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2024-04-17

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共11篇)

篇1: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2011-3-25

一、指导思想

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新教师的培养已经被每所学校视为学校生命力的重中之重。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步伐,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以适应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展示学校风采,特制定本计划。

二、培养目标

1、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加强对教师师德教育,启发教师自觉的工作意识,倡导树立“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团队精神。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努力营造一种干群团结和谐,教师爱岗敬业,奋发进取的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实施以德治教,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2、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坚队伍

推进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专业实践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等。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将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通过3-5年左右的努力,促使他们达到高级教师水准,尽快成为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坚队伍。

3、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

引导班主任认真思考和分析当前班主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努力提高全体班主任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掌握班主任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班主任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基本理论与岗位技能、教育理念与德育科研能力、日常管理和创新工作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切实帮助他们向“品德的引领者、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沟通者、情绪的调节者和班级的管理者”这个目标迈进,并逐步形成他们各自的班主任工作特色,打造一支德高业精的中小学班主任队伍。

4、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每次活动有主题,活动有记录考勤。开展好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提前安排、精心备课、主讲发言、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做到教案的提前性、具体性、优质性、可操作性,真正达到优质教育智慧共享,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继续开展好全校性的常规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具体要求

1.启动“自我锻造工程”,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青年教师要找出自己的成绩和不足,确定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制定自己的计划,采取措施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广泛学习古今中外先

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种层面的进修,博采众长,不断丰富文化底蕴,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一些对教育事业追求的纯粹性,少一些世俗低级趣味,多一份从事教育的快乐,少一份自找的烦忧,做一个纯粹的教育工作者。

2.抓常规,讲规范,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1.“课堂教学”功

第一,教育理念。树立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观;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观。

第二,目标制定。初步能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不同教学内容制定具体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设计。初步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教材使用。初步具有课程意识,根据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教材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并初步能结合师生交往中生成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五,课堂调控。能初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调控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第六,信息技术。初步能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并能制作课件。

第七,学生评价。初步树立现代课程理念学生评价观,具备一定的评价策略和方法。

第八,作业设计。初步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课内外作业,尤其是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开发。

第九,语言表达。口语表达清晰、准确、生动、形象,善于和小学生交流沟通;书面语言有条理、有章法、有思想,善于积累和提升经验。

2.“行动研究”功

第一,了解行动研究的特点及与实验研究的差别;初步掌握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运用范围、不同类型及表述方法。

第二,搜集几种不同类型的“行动研究”典型案例(公开发表的)。第三,结合学习和实践,发现并找出一些要解决的问题,并从中选定问题,模仿“典型案例”开展“行动研究”,要求过程资料详实。

3.“教育科研”功

第一,树立研究意识,培养实践──反思的科研精神。

第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如:如何选题、如何收集信息和资料,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活动,如何展示和运用研究成果等。

四、行动措施

1、继续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根据“四个注重”的要求(注重师德素养的提升,爱岗敬业;注重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工作的责任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提高教学水平,认真上好课,坚持写教学反思;注重在繁杂的工作中求创新。)不断提高

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积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分管一个条块,主抓一条线,让他们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的中心工作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获得成长,日趋成熟。

2、继续抓实教研组长的培养,教研组长依法治教的能力,要求教研组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加明确和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积极发挥自身在学校整体工作推进中的桥梁作用,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

3、继续实施分层培养策略,为教师的成长架桥铺路,搭建平台,提供各种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在进行教师分层培养的基础上,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发展层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量身定做,打造个性化培养目标,确立不同层次中每一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千方百计地为教师设立渠道,给教师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让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1)校级骨干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业务上的骨干作用,既要发挥独立研讨执教方面的骨干带头作用,同时要善于组织所在教研组开展好集体研讨、校本培训、教研课题研究活动,起到中间力量作用。

(2)积极推动面广量大的中老年教师的群体发展,应在自觉严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以下措施促使自己专业的扎实提升。结合课堂教学时间及课题研究,结合本学期的各类培训,上出一堂较有水准的研讨课。

(3)在每月读书摘录的基础上写出有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的论文,并积极参赛投稿。

(4)积极开展个人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新上岗教师,争取一年后的乡学科考核成绩优良。

不折不扣做好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备课方面要求做到备详案,重点备重点难点如何突破的过程,同时备好过度语、评价语。

自觉拜组内一名业务强的教师为师,定期给师傅检查备课,师徒互听随堂课。

向师傅上二堂汇报课,先独立研读教材再请教。

加强自我提升,外因促内因。

5、建立较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成果评比、科研成果评选、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校外各种竞赛(评比)等教学评比和单项竞赛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保障机制

1、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将不断改善教师生活与工作条件,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教学科研氛围,支持教师集中精力干事业,营造的良好环境。

2、加强对师资建设的规划工作。学校做好师资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师资建设规划,注重对师资建设工作的过程管理。

3、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岗位津贴、青年教师培养、教师业务进修、培训等项目。

篇2: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优秀特岗教师可免试读研 研究生免缴学费

“硕师计划”将覆盖全国所有农村学校,优秀特岗教师可免试在职攻读„„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

扩大服务规模——

覆盖至全国31个省份

为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缺乏的矛盾,同时创新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学历层次,教育部自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从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并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聘为编制内正式教师。前三年,根据安排到签约的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脱产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在任教学校工作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完成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4400多名“硕师计划”研究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

与以往相比,2010年“硕师计划”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由中西部21个省份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培养方式也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即“硕师计划”研究生先到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三年,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寒暑假集中面授

