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耳朵有什么用?

2024-05-24

小班科学:耳朵有什么用?(共15篇)

篇1:小班科学:耳朵有什么用?

教学目标:

·了解耳朵的特征。

·能欣赏和理解散文〈耳朵有什么用〉,懂得耳朵用处大,知道一些保护自己的耳

朵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倾听了故事《我在长大》

(材料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耳朵的外形特征:

·互相看看朋友的耳朵,谈论各自发现了什么?

1、软软的是耳垂

2、翘翘的是耳廓。

二、欣赏散文《耳朵有什么用》:(重点)

1、讨论:要是人没有耳朵会怎样?

2、欣赏散文第一段:耳朵有什么用?可以听哪些声音?

3、欣赏散文第二段:耳朵除了听声音,还有什么用处?他们的耳朵有些什么特殊的用处?

4、欣赏散文第三段:耳朵还有什么其他的用处?

5、完整欣赏散文:你知道除了散文里说的,耳朵还有什么用处?

三、保护耳朵:

1、讨论:耳朵这么有用,这么重要,那么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呢?(难点)

(幼儿两两结伴讨论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小结:每个人都有一对耳朵,有了它可以听到许多好听的声音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其他好多特殊的用处。平时我们可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叫,不要听太响的音乐和声音,这样会影响耳朵的听力;不要随便挖耳朵,随便把东西塞到耳朵里去,这样可能耳朵会受伤;洗头的时候尽量不要让水进入到耳朵里去,游泳或者洗头、洗澡后要及时擦干耳朵里的水,防止生中耳炎。大家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耳朵,一定会让耳朵越来越灵的。

四、结束活动。

篇2:小班科学:耳朵有什么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耳朵的特征。

2、能欣赏和理解散文〈耳朵有什么用〉,懂得耳朵用处大,知道一些保护自己的耳朵的方法。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倾听了故事《我在长大》

材料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耳朵的外形特征

·互相看看朋友的耳朵,谈论各自发现了什么?

1、软软的是耳垂

2、翘翘的是耳廓。

二、欣赏散文《耳朵有什么用》:(重点)

1、讨论:要是人没有耳朵会怎样?

2、欣赏散文第一段:耳朵有什么用?可以听哪些声音?

3、欣赏散文第二段:耳朵除了听声音,还有什么用处?<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他们的耳朵有些什么特殊的用处?

4、欣赏散文第三段:耳朵还有什么其他的用处?

5、完整欣赏散文:你知道除了散文里说的,耳朵还有什么用处?

三、保护耳朵

1、讨论:耳朵这么有用,这么重要,那么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呢?(难点)

(幼儿两两结伴讨论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小结:每个人都有一对耳朵,有了它可以听到许多好听的声音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其他好多特殊的用处。平时我们可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叫,不要听太响的音乐和声音,这样会影响耳朵的听力;不要随便挖耳朵,随便把东西塞到耳朵里去,这样可能耳朵会受伤;洗头的时候尽量不要让水进入到耳朵里去,游泳或者洗头、洗澡后要及时擦干耳朵里的水,防止生中耳炎。大家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耳朵,一定会让耳朵越来越灵的。

四、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3:有什么用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 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 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 (其实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 , 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 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 “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美国, 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 她五岁, 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就这么直接地以儿童体现。历朝历代, 都拿童谣当作天谶。

我老怀大慰, 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头问我:“为什么?”

这应对出乎我意料, 我一愣:“当然了, 学就要学好嘛。”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 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

上一次被问类似的问题, 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 熙来攘往, 隔邻多有洋人, 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 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 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拍是微风下的檐雨, 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 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 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 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我, 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 都是工具, 将来用得着, 古文……”她撇撇嘴, “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 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 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 但女孩一脸的认真, 我于是想了又想, 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 纳兰容若——清朝宫斗片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还是有不可磨灭作用的。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 因为它的浅显, 随意记下来, 然后很快的忘掉。你现在初三, 马上面临分离, 这么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 会渐渐淡掉, 总有一天, 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 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 感觉孤单, 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 却不知从何说起, 向谁, 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 经历过这一切。这时, 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 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 说出你的心声, 抚慰你的哀伤。我们脱离人猿已经数百万年, 我们所需的, 不止是工具。”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 但, 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 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 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 那么, 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 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 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 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 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立定跳远好干嘛?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 在质疑教育制度, 而我, 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 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 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 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 即使你不想当猎人 (我估计雪兔也是保护动物吧) , 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 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 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 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 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 就是让万籁俱寂, 它是宁静的布幕板, 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篇4:科学有什么用

中国的历史,四大发明主要还是靠技术。那么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其实是没有科学的。我们发明了火药,但没有发展出化学;发明了指南针,但没有发展出物理,所以在整个中国的历史当中,没有科学的传统。反过来看西方,他们有古希腊,所以有几何学、逻辑学,通过逻辑推理推演,他们发展出一整套的科学体系,所以科学是西方的舶来品。

