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案设计和课件说明

2024-05-15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案设计和课件说明(通用15篇)

篇1: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案设计和课件说明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 教案设计及课件说明

东门小学

邱爱清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课件第一张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背景,配上闪光棒,闪烁的星星及小动画,目的在于增加童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再配上比较有激情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白雪公主吗?白雪公主长得非常的漂亮,可是狠毒的皇后妒忌她,皇后想了许多恶毒的方法来陷害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以及森林里的动物朋友们的帮助下,战胜了邪恶的皇后,在王宫里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时间一长,七个小矮人想念公主了,王宫的大门又被恶毒的皇后施了魔咒,进不去,怎么办呢?这时,从数学王国传来一个好消息:只要利用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就能破解魔咒,王宫的大门就能打开了。听到这个消息,七个小矮人高兴极了,他们决定去破解魔咒。为了能顺利打开王宫的大门,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先在家里进行认真地学习,作好准备再去闯关。(开头导入1分钟左右,利用16张精美的图片连续播放,配上剧情介绍,创设一个故事情境,让学生喜欢白雪公主,想和七个小矮人一起去看望白雪公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比较

(1)周长的概念: 用手指:指出课本面的周长

说一说:“周”字可以怎么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周长?我们以前学的周长的概念是怎么说的?(这一环节的课件着重在于演示课本的周长指四条边的总和,通过红色线条的走向,再现学生手指周长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四条边的总和)(2)积的概念

用手摸:摸一摸课本面的面积

说:“面”字可以怎么理解?“积”字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面积?我们以前学的面积的概念是怎么说的?(这一环节的课件着重在于演示课本的面积指课本表面的大小,通过蓝色面的切入,再现学生手摸面积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表面的大小)

2、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和计量单位的比较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计算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说一说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指计算长方形面的大小,说一说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周长和面积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吗?(这一环节的课件着重在于演示四条边及面的移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的由来及计量单位的变化。以上两个环节,每一个小环节都配上小矮人的声音,有利于提醒学生当前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3、出示例题

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1)指名板演,其他做在书上(2)组内同学互相检查

(3)全班评价(这一环节在于巩固前面学的知识,把理论和计算相结合,课件的出现有利于全班评价)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面积和周长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填表,总结刚才所学知识,得出有三个不同:概念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这一环节课件利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新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填表的形式对新课作一小结。)

5、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质疑问难后通过小矮人的话自然过渡到巩固练习。)(以上新课每一环节的课件都出现七个小矮人的图片,目的在于创设七个小矮人一直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的情境。)

三、巩固练习(课件利用图片创设皇后施魔咒的情境,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巩固练习中第1题通过改错巩固计量单位的对比,第2题通过涂色巩固概念的对比,第3题通过计算巩固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公式的对比,第4题通过设计巩固面积和周长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这一环节的课件通过设置超级链接,实现学生随意先做哪道题都行的目的,实现学生相对自由的选择,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做题。)

1、你对王宫了解多少?下面的计量单位用得对吗?不对请改正。王子和公主住的王宫可大了,大约有100000米,绕着围墙走一圈要走4000平方米,每扇门都有8米那么大,公主的房间也很大,有120平方分米,中间铺着鲜艳的地毯,有70米那么大,地毯上还摆着一张100平方米大的桌子,房间的四边都有地脚线,沿着地脚线走一圈要走140厘米,公主把她的房间装饰得漂亮极了,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看看哟。你能按要求装饰王宫吗?

请给1、3、5、6、9号图形的周长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请给2、4、7、8号图形的面积涂上你喜欢的颜色,看谁把王宫的图形涂得最漂亮。

3、请你帮公主算一算

公主的房间长40米,宽30米,要在四周都贴上漂亮的地脚线,整个房间铺满地毯,需要地脚线多少?地毯多少?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王子想在花园里用16米长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圃,有几种围法?怎样围花圃的面积更大?

