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

2024-04-29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精选6篇)

篇1: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对动物传染病流行新趋势及动物传染病学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形式下的要求,探讨提高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拟通过加强课程内容更新,采用案例教学,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等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现代化的养殖业特点,如畜群饲养高度集中,畜禽、人员、物料等调运频繁,贸易的全球化以及物流的快捷给传染病的发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对于动物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检疫、封锁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认识和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努力做好动物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于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际贸易,维护国家国际声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养殖大国,动物传染病问题同样困扰着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急需熟悉现代化养殖模式下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制措施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探索对《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面对实际生产时能够充分的进行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动物传染病流行新趋势

1.1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强度有所改变

以往,不少动物传染病常见突然暴发、呈大流行性,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多见于新病例、新病区和病的早期以及病原毒力强的动物传染病。当今在防疫措施执行得好,动物抗病力强以及病原变异,毒力减弱等多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传染病流行缓慢、表现散发,例如猪瘟和鸡新城疫就出现这种情况,猪瘟病毒在母猪体内呈持续感染,不表现发病和流行形式。但也有些传染病则由流行缓慢变为迅速传播,如猪伪狂犬病,过去只在个别地区和猪场发生,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呈世界流行[1]。

1.2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增多

过去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水平传播,即在同代同一水平上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例如猪瘟通过污染的猪舍、饲料和饮水等传播;二是垂直传播,即通过亲代传给子代。当前一些常见传播途径正在不断改变,如猪瘟在有些猪场或地区则出现垂直传播。狂犬病过去一直认为是直接接触(即咬伤)后才能感染发病。现在证实,此病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发病[2]。此外,鸡大肠杆菌病、鸡传染性贫血及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等多种禽传染病也出现了垂直传播。由于传播途径多样化,则给防疫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只有多方设法切断各种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3 动物传染病的病原变异和血清型增多

口蹄疫病毒呈多型性和易变型,所以在一些地区每隔几年就大流行一次,甚至有些地区常年发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发现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呼吸道型、肾病变型和腺胃型。大肠杆菌以前主要引起幼龄动物的腹泻,但如今成年动物有时也发生,有些还引起幼龄动物的腹膜炎、脑炎以及母畜子宫及禽卵巢的疾病[3,4];总之,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是绝对的,至于变异的快和慢,毒力的强和弱等主要取决于诸多环境和动物体因素的影响。

1.4 动物传染病的新病增多而且传播速度快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外引进的种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检疫监测手段和配套措施,致使禽流感、鸡传染性贫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圆环病毒感染等一些动物传染病传入我国。有些病传入我国后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国内许多地方发生流行。在国内由于流动便利,市场活跃,以及人们对新发病的认识不足和一些相应的检验检疫手段未跟上去或有但未被推广应用,使这些病在动物流通经营中迅速被传播开来。

1.5 动物传染病的混合感染增多

许多饲养场由于防疫制度、环境消毒、隔离扑灭动物传染病等措施跟不上,只要发生一种动物传染病后就很难彻底消除其病原,这就造成了老病未除,新病又发,临床上发生的动物传染病常常是几种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1.6 动物传染病的亚临床型危害日益严重

由于有些病原在近年来的流行过程中产生了变异,使动物传染病在流行、症状及病变等方面与过去的表现比较发生了变化,一些对动物传染病较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不明显或不表现,原有的一些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由于给诊断带来的困难,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给生产造成损失,如近年来发生的非典型猪瘟、非典型鸡新城疫,常易出现误诊。动物传染病学的发展动向

2.1 基础研究

掌握传染病病原分子流行病学以及致病机理等,查明一些重大疫病如口蹄疫、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等免疫失败的原因。

加强对抗原保护剂、稀释剂、佐剂、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加强对新型表达载体构建和改造的研究,为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2.2 应用研究

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畜禽疫病防治系统工程的研究,包括检测预报、免疫程序、疾病净化、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等。

制定符合国情的、达到国际标准的诊断方法,如抗原生产标准化、诊断试剂标准化、种毒标准化、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监察方法标准化。

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教学理念及方法的改进

面对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防制的发展方向,《动物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3.1知识更新

动物传染病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因为动物传染病的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包括新病原的出现、老病新发、人兽共患病的危害愈来愈严重、病原不断变异和宿主谱变广等新形势,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对某一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学习和讲授,力图将其经典理论与新的流行规律、发病特点和防制策略等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进入生产实践环节中能够较高效率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2应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

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技术(图形、文字、动画等)向学生展示某一传染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制策略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对该病的感官印象和理解能力,为以后参加生产实践打好基础。

3.3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讨论式教学互动模式、案例教学互动模式和现场教学互动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实验室和兽医院或生产一线,以小组讨论、学生微课比赛、教师答疑解惑等形式,对某些易混淆疾病的鉴别要点,某一疾病的综合防制措施等进行深刻讨论、辩证及总结,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学习热情,及对相关传染性疾病的系统的认识。

3.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和兽医院见习环节:通过带领学生们在生产一线对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剖检,根据所学知识组织讨论,做出判断,然后教师或当地兽医给出最后评价等方法,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扎实掌握动物传染病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动物医学、动物产品检疫检验和实验动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兽医行政管理和业务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动物生产单位和企业、进出口检疫检验部门、实验动物生产和管理部门从事行政管理、教学与科研、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与推广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5培养学术后备型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研究型教学目前正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摸索出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动物传染病学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诊断学、动物病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适当拓展,并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从事预防兽医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动物传染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教学技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思考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为以后从事临床兽医或是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该方面人才的要求。

篇2: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

E-神经元超导技术是一种以大脑神经元细胞治疗为核心,以食疗心理治疗巩固疗效的综合、整体、系统的全新疗法。现代医学认为,癫痫病发作是因为大脑神经元细胞受损后异常放电所致,E-神经元超导技术针对癫痫病灶源头,采用先进的超导技术构建适当神经磁场以抑制异常放电,再介入有针对性的神经因子,帮助修复、激活、再生大脑神经元细胞,改善机体组织状况和微循环能力,同时双向调节机体免疫,配合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来巩固治疗效果,避免癫痫复发。