等方式学习研究生基础课程,再到高校脱产集中一年学习核心课程,并完成教育硕士论文答辩。

结合“特岗计划”——

优秀特岗教师可免试

教育部要求将实施“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紧密结合。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可同时应聘为特岗教师。先到设岗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服务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二是对于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三年聘期内(或绩效)考核至少一年优秀并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特岗教师,经任教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推荐,培养学校单独考核,符合培养要求的可推荐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待遇和保障——

“硕师计划”研究生免缴学费

“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学期间免缴学费,培养经费由培养学校在教育部下达的研究生招生国家计划内安排,住宿等费用按照在校研究生缴费办法执行。“硕师计划”研究生2010年8月前按有关规定到任教学校办理报到手续,并将户籍、档案转至工作单位所在县。“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满三学年并通过每考核者,于2013年9月到培养学校报到并入学。任教未满三年或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硕师计划”研究生,不转户口、档案。其他“硕师计划”研究生,户口、档案转至培养学校。

篇3:中等职业学校研究型师资队伍培养

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不断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 不断反思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1]。研究型教师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关键, 是构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 是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 开展优质教育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 是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重要战略举措。但传统观念认为,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科研能力并不重要。长久以来, 这种偏见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能力弱化, 科研水平低下, 并导致教师专业素质低, 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型师资队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教师由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由“教书匠”向“学习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成为一专多能的教育教学专家, 就必须开展有利于研究型教师成长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为其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 建立有利于研究活动广泛开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现笔者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研究型教师发展现状, 探讨研究型师资队伍培养途径。

1 中等职业学校研究型教师发展现状

1.1 科研素养较差

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难以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联系在一起。

1.2 缺乏教学监控能力

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活动的反馈、调节能力。

1.3 缺乏教学探究能力

缺乏发现教育教学中潜在问题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 难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缺乏科研方法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 缺乏教育科研方法, 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5 缺乏教学反思能力

表现为满足教学现状, 不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不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进行深入思考。

1.6 缺乏合作与沟通能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活动, 不能积极、主动参加教务科和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 教师间缺乏合作与交流。

1.7 教师专业成长评价失当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评价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 缺乏对教师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评价, 即缺乏对教师职业、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效果等方面有价值的评价。

2 研究型教师培养策略

2.1 建立良好的学习制度

学校应为教师学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制订学习计划, 安排教研室主任和全体教师集体学习时间, 举行校本研修论坛和大型学术活动。学习形式包括自主学习、读书报告、学术讲座、经验交流、继续教育、参观考察、校本培训、岗前培训及老教师传帮带等。学习内容主要是现代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 国家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 先进典型, 业务技能等。

2.2 制定随堂听课制度

为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构建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模式, 学校可制定随堂听课制度, 由督导室具体负责。听课人员包括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医教室主任、教务科科长、教研室主任及离退休高级讲师等。听课对象包括学校所有专兼职教师。要求授课教师没有特殊原因, 不得拒绝督导组人员的随堂听课, 并要虚心接受督导组教师的正确建议。采取安排听课与随机听课相结合, 检查听课与相互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听课的目的是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 并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反馈与指导, 以切实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 推动学校的常态课教学。另外, 提倡不同学科、教研室教师相互听课, 青年教师主动听老教师、骨干教师的课, 从中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3 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既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 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为调动广大教职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学校应提供科研经费资助, 鼓励教职工开展课题研究, 并最终达到人人手中有课题, 人人教育有创新, 人人能写论文的目标。

2.4 积极参与校本研修论坛活动

校本研修论坛是学校为教师开展优质教育活动, 深化教学改革,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展示教育教学成果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校本研修论坛是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 以学校育人目标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为基本方向, 以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基本目的而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校本研修论坛在主管教学的校长的领导下, 由教育研究室制定每学期校本研修论坛活动内容和具体时间安排, 采取校内交流和校外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内容包括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课题研究报告、专题讲座、教学问题反思、案例剖析、教师叙事、教师论坛、教师教学论文交流等。

2.5 教案评比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文件,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学校可制订教师备课质量评价方案。要求学校所有专兼职教师提供一份完整的教案参评, 但重点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

2.6 说课比赛

说课是教师钻研教材, 探讨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 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说课比赛可在教研室、学科、教务科范围内进行。参赛教师可按照整体教学设计标准,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开展说课比赛。比赛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基本功展示等。

2.7 优质课比赛

优质课比赛通过课堂听课、观察和分析, 以评价量表形式记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比赛目的是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 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进而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型师资队伍。参赛对象主要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教师教学过程的控制、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运用、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比赛采取小组推荐、学科初评, 最后决赛的方式。评价过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使评价更趋于客观、合理。

2.8 开展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就是通过教师主体的积极自我审视, 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目标, 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Posner) 提出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和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观点都表明了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反思性教学, 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 学校应制定教师教学反思制度。如要求教师以实际教学工作情境为素材, 撰写反思型案例;记录典型教学事件, 撰写教学日记, 为今后反思提供资料;与其他教师交流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 撰写反思札记;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写读书笔记等。每学期期末由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 组织教育研究室、教务科、督导室等对任课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进行检查和评比, 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2.9 建立良性激励机制

