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农民工为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2024-04-19

以大学生农民工为题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7篇)

篇1:以大学生农民工为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很多大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或是根本没参加过,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同学也像是走过场一样,没有什么收获,这是很不对的,我相信我会做的比他们好,我会走上社会,体验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学到自己的东西。我决定要和几个同学一起,体验一下农民工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实践劳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我们小组对武汉市的部分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结合劳动法所讲的知识作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目前建筑业农民工的处境

先看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建筑业农民工队伍约4000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30%以上,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90%以上。主要来自我国建筑业大省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年龄一般在18~50岁之间,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60%以上;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约占60%以上。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低、组织程度差,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其合法权益非常容易受到侵害。

上面的材料说明了全国范围内的建筑业农民工的状况。房地产建筑业的过热对城市来说是高楼和高不可及的房价,但对广大的农民工来说,是就业机会,是他们进入城市的最主要的方式。近几年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的不断曝光,农民工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农民工权益受侵害,另一方面农民工成为城市不安定的罪魁祸首。不仅如此,在城市里农民工到处受歧视。城市人根本不正眼瞧农民工,他们被认为是素质低,肮脏和罪恶的群体,比如在公交车上看见农民工就捂住鼻子,这让农民工很受不了,农民工不能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的环境中。

二 武汉市建筑业农民工的状况

在武汉市农民工的状况究竟如何呢?为此我们就学校附近兴建的梦湖水岸,清芷园等几个建筑工地进行了调查。

1.关于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交谈的时候农民工在休息,不过可以看到他们的安全帽等安全防护工具。至于生活方面则比较的随便,附近就有餐馆,可以自己出去。建筑单位也没过多干预,一切交给工头,他们就住在临时的工棚,有自己的炊具。看着农民工的笑脸会让你相信如果没有攀比,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对生活的不满。但是有一点让我们感到不太满意的是他们的卫生条件,没有卫生间,有时在附近的公厕,有时就用方便袋解决。这样的条件很容易造成流行病的传播,这也是造成好多城市人瞧不起农民工的重要原因,不注意个人卫生。这是需要建筑单位和政府解决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罪都推到民工身上。

2.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

我们走进工地的时候,梦湖水岸的前期工程以近完成,开始的装修。不远处的楼盘也正在建设中。前期工程做的很漂亮,也很宏伟,我们数一下最高的都20多层。很难相信就是眼下这些受歧视的农民工用汗水和水泥灌注的。但同时我们也感到了深深的忧虑,这样的建筑又质量保证吗?这些农民工进行过必要的培训没有?一个年长点的农民工告诉我们,一切都按照指挥在进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他们出卖体力换来的是不理解和责任,这是不公平的,这本身不是农民工的错,他们付出的和应尽的责任明显不成比例。所以农民工的培训对于越发进步的建筑业非常有必要。

3.关于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规范用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基本条件。但是据我们的了解,一个建筑单位群体都是从一个村里一起出来的,一起跟工头。这是很多最后出现问题不好解决的主要原因,许多工资被工头携走,但是有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法律依据。另外工资的分发,工伤赔偿等也要求劳动合同。

4.关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劳动法对社保有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但在中国的很多不正规的企业这点做的不够好。当我们问起社会保险这方面的时候,有人摇头,有的直接跟我们说,出来做活也不是干很久,不如现在多拿点钱。社会保险在农民工眼中始终是虚幻的东西。但这就为一些工伤事故,医疗保险问题的解决造成难题了,没有保险,建筑公司和工头都有话说。结果倒霉的还是农民工自己。

5.关于农民工工资

其实我们调查的农民工的工资还是有保障的,工钱是和工头一起给的,大家都是工头介绍一起来的,看来都很放心。并且每天工资50~60不等,每个月的收入和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被调查的农民工没抱怨工资,这点和之前的料想又出入,至于谈到有没有拖欠工资的时候,农民工都摇头,好像现在这个问题很敏感。我们提到农村免税这项政策,问他们有没有想过回到农村,有个民工说,还没想那么多,目前的工资还算可以,没想很远。

三 对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建议

农民工问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如何正视和处理好这一问题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过程,解决这一难题从根本上讲,要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具体来说,现阶段要处理好农民工问题,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从农民工本身来看,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通过各种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能更好的保障工作效率。

(2)提高维权意识,学法懂法,最终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3)提高文化素质,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也有利于安全工作,学一些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改变别人对农民工的偏见。

(4)“五个珍爱”是针对当前农民工而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所以农民工要从珍爱生命,珍爱岗位,珍爱时间,珍爱权利,珍爱团结做起,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才不是梦。

2.从政府方面来看,最主要的是完善和改进相关的法律政策。

首先,扩展就业岗位。发展国家的基础建设,大力吸纳就业人员,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逐步解除城乡两立的户籍制度。结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缓冲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其次,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保护农民工,维护其正当权利;另一方面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利的行为予以惩罚。可以对《劳动法》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有关农民工的内容。

再次,健全劳动力市场。整治非法建筑用工市场,以及黑中介,以便农民工通过合法程序与建筑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要彻底铲除“包工头”这一中间环节,规范劳动力市场。

最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推选农民工人大代表等,既可讲出农民工的心声,又能使农民工逐步融入社会,也有利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

3.从整个社会层次来看,以下各方面应加强。

(1)法律援助机构。大部分农民工面对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或者选择沉默,这是社会的悲哀;或者选择暴力手段,这是法律的悲哀。一个完全的法制社会,法律不仅仅是一部分的工具。因此,社会上应该存在一些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咨询,投诉和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2)媒体。媒体应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农民工。再社会主义社会,不应该有职业歧视,人人都是社会的主人。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一方面是媒体本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让这部分农民工得到更好的生存。