一、构建神经磁场,平衡病灶抑制异常放电

人类脑组织生物磁活动与生物电活动密切相关。1994年,Abent Roy Davis博士测出了人脑在突然放电时的神经磁场分布,癫痫发作时,病灶区脑细胞过度放电产生迅速变化的电场。依据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Lenz)的“楞次定律”可知,如果再此部位加一适当的磁场,必然会对此电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E-神经元超导技术即在精准定位病灶的基础之上,通过超导电磁波作用构建适当的磁场,对大脑内生物电流的分布、电荷的运行状态和生物高分子的磁距取向等方面加以影响而产生生物效应和治疗作用。癫痫的发病机制牵扯到神经系统的内在性质、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失调、发作的起点、神经冲动的同步化、发作的传播与终止等诸多方面,通过对磁场生物效应的研究,E-神经元超导技术开创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抑制异常兴奋的脑电活动、治疗癫痫的作用:

1、对离子和生物膜的影响:生物离子及其跨膜转运是生物电流的基础,癫痫发作时,细胞膜的功能往往会发生异常,异常的离子流导致了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与扩步。磁场可以通过对异常离子流的抑制及生物膜稳态的作用发挥抗癫痫的作用。

2、对神经递质的影响:神经递质是大脑重要的化学信使物,对癫痫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一般认为抑制癫痫发作的神经递质有多巴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甘氨酸、5-羟色胺;促使发作的有乙酰胆、谷氨酸、牛磺酸、天门冬氨酸等。磁场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或降解发挥治疗癫痫的作用。

3、对微量元素的影响:目前国际上认为体内锌的匮乏也是导致癫痫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磁场可以提高癫痫患者体内锌元素的含量,有助于抑制癫痫的发作。

E-神经元超导技术中超导电磁波对体内异常生物电活动的检测和干预,有助于发现癫痫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平衡。此外该技术会外加一频率与神经细胞固有频率相同的电磁场,而且波幅较强进行刺激诱导,可使病灶区域的神经细胞电活动随着外加电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出现节律同步化,继而有效抑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使大脑整体的放电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二、直击癫痫病灶,实现神经元细胞持续修复

E-神经元超导技术利用超导神经电理的作用机理,充分发挥神经因子在受损神经元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一个新的神经网络,阻止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实现神经元细胞的持续修复,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1、介入技术,激活神经因子

因为脑组织发生非进行性脑损伤后不可逆,脑细胞无法自我修复和再生。E-神经元超导技术通过德国尖端介入技术直接将神经元因子经过颈动脉介入、微创介入或静脉注射的方式定位植入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神经修复因子、神经激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调节免疫因子。

2、神经因子,修复受损细胞

运用神经修复因子、神经激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调节免疫因子“四大基因”的协作作用,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基因修复、激活催生、脉冲雾化、生物物理刺激及生物化学效应,在超导神经电理的作用下释放出强烈的刺激信息和巨大的脑部生物能量,得以穿透血脑屏障,直达受损的神经元及大脑细胞,调节并改变其基因表达,继而对大脑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进行调控,快速修复衰老、受损的神经元细胞,使其自身产生细胞免疫保护膜,完全阻断复发的回路,从而使神经系统在短期内能得到很好的恢复和改善,起到镇静、解痉的作用。

3、促进再生,形成新神经网络

神经因子在经过生物物理刺激和化学效应后,还能够激活大脑神经元细胞实现自身细胞的分化和更新作用,大脑神经元细胞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迁移和分化,产生新的神经元细胞,促进神经元细胞的新陈代谢。这也发挥神经生长因子(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和功能完整性的作用,持续更新、修复并代替不断受损的神经元细胞,使神经环路得以重建和优化,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神经网络,有效阻止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并能促进患者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等正常功能的恢复,具有长期稳定的疗效。

三、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改善微循环

血液中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有可能会影响溶解因子的浓度。E-神经元超导技术将经过特殊处理的活性氧融入血液,使其迅速渗透到整个机体,血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增加,氧分压提高,改善机体组织状况,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缓解和减轻癫痫病患者长期服药和频繁发病对机体的伤害。

四、协调身体系统平衡,改善大脑功能运作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癫痫患者普遍存在大脑功能障碍,要使大脑功能得以正常运作,就需要协调身体系统平衡,除具体治疗外,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平衡身体系统的重要方式,这三个方面都做好,才能构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自体微循环的稳态平衡。

1、饮食治疗

食物可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进食过程中,葡萄糖通过促进葡萄糖转运载体进入脑部,而在禁食过程中,脂肪酸会为肌肉和其他组织提供能量,但它不能进入脑部,由脂肪酸产生的酮体和肝脏中的生酮氨基酸通过转运(MCT1transporter)进入大脑为其提供另一种能量。鉴于此,“E-神经元超导技术”开创性地尝试模拟人体饥饿的状态,为癫痫病患者制定了多种由高脂、低碳水化合物和适当蛋白质搭配而成的饮食方案,可以起到改变脑的能量代谢方式;改变细胞特性,降低兴奋性和,缓冲癫痫样放电;改变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 神经调质的功能;改变脑的细胞外环境, 降低兴奋性和同步性4大作用。

2、心理治疗

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是保证癫痫病诊疗效果的必要条件。根据不同癫痫患者的具体情况,“E-神经元超导技术”采取体系中的精神支持疗法(Supportive play chotherapy)、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代币制疗法(Token economy therapy)、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松弛疗法(Relaxation therapy)、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来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慰、支持与疏导,帮助其认识癫痫病的本质,提高认识水平,有助于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促进病情恢复。

篇3: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

《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是对国际经合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于1999年发起的一个研究项目“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汇编。近些年来,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和发展科学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研究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完善,为我们深入探究脑的运行规律和学生的学习机制创造了条件,由此,一门整合了心理、脑与教育的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应运而生。它不仅关注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学生学习愿望的激发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关注脑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神经联结或者改变脑功能区以及功能联结等微观层面的研究。

