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2024-04-12

七年级古诗词赏析(精选8篇)

篇1: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赏析部分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答:诗歌中鹤飞冲天,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

3、“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4、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答: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3、第二句除明写了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境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涨满了秋池。

4、第3、4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为什么这样写?

答: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5、诗歌中几次写道“巴山夜雨”?各有怎样的作用? 答: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写出诗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通过陆游在一个风雨夜的所想所闻所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愿望及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2、“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并具体分析“僵”、“卧”、“孤”的作用? 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孤”字写生活孤独,不仅居处偏僻,而且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3、“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尚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尚:副词,还,仍然。“尚思”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4、全诗通过那两句话将实现与梦境相结合的?体会“风吹雨”三个字一语双关,具有哪两重含义? 答:“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吹雨”一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二是指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

答: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2.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 拟人 对偶 3.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诗句 答: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4诗歌首句中的哪个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簇,簇拥,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

5、“秋风吹散马蹄声”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写出了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6、“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渴望冲破封建的束缚,想改造国家命运的愿望。

7、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答:运用对偶手法,写出了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渴望冲破封建的束缚,想改造国家命运的愿望。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答: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思念故乡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答 :阔”:传神地 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而开阔。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6、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答: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表达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拟人。赋予明月人的性格,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4、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

答: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5、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答: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6、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了暮春时令,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运用大量名词,使用白描的手法。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5、画面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古树的枝丫上。巧别致的小桥,缓缓的流水,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6、画面描绘“古道西风瘦马”。

答: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缓慢前行。

篇2: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李煜 (五代)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篇3:古诗词赏析方法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入手, 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 (hè) 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陶渊明 (365—427) 字元亮, 或云名潜, 字渊明,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 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 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晋义熙二年, 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 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 迎新我的颂歌。由此可知“愿”是指“归隐田园, 远离官场”。它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 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 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 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二.要能准确找出诗眼、题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最爱”就是该诗的文眼, 极富表现力, 表现了作者喜爱钱塘湖春景的情感。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就是该诗的文眼, 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 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可见, 品读诗词, 抓住“诗眼”是关键。

三.要能生动描写出诗中意象来体会诗人情感。

常见的意象:1.月——思乡, 怀人怀乡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3.鸿雁———思乡怀亲, 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等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也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要能正确地分析诗词所用的修辞及其效果。

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常借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 掌握了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就能更好体会诗词的形象, 领悟作者感情。

如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春风比喻剪刀, 变虚为实, 想象奇特, 生动形象描绘出柳的生命力, 流露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尾联“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 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五.要能辨别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

古诗词常用典故, 化用诗句, 以丰富的内涵, 引入联想。鉴赏古诗词, 一定要了解典故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发掘典故诗句在诗中的妙用。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魏尚自喻, 希望自己也能受朝廷重用。运用典故, 使表达含蓄。

又如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纵意宕开大笔, 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 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日、月、星、汉 (银河) 都显得渺小了, 它们的运行, 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既是眼前实景, 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六.要能明白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

古诗在写法上一般是通过叙事写景来议论抒情。因此可以从记叙了何事, 描写了何景, 抒发了何情入手来解读诗词。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前十句描写雪景, 后八句叙述送,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总之,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只要我们老师教学时教给了学生赏析方法, 一定会有收获的。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诗词的阅读考查, 主要体现在对诗词知识的了解、语句划分节奏停顿、对内容情感的简单理解把握, 以及对诗词的赏析。

篇4: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关键词:古诗词 七年级 历史 课堂教学效率

“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等俗语,都表明文学与历史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古诗词作为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古诗词与历史课堂教学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大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教材的语言相对比较乏味、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等内容比较模糊,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我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形象生动,且意境优美。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培养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思维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以及多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不受传统方法以及现有知识的局限,是一种扩散性的开放思维。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联想等层面的思维以及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古诗词描绘内容中,有关社会情况的作品比较多,适当地运用古诗词,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通过理解历史知识和古诗词含义,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进行关联教学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关联的。一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促进整个教师关联教学,提升学生对于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理解有着重要的促进重要。同时,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历史韵味使教师更好地营造历史课的教学氛围,使整个教学课堂呈现出一种历史文化气息,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二、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在历史新课中导入古诗词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会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新课中导入相关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中的“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部分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事件解释中运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有关诗词,概括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或是影响。通过古诗词的形式,解释相关的历史事件,与纯粹的讲解相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隋唐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运用胡曾《汴水》中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以及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和皮日休《汴河怀古》中的有关诗句。通过对比诗词中的历史观点,帮助学生客观评价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在悬念设置中引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结尾时,引用相关的古诗词设置悬念,由学生猜测下文中的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如“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部分。教师可询问学生,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总结教学时引入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历史课程的讲解在最后都需要教学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此课堂教学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古诗词来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在对整个唐王朝进行一个全面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用初唐、盛唐、唐末期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的诗进行总结,这样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整个唐朝发展的始末特点。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主动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其次是真实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不能偏离历史事实。再次是适时性原则。古诗词的运用,应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然后是精要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应保证其简洁性、代表性和准确性,篇幅不宜过长。最后是通俗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应考虑其通俗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运用古诗词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注意古诗词运用的适当性,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合理运用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马成利,马海峰.浅谈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218-220.