实际上中国真正的科学教育起缘,是从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后,西方的正式的科学教育才真正地引入了中国,普通的百姓可以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等。

那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鸦片战争以来的痛苦,使得国家的教育体系要改变掉,要把科学真正地引入进来。其实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并不是没有向西方学习,我们打开了大门,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技术,买了他们的枪炮。当年的北洋舰队,实际上是亚洲最强的舰队,吨位远远超过日本,但还是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为什么?我们学的都是人家的技术,因为这个东西有用。我们没有在一八六几年的时候把西方的科学引进到中国来。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科学名词很多都是从日本来的,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打开了大门,不仅仅是买人家的枪、买人家的炮,同时引进了科学,他们整个的科学体系比我们早建立了几十年。

大家从历史可以看到,缺乏科学,只是看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急功近利的话,最终得到的只是皮毛。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科学应该是主干,技术是主干上发展出来的枝叶,所以没有科学,只去做技术,或者经常地去问,这东西有没有用,最终其实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这是今天我要讲的,就是科学有什么用。第一个观点就是科学是技术之本,是一切的本源,所以发展科学是我们要做的一件最根本的事情。

科学的第二个用处,其实是文明的一部分。在教科书里,我们很少看到有中国人的名字;在国际上,各种各样的科学发明奖项,中国是很缺席的。西方国家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也是文明的一个标志,早在希腊的时候,就把这个科学建铸在文明的体系里面。这就像中国,一旦经济发展了,有一点点经济基础,就会发展艺术、音乐、文学……那么科学实际上也应该是文明的一部分,就是我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应该去探究,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来的?应该经常地去仰望天空,知道宇宙是怎么回事,这是我们对世界的根本追求,使得我们永远有一个动力追求科学的真理,追求宇宙的根本构成,知道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世界,知道我们为什么来,将来还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第三个就是科学实际上教给我们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根本的方法论其实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逻辑推理,所以自古希腊以后,给了我们一整套所谓推理的方法。科学的第二个主要的部分是归纳,从培根以来,实证科学使得西方的科学建立在归纳推理和实验的这两个根本支柱上面。应该说这些科学的方法都是从西方来,中国在自己的文明发展历史上,这些东西不在我们的血液里面,没有真正地体会到。所以科学的方法论,在我们的社会上实际上是很缺乏的。

所以你们看一看,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比如说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大师”,说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是很少有人真的去用科学的方法问一下: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合理,或者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有证据支持?所以整个社会在很多方面缺乏一个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如果能够更多的让百姓、让青年人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整个社会会发展得更好。

大家都知道,科学最终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技术,所以今天的量子论也好,相对论也好,都会成为日常生活所用到的。各种各样的技术,使得我们的社会在今天能够这么发达。但是科学的主要目的,不在这第四点,而在前面的三点。我们应该把科学真正地融合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当中,使得科学成为国家文明的一部分。

经常有人说你做这个科学,你要么有用,要么能得个诺贝尔奖,你一样都没有,做这个研究干什么呢?我想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们现在都用手机,都有移动互联网,十年前我们大家用的都是一般的计算机里的互联网,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知道互联网是从哪儿来的,谁发明的。

实际上在1989年的时候,欧洲的物理学家因为要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来寻找希格斯粒子,他们需要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科学家之间需要相互交流大量的数据和程序,而这个交流在过去是通过E-mail来做的。E-mail是美国军方发明的,而这个E-mail显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科学家发现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欧洲核子中心的计算机科学家为了满足物理学家的要求,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的互联装置,所以世界上的第一个Browser(浏览器)就是欧洲核子中心发明的。

那么通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大家可以看到,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或者它对经济的贡献已经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这就是科学家在科学的研究当中,会产生这样重大的贡献。所以欧洲核子中心不仅是科学的中心,也是技术的中心,它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一个诺贝尔奖,而是要追求掌握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知识,集合人类的共同的能力,能够建造这样一个中国的科学中心,使得未来中国也能够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之一。至少对中国的科学家来说,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中国的科学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那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中国的基础科学,大概在国际上的投入排在第三名或者是第二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的基础科学,占整个R&D(研发经费)的比重只有5%左右,那么国际上基本上是在10%-20%,大部分国家在15%。从这个比例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政府和民众对基础科学的认识还不够。所以,我今天想说的就是,大家应该对基础科学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要知道它是我们文明的一部分,它是我们成为世界上伟大国家、成为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民族,能够立身于世界之林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对科学的贡献,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非常小,所以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基础科学,看到对国家发展、对未来发展、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性,使得我们的后代不会在学科学的时候,看到科学家的名字都是外国人。

也许过一百年以后、两百年以后、五百年以后,我们会看到很多中国人的名字写在科学的教科书上,将来,能够深刻地把科学的基因融合在我们民族的血液和文化里,使得我们把对科学的追求,对科学的研究,对科学的喜爱,能成为我们本能的一部分。也许到那个时候,我们中华民族不光在经济上、在国际上有地位,同时在文化上、在文明上也有一个重要的国际地位。

谢谢大家!