为保证研究型师资队伍建设顺利进行, 学校应把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立足之本, 并切实制订科研及教师发展计划, 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立“最近发展区”, 制定发展目标, 确定主攻方向, 明确发展定位, 保证措施落实。学校还可构建“教学质量奖—教学优秀奖—教学名师奖”3级递进的教师教学荣誉体系;通过开展教师教案展评, 课堂教学竞赛及教学成果评审等活动, 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4: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关键词】科技场馆;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人才;培养

科普人才联系着普通大众与科学、科技,他们能够促进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是推动国家科普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培养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目前已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来建设我国的科普人才队伍。《中国科协科普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对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科学普及状况却不容乐观,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还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科技场馆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科技场馆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对科普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的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位于广州大学城西部,占地面积45.39万平方米,为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学习型社会服务。作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馆,它既是广东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又是科技成果与技术产品展示、推广以及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广东科学中心拥有非常丰富的展览、实验、培训教育资源,科普人才是充分发挥以上资源的关键,对于场馆的运行和服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广东科学中心要做好科普工作,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首先科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普人才的支撑,科普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利用人才资源的建设和优化,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满足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要求。同时科技场馆科普人才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参观者的科学素质建设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可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当前广东科学中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至今都还没有形成一支科技馆业务专职队伍,这是严重阻碍科技馆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突出问题。当前广东科学中心缺乏高端科普专人才,现有科普人才职业化、专业化不够,缺少一支开发科技馆展品研制的专业队伍,没能及时更新新产品,这些都成为科技馆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例如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来宾到广东科学中心参观或开展讲座、展览等,而真正可以和外籍嘉宾开展沟通交流的工作人员又不多,部分是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无法充分理解某一领域的内容,部分是由于对外语的掌握不够导致无法正常交流,还有一些是因为自身心理素质的问题,如不够自信、紧张等,而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来开展工作。这不仅造成科技馆日常业务工作水平的低下,影响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无法适应科技馆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质量、不断创新的新形势。

3.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

3.1加强场馆建设,保障科普人才的权益,吸引优秀人才

当前是多媒体和信息化时代,科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且新颖性也比较强,广东科学中心担任着科技传播的重任,就要善于扩展科普的疆域,展示当前的新科技和高科技,因此要不断加强场馆的建设,打造自身特色,提高展览效果以此增加科技场馆的人气和影响力。

完善科技馆的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作用,保障科普人才的权益。优化科普人才考核方法,将科普人才工作业绩、工作成果、服务公众等内容作为科普人才工作效果的评估依据,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一步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多样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惩及时得当,这样才能提高科普队伍活力。不断创新科普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建立合适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审制度,为科普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优秀科普人才不断加入。

3.2推进与高校、传媒企业等的合作、联合培养科技宣传和传播工作者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和高级知识分子,可以成为培养和造就科普人才的重要基地。科技场馆与高校合作,通过创新高校专业学科管理体制,可以构筑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与科普相关的专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科技场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可在高校开通科普选修课程或科普讲座,提高学生对科普的兴趣;目前,广东科学中心已经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展示与展项工程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储备综合型科普人才。

传媒企业拥有较大规模的多媒体设施,传媒工作者拥有较高的写作和传播能力,可以做好科技传播的新闻报道,完成科普工作与社会、市民的互动交流,所以广东科学中心同样需要和媒体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传播专门人才。

3.3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加强培训,提高科普人才综合素质

广东科学中心要避免出现科普人才青黄不接,人才结构失衡等局面,就必须不断优化科普人才的结构,造就高端科普人才和综合性科普人才。我们要加大对科普人才的专项支持力度,用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策划、设计、制作、传播能力较强的科普传媒人才。在条件合适的高校、培训机构或科技媒体机构建设多种类型的科普人才教学和培训基地,不断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以此满足科学普及事业发展的要求。通过调研针对科普人才的需求和缺乏程度,指导培训人才培养工作的合理布局,在有需要的时候依据人才紧缺程度,解决急需人才的培养问题。

3.4 引导科普志愿者参与科技传播活动

广东科学中心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志愿者参与科普活动的机制,从大学生中组织科普志愿者参加科技馆的解说工作,以此调动志愿者参与科普宣传的热情。可以说广东科学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广东大学城内建设有十所高校,近20万大学生,这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在科技场馆参观人流密集期间,通过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场馆的展览和讲解工作,可以改善科技馆工作人员应接不暇等不良局面。科普宣传活动既锻炼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挥了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又提高了科技场馆科普宣传的服务质量,加强了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还对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广东科学中心和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展了志愿者活动等合作项目,每年都有一大批大学生参与科普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任福君,张义忠.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普研究,2012,01:11-18+66.

[2]陈建霞.建立适应科技馆发展的综合型科普人才队伍[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73.

[3]郑念.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J].科普研究,2009,04:5-15.

篇5: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有关工作的通知

粤教师〔2009〕96号 各有关市教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2009〕5号),为做好我省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硕师计划”)实施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服务范围

“硕师计划”研究生的服务范围是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汕头、韶关、湛江、肇庆、茂名、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乡镇及以下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

二、培养和服务方式

从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等学校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并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签约聘为编制内正式教师。“硕师计划”研究生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三、推荐人选条件和范围

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具备教师资格条件,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可按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同等条件下,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优先,参加过实习支教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优先。

本科所学专业范围: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相关专业。

四、推荐和培养学校

推荐学校:我省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以及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硕师计划”专项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

培养学校:我省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高等学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

五、工作程序

(一)下达推免名额

2010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推免名额由教育部另文下达,计划单列,不得挪用。“硕师计划”研究生计划已含在下达给有关高等学校硕士生招生总规模和国家计划之内。