对于人脑,我们充满好奇,人脑的复杂性使它成为一个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脑成像、核磁共振等技术的推动下,一门崭新的学科——教育神经科学诞生了,它为我们探索脑与学习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根据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以下这些神话被一一破解:“人脑是不断生长的!”“比起关键期,敏感期的概念更加适宜,因为的确存在学习的最佳时机,但‘不可逆’和‘不可弥补’的焦虑是不必要的。”“脑成像技术表明,100%的脑都发挥作用。”“虽然左右脑半球的功能存在不对称性,但它们之间不是分开运行的,而是共同完成所有的认知任务。”“迄今为止,没有研究表明,性别特异性的加工过程参与了建立学习神经网络的过程。”“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边睡觉边学习的观点,几乎所有的高级学习都需要意识的参与。”

不断生长的脑

由于基因因素和环境条件之间存在持续的、累积性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过程会产生个体差异。在人的一生之中,环境能影响与学习有关的基因表达过程,进而影响脑的结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由经验引起的基因表达过程。这样,个体的脑就会不断积累独特的结构特征,调节人们的学习过程。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为每个人创造出一模一样的最佳学习环境——虽然促进脑发育的条件会让每个人都受益,但每个人的受益程度也是不同的。学习环境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个体差异很大,不但受个人经验的影响,也受某些教育和训练经历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当思考哪些学习类型会对脑和行为产生最有利的影响。我们应当认识到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并且思考不同人生阶段脑如何发展才是最佳的。

——摘自《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第56页

关于“脑”的神话,首先是“脑在幼儿时代就已经定形了”。这个结论源于一个实验,实验证明在丰富环境中成长的大鼠突触密度比较大。然而,这个实验的对象是大鼠,实验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实验的结果被迁移扩大了,并不能推衍至“3岁前人类的脑就已经定形”的结论。

要理解这点,我们需要了解脑内学习的基本过程,脑的基本功能单位主要是神经元,脑的学习能力一则和神经元的数量相关,二则也受神经联结的强度影响,因为学习和记忆事实上就是神经元不断联结,形成神经网络的过程。那么,我们分别来看这两点:首先,最新研究表明,在某些脑区的神经元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断增加的,其中就包括对学习和记忆起着关键作用的海马区;其次,随着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人脑通过突触发生、突触修剪、突触增强和突触减弱的方式,使神经元之间不断进行联结,同时,神经联结会改变神经元的数量,因为活跃的神经联结会不断增强,而不活跃的神经联结会慢慢消减,相应的神经元也会冻滞。

当然,在人一生中,脑的变化轨迹是不同的,因为每个阶段人脑的可塑性都发生着变化。在人的一生中,脑都是在不断生长的,因而,要使脑在每一个阶段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学习的展开,提供适宜的环境是必须的。适宜的环境由以下多种因素组成:一是食物营养。美国明尼苏达州“普通学校早餐计划”的试点研究发现,学生数学和阅读的综合成绩普遍提高。二是社会交往。研究发现,在极度缺乏关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脑的化学物质会产生相对持久的改变,正常的激素分泌也会遭到破坏。三是情绪调控。情绪脑(杏仁核和海马)与额叶皮层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情绪与注意集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关系维持能力等紧密相关,其中恐惧和压力所引发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习和记忆,这与应激反应受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与调节有关。四是身体锻炼。Arthur Kramaer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他让一组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参与一项连续3个月的运动计划,即每天散步一段时间。6个月后,发现参与实验的人的脑的额叶中部和顶叶上部脑区功能发生了变化。换言之,通过身体锻炼可以有效地提升关键脑区的功能。五是音乐演奏。演奏需要双手配合,并同时调动听觉、动觉和触觉,因此,音乐家的前扣带回(含有联系两半球运动区的纤维束)比常人大,两半球运动区域的协调能力强。另外,音乐家的运动区域和听觉区域范围都比一般人大。六是睡眠质量。大量研究表明,睡眠对于人脑十分重要,比如,如果说许多身体功能都能在清醒状态下得以恢复,然而脑皮层功能只有通过睡眠才能恢复。夜晚睡眠会重塑神经,包括强化主要神经联结,剪除次要神经联结。

学习动机的脑体验

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应当体验过高效学习背后的内部动机。很多人一直都保持这种能力,Csikszentmihalyi (1990)称之为“舒畅感”——个体努力追求自己真正快乐的状态,而它并不需要明确的外部奖励。许多因素都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如渴望赞扬和认同等,但其中最有力的一种(如果不是唯一一种)是理解时的喜悦感。脑对这种感觉有着明确的反应。例如,在人们突然有一种“我明白了”的感觉时,脑会突然产生一些神经联结,并觉察到所有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是一种最快乐的脑体验,至少在学习情境中如此,真可谓是一种“心智的极度快感”。人一旦有过这种体验,就会再想拥有。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应当让儿童尽早获得这种体验。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摘自《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第69页

众所周知,学习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种,以往,无论在研究还是实践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外部动机,回忆一下那些经典的实验“苛勒的猩猩”“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都是以“香蕉”“骨头”“鱼”为诱饵,而从“小红花”“红五星”的评比到“德育银行”都印证了外部动机在学习激励中的广泛运用。然而,我们对更为重要的内部动机却重视不够,如果回想一下儿时的学习经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有过所谓的“舒畅感”:阅读一本好书时的“酣畅淋漓”、解出一道难题时的“醍醐灌顶”等,都让人兴奋不已。虽然当前的脑成像技术还不足以对内部动机展开深入的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发现,学习是认知和情绪交互作用的过程,当人积极投入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体内会产生一种“流”,它会带来智力和情绪上的兴奋,会调动相应的身体物质和功能,使人从身心两个方面达到“加速”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内在动机产生高峰体验”的神秘现象。所以,对于儿童阶段的学习,我们应该竭力保护和引发儿童的内在兴趣和动机,创设“寓教于乐”的环境,让儿童自然自发地学习。游戏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它的“综合性”“非正式”和“趣味性”等特点都让游戏有效持久地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一项采用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能明显增加学生血流量。通过有趣而愉悦的游戏,可以增进学生语言能力、情感情绪、运动技能、社会交往和认知功能的发展,因此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哺乳动物在幼年期都有过游戏阶段,而婴儿虽然不具备游戏的能力,却能对父母所引导的游戏有所回应。然而,如今我们的孩子很多被剥夺了“游戏”的时间,大量的作业和补习压缩了放学后的“游戏”,而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用游戏形式来教学”也只是一种点缀。