(3)建筑公司。要主动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主动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积极指引农民工接受社会保险的的重要性。免费提供农民工的职前培训,也保障了建筑公司的质量。为民工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民工的劳动安全。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卫生条件也减少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4)工会组织。这一点尤为重要。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工会,由能代表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本身组建,也可进行适当的组织领导,成立能够真正维护农民工权利的非官方工会组织。通过工会组织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持农民工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民工问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解决,对于我们大学生要体察到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体恤农民工。通过调查了解了许多农民工问题靠现行的劳动法,不能找到根据。劳动法还有许多需要改正的地方。另外结合劳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了解劳务市场的基本情况也有助于我们毕业之后的就业,不至于太盲目而受别人误导。

我们学校很多大学生的父母也是农民工,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感受一下父母的感受,我想这是不对的。这次实践给了我太多的感受,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的学习的,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想要的结果,相信这才是我们一直以来学习的最终目的。解决农民工问题任重道远,但是还是要慢慢的来的!

篇2:以大学生农民工为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三、规范用工行为。

各级用工单位要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实行“凡是用工、务工一律签订合同”的用工制度。各劳动部门应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完善用工制度,规范用工行为。

四、加大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兑现力度。

各级劳动执法部门要积极受理农民工的投诉案件,对上报的投诉案件要建立详细登记制度,做到受理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对不接受劳动部门受理的个人或团体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把长久拖欠克扣工资的私营业主的丑恶行径要在社会上“曝光”。在拖欠工资现象严重的行业,建立工资支付信用档案及工资支付基金制度,由用工单位出资建立,保证农民工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各级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健全用工监控制度,严惩那些不具备合格资质,违法违规运作,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劳务企业。此外,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建立良好的工作查处制度,为农民工撑起一把健康、持久、耐用的打工“保护伞”。最好不要让工头的各种小伎俩得以实现,钻了空子。

五、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当然,农民工自身也有一些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和工业化要求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要在技能、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一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整个社会都要时时刻刻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牢记在心里,把他们的寒暖记在心里,这或许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意义所在了!

大学生关于农民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篇3

我国农民工的产生主要根源于农村人多地少和农业收益低。农民工作为从农业劳动者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农业劳动者阶层有着密切的关联。农民的分化对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城市面貌,改变城镇用工制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和替代的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国民财富,促进了输入地与输出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成为维系现阶段我国社会工农联盟最现实的纽带。但是,农民工又是当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其特殊的“户籍”身份,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状况等方面仍然存在政策性障碍和法律空白。因此,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也是多年来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结果

本次青壮年是农民工的主体。本次调查对象是指现户籍仍在农村或原户籍在农村但迁入城市不满三年,年龄在16-65周岁,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中男性为8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2.87%,已婚人员为87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5.90%;年龄上,其中,45岁以下为109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2.57%,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7.57%;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毕业为61人,占46.21%,高中毕业为46人,占34.84%人,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这两档上,高学历的不多,文盲也不存在,年龄较小的农民工在外出打工前多数是在学校读书,读到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走打工的路很自然,说明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工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壮劳力为主。

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此获得了土地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开始向多元经济方向发展,进而演变为在生产方式、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出现急剧的分化局面,农民分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农业劳

动力转移主要有经济技术、社会改革与发展、地方政府推动三个方面的原因。单就农民自身而言,亦工亦农、弃农经商、外出务工,更多的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本次问卷上有关于“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一道多选题,共列出了十个原因,每个调查者最多可选三项。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中,选择“为多挣钱改善生活”,有92人次,选择“出来磨练自己,增长见识,学技术”有72人次,选择“家乡收入低,趁农闲务工经商挣钱补贴家用”有44人次,居选择的前三位。

身体强壮是外出的资本。在132名的被调查者中有93人常年在外、20人农闲时、19人临时外出务工经商,其家庭成员外出情况为95人是家庭劳动力全出来,而全家出来仅有9个家庭;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普遍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选择“非常好”的高达50人,可见身强体壮是外出务工经商的有力资本。但在户籍问题上,看到要想取得城市户口非一件易事,132名农民工,最长外出务工经商都达26年,但依然有114人没有取得本市户口。

(二)、初步分析

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二、遇到的问题

(一)、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

就业渠道窄,工作岗位差。农民工是城市外来的流动人口,这个观念在城市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由于担心大量农民工的涌入会给城市生活带来种种困扰和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城市一些企业改制或不景气,职工下岗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城市社会产生了一种对农民工的对峙心理和排斥倾向,特别是农民工本身没有技术,因此,总体上农民工与城市人没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也没有良好的就业岗位。本次调查显示:在回答“您是通过何种就业渠道找到目前这个工作的”,有48人选择的是“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有31人选择的是“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没有人是通过“由家乡政府组织”“所在社区街道介绍”“招聘会”找到工作的。而在您现在从事的职业所列的13项中,主要有“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办事员”、“服务员”。其实,在我们去企业调查中,也了解到凡是聘用农民工的单位,农民工一般从事的都是服务性的或体力劳动,简单而繁重。

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民工行为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收益,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则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而现实中许多农民

