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2024-04-14

学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学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我看《义务教育法》特点

首先,它有强烈的时代性。经过20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已经开始转变成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下一步要朝着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义务教育法》,更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用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均衡发展的思想、素质教育的使命等等。

其次是它的系统性。全面总结20年来《义务教育法》实施的经验教训,对新的历史背景下义务教育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的义务教育制度。

第三个特点就是可操作性大大增强,甚至解决了教育法律的一些通病,使之能够成为其他教育法律修订的借鉴。针对当前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开刀,也体现出了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四、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农村而言,从今年到明年要全部免除学费、杂费,但是对城市而言,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上,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就涉及到很大的财政问题。现在国家就是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统一性。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第六、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篇2:学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高校教育法学概论)

谈谈学习教育法规的意义及体会

(论文题目)

学校:湖北医药学院

姓名:厉莉

准考证号:2013pxd01102230

培训地点:湖北医药学院

论文评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 阅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谈谈学习教育法规的意义及体会

厉莉

湖北医药学院第五临床学院

【摘要】《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是以高效教师为主线,重点突出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的基本知识,突出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急需熟悉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通过学习获得了四个方面的体会,即学习高等教育法规是依法治教的需要;是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理清高校、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之间相关法律问题的需要;是高校教师履职的需要;是高校教师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 教育法规 体会

“不崇法,无以安;不学法,无以言;不徙法,无以行”。在《高等教育法规慨论》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就告诫我们在这个法制社会不懂法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不会用法律来维权更是悲上加悲。通过对《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学习,使我熟悉和掌握了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每一章节后面的典型案例评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深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特别有利于新教师对法学的思考,有利于新教师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学习高等教育法规是依法治教的需要

依法治教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依法治教是各类国家机关、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种教育主体所共同参与的,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高等教育法的研究,是依法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必要手段,认真学习,掌握以及

运用教育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和确定了 “行业依法而治”,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国家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这是高校教育的特殊地位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游戏的冲击,虚拟与现实 “是非”观的颠覆,使少数人的“是非”观也发生了颠覆。大学生正处在角色转型阶段,心智还不成熟,对未来充满向往,对一切充满好奇,对社会缺乏了解,对诱惑缺乏自制力,“是非”观很容易出现偏差。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法学知识,理清法制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法守法,明辨是非,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依法进行,使高校教育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

同时,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关系已由单

一、纵向型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转移至以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型教育关系,与一定范围内纵向型行政关系并存的教育法律关系的新格局。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平等主体关系,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各种社会组织的联合办学关系等,使依法治教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教育法体系框架,为教育活动确定了基本的法律规范,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学知识,依法治教以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学习高等教育法规是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理清高校、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之间相关法律问题的需要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想,“学不学法没关系,反正我不做违法的事。法律是打官司用的,不准备打官司,那只要规规矩矩守法就行了。”“有一些人借口平常工作忙,不注重学习法律知识,等到事情不可收拾的时候,他们才突然明白自己是法盲”。法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和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自从社会有了法,人们就感受到法的力量,受到法的保护或受到法的惩罚。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法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懵懂的执法,不经意间违法“吃上”官司,才突然明白法律是无情地、是公正地、是不能随个人意志而改变的,因此,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是国家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需求,在全面实行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法规缺乏了解的教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普及教育法学知识,并将教育法学理论和知识变成教育工作者牢固的信念,落实在教育行动上。

通过对高等教育法规的学习,理清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如高校的法律地位,即高等学校在法律上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的特征,通常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确定。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据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准则,以领导与被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的教育民事关系。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之间都会

发生法律关系。了解高校的法律地位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在我国高校法律地位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前的高等学校,是计划体制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实际上具有一种类似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第二阶段是1985-1995年的高等学校体制改革。这一时期学校的法律地位虽然有了诸多细微的变化,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仍然具有典型的强制性和计划性特征。

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后的教育体制改革,确立了学校的法人地位,赋予了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法人资格,使高等学校真正拥有了自主办学的实体地位。

高等学校与教师和学生的法律关系,高校与教师之间、高等学校与学生等之间关系既是教育被教育,又是管理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地、潜在地和深远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还要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利用法律思维来处理问题。3 学习教育法规是高校教师履职的需要

通过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学习,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对教师应履行的六项义务,即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育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