脑科学、神经科学与教育实践的双向互惠关系

仅仅依靠教育神经科学一门学科不能为设计有效的教育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识,所以教育神经科学不会将脑科学的研究技术带进课堂。必须在教育实践与学习研究者之间建立双向互惠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像医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一样。这种互惠的关系必须保持持续的、双向的信息流动,以支持基于脑科学研究知识的、有实证依据的教育实践。然后,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共同确定与教育有关的研究目标,讨论研究结果可能具有的启示。在采用了具有脑科学依据的方法后,实践者应该系统地验证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并提供课堂学习的结果,并作为反馈来调整与改进未来的研究方向。

——摘自《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第146页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曾经有一项调研,调查教师如何看待“脑科学、神经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都表现出对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的浓厚兴趣,然而比起“直接传授脑科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技能和策略”相比,他们更关心“产生效果的原理和过程”,教师们建议,可以培养混合型研究人员,增加教师培训中神经科学的内容,提供教师参与“基于神经科学研究的教学研究”的机会,赋予其批判建议的权力。的确,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应该建立一种双向互惠的关系,就像医生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医生常常介入生物学的研究,而生物学研究发现的原理需要医生在实践中加以系统地验证,提供反馈,保持持续双向的交流和合作。当前神经科学已经深入教学实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包括“听说读写与脑”和“数学素养与脑”。

听说读写与脑。比如,关于脑的研究发现,脑的左侧额下回(布洛卡区)、左侧颞中回后部(威尔尼克区)和语言能力相关,其中布洛卡区和语音功能相关,威尔尼克区则和语义功能相关,大多数研究认为语义加工是通过“视觉字形区”直达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字形时就直接理解,而语音的加工则是双重的,这就涉及我们使用“整体语言学习”还是“语音学习先行”的问题。另外,第二语言的学习时间决定学习策略的不同,研究表明如果将1~3岁儿童放在外语环境中,脑会像母语一样运用左半球加工语法信息,但如果4~6岁接触外语,脑就会使用两个半球来加工语法信息,而如果11岁以后才接触外语,脑的激活模式就会发生异常。读写能力不像语言能力一样已经进化形成特定的脑区和结构,读写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强化形成神经联系的。有一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贫穷家庭孩子读写能力差,因为他们在3岁前的词汇量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少。

数学素养与脑。比如,在脑科学研究中有关数学素养一个重要的发现便是数学与其他认知领域是分开的。举例来说,顶叶对于数学运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顶叶被破坏的病人不能回答“3与5之间的数是几”这样简单的抽象问题,但却可以回答介于“六月到八月的月份是几”的具体问题。换言之,一个学生数学能力的低下不代表其阅读能力也差,反之亦然。因此,这个研究给予数学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应该提供学习数学的多种途径,学生解不出一道题有时可能仅是因为他书面阅读上的障碍,如果换作语音提示他或许就能充分显现出其数学天赋。

篇4:日本新纳粹挑动东亚神经

日本新纳粹曾称赞“9·11”

日本男子山田一成与日本内阁新任总务大臣高市早苗、执政党自民党新任政调会长稻田朋美等日本政客的合影曝光,让这名日本极端右翼分子最近“火”了一把。与鼓吹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的日本右翼团体相比,山田及其“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劳动者党”更加极端,公然宣扬德国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的极端思想,是日本新纳粹主义的典型代表。

山田一成生于东京,据称经营一家公司,自称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了“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劳动者党”并作为该党代表活动至今。这一团体的名称脱胎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我小时候逛书店读《希特勒传》等书籍的时候发现,把希特勒说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的书基本没有。像他那样说出那么好的话的人,会去做种族屠杀这种事?我很怀疑。”日本极端右翼团体“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劳动者党”党代表山田一成的极端言论不止于此。他曾称赞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除赞扬希特勒外,他还指责德国政府禁止行纳粹礼。

山田自青年时期开始一直从事右翼活动。据“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劳动者党”网站称,1994年5月28日日本关西电视台播出一档“日本的纳粹”节目,曾专门介绍过山田一成。

“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劳动者党”正式成立于1982年,它比鼓吹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的右翼更加极端,宣扬种族优越和排外主义。山田称,该组织目前有大约170名成员。该团体将希特勒的思想主张视为行动指南,否认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其“党标”也与纳粹万字符十分相似。这一团体与多个国家的新纳粹主义团体联系密切,曾邀请臭名昭著的美国三K党原加利福尼亚分部头目赴日演讲。

日本新纳粹“傍上”右翼政客

日前被媒体曝光的照片中,山田一成手举日本国旗,高市和稻田分别与山田站在一起,笑容可掬。合影曝光后,当事人急忙试图撇清与山田的关系,堅称自己并不赞同山田的思想,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不认识他!