(二)报名推荐

各有关市教育局组织所辖县(市、区)教育局填报《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需求统计表》(附件1),汇总后务必于10月12日报我厅师资管理处。我厅同时将各地需求计划通知推荐学校。

推荐学校公布《2010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招生简章》(见附件2)和实施“硕师计划”县、学校名单、拟聘教师人数及专业要求。

具备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自愿报名,学校按照推荐免试研究生选拔条件和有关程序择优推荐,并张榜公示。

推免生资格需经我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审核并在《2010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附件3)上加盖公章。

(三)复试录取

我厅组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学校与“硕师计划”研究生的供需见面会,按照正式教师聘用程序进行面试,签订聘用合同。

培养学校对签订聘用合同的考生进行复试(含面试),通过复试的考生取得“硕师计划”研究生录取资格;对不符合培养学校要求的考生,可不予录取,聘用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后,可继续执行。

培养学校将录取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列入2010年硕士研究生录取名单,并按规定时间上报教育部;同时为考生办理入学手续。

(四)培训派遣

我厅集中组织“硕师计划”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硕师计划”研究生要在本科学习期间或经过岗前培训后申请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硕师计划”研究生于2010年8月前按有关规定到任教学校办理报到手续,并将户籍、档案转至工作单位所在县。“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满3学年并通过每考核者,于2013年9月到培养学校报到并入学。任教未满3年或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硕师计划”研究生,不转户口、档案。其他“硕师计划”研究生,户口、档案转至培养学校。

六、经费保障和相关待遇

“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学期间免缴学费,培养经费由培养学校在教育部下达的研究生招生国家计划内安排,住宿等费用按照在校研究生缴费办法执行。

“硕师计划”研究生在三年服务期内的待遇,按照在职教师相关政策执行。三年服务期满后与当地教育部门续签教师聘用合同的“硕师计划”研究生,脱产学习一年的相关待遇,按照在职教师脱产学习的规定执行。

符合《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财教〔2009〕15号)条件要求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七、组织和质量保障

实施“硕师计划”,是通过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教育硕士培养,为立志长期从教的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的有效办法;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造就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骨干教师的重要举措。实施“硕师计划”对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市、县(市、区)教育局和有关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管理,精心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硕师计划”各项环节的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培养学校要认真研究制订“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方案,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前3年要通过网络等方式跟踪指导学生在职学习,第4年要做好集中专业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保证“硕师计划”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附件2、3不随文下发,请在我厅网站()下载。计划执

行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我厅师资管理处联系。联系人:龙海山,电话/传真:020—37627294。

附件:1.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需求统计表

2.2010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招生简章

3.2010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

广东省教育厅

篇6: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为适应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建设一支观念先进、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影响、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我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加强骨干教师网络建设,构建由校骨干教师、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理念,道德素质高尚,业务精湛,教学成绩优秀,开拓创新,科研成果闻名的特色名师。到2013年,培养出2名区级名师培养对象,2名左右的区级教学能手,1名市骨干教师。

二、选拔方法

制定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及考核方法,建立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继续实施骨干教师认定和考评制度,给教师创造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机会。通过教研组推荐,听课、说课、评课及综合评定等几个环节,认定校级骨干教师,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培养一个。逐步形成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气氛,带动全校教师积极进取。

三、培养方法

1、开展“名师推动工程”。

首先,确定市、区各级名师的基本要求,放到骨干教师中广泛讨论,然后让大家制定适于自己特点的自我实现方案。自我实现方案包括个人业绩回顾、能力自我评价、未来发展目标、近期发展目标、方法措施五部分,促使骨干教师自觉向名师靠拢。

2、开办“骨干教师读书班”

学习内容:《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走进新课程》等

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体辅导。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办法。

“请进来”—以教务处牵头邀请区级名师送课。

东营区胜园中心学校

篇7: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高等学校: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自XX年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教育部决定从2013年开始,进一步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硕师计划”)规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结合实施,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养和服务方式

从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并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聘为编制内正式教师。在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各地要将实施“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紧密结合。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

一是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可同时应聘为特岗教师。聘为特岗教师的,先到设岗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服务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二是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 人事部 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XX]2号)精神,对于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三年聘期内(或绩效)考核至少一年优秀并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的表现突出特岗教师,经任教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推荐,培养学校单独考核,符合培养要求的可推荐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推荐人选条件和范围

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具备教师资格条件,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可按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同等条件下,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优先,参加过一学期实习支教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优先。

本科所学专业范围: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相关专业。

三、推荐和培养学校

推荐学校:本省(区、市)内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硕师计划”专项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

培养学校:本省(区、市)内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高等学校。(见附件1)

四、工作程序

1.下达推免名额

2013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推免名额另文下达,计划单列,不得挪用。“硕师计划”研究生计划已含在下达给有关招生单位的硕士生招生总规模和国家计划之内。

2.报名推荐

2013年实施“硕师计划”县(包括实施“特岗计划”的设岗县,下同)、学校名单及拟聘教师人数、专业要求等相关信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2013年10月12日前通知推荐学校。

推荐学校公布“硕师计划”研究生报名办法(见附件2)和实施“硕师计划”县、学校名单及拟聘教师人数、专业要求。

具备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自愿报名,学校按照推荐免试研究生选拔条件和有关程序择优推荐,并张榜公示。

推免生资格需经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审核并在《2013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上加盖公章。

3.复试录取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学校与“硕师计划”研究生的供需见面会,按照正式教师聘用或特岗教师录用程序进行考核和面试,签订《教师聘用合同》。