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030千米 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台湾岛的面积大约是20多万平方千米 长江全长是6300多千米 青藏高原的海拔超过4000米

(这一课件的设计是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为主线,讲的是白雪公主和王子走后,七个小矮人想念公主,可是王宫被皇后施了魔咒而见不到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为了解魔咒而进行有关面积和周长的知识的学习,后来顺利破解了魔咒,见到了白雪公主。导入部分利用半分钟的时间讲述以前发生的故事,再利用半分钟的时间创设小矮人想念白雪公主及皇后施魔咒,为了解魔咒而进行学习的情境。在新课的过程中课件一直以七个小矮人的图片为背景再配上小矮人的声音,让学生感觉到和小矮人在一起学习,会学得更有趣。巩固练习部分创设解魔咒的情境,练习题都围绕着王宫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确实在破解魔咒的感觉。最后结束部分还是以小矮人的话而结束,让故事有一个完整性,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篇2: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案设计和课件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20=400(米)

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投影出示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课后作业

1、填表。图 形 长方形 长方形 边 长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7米,宽4米

周 长

面 积

正方形 12 分米

2、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容易混淆。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进行面积与周长的比较,弄清楚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时,出示例题的图形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面积与周长的3点不同。为加深学生理解面积与周长的3点不同,老师又提出了如果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是不是也存在这三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加深认识。

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探究活动:拼图形

活动目的:使学生通过拼摆图形,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

活动准备:每个同学准备四张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活动过程

1、学生用四张纸片任意拼摆图形,每摆成一个就在白纸上描出来。

2、小组讨论

(1)哪个图形的线段总长最长?有多长?

(2)哪个图形的线段总长最短?有多长?

3、全班交流:从上面的讨论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

有多种多样的拼法,下列各图是其中的一部分。

讨论会:最短的路线

讨论目的:

1、进一步熟悉周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从下图左上角的房子出发,要经过每个圆圈,最后回到房子。哪条路线最短?有多长?

讨论过程

1、教师投影出示讨论题目。

2、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选出一条最短路线。

篇3: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案设计和课件说明

一、注意运用直观演示法和实验操作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时,先准备好一块木板做成的圆和一根细绳子,通过演示,得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初步结论。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按邻座4人一组,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事先准备好的直径分别是2、3、4、5厘米的硬纸板,在有厘米刻度的尺子上滚动一周,记下各圆周长的数据,并分别算出圆周长是该圆直径的多少倍,从而导出公式:C= πd。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生对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内在联系就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忆也牢固多了。如果我们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等几何知识的过程中,从教具、学具的准备到运用,都考虑周到,通过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活动,使每一概念或公式的形成都有清晰的表象支撑,那么学生头脑中的概念与概念、公式与公式之间就会径渭分明、互不干扰了。这是解决混淆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

二、要启发思考理解,不要搞死记硬背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理解了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在初学周长和面积公式时,一定要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思考,理解其推导过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否则,且不说像“边长×4”与“边长×边长”"2πr”与“r2”这些表述形式近似的公式,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学生也会张冠李戴,对不上号。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公式时,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推导,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步一步理解。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布置学生自己剪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纸片,上课时先拿出来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使学生对面积这一空间观念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出示了小黑板上的题目: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图略):

这道题的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但能说出结果,而且能说出简便数法的思考过程:第一个图形,上边一排是4平方分米,下边一排也是4平方分米,二四得八,是8平方分米。第二个图形,一排是3平方分米,有3排,三三得9,是9平方分米。这一练习过程为推出面积公式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了引导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教师又出示了以下例题:“有一块长方形玻璃,长4分米,宽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同时,出示与玻璃形状大小相同的方格图(一方格为1平方分米)。教师一边用手里的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着图,’一边启发说:“长方形玻璃的长4分米,就可以横着连摆4个1平方分米的方格;宽3分米,就可以竖着连摆3个1平方分米的方格;也就是一横行摆4个,可以摆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呢?”学生答:“12平方分米。”教师问:“怎么算的?”学生答:“4乘以3等于12。”教师问:“4和3分别指长方形的什么?”学生答:“4是长方形的长,3是长方形的宽。”教师问:“长方形的面积12平方分米,刚好是长与宽的什么?”学生答:“长与宽的积。”至此,教师板书写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可采取类似方法逐步推出。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环环相接、步步推进,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理解,学到的知识就深刻多了,面积与周长混淆的现象就必然少了。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明白,不要把公式作为“现成饭”硬塞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理解了推导过程,既有利于公式的掌握和运用,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并学会怎样思考。这些都是死记硬背所不能达到的。由此看来,重视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公式也是解决混淆问题的重要一环。