力、体质等方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判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2】。其中第一项义务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其余五项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法制的基础知识,熟悉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提高依法施教的水平和能力,掌握依法维护自身及学生、学校合法权益的方法。因此,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开设教育法学课程,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法学有关知识,无疑会提高教师从法律角度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运用法律方法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调解、处理纠纷的能力,更全面、准确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4 学习教育法规是高校教师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

学习教育法规,不单是教师个人的事情,高校教育承担的是为社会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责任,而高校教师是各科学领域中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学生以及其他专业外的人士享有一定的学术权威,一方面通过教学与科研间接地将自己的行为规范作用于大学生,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就将这中影响广泛渗透、传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履行社会服务的功能时,其学术行为规范正逐步成为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促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教育法制基本知识,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依法治教的形象,带领广大学生、家长和公民认真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使依法治教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总之,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城部分,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国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教是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是依法治教的主体,只有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教的进程。高校教师掌握现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内容,树立依法治教意识,有利于高校依法治教,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3:学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1.“重点校”政策的弊端。

教育政策是执政党和阶级意志、 各阶层利益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其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政策环境中, 因此政策目标和内容的确定也必然受到国家公共政策的影响和制约[1]。 1959-1961年, 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 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脱离贫困, 成了国家的第一要务。 因此, 1961年, 教育部发布 《关于有重点的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的通知》, 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条件适当选择若干所中小学, 集中优势力量, 尽快把这批学校办好, 如果条件允许, 就逐渐扩大数量。 由此, “重点校”政策在新中国出现, 这也标志着我国教育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开始。

“重点校”政策的推行培养了一批高质量人才, 满足了国家短期的发展需求,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受教育水平的要求提高, 由“重点校”政策所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问题日益严峻, 至此, “重点校”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2.严峻的择校问题。

“重点校”政策推行所引发的教育资源失衡, 促使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展开追逐。 在就近入学之前, 一直都是以考试分数择校, 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学生就不可避免地承受巨大的课业负担, 这种负担不仅来自于学校、教师, 而且来自于家长、辅导机构, “以分择校”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除此之外, 以分择校在对大多数人公平的表象之下, 存在诸多权力寻租行为和金钱交易行为, 违背了社会对于教育公平的追求。

二、就近入学———维护教育公平的初衷

1.政策推行。

由“重点校”政策所引发的择校问题愈演愈烈,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 早在1986年, 国家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 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2014年, 教育部将工作聚焦于19个大城市,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面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 包括北京在内的19个重点大城市在2014年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面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并在2015年100%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就近入学”代替“以分择校”,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教师和家长对于分数的盲目追求, 在就近入学的条件下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2.弱化权钱交易行为。

就近入学明确规定了相应学区内的对口学校, 改善了自主择校时期的混乱局面。 自主择校存在大量权力寻租和金钱交易行为, 有钱的“以钱择校”, 有权的“以权择校”, 极大地破坏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就近入学对入学范围做出明确规定, 有利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秩序。

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自主择校时期, 优质生源纷纷涌向优质学校, 而比较薄弱的生源只能进入薄弱学校, 好的越好, 差的越差, 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不利于薄弱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难以激发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热情, 更不利于薄弱学校的优化发展, 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就近入学均衡了不同地区学校的生源, 促进了学校生源的多样化, 避免了有目的的分层行为, 有利于各区域学校的均衡发展, 缩小校际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

三、就近入学———问题层出不穷

1.地方政府保守实施, 就近入学难以真正贯彻。

地方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 理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但事实还有待考量。 虽然国家已经明确规定,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政策, 但是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违规行为, 在就近入学的基础上, 保留部分优质学校的名额, 这些名额的拥有者一般都是政策的执行者, 他们掌控着政策的执行, 容易以权谋私。 这与我国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 我国政府在行使教育职能的时候, 存在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行为, 这源于我国尚未形成政府与学校及学校内部权利义务制衡机制。 政府在与学校的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其角色定位常使其管理意识大于服务意识[2], 以职务之便窃取教育的果实。