稻田的事务所解释称,该男子在三年前随同某杂志专访记者进入议员会馆,并在采访结束后要求合影。稻田当时并不了解该男子的思想和背景,之后也未曾与该男子有任何接触。另一名合影议员、自民党参议员西田昌司事务所称,西田于2011年8月31日接受该男子采访,当时他称自己为“自由撰稿人山田”。事务所方面表示,两人当时并未谈论任何有关纳粹的问题,西田也并非因为赞同该男子的思想主张而与之见面。然而,专门追踪纳粹战犯的美国犹太人团体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副主管库柏一语道出问题之所在。他说:“仅回答‘不了解’是不够的,她们应当借此机会明确谴责新纳粹思想。”

高市、稻田等人坚称不认识山田,但一些日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有一些未经证实的说法,包括自民党可能曾经鼓励党员利用山田一成所拥有出版社的书籍攻击日本共产党,以及“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劳动者党”网站曾刊文表示该团体希望安倍、稻田、高市等所谓“爱国保守议员”赢得选举。

虽然不排除这一极右团体借自民党进行自我宣传,但相比于该团体网站中“粉碎民主党、炸死民主党员”反映出的对民主党的态度,主动接触自民党国会议员的“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劳动者党”对新任安倍内阁的“满意”展露无遗。

安倍行径为极端右翼“壮胆”

英国《卫报》在有关合影的报道中写道,“新纳粹照片让安倍晋三头疼”。事实上,安倍选择重用众多右翼政客,今后让他“头疼”的事情估计只多不少。

虽然不屑与山田为伍,说高市和稻田右倾却没有冤枉她们。两人定期参拜靖国神社,是右翼组织“日本会议”的成员。韩国《中央日报》称,包括安倍在内的19名内阁成员中,隶属“日本会议”的成员有15人之多。新内阁5名女性中有3人是“日本会议”的支持者。

这个民族主义团体成立于1997年,支持修订和平宪法,反对就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道歉,并且倡导“传统的家庭观念”。安倍本人是“日本会议恳谈会”最高顾问,高市早苗是恳谈会副会长,曾公开主张废除承认日本征用慰安妇的“河野谈话”。担任恳谈会政策审议长的山谷惠理子主张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并曾亲自赴美抗议美国建造慰安妇雕像。

近年来,受日本部分右翼政客以及政府右倾化影响,日本右翼团体活动日益活跃。诸如“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劳动者党”等新纳粹极右团体在战后始终存在,但最近安倍政府以及部分政客的右倾化举动无异于为此类团体“壮胆”。毫无疑问的是,安倍政权每一个向右的步伐,都挑战着二战后的和平成果,而世界人民也都在看着。?笪

篇5: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

学习班的内容主要有讲义授课和论文交流分两大部分,讲义共有10个课目,如精神病护理学进展;睡眠中危急状况的识别与护理;精神(心理)护理文书相关问题;护士身心健康的维护;护理科研中的科研——选题技巧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简述如下:

一、精神病护理学进展。国际精神病与精神卫生护理联盟关于约束、隔离精神病患者的原则。

1、ispn认为患者有权保持尊严、获得关爱、高质量的护理。注册护士应提倡和保护患者的权利;任何精神卫生机构应将患者权利以通俗懂的语言置于显着的地位。

2、应有合格专业护士,实行24小时责任制护理。ispn认为约束与隔离只有在其他手段无效、无法保证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使用。

3、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应接受全面评估,包括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方面、评估发育水平,既往精神创伤史,共患疾病,基础行为水平。

4、提倡依靠环境,设施尽可能保证安全及减少约束。

5、护士应接受行为评估,各年龄段用药,安全监控等专业培训,应接受对攻击行为评估和干预的培训,如症状的识别,语言干预技巧,选择最小约束的思考策略。

6、需完善制度及机构对工作人员涉及攻击的反应。

8、资深注册护士是最佳再评估人,可以观察记录患者的日常行为试行解除约束后评估。

9、约束时不得遮挡患者面部,不得单独约束或隔离儿童,被约束的患者至少每2小时应活动其身体,必须提供给饮水,解便及测量生命体征。

10、有内外科疾病的患者应尽可能用其他手段代替约束以策安全,约束后1小时内必须告知医师或执业护士。

11、约束或隔离的决定应即刻通知家属,应予书面通知,不应以约束为理由阻止家属访视。患者及家属合作制定治疗护理计划,治疗护理计划是否正规、是否适合患者特点应受到监控。

12、使用约束或隔离时护士应接受患者的询问及给予清楚明白的解释。益处:促进对症状的认识、促进解决问题、提高冲突解决技巧,可减少约束对患者的负性心理体验。

13、精神卫生机构应收集约束,隔离的效果资料,以帮助改进有关指南,需要在循证基础上研究约束,隔离的有效性。

14、应警觉掩盖之下的“零容忍”规则,这将造成很多副作用及意外。

二、睡眠中危急状况的识别与护理

怎样看病人睡觉?

护理要点:

【范文网】

1、对所有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主要用药都要有一定了解,对睡眠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预感性。

2、重视对睡眠的观察:“窗口”,有无主观性失眠、有无打鼾及鼾声特点、有无表情和动作异常等;

3、与医生做好沟通,及时反应病情变化、“清醒”地执行医嘱;

4、重点病人的护理:睡姿、防护、观察生命体征和引流搐等;

2、做好解释、安慰和心里支持工作;

3、重视自身的睡眠;勿误导患者。

三、护理文书相关问题中的病情记录常见缺陷

欠准确:如;护理记录为“发现患者呼吸困难,要求吸烟,在大厅行走。”医生记录:“患者自诉呼吸困难,要求护士给烟抽就好,未见呼吸急速,缺氧表现”;

欠具体:如护理记录为“已认真检测心率、心律”,但没有具体的心率值和心跳节律的记录。

用词不当:如“未见抽搐行为”。“情绪不协调”。

抄袭检查结果没有护理意义:有时还抄错,例如:心电图报告非特意性st—t异常,护士写成“特意性st—t异常”。

语句组织欠妥,造成错误意思:“仍有饮酒欲望,按医嘱予凯西来利血生,沙肝醇等药治疗”。

欠全面:记录中有防压疮护理,但没有写皮肤情况。

病情观察无连惯性:例如;一些药物不良反映、腹痛、咽痛等情况,无跟踪记录。

护理措施不彻实际:例如“四肢肌张力高,已瞩病者放松”。患者便秘写:“瞩多饮水”,建议改为“督促病人多喝开水,或瞩陪护予多喂开水”。

自暴滥用约束:例如:“病者主诉没有不适,已告知医生,未见三防行为,按医嘱予2条短带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没有医嘱,解除约束后,未停医嘱。保护性约束病人无跟踪记录。