工进城经商务工的收入并不比在农村种地收益高多少,真正的农民工如果不是包工头、自己创业、自己经商,要实现富裕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即使进了城镇某一单位就业,也不能成为就业单位的“单位人”,不能享受单位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这也就决定了农民工从事的多是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工作。我们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最长时间每天工作10.5小时,平均每周工作6天;这132人去年的务工经商总收入是8184元,平均每月为682元,今年的平均月收入为852.6元,而平均每月用于住宿、食品等固定支出为326元,这中间包括了有些农民工住的是工棚、或单位不收钱的公房,有些在餐饮企业打工有免费的中、晚餐供应,除去这些因素,在城市打工的生活成本也是较高的,农民工的生活是艰难的。

农民工问题最核心的还是工资的保障问题,本次调查显示,高邮这132名农民工有113人是按月领取报酬,占被调查人数的85.6%,而且基本能发放到位,从未被克扣报酬的为10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2.5%,有19人是“偶尔被克扣”,有4人是“经常被克扣”被克扣的15人填的是工资收入,但所占比重的不大;有98人从未被拖欠过报酬,占被调查总数的74.2%,有32人是“偶尔被拖欠”,有2人是“经常被拖欠”被拖欠的也主要是工资收入,所占比重的也不大。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保险意识不强

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由于农民工自己打工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度,单位在雇佣农民工时也不是太正规。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有70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有6人不知道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而签订劳动合同的56人中,有26人签订的是临时合同,3人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合同,而对所签合同的详细内容能很清楚的仅有13人。

享受的工作待遇少。农民工来到城市经商务工却没有城市人一样的市民待遇。具体行为上,农民工在就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等各方面与城市人有着不同的执行标准。本次问卷上有一个问题是“您现在工作单位提供以下工作待遇吗?”共列出“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兑现工资”、“加班补贴”、“双休日”、“妇女带薪产假”、“工伤补偿”、“带薪休假”、“岗位培训”、“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十项内容,农民工除了在享受“兑现工资”和“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这两项上还可以外,没有享受到的工作待遇高居前三位的是:有125人没有“住房公积金”、123人没有“住房补贴”和“双休日”、有107人没有“带薪休假”,机制和体制带来的不平等待遇,严重的损害了农民工的个人感情,打击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

保险意识不强。农民工作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待遇最低、从事的工作却都是最艰苦、最危险的行业。但无论是单位还是农民工自己,安全防护和保险意识都不够。本次调查中,有一项问题是“您工作的岗位有没有劳动安全防护措施”回答“完全没有防护措施”的有29人,回答“有一些防护措施”的有43人,而回答“防护措施非常严密”的只有16人;在保险方面,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这四项重要保险,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没有购买的:养老保险是97人、医疗保险是96人、失业保险是104人、工伤保险是96人。

看病难、看病贵是又一大困扰。身体健康是工作的前提也是工作的本钱。目前,在农村如果家里有病人是许多家庭致贫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在城市生活,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广大群众的一大生活难题。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本来就是工资待遇低、福利保障差,如果一旦生病,大病影响工作、小病影响生活。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在回答“当您在务工经商其间生病时” 3人选择是不看病、不吃药, 22人选择是去个体诊所,66人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6人选择舍不得花钱看病,只有11%左右的人去正规医院看病,而不去正规医院看病的首要原因是“医院费用太高”,其次是“没钱看病”;在工作期间,如果一旦发生工伤,所在单位能够提供全部或大部分医疗费用的占被调查总数39%,而一点不提供的占调查总数的23%。

劳动技能差。农民工由于户籍、文化程度使其相应比城镇居民找工作难,其自身劳动技能差也是原因之一。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有83人从没取得过专业技术证书,占被调查总数的63%;有77人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占被调查总数的58%;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民工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因此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态度也不是太积极,77名没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回答“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您是否愿意参加”问题时,有29人是“免费就愿意”,12人是“有空闲时间就参加”,也有20人“不愿意参加“。而对于比较适合自己,但需要自费参加技能培训,持不积极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有21人认为“不想花钱”,21人认为“没有必要”,8人认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

(三)、居住条件差,子女就学难

居住条件差。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生活上最大的困难还在于一是居无定所,二是居住的条件差。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中,有18人居住在工作地点、35人住集体宿舍、32人住在厨卫不全的房屋,而居所的来源,20%多是免费的,40%多是租赁的,而居所能全部拥有“空调、电视、冰箱、热水器、电话、手机、电扇、自行车、收音机等”大件物品几乎没有。

子女就学难。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子女随家长外出就学的情况不多,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只有20个子女在外就学,其中有5人是考上的大、中专院校,有4人在民办学校就读。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随家长进城就学原因主要有:一是如果孩子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城没有城市户口,公办学校进不去,现在城市民办学校一般是名校,不仅收费高,而且更难进;二就是目前城市的教育费用还是比农村高,生活费用也很高,一般的农村家庭都负担不起,中、小学基本上不住校,再加上许多农民工自己都是居无定所,没条件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

(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

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

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至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 管理意识和能力。

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 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 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 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 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 们曾调查过的重庆市开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

篇3:以大学生农民工为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我们首先就课题本身研究了它的背景与意义。一方面,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了解到两方面的背景内容。新生代农民工地位与客观现状是他们虽已成为社会主体, 但身份仍然尴尬。之所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主体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 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 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68.6%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中西部, 72.3%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在这里, 我们主要研究广东地区农民工。虽然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 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工作勤奋, 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并且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 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 (2)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 略低于传统农民工。他们的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城镇居民, 而且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另一方面, 我们从各种媒体新闻杂志了解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意义。农民工幸福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晴雨表”, 是幸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在吸纳农民工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 要考虑如何为农民工们提供服务, 使他们能够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体现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从另一个方面讲, 随着利益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关系的复杂化,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各种矛盾相互交错, 日益复杂微妙。各阶层或利益群体的幸福感, 都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某些矛盾的存在和本阶层的利益诉求。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要受到威胁, 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就要受到影响。