三、重视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每学完一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都应利用教具或实物,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对两者进行辨析比较,区分它们的不同点。

如有位教师在对比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首先出示用铅丝围成的方圈和一块与铅丝方圈同样大的纸板,然后分别在方圈和纸板上撒小纸屑,学生从直观中发现,向方圈撒的小纸屑都掉到地上去了,向纸板撒的纸屑却留在纸板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明白了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就不会忘记了。在教学中,教师还可让学生对图形的有关部分进行比画(如用手指画画四周,用手掌摸表面),并引导学生用语言正确表述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另外组题对比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如:1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2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篇4:《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7题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课。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同时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体验探究的愉悦。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知识。

2.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

3.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愉悦。

4.通过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记录、整理、观察、总结的能力。

5.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当周长一定时, 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已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2.让学生说说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长方形的周長和面积(板书课题)

4.谈话:在探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

课件出示:

(1)一个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学生自主读题、解答。

(2)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是9厘米,那么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解答后启发: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9=18 20-18=2 2÷2=1

提问:这里的20表示什么?

引导: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2=10 10-9=1

引导小结:“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宽是多少”可以先用周长除以2算出长加宽的和,再用和减去长得到宽。

【设计说明:通过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启发:如果长是8厘米,那么宽是几厘米呢?

2.提出要求:如果让你用这根铁丝去围成一个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你打算怎么围?围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活动后提出要求:你们会围了吗?把你们的想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画好后把相关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画一画:把你围成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填一填:把相关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在活动单上完成活动一。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活动后进一步要求:完成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你的画法和填法。

5.全班交流反馈。(让填法不同的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有序排列的优点)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围法。(在方格纸上画了几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2)提问:有不同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让画法不同的学生说一说)

(3)比较有序与无序的填法。

出示有序填写和无序填写的两张不同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填法好。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有序地思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4)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表格

启发: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适度表扬,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2)周长一样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3)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4)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5)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

启发: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当它变成正方形时,面积就最大。)

引导小结并板书: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

【设计说明:本环节先让学生想一想—打算怎么围,再画一画、填一填,初步感知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在经历探究围出的面积最大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

6.启发思考: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在其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呢?(此处打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出示)活动二:

验证: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具有相同的规律。

在下面的数据中选取一个数作周长,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12 14 16 18 24 30

学生活动后提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在你们的长方形中也存在吗?

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同学们通过操作、整理、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擦去问号)

【设计说明:通过对“在其它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些规律”的质疑,从而引出对规律进行验证的需要,向学生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这个结论只是从周长是24的长方形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作出的结论有时可能不正确,所以在这个环节让每个小组选用一个数作周长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求证的过程必须严谨和科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冲浪区:

最近,王大伯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准备用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长12米,宽6米。如果不添加竹篱笆,怎样才能使鸡舍的面积变得更大一些?

小朋友们,你能帮王大伯解决这个难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篇5:《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对比,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联系与区别,发展空间观念。这节课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体形象的素材引导学生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具体体现了以下两点。

1、数学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理解和感受数学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物(奖状),借助“做镜框”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比、辨析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立概念。对比辨析中还充分利用了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如:课本、桌子、黑板、窗户等。让学生指指周长,摸摸面,亲身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使他们感到:哦!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生活真是太奇妙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辩论、体验比较、实践,培养能力。

(1)正反辩论

在实践应用这一环节我先出示了一道判断题,引起学生之间的辩论,在辩论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论意识。

(2)体验比较

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周长和面积的不同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总结概括能力。

(3)实践应用

在深化理解面积和周长的过程中,以实践为重心,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道实践题目:①判断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②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越小它的面积越大。③做个小小设计师。三道题目都是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的。学生们通过拼摆、思考、计算深化理解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知道了面积和周长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篇6: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案设计和课件说明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C=πd                             S=πr2

3.14×7                           3.14×32

=21.98(厘米)                      =3.14×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         (  )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  )

(4)             面积:3.14×62=3.14×12=37.68                      (   )