语句欠条理,表达不清楚:例如“三脂偏高,戒糖饮食”。

特殊病情没有交班:例如:病人空腹血糖2.2mmol/l,没有交班。

记录用方言:如:“烂饭”。

在疾病高峰期,护理措施为向病人讲解相关精神病知识,不适宜。

护理记录过期、留空行、字体太小、字体不能辨认、签名字迹不清。

四、护士身心健康的维护

(一)提高管理者的支持

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里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1、维护护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对策;

(1)制定特殊岗位的人才政策;

(2)推行一线留人的优先对策;

(3)解除后顾之忧的保障措施;

(4)维护身心健康的咨询机构;

(5)提供调控护士人才职业心态的良好环境氛围。

2、注重护士心理、社会、伦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1)注意提高在职护士,尤其是基层医院的社区保健护士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护士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掌握自我心里调适技巧。

(2)在发生各种冲突时,找有类似经历的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或朋友倾诉,使自己的苦恼得到宣泄、疏导而减轻精神压力。

(二)护士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措施

1、培养乐观的阔达的人生态度;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

3、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4、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5、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6、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

论文交流部分,有两篇交流论文使我有深刻的体会,1、带教精神科新护士的体会:

由xx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担任护士带教工作的护士所写。我也有担任护士带教工作,所以对于这篇论文特感兴趣,通过论文交流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大,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精神科护理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带好每一名新护士是重要的起点,只有基础打好了,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出现。要把带教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满足新护士的各种学习需求。

2、喜疗妥防治肌肉注射氯丙嗪所致肌肉肿痛的疗效观察。

篇6: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等专业用)

Ⅰ 前 言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制医学系本科使用。它用现代医学的新成就和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技能及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教学时尽量结合国内外资料,采取多媒体方式,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讲授和示教,培养学生联系前期基础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实事求是地掌握临床神经病学的知识。

《神经病学》总学时为4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见习课12学时,理论课与见习课比例大约为2.7:1,在保证讲授教学大纲内容外,我们还根据神经病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当今最前沿的内容。

Ⅱ 正 文

第一章 绪论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神经病学与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二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了解神经病学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简要说明神经病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方向。

(二)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难治性。

(三)讲解神经病学的实践方法、神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26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神经系统的解剖组成、生理功能与解剖的关系、病损的定位诊断,了解脑与脊髓血管、肌肉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及其病损时的表现,掌握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的解剖、生理及病损时的表现。

二 教学要求 熟悉中枢神经、脑神经、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了解脑与脊髓的血管、肌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熟悉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及反射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教学内容

(一)中枢神经 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2 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病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诊断。

(二)脑与脊髓的血管 脑与脊髓的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2 脑与脊髓的血管的病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诊断。

(三)脑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2 脑神经损害的病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诊断。

(四)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运动系统的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小脑系统四部分组成。

(2)上、下运动神经元传导通路,中央前回的运动特点,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临床表现。(3)锥体外系统(4)小脑 运动系统的病损害表现及定位诊断: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等;

227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等。3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的鉴别要点(见第三章的瘫痪)

(五)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分类:特殊感觉、一般感觉和复合感觉。(2)痛觉、温觉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和深觉传导通路。(3)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4)节段性感觉支配。(5)周围性感觉支配。感觉系统病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诊断

(1)感觉障碍的性质:感觉缺失与减退、感觉过敏、疼痛等。

(2)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神经干型、末梢型、后根型、脊髓内型、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悉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解剖、生理关联,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了解听觉障碍、肌肉萎缩、不自主运动、尿便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2 熟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掌握头痛、痫性发作和晕厥、眩晕、视觉障碍、眼球震颤、瘫痪、躯体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步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 授课内容

(一)意识障碍 概述:简述意识的定义及意识的内容 2 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1)据意识水平进行分类:强调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分类及鉴别方法。(2)根据意识内容进行分类:简述不同意识障碍的状态(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的特点 3 鉴别诊断

重点强调与意志缺乏和闭锁综合征的鉴别

228

(二)认识障碍 记忆障碍 2 失语症

(1)失语症的定义及失语症的类型

(2)不同类型失语症的特点,特别强调Broca失语、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及命名性失语的特点以及不同失语症的损害部位、临床意义。

(三)痫性发作与晕厥 痫性发作

(1)简述痫性发作的发生机制(2)痫性发作的特点

(3)痫性发作与晕厥的特点比较(4)痫性发作的处理原则 2 晕厥(1)晕厥的定义(2)晕厥的分类(3)晕厥的临床特点

(4)晕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简述晕厥的处理原则

(四)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 2 大脑性共济失调 3 感觉性共济失调 4 前庭性共济失调

(五)步态异常 痉挛性偏瘫步态 2 痉挛性截瘫步态 3 慌张步态 4 摇摆步态 5 跨阈步态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7 小脑步态

(六)不自主运动 震颤:静止性震颤、动作性震颤 2 舞蹈样运动

229 手足徐动症 4 扭转痉挛 5 偏身投掷运动 6 抽动秽语综合征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神经疾病定位诊断方法。

(二)掌握神经疾病定性诊断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的准则。不同部位神经病损的临床特点:肌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脑干病变、小脑病变、大脑半球病变、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病变等。

(二)定性诊断 神经疾病病因学分类: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脱髓鞘性疾病、神经变性病、外伤、肿瘤、遗传性疾病、营养和代谢障碍、中毒及与环境有关的疾病、产伤及发育异常、系统性疾病伴发的神经损害。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头痛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头痛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及头痛的分类,熟悉偏头痛的临床表现。掌握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头痛概况。

(二)了解头痛分类。

(三)熟悉偏头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分型。

(四)掌握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主要治疗方法。

三 教学内容

230

(一)头痛概论

(二)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病因未明,介绍主要的发病学说。

(三)偏头痛的临床表现:简述偏头痛的发作过程,发作特点及临床分型。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偏头痛的依据,与癫痫、高血压头痛、五官病变引起的头痛等相鉴别。