接着, 我们就这个课题提出了课题研究计划。我们确定了课题的重点难点并明确了我们的创新之处。我们认为这个课题的重点难点在于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状况及成员分布、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以及农民工的收入支出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力。同时, 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课题上有创新, 因而我们会从正面与侧面同时进行分析, 并且会通过走访、网上问卷及实际调查问卷多种方式力图得出覆盖较为全面的结论。

然后我们便开始了实践调查。我们的实践调查历时四个月, 共分为四期。

第一期调研的形式采取上门走访的形式, 通过走访广东汕头非城区一带的新生农民工的留守家庭成员, 从侧面了解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来源因素。这也是我们本次调研的主要特点, 即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新生代农民工, 而不拘泥于只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探究问题的答案。而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家庭成员的走访, 我们发现以家庭成员的角度, 他们认为收入、职业性质、未来前景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第二期的调研采用采访的形式, 通过采访了广州天河区龙洞当地一些环卫工人、校内保洁员、校内纺织女工等一些农民工群体, 从正面直击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来源因素。我们发现收入、社保、子女教育是他们最重视的评定幸福感的三个因素, 同时我们也察觉这一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较为令人担忧, 存在不少过度自卑及过度忧虑的心理问题。这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第三期的调研我们采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目标是社会中各群体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看法。我们一共在网上收集了八十份问卷, 从而从侧面了解社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看法。网上统计数据显示近95%的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社会保障。而对于当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地位的问题, 30%的人认为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对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33%的人认为无所谓什么地位, 众生都是为了生存各谋出路, 而3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较底层只能从事高强度低技术工作出卖劳动力。

第四期的调研我们采用实地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在广州黄浦区及珠江新城一共发放了一百二十份调查问卷, 询问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关于他们幸福感的问题。问卷中我们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各方面的因素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 文化程度方面接近80%的人有中学及大专文凭; (2) 户籍方面超过90%非本地; (3) 社保方面在我们调查范围内居然有1/8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保, 而余下80%中78%的人五保也不齐全; (4) 月收入方面除了极少数少于1000元, 大部分收入在1000~4000元每月, 并且超过50%的人认为物价及房租可以勉强承受, 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用在当前消费; (5) 政策方面多数人都选择毫不关心的选项; (6) 交往圈方面数据分布均匀, 没有特定对象; (7) 职业方面数据分布也较为均匀, 但转工频率也较高, 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与没有的各占一半, 多数人表示在工作中遭受过性质较轻的不公平待遇; (8) 生活压力方面大多数人生活压力较大但表示可以忍受; (9) 未来前景方面75%的人觉得担忧但少数有明确规划。 (10) 总体的幸福感自我评分中32%的人是5~6分, 45%的人是7~8分, 20%的人自评满分。

综合以上四期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及走访采访等深入了解, 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 收入、社保、工作状况排在前三位。我们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各方面问题时, 若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 也应当从这三方面入手。

在调研的过程中, 我们小组的成员感受到, 庞大民工群体一直都是中国社会所关注的弱势群体, 高强度的工作, 微薄的收入, 高频率的工作转换, 不公平的工作待遇, 给了这个群体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又由于他们学历低, 技术水平有限, 所以一些民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但大多民工明确表示在大城市生活缺乏安全感, 甚至有的已经对社会失去了信心, 认为做什么努力都是徒劳的。所以庞大的民工群体潜藏着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治安问题。由于低收入又保障不足, 背井离乡, 必然存在心理失衡, 接而各种极端行为的出现挑战着整个社会的治安。

我们认为民工群体需要社会的足够认同和关怀, 需要的是一份温暖, 一份平等的对待, 而不是干巴巴的冷漠。给予农民工应有的保障, 善待民工, 减轻民工的心理压力, 确确实实提升民工的幸福感, 缩小贫富差距, 是国家政府的责任, 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从而也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上便是我们小组这4个月来进行调研所得的调查报告。

摘要:作为新一代大学生, 为响应国家、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亲身体验社会环境、关注社会问题的要求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号召, 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 我们开展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实践调研课题。整个调研历时四个月, 以下是对这整个调研活动过程的报告。

篇4:以大学生农民工为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资源;强关系;弱关系;无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4.6;C9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22-06

作为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的焦点,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研究和透视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我们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1]。社会资本概念的产生使我们摆脱了单纯从个体所拥有的资本量来衡量社会地位的局限,处于网络中的行动者可以通过关系借用其他人的资源来加强其行动的效果。林南认为,这种资源借用过程与经济资本关注有价资源的短期交换及参与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失不同,对于行动者而言,通过网络借用其他人的资源是一种维持长期关系的非对称性利益互换。这其中涉及到两步过程:第一步,个体通过表达性行动对关系网络进行维护(如拜年、饮食外交等)来保持嵌入于其中的社会资源;第二步,在社会事件发生时(如找工作、创办企业等)他们通过工具性行动来动员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将之转化为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社会资本[2,3]。这两步过程既互有关联,又存在着差别。从静态的角度考虑,关系网络的维持是行动者动员社会资源的基础与条件,而社会资源的动员则是行动者对个体关系网络进行维护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网络的维持与社会资源的动员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使用动态的、竞争性的视角对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行动者既可能因为所求于人而对自身的关系网络进行调整,理性地决定与一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更频繁的交往接触;也可能会出于情感性的诉求而非工具性目的维持关系网络[4,5]。在以往的研究中,尽管有学者已经意识到个体关系网络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4,6,7],但将这种视角引入实地考察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农民工企业家的个案访谈为基础,通过了解他们动员社会资源的过程来分析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关系网络。对于农民工企业家而言,他们需要动员社会资源大部分都是由于需要获取创业资金以及面临同行业的订单竞争问题[8,9],笔者对于他们的个案访谈也是从这两个事件开始。