[2]张海燕.浅谈古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150-151.

[3]唐惠忠.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J].吴中学刊,1997(3):33-34.

[4]姜桂平,王大良,乔景柱.浅谈诗词歌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132-134.

[5]李英俊.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89-91.

篇5:长沙七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篇6:七年级语文上古诗名句赏析

赏析: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意思:潮水上涨,使江面显得更加开阔,江风顺吹,鼓满了高悬的船帆。赏析:“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悬”字写出了江风劲吹,扬帆前行的景象。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意思:夜色将尽,旭日正从江面上冉冉升起,残冬未去,春意却已潜入江南。赏析:“生”和“入”都是拟人手法,“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了哲理。思乡而不低沉,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衔泥筑巢。

赏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诗人把春天的美写活了,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生机与活力。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嫩草才刚刚能盖过马蹄。赏析: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写出了早春小草生机勃发,春花美丽鲜艳的特点。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思: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赏析:九个名词,九种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图。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7、《天净沙 秋思》---“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则描绘了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刻画了这样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道尽天涯游子之悲”。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意思:千里马老了虽然终日卧在马厩里,但它的志向还是要驰骋千里。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他的壮志也不会消减。赏析:用“老骥”作比喻,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慨。后人常用这几句比喻人面对暮年,仍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9、《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 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意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僧人的禅房掩映在花木扶疏之间。赏析:“曲”、“幽”、“深”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描绘出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幽中显静,幽中含美,抒发诗人去除杂念,忘情山水的情趣。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思: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边吧!

赏析:诗人通过的丰富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能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寄托诗人思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1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意思: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烛长谈,诉说我在巴山这天晚上看雨时想念你的心情。

赏析:这两句是作者身在巴山设想回长安、晚上与妻剪烛夜谈的情景,表达了相思之情。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相融,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1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意思:歌女们不知道国家灭亡的悲痛,隔着江水还唱着亡国的曲子《后庭花》。赏析:一“犹”字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即将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境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讽刺了现实中达官贵人,不理政事,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1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意思:花开花落是自然的规律,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小园的花径上我独自徘徊。

赏析:前两句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将自然的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起来。流露出词人对美好景物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15、《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7: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枥,马槽。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

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怡,调养身心。永年,长寿。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

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

(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准备,置办。黍(shǔ):黄米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合:环绕。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桑麻,泛指庄稼。)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就:靠近、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选自《全唐诗》。作者常建(708-765),唐朝诗人。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形容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柳絮)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qián)阳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这里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唐代在今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左迁,降低且调动官职。犹言下迁,古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诗歌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打下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5《夜雨寄北》李商隐(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寄诗给长安的友人或妻子,所以说“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泛指巴蜀之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再。)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此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巴山夜雨”,在本诗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却自然天成不漏痕迹。

6《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歌女。)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选自《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7《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选自《珠玉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州(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的上片联系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本词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3

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得,骗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选自《诚斋集》。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宋代诗人。松源,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9《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选自《漱玉词》。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

本词表达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接下来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拓展: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另一首:《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雨疏:雨水稀疏的样子,或译大雨疏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指海棠花叶子肥嫩,花儿却憔悴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词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待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 4

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本词经典之句在于“应是绿肥红瘦”,以红、绿相对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不仅丰富视觉飨宴,也让人品会更深层的韵味,因而突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李清照词以外,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以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相对印,丰富了诗词色彩的美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真见火红的旭日、蓝绿的深邃江水。此外,此句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10《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光云影共徘徊。(共徘徊,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中一起荡漾)问渠那得清如许?(渠,它,指方塘。那,通“哪”,怎么。)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因为)选自《朱子大全》。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读书的道理。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因为常有活水注入,得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拓展:《观书有感》 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篇8:古诗词鉴赏冲刺训练七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 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白居易《惜牡丹花》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牡丹花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抒写情感时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 鹰

杜 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①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 ①身:同“竦身”,耸起身子。②愁胡:这里指发怒的猢狲。③绦镟:系鹰用的丝绳铜环。

(1)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苍鹰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老 歌

张 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 这首诗的题目为“秋月”,全诗无一笔写月,却又是处处见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云红叶两悠悠”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 周明龙提供)

上一篇:有趣的含羞草作文350字下一篇:最后一公里问题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