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的第三人称单数

2024-05-15

graduate的第三人称单数(通用15篇)

篇1:graduate的第三人称单数

graduates

graduate的用法:

graduate的用法1:graduate用作动词表示“从…毕业”用from,表示某科的毕业生用in,表示所获学位或成绩情况多用as或with。

graduate的用法2:graduate为非延续性动词,现在完成时的肯定式不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

篇2:graduate的第三人称单数

1973年,第一批开放大学的毕业生获得了学位。

2. Without continued learning, graduates will lose their intellectual vitality.

如果不继续学习,毕业生就会失去思想上的活力。

3. There are additional publications of special relevance to new graduates.

还有对于新毕业生来说特别重要的其他出版物。

4. The Government cannot expect graduates to twiddle their thumbs on the dole.

政府不愿意看到毕业生领着救济金却什么也不干。

5. Many graduates are employed in the electronics and computing industries.

很多毕业生就职于电子和计算机行业。

6. British universities have very little wastage and their graduates are good.

英国大学的退学率很低,而且他们的毕业生很优秀。

7. Graduates from our school are working all over the island.

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在全岛各地工作.

8. About 80 percent of the graduates advanced to senior high schools.

约有80%的毕业生升入了高中.

9. Getting a job is no problem for college graduates in our country.

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不成问题.

10. She is second to none among all the graduates.

在毕业生中她是顶呱呱的一个.

11. The teacher read the roll of graduates.

教师宣读毕业生名单.

12. We are graduates of the same year.

我们是同期毕业的.

13. They hired eight college graduates to start work after the college year ends in March.

他们聘用了8名大学毕业生,他们将于3月份毕业后开始工作。

14. She is hoping to go into change management or IT management when she graduates.

她希望毕业后从事变革管理或者信息管理。

15. Business graduates must also be numerate, because most degrees will have courses in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statistics.

篇3:graduate的第三人称单数

言语活动是由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作用而发生展开的, 陈志安, 彭宣维. (1994) 认为以话语发生者为中心的话语活动主要表现为:演讲或讲座型的单向相互作用;指示中心不断转移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附生于主体言语活动的从属性相互作用等三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 人称指示系统都需满足其自足封闭性, 即说话者、听话者是由相应的第一、二人称所规定的, 谈话涉及两者之外的第三者时需确立起一个第三人称的称谓。人称指示系统的自足封闭性能够完成言语活动的正常发生, 维系与终止的指称系统, 防止指称混乱。在实际言语活动中有很多指称映射现象, 如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二人称等, 在这些情况下, 指称是如何完成的, 话语又是如何推进的呢?本文将关注第三人称的指示转移现象, 并通过论述chafe的激活代价理论对其作出解释。

2. 信息状态分类与激活代价理论

2.1 Halliday对信息单位的分类

Halliday (1994) 指出, 信息单位是由两个功能成分构成的结构, 即必要的新信息成分和可舍取的已知成分。他根据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赋予具体信息以怎样的信息地位而把话语的信息单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新闻, 即说话人要听话人当做新信息的信息, 或者是出乎意料的或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另一部分是旧闻, 即被当作听话人已知的内容加以陈述的信息。客观上, 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用是否可以还原来界定。可还原的信息可能是已经提及的内容, 也可能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 还可能是只能意会的, 或者是说话人为了某种修辞目的的信息;不可还原的信息可能是未曾提及的内容, 也可能是出乎听话人意料的内容。主观上, 语调重音或语调突出可以用来体现新信息。

2.2 Chafe对信息状态的分类

任绍曾 (2010) 对于信息状态的分类, Chafe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Chafe根据信息与意识的包含关系进行界定。即说话人认为在说话那一刻已在听话人意识里的信息是已知信息, 反之则是新信息。这个定义界定明确, 却把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的关系割裂了, 因为意识的动态特征和信息状态的变化被忽略了。随后, Chafe把信息状态建立在激活的基础上, 他把已知信息界定为“已经是活性的信息”, 即已经激活的信息, 新信息界定为“原来是非活性信息”即原来没有激活的信息。他还增加了第三种信息:可及信息, 即“原来是半活性的信息”。