摘要: 社会资源的动员是行动者维护与扩大关系网络的主要目的。以农民工企业家的社会资源的动员过程的个案分析出发,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关系网络从无到有的转变,并指出在关系网络的构建过程中,不同地位的行动者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的关系。在竞争性的关系网络中,地位比较低的行动者由于其高替代性而导致其关系网络依附于高地位者,从而呈现出一种同心圆结构。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资源;强关系;弱关系;无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4.6;C9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22-06

作为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的焦点,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研究和透视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我们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1]。社会资本概念的产生使我们摆脱了单纯从个体所拥有的资本量来衡量社会地位的局限,处于网络中的行动者可以通过关系借用其他人的资源来加强其行动的效果。林南认为,这种资源借用过程与经济资本关注有价资源的短期交换及参与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失不同,对于行动者而言,通过网络借用其他人的资源是一种维持长期关系的非对称性利益互换。这其中涉及到两步过程:第一步,个体通过表达性行动对关系网络进行维护(如拜年、饮食外交等)来保持嵌入于其中的社会资源;第二步,在社会事件发生时(如找工作、创办企业等)他们通过工具性行动来动员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将之转化为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社会资本[2,3]。这两步过程既互有关联,又存在着差别。从静态的角度考虑,关系网络的维持是行动者动员社会资源的基础与条件,而社会资源的动员则是行动者对个体关系网络进行维护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网络的维持与社会资源的动员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使用动态的、竞争性的视角对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行动者既可能因为所求于人而对自身的关系网络进行调整,理性地决定与一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更频繁的交往接触;也可能会出于情感性的诉求而非工具性目的维持关系网络[4,5]。在以往的研究中,尽管有学者已经意识到个体关系网络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4,6,7],但将这种视角引入实地考察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农民工企业家的个案访谈为基础,通过了解他们动员社会资源的过程来分析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关系网络。对于农民工企业家而言,他们需要动员社会资源大部分都是由于需要获取创业资金以及面临同行业的订单竞争问题[8,9],笔者对于他们的个案访谈也是从这两个事件开始。

摘要: 社会资源的动员是行动者维护与扩大关系网络的主要目的。以农民工企业家的社会资源的动员过程的个案分析出发,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关系网络从无到有的转变,并指出在关系网络的构建过程中,不同地位的行动者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的关系。在竞争性的关系网络中,地位比较低的行动者由于其高替代性而导致其关系网络依附于高地位者,从而呈现出一种同心圆结构。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资源;强关系;弱关系;无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4.6;C9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22-06

篇5:以大学生农民工为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由于前期开采计划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窑的滥采滥挖,煤炭资源日益匮乏,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原煤的销售量便直线下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项目、企业还没有建立,因此煤炭业的发展严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岗,临时工、合同工返家务农,农民的队伍便这样扩大了。然而土地的状况没有很大改观,人口过剩的问题又重新严重起来。

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形势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乡--平遥的东部、南部地区,针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展开了调查,发现了困扰农民的两大因素。

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来形容我们晋中地区(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遥、祁县、太谷、榆次等地)一点都不为过。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个月的时间内,平遥县大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高粱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干枯变黄,甚至枯死。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前期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付诸东流,只好忍痛花钱买水灌溉施肥。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调查后我做了如下计算:一季庄稼,至少灌溉两次才能成熟,费用为14元每小时,一般情况下每亩一次要灌溉4小时。这样,每亩花去水费115元左右。另外,每亩需化肥约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虫灾时,农药每亩花费约25元,每亩地总共合计花180元。如将所得产品拿出销售,如大豆,亩产约150公斤,每公斤约2元左右,所得不过300元。去除耕地费、种子费、运输费、农业税等,进农民腰包的不超过30元。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仅能够自己消费,根本无节余去换钱

这些年林业发展很快(主要是果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红星、金光、国光、富士等老品种,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尤其是今年,我县于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区遭受冰雹袭击。严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杆,较轻的地区,果实也遭受“创伤”。8月初,冰雹再次来袭,农民损失更加严重。

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发展果树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调查情况的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状况:

家庭类型调查项目成员均为农民成员中有教师、工人、农民等成员中有农民和经商者有外债家庭率

平均月收入(户)20元500元520元

平均月支出(户)34.4元430元430元

净余-14.4元170元190元

所占比例5.2%91.7%3.1%95%

其中支出项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经费,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负债的原因。之一。

当然,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盖技术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岳壁乡,两项技术的推广率达到90%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山西作为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遥地区又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严格地说,以上的情况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通过此次调查,我感慨很多,作为农民的女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广大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XXXXX班

篇6:以大学生农民工为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社会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之争存在数千年, 古希腊有亚里士多德的善恶之论, 荀子也曾言“欲富乎, 忍耻矣, 倾绝矣, 绝故六亲, 与义分背矣”。那么到底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呢, 理论界也多歧异。1987年,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到, “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公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正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原则是在为了扭转以前在分配制度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而提出来的, 也考虑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战略。应该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国情下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在实践层面, 效率优先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高效率, 兼顾公平也没有缩小贫富差距。