2.就近入学催生房价上涨, 加剧教育不公平。

政策形式上的“另起炉灶”必然会引发结构上的漏洞, 入学政策从自主择校转为就近入学, 这就带来了“学区房”这一漏洞, 谁有“学区房”谁就初步具备了入学资格, 从而引发家长对于学区房的盲目追求, 促使优质学校学区内的房价直线上涨, 房地产商从中谋取巨大利益。 更有甚者, 政府与房地产结成联盟, 为了减少教育成本的投入, 政府将学校引入房产商的区域内, 为其带来“学区房”效应, 减少学校建筑成本的花费, 而普通民众为了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要为这一行为买单。 高额的学区房价只有拥有一定数量财富的人才能负担得起, 所以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又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完善政府行政监督机制, 规避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 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执行国家政策, 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考量因素。

3.优质学生失去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

每项政策的推行, 在满足部分人利益的同时, 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 就近入学推进教育公平是基于区域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而言的, 当教育资源不均衡时, 就近入学实际上是以一种大而化之的公平损害了部分优质学生的利益, 对于身处优质学区内的普通学生而言, 就近入学政策没有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 甚至是谋了福利。 但是, 对于不处于优质学区内的优质学生而言, 其本身具有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 但是就近入学政策剥夺了这一权利, 使其失去了接受高质量教学的资格。

4.“优质学校”面临生源负担, 选拔难以避免。

在就近入学的基础上, 往往存在一个学区内有多所对应的学校, 当这些学校存在好坏之分的时候, 择校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现。 学区内的优质学校面临过多的生源负担, 如何筛选学生又成了一项重要的政策议题。 目前已经存在的有几种形式, 考试、面试、对以往综合表现 的考核、 摇号抽签等, 至于这些选拔方式是否真正公平仍有待考核。

5.追求形式的公平, 难以因材施教。

就近入学的依据是学生所处的地理位置, 而不是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于“幼升小”的学生可能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幼儿园的小朋友智力水平相当, 拥有的知识能力也没有太大区分, 但是到了“小升初”阶段, 当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进入同一所学校, 往往会出现好的学生 “吃不饱”, 差的学生 “吃不下”。 如何因材施教, 成为学校教师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如果就近入学只是一味地追求教育形式上的公平, 则是万万不可取的, 只有处理好形式与实质上的双重公平, 教育政策才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四、追本溯源———平衡教育资源, 加大教育投入

就近入学所引发的教育问题, 归根结底是源于教育资源的供需失衡, 供不应求, 已有资源分配不均衡, 向着优质学校倾斜;优质资源缺乏, 也往往集中在优质学校, 因此, 人们才会不惜代价地想要进入优质学校, 就近入学引发的问题实质上还是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问题, 供不应求, 就要增加供给, 扩大生产规模, 政府应当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国际上衡量国家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 我国2012年才达到该标准, 虽然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政府唯有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创建更多优质学校, 帮助基础薄弱的学校, 缩小校际差距, 就近入学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总之, 就近入学政策是一项利大于弊、拥有长远视角的政策。 如果我们一味坚持自主择校, 那么学生的负担将是一个无底洞, 以考试分数的高低确定学生能够获得的资源, 看似公平的举动恰恰是不公平的,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于考试, 以单一形式评判学生能力, 这是不公平的。 同时, “考试论英雄”是对应试教育的加强,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钱学森之问已深刻地警醒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唯有这样, 学校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有思辨能力的人, 而不是沦为“生产机器的工厂”。

参考文献

[1]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54.

篇4:学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教育法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73-02

教育法学课程通过对教育法律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法律基本理论,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适应我国建立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需要。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高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以适应依法治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具有一定法律修养的教育人才。在兼具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研究,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法则是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的理论背景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案例分析法”。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论,使学生受到法制教育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恰当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编造一个故事以牵强附会理论知识。

二、在教育法学课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的必要性

教育法学课的特点是既有鲜明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教育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他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以适应依法治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具有一定法律修养的教育人才。教育法学课的教学目的是重在理解和应用,使学生能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运用教育法学的知识解读教学案例,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教育法学中的法律条例告知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是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课堂氛围沉闷,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一个硕士研究生应有的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则能将最新的教学现象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育法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案例分析法,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发展趋势。

三、如何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教师要提高教育法学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中正确、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法学课中恰当运用案例分析法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选案例