上世纪90年代, Chafe考虑了意识的动态特征, 并把时间纳入信息状态的界定中来。此时他认为新信息是在谈话某一时间点上新激活的信息, 已知信息是在谈话某时间点上已经激活的信息, 而从半活性状态中激活的信息是可及信息。

2.3 激活代价理论

2.3.1 激活代价理论内容

高军 (2010) 把激活状态、激活代价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把说话前的停顿间隙称作T1, 实际说话时间为T2, 如果在T1为活性信息, 到T2激活后就为已知信息;T1为半活性信息, 到T2激活后就是可及信息;T1为非活性信息, 到T2激活后就为非活性信息, 即新信息。Chafe (1994) 认为, 就激活代价而言, 已知信息从T1到T2的转化中的激活代价是最低的, 因为他在T1就已经处于活跃状态了, 可及信息次之, 已知信息最小。激活前的状态不同, 激活的代价就不同, 信息就处于不同的活性状态。

2.3.2 可及信息的判定

由于Chafe (1980) 区分了意识核心和边缘意识, 所以意识不仅具有在不在听话人意识中的区别, 而且还区别于意识核心和边缘意识上, 因而区分了上述的三种信息状态。在这三种状态中可及信息是最难捉摸的, 为此Chafe提出了可及信息的判定标准:1) 是否在先前的话语中曾是活性信息, 2) 是否与话语中的某个意念又联系或有过联系, 3) 是否与会话的语境有联系, 因而具有边缘活性, 但不是意识核心。如:

(1) We checked the picnic supplies.The beer was warm.

例句中的the beer是新信息还是可及信息?如果是新信息, 则违背了主语由于信息量不太大的意念承担的制约。而the beer与the picnic supplies有联系, 由于这一联系the beer这个概念可能已经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边缘意识里了, 因此the beer在此处是可及信息。

(2) Well, the kid is asleep.

话语中没有出现过the kid, 但却有一个kid在说话人的怀里睡觉, 所以the kid在会话中处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边缘意识里, 属于可及信息。

3. 激活理论与第三人称指示映射现象

用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或第二人称是说话者拉近与听话者距离, 或把自己置身于听话者的立场的交际策略, 如:

(3) 妈妈对儿子说:

We (I) don’t want to wake Daddy, do we?

(4) 老师对学生说: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 (你们) 。

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映射现象的产生和语用意义较负责, 下文讲试图用激活代价理论对其作出解释。

3.1 第三人称指示语代替第一人称指示语

例句:

在交际时直接情景语境中:

(4) 儿童节目中, 主持人做开场白:

小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鞠萍姐姐要带大家玩一个游戏。

(5) 我希望上海方面能够给予韩红原谅, 我不是有意伤害大家的。 (新浪娱乐2003年3月26日)

在显性语境中:

(6) 老师对学生说:

有什么委屈和老师说说看?

(7) 甲对乙说:

My friend (I) thinks life’s been really unfair to him (me) .First, he (I) lost his (my) job, then his (my) girlfriend dumped him (me) .

此外, 有时人们会用第三人称来写日记, 站在他人的立场讲述自己, 以缓解内心的压力。

在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语境中

(8) 有什么问题给老师说。

(9) 总司令的命令你也敢不服从吗?