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平的实现, 公平优先也不会降低效率。“只要出现了不公平现象, 肯定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流失。流失的总量要有不公平的程度而定。”李风圣等针对这个问题作了数量分析。他们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效率优先造成的不公平分配还会带来效率低下和平均主义并存的两重后果。从价值层面考虑, 效率优先论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如果我们从一个更长远的时间跨度看, 经济效率仅仅是手段, 经济发展本身也不是目的, 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最重目的。”“公平与效率在目的与手段上的颠倒, 实质上是主客体的颠倒, 物、客体成为中心目的, 人、主体却成为次要手段, 这是工业社会典型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在对人的论述上也说, “人以一种全面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效率是对物质的追求, 而公平则是对人的全面关怀。效率优先原则令人可笑地把铜臭放在了和谐温暖的社会生活前面, 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的可恶抛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要内容, 这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2 户籍制度、农民工———中国特色的社会屏蔽制度

农民工这个名词本身就留着很深的历史痕迹, 他们付出的产业工人的劳动, 却保留 (实际上是剥离不了) 农民的地位和身份, 一个能让马克思发笑的悖论。农民工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 使人不得不佩服中国文字的创新性和高度凝炼性。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 之所以会出现农民工, 要从中国的户籍制度说起。

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也正是在这一年国家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这不是巧合, 当时工业化的迅速增长引发了农民的进城热潮, 为防止城市出现食品供应、交通、住房等危机, 当时的政务院才下发了这个指示。两年以后, 1955年6月9日, 国务院第11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标志着中国严格户籍制度的发端。1958年1月9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正是这个不是法律的条例规定了中国以后数十年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所谓农民工的出现。户籍制度建立以后, 起到了两个最主要的社会功能:第一是使得革命以后的经济分配、资源分享的秩序得以维持;第二依靠户籍阻止农民进城, 在这一前提下, 实行了向城市工业发展倾斜的政策, 完成了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一句话, 就是优先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农业要为工业作贡献, 农村要为城市作贡献, 农民不能进城分享工业资源。效率优先论采取了工业化优先的形式, 它的内容就是利用严格户籍制度进行社会屏蔽, 将农民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 为尽快实现“赶英超美”创造条件。

这个制度安排也暴露了自身的缺陷, 效率优先的安排导致了微观上的低效和宏观上的资源浪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是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也有了身份自由和流动自由。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5年起, 订购之外的农副产品可以自由上市交易, 1993年全面取消了城市粮食定量供应制度。这些规定使得农民大规模进城有了制度合法性。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启动, 城市对劳动力尤其是建筑工人的需求增加。与此相适应的其他相关行业也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农业劳动力进城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但是国家对户籍的管理并没有放松, 长时期存在的效率优先论在城市仍然根深蒂固。在城市围绕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形成了很多歧视性障碍。这些障碍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率目标, 相反却导致了大量的低效率。

3 二元劳动力市场和底层精英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大量进城的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有别于城市正规劳务市场的二级或次属劳动力市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劳动力市场, 一种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 亦称之为“首属劳动力市场”;另一种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 亦称“次属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的占主体的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次属劳动力市场, 他们与城市工人的用工区分不在于纯粹技术性的而是一些先赋因素, 如户口等。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 他们的工作与城市工人相比往往是工资最低的, 工作环境最差的, 工作时间是最长的, 也几乎没有什么保险等保障待遇。同工不同酬, 同工不同时, 同工不同权的“三同三不同”是对他们用工地位的最好写照。

但是另一方面, 进城的农民工与留居农村的人口相比又是文化素质最高, 技术水平最高的人群。即使是与城市工人相比, 在有些部门他们的文化技术素质也相当突出。同时他们大部分都是青壮年, 在年龄和体力上与留居农村的人口相比也有很大的优势。据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 “如果不将就本地务工的农民计算在内,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更小, 还不到30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农村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6.89岁。陆学艺课题组的全国抽样调查表明, “农村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31年, 其中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67年, 而非农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则达到了7.59年。”“ (农民) 外出就业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64年。” (接近初中毕业) 农民工的高素质并没有带来高回报, 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隐藏在二元劳动力市场背后的户籍制度。这种现象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我国所谓的九年义务教育投入的大量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根据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如果精英群体长期居于社会底层, 那就会引发社会的失衡、造成秩序混乱。农民工作为一种意义上的精英阶层, 长期缺乏向上流动的正当渠道。如果这种压力持续得不到缓解的话, 他们有可能去寻找不正当的、违规的, 甚至违法的渠道谋求社会地位的上升。由于他们人口基数较大, 上述情况显然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的隐患。没有了社会稳定, 还有什么效率可言。