篇5:小班科学:耳朵有什么用?

活动目标:

1.认识耳朵和鼻子,知道耳朵能听声音,鼻子能闻气味,了解一些简单的保护方法。

2.能用耳朵听辨不同声音,学习用鼻子闻气味的方法。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熟悉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电话铃声、小动物叫声等。

2.物质准备:

(1)录音机、磁带,铃铛、铃鼓、盘子、钟等能发出声音的物品;教学挂图(大自然的背景图、流水、刮风、雷雨、鸟鸣等)。

(2)各种有气味的物品,如:橘子皮、香水、肥皂、风油精、醋、酒等(可请家长协助搜集);自制神秘箱一个

活动过程:

1.指五官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2.感知不同气味,了解鼻子的用处。

(1)展示搜集来的有气味的物品,由搜集者介绍该物品,并请大家闻一闻。

(2)游戏:神秘箱。

教师事先将前面展示的有气味的物品逐一放进神秘箱,让幼儿用鼻子在神秘箱的小孔处闻一闻,猜测箱内藏的是什么东西,最后教师打开神秘箱,与幼儿共同验证。

(3)与幼儿一起讨论鼻子的用途,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并引导幼儿回忆:爸爸的鼻子平时是用来干什么的?;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妈妈平时用鼻子做些什么?还有爷爷、奶奶的……

(4)游戏:找相同。

教师出示装有不同气味物品的瓶子,让幼儿将瓶子拿起来闻一闻,并把具有相同味道的罐子放在一起,并说说是什么物品的气味。游戏几次后,教师可适当增加装相同气味物品瓶子的组数,再按上述方式分组进行游戏。

3.游戏“听听猜猜”,感知耳朵的用处。

(1)游戏:耳朵耳朵听一听。

教师和幼儿边摸耳朵边念儿歌:“耳朵耳朵快醒来,听听我是谁?”念完儿歌,教师播放事先录好的幼儿熟悉的声音(如:汽车、摩托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铛声,常见小动物的叫声,人的笑声、哭声等等,或在桌子底下敲击幼儿熟悉的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幼儿猜猜是谁或什么物品发出的声音。待幼儿熟悉游戏后,教师可增加游戏的难度。这时,教师可请幼儿闭上眼睛并变换发声的位置,让幼儿说说声音来源的方向。

(2)教师与幼儿讨论耳朵的用途:你是怎么发现周围的声音?耳朵有什么用呢?

(3)出示大自然的背景图,依次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流水声、刮风声、雷雨声、鸟鸣声等),请幼儿根据磁带所播放的声音选择相应的图片贴到适当的位置。

(4)讨论: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听过哪些声音?并请幼儿模仿出这种声音。

4.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鼻子和耳朵。

(1)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保护鼻子。

①教师出示一个流着“鼻血”的娃娃,教师提问:娃娃怎么了?娃娃的鼻子怎么会流血的?教育幼儿不能用手挖鼻孔,鼻涕流出来时,要用手帕来擦。

②请幼儿当“小老师”,教娃娃正确的擦鼻涕的方法。

(2)讨论:怎样保护耳朵。

①请幼儿说说没有耳朵会怎样?

②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③说说怎样保护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5.阅读幼儿用书——我有耳朵和鼻子。

篇6:小班科学活动耳朵听听乐教案

1、感知耳朵的作用,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2、喜欢玩听觉游戏,有初步的保护耳朵的意识。

活动重点:

感知耳朵的作用。

活动难点:

有初步的保护耳朵的意识。

活动准备:

小镜子、耳朵图片、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导入主题。

2、观察图片,认识耳朵及作用。

让幼儿感知自己耳朵的位置,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

3、游戏:《你的耳朵在那里?》每人一个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耳朵。

(1)出示耳朵的图片,进一步观察耳朵。

(2)幼儿讨论:

①耳朵的外型,观察发现每个人的耳朵都不一样。

②怎样保护耳朵。

小结:每个人都有耳朵,耳朵能帮我们听到许多声音。我们要保护好耳朵,不要让耳朵受伤;不要往耳洞里塞小物品,不能对着小朋友的耳朵大声吼叫等等。

4、游戏:《听听说说》继续感知耳朵的用途,通过游戏分辨出各种声音。

篇7: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教案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做客时要怎么样?(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小纸片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辨硬币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刚、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里面装的是不是旺仔牛奶呢,请小朋友们不要打开盖子,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操作。摇旺仔牛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来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回答,证实正确答案后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2.操作活动二:听辨米在胖大海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胖大海饮料瓶子)里面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辨米发出的声音。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集体练习:这是米发出来的声音)

3.操作活动三:听辨木珠在八宝粥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师:小朋友快来,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木珠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个别回答,请一名幼儿证实,集体练习:这是木珠发出来的声音)

4.操作活动四:听辨纸片在可乐罐中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

(2)幼儿操作。听一听纸片在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 (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教师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提示)