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半圆的面积:

3.14×22                       3.14×2+2×2

r=2cm        =3.14×4                 =6.28+4

=12.56(平方厘米)         =10.28(cm)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r=25.12÷(2×3.14)       S=πr2

=4(米)                   =3.14×42

=50.24(平方米)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S环=π×(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思考题p71 (8)

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

长 × 宽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

半径:10÷2=5(m)

面积:3.14× 52=78.5(m2 )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 p71 (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教学追记:

篇7: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案设计和课件说明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概念,正确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

回顾知识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线?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你学过哪七种平面图形?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揭示规律。

看书128页下面的图形,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巩固练习

教师参照129页练习二十七和129页练习自编练习题。

第三课时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128页中间的两幅图。

比较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每一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生:看图回答

看图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并说一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

C=

S=

S=

C=

作业

完成129页1~11题。

篇8: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练习课,因为我们现在正好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而练习题中又经常出现周长和面积是有关联的。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把两者混淆。另外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苏教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就设计了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的这样一个课时,于是我就结合书上的练习十九的一些内容设计了这节练习课。所以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和面积知识的基础上来比较两者有何异同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16根小棒

教学过程:

1 故事引课,激发兴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梅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今天是黑兔和白兔的生日,为了给他们庆祝生日,乌龟老师准备了一块菜地送给他们,那是一块非常肥沃的菜地,种出来的菜很好吃,黑兔和白兔都想独自占有那块地。为了让他们心服口服,乌龟老师想了一个办法:谁能准确地算出这块地的周长和面积,这块地就属于谁的。黑兔左量右测的忙了一会儿,高兴地说:我算出来了,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都是18。白兔想了想说:老师,它不对!这块菜地的面积比周长大,这块地是我的啦。乌龟老师听了哈哈大笑……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乌龟老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引导学生说出周长和面积是不一样的。)

3、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

4、周长和面积有些什么不同呢?请同桌互相讨论。

5、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書)

5、判断下面的每句话求得是周长还是面积。

(1)小华绕操场跑一圈,小华跑了多少米?

(2)房间地面铺地板,需要多少地板?

(3)一块黑板四周围上铝合金,铝合金要多长?黑板面有多大?

(说明: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从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方面分组讨论比较,整理成表,可以使学生有例可看,有据可想,有话可写,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比出了“周长”和“面积”的具体区别,沟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 我的地盘我做主

1、通过刚才的比较和计算,你们说乌龟老师该把这块地给谁?

2、既然如此,乌龟老师就对黑兔和白兔说:“现在我给你们每人16米长的篱笆,你们在这块地里围一个长方形,围到的地盘就归你们了。”

小朋友们,你觉得小兔子可以怎么围呢?

四人小组合作:用16根小棒(一根小棒代表1米)在桌面上围一围。

记录你们各种“地盘”的长和宽,并完成表格。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

3、反馈、交流、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4、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选择怎么围?为什么?

3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帮小兔子解决了分地问题,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分地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从这样的理念,本节课,我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3.1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汇报中得出两者关系的结论,整个过程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和记录者的身份。

3.2 体现了教师是教材的创造者的理念。 教材不是圣旨,不可逾越。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摈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的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加以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得以理解、内化。

篇9:[数学教案]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1、 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出示例3:算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评析板演情况。

2、 比较整理。

(1) 提问:观察例题的解答过程,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

概念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2) 分组讨论:周长和面积在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有些什么不同?并完成下表

投影展示各组填写的表?并指名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有哪些不同。

(3) 学生看表回答:

为什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用(长+宽)×2,

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方法分别与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中深化比较

1、 出示:一张长3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

(1) 指名回答:

长方形纸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如果要在这张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周长、面积是多少?这张纸可以剪出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答过程。

(2) 摆一摆。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6个边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形。4人一组,动手摆一摆,6个小正方形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图形。

(3) 投影展示学生摆出的不同图形:

(4) 讨论:

这些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吗?

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得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2、 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1) 学生动手操作,用16根小棒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一根小棒的长当作1米)。并填写下表

(2) 讨论:

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周长一定时,面积的大小与长、宽之间的差有怎样的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这个花坛里种的花的最多?