不是所有的个案都能作为教学案例进行使用。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需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案例。具体说,教学案例需符合几个标准。一是近。近即选择的案例要新,最好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比如在教育法学课程中关于学校安全章节中,可选择最新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2010年举国关注的“全国35天内连发4起校园血案”,可以作为这一章节的典型教学案例。二是真。真即案例最好是真实的,而非教师自己编造的。教师自己编造案例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非真实的个案总会有纰漏,而且受编造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往往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牵强附合,不利于学生进行讨论。三是精。精即案例不宜过多。虽然案例分析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但课堂中如果滥用案例,缺乏对知识的系统分析,不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再生动的案例也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讨论的目的。四是活。活即案例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具有典型性,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总之,案例的选择要适宜,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二)案例导入

选择一个好的案例,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导入。如,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关于学校安全的章节。对该章节运用到“全国35天内连发4起校园血案”案例,可以选择在课前导入。在课程教学之前,可将其“全国35天内连发4起校园血案”的个案告知学生,并让学生对该案例涉及到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学生则可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了解理论界对其案例内容的研究动态,知道当前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而自己又有何看法;或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学界以外的社会各界对其案例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最后,針对当前各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念,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并形成专题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学生中如有不同的观点,可辩论,以激发灵感,相互学习。

(三)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讨论是开放的,允许学生从各个侧面对案例作多元解读。在学生提问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进行评价。众所周知,如果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则会不自觉的担心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认为相对于其学识是否过于肤浅而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时正是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使其有轻松的讨论氛围。当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或鼓励敢于对前人已有的理论观点质疑和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对于校园安全,著名维权律师郝劲松认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安保措施应当有法律规定,现有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都过于虚无飘渺,没有明确学校应该做什么、当地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来保护学生的安全,所以应当立法以保障安全。”在这个著名律师的观点中,强调通过立法来保障校园安全。作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是否真的是当前法律“虚无飘缈”,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执法过程、社会因素等。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对其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比起教师进行辛苦地讲授,效果会更好,学生能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对其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及较多的精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否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学生疲于应付,则适得其反,最终看到的或许只是材料的堆积,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

(四)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最后对争论结果作出总结,作出必要的分析。教师除了要有纯熟的专业技能,广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沟通与融合的能力。在教学中,既能抛出新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或解答。即在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后,对于学生的见解能做有见地地评述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分析结果进行再分析,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理解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要达到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探索问题的水平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总之,对案例的点评应做到因势利导、合情合理、层次清晰、结论准确。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维平,石连海.教育法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全国35天内连发4起校园血案各地急补安全漏洞[EB/OL].腾讯新闻网.2010-04-30.

http://news.qq.com/a/20100430/001340.htm.

[5]赵新龙.论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J].新西部,2010,(12):202-203。

[6]胡斌.案例分析法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7-38.

[7]胡先祥.案例分析法——法律职业教育的首选方法[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60-61.

篇5:教师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

教育法学是人们认识教育法和教育法律现象的结果,反过来,它又指导和推动着教育法制的实践活动。对广大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习并掌握教育法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教育法学是适应依法治教形势的需要

近些年来,依法治教做为一个基本方略在教育工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所谓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它是各类国家机关、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种教育主体所参与的,包括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教育事业和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制活动。实行依法治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总体上看,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提出和确定了“依法治国”、“行业依法而治”。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的高度。国家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

其次,实行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事实证明,保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仅仅靠“人治”,靠领导人的“开明”,或者单纯靠行政手段干预,都是不稳定的,必须实行依法治教,保证教育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关系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纵向型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转移到以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横向型的教育关系与一定范围的纵向型行政关系并存的教育法律关系的新格局。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平等主体关系。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各种社会组织的联合办学关系等,都是合同关系。教师管理也要逐步转移到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聘任制,它的基础就是一个聘任合同。教育法律关系性质和格局的重大变化,使依法治教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教育法体系框架,为教育活动确定了基本的法律规范,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学知识,以适应依法治教的要求,指导依法治教的实践。(二)学习教育法学是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的需要

法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和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已有很长的历史。自从社会有了法,人们就感受到法的力量,受到法的保护或受到法的惩罚,自然就要思考法是什么,评价现行的法及人们的法律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法制工作不仅全面启动,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已经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全面执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解,对现行法律规范的要求和态度,对于法律的评价以及对于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欠缺,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因此,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是国家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在全面实行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则更为重要。不能设想,一个对教育法缺乏了解的干部、教师,会严格遵守法,正确执行教育法。因此,必须普及教育法学知识,并将教育法学理论和知识变成教育工作者牢固的信念,落实在行动上。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加大法律知识培训的力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用现代科技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实干部”的重要措施。