三、第二次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1.导语: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2.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用饮料瓶)

篇8:有什么用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一旦成年了, 就意味着我们得在这满是势利鬼和冰冷面孔的世间争取一个位置, 这些人的影响是我们产生身份焦虑的关键所在。”其实, 在成年之前, 我们对身份和权利的认识, 已经被环境、社会、意识形态所影响, 更多时候面对的问题是, 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应具有工具性、发展性和人本性特征, 但我们还基本停留在“吹糠见米”的工具性阶段。于是, 中国的部分大学为争当有用的大学, 所设专业都是有用且仅是有用的专业。真的有用?2013年8月下旬, 19岁的四川姑娘玲玲收到本科录取通知书, 但她父亲认为“读书无用”不支持她上学。在网上的一万多名受访者中, 有超过七成的网友赞成玲玲父亲的观点。那么, 找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学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综合能力、运气、社会关系。经统计, 在2537位被调查者中, 选择综合能力的最多, 占30.55%;选择工作经验的次之, 占30.31%;其余依次是社会关系占12.38%, 学历占9.85%, 运气占7.92%, 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占5.05%, 专业背景占3.94%。传说中的“名校效应”和“拼爹”手法都不灵验了?为何如此?究竟什么招数才算有用?

据教育部通报,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五年下降, 弃考率约为10%,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主动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而备受瞩目。因此, 对于教育, 最让人心痛的不是为孩子争夺学位时的无奈, 而是学历贬值情境下教育作为底层上升途径的弱化, 是民众对于教育前景的信心的流失和动摇, 这无疑是可怕和危险的。因为, 教育不应该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唯一目标, 而应该以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与发展、满足公民接受教育的需求为最高目标;教育不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生存的本领以及奉献社会的能力, 更是为了满足人们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愿望;教育以人为本, 而不是以培养人才为本。教育从个体需求出发, 更加体现出对于人的尊重。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 大学是没有用的, 因为大学是培养人的, 人不是为了有用, 人本身就是目的。

所有学过初中平面几何的人, 都会惊叹于欧氏几何的完美, 欧几里得的一个学生却问道:“你这个东西好是好, 挺好玩的, 可是它有什么用啊?”老师一下子觉得很惭愧, 便掏出两个铜板交给学生:“对不起, 没有用, 你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学有用的东西吧。”欧氏几何没有用, 逻辑思维没有用, 殊不知, 正是这种没有用的智慧嵌入人的内心深处, 关怀人的内心世界, 而只有内心世界丰富且强大的人才能最终改变外部世界。

国学有什么用?《道德经》有什么用?《红楼梦》有什么用?爱有什么用?真诚有什么用?诚信有什么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组诗《拉撒路》中写道:“我们不停地提问, 一次又一次, 直到一捧土堵住了我们的嘴———难道这就是答案吗?”教书的你如果还愿意读点书, 至少说明你至今尚未堕落, 也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 你还有追求, 你还有不满, 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生活方式, 寻求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而这恰恰是学生需要的人文滋养。

篇9:为什么兔子有一对长耳朵?

“你看,”驼鹿说,“我只有两对犄(jī)角想要分给动物们,可是动物这么多,应该怎么分哪?”

免子听了想:“我要是能得到一对犄角该多好啊,我就照别人不差什么了。”

“你看,这一对犄角分给谁呀?”驼鹿问妻子。

“分给大茸(róng)鹿吧,它会保护小鹿的。”妻子回答。

“好吧!那这一对大的分给谁呀?”

驼鹿妻子正要回答,兔子忍不住了,它从树后跳出来大喊:“这一对给我,分给我们兔子!”

“你怎么了?我的小兄弟,”驼鹿吃惊地问,“你要犄角有什么用啊?”

“我当然有用处啦!我要用它来对付我害怕的敌人啊!”

驼鹿就把那对大犄角送给了兔子。兔子高兴地跳起了舞蹈(dǎo),正当它跳得最高兴的时候,忽然从树上掉下来一个大松塔,一下子砸(zá)到兔子头上。兔子吓得没命地跑了起来。可是没跑多远犄角就卡在了树枝上,怎么也挣不开,它吓得尖叫起来。

“算了吧,我的小兄弟,”驼鹿说,“你啊,我看是个胆小鬼。大犄角也帮不了懦夫的忙,你最好能长一对长耳朵,好让大家都知道你爱偷听别人说话。”

篇10:小班科学:耳朵有什么用?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我的耳朵灵

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可以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能积极运用感官感知周围的世界,懂得保护自己的五官。

3、发展幼儿认真倾听的能力和辨别能力,关注自己的身体,激发幼儿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磁带,铃铛、铃鼓、盘子、钟等能发出声音的物品。

2、教学挂图(大自然的背景图、流水、刮风、雷雨、鸟鸣等)。

指导要点:

1、游戏:耳朵耳朵听一听。

教师和幼儿边摸耳朵边念儿歌:“耳朵耳朵快醒来,听听我是谁?”念完儿歌,教师播放事先录好的

幼儿熟悉的声音(如:汽车、摩托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铛声,常见小动物的叫声,人的笑声、哭声等等,或在桌子底下敲击幼儿熟悉的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幼儿猜猜是谁或什么物品发出的声音。

待幼儿熟悉游戏后,教师可增加游戏的难度。这时,教师可请幼儿闭上眼睛并变换发声的位置,让幼儿说说声音来源的方向。

2、教师与幼儿讨论耳朵的用途:你是怎么发现周围的声音?耳朵有什么用呢?