(五)治疗与预防:偏头痛发作时的药物治疗和预防发作用药。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教学目的

通过5个学时的理论课和3学时的临床见习课,使学生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则。

教学要求

(一)掌握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概念。

(二)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三)熟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常见血管综合症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五)掌握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六)了解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康复。

教学内容

(一)脑血管疾病概述。

(二)短暂行脑缺血发作。

(三)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四)脑出血。

(五)网膜下腔出血。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目的

(一)掌握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概念。

(二)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三)熟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二 教学要求

231

(一)掌握脑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概念。

(二)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三)了解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脑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概念。

(二)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三)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四)脑循环及调节。

(五)脑血管疾病病因学。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

(二)了解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熟悉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不同表现。

(四)了解TIA的主要治疗手段。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

(二)了解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熟悉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不同表现。

(四)了解TIA的主要治疗手段。

三 教学内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

(二)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血液动力学改变、微栓塞。

(三)TIA的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不同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注意与部分性癫痫、梅尼埃病、心脏病等鉴别。

(五)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手术与血管内支架。

第三节 脑梗死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概念。

(二)了解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熟悉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血管梗死后综合征的不同表现。

232

(四)掌握脑梗死的主要治疗原则。

(五)熟悉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概念。

(二)了解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了解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血管梗死后综合征的不同表现。

(四)掌握脑梗死的主要治疗原则。

(五)了解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脑血栓形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2 病理:脑梗死的好发部位和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3 病理生理:脑缺血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4 临床表现: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强调支持治疗;以溶栓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其他辅助治疗、外科治疗。(二)脑栓塞 病因:栓子来源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性。2 发病原理 临床表现: 参照脑血栓、强调起病急骤、原发病症状、体征。4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脑部病变治疗、原发病治疗

第四节 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念

(二)了解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熟悉主要出血多发脑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

(四)掌握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原则

(五)熟悉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念

233

(二)了解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了解主要出血多发脑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

(四)掌握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原则

(五)了解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脑出血 病因:强调高血压 发病原理:高血压、动脉硬化伴微动脉瘤破裂。3 病理:脑实质出血及其好发部位。4 临床表现: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引起昏迷全身疾病及颅内其他病变鉴别、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支持治疗,脱水剂的应用,并发症防治、手术治疗。预防措施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动脉硬化、颅内先天动脉瘤、脑血管畸形。2 发病原理:动脉易破裂性、出血与血管痉挛。3 病理:脑表面出血及动脉瘤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发病情况、脑膜刺激征、局限性脑征较少。5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对症治疗,止血剂、脱水剂的应用,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教学目的

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概念。掌握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特点及治疗。

教学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变性病概念及运动神经元病的概念,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二)掌握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234

(一)简要介绍神经系统变性病概念。

(二)简述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三)简述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四)重点讲解阿尔芡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病理特点,掌握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多发性硬化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检查和治疗。

(二)重点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多发性硬化的病理、预后。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反应在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病理

脑室周围散在多发性脱髓鞘斑块。

(三)临床表现

其临床特征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多发,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多灶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典型病程为复发与缓解交替发生。体征多于症状是重要的临床特征。

(四)临床分型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介绍McDonald诊断标准和Poser(1983)的诊断标准,脑脊液、诱发电位、CT及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

(六)治疗及预后

急性或复发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或免疫球蛋白的冲击治疗,对症、支持疗法。

第二节

视神经脊髓炎

一 教学目的

235

使学生熟悉视神经脊髓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视神经脊髓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三 教学内容

(一)神经脊髓炎的概念及其病理改变

神经脊髓炎又称为Devic病,其病理改变是脱髓鞘、硬化斑和坏死。

(二)临床表现

表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和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视神经炎是本的特征。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MRI显示视神经和脊髓病灶等可以诊断。注意与多发性硬化的鉴别。

(四)治疗同多发性硬化

本病的诊断依据。介绍脑脊液、诱发电位、CT及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

(五)简单介绍了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一、教学目的

了解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诊断方法;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运动障碍性疾病(锥体外系疾病)的概念,不同病变部位的临床表现。

(二)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生化病理。

(三)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原则。

(四)了解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复方左旋多巴)剂型及副作用。了解抗帕金森病药物副作用的处理。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简要介绍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病变部位的临床表现。基底节及其神经环路。诊断路径:详尽的病史、详细的体检、适当的辅助检查。

(二)帕金森病:简述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生化病理。重点讲

236

解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重点介绍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L-Do Pa迟发性合并症及其处理。病因及发病机理:遗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2 病理及生化病理。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四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辅助检查: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措施。5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发病年龄、起病方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等。

(2)与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鉴别。6 治疗:

(1)药物治疗: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左旋多巴(L-Do Pa。)及复方左旋多巴、DA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激动剂等。(2)外科治疗。预后:本病是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第十三章 癫痫

一、教学目的

了解癫痫病因、影响发作的因素、痫性发作分类原则、掌握痫性发作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癫痫病因及影响发作因素、痫性发作分类原则。

(二)掌握各类发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三)掌握癫痫发作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四)掌握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的抢救原则。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简要介绍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痫性发作分类原则及癫痫诊断方法。痫性发作与癫痫的概念,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2 癫痫发作分类及临床表现:痫性发作分类原则:根据首次发作临床表现、脑电图改变提示放电起源于一侧脑部或双侧同时放电分为部分性发作及全面性发作。

237 癫痫诊断方法:癫痫诊断步骤(三步法),癫痫临床诊断(详细发作过程、脑电图特异性表现)。

(二)癫痫发作:重点讲解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失神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临床表现,一般介绍其他发作类型的临床表现。讲述癫痫发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部分性发作分类与临床表现:单纯部分性发作(不伴意识障碍)、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全面性发作分类与临床表现: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神发作(典型失神、非典型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癫痫发作的诊断:根据典型发作史及特异性脑电图改变。鉴别诊断:主要与晕厥、假性癫痫发作等鉴别。