(三)学习教育法学是正确履行教师职责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教师必须履行的六项义务,其中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是第一项义务,这也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该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其他五项义务,如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提高政治、业务水平等,也都要求教师应具备教育法制的基础知识,熟悉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提高依法施教的水平和能力,掌握依法维护自身及学生、学校合法权益的方法。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 开设教育法学课程,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法学有关知识,无疑会提高他们从法律角度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运用法律方法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调处有关纠纷的能力,更全面、准确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四)学习教育法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并推动人民群众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的需要

篇6: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报告

为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学校制订了详细的控辍保学实施方案和一系列的制度,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认真贯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扶贫控辍”,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动员和组织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严防死守,齐抓共管,相互配合。

二、宣传政策摸排状况

为掌握贫困学生资助的第一手状况,学校要求老师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摸清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填写在校生表,并上报学生发展中心,由学生发展中心上报教育局资助中心,资助中心根据扶贫办系统比对出建档立卡生。为使资助资金发放到建档立卡学生手中,我们通过办专栏、写标语,发告知书、资助政策宣传等形式对贫困生资助政策及工作流程状况进行广泛宣传,让学生、家长、社会了解资助政策。

三、领会精神落实制度

按照县教育局资助中心和扶贫办相关的学生资助工作文件要求,学生发展中心认真学习并坚决落实执行上级有关文件,每学年对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摸底,认真规范建立贫困生档案。规范管理公示原材料,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及电话监督。

四、严格程序规范档案

学生中心根据教育局扶贫办和资助中心文件,严格资助流程,为资助管理工作带来强有力的保障,使学校的助学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制定贫困生资助工作制度;

并认真做好学生资助计划、学生资助工作总结、经常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自查。

五、开展大家访活动加强家校联系

篇7:学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一、基本情况

29团梨华中学地处乌鲁克山下、孔雀河畔。于 年建校.现有在校学生 人,其中小学生人,中学生 人。共有33个教学班级。在职教师 人。

学校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拥有中小学综合教学楼各一幢,学生食堂一个,寄宿制学生宿舍楼(两层)一幢,中小学各一个水冲式厕所。风雨操场一座,400米环形跑道(砂石路面)围成的运动场一个,中小学各一个小型运动场(两个篮球场大小)。

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组织领导

(二)、办学条件

1、学校布局

梨华中学校园占地 亩,按教学区、办公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进行合理布局,区域分明,井然有序,相互之间不受影响和干扰。校园环境优美,绿化、美化、净化到位,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国槐青翠欲滴,杨树秀颀挺拔,各种花树点缀其间,树下绿草如茵,是教书育人求知修身的理想场所。

2、学校规模

梨华中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合体团场学校,分小学部(一至六年级)和中学部(七至九年级)两个学部。其中小学部一至六年级共20个班,在校生 人,中学部七至九年级共12个教学班在校生 人。一年级招生依据新生户口,就近入学的原则,不举行任何选拔优生考试。初中招收小学毕业生,保障本团所有的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其中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现有 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3个班,人,最高班额 人,二年级3个班,人,最高班额 人,三年级3个班,人,最高班额 人,四年级4个班,人,最高班额 人,五年级3个班,人,最高班额 人,六年级3个班,人,最高班额 人,七年级4个班,人,最高班额 人,八年级4个班,264人,最高班额46人,九年级5个班,164人,最高班额38人,无超大班额现象。

3、生活设施

学校食堂建于 年,建筑面积达平方米,能满足120名师生同时就餐。早午晚餐期间,均有免费的安全卫生的开水供应。学校食堂冰箱、消毒柜、和面机等各项设施配备到位,实现学生餐厅和操作间分离,学校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检查炊管人员的健康证,确保师生生命安全。食堂周围的健康饮食,珍惜粮食的介绍和宣传,使同学们做到合理饮食、健康饮食。