3、出示大自然的背景图,依次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流水声、刮风声、雷雨声、鸟鸣声等),请幼儿根据磁带所播放的声音选择相应的图片贴到适当的位置。

4、讨论: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听过哪些声音?并请幼儿模仿出这种声音。

5、讨论:怎样保护耳朵。(1)请幼儿说说没有耳朵会怎样?

(2)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www.hoing.net

(3)说说怎样保护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动延伸:

篇11:小班科学:耳朵有什么用?

活动目标

1、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2、通过自制响罐,感受声音产生的有趣,培养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易拉罐、空瓶子、纸盒等,小石子、弹珠、硬币、豆子等晃动易发出声响的物品,胶带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响罐,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制作好的装有沙子与弹珠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

2.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二、观察教师提供的制作材料,了解其特点及功用,尝试制作响罐。

1、教师重点指导:

给罐子装入多少物品,响罐该如何密封。

2、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响罐。

三、猜响游戏

1、集体猜测

听一听响罐里装的是什么?进行分类。

根据响罐声音的细微差别,对装入物品多少进行排序。

2、自由结伴,根据晃动的声音互猜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四、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1、教师先用响罐示范一遍伴奏,让幼儿欣赏。

2、幼儿与教师一起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活动孩子十分喜欢,在玩玩、听听、说说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与耳朵相关的一些知识经验。因为书本只是作为幼儿获得新经验的载体,所以活动设计中没有加入绘本的阅读,但是我一直认为大班的孩子可以自主独立的阅读,在自己探索了以后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是最好的。活动存在许多的问题,希望大家可以提出有好的意见和建议。

篇12:小班科学:耳朵有什么用?

活动目标:

1、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2、通过自制响罐,感受声音产生的有趣,培养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

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难点:

给罐子装入多,!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少物品,响罐该如何密封。

活动准备:

各种易拉罐、空瓶子、纸盒等,小石子、弹珠、硬币、豆子等晃动易发出声响的物品,胶带纸。

活动过程:

1、出示响罐,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制作好的装有沙子与弹珠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2、观察教师提供的制作材料,了解其特点及功用,尝试制作响罐。

教师重点指导:给罐子装入多少物品,响罐该如何密封。

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响罐。

3、猜响游戏

集体猜测,听一听响罐里装的是什么?进行分类。根据响罐声音的细微差别,对装入物品多少进行排序。

自由结伴,根据晃动的声音互猜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4、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教师先用响罐示范一遍伴奏,让幼儿欣赏。

幼儿与教师一起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活动孩子十分喜欢,在玩玩、听听、说说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与耳朵相关的一些知识经验。

篇13:历史有什么用?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特征》、《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二战初期,法国便沦于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史家匠心》的写作。在该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没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十万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为此,有人将它称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我所呈献给读者的,不过是一位喜欢推敲自己日常工作的手艺人的工作手册,一个技工的笔记本,他长年摆弄直尺和水准仪,但决不至于把自己想象成数学家。”话虽出于自谦,可也使人感到亲切,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