4 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下农民工的权益缺失

二元经济结构和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了一个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谓二元实际上也就是只存在一个社会保障制度, 即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由于农民拥有土地可以维持生活, 他们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民工理所当然地也不在这个体系之内, 不能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福利。主要表现在, 缺乏劳动保护, 这一点在上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论述;此外还包括农民工的工伤事故和职业伤害不断侵害他们的身体健康。最应该办理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却没有医疗保障。缺乏失业救济, 缺乏老年保障。尽管目前农民工主要是青壮年, 但是当他们进入老年阶段以后如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难道还要“养儿防老”吗?诸多事关农民工生存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这些问题的悬置同样会带来整个社会的低效率。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他们真正进入城市的最大障碍, 进而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步伐。城市化也就是指一国在工业化进程中, 人口、产业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 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过程。由于农民工不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内, 他们对城市并没有真正的认同感, 尤其是在暂时失业的时候。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将绝大部分收入都寄回家乡, 以备以后返家之用。大部分农民工仍然准备等挣够了钱就回家种地, 城市不是他们生活的地方, 更不可能在城市安家, 尽管他们很希望这样。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这一点在前文有所涉及。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生存使得他们的生活连续性非常脆弱, 暂时性的失业就可能导致他们生活陷入困窘。有一部分农民工在生存的压力下有可能就走向犯罪道路。仅仅是针对这一个问题, 城市监管部门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造成了又一种资源的浪费。

5 追求起点和程序的公平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流动和社会保障等诸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陆学艺教授将之总结为“农民工体制”。一类现象一旦成为某种体制,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 它们往往会形成某种观念的东西, 内化到人们日常行为中来以后成为习惯。这时候这些观念和现象成为最难改变的东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需要这样体制也不应该存在这类体制。如何消除上述不和谐现象 (下转P8) (上接P5) 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民工体制形成的制度根源是严格的户籍制度, 而隐藏在户籍制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效率优先原则。通过上文的论述发现效率优先原则不但没有达到高效率的目的反而带来了很多低效率,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本文不打算针对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而只是针对这类现象———效率优先原则带来的低效率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正如上文中所述, 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平的实现, 公平优先也不会降低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率原则成为一只“无形的手”调节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 不再需要一个行政之手来加以强化。相反, 在制度上更应该突出公平的倾向性来平衡效率原则的弱点。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因该突出这一点, 也就是说在制度导向上要改变以前的效率优先原则而代之以公平优先原则。这里讲的公平优先主要指的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 也就是起点公平和竞争公平。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了公平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公平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多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该有一种平等的权利。”这项原则强调社会应该根据公平原则建立社会政治及法律制度保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第二项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使他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机会和差别原则, 并且机会平等要优先于差别原则。

长期以来的效率优先原则并没有给我国社会协调发展带来多少积极意义, 却造成了很多低效率的不和谐音符。农民工现象是这种原则的突出代表。在社会其他部门、角落也存在诸多类似现象。这类现象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称的, 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称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消除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因此, 从制度层面上要改变以前的效率优先导向, 转变到公平优先原则上来。制度层面上的公平导向和经济社会层面上的效率原则相得益彰才能使效率得到最大的实现。“九合诸侯, 如乐之和, 无所不谐”的局面才会出现。

摘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主要原则, 这一原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它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在实践上造成了不仅蛋糕没有做大, 分配也不公允的局面。本文以农民工现象为个案分析, 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效率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但是在制度导向上应该突出公平原则。通过公平来平衡效率原则的弱点, 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社会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的和谐社会。

篇7:广西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研究报告

一、我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工资收入大幅增加、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较快增长、劳动保障权益总体得到较好保护,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已基本形成。据统计, 2013年全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职参保人数分别为365.75万人、466.6万人、253.36万人、325.65万人和270.24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分别为21.3万人、26.58万人、9.45万人、56.83万和10.17万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大力协同配合。 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组织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通过加强追讨企业欠薪、帮助农民工维权活动等方式,解决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和保障农民工参保权益。二是得益于加大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升了农民工参保意识。《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职工一样享有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力,为农民工参保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得益于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广西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实施办法》、《广西区失业保险办法》等,为农民工顺利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转移接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二、我区农民工当前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截至2013年,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仅占区内农民工总量503万人的4.23%、5.28%、1.88%、11.3%和2.02%,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偏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工自身不愿意参保和用人单位不愿意办理参保。调查显示,农民工选择不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主要原因排位见表1。

表1 不参加城镇职工保险的原因

[\&人数(人)\&百分比(%)\&个人缴费太高\&1115\&44.2\&关系转移不方便\&834\&33.1\&将来待遇不清楚\&1066\&42.3\&用人单位不愿意办\&718\&28.5\&在农村已参保\&627\&24.9\&工作流动性大\&767\&30.4\&其他原因\&261\&10.4\&]

具体来讲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一)农民工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参保意愿不强

由于对社会保险制度不关心或关心不够,对社会保险政策不了解,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在座谈会中,有部分农民工把社会保险等同于商业保险,认为单位已办理了人身意外保险,不必再参加工伤保险;有些认为自己现在正当壮年,还没必要提前考虑社会保险问题,就算以后不能打工了,还有土地作为保障。调查显示,农民工选择参加社会保险险种排位依次为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分别占58.7%、56.8%、52%(见表2)。

表2 参加社会保险种类意向

[险种\&人数(人)\&百分比(%)\&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309\&51.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432\&56.8\&医疗保险\&1481\&58.7\&失业保险\&999\&39.6\&工伤保险\&1312\&52.0\&生育保险\&660\&26.2\&]

从具体分析看:首先是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普遍不强。

其次是农民工由于就业流动性大,流动方向不确定性强,怕社会保险转移接续麻烦,因此不愿意参保。调查显示,农民工进城务工后没有变换过单位的仅占23.2%,变换单位1至5次的,占了65.7%(见表3)。

表3 变换单位次数

[\&没换过\&2次以下\&5次以下\&10次

以下\&10次

以上\&合计\&人数

(人)\&586\&823\&835\&110\&167\&2521\&百分比

(%)\&23.2\&32.6\&33.1\&4.4\&6.6\&100\&]