人称指示系统具有封闭性, 为了防止指称混乱, 说话人和听话人应用第一、二人称相互称呼;Chafe的激活代价理论也提出, 在说话前一时刻的活跃信息是已知信息, 半活跃信息是可及信息。因此, 在以上例句中, 说话人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我、我的指称自己是听话人所预期的, 是活跃信息, 因此对听话人而言是已知信息, 是听话人对于说话人自称的核心意识;而第三人称指示语在这些例句中属于可及信息的范畴, 是听话者要耗一定的认知代价理解的信息。在例 (6) 中, 说话人由于面子, 礼貌, 从第三人称角度讲述自己的不幸, 听话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判断说话人是在讲述自己的不幸, 此时, 第三人称指示语he、him、his从听话人意识的边缘被激活半活性信息, 即可及信息。

3.2第三人称指示语代替第二人称指示语

例句:朱荔芳 (2003) 表轻微责骂

(10) Somebody didn’t clean up after himself.

(11) Each person has to clean up after himself.

表表反讽或幽默

(12) 在厨房里忙的不可开交的妻子对慵懒的丈夫说:

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

(12) This is so kind.Treat me your yesterday’s leftover?

表尊敬, 赞扬, 亲近

(13) 下级对上级

不知道王主任对于此事有何看法?

(14) 生意人对购物女士说:

这条项链最配靓女 (你) 了。

在以上例句中, 说话人用第二人称你, 您, 称呼听话人是听话人所预期的, 对于听话人来说, 说话人用第二人称指示语称呼自己的这一概念是已知信息, 如例 (11) 对于听话人来说you在此处是已知信息, 是核心意识, 而his highness是边缘意识。听话人可以根据语境, 用较少的认知代价推断出其讽刺的语气, 因此属于可及信息。

3.3 第三人称指示语特殊用法

由于人称系统的封闭性, 表现为说话者、听话者彼此用第一、二人称相互称呼, 而涉及第三方时要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完成整个称谓系统, 田惠刚 (1998) 指出这种情况下, 第三方通常不在场。但很多时候说话人会在第三方在场的情况下使用第三人称he/she指代第三放, 从而产生额外的会话含义。例句:何自然 (1997)

在餐厅点菜时, 男士对服务员说:

(15) She’s going to have a hamburger.

(16) The lady’s going to have a hamburger.

例句 (15) 中, 第三方the lady在场, 男士用she称呼女士, 这种情况下女士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在这个会话中, 男士是说话者, 而服务员和女士都是听话者, she的使用把女士排除在了会话外。此处, 对女士而言, the lady是她所预期得到的尊重, 如例句 (16) , 因此the lady对这位女士来说是已知信息, 她甚至可以把she当做是新信息, 自己主动再给服务员说:I’m going to have a hamburger.

4. 结论

在言语活动中, 信息状态和说话人、听话人的意识相互作用, Chafe考虑了在会话中, 意识的运动变化, 在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基础上, 定义了可及信息。可及信息既不像已知信息不用一点认知努力就可以理解。也不像新信息那样需要提供大量提示才能被理解。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二人称的曲折所指现象普遍, 且产生了较多的会话含义, 激活理论的应用和可及信息的界定为第三人称的曲折所指给出了较好解释。

摘要:人称指示系统具有封闭性, 当人称被曲折所指时, 言语活动是怎样推进的呢·本文先总结了Halliday和Chafe对信息状态的分类, 探讨了言语活动中信息状态和意识的关系, 介绍了chafe提出的激活代价理论和可及信息, 然后运用该理论解释了诸多第三人称映射现象的产生, 及其会话含义。

关键词:激活代价理论,可及信息,第三人称指示语

参考文献

[1].Chafe, W.1980.The deployment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duction of a narrative.Norwood:Ablex.

[2].Chafe, W.1994.Discourse:Consciousness and Tim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陈志安, 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外国语.1994 (3)

[4].高军.英汉下指的认知机制研究.西安大学外国语学报.2010 (3)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6].任绍曾.信息单位与信息状态—试析语言信息的二分说与三分说.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3)

[7].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篇4:何为第三人称单数主语?