培养学校对签订教师聘用合同的考生进行复试(含面试),通过复试的考生取得“硕师计划”研究生录取资格;对不符合培养学校要求的考生,可不予录取,《教师聘用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后,可继续执行。

培养学校将录取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列入2013年硕士研究生录取名单,并按规定时间上报教育部;同时为考生办理入学手续。

4.培训派遣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集中组织“硕师计划”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硕师计划”研究生要在本科学习期间或经过岗前培训后申请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硕师计划”研究生于2013年8月前按有关规定到任教学校办理报到手续,并将户籍、档案转至工作单位所在县。“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满3学年并通过每考核者,于2013年9月到培养学校报到并入学。任教未满3年或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硕师计划”研究生,不转户口、档案。其他“硕师计划”研究生,户口、档案转至培养学校。

五、经费保障和相关待遇

“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学期间免缴学费,培养经费由培养学校在教育部下达的研究生招生国家计划内安排,住宿等费用按照在校研究生缴费办法执行。

“硕师计划”研究生在三年服务期内,按照在职教师相关政策待遇执行。其中聘为特岗教师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三年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

三年服务期满后与当地教育部门续签教师聘用合同的“硕师计划”研究生,脱产学习一年的相关待遇,按照在职教师脱产学习的规定执行。

符合《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条件要求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六、组织和质量保障

实施“硕师计划”,是通过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岗计划”等政策导向,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教育硕士培养,为立志长期从教的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的有效办法;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造就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骨干教师的重要举措。实施“硕师计划”对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省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管理,精心组织,成立以师范(师资)、学生、学位、人事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硕师计划”研究生报名、推荐、录取、培养等各项环节的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培养学校要认真研究制订“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方案,配备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在前3年要通过网络等方式跟踪指导学生在职学习,第4年要做好集中专业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保证“硕师计划”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各地可将“硕师计划”的实施与本地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关计划项目相结合。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培养学校和推荐学校商定2013年“硕师计划”硕士生培养计划,填报申报表(附件5),于2013年10月10日前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我部联系。联系人:师范教育司 董萍

附件:

1.2013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推荐和培养学校名单

2.2013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招生简章

3.2013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

4.2013年“硕师计划”研究生录取名单(表样)

5.2013年“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计划申报表

篇8:近代学校武术师资的来源及培养

关键词:武术师资,近代学堂,来源及培养

在西方文化教育浸透于近代学校的过程中,洋务派开办的军事学堂和工业学堂始设体操(体育)课程,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创举。为配合这种“习夷之长技”的西洋式教育和军工建设的需要,在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之后,《奏定学堂·学务纲要》中又明确规定了学堂体操课的课程设置为“:兹于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以肆兵事,并于各高等学堂中讲授各国海陆空军政学。”[1]学习西洋体操成了当时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这种军事体操泛滥于学堂,产生了新弊端:有识之士认为“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致社会个人积弱愈甚”,训练西洋兵操的热潮中,中华武术有被遗弃的可能,所以体育界人士发出了在学堂里开设国术课程的呼声。

一、徐一冰、许禹生等人对学堂开设武术课程的提议

1914年,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正式开设武术课程,这是关于武术教育要求进入近代学堂的首次提议。徐一冰(1881—1922)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近代体育教育家。青年时代的徐一冰因不忍“东亚病夫”之侮辱, 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大森体操学校留学,两年后学成回国,在高阳里自设华商体操会,同时担任上海爱国女校、湖州旅沪公学、民立中学、中国公学等校的体育教员。光绪三十三年底(1907), 徐一冰与王季鲁、徐傅霖在上海创办中国体操学校,该校是中国早期体育教育中较规范的学校,徐一冰在学校中主张德、智、体并重的教育原则,实行军事训练,以强化学生的体质。徐一冰曾发表文章论述当时的体育教育现状为“:今日之小学校之所谓体育者,以体操游历一课为主,通都大邑之中,尚有一二完全者。如内地小学校,体操课付之阙如者,指不胜屈。即有之,多以高等小学校及中学校毕业生及军营中之士兵任之。”[2]191面对这种敷衍的、非正规的体育教育局面,徐一冰决心要把自己的强身健体的主张和经验推演至全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去,所以在1914年春,徐一冰将中国体操学校的办学宗旨由创办初期的“提倡尚武精神”更改为“提倡正当体育”。从这一信息来看,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在体育观念上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是武术进入学校的社会氛围。

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北平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委托北京教育会代为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议案认为,学校体育“皆袭他人形式, 未克振己国之精神,故兴学二十几年,而国民之强健,未见有若向之进步也,故拟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许禹生是当时著名的武术教育家,他自幼练武,24岁就名扬京城。1912年11月,许禹生邀集北平武术界著名人士吴鉴泉、赵鑫洲、耿诚信、郭志云、葛罄吾、纪子修、恒寿山等人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北平市长兼研究社社长,许禹生担任副社长,以“普及武术运动、研究武术理论和拳史、培养武术人材、达到强民报国”为办社宗旨。为雪“东亚病夫”之耻,许禹生建议在学校设置国术课,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光大中华武术之举。许禹生的提议得到了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的赞同,教育部下令云“: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近代学校教育的条件已形成[3]346。