(三)癫痫的治疗与预防:重点讲解癫痫发作的治疗原则,介绍常用的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鲁米那、苯妥英钠)及其副作用。1 确定是否用药 正确选择药物:根据发作类型、药物治疗反应、病人年龄、耐受性等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 注意药物用法 4 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5 尽量单药治疗 合理的联合治疗及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7 增减药物、停药及换药原则

(四)癫痫持续状态:重点讲述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的临床及抢救原则。临床表现及分类 治疗原则(GTCS持续状态):快速控制发作,同时给予有效的对症支持治疗,控制发作首选安定静脉推注。

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教学目的

(一)了解脊髓的解剖。

(二)掌握脊髓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定位诊断。

(三)掌握常见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

教学要求

238

(一)了解脊髓的解剖。

(二)掌握脊髓横贯性和不完全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定位诊断。

(三)掌握各节段脊髓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定位诊断。

(四)掌握常见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五)了解脊髓空洞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自学为主)。

教学内容

(一)概述 脊髓的解剖:脊髓的外部结构(位置、分段、脊膜)、内部结构(灰质、白质、传导束)。重点讲述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1)横贯性损害:高颈段、颈膨大、胸髓、腰膨大、脊髓圆锥和尾节、马尾。

(2)不完全脊髓损害:脊髓半切损害、中央管附近损害、前索损害、后索损害、侧索损害、前角损害、侧角损害、侧角损害。

3、掌握脊髓横贯性和不完全损害的定位诊断。

(二)急性脊髓炎 概念 2 病因和病理 3 临床表现

(1)重点讲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辅助检查(腰穿、电生理检查、脊髓MRI)、诊断、鉴别诊断(要与脊髓硬膜下脓肿、脊柱结核或转移性肿瘤、脊髓肿瘤或出血鉴别)、治疗(激素、B族维生素、免疫球蛋白、抗生素、理疗康复、防治并发症、护理等)及预后。

(2)了解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的特点。

(三)脊髓压迫症 概念及病因(最常见于肿瘤,其它如炎症、脊柱外伤、脊柱退行性病变和先天性疾病等)。临床表现

(1)急性脊髓压迫症:急性起病,很快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休克。(2)重点讲述慢性脊髓压迫症:分期(根痛期、部分受压期、完全受压期)、神经根症状、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膜刺激症状。

239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包括压颈试验、Froin征)、脊柱X线片、CT及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1)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排除:急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症)。(2)判断受压的节段及病灶在髓内还是在髓外。(3)判断脊髓压迫症病因。5 治疗

手术治疗、对症治疗、瘫痪肢体的治疗等。

(四)脊髓空洞症(自学为主)

了解脊髓空洞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前角细胞受损、神经源性关节病、皮肤损害及营养障碍)、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教学目的

在了解周围神经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分类、症状学及辅助检查的基础上,学习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周围神经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分类、症状学及辅助检查。

(二)了解GBS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分类、症状学、辅助检查。

(二)三叉神经痛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

(四)坐骨神经痛的分类(含病因和病变部位)、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五)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含临床类型)、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240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重症肌无力的概念、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抢救治疗原则及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神经-肌肉接头的解剖和传递特点、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Osserman临床分型。

(二)掌握重症肌无力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

(三)重点掌握重症肌无力危象概念、类型、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抢救原则。

(四)了解重症肌无力与Lamber-Eaton综合征的鉴别要点。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因与发病原理

简要介绍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与自身免疫、运动终板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减少有关。

(二)临床表现 特征性表现为受累肌肉的病态疲劳; 2 Osserman临床分型及各型的临床表现; 3 危象的概念、分类、原因及鉴别。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疲劳试验在内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药物试验(介绍腾喜龙、新斯的明试验)及电生理诊断。主要与Lambert-Eaton综合症相鉴别。

(四)治疗

抗胆碱脂酶、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危象的抢救及处理原则。

第二节

周围性麻痹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肌肉疾病的概念及骨骼肌的解剖,周期性麻痹的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抢救治疗原则及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肌肉疾病的概念及骨骼肌的解剖。

(二)掌握周期性麻痹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

(三)了解周期性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离子通道及离子通道病。

241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简介周期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与钙通道病变、终板电位下降、去极化阻断有关。

(二)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饱餐等可诱发,血清钾低,心电图可有典型低钾性改变。严重病例可出现严重心律师事务所失常、累及呼吸肌而造成死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发作过程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补钾治疗有效可确立诊断。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相鉴别。

(四)治疗

补钾治疗,口服补钾为主。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

广东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二 组织内容

教学课件的制作、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和教学互评、临床病例的准备、教学手段的应用。

三 教学方法

(一)理论课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二)临床见习课 神经系统体查法:先播放体查法影像资料,接着由带教老师示范正确的神经系统体查法,然后分组练习,带教老师解疑,最后由带教老师作总结,布置课外练习的作业。神经系统疾病各论见习: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和每次不同的内容,由带教老师选择不同病种的病例进行见习,其方法为:先由带教老师讲解教学要求,示范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然后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每组选一名同学负责一名病人的病史询问、体察法和最后总结,其他同学负责补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后集中讨论,由各组发言,老师进行汇总分析。

242

四 考核办法

(一)理论考试: 在理论课结束时,采用闭卷笔试100分钟,占考试总评成绩的70%。

(二)见习考试:临床见习中以纪律、问诊、体查、提问等综合考核4次,计为平时成绩,占考试总评成绩的30%。

Ⅳ 教学时数

理 论 课 内 容 绪 论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损害的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头 痛 脑血管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癫 痫 脊髓疾病 周围神经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疾病 考 试

合 计

合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2 3 2

神经系统其他疾病 2 2

急性脑血管疾病 1 1

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及定位诊断 3

学 时 1 7

临床见习内容 神经系统体查法

学 时 3

上一篇:S 环评报告申请(红头)下一篇:晚修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