中小学各建有水冲式厕所一座,虽未做到教工厕所和学生厕所分设,但男生厕所坑位达到1/18,女生坑位达到1/13。厕所干净整洁,有专人打扫,地面硬化防滑。

学校建有两层的学生宿舍楼一座,建筑面积平方米,生均使用面平米。现有住宿生 人,男生 人,女生 人,学生宿舍实行标准化小宿舍管理,住宿生一人一床。宿管老师加强宿舍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种物品摆放整齐,美观大方。加强对宿舍的文化布置,开展特色宿舍命名活动。宿舍定时打扫,通风换气,为同学们提供理想的住宿环境。

4、学校用地与校舍建设

①占地面积 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平方米。

教室建筑面积平方米,生均面积平方米。其中小学部每间教室面积达平方米,中学部每间教室面积达平方米。每个教室配有荧光灯11支,并且配有灯罩。教室地面硬化。

5、实验室与各功能室

梨华中学共有各类实验室5个,其中小学自然室一个,中学化学、生物实验室各一个,中学物理实验室两个,各种仪器配备达到标准。各实验室、器材室配备专人管理,总账、分类账、报损账、往来帐齐全清楚,各种规章制度张贴上墙各项设施配备到位,能基本满足各学段个学科的日常实验教学之用。另有音乐室4间,美术室1间,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各一间,其中设施均按《兵团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置,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作用。

5、体育

梨华中学设有体育器材室一间,有专人管理。中小学各有一个小型运动场,场地硬化。学小学部运动场有300米的环形砂石跑道,内有沙坑。另有两个沥青铺面的篮球场,旁边有单杠、双杠、排球场。有8个乒乓球台子,购置安装学生健身的各种器材十余种。

6、卫生保健

有校医一名,校医务室一间。装备基本达标,能基本满足师生日常小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

7、综合实践

学校配备综合实验教师 名,综合实践教学设备、设施基本能满足活动需要。

8、信息技术

全校32个班级,除整个二年级3个班和九年级5班外,其余28个班全部配置了多功能交互一体机。另外建有多媒体教室5间,中学5间,小两学2间,供公开课和研讨课做课之用。中学部建微机室一间,配备微机33台,平均生机比达 ;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室两间,为教师的办公、教学创造条件,实现光纤入网,建有校园无线网络,保证师生流畅快捷上网,开通校园局域网,达到资源共享。教师台式、笔记本电脑达到110台,学校采取购机补贴、团体购机等形式,鼓励教师购置笔记本电脑。实现农村中学远程教育工程正常使用。

3、图书阅览 学校现有图书 册,生均图书 册,每年新增图书 册,图书复本率不超过20册。建有学生阅览室,各班级建有班级图书角,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学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师生捐出自己的图书,大家相互借阅,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四)教师队伍

1、教师配备 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标准配齐配足教师,特别是注重体音美学科专任教师的配备。2010年学校共有教职工 人,专任教师 ——人,高级职称 人,中级职称 人,本科学历 人。2011年学校共有教职工 人,专任教师 人,高级职称 人,中级职称人,本科学历 人。2012年,学校共有教职工 人,专任教师 人,中学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 人,本科学历 人。2012年本科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中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

近三年来,学校根据上级行政部门的分配,不断补充新招录教师。2010——2011学新招录特岗教师 人,招录教师 人,2011——2012学新招录特岗教师 人,招录教师 人,2012——2013学招录特岗教师 人。新补充教师全部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为学校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3、教师培训 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每位教师建立专业发展档案,明确专业发展规划。组织教师参加第二师教育局组织的2010年、2011年、2012年远程教育,进一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开阔知识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兵团的国培计划,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开展校本培训,业务研修,开展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加强电教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电教能力,让每一个教师熟练制作课件,运用课件上课。开展多功能交互一体机运用培训工作,熟练运用电子白板笔,进行批注、绘图。学校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教育,对进修教师从福利待遇、假期、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

4、教师绩效考核 学校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师绩效工资考评方案,每学期根据教师工作的量和成绩,进行计算,最后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出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给教师的绩效工资量化为分。绩效工资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优质优酬,能者多得的用人原则。

(五)学校管理

1、组织与管理

梨华中学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多年来,学校一贯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由教代会表决通过方予执行的工作程序。

1998年,学校及制定了《梨华中学教师考核办法》并据此规范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此后,又根据需要多次修改完善。如今使用的《梨华中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也是据此修订而成。校务公开制度也已坚持多年,大小事务公开公示已成习惯。