一、 人称代词 he, she, it。例如: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他喜欢踢足球。

She is a good girl. 她是个好姑娘。

It looks like a ball. 它看起来像只球。

二、 单独用作主语的一个人名或称呼语,如 Jim, Kate, Miss Wang, Uncle Li, Father 等。例如:

Jim comes from England. 吉姆来自英国。

Miss Wang teaches us English. 王老师教我们英语。

Father often has lunch at home. 爸爸经常在家吃午饭。

三、 单独作主语的一个地名或物体名称,如 China, Hong Kong, Macao, English, coffee 等。例如: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English isn’t easy to learn. 英语不容易学。

Coffee is my favourite drink. 咖啡是我最喜欢的饮料。

四、 可数名词的单数作主语。例如:

A boy often sits at the boor. 一个男孩经常坐在门口。

The book is mine. 这本书是我的。

五、 不可数名词作主语。例如:

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glass. 玻璃杯里有些牛奶。

The bread is on the table. 面包在桌子上。

六、 指示代词 this, that 作主语。例如:

This is a computer. 这是一台电脑。

Whose bike is that? 那是谁的自行车?

七、 某年、某月、星期、日期、节假日名称等作主语。例如:

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星期日是一周的第一天。

June is the sixth month of the year. 六月份是一年的第六个月。

September 10 is Teachers’ Day. 九月十日是教师节。

八、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等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视为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Is everyone here today? 今天大家都来了吗?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your bike. 你的自行车有毛病。

九、 one或one of + 复数名词/代词作主语时,视为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One of the students comes from Australia. 其中的一个学生来自澳大利亚。

She has two daughters. One is a teacher,the other is a doctor. 她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医生。

十、 单个的数字、字母、单词或算式作主语时,视为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8” is a good number in China. 在中国“8”是个吉祥数字。

“B” is between “A” and “C”. “B”在“A”和“C”之间。

“You” is a pronoun. “You”是一个代词。

Two plus three is five. 二加三等于五。

十一、 当 and 连接的两个名词在意义上指同一个人或物时,视为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The teacher and writer is coming to our school tomorrow. 那位教師兼作家明天要到我们学校来。

篇5:hang的第三人称单数

hang的用法:

hang的用法1:hang的基本意思是“悬”“挂”,一般指把某物悬挂在高处或线上,由此下垂并能够摆动,引申可表示某物依赖于他物的状态; 某物缠在或贴在他物之上的状态以及一切能使人由悬挂的情景联想到的事物或状态。hang还可作“吊死,绞死”解。

hang的用法2:hang在口语中常用于事物,意思是“见鬼”,指人作诅咒语,表示愤怒,不赞成等。

篇6:persuade的第三人称单数

persuade的用法:

persuade的用法1:persuade的基本意思是“说服”,指通过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的各种方法如劝说、辩论、恳求等,能使或已使某人相信某事或者接受某建议而做或不做某事。强调不仅“说”,而且使之“服”。假如只表示“说服”这种动作,而不知对方已经或者能否“服”,则不用persuade,应该用try〔want〕 to persuade。

persuade的用法2:persuade既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后可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 作不及物动词时,主动形式常含有被动意义,即主语是被说服的对象,这种用法通常见于一般时态,并带 easily 之类的状语,说明“说服”的难易度。persuade还可接以动词不定式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persuade的用法3:persuade作“使相信,使确信”解时,其后可接of引出相信的内容。当of的宾语是that从句时, of须省略。

篇7:improve的第三人称单数

improve的用法:

improve的用法1:improve的基本意思为“改善,提高”,可指健康状况、环境、形势等,也可指具体事物,还可间或指人。强调部分地或某种程度上对客体加以修补改正,以提高到较高水平或使其更受欢迎。本词不用于坏的事物变好,也不用于变得十分完美,无以复加。

improve的用法2:improve用作及物动词时可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但不用于被动结构; 用作不及物动词时主动形式常含有被动意义。

improve的用法3:improve后常接反身代词表示“在知识或学问上有进步”,其后常接介词in。

篇8:graduate的第三人称单数

关键词:一般现在时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句酷批改网;预测

简介

总所周知,中文里面是没有动词的变形这一概念的,受中文思维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这一第二语言的时候,不管已经学习了多久,多多少少还是会出现一般现在时下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缺失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可以说每一个英语二语习得者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并且依据批改网上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学生的作文表达中,最常出现的语法错误也是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缺失。因此基于这种情况的普遍性做出大胆猜测,随着中西交流的普遍性更加深化,英语二语习得人群数量更大,会不会出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逐渐消失的可能呢?