为史学辩护

此书又名《为历史学辩护》。一门学科的存在需要辩护,足见其地位之不妙。“历史有什么用?”布洛赫曾遭到其幼子的质问。法国沦陷后,他的一位同事也发出类似的感慨。的确,当昔日的价值观已被无情地抛弃,当人们一再无视历史的教训之时,历史又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以治史为天职的学者,布洛赫力图在书中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史学以人类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至少,历史具有娱乐的价值。大而言之,整个西方文明又都与它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单纯的爱好往往先于对知识的渴求,历史自身的魅力引起人们的兴趣,继而激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探讨,而系统严谨的研究展开之后,其魅力也并不会因此大为逊色。真正的史学家都能证明,无论研究进行到何种深度,都可以感受到这种魅力。但是,这一魅力并不能成为历史学存在的唯一理由。因为,卖弄学问并不是知识分子所应追求的东西,决不能像打桥牌那样来“玩”历史。尽管这个可悲的世界可以为科技的进步而自豪,却没有为人类自身创造多少幸福,“当今之世已不容纯粹的娱乐,哪怕它是有益心智的娱乐。”如果一门科学最终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其形象就会显得不那么完美。而且,这一点更使史学家受到特殊的压力,因为,史学的主题正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人们几乎本能地要求历史指导现实行为,因此,一旦历史在这方面无能为力之时,他们就会感到愤慨,就会斥历史为“无用”。但是,“历史的‘用途’(指严格的实用意义上的‘用途’一词),不应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的理智合法性混为一谈。”确实,历史学无法提供解救燃眉之急的锦囊妙计,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然而,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无用”之物往往有大用,但在急功近利的眼中也无非是屠龙之术而已。可见,历史学受到冷遇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布洛赫指出,即使历史学不具备任何实用的功能,它也有充分的理由路身于科学之列,但就目前而言,“这位知识领地的新到者尚处于摇篮之中”。虽然,史学已存在千年之久,但长期以来,以政治、军事重大事件为内容的叙述史始终是史学的主流。进入十九世纪之后,实证主义思潮独步一时,历史学也迷恋于孔德有关自然科学的观念,人们似乎认为,若不能最终提出如同几何学一般精确的公式,就算不上真正的科学。为此,布洛赫提醒人们,要防止近代以来习以为常的学问和经验主义的滥用,即使一门学科不具备欧几里德式的论证或亘古不易的定律,也无损其科学的尊严。一成不变的思想模式原是从自然科学那里引进的,没有必要再把它强加给每一门学科,因为,即使在自然科学界,这种模式也不再通行无阻了。作为一门注重理性分析的科学,历史学还十分年轻,“在一系列最为关键的方法问题上,史学尚未超出初步的尝试性摸索阶段”,尽管如此,历史学没有必要舍弃自身的特色,更不必因其特色而自惭形秽。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存在的理由,它将展示不断更新的历史研究的前景,只要不懈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史学的不完善性与完美无瑕的成功都同样是富有魅力的。对真正的史学家来说,耕耘时的喜悦未必亚于收获时的欢欣。

由古知今由今知古

要了解现实就必须超越现实,要探讨历史亦不可囿于历史。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漠然无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一再强调,“史学家必须与全部生活之源泉——现在保持不断的接触”。书中记载了比利时历史学家皮雷纳的一桩轶事。在斯德哥尔摩游览时,皮雷纳主张先参观新落成的市政大厅,面对同行惊愕的目光,他解释道:“如果我是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只盯着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对此,布洛赫大为赞赏,他认为,正是这种要求理解生活的欲望反映出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出色的历史学家无不具备这种素质,尽管有时他们在表面上显得有些冷漠。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并不因其对现实的懵然无知而有所减色;而一个史学家,若对周围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漠不关心,那么,“应该称之为古董迷,他还是明智一点,不要自称历史学家为好吧。”此间一语,正中要害。校园中的学子常戏称历史系的师生为“出土文物”,史学的圈内人也怡然以“老夫子”自居,殊不知这正是对历史学的误解。有人说,书斋就是历史学的实验室,而治史的灵感有时偏偏来自现实的启示。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是局限于历史本身,当今的知识、现实的生活往往以一定的方式更直接地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作者感慨地说,尽管在史著中他多次描绘过战争的场面,但直到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谈得上真正理解“战争”的含义。汤因比自幼便熟读古希腊的史著,直到一战爆发,身处于那种曾激发修昔底德秉笔著史的转折点,他才对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了全新的领悟,深感古人先得我心,从而萌发撰写《历史研究》的志向。陈寅恪先生也有类似的描述:“寅恪侨寓香港,值太平洋之战,扶疾入国,归正首丘……回忆前在绝岛,苍黄逃死之际,取一巾箱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抱持诵读,其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及世态诡变之至奇。然其中颇复有不甚可解者,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平生读史四十年,从无此亲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饥饿之苦,遂亦置诸度量之外矣。”(《陈述辽史补注序》)

由今可以知古,布洛赫因此提出“倒溯”的历史研究法。他指出,人们以为学者考察历史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先后是完全一致的,而这正是一种误解。虽然学者事后会按历史发展的实际方向来叙述史实,但在着手研究时,则往往是由近及远倒溯而上的。因为,任何研究工作,其自然步骤通常都是从已知推向未知的。“为了阐明历史,史学家往往得将研究课题与现实挂钩,……只有通过现在才能窥见广阔的远景,舍此别无他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永远静止不变的景象强加给每个阶段,史学家所要掌握的正是它在每个阶段中的变化。但是,在历史学家审阅的所有画面中,只有最后一幅才是清晰可辨的,为了重构已消逝的景象,他就必须从已知的景象入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掘土机的铲子。”读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马克思那句至理名言:“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无怪乎,早在四十年代,布洛赫就说过要把马克思的塑像奉入革新派史学的先贤堂。