2、学生管理

学校严格按照《梨华中学学籍管理办法》规范学生学籍管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不分重点班,不以任何形式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和奖惩。打工子女和随迁子女已可就近入学并与本团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建立全新的学生观念,相信学生人人皆有才,人人能成才,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培养体音美特长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其特长发展。加强班级间教育均衡发展,选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当年轻教师充实到班主任队伍。强化班主任培训,定期举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丰富班级管理艺术。

学校实施严格的控辍保学措施,防止学生辍学。学校成立了主管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四级控辍保学体系。实行任课教师承包学生制度,每位教师承包10——15名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开展教师和学生谈心活动。每周班会课后15分钟时间为教师和承包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发现有辍学思想的学生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如有辍学的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上门做思想工作,促使其返校上课。2010年,我校毕业学生395人,3年前招生人数为425人,巩固率为92.9%;2011年我校毕业学生413人,三年前招生人数为416人,巩固率为99.3%;2012年我校毕业学生为378人,3年前招生人数为382人,巩固率为98.9%。

3、安全管理

(五)教育教学

1、教学管理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特色明显。开齐国家课程、省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足课时。小学部课程及课时

中学部2010——2011学,每周语文七八年级6节,九年级5节;数学5节;英语七八年级4节,九年级5节;政治2节,历史七八年级2节,九年级3节;地理2节;物理3节;化学2节;生物2节;体健2节;音乐1节;美术1节;信技七八年级1节;综合实践七年级2节,九年级1节;书法七九年级1节,八年级双周1节;省情礼仪七九年级1节,八年级双周1节。2011——2012学每周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信技、书法等学科与上一致外,综合教育七九年级1节,八年级双周1节;劳技七年级2节,八九年级1节,综合实践七九年级各1节。2012——2013学除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微机、书法、综教、综合实践课程与上学年一致外,劳技七九年级1节,八年级双周1节;学校课程七年级1节,八年级双周1节,我校均按照要求开齐开足课程。

每学期,由中小学教务处统一按照教育局或教研室提供的教学用书目录订购教科书。学校严格禁止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学校各年级均设平行班,均衡配备各任课教师,以保证学生均衡发展。

梨华中学多年来一直按照《中小学管理规范》规范办学行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每周实行五天制。早上学生起床时间为8:30,晚上寄宿学生上晚自习,夏季下晚自习时间为10:30,冬季下晚自习时间为9:00,保证学生充分的睡眠时间。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语数英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政史地、理化生学科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不将作业留到课外。不要求学生购买任何的教辅资料。减少考试次数,每学期只举行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不举行任何考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组织学生参加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收费政策,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乱收费现象。每学期开学之初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签订收费承诺书。从2010年秋季开始,学校未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没有统一组织学生购买任何教辅资料。没有特殊情况,学校从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也从未组织学生到校上课。从不组织同时严禁教师个人有偿补课。

2、课间课外活动

学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时间为30分钟。大课间活动时间除组织学生做好第九套广播体操外,还开展特色的体育运动广场舞等,加大学生活动力度。组织开展春秋季田径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积极组建学校篮球队、体育代表队参加第二师小中学生足球赛、田径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班级篮球对抗赛、拔河比赛,增强学生体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举行冬季长跑启动仪式,组织学生参加长跑活动,强身健体,陶冶性情。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运动理念。

3、完成优质普通高中升学率 第二师普通高中招生采取的是文化科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兼顾择优录取的原则,因此全师各校竞争激烈。我校已经连续8年中招综合成绩在全师23所中学中排名第一,升学率保持在97﹪以上,学校连续3年获得第二师教育教学工作A级单位荣誉称号。

(六)存在问题

篇8:学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可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却远远落在了经济发展的后头。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被忽视,社会上充斥着自私、虚假、贪婪、暴力等,这与过去强调的仁、义、礼、信、勇渐行渐远。

在党的十八大中强调“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小学先后增加了书法、国画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内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身体文化,再一次受到政府的重视,江苏省已经率先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将武术列为了必学内容。

跆拳道的基本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众所周知,韩国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从他们的跆拳道基本精神来看,与我们过去强调的仁、义、礼、信、勇是一致的。