1.英语的发展史

英语经历了三大发展过程,语言学家们将这三大发展过程划分为古英语(公元450-1100年),中古英语(公元1100-1500年),和现代英语(公元1500年至今)。

古英语在发音、书法、词汇、句法等方面都与现代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动词也是靠词尾变化来表示人称、数、时态和语气的。所有的动词分为两类:弱式动词(相当于现在的规则动词)和强式动词(相当于现在的不规则动词)。中古英语时期动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大量词尾变化显著消失。动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动词的人称变位基本消失,保留在当今英语中只有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的词尾变化;另一个变化是几乎有1/3的强式动词转化为弱式动词,使得多数英语动词成为规则动词。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英语的曲折形式继续消失。比如在中国英语时期,动词的祈使语气仍有词尾变化,而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动词祈使语气中的曲折变化就被动词原形取代了。这个时期定冠词the的所有复数形式tho到了16世纪已经消失。

不光是语法,英语的语音(元音发音舌位都比以前有所提高),语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等),词汇(合成法构词法,旧词新义)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英语是在不断变化的,尤其是英语的动词形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定冠词the的复数形式最终消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2.基于句酷批改网的错误汇总分析

句酷批改网(www.pigai.org)是基于语料库和云计算的英语作文自动批改在线服务,旨在提高老师批改英语作文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批改网的原理是比较学生作文和标准语料库之间的距离,并通过一定的算法将这一差距以分数体现出来,并且还会给出相应的总评和按句点评。批改网通过比对语料库对学生作文生成评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高分句型和易混词汇等的反馈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反馈指导进行自助作文修改,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文写作水平。[1]学生在使用批改网写作提交之后会自动生成分数,总评及按句点评。

根据批改网的错误汇总中发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缺失现象及中式英语表现尤其明显,特别是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所以不难猜测,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或翻译时都难以避免中文思维的影响,当然这种现象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是逐渐递减,但并没有完全消失。笔者对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英语专业,已过专八及CATTI3)进行调查时发现,即使这些同学英语水平已经相当可以了,但在使用批改网进行中英翻译或写作时仍然会犯此类错误。

根据“批改网作文库各类英语写作常见错误汇总—雅思战队”[]统计,其中“动词形式不当”也是中国学生犯错的主要现象之一:“动词形式不当常见的类型有时态错误、单复数错误(尤其注意第三人称单数和复数名词出现的情况)”。以下图片是从句酷上随机抽取一名已过六级的学生作文批改结果:

从图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名学生虽然已经过了英语6级,但是仍然会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谓一致这样的错误。

2.1中国学生受中式思维的影响较深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思维方式套用于英语语言规则与表达之中,受汉语相应文化背景知识影响的、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干扰的不合乎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语言。[]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动词点人称单数的缺失。由于中文中并没有动词第三人称要加-s或-es的使用规则,所以中国英语二语习得者,尤其在初学阶段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丢失,导致主谓不一致。特别是进行汉译英翻译时,尤其口译,这种错误的概率更大。

