和系外行星,那些星体上的冰层将会融化成液态:这将为生命的形成提供流动的海洋。

12、液态电池:图为从中间切开的`这种电池早期的原型,可以看到它的两极和里面工作的电解液。

13、“共晶”是指一种元素或者化合物的组合,它可以在比任一成分单独时的凝固点更低的温度下保持液态。

14、这些云发生在龙卷云中,龙卷云往往是由低于冰点温度的冰晶和水滴,但仍然保持着液态所组成。

15、这些生物能完成但在实验室无法做到的步骤在于:它们能够精确控制合成丝类所需的化学物质,使之在生物体内保持液态,离开身体之后就变成固态。

16、种子包上一层液态玻璃就不大可能受到真菌孢子的攻击。

17、这可能意味着在核心内液态金属的搅动下有一些奇怪的、不平衡的动力出现。

18、在木星的三个卫星上,它发现了液态盐水存在的有力证据。

19、不管你怎么切,融化的奶酪都会渗出油腻粘滑的油脂,因为室温下呈固态的脂肪一旦受热就会变成液态。

20、水是一种好的液态饮品,因为它能让你的身体保持健康。

21、比如,在低温时,液态氦的性质产生剧烈变化,成为一种能克服摩擦“超流体”。

22、死亡后不久,在死亡成为可逆现象之前,参与者被存储在液态氮里的解决方案用来防止尸体腐烂。

23、举个例子,液态氨的冰点和沸点要比水低,因而在一颗离主星更远的行星上,液氨海洋也可以存在。

24、这就意味着这颗橙色星球上的液态烃含量是地球上已知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几百倍之多。

25、这一过程的效率取决于吸收材料的表面积,我们可以通过将液态的吸收剂以细水雾的形式喷入空气中,就能轻松的扩大接触面积。

篇12:风雅的解释及造句

2、也许婚姻的幸福就是庸俗的,但是,我想她现在也许宁愿少风雅一点儿。

3、布莱顿摄影双年展把他的作品介绍给附庸风雅的全新观众,也反过来刺激了格雷斯。

4、在这种场合,克莱格先生正好来表现他的风雅嗜好和炫示那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草。

5、这个城市有生气蓬勃的文化和艺术风雅的生活,有大量做学术和行社交的机会,以及不胜枚举的吃喝玩乐之处。

6、在显宦贵族们当中,这类风雅好客的事不足为奇。

7、例如,母亲也许和她那个敏感、喜欢附庸风雅的儿子特别亲近,而父亲则会十分关注自己爱好运动的女儿。

8、有两个大款附庸风雅,参加一个冷餐会,与会者自然不乏真正的名流学者。

9、随着收入的增加,他买了一套公寓,还开始收藏古董(主要是古老的国际名表和鼻烟壶),并在私密、风雅的小圈子里享受着生活。

10、讲法语和弹钢琴是社交界的两大风雅。

11、我本来以为她的穿着很风雅,可那次在音乐会上我真替她害臊。

12、用他一贯的风雅的言词,他正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13、黄鹤楼不仅要忍受将军与士兵杂乱无章的脚步,更要承受旅者与游客层层叠叠的踏访,而且,还要接纳诸多附庸风雅的所谓墨宝。

14、韩国城原本由喝酒带动的夜生活,因为卖咖啡带来一点附庸风雅的气息,已经成为这个地区实际上的乡村俱乐部。

15、体现了政治学院的严谨、中科院的民主精神、中央音乐学院的风雅和书香世家的古韵今风。

16、风雅这种东西和鉴识力比较相近,也许是艺术家天性的.一部分,可是一个人要有相当的学识,看见一部艺术作品时才能够感到最高的喜悦。

17、专门为此片创作的音乐吸收了中国古曲的元素,使得整片焕发着古朴而风雅的气质。

18、名茶的清香与人生的况味一起,在这座凭湖的风雅茶楼里迂回婉转。

19、当然大城市并不占尽建筑风采或名胜古迹之风雅。

20、红细胞是最风雅的运输兵。

21、该国中部的风雅喀班国家公园所保存的韩松洞,最深最广之处,可以停靠一架波音747客机。

22、他们只是附庸风雅地死抱着那本书,像崇拜明星似的将之视为圣品。

23、机智、自谦的牛津大学毕业生威克汉(39岁),当年创造女主角时,并未试图迎合附庸风雅的小说读者。

上一篇:病退流程下一篇:小羊迷路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