由今知古的目的还是为了由古知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类的教诲早已被人说滥了,值得注意的倒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它认为历史距今愈近愈有教育意义,愈远则价值愈低。布洛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等于把人类演进过程视为一系列突发事件的组合,忽视了许多牵制社会发展的惰性力量。事实上,那些广泛而持久的发展所造成的强烈震荡完全可能是由古及今的。社会思潮的波动,技术的更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左右人类命运的潜在因素,它对历史的影响决不亚于一次政变或战争,历史上最深层的东西往往是最确凿无疑的。“为了正确把握当今世界,我们必须了解清教运动和天主教改革,又想了解那些距今不远却转瞬即逝的思潮和情感,几百年过去了,然而,谁敢断言对现实来说前者的重要性远远低于后者呢?”同样,对当今国人来说,孔子的影响未必亚于雷锋,我们从古代史籍所获得的启示也决不少于近现代的某些论著。可以断言,时间的远近不能成为衡量历史价值的标准,正如不能因为月亮较近就断言它对地球的影响比太阳还大一样。对历史作实用主义的裁断,实质上是对历史家变相的轻视。

“有意”的史料与“无意”的史料

布洛赫反对实证主义史学,但并不轻视史料考证工作,他本人就是一位擅长运用史料的中世纪史专家。他把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指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这类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后者指政府的档案、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前者虽然具有相当的价值,但在历史研究者看来,后者更为可靠。若仅仅依靠“有意”的史料,当代史学家就会成为前人思想的奴隶,成为旧时代偏见的牺牲品。中世纪史专家就会得出农村公社无足轻重的结论,因为当时的作家很少谈及农村公社;现代人就可能忽略中世纪强大的宗教势力,因为在当时的文献中这类记载所占的位置远远不及贵族战争。总之,注重无意的史料可以帮助后人考辨历史的真伪,填补历史的空白。当然,并不等于说这类史料是完全可靠的,但至少其制造者在主观上并未想到欺骗世人或影响后代史学家的看法。

一个时代也如同一个人,并不愿把自己及祖先的隐私全部抖露出来,它有意将精心粉饰的形象公之于世,史官便是它的代言人。这就为后人了解历史真相设下层层雾障,留下了种种千古之谜。随着史学的进步,史学家已日益注重“无意”的史料,自觉地抵制“有意史料”的束缚。

布洛赫相当重视史料的辨伪正误,本书就专辟一章探讨史料的考证,其中既有对考据学历史的纵览,也有对考据方法具体而微的论述。布洛赫认为,长期以来,史著的编纂者与考据学家似乎各行其道,前者蔑视后者的繁琐,后者又嘲笑前者的空疏。他进而指出,将史料整理与史书编纂完全割裂开来会给史学带来双重的危害,轻视史料考证与“求实”这一史学基本准则相悖,使历史学难以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把手段当作目的,为考证而考证,则无非是虚掷光阴的博学游戏。仅仅考出史料的虚假只不过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还必须深入下去,进而揭示人们作伪的动机,其背后必有难言之隐值得进行研究,这样,就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结论。况且,即便是伪造的史料也不是一无可取的。如中世纪作家曾撰写了大量的“圣徒行传”,其中不乏子虚乌有之事,但是,若把这些材料作为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和思想资料来利用的话,其价值就无与伦比了。所谓史识,正在于能独具慧眼,发现前人所不愿透露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诚如布洛赫所言,“尽管历史学只能通过昔日的‘轨迹’来了解过去,我们对过去的了解还是要比它本身愿意告诉我们的更多些,这才是我们的成功之处,确切地说,这是精神对物质的辉煌胜利。”同时,他不无愤慨地指出,当今之世,弄虚作假、造谣惑众之事盛行不衰,公众对宣传媒介的不信任,竟使口耳相传这一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得以奇迹般地复活,如今,“在学校的课程中居然没有考据学的一席之地,实在令人感到可耻。”这真是书生之见,区区考据学又岂能阻止世人的弄虚作假呢!

评判还是理解?

“入史局须手硬”,故常把史家喻为法官。不畏权势的法官自古少见,公正不阿的史官亦屈指可数,但其威风又何其相似,魏收就曾以掌有“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的史笔而自傲。这种心态并非东方人所独有,布洛赫就指出,长期以来,史学家就像阎王殿里的判官,对死人任情褒贬。人总是希望像上帝那样判定此为善,彼为恶,史家在裁断死人的是非时更是下笔无情。他提醒人们注意,褒贬前人要比理解他们容易得多,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探索,要比简单的定性论断难度更大,“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必十分有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前辈判定是非善恶吗?”空洞的评判,然后又是空洞的翻案,给史学蒙上一层反复无常的外表,败坏了史学的声誉。将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时代的相对标准绝对化,并据此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只能得出荒唐的结论。

“‘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而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正如古老的阿拉伯谚语所言,‘与其说人如其父,不如说人酷似其时代’,无视这东方的智慧,历史研究就会失真。”历史学家正该放下假天使的架子,少一点评判,多一分理解,对古人表一种同情。

在喧嚣嘈杂的名利场中,在你死我活的人生舞台上,史学家要求“理解”的呼声是多么微弱啊!当法西斯的铁蹄步步逼近之时,布洛赫预感到已无法用笔来为历史学辩护了,终于,他拿起了枪,结果,他死于枪弹。本来他有机会亡命英美,或许他可以袖手旁观,独善其身,那样的话,可能会写出更多的传世之作,对此,人们惋惜不已。有人曾强调“学者以学术为生命”,这固然是学者神圣的选择,也未尝不可作为苟且偷生的遁词。《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位老于世故的教师曾言:“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不错,但更多的成熟男子只是为了活着而卑贱地活着。生亦吾所欲,义亦吾所欲,布洛赫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评判”还是“理解”呢?