二、各学校武术师资的来源

最初学校的武术师资与19世纪的兵操师资一样,大多来自于民间。从民间挑选著名的拳师担任武术课程,是民国初年最常见的做法。一大批民间著名武术家成了大中小学校的抢手师资,各门派的武术绝活就此走进了近代学堂。如武术著名拳师刘殿琛、靳云亭、李存义、耿继善、郝月如、马金僚等,都是最早走入学堂的民间拳师。刘殿琛字文华,河北省深县人,形意拳家刘奇兰之子。应深县同乡张恩绶之荐,刘殿琛曾任北洋法政学校武术教员。民国初,又先后在陆军武术技术教练所、清华学校等处任武术教员,并曾任天津中华武士会总教习。刘殿琛的形意拳为汉族传统拳术之一,据传,形意拳为宋代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所创,是中国武术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近代时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和多种套路。刘殿琛在各地传授形意拳,对民国初年的京、津等地学校武术活动的开展过程起过促进作用。又如刘殿琛的同乡兼师兄弟李存义,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1900年,李存义以53岁的年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声不胫而走,成了中华武术界的名人。宣统三年(1911),李存义与叶云表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这所民间武术社团,号称“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与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形成南北遥呼应之势,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两大民间武术团体。后来李存义受聘于上海精武体育会、南洋公学院(交通大学前身)任武术教练,亲身实践中华武士会提出的“发展中国固有武术,振起国民尚武精神”的宗旨,影响更大。又如郝月如、马金僚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梁振浦受聘于河北省立十四中学和束鹿女子师范学校;刘风春受聘于北京体育学校;纪德受聘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和北京体育学校等。从这个武术师资的分布情况来看,当时的武术教育已在全国各级学校里展开,即使是女校,也都开设了武术课程,说明近代教育界对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第二种种师资的来源是当时各地的武术馆,当时著名的上海精武会、中华武士会、北平体育研究社、济南武术传习所等团体,都是著名的武师云集之处,也是武术师资的储备处。这些武术团体都为中国武术的大普及、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在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上海精武会为例,其前身是零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7月7日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个民间体育团体。上海精武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以培养武术人才为主。1916年以前,该馆设有谭腿、工力拳、十字战等五十多种单练拳术,以及谭腿、合战等拳术对练二十多路;达摩剑、八封刀、群羊棍、奇门枪等数十路兵械,以及对枪、单刀对大刀等器械对练五十多路,已具有初步的教育规模。自精武体操会于1916年迁入新会址后,会所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社会上影响更大,在近代都市习武风气的带动下,上海一些学校和团体开始聘请精武会技击教员传授武术,当时的南洋公学、中国体操学校、复旦公学、中国公学等二十余所学校,以及恒丰纱厂、德大纱厂等工厂,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工界青年励志会等社团,都曾先后向精武会聘请过武术教员。又如中华武士会的实际主导者李存义和刘殿琛不仅自己身为学校的武术教练,而且又在中华武士会附设武术传习所据。1912年6月6日的《大公报》之《中华武士会传习所简章》显示:该传习所学科分为速成科和专修科两种,速成科每日传习两小时,五个月毕业;专修科每日传习两小时,两年毕业,这种形成了稳定的武术师资基地。

三、武术师资的两种培养途径

1.以师范院校来培养武术师资。根据教育部1915年的“此项 (武术)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的政策,师范学校成了培养武术师资的重要场所。1919年4月14日,教育部再次推出《关于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均设体育专修科与体育讲习会训令》云:“高等师范学校设体育专修科一项,查北京、南京两校已先后举办。此外,各校均宜察酌情形量为筹设。并为增进体育学术起见,得于设立研究科时特设体育研究科,力求深造,以备他日体育上根本改良之用。”于是自1919年起,各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科培养体育师资已成规模,当时增设体育科的学校主要有:上海爱国女学体育科 (191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1916)、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1917)、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1918)、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1921)等。

2.创办以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学校。1917年初,北平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所,专门培养武术师资。1920年春又改名北京体育学校,许禹生任校长。该校全部课程分为学科、术科两种。学科包括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各种教授法、体育原理、武术理论、中外体育史、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国文等27门。术科包括国技体操、童子操、田径赛、日本柔道、重器械体操等门类。其他办有武术专科的体育学校还有:浙江体育专门学校(1912)、上海女子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1915)、广东女子体育学校(1916)、成烈体育专科学校 (1918)、上海体育师范学校(1921)、浙江体育师范学校(1921)等。

1924年6月,北平体育研究社在武术走进学校课程历时十年之后,曾对北京、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北、广东等省市40所大、中学校的武术专科学活动进行了专项调查。其调查结果为:将武术列入正课的占52.5%; 只在课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占22.5%;未将武术列为正课与课外活动的学校仅占25%。这个统计数字表明了武术教学的成果,当时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各级学校已很好地开展了武术课的教程。

篇9: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师资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背景。

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逐步趋向大众化, 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其增幅达到每年30%,2014年招生规模已达698万,这样的大规模学生扩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这样的发展浪潮中我国的工程教育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高速大规模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规模虽然大,但缺乏创新性,实践性。产生了大量有着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然而这些人才缺乏相应的实践工程能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依然匮乏。

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人才,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作为卓越计划的指导教师不应只是具备专业理论基础的普通授课教师,同时还应该是能了解时代发展大环境,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工程实践的思路去判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协作管理能力。

卓越计划实施几年来,参与高校的师资队伍现状与卓越计划的要求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方面,师资队伍中工科教师的选用不符合要求,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技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由于传统的职称评聘等原因,教师注重科研理论研究,注重论文的发表,不愿意去工程一线锻炼,不重视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卓越计划教师授課仍然沿袭旧有的课程式授课,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环节的比例不够,现场实习等课程也是流于形式。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卓越工程的培养质量。