21世纪初,作为奥运会项目的跆拳道运动走进了中国社会,并且一下子就风靡中国社会,深受中国儿童及其父母的喜欢。因为,它激活了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情结。反观中国武术——同样是具有优秀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却离我们的儿童少年越来越远,据调查,由于各种原因“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以及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代表民族的运动项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因为许多人都意识到,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作用是其他体育运动无法替代的。这几年中,有不少中小学,逐渐将武术列为学校特色项目,特别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种。2011年6月,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推动下,武术操《旭日东升》和《雏鹰展翅》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但是,武术操和武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如今,江苏省将武术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必学内容,必将成为儿童少年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将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少年强,则国强。近几年的央视春晚,都上演了非常精彩的武术节目,而且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原素——书法、诗词等的大型武术节目,如2013年春晚的《少年中国》、2014年春晚的《剑心书韵》等,特别是那些武术演员在一边演练武术,一边口喊着“少年强,则国强”的时候,真的使人心潮澎湃。武术映象通过春晚这个大舞台,走进千家万户。武术的魅力,不只是一种运动方式,它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民族情感。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电视剧《霍元甲》等武术影剧的播出,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习武热潮,少林拳、迷踪拳等武术拳种更是席卷全国。当2010年电影《叶问》放映后,咏春拳又一次隆重出场,希望习练咏春拳的儿童少年也是一拨接一拨。在这些影视中,不仅仅是对武术拳种门派的宣扬,更重要的是对剧中人物的那种民族英雄气概和精神的歌颂。它们的出现,使得那些儿童少年在习练民族武术的时候,其心中就会不由而然地升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武术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武术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种民族情感,其实“中国武术如同割不断的中国历史一样,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中国人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2]在当今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育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势必增加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一直都是党和政府极度关心重视的问题,因为儿童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以前,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许多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家长们为了提高孩子的学科分数,极度压缩孩子们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致使中国的许多孩子平时没有时间运动,即使是周末也在那些兴趣班、提高班里补课学习;而学校和社会上也没有地方(指运动的场地设施等)供人们运动。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出现了极度下滑的状况。在前段时间的一些调查报道中,就有指出中国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与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差距很大,甚至在身高上都不如日本。因此,改变中国儿童少年在身体素质上差劲落后的状况,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武术是融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于一体的全身运动。在练习武术拳法时,都要求动作迅速、劲力充沛、节奏分明、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等。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平时的拳法练习时,注重出手、出脚的攻防速度与力量,注重手法、身形、步法的协调配合,此外,武术运动还特别注重全身的柔韧性练习,因为武术的放手击远、闪展腾挪、翻转跳跃等都需要具有良好的柔韧素质。久而久之,习武之人在动作速度与力量、身体耐力、柔韧及灵敏等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达到身体素质全面优良的水平。因此,在中小学推行武术,能够使我们的儿童少年不仅可以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良文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能促进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乃至中国武术的发展

在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近十几年的情况都不是很好,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上世纪末许多体育专业学校和具有体育专业的综合大学,相继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该专业属非师范类,其生源主要是那些具有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资格的武术运动员。这些武术专业人才,在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后,能够到中小学校工作是极少数极少数的。原因就是,他们属于非师范,进不了学校。他们中的大多数,毕业后都从事着与其长期从事的武术不相干的工作,这是对武术专业人才的一种极大的浪费。(2)体育院校中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武术为自己专项的也很少,甚至有几年中,都没有学生选择武术作为专项来学习。原因之一,就是在中小学中具有武术教学的学校非常少。这可以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课题“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中获得答案:“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1]。

如今,中国武术即将迎来它的发展春天。武术的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不仅将大大地扩展武术的习武人群;而且,它势必逆向刺激与推动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武术事业的发展中来,进而推动整个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2014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武术被规定为必学内容。其意义和作用不仅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有着显著的效果。它还将增加了一个儿童少年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一个能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能促进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乃至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次江苏省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为必学内容的举措,必将带动全国中小学武术的开展,也必将推动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

摘要:在2014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武术被规定为必学内容。其意义和作用不仅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有着显著的效果。而且还增加了儿童少年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一个能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能促进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乃至中国武术的发展。江苏省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为必学内容的举措,必将带动全国中小学武术的开展,也必将推动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武术,必学,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3]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67.

上一篇:章节下一篇: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