篇14:猪耳朵的营养价值都有什么

猪耳朵的营养价值:

猪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具有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损、身体瘦弱者食用。

猪耳很有营养,并且口感非常好,尤其是当凉菜吃的“卤猪耳”,吃到嘴里是又柔韧又脆,味道鲜香不腻,且富含胶质。

同时猪耳朵也是一种荤菜。

中国各地的熟食店都很常见。

猪耳很有营养,并且口感非常好,很多人用猪耳朵当下酒菜,尤其是当凉菜吃的“卤猪耳”,吃到嘴里是又柔韧又脆,味道鲜香不腻,且富含胶质。

猪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具有补虚损、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损、身体瘦弱者食用。

麻辣耳丝

主要材料:猪耳朵400克、香葱1棵、花椒适量、干辣椒适量

调味料:香油2小匙、精盐4小匙、味精1/2小匙

1、先将猪耳朵刮洗干净,抹上盐,腌3小时,再放入锅中,大火煮至六七成熟,捞出晾凉;

2、把猪耳朵切成丝,加入盐和味精,用手拌成蓬松状,放入盘内;香葱洗净切丝;干辣椒切碎;

3、把香油倒入锅内,烧至七成熟,将花椒和辣椒末倒入,用小火炸3分钟,再转用中火,待花椒炸出香味时,捞出花椒、辣椒,把香油淋在猪耳丝上,撒上葱丝即可。

篇15:手电有什么用

那一路上,你感觉到天空的阳光一把一把地洒进沙漠,你都能听到那种金属质地落地沙沙的声音,你看见那个沙漠金灿灿的,线条从来没有被破坏过。我一个人在那里欣赏着欣赏着,突然觉得气温就像坐滑梯一样到了底,天就黑了。突然之间,沙漠里的气温连10℃都不到。唯一我能够找到的植物是一种叫骆驼刺的蕨类植物,根扎得很深很深。我用那把英吉沙短刀刨那个骆驼刺,最后扒得十指鲜血淋淋,扒出一小堆,但点不着。后来在沙子里扒了一个小坑,用我的那条毛巾做引子终于点着了。很冷很冷的天,我不时去砍几棵骆驼刺,看着天空,天到最黑的时候都是墨蓝色的,有紫色的云团,疾走如飞。就一个人在这里一直等到凌晨。我那两个师兄找到了我,找到的时候他们俩就痛斥了我一顿,说:“你看你给我们留的纸条上,说你带手电了,手电有用吗?”我当时想想手电真的没用。他们俩就说我:“你知道沙漠里会有沙丘的平移吗?你知道沙漠里会有狼吗?你知道沙漠里降温要降二三十度吗?你知道这个沙漠会有沙尘暴吗?”我說我都不知道。“你凭着一个手电就敢来沙漠啊?”我当时已经委屈胆怯觉得犯了那么大的错误,我已经不敢说出来对一个城市长大的女孩来讲,那是我的一个梦想,尽管这个梦想显得有点荒唐。

后来我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曾经在工厂里面下放过两年。那是很特殊的一段时间,我带着户口到一个叫柳村的地方呆了两年。那两年我情绪很沮丧,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女孩,什么苦都没有吃过,一下子被扔到那个地方,连看一点书都没有一点可能了。情绪最沮丧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来看我,接着他去看了那两个师兄中的一个人,他们两个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海南,平时大家互相没有什么问候。有一天,我突然收到其中一个师兄给我写的一封信,他听说我情况不太好。我打开那封信一看,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正中写着一行字:“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那一刻我拿着那张纸,看着中间的那行字,五六年前的时光突然涌起来了。我开始明白在我进沙漠的荒唐的夜晚,我背的手电是唯一没有用的道具,但是那个手电是用来照亮梦想的。它鼓励你为了心愿,以一种青春的勇敢去闯荡那样一个孤独的地方,尽管有危险,但是你不知道,你就真的去了。我想我长大了,为什么会沮丧呢?就是在这个社会上,我越来越懂了什么是沙尘暴,什么是沙丘平移,为什么有狼,为什么会降温。人其实最终害怕的是自己的经验,我们往往被自己的直接经验和他人的间接经验影响,以致太害怕这个社会的规则。这个时候能给自己充电的,有时候是那些曾经的梦想和未来的梦想。

曾经的梦想会告诉我们,青春是一种资本。你已经做过的事情告诉你,你还可以去做更多的事;而未来的梦想是生命的保鲜剂,一步一步走过去,你会觉得就像手电光一样,在心里也是一种能量。■

(摘自FT中文网)(责编 达溪河)

上一篇:小学教师学期末教学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晋级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