三、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能力要求

1.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卓越计划的老师应扎实掌握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熟悉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政策规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与时俱进,积极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改掉以前一本书教几十年的授课模式。

2.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和背景。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要多锻炼,积极投入工程一线,将自己掌握的工程概念、常识、原理等基础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工程思维方式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只有将基础知识跟实践经历相结合才能保证在授课过程中避免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3. 合理科学的授课方法。结合卓越计划的工程性特征,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提升自己的工程教学能力。卓越计划的特点决定了卓越计划的教学不是普通课堂授课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教师能将自己的工程项目方面的能力运用到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尝试

卓越计划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调校企合作。这也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校企合作,共同组建一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

1.明确校内指导教师的选聘和培训机制

明确选任卓越计划校内指导教师的人员在达到普通选聘条件的同时还必须相应的工程实践背景。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组建企业导师队伍。

加强实习校外基地建设,聘请实习基地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卓越计划的企业导师。这些导师长期工作在一线,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校内导师所缺乏的。

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高级专家或行业专家工程担任学校的“产业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定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讲授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这些知识对于校内教师和学生都是宝贵的经验,可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反馈机制。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工作能力的信息反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调整师资队伍的组合方式,将市场的要求更好的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培养中,以期更好的实现卓越计划的预期目标。

4.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现行很多高校都是以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衡量教师水平职称评聘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教师重理论科研、轻实践。为了激发校内老师主动参加实践教学,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必须要将评价体系由学术研究为主转换为产学研合作、横向项目开发、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服务、专利等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担任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应该在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考核评优等方面享有优先考虑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王福斌.陈至坤.钱俊磊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4)

[3] 王海良.任权昌.杨新磊.董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师资队伍及实训平台建设[J].价值工程 2012(33)

[4] 王耀廷.建设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校师资队伍--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 2012(11)

[5] 朱玲.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13(6)

作者简介:宗序光(1979-),女,淮海工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篇10: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 高等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 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了企业的部分性质, 尤其是高校员工的忠诚度同样会对高校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曾有专家提出, 在高校员工考核中, 忠诚度应占考核的百分之五十。在不断地与社会经济进一步接轨, 不断地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中, 高等院校正在逐步地重视和加强忠诚员工队伍的打造。

一、提升高等学校员工满意度

高校员工的满意是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提升员工满意度可基于美国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浦·科特勒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让渡价值理论, 通过提升让渡价值来实现。由于高等学校的员工有一定的复杂性, 不仅包括教学科研人员, 还包括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校办产业人员等, 有着知识性、能动性、流动性等特点, 在实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 如:需要良好的薪酬待遇,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员工的价值, 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需要公平竞争的环境, 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员工才能展现自己才能, 才能肯定自己;需要有良好的职业发展, 自身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员工衡量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 能给予员工足够的支持与信任, 给予员工丰富的工作生活内容, 员工能在工作环境里自由平等地沟通等等。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使员工产生满意感, 并直接对行为会产生影响, 满意感可以增加激励的效能, 而不满意感则会降低激励的效能。

高校员工满意是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并且一味讨好员工, 为员工满意度投入成本, 会使学校负担过高, 降低核心竞争力。有研究提出了“员工满意悖论”, 翰威特大中华区咨询业务总监Simonkeeley认为“员工会感到满意, 但不一定会把满意度转化为出色的工作表现, 或者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如果没能让员工真正把动力转化为行为, 这样的雇主无疑是失败的。”因此, 在满足员工需要以提高满意度的过程中, 要仔细分析, 严格把握, 寻找最佳平衡点, 使员工满意程度最大化地转化为出色的工作表现。

二、建立心理契约

有研究提出:“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而努力, 反而会对公司的绩效起到反面作用”。这一结论指出:满意的员工不一定是高效的员工;满意的员工为了保持自己的“满意”, 不一定愿意在企业需要改革的时候改革;满意的员工可能只是中等, 并不非常出色。为了鼓励员工改变现状和“向前进”, 高校与企业一样, 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员工的不满”。也有研究表明员工满意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伪关系”。因此高校还应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 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它是一种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契约, 没有书面的确定, 因此高校需要结合企业的内部营销方法, 从建立关系信任等方面构建员工的忠诚。

信任作为一种减少社会复杂性的机制, 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合作效果。 随着高等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 学校间的学术竞争、管理竞争、生源竞争、就业竞争等等, 都使得高校的员工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势必会导致高校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违背了已经建立好的人事关系和心理契约。出于高校发展的需要, 大量地进行专业调整、人事变动等等, 使得高校的变动越来越频繁, 导致高校员工对高校的归属感降低, 不信任感不断增加。

企业与员工间相互猜测, 导致劳动关系恶化。在高等学校也一样, 员工对学校的信任关系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员工忠诚有着极为重要的直接和正向的影响。信任关系在内部营销体系的建设中不仅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 减少人员流动所带来的培训成本和控制成本, 更可以增加关系持续的利益, 保证高校队伍的稳定。在组织内部, 制度控制与信任关系是一种替代关系, 更是一种互补关系。建立心灵契约, 主要可以通过授权和沟通来实现。

(一) 授权。

授权是指通过赋予员工相应的权力和自主性, 使其能够控制和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不至于产生瓶颈;另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感到企业对自身的信任, 有助于员工责任感和忠诚度的形成。事实证明, 让下属部门自己做决策, 其工作往往会更加出色。