3.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消失的合理性猜测及假设

3.1国际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语言的交流是促成时代发展进步的重要工具之一,更是国际间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众所周知,交流是双向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创造出了一系列在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词汇,例如汉语中嵌入了像“伊妹儿”,“麦克风”“比基尼”这样的“洋文洋句”,而中国特色词汇也在交流中融进了英文,比如“Kongfu”“Tofu”“Taiji”等等。此外,一些中式英语也逐渐被西方人接受,最典型的就是“Long time no see”这样的从一开始被认为是错误的而被渐渐接受的语法上的变化。由此可见,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中西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双方语言上的变化会越来越多。并且,像中文这样没有动词第一、二、三人称单数之分的语言,在英语习得时也会经常丢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词缀,同中国学生一样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中文或者像中文一样没有第三人称单数或时态的其他语种也会对英语母语者产生一些负迁移。甚至在一些美剧或访谈中时常会看到英语母语人士在讲话时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缺失现象,因此更加猜测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逐渐被动词原形取代,不再进行区分。

3.2–s或-es表现形式的取消

笔者进行大胆假设,将-s或-es的表现形式去掉,看是否会对英语母语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例如:John play football;she teach English按照正常逻辑这两个句子很显然是错误的,但笔者拿着这两个句子以口语和书面形式采访了十几位英语母语者,其中包括留学生,教授等,在口语交流或书面语中,他们很自然地理解了我想表达的意思,然后告诉我这个句子错了。由此,笔者认为,将-s或-es的表现形式去掉并没有对句意表达造成很大的影响。

4.总结

纵观英语的发展历程,所产生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无不都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汇融合的结果,只有这样语言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中英文双语的转换本质上也是两大语系之间的转换,因此存在一定的跨度。而针对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二语习得的时候所犯的普遍的错误基于语料库批改网从而做出了大胆假设与推测——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会逐步消失。虽然这个假设还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来进行验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全球化只会加快这种进程。因此笔者相信,在未来的英语发展中,英语语法将会逐渐进化成为更精简的语法形式,从而更加有利于英语习得者的学习,首先进行改变的就是现在时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省略。笔者认为,现在时中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发展而逐渐退化直至消失。

参考文献:

[1]批改网使用手册—4.00.http://bbs.pigai.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156

[2]http://www.51pigai.com/bbs/91098

[3]葛传榘.漫谈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4]李英敏:英语语言史点滴[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盘群:英语的国际化历程研究[J].2008.10

[6]吴筱明:基于句酷批改网的英语写作“中式英语”的对策研究.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5(3).

[7]蔡凉凉:中国中学生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习得调查.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14.06

篇9:resign的第三人称单数

resign的用法:

resign的用法1:resign的基本意思是“放弃”,指有意地或不情愿地作出牺牲,主要指“辞职”。resign还可表示“听任”,指克制自己而对不可避免的事情的认可。

resign的用法2:resign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多接表示职务的名词作简单宾语,可用于被动结构。

resign的用法3:resign可接反身代词作宾语,意思是“顺从于,屈从于”,其后常接介词to。

resign的用法4:resign作“把…交〔托给〕…”解时也常与介词to等搭配。

篇10:graduate的第三人称单数

interview的用法2:“interview”可作抽象名词,有“面试”,“会谈”的意思。

篇11:cure的第三人称单数

cure的用法:

cure的用法1:cure的基本意思是“治愈”,指用药物治愈某人的病。此时cure并不表示动作,而表示治愈的结果。引申可指“矫正某人的不良行为”。

cure的用法2:cure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主语是人,宾语一般为患者,后接of引出疾病; 主语为药物时,宾语多为疾病或不良行为。cure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可用病、伤、恶习作主语,其主动形式含有被动意义; 以药物或疗法作主语时,意为“有疗效”“可治愈”。

cure的用法3:cure还可作“保存”解,指用腌、晒、烤等方法保存食物、动物皮毛或烟草等。

篇12:lack的第三人称单数

lack的用法:

lack的用法1:lack的基本意思是“缺少”“缺乏”,指某物完全没有或有而不足,所缺之物可好可坏。lack也可用于抽象事物,指缺少某种品质或某物缺少某种性质、特点。如character, training, imagination, tact, individuality, evidence, money, strength, courage, interest, humour 等。