篇10:[数学教案]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1、   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出示例3:算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评析板演情况。

2、   比较整理。

(1)            提问:观察例题的解答过程,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

概念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2)            分组讨论:周长和面积在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有些什么不同?并完成下表

投影展示各组填写的表?并指名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有哪些不同。

(3)            学生看表回答:

为什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用(长+宽)×2,

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方法分别与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中深化比较

1、   出示:一张长3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

(1)            指名回答:

长方形纸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如果要在这张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周长、面积是多少?这张纸可以剪出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答过程。

(2)            摆一摆。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6个边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形。4人一组,动手摆一摆,6个小正方形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图形。

(3)            投影展示学生摆出的不同图形:

(4)            讨论:

这些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吗?

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得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2、   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1)            学生动手操作,用16根小棒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一根小棒的长当作1米)。并填写下表

(2)            讨论:

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周长一定时,面积的大小与长、宽之间的差有怎样的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这个花坛里种的花的最多?

篇11: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

晨要跑多少米?()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四、本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五、课后作业

1.填表.

图 形 长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边 长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7米,宽4米 12 分米 周 长 面 积

篇12: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③ 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怎样推导出来的?

[简析:由学校照片引入,感受学校的美,激发了学生爱校爱学习的情感;又引出操场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求知欲望驱动下,讨论学习任务,自主确定目标,复习才能更有效,才能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梳理,引导建构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随学生回答一一贴在黑板上)

(一)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着图形描一描,说一说。(教师出示结语)计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

2、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指着图形摸一摸,说一说。(教师出示结语)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想想议议(1):分别比较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第128页,图略)

(二)复习周长的计算。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哪些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学生说,教师对应板书)

2、思考:其它3个图形能不能也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呢?你有什么高招?

3、想想议议(2):老师家有一块菜地宽45米,长比宽的3倍还多5米。老师要给菜地四周插上篱笆,至少准备多少米长的篱笆?

[简析:让学生给没有规定周长计算公式的图形“出高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通过老师的菜地问题,营造了“生活画面”,学生很乐于去帮助教师去解决,除了知识上的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的情感收获。]

(三)复习面积的计算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已学过,请在练习纸上写出来。(学生写完后,教师抽样展示,并对应板书。)

2、想想议议(3):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根据学生回答,逐一电脑演示其推导过程。

[简析:多媒体一其特有的优势,形象直观地演示了每个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图形的剪拼、移动,通过声音的评判、鼓励,体现了CAI的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交互性,达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沟通,构建网络

1、摆图形: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这些图形来重新摆一摆吗?(小组合作摆“网络图”)

2、学生汇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摆?怎样摆更合理些?

3、教师出示网络图。根据这幅关系图,你可以发现些什么?

小结: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简析: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复习,从自主回忆概念和计算公式入手,紧紧抓住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动手摆网络图,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等数学方法。只有这样使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理”清知识,学生才容易记忆。]

四、应用,提高能力

1、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只列式,不计算。(第128页,图略)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①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 )

②一个边长5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20平方米。( )

③一个圆,直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

3、对号入座。

①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 )

A周长面积 B 周长面积 C周长面积 D 周长和面积无法比较

②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A5 B12.5 C 25 D 50

4、走进生活。

老师要给锅口直径是0.95米的锅子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锅口直径大5厘米。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在木盖的边沿钉一圈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简析: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次的练习抓住了学生的几种常见错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趣的标题,学生乐于参与这样人文化、趣味性的练习,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五、总结,注重体验

再次出现知识网络图。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什么?怎样复习的?有没有什么不太明确的地方?

2、回顾:现在你能解决操场问题了吧?课余,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有关数据,去算算看,下午把结果告诉我,好吗?