向员工授权, 给予他们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权力, 是内部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等学校的日常工作中, 主要面对的是学校的基本单元——学生。在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培育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 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育等水平的感知, 将会由学校的每一个基本员工来传递。同时, 虽然高校会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或章程对员工的行为提出具体要求, 但由于这些过程的随机性、突发性、时效性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必然要求高校员工要及时合理地作出抉择, 予以应对。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者与高校员工之间要持续培养信任关系, 管理层必须对员工表示尊重, 尊重他们分析和进行决策的权力, 同时要创造授权需要的条件, 使员工感到自己有权力并且能方便地在学校日常工作中运用这些权力。对员工授权的好处表现在快速响应需求, 应对突发事件, 及时进行危机处理, 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并激发员工创造性。

(二) 沟通。

内部沟通是内部营销沟通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建立各级关系信任的重要工具。在高等学校内部, 学校管理者控制部分信息的流动, 掌握获悉重要信息的机会影响着组织和单位内部的信任程度。不能相互信任,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 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 对整体组织绩效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领导者对重要信息的传递不因人而异, 就会减少对内部的不信任、严重负面影响的猜忌等现象的出现, 从而促进学校内部的信任。 在沟通中, 高等学校不仅仅要注重正式组织间的沟通, 在实际管理中, 正确处理学校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也十分重要。霍桑试验和巴纳德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 在组织工作职能的实施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在企业成员之间感情相投的基础上, 由于现实观点、爱好、兴趣、习惯、志向等一致而自发形成的结伙关系。它的形式灵活多样, 比正式组织更能满足员工个人心理的感情需要, 因此几乎所有的员工都会介入某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高校应当正视并妥善处理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了解其特点, 对消极现象进行有效引导, 使非正式组织行为趋向于正向化, 其目标实现过程与学校实现目标过程趋于一致。优质的沟通, 还能更很好地借助非正式组织的力量和特点, 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结语

没有忠诚就没有执行力,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效率, 没有效率就无法创造效益。忠诚的员工队伍是高等学校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定具有忠诚的员工队伍。但在忠诚的员工队伍的打造中, 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积累, 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 才能形成忠诚员工队伍, 促进高等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亚丽.组织福利与组织内部纵向信任、绩效的关系研究[J].广东科技, 2009

篇11:乌溪中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关键词:一体化师资培养体系研究

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存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办学水准的重要指标。职业学校因其专业多样性,课型复杂性等特点,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更广。本文针对当前淮安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初步分析了其所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现状

1. 师资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高低是衡量其是否具有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而且还要熟悉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过程。但是,部分中职校对“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工作却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欠系统化,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用性不强;二是教师培训缺少政策性支持和制度性保障。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各校招生规模逐渐增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据有关资料分析,淮安市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出现饱和,甚至出现超编现象,而专业课教师则严重缺乏,特别是紧缺型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更是缺乏。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汽修、数控、通信等专业都是当前的热门专业,选报该类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相关的专业老师却严重偏少。对此,许多职业学校的解决办法就是对一些相近专业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从而能够把该专业的课程顶起来。

3.培养培训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表现在培训种类集中、培训人员扎堆。就全市整体而言,在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和学习方面,亟需一个整体设计的培训培养方案。作为职校教师,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师资培训上的重视力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培训实效性低位徘徊的不正常现象。一些四星级、省级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过于集中、频繁,而那些办学低起点较低的职业学校教师,一年下来很少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因为很多省级和国家级的文件明确规定四星级、国示范每年的培训名额远远多于三星级及以下的职业学校,这就导致了职业学校教师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需要技能提高和知识更新的教师无法得到学习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将随之老化,不能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1.“青蓝工程”教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

优秀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是学校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青蓝工程”在长期实践活动中被公认为是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方法和模式。学校出台“青蓝工程”制度,师徒双方签订培养协议,明确职责与义务,广泛开展省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对新入职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让名教师的高尚品德、敬业精神和精湛教艺在新教师身上发扬光大,进一步形成“新”“老”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

2.全面建立职教教师下企业实践培养的模式

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在一定时期内要到相关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3.“紧缺型专业”教师培训模式——国家培训

对于某些紧缺专业,国家要统一安排进行集体培训,依托有培训资质的高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訓。借鉴高职的有关经验,自2004年以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框架内,以“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载体,建立了《高职年度师资培训计划》。陆续依托全国6个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47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1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高教学会培训中心等渠道,面向全国高职师资开展培训工作。2009年7月,在以上培训单位基础上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

4.招聘和培养校外兼职专业课教师作为补充

为了补充专业课教师的不足,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授权,职业学校聘用企业在职或退休的工程技技术人员。由此,可以让学生既熟悉企业操作流程,更熟悉最新的机器设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这充分说明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职业学校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兼职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5.根据专业需求培养师资

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变化,职业学校的培养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也要及时进行优化调整。根据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直接,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并反映生产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贴近生产实际。

6.“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

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能让教师走出去,到那些名校、办学层次更高的学校去。走进课堂,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同时,也可以请相关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总之,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清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要能顾大局、识大体,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做到全面考虑、周到服务,进一步整合区域职教师资资源,实现全市职教师资一体化培养,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人才使用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2]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4.24.

[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2005.5.

[4]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2003.9.

上一篇:育华学校gaoxinzhe下一篇:市高速公路公司防洪防台风工作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