lack的用法2:lack是表示状态的及物动词,不用于被动结构,也不用于进行体。

lack的用法3:lack后接介词for,表示缺乏什么或在某方面缺少,常用于否定句,是正式用语,该短语多用于一般时态,隐含“并非完全没有”之意。

篇13:drop的第三人称单数

他正拿着一块布,布上粉红色的水滴落在地板上。

2. Add a few drops to half a tumbler of water.

在半玻璃杯水里面加上几滴。

3. Once the rate rises it never drops back to its previous level.

一旦价格上去了就再也不会降到以前的水平了。

4. Coping with severe drops in temperature can be very difficult.

温度大幅下降可能会很难应付。

5. Add the cream a few drops at a time.

每次加几滴奶油。

6. A few drops of green food coloring were added.

加了几滴绿色的食物色素。

7. To make sure the children are well-nourished, vitamin drops are usually recommended.

为确保孩子充分摄取营养,通常推荐使用维生素滴剂。

8. Drops of blood sprayed across the room.

滴滴鲜血溅洒在房间各处。

9. Add a few drops of lime juice.

加几滴酸橙汁。

10. He tasted different kinds of spirituous liquors in drops.

他把不同的酒都呷一口品尝一下.

11. As the river drops from the plateau, it forms great waterfalls.

河水从高原上下落时, 形成了巨大的瀑布.

12. Clouds are formed from drops of liquid hanging in the air.

云是悬在空气中的水滴形成的.

13. Add a few drops of vanilla essence.

加入几滴香草精油.

14. Retail business slacks down when employment drops.

就业率低时零售业就不景气.

15. Many drops make a shower.

篇14:force的第三人称单数

罢工是黎巴嫩武装民兵召集的。

2. The armed forces have launched offensives to recapture lost ground.

这支武装部队已发动进攻要夺回失去的阵地。

3. U.S. forces now occupy a part of the country.

美国军队现在占领了该国的一部分。

4. A member of the security forces was killed in a sniping incident.

有一名安全部队成员在一场狙击战中被打死。

5. The rebel forces simply bypassed Zwedru on their way further south.

叛军在向南部挺进时直接绕过了绥德鲁。

6. British forces in the Caribbean were being decimated by disease.

加勒比海地区的英国部队有大批的人病死。

7. The security forces had to intervene to prevent the situation worsening.

安全部队不得不介入,以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8. If their forces were not involved, then who is to blame?

如果他们的部队没有介入,那么谁应该承担责任?

9. The infantry would use hit and run tactics to slow attacking forces.

步兵团可能会使用打了就跑的战术来阻滞进攻部队。

10. Enemy forces lobbed a series of artillery shells onto the city.

敌军对该城发起连串炮轰。

11. Higher education is being forced to prostitute itself to market forces.

高等教育被迫向市场需求妥协。

12. Security forces remained on patrol until late into the night.

保安部队继续巡逻至深夜。

13. Crowds appeared at the arraignments, clashing with security forces.

审讯时,涌入的人群和安全部队发生冲突。

14. The security forces counter-attacked the following day and quelled the unrest.

第二天安全部队发起反击,镇压了骚动。

15. Sales to the British forces are expected to drop off.

篇15:call的第三人称单数

call的用法:

call的用法1:call的基本意思是“叫喊”,指各种场合下的大声说话,强调叫喊的实际动作。引申可表示“命名”“拜访”“通电话”“召唤”等。

call的用法2:call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用作及物动词。作“喊”“叫”解时,多接简单宾语; 作“叫来”“请来”解时,多接双宾语,其间接宾语可转化为介词to的宾语; 作“命名”“称为”“认为是”解时,可接以名词或形容词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充当宾语补足语的名词除专指某人外,一般都用冠词。call偶尔也可接由动词不定式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call接复合宾语时,如宾语为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而其补足语为形容词或名词时,则须以it置于宾语位置上充当形式宾语,而把真正的宾语置于其补足语之后。

上一篇:七夕情人节浪漫卡片寄语下一篇: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