三是农民工文化层次过低,维权意识不强。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技能水平不高,只能选择在建筑、餐饮服务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工资收入低,且欠薪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建筑企业,层层转包后再分包,往往是先预发生活费,在分包项目完工验收后再统一结算,时间有时长达一年半载,且欠薪现象较为常见,农民工参保缴费存在一定困难;加上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也比较弱,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保或愿参保但无从参保。

nlc202309041002

四是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而影响参保。对于工资收入与参加社会保险的关系问题,农民工选择愿意参保的占68.9%,仍有31.1%的农民工选择不愿意参保。要参保也宁可选择参加个人缴费较少的新农保、新农合,而不愿意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调查显示,选择参加新农保的占61.2%,参加 新农合占79.2%(见表4)。

表4 参加社会保险意愿情况

[\&人数(人)\&百分比(%)\&愿意,因为收入能够支付\&766\&30.4\&愿意,尽管工资低\&970\&38.5\&不愿意,工资无法支付\&579\&23.0\&不愿意,没必要\&206\&8.2\&合计\&2521\&100.0\&]

(二)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为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和缴费

国有或国有改制企业用工相对比较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高,农民工参保比例相应较高;而有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微利小企业等则较低。这些企业为追求利润,减少人工成本,主观上不愿为农民工参保或采取能拖则拖、能迟(参保)则迟、能推则推的消极态度;有些以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稳定性差或以不构成劳动关系等为由拒绝为农民工参保;有些采取鼓动农民工回乡参加新农保、新农合然后企业给予报销而规避应承担的义务;有些则实行区别对待只为技术骨干和管理岗位农民工参保缴费,而不愿为普遍岗位农民工办理参保。在大化县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一位在超市担任管理层的农民工谈到,自己所在超市约40人,月平均工资1280元,如企业为每个员工办理职工养老保险,2013年每人每月缴纳养老保险费至少376元以上,占人工成本29.3%,目前超市没有一个人参保,自己愿意承担全部费用,老板也不让,怕引起连锁反应;有一公司董事长则说,凡是有技术职称或者二级建造师、技师资格人员到公司工作,不论是否是农民工,都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农民工座谈会上,部分在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反映,现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层层转包,职工工资基本上要等工程完工后再予以结算,农民工每月只领取少量生活费,还要寄钱回家养老小,想参保也没有能力。

(三)现行社会保险政策的不完善也制约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

1.社会保险缴费偏高。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原国有企业职工设计的,由于承担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负担,企业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平均为工资总额的30%,个人为11%。在县一级企业中,农民工月收入多数在1200元至1800元之间,微小企业1200元左右。以2013年为例,如若一个农民工按全区月最低缴费基数1880元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要支付564元/月,个人要支付206.8元/月。企业和农民工普遍感到负担太重。

2.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政策滞后。虽然国家已出台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办法,但各省之间社会保险政策不统一、信息数据不能共享,转移接续不顺畅;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2014年2月刚出台,至2014年7月1日起才正式实施;职工医疗保险跨统筹地区转移仍存在困难等,不利于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参保续缴积极性。据统计,2013年我区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1.53万人,其中,农民工仅440人,占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总数的2.8%。

(四)一些地方政府个别领导不重视、不支持

个别地方政府对推进农民工参保也不够重视,甚至错误地把不参保作为一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认为为农民工参保缴费会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影响本地的经济发展和为官一任的政绩;个别地方明确规定非经政府分管领导同意不得进入园区进行检查,致使一些园区企业职工参保人数不到20%,农民工参保更是少之又少。

(五)经办管理服务能力不足

1.经办人员编制不足,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据调查,从人均管理服务对象比重上看,工伤、养老、医疗(含生育)、失业保险业务经办比例为1∶3144、1679、9955、2971,乡镇一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滞后,特别是目前服务平台建设还未延伸至行政村、社区。

2.全区目前还未实现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大集中和网络互联互通,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在柳州市柳东新区村干部座谈会上,村干部普遍反映回乡过年农民工反映现在社会保险续缴和关系转移接续太麻烦,建议加快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推进步伐,方便农民工参保和缴费。

三、意见和建议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全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要求,统筹做好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工作。一是要动员协调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从各自职责职能出发,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保险法》等社会保险有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社会保障意识,形成“全面覆盖、全民保障”的舆论氛围。教育和引导农民工树立社会保险的观念和意识,通过帮助农民工算经济账、社会账和家庭伦理账的方式,转变农民工 “养儿防老”“土地养老”“存钱养老”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农民工早参保、勤续保、不断保。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变“九龙治水”为一家牵头、多部门配合联合培训体制,在对农民工开展统一规范的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大对农民工进行为什么要参保、如何参保、如何维权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参保意识和维权能力。同时,也要明确要求大中专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必须在教学课程中设置“社会保险法及参保业务”的必修课。三是以贯彻实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和《工会法》为主线,强化全社会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工作,发挥各职能部门以及工会组织、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的作用,加强工会组织对农民工社保权益的维护工作,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角度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四是要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强化用人单位参保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明确企业的主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及对企业实行年审的行政机关应把是否依法参保作为用人单位合格与否的一项必备条件,强化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参保职责。五是落实好社会保险基金的分级负责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扩面征缴责任,明确各级财政的投入责任。同时,强化各地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参保示范作用,从根本上纠正把不参加社会保险作为一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的错误做法,确保在工业园区内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参保。

上一篇:有关人生中青春的感悟句子下一篇:暑假一日游五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