六、作业,留有回味。

篇13: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常见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整理,培养高年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公式间的联系。理解公式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PPT课件以及配套的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回顾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希望通过复习,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二、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请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1)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2)教师梳理: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请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1)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2)教师梳理: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实例感知周长和面积概念的区别

(1)指出课桌面或教室里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和面积。(2)请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3)教师梳理:周长是指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它应使用长度单位。而面积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它应使用面积单位。

三、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提出整理内容及要求(1)整理内容

整理出我们研究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2)整理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有条理地进行整理,要求简洁明了。2.自主整理、组内交流(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整理。

(2)四人小组内交流整理结果,推选出一份最优整理方案,并作好汇报准备。教师巡视,有意识地筛选汇报小组。

3.小组汇报、全班梳理(1)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出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整理图示,课件中暂不出现图示中的公式推导箭头。

(3)请学生一起读一读梳理出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忆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1.回忆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1)学生回忆、全班交流。

(2)教师梳理: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的,正方形可以看做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圆也可以通过分割转化成长方形。实际上,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的研究,都是转化成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的。(在整理图示小黑板中加上第一排推导箭头)

2.回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1)学生回忆、全班交流。

(2)教师梳理: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的;在研究梯形的面积时,我们也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的;也就是说,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研究,都是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在整理图示小黑板中加上第二排推导箭头。)

3.梳理提升

实际上,我们在学习很多数学新知识时,都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思想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转化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运用。

五、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CM2,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0.5DM,高是3CM,面积是()CM2。(4)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6CM,面积是()。(5)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3CM,下底是2.7CM,面积是25CM2,高是()CM。

(6)一个圆的半径是2CM,它的周长是(),面积是()。2.教科书第106页课堂活动第2题(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独立作图。

(3)集体订正。(同学们可能出现了多种画法,只要两个图的面积相等都是正确的)。

(4)梳理提升:同学们要想画得又对又快,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把两个图形的底画得相同,三角形的高画成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这样两个图形的面积就一定相等;另一个办法是把两个图形的高画得相同,三角形的底画成平行四边形底的2倍,这样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等。

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学小结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篇14: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情感性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始动,生活引入

1、出示学校操场照片。提问:这是哪儿?漂亮吗?对操场,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入课题:要想计算操场的周长和面积,我们先要复习相关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板书课题)

篇15: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页第4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重点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地解答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

2.通过将圆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究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的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梳理体系

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吗? 小组合作,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然后进行汇报。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圆的认识: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直径d:决定圆的大小;

半径r: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2)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圆周率: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圆周长的计算:。

(3)圆的面积:

由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圆面积计算:。

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唤醒学生以前所学圆的有关知识,并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二、基本练习,整合知识

教师:刚才我们对本学期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1.说说下面各题的最简整数比:

(1)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2)(2)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

(3)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3 cm,,它们的直径比是多少?(2:3)周长的比是多少?(2:3)

面积的比是多少?(4:9)

【设计意图】将圆的知识和比的知识结合起来,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并进一步理解圆的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

2.一个公园是圆形布局,半径长1 km,圆心处设立了一个纪念碑。公园共有四个门,每两个相邻的门之间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相通,长约1.41 km。(课件出示题目情境)

(1)这个公园的围墙有多长?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求公园的围墙的长度就是求什么?该怎么求?(因为公园是一个圆形布局,所以求公园围墙的长度就是求圆的周长,根据周长是6.28 km。),=1 km,就能求出圆的(2)北门在南门的什么方向?距离南门多远?(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北门在南门的正北方向,距离南门的距离就是直径的长度,是2 km。)

(3)如果公园里有一个半径为0.2 km的圆形小湖,这个公园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引导学生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来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圆环的面积来计算这个公园的面积。)

(4)请你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四个门的位置和方向去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从圆和正方形的关系方面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平面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融合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求公园的陆地面积其实就是圆环面积的变式,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生提问题这样一个开放式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三、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1.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白铁皮(边长是1.8 m)分别按下面三种方式剪出不同规格的圆片。(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1)每种规格中的一个圆片周长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每种规格的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及总周长之间的关系。)

(2)剪完圆后,哪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

教师:猜想一下剪完圆后哪一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吗?(引导学生用数据说理,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一般性原理,假设第一个圆的半径是,某种剪法中剪掉的小圆的半径一定是,此时要剪掉个小圆,剪掉小圆的总面积为,即和第一个圆的面积相等。)

(3)根据以上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剪圆的方式判断剩下的废料是否相等的验证过程,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教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上一篇:党支部工作思想及计划下一篇:“十三五”重点项目-坚果深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